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湖北荆门境内发现了距今2300多年的战国竹简,800多枚竹简上共计1.3万多个先

湖北荆门境内发现了距今2300多年的战国竹简,800多枚竹简上共计1.3万多个先

楼主:冷云龙2020  时间:2020-09-25 12:23:31
来源转载:
无数的考古结果已经证实了,在甲骨文之前,曾有种文字在华夏大地通用,那就是蝌蚪文。蝌蚪文就是夏禹发明的文字,蝌蚪文分为上古蝌蚪文和先秦蝌蚪文。

在先秦时还出现过虫鸟文,虫鸟文是秦始皇未统一六国之前,在古篆文四周加上虫子、鸟的图形,让人无法破译,作为密码传递密函使用。虫鸟文也划入蝌蚪文的范畴。
在讲蝌蚪文之前,先来回顾一下《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

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伏生的祖先匆忙中把用“先秦文字”所录的竹简《尚书》藏在墙缝里,到了汉初独尊儒家,伏生赶紧从墙缝里把《尚书》拿出来,当时竹简已经蛀掉大半,“先秦文字”已经没有人认识了。伏生破译了残存的文字,口授了29篇传予世人,汉朝人用当时通用的“汉隶”记录整理后结书,就是《今文尚书》。

到了西汉时期,鲁恭王为了翻盖房子,准备把孔子故宅拆掉。在孔子故宅的墙缝中,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文字”书写的,孔家的后人孔安国(根据清代阎百诗的考证,是孔安国的家人)重新整理后,把书献给了皇帝,这书称为《古文尚书》。

《古文尚书》篇目比《今文尚书》多16篇。

《古文尚书》自孔安国献书后失踪;王莽当政时,大学者刘歆重新把一堆“古文”经书及《古文尚书》找出来破译,结果又全部失踪;东汉末年,王肃宣称发现了另一个版本由孔安国写传的《古文尚书》;东晋时,梅赜说他发现王肃这个版本《尚书》造假;清朝初年,认定是假货;近代,一说为伪作,一说不是原本而是辑本。

孔安国在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尚书》的序言中有最直接的描述,不可不读:“……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汉室龙兴,开设学校,旁求儒雅,以阐大猷。济南伏生,年过九十,失其本经,口以传授,裁二十余篇。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百篇之义, 世莫得闻。至鲁共王,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于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及传论语孝经,皆蝌蚪文字。王又升孔子堂,闻金石丝竹之音, 乃不坏宅,悉以书还孔氏。蝌蚪书废已久,时人无能知者,以所闻伏生之书,考论文义,定其可知者……”

《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类比,“今文”是指我们熟悉的隶书,“古文”是指先秦时期,甚至更早于先秦之前的一种文字。这种文字,莫说今日,就连汉朝人亦不能辨识。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就废除了古文字,颁行了秦篆和隶书。

1993年,在湖北荆门境内发现了距今2300多年的战国竹简,800多枚竹简上共计1.3万多个先秦时期的楚国古汉字,能够告诉我们什么呢?

古文字学家用了4年时间,对竹简进行全面的文字识别,把散落和次序混乱的竹简重新排序,并进行了注释。研究表明,郭店楚墓竹简全部是战国中期以前儒、道两家的重要理论著述。其中道家著作4篇,儒家著作14篇。这18篇先秦典籍,除《老子》、《缁衣》有传世本,《五行》曾见于长沙马王堆帛书外,其余各篇均为失传2000多年的先秦佚书。

过去人们一般都认为儒家主张修身养性、克制情欲。通过对郭店竹简的研究发现,早期儒家事实上非常崇尚情。这批简中有四五千字谈到情性。其中的观点是:性自命出,命由天降,情生于性,道始于情。

在竹简中,“仁”字的写法是“身”的下边加“心”字,就是感同身受,有切肤之感。比如,现在的“勇”字,当时的写法是勇字下加“心”,更加注重心态上的勇敢。“难”和“迷”字当时的写法也都是在当今写法的下边加“心”。

我们通常认为,儒道对立,势若水火。从郭店楚简《老子》看,儒道两派本是同根生,旨趣也相互贯通,老子不但没有批评儒家思想,而且对儒家所遵奉的观念如圣、仁、义、礼、孝、慈等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另一方面,从其他史料看,孔子对老子也是非常推崇的。

春秋战国时代,群雄争霸,百家争鸣,堪称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自汉代“独尊儒术”以来,儒学演绎成“吃人的礼教”。郭店楚简没有宣扬“三纲五常”,只是赋予“夫妇、父子、君臣”六种角色的六种行为规范,称双方的关系“互有义务和权利”,而不是后来“三纲”里的人身依附关系。

