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股市论谈 >  好像只有股市可以聊

好像只有股市可以聊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这轮经济内循环,将改变所有人的财富


弹琴的牛
“内循环”已经成为近期经济领域的最大热词。如果你弄不明白它,就不知道这个国家已经发生了什么、又将要发生什么。今天这篇文章7700字,详细地阐述了“内循环”的本质,希望能有助于大家更好地理解经济内循环,以把握新时代。
( 1 )
什么是“内循环”?
首先,让我们开门见山,“内循环”不是一个新玩意,已经持续了好多年,但是效果却正面临着递减。
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可以分成2个阶段:
2002-2008年是第一个阶段,经济是“出口-投资”模式,即外循环和内循环互动模式;
2009至今是第二个阶段,经济是“负债-投资”模式,即以内循环为主的经济模式。2012年之后,内循环就逐步出现问题,2019年外部条件恶化后,问题加速放大。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分3部分来讲。
1、2002-2008:外循环和内循环互动阶段;
2、2009至今:内循环及其矛盾;
3、当前经济的基本情况。
( 2 )
2002-2008:
外循环和内循环互动阶段
一个商品,如果卖出去了,最终只可能有3种去向:
第一、被国内终端消费者买了,用于日常吃喝玩乐,这就是消费;
第二、被国内企业买了,用于生产或扩建厂房,这就是投资;
第三、被国外的消费者或企业买了,这就是出口。
消费+投资+净出口,这三者的总和用货币来计量,就是GDP。
一个商品,如果国内消费者不买、国内企业不买、国外的消费者或企业也不买,那就卖不出去。当大规模的商品卖不出去的时候,就出现了经济危机。
所以经济危机又叫做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生产相对于消费能力出现了过剩。
1996年的中国,经济第一次出现了过剩。
当时一半以上的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不到50%。到了1998年,商品库存甚至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50%。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经济一定会出现危机。
但是1998年的生产过剩,并没有转化为经济危机,反倒是在之后几年被逐步消化掉了。
经济危机体现为商品卖不出去。那么一个很自然的逻辑就是,我只要想办法把商品卖出去了,经济危机就暂时过去了。
所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有两种传统的方法可以延缓经济危机:一是进一步挖掘国内市场,二是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
两者的实质都是一样的,把商品卖给以前不买的人。
1998年之后,我国就是通过“对内深挖国内市场,对外开拓海外市场”,来延缓经济危机的。
内部而言。1998年之后,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来深挖国内市场。比如,废除福利分房,振兴带动一系列产业链的房地产市场。
对外,我们2001年加入了WTO,出口暴增,消化掉了巨量的轻工业过剩产能。
在内外两个新市场,也就是房地产和出口的带动下,中国经济迅速走出阴影,形成了“外贸-投资”双驱动的经济模式,并且形成了内部和外部两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循环。
这两个循环的有效运转,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保障。
( 3 )
外循环和内循环的本质
接下来,我们来好好剖析外循环和内循环的本质。
外部循环,对应着整个外贸出口。
首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消费者购买中国产品,中国形成外贸顺差,获得大量外汇储备。
其次,我国用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资金回流到美国,支撑美国债市、股市等虚拟经济。(这句话是理解外循环的最重要环节)
美国虚拟经济市场不断膨胀,股市上升、房地产市场上升,美国老百姓手上有钱后就开始不断地消费,继而购买更多的中国产品。
这就是外部循环,外部循环的本质是不断通过出口来带动经济。
然后来说说内循环。
内部循环有两条线,一是投资,一是消费。
投资方面,当时的内部循环对应着城镇化和整个房地产市场。
首先,老百姓把钱放在银行里面,形成银行体系的巨额存款。
其次,银行通过土地开发、土地买卖、房地产买卖这3个渠道,把这些存款投放到房地产市场。老百姓用自己的存款,支撑了整个中国房地产市场,最终,再自己去贷款,消化不断升值的房屋。
这就是当时的内部循环,内部循环的本质是不断通过城镇化和房地产投资来带动经济。

消费方面又有两条线。
首先,外部循环导致出口订单增多,“食物链”上各级企业都需扩大生产,雇佣更多工人,使得内需消费增加,形成良性互动。
其次,内循环的城镇化需要的大兴土木,跟上述类似,也会使得内需消费增加,同样形成良性互动。
可以看出,我国消费是一个被动项,是由外循环(出口)+内循环(房地产带动的城镇化)导致的内需增加拉动的。如果外贸和投资熄火,是无法靠所谓的消费来拉动经济的,因为此时的消费就是无源之水。
然后,我们得讲到外部循环的破灭。
这两个循环一个主要对应着城镇化和房地产投资,一个主要对应着外贸出口,这也是我们当时消耗过剩产能的两个主要途径。但是,这两个循环都是不稳定的。
外部循环,要求美国虚拟经济不断膨胀。只有美国虚拟经济不断膨胀,美国人才爱花钱,爱买中国产品。
内部循环,要求中国城镇化不断推进,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只有土地和房屋不断涨价,地方和开发商才能以此为抵押借到更多的钱,进而通过投资来带动经济。
说白了,要维持两个循环运转,就要求美国的股市和中国的房市一直高涨。但这是做不到的,比如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我们的外部循环就开始出现了问题。

2009年至今:
内循环为主阶段
2008年的时候,次贷危机已经爆发两年了,危机重创了欧美日经济,中国出口企业订单也大规模减少,越来越多的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产能严重过剩。
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从前几年的10%左右,迅速下降到2008年的3.5%(修正后的值是2.7%),随后在2009年更是下降为-44.8%(修正之后的值是-42.9%)。

轻工业产能过剩,直接导致其扩大再生产的意愿下降,从而波及到了重工业行业,然后就是大规模裁员、需求进一步萎缩。
2009年,中国出现了20年来最大规模民工返乡潮。如果再不出手,经济问题就可能演化为社会问题。

▲ NHK甚至还为此拍了个纪录片:
《返乡潮:2009年春节广州站纪实》
万分危机之下,我国启动大规模刺激计划,暂时缓解了危机。
我们外循环+内循环的两个引擎,既然坏掉了一个,那我们就把内循环加强,补上外循环的失利吧!加大政府投资,到处修桥修路,不是照样能拉动就业拉动内需,保证经济的持续运转嘛!
当年,我国决定加大投资力度,鼓励企业贷款,准备实施一系列基建工程。除了灾后重建外,主要有如下方面:
第一,加快保障房建设,第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三,加快铁路公路机场建设。
基建的钱从哪里来呢?从银行来。国家要求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加大对重点工程等项目的贷款支持。
为实施上述工程,国家预计到2010年投资合计4万亿,其中铁路公路机场城乡电网共计1.8万亿,灾后重建1万亿。这就是俗称的4万亿计划。
外循环靠不住了,我们就在4万亿刺激下,经济正式从“外贸-投资”双驱动模式,转变成以城镇化为依托的“负债-投资”单驱动模式。
咱们一方面持续大搞基建,另一方面一遇经济下滑就放宽房地产贷款和购房政策,努力挖掘房地产市场潜力。通过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带动重化工业需求,进而全面带动制造业,最终成功盘活中国经济。
也就是说,其实从2009年开始,我国经济就已经走向了以内循环为主的模式。
内循环不是什么新东西,只是2009年已经开启的凯恩斯主义的新表述而已。只不过在最近外部条件恶化之下,被再次强调,因而受到格外关注而已。
但是,通过政府主导、银行放款、企业借钱进而大搞基建的内循环刺激模式,有3个致命的缺点。
内循环引发的3个问题
1、这会导致更大规模产能过剩,因为任何基建项目都是有周期的
比如修公路,修路的时候,需要买大量的重化工业产品,消耗过剩产能,并催生更大规模的产能。基建周期内,为满足市场需求,重工业领域各行业扩建厂房,扩大生产规模。
但是,路修完之后怎么办呢?以前卖给修路单位的钢筋水泥现在又卖给谁呢?如果你是决策者,你会怎么办?
你会说,那就再修一条路。这可以继续延缓危机,但是路总有修完的时候。一旦城镇化进程慢下来,各个基建项目周期就会陆续完结,更严重的产能过剩就会凸显出来。
2011年底,产能过剩又出现了。这个产能过剩有多严重呢?我们在后面会详细介绍。
2、这会造成企业高额负债
基建资金多是银行贷款,这些钱是要还的,但是很多钱却还不上。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基建项目根本不能创造收益。
举个例子来说,某个四线城市地方政府借钱修了一个机场,这个机场一年都没几架飞机停靠,根本不赚钱,他拿什么还钱?这种现象在全国非常普遍。大家可以去查查自己家乡都欠了多少钱。
不光如此,负债还会从地方政府传导到一般的私营企业。
地方政府搞基建,必然会向其他企业购买原材料,比如购买钢铁。基建项目周期内,钢铁企业订单就会增多,钢铁企业就要扩大产能。但是钢铁企业一时间没有钱去修厂房,怎么办?他们就会向银行借钱来扩大再生产。
但是,基建项目周期完成后,就会再次出现产能过剩,进而导致钢铁价格下跌,赚的钱根本无法偿还银行本息。这些还不上钱的公司不得不继续贷款借新还旧,利息负担越来越重。
企业债务有多严重呢?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对发债企业做过一项统计,2015年所有发债企业中, 98%的企业利润根本不足以偿还债务,而必须靠借钱才能偿还之前的债务。
也就是说,中国企业的债务负担,使得企业从“借债投资”,变为“借新还旧”。
3、这会导致经济脱实就虚
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了。由于制造业大规模过剩,制造业本身的利润越来越低。与此同时,得益于城镇化的推进,得益于高杠杆购房的优惠政策,中国房地产的价格持续攀升,房地产成了最赚钱的行业之一。
而且,怕制造业还不上钱,银行更加不愿意贷款给制造业,大量资金变着方儿的流向房地产。甚至,前段时间还有一个惊人的新闻:
目前,高昂的房价已经成了所有年轻人心中的痛。掏空了“六个钱包”后,更加没钱消费了,导致需求进一步萎缩。
但房价能跌吗?不能。银行借出去的钱,相当部分是以房屋和土地作为抵押品的,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银行将出现大量呆坏账,最终爆发系统性风险。
产能过剩、负债高企、脱实就虚,内循环是一剂可行的药方,但副作用很可怕。所以,供给侧改革5个字,才如千钧一般重。
当前的的经济情况:
外需萎靡,内需不振,投资下滑
在产能过剩、负债高企、脱实就虚这三大问题环绕下,我国经济能通过外循环或者内循环来重新启动吗?
为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详细分析一下当前中国的经济数据。
首先讲讲产能过剩有多严重。
对一个经济循环而言,包含着原料采掘的采掘业,制作成中间产品的冶金、化工等行业,为他们制造设备的制造业等。这些就是主要的重工业行业。
大家仔细看一下数据:
绿色部分是产能利用率在75%以下的,也就是产能严重过剩的;黄色部分是产能利用率大于75%但是小于80%以下的都标,也就是产能过剩的;白色部分是产能利用率大于80%的,也就是产能不过剩的。
2016年以来,主要重化工业部门中,几乎所有行业,在几乎所有时间中,全部产能过剩,可谓触目惊心。
整个经济是联动的,重化工业的过剩会传导到轻工业。这里我们看一下轻工业过剩情况。

