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股市论谈 >  好像只有股市可以聊

好像只有股市可以聊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所有这些债务快速膨胀,都源于现代货币理论。当今西方几乎所有央行的行长,都是这个理论的徒子徒孙。工业社会其实应该是一个通缩的社会,原因是技术进步,导致产品成本下跌。比如:汽车,手机,甚至衣服等。同样的功能下,产品价格其实应该是下跌的。

通缩其实比通胀更可怕,大家把钱存起来不花,因为明天能买比今天更多的东西,或者更好的东西。在微观经济的这一事实下,给货币滥发创造了条件。因为,货币超发可以对冲掉生产效率上升带来的通缩。

凡是都有个度,货币理论最开始的时候,考虑对冲通缩后产生温和通胀,比如每年2%。这样有利于刺激消费生产和投资之间的平衡。事实上在微观经济中出现了问题,有一些东西不会随着生产效率上升,而价格下跌。比如:房地产。技术再进步,也创造不出新的土地,社会资源集中的土地相对就那么多,结果就是资本大量去追逐房地产。而且随着通货膨胀,工人工资上涨,房租会涨。随着大量货币超发各国资产价格大涨。

资产价格的暴涨,不破坏经济,而是破坏社会结构。年轻人辛苦干一辈子,都买不起一套房子。贫富分化,不再看谁更努力,谁更有能力,而是看谁生的好,出生家里就有很多房子。没有一个地方,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能维持社会稳定的。现实例子我们已经见到了,香港。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都想做地主,谁来做长工?

导读:
以前读历史时候,利伯曼有一本书,是研究英国光荣革命之后300年的社会各阶层的变化的。
他宣称,英国社会是通过将中产阶级不断贫困化来提高国家整体素质的:一次又一次,英国中产阶级通过自身努力来到了社会中间层,他们踌躇满志,对自己的能力和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然后这种乐观情绪就像一股洪流把他们裹挟着推送到一个新的属于他们时代的泡沫中去。
泡沫破灭后,他们又回到社会底层,与之伴随的就是英国底层社会的民众普遍都受过良好教育,接受主流的核心价值观,英国因而实现了国家的整体进步。



关于中产贫困化,原理上,一个知名投机狗有过具体阐述。
“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承载了太多的中产所带来的高额度的期望,那么必然陷入债务危机,最终面临无法维系统治的境地。
所以,打掉中产的高期望值,能降低债务规模,也能让中产没精力过多牵扯各种实际社会成本无法承担的诉求,从而降低期望值,至于如何打掉?
让中产贫困化是一个很现实的办法,虽然这不符合绝大部分的人的认知。"
事实上,任何一个社会发展到最后必然遇到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就是中产阶级越来越庞大以后对物质需求的不断提升和对自由的无边际追求。
全球都没办法承载一个庞大的中产群体,因为社会资源是有限的,全部对物质需求越来越高,怎么可能支撑得了呢?
同样的,社会管理也是有成本的,自由也必然是有限度的,不可能没有边际的延伸,一旦碰到瓶颈无法突破,矛盾就会被激发。
所以你才看到,进入现代社会,每个国家的政府都有个要紧事儿,就是不能让他的人民有钱,不仅要让他们没钱,还得让他们欠一屁股债,无非就是主动还是被动问题,渐进式还是断崖式的问题。
不然大家积累了财富就不好好干活,只有欠一屁股债,人民群众才有危机感,才会踏踏实实的干活。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全球的国民收入最高,基本上人民群众欠银行的钱,这辈子都还不上。
而且美国人对利出一孔的弱民政策在民众中执行的比我们更到位,其最强大的就是稽税部门和警察,左税右税反垄断,警察和税务稽查分分钟教你做人。
不过这玩意起源不在欧美,毛 说:“劝君少骂秦始皇,百代犹行秦法政”,这话是没错的。在秦朝,商君书的驭民五术中,《弱民篇》就有过详细阐述:
民贫则力富,力富则淫,淫则有虱。故民富而不用,则使民以食出,各必有力,则农不偷。农不偷,六虱无萌,故国富而贫治,重强。
这句话啥意思呢,是说民众贫困的话,就会努力地去致富,但是当他们富裕了之后,又会染上各种骄奢淫逸的坏毛病,也就是“虱”了。
而且民众如果富裕了,就很难说服他们继续努力为国家劳动做贡献,那我们就需要想办法,让他们心甘情愿把粮食交出来,替代服役,就肯继续劳动了,这样农业就不会荒废了。
农事不荒废,人们不停止他们奋斗向上的脚步,所谓骄奢淫逸混吃等死就不会出现了。
国富而贫治就是这么个套路,使民众永远保持一颗劳动进取的心,国家哪有不强盛的呢?
换到现在道理也一样,你要是手里有个百八十万,每天下班撸个串,喝个酒,对大多数人来说,哪还有啥进取心,要是想办法让你在一线城市买套小房子,贷三十年贷款,睁眼每个月就欠银行两万,是不是充满了危机感啊,你能不努力嘛。

资本家和政府联合起来,总有办法让你欠更多的钱,以前我们国家主要是房贷,后面消费主义盛行以后,车贷,信用卡,蚂蚁花呗都在快速增长。
在美国,花样就更多了,学生贷款,信用卡,车贷,房贷甚至还给穷人专门发行了次级贷,上次金融危机就是因为次贷搞出来的,其中,增长最快的是学生贷款。
就连不太富裕的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想还清学贷也没那么容易,满打满算花了21年时间呢。
到这里你应该隐约明白了点,为什么中产返贫一定会出现。只不过很多国家其实采取的是政府主导的渐进式方式,手法相对隐蔽温和。
所有发达国家都是一个不断消灭和培养中产的过程,每次当把中产阶级都搞得没钱了,就又可以开始积极发展,给你新的动力积极向上。
回顾这些年,每一次泡沫兴起,媒体都会推波助澜,结果基本都是中产买单,拿我们国家近两年来说,典型的事件就有万众创业,匹凸匹,比特币,无一例外的两年内都破灭了,单单一个泛亚就430个亿,背后22万个中产家庭因此返贫。
消灭中产有四个手段,一是加税,二是通货膨胀,三是给你机会,让你觉得哪里都有钱赚,结果直接掉坑里。四是金融危机,历史上每次危机受伤最重的都是中产。
加税不能加太狠,加的太狠,富人都先跑了,财政支出不能减,就只能找中产去要,最近法国为啥有穿黄马甲的刁民上街闹事呢,就是因为加税富人跑了,中产税更重了,只好上街了。
通胀年年都会有,可通胀太厉害成津巴布韦了,典型的例子是一战前的魏玛共和国,我们解放前的金圆券。
在我们这样一个人民勤劳,积极向上的国家,最好用的是第三种,毕竟加税骂声一片,通胀威胁政权,金融危机更可怕,后果不可预知。
中华民族致富欲望无比的强,第三种不但好用,即使你从中产滑落,那么你也只能怪自己水平差,经验不足,毕竟有人成功了。

