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张则桐:张岱探稿

张则桐:张岱探稿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1-16 11:51:03
序跋是在书前书后阐述写作宗旨、交待写作缘起过程的文章,
这样一种文体的历史非常久远,姚鼐认为:“序跋类者,昔前圣作
《易》,孔子为作《系辞》、《说卦》、《文言》、《序卦》、《杂卦》之传,以推
论本原,广大其义。《诗》、《书》皆有序,而《仪礼》篇后有记,皆儒者
所为。其余诸子,或自序其意,或弟子作之,《庄子・天下篇》、《葡
子》末篇皆也。”(《古文辞类纂・序目》)从正统的文章观念来看,儒
家的序跋文才算当行本色,司马迁、欧阳修的序文写得最好。序文
的性质和特色决定了它是作者发表学术观点、文艺思想的重要文
体。唐宋八大家的文集中都有数量可观的书序,是中国古代文学批
评的重要文献。到了宋代,随着书画艺术的发展和流行,在传统的
书后题跋文之外,书卷、画卷后的题跋文也开始兴盛,一般来说,题
跋文具有短小隽永的特色,苏轼、黄庭坚是宋代题跋文的高手,他们
开拓了题跋文的境界。
明代中后期又出现了序跋文创作的高峰,由于社会风气和左派
王学的影响,公安、竟陵相继主盟文坛,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反对摹
拟、抒写性灵的文艺思潮。公安三袁和钟、谭要在理论上与前后七
子的复古理论展开论争,正面阐述自己的文学观点、美学趣味,又要
通过诗文创作来实践他们的文艺思想,展现其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性灵派的作家主要通过诗文集的序言来表达自己的文艺思想,一些
重要的序文如袁宏道的《雪涛阁集序》、《小修诗序》,钟惺的《诗归
序》等已成性灵派文艺理念的经典文本。晚明时期文学群体、文学
第六章张岱散文的题材和艺术成就
213
社团大量出现,一个作者的诗文编成集后,往往向其师友广泛征序
以扩大影响,造成声势,所以当时一部诗文集往往有多篇序文,这种
风气既推动了序文的写作,也使序文写作求新求变,形式更为活泼
自由。晚明时期,题跋文也是作者发表文艺见解的重要形式。题跋
文由于其篇幅短小,写作自由活泼而受到晚明性灵文人的喜爱,在
晚明小品中,题跋文的成就是十分突出的。钟惺认为:“题跋之文
今人但以游戏小语了之,不知古人文章,无众募小大,其精神本领则
。政其一语可以为一篇,其一篇可以为一部,山谷此种最可通
法。”在列举了16条黄庭坚的题跋后,钟惺总结说:“看山谷题跋,当
以此数条推之,知题跋非文章家小道也。其胸中全幅本领,全幅精
神,借一人一事一物发之,落笔极深极厚极广,而于所题之一人一事
一物,其意义未尝不合,所以为妙。”(《摘黄山谷题跋语记》)钟惺的
这个观点可以代表晚明文人对题跋文的重视和理解,也由此带来了
题跋文的创作的繁荣和艺术水平的提高。
序文在张岱的文集中占了较大的比重,现行《琅嬛文集》有序文
36篇,还有《古今义烈传自序》、《于越三不朽图赞序》、《琯朗乞巧录
序》、《快园道古序》、《徐文长佚草序》等未收入,总数应在41篇以
上,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张岱著述宏富,涉猎经学、史学、文学、杂
著等多个领域,他的序文中有26篇是给自己的著作写的序,他的哲
学思想、学术观点、文艺主张及文化精神都集中反映在他的序文当
中,张岱的著作有相当一部分散供了,只有序文保留下来,我们从序
文还可以窥得这些著述之一斑。张岱序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
向与儒家正统观念之间既有千丝万缕的渊源,也存在着较大的差
异。其精神实质和思想路径都昭示着近现代思想文化的方向。从
艺术表现来看,张岱序文也与古文传统里的序文旨趣大异,古文传
统的序文都显得庄重肃穆,可以想见写作时作者正襟危坐凝神苦思
的形态。而张岱的序文秉承了晚明性灵一派的文风,活泼自由,诙
谐风趣,这些文章是张岱解衣盘礴、科头箕踞时挥笔而成的性情
文字。
张岱的序文构思灵巧,不拘常法,因情成文。书序一般都要阐
214
述书的意旨,价值,写作情况,作者情况等,属于论说文,张岱的有些
序文却以记叙为主,如《陶庵肘后方序》、《茶史序》。《陶庵肘后方》
是张岱收集的民间药方,张岱所写的序言没有正面论述民间药方的
重要性,而是以生动细致的笔墨叙述民间医师吴竹庭治疗濒危的父
亲的经过,张岱接着记述了吴竹庭的一个梦:“曾记竹庭与余说
日,梦中喧嚷杂沓,说上帝宴天医。多人赴宴,竹庭与焉。及在席,
衣冠者三四人,而内多缁衣黄冠、乞儿贫子、鹑衣百结、提囊负笈之
辈。盖草泽医人,其以丹方草头药活人为多,故天宴亦多此辈也。”
这引起了张岱对民间验方的关注,文末张岱又把二者绾合起来:“良
医用药多以意造,若吴竹庭之疗吾先大夫,匠意而出,不拘古方,与
草泽医人用草头药者,亦复何异?”注重在治病过程中医生主体意识
的作用,而不迷信医书和权威,这正是张岱所崇尚的知性主体精神。
思想新鲜,艺术构思也活泼灵动。《茶史》是张岱编撰的一部茶书,
今佚。《茶史序》一文主要描写张岱与晚明制茶名家闵汶水相识、订
交的过程,冈老子的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此文后缩略改名《闵
老子茶》,收入《陶庵梦忆》,已成为经典名篇,文末写道:“因出余《茶
史》细细论文,劂之以授好事者。使世知茶理之微如此,人得浪言
茗战也。”收東全文,照应《茶史》,作者的文心放得开,收得拢,让读
者击节赞赏。
张岱的序文,形象生动,谐趣横生。张岱在说理的时候,常用贴
切鲜明的形象来作比喻,从而使抽象的道理化为可感的形象。他为
第一部著作《古今义烈传》所写的序言中表达他对节义之士的向往
“当其负气慷慨,肉视虎狼,冰顾汤,余读书至此,为之赤耳热,
眦裂发指。如羁人寒起,颤慄无措;如病夫酸嚏,泪汗交流。自谓与
王处仲之歌“老骥”而击碎唾壶,苏子美之读《汉书》而满举大白,
往深情,余无多让。”然后张岱又用自己读《水浒》对梁山英雄的偏
爱,戏台上演魏忠贤残害忠良时观众的激烈反应,田横五百士的死
义三例来进一步说明忠义之气的巨大感召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日
象。张岱还善于穿插当时流行的一些典故和笑话使序文灵动鲜活
充满谐趣。《夜航船序》结尾用“且待小僧伸伸脚”的故事,化庄为
第六章张岱散文的题材和艺术成就・215・
谐,说明自己编撰《夜航船》的意图,整篇文章也活泼起来。《梦忆
序》文末也引当时流行的典故
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位
想日:“得是梦便好。”一寒士乡试中试,方赴鹿鸣宴,恍然犹忆
非真,自啮其臂日:“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
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这则故事陶奭龄《小柴桑喃喃录》卷下也有记载,《梦忆序》所表达的
情感极为沉痛,穿插这则故事,深悲至痛出之以嘻笑诙谐,全文格调
为之一变,此处最见张岱的精神品位,《陶庵梦忆》也当如此解读。
这些典故和笑话在正统的序文中是不会出现的,张岱略加点染,便
成至文。
张岱序文的语言散韵结合,白话和文言融会,形成了明白晓畅、
干净爽利的特点。张岱不象后来的桐城派的古文家那样写文章时
有那么多语言的限制,他完全自由地驱遣各种语言来表达他的思想
和情感,上文所引《古今义烈传自序》一段,以韵文为主体,语言凝
炼,声韵和谐。《四书遇序》开头一段说:“六经四子,自有注脚,而十
去其五六矣;自有诠解,而去其八九矣。故先辈有言,六经有解不如
无解,完完全全几句好白文,却被训诂讲章说得零星破碎,岂不重可
惜哉!”第一句是文言句法,第二句中夹着纯正的白话,即“完完全全
好白文,却被训诂讲章说得零星破碎”,这就化板实为灵动,文气也
活泼起来。
《琅嬛文集》收跋文14篇,其中12篇是书画跋,2篇文跋,这些
题跋既见张岱书画造诣的精深,也表现了他丰富而深刻的文艺思
想。在文中,张岱多征引董其昌的论画语录,也可见他与松江画派
的深厚渊源。张岱在题跋中提出了一些重要命题,如“以坚实为空
灵”(《跋可上人大米画),“古来之妙书妙画,皆以无心落笔,骤然得
之”(《跋谑庵王帖》)等,借此可以把握张岱的艺术精神和审美趣味,
在前面章节已作了深人的探讨。张岱的题跋自然率意,时有隽语
与苏、黄题跋一脉相承。《琅嬛文集》还收书牍14篇,祁豸佳说《琅
216
张岱探稿
嬛文集“淘汰簸扬,选择最核”,从其所收书牍可以看出作者的苦
心,这14篇书牍均为论学谈艺之作,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张岱的学术
思想、文艺观点,是研究张岱学术思想、文艺思想最重要的文献,其
内容涉及史学、禅学、诗学、画学、戏剧、园林、古琴、茶艺、类书编写
等诸多门类,张岱对许多重要的理论问题进行探讨,是相关领域理
论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页。这些书牍析理精微,说理透彻,文笔曲折
有致,语言干净精确,总体呈现出明快精练的特色,与序跋文既紧密
联系,又风采各异,展示了张岱散文艺术的多样和统一。
第七章
张岱散文的文化、
艺术渊源及特色
第一节《世说新语》对张岱散文的影响
《世说新语》以简约玄澹的文笔记述了魏晋名士的言谈举
止,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教科书,对后代士人的文化人格和审美心
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世说新语》ー书也在后代士林广泛传
播,并出现了大量的仿作。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在商业繁荣和
阳明心学兴起的背景下掀起了突出主体、崇尚个性的思潮。《世
说新语》大受士林青睐,张岱的思想行事及文艺创作与《世说新
语》渊源甚深。
张岱资性聪颖,敏感多情,在陈继儒、祁彪佳诸人给他的《古今
义烈传》所作的序中可以看出。张岱的家族是绍兴望族,前辈在政
教和文化上均有建树,绍兴又是晋人风韵遗迹较多的地方,地缘和
家族是他产生名土心理的基础。张岱的祖父张汝霖在担任清江县
令时刊印过袖珍本《世说新语》,黄汝享、王思任都为作序。袖珍本
可以随身携带,足见晚明士林对《世说新语》的喜爱和重视,到了“何
218
可一日无此君”的程度。在家族之中,张岱受张汝霖的影响最大,他
读书治学的方法,文艺爱好均与祖父的点拨、启发分不开。他在少
年时代就已熟读《世说新语》,十六岁所作《祈梦疏》中的“惟其无想
无因,未尝梦乘车入鼠穴,捣齑啖铁杵”就出自《世说新语》。张岱的
青少年时期正是性灵派主盟艺坛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对《世
说新语》有深刻的领会和接受。在他的诗文中,随处可见他引用、化
用《世说新语》的典故和成语,其中,“一往深情”出现频率最高,如
“楚生多坐驰,一往深情,摇飏无主”;“一往深情可奈何,解人不得多
流视”;“奈何呼不已,一往有深情”“一往深情,余无多让”等。张岱
特别钟爱这个词,不惮重复使用。“一往深情”出自《世说新语・任
证》
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日:“子野可谓一往
而有深情。”
张岱在使用它时,主要有三层内涵。
一是生命精神的自由。魏晋名士在门阀士族制度的基础上绽
放了生命和精神的自由之花,并且能够推己及物。宗白华先生认
为:“这种精神上的真自由,真解放,才能把我们的胸襟像一朵花似
地展开,接受宇宙和人生的全景,了解它的意义,体会它的深沉的
境地。”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整个社会涌动着肯定人
欲、崇尚个性的思潮。张岱成长于富庶而且思想活跃、学术风气浓
厚的绍兴,他在认同晚明社会思潮的基础上提出了“物性自遂”的
主张,他曾请求莲池大师把锁禁的兔鹿猢孙放走,并对“鱼牢幽闭”
大为愤慨,认为“鱼若能言,其苦万状,以理揆之,孰若纵壑开樊,听
其游泳”(《放生池》,《西湖梦寻》卷三)。这种推己及物的思想和支
道林“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是一致的。“物性自
遂”这个理念体现了魏晋名士风度与晚明社会思潮的结合。在生
命的层面,主要指个体生命按自然规律生存,其核心是生命的自
由、活泼。在精神层面主要表现为主体意识的突出。他说:“庾子
嵩读《庄子》,开卷一尺许,便放去,日:了不异人意。”殷中军见佛
第七章张岱散文的文化、艺术渊源及特色・219・
经,云:理亦应阿堵上。'此二人者,方可与注经,方可与解经。”
(《与祁文载》,《琅嬛文集》卷三)因此,注经就要“妙析奇致,大畅玄
风”,他的《四书遇》就是“直于途次之中邂近遇之”的“石火电光,忽
然灼露”
二是性情的真率。魏晋风度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越名教而任
自然”,即不为礼法拘束,任情而发,晚明文艺思潮中的“本色”、“童
心”、“性灵”诸说的精神指向均与此有内在的血脉相连。张岱的家
族自高、曾祖以来就是绍兴望族,家资富赡,时代氛围使他的心灵契
合魏晋名士的真率性情,涵咏日深,任情而发成为张岱性格的底色
不断被张岱的智慧和才华所挥酒。他曾夜游金山,触景生情,深夜
在金山寺“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致使
“锣鼓喧,一寺人皆起看”,天明剧终就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
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他曾在暮色苍茫时独自驾舟往湖
心亭看雪,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王子猷雪夜访友的影子。他的《偶
题竹林七贤图》诗云:
七人不必通声气,一日竹林偶相聚。此时痼癖在烟霞,诗
酒才舒岩壑志。任诞何曾任是非?沉通不复知势利。不以荷
锸拒鸣珂,不以持筹驱犊鼻。相看各不着形骸,啸歌谐谑皆天
趣。及见延年《五君咏》,反于此中辨富贵。生平不喜见要人,
乃以山王竟測去。庄生作意轻死生,反以死生为大事。延年蓄
意轻死生,转以富贵动吾意。孰若浮云过太虚,缊袍狐貉无有
异。(《张子诗粃》卷三)
突出竹林七贤相聚的天趣,这是一种超越功利计较的境界,必须在
性情真率的基础上才可达到。张岱对魏晋风度是有真理解的。
三是唯美的生活态度。宗白华先生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
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精辟地指出了晋人对审美境界的开拓,表
明晋人在审美思想上主体回归的趋势。他认为:“深于情者,不仅对
宇宙人生体会到至深的无名的哀感,扩而充之,可以成为耶苏、释迦
的悲天悯人;就是快乐的体验也是深入肺腑,惊心动魄。”桓子野的
220
“每闻清歌,辄唤奈何”,是对音乐之美的惊心动魄的体验的外在表
现。张岱认为“世间有绝无益于世界,绝无益于人身,而卒为世界人
身所断不少者”,而且“试思花朝而无月タ,有美目而无灿眉,有蚕桑
无花鸟,犹之乎不成其为世界,不成其为面庞也”(《祭秦一生文》),
这是非常鲜明的审美化的观点。他说:“余尝见一出好戏,恨不得法
锦包裹,传之不朽,尝比之天上一夜好月与得火候一杯好茶,只可供
刻受用,其实珍惜之不尽也。桓子野见山水佳处,辄呼奈何!奈
何!'真有无可奈何者,口说不出。”(《彭天锡串戏》)他的友人也理解
他追慕晋人风韵的心理,称赞他“望其丰彩,轩轩若朝霞举”(刘荣嗣
《序义士传》)
张岱两本最重要的散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都以梦为
名,《绍兴府志》和《山阴县志》的《张岱传》都说:“语及少壮秾华,自
谓梦境。著书十余种,率以梦名。”张岱为什么要这样命名?他的
“梦”包含什么内容?现在就以《陶庵梦忆》为起点来分析张岱的散
文创作心态。通过对《陶庵梦忆》的文章及其序的考察分析,可以发
现《陶庵梦忆》的写作主要贯穿交织着张岱的两种心态。
方面是真诚的宗教忏悔意识,即张岱在《梦忆序》中所说的
“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对于张岱来说,这种
忏悔意识源于萦绕他后半生的两个无法回避但又不能作出圆满答
案的问题。经过近三十年的对明代历史的考察和撰述,张岱完成了
《石匮书》的写作。此时当他再回过头来考察自己的生命轨迹时,内
疚和困惑就会涌上心头。一个问题,是自己在甲申之变后没有以身
殉国,张岱为此一直心中耿耿,始终没有摆脱这种道德上的负罪感
内心也没有停止对自己道德上的自讼,所以直到八十一岁时还说自
已“忠孝两亏,仰愧俯作,聚铁成山,铸一大错”(《蝶庵题像》,《琅嬛
文集》卷五)。另一个问题,就是由自己的身世之变所引发的对自我
价值的困惑。前半生的豪华奢糜,后半生的贫困窘迫,这种反差极
第七章张岱散文的文化、艺术渊源及特色
221・
大的事实本身就不能不引发张岱的思索和疑问,“之人耶有用没用”
(《自题小像琅嬛文集》卷五)的困惑也时时横亘胸间。这两个问
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张岱的后半生一直没有停止对自己的拷
问。然而对这两个旁观者十分清晰的问题,张岱本人却难以得出使
自己满意的答案。所以他只能在《梦忆序》、《自题小像》、《自为墓志
铭》等文中,以一种自我调侃自我嘲讽的剖析来代替答案。在读者
看来这似乎是一种幽默,然而对于张岱自己来说这是一种苦涩的幽
默,无奈的自嘲,蕴含着他对人生价值的深沉的困惑。这样,我们就
可以理解他在《梦忆序》中对自己的生活反差所作的“种种罪案,从
种种果报中见之”的解释。他企图以真诚的忏悔来减轻自己的心理
压力,把往事看作一场梦,以幻化往事来转移自己在价值评判时的
困惑,即家国兴亡和身世飄零之叹。但其更深一层的旨归,是张岱
在自我价值评判时一种宗教的解脱
另一方面是“一往深情”的审美体验。一旦回忆过去,那些曾
给张岱惊心动魄的美的体验的往事又扣响他“一往深情”的心弦,
使他热血沸腾,不能自已,从而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他要用文字
把过去的美留住,因而,企图把往事幻化变为现实,所谓“偶拈
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张岱在《梦忆序》
中用西陵脚夫破瓮和寒士中举来说明他们是痴人,即“一梦耳,惟
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张岱同他们一样也
是痴人,这一点他自已也明白,所以他说:“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
虫,又是一番梦呓。”由此可以看出,《陶庵梦忆》创作的落脚点是
往深情”的审美体验,这里既有对过去的追忆和体验,也有现在
的把握和玩味。一部《陶庵梦忆》,容括了张岱由宗教忏悔到“一往