轻工业中与我们生活相关度最高的两个部门是食品和纺织,逛街的时候买买买,主要就是买吃的、买穿的。
2016年以来,和我们日常生活关联度最大的两个轻工业部门,食品部门在所有时间全部产能过剩,且多数时间是产能严重过剩。纺织部门在9个季度中产能过剩,在6个季度中踩线达标。
也就是说,在开启以投资为主导的内循环之后,数年之间,整个工业部门就都处于产能过剩之中,重化工业尤为严重。而这些过剩产能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难以消化。
所以我们必须得问,这些产能过剩能消化掉吗?
目前,消化过剩产能也只可能有3种渠道,第一,拉动国内消费,第二,促进国内投资,第三,加强外贸出口。
现在的经济是什么情况呢?外需萎靡,内需不振,投资下滑。
下面我们就这3个方面做一个详细梳理。
详解外贸、内需、投资
首先是外贸。
金融危机以来,先是欧债爆发债务危机,其后2015年新兴市场爆发金融危机,接着是新冠。整个外部经济环境一直恶化,逆全球化趋势越发明显。
在这个大背景下,我国出口增长率持续走低。按美元计价的出口总值,在2009年、2015年、2016年出口增长率都低于零,2019年的出口增长也仅有0.51%。

外贸形势非常严峻,短期看无法通过外贸消耗过剩产能。再加美国脱钩,外循环根本无法重建,所以我国只能不断强调内循环。
然后是投资。
投资是内循环最大的依托,凡是讲内循环的,无不讲到城镇化、基建等等。的确,2009年之后,投资在中国经济中占有绝对主导的地位,中国经济就是靠投资吊着一口仙气持续至今。
但是,投资这个引擎还有效吗?
这里我们详细分析一下。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是投资中最重要的部分,三者合计超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七成,三者的增长基本决定了投资的增长。
制造业方面。由于制造业过剩越来越严重,投资增速从2011年开始持续下滑。2011年,制造业投资增速还有30%左右,到2012年就下滑到不足20%,之后持续下跌,在2015年6月份之后,增速再也没超过10%左右,到了2019年底,增速仅有3.1%。
可以说,制造业投资在数据上对拉动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小。
基础设施方面。自从2009年四万亿以来,基建就成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基石。在2018年前,基本保持15%以上的增速。
但是,基建投资至少受到3方面的制约。首先,2015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的速度明显减慢,其次我国大中型城市的基建已经比较完善,大规模基建的空间在降低。最后,基建的投资主体是地方政府投资平台,这些企业往往债务高企且被限制继续借债。
这一系列原因,导致基建投资增速从2017年开始快速下降,2018年5月,增速跌破10%,到2019年底,基建投资增速下滑到3.8%。
可以说,基建投资在数据上对拉动经济的作用也越来越小。
制造业投资和基建投资都慢慢乏力了,于是,只能靠房地产投资拉动经济了。
但是,房地产也有自己的问题。比如抚养比(非劳动人口(老人和小孩)/劳动力人口的比例)上升,比如价格高企导致购买需求减少,比如国家的严格限制,这些都导致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
中国房地产投资增速,从2003年以来,除2008年底前后的金融危机异常期外,基本保持在20%以上。到了2013年底,增速都在20%以上。但是从2014年开始,房地产投资增速迅速下降,到2019年底,增速勉力维持在9.1%。
房地产投资拉动经济还在勉力维持,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同样也长久不了。
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从高达20%、甚至30%的增速,逐步下滑到不到10%的增速,制造业投资和基建投资增速更是仅有百分之三点几。它们高速增长时期催生出来的产能,在潮水褪去之后,全都裸露在了沙滩上。
那么,可以靠5G等新基建投资增长点吗?新的投资增长点,就算有,体量不如上述3项大。更何况,就算体量与之相当,也只是个“缓兵之计”,未来还是有产能过剩的危险。
内需能消化产能过剩吗?
外贸和投资都不能消化如此庞大的过剩产能,那么就只有靠促进国内消费来消化过剩产能了。但是,这能做到吗?
现在有人说疫情导致国外消费内移,可以通过消费重启经济。这个其实并不容易。
之前说过,消费是一个被动项。由于外贸订单增加或者城镇化加速,导致企业盈利增加,进而扩大生产,雇佣更多工人并一定程度提高工人工资,这才导致消费增加。
但是2012年以来,企业再次出现产能过剩,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利润大幅下滑,亏损企业越来越多。
大家看这个表格。4万亿初期,2010-2011年,企业盈利快速增长,亏损企业亏损总额与盈利企业盈利总额的比值远低于10%。
但是从2012年以来,企业亏损快速增长,再次提升到2009年的水平,并且在2015-2016、2018-2019这两个时间段,亏损额和盈利额的比值都明显高于10%。

企业盈利下滑,必然导致裁员。离职员工丢失工作,在职员工福利薪酬也势必受到影响。
事实上,在这两个时间段,中国人均收入增长率持续放缓。看这个图,蓝色的线是人均实际GDP增长率,橘黄色的线是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率。2015年底开始,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就长时间低于人均实际GDP增长率。
工资降低,非就业增多,据此可以得出一个基本判断,可供消费的工资总量,其增速势必在加速下滑。
可供消费的工资总量增速在下滑,而房价和房租却居高不下,这又极大程度挤压了消费。
这3个因素综合作用下,我国消费不振,难以消耗如此庞大的过剩产能。
总结
截至目前,中国距离开始大规模开启内循环的4万亿时代,已经过去11年了。
之前我们说过,投资刺激经济是一种凯恩斯主义的玩法,而凯恩斯主义是必然导致通货膨胀的,毕竟印了那么多的钱,不可能对货币总量没有太大影响。
但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不得不承认,我国反映通胀的CPI指数并不高。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大量资金被房地产领域吸收了。
也就是说,我国印出来的钱,没有去追逐一般的商品,而是有相当部分去追逐房地产领域中的房屋和土地这一特殊商品。这就是CPI涨幅并不大,但房价却暴涨的原因。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王德培,甚至把房地产成为“人民币的稳定之锚”,王德培曾经“掏心掏肺”地说:
“中国有200多万亿的人民币印制和发行,全世界之最了,为什么没出问题”,就是因为房地产,房地产是“中国通货膨胀的主战场。”
但是高价房这个问题主要针对“中产阶级以上的人”,所以社会本身不至于出问题。
王德培的这段话说得太明白了,我国为什么不敢让房价跌,因为“货币大量沉淀在那里”,一旦房价跌了,巨量的货币就会涌现其他商品市场,造成全社会范围内的通货膨胀。
那么,房地产的价格会一直维持高位吗?
城镇化放缓,人口结构逆转,房价虚高,房企背负高额负债……只能说,这实在有些岌岌可危。
房地产泡沫会破灭吗?会怎样破灭?我们都不知道。只知道的是,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灭,中国经济将最终停滞下来,而伴随着经济停滞的,是大量货币涌向市场导致的通货膨胀,停滞和通胀将并存,这就是可怕的滞胀。
所以说,我们必须护着这个泡沫。
从本质上来说,经济从内外双循环转向内部循环为主也已经11年了。
目前,经济面临的外部形势越来越严峻,全球经济衰退,新冠只不过是骆驼背上最后一根稻草。外部循环熄火,投资主导的内部循环成了唯一可靠的驱动引擎。
在这样的局面下,再次提出内部循环,只不过因为我们已经无从选择。虽然副作用大,但也不得不一饮而下。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最近10年,国内的内循环其实一直以房地产为主,老百姓最主要的消费就是房地产。除了房地产最大的消费就是汽车,市场规模也不过是1万亿。房地产光一手房销售都超过13万亿,还有二手房销售,装修、家电等相关消费,构成了国内老百姓消费主体。