人这种动物,惰性很强,天主教讲,人有七宗罪,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饕餮,淫欲。
虽然不信教,但是这个描述一点没错,这才是真正的人性。从国家的角度,想让人干活,这些人就不能有钱,有钱了谁愿意搬砖开矿干苦力,大家都想舒舒服服的获得资本收入。
比如收个房租喝个小酒,投个公司分分红旅旅游,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这种分工是不可能的,都想做地主,谁来做长工啊。
所以必须要想法让多数人维持在温饱线这个层面,经济上不太富裕,需要努力朝九晚五工作才能满足生活需要,这样社会才能维持正常的运转。
不过为什么政府要联合资本家收割呢,道理很简单啊,就业和创造财富的需要。
多数老百姓其实是没动力做什么改变世界,做出一番事业的宏伟梦想的,改善生活,富裕起来是工作的仅存动力,并不能带来就业创造社会财富。
唯一能出卖的是时间,你的时间单位价值再高,一天也只能做24小时,况且没谁能连轴转,多数行业收入很快就会到天花板,多数人到了35岁左右,增长就很有限了(别举什么特例,这里说的是普通人)。
要是人人都知道自己很快到了天花板没有希望,谁还努力找机会啊,所以还需要给你足够的动力刺激。
拿被宰的最厉害的中产来说,首先要让他们有改善欲望,小孩子要上好学校,医疗条件要改善,想住好房子,自媒体公众号再渲染点各种中产焦虑,努力奋斗财务自由的故事。
甚至凤凰男屌丝女勾心斗角最后都会切入到,你必须努力奋斗脱离lowB群体避免阶级固化,才能赢得更好的未来,这些每天充斥脑海的信息,除了刷流量,也在潜移默化的推动观念形成。
典型的还有消费主义洗脑,不管自己和家里经济状况如何,先透支未来的钱买了再说已经深入人心。
舆论先跟上,在媒体反复的教育下,这批有素质的中产自然动力十足,观念的形成基本就是个顺水推舟的事儿,有了改善欲望就好说了,政府和资本家收割起来那就容易多了,人都有从众心理,大家都万众创业了,你还能不上?
大家都买买买了,你不买对得起自己?别人的娃都送去补习了,你能不去?要是贵州山区的农民,给他讲什么财务自由阶级固化,他大概会把你当傻逼吧。
动图

对资本家来说呢,早就脱离了赚钱改善生活这个低级趣味的范畴,盘算的是怎么做成事儿,对做成事儿有特别的成就感。
虽然都是对挣钱特别有兴趣,但是资本家和老百姓挣钱的目的却是不一样,挣钱是结果。
但是目的是扩大事业版图再投资,搞基建搞工厂扩大生产,增加雇员,享乐性消费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少之又少,普通老百姓么,挣钱也就是过日子,攒钱防老,教育医疗。
有个段子很有意思,中产是政府最烦的一个群体,除了能干点活,整天骂国家骂资本家,觉得自己赚的少。
没啥大本事,创业搏一把不敢,还喜欢要这要那的,还贪,低价股票房子不敢买,拉高了就冲上去买,买完房跌了拉横幅要求退房骂政府,涨了就觉得自己眼光准能力强,动不动以人民名义自居。
在政府的角度,不就是一群白眼狼嘛,不宰你宰谁。虽然是段子,但话糙理不糙,道理完全没错。

我从来都觉得,国内经济前景很好,未来一片光明,因为毕竟这是全世界为数不多产业链完善,负债结构相对合理,基础设施完善,依然还在增长的国家。只要不攀比,肯卖力,生活总会有起色,10年内我们也会成世界第一经济体,这都是数据可以看到的。
但普通人的负担越来越重也是看得到的,经济的增长,服务的改善,整个产业结构的提升,都需要吃瓜群众拿钱去换。
尤其是中产的转移支付,这是一个暗黑的游戏,被时代裹挟的普通人并没办法拒绝参与,游戏从一开始就是资本家和政府联合打造,这并不是新鲜事儿,所以别奇怪,这是多数中产的宿命。
我们的老师,欧洲和美国几乎是一样的轨迹,只不过我们开始这个游戏比别人晚了一点,从千禧年才刚刚开始这个历史过程,游戏只玩了不到20年,很多人还不习惯。
抬头看天,低头看路,中产的问题在于,只知道往前走,努力奋斗却看不清方向,每次都跳到别人设定好的轨迹里。
记得1942里讲,只要活着到了陕西,给我十年,我还是地主。很多人对这句话嗤之以鼻,近代以前的地主,就是现代社会的互联网,金融大佬和基层官员,他们懂技巧,也知道方向。
面对和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的农民的竞争,这些地主出生的人即使倾家荡产,只要积累得当,攒够买下第一块土地的钱,依然可以重新开始他们的滚雪球游戏!
这不就是王者开个小号打青铜嘛,除了原始积累困难点,其他方面难度并没有想象的大。
看清方向,读懂政策,看明白媒体怎么给傻乎乎的吃瓜群众洗脑让他享受被压榨的过程,有点脑子的吃瓜群众又怎么借政策东风,略微改善被裹挟的命运,尽可能活的轻松点,在全世界任何国家,都是一生的必修课。

---------------------------------------------------------------------------------------

国学叫物极必反,盛极而衰。金融投资学叫均值回归。俗话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欧美国家的中产在最近几十年过得太好了,该走下坡路了。我们讲,人不作不死。问题是连续几代人都过得太舒服,活着的意义就剩下作死了。

这本质是人类的本性,无从避免,形成周期而已。看清大方向并且赌对的人,永远是极少数,因为这需要眼光、魄力、运气,其中运气反而是最重要的。

20年前,中国房价开始暴涨,赚钱的基本都是当年工作结婚,需要买房的。靠炒房发大财,比靠炒股发财的还少。很多大城市居民手里有2、3套房子,仅仅是时代的红利。这就是运气。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今天把短线仓位全清了,准备做T的。中长线的都在啊。外盘这么跌,明天还不知道如何,心里有点忐忑啊。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感谢市场,没有直接暴跌,给我们逃跑的时间。周五买入,今天跑了,盈利0.8%。没赔算是不错了。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疫情“摧毁”了全球经济,华尔街却赚翻了
一场秋凉
5小时前
来源:金十数据

在这灾难之年,华尔街却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场疫情摧毁了大部分的实体经济,却给华尔街的投资者带来了一笔意外之财。

在经历了2020年的动荡之后,投行、经纪商、对冲基金甚至放贷机构都在计算自己今年到底赚了多少钱。

年初的时候,当发达国家政府官员们就如何应对这场公共卫生危机争论不休时,各国央行迅速采取行动,将利率推至新低,几个月后,股市涨至新高。几个月的时间里,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上又多出了3万亿美元的资产,并且承诺还会增加。

