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正面抗日战场

正面抗日战场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这不禁让人浮想翩翩。当时日军的谍报特工技术是很牛的,在淞沪战场上,中国军队的电报经常被其截获并破译。或许正是由于冯钦哉不用无线电台,所以使日军始终不明这方面的虚实,从而不敢轻举妄动,也未可知。若果真如此,算是瞎撞给撞上了。
龙山师团没有往左翼去,他是直奔娘子关正面而来的。
黄绍竑所能依恃的,就是杨虎城的那支部队——陕军,当家战将为赵寿山。
赵寿山是杨虎城的直属师。他守娘子关正面,却没有把陕军主力放在关口上,而是置重兵于关口外的雪花山。道理也很简单,如此可构成两线阵地,雪花山守住了,娘子关便守住了,雪花山如果不保,娘子关仍可坚持。
在忻口战场上,陕军便以勇著称,连娃娃兵都敢跟鬼子拼剌刀,而赵寿山既是杨虎城的亲兵部队,自然更是硬汉一个,黄绍竑每次打电话给他,回复都是同样三个字:守得住。
虽然由于龙山师团攻势猛烈,赵寿山还是丢掉了雪花山,但等龙山师团再攻娘子关时,就无论如何过不去了。
香月拿到前方战报后,给华北方面军总部的交代只能是这么两句话:“敌顽强抵抗,战斗没进展”。
“没进展”的背后,是陕军付出的重大牺牲。赵寿山师刚刚开赴抗战前线时,尚有一万三千人,等到娘子关战役结束,却仅剩三千多人,只是一个零头了,可称为“损失奇重”。
赵寿山的舍命固守,让黄绍竑宽心不少,他特地向赵寿山师发放赏银三千,以示勉励。
赵寿山能顶得往,并不代表大家都顶得住,实际上,龙山师团的攻击重点也不在娘子关正面,而在右翼结合部。
二者相交的地方,往往最为薄弱。这个最薄弱的地方,叫做旧关。
旧关其实也是娘子关,不过在正太铁路,也就是石家庄至太原铁路通车后,它退居二线了,可以称之为“老娘子关”。
守旧关的是中央军第3军。这支部队很有些来历,其实原来都是朱培德在云南起家时的老底子。跟民国的其他那些大小诸侯不同,朱培德没有死抓着枪杆子不放,而是早早地就将武装交了出来,因此,第3军虽列入中央军体系,但官兵大多为云南人,属于滇系中央军的一支。
旧关离黄绍竑的指挥部,仅仅三四十里路,一个不好,日军是完全可以在突破旧关后,将你的老巢都连锅端掉的。
黄绍竑赶紧写了封亲笔信,让人带给第3军军长曾万钟,要其尽快组织反攻,收复旧关。
曾军长收到信后不敢怠慢,亲自来到前线督师反攻,无奈挤进旧关的日军十分顽强,滇军战力有限,因此屡攻不克。
看到撕开口子,见了血,龙山师团哪里肯轻易放过,立即把主力调集于此,使缺口越拉越大。
等到第二天早上,黄绍竑醒来一看,日军竟然已经逼近指挥所的后山了。
(1056)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黄绍竑赤手空拳一个,身边只有两百广西子弟担任卫士,连自卫都勉强,哪有什么防御能力。
他赶紧找预备队,这个预备队,就是他跟老阎要来的孙连仲。
可要命的是,孙连仲部队这时候还没有完全调过来,仅有侯镜如一个旅在车站上待命,而这个侯旅长根本还不知道自己要待的是什么“命”。
黄绍竑赶紧打电话过去,告诉他,别等了,你要待的,就是我黄某的命,快来救命吧。
按照指挥程序,应该是黄绍竑命令孙连仲,孙连仲再指挥侯镜如,黄绍竑这是跳过程序,“越级指挥”了。
好在侯镜如(黄埔1期)很明白事,知道情况特殊,马上就赶过来,总算在最后一刻把日军挡住,也真算是救了黄绍竑一命。
要堵住缺口,光靠侯镜如一个旅肯定不行,黄绍竑又让赵寿山抽出兵力,向旧关反击。未料旧关的日军越聚越多,赵寿山一个不留神,不但没能解旧关之困,反而还把自己扼守的雪花山给丢了。
这是何苦来呢。失了雪花山,赵寿山再也不敢分神,全力去守娘子关正面要紧。
赵寿山一走,侯镜如更加吃不消,所设阵地亦被龙山师团冲破。
这个时候,孙连仲来了,可他随身只带了一个特务营,随后,那个不架无线电台的冯钦哉也赶来了,而这位老兄带来的,竟然也只有一个特务营,两两相加,不过两个特务营,不仅没能堵住缺口,反而还都被小林第78联队围在了娘子关车站里,你说晦气不晦气。
除此之外,小林联队的骑兵部队还切断了娘子关的铁路线
眼见情势如此危急,黄绍竑就什么都顾不上了,给太原的阎锡山发SOS要紧。
老阎收到紧急战报后,吃惊不小,赶紧会同卫立煌做出应变。
把绥军从忻口战场上抽出来,并由傅作义在太原部署防守,就在这个时候。
但是老阎忘记了一点,黄绍竑向他发出紧急警报,出发点却首先是要援兵。
黄绍竑打了半天电话,却没能从对方嘴里听到一句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急得直跺脚。
现在连铁路都被日军先头骑兵给切断了,附近又没有其它部队可援,你先抽人过来打通交通线要紧啊。
老阎何尝不想抽人呢,可是整整一支绥军都抽来了太原,并导致陈长捷的防线动荡,再从忻口抽人的话,陈长捷也要撂挑子不干了。
你要人,可我没人啊……
就在两人在电话里一问一答的时候,忽然第三个人说话了:我们可不可以来啊?
注意,这第三个人的声音不是从阎黄身边传来的,竟然也是从电话线里传出的!
