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股市论谈 >  好像只有股市可以聊

好像只有股市可以聊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美国历史上多次出现类似问题,29年大危机,二战,石油危机,反对越战游行,反对种族主义运动,占领华尔街运动,到现在的街头运动,其实美国内部的利益调整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我们现在看到的美国内乱,过去100年20多年都有一次差不多规模的内乱,经济不好的时候,甚至持续出现。当我们把历史看得稍微远一点,就不那么恐慌了。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中国债务累计至GDP的335% 企业债居半

国际金融协会(IIF)18日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第三季,中国债务累计至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35%,即GDP的3.35倍;有报导称,其中非金融企业债务增长最快,增到了GDP的1.65倍。

《华尔街日报》指出,跟以往不同,今年中国债务的最大推动力来自非金融企业债务,而不是政府债务。截至第三季,中国非金融企业债务占GDP比重165%,亦即GDP的1.65倍,占了总债务半数;去年同期是GDP的150%。根据世界银行(World Bank),2019年中国GDP总值为99万亿人民币,约14.3万亿美元。


报导中提到,政府愈来愈准许企业提高债券发行规模,而不是向银行贷款融资。不过,近日接连传出大型国企债务违约,引起市场关注,如宝马(BMW)合作伙伴华晨汽车集团、国企永城煤电控股、记忆体大厂紫光集团等。

评级机构穆迪(Moody’s)发表报告写道,由于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企业流动性疲弱,以及投资者避险情绪增强而抛售中国债券,中国企业违约潮将在境内境外蔓延。

穆迪首席经济学家赞迪(Mark Zandi)曾警告,中国企业债对全球经济构成了“巨大威胁”,并且增长非常迅速。

彭博社报导,2020年中国有3.65万亿人民币企业债券到期;《纽约时报》则估计,中国企业今明两年约有1.4万亿美元国内债券、二千多亿美元国外借贷到期。

今年上半年,由于 当局要求银行业提供再融资、允许延迟还款、更新债券使其还款期限更长等,使得企业违约率趋缓,可是当前经济状况已不可能提出更多的金融支持。

安德思资产管理公司(Adamas Asset Management)投资长陆修泉(Brock Silvers)就认为,政府既无弹药,也无心阻止企业违约。

另外,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本月稍早也发表报告,称今年中国宏观杠杆率前三季度已上升了27.7个百分点,杠杆率超过270%。“杠杆”在金融界即指借钱融资。换句话说,这份报告称中国债务规模是GDP的2.7倍,较IIF计算的为保守。

该研究所所长张晓晶17日还表示,预计中国今年宏观杠杆率将上升30个百分点左右。

他强调,对于高杠杆率的风险须特别关注中小银行的坏帐率上升,其次是杠杆率高,每年利息支付也很高。今年预估利息支付达GDP增量的1.5至2倍。

----------------------------------------------------------------------------------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美国政府债券27万美元,企业债规模已经无法准确计算,居民信贷13万亿。其中最麻烦的是企业债和个人贷款,企业不可能无限融资,个人信贷更是违约风险巨大。

全球资产价格暴涨,全是这些债务造成的。债务有三种种处理方法,第一违约,就是不还了,赖账。第二展期,借新还旧,维持现状。第三按时还款,债务人突然赚到钱了,把还不起的钱都还了。

没有一个政府还清过。大部分企业其实也还不起,有些在政府的纵容下可以展期。个人债务,还不起,只有卖资产或者违约。所以,当一个国家个人债务和企业债务过多,经济稳定性就比较差。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我每次提到中国的债务问题,还有外债和外汇储备的问题,都会被删帖,从来没有例外。虽然,数据都是外管局和央行的,但是就是不允许写出来。

外管局公开的数据,外债2万亿,每个季度都可以查到,天涯有啥可怕的?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中国全口径外债情况表

2015年末13830亿美元,2016年末14185亿美元,2017年末17580亿美元,2018年末19828亿美元,2019年末20573亿美元,2020年6月末21324亿美元。

每个数字在外管局网站都可以查到。外汇储备的数字也有到本月外债31154亿美元。

不评论,大家自己看。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说说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政策一般都鼓励农民就近就业,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以前那些不需要扶贫的农民靠什么致富呢?大部分靠去大城市打工,也就是大家说的农民工。在农村的想要致富,也一样是通过农业和旅游业。比如:某地是苹果主产地,农民都种苹果。全国种苹果的也没那么多,苹果的价格还比较高,当地农民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收入,农民就富裕了。