2020年将成为华尔街历史上最疯狂的年份之一,在大多数人都在遭受苦难的情况下,华尔街却可以说迎来了近十年来“最好的一年”。

各国央行和政府的干预确实阻止了金融混乱,但也制造出了一些问题。比如,贫富差距更加悬殊了。央行和政府为了救市投放的大量流动性,可能有很大一部分都流入了投机者的腰包。



1、大发横财的投行和做市商


华尔街最大的几家银行今年的交易收入可能会突破1000亿美元,打破长达10年的低迷。



在2月下旬的一个周一上午,华尔街似乎意识到,肆虐亚洲的新冠病毒实际上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当天暴跌逾1000点,这是从创纪录高点的第一波急剧下跌。对许多美国人来说,这是市场第一次敲响警钟。

但对交易员来说,这是他们期待已久的波动性的回归。对于交易商来说,无论市场价格是上涨还是下跌,他们都能通过撮合买卖双方成交而赚钱。

华尔街最顶尖的银行和Citadel Securities等做市商很快就意识到,他们正面临着一场千载难逢的交易订单狂潮。

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集团、高盛集团和摩根士丹利这五家美国最大的投资银行的年度交易收入10多年来首次达到1000亿美元的规模。

麦肯锡公司(McKinsey & Co.)的一项分析显示,截至9月底,整个行业的收入增长了34%。仅在今年上半年,Citadel Securities的利润就增长了一倍以上。

当美国群众还在等待新一笔救助金什么时候发放时,投行的高管们已经在讨论今年要放多少奖金了。

一些有能力的交易员也开始待价而沽,比如一名去年拿到250万美元的交易员发誓,如果他在2020年的薪酬不能大幅提高,他将离开美国最大的银行之一。

不管他们是凭着自己的交易能力,还是靠着美联储的“馈赠”,交易员们都希望从他们为银行赚取的数十亿美元中获得一笔不错的报酬。



2、如获新生的对冲基金


今年这次全球性的灾难也把原来岌岌可危的对冲基金给救活了,疫情引发的剧烈市场波动给对冲基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赚钱机会。

今年早些时候,特朗普政府淡化了疫情的严重性,一家40亿美元对冲基金的负责人无意中看到了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的视频,这让他感到震惊。但他心里明白,事情没有特朗普说得那么轻描淡写,市场即将迎来剧烈的动荡。

在2020年之前,许多对冲基金似乎正在慢慢走下坡路,但疫情时期的市场波动性回归,让它们如获新生。

截至今年10月,波阿兹•韦恩斯坦(Boaz Weinstein)在Saba Capital Management旗下的旗舰对冲基金的回报率达到了82%。

刚进入2020年的时候,他的基金年化回报率仅为约3%,与低成本的市政债券共同基金持平。资产规模也缩水到20亿美元以下。

与许多对冲基金一样,Saba的策略是在动荡的市场中寻找投资机会,而在过去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市场波动性一直不高。

研究公司PivotalPath的负责人乔恩•卡普里斯(Jon Caplis)表示,今年的市场动荡为对冲基金提供了一个“急需的”机会,可以向客户证明自己。

今年大多数投资策略都表现良好,其中一些特殊股票基金收益最高。Caplis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科技、媒体和电信基金的平均涨幅为29%,医疗基金的涨幅为21%。

就连自由支配的全球宏观基金在苦苦挣扎多年后也开始获得不错的收益,截至11月底,安德鲁•劳(Andrew Law)的Caxton全球投资基金(Caxton global Investment fund)飙升36%,Rokos Capital和布勒旺霍华德资产管理公司(Brevan Howard Asset Management)也获得了丰厚利润。

Caplis表示,即便疫苗进展顺利,但市场不会很快回到低波动性的环境。在疫情的余波中,投资者仍将面对快速发展的全球经济和宏观因素。比如贸易局势等因为今年的疫情而被忽略的因素。



3、火爆华尔街的空壳公司IPO


除了投行和对冲基金外,今年华尔街还有另外一个火到不行的“赚钱项目”。

在疫情期间,SPACs(空壳公司)公司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IPO。

SPACs全称为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ies,即特殊目的收购公司。这类公司没有实际的业务,却拥有大量现金,专门用来做兼并和收购交易,也被称为空壳公司、空白支票公司。

今年以来,超过200家空壳公司进行了首次公开募股,筹集了超过700亿美元的资金,高于过去所有年份的总和。

金融数据提供商Refinitiv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全球共有165起SPAC IPO,是2019年的近两倍,2015年的五倍。

7月份,对冲基金大佬比尔·阿克曼(Bill Ackman)为一家空壳公司筹集了40亿美元资金,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SPAC IPO。还有PayPal联合创始人Peter Thiel以及软银的孙正义今年也都参与了SPAC IPO。

SPAC IPO之所以能够火爆美股,主要原因在于疫情和美国大选给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不确定性,传统的募资方式困难重重,而SPAC为那些急需资金的公司提供了解决办法。

总之,对于华尔街来说,今年并不算是苦难之年,反而可以说是“丰收之年”。


-----------------------------------------------------------------------

上帝欲让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华尔街有句名言,当散户都开始普遍赚钱了,就该卖出你的股票了。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美股从估值角度讲,泡沫已经超过了2000年的科网泡沫时期,跟当时唯一不同的就是利率特别低。加上美联储从市场上直接购入债券,导致货币洪水泛滥。这种前提下,没有泡沫破灭的先例,毕竟经济泡沫都是钱吹起来的。只要钱不收紧,泡沫一般破不了。现在就是看钱什么时候收紧了。

现代货币主义的社会试验,人类历史的先例都不太好。这次不知道怎么收场。反正,不是经济危机,就是社会危机。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大家不要再猜5年以后的政策了,我国的政策三个月就可以180°转弯。大家以社会稳定为第一原则,某些人的利益最大化为第二原则,考虑中国的政策路径就好了。

这两天都没有操作,挺无聊的。在看一本无聊的书《黑猩猩的政治》,颠覆了对人类社会的一般认知,有空大家看看。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什么狗行情,反复震荡。今天有买点,不管如何干它。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xionghua11 2020-12-30 14:03:24
K兄,能否分析一下深圳的奇葩房价,深圳福田南山很多房子都冲破15w,普遍向20w冲刺了。但是深圳央行查后认为经营货并未进入房产,实际上是人都知道有多少进入了房,掌握数据央行当然也知道,能否请教背后真正的目的?放任如此疯狂?
-----------------------------
问一下,深圳大量的小产权房,就是农村集体建设的那些,20多层电梯房,能落户口,地理位置还不错,为啥只卖2万。这种房子产权怎么算?深圳这样的房子那么多,为啥商品房还能炒作到20万。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财源广进,合家幸福。

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财源广进,合家幸福。

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财源广进,合家幸福。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真正的穷人是什么样的? | 李子旸
2020-11-05 14:23
导读

国家院士,给贫困地区送去优质农产品,但当地农民根本不买账,怎么说也不配合。怎么办?

