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正面抗日战场

正面抗日战场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同样,对方也不肯见张自忠,不仅不肯见,还不能轻易原谅。这个人,当然就是重新被张自忠呼为大哥的宋哲元。
两人之间必须有一座桥,萧振瀛北去就是要做架桥的工作。
他知道,宋哲元一直有一个心结,那就是北平弃守的责任问题,而且他也知道,宋亦是耿直之人,从不会干落井下石的事情,尤其是看到张自忠已落得如此境地,他更不会舍兄弟之义于不顾而痛下杀手。
萧振瀛把他与张自忠见面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宋哲元。
张自忠已经知错了,他亲口对我说,对不起团体,对不起大哥,而且我也明确告诉他:“其错在汝”。
从事情的整个过程来看,张自忠系受汉奸挑拨和诱惑,现在他境况极糟,我们应该帮帮他。
听到第一句,宋哲元郁结已久的内心为之一宽。
听到第二句,他的心立刻软了下来。
帮是应该的,可是如何帮呢?
萧振瀛闻言大喜:只须如此如此即可。
却说张自忠在看到冯玉祥肯为之写信后,心情顿时好了很多。当天他就给原38师部将李致远(就是那位李武术家)写了信,信中情绪乐观,表示自己将有可能重返老部队,并通过“拼命杀敌”,以求“见谅于国人”。
这时正是59军(即扩编后的38师)混乱不堪的时候。张自忠不在,副军长李文田暂代,可是李文田却难以服众。
李文田是保定6期毕业的,按说这种军校资历,在其它军队应该金光闪耀,但老西北军、29军、鲁军这样的部队却又不同。大家都是泥腿子出身,历来看重的不是文凭而是实际拼杀能力,对军校出身的军人,他们不仅不欢迎,还有一种本能的排斥。
李文田就是吃了这个亏,重编的59军下面,两个师长,刘振三和黄维纲,没一个鸟他的。特别是刘振三,因为李文田在廊坊之战中“退亦不得,打又不能”的指挥,更是看对方不起。
凭良心说,廊坊之战指挥失当,并不完全是李文田的错,可刘振三不会这么想,他就认为李文田光会读书,不会打仗。
这些师长开始是不听李文田的,到后来则是连冯治安的话也不听了。
在原29军中,38师战斗力居于最强之列,四个主力师里面,可谓独占鳌头。天津之战中,连被日军抓住的小兵都能喊出“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这样的话,你就可以想见这支部队上上下下有多么骄傲。
与之能够形成竞争的只有37师。37师以卢沟桥之战而闻名,但38师仍然看低37师,认为对方战斗力不过乃尔,到头来还是打不过日本鬼子,守不住卢沟桥,致失北平。
这37师却也不是好惹的。老子们再不行,总还一直在打,你怎么样,老是“一个打一个看”,天津最后不是也丢了吗。
到宋哲元去泰山休养,第1集团军由冯治安负责指挥,两军之间的这种矛盾更是加剧。
(1118)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昨天下午天涯服务器一直报错,所以没更上去。悲剧。今天续更。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同样,对方也不肯见张自忠,不仅不肯见,还不能轻易原谅。这个人,当然就是重新被张自忠呼为大哥的宋哲元。
两人之间必须有一座桥,萧振瀛北去就是要做架桥的工作。
他知道,宋哲元一直有一个心结,那就是北平弃守的责任问题,而且他也知道,宋亦是耿直之人,从不会干落井下石的事情,尤其是看到张自忠已落得如此境地,他更不会舍兄弟之义于不顾而痛下杀手。
萧振瀛把他与张自忠见面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宋哲元。
张自忠已经知错了,他亲口对我说,对不起团体,对不起大哥,而且我也明确告诉他:“其错在汝”。
从事情的整个过程来看,张自忠系受汉奸挑拨和诱惑,现在他境况极糟,我们应该帮帮他。
听到第一句,宋哲元郁结已久的内心为之一宽。
听到第二句,他的心立刻软了下来。
帮是应该的,可是如何帮呢?
萧振瀛闻言大喜:只须如此如此即可。
却说张自忠在看到冯玉祥肯为之写信后,心情顿时好了很多。当天他就给原38师部将李致远(就是那位李武术家)写了信,信中情绪乐观,表示自己将有可能重返老部队,并通过“拼命杀敌”,以求“见谅于国人”。
这时正是59军(即扩编后的38师)混乱不堪的时候。张自忠不在,副军长李文田暂代,可是李文田却难以服众。
李文田是保定6期毕业的,按说这种军校资历,在其它军队应该金光闪耀,但老西北军、29军、鲁军这样的部队却又不同。大家都是泥腿子出身,历来看重的不是文凭而是实际拼杀能力,对军校出身的军人,他们不仅不欢迎,还有一种本能的排斥。
李文田就是吃了这个亏,重编的59军下面,两个师长,刘振三和黄维纲,没一个鸟他的。特别是刘振三,因为李文田在廊坊之战中“退亦不得,打又不能”的指挥,更是看对方不起。
凭良心说,廊坊之战指挥失当,并不完全是李文田的错,可刘振三不会这么想,他就认为李文田光会读书,不会打仗。
这些师长开始是不听李文田的,到后来则是连冯治安的话也不听了。
在原29军中,38师战斗力居于最强之列,四个主力师里面,可谓独占鳌头。天津之战中,连被日军抓住的小兵都能喊出“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这样的话,你就可以想见这支部队上上下下有多么骄傲。
与之能够形成竞争的只有37师。37师以卢沟桥之战而闻名,但38师仍然看低37师,认为对方战斗力不过乃尔,到头来还是打不过日本鬼子,守不住卢沟桥,致失北平。
这37师却也不是好惹的。老子们再不行,总还一直在打,你怎么样,老是“一个打一个看”,天津最后不是也丢了吗。
到宋哲元去泰山休养,第1集团军由冯治安负责指挥,两军之间的这种矛盾更是加剧。
(1118)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前面吃了败仗,59军认为是77军(即扩编后的37师)的责任,而77军则认为,59军消极避战早有先科,属于屡教不改。
59军的师长把状告到冯治安这里,未料77军近水楼台先得月,已经提前把状子递到了冯治安跟前。
冯治安正为吃败仗而恼火,便想对59军训上两句,可是话才刚刚出口,对方就啪地把电话给挂掉了。
哼,我们老长官不在,这姓冯的还不是帮着他们自己的部队说话,找他告状,算瞎了眼。
从此他们再不理踩冯治安的任何命令,只要听见打仗,拉着队伍就往下面撤。
如此一来,59军的名声变得糟糕透顶。其实这些师长也不想这么干,只是以为,在内,李文田属于窝囊废,在外,受冯治安压制,没法起劲啊。