精准扶贫怎么搞呢?政府补贴贫困地区的农民种苹果、橘子、柚子等等农产品,这些地区的农民生产成本就更高,于是我们看到的了,到处是农产品过剩,价格下跌。倒霉的是谁?那些没有享受补贴,种植农产品的农民。

精准扶贫政策不制造新的产业,因为边远地区的农民,搞不出芯片、医药科技、人工智能。大家都种大枣、苹果、柚子,还有中药、茶叶。而市场其实也消化不了这么多农产品。

短期扶贫的目标一定能完成,政府投了大笔资金了,问题是以后呢?市场上大量农产品价格下跌、滞销,生产过剩,以后怎么办,谁来消化?

解决农村问题最正确的做法就是放开户籍制度,让农民可以到城市打工,并且可以到城市安家。大量减少农村人口,发展规模农业,农业产业化。

但是,这会带来城市管理、土地、养老、医疗等资源的进一步紧张,可能加剧社会矛盾。很多事情都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所有政策都有利于某些人。对于我国来讲帕累托改进的时代结束了。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延b 2020-11-24 00:16:46
先扶起来再说,扶贫总比不扶贫好,开放户籍制度问题很多,可能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新的问题会更严重 ,温铁军的将生态空间作为资产,也算是一种思路。
-----------------------------
美国给不干活的农民补贴,低息贷款,不计成本的生产农产品,农产品价格大跌。于是,勤劳自主的农民吃亏。而这些勤劳的农民也会欠下很多贷款,最后没办法只能破产。自己的土地被银行资本拿走。

美国政府的政策从来都是分配性质的,想要照顾最穷的,结果钱都是中产阶层交的税,权力和资本在分配的过程中大捞一笔。最后,中产阶层越来越穷,人数越来越少,穷人越来越多,权力和资本越来越肥。

太阳底下没有啥新鲜的事情。美国政府从来不解决问题,美国政府本身就是问题。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真实的还债能力?要是有还债能力,怎么会有地方政府债置换,怎么会有大量企业永续债发行,怎么会有大规模放水导致2016年的房价大涨?所有学过会计的人都会去看上市企业的财务报表,所有传统企业的债务基本上都已经到了不可能还清的程度,还有地方政府债。至于个人的财务情况,是非常分化的。年轻人大部分财务不健康,买得起房的主要是住房贷款,买不起房的都是消费贷款。财务最健康的是老年人。

所谓的政府调控能力,无非就是印钱。这几年的外汇是持续减少的,外储数字没变,但是外债在每年增加,外储减去外债已经只有9000多亿美元了。欧元区和美元不怕贬值,甚至更喜欢贬值,有利于出口。我们最怕人民币贬值,因为贬值了热钱一跑,外储不保。国内资产泡沫太大,汇率冲击太大。

不懂的看到人民币升值,心理很自豪。懂得都明白,真有那么强的实力,早放开人民币可自由兑换了。内部债务问题不是跟本问题,国内的债务,只要肯印钱,谁欠债给谁发钱,肯定能还上,津巴布韦和委内瑞拉从来都没有内部债务问题。问题是钱印多了,资产价格就上涨。资产泡沫和汇率的联动,才是真正的问题,央行印不出外汇来。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exit02: 黑名单 举报 2020-11-24 20:44:41 评论

债务就别谈了,只有一个共识,内部债务那不叫事。关于汇率,那可不是你们说的想稳。早在上半年,本人一再强调人民币要稳中升,思路很简单引水并且无伤出口,再也坏不到哪去了。但是现在思路反过来,欧美一旦确认疫苗有效市场需求增加,这时候对应的就是人民币贬值空间上面6.5差不多了,时间上还差点

----------------------------------------------------------

外汇交易的杠杆是10-100被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exit02: 黑名单 举报 2020-11-24 20:44:41 评论

债务就别谈了,只有一个共识,内部债务那不叫事。关于汇率,那可不是你们说的想稳。早在上半年,本人一再强调人民币要稳中升,思路很简单引水并且无伤出口,再也坏不到哪去了。但是现在思路反过来,欧美一旦确认疫苗有效市场需求增加,这时候对应的就是人民币贬值空间上面6.5差不多了,时间上还差点

