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分享 费心费力归纳摘录的《谷园讲通鉴》迄三家分晋至东汉中后期的历史

分享 费心费力归纳摘录的《谷园讲通鉴》迄三家分晋至东汉中后期的历史

楼主:徐夕18  时间:2020-12-20 00:41:06
先把之前自己的主战场新浪微博每次分享时的算是序言转过来,

My徐夕
1月24日 19:17 来自 微博 weibo.com
终于赶上谷园节目的最新进度了,自己归纳摘录跟到谷园讲到东汉后期了,自己这个摘录归纳虽是拾谷园之牙慧,对自己而言也着实不宜,且不说自己出事手脚行动不便之故,但是要用尽量精简的语言文字把谷园解读讲述的精彩内容及经典的古人古文思想言语智慧尽可能精简再现出来就是一个不易之事,全凭初中高中就钟意于精炼的古文形成还比较扎实的那点古文水平了,自己每归纳摘录一期节目,都要几乎反复看几遍,需要先了解好这一期的大意,再大概明确这一期需要摘录的古文,需要压缩归纳精简的地方,某些地方偏于故事性可以略过或精简归纳压缩而过,最后才是再跟随节目正式开始归纳摘录,这更是缓慢的过程,需要一小段就暂停网络电视,归纳这一段的历史脉络事件经过人物言行或涉及的各种智慧等等,不时还要多次遥控器倒回重新查看归纳,遇到大量的古文摘录更要定格于此,一字一字对照打字摘录下来,很多古文赶上生僻字经常为一个字耽误浪费很多时间,就是归纳时用到的常用的词语成语很多之前自以为简单习以为常的,到真正要确定下每个字都是不容易,感觉摘录中确定学到的汉语词语成语及古文知识远超大学四年。这也是对自己辛苦认真摘录得到的一个很大方面的回报,另外更大方面的收获即是为方便摘录精简归纳节目内容反复认真看节目让自己更深刻学到提及的很多经典的言论思想智慧,虽如今出事定于农村老家,估计后半生也丁克自在自由淡然自娱于此,古人学习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于己大都无用,不过摘录学到不少经典古人圣贤的思想智慧对于自己的修身还是有莫大的启示开导之功。另外通过自己亲自一字字归纳摘录让自己对经手的历史脉络及涉及的人物典故言论思想智慧等等有了更深刻入脑入心的收获,不能说都能熟知,借用前面整理光武帝刘秀早年于长安学习《尚书》那种“略通大义”。可以说自己对已归纳摘录整理到东汉后期之前的大概重要历史事件脉络以及重要人物重要的言行思想智慧等等也能有个“略通大义”之效,鉴于此,自己有了摘录归纳谷园这个历史节目收获的对摘录归纳过的历史有了更熟悉详细丰满的历史脉络事件人物的了解再看这部更为精简的《中国通史》,全100集完结《中国通史 2016》央视纪录片 国语中字 1080P高清纪录片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6547465/那个感觉有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其提及的历史事件人物,自己都能容易地给其丰满扩展其过程典故乃至思想言论等等,感觉非常之好。顺便推荐分享下这部很不错的精简的《中国通史》。另外若对历史及国学等感兴趣的朋友,再次力荐力荐看看《谷园讲通鉴》这个节目,真的非常好,这种节目值得多看几遍以便入心入脑个人能够收获更多,自己前面也看过很多版本的所谓的《中国通史》,可真正入脑入心被自己收获的东西寥寥无几,后面还是从谷园这个系统包含很多丰满典故故事言行的历史吸收获得很多历史脉络事件人物言行智慧等等各方面的东西,准确说是通过自己辛苦的一字字摘录归纳后让自己更深刻收获学习了更多东西,也算是自己的辛苦摘录归纳没有白费,更有利的是自己通过反复多次观看《谷园讲通鉴》亲自一点点摘录会对历史脉络人物典故言行故事事件都有个大概了解,到后面淡忘后有了自己亲手摘录归纳的精简的《谷园讲通鉴》的文本,看看这些更精简的文本加上一点回忆丰满甚至于都不用再看谷园的节目,就能通过自己归纳摘录的精简文本即可把历史事件人物典故故事以及言行等等简单大概地串起来过一遍。

分享下最近热衷在两个网络电视白天晚上分开进度同时观看的有关国学和中国通史的非常不错的脱口秀节目《谷园讲通鉴》,里面蕴含非常多的为人处事的古代经典智慧态度,后面看到一百多回才最终决定在谷园归纳整理的各种故事智慧以及大量经典名言基础上再通过自己进一步精简个人认可感兴趣的故事智慧和一些经典语句,一来可以分享下给感兴趣的朋友提供大概精简的脉络和可以选择感兴趣的章节选择性个性观看部分,另外一点点挑选打字整理梳理脉络记录过程中也发现对自己也是收获良多,每一次打字记录都要暂停电视一一核对字句打字记录下来,一来可以打字重新确认认识一些不常用的汉字,二来算是重新一字字一句句打字过程中能再回味体会一遍这些词句的意思和内涵意义,还能打字慢下来有机会加上谷园讲解的有关这句话的故事典故及时回味贯通一遍,和对应这句话结合丰富前后连接贯通和呼应,让一个个历史点更加连贯丰满,一个个断断续续的历史知识点加上丰满的故事性更强更形象易入脑入心,三来自己后面需要重新梳理贯通一遍甚至都不用看一遍谷园帮忙精简的这个节目,可以更加快速仅仅看看自己更加精简梳理的这些文字一遍,根据简洁文字勾起前前后后的故事典故,这样更加有利于记忆和贯通,实在记不起的故事典故再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找到相应的那期节目再回味一遍谷园的解惑答疑讲述即可。这样自己费心梳理筛选整理分享可谓利人利己,应了那句老话“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真的是——古之人不余欺也!自己也是对历史比较感兴趣,前面电脑看过两三个几百集不同版本的中国历史通史的节目,虽然也不错,不过都是那种比较生硬的正规正史的那种,虽然一一看完,但是最后记住入脑入心的历史知识点和贯通了了无几。而这个非常喜欢力荐力荐的《谷园讲通鉴》则是里面充满故事典故还有一些野史故事,让历史更加丰富有趣更容易把其中的各个历史点都融入有趣具体形象的故事中,让人更容易从有趣具体的故事中记住历史接点和知识点。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节目不仅仅是讲故事取悦人,里面挑选的海量《史记》《汉书》《论语》等等各方面的经典的词句故事白话通俗易懂地给你解读答惑,让国学真正传播深入浅出让大众能够轻易融会贯通入心入脑,后面自己挑选整理的自己仅仅是其中九牛一毛而已。这就是我力荐力荐这个节目的原因,自己也会有机会回头多看几次巩固加深对中国通史的了解贯通以及那些经典文献中各种为人处事智慧的理解和更加熟悉领会一点。当然里面某回好几位大贤推荐过,要了解国学需要读的各种书目名单,自己看过只能膜拜仰望之,自知自己完全没有那个能力和耐心读完达到那样的高度,自己仅仅是一个感兴趣喜欢一点历史和一点点国学的非常普通的人,自明没有能力也不奢望达到那样的高度,仅仅是想多了解一点历史和那些经典国学,仅是想稍微多知道多了解一点,仅此而已,要是也有相似想法的朋友,那样不能读浩如烟海的那么多经典,看看这个谷园帮你精简整理归纳的有关中国历史和国学的节目就是绝佳的选择。再大概回味一下看了谷园这个节目很多收获体会,
比如以前也背诵的零星记着的很多名篇诗句,当时完全不解其义都是死记硬背,通过看谷园的节目了解前前后后典故故事以后对那些文句有了全新的理解以及能够体会其中蕴含感叹的寓意意义,这样能够更好记忆和体会其中意思。这种情况太多太多,仅列举一二例以示之:比如名篇《陋室铭》里面的“南阳诸葛芦,西蜀子云亭”就是通过谷园的故事典故讲解,了解了那个被很多人有点忽略的和诸葛亮同样提及的也是大儒的西蜀子云亭的主人公扬雄扬子云。还有那句诗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也是通过谷园前前后后故事典故贯通历史才更加明白了解冯唐李广的事迹以及当时的境地,才能领会体会这句诗句感慨的意思。
还有那个六尺巷的典故和诗句,前面只知道诗句最有名的前两句,现在知道故事和诗句全文也那么朗朗上口,加上熟悉故事诗句看一遍就能记住“千里修书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还有一回提到知足的故事提到一首算是民谣的词句朗朗上口自己也非常喜欢,看了一遍也就熟背下来,打字分享下“世人都说路不平,别人骑马我骑驴,回头看看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类似这种让我了解诗句里面的典故故事对曾经背诵的文章诗句有了更深刻的全新理解体会的例子太多太多,一来更深刻理解那些诗句的内涵寓意,二来让历史更加贯通呼应,非常不错。还有大量常用成语出处的故事典故经过故事形式讲解印象记忆更深刻而且其中连带很多历史事件的知识点,看节目还有一个非常好的地方就是把前面学过的现在零星记得的一点点给丰满贯通起来让残存的一点点知识重新收拾丰满起来加深记忆。
在此,要特别感谢自己的大爱——诺基亚E71的大力协助,当然还有上面安装的搜狗输入法,让我一个手脚不便语音不畅的人,有此神器相助,用勉强好用的右手打字完全不逊于电脑打字,帮我酣畅淋漓整理分享这些文字,还有出事这几年新浪微博近两万微博估计有十几万乃至几十万的记录声明发泄,几乎都是这个大爱——诺基亚E71和搜狗合力的鼎力相助,用71自带的word打字完成内容以后再用71的电子邮件功能把文档发给自己的邮箱,然后再去电脑打开自己的邮箱下载下来文档,再在电脑操作整理分类一一发布于微博,QQ空间,个人贴子等等个人空间诸地方。以至于在大屏触摸屏手机大行其道的现在,我还固执于实体全键盘的诺基亚E71无视不屑于于安卓和苹果。而且前面可以使用的微信也淘汰不支持E71落伍的塞班应用,自己的71的微信出现问题不能正常使用,这是逼我在微信和使用落伍塞班系统的E71之间选择,当然是选择我的大爱E71放弃微信了。而且感谢万能的淘宝,让我还能储备买到好几个早已经淘汰落伍的诺基亚E71,后面肯定还是老顽固钟情于我的E71直到淘宝卖家的库存也彻底消失殆尽为止。
发现居然网上不能看全部节目,这样更能显示自己前面呕心沥血五六遍一点点归纳摘录的38万多字文档的宝贵,有感兴趣后面一点点分享自己归纳摘录的全部内容。
楼主:徐夕18  时间:2020-12-20 00:41:06
首先分享下自己摘录的全部内容里面再挑选的----《谷园讲通鉴》有关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摘录,这些内容都在具体后面分享的正文里面。


司马迁有一句耐人寻味:

何知仁义 已飨其利者为有德 ——《史记•游侠列传》

大白话即是什么是有道德,谁对我好谁就是有道德。

从前种种 譬如昨日死
从后种种 譬如今日生
——《了凡四训》

上场当念下场时 谋事先谋败 ——曾国藩


何谓“成熟”:

四十不惑 ——《论语•为政》

四十不惑意在全面反思,当你对以往生活进行全面反思,生活而不是凭着一种惯行前行,基于这种反思,基于对生活生命更深刻的理解,以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心理状态去生活,这就是成熟了。
整理摘录至此,感触颇多,马上自己也将步入不惑的中年,真正理解那句恍如隔世的感觉了,出事前还是刚刚而立年气盛的年轻人,如今回想当时清晰的一幕幕如同昨天。再分享下这么多年出事以来,自己经历太多顿悟体会也改变很多,简单说其一自己彻底看开生死,目前对死亡完全不畏惧,曾经一度对死亡能够帮忙彻底拜托痛苦那样期待向往,一度低谷绝望时网上搜索那些可靠平静少痛苦的自杀方式以求死神降临带走我摆脱现实不能承受之痛苦,目前虽然走出来那个魔圈,不会那么期待死神,但是对死亡的重新认知态度还是很坦然,毫无畏惧,因为自己的亲身漫长痛苦经历告诉我,有比死亡痛苦一万倍的事情,就是自己漫长脑子清楚明白但不能说不能走,雪上加霜的是还有两个完全不和天天让我一肚子气的亲生父母轮流折磨我,这种比地狱还痛苦的炼狱生不如死状态远比死亡痛苦可怕得多,对比死亡是多么好的一种摆脱痛苦超然美好的方式,死亡不过是换一种物质形态还是回归存在于这个世界罢了,如同很久很久看到大概时期及名字作者都早已淡忘但诗看了一遍就铭记于心的那首很超然洒脱的诗:

亲戚或余悲 他山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 托体同山阿

如今近不惑之年,漫长痛苦经历让自己顿悟更能领悟到其中味道,对死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生亦何乐,死亦何苦
死亡不过是托体同山阿,换个物质形态还是存于这个世界上,死生不同形态而已,何来苦乐悲喜之别,目前自己对死亡不会曾经低谷时期那么消极向往,只是更加坦然看开,听天由命,顺其自然。唯一一点期盼希望乃是写进遗嘱,让后面靠得住帮我料理后事的人在我晚期痛苦时候能够帮我同意实施安静的安乐死让我平和少痛苦离世,且临死前签订同意早已本人网上登记同意无偿捐献一切可用的器官,帮我把有用的器官留下,死亡火化骨灰也不要占用土地,骨灰撒于海里喂鱼,让我重回大的物质循环之中。这些大概是这么多年自己经历反思人生对死亡的认识和体会。
并且自己现在非常坚定地认为:人活着最重要的就是顺从内心活出一个舒服顺心的状态,前面我出事和完全各方面不和的亲生父母接触,前面那么多年每天被惹一肚子怒火的日子,简直是彻彻底底的痛苦苟活,每天都是比地狱还痛苦的炼狱,以至于那时期有过一段时期那么强烈的欲寻求各种靠谱少痛苦的自杀解脱方法。若可以我一万个愿意用后面十年换来生前每天仅仅是心情平静舒畅的日子,每天心情不舒畅才是痛苦苟活,完全无意义的空有长寿年有何意义?活一天能够有一天的平静舒畅心情就是活一天也比心情不舒畅痛苦苟活一年强得多。
另外这么多年自己也对自己的金钱观影响改变很大。出事前在市委机关单位所谓的铁饭碗稳定工作,也经常和同学比较工资待遇,自己虽然铁饭碗保障稳定,但工资待遇的确是基本上北京垫底的,也痛苦难受低落,好在自己说好听的是“知足常乐”不好听就是“没有上进心,没有志向魄力”,自己也是对生活地位金钱没有那么多的欲望和兴趣,就想照顾好自己再延至亲人朋友即可,单位的那点工资待遇应付我这点小梦想也大致满足。到后面出事后回家养病,特别是处理完北京相关事宜回农村老家养病,大小家电家具生活用品一切需求全部依靠淘宝网购,把我逼成一年近千个快递,总共数千快递的淘宝达人。开始也深陷迷恋淘宝。每月工资完全不够,还加贴进数万。后面淘宝经验多了购买到更加便宜合适的东西,也淘宝网购冷静理性很多快递不少但是工资每月还有不少节余。那点手上储备存款不用动用即可。这期间让自己重新修正了金钱观:

所谓的有钱与否不是指你手上和银行里的存款数字大小,而是你的金钱是否应付满足于你的各种需求和欲望,我认为其幸福感和有钱与否大致是:你拥有的金钱/你的需求和欲望。
有钱与否和幸福感不仅仅取决于分子上你的金钱数量,还取决于分母需求欲望的多少,比如自己的切身体会感受,出事前也是这点工资还经常痛苦感慨太少,出事以后几乎同样的工资,特别是回农村老家养病如今需求欲望非常少,几乎就是固定每个月支付宝交一下电费,其余就是淘宝网购各种日常吃穿用等等,有丰富网购经验能够买到活动非常合适的各方面需求,以至于这点工资支撑那么多各种需求物品乃至各种新奇感兴趣的快递,还能每个月都有不少结余,让我这么点工资已能有几乎随意花用不完的有钱人的阿Q幸福感觉,个人经历心得体会就是,所谓的有钱人幸福感,不仅仅取决于你拥有的金钱数额,还和你本身需求欲望有很大关系,有时候控制好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会对你生活本身幸福感提升有很大帮助。这点应该是我近不惑之年对过往生活经历的一点反思而对那些金钱观幸福感的一点点心得体会。
另外自己对过往另一点改变很大的感悟体会就是对婚姻方面。这点感悟转变主要是回农村老家以后,回来算是在村里找的一个就算护工小路帮忙我日常生活和外面锻炼恢复时大概配合保护我一下,和小路几个月接触小路就能比较用心基本听清楚我不清楚的语言,我和她沟通交流基本全部是直接语言即可。让小路帮忙做的各种事,她做事思想方式方法和效果结果自己也基本满意看得惯。而小路大我九岁,彻彻底底一个农村妇女,据说其小学都没有读完。我的好多事她完全没接触不懂的,比如我的单反,打印机和电脑一些问题的和她大概简短说明下,她就能帮我几乎完美完成我的需求。和小路的接触经历让我认真反思真正对伴侣的要求。目前对伴侣几乎没有太多条件要求,具体如同大概小路这样一个单身的人就行,仅仅是两个人彼此为人处事大概和谐没有那么多矛盾冲突,小路让我认识到所谓的学历城乡差别等等都不是特别的问题,年纪也不会有很大问题,别的美貌等等更是脆弱不重要的因素,以至于现在对后面伴侣的大致要求主要是相互思想为人处事差不多至少不能充满矛盾冲突。至于别的方面几乎没有什么要求,相貌只需看着不那么不舒服讨厌即可,年纪不要大太多,大太多易有代沟差别矛盾冲突。分享下自己对婚姻伴侣的顿悟改变,自认为自己这个全新的顿悟心得是更加有利于趋于稳定长久的婚姻。因为婚姻长期看来就是两个人思想为人处事的日常相互碰撞,找真正稳定幸福的伴侣就应该是把相互的思想和平常为人处事大致一致保证后面漫长两个人日常相处能够和谐而不是被各种日常相处的点点滴滴不和谐而淹没。至于那些相貌学历乃至工资收入等等因素条件就会在漫长平淡的日常相处中不会凸显得那么重要关键了。而且是这些当初很注重的很多条件因素更加是易变动不稳定的。
自己也算是一个婚姻过来人,经历太多起伏世事变迁近不惑之年再对婚姻重新反思领悟所得。自感觉这点感悟心得可能会对一部分年轻人有点作用,当然年轻人更侧重于美貌学历工作收入等等条件因素作为最重要的条件放于前端也无可厚非,毕竟各年龄段有各自的认识局限性,其选择倾向性侧重点也各有不同。我只想说我的体会心得认为的找伴侣应该是把彼此思想为人处事大致和谐作为最重要关键的因素的心得绝对是后面经历漫长生活步入平淡日常后你能得到共鸣的观点,不能说把某个条件因素放于寻找伴侣的前后优先位置孰对孰错,我只能说你能越早体会领悟到我那个思想观点标准,你能更容易获得稳定长期舒服和谐的长久婚姻。当然这个前提是两个人能够有保障好正常的平常生活的经济基础,并且两个人大概对后面生活的金钱地位生活需求和欲望要大致差不多,不能期待欲望需求相差太多,需求期待欲望差不多容易后面有情况出现也能比较好地和谐相处走下去而不至于引发很多的矛盾冲突。



楼主:徐夕18  时间:2020-12-20 00:41:06
首先分享下自己摘录的全部内容里面再挑选的----《谷园讲通鉴》有关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摘录,这些内容都在具体后面分享的正文里面。


今天又在网络电视摘录归纳大爱的节目《谷园讲通鉴》提及到一点人生观方面的内容,自己有感慨吐槽一点个人更新的观点,再拿出于这自己的空间吐槽分享下::,或许会给某个路过看见的人有一点点的启发。

前面讲到刘秀的柔道治天下,刘秀的柔很突出一点是在处理和打天下功臣的关系上,对功臣都大加封赏,然后又都挂起来让功臣都退居二线让位去享受其荣华富贵等等,这样刘秀手下这帮功臣不像刘邦时期萧何陈平张良那帮人有前面打天下的故事还有后面治天下的后半场故事那么丰满,刘秀这帮打天下功臣基本上没有后半场的故事了。刘秀的“云台二十八将”大致如此。对于此谷园的一句话个人感觉非常好,谷园曰“越是没有故事就是人生的好故事”,诚然越是没有大的波动精彩故事,越说明是在平平淡中得以终享天年收获平淡幸福的善终。对于自己一个向来没有什么大的雄心壮志的知足常乐的一庸人俗人,特别是自己经历“无妄之灾”切身体会不能自由走不能顺畅说以后,对这种没有故事就是人生最好的故事的观点顿悟,对平淡得以善终乃对历史上一个人非常好的结局判定的观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感受,一个没有大的波动没有大的起伏精彩故事可说,能够按照平常人的脉络娶妻生子工作生活,生老病死走完人生路,终享天年得以善终那是何等的幸福成功之人生,那些所谓的地位财富在这种平静平淡完整的人生路面前简直是不值一提。


马援又一番感慨这场战斗的艰难不易,多少士兵被林中瘴气毒气等等疫病弄伤致死。感慨当年马援堂弟马少游的感慨
常哀吾慷慨多大志

士生一世 但取衣食裁足
乘下泽车 御款段马 为郡掾(yuan)史
守坟墓 乡里称善人 斯可矣
致求盈余 但自苦耳
——《后汉书•马援列传》

大白话即是,马援的堂弟马少游常常感慨马援志向太大,都为马援累得慌,马少游就劝说,人生在世,能够有个工作有点收入,能够住个两三居室,有个十几万的车开着,老婆孩子热炕头,出来进去落个好人缘,这就足矣,还想别的,那就是自讨苦吃。
马援又一番感慨,前面还对少游的话不以为然,经过这次各种艰难困苦的战斗所受的苦才得知少游之话的道理,真后悔没有听从少游的话在家做个舒服的庸人了却一生:

卧念少游平生时语 何可得也
——《后汉书•马援列传》

之所以大量详细摘录这一段,乃马少游一段话契合于自己这个有点少魄力野心倾向于知足常乐有点胸无大志的少上进心的俗人庸人的思想观点。这样类似马少游的思想观点和有野心魄力的积极上进孰好孰坏,应该是见仁见智,或许只能到最后回顾一生即将盖棺定论时才能得出各自的答案吧。

一以功名累 翻思马少游
——刘禹锡《经伏波神祠诗》


老二梁竦也很有才华,被征召也不入仕为官,或许也是看不上小官,前面梁竦就和朋友登山游玩感慨曰:

叹息言曰 大丈夫居世
生当封侯 死当庙食
如其不然 闲居可以养志
诗书足以自娱 州郡之职
徒劳人耳 ——《后汉书•梁竦传》

梁竦认为要做官就要做大官,能够封侯拜相名留青史的那种。做个州郡的官每天迎来送往,应付上级各种督导检查,各种基层工作累个半死不能有国家层面治理等等的声誉和影响,这样的官没意思,还不如清闲于家做点自己喜欢的事,诗书自娱,自在快乐地生活。
楼主:徐夕18  时间:2020-12-20 00:41:06
首先分享下自己摘录的全部内容里面再挑选的----《谷园讲通鉴》有关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摘录,这些内容都在具体后面分享的正文里面。


“世人都说路不平,别人骑马我骑驴,回头看看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


一个“得陇望蜀”的成语典故:

人苦不知足 既平陇 复望蜀
每一发兵 头须为白
——《后汉书•岑彭列传》




近代佛教弘道大师赵朴初先生洒脱超然又充满哲理韵味的临终偈语:

生固欣然 死亦无憾
花落还开 水流不断
魂兮无我 谁欤安息
明月清风 不劳寻觅 ——赵朴初

交道之难 未易言也
世称管 鲍 次则王 贡
张 陈 凶其终
萧 朱 隙其末 故知 全之者鲜矣
——《后汉书•王丹列传》


大意很有味道值得回味:这个朋友友情真的不好说,真正如同鲍叔牙,管仲那种“管鲍之交”,或者如同王阳,贡禹那样的弹冠相庆共进退的友情世上少有,更多的是如同张耳,陈馀还有萧育,朱博那样的前面很好后面反目的占多数。以我的阅历来看这世上真正的善始善终的朋友友情是很少的。 所以古人有云“君子之交淡若水”,所以朋友交往就要平平淡淡地,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付出太多,也不指望对方回报太高,这样才能更长久些。