深情”的审美体验的心路历程。
《西湖梦寻》的创作更为集中地体现了张岱“一往深情”的审美
情怀。他一直把自己看作西湖的知音,“深情领略,是在解人”,确
实,他笔下的西湖別有韵致。因此晚年虽与西湖分离,“然西湖无目
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未尝一日别余也”。这里的“梦”当然也
有家国之叹,但更多的是张岱对西湖“一往深情”的领略和体验。在
222
《西湖梦寻》里,他以西湖为中心构建自己的审美家园和情感归宿。
所以,当他看到现实的西湖一片萧瑟凄凉时,他在《西湖梦寻自序》
中说:“而今而后,余但向蝶庵岑寂,蘧榻纤徐,惟吾旧梦是保,一派
西湖景色,犹端然未动也。”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张岱的执着和
痴情。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晚年改号“蝶庵”,《西湖
梦寻自序》后就自署“古剑蝶庵老人张岱题”。由“陶庵”至“蝶
庵”,这种转变显然是张岱在历经艰辛的生活磨难和心灵激荡之
后,他的内心要求得到一种彻底的解脱和超越,希望做一只蝴
蝶,在自己的“梦”中即自己构建的纯美的精神家园里自由自在
地飞翔。这个徜徉在西湖山水间的精灵,正是张岱“一往深情
的审美情怀的结品。他晚年的许多诗文就是在这种纯美的艺术
心态下创作的。
张岱的文化人格和审美精神深深地染上魏晋风流的底色,《世
说新语》是他推崇的文学典范,通过心摹手追,张岱的散文随处可见
《世说新语》的文化精神和艺术神韵,这是研探张岱散文不能回避的
一个问题。张岱以魏晋名士的眼光来观察、描绘晚明社会,他笔下
的市井艺人都带有《世说新语》人物的影子。张岱有些人物小品的
艺术构思明显脱胎于《世说新语》,如《闵老子茶》:
戊寅九月至留都,抵岸,即访闵汶水于桃叶渡。日哺,汶水
他出,迟其归,乃婆娑一老。方叙话,遽起日:“杖忘某所。”又
去。余日:“今日岂可空去?”退之又久,汶水返,更定矣。睨余
日:“客尚在耶?客在奚为者?”余日:“慕汶老久,今日不畅饮汶
老茶,决不去。”汶水喜,自起当炉
这个细节源于《世说新语・任诞》记刘遗民:
桓车骑在荆州,张玄为侍中,使至江陵,路经阳岐村,俄见
第七章张岱散文的文化、艺术渊源及特色・223・
人,持半小笼生鱼,径来造船云:“有鱼,欲寄作脍。”张乃维舟
而纳之。问其姓字,称是刘遗民。张素闻其名,大相忻待。刘
既知张衔命,问:“谢安、王文度并佳不?”张甚欲话言,刘了无停
意。既进脍,便去,云:“向得此鱼,观君船上当有脍具,是故来
耳。”于是便去。张乃追至刘家,为设酒,殊不清旨。张高其人,
不得已而饮之。方共对饮,刘便先起,云:“今正伐荻,不宜久
废。”张亦无以留之。
通过简洁的情节突出刘遗民的真率、脱略形骸。张岱化用这个情
节,一方面要表现闵汶水的自然真率,任情而发,另一方面也表现闵
汶水对自己的茶艺颇为自负,故意考验客人的耐心和诚心。较之
《世说新语》又深入一层。
张岱写秦准名妓王月生清寒的气质,特地用了一个细节
日,老子邻居有大贾,集曲中妓十数人,群谇嘻笑,环坐
纵饮。月生立露台上,倚徙栏楯,娗羞涩,群婢见之皆气夺
徙他室避之。
这取材于《世说新语・容止》:
庾长仁与诸弟入吴,欲往亭中宿。诸弟先上,见群小满屋,
都无相避意。长仁日:“我试观之。”乃策杖将一小儿,始入门
请客望其神姿,一时退匿。
给一位秦淮妓女赋予魏晋名士的风采,提高了其形象的文化品位,
张岱笔下的市井人物都有这个特点,除了闵汶水、王月生外,柳敬
亭、濮仲谦、姚简叔、彭天锡等人都技艺精湛,性情真率,脱略形骸,
经过张岱的描绘,他们的形象跃然纸上,生气淋漓。
《湖心亭看雪》的艺术构思则与“王子猷雪夜访戴”密切相关: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
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雪之为物,洁浄,寒冷,白茫茫一片,最易引发
敏感的文人的生命的追问和概叹,“王子献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
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
224
时戴在剡,即便乘小船就之”。张岱笔下简淡寥阔的西湖雪景,给人
“秋冬之际,尤难为怀”的感叹。湖心亭邂近客人,正如竹林七贤的
偶然相遇,同为天地间的痴人。这篇小品完全是《世说新语》的构思
和写法,晋人的风韵氤氳于文字之间。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1-16 11:51:03
《世说新语》每则篇幅短小,可以视作史传的片断,写人不求面
面俱到,而是以具体的细节和语言来表现其精神,这种结构形式为
张岱所采纳,《陶庵梦忆》写人物的片段遥接《世说新语》。《世说新
语》的语言简约、隽永,王思任指出:“又说中本一俗语,经之即文;本
一浅语,经之即蓄;本一嫩语,经之即辣。盖其牙室利灵,笔颠老秀,
得晋人之意于言前,而因得晋人之意于舌外,此小史中之徐夫人
也。”(《(世说新语)序》)张岱散文语言的魅力是吸收、借鉴《世说新
语》语言特色的结果。《张东谷好酒》云:
山人张东谷,酒徒也,每悒悒不自得。一日起谓家君日
尔兄弟奇矣!肉只是吃,不管好吃不好吃;酒只是不吃,不知
会吃不会吃。”二语颇韵,有晋人风味。而近有伧父載之《舌华
录》,曰:“张氏兄弟赋性奇哉!肉不论美恶,只是吃;酒不论美
恶,只是不吃。”字字板实,一去千里,世上真不少点金成铁
手也。
张岱所讥嘲的“伧父”是曹臣,他辑录《舌华录》。曹氏把张东谷的原
话的语序作了调整,并把口语改成文言,意思还是原来的意思,但语
言本身的魅力却大打折扣。由此,张岱所称赏的“晋人风味”是一种
风趣隽永的表达方式,与文言、白话没有关系,也就是把俗语、浅语、
嫩语锤冶出文雅、含蓄、老辣的意味。在具体的实践中,张岱大量吸
收口语,经过精心的调合,形成清新、老辣、隽水的语言艺术。语言
并非一味简洁,而是要有弹性、有水分,オ显得有生气,有活力,如
《报恩塔》:“报恩塔成于永乐初年,非成祖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
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连用三“开
国”,突出明成祖的气魄和财力
第七章张岱散文的文化、艺术渊源及特色・225
第二节张岱与徐渭
徐渭是晚明个性思潮的先驱,激进的思想和独立的个性使他历
尽磨难,终生落魄。他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在他生前身后一段时间
直被主流文化形态排斥,散落民间,处于边缘状态。徐潤去世四年
之后(万历二十五年,1597),袁宏道游越,在败纸烟煤之中发现了他
的诗歌。中郎以文坛领袖的身份极力宣扬鼓吹,从而出现“今海内
无不知有徐文长矣”(张汝霖《刻文长佚书序》)的形势。钱谦益指
出:“微中郎,世岂复知有文长!”(《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肯定了中
郎作为“徐氏之桓谭”的作用。而黄宗義则在《青藤歌》中说:“岂知
文章有定价,未及百年见真伪。光芒夜半惊鬼神,既无中郎岂肯
坠!”(《南雷诗历》卷三)他认为徐渭的文学艺术作品以充沛郁勃的
生命激情可以长留天壤之间。徐渭的思想言行和文学艺术影响了
大批晚明的性灵文人,张岱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一位。仔细考察张
岱与徐渭的渊源关系,对于我们理解张岱的思想,评价他的散文艺
术,进而把握晚明文艺思潮的嬗变轨迹,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第一章已考察了徐渭与张天复、张元忭、张汝霖三代的交
住和恩怨,张岱青少年时代,徐渭在文艺界已享有盛名。绝大多数
晚明文人主要通过文艺作品来接触理解徐渭,袁宏道就是一个典
型,正如张汝霖所说:“顾中郎知文长,似人尽于文。”对于张岱来说,
除了从诗文书画中去感受徐渭之外,祖辈与徐渭的交往増加了他对
徐渭的亲切感和认同感。他能够比较真切地感受到徐渭这个人的
存在,象他的祖父一样,“谓其人政不尽于其文”(以上见《刘文长佚
书序》)
11
226-250226
青少年时代的张岱显然有非常浓郁的“徐渭情结”,斯时公安、
竟陵相继主盟文坛,张扬个性、抒写性灵已成为势不可挡的思想潮
流。张岱的祖父、父叔辈与当时文艺界名流过从甚密,他本人资质
灵敏,富有才情,时代风气和家庭氛围都促使张岱个性朝着自由通
脱、幽默诙谐的方向发展。因此,在阅读欣赏徐渭的文艺作品、聆听
祖父回忆往事及其他文人谈论徐渭的奇闻轶事时,张岱的心中不断
积淀对徐渭的钦慕向往之情。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他的思想和文
学在某一阶段都刻意地模仿徐文长。
张岱的“徐渭情结”具体表现在《徐文长逸稿》的编辑上。其《琅
嬛诗集序》云:“向年余老友吴系曾梦文长说余是其后身,此来专为
收其佚稿。”(《琅嬛文集》卷一)非常典型地说明了编辑《徐文长逸
稿》时期张岱对徐渭的崇拜。《徐文长逸稿》成书于天启三年
(1623),张岱27岁,祖父张汝霖在序中说:“余孙维城,搜其佚书十
数种刻之,而欲余一言弁其端。”王思任在序中也说:“而张文恭父子
雅与文长游好,闻见既多,笔札饶办。其孙宗子,箕表博雅,又广搜
之,得逸稿分类如干卷。”可见《徐文长逸稿》油张岱搜集编纂,张汝
霖、王思任校阅成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误以为张汝霖、王思任编
纂。关于此书的编辑,王思任在序中说得很清楚:“是集也,经余雠
阅者十三。予有博虎之思,止录其神光威沈,欲严文长以爱文长;而
宗子有存羊之意,不遗其皮毛齿角,欲仍文长以还文长。谋不同而
道自合。”王思任主张对搜集到的材料严加选择,而张岱则要把所有
的材料全部编进集内,王思任对晚辈的态度相当宽容,虽然有自己
的主张,却不强加于人。从编辑的角度来看,他的见解是比较高明
的,张岱后来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他给王思任的信中说:“向年搜青
藤佚稿,年祖曾语某:'选青藤文,如拾孔雀翱;只当拾其金翠,弃其
羽毛。'某以年少,务在求多,不能领略。今见佚稿所收,颇多率笔,
意甚悔之。”(《琅嬛文集》卷三)张岱这种“不遗皮毛齿角”的编纂原
则表现出他对徐渭强烈的钦慕向往
《徐文长逸稿》在编辑上确实有粗疏的缺陷,如张岱把唐人诗歌
误作徐渭作品收入,又有多首诗歌和《徐文长三集》重复。尽管如
第七章张岱散文的文化、艺术渊源及特色・227
此,它还是一部富有特色的文集。由于祖上与徐渭密切的交往,《徐
文长逸稿》收集了徐渭大量的与张家父子唱和往还的诗文书柬。同
时,张岱还把榜联、灯谜、酒牌引等编入集中,这在编辑文集上是
个大胆的创新,正如张岱自己所说:“昔人未有以柱对传而刻之文集
者,刻之自余刻文长之逸稿始。”(《柱铭钞自序》,《琅嬛文集》卷一)
把一些游戏性质的通俗作品编入集中,这就引起了持正统观点的
《四库全书》编者的强烈不满:“如末卷所载优人谑、吃酸梨偈、放鹞
图偈、对联、灯迷诸作,鄙俚猥杂,岂可入之集中。”(《四库全书总目
提要》卷一七八)在我们今天看来,这正是张岱的创举。这些通俗而
谐谑的作品流露了编者与作者共同的思想情趣,给我们考察张岱与
徐渭的承继关系开启了一扇窗口。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由于徐渭在晚明已成为文艺界的典
范,他与张岱的高、曾祖过从甚密,并存在复杂的个人恩怨,因而张
岱在青年时代对徐渭的思想个性和文学艺术非常钦慕向往,曾刻意
地学习徐渭的诗歌。在这种情况之下,他的个性、思想和诗文会直
接间接地受到徐渭的巨大影响,虽然张岱后来诗文形成了自己的面
目,但他还是说自己是“不必学文长而似文长之宗子”(《琅嬛诗集
序》),说明徐渭的影响已深入张岱生命的底层。仔细考察,徐渭对
张岱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追求个性自由和思想独立。徐潤为了维护个性自由和坚
持思想独立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对他来说,这比他的生命更珍贵,
张岱真正领会了徐渭生命的本质并转化为自己生命的内核。在纷
繁的思想面前能够自出手眼,不随风气而变;在国破家亡的身世巨
变中能忍冰做雪,著书不辍,坚守自己的自由人格和道德操守,这在
天崩地解”的明清之际是非常不易的。由于徐渭、张岱都和佛教结
下较深的缘分,佛教众生有情的平等观念使他们能够把个性自由的
思想推己及物,徐渭《承恩寺听讲经,归路观瓮鱼于山家》诗云:“大
228
乘闻讲后,小水看鱼流,或浅非听瑟,时深岂避钩。半餐犹斗饵,
瓮却千头。安得输江海,都令万里游。”(《徐文长三集》卷六)张件看
到许多鱼被幽闭在狭小的放生池里,认为“鱼若能言,其苦万状,以
理揆之,孰若纵壑开樊,听其游泳,则物性自遂,深恨俗僧难与解释
耳”(《西湖梦寻》卷三)。张岱的“纵壑开樊,听其游泳”是徐渭“安得
输江海,都令万里游”的一脉相承。正是因为他们珍视个性自由并
有深切的体会,オ会推己及物,显示了博大的胸怀。在思想作风上
张俗强调要“自出手眼”(《又与毅儒八弟》,《琅嬛文集》卷三),不从
流俗,独出己见。他的诗文学过徐渭、袁中郎和钟、谭,最后能摆脱
诸家的范围,形成自己的面目。他在治学时能跳出传统和社会风气
的束缚,在自己的社会实践、人生阅历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考,从
而形成独特的见解。《石匮书》、《石匮书后集》中不从流俗的历史观
点和《四书遇》对儒家经典的解读都具有张岱个人色彩。
第二是鲜明的平民意趣。明代中后期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
繁荣,市民思想活跃。徐渭终生落魄,作为一位布衣文人经常混迹
市井社会,其善于谐遽的个性也受到了市井社会的影响。他重视戏
曲、小说及其他通俗文艺形式,他的文艺作品带有鲜明的市民色彩。
张谷虽然出身仕宦人家,但他从青年时期就放弃科举,专心著述,明
亡后家产荡尽,后半生一直生活在贫寒困窘之中,也是一位典型的
布衣文人。他广泛地与社会各个阶层接触,尤其是后半生对平民情
结有着更深刻的体验。受徐渭的影响,张岱的平民意趣主要表现在
三点:一是幽默诙谐的个性和情趣,张岱的后半生,自己亲自春米担
类,经常有断炊之虞,他对此仍粲然一笑,这与徐渭的谐谑精神存在
着内在的联系。大雪之晨张元忭派人给衣食无着的徐渭送去羊皮
大衣及酒饭,徐渭《答张太史》云:“仆领赐至矣。晨雪,酒与裘,对证
药也。酒无破肚赃,馨当归。羔半臂,非褐夫所常服,寒退拟晒以
月。西兴脚子云:风在戴老爷在过夏,我家过冬。一笑。”(《徐文长
逸稿》卷二一)面对生活的困窘没有失去情趣,幽默之中蕴含着调侃
与狂狷。张岱《甲午初度是日饿二首》云:“一贫真至此,回想反开
顾。”(《张子诗秕》卷四)这里的“开顾”与徐渭的“一笑”神韵何其相
第七章张岱散文的文化、艺术渊源及特色・229
似。张岱晚年ト居快园,其《快园记》末尾说:“昔人有言,孔子何阙,
马居阙里。兄极臭;而住得香桥;弟极苦,而住快园。世间事,名不
副实,大率类此。”(《琅嬛文集》卷二)幽默之中流动着鲜活的生命情
趣。二是喜食方物并形之吟咏。徐渭有咏梨、土豆、河豚、黄羊等十
七种方物的组诗(见《徐文长三集》卷六),张岱有《咏方物二十首》,
小序称:“自是老饕,遂为诸物董狐。”(《张子诗秕》卷四)分咏婆果
独山菱、西河冷蟹、松门白鲞等,《陶庵梦忆》里也有不少篇什谈到茶
食方物。这些方物进入诗歌的领域,突破了诗歌的传统题材范围,
正是作者平民意趣的反映。三是喜爱通俗文艺和市民文化。《徐文
长逸稿》的编辑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点,不仅如此,张岱还以平民的
身份去参与晚明市民社会的民俗活动,以艺术家的眼光来观察蔡
写,他的民俗风情小品,色彩绚丽,充满蓬勃的生机,达到了较高的
美学品位。
第三,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徐渭文艺思想的核心是“本
色”,即“宜俗宜真”,他认为:“语入要紧处,不可着一毫脂粉,越
俗越家常,越警醒,此才是好水確,不杂一毫糠衣,真本色。”(《题
昆仑奴杂剧后《徐文长佚草》卷二)“本色”说是个性独立思想在
文艺上的表现,与李贽的“童心”指向同一个精神实体。在艺术
表现上,徐渭主张文艺作品要“如冷水浇背,陡然一惊,便是兴观
群怨之品”(《答许口北》,《徐文长三集》巻十六)。这在徐渭的时
代都是具有强烈叛逆色彩的思想。张岱文艺思想的核心是“冰
雪之气”,它的哲学内涵与“本色”、“童心”一脉相承,主要指一段
纯自然自由活泼的生机。在艺术表现上,张岱强调要“练熟还
生”(《与何紫翔》,《琅嬛文集》卷三),“简练之手,出以生涩"”(《石
贤书自序》,《琅嬛文集》卷一),即一种生鲜泼辣的艺术情韵,这
是徐渭的“冷水浇背”的另外一种表述
上述三个方面都以不同的方式渗透进了张岱散文之中,是形成
其散文独特品格的重要因素,张岱的散文跳动着徐渭的精神脉搏。
在回溯张岱与徐渭的渊源并梳理他们之间的承继关系之中,我们可
以清楚地看到晚明文艺思潮的嬗变轨迹。
230
第三节张岱与陈继儒
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又号麋公。松江华亭
人。《明史・隐逸传》其传云
幼颖异,能文章,同郡徐阶特器重之。长为诸生,与董其昌
齐名。大仓王锡爵招与子衡读书支硼山。王世贞亦雅重继儒,
吴名下士争欲得为师友。继儒通明高迈,年甫二十九,取儒
衣冠焚弃之。隐居昆山之阳,构庙祝二陆,草堂数橡,焚香晏
坐,意豁如也。时锡山顾宪成讲学东林,招之,谢弗往。亲亡
葬神山麓,遂筑室东佘山,杜门著述,有终焉之志。工诗善文
短輸小词,皆极风致,兼能绘事。又博闻强识,经史诸子、术伎
稗官与二氏家言,摩不较核。或刺取璜言僻事,诠次成书,远近
竟相购写。征请诗文者无虚日。性喜奖掖士类,展常满户外,
片言酬应,莫不当意去。瑕则与黄冠老衲穷峰泖之胜,吟啸忘
返,足迹军入城市。其昌为筑来仲楼招之至
陈继儒是晚明山人群体的领袖,声名远播。他与江浙士林联系紧
密,他的生活方式、文艺著述对晚明的士人都有导向意义。
张岱祖父张汝霖与陈继儒交情深笃,万历三十三年(1605)张汝
霖赠给陈继儒大角鹿,眉公携至西湖,竹冠羽衣,往来于长堤深柳之
下,见者称羡不已,眉公因此又号“麋公”。这样的馈赠显得十分风
雅。陈继儒说:“肃之与余称三十季老友,而素心遥对,杖屦诗酒,呼
吸相通。”(《古今义烈传序》)万历三十年(1602)张汝霖带6岁的张
岱到杭州拜见陈继儒,这次经历给张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终
第七章张岱散文的文化、艺术渊源及特色·231・
生难忘,《自为墓志铭》特地指出
六岁时,大父雨若翁携余之武林,遇眉公先生跨一角鹿,为
钱塘游客,对大父日:“闻文孙善属对,吾面试之。”指屏上李白
跨鲸图日:“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余应曰:“眉公跨鹿,
钱塘县里打秋风。”眉公大笑起跃日:“那得灵隽若此,吾小友
也。”欲进余以千秋之业,岂料余之一事无成也哉?
