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诺奖的压迫性

诺奖的压迫性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0-10-10 23:47:46
*一家独大。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0-10-10 23:47:46
对于正在衰减的读者群体而言,这奖,不咸不淡的。对于专业写作者,意义可能反而更大了。读者缩减,意味着商业利益缩减。那不就指望着大小奖状了么?
可这奖傲娇,每年只有一个小朋友能幸福地走上大讲台,给别上一朵鲜艳的小红花,享受大家一起拍拍掌。物以稀为贵。俺这号台下远处业余拍掌的,居然有了代入,有时会为一些优秀的作家鸣不平。既然某某都能获奖,这个那个他是不是也应该或更应该得呢?眼看着岁月无情哪。
*
是是是,诺奖只是一个奖项,并不能成为作家水平的代表。可是,那个,或者,是不是,总能代表代表呢?已经被公认为文学最高奖项了,想要靠主观情绪令其湮灭,在事实上是做不到的。
文学需要奖状吗?这很难说。
可一旦开始了发奖状戴小红花的游戏,它就成了无法摆脱的刚性需求。名利就是人性的刚需。名利的标准已经竖在那里了,就不能主观故意地做到忽视了。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据说,三岛由纪夫最后那戏剧性的人生落幕,有一个原因就是川端康成获得诺奖了。这心理关不好过,不仅是失望,还意味着没有希望了。他是不是因此要在另一条道上表现得更极致一些?
以三岛的敏感与自负,我有点相信这说法。
*
宠辱不惊。不在乎。淡泊。确乎是种理想状态。我相信人也能够在某个片段达到这种理想。可架不住风起涟漪。大家就拿这奖来评比,来议论。个人总是置身于某个评价体系中。想不动心都不行,想不在乎都不行。形势比人强。逼着你动心带着你去在乎。
个人的精神堡垒并没有自以为的那么强大,总会被巨大的引力撕裂或摧毁。一个超大黑洞已经在哪里,所造成的时空扭曲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数年前残雪曾经说过这种带情绪的议论。那时候(莫言获奖之前)经常有自己的评论者看低中国文学,拿这奖说是非,说中国作家有诺贝尔奖焦虑,交集复杂的情绪。
残雪称之为“看险”。我读书少,不知道这词儿是不是她发明的。反正她专门解释过—— 所谓“看险”,就是洪水来的时候,自己站在高高的岸上,看别人落水,以此取乐。反正自己又没有份,也不用去争这个奖,就把目光盯在作家身上:怎么样,你们拿不到吧,看看你们多么无能!你们永世也莫想!你们就是不如外国人!
她说有很多人喜欢瞎起哄。
就因为这奖项形成的评价体系,所有相关的反应,都可能变形。
对诺奖的不屑一顾,更可能是情绪性的。淡泊,可能就成了主观故意地淡泊。这滋味。
*
我觉得还是不要自带道德高度来看待这个现象。
奖了这个为什么不奖那个?大家都觉得好的作家,为啥你不给奖?你得有多任性?
对不对?
还不是因为,一,这奖一家独大,二,僧多粥少。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0-10-10 23:47:46
诺奖的优势与积威,大概有这几个因素:
1,百年老店,2,规模优势。各种奖项捆绑的囊括性。
3,虽然常与人心底的衡量有些距离,却又确实以其奖励结果自证了权威性。

偏见与意识形态,其实无所不在,衡量一项文学奖的质量,最重要的在于它所奖励的对象。
诺奖虽然放弃了一些大师,但仍然奖励了一些公认的大师。除了大师级人物,大部分获奖者也算得上实至名归。正是这些获奖者名单让诺奖拥有了含金量。奖因人而贵。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0-10-10 23:47:46
我觉得诺奖还有一神奇的地方,给出的获奖理由,颁奖词的评语,我基本上没看懂过:)
抽象到让人觉得好像是那么回事,却又不知道具体是啥意思:)

楼主:夏螳螂

字数:1179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20-10-10 03:53:38

更新时间:2020-10-10 23:47:46

评论数:3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