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坚持一年:记录我的生活、创业

坚持一年:记录我的生活、创业

楼主:向日葵花开2017  时间:2020-10-16 17:26:19
9527,我说“不知道写些什么好”是指,不知道回复你什么好。最好的状态就是随性随心的。不想把它变成一种仪式、期待或负担。你说“人生随笔,匆匆看客”,哈哈,果然你懂我。而我也真的很享受你的懂。

Shit !今天花了3个小时在享受上。本来应该认真复习的。就是看复习讲座的时候,老师的结束语让我找到机会神游了。这个老师是70多岁老专家,一年前中风,现在是抖颤着声音讲课的。结束的时候他抖颤着手在纸上写:道可道,非常道。他说,技术的道是可以跟你们说,可以传授的,但是真正的“道”又是不可言语的,需要你们自己去体会。考试时要懂得灵活变通,这个灵活的道需要你们自己在经验积累中不断的体会了。

这么多天沉浸在枯燥无味的复习中,突然来了一点柔和的色调,所以我就神游了。我本来就是抵抗不了艺术之美的文艺中年妇女。所以从老师说的道,就联想到心经(波若波罗密多心经)。然后就找来看。从心经又联想到弘一法师(李叔同)。然后又回顾和感慨了一番他的人生经历。李叔同本来就是个艺术大家,所以我又联想到陈丹青老师和蒋勋老师。然后就看了几集最喜欢的陈丹青的《局部》和蒋勋老师的红楼梦。3个多小时就过去了……

见过我画画的人都说我画得好。这是没错。我第一个美术老师就是一个很有名气的大家。他说我的画很有感觉,没什么技法但很动人,是用心的感觉去画的。但是我没有选择考美院。因为我知道我的弱项就是用脑。我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废人。我的那点天赋,根本拼不过别人的用功。就像陈丹青老师说的,看着那些学生的画,我真的一个都不想收,而我想收的学生,都被挡在分数线外了。

这就是我说的“百无一用”。我老公呢,本质上和我一样也是个艺术上有灵性的人(俗称文艺青年)。但是因为要面对现实,他只能做个理性的俗人。但是因为大俗,所以他有大雅。他说过一句话:赚到了钱,再用钱来养艺术,才是纯粹的艺术。

呃,所以,我考试基本还是为了赚钱的。虽然家里不缺钱。但我总得找点事情做。陈丹青老师说过:“我当年为了赚钱,去西藏画画,真的画到想死,这辈子再也不想去西藏了,差点连画画都想放弃了!真的,画画很枯燥很乏味。但是,我还是喜欢画画。”哈哈,他的感觉我真的懂。我真的喜欢建筑。

今晚单曲循环巴赫g大调第一大提琴组曲前奏曲(Bach:Cello Suite No.1 in G major ,I Prelude),这个曲子陪伴我长大的(小时候学小提琴时就喜欢上了)。很神奇的曲子,不同的心情听会有不同的感觉。所以我心情好时也听,心情抑郁的时候也听,亢奋的时候也听,慵懒的时候也听。如果只能带一样东西离开地球,我应该会带它。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既然想到弘一大师,就想到这句诗。9527,你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好朋友,要远行的好朋友。在这个世界上我也有很牵挂的人和事,但我也能放下。“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只是我不知道涅槃之后又能怎样?李叔同享尽世间繁华,却在39岁出家成为弘一大师。从来没有得到过,也从来没有失去过。

传承,是唯一的意义。我师爷是和弘一大师同一个时代的人。师爷是庚子赔款留学生,回国后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博士点。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他的爱情故事,在历史书上都不会有记载,只有他传承下来的知识和文化载入史册。

哈哈,我脑洞经常大开。一巴掌被我老公拍醒。我老公才是最有智慧的人。晚安啦,9527


楼主:向日葵花开2017  时间:2020-10-16 17:26:19
发布了图片


楼主:向日葵花开2017  时间:2020-10-16 17:26:19
@求真务虚 2017-05-14 13:58:14
楼主夫妇生活质量,非一般人可比,很多夫妻都没有达到这种学识、才华与性格互补的境界,我是很羡慕的。
-----------------------------
可能是我美化了吧?事实上就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夫老妻而已。
楼主:向日葵花开2017  时间:2020-10-16 17:26:19
考完试了,但新生活刚开始。孩子们这几天都感冒发烧,照顾他们以及这段时间备考体力消耗大,所以给自己几天时间休息。

开帖之初是想记录这一年做的事,现在也快一年,发现没有什么进步。事情也就做了一件,还失败了(找个时间再写写这次创业失败的整个过程)

不过意识方面的突破还是有所收获。我看到了自己的浮躁和迷失。从现在开始再用一年时间,清清静静,跟外界隔离,专注做自己的事情。在周围喧嚣的环境里让自己安静下来,安住在自己的内心。
楼主:向日葵花开2017  时间:2020-10-16 17:26:19
从5月15号开始就每天抱着书过日子了。有些书是一直想看还没时间看的,有些书是按照计划要2刷3刷甚至N刷的,有些书是真的深爱每隔一段时间就重复看的。

从小就喜欢阅读,最佩服最崇拜的人基本都是阅读量非常大的人(我默认厉害的人都首先应该是阅读量大的,不知道有没有阅读少但又知识渊博的个例)说来也是搞笑的,居然很羡慕古代的读书人。因为他们可以理直气壮的读书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现代这个社会,阅读的环境好像不太允许专心阅读。你读书,就要出结果。你读这本书,有什么用处?能出什么结果?如果没有,你就是个傻的,死读书。

我读研究生时的导师知道我喜欢读书。但是他不赞成我读博。他说现在的社会那么浮躁,哪里还有你梦想中的净土?你写博士论文的课题,必须是很现实的要出实际结果的课题。当你做课题研究的时候就会发现,跟你上班没什么两样,还是时间不自由,还是要接触一堆你不喜欢接触的人,还是要面对一堆你不想面对的杂事俗事,还是要评没有用但又有很大现实意义的职称,还是要为了论文的完成阅读一堆你不喜欢的书籍和材料,等等这些,已经占用了你的大部分时间,而你还要照顾家庭照顾两个小孩...