收到张自忠的信后,59军从上到下,如同被欺负的孩子盼父母一般,纷纷派人到济南,请张自忠归队指挥。
张自忠心有所动。
此时宋哲元已将秦德纯派至济南协助张自忠,但以他多年军内沉浮的经验,深知在中央未有定论之前,张自忠回军队只会弊多利少。
秦德纯到济南后,也发现韩复榘对张自忠采取了外松内紧的办法,张自忠实际处于被秘密监视的状态,万一轻举妄动,只会对己不利。
因此,当他见到张自忠时,立即告诉对方哪里都不要去,更不能回老部队,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宋萧之所以要让秦德纯担此使命,无外乎秦德纯的特长就是富有心计,处事谨慎。
在大家都睁大眼睛瞪着你的情况下,这差使可不能再出一点差错。
秦德纯先发电报给军政部长何应钦,意思是我准备带张自忠来南京请罪,只是现在外面谣传太多,对张自忠可能不利,能不能前往,请予定夺。
何应钦复电:“即同来京,可一切负责”。
确认沿途安全有了保证,秦德纯才携同张自忠一起向南京出发。
韩复榘专门派人陪伴同往,但其实也有暗中监视的目的,主要还是怕两人半途溜掉,从而问罪到自己身上,在这方面,“山东王”的心眼多着呢。
南下必经泰山,宋哲元正在此处休养,特意嘱咐让张自忠上山一晤。
在上山途中,张自忠心里一定充满了忐忑和不安。他不知道,那个自己曾经深深伤害过的人,会怎样对待自己。
鄙夷和冷嘲,也许都是免不了的,即使是痛骂和责打,也是应得的。你伤害过别人,不可能幻想一晃而过。
然而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大哥已经完全原谅了他,在这里等待他的,是兄弟间温暖的情义。
北平一别,才经两月,但二人重新见面,却恍如隔世,竟觉得比两年还长。
没有了利益角逐,没有了勾心斗角,往日情怀伴随着记忆又回到身边。张自忠在泰山一住就是两天,兄弟二人对盏长谈,互诉衷肠,对于平津之失,同感沉痛不已。
当迷雾散尽,所有事物都会变得清晰,世事沧桑,只会让人更加懂得什么才最可珍惜。
(1119)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从泰山下来,几个人继续坐火车南行。
行至徐州站,突然上来30多个气势汹汹的青年学生,一下子拥到了他们所在的头等车厢门前。
张自忠呢,那个大汉奸张自忠呢,快让他出来!
肯定走漏了消息,还是有人必欲置张自忠于死地而后快。
秦德纯不慌不忙地迎上前去,主动请学生派四个代表进车厢谈话。
你们想要的张自忠不在这里,不信的话,你们可以四处查看。
这些学生找遍了头等车厢,未见张自忠身影,只好相信消息有误,遂偃旗息鼓走人了。
张自忠人间蒸发了?
没有,他就在这列火车上,只是被秦德纯事先安排到了三等车厢。
那里尽管嘈杂一些,却可掩人耳目。
宋萧选择秦德纯陪伴张自忠同行确实是对的,这是一个心细如发的人,虽然他已经得到何应钦的保证,但为预防不测,还是做了必要准备,从而化除了张自忠可能遇到的险境和尴尬。
火车遇险,使张自忠的内心又收紧了,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在国民心中的形象已有多么不堪。
我怎么办,我怎么办?
他含着眼泪对秦德纯说,你和“宋先生”成了民族英雄,我怕真成汉奸了。
秦德纯赶紧安慰他,这才是战争的开端,来日方长,必须盖棺才能论定,只要你誓死救国,必有为全国谅解的—天,请你好自为之。
这段对话,由于后来张自忠名誉恢复等原因,在秦德纯的回忆录中,被放到了北平失守那一天,但其实如果知道当年因果,它在这一段情境中才最为贴切。
南京,是最后一关。
能过得去吗?
此时的淞沪战场,正进入最激烈最残酷的阶段,蒋介石焦思终日,忙得无暇分身,但仍然第二天就抽出时间接见张自忠。
见到老蒋,张自忠诚惶诚恐,赶紧起立请罪。
“自忠”在北方失地,丧师辱国,实乃罪有应得,请“委员长”严予惩办。
说着,将早就写好的一份报告双手呈交蒋介石。
这份报告,大致就是张自忠对留守北平过程的一个交待。
在报告的最后一段,张自忠写道,自己受国家培养,理当以至诚效命国家,倘有丝毫不忠实于国家之处,“甘受最严厉之处分”,至于“有负任命,贻误大局”一节,应该如何惩处,“惟命是听”。
话说得十分诚恳,老蒋看得频频点头:你在北方的一切情形,我均明了。
张自忠再次请罪。
我是当兵的出身,一个大老粗,不学无术,愚而自用,本来想和平解决华北局面,结果殆害国家,后悔无及,请“委员长”严厉处分,任何处分都是教育我“改过学好”。
老蒋其实和很多普通人一样,是吃软不吃硬的主,你在他面前死不认错,一个劲顶牛,他比你还火大,立马拉出去枪毙都有可能。相反,看到你神色憔悴,誓言改悔,他却也有心软宽厚的一面。
你不用再说了,我是全国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一切统由我负责,你要安心保养身体,避免与外人往来,我稍迟再约你详谈。
继冯玉祥之后,老蒋又接到了一位大员的来信。
(1120)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信是在泰山休养的宋哲元写来的,在信中,宋哲元表示,他以身家性命为担保,担保张自忠必能忠于国家,请求减免其罪责。
老蒋已经了解到了北平失守的内幕,宋哲元作为受伤最重之人,能最大程度地宽容对方,并替张自忠说情,使他也为之十分感慨。
于是,两天之后,他再次接见张自忠。
这一次气氛更加融洽。
虽然会见时,正好日机在上空轰炸,但老蒋神色镇静如常,脸上没有任何惧色,攀谈时也再不涉及北平的那些事,都是家常里短,比如最近身体怎么样,读些什么书。
最后,他告诉张自忠,当务之急是把身体养好,一旦你恢复健康,仗有你打的。
两次会面让张自忠感动至极,特别是老蒋最后说的那句话,无疑是表明他连重回军队都有希望了。
回寓所时,他在车上就泪流满面地对秦德纯说,如果能够有机会带兵杀敌,一定“誓死以报国家”。
政府的处分令下来了,是“撤职查办”,虽然比刘汝明的“撤职留任”要厉害,但你性质严重啊,如此处分,既未让你上军事法庭,又未关禁闭,已是好得不能再好的结果了,张自忠自己也心知肚明,因此才“感激涕零”。
然而解放张自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内外部非议这么多,必须经过一段冷冻期。
毫无疑问,这段时期对张自忠而言是非常难熬的。
在客居南京,等待“查办”的日子里,被寂寞和彷徨双重折腾着的张自忠再一次坠入了“烟霞之癖”,成天靠吸食鸦片、醉生梦死来麻醉自己。
此时,萧振瀛正在前线效力,但仍然关注着张自忠的命运走向。