本文共计 2891字,建议阅读时间 8 分钟。





图中这位一手拿一个土豆笑呵呵的人,可不是一般人。他叫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全世界植物学界是大牛级别的人物。

2015年,国家推行精准扶贫,工程院也承担了扶贫任务。朱院士当时已经年逾六十,但在院士里算是年轻的。年轻人嘛,就找个艰苦的任务。朱院士来到云南一个深度贫困村搞扶贫。云南这个深度贫困村穷到什么程度呢?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元。

如此贫困,可以想见当地各种条件一定非常恶劣,脱贫难度很大。不过,这难得住一般人,难不住院士。朱院士考察了当地的土壤、气候、水文等条件以后,打开自己的技术库,就像机器猫掏出宝贝一样,拿出了一个适合当地发展的产品——反季节土豆,也就是冬土豆。十一二月份种下去,来年三四月份上市,在全国都是最早上市的新土豆,是俏货。种植户就等着数钱吧。

没想到,当地农民根本不识货。即使朱院士和学生们百般讲解说服,农民就是不配合,不愿意种植冬土豆。什么冬土豆?没听说过,不知道,不会种。你们院士当然会,我们农民大字不识一筐,啥技术也不懂,跟你们城里人可比不了……

没办法。朱院士只好带着学生,找块地,把土豆种起来。三四个月以后,冬土豆果然种出来了,品质还很好。这不还行,还得把土豆卖出去,卖个好价钱。然后,还得开免费培训班,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手把手教当地农民种这种新型的冬土豆。种出来以后,还得教农民上网直播卖土豆……

如此带动之下,有个农民种了10亩冬土豆,卖了7万块钱。这一下,当地可算是轰动了。一年人均1000元,这一下子,十亩地三四个月,挣了7万块。谁听了不心动啊。

心动以后就是行动啊。村里其他人种植冬土豆的积极性就有了。然后其他村也听说了,都跟着种起来,全县种植面积很快超过一万亩。几年时间,这个县的贫困率从50%降到2%左右。扶贫大有成效。



类似的现象,在全国扶贫事业中,可说数不胜数不计其数。在很多贫困地区,扶贫者都感到,最困难的,就是怎样说服当地人,让他们行动起来,接受各种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这个过程往往很难。扶贫者要面对贫困户巨大的“惰性”“不信任”和“不合作”。

朱有勇身为院士和国际顶尖专家,在这方面同样没有简便的好办法。怎么苦口婆心说服当地农民也没用,只能花上几年的时间,亲自去种植新产品,卖出去,并且赚到了钱,当地农民才肯跟着行动起来。

看来,穷人之所以穷,主要就是因为头脑固化、不愿意接受新事物,而且很懒惰,不愿意积极尝试脱贫的新方法。为了节省这些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应该让地方政府强制农民接受朱院士们带来的新产品。这样,大家的脱贫不就会快很多么?

如果你这么想,进而这么干,扶贫脱贫只会更加遥遥无期,甚至完全不可能。

为什么这么说呢?

原因还是在于人们对穷人的真实处境不了解,想当然。



一般认为,穷人和其他人的区别只在于钱少。这当然是对的,但这只是全部真实的一部分。其他更重要的真实还有:由于钱少甚至根本没钱,穷人应对风险的能力,很小很弱。他们几乎经受不起任何风险。所以,穷人面对风险的态度,和其他人有很大不同。

在类似金融危机或疫情严重这种时候,我们很多人都体会到风险爆发是什么意思。好心人可能会想,穷人在这种时候肯定是更难过。其实,对穷人来说,生活基本上是一场持久的风险爆发。就算没有金融危机或者疫情,他们同样每天都要面对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

在全世界,很多穷人都靠打短工度日,做一天吃一天。有固定工作固定收入的人,很难理解这种短工者面临的真实压力。按天计算,短工者的收入可能并不低甚至挺高,但他们每天都在担心明天是否有工作可干。他们永远不能确定,手头的工作做完以后,是否还能找到下一份工作。

而且,由于收入低,储蓄少,风险对穷人的打击力度更大。对其他人来说,就算遭遇风险,可能也只需要削减不必要的开支,减少一些享受而已,比如减少下馆子吃饭的次数,少买几件衣服或时髦的电子产品,取消今年的旅游计划等等。

对穷人来说,一旦遭遇风险,可能立刻就要面临吃不饱饭、没法给家里的孩子付学费、没法买过冬的衣服等严重的生活危机。

所以,和其他人相比,穷人并不仅仅是缺钱,而是更加脆弱,更加禁不起风险。而为了对抗这种脆弱,避免遭遇风险,穷人要采取很多“保守”的策略。这些策略往往被指责为“懒惰”“多疑”“不积极”等“劣根性”。



比如,为了避免单一职业带来的风险,很多穷人不得不同时打几份工。而同时打几份工,显然不符合“专业化”的要求。穷人因此很难在任何一项工作上太“精益求精”。实际上,他们的最佳策略是在工作中尽量节省体力和时间。不了解这个情况的人,往往会轻飘飘地批评穷人“不求上进”“好吃懒做”。

在农村,穷人的“保守”策略就表现为尽量按老规矩耕作,不轻易尝试新型农作物或者新技术。就算他们明知新作物的产量更大,收益更高,最佳策略也是不要轻易尝试。

首先,新作物势必需要新种子。按老规矩耕作,可以使用去年留下的种子,无需另外花钱买种子。改用新种子,就要花钱。万一收成不好,就会因此欠债。穷人欠债,很可能就此翻不过身来。

其次,新作物就算看起来很好,产量很高,但谁也不能保证市场销售就会很好,一定能赚到钱。老作物就算不理想,但至少能确保有收入。还是那句话,穷人可没有冒险开拓的资本。

第三,对外来的扶贫者、好心人来说,新产品新技术就是一个工作项目,就算不成功,也不会对他们有多大影响,至少不会影响他们的衣食住行。但对贫穷的当地农民来说,这可是生活的全部。万一弄砸了,日子可就过不下去了。用自己的身家和未来,搭配别人的项目,谁会特别积极主动呢?