张岱的对句与眉公的出句对偶工整,还带着几分揶揄嘲讽,眉公不
以为忤,称赞张岱敏捷的才思,在这样的细节中显示了酒脱的胸襟
和气度。童年的记忆是深刻而坚韧的,就象埋入地下的一粒种子,
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芽、开花、结果。眉公是当时的大名士,交际
酬昨繁忙,他的记忆里并没有留下这件事的痕迹。到崇祯元年
(1628)他对张岱已毫无印象,这一年张岱写成《古今义烈传》一书
托友人请陈继儒作序,童年时代的美好记忆使他对眉公一直充满敬
仰之情。虽然他与陈继儒直接接触很少,但在晚明的时代氛围中,
陈眉公对于张岱来说并不遥远。在张岱的心目中,陈眉公是一位值
得效法的前辈。张岱对陈继儒的风度和文章了然于心,他自己的诗
文随处可见受到陈继儒影响的痕迹。陈眉公的形象已进入张岱意
识的深层,参与了张俗思想的建构和人生的设计。
陈继儒的人生历程和生活方式对张岱的人生方向影响深远,张
岱的家庭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和辉煌的科举业绩,家资豪富,明亡
前凭借丰厚的家产张岱不存在治生的问题,因而张岱不需要象陈继
儒那样经营文化产业来谋求财富。陈继儒对张岱人生方向的影响
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是放弃科举,专心著述。陈继儒二十九岁焚弃儒衣冠,转而
经营自己的山人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张岱是张元忭的曾长
孙,在前辈业绩的感召下,张岱从少年时代就热衷科举,但在屡次乡
232·张岱揉稿
试不售之后,他对科举产生了怀疑。崇祯元年开始写作《石匮书》
以这一年为标志,张岱基本上淡出科场,这一年张岱32岁,比陈继
儒放弃科举迟了三年。张岱之所以放弃科举而专心著述是基于这
样的考虑:放弃科举并不等于不再追逐名利,而是采取另外的方式
来达到目的,张岱一生都不能忘情对名声、功业的追求,他的最后
部著作《有明于越二不朽图赞》,旨在表彰明代越人在立德、立功、立
言方面的杰出代表,自己的向往钦慕是显而易见的。晚明时期的江
南地区,商业发达,士人扬名的途径也由过去只限于科场得意而趋
于多元,从事著述、经营文化产业也都可以名利双收,在这方面陈继
儒无疑是最成功的典范。张岱的人生抉择正是在科举压力对士人
相对削弱的氛围中,效法陈继儒的结果。这一选择使张岱把精力投
入明史的编撰和其他著作的写作,充分发挥了他的优长和オ华,为
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是营造雅致闲逸的日常生活。相对于屠隆、王稚登等人,陈
继儒并不纵情声色,他更注重生活的情调和品位。陈继儒一生爱
茶,在茶艺上造诣精深。他曾为夏树芳《茶董》作序,并对该书进行
补录,于万历四十年(1612)前后撰成《茶董补》两卷,上卷补录嗜尚、
产植、制造、焙瀹等条文,下卷补录前人诗文三十七篇。他还注重构
造园亭、怡情书画。陈继儒善于体味生活,在琐细扰攘的日常生活
中品出哲理和风雅并以清言的形式抒写其会心之悟。他把日常生
活的细节打磨出艺术品位,陈继儒的生活方式是晚明文人艺术化生
活的典范。张岱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与陈继儒一脉相承。张岱
精通茗饮,在茶叶的焙制,泉水质地的分辨和冲瀹的工艺诸方面都
是行家里手,他与晚明制茶名家闵汶水以茶订交的精彩过程因《闵
汶水茶》一文而脍炙人口,他作有《茶史》,已佚。张岱在造园、书画
等领域也有精湛的造诣,面对五彩斑斓的世界,张岱既深入其中,又
能以独具的慧眼去观察、体味,用他的锦心绣口去表达。
三是著述的形式。陈继儒重视史书,主张子弟读书应先读史,
他在《全史详要序》里说:“何以通天通地通人,日史是也;何以立德
立功立言,吾亦曰史是也。”(《白石樵真稿》卷一)他把史书看成是
第七章张岱散文的文化、艺术渊源及特色・233・
“天地间一大账簿”,并认为:“夫未出仕,是算账簿的人;既出仕,是
管账簿的人;史官是写账簿的人。写得明白,算得明白,管得明白,
而天下国家事,了如指掌矣。”(《古今大账簿》白石樵真稿》卷十)上
述观念对张岱潜心从事《石匮书》的编撰会起到激励的作用。陈继
儒的著述,带有某些商业性质,钱谦益记述说:“仲醇又能延招吴越
间穷儒老宿,隐约饥寒者,使之寻章摘句,部分族居,刺取其琐言僻
事,荟撮成书,流传远迩。款启寡闻者,争购为枕中之秘。”(《列朝诗
集小传》丁集下)这类著作数量颇多,如《妮古录》、《群碎录》、《读书
镜》、《珍珠船》等。应该说,这类著作的大量出现代表了一种新的文
化方向。张岱著书并不包含商业的动机,他对陈继儒的这种著书方
式是十分欣赏并努力仿效的,他的第一部著作《古今义烈传》就是从
大量的史书撷取忠臣义士诠次而成,其他如《史》、《四书遇》、《快
园道古》、《夜航船》、《琯朗乞巧录》也都采取这样的编撰形式。在这
些著作里,大部分材料取自史书,文字通过作者的重新组织,每个小
条目文字简洁隽永,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陈继儒的人生历程给张岱的人生设计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他的
文艺思想和诗文创作对张岱的影响也非常深刻,在某种程度上决定
了张岱散文的文化、艺术品位。陈继儒与董其昌是晚明画坛松江画
派的领袖,张岱的文艺思想深受南北宗论和松江画派艺术风格的影
响。张岱与松江画派之所以有如此深厚的渊源,陈继儒是一个关键
性的中介。董其昌评陈继儒的画作说:“眉公胸中素具一丘壑,虽草
草泼墨,而一种苍老之气,岂落吴下之画师甜俗魔境耶?”陈继儒的
画既有萧散简淡的风韵,又有老苍生辣的气势,在创作上,他把元末
文人画风与宋代院画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目。陈继儒认
为书画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蕴藉中沉着痛快”(《妮古录》),张岱则强
调”天下坚实者空灵之祖”,书画艺术要“以坚实为空灵”,而不能“率
意顽空”(《跋可上人大米画》),二人表述有所不同,而对艺术精神的
234
理解是一致的。在文学上,陈继儒认为:“作传与墓志、行状,正如写
照,虽一瘢一痣,皆为摹写。不然,不类其人。”(《太平清话》)张岱在
传记写作上力求达到“酷肖其人”的境界,继承了陈继儒的主张。关
于诗文,陈继儒有这样的议论
陈眉公尝与山中友人谈曰:“吾辈诗文无别法,但最忌思
路大熟耳。昔王元美论艺,止括《易》所云・日新之谓盛德”,余
进而笑日:孙兴公不云乎,今日之迹复陈矣。故川上之叹不日
来者,而日逝者,人能觉逝者为窠臼,为糟粕,而肯恋恋于已赫
之腐鼠、不灵之刍狗为哉!天马抛栈,神鹰掣鞴,英雄轻故乡
圣人无死地,彼于向来熟处,步步求离,刻刻不住,此谓真解
脱,此谓真喜舍,此谓日知其所无。右军万字各异,杜少陵千
首诗无一雷同,是两公者,非特他人路不由,即自己思路亦一
往不再往。”(《玉剑尊闻》卷三)
这段论述可与张岱提出的“练熟还生”的命题相互证发。对于传统
的儒家经典,陈继儒喜以文学的眼光来欣赏、接受,他能在古奥的
《尚书》中读出似“洞光珠”、“清水珠”、“琅玕珠”等绝妙文章。他对
《史记》的文学成就更是推崇备至:“余尝论《史记》之文,类大禹治
水,山海之鬼怪毕出,黄帝张乐洞庭之野,鱼龙怒飞,此当直以文章
论。而儒者以理学捃東之,史家以体裁义例掎摭之。太史公不受
也。”(《史记定本序》)陈继儒的观点代表正统儒家和严肃的学者之
外解读古代经典的立场,富有生活情趣,表现了晚明江南社会新兴
文人群体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张岱深受此风影响,《四书遇》中
也随处可见对《四书》的文学解读。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1-16 11:51:03
张岱的散文精神血脉上与陈继儒的散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陈
继儒的一些清言往往成为张岱文章中的点睛之笔。如《自为墓志
铭》说自己的七不可解,其中“以书生而践戎马之场,以将军而翮文
章之府,如此则文武错矣,不可解三”,源于陈继儒的清言:“名妓翻
经,老僧酿酒,将军翔文章之府,书生践成马之场,虽乏本色,故自有
致。”(《太平清话》)由此不难看出,张岱标举的“七不可解”是在表达
第七章张岱散文的文化、艺术渊源及特色・235
种生活情趣。陈继儒还说:“人有一字不识而多诗意,一偈不参而
多禅意,一勺不濡而多酒意,一石不晓而多画意:淡宕故也。”(《岩栖
幽事》)这只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张岱笔下的民间医生鲁云谷
的个性、医术和爱好接近于斯,故张岱评论他说:“云谷居心高旷,凡
炎凉势利,举不足以入其胸次。故生平不晓文墨,而有诗意:不解丹
青,而有画意;不出市廛,而有山林意。”对于人的评价,陈继儒通过
徐庶、周处的经历指出:“夫千里之驹,性必衔蹶;千人之英,性不跞
跑。”(《徐庶周处论赞》〉陈继儒欣赏那些个性鲜明、才能卓特的异
人,曾撰《十异人传》,言人唐士雅即是其中之一。张岱《五异人传》
是陈继儒《十异人传》精神的延续,张岱提出:“人无癖不可与交,以
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把这句话放在陈继
儒的清言小品中并不突兀,它是对陈继儒人物品评的发挥和深化。
清言小品描绘理想的人生境界、抒发人生感悟,并不具实践性品格,
而张岱则努力把陈继儒清言中艺术化的感悟加以实践,或者在现实
生活中以具体的人物来印证诠释陈继儒的清言小品,这是张岱散文
创作的内在动因,张岱散文的文化意义也因而凸显出来。
张岱在散文的艺术形式上也深受陈继儒的影响。陈继儒思想
通脱,他的散文如序跋、传记、园亭记等突破唐宋古文的规范,自由
抒写,充满生活情趣,如《闽游草序》、《茶董小序》、《绿野池记》
《范牧之外传》等。张岱的散文显然是沿着陈继儒的创作方向进
步发展,有些文章可以看到陈继儒的印痕,如《茶史序》,作为一篇
序文,全文详细记叙了张岱与阅汶水考校茶艺而订交的过程,其创
作构思显然受到《闽游草序》的启发。陈继儒的清言小品把语录、
骈偶及文采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词藻华美,音节和谐又明白如话
的语言。从语体来看,张岱散文的语言是在语录体的基础上融汇
创造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陈继儒清言小品的语言成就给予张岱
重大的影响,张岱散文语言所呈现出的清新流畅、明白透彻等特色
都与陈继儒的清言小品有着密切的关系。晚明是中国古代散文语
言发生重大变革时期,古文、骈文、八股文、语录及口语在小品这个
文体里整合、创造,到了张岱的手里,他的语言离白话散文只有
236
步之遥。众多的晚明作家参与了语言的创造,张岱是集大成者。
第四节王思任对张岱文艺思想和
散文创作的影响
王思任与张岱祖父张汝霖是同科进士,张岱称他为“年祖”。王
思任少年时代就显示出颖悟卓越的文オ,年少登科,其制艺传播人
口,然而他的仕途却并不平坦,明亡前的几十年一直担任县令、推
官、教官这些基层官僚,且多次被废黜,大多数时间闲居林下,高才
被抑使王思任在晚明士林以谐谑著称。王思任与张汝霖之间的交
情非常深厚,他们的政治观点、文艺思想及处事风格颇多相似之处,
张岱自幼就受到王思任个性和文章的熏染,从徐渭到王思任再到张
俗,三人之间的承继脉络历历可见。张岱能够深刻地理解王思任谐
遽个性的实质,他指出:“盖先生聪明绝世,出言灵巧,与人谐谜,矢
口放言,略无忌惮。”(《王谑庵先生传)他描述王思任的生活状态
五十年内,强半林居,乃遂沉湎曲葉,放浪山水,且以暇日闭户读
书。”这样的生活在晚明江南文人中也很有典型性。
王思任的文艺思想和诗文作品在晚明文坛都自成面目,不归属
于任何一个流派。他在《落花诗序》中说:“《诗》三百,皆性也。而后
之儒増塑一字,曰'诗以道性情”,不知情即性之所出也。性之初,于
食色原近。告子曰食色性也”,其理甚直。而子與氏出而讼之,遂
令覆盆千载,此人世间一大領狱也。”(《王季重十种・杂序》)认同
告子的人性观,晚明的王学左派及江南社会风尚都肯定甚至张扬
人的感性欲望,这已成为一股汹涌的时代思潮,王思任从人性的角
度来诠释这个间题,提升了它的理论高度。这也可代表晚明时期
江南一些土人的观点,张岱也受其影响。除了制艺、诗文之外,王
第七章张岱散文的文化、艺术渊源及特色・237
思任还精通音乐、书画等艺术,全面的艺术修养使他在思考理论问
题时自觉地贯通各门艺术,发掘出一些带有共性的规律。他在《倪
翼元宦游诗序》中说:“诗以言己者也;而今之诗则以言人也。自历
下登坛,欲拟议以成变化,于是开叔敖抵掌之门,莫苦于今之为诗
者。日如何而汉魏,如何而六朝,如何而唐宋,古也,今也,盛也,晚
也,皆拟也,人之诗也,与己何与?”(同上)在王思任看来,前后七子
在摹拟古人的形式中失去了自我的表达,而诗歌的本质就是表现
作者的情绪。王思任的这一主张与袁宏道非常接近,但又微有差
异,袁宏道强调的是“性灵”,王思任则更凸显“己”与“人”的对立
他更为珍视诗歌中的主体意识。正因如此,他的诗文在公安、竟陵
之外自成一家,他曾说:“不意寅侯未能忘我,且言我与公安意陵不
同衣饭,而各自饱暖,予何敢当寅侯知己也。”(《心月轩稿序》《王季
重十种・杂序》)他显然对当时有人把他归入公安或竟陵不以为
然,他与公安竟陵“不同衣饭,而各自饱暖”,说明他与公安、竟陵思
想渊源、理论主张及创作实践均自成体系,在文艺上能不为主流风
气所牢笼,自出手眼,自成面目。张岱对此领会较深,他批评族弟
张毅儒编选《明诗存》步趋时风,全无主见。他写诗曾先后学习过
徐渭和钟、谭,最后悟出自己“不必学文长而似文长”(《琅嬛诗集
序》)。
前后七子以“格调”说诗,公安以“性灵”说诗,王思任拈出
“趣”字说诗,他说:“拿州论诗,日オ,日格,日法,日品,而吾独曰
趣可以尽诗。”(《袁临侯先生诗序》,《王季重十种・杂序》如何才能
使诗有“趣”,创作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王思任认为:“大约底
滞塞昧之人,去此道远,而郎圆英爽之辈,入此道近。”(《方澹斋诗
序》,《王季重十种・杂序》)所谓“郎圆英爽”,即酒脱颖悟,也就是王
思任所称许的“快士”,他说:“文章有欢喜一途,惟快士能取之。宋
玉、蒙庄、司马子长、陶元亮、子美、子瞻、吾家实甫,皆快士也。其所
落笔,山水腾花,烟霞划笑。即其涕苦,愤叹之中必有调谐馐舞之
意,盖天禀原空,则尘粘自脱,即能解,快人不可多得矣。”(《夏叔夏
先生文集序》,《王季重十种・杂序》)在创作时王思任强调兴会感
238
发,他描述创作状态说:“会心之时,日不能击,舌不能苞,偶举其神
似者,作韵自咏,此以为诗矣。”(《倪翼元宦游诗序》)他还说:“情境
所触,语言文字不足以尽之,而尽之于ー二韵语。第语在韵先,韵以
触发,诗乃佳耳。”(《郁冈诗自选序》,《王季重十种・杂序》这样的
见解得之于书画、音乐等艺术实践,王思任在弹奏古琴中悟出诗歌
与琴艺相通的道理,他说:“吾曾受琴于畸人,恍然知诗之所出,与桐
氏为胞友也。”(《澹宁斋诗序》,《王季重十种・杂序》)对于诗歌创作
中情与境会并借语言表现的道理,王思任借弹琴的过程作了说明:
“弹琴者在甲肉弦徽之会,而声自出,然问之甲肉弦徽,无声也。诗
之为道,大类于此。”(《郁冈诗自选序》)“趣”在诗歌作品中具体表现
为生动自然而又隽永悠长的气韵,王思任阐释说:“近日为诗者,强
则峭峻谿刻,弱则浅托淡玄,诊之不灵也,嚼之无味也,按之非显也;
而临侯遇境摅心,感怀发语,往往以激吐真至之情,归于雅含和厚之
旨,不斧凿而工,不橐籥而化,动以天机,鸣以天籁,此其趣胜也。”
(《袁临侯先生诗序》)“峭峻谿刻”指竟陵奇崛怪异的诗风,“浅托淡
玄”是公安末流平易部俚的诗风,二者都刻意为诗,仍然陷入追求形
式的怪圈,而诗之“趣”出自自然,不需人工斧凿,“动以天机,鸣以天
籁”,形象地描述了“趣”之真谛。王思任还从书画艺术对“趣”作了
解释:“董玄宰先辈与予论画,有生动之趣者便好,不必人鸟,一水口
山头,不生不动,便不须著眼。予谓此说可以论诗。盖生动者,自然
之妙也。”(《王大苏先生诗草序》,《王季重十种・杂序》)“气韵生动”
是中国古代画论的重要命题,董其昌深有体会,王思任又从董其昌
论画联系到诗歌。总之,以“趣”论诗,是王思任诗歌理论的核心内
容,在反对墓拟写性灵上王思任与公安、竟陵一致,他的“趣”的内涵
与袁宏道的“性灵”,钟惺的“幽情单绪”又有较大的差异,是王思任
人生态度和艺术体验的凝聚,渗透着王思任对人性的理解,应该说,
这个主张是以晚明越中士风为基础的。作为王思任的晚生后辈,张
岱受此思想影响甚深。他的生活态度、文艺理念和审美趣味都有王
思任的影子
第七章张岱散文的文化、艺术渊源及特色·239
王思任的制艺在晚明土林声名甚大,规矩极严東绰极多的时文
在王思任的笔下也灵活隽永,王思任的小题文是对八股文体一种开
拓性的创造。王思任的小品文与小题文密不可分,他说:“明兴以举
业取士,风檐す晷之中,各伸一幅,或貌其合体,或出其一支,或工密
于白描,或聊略于点缀,或敷饰于青黄,但无失其神者,都在所取。
故今之为举业家者,皆学传神者也。”(《雪炤堂四子憮序》,《王季重
十种・杂序》)八股文是代言体,以圣贤语气阐释经文,王思任所说
的“传神”,就是圣贤的精神性情,以艺术表现的眼光抓住了八股文
写作的关键,在这样的理解中,八股文的写作也艺术化了。八股文
中小题文是与大题相对而言的:大题即文题所用文句和文意比较完
整,文章可以写得典雅明正,明代乡会试等大考多用大题;小题则常
取四书中语句的一部分,语句、语意不完整,主要用于童试等小考
常见的形式有截上题、截下题、截上下题、冒下题等,较为巧佻细碎。
小题文是八股文体成熟后的一种变体,它的文题、写法都比较灵活,
与标准的八股文相比,它的自由度更大。八股文本以程朱理学为
宗,举子撰文应严格遵照朱注。这种体制受到明中叶兴起的阳明心
学的冲击,八股文中出现禅宗语和王氏弟子的讲学之言,这使隆万
以来的时文风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方苞总结说:“隆万间兼讲机
法,务为灵变;虽巧思有加,而气体茶然矣。启祯诸家,穷思毕精,务
为奇特,包络载籍,刻雕物情,凡胸中所欲言者,皆借题以发之;就其
善者,可兴可观,光气自不可泯。”本来应模仿圣人语气的八股文到
了隆万时期更多地融入了作者的思想和才情,八股文的主体色彩大
大加强,这与晚明时期文学、艺术的总体趋勢是一致的。小题文因
其文题、写法的灵活性更能突出作者的才智和情感,在晚明文坛十
分活跃,与晚明小品文的关系也极为密切。
王思任在晚明时期以小题文著称,他对小题文有全面深入的论
述。李贽、袁宏道都曾说过八股文是堪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并
240
称的明代文学的代表,王思任则进一步指出:“汉之赋、唐之诗、宋元
之词、明之小题,皆精思所独到者,必传之技也。”(《吴观察宦稿小题
序》,《王季重小品》)突出了小题文的地位和价值。王思任还从作者
的角度来理解小题文的性质,他认为:“但大题可以逃败,乡愿居之;
小题可以见オ,狂狷居之,守溪、荆川、昆湖、鹤滩、鹿门、思泉诸老常
乐为之,皆从狂狷诸中行者也。嗣后岳阳、侪鹤、海若、鹿巢、西铭
衷一、楚望、宾王诸君子互出旗鼓,各极狂狷之致。”(《小题恰赠自
序》,《文饭小品》卷五)由作者的狂狷人格可以看到小题文不媚时俗
的品格。王思任还强调小题文是作者独抒性灵的产物,他欣赏“不
守父师成说而独写灵心者”(《青溪儒童小试序》,《文饭小品》卷五)
小题文的特色就在于“奇怪纵横,才情风韵,无所不极其微”(《熊公
远雪堂集序》,《王季重小品》)。这与徐渭、李贽、袁宏道等人的诗文
主张一脉相承。小题文的美学风格,王思任以一“锐”字概括,他说:
“文章之祖必本于火,火之精欺日藻天,而其体则锐。"”(《小题锐序》,
《文饭小品》卷五)小题文的“锐”就是使读者“一望而刺瞳警骨”,而
这种“锐”并非从天而降,“悉从钝得锐”,需要艰苦的磨炼。在写作
上,小题文的“锐”主要表现在破题上,王思任作了精彩的比喻:“抡
文如选色,其面在破,其颈在承,其肩胸在起,其腰肢在股段,其足在
结東,其大体在长短纤肥,神态艳媚,若远若近,是耶非耶之间。而
总之以面为主,面不佳,百佳费解也。岂有不能破而能文者乎?”