政府这次提出内循环,主要是想要把除了房地产以外的其他消费激活。最好是能把广大农村人口的消费释放出来。全世界的经济结构都是以发展城市为主,但是我国的户口政策限制了农村人口迁入城市。这造成了收入、资源配置等多方面的巨大差距。未来的内循环必须纠正这些错配,激发市场活力。

解决农村问题,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农民变成工人,让他们落户到城市去。让从事农业的人口变少,3口人1亩地,无论如何都提高不了农民收入。如果是3口人,1000亩地的农场,才能提高农民收入。没有收入大幅增加,就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内循环。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今年全球这个情况,市场未来会如何走,其实谁心里都没底。出现什么以外,美联储能不能稳住局面,连美联储 自己心里都发毛。作为一个交易者,我们其实比其他任何职业的人都明白,啥叫非人力可为。无论是黑天鹅,还是灰犀牛,我们其实时常会遇到。而且是在岁月静好中,突然就遇到了。照顾好身边的人,安排好自己的生活,锻炼身体。投资其实比的是谁活得久。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23175515 2020-10-28 07:42:14
K神,您还认为年底左右能出现有效新冠疫苗吗?特别是欧美品牌的
-----------------------------
年底,明年年初,应该有很多疫苗上市。问题在于产量,还有欧美很多人的注射意愿。

根据国外报道,新冠疫苗的效果持续时间比较短,最短的只有3-4个月。如果产量跟不上,大量的欧美人不注射。那么等第一批注射的人,疫苗效果都消失了,还有很多人得着新冠呢。这个病就得再持续2年。如果产量跟上,那么也要到明年年底,全球才能完全解决。

这是国外研究机构根据计算机大数据推演出来的结果。

我国疫苗的初步预测产能是6亿剂每年。好像最快,这个病也要到明年年底才能在全球消灭干净。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蹉跎岁月ES6 2020-10-27 14:13:54
把农民变为居民,可以有几个好处:一丶为企业提供廉价劳动力 二丶消化空置的房子,拉动内循环引擎房地产 三丶防止资金外逃,引流天量M2资金到农村去投资固化,保住汇率稳定。
-----------------------------
钱从哪里来,农村除了土地没啥可以卖的。问题在于农村土地不可以买卖,只能出租。农业在全世界各国都是一个回报率低的行业。

农民去城里只能提供廉价劳动力,消化不了房地产,因为他们买不起,现在城里人都买不起了。

我们在新闻里,总是看到各国政府对经济、对未来,有如何宏伟的目标,如何详细的计划,这都是政客努力表演的结果。其实,对未来和经济,大家都是能过一天算一天,压根规划不了。

人类的秩序依赖于对不确定性的控制,组织政府、公司和家庭,都是为了应对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抵御风险的。问题在于,不确定性只能应对,不能控制。比如:新冠。

说这个的意思: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知识、掌握的规律和阅历,来推测未来的趋势;但是,要时刻清醒的认识到,未来是不确定的。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金融委周末重磅发声!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 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

10月3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 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研究部署金融系统贯彻落实工作。

10月3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 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研究部署金融系统贯彻落实工作。会议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金融委主任刘鹤主持,金融委有关成员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重点一: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

会议提出,增强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进金融双向开放。

增强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方面,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4月7日召开第二十五次会议提出,发挥好资本市场的枢纽作用。业内人士表示,正在推进的资本市场“深改”,将进一步强化基础性制度建设,从体制机制上优化资本市场生态,激发市场活力,进一步增强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动能。

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方面,10月30日,中国证监会分别召开党委会和党委理论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会议强调,以注册制和退市制度改革为抓手,带动发行承销、交易、持续监管、投资者保护等各环节关键制度创新,全面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全面注册制仅仅是时间问题,至于常态化的退市制度,就不好讲了。注册制好改,大家随便上市圈钱,等于降低了圈钱的门槛,对大多数利益相关者都有好处。仅仅是削弱了证监会的某些权力,让其他市场参与者更自由。

而退市常态就麻烦多了,它将触及很多上市公司,尤其是垃圾地方国企的利益,其中民营企业的阻力可以忽略不计。至于跟风炒垃圾股的股民,更不在考虑范围内,反正韭菜是一定被割的。阻力主要来自地方性国企和地方政府。这些僵尸国企,靠股市圈钱才能活命,他们还是地方政府解决就业等问题的手段,还有一些利益关系就不细说了。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以前每次改革,都要求股市上涨,制造气氛。然后改革完毕,股市跌得稀里哗啦。好像每次改革,都导致股市暴跌,股民损失惨重。这个思路其实属于神经病。你一改革,股市就暴涨暴跌,大部分人都赔钱。不知道这次是不是继续制造上涨气氛,然后一地鸡毛。

已经4000多家了,发行速度依然不减,退市制度也跟不上。更谈不上处罚二级市场坐庄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甚至大股东财务造假,也创世界之最。

a股从产生那天起,既没有牛市,也没有熊市,基本只有猴市。猴市其实最容易让普通散户赔钱。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中央深改委:严格退市监管 完善常态化退出机制】

11月2日丨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机制实施方案》、《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若干意见》。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机制、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是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制度安排。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方向,完善退市标准,简化退市程序,拓宽多元退出渠道,严格退市监管,完善常态化退出机制。要加快健全证券执法司法体制机制,加大对重大违法案件的查处惩治力度,夯实资本市场法治和诚信基础,加强跨境监管执法协作,推动构建良好市场秩序。

----------------------------------------------------------------

按照现有的退市制度严格执行,a股有超过15%的股票应该退市,注意是严格执行,尤其是耍财务手段造假的。美国市场的退市率是6-8%,每年。要是达到这个程度,那么a股那些乱炒垃圾股的,会死一大片。有利于净化市场环境。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全球最贵街道熄火!每平米售价曾超千万,如今房租腰斩无人问津,命中注定?
大猫财经

来源:大猫财经

01

2014年的时候,香港铜锣湾拍出了一间天价“铺王”。

就在铜锣湾波斯富街77至83号波斯富大楼地下,一间13平方米的N号铺以1.8亿港元易手、每平米合人民币1177万元,直接让房主赚了1.31亿港元,创下了全港最贵的“铺王”记录。

作为世界上最繁华的街道之一,铜锣湾绝对称得上是游人如织,卖价不低、租金也是天价。

2013年,铜锣湾就揽下了全球租金最贵零售商铺的宝座,平均下来一平米的年租金要20多万人民币,风头之盛甚至盖过了纽约第五大道和巴黎香榭丽舍大街。

租金稳定、转手便利、升值可期,所以很多香港炒家更喜欢炒商铺。像这间前面说到的铺王,原主人在2010年买入时花了4868万港币,捂了4年升值了将近3倍,确实很夸张。

不过从今年开始,这些过去无往不利的商铺炒家就开始抓瞎了。

受疫情、封关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访港游客少了99%,近乎绝迹、核心区商铺空置率屡创新高,业内人士预测,到今年年底,全港将有1/4的零售商铺关门结业——买卖都干不下去,租金就更收不上来了。

以铜锣湾为例,2015年高峰时期的每平方英尺租金一度高达2094港元,但截至今年第三季度已下挫至893港元,累积跌幅近60%。



没了稳定上涨的租金回报,早年高价购入的商铺也成了烫手山芋。前段时间,旺角通菜街142至146号启运大厦地下就有一间商铺被房主以3300万的价格打折出手。

2018年买下来的时候,这间铺子还值4520万港币,两年时间亏了1220万,再加上税收及代理佣金等费用,实际亏损或达1682万港元,确实很让人唏嘘。



02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香港的繁荣与衰落自然也不在一朝一夕之间。

早在上世纪30年代,远离硝烟的香港就承接了不少大陆南下避难的人才和资金。虽然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日军占领,但短短几年的陷落并未给当地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等到内战爆发,香港的“桥梁”作用就更加明显了。不光国统区的富商从这跑、就连解放区的军用物资也从这里过,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华润就是干这个的。

有人有钱又有码头,香港的进出口生意空前得火爆:1947年,香港贸易总值27.7亿港元,比战前最高年份1931年增长了116%,1949年更是突破了50亿港元。

于是在建国之后,这个有着特殊意义的“窗口”被保留了下来,继续扮演着“中间商”角色。

说起来,正是在历史的进程中赌对了三次国运,这才有了香港经济的一日千里。

目前在中国内地对外最大贸易地区中,排名第一的是美国,总比占19%;第二便是香港,中国内地对香港贸易总比占14%;

大把大把的热钱自此经过,航运贸易、金融地产等行业因此拔地而起,也让一众香港巨富跟着赚的盆满钵满,这其中又以四大家族为最——郭得胜、李兆基、李嘉诚和郑裕彤。

不过相比其他雄才大略的民族企业家,港产富商们显然更精通地产游戏。在积累了巨额财富后,他们逐步控制了香港的物流、金融、电力、码头、电信等所有具备垄断特性的产业,基本都是“坐地收租”的路子。

根基太深,以至于连特首董先生都难以撼动他们把持下的地产市场——八万五计划搁浅,数码港和硅港也没搞成、张汝京被迫远遁,三次豪赌攒下的先发优势又在三次转向中被无情的挥霍掉了。

错失了经济转型的宝贵机遇,香港只能在“李家城”的阴影下继续摸索。



03


在供不应求的土地和地产商的推波助澜下,地皮是越卖越贵了。

从1980年开始,香港的房价总体上是一路上涨的。尽管在亚洲金融风暴中遭受重创,但在内地的强支撑下,没几年就重新找到了上涨动力。

自2003年的低点到2018年这15年的时间里,房价累计涨幅达到了650%,榨尽了香港家庭的血汗。这甚至被写进了现任特首的施政报告里:“不少人的目标就是尽量赚钱买楼供楼,青年人选科和择业都要向钱看。住的问题也是香港最严重的安全隐患,不少家庭走投无路,甚至要住在工厂大厦内的劏房。”



一平米的房价随随便便就超过普通人几年的工资,哪还有余钱潇洒呢?好在自由港的名头尚在,香港依然可以靠繁荣的零售和旅游业过得很舒服。

到了2003年,内地赴港自由行逐步开通。

借着入世后腾飞的经济增速,手头宽裕起来的老百姓们开始踏上香港宣泄被压抑了许久的购物欲望:时装、电器、手表、唱片甚至报刊杂志,随便挑一样都是没见过的新鲜玩意,连买带玩兼旅游,内地游客的购买力是空前旺盛。

自1997年回归以来,香港旅游行业经历了20年飞跃式发展,内地赴港人次从1997年的236万攀升至2016年的4277万,增长超过17倍,仅仅在自由行开通后的9年时间里,内地游客合计给香港创造了近6300亿港币的消费额,对零售业和旅游业的支撑不可谓不突出——

不仅看中内地消费潜力的国际大牌纷纷顶着高昂的租金入驻,甚至很多旺铺在租约还没到期,房东身边就会有一票跃跃欲试的商家排队轮候,一铺难求,铜锣湾的街面上可就没空过一天!