(1057)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很显然,有人在偷听电话。
老阎大为光火,这情报工作做的,你看看。
不过,这个声音对黄绍竑来说,却绝对意味着福音,因为人家要来拯救他了。
“偷听电话”的原来是陕军教导团团长李振西。
这个陕军教导团是杨虎城用来储备军事干部的一个机构,相当于当初29军在南苑设置的军官教导团和军士教育团的结合体,即一方面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另一方面又都是能打仗的军人。
李振西原来是参加一战区组织的石家庄保卫战的,石家庄失守后,大家一窝蜂往南撤退,他们没跟得上,就转向了山西。这样导致的结果是,程潜的一战区认为教导团“失踪”了,老阎的二战区则根本不知道这是哪里冒出的神仙。
黄绍竑一听就乐了,这个神仙属于我,是我的。
当下,他也不管老阎高不高兴,先把李振西要过来再说。
李振西按照黄绍竑的指令,率教导团一夜赶到小林联队骑兵所在地。一看,这帮小子正在做饭哩。由于周围并无中国军队,所以他们连个哨兵都没有放。
真是太欺负人了。教导团一个冲锋杀过去,打得鬼子骑兵们把刚咽下去的饭都给吐了出来,余部不得不重新退到旧关关沟里面去了。
李振西的教导团着实有些力道,不仅冲垮了鬼子骑兵,还把困在娘子关车站的孙连仲、冯钦哉给救了出来,并封住了关沟口。
重见天日,冯钦哉老皮老脸,还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孙连仲却有些搁不住了。
要说打仗的本事,我孙连仲也并不比杨虎城差,怎么会反让对方下面的一个教导团给捞出来了呢。
一看,服气了。
教导团说是说一个团,其实人比一般的旅还多,一营就相当于普通的一团,而且尽是会打仗的“高级知识分子”,近战武器也不错,难怪能把鬼子都赶到沟里去呢。
孙连仲没发挥出威力,是因为他的主力战将没来,侯镜如虽是先锋官,但却不是最猛的。
在他手下,最猛的是池峰城。
孙连仲对李振西说,你再坚持两三天,池峰城就能赶到。当然,如果你能在池峰城到来之前,就把关沟内的日军都收拾了,甚至收复旧关,那就更好了。
李振西的教导团此时已有一半人下了沟,可是只见伤兵抬出来,却并不见有明显进展。
到底是有文化的,李振西没有盲目地下注,说一半不够,我再把另一半人扔进去。他不是,而是找当地老乡打听沟内的地形特点。
一打听,才知道是开始运用的战术不对头。
那关沟在地形上,属于狭长的石峡。虽有二十里长,但中间并不宽,两边都是悬崖陡壁,所以人多了也没用,挤不进去。
我们挤不进去,鬼子却也进退两难。由于道路狭窄,大炮、坦克,甚至辎重汽车均卡在路上,这些东东,如果放到平原上,都是十分厉害的武器,可如今却只能起一个阻碍交通的作用。如此一来,小林联队好几千人就全被堵在沟内了。
李振西分析,就这么屁大一块地方,日军擅长的剌刀肉搏根本没法施展,而他们平时依赖惯了的飞机大炮更是帮不了一点忙。
到哪里去找这么好的歼敌地形啊,这是天赐良机。
(1058)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作者:livemorer2 回复日期:2011-03-01 12:49:49

老关,相对于日本的靖国神社,你能否登高一呼建立个网上的纪念中日战争中的中下级官兵的网站?所费非巨,也能让后来人得到这次战争中的更多真相兼且怀念那些英烈.
——————————————————————————————————
在下一介书生,哪有这么大力量,如果大家有心,建议支持一下“关爱抗战老兵网”(http://www.ilaobing.com/),他们在搜集抗战资料及帮助抗战老兵方面做了很多实事。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李振西马上命令先头部队停止攻击,只保持对峙,让鬼子们紧张紧张就可以了。
在关沟内作战,人不在多,火力充足则灵。
李振西按营编排,每个营都把重武器集中起来,供四个火力组使用。每组虽不过四十个人,但却有12挺轻机枪,2挺重机枪,另外备足手榴弹和晋式冲锋枪。
攻击时间,等到黄昏。
黄昏,天就暗了,自然塞车现象将会更严重。看来,“高级知识分子”的整人招数还真是够阴暗啊。
轻重机枪一挺挨一挺摆放,突然就格格地扫射起来,顿时沟内一片火海,只听见机枪、冲锋枪、手榴弹的声音此起彼伏。
小林联队急忙抵抗,但李振西把四个火力组轮番运用,前一个火力组不行了,后一个火力组马上接替,火力一波接一波,就没有停顿的时候。
这下,小林联队真的惨了。
由于步兵退不出去,他们不得不将自己的大炮和辎重车,炸得炸,推深谷的推深谷,拼死才撤出了一部分人马。
前前后后,李振西只使用了先期进入关沟内的一半人马,也就是那两个营,不仅将小林联队杀个落花流水,还一举收复了旧关。
李振西爬上旧关,才发现为什么此地难守了。
所谓关口,不过是个十几米宽的缺口而已,别说没什么坚固的工事,就连一条起码的交通壕都看不见。山上全是顽石,教导团虽然也携带了挖掘工具,可是根本挖不进去。
再往关外山上一看,到处都点着数不清的篝火,日军正在做饭哩。
从被打死日军身上搜出的情报来看,日本先头部队以鲤登77联队和小林78联队为主,虽说小林联队已经吃了亏,但鲤登联队还能打,另外还有一个即将赶到的森奉79联队,这个联队还根本没参战过呢。
小林联队倒大霉,是由于他们对地形还不太熟,今天上这么一个大当,那印象别提多深刻了,你还能指望他再把坦克大炮和辎重汽车都搬出来自堵其道吗。
等到天明,这些多人马往上一冲,不光旧关守不住,没准教导团还得沦入与小林联队一样的命运呢。
李振西越想越后怕,好在,他想到的,有人都帮他想了,而且帮他想到前头去了。
孙连仲和冯钦哉来了。这两位都是跟李振西的老长官杨虎城同辈的,尤其孙连仲,论打仗经验,他可要比李振西多得多。
孙连仲给李振西带来了几百条麻袋,他说,我给你想了两条法子,你自己选。
上策,别等天明了,索性一不作二不休,晚上就冲过去,把对面山头给夺回来。
中策,死守旧关山头。看见这几百条麻袋没,装上土,全给做成掩体,虽然不比战壕,可有总聊胜于无。
李振西权衡了一下,我用上策!