楼主:徐夕18  时间:2020-12-20 00:41:06
正式分享自己归纳摘录的《谷园讲通鉴》的正文。大概统计下居然有38万字之多,全部是依靠自己的大爱落伍的,依然诺基亚的,诺基亚E71提供帮助完成的这些归纳摘录。

《谷园讲通鉴》摘录1到187回----三次通读校对加一次精简加红加粗重要内容最终版

谷园讲通鉴个人摘录第一回到十二回

也看了几遍谷园讲通鉴了,其中有一回熟读历史国学的谷园提到一个观点个人也很有感触,前面也和估计很多人一样所忽略——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朝代更迭,最大的盛世乃是当下!
的确这个是事实,无论从物质充盈还是各种交通以及沟通接触交流,文化文艺技术方方面面,当下实乃不可企及巅峰的盛世,虽然可能会有或多或少的问题,但是瑕不掩玉。只是绝大部分人都有一个通病就是“厚古薄今”,但是冷静平静下来好好思考下,当下那一点点小问题缺陷完全是微微一点点的阴斑,这点是任何时期完全不能避免克服的。自己前面也工作于北京市委市政府大院直属机关,工资待遇比较社会就是可怜的垫底拉平均收入的人群,自己出事以后单位乃至党机关给于基本工资保障回农村老家养病,自己还没有幸运加入共产党,党和单位还适时给以一些困难补贴照顾。自己是也深深地感受党单位的温暖,特此借此表示下对党和单位的感谢。废话那么多,也就是说明白个人一个观点,不管是自己现在更加看清楚还是顿悟,就是要好好珍惜目前的盛世局面,要好好珍惜当下盛世,活在当下,可能也是看了那么多历史以后自己收获的一个良性的顿悟吧。还有不得不说,帮忙一手开创这个最大盛世的共产党,无论从现在个人顿悟来说还是得到党和单位照顾从个人私心感谢方面来说,都应该坚定不移拥护支持共产党,就比较历朝历代的君主皇帝,没有哪一个能够给人民带来如此盛世,更何况共产党还没有以前统治者那样以个人意志专断独行,共产党还自身内部各种克行自清,对比历朝历代统治者言行以及功绩,反正自己找不出理由不去支持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而且个人认为一党专政更有利于国家统筹集中办大事,那些多党轮流执政很多大项目观点冲突衔接不当会更浪费时间财物,不利于促成大工程大项目,一党专政的优势这时候就凸显出来,所以这也是个人拥护共产党一党专政的个人一个理由。
上面有点给共产党拍马之嫌,但是的确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思想,若后面有幸能够回归单位,上面这些内心真实支持拥护共产党的思想心声希望能够在我入党时候给我帮忙一点极好。
谷园讲通鉴个人摘录第一回

首先谷园说明读史首先应该读《史记》和《资治通鉴》,这两部被称谓史学双壁,《史记》应该先读,又说明通鉴那种千年纵深的跨度更甚,更利于培养完整的历史观,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 ——培根

提到曾国藩 毛泽东等等伟人都读《资治通鉴》或者别的经典那么多遍,现代人还有意义那样读吗?谷园的观点个人很认可,他说:没意义,原因就是此一时彼一时,现代人有很多更有价值和效率的事情去做没有必要浪费那么多时间去解读,所以本人非常认同那么喜欢谷园这个节目也是偷懒吃快餐形式利用谷园的归纳整理讲述更快得到一点历史国学传统知识。

天下随时 ——《易经》
而且谷园这个整理归纳的讲述通鉴也是剔除里面很多司马光的给宋神宗关心有意义而对现代普通人基本完全没有意义的部分,挑选精简对现代人有意义有参考价值的故事和智慧分享给我们,这个也是我喜欢这个节目的很大原因,就是剔除里面大量曾经对古代帝王有意义而对现代普通人没有价值的大量文字和记录,最大可能避免了浪费那么多时间精力于读原文对现代人没有价值和参考借鉴的东西上面。这个节目挑选海量内容中精简的讲述挑选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呈现分享,也是迎合现代人讲求效率的一个体现,更可贵的是,节目里面有海量的各种经典的文献里面经典智慧和道理理论,还有穿插很多现代的心理,经济学原理知识。



科普一下《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北宋著名的政治家 文学家 史学家。谥号“文正”,同时曾国藩谥号也是“文正”,即曾文正公。另外范仲淹的谥号也是“文正”,范文正。有“文正”谥号的都是顶级名臣。



正所谓:文章千古事 仕途一时荣
真正让司马光名垂青史的就是这篇巨作《资治通鉴》,而写这篇巨作用司马光自己的话就是这篇巨作吸干他老朽的身心精气,司马光用尽整整十九年,好像是仙逝前四年才完成。可谓真正的呕心沥血之作。
司马光每天坚持写一丈,没黑没白,为了长时间编写,他发明一个半圆的警枕,瞌睡惊醒继续写,完成三百多万字,从公元前403年的战国初期写到公元959年的五代后期,即宋朝以前一共1362年的历史。1084年65岁的司马光终于完成全书,献给宋神宗。神宗赐名为《资治通鉴》,白话意思即是:帮助领导者从事治理活动的案例全集。更通俗说就是一本管理宝典。
司马光献书宋神宗时候还有一段他编写的情况,很感人:
臣今骸骨癯(qu)瘁(cui) 目视昏近 齿牙无几
神识衰耗 目前所为 旋踵遗忘
臣之精力 尽于此书

司马光拖着这样老朽的身躯又做了两年宰相,把王安石变法的烂摊子拨乱反正,把国家拉回正轨,两年后就离世了,司马光曾经让好朋友易学宗师邵雍 邵康节评价他,邵康节曰:君实脚踏实地人也。注:君实乃司马光的字。
这个实字也要注意,儒家在明末清初时候形成一个重要学派——实学,他强调 学以致用 立足当下,不为学问而学问,而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问。

谷园力荐学习国学传统文化的八本书:

《曾国藩》《四书》《易经》《黄老》
《资治通鉴》《韩非子》《史记》
《庄子》
谷园是抱定曾国藩,认为曾国藩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的身上体现了儒家,道家,佛教,法家思想在实践中的意义,而且是最靠近我们的。学习曾国藩是一个学习传统文化,传统思想智慧的一个入门捷径。大学者梁启超 钱穆,大人物毛泽东 蒋介石都推崇曾国藩,受益于学习曾国藩。毛泽东曾经就称赞曾国藩:
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 ——毛泽东

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 ——《大学》


第二回 三家分晋 多方博弈的智慧


开头谷园就说时代大不同了,不光是读书才是学习,看电影等等很多都能获得很多知识,自己非常非常认同,自己就是不爱读书的人,但是非常喜欢互联网上有针对性地选择看需要的东西知识。个人认为这种比传统读纸质书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获得知识,谷园又推荐看电影,推荐那部74届奥斯卡获奖影片《美丽心灵》,这部电影也是自己的大爱,讲述纳什均衡的博弈主人公纳什的故事,前面自己很久也微博,开心网,QQ空间也都推荐过,还有简短的个人影评感受,记得同时推荐的还有一部《美丽人生》也不错,值得一看。说的纳什一个很重要特点就是直奔主题,在电影中纳什追女孩方式方法中具体体现出来。由此引回司马光《资治通鉴》的直奔主题,开头没有铺垫直奔主题就把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 三家分晋 历史大事说出来:

初命晋大夫魏斯 赵籍 韩虔(qian)为诸侯 ——《资治通鉴•周纪一》


从此中国进入战国时代,慢慢出现战国七雄:
秦 楚 燕 韩 赵 魏 齐


为什么《资治通鉴》开篇就从三家分晋开始说起,是因为前面有《春秋左传》把从三家分晋以前讲得很透彻,而且《春秋左传》也是编年体而且还是一部经,就是当年读书人都要认真读的经典,这样司马光没必要再作前面的重复编辑了。《资治通鉴》可以说是 左传 的一个续集。

《资治通鉴》里面的有119处“臣光曰”即是司马光的史评内容观点,很明显这个是以对皇帝的口气微臣司马光认为…… 。同样这种史实加史评的形式如同前面司马迁的《史记》里面的太史公曰一样。

在三家分晋以前周王朝延续了600多年了,虽然有相互攻伐,但是整个礼 名 分 的体系没有被破坏,依次为公——侯——卿——大夫。有高低名分。各安其位不野心越级。

一兔走 百人逐之
非以兔可分以为百也
由名分之未定也
夫卖兔者满市
而盗不敢取
由名分已定也 ——《商君书•定分》

但是三家分晋把这个平衡的体系打破了,我是大夫,我实力强大了就可以封侯。这样三家分晋就开了一个坏头,谁实力大拳头硬就能封侯。
而不讲求名分:

天下以智力相雄长

从此以后,原来以礼 名 份 的文明来维系的社会进入各个争霸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的战国混战时期。
司马光引用《易经》坤卦中的名言来形容三家分晋仅仅是履霜仅仅是个开头,后面天下大乱的战国局面的坚冰即将开启:

履霜坚冰至 ——《易经•坤》


三家为什么分晋?这个还有二百多年的故事

到公元前458年强大的晋慢慢形成有四个大家族——智 赵 魏 韩,其中最强大的智族的宗祖——智伯想要兼并其他三家族一点点反被消灭一系列故事里面蕴含很多智慧:

君子能勤小物 故无大患

智伯靠自己家族强大向其他三家索要土地等等意图慢慢蚕食三家韩魏两家有各自智慧对策不与强大的智家冲突给地容忍无德智伯了事:

将欲敗之 必先辅之
将欲取之 必姑与之 ——《周书》


熙熙攘攘 皆为利往 的出处:


容容熙熙 皆为利谋
熙熙攘攘 皆为利往——《周书》


成功之下 不可久处——《周书》

到了智伯和赵家要地,赵家赵襄子(一个还有好故事的人)态度强硬不给,于是智伯武力攻克赵家,赵家死死抵抗,奈何智伯胁迫魏韩两家一起进攻赵家,无奈之下,赵家只能去说服魏韩两家一起反击智伯。请将不如激将游说只有简单的一个道理:

唇亡齿寒 ——《资治通鉴•周纪一》


魏韩两家很明白其中道理,于是倒戈三家一起把最强大的智家灭了,智伯因无德而灭亡也是通鉴里面一个典型的失败模式。后面三家各自继续壮大才有后面三家分晋的历史转折点的三家分晋的典故。

楼主:徐夕18  时间:2020-12-20 00:41:06
希望自己费心费力的归纳摘录有人能够感兴趣看看。强烈建议去找到《谷园讲通鉴》的节目先看看,节目谷园老师讲述更加丰富精彩,非常值得看看,至少自己归纳摘录这些前前后后完整看完节目有五六遍,基本上收获就是基本上从三家分晋到东汉中后期的历史主要的典故故事以及涉及到的各种为人处世的经典智慧不能说了然于心,至少可以借用东汉光武帝刘秀早年于长安学习《尚书》达到的那种“略通大义”的状态吧,看完谷园的节目大概了解再看我精简归纳摘录的这个,可以说可以非常快速通读一遍,会很能节省时间再快速通读了解一遍。另外看完谷园这个节目几遍就能对三家分晋到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有个非常清晰的了解,再看那个中国通史节目就会非常通畅,甚至于可以主动给他补充更多的内容进去,记得谷园节目中提及看书看东西需要成系统成体系才能记住有所收获,这个个人非常认同,所以非常喜欢谷园这个成系统成体系的节目,认真看完几遍巩固自己收获很多,而且很多典故为人处世智慧都能入心入脑吸收到自己里面。不是泛泛地过眼云烟,自己就非常讨厌抵触反感抖音,快手之类的短视频,自己非常认同谷园提及的观点,这些零碎化的东西只是一时的痛快,不成系统体系的这些短视频,你可以自己体会下,完全是当时一时爽,过后完全想不起来完全没有用。算起来这些短视频才是完全没有意义全是浪费时间过后不会留下一点价值的东西。所以本人也是非常固执落伍 几乎完全不看短视频。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每个人可自行思考个人的观点正确与否,根据自己的需求做出自己的选择,这个都是个人喜好见仁见智的,没有对错之分。
楼主:徐夕18  时间:2020-12-20 00:41:06
第三回 魏文侯的用人智慧

前面讲到韩魏赵三家灭了智伯的智家,其后三家的孙子辈魏斯,赵籍,韩虔又壮大到三家分晋突破原有的礼,名,分体系而升为三诸侯,这三位史称魏文侯,赵烈侯,韩景侯。其中魏文侯最了不起,带领魏国迅速崛起壮大,其手下有一批文武大臣大将,有孔子的得意门生子夏,有法家的开创者李克,还有名将乐羊,吴起,名臣西门豹。

魏文侯得人的智慧——礼贤下士:

以贵下贱 大得民也 ——《易经•屯》

道家同样强调这个道理: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之王者
以其善下之 ——《道德经》

作为君子帝王用人还应该——守信和信任人,敢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知人善用
魏文侯手下有一个大将叫 乐羊,也有故事带出很多智慧语句:

夫子积学 当日知其所亡
——《后汉书•乐羊子妻传》


家贫思良妻 国乱思良相
——《资治通鉴•周纪一》


卑不谋尊 疏不谋戚
——《资治通鉴•周纪一》


李克送给魏文侯的“识人之法”:

1居视其所亲 2富视其所与 3达视其所举 4穷视其所不为
5贫视其所不取
——《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自己是从看到一百一十五回才开始决定整理精简 谷园讲通鉴 里面历史的大概典故脉络以及自己感兴趣认同的智慧以及精简其中大量引用的经典智慧语句的。先整理的后面一百多回某回里面已经提过古代贫与穷的区别,自己也深深地记得再打字一遍也不麻烦,就在这里再分享一次:古代贫和穷是分开的,意义不尽相同,即古代的贫对应现在的穷,而于富对应,而古代的穷对应现在的不得志,于达是对应的,简单说,古代 的对应关系是 穷即是不得志 贫即是物质匮乏



曾国藩的三句智慧语句:

1阅历世变 但觉除得人以外
无一事可恃也

2为政之道
得人 治事二者并重

3办大事者
在内贵有志气
在外贵得人心

——曾国藩

补充一个古文中对不同身份死的称谓:

天子死曰崩 诸侯死曰薨(hong)
大夫曰卒 士曰不禄
庶人曰死 ——《礼记》
皇后及三公之类大臣死亡也称薨



第四回 商鞅变法为何功成身败

慢慢各个诸侯国悄悄发展变化着,尤其是秦国脱胎换骨
公元前361年,刚刚即位一年的秦孝公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立志广招人才,振兴秦国。

有能出奇计强秦者 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资治通鉴•周纪二》
插:
子思(孟子的老师,那篇著名的《中庸》的作者)给卫侯推荐一个人才,卫侯介意这个人的一些个人品行的一点问题,质疑之,子思就曰:

圣人之官人 犹匠之用木也
取其所长 弃其缩短

人主自臧 则众谋不进
——《资治通鉴•周纪一》


再分享下一个知识点:古代其实不是一夫多妻制,而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正室正妻只有一个,她的子孙才是嫡子嫡孙,别的妾的子孙是庶子庶孙。其地位比较低,一般也没有什么继承权。

秦孝公的《求贤令》引来了著名的商鞅,商鞅本来是卫国的卫鞅,后面被秦封地商於后以封地名改成商鞅,本是卫国国君的庶孙,卫国上下都阿谀求荣,商鞅又到魏国丞相公叔痤(cuo)的门客,很受丞相欣赏。公叔痤病重,魏惠王来看望并问后面丞相的人选,公叔痤力荐商鞅并建议不用杀之以免去往外国后面威胁魏国。
魏惠王对老丞相的建议不以为然,后面卫鞅得知秦国的《求贤令》到了秦国应召。

商鞅见秦孝公当面三次座谈陈述自己的治国理论,前两次秦孝公都昏昏欲睡没有兴趣,第三次说到秦孝公的兴趣上面:帝道 王道 霸道

第一次讲的帝道应该是道家的以道治国
第二次的王道应该是儒家的以德治国
这两种都是不太直接的,理论性比较强,不怎么实用,对急于强国的秦孝公没有吸引力。
第三次商鞅改讲霸道,就是法家的以法治国,这个是拿过来就能用的,操作性很强,非常符合秦孝公的期望,所以两人长谈几日一拍即合。
下面就是著名的商鞅变法了,其变法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有几个原因:
1得益于一把手的大力支持
2改革者意念坚定
3改革者要敢于打破常规
商鞅曰:

民不可与虑始 而可与乐成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 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资治通鉴•周纪二》

商鞅的这句话太有道理了,简直是给智者天才的一句倾述心声。也应验了那句话——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我等凡人一开始可能完全不能理解天才当初的一些举动和言行,只有后面出现好的结果我们方能回头理解他们当初的言行举止。

不要让别人的观点挡住你内心的声音
——乔布斯


圣人苟可以强国 不法其故
智者作法 愚者制焉
——《资治通鉴•周纪二》


正所谓:强者创立规则,弱者被规则约束

4有赏立木取信,有罚对违反新法的太子以其老师代罚 改革取信于民

子曰: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后面秦孝公薨秦惠王即位,即前面被商鞅惩罚的让其老师代受罚的太子即位,太子对商鞅就有旧恨加上很多被改革损害利益的大臣一块迫害商鞅,一系列故事商殃被车裂而死。
商鞅算是法家的大家,法家注重重轻罪,强调对轻罪施以重刑,以达到强大的震慑效果,缺乏人情。
商鞅死前大概半年有一个赵良的来拜见,商鞅问他自己与辅助秦穆公成就霸业的大夫百里奚比较如何,良曰:

千人之诺诺 不如一士之谔谔(e)
——《资治通鉴•周纪二》
即一千个人给你说好听的不如一个人说句真话实话
赵良就说明白商鞅完全不能和百里奚比较,人家以德服人,深受人民爱戴,并预言秦孝公薨以后商鞅危矣。


楼主:徐夕18  时间:2020-12-20 00:41:06
第五回 大丈夫的复仇方式

大概简短总结一下,战国七雄别的国家也都没有闲着,有故事的是齐国,齐国临海依靠盐渔之利也是一个强国,曾经齐桓公称霸一时。本来齐国是周天子分封给姜子牙的,齐国正常国君应该都是姜姓,后面几代积蓄变动故事,后面田成子弑杀国君后面田氏取代姜氏掌管齐国。到了齐威王时就有很多好故事了。齐威王乃是文治武功的一代枭雄,有好多好故事不细说,就有他于都城临淄设立过“稽下学宫”,即相当于最早的大学的雏形,孟子荀子等等的大家都曾于“稽下学宫”学习过。

君何必曰利
仁义而已矣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孟子•梁惠王上》

庞涓和孙膑这对一同学习兵法于鬼谷子的老同学,庞涓先完成学业入魏国做到大将军,而孙膑还是贫困底层,高位的庞涓反而嫉妒有才的同学孙膑,假装好意引孙膑入魏发展,后面设计陷害孙膑以去膝盖骨迫害致残孙膑,后面孙膑找机会来到齐国投奔齐大将军田忌,田忌又推荐给齐威王。那个有名的田忌赛马调节优劣马对战比赛顺序取得胜利就是当时孙膑的计谋智慧。齐威王大赏孙膑的才能,封为国师,孙膑作为齐国国师第一场经典战役就是——围魏救赵
那是公元前353年,魏惠王任庞涓帅领大军攻打赵国的国都邯郸,赵王求助于齐国,齐威王令田忌和孙膑出兵解围,孙膑没有带兵奔邯郸解救,而是直奔后防空虚的魏国国都大梁,庞涓只好帅围攻赵国的军队回援,而返回途中中了齐军的埋伏,魏军大败又成功解救赵国邯郸之困,是为围魏救赵之典故。这时孙膑算是出了一口气,后面一战孙膑算是报仇了,
八年后,公元前341年,魏国又派庞涓攻打韩国,韩国又求助于齐国。孙膑建议先让韩国扛一段消耗一些魏国的实力再出手相助,后面韩国扛不住了,孙膑出手还是去攻击魏国,庞涓不得不回援解围,后面孙膑又出一计,佯装胆怯逃跑,庞涓上次兵败一肚子怒火穷追不舍,孙膑又命令士兵每天把做饭的灶台数量减少,轻敌急躁的庞涓果然中计以外齐军逃跑的士兵越来越多,就轻敌仅仅帅一小股快速的骑兵急速追杀,结果一天傍晚庞涓带骑兵追到马陵这个地方,发现一颗大树上刻有字,掌灯看清楚大树上书为“庞涓死于此树下”,于是伏兵四起,万箭齐发,庞涓留下一句“遂使竖子成名”,然后自杀。至此,孙膑的君子报仇也近十年。
自古以来,无亲无故之人何来恩怨?嫉妒是大敌。

吾道一以贯之 忠恕而已
——《论语•里仁》

孔子都说,宽恕是大德。

前面被魏国打得惨败的韩国国君也有故事,当时时任韩国国君的是韩昭侯,他不是昏君,一度重用法家的申不害,十几年得到很好的发展,无奈韩国是七雄中最小的实力最弱,遇到强大的魏国攻打也无可奈何。通鉴记载韩昭侯几段故事还不错。一次申不害给哥哥要官被韩昭侯拒绝不满,韩昭侯回复到“我是按照你的建议要论功行赏,不能看关系。按照你的建议不能无缘无故给你哥官”。于是申不害无言以对。还有一个故事,有一次韩昭侯有一件衣服破旧了,让手下收起来放好,手下不以为然说随便赏给某人即可,韩昭侯答曰:

颦(pin)有为颦 笑有为笑
——《资治通鉴•周纪二》
白话意思就是:喜有喜的原因,忧有忧的原因,赏赐东西要给有功之人,我作为君主怎能无缘无故赏赐人呢?必待有功之人方可。不能随便赏赐。

韩昭侯奉行的法家治国启发影响了他的后世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

第六回 苏秦 张仪的纵横之术

前面说过鬼谷子两个牛人学生庞涓和孙膑,他俩和老鬼学的是兵法,另外老鬼还有两个牛人学生苏秦和张仪,他俩和老鬼学的是纵横之术。这两个也都是牛人,《史记》先秦以前的人物列传也就十几个人,其中好几个合并一个列传记录,而苏秦和张仪都是单独列传,而且篇幅很长,其牛人程度可见一斑。

苏秦从鬼谷子学成入世非常不顺,穷苦不得已返回家中维系,受尽嫂子弟媳等等白眼。

周易里面有一个蹇(jian)卦

蹇(jian) 君子以反身修德
——《周易•蹇•大象》

白话意思即是:前面的路走不通了,就要返过身回来修炼德行修炼本事,回炉再炼,炼好了再回去。
就这样苏秦从鬼谷子学成入世破落穷苦不得已回家又反复重新研究所学,苦苦思索,困了就用锥子扎大腿,苏秦即是那个“头悬梁,锥刺股”刻苦学习典故中锥刺股的出处主人公,另外那个头悬梁的典故主人公是东汉的孙敬。
经过一年多的苦苦思索,终于一天顿悟出来天下大势,能够说服君子的方法,于是苏秦再度入世就非常成功了,前面和鬼谷子学习完毕入世四处碰壁落魄,回头回家一年重新顿悟学习就成功了,主要是第一次只有一肚子理论,第二次有了理论还有实践有屈辱有信念重新回炉,而且还顿悟出来天下大势,所以第二次入世能够成功。本来想先帮助家乡东周国周显王,无奈均不重视,应了那句话:

凡人贱近而贵远 ——《汉书•扬雄传》

即大部分人都信奉“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而是忽视就近的人。

苏秦顿悟的天下大势即是:要么秦吞并六国统一天下,要么六国联合抗击秦国。在苏秦在东周国不得志就奔秦国,游说秦国刚刚即位的秦惠王“强秦吞并天下,称帝而治”,可惜书接上面,此时秦惠王刚刚即位杀了商鞅,对这种出奇计强秦的思想和人不感冒。秦惠王推脱说:

毛羽不丰者不可以高飞 ——《战国策》


无奈秦王不认同不接受,苏秦只能实现他的第二方案。去一一游说东方六国(燕王 赵王 韩王 魏王 齐王 楚王)合纵抗秦,结果苏秦就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三寸不烂之舌的典故出于苏秦的同学,另一位牛人张仪,当年同学时期苏秦也承认张仪才能在他之上,张仪若干年后又用三寸不烂之舌一一说服六国破除苏秦促成的六国合纵。)就一一说服六国国君成立联合国定于赵国,苏秦任秘书长带六国大印。具体牛人苏秦如何精彩智慧一一说服六国国君合纵抗秦据说史书有详细记录其说服内容。
苏秦即高位衣锦还乡,周显王列队迎接,原来嫂子弟媳一干曾经白眼于他的人也是态度反转,其中人情冷暖还有故事。



后面苏秦努力促成的东方六国合纵抗秦的形势持续了十几年,苏秦也转战于几个国家发展,其中也有不少故事,到公元前317年,苏秦到齐国发展可能被齐国的大臣等等嫉妒仇恨就派刺客刺杀苏秦,苏秦重伤不久去世,看的另外一个野史故事节目据说“二百五”一说即是出之于苏秦的故事,苏秦被杀之后齐王欲找出刺杀苏秦的刺客。就谎称欲悬赏一千金给勇士刺客,结果来了四个号称刺客的人,并申请四人平分一千金每人二百五金,齐王愤怒下令“把这四个二百五杀了”,据说此乃“二百五”意思之出处。野史故事所得,史实真伪待证。此后天下第一三寸不烂之舌就彻底归张仪了,后面即是张仪各种故事一一破解苏秦促成的六国合纵的局面。
后面一系列故事张仪到了秦国效力,其中秦国要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关系很好,于是派张仪去楚国瓦解楚齐关系。并承诺断绝楚齐关系,秦王嫁过来公主并给以六百里土地,楚王心想有强大秦国大腿可抱还有眼前实惠。于是断绝和齐国关系和秦国交好,后面张仪又一系列假摔拖延承诺的土地,又用一个仅六里的地名为六百里的搪塞楚国。后面张仪又一系列说服六国破解合纵。

张仪经过六国一系列游说破解六国合纵回到秦国,秦惠王薨了,秦武王即位,秦武王为太子时候就和张仪不对头,张仪感觉危矣,于是学苏秦请示去魏国当间谍,后面在魏国还当了一年的丞相,最终得以善终。
苏秦和张仪皆草根起家,纵横天下达到巅峰,成为当时读书人顶礼膜拜的偶像。


苏秦张仪
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


司马光没有直接评价他俩,而是借用孟子和西汉扬雄的两段评价。
孟子和苏秦张仪是差不多时期的人,有人问孟子他俩算不算大丈夫,孟子不以为然,给出那段经典大丈夫的言论: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teng)文公下》

后面自己从一百多回开始摘录整理那里详细提过补充过这个被《陋室铭》和诸葛亮同时提及的被忽略的牛人扬雄,所以对他还挺了解的,到开头这里提到扬雄能够用自己的印象大概个人补充一点,这个“西蜀子云亭”的扬雄扬子云对他俩的评价就更加尖酸刻薄——“诈人也”

楼主:徐夕18  时间:2020-12-20 00:41:06
第七回 赵武灵王的大成败

秦国慢慢强大兼并六国,起初秦国采取“远交近功”的策略,开始临近秦国的赵国还是安全,有机会发展一下,赵国的好故事开始于赵武灵王即位时期。

梁启超曾经盛赞的赵武灵王乃黄帝之后第一伟人,其原因在于,总结中国自古以来面对外族入侵,十役九败,有名的胜利仅有四人,第一即是黄帝大败蚩尤,第二即是赵武灵王对胡,第三位即汉武帝对匈奴,第四位是南北朝时期的刘裕。
面对北方胡人,赵武灵王发现中原地区人们衣服宽幅大袖,拖拉不便,而胡人衣服紧身便利而且胡人自小学习骑射战斗力更强。师夷长技以制夷。于是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实行了著名的改革“胡服骑射”。即是让国民放弃传统宽松不便的衣服改穿胡人紧身便捷的胡服,并自小学习骑射技能。

面对固有的习惯的传统,必然出现很多抵制和反动派。赵武灵王应对曰:

愚者所笑 贤者察焉
——《资治通鉴•周纪三》

对于抵制反动派典型其叔父公子成,公子成抵制称病不朝,赵武灵王亲自去家说服:
1制国有常 利民为本

2从政有经 令行为上

3明德先论于贱 从政先信于贵
——《资治通鉴•周纪三》

赵武灵王先抓典型一系列言行说服以后全国慢慢推广开来,国力大振,一点点击败北方胡人收编扩张领土,一度领土扩张到和强秦接壤。

强盛时期的赵武灵王不满足,还想对秦国试试看,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先了解秦国的情况,赵武灵王就传位于太子赵何,自称主父。即主君之父。就为了自己全心无忧。居然他假装去秦国的使臣的随从进入秦国考察了解秦国各种情况,又当面见到秦王,秦王也眼力很厉害,一眼看出来这个随从不凡,回头找人去追杀赵武灵王假扮的随从,此时赵武灵王已经逃离安全了。

牛人赵武灵王,最后居然是让人叹息的饿死的。其中一系列故事,首先赵王定长子赵章为太子,皇后死后又宠幸吴孟姚应了那句话“其母好者其子抱”,于是太子赵章不被重视后改立吴孟姚之子赵何为太子并代为赵国国君,赵武灵王改为主父。后面慢慢赵武灵王感觉愧对赵章,就封赵章封地为王。慢慢赵何掌握赵国政权,此时赵主父就被漠视忽略了,而此时赵主父才四十多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公元前295年,赵章憋屈坏了发动政变,但是很快被保赵何派击溃,赵章不得已逃入赵主父居住的宫里寻求父亲保护。而此时的赵主父说话已经不管用了,保王派封锁包围王宫并冲入直接杀了赵章,可能当时赵何也身不由己也怕赵主父出来干涉影响他已得到的权力地位,对大臣封锁赵主父王宫不予理睬,就这样一代英豪赵主父被困宫中三个月活活悲惨被饿死。
在这场宫廷悲剧中还有一个有关——肥义不负所托,不辱使命的精彩故事。还有一个类似更加精彩有名的赵氏孤儿的典故,谷园节目中都有精彩详细叙述,自己也是看完这回节目才对赵氏孤儿的典故和里面蕴含的感人精神深深地重新熟悉了解了。可以去节目了解,不辛苦打字分享了。就分享下故事其中提及的精彩言论智慧分享下。

小人有欲 轻虑浅谋 徒见其利 不颜其害

那个宁死也不辜负承诺的所托,要不负所托 不辱使命的宝贵品质:

死者复生 生者不愧 ——赵国谚语

即对待所托使命要不辱所托,即使对死去的所托之人也要实现,做到哪天死者重生,面对这个人能够无愧所托。这点在那个赵氏孤儿的典故中有深深的体现,赵氏孤儿的故事发生在三家分晋时期,当时晋国那个强大的赵氏在公元前587年时面临一次差点灭门的危机,赵氏家族仅留下一个赵氏的遗腹子,赵国两个大臣一个叫程婴一个叫公孙杵臼,两人演绎了这个让人震撼让人感动的赵氏孤儿故事。不了解赵氏孤儿具体事情经历的建议好好了解下弄明白,或者好好看看这一回,了解以后真的会被深深地震撼打动的。



第八回 两个国家的反击


一系列故事公元前314年燕国因王位出现内乱,被齐宣王(继任者齐威王的儿子)趁乱攻破燕国,后一系列故事燕国的燕昭王即位欲求贤才发展,让大臣郭隗给举荐人才,郭隗就给其讲了古时候一个国君求千里马大臣用五百金买来一个千里马的死马头随后各地千里马纷纷送来卖之的故事。燕昭王得其意厚待郭隗等贤才,果然引来不少贤才的前来投奔,其中就有大将乐毅。燕昭王得到贤才埋头发展壮大,到了公元前284年,燕昭王趁机派乐毅带大军一举攻破齐国国都临淄,算是报了30年前燕国被齐国攻破的仇。时骄狂齐国国君齐湣王也于逃亡途中被手下杀了。
这一回里面有很多诸侯过互相攻伐的案例,其中失败都是一个道理——骄致败。曾国藩有一句话:

古今之才人皆以一骄字致败——曾国藩

古之君子 交绝不出恶声
忠臣去国 不洁其名

乐毅很快拿下几乎齐国的全境唯独即墨等两个有才的齐国名将田单好几个智慧谋略等等故事固守的小城数年久攻不下,(其后田单又各种离间让燕王调走乐毅一系列谋略奇迹反败几乎光复了齐国)就有人进言乐毅拥兵自重故意留下小城不攻等等,好在燕昭王和乐毅通过一系列沟通保持微妙的君臣平衡关系,后燕昭王薨了,又一个故事乐毅意识到其国家燕国更换国君对自己不详,于是改去赵国发展后面智慧往返于燕国赵国之间最终得以善终,这种更换国君君臣关系出问题的历史案例很多,前面历史就有,比如:

伍子胥辅助吴王阖(he)闾(lv)成就霸业,可是后面即位的吴王夫差就把伍子胥杀了抛于江中了。
商鞅辅助秦孝公,君臣互相欣赏相助,到孝公薨后面秦惠王即位,商鞅即被车裂不得善终。
张仪之于秦惠王皆如此。
所以为君难为臣更难,要想长久处理好君臣关系,不仅要处理好当前和国君的关系,还要提前处理好和后面君主继任者的关系。但是和后任君主搞好关系又容易被当前君主所猜忌,实在是应了那句话——伴君如伴虎,不易呀。

第九回 齐国君主 权臣 高人 门客

公元前279年,田单用一系列计谋鼓舞振奋齐国最后两座城之即墨,绝地反击又用火牛阵大败燕军,然后又收复了大部分齐国。有点功高盖主,此时即是齐襄王田法章。
齐襄王每每看见时任丞相的田单行善即狐疑其收买人心要夺权。一个故事一不起眼的老宦官给了齐襄王一良计智慧妙法:

王不如因以为己善
——《资治通鉴•周纪四》

还有一个田单的故事,应该是田单的一个朋友貂勃一次宴会进谏齐襄王为田单示功,提醒齐襄王重新认识情况加封田单,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灯不点不亮,话不说不明,充分的沟通很有必要,如果有的话双方不方便说明,就找个能够为自己说话的有分量的第三者当中间人帮忙沟通说明。
提及战国四君子之首孟尝君田文,齐襄王时期已是孟尝君的晚期了。孟尝君本来是其父众多儿子中的一个不起眼的一个庶子,因和其父的门客交往甚好被众多门客极力举荐最终获得其父的封地侯爵继承,且接任其父的齐宣王丞相位。孟尝君其手下收养数千门客,门客包括苏秦张仪之类的纵横家,也有孔子孟子各处兜售其治国思想的学者,还有犯事等等的豪杰游侠之类的人,包罗万象,此等门客非社会底层,社会阶层分类大致是士,农,工,商。门客乃是贵族阶层的底层,称之为“士”,其上依次为大夫,公,卿,王。士虽是贵族阶层底层,但人数众多影响力庞大,儒家等提倡的“修己齐家治国平天下 ”等等主要是针对于“士”的阶层的。

第十回 孟尝君和他的门客们

孟尝君,战国四君子之首,在齐襄王时期孟尝君已是晚年,孟尝君手下就有门客几千人,大量收留各种各样如苏秦张仪这种纵横之才,还有如同孔子孟子这种宣传自己的治国思想的学者,乃至一些别国犯事之类有才的罪犯。古代分类大致是 士 农 工 商。门客这种人虽然不是社会的底层,但是在贵族阶层里面士算是最底层,古代贵族大概地位层次是士 大夫 卿 公 王。士虽然是贵族阶层的底层,但是人数众多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孔子孟子很多修身治国的理论都是针对于士——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一个孟尝君和门客冯谖(xuan)的故事,冯谖对大宝剑抱怨要食有鱼,出有车,又要待遇,孟尝君得知不反感反而一一实现之,孟尝君这种领导智慧让他能够识别得到人才成全自己,孟尝君深知敢于要升职加薪的员工是有本事的人,这个一再要求待遇的冯谖果然没有让孟尝君失望。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
无钎介之祸者 冯谖之计也
——《战国策•齐四》
冯谖的一个故事非常让人佩服其智慧和才能。孟尝君为相,其封地为薛城,封地即是你拥有的一块土地,封地内所有人都要给封地主人每年上交粮食赋税等等钱财,每年去封地收取钱财等等都是费心费力的苦差事,门客都不愿意去办,一年又到收取封地钱财时候,门客很多推辞,冯谖主动请缨,并问孟尝君收取钱财之后需要买回来点什么东西,孟尝君就随口应曰:看着家里需要什么东西随意买一点即可。于是冯谖出发,没有多久冯谖即号称完成返回,孟尝君大惊如此之快,看见冯谖空车而归疑惑问所收钱财何处,冯谖曰买了需要的物品,孟尝君又问,所买物品何处。冯谖答曰:看府上锦衣玉石,仆童成群,无所却,唯缺百姓的感恩,于是代表孟尝君把百姓所欠的钱财契约欠条当面烧毁,封地所有百姓对孟尝君感恩颂德不绝于耳,买回来乃是这份百姓对您的感恩。当时孟尝君还是有度量的君子,也强忍怒火,慢慢也过去了。不久齐宣王薨了,齐湣(min)王即位,又遇到更换君主君臣不和谐的历史大问题了,齐湣王看孟尝君不太顺眼,把孟尝君丞相免了让其回封地养老,不得已孟尝君带上老婆孩子还有一些没有离开的门客随从回封地薛城,一路感慨,还有那个“海大鱼”的故事,在位如同大鱼在海,如鱼得水,离位即如大鱼出海如同大鱼身陷海滩,蝼蚁即可食之破之。等快到薛城百十里,薛城百姓扶老携幼地蔓延数里列队欢迎,此时孟尝君感动握冯谖的手感慨冯谖当年给他买的那份礼物的珍稀可贵。
冯谖又曰:狡兔三窟,薛城这个拥有老百姓的拥护爱戴只是其中一窟。还要再弄两窟才能安全高枕无忧。于是孟尝君听从冯谖的,给冯谖十几辆车拉上黄金财物去游说,冯谖先来到魏国把当时的魏惠王忽悠一通,大概其意思:孟尝君可是天下英才,在齐国刚刚被免相,现在很多国家都要去请孟尝君回去为相,谁得到孟尝君肯定内富国强兵,您还不抓紧提前。被冯谖一通忽悠,魏惠王傻逼立马罢免丞相派出强大使团邀请孟尝君为相,孟尝君根据冯谖的计划委婉谢绝,魏惠王再次邀请,又被拒,到了第三次魏惠王弄得声势浩大,齐湣王那边也心里长草了,心想孟尝君真的有才能,去了别的国家不宜,于是派人过来给孟尝君道歉,邀请再次入相位。
之后冯谖又说第三窟要孟尝君自己出面办理,让孟尝君请求齐王在封地薛城建一座田氏的宗庙,即摆放供放祭祀祖宗排位的寺庙。而孟尝君和齐湣王是一个爷爷,所以请求被齐王顺利允许建成。第三窟的巨大作用后面体现出来,若干年后楚国攻打齐国,薛城位置首当其冲被楚国重兵攻打,齐湣王对孟尝君还心存芥蒂,想看热闹不想出兵援助,大臣就建议出兵援助,因薛城有祖宗的牌位,一旦薛城被攻破,祖宗即受大辱。齐湣王不得不出兵援助解危了。
听完孟尝君和冯谖的“狡兔三窟”的故事,一来对冯谖的才能以及超前预见性的智慧计划钦佩不已,更为前面孟尝君那种慧眼识英才的领导思想智慧折服。

既明且哲 以保其身
——《诗经•大雅•烝民》

儒家整体上是一种比较理想主义的人生态度,可是他在理想主义的同时还强调尽量要明哲保身保护好自己。
道家就更强调这一点,道家讲——柔弱胜刚强,讲处下不争等等说到底都是为了保身。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老子下•第四十四》

冯谖的“狡兔三窟”蕴含三个的明哲保身道理智慧。
第一:你摔下去谁接着
你风光时候可能用不上这些人,但是你要提前团结好这些人,万一不得志摔倒时候有人给你垫一下托一下拉一把。曾国藩就有一句话

上场当念下场时 ——曾国藩

第二:要有外部的支持
关键时刻要借力于外部

第三:要和老大利益保持一致


孟尝君用门客看重其有一技之长即收下储备备用,实属英明先见之明。最经典的故事即是“鸡鸣狗盗”出处的这个典故故事。曾国藩给兄弟家书里面也强调这点:

凡有一长一技者
兄断不敢轻视 ——曾国藩家书

“鸡鸣狗盗”的精彩故事大致如下:孟尝君就收留一个擅长学公鸡打鸣,还有一个擅长钻狗洞偷东西的惯偷,很多门客就反对,就以与这种鸡鸣狗盗之徒为伍不以为然,孟尝君还是留下养着。公元前299年,孟尝君有传奇经历,孟尝君自己作局去魏国做丞相,后面秦国也邀请孟尝君去做一段时间的丞相。此时秦国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秦国和齐国是盟友,此时是秦昭王在位,听说孟尝君大名就和此时齐国国君齐湣(min)王请求让孟尝君来秦国当几年丞相帮忙发展一下。于是盛情难却,孟尝君即来到秦国,可是秦国一些大臣鼓动孟尝君乃齐国贵族王子不可能真心帮秦,放回又恐放虎归山,于是秦王翻脸把孟尝君软禁起来很可能后面杀之,被包围也跑不了,于是找人请秦王宠姬帮忙求情说服秦王。宠姬就提出要孟尝君来秦时候带来的貂皮大衣为酬谢,可是那件貂皮被孟尝君来的时候献给秦王了,于是那位狗盗的门客有了施展一技之长的机会了。于是轻车熟路偷取回那件貂皮送于宠姬,宠姬一番求情死缠烂打说服秦王放走孟尝君,可是后面秦王又变卦派人去追杀孟尝君,孟尝君被释放就日夜兼程奔王边境,可是赶到边境不到天亮城门紧闭,当时秦国法律以公鸡打鸣为时开城门,于是另一位擅长鸡鸣的门客有了用武之地,一声鸡鸣划破长空引发周围的公鸡一同打鸣,于是开门大吉,孟尝君一伙得以安全脱离秦国。

儒家一个用人观点就是——量才器使

李白诗云:天生我材必有用

用人必须先量才,量才器使







曾国藩有一段非常好:

虽有良药 苟不当于病
不逮下品
虽有贤才 苟不适于用
不逮庸流
当其时 当其事
则凡材亦奏奇效 ——《曾文正公全集》

骏马能历险 犁田不如牛
坚车能载重 渡河不如舟
舍才以避短 资高难为谋
生材贵适用 勿复多苛求
——清•顾嗣协

孟尝君用人智慧还告诉我们,有的人才不是拿来就能用的,要养着备着放一放才能起到作用,就如下棋前面看似当时没用的棋子很可能后面才能起到作用。

楼主:徐夕18  时间:2020-12-20 00:41:06
第十一回 秦国的三世攻伐

前面插播好 几回东方六国的故事,现在回头捋一捋秦国的情况,从秦孝公用召贤令引来商鞅改革把秦国做大做强,后面又经过几代秦王努力实力更甚,大概秦孝公薨了传位给儿子秦惠王,秦惠王薨了传位给儿子秦武王,秦武王薨了他的异母弟弟取得王位,即秦昭王。八卦一下,秦昭王了不起,可是他的母亲好像是更加有名,即大热的芈月(mi 即孙俪演的那个)也就是秦宣太后。
后面秦国能够一统天下不是一代人的功劳,而是这几位秦王接力努力的成果,首先秦孝公启用商鞅变法给秦国打下一个富国强兵的好基础,后面秦惠王接力棒的最大功劳就是吞并巴蜀,这里面还有一段很好的有关张仪和公孙错是先攻韩还是先吞并正出于混乱之中巴蜀的精彩智慧博弈。
张仪的主张攻韩:

争名者于朝 争利者于市
——《资治通鉴•周纪三》

白话即:你要做什么,首先要明白你要图什么,决定朝哪方面去干。
另外一个大臣公孙错以为应该先伐蜀吞并巴蜀,以扩张领土,富国强兵:

欲富国者务广其地
欲强兵者务富其民
欲王者务博其德
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资治通鉴•周纪三》

秦惠王让一小部分兵应付韩国的侵犯,大部分由公孙错入蜀地轻松吞并巴蜀,于是地域扩张,财力国力大增。
到了秦武王,一个有点悲剧的王,也有一点故事自己感兴趣看谷园讲述,只分享下他的悲剧薨故事,秦武王是个大力士爱好竞技力量,一次举大鼎,举起来控制不住被大鼎落下砸中,史书称其是“绝脉而死”。在位仅公元前311年到公元前307年,因其薨了没有儿子,兄弟就相互争权,后面秦昭王获得即位。公元前307年秦昭王即位,到公元前251年,整整在位56年,文治武功威震天下,给他的重孙子秦始皇后面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昭王即位尚幼,就有其母芈月临朝听政,芈月也是历史上第一个用“太后”这个称谓,而芈月宣太后和弟弟大将魏冉后面掌权长达四十一年之久。
后面秦国就是开始一点点扩张了,首先是用武力征服扩张,还配合怀柔政策,大棒和胡萝卜并用,武力扩张主要是魏冉和他一手提拔起来的战神白起一次次武力成功扩张。具体故事可以看看本回谷园讲述更详细精彩。之所以秦国不一鼓作气攻打而是迂回兼怀柔政策并行,主要是秦国当时还不是强大到不惧苏秦的六国合纵,公元前296年曾经六国联合一次就击败秦国秦国割地求和。
促成六国联合抗击秦国的事情,说起来话长,简短归纳下,前面说过“张仪欺楚”,六百里变六里把楚怀王玩了一通,楚怀王认怂,秦楚渡过一段蜜月期。后面一系列故事楚太子误杀秦大臣,让秦攻击楚。楚不支。此时秦国使节送来信件要楚王去武关坐下和谈协商解决,楚怀王也质疑秦国为计谋,就征求群臣意见是否前往和谈,有一个大臣即是屈原大力反对,赞成去和谈的一方代表人物是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楚怀王最后还是去了,虽然做了很多准备还是被秦国挟持回都城咸阳软禁起来。秦国想挟持楚国国君,而楚太子又在齐国做交换人质,想促使楚国大乱以便攻克,可是齐国火速返回楚国太子即位,即楚襄王。楚襄王即位即把弟弟子兰封为令尹,即丞相,屈原和子兰不对头即被流放,留下那些经典传诵的楚词就投了汨罗江。
楚怀王于公元前296年死于秦国,于是引发六国公愤,一起联合起来攻打秦国并取胜的那场战役。
公元前280年,秦国又故技重演,这一次是约赵王赴秦赵交界的渑池会面结盟。这时候也是赵国被秦国接连打败,这时候的赵王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何赵惠文王,后面故事很多。到了渑池和谈协商中秦王诱导赵王抚瑟一曲助兴,赵王也没多想,抚瑟一曲,后秦国众人窃喜,回头赵王回过味悔恨,此时随从大臣蔺相如果断出手让秦王击缶一首,并英勇以死相逼,乃得秦王击缶一首,赵王得以挽回颜面,渑池以后蔺相如得以提拔高位,后面大将廉颇各种不服一系列故事促成大家都熟悉的“负荆请罪”将相和的典故。
就在渑池会前几年蔺相如还有一个“完壁归赵”的大家也都熟悉的典故。
故事大致启示就是:作为一代名臣一代牛人,除了要有谋略,清楚事情该怎么办以外,还要有胸怀,要能忍让,能包容,而最重要的是要有胆魄,

智 仁 勇 三达德 ——《中庸》

对于很多知识分子,多读书智慧道理应该都能积累,并且德行修养自然会随之提升,最容易缺乏的就是那个勇,缺少豁出去的胆魄和勇气。
博弈论的相应观点白话就是那句俗语——横的怕楞的,楞的怕不要命的。
关键时刻不能豁出去不能扛上去就只能——夜想千条路 明早照样卖豆腐