04


不过如织的游人在为香港经济发展做贡献的同时,也遭惹了不少怨恨的目光。

早在2015年就有很多人或明或暗的表示:来港内地游客实在是太多了,已经对市民日常生活造成压力,不赞成增加开发“自由行”的城市数目——言外之意就是能不来就别来了。

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内地赴港游客的人数开始见顶了。

● 一方面,是日韩、东南亚及欧美路线的竞争,近在咫尺的香港多多少少去得有点腻歪了,加之汇率也比较坚挺,出国也算是不错的选择;

● 另一方面,越来越差的体验也给香港减分不少,这跟部分当地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既要担心大陆孕妇赴港生产,又要严防奶粉被抢空,没事还要翘班去商业街骂人,忙得可谓是不亦乐乎。

经历了14年到19年不断的社会治安和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是近一年内历时颇久的风波之后,出于各种目的赴港的人数骤减:

在2019年7月,内地赴港游客增速由正转负,8月游客数跌落至278.29万人次,创下了自2012年9月以来的单月最低。



等到了2020年,疫情导致的封关更让本就脆弱的旅游业蒙上了冰霜。赴港游客几乎归零,别说在房东压榨下喘不过气的小摊主,连那些财大气粗的国际大牌都撑不住了:

● 今年2月,奢侈品牌Prada提前4个月关闭其在铜锣湾罗素街的旗舰店;

● 今年6月,曾高调入驻的美国内衣品牌维秘也宣布结业、正式撤出香港;

● 今年8月,天梭表弃租罗素街与利园山道交界铺位后、瑞士品牌欧米茄也从罗素街撤退。

一片肃杀之下,珠宝、名表、奢侈品、甚至服装品牌和时尚快消等领域几乎全军覆没,零售、酒店、旅游、饮食、运输业等更是了受创最重的重灾区。

整个8月份,全港8月零售业总销货价值临时估计为256亿港元,同比下跌13.1%,而这样的下跌已经持续了整整19个月……



05


2018年的国庆,内地去香港的人有150万,2019年,这个数字直接腰斩了,只剩67万,到了今年,差不多就是归零了:国庆前四天,内地赴港的游客人数分别是——93、154、186、225,合计658人……

没有了观光客,光靠被地产商压榨干净的香港人,显然撑不起铜锣湾藐视众生的房租。

随着各行各业陷入萎靡,香港不仅失业率连创新高,可统计的破产案例也是络绎不绝:仅在今年5月,香港申请破产的企业和个人达到了2079宗,这也创下了17年来的单月最高纪录。

未来如何抉择,这已经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凭借着开放的营商环境、与内地接壤的便利,很快成了亚洲四小龙之一,甚至脱胎换骨成了不可取代的国际金融中心、算是吃足了全球化的红利。

不过动辄百万港币的月租也成了压在商户身上的抽血机,居民和游客们则成了源源不断的造血机器,滋养里这座城市里的富豪。

可如今面对日益高涨的逆全球化大潮,香港先是被威胁取消独立关税地位、紧接着又被威胁踢出SWIFT银行结算系统,直接从桥梁变成了对垒的前沿…….

过去的滋润日子一去不复返、游人如织的盛况也难再现,可选的方向已经十分有限了。

------------------------------------------------------------------------------------

人类历史上玩房地产泡沫,或者任何一种全民广泛参与的投机泡沫,最后都没有好下场。从南海泡沫,到密西西比泡沫,从日本房地产泡沫,到美国次贷危机,泡沫爆掉越早经济转型的可能性越大。

日本和美国能走出来,与他们的主导产业相关,除了房地产他们还拥有全球羡慕的高科技,地产泡沫爆掉,加强高科技发展。香港有啥,旅游、金融还行吗?

金融和房地产,必须建立在强大的工业基础上,尤其是高科技产业这种附加值高、而不可替代的产业上,由居民的高收入来支撑。否则全民炒房,其他的行业就完了。

人类正在迎来一个全面老龄化社会,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经历的事情。因为人类寿命整体延长,仅仅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全面的老龄化,加上年轻人的低生育,导致结果是人口的绝对数量的减少。

现代发达国家,人口的绝对数量减少,意味着经济增长全面放缓,甚至负增长。日本的今天,就是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明天,甚至绝大多数国家达不到日本的程度。毕竟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科技发达国家。

人口绝对数量的减少,对于大部分传统行业都是灾难性的,因为这将导致传统行业绝对的萎缩。而二级市场看的是业绩增长,如果业绩萎缩,对应的是估值坍塌。这也是大部分资金都去追逐新技术的原因。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美国大选邮寄投票创纪录高位,选举结果恐延迟!美股大跌并非杞人忧天

11月1日(上周日),市场分析师Kevin Breuninger和Hannah Miao撰文称,在2020年大选投票开始后,通过邮件投票或缺席投票的选民人数已经创下纪录。在疫情蔓延的背景下,人们普遍预计大量选民将选择邮寄选票。担心关键州的邮件和选举系统要花多长时间来处理和清点所有寄出的选票。专家指出,如果大选结果因清点邮寄选票耗过多,从而长时间无法确定,可能导致美国股市“大幅下跌”,而下跌幅度将取决于争端持续的时间


美国邮寄选票因疫情暴增

在美国大多数州,在正式计票前要先处理选票。根据各州的情况,处理选票的过程可能包括验证签名或检查身份证明文件复印件等步骤。在一些州,处理过程可能包括扫描选票,但要等到计票开始后才把投票信息通过表格记录下来。

提前开始处理选票的州或能避免选票积压,选票积压或导致大选结果延迟几天出炉。但是,一些州直到选举日才开始处理选票,包括对选情非常重要的宾夕法尼亚州和威斯康星州。

这其中具有政治含义。特朗普总统强烈谴责一些州的领导人试图在疫情危机期间扩大邮寄投票。虽然没有证据,但特朗普称,邮寄投票将导致大规模的选举舞弊。特朗普的竞选团队已经在宾夕法尼亚州和内华达州等多个州就邮寄投票提起诉讼。

佛罗里达大学美国选举项目(U.S. election Project)收集的19个州的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民主党人赢得的邮寄选票远远多于共和党人。前副总统、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拜登在全国民调中的支持率领先特朗普。

大选日后,邮寄选票将被增加到各州总的票数统计中,这可能会引发当选官员的反对,其中可能包括特朗普,如果邮寄选票对选情造成重大影响的话。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这次美国大选和上次大选一样,充满悬念和不确定性。由于可以邮寄选票,导致以前很多不参加投票的选民参与进来。他们究竟支持特朗普还是拜登,其实没人知道。

对于投资市场其实这两个人谁当选,可能都充满新的不确定性。原因只有一个,年龄!他们两位老人家干完这届总统,都80岁了,基本都没可能性谋求连任。这意味着,无论谁当选,都可以由着性子胡来,至少是最大限度的由着性子胡来。虽然,有国会制约,但是总统胡来的话,还是有很多办法绕开国会和最高法院的。

未来不怎么明朗,大家跟随趋势比较合适。在信息严重缺失的情况下,任何预判都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非常讨厌,今天出现短线买点,短线仓位50%。都不知道这笔交易能不能赚到钱。交易规则过度拟合沪深300etf,对交易系统整体不利。该错的时候,就让它错吧。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执着勇敢不怕死 2020-11-05 13:52:15
民主党输不起就出老千,美帝的所有事情似乎都在往最坏的方向发展,真是魔幻的一年
-----------------------------
2000年共和党小布什也是这么上台的,天下乌鸦一般黑。上次川普上台,威斯康辛和密歇根州都是微弱优势赢的希拉里,这次输了而已。其实都是闹剧,两个党代表美国不同的财团。共和党背后是军工、汽车、石油、房地产等基础行业,民主党背后是华尔街、高科技等行业。

两个党无论谁上台,对我们都不会友好。川普其实瞎咋呼,真正的招数也比较直接,话说的难听,事情做得比较直接,比如:直接制裁啥的。民主党其实更难对付,因为他们善于用阴招。比如对付德国,用美国的法律直接罚款德意志银行100多亿美元,查大众排放门罚款100多亿美元。干这些的时候,美国政府还站在道义的制高点。