谁都知道,老蒋生平最深恶痛绝的就是“鸦片鬼”,他在新生活运动中曾经作出明确规定,对吸食鸦片屡教不改者以及毒贩,要严惩不贷,一律予以枪决。
吸食鸦片这事,时间一长,不可能瞒过老蒋的耳目,而后者一旦得知,极有可能会对再次起用张自忠产生顾虑,并会认定对方还是“孺子不可教,朽木不可雕”,当然,张自忠自己也会因陷于颓废之中而不得自拔。
情况似乎没有变得更好,而是更糟了。
在萧振瀛等人的暗中运作下,老西北军的“团体力量”再次加快运作起来。
现任六战区高级参谋的张克侠赶来了。
他看到的张自忠,“其貌”更加憔悴,“心绪”也更加不佳。
张克侠此次南来,就是以原29军僚属的身份,给张自忠打气,鼓励对方竭力振作。
你是一个良将,“来日方长,是非可明”。
张自忠独居寓所,有故人探看,精神顿时为之一振,与张克侠分手时颇有惜别之意。
最主要的,还是老蒋对张自忠的态度。职务撤了可以恢复,可那个说不清的“查办”着实折磨人啊。
天津之战时的马秘书长来了。
通过一番转弯抹角,他得到了老蒋的约见。在约见中,他表示自己是张自忠的秘书长,如有罪责,愿一力承当。
一听这话,老蒋就明白了,这是在向他传达一个信息:你得有个说法了。
(1121)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在这段日子里,萧振瀛把能动员的人脉资源几乎全都动员出来。从冯玉祥、宋哲元开始,就连本来跟29军毫不沾边的何应钦、李宗仁、程潜、张治中等都跑到老蒋身边,给张自忠说过好话。这是多大的一个“院内游说集团”啊。
是时候了。
几天之后,蒋介石的侍卫长来看望张自忠。随身带来的,还有一张委任状。
在委任状上,张自忠赫然已是“军政部中将部附”。
委任令一出,所谓“查办”烟消云散,不了了之了。
侍卫长还告诉张自忠,自即日起,你可以接见记者,发表谈话,借以平息民间舆论的冲击。
张自忠突然明白,他终于被解放了。
一直盼着这一天能到来,真的来了,却恍如隔世。
张自忠当即对这位侍卫长说,对“委座”的宽宏大德,我只有战死才能报答。
鸦片烟具扔在了一边,因为他知道重上战马的一天已为时不远。
此时他的老部队——59军却乱得像锅粥。
李文田等不到张自忠回来,自己又指挥不动下面的师长,便暗生另投“山寨”之心,已开始暗中与韩复榘接触,想把59军拉到鲁军系列里面去。
这下子,59军官兵可急了。
他们往地上一坐,哇哇地就嚷开了。反正是一群没娘的孩子,破罐子破摔,谁的规矩都可以不管,谁的命令也可以不听,爱谁谁。
不仅是冯治安,连宋哲元的命令都不接受。
你让我们上前线,老子们就不去,除非老长官张自忠亲自来调遣。
如果是一个两个师长不听调令,你可以直接进行处罚,甚至让他们吃牢饭,可现在是一个军上上下下都不听命令。
59军有3万人,难道你将这3万人都关起来?
冯玉祥见宋哲元都没办法,只得派时任六战区副司令长官的鹿钟麟前去做工作。
老冯的面子,他们也不卖。
鹿长官,你先给老蒋发个电报,让张自忠回来再说。
见鹿钟麟发完电报后,还是没有一点动静,59军各个师就自己派人去南京找张自忠,希望能把他直接接回部队。
张自忠已获自由,他在见到这些老下属后虽百感交集,但也知道此时此刻,必须极力控制情绪,不可意气用事。
你们放心,“委员长”待我很好。
我现在有过,你们像目前这样闹下去,对我反而不好。
老长官传来了话,59军顿时安静了,随即依言渡黄河重新开赴前线。
59军的事也惊动了老蒋,觉得这支部队以往素有能战之名,缺的恐怕还就是一个能镇得住的龙头老大。
不过一开始,59军军长一职并没有属意张自忠。
原因也并不复杂,一者张自忠已经跳过“查办”程序,直接升为了“军政部中将部附”,这么短时间内,又马上授之以军权,恐遭外界“物议”,二者59军之所以大闹,起因于张自忠,若骤放张自忠复职,等于开了个恶例,以后哪支部队有这样那样要求,岂不都可以胡乱闹事了。
李文田作为军长人选最早被提出来,能不能将其扶正,以安众心?
可是这个方案,别说宋哲元,连冯玉祥都不同意。
(1122)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外面人不了解内情,李文田要是在59军内镇得住,哪里还会出现这种混乱局面。
接着,又属意秦德纯。
秦德纯也颇有自知之明,赶紧推辞。
59军里面的骨干战将,皆为张自忠当年在学兵团的部下,他的位置,不是谁都能坐的,非得能力盖过张自忠不行,这样的人,一时到哪里去找。
只好继续搁着。
此时宋哲元向老蒋要求销假,重新出山。
张自忠的主动认错,对宋哲元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安慰,至少在心理上取得了暂时的平衡,而这时前线战况却极其不佳,第1集团军在津浦线上一路败退,别说收复平津,连河北省境都呆不住了。
正好六战区撤消,老冯打道回府,哪里来的回哪里去,宋哲元的顶头上司变成了一战区的程潜,原先怕见的人不在了,于是他又回到了位于大名的第1集团军总部。
当时的平汉线上,由于忻口战役激战正酣,第1军司令官香月把大量兵力抽调至娘子关一带,造成冀中平原一片空虚,很多地方几如真空地带一般。
宋哲元毕竟是当年老西北军的“五虎上将”,他马上看出,这是组织兵力反击的最佳时机,既使不能收复冀中和平津,亦能缓忻口和娘子关之急。
在华北战场上,到现在为止,大家都是在退,只是退的早晚不同而已,没有谁敢主动反击,因此,宋哲元“围魏救赵”的方案一经提出,便得到了蒋介石和程潜的击节赞赏。
对于宋哲元而言,这是在一战区打响29军牌子,反攻华北,恢复声名的最好机会。他十分重视,为此准备调集第1集团军所有主力参战。
战前,宋哲元对参谋们说,这次出击,要5天打下邢台,8天拿下石家庄,狠狠地干它一下。
但是他过于乐观了。
还没等第1集团军出击,日军倒先朝大名发动了突袭。
内战时期的仗好打,那是因为你可以从容部署和组织,抗战就不一样了,部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想干什么,日本人都不用派间谍探马,他的飞机在天上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一瞧,怎么着,你还想占我的便宜,不如我先来搞你。
香月立即从邯郸派出一个混成旅团,直取第1集团军总部。
守大名之将为何基沣,但大名一战打得十分窝囊。身为新任师长的何基沣,竟难以指挥调动下面的两个旅长,到日军攻进大名城内时,城里仅剩他和一个光秃秃的师部,根本没法御敌。
大名失守后,第1集团军总参议张维藩来电对何基沣进行了斥责。何基沣接受不了,遂举枪自杀,幸得副师长在旁阻拦,才重伤未死。
总部所在地都被人家提前端掉了,出击部队却还有半数未能调集齐全,整个军事行动计划自然也落得胎死腹中的下场,宋哲元只得将第1集团军总部移至河南新乡。
这时,他忽然听到一个消息,张自忠来了!