----------------------------------------------------------
外汇交易的杠杆是10-100倍,每天可以交易时间超过12个,你半年前就预见对了方向。就算一个交易水平非常一般的外汇交易员,人民币这么大的涨幅,半年10万起步,现在盈利也到了500万了。大家欢迎高手给我们多讲讲。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小馒头爸爸 2020-11-25 08:16:14
美股新高 道指破3万点
标普500也3600了, 超过了K先生之前提到的3200崩盘线
太恐怖了
小弟准备减仓部分A股和H股。
请教K先生怎么看美股新高这个事情。
-----------------------------
我们当时算标普500的时候,最高看到3400,但是处于安全考虑,最后定在3200点清盘。现在涨到3600,属于疫情影响下,美联储疯狂印钱的结果。其实现在央行体系已经完全失去独立性,市场已经没有任何可以预测的方法。美联储宽松的幅度还能有多大,时间有多久,谁也不知道。但是,这么高风险的交易,我肯定不参与。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下午开盘,下破止盈位,盈利1.2%,跑了,等下一次进场机会。10月初以来,系统稳定运行,总体盈利5%。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行情一般,选股能力差,只能搞一搞etf基金,赚点生活费了。自由投资人,生活不易啊。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赵建:第四波违约潮——债务国家帮着还了,但钱去哪了?

作者:赵建,西泽研究院院长、教授,深圳供应链协会特聘专家

美国次贷危机以后,中国正在经历第四波信用违约潮冲击。

前三次违约潮开始的时间(三年一次,因为短期债务平均久期大约为三年)分别是2012(以钢贸为代表的中小民企),2015(产能过剩的大型民企),2018(过度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民企,经营不规范的金融企业)......这三波主要以民营企业为主,国企和城投的信仰一直没有动摇。

赵建:第四波违约潮——债务国家帮着还了,但钱去哪了?

图1 本轮违约潮国企违约明显飙升

这一次有点不一样,国企和城投开始大面积违约。而且,是刚刚开始。

其实不管是民企和国企,债务周期的基本原理都是一样的:借债的时候一片繁华,还钱的时候一地鸡毛。用熊彼特的思想演绎出去就是:

如果信贷不掌握在真正的企业家手里,注定是一场悲剧。

目录

一、从何而来:债务周期形成的基本原理

二、有何不同:中国式“金融加速器的加速器”

三、如何收场:还有多少货币空间可以置换明斯基时间

(4800字,7-9分钟)

赵建:第四波违约潮——债务国家帮着还了,但钱去哪了?

一、从何而来:债务周期形成的基本原理

中国庞大的债务怪兽是怎么形成的?且不要问中国,全球都进入一轮债务大爆炸阶段。疫情过后,全球债务再创历史新高,已经超过270万亿美元。

现代社会债务无处不在,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对个人来说,人生不仅是一场康波,还是一场债务周期,至少是一场“房贷按揭周期”,等还完房贷了,也就差不多走到了暮年。在人的一生中,债务如影相随。企业和政府也是一样。

新一轮债务周期的形成,从底层看是人性(消费主义、人性不耐)的驱使,从直观看是美国次贷危机后,各国央行在美联储的带领下,维护金融稳定和拯救经济周期的结果。

用债务周期来拯救经济周期,用债务来刺激本已低迷的需求——美国刺激消费,中国刺激投资,最终债务周期自己却走向了不归路——看上去永无止境的庞氏骗局,新债还旧债。

这一波债务大爆炸始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危机发生后全球陷入需求塌方的境地,经济断崖式下跌,除了用量化宽松托住金融市场,用债务透支未来换取需求之外别无他法。美国史无前例的降息,并开启了连续三轮的量化宽松。FED资产负债表飙涨。

与此同时,中国从四万亿开始,进入了轰轰烈烈的加杠杆周期。要知道在次贷危机之前,中国的杠杆率还不到160%,到了2015年已经攀升到了250%。大疫情后,杠杆率一度攀升到264%。

此时大家才明白,杠杆率是不可逆的,债务一旦发生爆炸,将会进入一个持续动态膨胀过程。而这个过程是不对称的,即收缩期带来的危机冲击,将远大于扩张期对经济的正向刺激效应。

从此全球患上了债务鸦片的毒瘾。美联储曾多次想缩表加息,但仅仅缩了几百亿,加了几十个bp,2018年就引发了一场中型股灾。更不用说对新兴国家的汇率冲击。仅仅2014年的加息预期,就让俄罗斯,巴西等诸多新兴国家汇率腰斩。

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谈何容易!

