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舞文弄墨 >  (原创连载)春雨无声:一个执法人的安全观

(原创连载)春雨无声:一个执法人的安全观

楼主:航铭2020  时间:2020-12-12 23:26:31
最后,拔苗助长,白忙一场。
有些部门为了加强管理,绞尽脑针想出很多招。今天要求企业搞评估,明天要求企业建台账。但有时候,药开多了,副作用也多了。
在有些地方,监管部门非常勤政,印钞似的下文。政策如柳絮,文件满天飞。企业一年能收到上千份文件,平均每天三份。
谁也不知道,有多少企业能够把握所有的文件精神,有多少企业可以把所有的政策落实到位。望着厚厚一堆文件,有人心中感慨无限:我们再也不为厕纸发愁了。
除了三天两头发文件,再就是铺天盖地搞检查。
天王盖地虎,无数检查组。检查时分,不在初一,就在十五。
有些地方,一个企业一年能接受上百次检查。检查次数比尿频还频,若是没有强大的前列腺是吃不消的。
但为人父母的都深有体会,不温不火的疼爱只是口头上的,而如火如荼的溺爱是行动上的,最后辛苦了家长,养懒了孩子。监管部门的劳苦奔波最终助长了企业的惰性——你发文我来收,政策进门不落地;你检查我来改,问题改完不反思。
除此之外,在有些地区,监管部门为了保平安促发展鞠躬尽瘁、绞尽脑汁。为了达到精细化管控,采取了一系列的表格管理模式。于是,企业经历了一个表格横行的时期。
其中有很多检查表,内容非常详细,能够细化到隐患名称。这种举措有利有弊,最大的弊端就是滋生企业的惰性。有了这些表格,有的企业开始穿起了皇帝的新衣。他们每天只在表格上打钩划线,根本不去检查。这些空虚的表格成了工作的证据,有些人腰板就硬了起来,谁来检查也不怕了。
虽表表周祥,却格格不入,表格成了徒有其表。
监管部门对企业拼命地实施精细化管理,反而把企业挤兑成了局外人。有很多企业茫然若失,不知道该怎么干了。于是干脆不干,坐等发文,坐等检查。
楼主:航铭2020  时间:2020-12-12 23:26:31
求人不如求己,救急不能救穷,圈养不比散养。想要把“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还得需要对意识进行改造。
硬政策是寒性的,软政策是温性的。对于改造意识来说,不管是寒性的还是温性的,只要是管用,就是良性的。
所谓的硬政策就是执法必严。
新冠肺炎疫情横扫全球,许多国家病得不轻。大家都抄中国的作业,集体采取隔离措施。而有一个南亚人口大国,执法很有特点。别人隔离靠劝,该国隔离靠揍。只见警察手持一根木棒,见人就抡棍子,打得人们四处逃。
有人气愤填膺地说:“你妹的,这是赶猪吗?”但是冷静客观地一分析,发现该国的执法不失为一种暴力美学。
执法部门,在特殊情况使用特殊手段无可厚非的。疫情当前,面对不守规则的人,没有那么多道理可讲,先赶回家里隔离再说。虽是棍棒伺候,但就像下雨天打孩子一样,专打肉多的地方,让其疼而不伤,留着劲跑回家。
反观许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哄着求着让人们隔离在家,可人们高举自由大旗,对政令置若罔闻,最终疫情泛滥。在失控的疫情面前,西方政府低头认怂,甚至有的领导人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了。这印证了马克思的话——瘟疫是资本主义的丧钟。
楼主:航铭2020  时间:2020-12-12 23:26:31
法国哲学家教育家卢梭说,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我们执法人发现违法行为之后,讲过道理,发过脾气,也想用自己的辛酸和别人的苦难去感动对方。但是,想用几句话让心智定型的成年人在思想上发生转变,太难了。
时事造就英雄,形势遴选方式。时代要求我们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违法行为的严格执法,可能扭转不了人性的丑恶,但绝对能束缚人性的丑恶。

约束行为靠制度,改变意识靠文化。
硬件配软件,电子设备才能发挥魔力。要弃“要我安全”旧俗、开“我要安全”之伟业,不仅需要硬政策,还需软政策——安全文化。文化是一个大染坊,“我要安全”就是不褪色的染料。
对安全来说,大多数人都有原罪,而文化是对意识的慈悲塑造。当意识完成自我救赎,你会发现,原本那个风景少而风险多的地方,变成了风险少而风景多的宝地。
楼主:航铭2020  时间:2020-12-12 23:26:31
4. 水的四度空间