不过张自忠不是来59军上任的,他是去武汉从此经过。
淞沪战事不利,南京政府机关奉命向武汉迁移,张自忠亦随第1集团军驻京办事处一同撤离。
南京到武汉以前是没有直通火车的。如果要坐火车,可以先到徐州,然后转郑州,从那里南下到武汉。
第1集团军在郑州有办事处,办事处的负责人在接到张自忠后马上向宋哲元报告了这一消息。
(1123)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连续的挫败,使宋哲元深深感到前线可用之将的稀缺,一听到张自忠前来,马上就派出专车,要接他来新乡。
经历过如此多的坎坷,张自忠变得越来越稳重,虽然他其实也归心似箭,但还是克制住了。
他对来人说,我不能跟你走,要走的话,必须经过“委员长”同意才行。
宋哲元明白对方的处境。他随即向同在新乡的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进行了报告。
报告的主要内容,就是59军的内部人事——乱七八糟,各行其是,李文田不能领导,换其他人也不行,非张自忠不可。
程潜转报老蒋,后者终于同意张自忠回军。
对外,如果这话说得太透,流言蜚语肯定少不了,所以具体处理方式为:张自忠仍然是“军政部中将部附”,不过从现在起,他将以上级领导的名义下基层指导工作,代宋哲元整训部队。
宛如重生,终于有出头之日了。
张自忠谢天谢地谢人,他说你们大家对我都是恩同再造,在张某有生之年,应当以热血生命来“报答国家、报答长官、报答知遇”!
说到此处时,这个高大汉子已潸然泪下。
宋哲元亲自陪同张自忠到59军,北平往事仍然是难以避免的话题。
张自忠留平是我的主张,可那是为了掩护大部队安全撤退。
这是宋哲元第一次在原29军内部,对此事作出的解释,也成为后来很多关于北平撤退事件版本的源头。
宋哲元告诉59军官兵:军长一直未派他人,就是给张自忠留着的,现在他回来了,我还让他做你们的军长。
军营中欢声雷动,颓丧之气顿时一扫而空。
面对自己的部属,张自忠只说了一句话:
今日回军,就是要带着大家去找死路,看将来为国家死在什么地方!
闻者无不落泪。
还会想起那个夏天吗,那个起初晕晕乎乎然后又凄凉失落的夏天,曾经拥有的一切,无情地从身边悄悄滑落。
就当过去都已枯萎吧,虽然从无把握。
从现在起,我只有两天。
一天用来出生,一天用来死亡。
一天用来希望,一天用来绝望。
他对董升堂说:我这次回来,你知道是来干什么的吗?
为国家而死的!
自此以后,“死”这个字从未再离张自忠左右。
对老蒋来说,让张自忠执掌军队,其实只是水到渠成,顺水推舟的事,因为大战在即,战将实在是太稀缺了。
早在宋哲元之前,已被任命为五战区司令长官的李宗仁就来保举过张自忠。
即使与桂系的其他将帅,包括白崇禧比起来,李宗仁也算得上是一个读书很少且不爱读书的粗人。
据说他小时候宁愿上山打柴,都不肯坐在私塾里做一天好学生,年长后进军事学校,前前后后加一起,也统共只念了三年。
在这三年里,别人或许会翻翻《孙子兵法》,或者“曾胡治兵语录”,可他对这些本本上的东东从无兴趣。
老李爱的就一样,那就是梁山好汉们个个热衷的——“使得些好拳棒”,因此还得个绰号:李猛仔。
李猛仔一生,打了无数的仗,上马杀贼自然不在话下,下马草军书就不行了,稍为像样一点的文字稿都得帐下的文书替他起草。
(1124)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据他自己说,当初北伐时和老蒋结拜,他迟迟未将自己的盟贴换给对方。
不换,不是摆架子,而是按照规矩,得在帖子上给对方写一首盟诗。一首诗一共四个句子,但老李绞尽脑汁都想不出一句,又不好意思连这个都让文书给代劳,最后实在没办法,就干脆把老蒋送给他的那首盟诗照抄了上去。
蒋冯阎李,论文化水平,蒋介石和阎锡山可算是一拨的,属于那个时代的中高级知识分子,李宗仁则跟冯玉祥基本一个档次,都是当兵出身的大老粗。
白崇禧对冯李二人有一个很中肯的评价,即:冯善练兵,李善用兵。
小诸葛在单独用兵方面并不出色,但作为参谋人才,却堪称优秀,他一眼就能看出两位老大的特点和长处。
练兵,讲的是“亲爱精诚,赏罚分明”,在这方面,老冯确实用尽心思,所以他才能一手调教出可与中央军叫板的老西北军,也才带得出那么多能征惯战的威龙猛将,这可都不是吹的。
然而,与练兵的本事相比,老冯在用兵上就要差得多了,当然不是说他完全不会打仗,只是到了全面抗战阶段,各人的能量级数都得成倍提高,在内战中还能凑合的,此时就可能显得比较吃力了。
蒋介石是帅,统筹的是大略方针,其余三个人一个个试,阎锡山统领二战区,自己都感到力不能支,冯玉祥掌握六战区,到最后连战区都给撤了,于是哥三就只剩下了一个李宗仁。
像白崇禧说的那样,内战时期,老李在打仗方面就颇有一套,但这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只有外战中拥有实际战绩,才能说明你是否真的有两下子。
老李在将将方面的特点,一言以蔽之,即“不拘一格”。
当然,如今的情况是,他就算想“拘”也没法“拘”了,淞沪战后,中国军队精锐损伤严重,剩下来的也大半撤往武汉,他只能像过去中原大战时的何成浚那样,领一群杂牌打天下了。
可是,何成浚用过的那套东西,李宗仁却不能用,也无法用。
何成浚收拢人心,靠的是投其所好,要什么给什么,李宗仁却要什么没什么,金钱、美女、委任状,都无处寻觅。
你别看老李做到了桂系老大,但桂系的这些人,包括他自己在内,平时生活都是很简朴的,除了身份显赫外,饮食起居跟常人无异,就连吃顿饭,都是让老婆到街上去买了菜回来自己烧。