第十二回 赵国名相范雎(ju)快意恩仇

这一回各国纷争不少故事很多很乱,一个主线就是赵国名相范雎,如何魏国屎坑里装死后得以死里逃生到秦国一步步升至秦丞相为应侯,然后如何一步步复仇的故事,并厚重报答之前帮助过自己的人。引出有名的战国四君子——齐国孟尝君田文 楚国的春申君黄歇 赵国平原君赵胜 魏国的信陵君公子无忌

范雎的爱恨分明自己就非常欣赏自己还信奉有点践行的:

一饭之德必偿 睚皉之怨必报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楼主:徐夕18  时间:2020-12-20 00:41:06
谷园讲通鉴个人摘录第十三到四十三回


第十三回 长平之战的启示

前面说到范雎快意恩仇,他的仇人魏齐在赵国躲了七年,其间赵国和秦国的战争如火如荼其间有三个故事,第一就是触龙说赵太后,第二就是长平之战,第三就是战国三君子,除了孟尝君之外,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三君子的联手一战:
1触龙说赵太后
公元前265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国的赵惠文王刚薨,刚即位的赵成王比较年轻,执政的是其老妈赵太后,赵国打不过秦国,不得不向齐国求救,齐国提出要求赵国把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长安君乃赵太后疼爱的老儿子,赵太后不许
。老臣触龙就去说服,开始触龙先以平常人情放松拉近和赵太后的距离,后面才开始游说让长安君当人质的事情。

父母爱其子 则为之计深远
——《战国策》
触龙说赵太后可谓是一个经典的说服人的一个案例,和之前提及过纳什直奔主题的方式正相反,此法乃开始从一些无关主题的家常话题开始先拉近关系让对方放下戒心,然后对方熟悉放松下来以后再慢慢地切入引导对方入真正的主题,进而加入游说的各种道理等等,这样对方放松放下戒心更容易接受听进去游说的道理及内容等等。

2长平之战

接上,公元前265年秦攻打赵,触龙说服赵太后让其老儿子长安君去齐国当人质换取齐国出兵援赵抗秦,很快秦国退兵赵解危。转过年公元前264年,秦国又连续三年攻打韩国,韩国几乎灭国,不得已剩下一点城池投降归服赵国以求赵国出兵进驻上党郡以借力一起抗秦国。
当然赵国群臣也不傻,也怕进驻接手上党郡会激怒强秦。

圣人甚祸无故之利 ——《史记•赵世家》

可是上党郡一大片大便宜太诱人了,赵王和主事的平原君还是决定接手上党郡。结果两年之后,秦军卷土重来,势如破竹打下大半个上党郡。
后面赵军到了上党郡南边的长平,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公元前261年长平之战。

开始赵国主将是名将廉颇,可是实力相差很多,廉颇也是节节败退,廉颇就以被动防守为主勉强坚持着。兵法有云:

功不足而守有余

赵国长平之战中犯下第一个失误:
1怯战求和 懦弱失助
秦国看赵国懦弱求和果然更来劲了,

接着赵国犯了第二个致命的失误:

2临阵换将 用人失当

其间虽然廉颇也是节节败退,然坚守不出秦国也久功不下,赵王不满廉颇怯战不出,加上秦国丞相范雎派出间谍舆论蛊惑离间赵国换下廉颇换上纸上谈兵的赵括。


知子莫如父,知子莫如母。
前面赵括父亲赵奢就断然赵括不宜为将,赵奢曾私下不看好儿子曰:

兵 死地也 而括宜言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奢先前当个税利小官收取平原君的税利也有一段小故事不错。其中提到一些东西简短摘录分享下:

为政不难 不得罪于巨室
——《孟子•离娄上》

平原君赵胜 乃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弟弟,赵成王的叔叔兼丞相。

赵奢还有一场战争大胜被升为马服君,成为一代名臣,可惜长平之战以前赵奢去世。其“狭路相逢勇者胜”应该就是出之赵奢这场战争他的理论:

道远险狭 譬如两鼠斗于穴中
将勇者胜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母在赵括被启用也上书赵王,赵括不宜为将,赵王执意不听,结果酿成惨剧。

在赵国赵括换下廉颇的同时,秦国也更换上了战神武安君白起,并严密封锁消息为了蒙蔽赵括。结果赵括为将改变廉颇被动防守的战略转为主动出击,秦军就因势利导,佯败,果然赵括中计轻敌,乘胜追击,结果被秦军埋伏中间切成两段包围,秦军一方面大力调动秦国全民补给粮草又切断赵国粮草供应,结果
赵括战死,赵军四十万大军投降秦国。



受降如受敌

面对巨大投降的赵军存在的潜在危险

挟诈而尽坑杀之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挟诈之意史书没有详述,谷园分享读曾国藩其中的挟诈故事。
可能是曾国荃俘虏两万太平军,为防潜在危险要杀之,明目张胆杀容易引发集体反抗的风险,于是谎称遣散回家,于是十人一组去一个院子领取遣散费就从后院离开回家,实际上一组进院即被杀之处理,就这样一组组被悄然安全没有动静全部杀之。
李鸿章也有一段有名的杀降挟诈事件,李鸿章率领淮军攻打苏州,苏州里面有太平天国八个王爷级别的将领投降,攻克以后李鸿章假装请八王和平喝酒,在八人入场后捆之杀之。
按照道理,杀降不详,可是李鸿章的老师曾国藩评价这件事如下:
殊为眼明手辣
——曾国藩同治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第十四回 战国三君子的联手一战

前面长平之战秦国大败赵国,有赵国三个主要失误,更大原因是其他魏 韩 齐 楚 燕等诸侯国都袖手旁观不相助。秦赵开战以前,魏国曾经召集群臣商量是否援助赵国,群臣皆反对,建议坐山观虎斗以便揩油。仅有一位大臣子顺建议出兵援助,子顺乃孔子六世孙,子顺强调援助赵国避免秦国进一步扩张强大威胁别的诸侯国。得不到采用
公元前259年子顺就失望曰:

死病无良医

并预言二十年后天下皆归于秦。然后就称疾辞官。子顺说话时是公元前259年,他少说了十八年,是三十八年后即公元前221年,秦国一统天下了。

孔子有一段强调“学以致用”的观点,强调读书应该达到对内治国对外外交:

诵诗三百 授之以政 不达
使于四方 不能专对 虽多 亦奚以为

章太炎有一个观点:战国当时的儒家也是大半个纵横家。

长平之战以前,诸侯国还都是以“鹤蚌相争,鱼翁得利”的心态,长平之战以后,白起大军乘胜大有灭了赵国一块灭了魏韩的形势,旁边的魏韩两国都吓傻了

于是魏 韩两国派出共同的外交特使纵横家苏代,即大纵横家牛人苏秦的弟弟。带上几车财物出使秦国游说秦国丞相应侯范雎,说明其与白起以后利益地位关系对比等等说服其让秦昭王撤兵,

后面白起被令退兵以后各诸侯国也都安心踏实了,秦昭王得到大片赵国土地也心满意足,范雎得到几车财物也满足,唯独白起对秦昭王以及范雎心存不满,于是转过年公元前258年,秦昭王再次发兵功赵,白起就称病不去,
秦军还是一路顺利打到赵国首都邯郸,后面秦军数次不利,于是秦昭王还是来请白起带兵,白起前面怨恨在心还是执意不出,曰:

秦虽胜于长平 士卒死者过半 国内空
——《资治通鉴•周纪五》

白起还是埋怨长平之时若乘胜追击可成,长平之战秦国损耗也巨大现在赵国喘息以后举国合力加上诸侯国帮忙,现在出兵胜算不大为由不带兵。
历史我们都关注赵国死亡被坑杀四十多万,而是忽略秦国死伤情况。从白起的话中可以大概看出来,长平之战当时秦国也是大于十五岁的男丁全部出战,死者过半也有二十多万。秦国死伤损耗也是惊人的。

在赵国国都邯郸大败秦军的就是战国三君子的一次联合会战,说明下,因孟尝君是比较早的一个战国四君子,所以这场联合即是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这三君子的联合。
前面说到秦军再次伐赵,直逼赵国国都邯郸,大有灭赵之势,不得已赵国派出仅次于赵王的平原君赵胜出使魏楚请求说服援兵,出使楚国,有一段故事是两个成语典故的出处:
话说平原君要去楚国游说请求援兵,就从门下大量门客挑选文武全才的同行,仅挑选出来十九个如意的,还想再挑选一个,这时候一个门客就主动请缨,也就是那个“毛遂自荐”,平原君以长期不知其名不以为然曰:
贤士之处世也 譬若锥之处囊中
其末立见 ——《史记•平原君列传》

毛遂很自信答曰•那是前面没有把我放袋子里面,这次带上我去说服,我这个锥子不但尖能够露出来,锥子全部的光芒都会脱颖而出。
平原君出使楚国游说援兵的故事里面诞生“毛遂自荐”和“脱颖而出”两个成语典故,这也是读史的一个乐趣,清楚了解很多成语典故的出处背景乃至其中蕴含的意义道理。

到了楚国平原君游说楚王,楚王不为所动,情急之下,毛遂带剑勇猛到楚王面前,一通讽刺挖苦,正所谓“请将不如激将”毛遂一通道理外加挖苦威胁,楚王当场歃血为盟,派出春申君黄歇带兵救赵。这个故事和前面蔺相如的有些类似,还是强调的:
智 仁 勇 三达德
关键时刻你要有豁出去的那股勇气才能办成大事。

魏国看见楚国出兵救赵,也就派出兵去援助,秦国也不能干看着,派出使者恐吓魏国,援助魏军于是半路停顿静观其变待命。其间又有战国名士齐国鲁仲连和魏国使者新桓衍在抗秦和臣服两方一番博弈的故事。魏王还是有所顾忌,那些援兵半路还是不动,这时候信陵君公子无忌待不住了,这个平原君是信陵君的姐夫。信陵君要帅手下门客去援助,被一个隐士高人朋友侯赢出计,想办法偷来领兵的虎符,又拿下帅兵的将领,一系列精彩故事以后,信陵君率领半路的魏军赴赵国邯郸,一同三君子得以联合大败秦军。

楼主:徐夕18  时间:2020-12-20 00:41:06
第十五回 主角们的收场问题

前面帮忙赵国解围的,赵国后面一一奖赏,信陵君偷虎符不能回魏国就留赵国被封赏,帮忙游说抗秦有功的鲁仲连,赵王赏地不取,给予财物不要,答曰:

所贵于天下士
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
即有取 是商贾之事也
——《战国策•赵策三》


魏王就问子顺鲁仲连是不是有点装呀,大贤孔子六世孙子顺给装与真君子一个判断标准:

作之不止 乃成君子
作之不变 习与体成 则自然也 ——《资治通鉴》


鲁仲连这种算是很有国际主义情怀的心胸,符合那个墨家的情怀,即兼爱非攻的墨家精神,就是简单说有点任何城池被攻打,墨家都愿意相助防守,那个电影《墨攻》要是明白墨家的情怀精神才能更好了解电影的内在的一点精神和意义。墨家这种精神容易出侠客。
再说说长平之战各主角的收场结局
上场当念下场时,没记错应该是先整理一百多回某回整理的好像是曾国藩的话。有道是一将成名万骨枯,战神白起,前面一路凯歌打到赵国国都邯郸,本想一鼓作气灭了赵国,后面苏代游说离间秦国丞相范雎,范雎怕白起风头盖过自己劝秦王让白起退兵,白起非常不满后面佯病不出,秦王多次请求带兵挽回局面不出,结果三君子邯郸联合大败秦军,秦王就出气于白起,于公元前257年给白起罢官并赐剑令其自杀,一代战神就这样憋屈自杀。
后面就是秦国丞相范雎
有个底层寻求高升机会的蔡泽通过一系列故事得以面见范雎建议范雎明哲保身功成身退提到文仲,又知道这句名言出之范蠡(li)明哲保身功成身退带上西施退隐时候给文仲的警告提醒勾践乃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之人:

飞鸟尽 良弓藏 狡兔死 走狗烹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蔡泽和范雎建议明哲保身功成身退,以周公(周公中国有名的圣人,可以说是孔子的偶像,乃周武王的弟弟,武王薨,儿子周成王年幼即位,周公摄政辅佐侄子,成年还政于王,开创周朝数百年的基业) 商鞅 吴起 文仲等等历史人物类比,明白人一点就明,范雎问对策,蔡泽以道家思想智慧又曰:

日中则移 月满则亏
——《资治通鉴•秦纪一》
进退盈缩 与时变化 圣人之道
——《资治通鉴•秦纪一》

于是范雎和秦昭王乞骸骨告老还乡,并同时举荐了蔡泽。
这样范雎能够得以善终同时蔡泽得以机会一步青云,P.S.插播一下这个蔡泽,也算是智者,被范雎推荐做丞相几个月也申请离位,经历了秦昭王 秦孝文王 秦庄襄王更迭,到秦始皇。其间虽不当丞相还是当个小官,也算是活得潇洒自在,舒服滋养,不可谓不是一个深谙明哲保身的智者。从蔡泽说服范雎的故事得以启示:说服人要抓住对方切身利益,说明白要是听从我的,你会有什么好处,这样的游说劝说才可行有效。

下面说说偷虎符领兵救赵的信陵君,信陵君从公元前257年到公元前247年(即秦始皇即位这一年)待在赵国不敢回魏国。公元前247年秦始皇即位这一年秦军猛攻魏国,魏国节节败退,不得已魏王请信陵君回来带兵抗秦。信陵君是当时魏安釐(li)王的异母兄弟,国家有难,信陵君肯定全力协助。信陵君的威望很大,他一回魏国统兵,其余坐壁上观的赵国 楚国 齐国 韩国也都纷纷出兵援助抗秦,这样五国联合大败秦军。
这一年是秦始皇即位的第一年,此时若诸侯国联合起来可以抗秦,可惜各诸侯国就是联合不起来,联合起来各国不信任等等原因也联合不久,使得后面秦国公元前221年一统天下。
不光各诸侯国之间不信任,内部也不信任,信陵君那么大功绩还是得不到魏王信任,功高盖主,魏王感觉危机就罢免信陵君军权,信陵君憋屈郁闷,就酒色自娱,四年以后就死了。

另一位战国四君子春申君的故事更加狗血剧,其楚王无后,春申君手下一个小人物李园设计将妹妹给春申君,又通过春申君把怀孕的妹妹转给楚列王,自己上位国舅。楚列王不久薨,李园就下手处决春申君一家人巩固其实力地位。
春申君故事具体听谷园讲述,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以为自己经历大风大浪就忽视身边有心机的小人物,往往是小水沟里面“阴沟里翻船”历史上大英雄大人物败于身边小人物,阴沟里翻船的血淋淋案例屡见不鲜。
春申君故事里面引用一句:

世有无妄之福 亦有无妄之祸
——《资治通鉴•秦纪一》
无妄这个词应该是从《周易》里面出来的,周易六十四卦有一卦叫无妄卦,里面有一个无妄之灾,就是说:你没有犯什么错没有得罪什么人,无缘无故就遭遇某种灾祸。打字摘录这一段,感受颇深,自己大概十年前一个深夜和同学外面吃饭喝酒,半夜回家还在北京三环内主城区的主路旁推测被路人用利器敲破脑壳,险些丧命,后被抢救过来,开始了不能走不能说还有一对方方面面充满矛盾冲突不和的父母,天天让我心情愤怒一肚子气反复折磨比地狱还痛苦的十年生不如死的炼狱噩梦
回想自己大学毕业就进入单位工作,深处北京市政府市委大院内部,几乎和社会外界断绝,根本不可能和外面社会人物有什么矛盾冲突仇恨,并且自己向来对人尊重友好,平常遇见路人清洁工等等平常人员都是以“您,辛苦您,麻烦您”等等非常恭敬尊重的方式对待,平常接触一点社会人员也皆尊重友好待之不可能树敌,这么多年自己反复思索自己遭遇的这场灾难的可能原因一直一头雾水不得其解,今天整理到这里,发现自己近十年前遭遇的这场灾难完全可以用这个无妄之灾解释解读,现在经历这么多痛苦炼狱也淡然了,看开了,随他吧,听天由命,顺其自然。

第十六回 秦国的狗血剧

人生四件大事——生 老 病 死
不得不面对每个人不可避免的死亡,纵观历史,最好的死法即是善终,寿终正寝地老死,秦昭王就是善终老死,那是公元前251年秋天在位56年的秦昭王享年75岁薨了,这个年纪在古代所有人里面算是高寿了,尤其是在短命的帝王之中,秦昭王也是历史上最高寿的帝王之一。
所谓秦昭王福 寿 禄 尽占全。有道是:

天道忌盈 ——曾国藩

秦昭王这辈子太圆满,他的儿孙就要差一点:秦昭王的儿子秦孝文王即位三天就死了,他的孙子秦庄襄王也就是很多故事里面那个异人,在位也仅三年。
接下来就是秦昭王的重孙子大名鼎鼎的嬴政秦始皇。
那一年是公元前247年秦始皇13虚岁即位。
倒回去秦始皇出生前后,其父异人仅仅是秦国很多不起眼的王孙中不被待见的一个,被送往赵国当人质,而就是异人还在赵国当人质期间,秦国就对赵国发动战争,明显是不打算要这个王孙了,异人不被秦国疼爱在赵国也不被待见,逢人生低谷被一个土豪看上,即吕不韦看见异人就发现商机曰:奇货可居。


吕不韦本是韩国人,靠“贩贱卖贵”大发其财。当时正在邯郸做贸易看见异人曰:

此奇货可居 ——《史记•吕不韦列传》


吕不韦和异人接触会面的对话也不错:

吕不韦曰:吾能大子之门

异人疑答:且自大君之门

吕不韦回曰:
子不知也 吾门待子门而大
——《史记•吕不韦列传》


吕不韦的方法告诉我们•沟通关键是要真诚,不要把自己说得那么高尚让人怀疑你的动机怀疑有圈套,坦诚说明白双赢互利更有利于沟通落实。

有了坦诚沟通信任异人认同下面就是按照吕不韦的计划按部就班去一步步展开执行,吕不韦拿出一千金一半给异人拉拢赵国权贵关系保住后院关系安全等人情诸方面,另外一半吕不韦带去秦国开展争取秦王后续继承权位置的机会。吕不韦这两步走,前后兼顾。最怕做事顾头不顾腚的方式。曾国藩有句话很好,就是要谋事要有多方面顾及考虑的智慧:

上场当念下场时 谋事先谋败 ——曾国藩

吕不韦通过一系列故事让时秦国太子宠妃却无后收异人为义子立为太孙。

以色事人者 色衰则爱驰
——《史记•孝武李夫人传》

就在异人还在赵国当人质时候公元前257年秦军制造邯郸之围,赵王恼怒想杀异人泄愤,吕不韦帮忙买通看守,帮异人逃出赵国回到秦国。仓皇逃亡中异人的老婆赵姬和三岁儿子嬴政还在赵国受苦了六年,后面赵国讨好秦国才把这对母子送回秦国。


秦国的狗血剧简短长话短说。吕不韦通过安排故事把自己已孕的小妾赵姬送给异人,按照这个故事据说是嬴政秦始皇即吕不韦的儿子,后面异人即位三年薨,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即位,封吕不韦为丞相,称之为仲父,也很好奇,吕不韦通过一系列手段计谋让自己儿子登上秦王,又被秦始皇称为仲父,他的心里什么滋味,这样的结果到底值不值,这就是考察每个人世界观价值观的问题了,值不值没有标准,世界观不同定义值不值也不同,这个没有对错之分。
秦国狗血剧继续,吕不韦和他送给异人的赵姬应该还有感情,异人早死,赵姬时仅三十多岁独守冷宫,吕不韦经常去后宫和赵姬藕断丝连,一年年被长大的秦始皇察觉,吕不韦当机立断和赵姬断绝来往,为了排解赵姬的孤独,吕不韦居然精选一个叫嫪(Lao)毐(ai)的猛男假装太监送给赵姬。甚得太后赵姬绝爱之,居然还生下两个小孩。慢慢秦始皇知道了不爽,和赵姬嫪毐关系紧张起来,居然公元前238年,也就是前面讲的楚国春申君被曾经手下小人物李园一系列手段狗血剧故事计谋刺杀的那一年,秦国这边嫪毐调集兵力发动宫廷政变,此时22岁的秦始皇抗住了这场考验,剿灭嫪毐,斩首数万,并夷嫪毐三族,三族的主流说法是父亲方面一族,母亲方面一族,妻子方面一族,后面两个小弟弟也被杀,太后赵姬被软禁,还牵连四千多人,吕不韦也进黑名单了,不过没有给吕不韦定罪,仅罢免遣回其封地。从此正式开启了秦始皇时代。两年之后吕不韦饮鸩(zhen)自杀而死。
P.S.太监这个称谓好像是从隋唐以后才沿用的,隋唐以前称之为宦官。

对于秦朝秦始皇母亲吕不韦等等狗血荒唐的记录描述,有可能是后世得天下掌握话语权等等的君王对前朝的故意编造抹黑,真假很多都是未尝所知的,对于历史应该抱有一些怀疑的态度,即孟子那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胡适还有一句话非常好“历史就像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马未都也有一个说法“历史没有真相,但它残存一个真的道理”

楼主:徐夕18  时间:2020-12-20 00:41:06
第十七回 吕不韦的生死智慧

前面说到吕不韦奇货可居玩了一把史上最大的钱权交易,通过一系列操作,把钱变成权,从大富翁变成秦国丞相,这比红顶商人胡雪岩 刘学洵之流的玩得大多了,而且他还移花接木,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做上了秦王。 纵观历史也是绝无仅有的,太圆满了,正是太圆满也就到头了。《周易》所谓——亢龙有悔。好到头了就该倒霉了。月盈则缺,最终吕不韦落了个自杀的结果。
吕不韦自杀还要从头说起,公元前249年,这一年秦异人即秦庄襄王即位,吕不韦就如愿坐上秦丞相的宝座,前面异人曾经许诺吕不韦后面帮他坐上秦王即:分秦与君共之。虽然异人没有那样彻底割地于之,还是非常优厚把洛阳一片给之封十万侯。还执掌军政大权,过三年异人秦庄襄王薨,秦始皇13岁即位,吕不韦作为顾命大臣还被秦始皇尊称为仲父,直到嫪毐宫廷政变以前吕不韦一手执掌秦国十几年。吕不韦执政这十几年还是颇有政绩的,据说郑国渠,都江堰等等都是他的功绩。最让吕不韦名垂青史的还是他主持编著的那本《吕氏春秋》,当时同时代的战国四君子名满天下,手下都有几千门客,吕不韦也一样,这些门客都是知识分子的士,最适合著书立说,四君子没有著书立说,吕不韦就先行一步,主持编著了那部著名的《吕氏春秋》
插一个,孔子曾经分字士,说文解字释义为:

推十合一为士

白话意即:士的意义工作大致是,把一件事一个问题,分解梳理出来十个小部分小方面分别展开分别搞明白解决了后再合并成一个统一的思想解决问题的总结归纳方法即为士的思维和处理解决事情问题的方式方法。

吕不韦就挑选手下最顶尖的门客合力编著了那部经典的《吕氏春秋》。当时还有一个故事典故和成语“一字千金”出之于此:
当时吕不韦就自诩这部《吕氏春秋》:

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

成书以后,当时书都是写于大竹简之上,立于咸阳城门口,供过往各国贤能游士学者观看,承诺有人能够给书或增或减一字即赏千两黄金,此乃“一字千金”的故事典故出处。

《吕氏春秋》据说很经典蕴含很多治国各方面智慧和理论。若秦始皇不杀沿用吕不韦,秦断然不会二世而亡。
史学大家吕思勉曰:

使秦终相不韦 或能行德布化
以永其年 不至二世而亡
使天下苍生 不蒙其荼毒
未可知也 ——《经子解题》

郭沫若曰:

假如沿着吕不韦的路线下去
秦国依然是要统一中国的
而且统一了之后断不会
仅仅十五年便迅速地彻底崩溃
——郭沫若

《吕氏春秋》虽然不是吕不韦亲自编著的,但是体现吕不韦的思想智慧,它是一部以儒家思想为主,融合了道家 ,法家以及诸子百家的治理国家天下的一个思想体系,可以说是对先秦思想的一个总结,是一个杂家而且很务实。