我导师说的是现实。我也承认。只是我也看到过活出我的理想状态的人。当然,我看到的也只是人家的表面,真实是怎样我不得而知。那是读研二的时候,有一个科目大概是建筑社会学研究的,没有专门的课本,上课非常有趣,老师每节课会请到国内外的专业人士针对某一个内容来讲一堂课。印象最深的其中一个老师是台湾女博士,师从东南大学赵辰教授。因为她长得很有气质,给我们说她的研究过程很生动(宁波慈城古城),我当时就觉得,做研究真的好有趣啊!嗯,我也要读博士做研究。那时的我还没有机会了解到我导师跟我说的“现实”。我只是单纯的觉得,这个女博士可以,我也可以。

还有另一个男老师,忘了是什么背景的。一直记得的是他说的一个故事。他说他的一个老师是世界著名的社会学家(外国人,很有名,但我不记得是谁了),他毕生都在研究某个群岛上的远古族群。那些群岛之间有一个很神秘的力量在联系着他们,围绕着这个力量生生不息。那个教授为了搞清楚这个事情,在群岛上生活了10多年,最后终于搞清楚了。原来这个神秘的力量只是一块普通石头而已。但是这块石头被群岛里的巫师赋予很深的“咒语”,每年都需要整个群岛的人来祭拜。所以围绕着这个祭祀活动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比如贸易、交换、流通、互助合作等等一系列的活动。因为有流通和共同的信仰,这些群岛就得到了生生不息的力量。最后那个教授因为太入戏,还和一个土著姑娘相爱结婚了。那个教授最后把这个研究成果写成了一本著作,好像是叫“石头的秘密”(我有空去找找原文。因为给我们讲课的老师就是这个教授的学生,我有一种近距离的不珍惜感,竟然到今天为止都没有去找过那本书,需要面壁……)

那个故事震撼我的是,一个人需要怎样的热情和投入以及勇气,才可以在这个浮躁现实的社会里去研究他喜欢而“毫无价值”的东西啊!我不是说教授研究的东西无价值,我是说,普世价值观中的“不能直接变现的东西”。起码,我现在假想一下我想专心阅读我喜欢的书所需面对的现实,就觉得好有压力。亲朋好友会说,你年纪也不小了,怎么还啃老呢?也不去找份工作做。即便老公有钱吧,万一哪天你们离婚了呢?如果把自己定义为全职妈妈,那你读那些书有什么用呢?还不如花时间多取些妈妈经比较现实。还有一些来自学术圈朋友的蔑视,你啊,就专心带孩子吧,真正的学术研究就凭你肚子里那几本书,垫底都不够喔!还有自己对自己的期待,看着身边有些朋友已经事业有成,自己也会着急,我的事业在哪里?


哈哈,想想都压力山大。不过我无所谓惯了。当初我写硕士毕业论文的时候导师也不看好我,还说如果过不了就换个课题再读多一年吧!我那时候反正也绝望了,就坚持自己的选题吧,当成玩的心态去做田野调查和研究。还用上了那个社会学老师分享的小tips ,他说,调查村里人的时候不要用书面语,比如你问:你们这里建房屋有什么仪式吗?他们听不懂的。你要这样问:叔,你们这里盖房子有啥讲究没有?这样村里人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嗯,我后来真的跟村里人打成一片了。最搞笑的是村长和族长都一致认为我是“国家”“上面”派来的人,对我那个毕恭毕敬啊!

最后我的硕士毕业论文得了“优秀毕业论文”的殊荣。最让我觉得开心的是一个评委教授的一句话。他说:这个学生的论文已经达到了博士论文的深度,给我们中国建筑史添上珍贵的一笔,希望你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将来能有更多的贡献。(回忆起硕士论文田野调研那一段觉得好有趣,有时间再写写)可是,那时的大家并不会觉得毕业论文拿优有什么现实意义。既不能帮助找到更好的工作,也不能帮助赚到钱。大家一致认为读博就更傻了。最不济也要先进到高校当老师之后才一边工作一边读博啊!漫无目的地读博,就是自己家有这个财力,导师也不愿意接收啊。

老师,好难啊!现实真的好难啊!我导师也是一个很厉害的人,是我师爷的关门弟子。但这么多年对他的了解,感觉他也是面对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平衡还没有找到很好的可以聊以自慰的方法。某个角度上说,他比我还消极。比我还更不接纳自己。也许,他也想看看,作为学生的我,这辈子,我会怎么走,怎么解决这个难题。

我不想那么多了。我的头脑构造有点奇怪,有些事情会很深的思考。有些事情,我直接不思考。就像,我现在不去想两个月后会怎么样。我只想,我要给到自己两个月开心的时光,在这两个月里,用我最快的速度,阅读我想读的书。以后的事,以后再想。


楼主:向日葵花开2017  时间:2020-10-16 17:26:19
今天看完了《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基本看书从来不写笔记和感受。这本书从2014年刚出的时候就身边各种人推荐了,因为各种原因造成没有时间看(哎呀,这理由),到了今年出《未来简史》的时候又身边各种人推荐,我才终于决定有空之后第一时间就刷这两本书。现在还没刷《未来简史》,但是看别人的书评,说是第二本的内容是第一本的演化。从我看了第一本的感觉来说,第二本还是以后更有时间的时候再刷吧!