这样的人,哪怕是做到了封疆大吏,又知道什么叫花天酒地,什么叫夜夜笙歌,所以糖衣炮弹的那一套,根本学不了,也使不出。
可是缺兵少将怎么办,也没别的好办法,只能跟破烂王学,走到哪里,都瞪大双眼四处寻觅。凡见到合用的,甭管他姓氏名谁,出身哪里,都拼着命往篮子里捡。
李宗仁注意张自忠,是因为当初萧振瀛四处托人说情的时候,也求到了他门下。
老李开始还有些犹豫,毕竟对方有“汉奸”的嫌疑,可能面临军法审判,而自己又与其索无瓜葛,别好事没办成,反惹一身骚啊。
他便多藏了个心眼,先对张自忠的情况打听了一下。
(1125)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我是好人40 回复日期:2011-04-29 08:22:41  回复

关兄现在是一在更呢,现在本人才追到七七事变,追文追的好辛苦啊,另外问一下关兄,29年的中东路事件,你在贴里为什么不表述一下,这个事件貌似影响了张学良后来对日本的不敢低抗的决策吧

——————————————————————————————
我是好人40 兄:可能你漏看了,中东路事件是本帖前段重点写过的。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熟悉张自忠过去历史的人们告诉李宗仁,这人是不是“汉奸”可以另当别论,但绝对是把打仗的好手,早在老西北军时代,就以勇将著称。
五战区有个执法分监,是张自忠的同乡,又与张自忠一起在老西北军里共过事。他言之凿凿地保证张自忠“为人侠义”,不大可能当汉奸,或许事出有因也说不定。
一个勇,一个义,让家徒四壁的老李暗暗地点了点头。
能打仗,又不像石友三那样没品,岂不是宝贝一件。
不过道听为虚,眼见为实,趁着还未去五战区上任,李宗仁便让那位执法分监将张自忠请出来,私下里见个面。
让他没想到的是,对方竟不敢出来。
这时张自忠并未被明确定罪,只是模棱两可的“撤职查办”。他一个人独居于第1集团军驻京办事处,这里也没有人从旁监视或者限制其自由。按说串个门,走个亲戚,谁也拦不着,但张自忠就像学校里“遵章守纪”的小学生一样,虽然老师已不在课堂,却还规规矩矩地坐在课桌后面一动不动。
看到同乡前来相约,他只轻声回答:自忠乃待罪之人,有何脸面去见李长官。
张自忠不来,李宗仁不仅没有不高兴,反而加深了对对方的好感。
老李不是第一天混迹官场,那些油头滑脑的家伙见得多了,很多人要是落此境地,一听到五战区司令长官相请,立马贴上来还来不及呢,哪见过像张自忠这样的,而且话又说得如此谦卑,看来的确是个老实不过的孩子。
再请再请。
等到与张自忠见面,李宗仁才发现,对方不光是老实,还老实到了一个让你难以想像的程度。
就像古装戏中带枷犯人上堂朝见钦差大人一样,张自忠完全是以一个犯人的心态来见他这位“李长官”的,最初进屋的时候,竟然连头都不敢抬,非得李宗仁来句与“抬起头来,恕你无罪”相类似的暗示,才敢正常抬头说话。
李宗仁最欣赏的就是这种老实本份人,真是越看越喜欢,同时心里也不住感慨,过去自己只在旧戏里看到过这一幕,不料还真有相仿之人,北方军人素传留有古风,看来不虚。
这次见面,基本上都是李宗仁一个人在说话,张自忠只是在一旁默坐静听。
老李一番安慰,表示将为之说情后,他才予以答谢,并说了两句话。
其一,“等候中央治罪”,其二,如能恕其罪过,则“戴罪图功”,当以自己的生命报答国家。
考察完毕,李宗仁先去找了何应钦,这才知道对张自忠的政策其实早就放宽了,只是考虑要不要马上放他回59军任职的问题。
好事做到底,老李又在拜见老蒋的过程中,专门提到这事,说自己已经反复试探过,怎么看都看不出张自忠是想当汉奸的人。眼下既然59军谁都不接受,那不如让他“戴罪图功”,重回老部队。
张自忠能官复原职,再次带兵,并非一人之功,真的是要谢天谢地谢人。
有了这段良好的印象,到台儿庄战役即将打响前,李宗仁就想尽办法把张自忠及其59军从一战区要到了五战区。
(1126)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宋哲元虽舍不得张自忠离去,但亦知服从大局,二人只得洒泪而别。
除了张自忠外,刘汝明也奉调南下,他们走后,宋哲元虽仍有打回华北,重振29军荣誉的愿望,然而却发现自己越来越力不从心了,再也无法恢复到过去指挥长城抗战时的神勇。
更让他伤心不已的是,现在已没有多少人愿意服从他这位昔日“抗战英雄”的指挥了,他说要往前冲,大家都一个接一个地往下溜,并不把他这位集团军总司令当回事。
程潜不明白第1集团军为什么一退再退,屡屡来电相责。
参谋处问宋哲元如何答复,宋哲元也不知道怎么答,便随口编了个理由,说前线之所以撤退,不是被动所致,而是主动作为,乃是为了“避免与敌决战,以免部队作无谓的牺牲”。
要的就是你上去“决战”,你还要“避免”,还不肯作“无谓的牺牲”,这个理由自然难以让人信服,别说程潜,即算参谋处的那些参谋也觉得说不出口,只好另外编了一些理由搪塞过去。
到了后来,宋哲元帮前线部队擦屁股已经擦得连他自己都语无伦次了。
在“避免决战说”之后,他又提出了一个“全军为上”。
秦德纯赶紧提醒他,“全军为上”语出《孙子兵法》,指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并不是不战而退,您把意思给弄错了。
宋哲元苦笑:那你说,这帮小子一个劲地撤退,怎么帮他们圆?
要不弄通俗一点吧,就说是:能战则战,不能战则走。
这又不是在后方打游击战,岂能如此搞法。宋哲元一番瞎折腾,都是为了应付程潜的“检查”。
其实,他每次作战,都把集团军总部放在前面,但就是督促不住各军,部队还是争先恐后地往后退,退来退去,总部位置竟然变成了进攻的时候最前面,撤退的时候最后面!