(1059)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根据火堆判断,对面日军大约才一千来人。如果今晚上我不把他们给赶走,明天他们就会来撵我,与其在死胡同里等死,还不如干脆出去拼一下来得爽快。
讲起如何用兵,孙连仲头头是道。冯钦哉没他那两下子,可他以前也是杨虎城的部将,说起来与李振西沾亲带故,现在见对方如此慷慨激昂,再不表示一下,似乎也有些不好意思。
当下,他头脑一发热,唰地从日记本上撕下一页纸,亲笔写上:教导团夺回一个山头,本人即赏大洋五千元。
冯钦哉出手如此大方,把个孙连仲都看傻了。什么时候,冯钦哉变成冯财主了。
要知道,赵寿山那么拼死拼活,黄绍竑也才发放了三千赏银。人家可是娘子关一线的总指挥、二战区副司令长官。
深夜一点,日军还在沉睡,他们并不知道会一睡不起。
教导团便衣队率先出发。他们带着驳壳枪、大刀和手榴弹,先解决了鬼子哨兵,随后冲锋号大作,突击营冲了上去。
原来只说拿下一个山头,没曾想打顺了手,到拂晓前,旧关对面的八个山头全夺了回来。
这下子,从黄绍竑到孙连仲、冯钦哉,都长长地松了口气。
孙连仲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冯钦哉破财要破到家了,八个山头,一个山头五千,那得多少啊。
都等着冯钦哉掏腰包。冯钦哉却哭丧着脸:说好一个山头的嘛,却变成了八个山头,怎么赏呢。
大家以为他在说笑,白纸黑字,还有证人,八个山头你没法赏,一个山头总要赏,五千大洋总要掏吧。
没想到这姓冯的果然是脸老皮厚,他真的一个子不掏了。
倒是黄绍竑觉得过意不去,自己拿三千大洋出来,犒赏了教导团的兄弟。
谁也不是机器,经过这么一晚上的连续恶战,教导团官兵又饿又累,无不困乏已极,匆匆吃完饭便倒头就睡。
但是他们疏忽了一样东西。
鬼子吃了亏,是从来不会罢休的。日军整兵之后,卷土重来,而烧饭时点的炊烟恰恰给对方的炮兵指明了位置。
日军一个野炮兵联队一字排开,兜头便轰,与此同时,日机也趁势进行俯冲轰炸,给教导团带来了很大伤亡。
炸完之后,步兵在坦克的掩护下,开始进行波浪式冲锋。
所幸,孙连仲不仅给教导团带来了装土的麻袋,还带来了另一件宝贝。
这就是滚山雷,太原兵工厂根据山西多山特点,独家研制出来的防守秘器。
滚山雷也是一种地雷,像西瓜一样大小,不过不是埋在土里的那种,使用方法是,只要拉断导火索,顺着山坡让它滚下去即可。
日军一波一波冲,教导团就一颗一颗滚,凭借这一神秘武器,连着打退了五次冲锋。
可是还有最后一次。
既然是最后一次,当然最凶最猛。
李振西看到,冲锋的日本兵虽然时有中弹倒下的,但大多数却一声不吭,而且一枪不放,始终保持着一种可怕的静默。
两股敌兵,就在这种静默中,“像螃蟹钳子似地渐渐合拢过来”。
李振西把教导团的全部人马,连同受伤休整的都压上去,仍不能完全挡住日军攻势。
阵地大部分失守,只剩一个连队驻守的阵地尚未丢失。
这个阵地也最为重要,因其可俯瞰通往旧关的公路,从这里往四周打过去,哪个山头都别想待得住人。
(1060)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日军集中兵力向这一阵地全力冲击。
虽然六次反冲锋中,每一块阵地的战斗都异常激烈,可没有哪一块能跟这里的激烈程度相比。
连长索性把阵地划划块,一个排守一个区域,结果相当多的区域,打到只剩下一个人。
李振西看战斗兵越来越少,便把团部的副官、文书、卫生兵、通信兵、传令兵,凡是还有一口气的,全编在一起,由一个副团长带着,杀上去进行增援。
两个小时之后,终于又把旧关的所有阵地都夺了回来。可是一点数,三千人的教导团仅剩下几百人。
第二天日军又开始连轰带炸。李振西自己带着秘书也上去了。
一直挺到日落,孙连仲来了电话:老弟,池峰城到了。
听到这个声音,李振西几欲泪下。
孙连仲对他说,你撤下来前,先清理战场,将战死官兵掩埋起来吧。
李振西红着眼睛回答,我怎么清理法,加我一块,还有一百来人,可我死了两千多弟兄,点都点不过来啊。
最后,孙连仲派了一个营帮着一道干,挖了几个大坑,才把两千残骸收集并安葬完。
那些英雄坟,如今安在否?