楼主:向日葵花开2017  时间:2020-10-16 17:26:19
下文摘自《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随着人类开始住进永久村落、粮食供给增加,人口也开始增长。放弃过去流浪的生活之后,女性也可以每年都生孩子了。而这时婴儿也较早断奶,而以粥来代替。毕竟田里需要人手,妈妈得赶快回到农活。然而,人口一多,就耗去了原本的粮食剩余,于是耕种面积又得加大。这时,因为人类开始定居在易有疾病肆虐的聚落,孩子吃母乳的比率越来越少,吃谷类则越来越多,再加上得要共享这些粥的兄弟姐妹也越来越多,让儿童死亡率一路飙升。在大多数的远古农业社会里,至少1/3的儿童无法长到二十岁成人。27然而,人口出生的速度仍然大于死亡速度,人类养育子女的数字也居高不下。
随着时间过去,种麦子这个原本看来划算的选择,变成越来越沉重的负担。儿童大批死亡,而成人也得忙得满头大汗,才能换得面包。公元前8500年杰里科人过的生活,平均来说要比公元前9500年或公元前13000年更为辛苦。但没有人发现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每一代人都只是继续着上一代生活的方式,在这里修一点,那里改一些。但矛盾的是,一连串为了让生活更轻松的“进步”,最后却像是在这些农民的身上加了一道又一道沉重的枷锁。
为什么人类会犯下如此致命的误判?其实人类在历史上一直不断重蹈覆辙,道理都相同:因为我们无法真正了解各种决定最后的结果。每次人类决定多做一点事(像是用锄头来耕地,而不是直接把种子撒在地上),我们总是想:“没错,这样是得多做点事。不过收成会好得多!就再也不用担心荒年的问题了。孩子也永远不用挨饿入睡。”确实这也有道理。工作努力辛苦一些,生活也就能过得好一点。不过,这只是理想的状况。
计划的第一部分进行得很顺利。人们确实工作得更努力也更辛苦。但大家没想到孩子的数量也多了,于是多出的小麦也就有更多小孩要分。这些远古的农民也没想到,母乳喂得少了,粥喂得多了,就让孩子的免疫系统下降,而且永久聚落也成了疾病传染的温床。他们也没有预见到,由于增加了对单一食物来源的依赖,实际上他们使自己更容易受到旱灾的威胁。这些农民还没想到,丰收年他们粮仓满满,却会引来盗贼和敌人,迫使他们得筑起高墙、严加警戒。
这样一来,发现苗头不对,为什么他们不赶快放弃农耕,回到采集生活?部分原因在于,所有改变都必须点点滴滴累积,经过许多代的时间,才能够改变社会;等到那个时候,已经没有人记得过去曾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可选了。另一部分,是因为人口增长就像是破釜沉舟。一旦采用农耕之后,村落的人口从100人成长到110人,难道会有10个人自愿挨饿,好让其他人可以回到过去的美好时光?这已经再无回头路。人类发现时,已经深陷陷阱、无法自拔。
于是,种种想让生活变得轻松的努力,反而给人带来无穷的麻烦;而且这可不是史上的最后一次。就算今天,仍然如此。有多少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投身大企业、从事各种劳心劳力的工作,发誓要努力赚钱,好在35岁就退休,去从事他们真正有兴趣的事业?但等他们到了35岁,却发现自己背着巨额贷款,要付子女的学费,要养在高级住宅区的豪宅,每家得有两部车,而且觉得生活里不能没有高级红酒和国外的假期。他们该怎么做?他们会放下一切,回去野外采果子挖树根吗?当然不可能,而是加倍努力,继续把自己累得半死。
奢侈品史上常有这样的情况,就是原本的奢侈品往往最后会成为必需品,而且带来新的义务。等到习惯某种奢侈品,就开始认为这是天经地义。接着就是一种依赖。最后,生活中就再也不能没有这种奢侈品了。让我们用现代大家都熟悉的例子来解释。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有许多本该会让生活轻松省时又如意的发明,像是洗衣机、吸尘器、洗碗机、电话、手机、计算机、电子邮件等等。在以前,寄信是件麻烦事,得亲手动笔、写信封、贴邮票,还得再走到邮筒那里去寄。想得到回信,可能得等上几天、几星期,甚至是几个月。至于现在,我可以随手就寄一封电子邮件,传送到地球的另一边,而且如果收件人在线,可能只要一分钟就能收到回信了。我确实省下了所有麻烦和时间,但生活真的更轻松了吗?
可惜事与愿违。在传统信件的年代,我们通常只有最重要、不得不联络的事才会写信。写起信来也不是想起什么就写什么,而是字斟句酌、考虑再三。而且,通常对方的回信也会同样慎重。对大多数人来说,每个月来来去去的信顶多就是几封,也不会有人急于立刻回复。但在今天,我每天都会收到几十封电子邮件,而且所有人都希望你立刻响应。我们以为自己省下了时间;然而,我们其实是把生活的步调加速成过去的十倍快,于是我们整天忙忙碌碌、焦躁不安。
三不五时,总有些反对提高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勒德分子(Luddite)坚持不用电子邮件,就像几千年前,也有某些人类部落拒绝农业,所以躲过了奢侈生活的陷阱。然而,农业革命要成功,并不需要某个地区的所有部落都无异议通过。一切都只从“一个部落”开始。不论是在中东还是中美洲,只要有一个部落定居下来、开始耕作,走向农业的趋势就已经无法抗拒。由于农业可促成人口迅速增长,通常农业部落光靠人数就已经大胜采集部落。这时,采集部落只剩两种选择,第一是逃跑,放任自己的猎场成为农场和牧场;第二就是拿起锄头,自己加入农业的行列。无论哪种选择,都代表旧的生活方式注定将要凋零。
这个关于奢侈生活陷阱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教训。人类一心追求更轻松的生活,于是释放出一股巨大的力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但结果并没有任何人料想得到,甚至也不是任何人所乐见的。并没有人在背后操纵农业革命发生,或是意图让人依赖谷类维生。一开始只是各种小事,主要就是希望吃饱一点、生活安全一点,但最后累积引起的效应,就是让远古的采集者开始花上整天的时间,在烈日之下挑水务农。