古圣先贤说“上善若水”。
“上善”是一种完美品格。澄净空灵,沉稳无欲,博爱慈悲,以柔克刚,水滴石穿……所有的优点都能从水身上找出来。
除此之外,水有个非常神奇的特点,最能体现“上善”,那就是在0度至4度之间的热缩冷涨。我们都知道热胀冷缩是普遍规律,但是水反其道而行之。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
随着气温降低,当降低到4度时,水的密度最大,所以4度的水会沉到水底。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天冷的时候水面是冷的,而水底是温的。
正因为水的这种特殊规律,在寒冷的冬季,水中生物有了一张温床。如果没有水的热缩冷胀,水中生物就会被冻死。
四度空间比起十方空间来说,是小了一点。但就是个空间,却成就了万物生存的另一个维度。这便是造化的慈悲和神奇。
所以,水独有的四度空间,是仁慈的空间,是智慧的空间,是上善的空间。
楼主:航铭2020  时间:2020-12-12 23:26:31
水的四度空间,就是我们的执法初心。
当环境不适合生存之时,就要果断改变环境,开拓生存空间。这就是恩泽万物的仁慈与随机应变的智慧。
在安全生产执法中,我们用法律和标准去维护人民的权利。然而,面对泱泱大国,极少有标准可以做到无死角。所以,拒绝生搬硬套,讲究因地制宜,成了执法的艺术。

我们举几个例子。
首选看看,车床操作工戴手套的问题。
我们都以为戴手套是对双手的一种尊重。别说干厂活,很多人干家务都喜欢戴手套。但是车床切削非同小可。普通车床有旋转设备,稍有不慎物体就会被绞进去。所以机械标准《金属切削加工安全要求》有明确规定,“机床运行时不得戴手套操作。”
纵然政府严格执法、企业严格管控,绝大多数的车工还是偷着戴手套,难不成是车床给工人喝了迷魂汤?
原来,车床操作人员时刻跟带刺的、生锈的、满是油的铁家伙打交道。手是皮肉团子,不是金刚耙子,设备旋转切削会产生滚热又锋利的铁屑,若是不戴手套,划伤加烫伤,这手没法用了。就算是不受伤,不带手套干一天糙活,手变成了犀牛蹄子,媳妇能让进门吗?
不戴手套,有风险,戴了手套,也有风险。到底有没有出路呢?这是一个犹如蜀道之难的难题,留给我们很严峻的思考:普通车床的安全设计能否改进?若技术无法改进,安全操作规程能不能进一步完善?同一道工序,何时能戴手套,何时不能戴手套,能不能有一个实用的标准?
楼主:航铭2020  时间:2020-12-12 23:26:31
再来谈谈设施设备的设置问题。
国家标准中要求在有毒有害、腐蚀性强的岗位设置淋洗装置。这种装置有花洒,有牛角喷头,人体若沾了毒害物质,可以用这种装置进行冲洗。
但是标准要求这种装置的服务半径小于15米。也就是说,淋洗器要距离泄漏点不大于15米。
有些大企业一个生产装置就有几百米长,泄漏点也很多。如果百分之百按照标准设置,整个场地就成了澡堂子,而且,很难有足够的水压去供这么多喷头。为了安装这些淋洗器,必然到处顺水管。步子大了容易扯着,水管多了容易绊着。这反而增添了许多隐患。
无独有偶,关于有毒气体报警仪的服务半径,在标准种规定得也是十分紧凑。规定要求不得超过两米,也就是说每隔4米就要设置一个报警器。若是百分之百按照标准安装,几十米上百米长的管道就会成为一只多脚蜈蚣。这倒是能把生产装置做成一件艺术品。
楼主:航铭2020  时间:2020-12-12 23:26:31
其实,脱离实际并非标准的初衷,标准也在不断地完善进步,否则国家不会要求每五年就要对标准进行一个更新修订了。
标准从宏观要求,我们从微观把握。我们得学会对症下药,不分巨细地上纲上线并不符合实际情况。
楼主:航铭2020  时间:2020-12-12 23:26:31
除了要对标准运用得当之外,我们也必须考虑企业的规模。
就企业规模来说,有雄鹰也有蜂鸟,有蚂蚁有大象。有的大企业是一线城市,有的小企业是农家小院。
我们检查过这么一个小企业,地处山坳,四周茂林修竹。这个企业一共有三个人,两间屋,一个反应釜,还有一条看门狗。从门口来个三级跳远就能到达对面的围墙。这间个小小的厂房,丝毫没有打扰这片山清水秀。起初我们还以为有人在此隐居。
在这三个人里面,初中毕业就是高材生。但是,工人虽然文化不高,但干起活来却毫不含糊。看起来,小手艺比大理论实用得多。
对于这种袖珍企业,生搬硬套法律法规对其约束很可能会适得其反。此时此刻,执法应该转变为扶贫,应以宣传教育为主。
楼主:航铭2020  时间:2020-12-12 23:26:31
另外,对于执法检查的复查期限,我们也要灵活掌握,不必因循守旧。
我们执法检查发现问题会规定整改期限,法规要求自收到复查申请或限期届满之日起10日去复查。十日是一个时间缓冲期,可以避开周末、节假日,也可以提高当日的复查效率。
但是,整改拖后一天,隐患就存在一天,隐患存在时间越久,事故风险岂不是越大?所以,整改时间越快越好,应该提倡提前整改完毕和提前复查。