中国次贷危机后的债务周期也是一波三折。四万亿后不到两年,这一轮被猛加杠杆的中小民企开始陷入违约潮。然后,地方政府开始进入加杠杆时间,房地产杠杆也随之突飞猛进。而在债务的供给侧,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为了规避监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同业业务、表外业务。影子银行迅速膨胀,金融加杠杆也进入了一个加速期。

2015年是大波动的一年,股市杠杆牛,继而股灾、汇灾。2016年严监管后又发生债灾,2018年股权质押爆雷几乎引发股市崩溃。前所没有的经济大波动,成为债务周期无序扩张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赵建:第四波违约潮——债务国家帮着还了,但钱去哪了?

图2 2009、2012、2015、2018每三年的金融周期意味着违约潮的开始

根据达里奥的债务周期理论,当前是全球新一轮债务周期“衰退长波”中的“衰退短波”,是长短衰退期的叠加。更为复杂的是,债务周期赶顶与经济周期探底叠加在一起,即债务周期的J形与经济周期的L形叠加在一起,形成了巨大的宏观错配,对国家金融系统安全形成了极大的威胁。

防风险攻坚战,从去杠杆,到严监管,再到金融机构的供给侧改革,目的都是整固金融体系,理顺债务周期,让金融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然而,当金融与财政纠缠不清的时候,当地方政府已经形成“债务潘镇”的时候,这个债务周期就不是市场和经济层面能解决的了。

二、有何不同:中国式“金融加速器的加速器”

达里奥的长债务周期是五十年左右,那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没有政府主导的集中式信贷资源动员力量;以企业、企业家和私人产权为基础(钱是自己的,预算硬约束)的经济,债务周期不会那么“急促”。

中国的债务周期不一样,长度可能是发达国家的一半。盖因为:

1,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增长的速度太快,微观的商业机会太多,宏观的周期性力量太强,具有极强的借债冲动;市场四处洋溢着发财梦,五十年太久只争朝夕,有了赚钱机会赶紧加杠杆抓住。

2,地方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地方经济锦标赛,运动式投资,四年一届领导班子,为了干出业绩一定会透支地方财源大举借债;而且具有强烈的拉长久期的冲动。国企是一样的道理......

3,缺乏破产体制与信托契约精神的“刚兑文化”,风险总是不能及时出清,即使更高一级政府承诺不再兜底,动态不一致性(不可置信的承诺,假如真的政府平台要破产,中央政府敢真的不救吗)也会提高下一级政府和机构的借债意愿。

西方学者在研究债务危机的微观基础时,强调金融从业人士的“胡作非为”,因为只有快速做大规模业绩,才能赚取足够的分红和奖金。至于风险,可以作为一种“公共成本”让全体纳税人承担。中国的金融业除了这一点(金融行业的薪酬长期超过其他行业一大截),还有特殊的“政治驱动+刚兑保护”的内在驱动力。

这些不同于发达经济体的“体制优势”,让中国的债务周期在时间长度上几乎缩减了一半,债务规模和扩张速度是其它国家的好几倍,波动的幅度也较大。政府和国企主导的杠杆扩张活动,是“金融加速器中的加速器”。

回想一下,本轮债务周期的起点大约是本世纪初。经历了1990s下半场的投资过热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企业债务早已是断壁残垣满目疮痍。国企严重产能过剩,除了下岗重组之外别无他法,而三角债形成的不良资产也都积累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一个说法是,“让国有银行来承担改革的成本”。

彼时银行的平均不良率已经到了30%,从技术上来说早就超过了破产的条件。对银行来说,别说信用创造和生产,能够活下去就是奇迹,信用大衰退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债务重组和清算,才重新开启了新一轮的债务周期,也就同步开启了中国新一轮的“黄金发展时期”。