朱院士在云南深度贫困村遇到的农民,之所以在最初拒绝冬土豆这样的好产品,也是因为要尽量回避风险,而不是因为什么“懒惰”“不积极”。深入农民的生活环境,就会理解这种回避风险的“保守”策略才是合理的。

在扶贫中遇到困难,遇到贫困户不积极不配合,就趾高气扬地抨击人家的“劣根性”,感叹什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其实反倒暴露了自己的狭隘和懈怠。



当然,朱院士他们可不是如此狭隘和懈怠。面对当地农民的不配合和不积极,他们并没有怨天尤人,或者一走了之,而是积极行动起来,深入乡村基层,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亲自动手,把新产品、新技术的优越性,用实实在在的事实呈现在农民面前,同时,在技术培训、产品销售等各方面提供全套的服务和支持,和农民一起切实解决生产中的种种问题。

一言以蔽之,朱院士不是站在高处叉腰指挥农民干,而是撸起袖子和农民一起干,并且一干就是好几年。面对实实在在的收入增长,农民当然不会再坚持“保守”策略,而是转而接受新产品、新技术,也就实现了脱贫致富。

想要帮助,或者标榜自己想要帮助穷人的人,很多,但很多人都以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态度看待穷人。他们的扶贫行动,如果有的话,也是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一日游”,而绝不会真正深入穷人的生活环境,更不会和穷人同吃同住同劳动。

他们的这种“扶贫”当然很少会成功。而他们也就因此认定穷人之所以穷,就是因为穷人的种种“劣根性”。在这种贬损、贬低穷人的过程中,他们收获了极大的心理满足和愉快。如果再有人资助他们的“扶贫”,他们简直会乐此不疲。

这就是各国扶贫很多,花钱很多,但真正成功的却很少的原因所在。

背景简介 :本文作者李子暘,铅笔经济研究社主编。


---------------------------------------------------------------------------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大部分穷人真正穷的原因在于生下来就穷。

穷代表没有尝试各种可能的能力,只能采取最保守的方式生存。而每天为了生存奔波,依然不能有积累,依然没有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而当他们的生存都受到最后的威胁的时候,社会就动荡了。

穷其实是遗传,这也是《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一书的核心内容。

最近总有些人讲什么富人思维,其实都是胡说八道。香港做过一个电视节目,让香港的亿万富翁去做日工,不能有任何援助,结果是这些社会阅历丰富和能力出众的大富翁,各个混得很惨,没有坚持下来得,更不要说发家致富了。

穷人拜托贫困,要么靠读书,要么靠运气。如果一个国家制度好,穷人靠勤劳至少能摆脱贫困,有一定财富积累,比如我们国家。如果一个国家制度不好,穷人能活着就不容易了,像印度、非洲和南美诸国。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资金量和个人的性格,决定了操作的风格。以前是基金的研究员,投资风格必然是长线的。现在自由投资人,风格做了调整。个人投资者,大部分不管中长线,只做短线,不做仓位控制。我现在以中短线为主,标的以etf基金为主,各种行业的etf基金之间切换,也追热点etf,安全性比个股强一些。

2020年6月底,体系化交易才刚刚完成,投入使用。到12月底,盈利27%。在去年的行情下,盈利一般。最大回撤2%,风险控制水平可以,比较符合我的风格。这个风控不是行情好造成的,而是交易系统止盈和止损设置的结果。只要不出现2020年新冠大盘跌停的行情,我的最大回撤就不会超过3%。前提是不买个股,全面投资etf基金。等大盘见底,会选择个股投资,最大回撤肯定做不到现在的水平。

在股版,我的水平绝对算一般,甚至达不到平均水平。不喜欢的朋友,可以找那些盈利高手的帖子。我写这个东西,就是记录一些投资心得、思考过程和人生经历。大家不要在帖子里说脏话,违反者可能会被禁言,谢谢。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2021年,A股的“四大杀器”
热点直击
3小时前
来源:思想钢印


战术上的乐观和战略上的悲观

一年的年头,大家都喜欢对新的一年进行展望,但没有哪一年的预测比2020年更失败了,实在是因为没有人能预测到去年的这个黑天鹅——就算你预测到了疫情,你也很难预测到接下来的剧情大反转。

看了一下知名卖方机构对2021年的预测,大部分都是“前高后低”,这是一个比较滑头的说法,“前高”实际上是觉得现在还处于上涨趋势中,“后低”是觉得涨了两年估值太高,没有道理再大涨一年——前者是战术上的乐观,后者是战略上的悲观。

战术上的乐观和战略上的悲观,有时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组数据的结果:

2019-2020Q3,股票型和偏股型的年化收益率为47%-50%

2018-2020Q3,股票型和偏股型的年化收益率为16%-17%

2015-2020Q3,股票型和偏股型的年化收益率为14%-16%

2010-2020Q3,股票型和偏股型的年化收益率为9%-10%

同样谈均值回归,悲观的人看到第一条,均值回归啊,今年的股票怎么做?乐观者看到最后一条,均值回归啊,这两年不过是钟摆回归正常。

我今天的文章将推演一下2021年可能出现的“四大杀器”,并不代表看空,只是摆出一些可能导致大盘下跌的逻辑,以及触发这些逻辑所需要的条件。

任何逻辑都有一个大致确定的出发点,我认为2021年,下面两件事大致是比较确定的:

第一、上半年国内经济将快速恢复;

第二、随着疫苗的普及,欧美疫情年中进入可控状态;



本文就从这两条比较确定的判断出发。



第一杀:利率上行,杀消费

我记得2019年底,大部分研究机构的年度策略都认为白马估值上升空间有限,要赚业绩的钱,可年初被疫情砸下来后,居然变本加利,估值涨到史无前例的程度。

最典型的食品饮料行业,从2016年开始,连续五年进入行业涨幅前三,A股有一个事不过三的传统,现在至少要变成“事不过五”了,那今年到底有没有可能变成“事不过六”呢?

虽然钟摆的中点是确定的,但两端却更多是统计上的一个概率。所以更有意义的是,什么情况下,消费股,特别是海天、茅台这类食品股的估值被打下来?

答案就是利率。

以海天、绝味、茅台为代表的这类食品股,最大的特点是未来的业绩确定性高,这一类公司跟资金的机会成本有关,而资金的机会成本又与利率有关,我在前文中讲过:

由于疫情的影响,资金的明显变化有三个:

第一,资金的风险偏好降低,所以更愿意持有高确定性的品种,对高确定性品种的风险溢价补偿要求降低,这是推升股价的第一个因素;

第二,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从最高点3.25下降到了4月底最低时的2.5,这是推升股价的第二个因素;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资金成本的急剧下降。4月份开始,海外资金利率大跳水,很多资金只有1%的利率水平。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和国外的联系越来越多,这些低成本的长期资金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了A股。

那2021年利率有没有上行的风险呢?