也许雨打风吹日晒,岁月早已风化了它们的痕迹,那么,请不要忘记,在不知名的深山幽谷中,曾潜藏着这样一群无畏的勇士,他们慷慨赴死的一幕,足以构成民族文化中最壮丽的风景线。
池峰城到达旧关后,立即围绕周围山头,与日军展开反复争夺,但这时候龙山师团的主力已在旧关附近集结完毕,所以战斗异常艰苦。
黄绍竑曾经用三千大洋犒赏教导团,在获悉池峰城的一个营又要攻占山头,而此次日军更多,攻击更险时,他便提高赏格,悬赏五万。
那位营长却摇摇头说了一句话,就是这句话,令黄绍竑大为感动。
他说,赏什么罗,军人嘛,杀敌卫国是天职,何用赏赐。如果我们今天战死了,只希望抗战胜利后能立一块碑纪念一下就满足了。
山头最终没能攻下,这个营,包括营长在内,大部分都牺牲了。
如今,有哪一块碑能慰藉他们的在天之灵呢。
每念及此,岂不让人怆然莫名。
由于池峰城的挥刀力战,旧关战局得到了初步稳固,但这并不能让黄绍竑放心,因为他知道眼前的局面只是暂时的,要想持久,困难极大。
随着作战的深入,黄绍竑在指挥作战方面的缺陷也渐渐显露出来。整个战场越来越混乱,尽管冯钦哉自己都跑了过来,可是黄绍竑仍然不能准确掌握冯钦哉陕军的动向,甚至连曾万钟的滇军也失去了联络。
艺高才能胆大。除了可以拿钱出来激励士气外,黄绍竑实在想不出其它更好的制敌之策,因此他的胆怎么都大不起来。
本来与各军的联络就困难,为了确保安全,他还把指挥所撤到了离娘子关80里外的阳泉。
但是有一样,黄绍竑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从小接受的军事教育,与常年内战积累的作战经验,都告诉他,接下来对手的兵力还会成倍增加,并且将从孙连仲和曾万钟的结合部再次穿过。
(1061)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这个漏洞要赶紧补,而修补的关键,仍然只能寄托于援兵的尽快到来。
黄绍竑亲自赶到太原,当面向阎锡山讨要援兵。这回他改变了策略,有意识地提醒老阎:假如娘子关不保,正面的忻口战役可也就打不下去了。
这句话很灵。老阎思前想后,决定把即将奉令调来山西的川军拨给黄绍竑。
黄绍竑却担心川军战力不够。
你说曾万钟的滇军已经升级成中央军了,总算可以了吧,可是作战能力却只有一般,还不如初来乍到的陕军教导团,这个川军能帮上大忙吗?
再说,川军到现在还没露面,不会他们人还没到,娘子关就被日军突破了吧。
黄绍竑想要的,还是忻口战场上的部队。
老阎何等样人,那也是人中精灵。一听黄绍竑的意思,马上就把整个身子都伏在了桌上,不行不行,忻口正面的人马是无论如何抽不出来了。
他倒真不是小气。这时候香月又向忻口战场添了两个联队,你还要再抽陈长捷的部队,岂不是要人命吗。
话讲到这个份上,黄绍竑也没有办法,只得重新折回阳泉。
不出所料,仅仅两天之后,龙山师团就突破了池峰城构筑的旧关防线,一下子逼近昔阳。
昔阳离阳泉仅仅70里地,而且再无深沟险壑做为阻挡。
就在这险峻的一刻,川军的一个旅终于抵达阳泉。
与我们前面在淞沪战场上看到的杨森“川系中央军”不一样,来到山西的川军才是真正地方化的川军,属于刘湘的武装。
刘湘在国防会议上发言时,有人还觉得他在放大炮,说过就算了,没想到刘湘回去后振臂一呼,川军上下无不响应,皆愿出川抗战。
出征时,川军共编两大集团军,北上的为邓锡侯集团军。邓锡侯虽为刘湘节制,但在后者未统一全省前两人却是冤家对头,邓某纯粹属于被打服了不得不低头做小弟的那种。
在四川给刘湘管着,成天低眉顺眼,宁愿出来换换空气,所以一说要出川抗战,邓锡侯第一个就出来了。
现在这个旅,即为邓锡侯的先头部队,但是看到他们,黄绍竑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北方的天气已经很冷,其他部队皆着棉衣,但这些四川兵由于来自南方,却仍然身着单衣草鞋,下面穿的竟然还是夏装短裤,尤其他们的武器差得要命,仍是“川中诸侯争霸”时用的那一套东西,皆为川造土枪,连配备极少的轻重机枪也不例外。
最常见的是步枪,也不知道是怎么造出来的,打完几发子弹后,必定要和八十年代的黑白电视一样,这里那里出点毛病,非得狠劲敲打两下才能继续使用,有的连甚至只有两三支步枪能真正打得响。川军的步枪,十之八九都不配剌刀,顶多是再配一把大砍刀。
在当年的抗日战场上,川军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字:苦,而邓锡侯由于不属刘湘嫡系,则又苦上加苦,苦到让你无法想像,与之相比,别说中央军德械师,陕军教导团的装备几乎都可以说是奢侈。
(1062)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邓系川军之所以这么惨,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一直驻扎成都,外围水路皆被刘湘所控制,想买武器都买不进来,只能土法上马自己造。
本来阎锡山答应川军到达后,由他给予整补,可是晋东风声鹤戾,太原储存的弹药不是被他留下来做守城用,就是准备以后做“老本”的,哪里还能再掏得出来。
没奈何,他就编了一个借口,说是所有武器弹药和军需物资都运到黄河以南去了,没法再追回来。
但是不管怎么说,川军是来保卫山西的,老阎碍于情面,紧紧巴巴地送了几挺冲锋枪给川军。这点东西,对川军来说杯水车薪,哪里够用啊。
所以站在黄绍竑面前的川军,就变成了如今这种“武器不堪杀敌,衣被难以御寒”的模样。
黄绍竑的心凉到了极点,但是眼下救急如救火,于是下令川军带着他们的“破铜烂铁”出击,以挡日军之锋。
川军虽既穷又苦,却斗志高昂,一说要出来打日本人,都是“笑逐颜开,精神百倍”,没一个怕苦或者怕死。
过去川军遇到打仗,士兵半路逃跑是常有的事,据说为防止逃兵,有的部队在士兵晚上睡觉时,甚至不让穿裤子——你总不能光着腚四处乱蹿吧。
但这次北上抗日却是例外,基本没人跑过。瑟瑟冷风之中,穿着单衣的川军有的连草鞋都穿烂扔掉了,只能赤着脚在冰凌上走路,然而无一人畏缩不前。
在川军东渡黄河时,连当地老百姓见到他们这种单衣赤足的模样,都“莫不骇然”,争相以鞋袜相赠。
史书历历在册,川军不渡黄河,已三百年矣。
三百年前,四川“白杆兵”也是从这里渡过河去,在沈阳附近与努尔哈赤率领的八旗兵浴血大战,那场战役,川军尽没,但却赢得了“骁勇善战”的声誉。
三百年后,“白杆兵”的后代来了,同样是跋涉千里,同样是风雨兼程,同样肩负着挽救民族于水火的重任,他们能成功吗?