摘录分享下部分《吕氏春秋》里面的智慧思想。

《吕氏春秋》里面有一篇是——原乱,主要分析国家天下混乱的根源:


武王以武得之 以文持之
所以守之也 ——《吕氏春秋》

自己是看完到一百多回了。这个智慧和后面大谋士陆贾谏言刘邦的基本一致。当时刘邦刚得天下,陆贾就谏言刘邦:

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
要:逆取而顺守之

于是刘邦听取陆贾的建议,从打天下向守天下转变过来,于是大汉王朝稳定下来了,得以延续数百年。

还有大家那个妇乳皆知的“刻舟求剑”的成语典故也是出之《吕氏春秋》

舟已行矣 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
不亦惑乎 以此故法为其国
与此同 时已徙(xi)矣 而法不徙
以此为治 岂不难哉
——《吕氏春秋》

流水不腐 户枢(shu)不蠹(du) 动也 形气亦然 形不动则精不流
精不流则气郁 养生之大也

——《吕氏春秋》

整体上《吕氏春秋》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儒家主要强调爱民,施仁政要标举仁义,要重视教育,要虚心纳谏等等方面,儒家明显特点是比较中庸,不走极端。有点保守没有道家法家的个性鲜明和张扬个性特点,也没有他们效果来得那么快那么明显,儒家追求的就是稳健。
《吕氏春秋》这种以儒家为主追求稳健的思想贯彻于吕不韦的执政期间,他也是实行“强基固本”儒家思维,主要抓国内农业水利等等,比如有名的 郑国渠 都江堰 都是吕不韦执政期间的功绩,对外扩张比较少涉及。主要是公元前249年,即秦庄襄王异人即位第一年,吕不韦亲帅大军灭了东周国。周朝正式灭亡,也有说法是公元前256年秦昭王时把西周国灭了算是周朝正式灭亡。
总之,吕不韦执政期间秦代周已然事实,可以说《吕氏春秋》算是吕不韦为治理天下提前整理归纳总结的一部治天下的预先参考文献。

再回到吕不韦之死

嬴政慢慢长大,他的张扬霸气的性格和吕不韦的成熟稳重的性格执政不和矛盾冲突不断,正好借嫪毐政变事件把牵连的吕不韦罢免回洛阳封地。
朝中很多吕不韦的敌对也借机清除朝中吕不韦提携的外国及吕不韦门客等贤能。借外国间谍之名驱逐外国人出境。插播一个有名的外国间谍,帮忙秦国大兴水利的郑国,即郑国渠的开创者。本来是韩国间谍,目的过来帮忙秦国大兴水利转移秦国扩张以延缓秦攻打韩国的日期。后半途被发现间谍身份要杀之,郑国辩解虽然初始目的不良,可是结果大利秦国,于是被释放继续完成了著名的郑国渠。沿用至今。
秦国大臣借间谍等等故遣返吕不韦提携的很多外国人贤能,其中有一位临别给嬴政一封著名的《谏逐客书》,这一牛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斯,后被嬴政追回启用组成黄金搭档,一同开创秦国一统天下的伟业。

太山不让土壤 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 故能就其深
——《谏逐客书》

类似的《吕氏春秋》也有言:
水泉深则鱼鳖归之 树木盛则飞鸟归之
庶草茂则禽兽归之 人主贤则豪杰归之
——《吕氏春秋》

这两段智慧都是强调包容,厚德载物,有容乃大,包容不是你对我好,我对你好。而是要放下固有成见容忍接受那些
你看不顺眼,不太喜欢的,不太放心的,有过矛盾冲突的人。
而影响包容的很大是成见,《吕氏春秋》里面有一个“疑邻盗斧”的故事,《列子》里面也有,不明谁抄谁的。故事大意如下:有一个人丢失斧子,看见邻居无论言行举止都像偷斧子的小偷,越看越像,后来在地里找到斧子,再看邻居怎么看越来越不像个小偷。
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固有个人成见影响多么大。这个故事所在的篇目叫《去尤》,告诫我们要去掉固有的成见,才能够看清真相。
类似的《吕氏春秋》里面还有一个篇目《去宥(you)》告诫我们要去除思维的局限性,当我们高度关注于某一个点的时候,就很容易被它局限住,就很容易出现盲点,里面也有一个小故事:有个人想金子想疯了,一早去集市到卖金子前面,拿起金子就走,后被抓住质问那么多人他就敢拿金子就走???那个人答曰:我眼里就看见金子,没有看见有人。

话回正题吕不韦之死,吕不韦被借嫪毐政变事件被罢免回洛阳封地,可是他的气场很大,在洛阳封地即被各国使团陆续请求去诸国为相,P.S.战国时期各国情况和如今世界还不一样,人才大臣就职于不同国家很正常。这时候嬴政有点坐不住了,吕不韦去别国任相会对秦国威胁很大,重新启用也不可行,赐死又于心不忍,于是嬴政折中一个方法,给吕不韦一封信,令其全家迁往远离中原各国的蜀地。本来去蜀地当大地主也能活得滋润,无非没有了所谓的政治前途罢了。应该是吕不韦看明白嬴政的顾虑意思,居然自杀了断。或许吕不韦看破生死坦然了。

其《吕氏春秋》里面就有很多有关生死的顿悟和思想见解,或许也是当时吕不韦的一点思想体现吧,自己也通过出事这么多年的不能走不能说还和充满矛盾冲突的父母接触每天活在愤怒一肚子气的炼狱痛苦环境中,这段经历体会后对生死也有点大彻大悟,至少是完全看开了死亡,对死亡丝毫没有畏惧,甚至对死亡这种摆脱痛苦解脱的方式有一点向往。自己现在坚信的死生原则即“活着就要心情顺畅有质量地活着,没有质量没有顺畅心情的苟活真的不如死了痛快摆脱痛苦去解脱,死亡无非是回归自然,托体同山阿,仅此而已。现在自己对生死的顿悟源于出事这近十年的经历体会感受,深知有一种比死亡更可怕的状态叫——生不如死!那种不能走不能说还有和不和的人天天接触惹每天愤怒一肚子气的还没有尊严和骨气苟活十年炼狱让我彻底顿悟生死,让我对死亡彻底看开了,因为自己的经历感受让自己彻底明白有比死亡更加痛苦百倍的生不如死的状态。这是我十年炼狱的对生死最终的一点体会和顿悟。分享下《吕氏春秋》里面有关生死的部分点:

凡生于天地之间 其必有死
所不免也 ——《吕氏春秋》


达士者 达乎死生之分
审知生 圣人之要也
审知死 圣人之极也 ——《吕氏春秋》

另外“视死如归”也是出之《吕氏春秋》,里面强调——养生安死,自己也有感有自己的理解顿悟。



再插播一点读史的一些观点
一些历史有很多离谱慌乱不可思议的人和事,其中不乏有后面当权者根据自己的爱恨立场给予前面历史的抹黑更改记录。

胡适有一句话:历史就像一个小姑娘,任人打扮。
既然历史不是真相,我们为什么要去读史呢。
马未都有个说法:历史没有真相,但它残存一个道理。
所以读史之人只能有一个姑妄信之的态度。
记得先开始整理的一百多回某回也提到过谷园一个个人很认同的观点读史看到的不一定是一些历史真相,而是你更愿意看见更愿意接受的真相。

第十八回 先秦最后一个纵横家


说到牛人李斯,开始也仅是上蔡一个小地方的一个小公务员,一天先看见几个茅房里面老鼠吃屎后面又去粮仓看见里面的老鼠肥头大耳饱吃老鼠,顿悟:

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 在所自处耳
——《史记》
即:人就和老鼠一样,决定你层次的不至于你的才能才华,取决于你待在什么地方。李斯顿悟这些以后,辞去上蔡的小吏离开老婆孩子去寻找他的粮仓了,先拜师荀子。
荀子是儒家继孔子 孟子以后的大儒,不过荀子有一个人性本恶的观点和传统儒家主张性本善不同。

人之性恶 其善者伪也 ——《荀子》

人之性善 犹水之就下 ——《孟子》



人性到底是恶还是善??这是个至今也弄不明白的一个哲学问题。不过这个影响有关治理的问题,西方主流应该是主张人性恶,强调有原罪,所以偏向于用法律制度规避约束人性恶的方面,东方主流偏向于人性善,倾向于用道德和教化为主把人性善的地方引导出来。
性善论和性恶论不是孰优孰劣,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孔子有一句就曰:

执其两端 用其中于民 ——孔子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这个不重要,一阴一阳之谓道 善恶就应该是并存的。 孔子的智慧就是:兼顾一下,取个折中。如同当下处理问题也最好是法律与感化道德引导并行比较好。
荀子的著作最有名的是《劝学篇》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劝学篇》

不积跬(kui)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劝学篇》
锲(qie)而不舍 金石可镂
——《劝学篇》

李斯和荀子学了几年的帝王之术,拜别荀子留下一句话:

诟莫大于卑贱 而悲莫甚于穷困
——《史记•李斯列传》

李斯坚信穷困是最大的悲哀,于是看清形势投奔强秦谋求发展,拜吕不韦门下,被吕不韦赏识推荐给嬴政,后面就和前面一回接上了,嬴政遣返外国人,李斯凭借《谏逐客书》被嬴政启用,开启李斯嬴政这对黄金搭档的故事。
李斯第三个故事就是害死也在荀子学习的同学,即大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
韩非子乃韩国公子,是一个小结巴,学成回韩国,其父韩王不认可韩非子的治国思想理念,一脑子治国思想理念得不到发挥,于是韩非子奋力著书《韩非子》,达十几万字,堪称先秦最宏伟著作,老子的《道德经》也就五千字,《论语》也就一万多字,《孟子》《庄子》也就几万字。韩非子的思想理论虽然不被韩国父兄任用,但是通过书的传播,嬴政彻底拜服于韩非子,嬴政就出兵功韩。打得韩国服软派使者去秦国求和,嬴政就点名要韩非子当使者来秦国。嬴政见到偶像韩非子也非常激动欣赏,李斯嫉妒韩非子怕韩非子的才华取代自己的地位,于是挑拨嬴政杀之,嬴政欣赏退一步软禁之,李斯又带去毒酒,韩非子无奈自杀于狱中。

第十九,二十回 韩非子冷酷的帝王术

《韩非子》里面有一篇《说难》,讲解说服君主之难,后面被司马迁《史记》里面全文引用,司马迁是感同身受,他就是说服汉武帝激怒后被施以宫刑。传说龙可以被驯化坐骑,但是龙脖子周围有一段“逆麟”是绝对不能触碰的,否则驯服的龙一旦被触碰逆麟就会暴躁不已,君主如同龙,他身上那个逆麟绝对不能触碰。否则可能会有有杀身之祸。《韩非子》的《说难》里面就有几个小故事。
故事一:一个财主下大雨,一段墙被冲垮,儿子建议马上修墙以防盗,邻居也同样规劝尽快修复,财主未听打算过两天再修,结果当天晚上果然被盗,财主就惊叹赞扬儿子有智慧有预见,而对同样建议的邻居却怀疑为盗,其建议乃迷糊掩饰其偷盗,韩非子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同样一个建议由不同人给君主提出来,起到的作用可能是截然相反的。同样的人和建议在不同时期给君主的反应印象有可能也是截然相反的。
故事二:P.S.这个故事还是古代一个著名的“断背山”的故事,中国古代称“断背山”为“分桃断袖”或“龙阳之癖”,故事二就是这个分桃的典故故事,至于断袖的典故故事就是先整理的忘了是汉朝末期汉成帝还是汉元帝某个皇帝和其男宠的好基友的故事,具体见后面先整理的一百多回的某回里面。
再顺便插播一下先秦这个中国古代三个著名断背山的典故之一“龙阳之癖”的典故故事。这个好基友的主人公是魏安釐(li)王和男宠龙阳君。话说一日二人一同钓鱼,斯魏王见龙阳君伤感落泪问因,龙阳君答曰:开始钓鱼第一条特别喜欢,后面钓到一条条更大更好的鱼。就对前面钓到的喜欢的鱼失去兴趣了,于是伤感到,现在全国那么多美人期望服侍大王,后面有更漂亮的人大王也会对我冷落失去兴趣。斯魏王就安慰曰:我就爱你一个,我马上就下诏全国不准再提“美人”,否则杀无赦。此故事就是中国古代三个著名“断背山”的“龙阳之癖”的故事。
回归《韩非子》《说难》里面第二个故事:这场主人公是卫灵公和其男宠弥(mi)子瑕的故事:一日半夜有人告诉弥子瑕其母重病,弥子瑕就“矫诏”用卫灵公的车子回家看望,按当时的礼仪制度,“矫诏”要施以刖刑跺脚,卫灵公当时宠爱时得知不但不惩罚反而大加赞赏其孝道。此时还有一次卫灵公和弥子瑕一同果园游玩弥子瑕摘到一个桃咬一口很甜就顺手给了卫灵公,卫灵公也痛快吃完,按照当时礼仪和制度,把咬过的桃子给国君实属大不敬。可当时卫灵公和弥子瑕关系密切时一切都可以,此为中国古代三个著名“断背山”故事之“分桃”的典故故事。可是过几年可能弥之瑕年老色衰,有可能卫灵公审美疲劳,对弥之瑕不那么宠爱了,有一点烦弥之瑕了,就把前面这两件事倒回来怪罪:前面这个弥之瑕太可恶了,矫诏用我的车,还把他吃剩下的半拉桃子给我吃,这人多可恶,我早该杀了他。这就是第二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同样的人同样的表现在不同时期收到君主的反应截然不同。

《说难》里面第三个故事:
春秋时期郑国的郑武公一次召集群臣想要攻打周围小国东胡以扩张地盘,假意询问群臣攻打何处小国,其中一个近臣关其思揣摩郑王意思顺其意推荐攻打东胡,结果郑武公勃然大怒曰:胡人和我们关系那么好,打谁也不能打胡人,你这是挑拨离间,拉出去砍了。后来这件事传到东胡首领那里,胡人对郑武公非常感激并放松警惕,于是郑武公突然发兵东胡,大胜占领东胡大片土地。
那个关其思只是被郑武公当做一个苦肉计的棋子而已,正所谓“伴君如伴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你不要高估你在君主心中的分量。换如今即:你不要高估你在别人心中的分量。
还有一个道理:

易其心 而后语 ——《周易》

原文如下:

君子安其身而后动
易其心而后语 定其交而后求
君子修此三者 故全也 ——《周易》

《韩非子》里面还有一个故事:

鲁国大夫孟孙有一次打猎得到一只小鹿就交给手下一个门客秦西巴保管带回去。晚上回家问小鹿何处,秦西巴吞吞吐吐说:运回来路上有一只老鹿一直跟着哀鸣,我就把小鹿放了。孟孙大怒,就辞退秦西巴,三个月以后孟孙又把秦西巴请回来做儿子的老师,很多人不理解问之,孟孙笑答:秦西巴对一只小鹿都能那样关爱,对我儿子能差吗?还有谁对我儿子能让我更放心?

还有一个“乐羊食子”的故事:魏文侯派大将乐羊去攻打中山国,当时乐羊的儿子正在中山国,中山国被打急了,就给乐羊写信威胁,若再继续攻打就把乐羊儿子烹了,乐羊不吃这套继续攻打,结果中山国真的把乐羊儿子烹了,还把汤送过来,乐羊居然把汤喝了攻下中山国,魏文侯得知大加赞赏,可是有人说:乐羊自己儿子都能吃,还有谁不能吃?魏文侯心里一冷,结果就是虽然乐羊立了大功却从此失去魏文侯的信任了。

韩非子总结如下:

乐羊以有功见疑
秦西巴以有罪益信
——《韩非子•说林上》

这个道理智慧就是:
巧诈不如拙诚 ——《韩非子•说林上》

用曾国藩的话讲就是:

唯天下之至诚 能胜天下之至伪
唯天下之至拙 能胜天下之至巧
——曾国藩

白话意思即是——做实在人 下笨功夫

《韩非子》里面还有一个音乐有关亡国乱国的音乐传说传奇故事就不辛苦打字摘录分享了,现在很多武侠电影里面那种用音乐当武器的玄妙创意或多或少有参考借鉴其中的意思。
音乐对于治理国家还是很有用的,中华民族也是“礼乐文明”,现在我们推崇儒家讲究四书五经,但是秦汉以前讲究六经,后面就多了乐:

诗 书 礼 易 春秋 乐




孔子也是一个音乐大师

子在齐闻《韶(shao)》
三月不知肉味 ——《论语•述而》

孔子去齐国第一次听到《韶》,就沉浸其中,称赞:
尽美矣 又尽善也 ——《论语•八侑(替代字)》
这句话也就是“尽善尽美”的出处所在。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论语•泰伯》
其白话意思即:诗是形之于文字的,礼是形之于人际的,而乐是大象无形的,是最近于“道”的,最近于自然的,对人的影响也是最浑然深切的。

比如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南泥湾》等等歌曲在抗日和建设时期起到的凝聚力的力量不可估量。就在整理现在刚刚微博QQ空间等等地方分享的那个春节期间各地个人非常喜欢的快闪《我和我的祖国》,这个歌曲就深深地触动我反复怀着感动澎湃看了无数次,相信也有不少人也同样被触及感动澎湃,这种音乐的强大凝聚力感染力的确非常有力。

《韩非子》还有一个故事,简短就是一大臣看出来帝王的心意想按帝王意思去提前处理好,处理一半又勒令停止。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把能看出来帝王别人的心思的情况自作聪明表现出来,这样往往让人害怕警觉而有可能引来祸害。

知渊中之鱼者不祥
——《韩非子•说林上》

《列子》里面也有类似的话:

察见渊鱼者不祥 智料隐匿者有殃
——《韩非子•说林上》

再分享一句韩非子的话,据说 引用过的:

国无常强 无常弱
奉法者强 则国强
奉法者弱 则国弱 ——《韩非子•有度》

总之《韩非子》给人一种冷酷的感觉,不像读《论语》里面让人感受到一些 温 良 恭 俭 让 忠恕等等人性温暖的东西。《韩非子》讲的更多是人性恶的这一方面,讲求弱肉强食 你死我活。极端思想理论即《备内篇》:

人主之患 在于信人 信人 则制于人
——《韩非子•备内篇》

夫妻者 非有骨肉之恩也
爱则亲 不爱则疏
——《韩非子•备内篇》

丈夫五十而好色未解也
妇人年三十而美色衰
——《韩非子•备内篇》

其母好者 其子抱
——《韩非子•备内篇》


韩非子对于错综复杂的宫廷内部的建议:
人主不可以不加心于利己死者
——《韩非子•备内篇》


备其所憎 祸在所爱
——《韩非子•备内篇》

《韩非子》直指夫妻之情骨肉之情等等人性最敏感脆弱的地方,冷酷深刻,耐人寻味。

管理兜兜转转 最终指向人性
——《张瑞敏思考实录》

《韩非子》对人性的剖析深刻,直逼人心,而且他还是以生动具体的故事方式剖析道理智慧,让人更容易接受。很多成语典故故事均出之《韩非子》。比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扁鹊见蔡桓公”等等。《资治通鉴》里面很多故事也是出之《韩非子》,比如前面说过的靖郭君 海大鱼 的故事,韩昭侯杀典冠的故事。
对于三家分晋前面三家灭智伯的事情,韩非子也有精彩评论:

祸莫大于不知足 ——《老子》

韩非子虽然是法家的代表,但是他的理论基础是道家的,是老子的,是黄老的。他对老子的研究非常深厚。
《黄帝四经》开篇第一句就是三个字——道生法。说明法家是从道家里面生出来的。《史记》也是把老(老子) 庄(庄子) 申(申不害) 韩(韩非子) 列在一个列传里面的。
韩非子批儒家批墨家唯独不批道家:

儒以文乱法 侠以武犯禁
——《韩非子》

后面儒家思想大行其道,加上韩非子一套思想把君臣关系弄得紧张,渐渐被忽视,但是韩非子强调的 法 术 势,可以说是东方帝王术的关键,是后面君臣都不能绕开的三个方面,具体一一解读不摘录了。
谷园总结黄老:道 德 法 术 势,这是中国管理思想的核心,即“外儒内法”后面皇权时代,表面上大家都是讲儒家那一套仁义等等,背地里大家还是要用韩非子法家这一套理论思想。
楼主:徐夕18  时间:2020-12-20 00:41:06
第二十一回 战国名将的悲剧

前面说到韩非子被老同学李斯害死在秦国,即使韩国采用韩非子的思想理论也很难避免改变秦国一统东方六国的结局。大势如此已定,孔子六世孙 子顺 提前就看清秦国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大势,说过:死病无良医。就在韩非子死后第七年,即公元前230年秦国就灭了韩国。后面十年秦国陆续灭了其他几个国家,其中秦国遭受最顽强抵抗的就是赵国和楚国。
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开始,赵国军事实力一直很强,一度赵武灵王扮演过间谍去秦国亲自探睽秦国情况,当时赵国强大到都有攻击秦国的打算。可是到了公元前262年长平之战以后,赵国被杀四十余万青壮力,顿时国力空虚。战国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这时候赵国就被临近的燕国盯上。公元前251年燕王姬喜派出一个使者约欢于赵,实则打探虚实。

赵壮者皆死长平 其孤未壮 可伐也
——《资治通鉴•秦纪一》

国与国,人与人皆一个不得不防备的地方和其真实意图:把酒言欢之间,或许正是对方探睽底牌之时。

燕国出兵伐赵也是提前群臣征求意见,绝大部分都同意抓住机会攻赵,唯昌国君乐闲(音为jian)反对:
赵 四战之国 其民习兵 不可
——《资治通鉴•秦纪一》
白话意即:赵国与四国接壤,常年战争不断,养成全民皆兵,不可功。
燕王姬喜不以为然,发兵攻赵,当时平原君赵胜还在,让赵王派廉颇带老弱病残的赵军就生生把燕军击退还乘胜追击一直打到燕国都城下面。打得燕国跪地求饶赵国才退兵,同年平原君赵胜也算得以善终去世。

P.S.昌国君本来是乐毅的封号,乐闲乃乐毅的儿子,世袭昌国君的封爵。也可以看出来乐毅是完场善收的,他的儿子依然是燕国重臣,另外这个闲的读音jian,因为胡三省注释里面就这么写的:

索隐曰 闲 音纪闲翻
——《资治通鉴广注》
科普下古代的注音方式,意即:闲读音用纪的声母,用闲的韵母,组合一下其读音即是jian。

再插播一个廉颇的故事,其中道理非常耐人寻味:
话说长平之战前夕,因被秦国离间廉颇被赵括换下主将位置,有点失势,廉颇手下一些门客就“树倒猢狲散”弃廉颇改投别的大臣门下,后面廉颇又被启用大败燕军又得势那些门客又回来,廉颇就烦了,手下亲信门客就提醒:

天下以市道交 君有势 我则从君
君无势则去 此固其理也 有何怨乎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点明一个让人耐人寻味看开世态炎凉道理:人和人的交往就和做买卖一样的,你有权势我就跟你混,没有权势我就不跟你混,这太正常了,就应该这样,你有什么好抱怨的?