川普对政治比较外行,不善于笑着下狠刀子,咋咋呼呼其实没多大杀伤力。其实要是希拉里上台,做得会比川普更缺德,你还得认为她做得对。这才是政治的艺术。拜登也是个老油条,比希拉里更阴险,我们等着吃软刀子吧。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陆媒邮寄选票帮了民主党 也敲响了美国制度的丧钟

我知道这个名字有点标题党,似乎很武断,可能很找骂,但仔细想了想了,就得这么起,因为这可能就是我的最终结论。

提起这次美国大选对美国制度的损害,有人说是川普耍赖或者拜登(疑似)作弊,亦或者两边铁粉未来可能的不服开打。但事实上,这些撕裂都是将是短期的,就跟戈尔和小布什当年闹得那出一样。再过几年没人会记得。如果问题只在这一层,美国还有的缓。

但这次大选中,这个国家一些更深层的机制,确实出了问题。让我们慢慢道来。

1

正式开始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先讲一个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曾经存在过一个跟美国极其相似的国家,它有极其强大的武力,却奉行共和制度。它的政治体制由一个领袖和参议院(senate、元老院)和众议院(公民大会)组成,它的军队维护着已知世界的全球化进程,它给了自己公民极大的人权,却又对部分外来者执行奴隶制,并以这些外来者的血汗维持帝国的活力……

是的,这个同时兼具伟大、文明、卑微、野蛮等矛盾特质的国家,就是罗马帝国,或者按他们自己的说法,叫SPQR(元老院与罗马人民)。



罗马帝国的衰败,起于一件事,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安东尼努斯敕令》,宣布向所有境内民众普发公民权——在此之前,罗马公民权必须通过继承、赎买或者为帝国服兵役的方式获得。

卡拉卡拉普发公民权,并非因为他是激进自由派,而是他的皇位得自父亲,上台之后在与参议院的斗争当中居于劣势,所以力图用扩大公民基数的方式调整罗马的选民结构,制衡参议院……

说简单点,就是政治斗争需要。

但卡拉卡拉没想到的是,他的这项改革将罗马推向一个万劫不复的深渊。



原因很简单,罗马之前搞得有限公民权那一套,虽然不公平,但却是有效的。罗马公民们要么有家族、文化继承,要么为帝国出过钱、流过血。拿到公民权后既有荣誉感、也知道自己该用选票干啥。

卡拉卡拉这么一搞,罗马的核心民族意识、公民的荣誉感、民众参政议政的旧有秩序,一下子全没了。罗马顿时如狂风中的沙画,随时会被吹散。

果然,《安东尼努斯敕令》颁布之后,整个罗马立刻爆发了财税危机、兵役危机和国家认同感危机。人头税系统瘫痪,蛮族雇佣兵化,更为重要的是,罗马公民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消失了。

于是就进入了“混乱的三世纪”,罗马皇帝换得快如走马灯,帝国内战无休无止,更关键的是,后来再出无论多少“大帝”试图改革、励精图治,想“让罗马重新伟大”,都于事无补了。

因为帝国的底层设计早已被卡拉卡拉玩坏了。

民主是个好东西,但无“门槛”、过分泛化的民主将是一场灾难。

这是《安东尼努斯敕令》给西方人的教训,按理说他们应该牢记。

但如今,极其类似的事情,正在“新罗马”美国上演。



2

这一届的美国大选,现在看,马上要进入一个“双赢”的结局,既川普和拜登即便决出胜负,得票差也在微末之间,然后双方都宣称自己获得胜利,闹到最高法去打官司。





以目前的趋势看,如果不出现奇迹,如果不God bless America,这几乎是必然结局。

而今年选情之所以如此胶着。主要是因为邮寄选票。

之前的稿子提到过,邮寄选票这个制度,最早是美国人在上世纪70年代为了保障选民在不可抗力、确实无法到投票站去投票的情况下,搞出来的“权宜之计”,之前一直就是小范围应用一下。

该制度的真正泛化是在奥巴马时代,支持者身份更加多元化的民主党人发现,他们的选民中有相当高的比例参政热情并不高、懒得去投票站投票,于是就鼓励各州推动相关法案的改革,以便扩大自己的基本盘。这么一改,有些地方的邮寄投票甚至可以网上注册,连注册那一趟腿都懒得跑了。可以说,这就是为了党派斗争打开这个潘多拉魔盒的。

当然对这场改革,共和党人做过抵制,但之前文章说了,当时联邦最高法一直在民主党手里,告也告不赢。

而今年的新冠疫情,又让邮寄选票一下子成了大问题,眼下川普被翻盘的那些个摇摆州,除了佐治亚和亚利桑那(这两个州的情况很特殊),很多都是民主党干州长,这些州长们在选前都干了一件事,就是以新冠疫情为理由,用立法、政策鼓励自己选民,用邮寄的方式投票。

于是搞出了5500万张邮寄选票、以及美国参选人数120年以来最高,这两个史无前例的纪录。

很多人将这两个纪录的创造(尤其是后者),解读为美国人对民主政治热情的在回归。因为美国这些年的有效投票率一直在50%-60%之间徘徊,今年到目前为止已经飚到了70%以上,密歇根这样在大选中“翻蓝”的州,算上邮寄选票居然创造了89%的投票记录。

但这真的是美国人“民主精神”的回归吗?未必。

过去,在美国,投票也是蛮辛苦的一件事。想象一下,大选日你得驱车赶往投票站,排上很长时间队,投下自己神圣一票,跟咱中国人到银行、居委会去办个手续应该是差不多的量级的——现在很多银行和居委会还都不用排队了。

考虑到美国有些州县地广人稀,投票的成本就更高。这样模式,本来天然屏蔽掉了很多参政热情不高的人,选民如果对两个候选人都不是“真爱”,很可能就不去投了。

事实上,2016年,川普正是通过这个漏洞战胜了希拉里。在选举前的民调中,很多路人粉都说支持希拉里。但大选一开始就见了真章,在决胜很多“铁锈州”,川普的很多铁粉大老远跑去给自己的特总投票,请注意,这些人的邻居很可能是倾向民主党的,只不过也没那么真爱,于是就放过了。

有人说2016年的大选,是川普发现美国沉默的大多数的过程,所以那批没去投票的人,或许才是真正“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当中很多是底层黑人、忙于工作而年轻人或者对政治不太感冒的妇女,很多是倾向民主党的,他们比他们的爱川普的邻居们相比参政热情不高,本来跟政治是无缘的。

但当2020年,民主党利用“县官不如现管”和防疫这两个优势,给邮寄选票大大的搞了一波推广,这一群体的民意就泛上来了。由此造成了一统计邮寄选票,川普就被翻盘的情况。

说白了,四年前川普靠愿去投票站跑一趟的铁粉胜出,四年后拜登靠寄了张选票的路人粉得胜。

很有趣,美国大选过去是争夺中间选民的游戏。但双方四年一个来回,比的不是谁更能说服既有投票选民,而是谁更能拉着更多“沉默的大多数”去投票。

邮寄选票的异军突起,在不考虑民主党“投票舞弊”(可能性不大)的情况下,就是这次美国大选出现的最大新情况。

如果不被叫停,邮寄选票在未来很可能成为一种愈演愈烈趋势,因为得胜的民主党食髓知味,看到邮寄选票对自己有好处,肯定会利用拜登在任总统的优势力推,民主党相比共和党本来就占优势,邮寄选票的BUFF再一加,共和党将来更没翻盘的机会了。

这很像两千年前卡拉卡拉为了跟元老院斗时所玩的招数。

3

那么,抛开美国的党派之争,这样的趋势对于选举制度来说,是个好主意吗?

肯定不是。甚至对美国来说,选民的无限度泛化反而是亡国的毒药。

让我们复习一下刚刚讲的那个故事,无门槛的民主,不是民主制度的盛世,而恰恰是它的灾难。

其实美国在建国之初,那些开国元勋们本来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给选民投票设立了很多的门槛。

从1776年到南北战争那段时间的历史咱就不说了,该时段美国的制度基本就是罗马共和国时代翻版,只有白人精英阶层有真正意义上的投票权。



南北战争打完以后,黑人在法律上与白人平权了,但投票的隐性门槛依然很多,各州都有各州的“地道”:比如亚拉巴马的税收证明、马里兰要测智商,或者干脆种族隔离,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反正就是不让你黑人去投票。

这些规定的共同目的,就是让真正能投票的多数选民,都维持在那个价值共同体内部。当时,就是白人的价值观。

当然,这些“糟粕”都被后来的黑人平权运动一点点给改过来了。但到了19世纪末,美国在联邦层面上,又搞出了个移民配额制。

这套制度给美国每年接受的移民成分的规定。

比如英法德、爱尔兰等美国白人的“自家人”,美国人真的是敞开怀抱,允许他们每年几十万几十万的向自己移民。还在迎接他们的纽约港,把法国国礼自由女神像安在了那里。

但东欧和拉丁美洲,美国人就给他们每年几千配额。

土耳其帝国,每年几百。

印度这样的,每年几十。

中国?干脆就不允许你移民。

《排华法案》你总听说过吧?就是这套制度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这套制度,在立场上酷似纳粹德国种族主义,在具体执行方式上又有类苏联计划经济。今天的美国人看来,真是要多反动有多反动。

但它是有自己的道理的,哪怕是反动的道理。

因为移民就是未来的选民。同时代的美国在各族裔平权和妇女投票权运动上确实大有进步,内部的投票门槛一降再降。但在对外,美国却提高了移民的门槛。本质上,这就是美国在州层面开始消除“投票门槛”后,在联邦层面上建立起了另一道更严厉的“投票门槛”。

这说明,当时的美国政治精英想的还很清楚,投票门槛必须有,在内建不了,就在外面建!