(《著坛搜逸序》,《文饭小品》卷五)
王思任的小题文论对张岱的文章观念影响甚大。受到自徐渭
至王思任等越中文土的熏染,张岱也注重在八股文写作中突出作者
的才情和见识,这个写作路数与八股文的规范之间显然存在差距
张岱乡试的屡屡失利与此不无关系。他的《跋张子省试牍》实是以
第三者身份评论自己被黜落的试卷:“笔笔存孤异之性,出其精神,
虽遇成阳三月火,不能烧失。…读张子文,胸中猿咽,指下泉悲,
不作眼前卫玠,欲问后世子云,扎茁辣刷,理自因之,复何怪焉?”由
此可以清晰地看到张岱的八股文写作与王思任的小题文论的继承
关系。在散文写作上,张岱标举短隽、生涩,与王思任提出的“锐”的
第七章张俗散文的文化、艺术渊源及特色・241
启发是分不开的。
在晚明士林,王思任以喜好游览山水名胜著称,他的山水游记
别开生面,声名籍籍,在当时文坛自成面目。张岱《王谑庵先生传》
评论说:“自庚戌游天台、雁宕,另出手眼,乃作《游唤》。见者谓其笔
悍而胆怒,眼俊而舌尖,恣意描摩,尽情刻画,文誉鹊起。”王思任对
山水游记的写作作过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他说:“司马子长善游,天
未启其聪,不晓作记。记自柳子厚开,其言郁塞,山川似籍之而苦
吾何取焉?苏长公之疏畅,王履道之幽深,王元美之萧雅,李于鱗之
生险,袁中郎之俏隽,始各尽记之妙,而千古之游,乃在目前。”(《南
明记游序》,《王季重十种・杂序》)对于游记作家来说,既要善游,还
要善记。王思任敏锐地感觉到柳宗元山水记的苦闷郁塞,这样的风
格他并不愿意取法。明代复古派和公安派的代表作家都是他学习
的对象,由此可以看出王思任在游记创作上没有门户之见,能够兼
收并蓄,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面目。王思任的山水游记在记述游览
过程,描绘山川景物之中,融人了自己的社会阅历,个性心态,具有
幽默诙谐、雅情俗趣交融的特色。王思任是张岱敬仰的前辈,他对
谑庵的个性、文风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在张岱的文章里可以清楚
地看到谑庵文风的印痕,具体地说,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唐宋以来的山水游记,形成了描绘山光水色,抒写作者自适情
怀的传统,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内容形式都比较典雅。王思任的山水
游记突破了这个传统,除了描写山水风光,他更关注社会风俗,也可
以这样说,在本来应该非常清雅的游览中,王思任刻意地叙写世俗
社会的人情世故、风俗活动乃至琐屑龌龊之事,旨在凸显一个
字。读王思任的游记,浓郁的世俗气息扑面而来,如《游满井三
《游西山诸名胜记》等。甚至在游天姥山时,当他眼前的天姥与李白
诗中所描绘的大相径庭,王思任作了这样一番推测:“台山如天姥
者,仅当儿孙内一魁父,焉能势拔五岳,掩赤城耶?山灵有力,夤缘
242
入供奉之梦,一梦而吟,一吟而天姥与台山遂争伯伸席。嗟呼!山
哉!人哉!”(《天姥》,《王季重十种・游唤》)用世俗的夤缘奔竟来解
释天姥、台山在李白诗中的差异,发前人所未发,这样的写法充分展
现了王思任谐谑的个性。在幽默风趣的描写中,可以领会到王思任
对世俗社会的调侃、嘲讽。《游西山诸名胜记》文末说:“松寔一士
日:天下名山寺领之,天下名寺僧领之,天下名僧勢与利领之。官日
游,上日撞,天下僧皆势利,而京西更甚。”(《文饭小品》卷二)京西僧
人的势利是京城社会风气的一个缩影,从文中可知,王思任这次游
览西山,僧人的招待还算热情,但他仍然不能释怀,对僧人不置恕
词。当然,世俗社会也并非全是丑恶与势利,也有美好与温情,在
《天姥》中他写道:“饭班竹岭,酒家胡当垆,艳甚。桃花流水,胡麻正
香,不意老山之中,有此嫩妇。”这位美艳的卖酒少妇给荒远的山林
增添了活力。游览惠山和锡山时,王思任又遇到了一位卖酒的妇
人:“有妇折阅,意闲态远,予乐过之
至其酒,出净磁,许先尝
论值。予丐测者清者,渠言燥点择奉,吃甜酒尚可做人乎?冤家,直
得一死。”(《游惠锡两山记》,《文饭小品》卷三)这是一位颇有阅历和
见识,又不乏风趣的女子,难怪谑庵要发出“直得一死”的慨叹。张
岱的山水记和风俗记继承了王思任山水游记的精神,他在游览山水
时目光一直凝聚于社会风俗和人情世态,如《岱志》写了泰安州客店
接待游客的排场,《海志》描述了信众进香的虔诚和僧人的恶势。
《西湖七月半》与《游满井记》二文的承继线索尤为清晰。王、张二人
的游湖情趣也大致相同,王思任声言:“吾极不乐豪家微贾,重楼架
舫,优喧粉笑,势利传杯,留门趋入。所喜者野航两棹,坐恰两三,随
处夷犹,侣同鸥鹭。或柳堤鱼酒,或僧屋饭蔬,可信可宿,不过
金而轻移曲探,可尽两湖之致。”(《游杭州诸胜记》,《文饭小品》卷
三)张岱《西湖七月半》也描述自己的游湖状态:“小船轻幌,净几暖
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器
里湖。”而《游满井记》、《西湖七月半》二文皆以描写群众活动为主,
《游满井记》突出了世俗社会的嘈杂、丑恶,文末以“一国惑狂,予与
张友买酌苇盖之下,看尽把戏乃还”收東,作者对世态冷眼观察,文
第七章张岱散文的文化、艺术渊源及特色
243
章表达了既嘲讽又无可如何的态度。《西湖七月半》既展示了西湖
七月半看月人的五类群体,又记述了杭州人看月的过程,张岱对那
些不能领略西湖月色的俗人不无调侃揶揄,但他的态度是温和的
宽容的,他带着几分欣赏的态度来观看热闹的群众活动。王思任文
章嘲谑味重,张岱的文章则以诙谐见长。
王思任的游记,往往会就山水所联系的古人发表深刻独特的议
论,从而使文章于谐谑之外又有几分冷隽和凝重,给人一种尖锐的
刺激。如《游杭州诸胜记》写岳王坟时说:“六桥花柳妍媚,忽尔松柏
威森,则精忠武穆之庙在。”一句“人心尚有血在”提撕读者心灵,锐
利而奇峭。张岱深得谑庵衣钵,他的山水记和风俗记也经常穿插议
论,如飞来峰上被杨琏真伽刻上佛像,张岱评论说:“翻恨其不匿影
西方,轻出灵鹫,受人戮辱;亦犹土君子生不逢时,不束身隐遁,以才
华杰出,反爱摧残,郭璞、祢衡并受此慘矣。慧理一叹,谓其何事飞
来,盖痛之也,亦惜之也。”由飞来峰的遭遇联系到士人的出处进退,
张岱的痛心之语必须在明清易代的语境里才见其厚重、深刻。王思
任的游记,往往在文末故作荡漾,达到余音袅袅的效果,如《剡溪》叙
写一昼夜游览曹娥江、剡溪的所闻所见及所感,文末写道:“移舟桥
尾,向月碛枕濑取酣,而舟子以为何不傍彼岸,方喃喃怪事我也。”
(《王季重十种・游唤》)舟子的喃喃称怪从侧面表现了主人的不同
流俗,张岱《湖心亭看雪》借鉴了《刻溪》的写法,文章结尾写了舟子
的称叹:“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给
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1-16 11:51:03
王思任的游记,以游踪为线索,有的篇幅较长,如《游天台记》
《雁荡记》、《游庐山记》、《游西山诸名胜记》等,这些游记在结构上相
当于旅行日记的连缀。或对景点作平行式的记述,如《游广陵诸胜
记》、《游杭州诸胜记》等。张岱的《岱志》、《海志》就取法这两种结
构。王思任在游记中,喜以人的身体或饮食等具有强烈刺激性的意
象来作比喻,张岱对这种方法也有所借鉴,可以看出他们审美趣味
的接近。王思任眼中南京灵谷寺的松树是这样的:“灵谷松如待试
者,有老禿,有伛偻,有髯壮,有童子,有瘦长子,以千万计。”(《再游
244
张岱探稿
灵谷寺看松记文饭小品》卷三)张岱描绘普陀山的松树:“山奥月
黑,短松怒吼,张髯如戟,吞吐海氛,蠢蠢如有物蠕动。”(《海志》)
王思任在写作时带着鲜明的读者预设意识,他以潜在的对话方
式给读者介绍风景名胜的特点,发表自己的感受和议论。因此,他
的文章的行文语气自语录体转来,又融入时文和古文的一些特点
形成了轻松、自由的笔调,古奥与浅俗错落的语言,庄重与谐谑相融
的风格,文章的内部既充满张力,又处于动态的平衡,这是对中国古
代散文语言的一次重要的创新和发展。张岱文章语言对王思任的
继承更为明显,同时又经过自己的熔治,使这一特色更趋成熟和完
善。相对于王思任的散文,张岱散文中白话与文言的结合更为自然
协调,已经见不到接笱的生硬和突兀,而是浑然一体,清新晓畅。张
岱的散文写得轻松活泼,充满诙谐幽默的气息,比王思任的文章更
多了一份平和与温情。王思任《游满井记》记京师人游满井一段,
“卖饮食者,邀呵好火烧,好酒,好大饭,好果子”,直接以口语入文,
“更有喇唬恣横,强取人衣物,或狎人妻女,又有从旁不平,斗殴血
流,折伤至死者”,俗语与白话结合,读来有生涩奇奥之感。张岱《西
湖七月半》写游湖的无赖:“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
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
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白话与文言水乳
交融,流畅自然。周作人指出:“王张的短文承了语录的流,由学术
转到文艺里去,要是不被间断,可以造成近体散文的开始了。”(《地
方与文艺》)王思任、张岱的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向现代白话文转变
的中间环节,周作人的这个论断隐含一个潜在的命题:中国古代散
文内部也有朝白话散文演变的趋势,只是由于桐城派的兴起而中
断。上世纪三十年代,林语堂充分肯定语录体的优长,并进而在写
作中提倡,他说:“盖语录体简练可如文言,质朴可如白话,有白话之
爽利,无白话之噜苏。”(《论语录体之用》)张岱散文是符合这个标准
的典范,它之所以在现代仍拥有大量的读者并受到散文作家的青
睐,除了思想精神与现代文化一脉相接外,其写作态度、语言风格中
所蕴含的现代因素也不容忽视。
第七章张岱散文的文化、艺术渊源及特色
245・
第五节《陶庵梦忆》的创作意识和文化寄托
从《梦忆序》来看,《陶庵梦忆》成书于张岱五十岁时,即公元
1646年(清顺治三年,丙戌),自甲申到丙成,江浙一带经历了“天崩
地解”的政治巨変,满洲的铁蹄以凌厉的气势跨过准河、长江和钱塘
江,进而要席卷中国的东南地区。国家沦亡,张岱的生活也彻底改
变,已如前文所述,他的家产被方国安勒通殆尽。自乙西岁末至丙
戌春,张岱携一子一奴隐避于嵊县西南越王峥的山寺里,继续从事
《石匮书》的写作。三个月后被人发觉又逃至剡溪百丈泉。这一年
张岱饱尝国破家亡转徙流离之苦,对他来说,艰难困顿的物质生活
才刚刚开始。在这样的处境之中,心境的苍凉凄楚是可以想见的,
正如《绍兴府志》的传记所说的那样:“岱素不治生产,至是家益落,
故交朋辈多死亡,葛中野服,意绪苍凉。语及少壮秾华,自谓梦境。”
《陶庵梦忆》正是这一特定心态的文字表达,书名就反映了张岱的思
想心态和文化寄托。张岱号“陶庵”应该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他
生不断改变自己的号,把这些号连缀起来,大致可以看出张思想变
迁的痕迹。明朝的覆亡和身世的巨变使张岱感受到另外一种和他
前半生的裘马清狂的名士生活迥然不同的人生况味,他对陶渊明的
理解和接受也越米越深厚。尤其是从他避乱西白山中到写作《陶庵
梦忆》这段时间,陶渊明在张岱心中已化为一种潜在的人格力量,他
号“陶庵”就非常明显地反映了他对陶渊明的追慕景仰之情。“陶
庵”这个号中的陶渊明,即作为一种潜在的精神影响着张岱的陶渊
明,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涵。
方面是孤介独立、坚持气节的贫土形象。明亡前未见张件本
246
人和友人称他陶庵,从繁华优裕的生活条件突然落入困窘之中,这
对人的意志是非常严酷的考验。这从张岱在避兵西白山中所作的
和贫士七首》及其后所作的《和述酒》、《和有会而作》、《和挽歌辞三
首》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些诗叙写了在凶险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和
艰难困顿的物质环境里坚守节操的决心,倾吐了在生死存亡的选择
中难以言状的辛酸和孤独,一字一泪,确是从肺腑中流出的诗句。
《和贫士七首》さ序称:“丙戌九月九日,避兵西白山中,风雨凄然,年
炊不继,乃和靖节《贫土》诗七首,寄剡中诸弟子。”(《张子诗秕》卷
二)贫士形象,正是张岱在《雨梅》诗中所描绘的“濯濯见孤棱,反得
雨之力”的雨梅形象和“所以高土心,受妒不受惜”的感慨归依所在。
另一方面是乐观开朗、从容淡定的诗人形象。他的《甲午儿辈
赴省试下第归走笔招之》、《仲儿分景》二诗真实地反映了老年张岱
所感受到的那种“攒食一老人,骨瘦如鸡肋”的辛酸困窘,而《春米》
《担》二诗则叙写了自己亲自参加劳作的情形和感受。如果没有
经过艰辛的劳动的磨炼,是写不出“窗下南瓜荣,堂前茄树嫩”这样
清新自然的诗句的,也难以发出“日久粪自香,为农复何恨”的深沉
的感慨。张岱坦然面对生活的艰辛和劳作的勤苦,没有因为困顿而
失去对人生的热爱。这些洗尽铅华的诗作,表明了张岱对陶渊明的
理解和接受已由形式而及内容,生活环境的贴近和心灵的共鸣使他
的审美情怀真正接近了陶渊明。
《陶庵梦忆》的书名显然受到《东京梦华录》、《梦梁录》等书的影
响,孟元老在南宋初年追忆汴梁昔日繁华,写作《东京梦华录》描述
汴梁的城市风貌、岁时节俗和市民饮食娱乐活动等,寄托了作者对
故国的低徊留念。《东京梦华录》把传统的黍离麦秀之感和北宋繁
荣的都市结合起来,开辟了一个新的写作领域。在他之后,每当易
代之际,通过追忆前朝的风俗来表达故国之思已成为一个传统,这
类作品一般都采用笔记的形式,元初《梦梁录》、《武林旧事》等都属
于这类作品。《东京梦华录》书名用一“梦”字,表明对往昔繁华的眷
恋和幻灭感,遗民追忆前朝旧事,往往有恍然如梦的感受。这种恍
然如梦的感受对于刚刚经历国破家亡的张岱来说更为浓重和苍凉,
第七章张岱散文的文化、艺术渊源及特色・247
《绍兴府志》说他“著书十余种,率以梦名”。因而,从文化精神来看
《陶庵梦忆》与《东京梦华录》術接得非常紧密。二书在内容上也比
较相似,都以社会风俗为描写重点。《砚云甲编》本《陶庵梦忆序》
说:“兹编载方言巷咏、嘻笑琐屑之事,然略经点染,便成至文。读者
如历山川,如睹风俗,如瞻宫阙宗庙之丽,殆与《采薇》、《麦秀》同其
感慨,而出之以诙谐者软?”(《粤雅堂丛书》本《陶庵梦忆》卷末)署名
伍崇曜的《陶庵梦忆跋》也说:“昔孟元老撰《梦华录》,吴自牧撰《梦
梁录》,均于地老天荒、沧桑而后,不胜身世之感,兹编实与之同
都指出了《陶庵梦忆》与《东京梦华录》、《梦梁录》在文化寄托上的内
在联系,在这个意义上,《陶庵梦忆》的文化精神也遥接《清明上河
图》。张岱对《清明上河图》的文化精神有深刻的理解,他说:“张择
端(清明上河图》,因南渡后想见汴京旧事,故摹写不遗余力。若在
汴京,未必如此。乃知繁华富贵,过去便堪入画,当年正不足观。嗟
乎!南渡后人但知临安富丽,又谁念故都风物?择端此图,即谓忠
简请回銮表可也。”(《史阙・南宋卷》)张岱在《扬州清明》文末说:
“南宋张择端作《清明上河图》,追摹汴京景物,有西方美人之思,而
余目盱盱,能无梦想?”点出了他写作风俗笔记的用意所在,他用生
动的文字描写西湖春、秦淮夏、虎丘秋,不也是在表达对晚明时代江
南城市繁华景象的追怀吗?
在具体的写作之中,《陶庵梦忆》与《东京梦华录》、《梦梁录》存
在着较大的差异,《陶庵梦忆》的写作方式和体例安排也体现了张俗
独具的艺术匠心,同时也渗透了浓厚的人文精神。《东京梦华录》对
①据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卷十四《粤东伍氏刻书之多》云:“近刻《粤雅堂从
书》百八十种,校雠精审,中多秘本,几与琴川之毛、邬镇之鲍,有如骖新。每
书卷尾必有题跋,皆南海谭玉生舍人莹手笔,间亦嫁名伍氏崇曜。盖伍为高
资富人,购书付雕,成藉其力,故让以己作云。”此跋应为谭莹所作。
248张岱探稿
汴梁的城市风貌、岁时节俗及市民娱乐等进行客观平实的介绍,在
正文的叙述中作者没有介入自己的感情,《梦梁录》、《武林旧事》亦
然。《陶庵梦忆》则不同,它所记述的都是张岱在晚明的经历和见
闻,把这些篇章按时间先后排列起来,大致可以看出张岱早年的行
迹,因而,《陶庵梦忆》可以说是张岱的自叙传。不仅如此,张岱对晚
明社会风俗、市井风貌的描绘不再是客观平实地介绍,而是经过他
的独特眼光观照之后以优美的文字表达出来,因而,《陶庵梦忆》所
呈现的是张岱所理解和认同的晚明社会,张岱主要突显了晚明社会
两个特点。
一是宽松自由的气氛。盛大的群体活动、商业活动必须以宽松
自由的社会气氛为基础。晚明江南城镇工商业极为繁荣,市民文化
蓬勃发展,由此带来了市民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改变,张岱对这
样的社会气氛是充分肯定的,《西湖香市》以精彩的文字描绘了西湖
香市场面的阔大、热闹、繁华,文末则说:“崇祯庚辰三月,昭庆寺火,
是岁及辛已、王午洊饥,强半饿死。壬午房鲠山东,香客断绝,无有
至者,市遂废。辛已夏,余在西湖,但见城中饿殍异出,扛挽相属。”
两相对比,张岱显然神往昔日的市井繁华和贸易自由。由于社会氛
围的宽松,一些市井艺人能以自由的精神进行艺术创造,达到了较
高的艺术境界,这也是张岱在文中反复表达的。他写濮仲谦:“仲谦
名噪甚,得其一款,物辄腾贵。三山街润泽于仲谦之手者,数十人
焉,而仲謙赤贫自如也。于友人座间见有佳竹佳犀,辄自为之,意偶
不属,虽势劫之,利啖之,终不可得。”柳敬亭说书时对听众要求严
格:“主人必屏息静坐,倾耳听之,彼方掉舌。稍见下人咕哔耳语,听
者欠伸有倦色,辄不言,故不得强。”张岱在晚明也是自由的,他没有
功名,家资丰厚,自己又冰雪聪明,游艺于多个领域,可以随意营造
生活,张岱对此也津津乐道,如《金山夜戏》、《湖心亭看雪》、《炉峰
月》、《蟹会》等。
二是创造精神的张扬。张岱非常重视民间艺人的创造,他认为
吴中陆子网等人的手工艺品除了技艺精湛之外,“至其厚薄深浅,浓
淡疏密,适与后世赏鉴家之心力、目力针芥相投,是岂工匠之所能办
第七章张岱散文的文化、艺术渊源及特色・249
乎?盖技也而进乎道矣”(《吴中绝技》)。他们的手工艺品已达到与
诗文书画相同的艺术境界,因而这些市井艺人也可以与士大夫“列
坐抗礼”。张岱在文中喜用“思致文理”来说明创造精神的运用,
些盛大的集体活动由于主人的精心设计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
说:“枫桥杨神庙,九月迎台阁。十年前迎台阁,台阁而已;自骆氏兄
弟主之,一以思致文理为之。”(《杨神庙台阁》)他赞扬刘晖吉“奇情
幻想,欲补从来梨园之缺陷”(《刘晖吉女戏》),通过舞台灯光、道具
设计使舞台画面栩栩如生。《陶庵梦忆》更多的篇幅是写自己的艺
术创造,举凡园亭设计、戏剧演出、茶食方物等,张岱都参与进去,平
凡的生活经过他的匠心独运呈现出浓浓的艺术情韵。张岱是生活
艺术大师,他把生活打理得精彩纷呈,富庶而饶有品位,面对眼前的
困窘,心中又如何能割舍那梦一样的过去呢?