然而,如果从牛羊的观点而非牧者的观点来看农业革命,就会发现对绝大多数的家畜来说,这是一场可怕的灾难。这些演化的“成功”是没有意义的。就算是濒临绝种的野生犀牛,比起被关在小格子里变肥、等着成为鲜美牛排的肉牛,日子应该还是好过得多。虽然自己的物种即将灭绝,但这丝毫不会影响那头野生犀牛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相较之下,肉牛这个物种虽然在数量上大获成功,却完全无法安慰那些单独个体所承受的痛苦。
我们从农业革命能学到的最重要一课,很可能就是物种演化上的成功并不代表个体的幸福。研究像小麦和玉米这些植物的时候,或许纯粹的演化观点还有些道理。但对于像是牛、羊、智人这些有着复杂情感的动物来说,就必须想想演化上的成功会对个体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我们在下面的章节还会一再看到,每当人类整体的能力大幅增加、看来似乎大获成功,个人的苦痛也总是随之增长。
楼主:向日葵花开2017  时间:2020-10-16 17:26:19
续上2摘自《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未来的来临
农业时代人类的空间缩小,但时间却变长了。一般来说,采集者不会花太多心思考虑下周或下个月的事,但农民却会想象预测着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事。
采集者之所以不管未来,是因为他们就是现采现吃,不管是保存食物还是累积财物,当时都不是容易的事。当然,他们显然还是有某些事得要事先规划。不管是在雪维、拉斯科或是阿尔塔米拉(Altamira)洞穴,这些艺术家绘画的时候想必都希望它能够流传后世。人际关系和政治对立都是长期的事,无论报恩或报仇,常常都要花上好几年的时间。然而,在狩猎和采集这种自给自足的经济里,要做这种长期规划就会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但说来也有趣,这让采集者省下了许多不必要的忧虑。毕竟,如果是那些无法影响的事,就算担心也没用。
而在农业革命之后,“未来”的重要性被提到史上新高。农民不仅时时刻刻都得想着未来,还几乎可以说是为了未来在服务。农业经济是以生产的季节周期为基础,经过很多个月耕作,再来到相对较短的收成高峰期。丰收的时候,农民可能会在收成结束后的晚上欢庆一场,慰劳这段时间的辛劳,但顶多一星期后就又会回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虽然可能已经有了足够的粮食来应付今天、下周甚至下个月,他们还是得担心明年和后年的问题。
之所以要担心未来,除了有生产季节周期的因素,还得面对农业根本上的不确定性。由于大多数村落拥有的农作物或家禽家畜物种十分有
限,一旦遇上旱灾、洪水和瘟疫就容易灾情惨重。于是,农民不得不生产出多于所需的食物,好储备存粮。粮仓里堆了米,地窖里存了橄榄
油,食品室里有奶酪,屋梁上还挂着香肠,否则遇到歉收年就有可能会饿死。而且,总有歉收的一年,只是时间早晚而已,如果农民不早做准
备,绝对也活不久。
于是,早从农业时代一开始,“未来”就一直是人类心中小剧场的主要角色。在农民得靠雨水灌溉的地方,雨季一开始担心也就开始。每天早上,农民就会凝视着远方,闻闻风的味道,盯到眼睛发酸。那片是云吗?能不能来场及时雨?雨会下得够吗?雨会不会又下得太大,把田里的种子或秧苗都冲走打坏了?而在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流域,这里的农民一样忧心忡忡,但看的是河水的高度。他们需要雨季让河面上升,一方面把上游肥沃的土壤冲下来,另一方面引水进入他们庞大的灌溉系统。然而,如果这场洪水让河面涨得太高,又或来的时机不对,田地就会遭到严重破坏,下场与旱灾一样凄惨。
农民担心未来,除了因为有更多东西要保护,也是因为现在有别的方法可以减少风险。他们可以再整一块地,再挖一条灌溉的渠道,再多种一点作物。在夏天,满怀忧虑的农民像工蚁一样疯狂工作,挥汗种着橄榄树,再由他的孩子和孙子把橄榄压成油,这样到了冬天甚至明年,他就能吃到今天想吃的食物。
农业带来的压力影响深远,这正是后代大规模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基础。但可悲的是,虽然农民勤劳不懈、希望能够保障自己未来的经济安全,但这几乎从来未曾实现。不管在任何地方,都出现了统治者和精英阶级,不仅靠着农民辛苦种出的食粮维生,还几乎全征收抢光,只留给农民勉强可过活的数量。
正是这些征收来的多余食粮,养活了政治、战争、艺术和哲学,建起了宫殿、堡垒、纪念碑和庙宇。在现代晚期之前,总人口有九成以上都是农民,日出而作、胼手胝足。他们生产出来的多余食粮养活了一小撮的精英分子:国王、官员、战士、牧师、艺术家和思想家,但历史写的几乎全是这些人的故事。于是,历史只告诉了我们极少数的人在做些什么,而其他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就是不停挑水耕田。