当时的美国精英对投票门槛的执着,就像川普一定要修他的墙一样。

与此同时,当时美国对移民的“美国化”也非常成功。比如获得公民身份的考察是异常严苛的,移民局在给你绿卡之前会问很多问题,查你对美国崇尚的那种自我奋斗的精神是否认同,同时入籍誓词啥的必须全文用英语背诵,没有英语说不流利,改用中文或者西班牙文背这样的“人性化设计”。

所有这些,都只为了一个目的,就是让最后投出选票的那只手,必须来自一个“真正的美国人”,他必须对美国民族理念、立国精神高度认同,防止跑偏。

或者按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话说,投票者自己也必须是“被选择的人”。

但这个体制,到二战以后也玩不下去了,因为冷战期间美国要跟苏联搞对抗。为了打造自己“民主灯塔”和“自由世界领袖”的形象,对移民再这么挑三拣四显然不合适了。于是美国就在五六十年代逐步把“移民配额制度”给废了,取而代之的是我们今天看到这种移民政策大框架。

这样一来,美国守了两百年的“投票门槛”几乎就被拆干净了。

4

不是没有人担心过这个事情。

美国科幻三巨头之一海因莱因,写过一本备受争议的科幻小说,叫《星船伞兵》。



这本书在当时的美国地位有点类似于大刘的《三体》,后来被翻拍成了电影《星河舰队》,





还给游戏《星际争霸》提供了最初的灵感。



但无论《星河舰队》还是《星际争霸》其实都有意的把《星船伞兵》的真正内核给丢了。

《星船伞兵》对美国的影响,很像前几年的《三体》带给中国的,正如在中国引发热议的《三体》一样,《星船伞兵》本质上也是本“政治科幻小说”。

海因莱因在书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未来世界:未来,美国因陷入内乱而毁灭,重建国家的军人们痛定思痛,定了一条规矩,只有服过兵役的人才能够成为“公民”,未服兵役的人则都是平民。新国家的宪法保障所有人的生命、财产权,但只给公民以选政府和总统的投票权……

这样的小说一出手就在当时的美国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很多书迷、媒体都质问海因莱因,为什么要以正面歌颂的形式描写这么一个“法西斯国家”。天赋人权么!投票权人人该有么!怎么能服了兵役才给公民权呢?

当时的美国已经有点“政治正确”的影子了,海因莱因对这滔天的质疑保持了沉默。但他的理论,其实在《星船伞兵》一书中已经借人物之口说的很明白了:

“在人类历史上,从绝对君主制到完全的无政府主义,人类已经尝试了上千种政治形态,所有这一切尝试的出发点都只有一个,即提供一个稳定、高效、具有善意的政府、维持社会的运转。

而所有社会体系都通过同一种方式来实现这个愿望,即把公民权限制在那些被认为有足够的智慧,具有足够意愿,可以公平地使用这种权利的人之内。我重复一遍,‘所有社会体系’。即使那些所谓的‘无限制的民主’,也要把不少于四分之一的人口排斥在公民权之外,以年龄、出身、投票税、犯罪记录等等为理由。因为他们知道,不加区分的让所有人都来投票,将是一场灾难。”

你今天回头看看,海因莱因跟我们的大刘一样,真的都是科幻小说家外衣包裹下的大思想家。他们都用科幻小说,给自己民族提出了警告。



5

可惜海因莱因的话美国人听不懂,或者说不愿懂。他们继续在拆门槛。

移民制度放宽之后。投票权唯一的隐形门槛,可能就剩下了到场投票了。美国公民如果愿意在大选日到投票站去跑一趟,那说明他至少还算是个最低意义上的“积极选民”,应该为选举费费功夫,愿意在选前花时间了解、思考一下竞选双方的主张。

反之,假如一个选民连腿都不愿跑,只愿意在大选尚未开始前早很多天,提前寄个信把票投了,甚至注册都走的网络流程。那么这样的人参政意愿能有多强烈呢?谁能保证这种人不是只看了一个竞选广告、或是凭着自己一时的主观好恶、或者单纯因为身份原因就把票给投了呢?把这样的“懒惰选民”拉进严肃的政治选举,除了搞乱政治还会有什么效果呢?

当然,这里要说明一点,今年的新冠疫情,导致可能确实有些人因为太怕染病而没有去投票站。(这里不讨论一个合格选民有没有像共和党鼓吹的那样要冒着被感染风险去现场投票的问题)但从邮寄选票导致投票率超大幅度拉升这一点看,肯定也存在很多“消极选民”被硬拉进来的情况。

而正如前一篇文章所说的,投票的过于“简便”化,投票门槛的一再消失,正是麦凯恩等美国正牌保守主义者们所惧怕的。而且这种趋势如果不加遏制,未来肯定会进一步发展,不如最现成的问题是:邮寄投票既然有合法性,那么网络投票、手机投票能不能有呢?

想象一下,未来的美国老百姓,可能刷着抖音,打着游戏,顺手就把手机上突然弹出的选票给投了,没准还能在两党僵持不下的时候,用手机搞个全民公决啥的。而他们可能根本无暇了解自己决定的这些国家大事有多严肃。

在自由主义者看来这可能是个乌托邦,但保守主义者巨的,这玩意儿就是“暴民政治”么,当年苏格拉底不就这么被雅典人投死的吗?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不就这么败给斯巴达的吗?

所以共和党一定会为“邮寄选票”的事到联邦最高法院去打这场官司。

不仅仅是因为这次计票关乎川普的连任。

也不仅仅是因为邮寄选票的推广会让他们在未来的选举中永无翻身至日。

更是因为,他们觉得美国的投票门槛,不能再这么降下去了。

这样下去美国药丸。

所以下一步就要看联邦最高法院怎么判了,联邦最高法院是美国建国者为保障其制度设立的最后一道防线,现在保守派占比6:3,不是没有给愈演愈烈的邮寄选票泼冷水的可能,但一般情况下,最高法院是不愿意下场直接去拉两党政治斗争的偏架的。司法权干犯行政权,这个先例开了对美国危害更大。

所以美国现在面临的是一个难题,管,司法权干涉行政权,开了恶劣先例,不管,邮寄选票进一步泛化,两党政治失衡,投票越来越不严肃,舞弊和纠纷风险都会剧增。

反正怎么选,似乎都是要完。当然,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曾创造很多神奇的案例,我们看看这次他们能不能化腐朽Wie神奇。

6

结尾,作为旁观者,我们再来讨论一个问题。

从雅典、罗马到今天的美国,在建国之初其实都设立过“投票门槛”等防范过度民主化的制度。但为什么最终都失效了呢?为什么西方的投票门槛总是一再降低,最终越过难以承受的界限,拉着国家走上衰亡呢?

这显然不是什么“民主潮流大势所趋”。

学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历史有一个总趋势,叫“内部阁僚外部化、权力化”,中国历史上的历代帝王,总是在不停的给自己身边的秘书班子赋权,让他们替代本应掌握实权的外朝官,当这些人成为外朝官后,后面的皇帝再提拔新的秘书班子,重复这一循环。

从隋唐初期的中书省、到唐德宗跳过中书省设立翰林、再到明太祖废丞相设内阁、再到雍正皇帝架空内阁大学士设立军机处……

这种循环的成因是皇帝们总要面临现实而具体的政治斗争,为了从外朝官那里重新夺权,他必须给一批身边人赋权,让他们帮着自己一起干。这样出于现实目的的小修小改不断累加,会给传统社会的集权政体不断积累不可消除的冗余,最终当整个体制积重难返时,制度就衰亡了。(参考清末改制之艰难)

同样的,西方政治体制其实也有一个类似的死循环,只不过由于西方政治的根基不是中央集权而是民主选举制,这种冗余积累不发生在政府内部而是选举中。参与选举的双方,在现有选民势均力敌或者某方居于劣势时,总会有人基于现实利益,想从现有选民之外再拉一批支持自己的人来入局,以改变力量均势。双方不断玩这种游戏,投票门槛就会越降越低,最终超越限度,让制度走向衰亡。

卡拉卡拉普发公民权,是因为他在现有罗马公民中无法获得足够多的支持,与元老院抗衡,而罗马当时又无力继续外战,为皇帝积攒支持和荣誉。

林肯签署《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是因为联邦军在南北战争中陷入劣势,林肯必须做点什么挽回败局。

民主党这几年力推邮寄选票,是因为他们太想在此次大选中击败川普,但在“积极选民”中又实在凑不到绝对多数……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政治游戏者们都知道,拉支持自己的新人入局,比改变局内老人的思想,容易的多。

但这是种投机取巧的做法,它有时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有时却将社会推向深渊。而这个过程其实是盲目的,因为政客们在做这些时,想的并不是千秋万代,而是怎么越过眼前这道坎。

正如中国古代皇帝为了政治斗争不断在政府内部叠床架屋一样,西方的政客们在不断的从既定选民之外拉人入局。两者都是出于眼前的政治利益,而忘记了政治制度设计的初衷。

民主在超越一定限度之后,其制度性的衰亡就是不可避免的。眼下的美国,正在越过这条线。

所以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将看到美国这座“民主灯塔”的崩塌。不是因为经济、军事或者别的什么问题,而恰恰是民主制度的底层,已经被新卡拉卡拉们玩坏了。

这场选举,将永载史册。

----------------------------------------------------------------------------------------------