师长王铭章在渡河时,向部队提出“四不原则”,即“受命不辱,临难不苟,负伤不退,被俘不屈”,归结到一起,就是要以一颗“有死之心”来打日本。
接到黄绍竑的出击命令后,川军没有讨价还价,而是立即开赴前线,在离阳泉仅20里路的平定截住了日军。
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日军,可怜川军的这个旅竟只有两挺轻机枪,打着打着,有一挺还被鬼子的大炮给炸哑了。
机枪缺乏,步枪又不行,能做的也只有拼命了。
好在老西北军有例在先,打不过就藏起来,等到鬼子冲到近前,再呐喊一声,挥舞大刀,砍瓜切菜。
依靠大砍刀,好歹击退了日军,可这并不能持久。后者发现川军这个弱点后,马上把重武器调集上来。
大刀对机枪,犹如义和团对八国联军,一个旅马上去了一半,被迫后撤。
(1063)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一个旅残了以后,紧跟着来了一个旅,同样是一到阳泉,就被黄绍竑填空当一样填了进来。
新上来的旅并没好到多少去,短兵相接时,好多人不仅步枪上无剌刀,连大刀也没配备一把。
本能的反应是,拿枪托去砸。
可想而知,又一个旅残了。
第三个旅报到。
这个旅还稍好一点,稍好的原因是出川前,旅长自己花钱造了四挺机枪,而且这四挺机枪还蛮争气,从头到尾没出过大的故障,如此,总算是没让日军再攻过来。
这时候,黄绍竑的指挥系统却已乱七八糟。川军的每个旅奉命出击时,都完全不知道对手的番号是什么,有多少兵力,周围有没有配合协同部队,就是盲目地在那里守着。
黄绍竑下令时,要川军暂时受孙连仲指挥,可川军旅部联系了半天,也不知黄绍竑和孙连仲究在何处,有何新的指示。
本来开赴山西的川军有一个集团军,等陆续上来后,完全可以捏成一只拳头,但黄绍竑临阵过于慌乱,越级指挥过分了,甚至到了紊乱的程度。
集团军长官未到,他就命令军长,军长没到,他就命令师长,师长没来,他直接下令给旅团长,乃至营长,而在阳泉下车的川军,不管是团营,随到随走,在没有获得任何具体指示的情况下,就糊里糊涂地给派到平定去了。
结果,川军建制被分割得七零八落,支离破碎。好好一个集团军,还没怎么打,就变成了“大大小小若干条无头之蛇”。
蛇无头,那是死蛇。
等师长王铭章赶到前线时,他的第122师打烂了。
等军长孙震到达前方时,他的第41军没了人形。
等集团军总司令邓锡侯驾到时,整个集团军兵力还剩下一半。
真是层层剥笋,剥到后面,本来尚能一战的川军就不能再战了,惟有撤退一途。
邓锡侯可以怪黄绍竑瞎指挥,但公平地说,这支川军装备的无比简陋和战力不强,同样是战败的一大主因。要知道,参加淞沪会战的“中央军杂牌”杨森所统川军其实也不是老聚在一起,同样是经常三三两两拆开打的。
如果邓系川军不是一击即溃,在那种紧急的情况下,黄绍竑确实也没有更多选择的余地。
川军无法像前面的陕军教导团那样发挥奇效,将突入的日军击退,孙连仲、赵寿山等前方部队就面临着腹背受敌的危险,只好跟着撤退。
黄绍竑在阳泉坐等,仅等来了一个孙连仲,其它各部队都不知所踪。他等着孙连仲救命,但后者连日在旧关固守,连池峰城那样猛的都被打残了,手下仅冯安邦的情况尚好一些。
于是孙连仲便想让冯安邦守阳泉。没想到冯安邦其实也不行了,希望撤到阳泉以西收容整顿。
你去整顿,让谁来守阳泉呢?
孙连仲与冯安邦本是儿女亲家,两人私下关系很好,但这时也顾不得许多,断然对后者下达了死命令:留在阳泉不许走,要是再后撤的话,就枪毙你!
冯安邦可怜巴巴地说,我身边只有一个连了,如果能让我再多收容一些人马的话,一定尽最大努力守住阳泉。
就这么点人,冯安邦即算有三头六臂,也挡不住日军的进攻,阳泉很快就失陷了。三天后,龙山师团到达寿阳,寿阳离太原仅有100里路,几乎就是要兵临城下了。
(1064)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作者:jiekai历史d面纱1 回复日期:2011-03-04 15:46:07

《正面抗日战场》我已买了第一部和第二部,请问老关:第三部何时出?再请问一下,预计共有几部?
——————————————————————————————
出版社答复是四月份争取出第三部。运气的话,一共可以出九部吧。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11月3日,阎锡山主持二战区军事会议,讨论战守之策。
眼下这种情形,忻口守军必须要南撤,否则后路就要被截断了,这点是毫无疑问的,不用讨论。
需要讨论的,是太原究竟应不应该死守。
老阎经营太原二十多年,身家性命都在这里,自然不肯轻弃,主张死守太原,同时他要求将忻口、娘子关撤退的部队布防于太原周边,依城野战,把太原保卫战也组织成一场类似于忻口战役那样的大会战。
至于守城之将,老阎早就定好了,那就是先期从忻口撤下来的傅作义和他的绥军。
傅作义成名就成名在守城一役,当年他守卫涿州三个月,几倍于己的奉军都打不进来,不能不让人叹服。加上老阎在太原又储备了半年以上的粮草弹药(骗川军说已运过黄河),因此觉得守太原绝没问题。
黄绍竑身为二战区副司令长官,也出席了会议。他临阵指挥虽有缺陷,但在这些战略方针上,其眼光比老阎又要亮堂多了。
前线刚刚败退,士气极其沮丧,大家都在抢着往后撤退,如何还能再组织什么大会战。忻口战役,那是花了多少时间才组织出来的,就算想组织会战,时间上也来不及了。
如今娘子关一线的龙山师团距离如此之近,只消与南下的板垣来个南北夹击,所有撤退部队就都得给压迫在城下,让日军炖成一锅粥,其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再说,傅作义守涿州,那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啦,时过境迁,内战能和外战比吗,日军和奉军一样强?