所以这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你要看淡看开。
再续廉颇的故事,廉颇带兵大败燕军,得势几年到公元前245年赵成王薨了,赵襄王即位。赵襄王不看重免了廉颇,廉颇和去取代他的将军干起来了,后面赵国也待不住了,就前往魏国,廉颇前面也带兵攻打过魏国,在魏国也不被待见。后面赵国屡败于秦国,赵襄王派使者去魏国看望廉颇,看看是否有意回来带兵,廉颇大喜当着使者面吃了一斗米饭十斤肉,又各种兵器展现宝刀不老。可惜这使者来以前被赵国廉颇的对头郭开收买,最终赵襄王被蛊惑没有启用廉颇,后来廉颇魏国也待不住就奔往楚国死于楚国,最终一代名将悲凉客死他乡。

春秋之前除了中原地区对周围少数民族有个大概的称谓:
东夷 西戎 北狄 南蛮

再摘录一段如见二十多年过去自己还能熟诵的《陋室铭》其中“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孔子曰 何陋之有”有关孔子典故故事的出处的简短一段话:

子欲居九夷
或曰 陋 如之何
子曰 君子居之 何陋之有
——《论语•子罕》

到了战国后期,特别是秦汉以后,北方少数民族就大致统称为“胡人”。其中最大的一支就是匈奴,慢慢匈奴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了。据说有一次匈奴的使者出使汉朝就带来匈奴首领一封文书曰:

南有大汉 北有强胡
胡者 天之骄子也
不以小礼以自烦

可以看出来北方少数民族也是以胡人自居,并非贬称,P.S.天之骄子也是出于此

说到给秦国强大抵抗的赵国除了廉颇还有一个名将李牧,起初李牧就在赵国北疆防守匈奴,李牧统领军民防守为主,加紧练兵和生产,匈奴来犯坚守不出,匈奴骑兵开阔作战迅猛,对攻城无能为力。如此几年,赵王以李牧怯战换下,新将领主战,屡屡惨败,无奈赵王又换上李牧。又依旧固守几年,匈奴得意轻敌,一次李牧故意城池没有防备,一部匈奴长驱直入,大单于得到消息立马抓住机会统领几乎全部主力十几万大军就杀过来了。接着匈奴主力就进入李牧精心设计的包围圈里面。李牧统领数年操练的部队把匈奴十几万军队全歼。这一下把匈奴彻底打服了,此后十几年匈奴再不敢来犯。
这场战争是一次典型的运用孙子兵法的案例。


兵者 诡道也 ——《孙子兵法》

即:兵法就是看谁能把谁糊弄了

故能而示之不能 用而示之不用
——《孙子兵法》

功其不备 出其不意——《孙子兵法》

公元前234年,也就是吕不韦死后的第二年,一役秦国大败赵国,杀赵军十余万。赵王调回守北疆的李牧对战,李牧扭转局势击退秦军,两年后,秦王“大兴师伐赵”,结果“遇李牧而还”,又被李牧打回去了。又过了三年,秦军又由仅次于白起的名将王翦帅大军攻赵,结果还是被李牧挡住了,打不过,李斯就派出间谍到赵国收买了前面就算计廉颇的郭开,在赵王面前陷害李牧说李牧要谋反,拥兵自重之类。赵王听信就要把李牧换下,李牧也得到消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李牧没有听从,赵王居然混蛋派出两个刺客去把李牧刺杀了,李牧死后王翦长驱直入第二年就攻克了邯郸,俘虏了赵王把赵国灭了。
廉颇李牧的悲剧故事虽然有赵王的昏庸,有小人郭开的祸害,但是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他俩上了一艘破船。正所谓“覆巢之下 岂有完卵”上了一艘破船要沉没了,船上的人再有本事也是无力回天了。所以——上对船很重要!

中国古代儿童启蒙文以“三百千”为主,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起翦颇牧 用军最精 ——《千字文》
即是说白起 王翦 廉颇 李牧是战国最厉害的名将。

楼主:徐夕18  时间:2020-12-20 00:41:06
第二十四回 六国为何会被秦国灭了

前面两回主要是讲几个刺客的故事,也不麻烦打字整理摘录了。
回归正题,前面公元前228年秦国先灭了赵国,燕国担心秦国来灭燕国,燕国太子丹想办法请到荆珂于公元前227年出演历史上著名的“荆珂刺秦王”,惹怒嬴政,令王翦帅大军公元前226年攻占燕国国度蓟城,燕王姬喜和太子丹就退守辽河以东的辽东地区。秦军派出大将李信继续追击燕王等,无奈燕王姬喜卑劣地杀了儿子太子丹献给嬴政。燕赵已灭,后面楚国是强敌,大将李信称仅要二十万大军即可灭楚,嬴政大乐,于公元前225年李信领二十万秦军攻楚,开始两役秦军都大胜,第三役秦军惨败,李信和残兵退回。无奈嬴政复请王翦应其需求的六十万大军攻楚。王翦和楚国打了两年,于公元前223年灭了楚国,后面又用一年:
悉定荆江南地 降百越之君

论打下地盘功绩来说,战国其他三个名将白起 廉颇 李牧 都和王翦不可同日而语,王翦结局如何史书没有详细记录,不过直到秦朝灭亡,王翦的孙子王离还是顶级将领,可以从这个侧面大概推测王翦应该是完场善收的。
王翦的儿子王贲(bi)也是秦国名将,就在李信被楚国大败那一年,王贲帅兵掘开黄河,淹了魏国国度大梁,即现在的河南开封,灭了魏国。后面王翦在南边打楚国平定百越的时候,王贲带兵横扫辽东抓住燕王姬喜,彻底灭了燕国。然后公元前221年王贲从燕境南下突袭齐国,齐国几乎没有什么抵抗,国度临淄被攻破,齐王田建投降齐灭亡。


回顾一下秦灭六国的进度:
第一个被秦灭掉的是韩国于公元前230年,两年后,公元前228年秦灭了赵,再三年后公元前225年,秦灭魏,再两年后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再一年后,公元前222年,秦杀了逃亡的燕王姬喜残余算是彻底灭燕,再一年后公元前221年,秦灭齐,秦灭六国彻底一统天下。
六国为什么能被秦国灭了呢?臣光曰:

纵横之说反覆百端
然大要合从者 六国之利也
——《资治通鉴•秦纪二》




与司马光同时代的苏洵 苏辙父子也思考过这个问题,分别有一篇《六国论》

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苏洵《六国论》

前面提过苏代就曾批评过魏王向秦割地求和:

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 火不灭

有关秦灭六国的原因分析,很多人写过《六国论》的文章,其各自观点言论就不一一摘录分享了。

关于为何秦并六国,现代人史学大师钱穆认为:

秦并六国
中国史第一次走上全国大统一的路
此不专因于秦国地势之险塞
及其兵力之强盛
而最重要的还是当时一般意向所促成
——《国史大纲》

钱穆指出 商鞅 张仪 范雎 蔡泽 吕不韦 李斯 这些秦国的大功臣都是从东方六国过来效力的,当时很多人都有对大一统天下的向往,秦并天下,人心所向。黄仁宇从气候和地理等等方面分析,比如大一统有利于不同地区灾慌调节互补以及合力治理黄河水患,大一统都是人心所向的选择。所以以后的中国,统一是常态,分裂是非常态。

第二十五回 史上最牛的皇帝和丞相


公元前221年39岁的嬴政统一天下。秦始皇的四海归一,天下一统的伟业并非秦始皇个人的功劳,乃是历任秦王数代攻伐接力的结果,从公元前362年秦孝公商鞅变法开始,历经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接力续力142年才完成一统天下的伟业。
还有个小故事,曾经嬴政让一个小太监立于宫殿门口每次看见嬴政就喊:嬴政,你忘了先祖要一统天下的伟业了吗?嬴政就回喊:不敢忘。以此嬴政时刻提醒自己。据说这个方法是借鉴春秋时期的夫差吴越恩仇中的故事。
插播补上:一般人就知道,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被屈辱去给夫差喂马,隐忍卧薪尝胆后面又把夫差打败了。前面还有一段故事,在这之前,勾践就打败过吴国,并且在这场战争中夫差的老爹阖(he)闾(lv)就被勾践打死了,夫差发誓复仇,就有了嬴政借鉴的夫差让人在宫前看见就喊话提醒夫差牢记复仇的典故故事:

夫差使人立于庭 苟出入 必谓己曰
夫差 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
则对曰 唯 不敢忘
三年乃报越 ——《左传•定公》

嬴政一统天下第一件事就是——正名

今名号不更 无以称成功 传后世
——《史记•秦始皇本纪》

前面最牛的就是三皇五帝:
三皇:天皇 地皇 泰皇
五帝:黄帝 颛(zhuan)顼(xu) 帝喾(ku) 帝尧(yao) 帝舜(shun)

于是秦始皇起了那个霸气的名字——皇帝
即意:德兼三皇 功过五帝

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
二世 三世至于万世 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后世惯用的“秦始皇”也是一个谥号。


到了天下该如何去治理的问题,前面周武王打下天下是把天下分封给儿子功臣等等分别去治理。这就叫“封土建侯”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封建”社会的由来。
对于如何管理天下,时任丞相的王绾建议还是沿用前朝的“封土建侯”制,李斯当时是掌管最高司法的廷尉就反对大意:周朝就是用封土建侯制,结果各诸侯国互掐导致灭亡,不能走这个封土建侯的老路子了,李斯思想得到秦始皇认同,任命李斯为丞相负责国家治理方案的制定。
采用“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个郡,郡置 守 尉 监。
即分天下为三十六个郡,郡设置郡守管行政,郡尉管司法,郡监管督察监督,这和现在社会的行政权,司法权,立法权的三权分立已经很接近了,足见一手策划制定的李斯的伟大智慧。
大的框架形成以后就是:

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 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这段文字很好理解,用教科书的话就是“秦始皇统一了法律,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文字”,有点历史常识的也知道文言中的石音dan,即常用来度量粮食的容量标准单位,至于文中的“车同轨”,即是当时也有有轨马车道,马车在其轨道上面奔驰,类似于现在的火车,轨道尺寸各地区不尽相同。车同轨即是把各地方不同马车车轮轴距及轨道尺寸统一,方便全国可以共同使用。
然后秦始皇还有两个举措,
一来所谓“偃武修文 放马南山”,把天下兵器全部收缴上来融化铸成铜人和大钟等等,因当时使用的金属主要是青铜,有铁很少。
第二就是
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
这些豪富都是有实力的主,弄到咸阳方便监视管理。这就叫“强干弱支,强本弱末”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控制。
前面也提到过李斯也佩服嫉妒韩非子的才华,一度迫害了韩非子,通过李斯帮忙秦始皇一手打造制定的这些各种制度治理天下的方案和制度方法,不得不重新认识李斯的才华,不光如此,李斯的文章和书法也非常了得,鲁迅就胜赞:

秦之文章 李斯一人而已

并且李斯的书法也很好,秦始皇统一天下“书同文字”统一使用的文字即是小篆,据说小篆即是李斯一手主创,而且李斯亲自用小篆写了一篇算是标准规范字体的《仓颉(jie)篇》给天下参考示范。可惜后已失传,仅一些石碑上面留下李斯小篆的手笔。
看到这里通过这么多方面的综合解读李斯,彻底打翻自己前面对李斯酷吏的片面刻板定性的形象,李斯的方方面面综合起来才能还原一个比较真实的人物形象。
后面秦始皇五次巡游天下,经常提到的皇帝封禅,这里大概科普下:
封就是祭天,禅就是祭地。
白话一点,封禅的意思就是,祭祀天地声明一下我已经打下天下了,以后天上的事就归天管,地下的事就归地管,中间的事就归我管了。
回归秦始皇,其五次巡游天下也不是好差事,想想当时的路况以及出行工具其巡游天下颠簸劳累可想而知,而且期间还有各种刺杀以及气候环境风险情况威胁。秦始皇不巡游在咸阳宫也是非常勤政的: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上至以衡石量书 日夜有呈
不中呈不得休息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又提到秦始皇被人诟病的求仙求长生不老药的问题,不能用现代人的认识观点诟病古人,他们当时的认识观点思想就是有局限性,谁都不能脱离超然出来,当时那个时期的人普遍都是有很深的鬼神观点认识,这样看身处那个时代的秦始皇迷恋鬼神追求长生不老也就没有那么应该被诟病了,只是秦始皇派人寻仙求药,那些半仙不能一直没有结果,一次就忽悠应付到:虽然没有找到仙人,但是得到一本仙书,上面曰:亡秦者胡也
秦始皇大怒,于是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出大将蒙恬帅三十万大军北攻匈奴,把匈奴赶到黄河以北。又攻打出来一大片地区,设置十几个县,后面蒙恬主持修建长城,西起临洮(tao),东到辽东。
说到另一个被很多人诟病秦始皇劳民伤财修建长城,也有点小题大做,前面赵国燕国也都为了防御胡人修建长城,秦始皇修建长城如同给自己家外修建一个院墙,也不能把古人想的太白痴,他们不会劳民伤财去做一个没有好处的事。

此外秦始皇还征集一些所谓不是良民的闲杂人等十几万人,去把南越攻下。归入大秦版图,设立了桂林 南海 象郡。当时南越还是蛮荒之地,土著人口稀少,于是秦始皇就召集所谓不是良民的五十多万人员迁往南越

回看秦国的版图并不是秦始皇兼并六国就那么大的,后面还有秦始皇很多的经营扩展才有秦国那么大的版图,

毛 有诗云:

百代都行秦政法

就凭秦始皇和李斯开创的一统天下的版图和首创的并被后朝均沿袭借鉴的一套各种治理天下的政策制度大框架,秦始皇和李斯就称得上最伟大的人物了。

第二十六回 秦始皇是个暴君吗?

对秦始皇诟病最重的应该是“焚书坑儒”。而史书记录秦始皇当时的言论和观点如下:

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
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
欲以兴太平 ——《史记•秦始皇本纪》

方士欲练以求奇药

今闻韩众去不报
徐市等费以巨万计
终不得药
徙(xi)奸利相告日闻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诸生在咸阳者 吾使人廉问
或为妖言以乱黔首
——《史记•秦始皇本纪》

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
皆坑之咸阳 使天下知之
以惩后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朝把老百姓叫黔首。
下面大概简短整理下“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和秦始皇个人的观点。
坑儒发生在焚书后面,秦始皇的意思是,他前面是把一些不中用的容易干扰影响老百姓思想的书集中焚毁了,后面他又请来很多方士术士本想让他们帮忙促成天下太平。可是方士术士又要给我寻求仙药。结果那些术士韩众 徐福 卢生 侯生等等又耗费大量财力一直找不到,而且背后还诽谤我蛊惑老百姓。

坑杀这些术士也不是秦始皇私下杀之,而是通过当时的法律程序关押相关人员审问,其中这些术士又互掐相互举报。把那些罪恶的人公开坑杀,以警天下。

秦始皇坑杀这些术士首先是按照走法律程序公开的,为了打到惩警天下的目的,至于可能有的人不至死,但是这就是法家的特点——重轻罪,轻罪给于重刑,目的就是起到强大的震慑作用,以警世人。
到底秦始皇坑杀的方士术士是不是儒生呢?为什么儒生还涉及道家,阴阳家等等炼丹求仙这方面?也有学者研究这个问题。钱穆在《国史大纲》里面的解释比较让人认同。钱穆曰:当时儒生分齐学和鲁学两个流派。
齐学就是研究这些荒诞不经的学问的。

齐学流于怪诞 其病在不经
鲁学流为训诂 其病在尊古
——钱穆《国史大纲》

秦始皇坑杀的那批方士术士广义上大概也算儒生,只是和后世乃至现在印象中的儒生全然不同,知道实情,秦始皇坑杀这些半仙的儒生也没有那么值得被那么诟病的了。后面慢慢鲁学一派的儒生占据主导地位,尊古 重视教育和文化传承,才成为我们普遍认同的儒家儒生。即简短一句,当时秦始皇坑杀的并非我们印象中的儒生,了解更多当时历史真相秦始皇坑儒罪行的诟病多少应该轻很多。
说完坑儒再把焚书补上,这是在坑儒前一年,一天宴会上一位领头的博士给秦始皇拍马屁其创新实行的郡县制的伟大及各种好处。其中有个淳于越的博士就反对进言:皇上,你就看见封建制诸侯相互攻伐的坏处,没有看见诸侯之间和朝廷也有彼此支撑的好处。废除封建制万一有田氏代齐那样的情况发生,朝廷外面没有实力来支撑帮忙。又曰,殷商靠分封传世六百年,姬周靠分封传世八百年,陛下能传世多少年?

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 非所闻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听完秦始皇也是一惊,于是让众大臣讨论下封建制和郡县制孰是孰非,别人没怎样,李斯一下怒了,因为郡县制是李斯一手创立落实的,于是李斯回家酝酿数天上奏一书:

五帝不相复 三代不相袭
各以治 非其相反 时变异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后面李斯又对淳于越上纲上线一套驳斥:淳于越就是那种“厚古薄今”总是拿古代一套和当前对比驳斥当下而且社会上也有很多这样的人,骂的越厉害名气越大投靠的人越多,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他们读了各个流派的书借其中妖言蛊惑百姓众人。

如此弗禁 则主势降乎上
党与成乎下 禁之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李斯强调不禁之任由各种流派发展就会让各种学说流派强大降低皇上的威严。并提出禁之方案:

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
天下敢有藏 诗 书 百家语者
悉诣(yi)守 尉杂烧之
所不去者 医药卜筮(shi)种树之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

接着就是这场文化浩劫的焚书开始,的确是这场焚书的文化浩劫谁也不能给秦始皇李斯平反,不过焚书首先是烧了六国的国史的书籍。《诗经》《尚书》诸子百家的书之类的里面涉及很多政治方面容易被人用来对比“厚古薄今”的书被秦始皇认为是不中用的书也要烧,不过不是全部烧,博士手中可以保存用来给皇家查看,以及博士大秘参考使用,只是民间的都要烧之,至于有实用价值的书不烧,比如 医药 占卜 农业种植之类的书保留。

对于“焚书坑儒”事件有两段诗也值得人冷静思考下。
一个是明朝著名《小窗幽记》的作者陈继儒:

雪满前山酒满觚(gu)
一编常对老潜夫
尔曹空恨咸阳火
焚后残书读尽无 ——陈继儒



毛 也有一句相关的诗句:

劝君少骂秦始皇 焚坑事业要商量
——《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秦始皇焚书的本意应该也是为了巩固统治,防止那些读书人作乱起事。可惜了就算焚书也没用: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章碣(jie)《焚书坑》

秦始皇在世还能压住大秦帝国,死了就天下大乱,仅二世短命而亡,其原因,史学大家钱穆归纳总结如下:

秦代政治的失败
最主要的在其役使民力之逾量
——钱穆《国史大纲》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西汉•贾谊

又有一系列故事侧面说明秦始皇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身体和心理都不健康后世皇帝后宫无数,据说秦始皇没有正式册立皇后,秦始皇几乎没有和皇后妃子等女人的野史艳史故事,以至于现在拍秦始皇的电视剧电影都没有女一号的戏份。一系列经历促成秦始皇一个冷酷无情的报复性性格,

P.S.古代博士乃一种官职,当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一种官职,类似于皇家顾问,大秘这样一帮人。


楼主:徐夕18  时间:2020-12-20 00:41:06
第二十七回 秦始皇身后的阴谋

公元前211年十月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带着他疼爱的小儿子胡亥,还有左丞相李斯,和大宦官赵高等。《史记》大概记录这次的巡游路线,大致出咸阳奔向今天武汉地区又顺长江下行入海。然后由海路北上经今天青岛 烟台 又到渤海西边德州的古黄河的入海口逆流黄河西返奔咸阳方向。

遂并海西 至平原津而病
——《史记•秦始皇本纪》
后公元前210年七月崩于沙丘,即今河北邢台周围,享年50。秦始皇生于邯郸,死于临近的邢台。因为前面秦始皇讳言死,对后面即位等等身后事都避而不谈就为后面即位的问题留下隐患。
秦始皇崩了,天子死曰崩,死前仓促临时立下遗诏。还没有来得及给使者送给长子扶苏秦始皇就崩了,死后遗诏就落入大宦官赵高手上。赵高当时是中车府令,即监管秦始皇的车马出行的官职,而且还兼管秦始皇的玉玺。秦始皇崩了以后赵高等封锁消息,先前也是和秦始皇直接看见接触的也就胡亥赵高李斯几个近臣人物,封锁消息很容易,怕尸体腐烂又拉了一车海鲜掩盖气味,一路奔回咸阳。

秦始皇至沙丘 病甚
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
——《史记•李斯列传》

秦始皇病危时刻遗诏还是赵高代笔的。简短插播下赵高,赵高前面身世坎坷,一度低为奴隶,后因精通法律等等得到主人赏识推荐给秦王,后至中车府令二十几年,还任秦始皇小儿子胡亥的老师,赵高还有一手好字,据说李斯那篇《仓颉篇》其中还有一部分出之赵高之手。据说秦始皇遗诏如下:

以兵属蒙恬 与丧
会咸阳而葬 ——《史记•李斯列传》

再插播一点,前面秦始皇坑儒时候,扶苏给方术士求情和秦始皇有点冲突,秦始皇即让扶苏离开咸阳去蒙恬一块戍守边疆。
秦始皇遗诏大意即是让蒙恬统兵回来下葬,后面扶苏即位。
赵高代笔就害怕,前面和蒙恬有冲突,扶苏即位蒙恬就会高升对己不利。
赵高乃胡亥的老师,就想胡亥即位于己有利。就先游说诱惑胡亥即位:

臣人与见臣于人 制人与受制于人
不可同日道哉 ——《史记•李斯列传》

胡亥开始还不错以和兄抢皇位不义,违背父意不孝推辞,赵高又游说诱惑曰:


大行不小谨 盛德不辞让
——《史记•李斯列传》

乡曲各有宜而百官不同功
——《史记•李斯列传》

赵高继续游说忽悠曰:

顾小而忘大 后必有害
狐疑犹豫 后必有悔
——《史记•李斯列传》

断而敢行 鬼神避之
后有成功 ——《史记•李斯列传》

胡亥被赵高一通说服说动同意,后面就是游说李斯了。

时乎时乎 间不及谋
赢粮跃马 唯恐后时
——《史记•李斯列传》

后面赵高找到李斯直言扶苏即位肯定立蒙恬为相而罢免李斯并软硬威胁迫使李斯同意胡亥即位。于是赵高李斯篡改遗诏胡亥即位,并更改给扶苏蒙恬的书信借故赐死二人,扶苏看到书信竟然深信自杀,蒙恬欲回咸阳和秦始皇解释,放下军队在回咸阳途中囚车内被杀,接替蒙恬统领秦朝那三十万主力大军的正是蒙恬的副将,即战神王翦之孙,王贲之子王离。
回到赵高一伙,于公元前210年的九月回到咸阳把秦始皇安葬于郦山陵墓。

这个陵墓的庞大宏伟超乎想象,仅其中的兵马俑坑就是世界八大奇迹了,从秦始皇13岁即位秦王就开始修建了,统一天下更是征调七十多万人修了39年

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
——《史记•李斯列传》
那么多人那么多年能够修成什么样?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
机相灌输 上具天文 下具地理
以人鱼膏为烛 度不灭者久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




第二十八回 秦朝历史的男主角

前面讲到秦始皇驾崩于巡游途中,赵高李斯合谋篡改遗诏助胡亥即位,胡亥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处理秦始皇后宫的嫔妃,一般被临幸有后的嫔妃能够依靠子女在后宫有一号有保障,那些没有孩子甚至是没有被临幸的嫔妃一般有四种结局:最好的结局是被遣返回家,其次是出家为妮,还有一种在中原不太被使用的,即被新皇帝全部收入后宫,这个情况匈奴比较普遍,最惨的就是全部去给老皇帝殉葬。胡亥就选择了最残忍的第四种处理了秦始皇的后宫嫔妃。



接着胡亥又学老爹巡游天下一番。然后胡亥有点迷茫了,感慨想及时行乐对老师赵高曰:

人生居世间也
譬犹骋(cheng)六骥(ji)过决隙也
——《史记•李斯列传》

悉耳目之所好 穷心志之所乐
长有天下 终吾年寿
——《史记•李斯列传》

赵高劝之目前地位不稳,隐患很多还不能及时行乐,

明主收举馀民 贱者贵之
贫者富之 远者近之
则上下集而国安矣
——《史记•李斯列传》

赵高建议胡亥要清空秦始皇老一批班底提拔自己一套新的班底以巩固保障自己的政权稳定,于是胡亥就把秦始皇另外十二个儿子,十个女儿兄弟姐妹全部杀掉。还有秦始皇的近官三郎:外郎 中郎 侍郎 这批老的班底近臣全部杀掉,也不能无缘无故杀人,每杀一个人都要审问调查往往一个人牵连几十上百人,弄得朝廷上下人人自危。而且胡亥还大兴土木继续秦始皇未完成的阿房宫。
赵高是刀笔吏玩法律出身的,一贯严法以恶制恶,以暴制暴的思维。所以在胡亥赵高时期上下百姓比秦始皇时期还艰难痛苦,长期积累矛盾怨恨公元前209年七月就爆发了著名的陈胜吴广的大泽乡农民起义,正好是秦始皇公元前210年七月崩了一年后。
仅仅两个月各地豪杰都起兵反秦响应:

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
皆杀其守尉令丞反
以应陈胜 相立为侯王
合从西乡 名为伐秦
不可胜数也 ——《史记•李斯列传》