本文转载自《观察者网》专栏作者海边的西塞罗。现在很多网站都可以搜到。

完全是一篇合法在国内网站上登载的严肃政治讨论性文章,希望不要被删。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历史上民主党善于搞经济,共和党善于搞战争。股市一般在民主党手里会大涨,共和党手里股灾。现在这个规律很难讲了。特朗普大规模减税,放松银行监管,使劲的压低利率,还疯狂的花钱。这些以前都是民主党干的事情。拜登上台要加税,加强银行监管,利率已经不可能再降了,美国国债已经天量。未来会怎样?天都不知道。

美股席勒市盈率已经接近2000年渴望泡沫最高点,创造历史可能也不远了。还能牛下去,牛多久,谁也不知道。崩盘肯定是要崩溃的,问题在于什么时候?

a股的估值两级分化,没有成长性的在地板上,比如银行。稍微有点概念的,都在天上。风口的行业,在外太空。对于那些外太空的股票,跌的少的估计要跌70%,很多都会退市。乐视、暴风音影的例子,并不遥远。

我们能做的,就是跟着上涨趋势赚点。下跌趋势来的时候,跑开。反正资金少。在什么位置,做什么事情。我现在小散一个,只能做点小散的事情了。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蚂蚁给中国穷人挖了深坑,但被国家给制止了

1

很多使用「支付宝」的用户,在使用借呗、花呗,提前透支消费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他们的钱来自于哪里。

在透支消费的穷人、年轻人的心里,或许会把掌控支付宝的「蚂蚁集团」,当做是一家掌握了硬核互联网科技的大型银行:只要有人愿意借款消费、创业,「蚂蚁集团」账面上的自有资金,就如同有源之水,永不枯竭,哪怕供13亿人借款,也不在话下。

现在,对于蚂蚁集团的迷思,被彻底打破了。




从马云在上海外滩金融峰会上,炮轰央行、银保监会开始算起,在短短的几天之内:

第一,「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被央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监管约谈;

第二,银保监会和央行共同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三,上海证券交易所、香港联合交易所,星夜叫停估值高达2.1万亿元的「蚂蚁集团」上市IPO计划;

第四,打着文艺和消费主义旗号的借呗、花呗的广告,被连夜从地铁站、公交站、机场、LED广告牌上,集体消失;

……

一连串的变局,世人才明白过来,「蚂蚁集团」在利益抱团资本的裹挟、资本市场大开绿灯,火速上市之际,马云自以为成功上岸、逃出生天,于是大放厥词。

也只有当马云公开炮轰国家金融体系,触动了国家最高决策层出手制止,「蚂蚁集团」的真实面纱,才暴露在我们面前。

在此之前,它一直隐藏在科技、大数据、普惠金融的旗号下,号称为得不到传统银行支持的中小企业、穷人、年轻人们,提供金融资助。

实际上,「蚂蚁集团」只通过1-2%的自有资金,撬动了50-100倍的资金杠杆,放贷超过了2.15万亿元的贷款,将穷人、年轻人、中小型企业和创业者,拖入隐形的次级贷款金融危机的黑洞之中。

2




首先我们来看,在2018年之前,借呗、花呗平台上,能够贷出去的钱,是从哪里来的。

第一眼大家都会觉得,借款人是在向「蚂蚁集团」借贷,而不是在向银行借贷,对前者有还款义务。

但是仔细一想,更不对,暂且不说「蚂蚁集团」的资产负债表上,货币现金根本不可能有万亿之多,哪怕是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所有公司账上的现金累加起来,也不可能达到万亿之巨。

所以,这种想法,对了一半,错了一半。

对的一半是,只对「蚂蚁集团」有还款义务。

错的一半是,「蚂蚁集团」的钱,几乎全部来自于银行。

原来,在2018年之前,借呗、花呗的经营主体公司,账上只有38亿元现金。

但是,以这38亿元为抵押,1:2的贷款比例,从银行贷出来76亿元,形成了114亿元的原始资金池。

114亿元的借贷额度,一在借呗、花呗上线,在营销广告的刺激下,瞬间被销售一空。

于是,所有借款人对蚂蚁集团形成了114元的债权。

蚂蚁身上养着互联网、金融的双料精英员工,当然不会傻到等到114亿元债务偿还之后,才开始第二轮贷款的资金,发放出去。

他们将114亿元的债权,进行了资产证券化。这个名词(ABS),虽然听起来很深奥,但是做法却很简单。

无非是将债权,打包成为一种可以公开发行的证券(比如:债券、理财产品、抵押品),然后通过银行、证券、哪怕是支付宝平台自己的渠道,进行二次销售。

购买了此类证券的投资者,将现金让渡给了蚂蚁,手中持有的无非是包装成证券产品的债权。在证券产品没有到期前,投资者的现金在蚂蚁手中,可以自由使用。



于是,蚂蚁身上又被注入了114亿元的现金,所付出的代价,无非是第一轮放贷的债权被包装成了证券产品而已。

于是,第二轮114亿元的放贷资金,又完美地被哄抢一空,蚂蚁手中又有了第二轮的债权。

紧接着,第二轮资产证券化,又融到了第三轮的114亿元,形成了第三轮的债权……

如此循环往复,无限膨胀……



当然,在实践操作中,114亿元的债权,不可能在资产证券化后再融资到等额的114亿元的,而是会打折,比如9折、8折;甚至会将证券化产品分层拆分,不同层次的融资折扣不同。但是大致原理是类似的。

由于借呗、花呗的注册主体公司,都是在重庆。

根据原主政重庆的黄奇帆的回忆,「蚂蚁集团」对38亿元的自有资金,一共形成了40轮的资产证券化,放贷额度接近了4000亿元。

杠杆率超过了100倍!

只要稍微具有金融管理和风险意识的人,很容易判断出来:

这不就是2008年引发全球金融海啸的「美国住房次级贷款」的翻版吗?

在2008年之前,美国的房地美、房利美2家地产贷款公司,趁着美国房地产的大牛市,以极少的自有资金,反复从银行贷款,发放给完全不具备购房能力的穷人、黑人、社会边缘人群,然后将买房者的贷款债权,进行资产证券化,包装成理财产品,再在金融市场出售,二度融资……循环往复。

泡沫最终被鼓吹到无限大,直到崩盘,几乎摧毁了美国的金融系统和股票市场,间接引发了中国出台4万亿元的基建的经济刺激计划……

余威犹存,人人谈之色变。

自那以后,国际上对于放贷业务的监管,强化了统一的、权威的、联合行动的巴塞尔协议。

什么是巴塞尔资本管理体系?简单点说,就是银行的信用,需要用真金白银的自有资金来支撑。

比如,国内银行对企业发放10亿元贷款,就意味着拥有了10亿元的风险加权资产,协议要求资本充足率要求为11%,这笔贷款产生的净资本消耗为1.1亿元。

银行发放一笔10亿元的贷款,如果要维持资本充足率不变,至少要用1.1亿的资本金去匹配,剩下的8.9亿才可以额外通过外部的负债来满足。

这是过去近40年,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重创全球金融体系后,全球整个银行体系运行中得出的基本结论。银行放贷需要约束,否则根本无法遏制其过度扩张的冲动。银行一旦经营失败,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一旦倒闭,国家可能不得不动用纳税人资金来救助,从而引发道德风险。

一针见血地说,放贷企业,会在经济好的时候风控扩张拼命赚钱分红;一遇到大型经济危机,则被动躺倒,高喊着「大而不倒」,逼着国家出钱注入来买单。



蚂蚁集团,本质上干的也是通过高杠杆,撬动100倍的银行资金,放贷给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赚取利差的生意。

举例来说,假如因为蚂蚁集团打着科技的旗号,而不是传统金融的实体,而不加以监管,那么放贷出去的利率是18%的年化收益,而资产证券化融资的成本只有年化4-6%的利率,那么一来一去的利差,就几乎是无本万利的12-14%的年化收益率。

再加上100倍的杠杆,那么年化绝对收益就能达到12-14倍。

以38亿元自有资金来计算,一年之内就能净赚456-532亿元。

再将第一年的净利润,转化为第二年的自有资金,再次进行40轮的资产证券化,循环往复地放贷,第二年再赚多少?你自己算。

然而,潜在的风险,都遗留给了借款消费者、在资本市场购买了资产证券化理财产品的投资者。

一旦经济波动,或者放贷不精准,引发了坏账,会形成连锁、放大的雪崩效应,从而给我们国家的社会稳定、金融系统,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如果马云以为不可能,那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就是最好的教育材料。毕竟,当年的美国购房者,还有房产作为抵押,那蚂蚁集团除了号称拥有虚拟的征信记录外,掌握了借款者的任何抵押资产吗?