由想象所建构的秩序
靠着农民多生产出来的食物,加上新的运输技术,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住在一起,先形成村落,再形成城镇,最后成为都市,再由王国或商业网络把它们紧紧相连。
然而,想真正抓住新时代的契机,光靠粮食剩余和交通改善还不够。就算有能力养活某个城镇的一千人或是某个国家的一百万人,还是无法确保这些人都同意如何划分领土和水资源,如何解决争端,以及在干旱或战时该如何应变。而如果对这些事项都无法达成协议,就算大家谷仓满满,还是会冲突不断。史上的场场战争和革命,多半起因都不是粮食短缺。法国大革命领头的是有钱的律师,而不是饥饿的农民。古罗马共和国在公元前1世纪达到权力高峰,舰队从整个地中海运来种种珍宝,就算在他们祖先最疯狂的梦里也意想不到。然而,正是在他们的富庶达到最大值的时候,古罗马的政治秩序崩溃,引来一系列致命的内战。南斯拉夫在1991年的资源完全足以养活所有国民,但依旧解体并引发可怕的浴血战争。
这种灾难的根源在于,人类在几百万年的演化过程中,一直都只是几十人的小部落。从农业革命之后,不过短短几千年就出现了城市、王国和帝国,但时间并不足以让人类发展出能够大规模合作的本能。
虽然人类在采集时代也没有这种合作的生物本能,但因为有共同的神话故事,几百个陌生人就能够互相合作。然而,这种合作毕竟比较松散而有限,各个智人部落还是各自生活,也能满足大多数智人的自身需要。如果两万年前有个社会学家,完全不知道农业革命后的事情,就很有可能认为种种虚构神话故事的用途相当有限。讲到祖灵、讲到部落图腾,或许已经足以让500人愿意用贝壳交易、举办某种庆典或是联手消灭某个尼安德特人的部落,但也就如此而已了。这位远古社会学家不可能想到,靠着虚构的故事还能让几百万互不相识的人每天合作。
但事实就是如此出乎意料。现在看来,虚构故事的力量强过任何人的想象。农业革命让人能够开创出拥挤的城市、强大的帝国,接着人类就开始幻想出关于伟大的神灵、祖国、有限公司的故事,好建立起必要的社会连接。虽然人类的基因演化仍然一如既往慢如蜗牛,但人类的想象力却是极速奔驰,建立起了地球上前所未有的大型合作网络。
在大约公元前8500年,全球最大的聚落大概就是像杰里科这样的村落,大概有几百个村民。而到了公元前7000年,位于今日土耳其的加泰土丘(Çatal Höyük)城镇大约有5000到10000人,很可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聚落。再到了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肥沃月湾(Fertile
Crescent)一带已经有了许多人口达万人的城市,而且各自掌理着许多附近的小村庄。在公元前3100年,整个下尼罗河谷统一,成为史上第一个埃及王朝,法老王统治的领土有数千平方公里辽阔,人民达数十万。大约在公元前2250年,萨尔贡大帝(Sargon the Great)建立起第一个帝国:阿卡德帝国,号称拥有超过100万的子民,常备军队达5400人。在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500年之间,在中东开始出现大型帝国:亚述帝国、巴比伦帝国和波斯帝国。这些帝国统治人数达数百万,军队人数也有上万人。到了公元1年,古罗马统一了整个地中海地区,纳税人口达1亿。有了这些钱,古罗马得以维持人数达25万到50万的常备军,架构完善的交通网络,在1500年后仍然在使用,另外还有到现在仍令人赞叹的剧院和露天剧场。
其他地区也各自有其社会发展和政治统一的过程。例如在东亚,大约在公元前7000年,开始在黄河流域出现小村落,最后在公元前221年
由秦始皇统一天下。秦朝约有4000万人,税收得以支持数十万士兵,以及共有超过十万官员的复杂朝廷系统。
确实,这种种都令人印象深刻,但我们不该有太美好的幻想,以为在法老王时代的埃及或是在秦朝的“大型合作网络”就已十分完美。“合作”听起来应该十分无私而且利他,但这件事并不总是出于自愿,而且还更少能够公平。大多数的人类合作网络最后都成了压迫和剥削。在这种新兴的合作网络里,农民交出他们辛苦工作得来的多余粮食,但帝国的收税官只要大笔一挥,就可能让他们一整年的辛劳都化为乌有。像是古罗马著名的圆形剧场,常常是由奴隶所建造,让有钱有闲的古罗马人观赏由奴隶上演的神鬼战士秀。就连监狱和集中营也算是合作网络,要不是有数千名互不相识的人用了某些方式来管理协调彼此的行动,这些网络根本不可能运作。
* * *
所有这些合作网络,不管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还是秦朝和古罗马的帝国,都只是“由想象所建构的秩序”。支持它们的社会规范既不是人类自然的天性本能,也不是人际的交流关系,而是他们都相信着共同的虚构神话故事。
楼主:向日葵花开2017  时间:2020-10-16 17:26:19
续上3摘自《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用一种间谍卫星的高度……
人类文化一直流动不休。但这种流动究竟是完全随机,或者其实有个整体模式?换句话说,历史有个大方向吗?
答案是肯定的。几千年来,我们看到规模小而简单的各种文化逐渐融入较大、较复杂的文明中,于是世界上的大型文化数量逐渐减少,但规模及复杂程度远胜昨日。当然这是从宏观层面来看的粗略说法,如果从微观层面来看,每次几个文化融合成大型文化的时候,也可以看到大型文化的破碎解离。就像是蒙古帝国,虽然曾经雄霸亚洲甚至还征服了部分欧洲,但最后还是分崩离析。又像基督教,虽然信众数以亿计,但也分裂成无数教派。拉丁文也是如此,虽然一度流通中西欧,最后还是转化成各种当地方言,演化出各国的语言。然而,合久必分只是一时,分久必合才是不变的大趋势。
想观察历史的方向,重点在于要用哪种高度。如果是普通的鸟瞰高度,看着几十年或几世纪的发展走向,可能还很难判断历史趋势究竟是分是合。要看更长期整体的趋势,鸟瞰高度便有不足,必须拉高到类似太空间谍卫星的高度,看的不是几世纪,而是几千年的跨度。这种高度能够让我们一目了然,知道历史趋势就是走向分久必合。至于前面基督教分裂或蒙古帝国崩溃的例子,就像是历史大道上的小小颠簸罢了。