总之,执法的量体裁衣就如同水的四度空间,让人们拥有了更多的福地。
遵循法律是原则,完善法律是本事。遵循法律是小善,完善法律是大善。执法者不仅要做法律的执行人,更要做法律的完善者。
楼主:航铭2020  时间:2020-12-12 23:26:31
5. 扁鹊的长兄


大病开刀,小病吃药,无病食疗。但人们通常敬畏刀术,重视药方,小瞧食补。
很多人大病来袭,需要手术。最后手术成功了,那一刻如同获得重生,对大夫感恩戴德。接下来,赞誉迭起,锦旗飘摇,主刀医生名声在外。
小病去瞧医,医生开药方,吃了几天没事了,谁也不拿医生当药神。
“冬吃萝卜夏吃姜”“吃凉萝卜喝热茶”“鱼生火肉生痰,萝卜白菜保平安”……这些都是民间养生俗语,也是中医理论。事实证明,遵循千年养生箴言的人,身体健康指数是非常高的。虽为俗语,而能说出这话的断然不是俗人。奇怪的是,俗语可以永流传,可提出俗语的人成了谜,谁也不知道哪位是创始人。
人在大病之时,四处求医问药,若有幸遇见一位手到病除的郎中,会将其奉为活佛。人在没病的时候,医生的话再有理,也会被当成废话,没有人能记得他。
楼主:航铭2020  时间:2020-12-12 23:26:31
在各种安全培训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个故事:
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神医。他医术高明,往往药到病除,甚至能起死回生。扁鹊还有两个兄长,他们都是医生,据说兄长的医术在扁鹊之上。但是比起小弟,两位哥哥的名气就小得多了。有一天,魏文侯问扁鹊:“你们兄弟三人都是医生,谁的医术最高?”扁鹊回答:“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魏文侯感到奇怪:“你医术最差,那你为什么最有名呢?”扁鹊说:“大哥看病是在无病之时,还没等病来就把病消除了,所以他名气不出家;二哥看病是在小病之时,略施小方就能治愈,所以气名不出巷;而我看病是在大病之时,动针敷药,所以名气满天下。”
楼主:航铭2020  时间:2020-12-12 23:26:31
正如《黄帝内经》所说,“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小弟治已病,二哥治欲病,大哥治未病。
扁鹊大哥乃当之无愧的上医,但其名竟然无人知晓。鹤大过鹊,可与仙共舞,姑且称扁鹊的大哥为“扁鹤”吧。
这么一个医术高明之人,为何名不见经传呢?
扁鹊救了无数的人,大哥防了无数的病。不同的是,扁鹊能消除痛苦,然而大哥连让人感受痛苦的机会都没有。救人于水火与防患于未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扁鹊曾经发现蔡桓公身体欠安,曾三次进谏需要治疗。可自负的蔡桓公认为医生喜欢玩末日论,扁鹊想沽名钓誉。于是说了一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结果蔡桓公病入膏肓,最终无可救药。
虽说扁鹊大哥医得了未病,但是很少有人觉得他医术高超。就像蔡桓公不相信扁鹊那样,说不定还有会人以为扁鹊大哥是“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对他嗤之以鼻。
人若是真得了大病,往往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先不说昂贵的花销,对病人的护理就是个浩繁工程。而且真等到病情严重的时候,谁也不敢保证能够妙手回春。况且一场大病对人的身心均是一场摧残,就算是大病痊愈,也很难说不会留下后遗症。
楼主:航铭2020  时间:2020-12-12 23:26:31
有人会觉得扁鹊的大哥真是个死脑筋,一点都不开窍。既然那么多人不经风雨催就不知彩虹美,干脆让风雨来得更猛烈些。等大病之时再去给他治,把病治好了,人领情医生出名,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凡人之所想,艺高之人岂能想不到?扁鹊大哥身怀绝技,他若想求得功名,定是易如反掌。只需医好几个病危之人,便可扬名天下。但是大哥就是大哥,他视痛苦为仇敌,视救人为己任,视名利为浮云。治病于萌芽,救人于开端,这是大哥的处事原则。他宁舍功名也不愿让人受苦,所以至今他并不为世人熟知。
楼主:航铭2020  时间:2020-12-12 23:26:31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大爱如阳,阳照众生而无欲。水分和阳光供养人的生命,却不向任何人索取丝毫。扁鹊大哥,就是那个把医德与医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人。
真正的高人往往是隐士,或小隐隐于山,或大隐隐于市。就像扁鹊的二位兄长,尤其是大哥,初心不改,甘愿无名。若不是扁鹊高风亮节地说出真相,恐怕世人根本不知道二位兄长的存在。
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敬拜对象。僧拜佛,道拜神,江湖拜关公。我们安全人要拜就要拜扁鹊的长兄“扁鹤”。
楼主:航铭2020  时间:2020-12-12 23:26:31
6. 扶不扶