日军先锋部队坐着装甲车猛追,宋哲元坐着火车猛跑,要不是铁路与公路两条道岔开,差点就做了人家俘虏。
就这,还没能甩得掉对方,过了一条河之后,装甲车也追到了对岸。
千钧一发之际,宋哲元急忙命令手枪队将木桥烧毁,以使装甲车不致从桥上冲过。
一口气尚未喘匀,日军骑兵又来了。直接过河过不了,鬼子骑兵们就从其它较浅处涉水而过,对宋哲元及其总部人员形成了包抄。
所谓集团军总部,以参谋文职人员为主,除了一个手枪队外,并无多少作战能力,一时间,大家均相顾失色,以为今日难逃此劫难矣。
也是宋哲元命不该绝,正好有一支部队退到附近,见集团军总部这么狼狈,实在不好意思,这才赶来阻击,才勉强挡住敌锋。
但是情况仍然很危急,子弹不停地从天顶嘶嘶飞过,左右皆劝宋哲元快走,他却执意不肯离开,非要在当地吃饭不可。
这位老大,你什么时候不能吃,什么地方不能吃,怎么偏要在这要命的当口,可能送命的所在吃饭呢。
(1127)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请假条
五一放假休整,假后继续。:)

——关河五十州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再想劝,宋哲元脸色沉了下来:总部留少数几个人下来跟着我,其余全部走,南渡黄河。
于是众人都离开了,留下了宋哲元与几个随从。
继续吃饭。
吃完饭,他又到河岸巡视。
看到宋哲元如此镇定,前来护驾的部队想走都走不脱,在击退日军骑兵后,只得继续陪在这里,与日军隔岸对峙。
对岸鬼子长什么样,宋哲元看得清清楚楚,但他仍然不为所动。
天黑下来,传令兵来报,总部人员已全部渡过黄河。
总部是在最后面的,连总部都过去了,说明集团军所属部队也应该大多撤到了安全地带。
宋哲元这才说,我们走吧。
人皆道宋哲元大智大勇,有张飞张翼德喝断当阳桥的胆魄,其实只有他自己一个人最清楚,在这军心不固,指挥不动的情况下,非如此,各部队更会成溃散之状,那样损失还要多还要惨。
攻不上去,退总还要好好地退吧。
第1集团军虽因宋哲元亲自断后而损失不大,但如此战绩,实在不能令人满意。
程潜十分失望,原以为宋是29军头领,长城抗战的英雄,应该有几把刷子,没想到刷成这样。
似乎六战区的霉运都被带到了一战区,带累得一战区也打不了一个好仗。
阎锡山败,宋哲元败,地方军败,中央军也败,黄河北岸的战局显然已难以收拾,要命的是,它即将触及到老蒋心中的那根底线。
第1军要沿平汉线过黄河了。
这是需要下断然决心的时候。
老蒋的第一个决心是,严令黄河北岸的所有部队,包括阎锡山和宋哲元都不得再过黄河,必须到太行山上去打游击。
太原会战之后,老阎已经骑着他的小毛驴,上山当游击队长去了,现在轮到了宋哲元。
宋哲元往黄河撤退时,一路上真是人喊马嘶,除了第1集团军外,还有晋绥军、东北军,甚至于中央军。
离渡口尚有两百里路,传令兵却带来了一个让大家伙从头凉到脚的命令,那就是部队不能过河,全部要转向晋西。
不光是普通士兵,连第1集团军的老大宋哲元也同等对待。
看来想不去山西也不行了,可是后面还有追兵,如何甩掉屁股后面的这些尾巴呢。
撤下来的部队很多,却互不隶属,谁也没有命令谁留下来阻敌的权利,这种时候就得看风格了。
宋哲元主动站出来,宣布从冯治安37师中抽出一个团,给所有部队殿后。
37师有两个团颇具战斗力,一个是卢沟桥之战中的吉星文团,另一个就是这次担任掩护的胡文郁团。
胡文郁团设防王屋山,而王屋山就是毛泽东那篇著名的《愚公移山》中所讲到的那座山。
据说王屋山原来不在今天所在位置,是玉帝“感其诚”,怕这座山真给巨猛的愚公家族给铲平了,特地派大力神的儿子背过来的。
王屋山曾经挡住愚公家的路,可现在它却要救大家的命了。
(1128)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匆忙之中,也来不及修筑工事,一座天然的山,就能起到居高临下的作用,那是比简陋工事又要强上许多了。
说句实话,如果还能够过黄河,胡文郁团也不一定肯殿后,或者就算勉强应了,也可能是一打就跑,毕竟谁也不傻,有一条生路,谁会选择死路。
事情明摆着,参加王屋山阻击战基本就是九死一生。
但一旦过不了河,大家命运又被绑到一块,非得挡住追兵不可,否则就会给鬼子一锅端掉,这个道理也没人不懂。
只是前面败仗打得太多,从官到兵都有些怵,怕守不住。
指挥官很善于鼓动,他说,就因为前面老吃败仗,所以这一仗不用怕,肯定能打好。
为什么呢?