关于《陶庵梦忆》的体例安排,张岱自己说:“不次岁月,异年谱
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
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梦忆序》)他没有按时
间先后顺序排列,也没有象《东京梦华录》那样把内容分门别类收集
在一起,他有意打乱时间和门类的顺序而任意编排篇目。美国汉学
家宇文所安认为这“是一种深有寓意的形式”,他阐释说:“史学家的
著作所涉及到的,是固定的周转、事件有顺序的演进以及直线的发
展过程,这种演进和发展无可更改地导致国家的毁灭、家庭的毁灭
和作家的毁灭。然而,无序地堆积在一起的回忆和回忆录打断了这
种直线性,所有的生活都变得同样可以接近,因而,在某种意义上,
同样可以复现。他对过去的随意挑选,这种零散不成系统的叙述方
式,本身就是生活的证明。”(《追忆一一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
现》)这样的体例安排表现了张岱注重当下性体验,这是晚明王学对
他思维习惯的影响。从《四书遇》一书可以看出,晚明越中王学即陶
望龄、周汝登一派对张岱思想影响较大,他浸润在以禅释儒的风气
和松江画派的艺术理论之中,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他总结为
遇”,他解释说:“盖・遇”之云者,谓不于其家,不于其寓,直于途次
之中邂近遇之也。"”(《四书遇序》)他的思维方式,既注重外物感发
250
又强调当下性的体验。而《陶庵梦忆》中的文字对于张岱的回忆往
事来说,便具有外物感发的作用,张岱可由文字而回到过去感性体
验,正如他自己说的“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晚明士风
从整体上表现为一种现世性、当下性的格调追求,它源于王学“自
得”之说。因而,《陶庵梦忆》体例安排渗透着晚明王学精神
张岱《梦忆序》文末说:“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
呓。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郎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
犹思基拓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
猛烈,犹烧之不失也。”在这里,张岱用汤显祖《邯郸记》卢生为例,
临死之前给皇帝上表,还考虑写字要摹仿二王,以流传后世,说明卢
生求名之心根深蒂固,无法割舍。那么,张岱在国破家亡之时写作
《陶庵梦忆》,也与卢生临终遗表相似。在张岱的意识里,他要以文
章流传后世,宇文所安对此也有精彩的论述:“不过,在这种讥讽地
把虚妄叠着虚妄摞起来的过程,产生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结论:对
个人的名”的锲而不舍的眷恋之情,会使它成为劫火难焚的舍利
它不但突兀地、陡然地否定了梦的主题,而且否定了同舍利有关的
所有的佛教寓意:这不是一颗来自摆脱一切俗世羁绊而入定成佛的
舍利,而是一颗来自对一个人身份的难舍之情和着恋之心的反舍
利',同它连结在一起的,是个人的历史以及如何把它流传到后世的
惦念。”(《追忆一一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由于祖上显赫的
功绩和自己长期致力于修撰史书,张岱向往古人以“立德、立功、立
言”达到不朽,在明清易代之际,立德、立功对他来说已甚为遥远,唯
有立言是触手可及的,这也成为他晚年著书不辍的主要动因。以文
章传世的观念深深地扎根于他的思想深处,直到临终他还在为《有
明越中三不朽图赞》的刊刻忙碌。他还认为:“余尝谓曹操、贾似道
千古奸雄,乃诗文中之有曹孟德,书画中之有贾秋壑,觉其罪业酒
天,减却一半。方晓诗文书画,乃能忏悔恶人如此。凡人一窍尚通,
12
251-277
第七章张岱散文的文化、艺术渊源及特色・251
可不加意诗文,留心书画哉?”(《三茅观》,《西湖梦寻》卷五)他注意
到道德标准与文艺标准并不统一,一个人文艺上的才能和成就往往
能够减轻道德评判的压力,曹操、贾似道如此,阮大铖何尝不然。这
也是张岱致力于诗文创作的动因之一。
从成书来看,《陶庵梦忆》的写作贯穿着以文传世的思想,考察
张岱的诗文集可以发现,《陶庵梦忆》中的许多文章是对旧作的改作
和删削,张岱用这种形式把他最好的文章汇集起来。主要有以下几
种情形:一是将是诗改作文章,如五古《孔子手植桧》改为《孔庙桧》
《瑞草溪亭》改同名文章、《龙山观雪》改为《龙山雪》、《白洋看潮》改
为《白洋潮》、七古《本寓龙》改为同题文(又作《木犹龙》)、《阅汶水
茶》改为《闵老子茶》、《曲中妓王月生》(按此诗前半也写阅汶水茶
艺)改为《王月生》、《柳麻子说书》改为《柳敬亭说书》、五律《云林秘
阁三首》改为《梅花书屋》。二是剪裁旧文的一个片段并加以润色,
如《泰安州客店》源于《岱志》介绍泰山脚下客店情形的一段,《濮仲
谦雕刻》取自《鸠柴奇觚记序》,《闵老子茶》取自《茶史序》一段。三
是把自己年轻时的得意之作收入,如《南镇祈梦》收录张岱16岁作
的《祈梦疏》、《丝社》收《丝社小启》、《表胜庵》录《迎一金和尚启》
《国元宵》录《张灯致语》、《水浒牌》录《水浒牌缘起》、《合采牌》录《合
采牌序》等。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1-16 11:51:03
第八章
张岱散文与现当代散文
第一节周作人与张岱
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明清小品受到周作人、林语堂等提倡闲
适小品的作家的推崇,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更将公安派视为
五四新文学的源头。晚明性灵文人的文集也在长期湮埋之后被标
点刊印,明清小品选集也非常走俏,比较著名的有沈启无选辑的《近
代散文抄》、阿英、施蛰存分別编选的《晚明二十家小品》等。在众多
的明清小品作家中,袁宏道、王思任、张岱、金圣叹、李渔等几位特色
鲜明的作家备受关注和推崇,沈启无《近代散文抄》共选明清16位
小品作家的作品,其中张岱的散文选了27篇,数量最多,其次是袁
宏道22篇,由此不难看出张岱在现代作家心目中的地位。在这个
时期,周作人对张岱最为关注,他留心搜集张岱的著述,评论张岱的
散文特色和历史地位,虽然不是以严谨的学术论著的面目出现,却
影响深远。在他之后几十年来,一些权威的文学史都延续了他的观
点,直到现在仍然具有典范意义。本节拟对周作人关于张岱的研究
评论作一梳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张岱散文的文化价值如
何被现代作家理解、阐释,并进而影响现当代散文的创作。
262
张岱作为绍兴的前贤,鲁迅和周作人从幼年时期就受到他的著
作的浸染,绍兴鲁迅纪念馆陈列室里有鲁迅幼年读过的《有明于越
三不朽图赞》,这部书初刻于乾隆年间,光绪年间又有翻刻本,周氏
兄弟应该十分喜爱它,《鲁迅日记》有多次购买、补绘该书的记载,周
作人在文章中经常抄录其中的小传。鲁迅和周作人都十分留心张
岱的著述,经常在文中征引张岱的言论。在《陶庵梦忆序》里,周作
人说自己初次见到《视云甲编》本《陶庵梦忆》是在清光绪二十三年
(1897),他说:“张宗子的著作似乎很多,但《梦忆》以外我只见过《于
越三不朽图费》、《琅嬛文集》《西湖梦寻》三种,他所选的《一卷冰雪
文》曾在大路的旧书店中见过,因索价太昂未曾买得。”他介绍了自
已读过的张岱著作的情况,还透露了他曾见过张岱编选的《一卷冰
雪文》,不知此书现在是否仍在人间?如果尚存甚或公之于世,对于
考察张岱的文章观念当大有裨益。周作人还发现山阴吕善报《六红
诗话》卷三录有张岱《快园道古》九则,他在《东昌坊的故事》一文开
头抄录了一则。《快园道古》是张岱明亡后的著作,上世纪八十年代
在绍兴市鲁迅图书馆发现了它的清抄本,这是一个残本,只存全书
的卷一至卷五,卷十二至卷十五,已经高学安、佘德余标点整理,浙
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当代学者根据周作人所藏《六红诗话》
找到线索对《快园道古》进行辑佚。
周作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清末民初的时代主题
决定了那一代先驱者的思想框架,特别关注“人”。ニ十世纪二十年
代中期,周作人对浊恶的现实失去了变革的热情,开始向传统回归
努力寻找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内在联系。晚明文学正是在这个
思路下进入周作人的视野,张岱既是晚明小品散文的重要作家,又
是绍兴先贤两层关系使周作人对张岱非常熟悉,亦格外重视。
周作人深刻地阐发了张岱散文的文化内涵,他自己的散文也贯穿着
张岱散文的精神血脉,这并不是说周作人刻意去模仿、学习张岱,而
第八章张岱散文与现当代散文・263・
是他们穿越幽长的历史隧道的邂近相遇。周作人以其现代新文化
的精神烛照张岱的散文文本,张岱文字背后沉睡的精神生命重新复
活,并辐射出巨大的热力,感染了一代代的作家和读者。周作人对
张岱散文文化精神的闻释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自由平等的观念。张岱在晚明思潮和佛教思想的影响下提出
“物性自遂”的命题,这里面已包含着现代文化的趋向,即崇尚个性、
尊重女性等思想观念。周作人是从西方文化接受了自由平等的思
想,他对于封建专制、封建礼教的反抗非常激烈,他尤其同情那些受
压迫受伤害的妇女和儿童,这个思想贯穿他的一生,并没有因命运
的巨大波动而改变。晚年写作的《妾的故事》一文中引用张岱《家传
附传》冲张岱及其堂弟张萼遣散张尔葆小妾的文字,并评论说:“张
氏兄弟本来也是士大夫阶级中人,这里却很通达人情,比东坡要好
得多。”而“东坡十足显示出士大夫思想,以为玩弄女人,就永远属于
他们”。怜孺子而哀妇人,是联系张岱和周作人的一根纽带
注重当下体验的生活态度。张岱深受晚明士风、学风的熏染
在生活态度上表现出对日常生活细节的艺术化处理和注重当下的
体验。他的《陶庵梦忆》就是这种生活态度的具体展开。张岱曾说:
“世间有绝无益于世界,绝无益于人身,而卒为世界人身所断不可少
者,在天为月,在人为眉,在飞植则为草木花,为燕鹏蜂蝶之
属。……而试思有花朝而无月タ,有美目而无灿眉,有蚕桑而无花
鸟,犹之乎不成其为世界,不成其为面庞也。”(《祭秦一生文》)这是
从审美的眼光来观照社会人生得出的结论,在张岱看来,生命的意
义,生活的况味都蕴含在平日的生活细节之中,“布帛菽粟之中,自
有许多滋味,咀嚼不尽”(《答袁箨庵》),而“深情领略,是在解人”,只
有深情静敏之人才能体会、领略其中的滋味。二十年代后期,周作
人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感到理想的破灭,他认为:“我们于日用必需的
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
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
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一一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
意好。”(《北京的茶食》)他的理想是过“焚香静坐的安闲而丰腴的生
264
活”,他的这个思想与张岱的生活态度殊途同归,是中国“乐感文化”
精神的典型。
关注社会风俗的眼光。砚云甲编本《陶庵梦忆》卷首小序云:“兹
编载方言巷咏、嘻笑琐屑之事,然略经点染,便成至文,读者如历山川
如睹风俗,如瞻宫阙宗庙之丽,殆与《采薇》、《麦秀》同其感慨,而出之
以诙谐者欤。”《陶庵梦忆》通过描绘晚明时代的社会风俗来表达遗民
心事,在同一类型的著作中,其文字感染力最强,以至三百多年后还引
起鲁迅、周作人的向往。张岱对晚明社会风俗观察细致,体会深刻,这
与晚明时期雅俗文化相互融合的趋势密切相关。周作人是在文化人
类学、民俗学学术背景下关注社会风俗的,他主要从文化的层面来理
解“人”的内涵。他对日本德川时代的浮世绘情有独钟,不惮其烦地在
自己文章中引用永井荷风《江户艺术论》第一章评论浮世绘的一节,知
堂的译笔也充满感情,实在是绝妙的美文,如
鸣呼,我爱浮世绘,苦海十年为亲卖身的游女的绘姿使我
泣,凭倚竹窗茫然看着流水的艺妓的姿态使我喜,卖宵夜面的
纸灯寂寞地停留着的河边的夜景使我醉。雨夜啼月的杜鹃,阵
雨中散落的秋天树叶,落花飘风的钟声,途中日暮的山路的雪,
凡是无常,无告,无望的,使人无端嗟叹此世只是一梦的,这样
的一切东西,于我都是可亲,于我都是可怀。
周作人实是把浮世绘当作德川时代的风俗画来看。张岱、周作人都
能从社会风俗中体会到时代的变异,人生的悲哀,在《我的杂学》中,
周作人于水井荷风评论之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我们因为是外国
人,感想未必完全与永井氏相同,但一样有的是东洋人的悲哀,所以
于当作风俗画之外,也常引起怅然之感,古人闻清歌而唤奈何,岂亦
是此意耶。”这与张岱“一往深情”的审美情怀有相通之处。
早在1923年,周作人在《地方与文艺》中认为近三百年来浙江
第八章张岱散文与现当代散文265
的文艺主要有两种潮流,即飘逸与深刻。“第一种如名土清谈,庄诺谐
杂出,或清丽,或幽玄,或奔放,不必定含妙理而自觉可喜。第二种
如老吏断狱,下笔辛辣,其特色不在词华,在其着眼的洞彻与措辞犀
利。在明末时这种情形很是显露,虽然据古文家看来这时候文风正
是不振,但在我们觉得这在文学进化上却是很重要的一个时期,因
为那些文人多无意的向着现代语这方向进行,只是不幸被清代的古
学潮流压倒了。”他还说:“浙江的文人略早一点如徐文长,随后有王
季重、张宗子都是做那飘逸一派的诗文的人物;王张的短文承了语
录的流,由学术转到文艺里去,要是不被间断,可以造成近体散文的
开始了。”作为一个用白话写作美文的作家,周作人对古代散文的语
言的变化是十分敏锐的,他的这一判断指明王思任、张岱散文的语
录风格及其历史意义,显示出卓越的识力。
自“五四”时期周作人就致力于白话散文写作,早期作品中有不
少批判封建礼教的凌厉浮躁之作。二十年代中后期的散文开始朝
闲适一路发展,与晚明小品的精神遥相呼应。他在《陶庵梦忆序》中
说:“张宗子的文章是颇有趣味的,这也是使我喜欢《梦忆》的一个缘
由。我常这样想,现代的散文在新文学受外国的影响最少,这与其
说是文学革命的还不如说是文艺复兴的产物,虽然在文学发达的程
途上复兴与革命是同一样的发展,在理学与古文没有全盛的时候,
抒情的散文也已得到相当的长发,不过在学士大夫眼中自然也不很
看得起。我们读明清有些名士派的文章,觉得与现代文的情趣几乎
致,思想上固然难免有若干距离,但如明人所表示的对于礼法的
反动则又很有现代的气息了。张宗子是大家子弟,《明遗民传》称其
衣冠排让,绰有旧人风轨”,不是要讨人家喜欢的山人,他的酒脱的
文章大抵出于性情的流露,读去不会令人生厌。”周作人指出了《陶
庵梦忆》的文化精神所具有的现代品质,他是站在五四新文学的立
场来观照《陶庵梦忆》及其他明清小品的。周作人对《陶庵梦忆》的
理解与鲁迅有相同之处,他觉得《陶庵梦忆》所记述的绍兴与他所知
道的绍兴悬殊甚大,他从《陶庵梦忆》的内容得出:“张宗子是个都会
诗人,他所注意的是人事而非天然,山水不过是他所写的生活的背
266
景。”这是一个精辟的结论,虽然也有偏颇,但抓住了张岱的精神主
脉。他还说:“明朝人即使别无足取,他们的狂至少总是值得佩服
的,这一种狂到现今就一点儿都不存留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绍
兴的风水变了的缘故異,本地所出的人オ几乎限于师爷与钱店官这
两种,专以苛细精干见长,那种豪放的气象已全然消灭,那样走遍天
下找寻《水浒传》角色的气魄已没有人能够了解,更不必说去实行
了。”这里所说的是《陶庵梦忆》中的《及时雨》,鲁迅《五猖会》中也谈
到这篇文章:“现在看看《陶庵梦忆》,觉得那时的赛会,真是豪奢极
了,虽然明人的文章怕难免有些夸大。因为祷雨而迎龙王,现在也
还有的,但办法却已经很简单,不过是十多人盘旋着一条龙,以及村
童们扮些海鬼。那时却还要扮故事,而且实在奇拔得可观。他记扮
水浒中人物云
于是分头四出,寻黑矮汉,寻梢长大汉,寻头
陀,寻胖大和尚,寻茧壮妇人,寻姣长妇人,寻青面,寻歪头,寻赤须,
寻美髯,寻黑大汉,寻赤脸长须。大索城中,无则之郭,之村,之山
僻,之邻府州县。用重价聘之,得三十六人,梁山泊好汉,个个呵活
臻至至,人马称娖而行。……'这样的白描的活古人,谁能不动
看的雅兴呢?可惜这种盛举,早已和明社一同消灭了。”鲁迅此文作
于1926年5月25日,周作人《陶庵梦忆序》作于1926年11月5日,
相隔半年,虽然说法不同,但二文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周氏兄弟均
对张岱所描绘的晚明绍兴的群众活动表示神往,他们所肯定的是明
人的狂放大度,不为礼法拘束
到1932年周作人在燕京大学讲《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时,周作
人关于五四新文学与晚明文学关系的观点进一步系统明晰起来,他
把中国文学的发展看成言志和载道两种潮流的更迭,而晚明与民国
的文学运动趋向相同,属于言志派,晚明文学运动的代表是公安派,
这一派文章以清新流丽见长,竟陵派则朝奇僻的方向发展,从晚明
文学运动的发展,周作人评价张岱的散文说:“后来,公安竟陵两派
文学融合起来,产生了清初张岱(宗子)诸人的作品,其中如《琅嬛文
集》等,都非常奇妙。《琅嬛文集》现在不易买到,可买到的有《西湖
梦寻》和《陶庵梦忆》两书,里面通有些很好的文章。这里也可以说
第八章张岱散文与现当代散文・267
是两派结合后的大成绩。”这个判断把握到张岱散文的文学渊源,并
且给予张岱散文较高的地位,周作人认为张岱散文的艺术成就要高
于公安、竟陵的文章。在张岱的研究史上,这是一个经典的论断,它
影响了此后几十年对张岱的评价和定位,几部权威的文学史著作都
延续了这一观点,如刘大杰在他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评论张岱
说:“他的诗文,开始学过公安、竟陵,但后来他融和二体,独成风

他不为公安、竟陵所囿,能汲取两家之所长,弃其短,而形
成他自己的特色。”新时期以来诸如张岱是“晚明小品集大成者”或
者“晚明小品的殿军”都没有脱离周作人的观点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后,周作人的散文写作逐渐朝读书随笔、书
话的方向发展,知识性和学术性较以前的闲适小品大大増强,文中
经常出现大段的引文,有的文章甚至全由引文连缀而成,被称为“文
抄公体”。《中国新文学源流》出版后他先后谈论过王思任、袁宏道、
傅山、叶绍袁、张大复、李渔、袁枚等明清小品作家,以精练的文字抉
出自己对这些作家文集的会心之处,并不是为炫耀自己的学问而掉
书袋。张岱的《琅嬛文集》和《陶庵梦忆》是他经常引用的书籍,在晚
明小品作家中,他于张岱情有独钟。三十年代后期他的兴趣又发生
了转移,淡出了关于明清小品的谈论。1937年《再谈俳文》对张岱散
文进行新的阐发,俳文是日本的文体名称,《谈俳文》就是谈论日本
俳文的,文章介绍了俳文的起源,评论日本俳文的文学精神和表现
手法,并着重分析了日本俳文祖师松尾芭蕉的俳文,他指出日本俳
文艺术表现的特色:“但其表现的方法同以简洁为贵,喜有余韵而忌
枝节,故文章有一致的趋向,多用巧妙的譬喻适切的典故,精练的笔
致与含蓄的语句,又复自由驱使雅俗和汉语,于杂糅中见调和,此其
所以难也。”(《周作人文选・卷三》,钟叔河编,广州出版社1996年
版)他在文末分析俳文在语言上的贡献:“日本散文的系统古时有汉
文和文两派,至中古时和汉混淆别成一体,即为今语文的基本,俳文