有一天,我走在人行道上,遇见一位老太太坐在马扎上。当我路过她身旁时,老太太开口对我说:“我腿脚不利落,坐这起不来了,你能不能扶我一把?”这位老人看上去七八十岁了,衣着朴素,手边还有一根拐杖。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我屏住了呼吸,犹豫了三秒,周围的空气凝固起来。这三秒钟,相对于助人已足够长,但相对于思维却足够短。最终,我谨慎地伸出了援手,把老太太扶了起来。老太太向我道谢,我心安理得而又如释重负地走开了。
想必很多人面对此情此景都会犹豫。就在这短暂的三秒之内,我已然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思想斗争。是扶还是不扶?如果上前去扶这位老太太,她会不会突然倒地不起讹上我?所以,扶老人的时候,我的手有点颤抖。我本想掏出手机录一段视频以证清白,但最终相信善良不太可能给人带来厄运。事实证明扶对了,老人并无恶意。
不是我们做好事选择犹豫,是因为有人败坏了风气。在前几年,“扶人被讹”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少数人道德泯灭,毒深入骨。他们为获利不择手段,不惜猎杀别人的善良。事实证明,不是好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
这种不正之风虽在近几年有所收敛,但产生的阴霾久久挥之不去。直到今天,很多人仍会谈“扶”色变。人们彼此之间再也不敢轻言信任,再也不敢贸然行善。在帮助别人时,不是该出手时就出手,而是先干一杯犹豫的酒。
对于今朝之事,不知雷锋在九泉之下做何感想,也不知人们被冷却的心要过多久才能恢复如初。由此看来,道德的约束力的确有些单薄,所以法治成了社会安定和人身安全的保障。
楼主:航铭2020  时间:2020-12-12 23:26:31
虽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但是,助人为乐的踏实与担心被骗的惶恐交织在一起,这种状态下产生的违和感竟是如此强烈。
此时的天空,半晴半阴。路边有一片落叶,本是平静无扰。突然被风卷起,在空中打了个转,然后沉重地摔落在地上。这片落叶在风中如此羸弱,不知是生命过于轻盈还是世风太过苛刻。无奈的空气里,谁又能抚慰落叶的心?
而这一阵风掠过面庞,拂动起思绪的水波,而后一圈圈蔓延。
安全生产若成了一个跌倒的老人,当伸出援手去扶的时候,非但不感激你,反而倒打一耙,这种骚操作太让人震惊了。
楼主:航铭2020  时间:2020-12-12 23:26:31
执法的难处,不在于高深的专业技术,不在于危险的生产环境,而在于面对如潮似海的世故人情。
执法如风,企业如草,隐患如牛羊。风吹草低见牛羊之后,人情似穹庐,笼盖四野。在基层搞执法检查,往往是车马未到,电话先来,关系成了灾。而到生产现场一看,隐患也成了灾。
平心而论,谁也不是生活在世外桃源。在基层,方圆十几里都是乡里乡亲。执法人员也有亲属朋友工厂里打工。有时候,人情是一座横在面前的火焰山。只有迈过去才是包青天,但铁面人足下的烈焰,不是谁都能承受的。
虽然被社会里的人情包裹着,但我们执法人员应有清醒的认识,始终不能勾销心中的那个安全问号: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滥讲人情等于自掘坟墓。我们不能对一个颤颤巍巍的企业视而不见,应以狭义之心去面对一个跌倒的人。越过安全讲人情,就像使用一张透支卡去填补另一张透支卡,等于拆了东墙补西墙。