放任蚂蚁集团在银行体系外野蛮生长、无限膨胀,带毒瘤的肌体扩大到一定程度,给我们社会带来的冲击,一定会高过2008年住房贷款次贷危机给美国的重创程度。

3

于是,主政重庆的黄奇帆,在2018年,初步对干着比传统银行更狂飙突进的放贷业务,却完全不受监管的网络放贷,进行了小试牛刀的监管。

限制ABS循环周转次数不超过4次;贷款资本金放大不能超过2.5倍不变;两个环节叠加杠杆比在10倍左右;

借呗、花呗的小额贷款公司主体资本金分三年增加至300亿元。

在初步监管之下,蚂蚁集团调整了资产证券化的循环次数,约束在4次之内,然而,刚刚把一个魔鬼关进了瓶子,又有一个魔鬼被释放了出来。



蚂蚁们找到了一家又一家银行,将自我放贷的模式,更改为和银行联合放贷的模式,或者把自我角色调整为所谓的:助贷。

根据蚂蚁的说法,平台充当的角色是征信、风险控制、消费场景,等,为银行提供服务,产生实际放贷的主体是银行。

也就是说,绝大部分资金不是自有资金,更不是基于自有资金循环放大的证券化融资资金,而是来自于银行的资金。

假如花呗、借呗的年化利率是18%,那么银行放贷出了资金,为资金成本和违约风险,得到的收益是4%-6%,剩下的无风险利率12-14%,全部由蚂蚁来吃下。

在新的合作模式中,蚂蚁通过轻资产、大数据的模式,几乎没有任何风险,完全是利润,而银行出具了海量的资金,只获得了可怜的4-6%的收益,承担的却是经济波动、借款违约的系统性风险。

放贷规模达到了万亿元级别,那么违约率的突然攀升,绝对不是借款人个体的因素,而是社会经济的整体性波动。

这种模式将再次放大金融风险,并且将这种风险,全部转嫁给国有银行和金融体系,危险程度不亚于100倍的杠杆。

根据最新的招股说明书,「蚂蚁集团」的2.15万亿元的信贷余额规模中,只有2%的资金是自有资金,98%的资金来自于4次循环的证券化产品融资、合作的放贷银行。

以蚂蚁平台10亿+的个人用户、8000万+的商家用户,在网络宣传、移动互联的病毒式裂变模式下,信贷规模还会爆炸式增长,会将所有银行卷入这套体系中去。

央行、外汇监管局、银保监会、证监会,早就注意到了蚂蚁集团的狂飙突进之举,正在事实上地绑架我国的金融系统和社会运行秩序,酝酿全方位的、系统性地监管措施。

然而,蚂蚁集团也有备而来,毕竟马云见过了大风大浪,才成为了今天的中国首富。

他一方面赶在监管新规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尚未落地之时,全社会对蚂蚁的商业模式一知半解之时,火速在上海交易所的科创板、香港联合交易所,寻求IPO上市,圈钱到账,顺带让各路权贵资本变现,赚得盆满钵满;

另一方面,在上海外滩金融峰会上,面对着央行、财政部的多位主政官员,炮轰了监管体系,一哭二闹三上吊,要挟监管层对蚂蚁科技集团特事特办,甚至废除国际通行的监管协议:巴塞尔协议。

这才是马云演讲的真实目的。刀光剑影、指桑骂槐、表面是哭闹、实质是要挟。

加油门上杠杆后,在悬崖边奔驰,高速的无风险收益,全归企业所有;

坠崖的系统性崩盘风险,要借款穷人、银行金融系统、全体社会承担。

4

在本次外滩演讲,以及蚂蚁集团的IPO之前,花呗、借呗的广告,早就铺天盖地,在地铁、公交站、机场、人流密集的LED广场,循环播放,不断洗脑。

引发舆论强烈不满的是下面这则广告文案。

一个37岁的施工队队长,一家三口的日子,过得精打细算,捉襟见肘。

虽然凑不出几百块钱,但是为了女儿的生日,也要在花呗平台上贷款。

从表面上看,这则文案,以爱心为幌子,戳中了中年男人心中的软肋,再穷也要过一个仪式感的生日。

然而,广告传达出来的消费主义、道德绑架,却让人心生厌恶。

如果一个父亲,穷得连几百元钱都拿不出来,心里想的不是跟女儿坦白生活的不易,富有富的过法,穷有穷的方式,却要通过消费主义洗脑之后,借款而来的生日晚宴,才能表达出爱心,这不是爱心绑架,是什么呢?

一个高利贷的平台,不谈利率,不谈风险,却专门给你讲情怀,讲责任,讲关爱,讲体面,这本身就是赤裸裸的道德绑架。

他们弄出来各种消费的仪式感、促销节,已经赚的够多了,而现在,甚至想把一个穷人家庭未来的收入全部赚入囊中。

放贷就是放贷,和亲情不会有任何联系。

它只是想吸干穷人的最后一滴血,同时还让穷人感觉愧疚。

中国上一个,借钱给女儿过节日的父亲,杨白劳。这是旧中国著名的《白毛女》的故事。

我们新中国之所以要提及它,是因为新中国可以把「鬼」变成人,父亲不需要借高利贷给女儿过节日了。



然而,现在有科技公司不停地讲述这个故事。难道是要将自己化身成为新时代的黄世仁?

和此类似的借贷广告,还包括:

鼓励年轻人,借贷消费,游历到4个城市不断搬家;

连创业的九死一生都不谈,鼓励年轻人借贷创业;

鼓励尚未自食其力、养活自己的毕业生,借款环球旅游……

你在用花呗,给女儿过个生日;

我在用借呗,裸辞后旅行流浪;

他在支付宝,买了蚂蚁上市的战略配售基金;

我们都没有光明的未来。

但是,蚂蚁有,马云有。

5

本来,如果不是马云志得意满,得意忘形,蚂蚁集团的上市计划,就功德圆满了。

他的炮轰,终于让央行、银保监会,抛出了酝酿许久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因为,已经到了忍无可忍,必须要强力监管的时候了。

国家重拳出击,将网络小贷业务纳入国家层面的监管,而不再纵容割据一方、水泼不进的野蛮生长态势。

A、原则上禁跨省展业;

B、个人单户网络小贷余额原则上不得超过30万元,不得超过其最近3年年均收入的三分之一;对法人或其他单户网络小贷余额原则上不得超过100万元;

C、在单笔联合贷款中,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

D、网络小贷注册资本不低于10亿,跨省经营网络小贷不低于50亿;

E、网络小额贷款通过银行借款、股东借款等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1倍;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4倍。

一夕之间,「蚂蚁科技」,终于要退化为「蚂蚁银行」,全面接受放贷业务的监管。

但是细细想来,让人后怕的是,蚂蚁集团和马云,作为业内人士,早就收到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初稿,明明知道监管的重锤即将落地,他们却依然火速推动蚂蚁集团的上市。

如果市场不知情,在他们的宣传下,IPO上市之时,融资和定价的标准,就是高速成长的科技公司,市盈率可以达到50-70倍区间;

如果在监管新规落地之后,杠杆被打掉,放贷的规模被严格约束掉,就算市盈率不能降低到和传统银行一样的个位数,在原有的基础上,腰斩也不为过。

到时候,蜂拥而入的投资者,一旦买入「蚂蚁集团」的股票,就将迎来万劫不复的亏损境地。

所以,在马云被国家约谈、监管意见稿落地之后,蚂蚁的上市被再次暂停,股民们逃过了一劫。

然而,在蚂蚁财富平台上,被5只蚂蚁战略配售基金的广告砸晕了头的投资者,就没那么幸运了。

他们被蚂蚁集团的名头给忽悠晕了,不知道在战略配售基金中,只有10%比例仓位是可能配售在蚂蚁集团上,90%以上的资金是配置在A股其他股票上的。一旦买入,还至少锁定18个月,不得赎回。

蚂蚁的上市被否定了,几百亿的资金已经申购出去了,现在只能等待1年半的时间,在A股的泥潭里,买了个锤子,买了个寂寞。

6

长久以来,无论我们身处哪行哪业,总是对监管层,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

在人们的印象中,监管层总是给行业的发展,制定一条又一条的红线,画地为牢地约束着企业的扩张、市场自发的生机。

然而,最近这些年来,随着地产巨擘、科技巨头、金融大鳄,开始掌控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社交娱乐沟通,他们渐渐露出了垄断者的獠牙。

他们开始推翻原有的市场规则,游走在创新和破坏的边缘,裹挟着产业链上下游的社会主体,绑架着上亿的用户。

屠龙少年,终成恶龙。

依靠市场自发调节的力量、行业的自律精神,根本无法制约他们。

能够制约他们的,除了国家的监管层外,别无他法。

在蚂蚁集团突破监管无限放贷的业务上,在否决蚂蚁集团突击上市的决策上,监管层展现了专业的能力、果决的魄力、前瞻的眼光。

现在的大多数人,体会不出来,重拳出击的监管层,为何要小题大做;

只有岁月的风云逐渐远去,未来以回顾历史的眼光审视今天,我们才能明白,当时的一诺,就是日后的千金。

最后,明哥强烈建议你,关掉你手机上所有的网贷功能,包括且不限于:借呗、花呗、360借条、XX白条……

如果你已经身为父母,请检查你子女的手机,在他尚未自食其力的年龄段,关掉所有的网贷功能。

----------------------------------------------------------------------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引用这篇文章,不是要说明蚂蚁金服的问题,而是其中有一点要大家注意。

中国央行一般都有一个规律,经济不行了,突击放松管制,疯狂发放贷款。然后,经济回暖了,马上强调其中的金融风险,收缩放贷规模,降杠杆。

虽然,总体杠杆率一直提高,但是,央行其实是非常害怕债务危机的。这次小额贷突击监管,本质年轻人借钱太多,已经还不起了,不能再借给他们了。

关键是不能让小额贷,通过地下渠道跟银行勾结起来。否则,大量债务还不起,结果全是银行坏账,银行大规模倒闭,钱让少数人赚了,政府最后出来收拾烂摊子。

如果说国企和地方政府的贷款坏账,还有利于社会稳定,那么这种小额贷肯定是不利于社会稳定的。我国政府所有的政策出发点只有一个,社会稳定。

从监管小额贷,我们可以看到钱要开始收紧。这个前提下,股市大概率是要到头了。全世界股市都是资金市,没钱全都是扯淡。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技术上看A股还没有卖点,先观望一下。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早盘跌出卖点,全部出了,后面如果能涨出买点,再接回来,赚了2%多一点。

楼主:kulese

字数:159534

帖子分类:股市论谈

发表时间:2020-08-18 02:50:28

更新时间:2021-01-28 12:52:23

评论数:316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