其实重组的思路也很简单:剥离。将坏死的器官组织割掉,剩下的重新注入资本,包括国家主权基金入股,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优先安排IPO融资等等。资产负债表清洗干净,雄厚的资本充足率和可持续的融资模式,开始了新的一轮的较为健康强劲的债务周期。是为信用周期的上半场。

这是在国家资产负债表的“负债端”,同样在国家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端”,是真刀真枪的国有企业改革,加入WTO更深的融入全球产业链,“无为而治”的让市场起决定作用等等。可以看到,这一阶段的债务周期,是债务和实体经济相互促进,且实体经济(资产端)的增长速度超过债务增长速度的良性循环过程。数据上的表现就是杠杆率的平稳增长。

赵建:第四波违约潮——债务国家帮着还了,但钱去哪了?

图3 最新一轮中长债务周期始于本世纪初

但次贷危机发生后,全球进入了“债务型经济”。中国依靠债务扩大投资,美国依靠债务稳住消费,但代价就是金融市场进入了不稳定、不确定性更大的“百慕大区域”。

中国特殊的体制环境在债务型经济下正在引发一系列次生风险。预算软约束,地方透支中央的“公共地悲剧”;货币集权、财政分权的“欧洲病”,货币易发、信用难起的“日本病”,实体空心、泡沫膨胀的“美国病”,违约成性、通胀螺旋的“拉美病”......债务型经济的大潮下,全球经济都是病态的。发展速度最快的中国,这些病似乎也都沾染了一点。

最让人惊诧的还是,恶意逃废债一度成为一种发财模式,这是金融伦理文化的巨大缺失。先是经营不规范的民企,现在有向国企和地方政府蔓延的态势。“其实是可以不还的”,这样的话出自主政一方的地方大员之口,可以说比一场实实在在的信用危机更可怕。

这反映的不是个例,而是一个群体的心声。意识决定行动,这个起心动念,足可以摧毁国家的信用基础。当作为最有公信力的公共政府部门都失去信用的时候,整个社会的信用生态还将如何存在?

赵建:第四波违约潮——债务国家帮着还了,但钱去哪了?

三、如何收场:还有多少货币空间可以置换明斯基时间

信用无小事。一个人没有信用了,其社会关系也就破产了。企业和政府更甚。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信用则是现代金融的核心。

大国金融的强大之处并不在于规模,而是在于言出必行,绝对的纯粹的契约精神。因为这是全社会信用的基准。一旦失去了这个,再大的规模,无论是最大的广义货币发行量,还是最大的金融资产总量,都会顷刻间轰然倒塌。

现在是少数地方政府,某几个地方国企,在危险的边缘试探。而且,主要的债权人也都是国有单位——商业银行。都是统一领导下的机构,产权关系穿透到底属于同一个主体——国家。大不了继续“并表管理”,债转股,无限展期,债务存续维稳。

如果这样岂不是皆大欢喜?以前的几轮违约潮也是这么“重组”过来的,美其名曰“空间换时间”——用货币宽松的政策空间,换取一拖再拖的“明斯基时间”。

这一次的违约潮也会大概率采取与以前差不多的方式:

1,央行释放流动性稳住市场,保证整体稳定,不发生系统性风险;

2,对违约债券进行“局部手术”,试图精准拆除对市场影响巨大的单个问题机构;

3,沿着债务链和资金链进行隔离和保护,防止有毒资产向外扩散;

4,为了防止信心丧失或者发生普遍恐慌,但同时又要对投资者进行教育,继续实施部分兑付的政策;

5,开启新一轮货币宽松的周期,保证后疫情时期不发生严重的债务危机。

这本质上就是新一轮债务的货币化、资产损失的社会化和金融的财政化。这一轮风波大概率会在货币再宽松的环境里安然度过,甚至很可能会开启一个小型的债市牛市。虽然通胀的压力已经出现,但最近几个月的CPI数据拓宽了货币政策空间。

但代价是什么,没有受损的一方吗?这些都是“帕累托改进”吗?国企&平台-国有商业银行的左口袋-有口袋债权债务关系可以真的不用还吗?断然不是!得益的是那些在债务中得到好处的一小部分群体,受损的则是缺乏“强势代言人”的社会公众。贫富分化、腐败和投机横行、房价泡沫、物价飞涨、资源配置扭曲等等,这些不良现象都已经显现,而且在未来会更严重。

从理论上,一个直观的问题也摆在面前:如果广义货币的发行锚是发行主体的资产(类似于贷款创造存款),当这些资产成为不良资产发生债务违约的时候,这些最初借来的钱到底去了哪?(银行的债务偿本质上就是货币回收)。

这些本身没有生产性资产的债务(实际上大部分地方政府债务达不到银行的风控标准),所形成的货币会成为在经济体系里面“失锚”的幽灵:寻租、腐败、投机、泡沫、通胀、换做外汇外逃等等。说到底,这些货币并不在实体企业或企业家,价值创造的机构或劳动者手里......