“信任”正是所有金钱形式最基本的原料。如果有个富裕的农民卖掉房舍田产换来一袋贝壳,还带着这袋贝壳前往远地的省份,那是因为他相信抵达之后,其他人会愿意用稻米、房屋和田地和他交换这些贝壳。所以,可以说金钱就是一种相互信任的系统,而且还不是随随便便的某种系统:金钱正是有史以来最普遍也最有效的互信系统。
在这种信任的背后,有着非常复杂而长期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网络。为什么我会相信贝壳、金币或美元钞票?原因就在于:我的邻居都信。正因为我的邻居都信,所以我也信。而我们都信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国王也信,要求我们用这些东西来缴税;还有我们的牧师也信,要求我们用这些东西来缴什一税。拿一张一美元的钞票来仔细瞧瞧,我们会发现这只是一张色彩丰富的纸,一面有美国财政部长的签名,另一面则写着“In God We Trust”(我们信神)。我们之所以愿意接受以美元付款,正是因为我们相信神,也相信美国财政部长。正因为“信任”这件事如此关键,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什么金融体系会与政治、社会和意识体系如此紧密相连,为什么金融危机往往是由政治发展引发,以及为什么光是股票交易商某个早上的感觉就能影响股市的涨跌。
最早发明钱的时候,人们还没有这种信任,所以要当作钱的事物本身就得有实际的价值。

自然法则
我们目前为止讨论到的所有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的重要特征:相信的都是神灵或是其他超自然对象。然而,世界宗教史并不只是神的历史。在公元前1000年,亚非大陆开始出现全新的宗教及信仰类型。这些新型宗教信仰包括印度的耆那教(Jainism)和佛教,中国的道教和儒教,以及地中海的犬儒主义(Cynicism)和享乐主义(Epicureanism),共同的特征就是崇拜的并非神祇。
这些信仰也认为有某种超人类秩序控制着这个世界,但它们所崇拜的这个秩序是自然法则,而不是什么神圣的意志。这些自然法则的宗教信仰虽然某些也相信有神祇存在,但认为神祇就和人类、动物和植物一样会受到自然法则的限制。虽然神祇可以说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有其优势(就算是大象或豪猪,也各有优势),但他们也像大象一样,并无法改变自然的法则。里面典型的例子是佛教,这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古代自然法则宗教,而且到今天仍然兴盛。
释迦牟尼认为,人遇到事情通常就会产生欲念,而欲念总是会造成不满。遇到不喜欢的事,就想躲开;遇到喜欢的事,就想维持并增加这份愉快。但正因如此,人心就永远不满、永远不安。这点在碰上不悦的时候格外明显,像是感觉疼痛的时候,只要疼痛持续,我们就一直感到不满,用尽办法想要解决。然而,就算是遇上欢乐的事,我们也从不会真正满足,而是一直担心这种欢乐终将结束或是无法再持续或增强。有些人多年来一直在寻找爱情,但等到真的找着了爱情,却还是不满足。有的开始整天担心对方可能会离开;有的又觉得自己太过屈就,应该再找更好的人。(而且,我们也都认识某些人,又担心别人离开,又觉得自己屈就)。
虽然上天可以赐雨,社会机制可以提供公平正义和卫生保健,有好的运气就可以变成百万富翁,但不论如何,我们的基本心态都不会改变。因此,就算是最伟大的国王也无法避免焦虑,得不断逃避着悲伤和痛苦,也总是想要追寻更多的快乐。
释迦牟尼找到一种方法可以跳出这种恶性循环。在事物带来快乐或痛苦的时候,重点是要看清事物的本质,而不是着重在它带来的感受,于是就能不再为此所困。虽然感受悲伤,但不要希望悲伤结束,于是虽然仍有悲伤,也能不再为此而困。即使仍然悲伤,也是一种丰硕的经验。虽然感受快乐,但不要希望快乐继续,于是虽然仍有快乐,也能不失去心中的平静。
但要怎样才能让心里接受事物的本质,而放下种种欲求,知道苦即为苦、乐即为乐?释迦牟尼制定一套冥想的技巧,能够训练心灵感受事物的本质而排除种种欲求。通过训练,心灵专注在“我现在是什么感受?”,而不是问:“为什么是我?”这种境界很难达到,但并非不可能。
释迦牟尼将冥想落实在各种道德规范上,好让信众更能专注在实际的感受,而不会落入各种欲求和幻想之中。他要求信众不杀生、不邪淫、不偷盗,因为这些作为一定会让欲望如野火燎原,而一心追求权力、感官享受或财富。等到这些火焰彻底扑灭,原本的欲求就换成了圆满和寂静,称为涅槃(梵文的原义就是“熄灭”)。达到涅槃,也就是解脱了所有苦痛,能够无比清晰地感受身边的现实,没有什么幻想和幻象。
虽然人们很有可能还是会遇到苦痛,但苦痛已经不再能影响他们。毕竟,无欲则无苦。
根据佛教经典,释迦牟尼本人就达到了涅槃,从痛苦中完全解脱。而在这之后他就被称为“佛陀”,意为“觉悟者”。接着,佛陀一生前往各地
普传佛法,希望让所有人离苦得乐。佛陀的教诲一言以蔽之:痛苦来自欲望;要从痛苦中解脱,就要放下欲望;而要放下欲望,就必须训练心智,体验事物的本质。
对佛教徒来说,这条“佛法”就是举世皆同的自然法则,“痛苦来自欲望”这件事举世皆同,就像在现代物理里E总是等于MC²。所以,所谓的“佛教徒”,就是相信这条法则,将这条法则落实在一切日常活动中的人。另一方面,是不是信仰某个神灵,对他们来说就不是那么重要。一
神论宗教的最高原则是:唯一真神确实存在,那么他想从我这里要什么呢?佛教的最高原则,则是:痛苦确实存在,我该如何逃离呢?
佛教并不否认有神祇存在,认为他们有强大的神通,能够带来降雨和胜利,然而神祇对于“由欲得苦”这条法则并无能为力。如果能够无欲无求,任何神祇都无法让人感到痛苦。相对而言,如果人有了欲望,任何神祇也无法拯救他脱离痛苦。
但也如同一神论的宗教,佛教这种前现代的自然法则宗教还是无法摆脱神祇崇拜。佛教告诉信众,他们应该不断追求达到涅槃境界,不要为了名利停下脚步。然而,99%的佛教徒都无法达到这个境界,而且就算他们一心希望最后能达到这个目标,日常生活里多半都还是追求着世俗的成就。于是,佛教徒还是崇拜着各种神祇,像是在印度的佛教徒拜着印度的神,西藏的佛教徒拜着本教(Bon)的神,日本的佛教徒也拜着神道教的神。
此外,佛教的几个教派也随着时间发展出满天诸佛菩萨。诸佛菩萨是人也非人,他们已经能够达到涅槃、解脱痛苦,但为了解脱和帮助还在轮回中的芸芸众生,倒驾慈航重入世间。所以,佛教徒崇拜的并不是神祇,而是这些已经开悟而尚未成佛的人,除了希望他们协助达到涅槃的境界,也希望他们帮忙处理一些世俗的问题。于是,我们就看到整个东亚有许多佛菩萨得负责降雨、医病,甚至还得保佑杀敌求胜,而信众也虔心祈祷,为他们焚香,献上各色鲜花、稻米和甜品。