不是说太原不要守,得守,但绝不是以野战来支持守城,而必须以守城来掩护撤退,撤退后获得休整的部队反过来还可以牵制日军,帮助守城,这样城池或许倒能守得更久一些。
应该说,黄绍竑这番话确实是真知凿见。在场的卫立煌、孙连仲开始都表示赞同。
可老阎却又变回到了从前。
有一段时间,特别是在忻口战役之前,他曾经丧失自信,转入“他信”,但在娘子关被突破后,不知怎么他又只相信自己了。
所有来开会的晋军将领,除了尚在忻口一线的陈长捷以外,平时大多唯唯诺诺,“你说甚就是甚”,没有谁敢提反对意见。傅作义被托以守城之责,也不便说什么。卫立煌、孙连仲等“客军将领”见情形尴尬,索性不参与表态,在开会现场就半真半假地睡起觉来,一时间,会议厅的呼噜声此起彼伏。
整座大厅,争论的就阎黄二人,一个二战区司令长官,一个副司令长官。
会议开到半夜一点多,仍无任何结果,老阎心里本来就对黄绍竑甚为不满,认为要不是他指挥失当,娘子关那里出了纰漏,忻口守军又何至撤退,所以对黄的意见很不以为然。
最后他索性摊了牌。原来在开会的同时,他早已将命令下达到各部队去了,所谓开会,只是走个形式而已。
大家都很无语,但也只能照此办理。
当天,在大洋彼岸的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终于得以召开,会议向日本发出了邀请书。
(1065)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可是和对待国联的态度一样,日本鼻孔朝天,拒绝参加。
中日战争是我发起的“自卫行动”,跟九国公约没丁点关系,所以你开你们的会,我绝不搀和。
小日本多精明,太原已是唾手可得,攻取上海也有了新的方案,眼看着这仗都要打赢了,还让美国佬来帮着劝架调停,我脑子又不是被穿剌了。
现在这世道,可不是十五年前了,布鲁塞尔不是华盛顿,我也绝不会再跟你们签什么《九国公约》。
从日本这方面来说,拒不参加会议,也确实是有底气的,与之相应,就是太原会战他们又快要赢了。
开什么会,去太原把那里的所有中国军队一网打尽才是正经。
老阎当年的陆士同学(中国同学)在回忆时,都想不出这位大佬在学生时代有何过人之举,都说他其实表现平平,成绩极其一般,谁都搞不清楚他是怎么混到山西土皇帝,乃至差点与老蒋争天下的。
照我说,是别的方面,比如理财治政方面的才能,帮助老阎走上了事业高峰,若论打仗,这位还真是个臭棋篓子,那成绩也真的是“极其一般”。
黄绍竑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就在二战区军事会议召开的第二天,包括龙山师团在内,日军已有一师两旅团到达太原东南,其中,龙山师团更跃跃欲试,向香月提出,由自己来担负攻城之责。
要是照老阎“依城野战”的打法,大部队都得被葬送在太原城下,日军只要在东南方向关上门,再扭上锁,你们一个都别想溜。
可是香月却拒绝了龙山师团的请求。不但如此,还让他们都不要轻举妄动。
在太原周围布满日军的情况下,从忻口和娘子关方向撤出的部队已全无斗志,所以根本就不会停留,从城下一擦而过,谁也没有理会“依城野战”的命令。
龙山师团眼睁睁地看着这么多中国军队从身边通过,急得两手直搓。
香月不是我们的人,所以他这么做绝不是替我们考虑,他是帮另一个人在着想。
板垣和陈长捷在红沟决斗,损失兵力达到一半以上,却仍不能撼动对方分毫,还差点被逐出南怀化,这使日本军政两界顿时响彻对板垣能力的怀疑之声。
板垣的“钢军”是香月经常放在嘴里吹嘘的部队,他当然要力保板垣,因此,便做出了一个在军事上极其反常的决策,即放着最近的龙山师团不用,让板垣来攻太原。
如此安排,板垣便可独得攻取太原之功,摆脱外界质疑,也算用心良苦。
于是,板垣便慢慢腾腾地跟在后面,等他到达太原城下,已经是两天以后的事了,城外的各路部队早就退了个一干二净。
本来说“依城野战”,结果就变成了傅作义“孤军守城”。
卫立煌在后撤时,曾劝傅作义,既然“依城野战”已经流产,孤军是守不住太原城的,不如改变计划,一同南下。
可是事已至此,傅作义却实际处于骑虎难下的境地。作为能战之将,对黄绍竑、卫立煌等人的意见,他不是没有同感,然而老阎既将守城之任交给他,很多人也相信他能守住,无非还是因为他有善守之名,这是傅某立身之基,如果胸脯刚拍在前面,后面就掉转屁股想溜,不光违反军令,为将的声誉也会受到影响,以后还怎么出来混啊。
以前守涿州守了三个月,现在少说点,半个月总得守吧。
(1066)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告假

因有事明天暂停更新。

——关河 :)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傅作义决定封城。封城之前,他说,我们这是躺在棺材里,就差盖盖子了。
本来这话是为表示与太原城共存亡的决心的。但此时受到外面兵败如山倒大气候的影响,军心士气已经不振,所以得到的反馈,却是当天晚上就有很多人不愿“躺在棺材里”,连夜越城潜逃了。
11月6日晚,板垣师团到达太原城外。
第二天,他派出使者,要求傅作义开城投降,理所当然遭到了拒绝。
11月8日,板垣开始攻城。
一攻,城里就乱了。乱源,首先是绥军的副军长曾延毅。
就像29军一样,副军长往往都不掌握实权,属于一个位高权不重的虚职。曾延毅的情况也是如此。
说起来,傅曾二人还是保定同学,当年守涿州时,又是患难与共的战友,但是曾延毅后来曾在天津市公安局长任上干过一段时间。公安局长这个职位,在什么地方都是肥缺,所以他大钱小钱捞了不少。
傅作义老于世故,他对军人有一个清晰的判断,那就是:“军人不能有钱,有了钱就怕死”。
按照这一标准,他把曾延毅打入了怕死之列,从此不再重用他,而是将其由旅长提长到副军长,明升暗降,把他闲置起来。
所以我们看在绥远抗战和之后的一系列战役中,在傅作义手下跳来跃去的始终都是孙董那两只虎,根本见不到曾延毅的半点影子。