科普下古文中经常出现的“山东”,此山东乃指崤山以东地区,山东即秦国意义上的东方六国所在地。崤山山脉乃一道天然屏障,其下函谷关也是险峻所谓“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秦国位于崤山以西,东方六国位于崤山以东,就凭借崤山险峻屏障秦国可以以一敌东方六国。
回各地起义响应反秦,有地方官吏将起义上报朝廷激怒胡亥,后面各地官吏就隐瞒不报,以至于朝廷没有觉察把起义军消灭在萌芽状态,结果起义队伍慢慢壮大,当年冬天陈胜一只大军在周文(也称周章)的带领下居然打进关中,
打到了戏水边,对咸阳几乎就兵临城下了。胡亥一时慌了就派大将章邯应战,就对丞相李斯问责,李斯心里更担心胡亥借故清算前朝老臣借机罢免自己就应付曰:

夫贤主者 必能行督责之术者也
——《史记•李斯列传》

所谓乱世用重典,可是小范围使用可以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可是这种天下大乱再用重典只能火上浇油了,胡亥采用李斯的督责重典后,百姓更加艰难困苦恐慌。
期间赵高又给李斯下套,通过一系列手段故事让胡亥烦上李斯,赵高一系列诬陷诽谤,后面李斯回味过来赵高设套谋害自己,也上书赵高各种罪行,可惜此时已晚,胡亥后让赵高查办李斯父子,屈打成招,于公元前208年李斯父子被腰斩于市,夷三族。
临刑前李斯对绑在旁边的仲儿即二儿子的话让人感慨唏嘘: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
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
岂可得乎 ——《史记•李斯列传》

看过天涯一个有关《资治通鉴》的牛贴有人跟帖提及到李斯的故事,其始于鼠论终于犬说,这一鼠一犬解读非常耐人寻味。
再回历史正题李斯这个结局李斯前面也曾考虑过,前面李斯的大儿子李由时任大郡三川郡的郡守回家看望,朝廷官员皆闻讯登门拜访,门口车辆及千,李斯看见就心里一震,想起老师荀子的话:

物禁大盛 ——《史记•李斯列传》

李斯当时就一震:凡事凡物不能太盛,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真不知道哪天我衰落时会是什么光景。
李斯算是大秦的一个主角。这个主角消亡了,大秦的帷幕也在缓缓落幕。




楼主:徐夕18  时间:2020-12-20 00:41:06
第二十九回 两句话就灭掉一个王朝

前面讲到胡亥即位惯行吏法,朝廷高层一边杀兄弟一边杀老臣旧吏,以巩固自己的权力,另一方面对老百姓也是高压政策,老百姓更加艰苦恐慌。结果就爆发陈胜吴广的大泽乡农民起义。
陈胜,名胜字涉。
P.S.古人都是有名有字的,比如孔子名丘字仲尼,诸葛亮名亮字孔明,毛泽东名泽东字润之
称呼一个人一般是叫字,这样显得比较尊重。直呼其名的钱一般是领导或者长辈。或者是自己称呼自己的,比如诸葛亮给刘备建议常说:亮以为…… 。也有所谓“以字行”,就是说提到这个人都习惯用他的字,而他的名反而不太为人所知,比如项羽就是名籍字羽。医圣张仲景,仲景就是字。他的名是机,张机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再如蒋介石,介石也是字,其名为中正。
国学大师章太炎,这个太炎既不是名也不是字,而是号。
孙中山,名文字载之,他的号是逸仙。这个中山来源于早期他从事地下工作有个化名叫“中山樵”后面人们就习惯于用孙中山作为对他的一个称谓了。
陈胜乃底层的底层靠给人干活活命,一日干活休息就和一同干活的伙计曰:

苟富贵 无相忘 ——《史记•陈涉世家》

话毕被伙计嘲笑。陈胜又曰了那句经典名句:

嗟乎 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对于“苟富贵,无相忘”这个多少当时一块的同学朋友到后面活得一天一地差别时候,当下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苟富贵,无相忘”呢
怎样看待曾经一同差不多的同学朋友后面差别天壤之别的问题,孟子这段话很好:

中也养不中 才也养不才
故人乐有贤父兄也
如中也弃不中 才也弃不才
则贤不肖之相去
其间不能以寸 ——《孟子•离娄下》

回到陈胜,公元前209年,陈胜和一帮900多人的穷苦百姓被征调去渔阳边疆戍守,这种有志气的扎眼的人就被挑选出来当首领,还有一个吴广。到了曾经楚地的大泽乡时逢雨季被大雨困住耽误半个多月,看情况是不能按时到达目的地,按照当时秦朝法律,耽误就要处死,陈胜和吴广一伙商量,去延期是死,逃跑被抓也是死,不如反了。就商量借扶苏和项燕的名义起兵反秦号称夺回扶苏的皇位,P.S.扶苏乃被胡亥害死的秦始皇长子,项燕乃楚国最后的名将,在和王翦攻防失败时自杀。这个方法在三十六计中叫“借尸还魂”,现在叫“借壳上市”,一个词就是“借势造势”。
队伍中还有民间占卜牛人建议还要借助鬼神造势,偷偷把一个写有“陈胜王”的布帛放鱼肚子里面,做饭清理鱼被发现,还让亲信半夜学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造成神秘神谕的氛围,让鬼神帮忙造势。

后面就借一次机会,押送的官兵喝醉了,吴广故意在军官面前犯错激怒军官,军官疯狂鞭打吴广,众人也看不过去但不敢劝阻,吴广趁机翻身而起夺取宝剑把军官杀死,同时陈胜也趁机杀死另外两个军官,见血众人也被刺激相应拥护陈胜吴广。此时陈胜抛下另外一句经典: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陈涉世家》

后面陈胜起义军越来越多达到数万人,后攻下陈郡自立为王,号称张楚国,后面楚汉争霸时期的人物陈馀,张耳就在陈胜手下,并建议不宜早称王,未被采纳,其后陈胜派手下各路分别向四面八方攻占,一路路起义军分支也越来越多,后都分别为王,各部分也有互相冲突。各地刘邦项羽等等也是群雄四起,天下大乱。
秦国朝廷也重视起来,启用大将章邯应战打败几只起义军,吴广期间也被手下杀害。后面到公元前209年腊月,陈胜被自己的司机杀害,陈胜起兵到死亡仅仅半年多,虽然短暂但是掀起一场重要的大火,后面项羽刘邦继续把大火扩大。

陈胜的下场结局史书分析是,陈胜不落人,失人心,不能亲近笼络到人,一系列故事也能有所见。司机应该是最信任亲近的人,却能对他下手,别人怎么样可见一斑。

长话短说,陈胜死后,他的部下拥立景駒为王,后面项梁带他的楚军从南方打上来了,遭遇景駒这个陈胜的旧部,景駒战败战死项梁打败景駒收编部队,后面项梁又和秦国主力章邯战争几次项梁战死,部队被宋义统领,后来项梁的侄子项羽杀了宋义得到这只楚军的领导权。带领楚军破釜沉舟巨鹿之战大败秦军。后面章邯和项羽苦战数次不利,加之朝廷后院起火,章邯向项羽投降了。而此时刘邦带的起义军已经打到了武关,对咸阳已经是兵临城下了。此时秦朝眼看大势已去,胡亥很暴躁动辄杀人,赵高就担心哪一天被杀,就决定先行一步反了胡亥,担心大臣反对等等,赵高就上演了历史上那个著名的“指鹿为马”的故事典故:
一日赵高弄来一只特别的鹿献给胡亥,声称是特别的马,胡亥疑问是鹿。赵高让重臣应答是鹿是马,大部分都迎合赵高说是马,少数说是鹿的就被赵高后面借故迫害了。然后赵高就发生政变让他的女婿阎乐攻入咸阳宫杀死胡亥,胡亥被杀前的卑微苦苦一点点退步哀求条件和保命让人感慨万千。最终胡亥悲情自杀。后面赵高想拥立子婴为帝,子婴了解赵高的狼子野心,称病不出不即位,不得已赵高亲自去请,结果赵高一进子婴的府门即被埋伏的武士杀了,赵高被夷三族收场。

再然后四十天以后,公元前207年10月的一天刘邦入关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把子婴交给后入关的项羽,项羽杀之。秦朝彻底灭亡。


第三十回 刘邦是个魅力男神

中国的历史书有三种体例:第一种就是编年体,比如《左传》《资治通鉴》,就是按照时间的轴线一年年记述每一年发生的事情事件提及相关人物大概介绍下。第二种就是纪传体,比如《史记》《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每一个皇帝一个传纪,每个名臣名将还有著名人物比如大学者,甚至著名的贞节烈妇都给开个传纪,以个体人物为中心,第三种是纪事本末体,比如《通鉴纪事》他是把一个个重要事件挑出来记录讲述。
这三种体例各有侧重各有优缺点。比如《资治通鉴》是编年体他讲述某年发生的事件会涉及到人物,对重要人物,通鉴会补上他的详细大概履历,而对不重要的人物,通鉴就会粗略简介掠过,编年体对人物讲述不细致,纪事本末体更是重事不重人。要说对人记录细致的还是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对人物的生平故事,性格言行都有细节故事。但是纪传体这样就有一个大问题,不同人物传纪往往有很多交叉重复的部分,比如刘邦的传纪里面就会很多涉及到项羽的部分,同时项羽的传纪里面又会涉及很多有关刘邦的东西重复。
回到前面秦始皇五次东巡,其大概目的就是让前东方六国的遗民见识下皇帝天子的威仪,震乎震乎下老百姓。可是实际上看的人不这么想。
话说秦始皇最后一次东巡到浙江会稽(ji)山祭祀葬于此的大禹。围观群众中就有一对爷俩高大威武,气宇不凡。这两位即是大名鼎鼎的项梁和项羽叔侄,当时项羽看见秦始皇车队等等宏大场面就豪情脱口而出:

彼可取而代之 ——《史记•项羽本纪》

话说被陈胜起义借势的扶苏都知道是秦始皇的长子,另一位项燕来头也不小,乃被秦国灭的楚国最后的名将,抵抗王翦大军兵败自杀,在楚地的声望巨大,而项梁即是项燕的儿子,楚国被秦灭了以后,项梁带上侄子项羽还有家族别的子侄等人员一起到吴中,也就是会稽郡的治所 省会。项梁凭借项家在楚地的威望和自己的才能很快就成为吴中地区民间领袖,项羽也慢慢长大威武雄壮,才气过人,项梁有意让项羽习文练武,项羽不屑一顾,号称要学“万人敌”,于是项梁教项羽兵法,可惜项羽可能聪明,心气就高,不能静下心踏实去学习。项羽坐不下来没事就混迹民间用小伙伴练手,时打遍吴中无敌手。
到了209年的七月陈胜大泽乡起义,到9月消息就传到会稽郡,会稽郡的郡守也想起兵响应陈胜反秦,就找到项梁意让他帮忙统领部队起义,一系列故事,项梁和项羽借机杀了郡守夺得会稽郡的政权,项梁为什么杀害想启用他的郡守,猜测可能是项梁不愿意受制于人,不想上面有人被人牵绊干涉吧,后项梁组织了吴中八千子弟就逐鹿中原。从会稽郡出发,向西北方向越过长江,又过了淮河,到了下邳,就进入中原战场。凭借项家贵族的声望,一路上周围很多小股起义军都投奔了项梁的麾(hui)下,其中就有后面著名的黥(qing)布,陈婴等等,很快队伍就壮大到六七万,
项梁到了下邳,临近彭城(今徐州),当时陈胜已被他的司机杀害,景駒接替陈胜政权,此时景駒带兵驻扎于彭城,当时群雄逐鹿各自为王也经常互掐,结果项梁就把景駒打死了,收编了景駒的部队,此时刘邦也有五千余人来投奔项梁,此时刘邦老家丰县被占领,刘邦五千不足以立脚,就投奔项梁抱粗腿。项梁也欣赏刘邦,拨兵五千配十员大将,刘邦就把丰县给收复回来了。

再提到刘邦,其故乡可以说是丰县或者沛县均可。古代——五家为邻 五邻为里 十里设一亭。古代一家是一个大家族概念,一般是十几人,这样算下来一里也就是几百人的一个小村庄。刘邦(即刘季,家里行三)就是这么一个小地方世代为农的小屁孩后面做了皇帝,靠什么??中国古代文化中唯一能够解答的就是所谓的“天命”,“天命”这是对很多人力所不能及而由各种机遇促成的唯一解读答案。
后面就有刘邦很多传奇的传说,比如龙借种于刘母。前面夏 商 周 秦的先祖等等都有“君命天授神授”神奇传说
一系列刘邦那个亦正亦邪的性格脾气加上后面几回对刘邦的更深刻的了解让我更清楚认识全方位充满人格魅力丰满的刘邦,而不是自己前面非常片面的流氓皇帝刘邦的片面印象了。

楼主:徐夕18  时间:2020-12-20 00:41:06
第三十一回 刘邦的爱情和传说

前面提到刘邦各种魅力以及传说,刘邦亦正亦邪的性格脾气以及其好酒及色,至于打天下以前刘邦的好色故事史书也没有,只是提及刘邦的大儿子刘肥乃外妇所生:

其母 外妇也 曰曹氏
——《史记•齐棹惠王世家》
此外妇有点像现在的二奶,更准确的是刘邦没有名分的女朋友,因各种原因不能结婚而生下孩子了。
推测刘邦四十多岁以后才当上泗水亭长,后面宴会一系列故事偶遇老丈人吕公刘邦宴会一系列豪迈不羁的表现被看中娶了发妻吕雉,也就是著名的吕后,后面生下鲁元公主,又于公元前210年生下刘盈。

后面不久刘邦就接到一个任务押送沛县的徒役去咸阳修郦山陵墓,这个是苦差事,陆续有人逃跑,这样到咸阳就能跑光了,按照秦朝法律负责押送的人员是死罪。刘邦思考后不得已半夜决定亭长也不干了把剩余徒役遣散:

吾亦从此逝矣 ——《史记•高祖本纪》
于是刘邦和一些留下跟随的人:

隐于芒 砀(dang)山泽岩石之间
——《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曾经看见秦始皇出行的场面大发感慨:

嗟夫 大丈夫当如此也
——《史记•高祖本纪》

可惜刘邦这个起步基本上就是狼狈地落草为寇,苟且偷生走一步看一步,这和陈胜完全不能比,

后面有传说有故事慢慢地吸引不少人来投奔刘邦,刘邦也手下有了百十来号人。就在这个时候,陈胜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的消息传来。
心理学上面有个“破窗效应”:
如果一个废弃的厂房等等建筑,其窗户的玻璃完好,那样很久上面的玻璃都会保持完好,但是一旦一天一个熊孩子打破一块玻璃,那样后面不久别的熊孩子都会跟上把所有的玻璃都打破,这就是“破窗效应”
陈胜的起义也是这个“破窗效应”,一旦陈胜起义,各地都会模仿纷纷揭竿而起:

诸郡县皆多杀长吏以应陈涉
——《史记•陈涉世家》

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县令要么镇压要么一同响应反秦,沛县县令无力镇压想保命一同响应起义反秦,就找手下两个得力干将商量,一个是组织部长萧何,另一个是管社会治安的曹参,这两个和刘邦关系都不错,推荐请刘邦来统领部队。后面刘邦带人来了,县令又害怕变卦了,紧关城门。刘邦用箭射入城内其上绑布帛写字劝说城内百姓官兵,结果城内百姓杀了县令放刘邦一伙入城,刘邦被推举为首领,号称“沛公”



第三十二回 刘邦崛起

上回说到刘邦杀了沛县县令,夺得老家丰县沛县一块的政权响应陈胜起义,人称“沛公”。秦朝沛县上面泗水郡就派兵下来镇压,被刘邦打回去,后面刘邦就开始在外带兵。老家丰县沛县的地盘就让手下一个叫雍齿的把守,那时各路起义四起,相互也是混战,陈胜手下有一位大将叫周巿(fu)。后拥立魏国的王孙魏咎为魏王,他为丞相,带兵打到丰县,这个雍齿居然投降于周巿。刘邦大怒回来夺回结果吃了败仗。这是刘邦第一次败仗,后面还有无数次败仗,“常败将军”刘邦就是靠着屡败屡战的坚持,结果最终当上了皇帝。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 但不能被打败
——海明威《老人与海》

刘邦吃了败仗不得已想去投奔当时算是起义军正头香主实力更强的景駒。在去路上遇到他的一个大贵人张良。此时张良也是带一小伙人想去投奔景駒,和刘邦一见如故互为欣赏,就投奔刘邦了。
接着刘邦和景駒借了一些兵力还没来得及去攻打丰县就和章邯手下一支秦军遭遇了

战不利 ——《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又吃一次败仗,打不过就跑,就转战砀城,把砀城打下来了。还收编了几千兵马,然后又打下一个小城,实力得以扩充,就这时候项梁带着楚军从南边就上来了,兼并了景駒的部队和地盘。
驻扎在薛城,刘邦就看清形势去抱项梁的粗腿,项梁也欣赏刘邦的人格魅力,当下就拨给刘邦五千兵并配以十将,刘邦一下子实力大涨。手下有上万兵马,后面还有项梁这个大哥,一下子就去把丰县夺回。同时另一位牛人项羽也是不同凡响,他正在打一场硬仗,打襄城,久攻不下很惨烈,最终攻下襄城,项羽就“襄城屠城”。

襄城无遗类 皆坑之
——《史记•项羽本纪》
此时刘邦夺回丰县就回薛城正式归于项梁麾下,项羽也回来了,日后这对死对头渡过一段甜蜜的蜜月期,并肩作战,还结为兄弟。此时另一位牛人范增也投奔到项梁的麾下,当时范增已是七十的高龄了。
范增建议项梁,楚国和秦国是世仇不共戴天,找到楚国后裔拥立为王伐秦更能得到拥护支持,于是项梁找到一个叫熊心的楚国王室后裔立为楚怀王。
长话短说,刘邦和项羽一同作战有两场大仗,一次是联手打下城阳,刘邦项羽伙同“城阳屠城”。后面他俩又联手大败一支秦军的主力,杀死主将李由,即李斯的长子。项梁这边带着主力打得也很顺,打亢父,打东阿,到定陶。几场胜战让项梁骄狂起来,项梁手下有个叫宋义的参谋,也曾是前楚国的高官,宋义就提醒:

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
——《史记•项羽本纪》

项梁不以为然,让宋义出使齐国商量联合抗秦计划。宋义的建议项梁不听也罢:

事君数 斯辱矣
朋友数 斯疏矣 ——《论语•里仁》

白话即:多次劝说君主,君主不听只会自取其辱,多次劝说朋友不听,只会导致朋友疏远于你,大意即告诉我们劝说要适可而止。

宋义劝说作罢就奉项梁的命令去齐国出差,路上正好碰见齐国来的使者,宋义就劝其慢一点,预言项梁马上就要吃败仗,免得被连累。后果然如宋义所料,马上章邯帅兵突袭项梁,项梁骄傲轻视没有防备。在定陶项梁被击毙。章邯也大意了,以为打败项梁主力这边就没问题了,于是北上渡过黄河,去打邯郸张耳 陈馀保的赵王。项梁死后,这个曾放羊的熊心楚怀王统领三军,任命宋义为“卿子冠军”接替项梁。
楚怀王在彭城进行战略规划,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宋义统领北上攻打章邯救赵,然后联络各诸侯一同攻打咸阳,另一路直接去攻打咸阳,约定:

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史记•高祖本纪》

对于直接攻占咸阳的西路看似快捷,实则直面秦军根基主力,凶险异常,皆不敢前往,唯刘邦项羽愿往。
楚怀王手下大臣皆持重派,认为项羽太残暴屠城不宜树军队仁义之名:

诸所过无不残灭——《史记•项羽本纪》

而更倾向于年长稳重有仁义之名的刘邦统领西路直攻咸阳:

扶义而西 ——《史记•高祖本纪》

结果就是决定由刘邦西路攻秦,项羽北上配合宋义救赵再联合诸侯一同攻秦。
刘邦先从砀(dang)郡出发,朝西北攻打昌邑,这里遇见一位牛人彭越。
起初彭越只是个渔民,困苦不得已落草为寇小打小闹。后面陈胜起义的消息传过来,很多当地热血小青年聚集找到彭越要彭越带领一起反秦,彭越不许。数求,彭越约必须军纪严明,服从命令,并定:明日出之前集合于此,迟到者斩。次日,天明以前大部分都到了,还有十余人陆陆续续到响午才到齐,然后彭越就把最后来的斩了以警示。大家都震惊了,这样彭越这支小部队起来就军纪严明战斗力极强。
后面刘邦来攻打昌邑遇见彭越,合力也没有攻下昌邑,刘邦就绕开昌邑继续西进经过高阳,在这里刘邦又遇见另外一个文角牛人郦(li)食(yi)其(ji)。
长话短说,不同版本郦食其拜见刘邦后,建议刘邦一点打下位置粮草俱佳的陈留:

天下之冲 四通五达之郊也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后面郦食其帮忙出计出面去陈留游说故交县令归服刘邦一同反秦,被拒,晚上留宿县令府内,六十多的郦食其居然潜入县令卧室砍下县令头带上翻墙而出,第二天刘邦用大竹杆挑起县令人头外加利诱恐吓,就轻松收下陈留,整编扩充部队和粮草,实力大增。

楼主:徐夕18  时间:2020-12-20 00:41:06
第三十三回 刘邦项羽联手灭秦

前面说到刘邦得到郦食其的帮助拿下重镇陈留,里面大量粮草兵器等等让刘邦实力大增:

沛公舍陈留南城门上
因其库兵 食积栗
留出入三月 从兵以万数
遂入破秦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入关一条常见顺畅的路线就是从洛阳到渑(mian)池,再入函谷关直奔咸阳,这条路比较直比较近,前面陈胜手下的周文一度打到戏水就是走这条路,后面项羽也是走这条路,刘邦也想走这条路,可是数天洛阳攻不下,只能转道迂回先往南打南阳,再绕道攻下武关再奔咸阳。
有些事往往直接不通反而迂回一下就比较顺畅,正所谓:

道固委蛇——《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刘邦打南阳很顺利就拿下,可是南阳太守带着一队人马跑了逃进临近的宛城,刘邦感觉宛城也没有什么粮草兵器等等物资,就没有攻打宛城,绕过宛城直奔武关,走到一半,张良提醒武关乃重城有重兵把守很难快速攻下,若此时宛城人马攻击后路,腹背受敌则危矣,刘邦顿悟调整回攻宛城。大军把宛城围得水泄不通。里面南阳太守慌了欲自杀,手下一个聪明人叫陈恢,出面说服刘邦,建议刘邦招降太守,给予优厚待遇,保全城内兵民安全,则可轻易获取城池和物资,而后此“宛城模式”推广,后面收复城池则轻而易举且迅速,快速入关为王指日可待。刘邦大乐。依计轻松收下宛城厚待官员百姓。后面“宛城模式”开启,一路绿灯:

引兵西 无不下者
——《史记•高祖本纪》

用孟子的话:

仁者无敌 ——《孟子•梁惠王上》

西方说法叫“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的一个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试谁更厉害能够把路人大衣吹下来,北风先出手用一阵猛烈的北风吹向路人,几乎把衣服和路人一起吹翻,可是过后路人把衣服裹得更紧了,后面是南风出手,南风用轻柔温暖的南风吹向路人,路人感觉舒服温暖,慢慢地自己把大衣脱下,这就是“南风效应”

话说刘邦一路这么顺畅也有项羽拖住秦军的功劳,回到项羽一支。前面楚怀王认为项羽太残暴不宜西路攻占咸阳,就让项羽北上给宋义当副手救赵再伙同其他诸侯一同攻秦,话说当时是张耳陈馀保的赵王,已被秦军从邯郸打出去,退到临近巨鹿,当时秦军大将是王离,即名将王翦之孙,王贲之子,而章邯在后方负责粮草物资保障,二来防备南上的楚军突袭,