这是对中国经济社会的中长期伤害,短期内还看不出征兆,但早晚会累积成大患,在未来以更大的危机形式爆发(可以参照拉美国家的债务违约、货币滥发和社会动荡的案例)。而政府相关研究机构和学者的责任,就是为这些短期内不会明显显现、但长期会造成巨大伤害的问题做出诊断和提醒。虽然一而再、再而三的展期、重组和搁置拖延(“其实可以不还”),可以将短期的问题暂时解决。

从这个意义上,在中国的债务问题上,学者和负责任的官员,应该坚守社会利益的长期价值导向,而非商业利益的短期实用导向。在社会普遍急功近利的“赚钱不赚钱”的商业权衡中,要多一些“应该不应该”的社会价值反思。有些政策底限是必须要守住的,因为那些伤害信用生态和自然环境生态的盈利模式,本质上就是对未来子孙后代的利益透支,这些早晚会让我们付出代价。


-------------------------------------------------------------------------------------

狼来了,说多了,大家都不怕了。可能当所有人都不怕了,狼就真的来了。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陆铭:校正土地和住房空间的错配

文|陆铭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如果将中国的地级市和直辖市,按照GDP规模从高往低排列可以发现,GDP规模比较大的区域主要是沿海地区(尤其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核心地带)和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周围。相较而言,中国的人口分布更分散。所以很多人认为,中国地区之间的差距是经济集聚导致的。但实际上,GDP在少数优势地区的集中,是全世界的普遍规律。



在其他国家,当GDP集聚的时候,人口也同样集聚,地区之间的人均GDP是偏向平衡的。中国的真正问题不是GDP的集中,我国GDP的集中程度,甚至低于很多发达国家的状态。



未来人口会怎样流动?会向GDP和就业比较充分的地方流动。尽管中国有严格的户籍制度,并且长期以来在支持欠发达地区进行当地的工业化,但人口流动的方向还是指向经济发展条件更好的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周围。那么,是否会出现地区之间的不平衡问题?我们需要思考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如果户籍制度进一步放开,全国社会保障一体化,人口流动是否会继续发展?答案是会继续发展。第二个问题,如果人口流动继续发展,未来中国人口的空间分布是否会与GDP的空间分布更加一致?答案是一致。第三个问题,当未来中国的人口空间分布和GDP的空间分布更一致的时候,地区间的差距在人均意义上是否会缩小?答案是肯定的。



这个过程就是我多年讲到的“在集聚中走向平衡,走向人均GDP”的过程——GDP更集中,人口同步集中,最终地区之间的人均GDP趋同。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没有这样去认识和发展,中国人口在往大城市走的时候,大量的土地资源却以建设用地指标的方式配置到了中国中西部和小城市,结果导致那些人口流出地进行非常激进的城市化。这就导致住房市场上人口流入有需求的地方没有供给,人口流出没有需求的地方有供给,形成“人往高处(东部和大城市)走,地往低处(相对向西部和中小城镇)走”的局面。



在2003年之前,由于人口在中西部地区是流出的,所以其建设用地的份额是下降的。2003年以后,人口还在进一步地向东部地区集中,但是中西部地区在土地供应中所占的份额持续上涨。新增土地被用来建设大量的工业园和新城。因此,长期以来我坚持认为中国的房价问题是供给和需求的空间错配。在上海、北京、深圳这些地区,土地供应受到了控制,由于人口流入带来的住房需求得不到满足,出现房价攀升。不能总把房价上涨归结为需求方的不合理行为,而要看到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不匹配,解决问题也应多从供给侧增加土地和住房的供应。