首先来看一下郭店楚简字型和笔划的特点:郭店楚简文字在字型方面的特点,一是少有棱角;二是相当于现代汉字的三角和方框多写为圆形,即为桃形或圈状,像蝌蚪的上体;笔划则多为弧形,笔划轻重的特点是在中间或稍前部分加重线条,后半部分疾速划过,起笔时笔锋细而尖,像蝌蚪的尾巴。

此外,简书中的“见”、“视”、“蜀”等字简直就是活灵活现的、游动的蝌蚪。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两次发现古文字:

一是汉代景、武间,孔壁出土的古文字;

二是晋太康年间,在汲县(今河南卫辉西南)出土了魏国的古文字。这两种古文字都称为“蝌蚪文”。
到三国魏正始二年,鲁、魏(战国)两国的“蝌蚪文”已不存世了,有人借着凭空想象来恢复“蝌蚪文”,刻了一块叫“三体石经”的碑,其中的“蝌蚪文”也就是在金文的基础上,笔划稍作变化。

现在根据郭店楚简文字的字型和笔划的特点和先例,将郭店楚简的文字也称为“蝌蚪文”是再恰当不过的事了。河南汲县是战国时魏地,是中原地区,出土的《竹书纪年》为蝌蚪文字;在文化发达的鲁国,孔壁出土的简书也是蝌蚪文字。这样看来,郭店楚简的文字并没有“迥异于”中原,而是与中原地区的魏国和东方的鲁国使用的是同一种古文字————“蝌蚪文”。

“蝌蚪文”除了在字的外形方面像蝌蚪外,内容也有其一致性:汉代景、武间,在孔壁出土的蝌蚪文,据《汉书 艺文志》记载,有《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说文解字序》又加上《春秋》,皆为典籍和史书;晋太康二年(281),汲县(今河南卫辉西南)出土的蝌蚪文《竹书纪年》,是史书;1993年,湖北省郭店出土的蝌蚪文,有《老子》、《太一生水》两篇道家著作,还有十几篇是儒家的著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也是蝌蚪文,主要内容有:《周易》、《诗论》等;清华竹简蝌蚪文的内容有《尚书》,还有一些类似《礼》、《乐》、《周易》等竹简。

2008年7月15日清华大学校友赵伟国捐赠了一批楚简予清华大学 ,这批竹简由赵伟国购自香港,有2500多枚竹简上有文字。通过碳14测定,竹简产生的年代是公元前305年前后,即战国中期偏晚一点,与孟子、庄子同时代。

清华竹简目前属于三无产品,即不知是什么时间出土的、不知是什么人挖掘的、也不知是从哪个墓葬出土的。一旦清华竹简被确定是真品,马上能够证明汉代孔安国献的《古文尚书》不仅内容与清华竹简一致,文字也是蝌蚪文,也就是现代发现的郭店楚简文字。

这就是说,传播典籍是蝌蚪文的最主要功能。

秦始皇当时的法令是“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世。”

秦国当时不仅仅焚书、禁书,而是连同记载这些“《诗》、《书》百家语”的文字————蝌蚪古文一同禁绝,而记载这些书籍的古文字正是李斯这些秦朝官吏和当时的儒生从小就写、读的文字。由《文心雕龙 练字》“程邈造隶而古文废”可以看出,秦始皇在废除蝌蚪古文之前,便已经令人改造文字了,秦隶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秦隶是通过改造秦国朝廷官方使用的小篆或秦篆,再令人根据大篆简化、改造出一种便于书写的文字。秦隶的作用是用来取代先秦蝌蚪文。据《史记 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韦编”就是用熟牛皮编的简书。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晚年应在公元前500年以后,郭店楚简下葬的时间在公元前300年前后,其写作时间肯定在下葬时间之前,从孔子读的“韦编”到郭店楚简也就是一百多年的时间,上海博物馆竹简有《周易》,因此可以断定孔子读的《周易》和上海博物馆竹简上的文字相同。

上海博物馆竹简《诗论》中有《诗经》的原文,孔壁出土的蝌蚪文有《春秋》,据此可以确定孔子工作用字就是蝌蚪文,这种文字的书写速度大约是现在楷书的两到三倍。

有了“韦编”《周易》,可以得知,《周诗》也是以“编”的形式流传的,即以简书的形式流传,这就是说,蝌蚪文最迟在周代便已经是一种成熟的各种功能都很完备的文字了。蝌蚪文不仅在郭店楚简出现过,在中原的魏国(战国)、在东方的鲁国,都出现了。从甲骨文和金文传播状况来分析,也是从中原地区向楚国传播,作为至少与金文并行并与金文有联系的蝌蚪文怎么可能由楚国向中原传播呢?因此,郭店楚简文字不可能仅仅只是楚国地方文字。

楼主:冷云龙2020

字数:3339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20-09-21 05:39:57

更新时间:2020-09-25 12:23:31

评论数: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