为将三世者必败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宋义项羽带兵来到邯郸南边的安阳,宋义就扎营下来在漳河一个多月不渡河观望,项羽就急去建议尽快去解救赵,宋义坚持坐山观虎斗待双方消耗差不多再出手,并立专立军令状针对项羽令其不能动兵,
强不可使者 皆斩之
——《史记•项羽本纪》
作为副将的项羽有意见也无可奈何忍气吞。后面一次士兵都节衣少食宋义宴会铺张浪费,项羽借故爆发杀死宋义并取得大军的领导权。
公元前208年的11月项羽即统领数万大军,年仅24岁。
后面项羽统领楚军,仅带三天的口粮,破釜沉舟渡过漳河。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样刺激激发数万楚军以一敌十。巨鹿楚军九战九胜大败秦军,俘虏了王离,章邯也败退,一下子项羽震惊诸侯。当时起义各部也都来准备营救巨鹿,可是都——作壁上观。
这个“坐壁上观”就出于此处,壁乃部队驻扎的军事防御壁垒,各诸侯皆坐壁上观,感慨惊叹项羽统领的楚军的神勇。
解了巨鹿之危之后,各路诸侯来拜见项羽,皆充满敬畏与佩服:

无不膝行而前 莫敢仰视
——《史记•项羽本纪》

从此项羽就成为各路起义军诸侯的盟主。再后面攻打章邯,章邯就扛不住了,加上秦二世对他也有意见了,赵高背后还算计他,于是章邯扛了一阵最终带着二十多万秦军就向项羽投降了。
所谓“受降如受敌”,更何况秦军和楚军是世仇
楚虽三户 亡秦必楚
——《史记•项羽本纪》

这么多秦军就是一个潜在的威胁,于是“杀降”,后面还有提及曾国藩等等著名杀降事件,于此不赘述。

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
——《史记•项羽本纪》

提到这里就有一个疑问,当年的秦军一统六国,又打匈奴又打南蛮百越,何其勇猛,仅仅过来十几年,为什么战斗力差别这么大?谷园一家之言认为:
1有暮气,曾国藩打下太平天国以后立即把湘军给裁撤了,用他的话讲,“湘军暮气已深”,所以北上就主要靠没有暮气的李鸿章的淮军。
2兵役制度的问题。钱穆有这方面的解读,大意即,先秦时候服兵役都是就近好操作,到了秦朝大帝国,服兵役奔波长远,而且兵役人员情绪抵制,服兵役就成为一个巨大的负担,战斗力就会大打折扣。前面陈胜起义就是服兵役期间抵触怨恨等等而揭竿起义的。

接下来,项羽统兵奔西奔咸阳而行,这时候刘邦已经捷足先登入关了,前面项羽坑杀秦军是公元前206年的11月,刘邦9月就已经入关了,不得不说,刘邦能够比较顺畅入关,项羽给牵制秦军主力功不可没。项羽把秦军的士气基本打破了,以至于刘邦攻打武关时候,防守秦军都没有了士气没有大的抵抗。刘邦派人去劝降武关守将,轻易即答应归降。
张良就出计规劝刘邦,仅守将轻松答应归降不保险,其余将领不定,不如趁机攻下:

不如因其懈怠击之
——《资治通鉴•秦纪三》

刘邦依计趁机拿下武关,即入关,后面秦军没有什么大的狙击。刘邦“扶义而行”一路通畅:

所过亡得卤掠 秦民皆喜
——《资治通鉴•秦纪三》

应了那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

公元前207年的10月,刘邦驻扎于霸上,霸上就是咸阳的郊区,相当于咸阳的东大门。于是刚刚杀了赵高当了四十多天皇帝的子婴出城向刘邦投降。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秦朝正式灭亡。仅仅短命14年,前面11年是秦始皇,秦始皇死后仅仅3年秦朝就崩溃灭亡了。
刘邦面对投降的子婴,“杀降不祥”刘邦还是“扶义而行”,把子婴关押起来,就进入咸阳,各官兵皆社会底层出身,大肆哄抢咸阳内大福大贵。其中一人没有抢这些,而是首先封锁控制秦朝丞相府,即秦朝官员办公所在,这里没有钱财,有的就是全国各种公文档案文件。这个人就是萧何。有了这些文件档案才能帮助了解全国各地的财力 兵力 物资 人口 等等各种情况,为后面的楚汉争霸奠定基础。
有此可见,萧何的胸怀之大,见识之高,不愧为一代名相。

萧何后面汉朝成立为第一任相国,前面也不过是地方一个小官,应了前面李斯的茅坑老鼠和粮仓老鼠的“老鼠哲学”:

人之贤不肖 在所自处耳
——《史记•李斯列传》

不光萧何厉害,刘邦手下还有一大批牛人萧何 张良 韩信 樊哙 陈平。曾国藩就有个说法:历史上凡是了不起的帝王,身边一定有一批了不起的将相人物,都能匹配得起这个帝王,相得益彰,风云际会。


第三十四回 先秦最后的刺客

话说刘邦先入咸阳,手下都是底层的将领哄抢咸阳的迖官显族,皇宫里面都是刘邦的,刘邦也迷恋其中的珍宝佳丽,别人不敢规劝,刘邦的担挑连襟樊哙就规劝刘邦低调节制退回霸上,刘邦也不以为然,后张良又来规劝:

忠言逆耳利于行
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刘邦对张良是十分敬重,言听计从。于是刘邦离开秦皇宫,还军霸上。
《易经》里面有一个艮(gen)卦:
在任何情况下能够管住自己,控制自己的欲望,服从于自己的理智,就是大人物。
据说曾国藩时期当年攻克太平天国的天京城之后,清军也是烧杀掳掠,其中立了首功的将领叫李臣典,就是纵欲过多仅27岁就辞世。
话回刘邦还军霸上,咸阳还要有人管理,秦朝那些旧法不能再用,新的完善的法律不可能短时期发布使用,于是暂行一个绿色极简版法律条例:

约法三章耳
杀人者死 伤人及盗抵罪
——《资治通鉴•汉纪一》

这样新的极简法律使用,咸阳老百姓一下子从秦朝严刑峻法中解脱了,大得民心。老百姓纷纷给刘邦军队送来粮肉各种物资。刘邦又秀一把仁义皆拒之:

不欲费民 ——《资治通鉴•汉纪》

这样更得民心,前面刘邦手下哄抢的皆为迖官显族,对老百姓还是秋毫无犯的,咸阳老百姓皆盼刘邦能够王于咸阳。

刘邦之所以要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是因为当时刘邦仅仅是楚怀王手下一个将领,实力远不及项羽,还没有实力称王称帝,刘邦还军霸上,项羽也打上了了,刘邦还是不甘心就派兵驻守险关函谷关,试图凭天险函谷关把项羽挡于关外,可是刘邦哪能挡得住项羽?项羽得知愤怒派名将黥(qing)布一举攻下函谷关入关驻扎鸿门。刘邦在霸上,项羽在鸿门,之间有一条直道,即前面提及秦始皇统一车轴距的古代有轨高速公路,两地大概一个小时的马程。

当时项羽兵力四十万号称百万
刘邦兵力十万号称二十万

很多史书记录推测,当时项羽也没有真心想打刘邦,前面曾经并肩作战,还约为兄弟,刘邦也有很强的人格魅力,项羽也是好汉爱英雄,有点惺惺相惜,再者刘邦手下也有身经百战的十万大军,一旦开战,项羽也不易轻松取胜,再者刘邦也没有什么大罪过,至于把函谷关堵上一事,刘邦也派人去解释是为了防止别人入关祸害,并向项羽道歉了。总结当时前后情况,项羽当时也没有真心打刘邦的心意。
可是刘邦手下一个左司马曹无伤,类似于副参谋长。想抱项羽的粗腿,就过来游说挑拨刘邦要称汉中王,劝项羽先出手。另外大谋士范增也分析极力规劝项羽攻打刘邦,范增威望很高是一个狠角色,被项羽尊称为“亚父”他的话是非常有分量的。这样虽然项羽没有有意打刘邦。经过规劝还是摆出一副要攻打的架势。
一日夜里,项羽一个叔叔项伯就跑刘邦这边找张良,想报前面张良救命之恩,规劝张良尽快离开刘邦以免后面项羽攻打刘邦被祸及到。张良婉拒不能撇下恩人刘邦,于是立即找到刘邦说明情况,通过《史记》一段刘邦和张良的对话,大概推测张良可能略年长于刘邦。刘邦得知也惶恐,张良献计让项伯帮忙和项羽说情,于是刘邦引项伯见刘邦,刘邦以兄呼之毕恭毕敬待之。

再插播一点,在刘邦这些核心高层之中,张良很特殊,其他譬如萧何 曹参 陈平 韩信 彭越 黥(qing)布等等皆出身底层最多也就是萧何曹参是个地方小官吏,张良(字子房)出身贵族,爷爷父亲皆韩国的丞相,从韩昭侯那会就是丞相,历五任韩王。在韩国的地位势力除了王室就是张良家了。张良家和韩国王室的关系可见一斑。所以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刘邦也就26岁,张良也应该差不多二十六七岁,张良就逃往别的诸侯国,散尽家财,招揽刺客刺杀秦始皇,以报国恨家仇。秦始皇东巡至博浪沙差点被从天而降的大铁球刺杀,这一次就是张良安排的一个大力士丢下的大铁球,砸中旁边的副车秦始皇才幸免于难,张良也是经过精密策划的,刺杀以后还能近距离脱身。

张良刺杀失败逃脱到下邳(pi)隐姓埋名。后面就有好故事了,一日张良外面闲逛: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yi)上
——《史记•留侯世家》

圯 桥也 东楚谓之圯
——《史记集解》
补充一点,据说这个圯(yi)是个生僻的古文字,两千多年过去了,字典里面解释这个字就是张良这个故事里面使用提到用过,差不多成为张良一个专用字。
话回张良的故事,一日张良在桥上闲逛,迎面来了一老头,老头脚一伸,鞋子就甩落桥下,老头就和张良说:“小伙子帮我把鞋捡上来”张良贵族出身哪能受得了这个,刚要发怒,回想当下避难处境强忍就下桥捡起鞋,谁知老头得寸进尺把脚一伸曰:“给我穿上”。张良又是一惊,强忍履之。

长跪履之 ——《史记•留侯世家》

穿好后老头微微一笑,一句话也没说转头就走了。
良殊大惊 随目之
——《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一头蒙晕,目送老头远去,走了一段老头回来笑眯眯对张良曰:

孺子可教矣
后五日平明 与我会此
——《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充满好奇,应之。五日后,天刚亮,张良来到桥处,老头早已等,见面就烦了:“和老人约定怎么能让老人等呢?”撇下一句话就走了:

后五日早会 ——《史记•留侯世家》

后五日,鸡刚鸣,天还黑着,张良就来到桥处,老头还是已经等待,老头又烦了,还是扭头就走,撇下那句话:

后五日复早来 ——《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也较上劲了,这一次还不到半夜,前半夜张良就来到桥处,这次老头还没来,可是也就一会老头也到了,老头很高兴,送给张良一本书,曰:

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史记•留侯世家》

又曰:十年后你会用上它的,十三年后你会在谷城山下遇见一块黄色的石头,那就是我。说完老头转身就走了,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这本书就是史上著名的《太公兵法》。此后十年张良潜心研读顿悟,十年后就到陈胜吴广起义,后张良带上小股兵马本想去投奔景駒,路遇刘邦,互为欣赏,一见如故,就投奔刘邦。张良顿悟的《太公兵法》,刘邦都能理解采用,而且一用就管用。两人相得益彰。值得刘邦得到天下对张良也是非常尊重,言听计从。张良也堪称名副其实的帝王之师。果然十三年后,张良在谷城山下发现那块神奇的黄石头,后面那块黄石头同张良一起下葬,那个神秘的老头就被称为黄石公。

据说《太公兵法》还有传世的版本,谷园认为可能张良看的《太公兵法》不是传世的这个版本。谷园的解读本人非常认同:
至于张良读的《太公兵法》都讲的什么?其实黄石公和张良相遇授书的过程,它就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隐喻。其中就包含着兵法的精髓:

一是要能忍:要一忍到底,你让我捡鞋我就捡鞋,你让我穿上我就穿上。让我早来我就早来,我忍到最后我就能看清你到底如何,变被动为主动。最后就能掌控局面。
二是要争先。要出其不意,抢得先机。先入为主,后入为客,把握好这种主客关系这是兵法的关键。
张良先是加入刘邦的麾下,后来又随刘邦加入项梁的麾下,张良从民间找来原韩王的后人韩成,项梁把韩成立为韩王,派出一队人马去打原来韩国的地盘,可是很不顺利。最后还是在刘邦的帮忙打下十多个城,算是帮张良实现了这个复国的梦想,所以就有后面项伯为报曾经张良救命之恩私下过来劝告张良离开避免跟随刘邦被殃及祸患,张良不愿撇开对自己有恩的刘邦,而去告知刘邦出计帮忙刘邦解危的故事。
楼主:徐夕18  时间:2020-12-20 00:41:06
第三十五回 鸿门宴猜想


前面说到项羽入关后摆出一副攻打刘邦的架势,项羽的伯伯项伯就偷偷去往刘邦军营想报先前张良的救命之恩,欲劝说张良离开刘邦避免祸害殃及,刘邦有恩于张良,张良不离开就告知刘邦情况,刘邦无法,让张良引荐项伯以兄毕恭毕敬真诚待之,刘邦迷人的人格魅力说动项伯,后项伯回项羽劝说之。第二日刘邦带一队人亲自来到项羽的鸿门,当面虔诚解释道歉等等,一同坐下开始“鸿门宴”:
通过一番沟通解释,项羽也放心,张口就把曹无伤给卖了,谷园分析项羽可能是看不上这种卖主求荣的小人才张口把曹无伤卖了的,说任何一个领域比如体育,音乐等等方面能够做到顶尖的人智商等等都不一般,项羽能够统领数十万大军,绝非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之人,他张口就卖了曹无伤应该就是他看不上这种人的缘故。接着一片和气的宴会开始,项羽没有杀害刘邦的意思了,旁边的范增可是非常想杀刘邦,范增旁边一个劲给项羽使眼色也没用,又拿出随身佩戴的玉玦示意项羽当机立断。
提到玉插播一点玉的知识点,

言念君子 温其如玉 ——《诗经》

君子无故 玉不去身
君子与玉比德焉 ——《礼记》

聘人以珪(gui) 问士以壁
召人以瑗(yuan) 觉人以玦(jue)
反绝以环 ——《荀子•大略》

佩戴使用什么形状的玉器有一种很强的仪式感,范增佩戴的玉玦就是一个玉环其中断开一个缺口,寓言断开决裂等等。这个玦应该和《易经》里面的夬(guai)卦有联系。

夬 决也 刚决柔也 ——《易经》

古人的方法就很巧妙,佩戴个有特别寓言的玉来提醒暗示自己做事的方式。比如范增佩戴的玉玦就是提醒暗示自己做事要敢于决断,要多谋,更要善断。

同样佩戴物品提醒自己的还有别的东西

西门豹之性急 故佩韦以自缓
董安于之性缓 故佩弦以自急
——《韩非子•观行》

回来,范增各种示意项羽断然出手解决刘邦,项羽就是没有反应,把范增急坏了,就出了大帐和门口项羽的表弟项庄说明让他去给刘邦敬酒再舞剑助兴,找机会把刘邦刺杀了,于是项庄入内敬酒舞剑助兴,眼看步步惊险,项伯就起身和项庄一块舞剑,处处护着刘邦。大帐内陪同刘邦的就是张良,张良文行武弱,就出去找帮手,樊哙在外面问情况,张良曰:

甚急 今者项庄拔剑舞
其意常在沛公也 ——《史记•项羽本纪》


这就是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出处。

樊哙听后大怒,拿起盾牌突破门口守卫冲入大帐,圆目怒发冲冠对项羽。项羽也是英雄爱好汉,称赞好汉,给一桶酒樊哙一饮而尽,项羽又赏一块大彘(zhi)肩,即一大块生的类似牛大腿。樊哙放下盾牌当案板,宝剑当菜刀大口吃着血淋淋的生肉。樊哙的豪气也把项羽一惊,后面樊哙就数落听说项羽要收拾立功的刘邦等等,让项羽也一时无言以对。樊哙坐下,后面刘邦借故方便樊哙和张良搀扶出了大帐。出了大帐就要跑,刘邦对不辞而别还感觉不合适。樊哙曰:

如今人方为刀俎(zu)
我为鱼肉 何辞为
——《史记•项羽本纪》
这里又是一个成语典故“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出处。

然后刘邦带着四个保镖樊哙 夏侯婴 靳强 纪信就逃离了鸿门宴,后面张良断后,后把带来的礼物献给项羽范增,解释刘邦有事不辞而别了,项羽笑纳一对玉壁,范增当下就气愤把给他的玉斗砸了。刘邦回去就把曹无伤给杀了。《史记》记载的鸿门宴大致如此,谷园分析,很可能是双方见面刘邦解释差不多双方冰释前嫌了,后面项羽也没有为难刘邦就借故坦然辞别了。这样比较能够合理解释刘邦能够轻松离开森严的大营,此鸿门宴版本故事很可能是版本中最豪杰出彩的樊哙个人编撰口传出去的版本。
这时秦朝也灭亡了,刘邦也是表面上臣服项羽了,后面项羽怎么办: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 杀秦降王子婴
烧秦宫室 火三月不灭
收其货宝 妇女而东
——《史记•项羽本纪》






第三十六回 韩信是怎样崛起的


话说项羽屠城咸阳,又一把火把秦朝的宫殿焚烧了,有个人就建议依靠天险在关中建都,项羽曰:

富贵不归故乡
如衣绣夜行 谁知之者
——《史记•项羽本纪》
这里是成语“锦衣夜行”的出处。

这个提建议的人被别人问及提的建议是否被项王采纳。此人就发牢骚: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今见项羽果然是这幅德行。后来这人的牢骚传到项羽耳里,项羽就把这个人给烹了。
打下天下灭了秦朝,接下来怎么办?项羽还先向名义上的领导楚怀王请示,楚怀王也没多想,就说还是按照前面的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秦以前原来那块是谁家的还是谁家的。项羽一听就烦了,自己辛苦打下的天下自己什么也没落下,可又不能做得太绝,于是把楚怀王又升级为义帝尊着供着,不过什么事不能管,像战国后期的周天子那样,给你一个小公国一边去待着吧。后面项羽主持分封天下。各路诸侯大将功臣都封王封侯,裂土分疆。重回秦朝以前的大概格局。项羽把巴蜀汉中算是秦朝故地分给刘邦,刘邦封为汉王,而秦朝咸阳中心部分分给了三个投降归顺的秦朝将领章邯一块为雍王 司马欣一块为塞王 董翳(yi)一块为翟(zhai)王,明显是有点欺负刘邦,刘邦忍了。项羽给自己封了一个霸气的“西楚霸王”,他的那片封地也最大。
书说简短,公元前206年四月,分封天下完毕,各诸侯各回各家,项羽回到彭城,刘邦沿蜀道入巴蜀的汉中。这些蜀道很多都是贴着山体在悬崖峭壁上面开凿搭建出来的险路栈道。正所谓那句话“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张良本来是和韩王成回去建国的,他请个假先送刘邦回汉中。张良临走给刘邦建议烧掉明的栈道,声称怕别人进汉中抢地盘,这样能够迷惑项羽等等放松警觉方便后面行动。刘邦采纳让张良离开顺便烧了部分明的栈道,三四个月以后,刘邦又假装重修通往关中的栈道,北边的雍王章邯得知马上在栈道另一头防守,实际上刘邦走的是陈仓这条道。打了章邯一个措手不及,另外两个塞王 翟王或投降或自杀,刘邦很快就打下整个关中,成为名副其实的汉王。
这个就是成语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出处。

那么雍王章邯,还有塞王 翟王为什么那么不经打?主要是他三太不得民心了,因为他三投降才有二十多万秦国子弟兵被坑杀:

秦父兄怨此三人 痛入骨髓
——《史记•淮阴侯列传》

所以这三王不可能有战斗力,这是刘邦战前一个牛人韩信给分析的。这么轻松击败三王收复关中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启用了当时最牛的军事将领韩信了。韩信的初始出场很糟糕让人大跌眼镜。

韩信者 淮阴人也
始方布衣时
贪无行 不得推择为吏
又不能治生商贾
常从人寄食饮 人多厌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就是一个彻底的渣男,就靠认大哥让人管饭,吃烦一人再换一个大哥继续蹭吃蹭喝。
话说有一段时间,韩信总去一个亭长家里蹭饭,一连几个月,亭长没烦,他老婆烦透了,一日就趁韩信来蹭饭以前把锅里的饭都吃光,韩信来了打开锅盖,看见空空如也竟然大怒离去,再也不来了:
怒 竟绝去 ——《史记•淮阴侯列传》

又一日,韩信饿肚子难耐就去河边钓鱼,可是水平不行,大半天就钓到一条小鱼,旁边有一群韩信老妈年纪的中年妇女在漂(应该是制麻的一道工序),史称“漂母”,其中一个漂母看见韩信饥饿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分给韩信,后面漂母来河边漂干了几十天,每天分饭给韩信,帮他渡过那段艰难的时期,几十天后漂母干完工作告别了韩信。
接着又是一个有名的“胯下之辱”的故事。一日几个小混混堵住韩信,曰:整天拿个宝剑人模狗样的早看你不顺眼了,你有种就杀了我,认怂就从老子胯下爬过去。

于是信孰视之 俯出胯下 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 以为怯。
——《史记•淮阴侯列传》
到公元前209年,项梁起义北上经过淮阴

仗剑从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从军项梁当时大概22岁左右,军中一直扮演士兵甲乙丙丁。后项梁骄致败死于章邯后归服项羽手下,

羽以为郎中 ——《史记•淮阴侯列传》
改投项羽麾下稍有改观,任郎中大致可以接触项羽献计的一个近臣。

数以策干项羽 羽不用
——《史记•淮阴侯列传》
此时的韩信也可以说从彻底的底层屌丝成功升级为帝王身边人了,可是韩信完全不满足,在项羽分封天下后,韩信就逃跑投靠刘邦了,一同随去巴蜀的汉中又重新从底层做起。可是还没有起来韩信就犯了一个杀头的罪过,行刑砍头前,韩信见经过的夏侯婴,大喊:

上不欲就天下乎
何为斩壮士 ——《史记•淮阴侯列传》

很多历史典故案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些敢于吹牛敢于要待遇要升职的人,可能会有真本事都不能轻视小看。(前面先整理过的好像是四君子的孟尝君手下那个冯谖对大宝剑抱怨,就记得典故大概经历和其中道理了,忘记对应的名字了)
夏侯婴也被临死还吹牛的韩信一震,松绑交谈了解,韩信几句话就把夏侯婴忽悠了,于是夏侯婴推举给刘邦。
说到夏侯婴,乃是刘邦的亲信铁哥们,他俩的故事不赘述了,简短说明,起事以前一同在沛县就很铁,起事以后夏侯婴一直紧随刘邦,负责出行车御的亲信,可谓是“刘办主任”。还有鸿门宴保护刘邦逃跑的四大金刚就有夏侯婴一号。后面刘邦死后,夏侯婴一直都是当这个太仆一角,辅助汉惠帝吕后,直到汉文帝都是太仆之位。所以縢公夏侯婴在刘邦心里还是非常重要的,縢公是后面给他的封号。
经縢公夏侯婴一推荐,刘邦很重视。就给韩信安排一个需信任人的掌管军粮的肥缺治栗都尉。接着韩信不光得到夏侯婴的赏识,又和萧何接上头了:

数与萧何语 何奇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


这时候韩信可以说已经很成功进入刘邦高层的视野了,可是韩信还不满意刘邦没有重用自己,于是刘邦大军进入汉中以后韩信就不辞而别逃跑了,当时刚入汉中很多兵官皆失望此地,逃跑官兵甚多,刘邦也习以为常,萧何得知韩信逃跑就立即“月下追韩信”,太急切都没有来得及报告刘邦,刘邦误以为萧何也逃跑,大怒。数日后萧何返回向刘邦解释去追韩信,并面对刘邦评价韩信:

诸将易得耳 至如信者
国士无双 ——《史记•淮阴侯列传》

萧何乃刘邦一直非常敬重又稳重的长者。萧何对韩信都如此推崇,最后决定任命为全军大将军总司令:

择良日 斋戒 设坛场
具礼 乃可耳——《史记•淮阴侯列传》

楼主:徐夕18

字数:375870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20-09-27 02:12:52

更新时间:2020-12-20 00:41:06

评论数:10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