前面说,明年上半年经济会快速恢复,所以到了年中,我国货币政策就会逐渐转向紧货币、稳信用和稳杠杆,至少延续到 2022 年上半年。再加上本应在今年到期的银行资管新规,延到21年底,进一步加大了明年下半年进入信用收缩周期的可能,如果央行的对冲力度不够,长期利率上行的可能性非常大。

虽然未来全球整体上还是以低利率为主,但不排除出现半年以上的利率上行期。

资本市场都是打提前量的,所以这些高估值消费股最危险的时候是在两会后到年中的一段时间。



第二杀:景气波动,杀科技

科技股景气度好的时候,没有人看估值。因为科技趋势导致的估值钟摆,极值位置很难事先判断。

以去年底彻底摆脱估值引力的新能源板块,特别是锂电为例,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机构抱团,机构抱团都有坚实的逻辑基础,分歧就在于这个逻辑到底值多少钱。

新能源的景气度建立在类似正面的逻辑之上:2025、2030 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 1334、2234 万辆,对应的渗透率分别为 16%、27%。我国未来五年对应的新能源汽车年均复合增速35%,锂电池增速40%。

这个渗透率的要求,基本上把年轻人的第一辆车和家庭第二辆车的大部分都给了电动车,这个增速就是要求,放在中国,就要特斯拉、造车新势力和几大传统厂商一共发力,对燃油车实施降维打击,放在全球,就要美国,欧洲,中国三大市场全面超预期。

我不去判断其实现的概率,但边际条件也是非常严格的,毕竟三个80%的概率实现的预测叠加,其概率就会变小到51%。

乐观的时候,市场会给估值满打满算,没有缓冲的余地的结果是,中途只要有一点景气波动,其估值也容易雪崩。景气波动对高估值的行业杀伤力有多大,可以看一看去年的半导体行业。

2020年的半导体,景气度只能算中途有些波动,即使现在消费电子5G潮、国产替代并没有预测的那么强,现在的景气度仍然很高。但去年3月份和三季度的估值下杀,仍然让投资者很受伤,就算是现在这么高的景气度,半导体的大部分票还是趴在地下,搞得科创50指数半死不活。

而且,要不是3月份先跌过一波,半导体的顶部应该更高,摔下来会更惨。

而通信就是典型的景气到头了,去年5G预期打得太满,结果今年5G基站建设不及预期,引发下半年的杀估值,通信成为今年除了房地产外第二惨的板块。

光伏的问题还是在竞争格局上,这个行业的很多环节,说实话,门槛不如锂电高,明年很可能又有一堆想赚快钱的企业加入,光伏的命运已经经过了好几轮轮回,谁也不敢说这回不会重演历史。

总结一下这个杀器,任何高景气度高估值的制造业属性的科技板块,只要景气稍有波动,就会出现一波杀估值。如果行业出现明显的景气到头或竞争加剧,明年跌幅前三的座次,已经预定好了。



第三杀,美股暴跌,杀白马

虽然年年说美股崩盘结果美股年年创新高,但我还是要斗胆说一句,明年美股崩盘的可能性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大。

我去年提出“美股暴跌,外资流出,白马暴跌”的逻辑链条,很多同学还不服气,结果去年3月份就上演了这个逻辑的教学大片。

那么美股到底在什么情况下可能暴跌呢?

去年7月份的暴涨之后,A股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见顶迹象,但随后的美元贬值,新兴市场和中国资产受益,可以说是本轮上涨的最大动力。既然美股的这一波上涨完全是流动性驱使的,那么答案自然就是流动的边际变化。

随着疫苗的注射范围扩大。欧美经济上行和通胀的同比增速高点将会出现在 2021 年二季度,欧美日央行货币扩张的速度会边际放缓,体现为流动性的边际不那么宽松。

一旦美元贬值结束,资金流向新兴市场和中国市场的趋势就会被扭转;如果欧美经济恢复超预期,不排除美联储紧表,导致美元升值,全球资金回流美国的同时,带崩估值过高的白马,也是有可能的。



不过,今年外资流入较少,A股仍然涨得很好,说明外资影响是典型的“一波流”,白马暴跌没有第二波,跌得差不多了就要下手主动买套。

上面的四大杀器,前三大出现的概率都不算太高,但一个都不出现的概率也不高。万一三个杀器都不出江湖,最后一个大杀器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强了。



第四杀,一切安好,杀小票

有人可能不服气了,凭啥别的杀不了,就要杀小票?

2019年底,我曾预测2020年白马行情将从沪深300蔓延到中证500,结果很打脸,上半年继续涨300,下半年缩小到中证100和几条赛道。小票加速下跌。

小票是上半年杀业绩,下半年杀估值,怎一个惨字了得。

A股的4000多家上市公司,其中三分之二注定都将走在平凡之路上,它们能上市,大部分是因为2010年前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只要你不犯大的错误,抓住一个产业机会,就能成为地方上的支柱企业,政府关系再好一点,运气再好一点,就这么变成了上市公司。

但到了GDP不断破六、破五、破四的年代,到了各行各业都向龙头集中的年代,平凡之路就是一条向下的路,少数不甘沉沦想奋力一博的公司,大概率是欠了一屁股债后,加速退市的速度。

大部分小票的命运都掌握在龙头身上,龙头只要不犯浑,保持平衡增长,资金也会越来越多地聚集在龙头上,导致尾部公司因为流动性枯竭而下跌。

这在今年的行情中非常明显,食品饮料板块全年涨幅85%,其中市值排名前七的公司平均涨幅138%,市值排名后七位的公司,平均跌幅-11%。

涨幅排名靠前的休闲服务、新能源、军工、医药板块,无一不是如此。

相反,今年被杀的房地产、通信等板块,虽然小票也很惨淡,但龙头也好不到哪里去。

资金总是有限的,如果前三大杀都没有落地,那唯有继续“杀小票祭天”了。



2021年“三小杀”

前面的四大杀器都对整个市场格局有重大的影响,此外还有一些局部的不安定因素,因为不是市场目前的主流品种,对市场人气的杀伤力有限,但在某一个时点的冲击却不可小视。

我总结为2021年的“三小杀”:

第一小杀:反垄断超预期,杀互联网

这一点,主要是做美港股的同学要小心。

反垄断不是一个单一事件,“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规划的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跟自主可控、碳达峰并列。今年要完成“平台企业垄断认定、数据收集使用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还有金融创新的审慎监管。

至少上半年,美港股的互联网新经济企业的估值会有一定的压制,一旦某项法规过于严厉,或者出现标志性事件,杀一波估值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第二小杀:供给过剩,杀周期

这一轮周期股的老树发芽,除了锂钴等受益新能源的品种之外,大部分并非是因为传统意义上的经济持续上行,而是疫情导致的海外供给收缩、各国补贴导致的消费能力上升,两大因素导致的短暂的供需失衡。

周期股的预期是明年全球补库存,这个逻辑有两个不确定,一个是疫情控制的水平不确定,另一个是全球疫情后是否会形成新的贸易格局。

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如果到了明年年中,欧美疫情虽然没有被消灭,但海外疫苗接种力度更大,导致经济完全恢复,那我们怎么办?国门要不要正常开?正常打开国门的话,我们就要承受防疫的压力,不正常打开国门的话,很可能导致产能从中国加速转移。