于此更使雅俗混淆,造出一种新体裁,用以表现新意境耳。”(同上)
他是从文章语言雅俗融和的角度来理解俳文的文体特征及精神特
点。《再谈俳文》转入谈论中国的俳文,周作人显然是以日本俳文的
268
文体特征作为参照来观照中国的俳文,他对中国的旧俳文评价不
高,然后笔锋一转,“话虽如此,中国也可以说有他的新俳文,不过系
统不很正,因为他不是俳谐文的嫡子,却是旁支或变种。我的意思
是说公安竟陵派以后混合的一种新文章。公安派里有袁中郎,竟陵
派里有刘同人,他们两位的散文是离开了宗派传到后世来也是站得
住的,但是我觉得混合的文章别有新气象,更是可喜,现在姑以张宗
子作为代表。他的目的是写正经文章,但是结果很有点俳谐,你当
他作俳谐文去看,然而内容还是正经的,而且又夹着悲哀。写法有
极新也有极旧的地方,大抵是以写出意思来为目的,并没有一定的
例规,口不择言,亦言不择事,此二语作好意讲,仿佛可以说出这特
质来,如此便与日本俳谐师所说俳言俗语颇相近了。”(同上)张岱散
文的文学精神和写法与日本俳文相近,周作人因而称之为中国的新
俳文,他举出了张岱散文写法上的两个特色:一是全篇似用文言,而
白语随处加入,二是常利用成语故事,又颇有孔孟庄韩之遗风。周
作人又引卢冀野跋《琅嬛文集》述刘鉴泉语:“近世新文艺其原盖出
于浙东史派,而晚明诸家为之先河,张宗子岱实启之也。”(同上)周
作人是认同这个观点的。张岱散文是现代散文的源头,在中国散文
古今演变中具有重要意义。文末周作人指出新俳谐文的特色在于
“信口信手,皆成律度”,而且在他的观念里,俳谐文是一个宽泛的概
念,即“他的特色是要说自己的话,不替政治或宗教去办差,假如这
是同的,那么自然就是一类,名称不成问题,英法曰 essay,日本曰随
笔,中国日小品文皆可也”(同上)。这是在发挥《中国新文学的源
流》里的“言志说”。周作人通过中日两国文学的比较,对张岱散文
的文化精神和艺术特征作了更为精辟的分析,进一步强调了张岱散
文与现代散文的渊源关系,就张岱散文的评论来看,无论是文化视
野还是理论深度都远远超过了《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的观点。《再谈
俳文》没有引起广泛关注,岳麓书社出版《琅嬛文集》点校本时在正
文之前节录了《再谈俳文》中谈张岱散文的一段,很有眼光。
第八章张岱散文与现当代散文・269
周作人所处的时代特征、思想、学术背景与张岱完全不同,而他
们的文化思想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究其根源,应该是张岱的文化思
想中包含着现代文化因素,经过周作人的阐释而与现代新文化衔
接。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散文最个人化,最具时代精神。周作人是
中国现代白话散文的开拓者之一,他的写作趣味和艺术风格树立了
种散文范式,与鲁迅杂文形成现代白话散文两条创作路径。周作
人的散文创作也经历多次变化,他的散文与张岱散文之间有着千丝
万缕的联系。亦或可以这样说,周作人延续了张岱散文创作的路
径,中国散文终于走到现代白话散文的道路上来。
周作人的散文以写风俗、谈饮食和书话随笔这三个题材最多
也写得最精彩。前两个题材延续了《陶庵梦忆》的创作传统,并有了
进一步的发展。张岱、周作人都注意到夜航船在江南水乡所承载的
文化意蕴,张岱把他编撰的小型百科知识全书命名为《夜航船》,并
作了一篇精彩的序,后代的读者由这篇序知道了“且待小僧伸伸脚”
的故事。青少年时代乘坐夜航船的经历和体会也使客居异乡的周
作人长久地系念,二十年代的《济南道中》提到,《乌篷船》里又提到
晚年又写《夜航船里》、《在过塘行》还在谈这个话题,他写夜航船的
特色
那船往来于杭绍(说得严格一点是绍萧)之间,乘坐的大都
是从绍兴出去或回来的人,所以即使你不参加谈话,听大家谈
天,有如坐在多下茶馆里一样,一点都不感到寂寞。乘客是十
人十色,但根本都是老百姓,女人照例睡在头舱,她们一样享受
中舱的谈话与玩笑。只有知识分子,实在也只是酸秀才黑幕友
而已,大概可以说是另一阶层,他们多少要夸示他们的优越,但
是结果也往往是出丑。(《夜航船里》)
接着他引用了“且待小僧伸伸脚”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周作人对夜航
・270・张岱探稿
船的描述突出了它的地域性、平民性。
在散文艺术上,周作人与张岱的衔接更为紧密,张岱把古文、骈
文、白话融为一炉,有意识地进行文体和语言的创造,取得了巨大的
成功。张岱散文篇幅短小,结构自然,语言清新之中又有生涩老辣
的韵致。张岱的创新以古文为基础,而周作人则立足于白话文,着
力开拓白话文的表达空间,提高白话文的美学品位。他认为:“以口
语为基本,再加上欧化语、古文、方言等分子,杂揉调合,适宜地或各
啬地安排起来,有知识与趣味的两重的统治,オ可以造出有雅致的
俗语文来。”他还强调:“我想必须有涩味与简单味,这才耐读。”(以
上见《燕知草跋》)周作人在更广阔的领域探索白话文的写作,他所
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用白话写出雅致的文章,他在白话、欧化
语、古文、骈文、方言等语体之间整合创新,最终形成了平淡冲和的
风格,为现代白话散文的发展开拓了一条宽广的道路。
周作人说:“现代散文好象是一条湮没在沙土下的河水,多少年
后又在下流被掘了出来,这是一条古河,却又是新的。”(《杂拌儿
序》)这是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晚明小品散文与现代散文之间在某
种程度上确实存在着这样的联系。如果我们把这个结论限制在绍
兴地方文化中来考察,就更为清晰地看到鲁迅、周作人与明清越中
文风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鲁迅走的是深刻一路,周作人则延续
飘逸一派。
第二节黄裳的张岱评论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象其他晚明小品作家
样,张岱一度淡出读者和学者的视野,晚明小品成为十分敏感的无
人敢碰的禁区。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文化、学术氛围逐渐缓和
晚明小品又一次受到读书界的关注,九十年代成为读书界的热点
黄裳先生在八十年代初打破坚冰,接连写了几篇关于张岱的书话
第八章张岱散文与现当代散文・271
尤其是那篇《绝代的散文家一一张宗子》洞起巨大的反响。此后,张
岱的著作陆续出版,《陶庵梦忆》、《西湖梦寻》还有多种版本。从二
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中期,有关张岱生平、思想、散文等方面的研究也
逐渐展开,近三十年虽然没有成为学术热点,但持续稳步升温,前景
相当可观。这与黄裳的介绍和宣扬是分不开的。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1-16 11:51:03
《陶庵梦亿》中的文章,篇幅短小,多的几百字,少的才几十字,
这种笔记文体充分体现了张岱的文章观念和审美思想。虽然只是
笔记小品,张岱将它作为传世之作来看,在艰难困顿之中精心撰写,
其写作态度继承了司马迁“发愤著书”的精神,他说:“诗文一道,非
经折挫,其宝色不酣。”(《石匮书》卷二○二)他在《读陆放翁(剑南
集)》说:“诗人遭乱称作手,杜老天宝剑门走。”都深刻指出了时代巨
变,文学家身世沦落对于成就经典的重要意义,而张岱也通过个人
实践对这个观点作了有力的诠释。明清易代、家园荡尽促始张岱写
出了《陶庵梦忆》,这部书没有辜负张岱的期许,已经成为中国古代
散文中的经典之作,受到后代读者的广泛认同,张岱也因此路身中
国古代最优秀的散文家的行列,与庄子、司马迁、韩愈、柳宗元、欧阳
252
修、苏轼比肩。追索《陶庵梦忆》的成书历程,可以使人深刻地感受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坚韧的生命力和不屈的创造力。
第六节《西湖梦寻》的体例渊源和创作旨趣
《西湖梦寻》是张岱晚年编撰的一部以西湖为题材的忆旧之作,
与《陶庵梦忆》合称“二梦”,在张岱众多的著作之中,《西湖梦寻》是
比较幸运的,它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以风嬉堂原版刊印流播,《四
库全书总目》将其列于存目。与《陶庵梦忆》相比,《西湖梦寻》有比
较严密的体例,文章也谨伤洗炼。因而,“二梦”中《陶庵梦忆》更受
读者喜爱,影响更大。历来关于《西湖梦寻》的评论、解读都将它置
于《陶庵梦忆》的阴影之下。在创作体例上,《西湖梦寻》采取了与
《陶庵梦忆》完全不同的模式,张岱这样苦心经营与他要表达的精神
旨趣密切相关,按照这个思路探寻下去,我们便会看到《西湖梦寻》
与《陶庵梦忆》的联系和差异。
明朝的灭亡,南明弘光、鲁王政权的昙花一现后的凋萎对张岱
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国破家亡,张岱只能以穷愁著书来打发后半生
漫长而艰辛的岁月。生活环境和心态的巨大反差最能引起人的怀
旧情绪,当历尽繁华热闹之后,老年的时光在贫困、孤寂中度过,回
亿就成了张岱的日课。他显然不满足自己静静的回忆,他还要用笔
写下来,使之不朽。明乎此,我们就能理解张岱避难途中就开始了
《陶庵梦忆》的写作。《西湖梦寻》创作缘起更有直接的刺激:他发现
人清后的西湖残破荒凉,保留在他记忆中的明末西湖是繁华热闹
的,二者之悬殊,不可以道里计,张岱不能接受眼前的西湖,急急走
避,“余但向蝶庵岑寂,蘧榻纡徐,惟吾旧梦是保,一派西溯景色,犹
第七章张岱散文的文化、艺木渊源及特色・253
端然未动也”(《西湖梦寻序》)。老人的执拗与痴情于此可见。他
称:“因作《梦寻》七十二则,留之后世,以作西湖之影。”晚明时代的
西湖不仅留存在他的记忆里,他还要著书使之留存在整个社会的记
忆之中。在创作的动机上,《西湖梦寻》与《陶庵梦忆》一样,都属怀
旧之作。此书的性质和旨趣都可以上溯到北魏杨衒之的《洛阳伽蓝
记》
《西湖梦寻》全书五卷,西湖总记与西湖北路合为一卷,其他西
湖西路、西湖中路、西湖南路、西湖外景各一卷,共计七十二则,涉及
西湖景物七十二个。每则有正文,正文后附有引录的前人及时人的
诗文,其中有不少是张岱自己的作品。《四库全书总目》评论说:“其
体例全仿刘侗《帝京景物略》,其诗文亦全沿公安、竟陵之派。”西湖
自唐代白居易修堤种树之后,就已成为游览胜地。南宋建都杭州
西湖更见繁华,宋人董嗣杲撰《西湖百咏》,是较早的歌咏西湖风景
的专书。明中叶之后,以西湖为题材的专书逐渐増加,如夏时《钱塘
湖山胜暨记》等,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西湖游览志余》在此类题
材的著作中成就较为突出,影响也较大。田氏是在感慨至明中叶西
湖尚无志书的缺憾时才动手写作的,因此“叙列山川,附以胜迹,掲
纲统目”,并且“多述游治之事,歌舞之谈”,这样的写作体例和内容
源于田汝成鲜明的史家意识:“予则以为志者,史家之一体也,史不
实录,则观者何稽焉?”(以上见《西湖游览志序)在此二书中,田汝
成对有关西湖掌故和人物事迹娓娓道来,描写湖山则曲尽其情,文
笔清丽,并搜集不少诗歌附录于文字之后,达到较高的文学水平。
《西湖梦寻》显然借鉴了《西湖游览志》的体例和写法,其中不少介绍
风景名胜的历史沿革和描写湖山风光的片断都直接采用了田氏的
文字。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是一部明代都城北京的志书,
以文笔隽洁生涩著称,主要描写北京城内及郊外的自然景观、园林
寺庙,都城的岁时节俗和社会风俗等,也夹杂一些有关晚明时政的
论述、评论。每一景物正文之后所附诗歌均以晚明人作品为主,洋
洋大观。张岱与刘侗有过交游,他称刘侗是“山水知己”,对于《帝京
景物略》的体例和文学特色张岱是欣赏的,并在《西湖梦寻》中采用。
254
从体例和写作来说,《西湖梦寻》的直接源头就是《西湖游览志》和
《帝京景物略》,《四库全书总目》说其“全仿《帝京景物略》”,并不
准确。
与《西湖游览志》、《帝京景物略》的书名即标识其史书性质不
同,《西湖梦寻》的书名显示了相当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表明书中
所写是属于张岱个人的西湖,西湖及其周边的风景胜迹很多,《西湖
梦寻》显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择取了七十二处,这就是张岱的“梦
寻”,这样的命名给张岱的写作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他不需要把西
湖及其周边的风景胜迹逐一罗列介绍,他可以有择取、有重点,而
且,写作时还有不小的空间供作者自由发挥,如果说《西湖游览志》
《帝京景物略》以全面、平实见长,而《西湖梦寻》则更为自由、灵活,
它介于地志、游记、笔记之间,具有鲜明的“自语”性质。
自唐代以来,杭州就以繁华著称,明代中后期杭州的繁华程度
超过南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西湖及周边碧水青山,天然图画,
又有自白居易以来众多名人的遗迹或墓家,其人文内涵也十分厚
重。晚明时代,西湖不仅是杭州市民游览休闲场所,也是文人的士
聚居之地,湖边私家园林林立,许多著名的文人如袁宏道、陈继儒、
李流芳、谭元春等都曾长期寓居湖上。这里的文化交流活动非常频
繁,人文气息十分浓厚。张岱成长于晚明时代,他的祖父、父亲在西
湖边建有园林,他喜爱西湖,明亡前经常住在那儿,张岱见证了晚明
西湖的繁华热闹。当繁华历尽,山河易色,暮年的张岱面对瓦砾狼
的西湖,心中该有多少感概与辛酸!亡国之后再来回忆晚明的西
湖,这种写作行为中就包含解不开的兴亡之感、沧桑之叹,正如杨衒
之有感于故都洛阳“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奇观灰爆,庙塔丘墟。墙
被蒿艾,苍罗判棘”的荒凉景物才撰写《洛阳伽蓝记》。张岱的孙子
张礼在康熙五十六年刊本《西湖梦寻》的《凡例》第一则说:“先王父
是编,盖身历盛衰之际,感时世之旋易,嗟景光之顿殊,托为梦寻,言
第七章张岱散文的文化、艺术渊源及特色・255
寄斯慨,以目接之景,作魂交之游。此亦如神返华胥,犹历历不忘其
故迹,即境以征事,抒辞以达情。览者有感于斯人,是亦梦中之觉路
也。”这段话明确地指出了张岱写作此书的心态和用意。在《西湖梦
寻》中,张岱的盛衰之感应该包括下面这些内容。
对故国的追思。明亡后张岱的遗民立场表明了他的政治态度,
《西湖梦寻》委婉地表达对明王朝的缅怀和痛惜的心绪,如《宋大
内》,宋大内是宋王朝的象征,被杨琏真伽毁坏并建寺,“宋南渡诸宗
骨殖,杂以牛马之骼,压于塔下,名以镇南”,此则文后引录谢《吊
宋内》、黄晋卿《吊宋内》、赵孟《宋内》、刘基《宋大内》诗,元代汉族土
人面对宋大内的惨遭践踏的痛苦辛酸与张岱写作此书时的心绪正
复相同,张岱眼前破败的西湖何尝不是宋大内呢?《风凰山》开篇即
写:“唐宋以来,州治皆在风凰山麓。”王雨谦评云:“一起便羞杀小朝
廷。”(康熙刊本《西湖梦寻》卷四)文字之外蕴涵无限感慨。《柳洲
亭》先写晚明时期丰乐楼附近“一派人声,扰嚷不已”,历数此处越中
士大夫的私家园林,然后笔锋一转
今当兵燹之后,半橡不剩,瓦砾齐肩,蓬蒿满目。李文叔作
《洛阳名园记》,谓以名园之兴废,ト洛阳之盛衰:以洛阳之盛
衰,ト天下之治乱。诚哉言也。余于甲午年,偶涉于此,故官离
,荆棘铜驼,感慨悲伤,几效桑苎翁之游苕溪,夜必恸哭而返。
这段文字可与杨之《洛阳伽蓝记序》对读,二人心绪相近,文笔也
相似。王雨谦评论说:“书爵书号,正寓后来一段废兴之感,作者煞
有深意,吾最怕读此等文。”(康熙刊本《西湖梦寻》卷四)
对晚明时代西溯人文精神的流连。上文已经述及,张岱显然是
十分喜爱晚明时代的西湖的,除了湖光山色之外,他钟情于这里的
繁华热闹,更珍视这里的人文气息,西湖香市、西湖七月半的热闹喧
在他的笔下活了起来,他赞叹包应登西湖边上园林的精巧华丽
穷奢极欲,体现了“着一毫寒俭不得,索性繁华到底”的气魄,这代表
晩明时期杭州士大夫的人生态度。雷峰塔畔的小蓬菜令张岱低徊
不已,那一块奇特的奔云石,主人黄汝亨风雅酒脱不拘小节,使人感
56
觉宽松自由。天启年间张岱于黄汝享去世后至其地已“不胜人琴之
感”,他还写了清初再至的情形
今当丁西,再至其地,墙围俱倒,竟成瓦砾之场。余欲筑室
于此,以为东坡先生专祠,往鬻其地,而主人不肯。但林木俱
无,苔藓尽剥。“弈云”ー石,亦残缺失次,十去其五。数年之
后,必鞠为茂草,荡为冷烟矣。菊水桃源,付之一想。
被荒草冷烟所吞没的不仅仅是昔日的园亭,更是苏轼、黄汝享等人
身上所体现的文人气质和精神,张岱的感慨、痛惜的重心在此。为
了使晚明的西湖留住影像,张岱书中正文所记多为晚明的人物和事
迹,他所引录的诗文以袁宏道、张京元、李流芳、王思任等人的作品
为主,书中所构建的晚明的西湖正是张岱梦中所要寻找的家园。
追叙自己年轻时在西湖的生活情状。青年张岱经常寓居西湖,
与朋友一起读书、游览,欣赏湖山美景的同时也感受西湖的繁华热
闹。这些生活的片断在晚年回忆起来显得格外亲切、快乐。他饶有
兴味地去琢磨西湖七月半各色游客的心态并能赏玩这一晚西湖的
月色荷香,他也别有幽怀地在大雪飄飞之际去湖心亭看雪,他还与
朋友在定香园聚会,每人各展才艺。张岱年轻时的生活状态正是晚
明时代精神的缩影,追叙斯时的片羽屐痕,正是对那个透露新曙光
的时代的珍惜。亡国之后,时代文化氛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个人
的前朝旧事就不仅仅是一己之私,它更有普遍的政治的、文化的象
征意义。张岱轻松活泼的文字叙述中包含着沉重的文化寄托。
西湖的文化传统和人文内涵非常深厚,唐以来不少著名的政治
家、爱国志土、文学家、隐士等都与西湖结下不解之缘。这些与西湖
有关联的人物事迹是充满活力的文化资源。如果说盛衰之感、故国
之思是清初遗民群体的集体心绪,晚明西湖具有史学价值,那么《西
湖梦寻》书中还有丰富的作者的个人空间,作者的人格精神、文化理
第七章张岱散文的文化、艺术渊源及特色・257・
念乃至脚微的心事都有所表现,对一个个历史人物和文化传统所表
达的感想、评论构成了张岱的“自语”,《西湖梦寻》的个性和魅力正
在于此。《西湖梦寻》的“自语”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是藉历史人物抒写人格理想。书中对白居易、苏轼、林逋轶
事的叙述表达了张岱的仰慕之情,他写元初赵孟坚游西湖时
酒甜,子固脱帽,以酒晞发,箕踞歌《离骚》,旁若无人。薄
暮入西泠桥,掠孤山,舣舟茂树间,指林麓最幽处,瞪目叫日
此真洪谷子、董北苑得意笔也。”邻舟数十,皆惊骇绝叹,以为
真谪仙人。
张岱紧接着下一论断:“得山水之趣味者,东坡之后,复见此人。”他
显然会心于赵孟坚解衣盘礴,精神与山水会通的境界。《云栖》正文
是晩明高僧祩宏的传记,祩宏深悟佛法,“平居笑谈谐谑,洒脱委蛇,
有永公清散之风。未尝一味槁木死灰,若宋旭所议担板汉,真不可
思议人也”。张岱对宏的人格风范是赞赏、认同的,他酒脱的人格
显然受到祩宏的影响。
是阐发自己的文化理念。张岱对晚明通脱自由的时代精神
领悟甚深,在《放生池》中他写道
但恨鱼牢幽闭,涨腻不流,刿鳍缺,头大尾瘠,鱼若能言,
其苦万状。以理之,孰若纵壑开樊,听其游泳,则物性自遂,
深恨俗难与解释耳。
张在这里提出“物性自遂”的理念,表明珍视自由、自然,反对人为
的拘束、限制,发展了晚明王学越中、泰州学派的思想精神。这个理
念使他对云栖鸡鹅豚、兔鹿猢孙大受牢笼也深为不满,这样一种
推己及物的思路显示了晚明时代人文精神达到的高度,透露出现代
文明的曙光。玲珑剔透的飞来峰被杨琏真伽遍凿佛像,张岱由石及
人,发出慨叹:“亦犹士君子生不逢时,不東身隐适,以才华杰出,反
受人推残,郭璞、祢衡并受此慘矣。慧理一叹,谓其何事飞来,盖痛
之也,亦惜之也。"(《飞来峰》)这里提出了士人出处进退的问题,在
258
明清易代之际,张岱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他的慨叹里包含着沉痛的
悲哀。