这么说来,究竟为什么要学历史?历史不像是物理学或经济学,目的不在于做出准确预测。我们之所以研究历史,不是为了要知道未来,而是要拓展视野,要了解现在的种种绝非“自然”,也并非无可避免。未来的可能性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举例来说,研究欧洲人究竟是如何控制了非洲人,我们就知道种族歧视绝非自然或无可避免,而且知道世界大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样貌。

于是,无论我们把历史发展的动力称为博弈理论、后现代主义或迷因学,“提升人类福祉”绝不是其主要目标。并没有证据显示史上最成功
的文化就一定是对智人最好的文化。而就像演化一样,历史的演进并不在意生物个体是否幸福。至于对个别的人类来说,即使受到了历史演进
的影响,但通常一方面太过无知,一方面又太过软弱,因此无力改变。

楼主:向日葵花开2017  时间:2020-10-16 17:26:19
本来想摘抄留念一下,因为大概不会再2刷了,但是却发不完上来,说是字数超限。算了,太麻烦。有这个时间处理文档我都可以看另一本书了。

总之,全书的大概意思就是,历史是这样发展还是那样发展,都是随机的,哪怕就是预测出来了也没毛用。而且,历史的发展、物种的进化,跟个体的幸福体验也没毛关系,个体该悲催的该幸福的,在哪个历史时期都差不多。反正,在“宇宙大爆炸”这种时空概念里,所有的一切都是没有目的性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个体如何才能快乐?就是不要再执着于快乐还是不快乐。一切Let it be 就好。

哈哈,这明明就是哲学书好吗?突然觉得不想再看带有哲学思考的书了。反正最后都是“空”。包括建筑设计也是,各种主观意识层面的讨论。好想做个理科类的科学家。谦卑的去研究和发现事物就好,不需要参与评判和思考对错。
楼主:向日葵花开2017  时间:2020-10-16 17:26:19
2017.5.23

昨天又有一个“慕名而来”的业主想让我帮忙设计。我说我是建筑师不是室内设计师。对方跟之前的所有人一样,根本区分不出建筑师和设计师有什么区别。这么多年来,我已经习惯大部分的人对我专业的不理解。这里是中国...大部分人是不知道有建筑师这个职业的?

从我辞职以来到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各种各样的业主找过我帮忙做设计,至少10个项目了吧!有建筑的(自住房)有室内的(网咖、儿童教育、烘焙馆、个人住宅装修4份、诊所、办公室,等等)。我没有接任何一个活。

因为.......真不会。很搞笑。设计航母的人怎么不会设计家用小船只呢?应该是我的自信心不足。我没有参与过完整的一次室内设计的流程,所以我心虚。室内设计的门槛很低很低,设计师甚至都不需要本科学历,随便读个什么职业学校会用绘图软件就可以赚钱了。但是一般不会有业主只要设计方案图(建筑就可以方案和施工图分开,而真正建造施工又是另一个过程了),一个室内设计就是要从方案到施工给成品的。这个过程我心里没底。

一年随便都能接到10多个项目,完全没有广告、宣传,只凭朋友渠道知道我是建筑师主动找到我的。如果专心做这个,赚点零花钱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单枪匹马真的没勇气。所以特别想要一个好的合伙伙伴,对方负责接单、谈价格、处理对外事务、对接施工队,等等,而我可以专心做设计。没有。

老公说我,那么小的事情完全可以自己做啊!我脱口而出:也许上天是想让我做更重要的事情呢?我把时间花在这些小事情上,我的重要事情就永远做不了。老公说,那你打算几岁做重要事情呢?呃,又被老公戳中痛点。

我一个好友,她在朋友圈里说,她觉得她现在一大把年纪了还熬夜作图性价比太低。跟我一样的感觉。到了我们这种年纪,技术上的积累已经有一定的水平,本应该做总负责人老总级别的了。但是厉害的人也多啊,论资排辈轮不到我们啊!所以也有很多人自立门户。但生意难做。所以也有很多人就放弃建筑了,改行做餐饮、教育等等行业,自己当老板,小本经营。