久胜必骄啊,这一路上,鬼子就没遇到过什么超强规模的抵抗,肯定会疏于防备。
而且还有其它有利条件,比如说如果弹药打光了,可以请求沿途后撤的部队支援——我们是帮大家挡追兵的,谅没人能够拒绝。
这么一讲,别说当兵的,就连团里面的各级官佐都心悦诚服,觉得靠谱。
日军追上来了,是轻骑兵。
要追步兵,没有比骑兵速度更快的了,这帮小子正像所预计的那样,打马扬鞭,如入无人之境。
他们没想到王屋山会有人,所以很快就因自大而受到了惩罚。
第一批骑兵大部分都被胡文郁团消灭在山脚下。
除了从死鬼子身上收集枪弹外,附近的其它部队果然响应,不仅把弹药都送了过来,还协助运送伤员。
这说明,我们并不孤独,也没有走在绝路上,胡文郁团由此军心大振。
第二批日军骑兵冲过来了。
第一批没准备,前进时是一窝蜂的,第二批得到报信后,有了准备,知道要朝哪个方向进攻,队形也疏散开来,从而增加了打击的难度。
这一次时间长了一些,用了一个多小时,但还是把骑兵给打下去了。
王屋山引起了日军的注意,继骑兵之后,炮兵、步兵也来了。
胡文郁团一直打到天黑才撤离王屋山,他们一个营只剩下百来号人,但这支部队却因此得到了尊敬。
在往西撤的过程中,零散士兵纷纷加入,结果在归队时一清点,这个团竟然又奇迹般地恢复到了王屋山阻击战前的人数。
把部队留在黄河北岸,当然是为了牵制日军向南岸的进攻。
与此同时,老蒋又下了第二个决心,那就是炸掉郑州的黄河铁桥。
黄河铁桥建于光绪年间,由比利时人设计,桥有一百孔,每孔长约40米,实为清末民初的著名工程,如今要自行破坏,实不得已而为之。
由平汉路南下,必过黄河铁桥,铁桥这么一炸,也就断绝了第1军依赖机械化部队快速通过的念头。
香月用于渡河的基干部队,是宇都宫第14师团(土肥原师团)。此前,风光无限的板垣师团其实直属于华北方面军,第1军的当家花旦还是土肥原师团。
(1129)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土肥原(陆大24期)是一路猛追宋哲元而来的。
在全面抗战爆发前,这厮是个技术比较全面,而且成绩还算不错的特务,不过对于他来说,干特务不过是业余爱好,他的主业还是象板垣那样领兵打仗。
从保定到石家庄,再到大名,乃至直抵黄河北岸,这一路上,土肥原先后击败了刘峙、关麟征、宋哲元等多位强人,可谓无人能敌,于是继板垣之后,被日本军界捧为了华北战场上的又一颗“明星”。
可是到了黄河北岸一看,这颗“明星”也没辙了。
桥被炸了,机械化部队派不上用场,若要强渡,就必须动用橡皮舟,但在没有其它部队予以配合的情况下,这种正面强渡的方式不但伤亡太大,成功的可能性也太低。
事实上,土肥原在华北战场之所以能顺风顺水,所向披靡,绝对离不开日军那种分进合击,交相掩护的战术配合。
眼下的第1军却早已没有了刚开始的那种气势,能抽的都抽走了,后方还要留守部队,前线有且仅有一个光秃秃的土肥原师团。
土肥原不想冒险,他只想“示威”。
被土肥原用于“示威”的地点叫做汜水。
有道是,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中原历来为兵家逐鹿之所,有许多军事要隘。
所有军事要隘里面,汜水排名靠前。
汜水又被称为汜水关,更有名的称呼是虎牢关,也就是三国演义里面“三英战吕布”的舞台原型。
其实在历史上,虎牢关发生的大战太多了,比三国火爆得多的战役也有的是。
一千五百年前,宋武帝刘裕兴师北伐,在虎牢关与来自漠北的北魏拓跋珪反复鏖战,一仗就死了十几万人。
当辛弃疾在镇江任上,一再追慕和咏叹这位小名称作“寄奴”的马上皇帝时,他的感情是十分复杂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斯人已逝,那些“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都不在了,一片萧瑟之中,更倩何人揾英雄泪,又唤谁来守这汉家江山。
如今的虎牢关,没有刘关张,也没有寄奴,有的是一个中央军炮兵营,营长蓝守清。
蓝守清炮兵营参加过保定之战,撤到郑州后即奉命驻防黄河南岸。他们到汜水的时候,土肥原师团还没打过来,因此蓝守清得以在南岸建立了比较可靠的炮兵阵地。
了解北岸的情况,只要通过一家私人公司。
这家公司不是什么私人侦探所,而是汜水本地有名的运输企业,创始人唤作“大红袍”。
提起大红袍,黄河沿岸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汜水皆为丘陵山地,没有良田可供耕种,大多居民只好住窑洞。大红袍原来也是住窑洞的一个苦巴巴老汉,因缘巧合,避雨时碰到了一个跑单帮的客人,便开始跟着扛活做搬运工。
谁能想到,很多年过后,他创办的运输公司竟包揽了陇海路沿线的大多数生意,真乃天道酬勤也。
(1130)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虽然正在打仗,但日本人也要吃喝拉撒睡,所以生意人暂时少不了。“大红袍”公司就利用到北岸做生意的机会,时不时地把各种情报带给蓝守清。
蓝守清得到的一个最重要情报就是:土肥原师团来了,很多大炮正搬向岸边。
要紧张大家都紧张。蓝守清还没来得及做出应对,一战区长官部就来了特急电报,把他的一个连给调走了。
还剩下一个连,三门山炮。
不过这三门山炮倒也不容小觑,它们就是曾在淞沪会战中出过风头的“浦东神炮”——卜福斯山炮,此时已成为中央军的主力炮种。
汜水的黄河南岸比北岸高,站在堤岸上能把对岸的情况看得清清楚楚。
一共三十门野炮,在沙滩上一字排开。
抗战时的大炮,按射距和火力递增,大致可分为山炮、榴弹野炮和加农重炮。
卜福斯山炮作为德造山炮,其射距要大大超过普通的日造山炮,这也是它能在浦东建功的重要原因。
可是再怎么性能优越,也不过三门,十比一,在这场黄河炮战中能干得过对方吗?
蓝守清也怕,然而再怕,也得硬着头皮先打一下再说。
实力悬殊,那就得以非常规对常规。
山炮的一个好处就是移动灵活,蓝守清充分利用这一点,趁日军还在摆放野炮,就提前进行急袭射击。
这是打对方一个下马威。
一分钟后,蓝守清又改定点射击为摆射,即扇面状轰击。
又是急射,又是摆射,北岸炮兵阵地还没进入状态就给打懵了。
觉得野炮吃了亏,日军便把加农炮推上来,同时在空中施放汽球,以进行观测。
眼见硬扛不行,蓝守清做出了一个明智的选择,下令立即把火炮从炮架上拆下来,放进了预先设好的隐蔽场所。
日军野炮没了对手,还以为卜福斯被他们的加农炮给炸光了,一时好不欢喜。反正土肥原交待的任务也简单,就是示威,于是整个下午,他们就在沙滩上咣咣嚓嚓地胡乱消耗炮弹,总共有上千发炮弹打过来,却于炮兵营基本无损。
夕阳西下,黄河边突然刮起一阵寒风,把鬼子们冻得一哆嗦,更加诡异的是,这股风还是从北向南吹的,明显对我有利。
谁也不能解释这一现象,莫非冥冥中,虎牢关前真有祖先神灵在怒吼?