楼主:航铭2020  时间:2020-12-12 23:26:31
企业的安全管理部门是我们的对口单位,也负有组织协调、检查督促的职能。但在有些企业里,安全管理人员的处境有点尴尬。
我们执法人员每次去检查企业,经常会发现重复存在的问题。在设备维护、安全培训、应急演练等方面,很多企业就是个“惯犯”。
这种现象之所以会存在,的确有一些不受人为控制的因素。
比如,由于装置不断受到磨损和老化,设备出故障是无可避免的。这跟家用电器出毛病是一个样,要是所有的设备十几年从未坏过、至死不渝,这种情况肯定是祖上积德了。执法检查有随机性,设备故障有必然性,两者不期而遇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但除此之外,就是企业主要负责人不拿安全当干粮。
有很多安全管理员是行家里手,他们并不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但是,敢于直谏的热忱却被老板的冷漠中和了。
有些老板崇尚赚快钱,在其眼中,用低成本换高效益是能力的标配。他们一心打造的是招商银行,而安全生产是偏偏是个建设银行。很多老板怕安全管理员,因为见面就提钱。若不是有法律护着,老板恨不得将这盏不省油的灯给掐灭了。
老板的脸色就是单位的公章,是非曲直全由表情包说了算。面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已成追忆。所以,很多人虽然发现了问题,却最终选择了沉默。随着时间的流逝,安全围堰缺的口渐渐变大,直到一朝崩溃。
虽然有些企业老板不欢迎执法检查,但许多安全管理人员热情有加。有人对我们说过:“我们欢迎你们来检查,在负责人面前,你们说一句顶我们说一百句。”
我们都知道,那些老板不是怕人,而是怕法。而侥幸心理就像酒精,容易让人上瘾。而我们所考虑的是如何让老板们避免喝酒误事。
楼主:航铭2020  时间:2020-12-12 23:26:31
@海州书生 2020-11-05 09:26:25
写得好。
-----------------------------
感恩鼓励!
楼主:航铭2020  时间:2020-12-12 23:26:31
在有些企业,还盛行一种邪风怪气。企业一旦被罚了款,企业内部的板子往往打到安全管理人员的身上。
在老板看来,你是管安全的,安全工作被罚了款就该你担责。于是,执法人员处罚企业,企业老板处罚安全管理人员。总得有个出气筒,安全管理人员有的被克扣工资,有的甚至丢了饭碗,而其他人相安无事。
如此一来,在安全战线上难遇领头羊,到处是和事佬。主人翁的格局,还没建立就被打散。在安全工作面上,即便是人来人往,也抵不过岁月无痕。

牡丹花好,终须绿叶扶持。没有了绿叶的扶持, 一朵花就是一缕过眼烟云。
安全人是企业的绿叶。而这些绿叶,正是企业扶摇而上的起点。所以,他们不应被轻视,应该受到尊重和推崇。
扶正祛邪,牢牢托起一片花季,这便是叶子的崇高使命。

楼主:航铭2020

字数:20653

帖子分类:舞文弄墨

发表时间:2020-10-25 01:34:02

更新时间:2020-12-12 23:26:31

评论数:10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