第三小杀:债务危机,杀大金融

银行因为估值不高,而成为各大机构预测的明年会估值修复的重点品种,但银行2021年还有一个定时炸弹要排除——资管新规。

银行要在今年完成的资管产品提前清退,可能造成所投资产被抛售,那些自然到期的产品在资管新规的要求下无法展期,如果大规模清退则容易对高流动性资产造成冲击。

简单说,债务危机对银行造成的一次性冲击在2021年仍然可能出现。

当然,这些行业因为估值不高,杀下来反而能出现新的机会。

比如银行板块,去年承担了为实体经济减负的压力加大拨备后,加上大量的信贷投放,2021年有望实现盈利 10%左右的增长。还有部分海外互联网企业的估值也不高,这些行业跌下来都是机会。



博弈加大不确定性

今年比较麻烦的是几个影响宏观经济的因素和节点都有明确的预期,几个行业的市场预期又过于一致,甚至市场“前高后低”的走势都是共同的预期,这样就很容易引发博弈行为。

而博弈会加大不确定性:

今年可能是类似2015年那种非常刺激的一年,上半年被新申购基金的资金裹挟着冲上5000点,下半年又被打回3000点;

也可能是堪比2016年那样无聊的一年,围绕3400点上下200点波动两次,两次假摔,两次假突破,一年过去了;

今年可能是估值收敛的一年,成长股的估值被持续压制,而周期、大金融修复被压制了数年的估值,低估值高股息策略全年胜出;

也可能是继续分化的一年,白酒、新能源和半导体在高位消化估值,而光伏、军工、智能驾驶则一直在突破想象的极限。资金的挤出效应,让大金融、周期股压制在估值下限,而5元以下低价股因为流动性枯竭跌破1元面值,导致大批退市……

大家可能觉得我上面的话把所有的可能都说了一遍,等于白说,但真实的投资不是占卜预测,而是理解各种可能走势背后的逻辑与条件,在出现了一定迹象后,果然参与或退出,追求大概率的机会,从确定性中赚钱。

最后,希望2021年的市场更精彩。

---------------------------------------------------------

这些预测看看就好,作为散户,体量够小,出现市场风险,跑就行了。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年底各大机构对明年的展望中,股市前低后高的呼声比较大。这些判断都是基于信用会在下半年收紧,原因在于疫情会得到控制,在疫苗的作用下,全球范围的新冠疫情完全被控制住。我国的经济会增速回到正常轨道上,全球经济增速也会回到正常范围。但是,新冠病毒不受人为控制,如果疫苗对变异病毒失效,那么所有的预测都会被推翻。

从流感病毒的演变来看,疫苗失效的可能性存在。猪流感当年在美国感染了6500万人,然后每年到冬季在全球不同地方发作,而且都是变异品种。现在全球现存确诊2000多万,累计确诊8000多万。在这么大的感染数量下,病毒在飞速变异,最后会是什么结果,无法预测。好在新冠死亡率在快速下降。新冠病毒是对整个人类文化、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的考验。当然,mRna疫苗这种新的疫苗生产方式,也许能完全应对病毒变异。人类的发展还是要靠科技进步。

说这些,其实只有一个目的,2021年投资不要太固执,灵活一点。因为,我们要面对的是病毒,而不是人。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最近也看了大摩、花旗和高盛对美股的分析,美股的综合风险基本接近2018年,如果继续上涨,比如标普500涨到4000点,美股的综合风险将超过2018年。三家美国最大的投资机构对美股的预判,几乎一致认为美股下半年开始下跌,并且属于经济衰退性金融风险,下跌时间超过6个月。

对未来的预判有一个问题,就是政府政策。当市场认为会下跌的时候,政府可能出来放水,防止下跌。这次美联储已经放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还想拖住美股,再印的钱,可能导致美元的国际地位丧失。美国政府和美联储恐怕不得不考虑这些问题。

我们等着看就好,美国经济和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已经不是靠印钱可以解决的了。相反,超发货币已经导致了严重贫富分化的社会问题,政治家成功把经济问题转化成为社会和政治问题。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为什么我对2021年的a股没有太多期待,原因在于钱。股市涨还是不涨,关键在于钱来多少。从2018年底到现在,牛市走了2年,一共来了多少钱呢?

我们把这两年的行情分开来看。2019年,各种公募基金总发行1万亿出头,两融余额从7600多亿增加到10500亿,增加了3000亿左右,保险资金流入3000亿左右, 外资流入3100亿。

2019年a股主流资金共计2万亿的样子。

2020年,公募基金发行3.1万亿,两融从1万亿达到1.5万亿,流入5000亿,保险差不多4000亿,外资流入2000亿。

2020年a股主流资金流入4.2万亿。

由于a股的投资结构出现变化,普涨行情已经不存在了,所以我现在研究a股的估值基本上采用沪深300,毕竟沪深300的盈利占到a股全部的80%多。

2019年,2万亿的资金把沪深300指数从2900多点推高到4000点左右。2020年4.2万亿的资金把沪深300指数从4000推高到5000点。

2021年,想要沪深300从年初的5000点涨到6000点,并且稳定住,需要8万亿的资金。

大家注意,是把指数稳定在6000点,不是短期不可能冲上去。所以,对于散户来讲,这种判断其实是没有多大价值的。

很多人把钱流入股市和流入楼市对比,这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大家买房的时候用的是贷款,本金只有30%。

2020年房地产销售额14万亿,其中差不多5万亿是老百姓出的钱,剩下的9万亿全部是银行贷款,买房是创造货币的。

买股票对于绝大多数人都是不能融资的,基本上用的都是自己的资本金。2020年有3.1万亿公募基金流入a股,已经创出天量了。

这还主要是实体经营困难,很多老板们的钱没有地方投资,大家闲着没事跑来赌一把的结果。

2020年8万亿资金,需要全国老百姓完全不买房,老板们不做生意,把钱都拿到a股来赌博,才能实现。

上面这些,就是一篇宏观分析报告的总体思路,想要写成报告,需要把数据精细化,配上一些图表,基本上要搞到10页以上,就可以在基金和券商混了。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在去年12月30日买入的仓位,到今天继续持有,等待市场止盈位出现。估计下周出现止盈的可能性比较大。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我现在的状态就是典型的看空做多,持股等待止盈。现在的交易策略是基于趋势跟踪型的。其实全球大部分交易策略都是号称多因子,本质还是趋势跟踪。说的难听一点就是追涨杀跌。而且,在美国那种以机构为主的市场里,大机构的交易策略基本趋同,因为能纳入跟踪因子的,并且可以量化的因素,就是那么多,大家能研究和使用的数据基本一致,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没啥区别了。

国内的基金抱团,其实也是这个原因。公募基金靠管理费盈利,基金业绩其实不重要。其他基金经理都买这些板块,这些抱团的版块也涨得最好,你特立独行,赌对了赚了钱,奖金也多不了,如果错了,其他人都对了,你还怎么混,那个基金还会用你?处于职业生命考虑,还是跟大家一起错吧。

所以,抱团是必然现象。2013-2015年,抱团暴风影音,乐视网,各种创业板垃圾股,现在只不过抱团新能源,光伏,白酒。人性是不会变的,所以市场轮回而已。
楼主:kulese  时间:2021-01-28 12:52:23
证券时报:资本市场没有永动机
热点直击
1小时前
来源:证券时报