张岱在书中还表达了一种不同于常规的价值尺度,贾似道是南
宋末年的权奸,史有定论,张岱《大佛头》述云:
贾秋壑为误国奸人,其于山水书画古董,凡经其鉴赏,无不
精妙。所制锦缆,亦自可人。一日临安失火,贾方在半闲堂斗
蟋蟀,报者络绎,贾殊不顾,但日:“至太庙则报。”俄而,报者日
“火直至太庙矣!”贾从小肩実,四カ士以椎剑护,异與人里许即
易,倏忽至火所,下令肃然,不过曰:“焚大庙者新殿帅。”于是帅
率勇士数十人,飞身上屋,一时扑灭。贾虽奸雄,威令必行,亦
有快人处。
张岱称赞贾似道设计的锦缆的精巧,鉴赏力的高超,在救火过程中
所表现的沉着和权威也颇快人,抛开误国奸人的定位,贾似道是
个有才华、有灵气的文人,在张岱心目中不无可爱之处。张岱还记
述了贾似道疏浚水乐洞的过程:
贾秋壑以厚值得之,命寺僧深東水乐所以兴废者,不得其
说。一日,秋壑往游,俯睨旁听,悠然有会,日:“谷虚而后能应,
水激而后能响,今水潴其中,土壅其外,欲其发响,得乎?”亟命
疏壅导潴,有声从洞润出,节奏自然。二百年胜概,一日始复。
乃筑亭,以所得东坡真迹,刻置其上。(《烟霞石屋》,《西湖梦
寻》卷四)
此等韵事可以见出贾似道灵隽颖悟,张岱认为贾似道与曹操相似
他说:“余尝谓曹操、贾似道千古奸雄,乃诗文中之有曹孟德,书画中
之有贾秋壑,觉其罪业滔天,减却一半。方晓诗文书画,乃能忏悔恶
人如此。凡人一窍尚通,可不加意诗文,留心书画哉?”(《三茅观》
文学艺术成就可以减轻道德评判的压力,张岱勤奋著书的动力即在
于此。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批评都强调文品或艺品与人品的统
但在文学艺术发展过程中屡屡出现文品、艺品与人品不一致的现
第七章张岱散文的文化、艺术渊源及特色・259・
象,张岱显然发现了这个矛盾,并将之与道德评判联系起来,清初遗
民、式臣的突出的文学、书画成就与张岱所说的“忏悔”意识不无
关系。
表现自己的山水、园林审美思想。西湖既有天然的真山真水
也有精丽的人工园林,张岱在《西湖梦寻》书中充分展现了他高超的
山水、园林审美思想。张岱强调游览西湖要避热趋冷,必具“解人”
的心肠如和靖之静深、东坡之灵敏オ能领略“西湖之性情、西湖之风
味”,在他眼里,西湖犹如曲中名妓,世人只赏其艳丽之皮相。张岱
说:“余故谓西湖幽赏,无过东坡,亦未免遇夜进城。而深山清寂,皓
月空明,枕石漱流,卧醒花影,除林和靖、李岣嵝之外,亦不见有多人
矣。即慧理、宾王,亦不许其同在卧次。”(《冷泉亭》)湖心亭看雪即
在表明一种领略西湖的视角。吴氏书屋的主人深爱阶前芙蓉石
“置之怀抱,半步不离,楼榭逼之,反多轭塞。若得础柱相让,脱离丈
许,松石间意,以淡远取之,则妙不可言矣”(《芙蓉石》,《西湖梦寻》
卷五)。这里提出了园林布置的原则,乃深谙园林设计三昧之语,非
浮泛空言,是可以起而行之的。
对世态人情的调侃揶揄。张岱性格通脱,为文喜作调侃诙谐,
在《西湖梦寻》也有充分的发挥,有些调侃之语颜含深意。集庆寺存
有宋理宗画像,张岱文末说:“六陵既掘,冬青不生,而帝之遗像竟托
阎妃之面皮以存,何可轻谓也。"(《集庆寺》,《西湖梦寻》卷二)十锦
塘卢舍庵佛龛后放有司礼太监孙东瀛像,此处原为孙太监生祠,《十
锦塘》文末云:“孙太监以数十万金钱装塑西湖,其功不在苏学土之
下,乃使其遗像不得一见湖光山色,幽因面壁,见之大为鲠闷。”(《西
湖梦寻》卷三)行文波俏,亦真亦假,全凭读者领会,宗子文章每于此
处见精神。《五云山》文末云:“山顶有真际寺,供五福神,贸易者必
到神前借本,持其所挂楮镪去,获利则加倍还之。借乞甚多,楮镪恒
缺。即尊神放债,亦未免穷愁。为之掀髯一笑。”(《西湖梦寻》卷五)
揶揄之中揭示了世态的本相。《呼猿洞》文末记具德和尚事:“具和
尚在灵隐,声名大著。后以径山佛地谓历代祖师多出于此,徙住径
山。事多格迕,为时无几,遂致涅槃。方知盛名难居,虽在缁流,亦
260
不可多取。”(《西湖梦寻》卷二)具德和尚的结局说明名心难化,张岱
调侃之中含着几许自嘲和沉重。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西湖梦寻》虽然以《西湖游览志》、《帝
京景物略》二书体例建构了全书的框架,其写作旨趣却与二书有较
大的差异。张岱往往借写与西湖相关联的人物胜迹及事件表达个
人情绪,具有鲜明的“自语”性质。与《陶庵梦忆》相比,显得更为含
蓄、婉曲,其行文的灵隽、波俏与幽默也全然是张岱文章的本色。
《西湖梦寻》兼具地志、游记、笔记的特色,在地志体和忆旧体书中都
有所创新和发展,其价值和意义值得认真研究。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1-16 11:51:03
黄裳是藏书家,对目录、版本之学如数家珍,他的藏书以明末清
初的版本为主,他的兴趣也主要集中于明清易代之际的历史和人
物。抗日战争时期正是他的青少年时代,这个时期的读书人对南明
史有一种深切的体会和感慨,陈垣先生的《明季滇黔佛教考》、谢国
桢先生的《明清党社运动考》是这个领域的杰作,书中渗透着作者的
民族思想和忧患意识。鲁迅先生也十分重视明清野史、笔记,他晚
年说:“现在的意见,我以为倘有购买那些纸墨白布的闲钱,还不如
选几部明人、清人或今人的野史或笔记来印印,倒是于大家很有益
处的。但是要认真,用点功夫,标点不要错。”(《病后杂谈》黄裳所
走的不是纯正的学者道路,他大学读的是电机专业,毕业后作过记
者、编辑,从事过戏剧评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以散文著称,他的
散文题材广泛,其中书话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黄裳先生很早就注意到张岱和他的著作,他在南开中学读
书时就在校刊撰文介绍俞平伯刊印的《陶庵梦忆》。张岱著作宏
富,多成书于晚年,斯时他已身无长物,子孙也为生计奔走四方
因而他的著作大都以稿本、抄本传世,不少书已散佚。黄裳先后
购得康熙五十六年风婷堂原刊本《西湖梦寻》、大巾箱本《陶庵梦
忆》、张岱手稿本《琅嬛文集》、《史阙》。尤其是张岱手稿本《琅嬛
文集》五卷,收诗歌三百多首,此手稿本保留了他人修改的痕迹
仍然可以看到张岱原作的文字,与国家图书馆藏《张子诗秕》抄
本不同,弥足珍贵。黄裳所拥有的这些张岱著作都具有较高版
本价值,有的已成为孤本,应该说,他是目前掌握张岱原始著作
最多的学者。
黄裳的记者、编辑生涯使他疏离学院派的学术研究,他更擅长
用随笔、札记、书话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因而,他的一系列关
272。张岱探稿
于明清文人的书话既有较高的学术品位,又生动活泼,脍炙人口
他的这个写作路数可以看出周作人书话影响的痕迹。黄裳较早关
于张岱的文章发表于1957年6月8日《新民晚报》的《陶庵张岱》,该
文是为了纠正宋云彬为《西湖石窟艺术》所作的序中提到张岱为“四
川人而侨寓钱塘”,可见当时读书界对张岱相当陌生,该文对张岱家
世和著作作了介绍,并且分析了张岱砸碎飞来峰杨琏真伽石像的原
因,指出:“《西湖梦寻》就是这么一部浸透了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爱国
思想的作品,和《武林旧事》、《梦梁录》比起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的。”文章结尾说
照我看,张宗子不但是浙江山阴人,而且他的思想感情、身
世、著作,也都够得上鲁迅先生所说“吾越乃复仇雪耻之邦,非
藏垢纳污之地”(引王思任语)的“浙东人”的资格的。
从民族思想的角度来阐释《西湖梦寻》的内涵,带有二十世纪五十年
代后期的时代特色。文末的观点不仅澄清了张岱的籍贯,而且指出
其文化人格上具备“浙东人”的品质,作者虽然没有展开论述,却是
非常深刻的结论。
黄裳对张岱比较深入的评论集中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
他又重新拿起笔从事散文的写作,文革中被抄没的藏书也陆续归
还。经历苦难的淬炼和学识的沉潜,他进入创作的黄金时期。他对
张岱的几部重要著作都作了评论,《绝代散文家一一张宗子》写成于
1981年底,此文标题以“绝代”这个醒目的词汇来突出张岱散文的成
就和地位,颇有石破天惊的效果。这个标题已成为评论张岱散文的
经典结论。此文主要评说《陶庵梦忆》的内容和写作特色,黄裳称赞
张岱“实在是三百年前一位出色的'新闻记者”,对晚明社会的世态
人情作了精彩的描绘。作为一位造诣深厚的剧评家,黄裳还特别指
出《陶庵梦忆》的戏剧史料价值,他的结论是:“他(张岱)是个市井诗
仄,他的回忆录不愧是社会文化风俗史的出色评述,同时又是一束
绝美的散文。”
《张岱《琅嬛文集》跋》是黄裳写于张岱手稿本《琅嬛文集》的跋
第八章张岱散文与现当代散文
273
文三则,第三则跋文列出作者多年查考的张岱著作目录,在当时是
最为详尽的一份张岱著作目录,文末说
张岱是出现于明末清初那个时代里的一个很有特色的作
者。在当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群中,他既有遗民的共性,也有
他自己独特的个性。他的散文写得好,在晚明诸家中是非常突
出、有着自己风格的作者。他有非常敏锐的感觉,观察事物也
有自己特有的方法。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到明显的近代
气息。他的生平、身世、遭遇是形成这种特色的根据,我觉得很
有加以研究的必要。通过研究,将使我们对那个时代及文学获
得进一步的了解。
指出了张岱及其作品的特色和价值,并提出了研究张岱的思路和
设想,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由张岱的思想和散文可以看到明清之
际时代特色和文学变迁的轨迹。作家个案研究容易显得单薄狭
窄,黄裳的这个思路把个案研究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起来,视野开
阔,内涵厚重,应该是受到陈寅恪先生《柳如是别传》的启发。黄裳
认为,《柳如是别传》“极为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在从或一视角
定程度上勾出明清之际政治生活、社会风俗史的轮廓”,对张岱进
行深入的研究,也可以取得《柳如是别传》的效果。《关于张宗子》
文对张岱手稿本《琅嬛文集》五卷诗歌的内容作了介绍、评论。
作者说:“其诗之所抒写,大略为如下数事。记乱后生活,记撰朱明
国史,记诸方美物。贯串其中者,遗民之心事也。”此文举《避兵越
王峰留谢远明上人》、《和述酒》、《和挽歌辞》等诗为例来说明张岱
的遗民心事,又举《甲年儿辈赴省试不归走笔招之》、《春米》、《种
鱼》、《见日铸佳茶,不能买,嗅之而已》等诗反映张岱晚年生活之艰
辛窘迫,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黄裳特地指出《和述酒》被改的
情况:
此诗上有评语,句中有改字(在括弧中),俱出另一人手,其
所改字皆意在避忌也。常见清初人集之当时刻本或后来翻本
句句恭谨,毫无触碍,然其人实为遗民,其事颇不可解,见此遂
274
恍然悟。苟此书而刻,原稿不存,则张陶庵亦不过一通常失意
之文士耳,更何由见其时代精神?此稿本之可贵也。
国家图书馆藏《张子诗秕》抄本的《和述酒》、《和挽歌辞》就依改作,
失去本来面目,足见清朝文字狱的严苛
《香市》一文揭示了张岱的文化精神:“我总认为张岱是一位市
井诗人。他虽然是封建社会的标准雅人,地主阶级的纨绔子弟,可
是却对普通人民的生活关心、有兴趣,也不怕使这种兴趣流露在自
己的文字中。这一点就不是旁人做得到的。他写的《西湖香市记》
就是最好的标本。”在引用张岱《西湖香市》描写香市繁荣热闹的文
字之后,黄裳评论说:“张岱的眼光是很尖锐的,他看出了在这里俗
人压倒了雅人,农民挤掉了绅士,下里巴人”战胜了・阳春白雪”。
尤为难得的是,他很有兴致地说出了这一切,没有横眉也没有竖
目。”晚明士人的雅致包含了对世俗社会的关注、赏玩,雅与俗不再
势如冰炭,而是融为一体,这在张岱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这
种带有现代文化因素的文化取向,黄裳以现代眼光说出了其
奥妙
《张岱的(史阙》》较晚出,写成于1987年10月,与《绝代的散文
家一一张宗子》、《关于张宗子》相衔接,以评价《史阙》的内容特色为
主,黄裳指出张岱在这本书中“尽情地运用了传说故事来点出人物
性格”,“记录历代故事之含有特殊意趣的常常会引起人们的思索,
在体例上就像一部放大了的《世说新语》”。“张岱在撰辑《史阙》时
自然也不免流露出他的遗民心事。”张岱在《史阙序》里所推崇的写
法就是《世说新语》最突出的写法,张岱与《世说新语》有甚深的渊
源,《史阙》可以说是他用《世说新语》的眼光阅读、理解历史的结果
史料的真实与否并不重要。张岱身历朝代更迭,家业凋零,他心中
的兴亡之感泰离之悲非常沉重,在读史时更见深挚,也在文字中留
下鲜明的印记。
一个终生以散文为志业并成就卓著的作家一直关注、研读古代
散文大家张岱的作品,二者创作上非常自然地会有一根组带联结起
第八章张散文与现当代散文・275・
来。黄裳是当代散文大家,他的《金陵五记》、《旧戏新谈》在上世纪
四十年代就受到读书界和名家的好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他
已年过花甲,学问阅历的积淀,政治运动的磨难,这一切积郁于中
当他重新拿起笔便如长河泻水,他的散文创作进入黄金时期,新作
不断问世,每一本都是有见识、有オ情、有学问的好文章,在读书界
影响甚大。黄裳的散文在新时期文坛虽然没有轰动效应,但其读者
群非常稳固,它的生命力更为持久,更经得住时光的淘洗。何满子
先生这样给黄裳的散文定位:“私见以为他是当今散文领域的第
支笔,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散文作家中达到他的造诣的也屈指可
数。”(《读黄裳新著(春回札记)》)这一评判并非谄谀之辞,或许不能
被普遍接受,但黄裳散文足可在现当代散文发展史上占据重要的位
置,时间越往后推移,他的地位就越为清晰。
综上所述,黄裳的有关张俗的书话形成了系列文章,它们既有
披露张岱生平、身世的第一手资料,又对张岱的思想、文化人格和
文学成就作了深入的评价,其文献基础和论析问题的角度都具有
很高学术性,这些文章形式活泼,文笔生动,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
力。黄裳对张岱的评论与周作人的观点有密切的联系,他早年喜
读知堂文章,他对张岱的兴趣也应与知堂的影响分不开,他的书话
写作的路数也是从知堂那里得到启发。比如他们都强调张岱是市
井诗人的特色,这是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来考察张岱的文化内涵,
他对张岱研究提出的一些意见非常中肯,富有建设性,为目前及今
后的张岱研究指明了方向、路径。当然,从学术的角度来看,黄裳
的有关张俗的书话也有一些美中不足,如由于篇幅和文体的原因
不能就某些重要的问题展开探讨,他的有些观点和说法还需要商
権。黄裳的书话在八十年代初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深受读书界的
欢迎,他的有关张岱的书话对于读书界了解张岱产生了巨大的效
果,许多读者是读了他的书话后再去读张岱的著作的,他的书话也
激发了古典文学界对张岱的重视和研究,三十年来取得了丰硕的
成果,黄是张岱的知音,他的评介又一次激活了张岱的文化生
命,散发出巨大的魅力。
276
第三节张岱散文对当代散文的影响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散文创作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也逐渐
复苏,只不过没有产生小说那样的社会反响,散文创作走出了建国
后以政治为主导的写作模式,步入散文发展的正常轨道。从那时迄
今将近三十年间,周作人散文传统的延续和发展是非常突出的现
象,随笔、书话和描写日常生活的闲适小品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由
周作人上溯到晚明小品,九十年代出现了继二三十年代之后又一轮
“晚明小品热”,晚明小品散文又焕发出文化活力。在晚明小品散文
代表作家中,张岱无疑最受现代读者喜爱,他的影响也最大。上世
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散文创作实践表明,喜爱并受到张岱影响的散文
作家都是成长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受到五四新文化影响的老人,
被学界称为“老生代作家群”,在这个过程中,周作人是重要的中介。
张岱散文对新时期散文的影响在下面四种题材中非常明显。
一是忆旧体散文。二十世纪是中国社会剧烈变革、动荡的时
代,先后有晚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更迭,建国后又
分为文革前十七年,文革十年,改革开放三十年三个阶段,这是中国
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变化迅速风暴猛烈的时代,生活在其间的每一个
人都受到这时代大力的颠簸、摇撼,每一次巨变之后回首过去都有
隔世之感。到了世纪末,国家的形势渐趋稳定,思想文化环境也较
为宽松,一些饱经世变的文化老人回首往事,情不能已,于是开始写
作回忆旧人旧事的散文,其中张中行最为典型。张中行先生晚年以
《负睻琐话》及此后的《负暄续话》《负三话》在文坛崛起,虽然张
先生著述很多,就散文来说这三部书应该最能代表他的散文成就。
张中行先生学术领域宽广,因思想意识问题长期处于主流文化界的
边缘,他也是认同周作人的散文观念和写作路数的。二十世纪五十
年代以后从事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历经生活的贫困和政治的磨
第八章张岱散文与现当代散文・277・
难,晚年稍稍稳定的生活使他回忆起过去的人和事,于是动笔写起
《负喧琐话》。他在自序中说“就主观愿望说却是当作诗和史写的”
既要为过去的时代留影,又要融入真挚的感情。《负喧琐话》以记北
京大学三十年代的教授为主,作者淡淡写来,寄托了怅望千秋的感
慨。《负睻琐话》的写作心态与《陶庵梦忆》颜为相似。二书的人文
底色也基本相同,即周作人概括的近代散文的精神特征:“不承认权
威,疾虚妄,重情理,这也就是现代精神,现代新文学如无此精神也
是不能生长的。”(《关于近代散文》)汪曾棋在新时期所写的系列小
说如《受戒》、《大淖纪事》等以其故乡高邮的民俗风情为背景,淡化
情节的风俗画中流淌浓郁的诗意,被称为“散文化的小说”,这些小
说也可视为忆旧散文的变形。这些忆旧体的散文(包括汪曾祺的小
说)作者的创作心态与张岱写作“二梦”的心态有着内在的关联,写
作上也明显受到“二梦”的影响
二是山水游记。张岱的山水游记,并不单纯描山摹水,而是以
山水为背景展现社会风俗,山水与历史人文紧密结合,体现深厚的
学养和深刻的思考。他的这个特色被当代散文作家充分吸收发扬
汪曾祺的游记延续自然山水与社会风俗结合的写法。黄裳的散文
显然可以看到张岱的影子,他的游记中最能体现张岱的影响。黄裳
的游记发展了自然山水与历史人文结合的写法,在他的游记中,自
然山水、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现实更为紧密也更为灵活地组合,文
章纵横开阖,既有厚重的历史感,也有鲜明的现实思考。在中国现
当代散文史上,黄裳的游记有其独特的价值。何满子评论黄裳的游
记说:“我常慨叹黄裳的游记真是一绝,以他独有的会心模山范水,
勾勒出所见的城乡风光的韵致还并不稀奇,精彩在以他的博览多
识,给所经所览渲染上历史人文的郁勃气氛,引出不少边谈掌故边
发议论的指点江山的抒怀,篇篇都有多处精美的华彩乐段,真是高
手文章。”(《“文化散文”一“卓派滑稽”》)《金陵五记》已经充分展