他们曾是那样神威俊拔,如何肯坐视异邦小丑在自己面前逞凶作恶。
日军炮兵们匆匆忙忙收拾家伙,准备打道回府了。
不要急着走,让我们送你一程。
蓝守清这天犹如炮神附体,他也发现了黄河风向的变化,于是赶快让炮兵们把大炮重新抬上炮架,朝北岸的野炮群猛烈射击。
卜福斯又冒出了头,这一点让日军始料不及,然后更让他们料不到的事情还在后面。
野炮由车辆拉着,准备撤往后方,可是去路却被卜福斯的炮弹给罩住了。
早在土肥原师团还未到达北岸之前,蓝守清就派人对这条道路进行过仔细的测量和标定。
对日军炮队撤离的方向和距离,他掌握得清清楚楚。
当天的黄河炮战,日军一辆拖大炮的汽车被击毁,大队长以下十几名炮兵均被炸死。
土肥原本想向程潜隔岸示威,自己的“威”却被打掉了,真是好不晦气。
(1131)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这时程潜发表了一个任职命令,调宋哲元到郑州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
宋哲元撤到山西后,在指挥作战方面仍无多大起色,这下,不光程潜有想法,连包括刘郁芬、门致中等在内的西北军元老们也按捺不住,纷纷发电报到前线,希望宋哲元能够辞职让贤。
程潜的这个任命,其实就是为了照顾彼此颜面,搬一张椅子出来,好打发你离开前线的。
怕宋哲元负气不肯来,程潜在把他接到黄河南岸后,还专门派了一列专车前去迎接。
宋哲元知道自己仗没打好,未提任何要求,就随车去了郑州。
难道我真的老了?
宋哲元开始反思一些问题,并开始走出自己人生中重要的一步。
原先,他从内心里是不服老蒋的,而且有意依靠29军在华北自立山头。他认为要算军阀的话,姓宋的和姓蒋的都是军阀,大小区别而已,凭什么我要听你的。
后来丢失北平,老蒋不仅未惩其过,而且既往不咎,令他对蒋渐生好感。及至进京谒蒋,蒋介石的形象在他心目中更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有一天两人正在谈话,日机忽然飞临南京上空轰炸,蒋介石的卫士们都吓坏了,几次催促暂避一时,但老蒋始终置若罔闻,而且谈话过程自始至终,未见外界动静对他有丝毫影响。
无论胜败沉浮,宋哲元都称得上是一个很硬气的人,同样,他也佩服比他更为硬气的。
在经历挫折,并想通许多东西之后,令人惊异的事随之发生了。
在宋哲元的建议下,第1集团军番号被撤消,所有部队由冯治安统领,先后调到五战区,和张自忠一起参加台儿庄战役。
这不是自断羽翼么,人家保枪杆子还来不及,你还主动把枪杆子交出来,疯了不成。
有人断定,宋哲元志气消磨,大约只想靠着战区副司令长官这个头衔混混日子了。
然而,更令人惊异的事又发生了。
宋哲元因患肝病,申请辞职离任,实际宣告他已自动放弃了掌握军权政权的任何机会。
泰山已经去不了了,他去了湖南衡山养病。
宋哲元周围原先聚集了好多人,现在一看,老爷子无职无权,便都一哄而散,留下来的,仅秦德纯等几人而已。
在他居于高位之时,背后敢随意议论他的人很少,然而等到彻底退下来,闲言碎语就越来越多了,有人甚至拿他在59军官兵面前的讲话作为底本,又把华北的那些事翻出来,在背后指指点点。
此时的国内舆论,也一变“七七事变”开始时对29军的赞扬,转而对宋哲元和29军大加批评。讥讽和痛骂的文章,有的发表在报纸上,这个还好一点,你可以选择不去看,但还有人会直接写信或者发电报给宋哲元本人。
宋哲元十分伤心和难过。
他不止一次地问,华北的事究竟是谁的责任呢,是不是完全要由我们来负这个责任呢?
没有人能够回答他。
他又喃喃自语:一个人在台上的时候,谁都来恭维你,可是在你倒楣的时候,就墙倒众人推,甚至落井下石。
相陪的那几个人不知道如何安慰他才好,忽然有人想起一封信,说老爷子既心结难除,不如再把信找出来让他看看。
(1132)
楼主:关河五十州  时间:2020-10-01 11:00:29
宋哲元看完信,果然转忧为喜,并小心翼翼地把信随身收藏起来。
那封信是老蒋写的,当时华北政委会刚刚成立,老蒋在信中说,冀察的事可由宋哲元全权处理,而一切由中央负责。
宋哲元找到了文字依据,他认为他从此可以大声地告诉世人:我宋哲元是爱国的,在华北两年的所作所为,都是经过中央授权并认可的。
据说宋哲元把这封信视若珍宝,一时一刻都不肯离身,直到病危时,还千叮咛万嘱咐,要求家人务必把信编入自己的传记。
可以想见,这其实是一个多么传统的人,本质上,他是视名节如生命的,然而可悲的是,还有很多人对名节看得极淡,甚至视若不见。
津浦战场萎靡到现在,打的时候你推我拒,撤的时候你争我夺,究其主因,还是私心太重所致,各部队作战时想着的不是如何歼敌,而是怎样最大程度保存自己。
本来实力就不如对手,还藏着掖着,不肯使出全力,这样不吃败仗才怪。
在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上,老蒋自己做了榜样,所有能调动的中央军精锐几乎都“付之一炬”。现在,说他拿地方军堵枪眼的人少了,然而,中国久经内战,即使大敌当前,总还有些巨头保留着当年有枪就有出路,没枪一切全完的思路在混日子。
其中,最喜欢痛骂别人是汉奸的韩复榘便是典型。
与宋哲元相比,韩复榘更富心计,而且在某些方面,他也确实比宋哲元看得准。
“七七事变”前,他曾派人去北平打探动静。去的人用电话向他报告:秦德纯表示,日本人愿意谈判,也不想扩大事态。
当时他就在电话里笑了,并且断定平津难保。
什么“愿意谈判”,不过是日本人使出的缓兵之计罢了,我看,他们不拿下北平是绝不肯善罢甘休的。到这个时候,宋哲元还心存侥幸和幻想,真是愚笨至极。
后来听到老蒋要进行南京保卫战,他又笑了:这些南方人,他们以为南京能守得住吗?
在韩复榘眼里,宋哲元笨,蒋介石蠢,只有他最聪明。
可是他却聪明得过了头。
一开始他对抗战还算是有所准备的,看到北平不保,他害怕包括济南在内的山东也要重蹈覆辙,于是早早就催促日侨归国,并且做出了像阎锡山那样与日本人大打一场的架势。
在华北以“宋阎韩”为主的三角势力范围中,韩复榘和山东也一直是日本“华北工作”突破的重点,所以韩复榘心里在想什么,私底下的小算盘打到哪个位置,日本人都有数得很。
他们故意向韩复榘透出风声,说日本意不在山东——最多从你这里经过一下,连长久驻留的想法都没有。
韩复榘思前想后,权衡利弊,得出了一个新的结论,那就是避战保鲁。
汉奸是绝不能做的,但如在此前提下,还可以保住自己的地盘和枪杆子,岂不两全其美。
这个貌似聪明,其实脑子一团糨糊的家伙终于走出了第一个昏着。
(1133)

楼主:关河五十州

字数:192271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09-09-06 22:56:00

更新时间:2020-10-01 11:00:29

评论数:10520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