这可不是我想要的。但。但。结果。就是依附着老公当不称职的全职妈妈。

(下面放几张照片,是我设计的一个儿童教育附属的绘本阅读区。后来很多找我做设计的业主就是因为看到这个绘本馆之后找的我。光看照片感觉不出来,现实体验得到比较高的评价,家长们说环境很舒服,孩子们也特别喜欢。这里成为一个舒适的社区中心。我自己不是专业的设计师,从一个近似垃圾堆的废墟中完全由我一个人花了一个月时间从零开始捣鼓出来,还是蛮有成就感的)
















楼主:向日葵花开2017  时间:2020-10-16 17:26:19
之前说到要把我的创业过程写下来,但是觉得要花很多时间,虽然经验教训还是值得一写,但每每回想起来都还不是太释怀。交给时间吧,真的哪天突然想写了再写。

觉得自己现在的状态有点可怕,现在就需要活在回忆中了吗?朋友让一起合作做点小生意,我没有合作的欲望、也没有要大干一场的活力。每天就是捧着书来阅读。不想太逼自己。给自己一段全然的时光喘口气吧!
楼主:向日葵花开2017  时间:2020-10-16 17:26:19
9527,评论区字数超限。关于大裤衩。

评论 看天下9527:大裤衩的设计者雷姆·库哈斯和他的爱徒扎哈·哈迪德,一个男神一个女神,都是超越不了的人物。就像乔布斯一样的存在,只能景仰。不过我和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是天蝎座!

库哈斯在扎哈逝世一周年接受采访时说:我们的关系非常亲密,尽管我们之间有很多不同。这也就说明,图解不足以来解读我,直觉也不足以来阐释她。我们都对于建筑对政治的改变或是之间的关联很感兴趣。她热衷的事情还有很多,你们或许永远不会知道。也许这是遗憾,但也可以说是种幸运,因为她得以多少保持一些神秘感。我们两个都是天蝎座。

而对于大裤衩,库哈斯明确的表述了他的愤怒:

AC《建筑创作》:最近中国发布了一条杜绝“奇奇怪怪建筑”的城市规划导则,反对“尺度过大、盲目西化、刻意求怪”的建筑,呼吁有关部门加强监管,推崇“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您认为这种国家层面的导则是否会对您在中国的项目、乃至更广泛的中国建筑产生影响?
雷姆·库哈斯:建筑深刻地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CCTV总部大楼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在开始CCTV项目之时,我必须在参加纽约世贸中心重建竞赛与在中国参加CCTV竞标之间做出抉择,最终我选择了中国。讽刺的是,我们设计CCTV总部大楼的初衷是为社会主义国家做一座建筑,因为这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座建筑放在世界的其他任何地方都不可想象。然而今天,政府却认为这栋大楼是国家西化的一部分。这种误解如此之深,以至于我根本不知道应该从何开始纠正或如何辩解,甚至也不知该向谁解释。


AC《建筑创作》:您觉得建筑师是否能够改变这一境遇?
雷姆·库哈斯:这个项目极为明显地表达了中国特色,尤其是表达它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这也是我受邀做此设计的原因。因此,最后的建成作品恰恰是严格遵循业主意愿的结果。然而最终,由于客户或政府改变了想法,使它今天看起来有些无所适从或言不由衷。我认为不能只依赖建筑师,而应由整个中国社会来发表观点,比如评述它对于建筑的娱乐化形式的贡献,或多少减弱围绕它的论战和随之造成的紧张氛围。我想只有你们——媒体,中国人自己——才能做到这一点。我看不到建筑师能为此做些什么。
关于你提到的中国新的建筑导则,我对此看得很重。甚至有些讽刺的是,我在一定程度上也认同这些导则。我认为当下有一些疯狂的建筑和怪异的方向,因此我在某些方面也跟导则持有相同的观点。
楼主:向日葵花开2017  时间:2020-10-16 17:26:19
今天是粉色的非洲菊,真的太美了!现在每天花很多时间弹钢琴,因为我发现弹琴可以达到冥想的效果,至少这段时间是的。


楼主:向日葵花开2017  时间:2020-10-16 17:26:19
练琴练琴练琴,看书看书看书,海边度假陪小孩


楼主:向日葵花开2017  时间:2020-10-16 17:26:19
9527,谢谢你还在。

一年多过去了,感觉又回到刚刚开帖时的心情。那时还没有自己做过生意,还抱着有事可做的心,还有期盼。现在生意也做过了,可做的事没有了,真是深深的loser 的寂寥啊!

那天男闺蜜问我,现在建筑师责任制落地了,建筑师的地位要大大提高,你想过回归吗?
经过这一年的折腾,我落到了原处,而且更迷茫,回归是肯定的,但竞争力又大幅下降,哪有那么容易。

今天回头看看刚开始写的东西,有个网友的回复还是感觉很到位:那些要淘汰的人、淘汰的设计院,就由得它们被淘汰吧!你的擅长和你的坚持就是你以后要走的道路。

这一年的经历,我明白自己根本不喜欢做些什么小咖啡店小奶茶店小书吧或者教小孩画画之类的生意,也做不好。大的生意我根本就没有资本去做。
真的除了建筑师我什么都不会做了。但是建筑方面我也落后了很多。
没错,做个优质的家庭主妇和妈妈也是很有意义,可我孩子都出去读书之后我不想在家发霉。我更想高质量的陪伴他们,又能给得起高平台他们。

9527,9527,你说呢?


楼主:向日葵花开2017  时间:2020-10-16 17:26:19
@童天一 2017-08-07 17:33:15
能坚持到现在,给楼主点赞一下!
-----------------------------
谢谢鼓励!

楼主:向日葵花开2017

字数:92774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16-07-01 22:52:00

更新时间:2020-10-16 17:26:19

评论数:28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