傅作义没有看错人。这姓曾的真是个怕死鬼。当天早上日军一开始攻城,他就借口巡视,骑着马跑了。
一个副军长跑了,本来还不影响全局,但是在城内极其紧张的空气下,由于副、傅同音,“副军长走了”竟被误传成了“傅军长走了”,使得其他人惶惶不知所从。
很快,戒严副司令也落荒而逃。于是,“副(傅)司令走了”更是令城中军心大乱。
大家之所以敢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固守太原,其实全指着傅作义的那点威名,现在听说傅作义也“走了”,谁还能再坚持得住。
绥军虽素有能战之名,但经过忻口战役,实际已沦为破损之师,与从前不可同日而语,加上守城决心动摇,傅作义纵有过人之术,如今也已徒呼奈何,当下急得两眼通红。可是此时此刻,那个“走”字却仍不能从他嘴里说出来,毕竟满打满算,太原守了一天还没满呢。
最后撤退的命令是由参谋长代签的,然而肯定是得到了傅作义的默许,不然没人敢这么干。
傅作义出城撤退时,窘迫到身边只有一个兵,而他在过河时,脚被陷在泥沙里,不得不赤着脚趟过河。旁边的小兵给了他一双布鞋,由于傅作义脚大,穿不进,只好把前鞋口割开一个缝,才没有落到军长光着脚跑路的份。
仅仅一天工夫,太原失守,让板垣白捡了一个便宜,声誉又重新回升。
此时的“九国公约”签约国会议仍无任何结果。
日本照旧摆着架子拒不赴会,而原来一直宣称要实施“防疫隔离”的罗斯福也明显降低了调子,原因就是他治病救人的主张在国内并未得到如期的反响和支持,在政府内部,以国务卿科德尔.赫尔为首的一批保守派国僚更是坚决主张对中日之战“不干涉”。
当着欧美各国的面,近卫内阁摆着一副臭架子,但这并不是说他完全不想谈判。谈,还是想谈的,只不过不想让英美做中介人。
对于谈和,主张最力者为参谋次长多田骏。
(1067)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去见两位巨有学识的抗战老兵,谈得兴浓,多呆了一天,途中上网不便,向各位说声抱歉!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作者:教导总队 回复日期:2011-03-08 10:13:33

老关现在是职业写书吗?如果是的话,建议还是多查点资料,至于老兵碍于地位,能看到毕竟太底层。老关能否花点本钱去查点日方的资料。
——————————————————————————————————
何为“最底层”,不取决于地位,只取决于学识和修养。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在石原辞职后,多田骏继之而起,成为稳健派的核心人物。
这位曾经的强硬派,耳朵边一直回响着石原离去时的那句警告:注意苏联,注意苏联!
从前急功近利的头脑,不得不稍稍冷静下来:击败中国看来问题不大,如何抽出力量来对付苏联,才是接下来需要密切关注的。
因此他提出,中日之战打到现在,“将是媾和的最好时机”,如果失去这个时机,短期战争就会变成长期战争,这对日本是不利的。
既然军部都有这种想法,近卫内阁也认为,趁着日军在淞沪和华北战场皆取得阶段性大胜的契机,应该见好就收,把“胜利成果”以国家之间的条约形式确定下来。
此时,由于日军在中国战场还未取得“决定性胜利”,确实有一部分日本人认识到中日之战应该适可而止,理由之一是中国采用的是募兵制(采用征兵制时间不久),都是职业兵,不牵动农工商,而日本采用的是征兵制,伤一兵就少一民,所谓劳极思息,对工商业会产生很大影响,所以绝不宜于持久作战。
多田骏和近卫内阁由此给出的价码是,若要议和,内蒙必须像外蒙一样建立一个“地方自治政府”,华北和上海的“非军事区”则须有所扩大。
显然,这样的要价,如果放在“九国公约”的会议桌上,是很难通得过的,所以才要“秘密和谈”。
苏州河相持战持续几天之后,日本外务省发言人发表谈话,说假如中国直接提出和平建议的话,我们也不会拒绝。
这就是在放风了,意思是我快要打赢了,这个“和平建议”得由你来提。
可是老蒋那边没什么反应,那时他还在等着“九国公约”开会。
自始至终,有一个国家始终倍感尴尬,这就是德国。
全国抗战之前,中德关系一直不错,中国还通过出口德国急需的战略物资等方式,向德国购买武器以及聘请德国顾问训练军队,不说别的,到“十日围攻”时,一个“铁拳计划”可不就是出自德国人的主意。
但是另一方面,日德更是盟国。早在半年前,两国就签订了“日德防共协定”,要结成一对铁哥们。特别是随着日本军力的膨胀,希特勒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如果他要实现自己称霸全球的欲望,在亚洲最好的帮手和盟友莫过于东瀛,而不是可怜兮兮,自顾不暇的中国。
当然,如果能跟中国继续保持经济往来,与日本进一步加强军政合作,那对德国来说就是两全其美的事情了。
算了,你们不要再打了,拉拉手,大家来做好朋友。
德国看日本已经有所表示,但中国却迟迟没有第一个“提出和平建议”,便由自己的外交部出面,劝日本:你的对手眼看着就要输了,他怎么好意思迈出第一步呢,这第一步,我看,还是得你自己来迈。
德国人一解劝,近卫内阁有了面子,广田外相便在会见德国驻日大使时,正式将他的那些价码提了出来。
11月3日,也就是“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召开的同一天,按照德国外交部的指示,驻华大使陶德曼把话带给了中国政府。
(1068)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中日的各自要价相去甚远,老蒋看了心里自然很是不爽。何况朝也盼暮也想的国际会议已经开了,他的上中策并不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答应了你那些过分的要求,我怎么向国民交待?