现这个特色,晚年的游记作品更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这个写作
路数正是从张岱的《西湖梦寻》、《岱志》、《海志》发展変化而来。上
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流行的文化散文,从写作的路数上看,其实是张
13
278-299
278
岱山水记的延续和发展,只不过,文化散文刻意凸显文化意蕴,在写
作上不免张扬和喧嚣,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过分的渲染和描
绘,这类文章以其气势和文彩可以引起轰动效应,而论其境界则与
张岱的山水记不可同日而语。
三是人物传记类的散文和小说。张岱的人物传记和人物小品
注重性格和精神气质的刻画,形神兼备,简练生动,达到了很高的艺
术境界。当代的散文大家均对张岱的写人艺术推崇备至,并进而有
意识地学习。黄裳、张中行记人散文均可看到张岱人物小品的印
痕。张中行在文中多次说过对《五异人传》的仰慕之情,如《怪物老
爷》的开头:“明遗民张宗子(岱)作有《五异人传》(见《琅嬛文集》),
我读了不只一次。…为了亡羊补牢,也因为愿意东施效顰,长时
期以来,我用力从记忆中搜索,想也拼湊一篇,或者名为《后五异人
传》,可是由于孤陋寡闻,竟是怎么也凑不上。”张中行在写人物时显
然借鉴吸收了张岱散文的艺术手段。张中行写人物,以自己的闻见
入手着重于白描,用简练形象的语言描写人物的精神特征,间或穿
插一些细节使文章摇曳多姿,这种写法远绍《史记》、《世说新语》,更
直接的源头是张岱的人物传记和人物小品。张中行笔下人物的神
韵与张岱笔下的人物也有内在的联系。张中行对张岱《自为墓志
铭》有深切的理解,他认为张岱的这篇文章与陶渊明的《自祭文》相
比是激进地“说身后话,表明自己不同于流俗”,他在引录张岱《自为
墓志铭》的精彩部分后评论说
七不可解,用现在的话说是四不像。这还是小怪,一升级
就成为败子、废物、瞌睡汉等等了。败子、废物之类,不好听,但
也有优点,是描画出来的是有血有肉的真人,不是经过改造的
样板戏中的人物。“他为”的墓志铭就不成,因为“谀墓”之文照
例要好话多说,以求合于时风,换来润笔的。(《负喧续话・自
祭文之类》)
“有血有肉的真人”与张岱写人的主张一脉相承,从张岱到张中行,
相同的文化理念和人文精神把他们联系起来。张中行的负喧系列
第八章张岱散文与现当代散文·279・
也实践了他的主张,张岱散文的神韵已经融入到他的生命和文字之
中。从个人的学养来看,张中行擅长分析说理,在散文生动、传神方
面要比张岱逊色。汪曾褀小说、散文里所写的普通百姓的形象最得
张岱笔下市井人物的精神气韵,如《岁寒三友》中的王瘦吾、陶虎臣、
靳彝甫,《鉴赏家》中的叶三,《薛大娘》中的薛大娘等。叶三是个水
果贩子,却有敏锐的艺术鉴赏力和极高的精神品位,是大画家季匋
民艺术上的知己,读到叶三的形象和气质,就会想到张岱笔下的鲁
云谷、闵汶水、姚简叔一流人物,自晚明以来,这类人物在市井乡间
不绝于缕,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风景,相对于廊庙文化的庄严
凝重和士大夫文化的儒雅平和,这类市井艺人文化自由、舒展,处于
典雅文化的边缘,与世俗文化紧密结合,极富活力和初性,这种文化
形态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真谛和演变趋向。在写人艺术上,
汪曾祺棋也把张岱的艺术精神充分融化于作品之中,如白描艺术,
言两语便能勾勒出人物的音容笑貌和精神气质,择取典型细节刻画
人物性格等,在继承张岱写人艺术的同时也有所发展和创新。汪曾
棋特别重视散文语言,在他勾勒的中国散文发展史里,“明季作家意
识到语言的自然美,三袁张岱,是其代表”(《当代散文大系总序》)
张岱散文的语言以语录体为骨架,吸收文言和口语的优长,形成了
准确生动、清新自然的风格,汪曾褀在小说、散文的语言上也作了努
力的探索,他的文字简练、传神,富有弹性和水分,张岱散文的语言
对汪曾祺的语言创造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1-16 11:51:03
四是谈饮食方物的散文。在中国古代,写饮食方物的文章高手
当首推张岱,《陶庵梦忆》里的不少篇目流光溢彩,真正把美食写成
了美文。张岱谈饮食方物的文章是现当代这个题材散文的艺术典
范,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汪曾祺写了不少谈饮食的散文,和张岱
样,汪曾祺也是美食家。在这类文章里,饮食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
欲的生理活动,它更是一种审美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这
类文章的写作和流行,需要物质生活富足的时代,只有在这个基础
上才有一部分人讲究生活的品位,注重饮食的精致,同时,还需要作
者和读者具有生活艺术观念,把饮食看成一种审美活动。进入上世
280
纪九十年代,美食散文日渐火热,逐步成为散文领域的重要题材,这
与整个社会风气的变化密切相关。张岱的美食文章也受到更多的
关注,在网络和博客上,关于张岱的茶艺、张岱的美食已经成为热门
讨论的话题。新世纪以来,赵珩《老饗漫笔》堪称美食散文的翘楚,
其写作心态和文化寄托深得张岱“二梦”三昧,通过饮食而给向来不
为人关注的北京的另一面留影,这就使文字中的茶食方物具有深厚
的文化内涵。
附录
张岱年谱简编
万历二十五年丁西(1597)1岁
八月二十五日卯时生于绍兴山阴县县城状元坊,高祖张天
复,曾祖张元忭,祖父张汝霖,父张耀芳,母陶宜人。
万历二十六年成戌(1598)2岁
幼多痰疾,养于外祖母家近十年
万历ニ十九年辛丑(1601)5岁
元宵父叔辈于龙山放灯。
万历三十年王寅(1602)6岁
随父亲读书于悬杪亭。
朱相国家放灯塔山。
祖父携至杭州,住寄园,见陈眉公,属对敏捷,深得眉公
夸许。
万历三十ー年癸卵(1603)7岁
朱相国家放灯載山。
善属对,受季祖张汝懋夸赞
万历三十二年甲辰(1604)8岁
282
祖父游曹山,大张乐于狮子岩下
随祖父访黄汝亨。
祖父得大角鹿。
万历三十三年乙已(1605)9岁
祖父赠陈眉公大角鹿,眉公由是号“麋公”。
从外祖母家回山阴城家中读书。
万历三十五年丁未(1607)11岁
祖父因受汪若霖弹劾落职归家,组建家庭戏班。
万历三十六年成申(1608)12岁
居家读书,往来绍兴、杭州。
读《忠义水浒传》小说。
万历三十八年庚戌(1610)14岁
祖父开九里山,取道直上炉峰。
万历三十九年辛亥(1611)15岁
祖母朱恭人亡,祖父尽遣侍姬,独居天镜园,拥书万卷,并
作《游山檄》。张岱亲炙祖父教海
万历四十年王子(1612)16岁
祈梦于会稽山下南镇庙,作《南镇祈梦疏》。
万历四十ー年癸丑(1613)17岁
拉伴往游兰亭,“及至天章寺左,颓基荒砌,云是兰亭旧址
余伫立观望,竹石溪山,毫无足取,与图中景象,相去天渊。大
失所望,哽咽久之。”(《古兰亭辨》)
与陆癯庵、周戬伯订交
万历四十二年甲寅(1614)18岁
祖父任南刑部,拉同志十余人为读史社
夏,至斑竹庵发现禊泉。
万历四十三年乙卯(1615)19岁
莲池大师祩宏逝。
万历四十四年丙辰(1616)20岁
父亲屡困场屋,抑郁牢骚,陶宜人支持其兴造园林,蓄养
附录·283
戏班。
学琴于王侣鹅,与范与兰、尹尔韬、何紫翔等结“丝社”
与刘世谷次女结婚。
万历四十五年丁已(1617)21岁
祖父视学贵州。
万历四十六年成午(1618)22岁
学琴于王本吾。
广搜资料,撰写《古今义烈传》。
万历四十八年、泰昌元年庚申(1620)24岁
四月二十五日,母陶宜人卒。
父患伤寒几殆,名医吴竹庭用偏方治愈
天启元年辛酉(1621)25岁
祖父从云南辞官归里,筑园于龙山之趾
天启二年王戌(1622)26岁
祖父起湖西道。
好斗鸡,与仲叔张尔葆、友人秦一生结斗鸡社于龙山下,作
《斗鸡檄》。
六月二十四日至苏州游葑门荷宕
天启三年癸亥(1623)27岁
正月十三,携伶人至严助庙看戏。
编《徐文长逸稿》书成,祖父张汝霖、王思任分别作序。
祖父从湖西道辞官归家。
天启四年甲子(1624)28岁
张岱与友人赵介臣、陈洪绶、颜叙伯、卓珂月和胞弟张峄在
向嵝山房读书七个月。于是年乡试失利,作《乔做衙》杂剧。
祖父转副闽杲
天启五年乙丑(1625)29岁
三月祖父去世,张家三世藏书为张岱父叔之门客、奴仆乱
取之
天启六年丙寅(1626)30岁
284。张岱探稿
十二月,龙山观雪,优伶侍,饮酒唱曲。
天启七年丁卯(1627)31岁
四月读书天瓦庵,同二三友登上炉峰绝顶看落日并观月。
父张耀芳南都落榜,以副榜贡谒选,授鲁藩长史司右长史。
崇祯元年戌辰(1628)32岁
《古今义烈传》成书,作自序。
开始写作《石匮书》。
改编传奇《冰山记》,并在绍兴城隍庙演出,轰动一时。
崇祯二年己已(1629)33岁
五月,观竞渡于秦淮
率家班赴山东为父亲祝寿。八月十六夜,经过镇江,在金
山寺演戏。
于是年游泰山,并至曲阜谒孔庙,游孔林。
崇祯四年辛未(1631
35

月至兖州,观直指阅武。
五月,观竞渡于无锡。
父異职,九月抵家
义伶夏汝开死,张岱葬之于敬亭山,取消夏汝开之妹的人
质抵押,买舟航,送其母女回乡。
崇祯五年王申(1632)36岁
寒食节,与家伶王畹生等祭寞夏汝开去世一周年,作《祭义
伶文》。
比月,绍兴大早,绍兴村中演水浒戏祷雨。
于杭州大涤书院听黄道周讲学。
十二月,于西湖湖心亭看雪。
十二月二十七日午时父亲张耀芳无疾而近。
陈继儒作《古今义烈传序》
崇祯六年癸西(1633)37岁
服父丧于家,约于此年作《征修明史檄》。
崇祯七年甲戌(1634)38岁
附录·285
国中秋,于載山亭会友、饮酒、唱戏
十月,与伶人朱楚生于不系园看红叶。并同彭天锡、陈章
侯串演本腔戏。
十二月,上《疏通市河呈子》于太守。
崇祯八年乙亥(1635)39岁
祁彪佳离职回绍兴。
陶龄作《喃喃录》成书。
七月二十五日参加乡试,因试牍不合格式被黜。
袁于令至绍兴访祁彪佳,张岱与之订交。
崇祯九年丙子(1636)40岁
二月二十八日,邀祁彪佳及堂弟介子在确园观看许自昌
《水浒记》剧。
夏,越中瘟疫流行,祁彪佳施药救之,作《丙子岁大疫祁世
培施药救济记之》七言古诗
为祁彪佳寓山园诸建筑题咏并品评、笔削祁彪佳的《寓山
注》稿。
崇祯十年丁丑(1637)41岁
正月十四日,邀请祁彪佳观看“世美堂”灯。
劉县告饥,张岱参与赈济。
七月,仲叔张联芳升扬州同知,分署淮安。岱至瓜州仲叔
处,游瓜州园,登金山寺,走访范长白。
枫社社集,忌名公为木犹龙题名。
崇祯十ー年戊寅(1638)42岁
二月初,与友秦一生至宁波天童寺访金粟和尚,游阿育王
寺,瞻礼舍利,至定海演武场观水操。十六日至普陀。作《观海
诗》、《海志》。
四月,岳母王氏卒,作《祭外母刘太君文》
八月,与陈洪绶、祁彪佳等往吊朱燮元,同至三江观潮。
九月,寓居南京,访制茶名家闵汶水,以自著《茶史》示之。
十月,访阮大铖于祖堂山,留宿,观剧,并作《阮圆海祖堂留
286
宿》二首。
冬,与友人及同族隆平侯及姬侍打猎于南京牛首山。
崇祯十二年已卯(1639)43岁
岱请郡守檄民捐金修复龙喷池旧观
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44岁
间正月,与越中父老约重张五夜灯,作《张灯致语》
张岱好义,为宗族兄弟排解纠纷,反受人噬,作《琴操》
十首。
崇祯十四年辛已(1641)45岁
正月,绍兴因灾荒,城内抢犯甚多,与金声始、赵公简等乡
绅约助祁彪佳“约期给米”,维持治安。
夏,岱在杭州,但见城中俄殍舁出,扛挽相属
崇祯十五年王午(1642)46岁
春,在杭州西湖。
四月到瓜州,观龙舟竞渡
夏五月,越中受灾,伙同祁彪佳倡官粜民粜两法,设粥厂
赈济。
以论防城之《金汤十二策》示祁彪佳。
七月,至南京钟山观祭明孝陵
十ー月至间十二月,岱自金陵至准安会见祁彪佳。
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48岁
三月,仲叔张联芳客死准安,岱与堂弟张介子奔丧于准安
清江浦。
四月,与王铎同舟自淮安至杭州,舟中讲论书画。
继续增补修改早期重要著作《古今义烈传》,从400余人
增至572人,所增主要为甲申死难者。
顺治二年乙酉(1645)49岁
六月,贝勒入杭州,杭绍划江而守。
国六月六日,夜分,祁彪佳投池死。国六月八日,刘宗周绝
食死
附录·287
六月二十日,鲁王监国绍兴。张岱设盛宴迎接朱以海
至张家饮酒观剧,与陈洪绶陪饮。鲁王授张岱兵部职方司主事
之职。
张岱上疏鲁王,欲系马士英以谢天下,并带数百人追蹑士
英,为方国安所阻,并遭鲁王斥逐。
九月,避兵人剡,略携数簏书随行。作《项王祠二首》《湖磴
庵二首》等。
治三年丙戌(1646)50岁
正月十ー日,方国安以“商権军务”为由胁迫张岱出山,张
岱适疽发于背,从嵊县宿平水,晚上倚枕假寐,梦见祁彪佳劝其
还山,完成《石匮书》。抵家后十日,方国安绑架张岱之子,通勒
银。
六月,清兵攻陷绍兴,鲁王逃奔台州。张岱携一子一奴隐
居山阴县西南之越王峥,坚持《石匮书》写作。作《避兵越王峰
留谢远明上人》。
九月,避难再至嵊县西白山中,食鹿苑寺方柿。作《和贫土
七首》、《和述酒》、《和有会而作》、《和挽歌辞三道》、《山中冬
月》、《山居极冷》等诗。
《陶庵梦亿》初稿成,作自序
顺治四年丁亥(1647)51岁
七月初,寓居绍兴郊外项里,作《丁亥中秋・念奴娇寓项里
作》,词日:“叹我家国飘零,水萍山鸟,到处皆成客。对影婆娑
回首问,何タ可方今タ?”作《孝陵磨剑歌》诗和《四书遇序》。
顺治六年己丑(1649)53岁
九月,从项里移居绍兴城中,因故居易主,ト居于卧龙山脚
下快园,作《快园十章》。
继续编撰《石匮书》
顺治七年庚寅(1650)54岁
居快园,生活极为贫困,作《见日铸佳茶,不能买,嗅之而
已》
288
编撰《陶庵肘后方》四卷,作自序。
顺治八年辛卯(1651)55岁
陈洪绶卒。
批评张弘选明诗“极无主见”。
顺治十ー年甲午(1654)58岁
编成《琅嬛诗集》,并作自序。
至西湖,见遍地瓦砾,感慨万端,作《西湖三首》。
儿子到杭州参加乡试,动阻不成,作《甲午儿辈赴省试不归
走笔招之》、《甲午次儿下第归》。
生活艰辛,作《甲午初度是日俄二首》、《甲午年定图,余以
无田出籍》。
《石匮书》于是年成书
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59岁
居快园,作《乙未初度,时年五十有九》。
作《听太常弹琴和诗十首》
《快园道古》书成,作自序。
顺治十三年丙申(1656)60岁
谷应泰以户部郎中出任浙江提督学政,并着手编撰《明史
纪事本末》,张岱参与其事,《石匮书》也成为谷氏主要参考资
料,《石匮书后集》也应作于此时。
顺治十六年己亥(1659)63岁
三月,于王誉素家听李玉成吹筚篥,作《李玉成吹筚篥》诗。
修改《和祁世培绝命词》,“太上不辱身,其次不降志。十五
年后死,迟早应不异”
康煕元年王寅(1662)66岁
全力治《易》,完成《大易用》书稿,作《大易用序》。
康熙二年癸卯(1663)67岁
生活仍艰辛,作《春米》、《担粪》诗。
作《癸卯六月,鲁云谷鱼耽兰盛开,茶话终日赋谢》。
九月一日作《祭伯凝八弟文》。
附录
289
《五异人传》亦作于是年。
康熙四年乙已(1665)69岁
作《自为墓志铭》,自营生圹于项王里鸡头山
康熙九年庚成(1670)74岁
作《庚成十月十二夜》。
作《周宛委墓志铭》。
作《鲁云谷传》。
作《余若水先生传》。
康熙十年辛亥(1671)75岁
七月,作《西湖梦寻序》,《西湖梦寻》应成书于是年。武林
道隐(金保),李长祥、査继佐,祁豸佳、王雨谦作序。
康熙十ー年王子(1672)76岁
移居快园已历二十四年,作《快园记》
与张噩仍共同参加《会稽县志》编撰
查继佐《罪惟录》初稿成,至山阴拜访张岱。
康熙十二年癸丑(1673)77岁
作《寿陆癯庵八十》。
作《癸丑暮春兰亭后集寻得旧址有作四首》。
八月二十六日作《祭祁文载文》。
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78岁
约于此年移居项王里厂屋,快园留给儿子居住。
作《为袁箨庵题旌停笔哭之》。
作《快读徐野公《香草吟)》兼贺其公郎入泮》诗
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80岁
在项里编撰《于越三不朽图赞》、《琯朗乞巧录》,修订《石匮
书后集》。
康熙十六年丁已(167781岁
作《白衣观音赞》、《蝶庵题像》
继续整理修订《于越三不朽图赞》、《琯朗乞巧录》。
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82岁
290
作《成午除タ》。
晚号六休居士。
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83岁
作《己未元且三首》。
康熙十九年庚申(1680)84岁
八月,《于越三不朽图赞》书成,作自序。
《瑄朗乞巧录》书成,作自序。
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88岁
作《修大善塔碑》文,《万修师修大善塔》
张岱之卒年应不早于是年

像许多读书人一样,我也是第一次读张俗的散文就喜欢上了
他,对他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后在研读张岱著作、搜集研究资料
的过程中发现张岱的散文虽然好读,要真正读懂却不那么容易,张
俗这个人也很难把握,绝非初学者所能驾驭。要把对张岱的兴趣诉
诸深入的研究,难度很大。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之后,决定从张岱
家世、生平、交游的考索入手,对已出版的张岱著作作较深入的专题
研究,将张岱文艺思想置于晚明文学、艺术风气的背景下来考察,从
中国散文古今演变的视野来探析张岱散文的特色和价值。十余年
来围绕这些专题读书思考,陆续发表了系列论文,现在结集为这本
小书,敬请方家批评指正,希望它能够引起更多的学人和读者对张
宗子的关注
作为我的第一部学术专著,这本小书留下了我求学的印痕。当
年我从理工科专业学生报考陈美林老师的研究生,业师不以我非中
文科班出身而摈弃。我硕士阶段受业于陈美林、陈少松、陈书录三
位老师门下,工作五年后又从书录老师攻读博士学位,现在又随曹
虹老师从事博士后课题研究。四位受业老师都平易谦和、朴实诚
挚,治学严谨、功底深厚。我从他们那里不仅接受了严格规范的学
术研究的教育和训练,也受到学人精神的熏陶。我从事张岱研究也
前后得到四位业师的指导和鼓励。出稿写成后,曾请美林老师赐
序,感谢陈老师为本书撰写序言,为我今后继续深入研究张岱指明
了方向。
这本小书也留下我十余年来工作、生活的足迹。在毕业求职及
工作后很长时间我为自己非中文科班出身吃了不少苦头。其实,从
理工转而从事文史的人不在少数,本书列专节探讨的黄裳先生即是
例,他的学间和文章在读书界是公认的。我觉得,读书治学需要
有性情做底色,如果文史研究仅仅是技术性的工作,那就非常单薄
和浮浅了。到漳州师院任教后,胡金望老师在生活、工作和学业上
给予很多关心和帮助。他专精于阮大铖研究,我们时常谈论明末清
初的历史和文学,他的一些观点和意见对我研究张岱很有启发。在
研究过程中,也曾得到夏成淳先生的指导和赠书,使我受益匪浅
本书的部分章节曾先后在《浙江社会科学》、《中国典籍与文
化》、《盐城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书品》、《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社版)、《鲁东大学学报》(哲社版)、《书屋》和台湾的《古今艺文》
《中国文化月刊》、《国文天地》等期刊发表,非常感谢这些刊物编审
的厚爱。
本书得到漳州师范学院学术著作出版资助,特此致谢。
张则桐
己丑暮春于漳州九龙江畔。

楼主:messiyun

字数:202132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9-01-14 22:35:10

更新时间:2019-01-16 11:51:03

评论数:2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