自2020年以来,资本市场上出现了一个机构投资者抱团的现象,并且形成了一种正向循环。这种正向循环平时不太容易见到,分析起来也非常有意思。这里,就让我们仔细看一看。





抱团的正向循环


简单来说,这个正向循环的路径是这样的:一些机构投资者集中买入一些优质公司的股票,这些公司的股票因为大量的买入而大幅上涨,估值则达到六七十倍PE(市盈率),甚至几百倍PE的水平。由于这种买入导致股票价格上涨,机构投资者的业绩也就因此大幅跑赢市场。而随着业绩的上升,新发行的基金等产品也受到市场热捧。因此,有更多的新资金流入市场,这些资金再次被投向同一批优质公司的股票,导致这些公司的股票价格继续上扬。同时,由于市场上的流通盘已经慢慢被之前的持仓锁定,因此每一次新的上涨所需要的资金,变得越来越少。

由是,资本市场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正向循环:抱团的机构投资者不停地赚钱、跑赢市场上其他绝大多数没有被抱团持有的股票,买入这些基金的投资者赚了很多钱,上市公司也乐见其成地看着股价上涨。

其实,正如物理世界没有永动机一样,资本市场上的盈利模式,除了通过创造真正实体经济的价值实现,也不会永远保持利润的增长。而如果一种形成了正向循环的盈利模式,看起来可以一直持续下去,那么一定是因为我们还不了解这个循环周期的全部。

要知道,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任何一个不以创造价值为根基的正向循环过程,最终一定会被一个逆向循环过程所取代。

比如说,历史上的工业革命,就是一个以创造真正价值为基础的正向循环过程。工业革命增加了人类的资本,改善了科技,让人们从此过上了和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不相同的、无比富足的生活。由于这个变化是以真实的价值创造为依托的,因此从工业革命开始至今,几百年的时间过去,我们也丝毫没有看到这个循环周期结束的迹象。相反,全世界的人均GDP仍然在年复一年地提高。

但是,在另一个历史案例中,不创造价值的正向循环,虽然看似完美,却最终走到了尽头。

在蒙古骑兵横扫欧亚大陆时,骁勇善战的蒙古勇士们,就曾经创造了一个完美的正循环。蒙古军队通过武力征服的地方越多,获得的战争物资和战利品就越多;战争物资和战利品越多,蒙古军队的战斗力就越强大、斗志就越高昂;战斗力越强大、斗志越高昂,成吉思汗的领土就越广大。

但是,这个以武力征服为主要体现形式的正循环,终究没有给统治区的人民带来太多的价值。据《中国历代战争史》记载,蒙古灭金国以后,金国原统治区的人口下降了大约90%。在灭南宋以后,蒙古贵族甚至提出杀光百姓、把农田拿来放牧的荒唐打算。

即使没有产生价值,这个由蒙古骑兵以武力创造的正循环,在当时看来仍然完美无缺。正循环从公元1206年铁木真称成吉思汗开始,持续了几十年的时间,直到公元1260年由于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位,才终于开始走向衰弱。而直到162年以后的公元1368年,蒙古帝国的政权之一元朝,才被朱元璋逐出汉地,逃往漠北,史称“北元”,并终于亡于公元1402年,也就是铁木真成为成吉思汗以后近200年。



市场没有永动机


在资本市场,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循环周期的时间要比历史事件短得多,让观察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所发生的循环过程。

在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循环周期,往往长达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之久。而资本市场的循环周期,往往只有几年、最多一二十年的时间。它让我们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里,看到在历史上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循环过程。

在前述的机构投资者抱团的正循环中,尽管这个正循环看似完美无缺,但是它并不会像永动机一样持续下去。一个当前看起来完美的正向循环过程,可能会因为许多因素被打破:有可能是上市公司的利润增长达不到投资者的预期,导致人们不再买入;有可能是上市公司大股东觉得股价太贵,因此减持套现,或者增发,导致股票供应量大增,超出资金购买能力;有可能是一些机构投资者觉得股价实在太贵,于是开始先于同行减持,最后导致牢固的抱团持股格局崩塌;有可能是一些负面市场新闻导致市场短暂下跌,盈利丰厚的投资者开始争先恐后地出逃;也可能是监管层担心市场出问题,提醒投资者注意风险,等等。

在以上种种可能里,我们很难预测其中会是哪一种因素,最后导致一个让赚钱看似很轻松、机构投资者跑赢市场看似很轻松的格局,回归于正常的市场规律。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资本市场无法从社会生产的实际价值之外,像永动机一样,创造出源源不断的财富来。当财富脱离了价值,似乎像永动机一般喷涌而出时,投资者更应该看到的,是正向循环逆转以后可能产生的风险。

其实,在资本市场的历史上,永动机式的财富故事,早已发生过许多次。比如说,在2008年破裂的美国房地产和衍生品泡沫中,一个看似永动机的财富故事,就曾经上演过。

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前许多年的时间里,美国的房地产和衍生品市场,产生了一个完美的正向循环过程:购房者向金融机构贷款买入房子,个人贷款被打包成衍生品出售,金融机构卖掉贷款包以后,有更多的钱贷款给购房者,购房者继续买入房子,持续地买入行为导致房价上涨、导致购房者受益,从而产生更多的购房行为,而衍生品持续的膨胀和复杂化,也让金融机构也能一直在账面获益,从而有更多的动力和资金贷款给购房者。

在这样一个巨大的正向循环里,财富像永动机一样被创造出来。购房者在累积了巨大债务的同时,账面上赚的越来越多,而金融机构也在累积了巨大衍生品杠杆的同时,在账面上获得了巨额的收益。在2007年,花旗银行时任CEO Chuck Prince,说了一句也许可以流传百年的经典名句:音乐只要不停,你就得一直跳下去。

永动机看似毫无破绽,但是最终,美国房地产的贷款偿还需求,超过了贷款者的还款能力。永动机里终于开始出现了故障,而当房价由于美联储加息周期开始下滑、贷款违约率上升时,超级复杂的衍生品们那看似完美的信用评级,就开始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崩塌。最后,2008年金融危机横扫全球,成为人类金融史上深刻的教训。

正如真实的物理世界里没有永动机一样,资本市场上也不存在超出实体经济价值创造以外的、真正的永动机。那些看似永动机的市场现象,最后往往被证明只不过是周期循环的一个阶段而已。但是,投资者们的心里,却常常对“永动机式”的资本市场故事如此向往,最终常常迷失在虚假的永动机中无法自拔。

如此说来,这些看似可以永远盈利的“永动机”,到底是由资本市场创造出来,还是由投资者的内心所憧憬出来的呢?

楼主:kulese

字数:159534

帖子分类:股市论谈

发表时间:2020-08-18 02:50:28

更新时间:2021-01-28 12:52:23

评论数:316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