两天之后,得悉日本不肯与会,老蒋也火了,他在召见陶德曼时,让后者转告对方,要谈可以,但必须到会议上大家三堂六面地公开谈,这样偷偷摸摸地肯定不行,而如果日本始终不愿恢复战前状态,那也是没得可谈的,要打,我们奉陪。
一方要“秘密和谈”,一方要“公开谈判”,说不拢,作为中介人的陶德曼只得怏怏而退。
这一天是11月5日,当天,日本第10军登陆上海南面的金山卫。
第10军由从华北石家庄抽调的熊本第6师团等三师一旅团组成,指挥官为柳川平助中将(陆大24期)。
组织第10军进攻上海,说明日本已准备在上海投下最大的赌注,而做出这一决策的,则是刚刚接替石原担任作战部部长的下村定少将(陆大28期首席)。
下村定新官上任三把火,这把火要烧在中国。在参谋本部,他属于与稳健派对着干的强硬派,所以根本不同意与中国“谋和”的主张。
我们在中国战场上即将取胜,跟他们还有什么可谈的,直接打下来岂不一了百了。
这时,松井的上海派遣军在正面进攻中伤亡惨重,一时很难把守军打趴下,下村定就说,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从正面攻,不尝试一下侧击呢。
既称陆大首席,在学校里是比板垣还要优秀的优秀生,下村定的战术水平自然不是盖的,他一眼便看中了金山卫这个登陆地点。
11月5日拂晓,海上正好起了大雾,视线不清,海边监视哨无法观察日军军舰运动情况。
早已虎视眈眈的第10军突然组织滩头强攻。
在金山卫防守的仅一个炮兵连和一个步兵营。炮兵发现敌情后,立即进行炮火阻击,无奈第10军登陆的远不止一个点,轰了这里,就打不了那里,陷于顾此失彼的境地。
到日军接近时,炮兵连甚至不惜动用出膛即炸的零线子母弹拦击,可是潮水般涌来的鬼子兵,岂是几门炮就能挡得住的,金山卫阵地遂告失陷。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大叫起来,日本人最擅长迂回抄击,难道就不会防着一手,多置些人马啊,5年前“一二八”会战的亏还没吃够么。
说得没错,老蒋也并非不知兵。本来他在阵地两侧,从浏河至南京,从浦东至杭州湾,都摆满了警戒兵团,以防备日军迂回,但是很快这个格局就被逐渐打破了。
原因其实还是出在力不能支上面。
在北郊战场如火如荼之时,中央阵地常常入不敷出,后面又无兵可调,救急如救火,只好临时从两侧抽调兵力。
此举意味着什么,老蒋不是不清楚,那就是巨大的风险,但是你不从那里抽人救急又怎么办,不管蕴藻浜还是大场,若无援兵不断接力,防线也许立马就跨了,两侧就算全是人,还不一样会输得很惨。
一开始还想得挺好,抽出来多少人,等后方来了部队后,马上再补进去,这样就没事了。可没想到的是,凡是从后方来的,管他多少人,有没有战斗力,在前线指挥作战的顾祝同和胡宗南都会照单全收,否则阵地就会丢失或出现空隙。
(1069)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你要说这是在饮鸩止渴也没什么不对,可倘不如此,淞沪会战早就可以宣告败局收场了。
同时,中方对金山卫的防守也确实松懈了一点。战前,包括唐生智在内,曾多次组织对金山卫一带的地形进行考察,但都认为这个地方“水浅涂深”,船只靠岸很困难,绝对不是一个理想的登陆地点。
等到上海派遣军从川沙口、吴淞登陆,并将守军逼至苏州河南岸后,大家又本能地认为,日军由北向南打得顺风顺水,就算要再次登陆,也一定会选择长江南岸。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看上去最难攻的地方往往却是最薄弱之处,新任作战部部长下村定作出的这个选择,为中国守军败走上海一锤定音。
这再一次证明,日军在进攻战尤其是迂回包抄方面确有其独到之处。
今天,当我们遍查所有的回忆录和资料,虽然时见怪你怪他之辞,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谁都没能预见到对手会登陆金山卫,甚至连德国顾问团的那位代理团长法肯豪森,都出现了判断上的错误,他认为日军企图在江浙各处再次登陆,只是佯动性质,其目的在转移视线,分散中方在上海的作战兵力。
这个世界,总有那么多的意外。
惊悉日军登陆金山卫后,三战区从龙华和松江连抽两个师前去堵截,然而都挡不住第10军的凌厉冲击,导致其进兵迅速,并向上海以西迂回。
迂回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遮断你的退路。
11月7日,日本统帅部决定成立华中方面军,由松井石根大将兼任司令官,以统一指挥上海派遣军和第10军,其作战区域已越出上海,包括苏州、嘉兴一线以东地区。
在腹背受敌,即将遭到包围的情况下,11月9日,南京统帅部下令守军总撤退,向吴福线转移。
趁你病,要你命,这是一切坏人的必然思路。
柳川见江南道路狭窄,全军掩杀尚有困难,便派熊本师团为先锋,一头朝京沪铁路上的昆山直插过去,从而切断了上海守军与后方的联系,撤退部队因此一下子陷入混乱之中。
由于无法完全堵住各条道路,柳川又遣出多支小规模挺进队,轻装前进,绕前袭击,更是加剧了这种混乱。
有如四年前长城抗战前期的“古北口溃退”以及后期“滦东大溃退”,本来有秩序的撤退也开始演变成无秩序的“溃退”,只是规模更大,场面更惨。
溃退,几乎已成为中国正规军队的一种难改痼疾。小诸葛白崇禧拿他在北伐时期的经历作比,说那时候的“南方部队”就是如此,典型特点是宜攻不宜守,“攻则气盛”,大家哇呀呀叫,不顾性命地往上冲,可是“守则气绥”,都挤在一条道上争相跑路,每个人都不管他人,只求自己能早一点逃出被围歼的厄运。
不可否认的是,淞沪一战,前期确实过于惨烈,尤其是退到苏州河南岸的,大部分都被打残了,可以说已达到消耗的极限,再相互一裹卷,皆失再战之心。
(1070)

楼主:关河五十州

字数:192271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09-09-06 22:56:00

更新时间:2020-10-01 11:00:29

评论数:10520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