我们曾经收集过一个数据库,分析了全国280多个地级市和直辖市,其中272个在当地建有新城,超过90%的城市在规划建设新城。但是全国有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呈现负增长,也就是说城市人口负增长的地区也在建自己的新城,其中超过70%的新城建设是在2008年后伴随着对中西部投资的鼓励建设起来的。结果,这些新城变成所谓“远、大”的新城,其占地面积的均值超过100平方公里,人口均值超过42万,和当地老城相距平均约25公里。



供需错配、建设“远、大”新城,在微观上的结果是造成地方政府负债。2009年的数据比2008年大约翻了一倍,2010年再翻一倍,然后迎来连续三年高速增长。到2013年开始下降,因为2013年之前建的房子都卖不出去了,形成了2015年开始的“去库存”。很多地区在建设新城时,为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发行了大量的城投债。如果该地区建设的新城又远又大、密度又低,就会使地方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上升。



在宏观上,靠投资带来的增长不可持续,且不能带来足够的经济增长。债务占GDP的比例,其实就是投入产出效率。如果这一数据是上升的,就说明该地的投资没有拉动应有的GDP增长。其中问题最严重的地区,投入的回报都不够高。但值得警醒的是,这些地区被称作“西部增长明星”。

--------------------------------------------------------------------------------------------------------------------------

中国房地产未来几年的短期走势,大概率是分化。人口大量流出,房子盖太多的城市,会持续阴跌,最后暴跌。这是由于2015-2018年这波上涨,不是真实需求,而是靠货币化安置,政府拿了大量的钱,给拆迁户。之所以这么搞,就是很多2、3、4、5、6线城市房子盖得太多,2014年的时候房价已经开始下跌,2015年股市崩盘很多投资者损失惨重,房地产抛盘太重,房价加速下跌。

如果任由房价跌下去,泡沫就破灭了,当时汇率和金融体系有系统性风险。中央政府被现实绑架,只能重启房地产投机,因为只有房地产体量够大。

拆迁货币化安置,是有后遗症的。新拆出来的土地也是要盖房子的,花钱拆出来的地,不可能盖公园吧。而且拆1平米要盖3平米,容积率平均都在3左右。结果现在大量拆迁出来的土地,马上就盖好了房子,2020年前后会大批量入市。

相反一线城市和部分强势二线城市,土地供应长期不足,人口长期流入,这两年为了稳定房价,国土部改变了土地供应政策,给这些地方大量的土地指标,北京这两年房价之所以能稳定不涨,其实是新开发土地增加造成的。

2012年以后,北京的土地供应,以每年50%的速度减少,这才是一线城市房价上涨的真相。一种商品,只要供给小于需求,价格就会上涨。越是大家必须的商品,供需关系越影响价格。政府的意图是稳定住1、2线房价,那些2线以下的城市就不管了,因为真的管不了。

拆迁货币化安置不能再搞,越高窟窿越大,越搞这些城市闲置房越多。而一二线城市,房主不炒,必然要保证土地供应,维持房价稳定。所以,中短期趋势是一二线维持,3线及以下阴跌,部分地区暴跌。至于长期趋势,世界上没有人知道。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我上次写,老年人为了补充养老和医疗资金不足,为抛售房产,是未来10年以上的趋势。同样,国外的老人为了养老,还会抛售股票。这是老龄化问题国际化,带来的趋势。而且是远期趋势,没有10年难以验证。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a股在银行和大金融的带动下,暴躁了一天。涨出趋势,下周一可能出现买点。不管对错,按照系统来。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昨天早盘直接出买点,跟进。下午跳水,赔1%。以为今天会止损出局,结果没跌破止损位,直接拉起来了。下午收盘,盈利1%。市场还是挺魔幻的。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现在10年国债收益3.3%,央行大水漫灌应对疫情基本宣告结束。明年的货币和信贷政策,中性偏宽松,M2增速大概率要回到8%左右。不预测市场方向,一笔一笔交易做吧。现在趋势太难把握。2020年世界太魔幻了。明年疫情影响基本结束,各国政策会怎么走,也无法预测。

从大趋势看,货币长期大量超发,美元长期维持0利率,财政部疫情补贴会逐步减少,美联储购债规模难以缩减,大概率会使用国债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高通胀,概率偏大。

楼主:kulese

字数:159534

帖子分类:股市论谈

发表时间:2020-08-18 02:50:28

更新时间:2021-01-28 12:52:23

评论数:316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