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贝壳美国史》(一部内容很松散的原创历史小众普及读物)

《贝壳美国史》(一部内容很松散的原创历史小众普及读物)

楼主:淼水有鲸  时间:2020-11-27 09:22:26
十六 提康德罗加的沦陷

6月,柏戈因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8000大军集结完毕,这些军队中包括4000多名英军,3000多名德国雇佣兵(不是黑森军,而是来自其他小邦),以及几百名印第安雇佣军,和少量的加拿大志愿军。此外还有随军的商人、洗衣妇、军官的仆人、各种工匠,总数超过一万人。

伯戈因认为他已经做出了完全的准备,比如下令建造500辆二轮轻便马车,改进了扎营的技术以适应森林环境,有熟悉地形的向导。而且路途也没有卡尔顿说的那么险恶,从这里南下基本是水路,补给品可以而容易的用船运输,从尚普兰湖一路乘船,然后上岸只需要20英里的陆路距离,就可以到达哈德孙河流域,接着可以乘着船舒舒服服的一路顺水而下。但是他想不到的是,最后他就栽在那20英里的陆路上了。

6月30日,伯戈因对全军发布训话,宣布这次远征要“克服一切困难,不畏惧任何伤亡和损失,全军有进无退”(这话听起来就很不吉利)。然后大军浩浩荡荡,顺着小型战船顺尚普兰湖南下。

靠着水路的便捷,伯戈因的军队仅用了两天时间就到达了提康德罗加要塞。这里是大陆军用来据英军于加拿大的要冲,大陆会议在3月份还专门拨出大笔资金进行修缮,并在提康德罗加要塞的对岸又修建了一座小堡垒叫“独立堡”,两者之间用铁索和浮桥连接,正好夹住了尚普兰湖水路的狭窄处,封锁了南下的水路,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但是再好的要塞也要有优秀的守军来防守才能发挥功效,要塞虽然硬件上来了,但是软件却下降了——这主要是华盛顿的责任,把他最有经验的精锐之师都抽调到新泽西救场,现在守备提康德罗加的3000多人都是一堆菜鸟,领兵的也非是盖茨和阿诺德那样的宿将,而是一个叫圣克莱尔上校。

伯戈因研究了一下地形,提康德罗加位于尚普兰湖西岸的一块凸入湖水的地带,东南面邻水,北面不远还有一条河做屏障,要塞城防坚固。不过好在周围有些高矮不齐的山地,如果可以在上面架设火炮,就可以轰击要塞。其中两座最合适的山峰大陆军都设置了工事和炮台,如果正面攻击必然死伤惨重。第三座山叫迪法恩思山,大概美国人嫌弃这个法国名字太啰嗦,于是起了绰号叫“糖堆”(Sugar),糖堆山位于要塞西南不远,山势高耸险峻,大陆军认为不可能有人把大炮运上去,所以并没有设防。

伯戈因派人侦查了这座山,得出的结论是可以克服。7月4日,是独立宣言发表一周年纪念日,要塞里的守军自以为固若金汤,这天晚上就酗酒欢庆,第二天宿醉的大陆军依然松松散散。而在这时,英军却在紧张的忙碌,英军军事工程师设计了一条特殊的通道,利用大量圆木架设,然后用绳索把大炮拖了上去。7月6日拂晓,大陆军被落在要塞上的炮弹惊醒,发现“糖堆”上架设了英军大炮正在轰击要塞,提康德罗加上的大陆军炮位被摧毁,然后英军和德军包围了要塞,要塞守军只好弃了提康德罗加逃往独立堡。伯戈因占领的提康德罗加后马上进攻独立堡,大陆军抵挡不住只要又弃了独立堡沿着一条小路逃亡。

接着伯戈因犯了这场战役中最大的错误之一,他没有返回提康德罗加乘船,而是沿着小路追逐大陆军败军,虽然又消灭了一些大陆军,但是在这条狭窄多草木的小路上,伯戈因的部队拖着大炮和补给车走了半个多月才到达哈德孙河流域。如果他返回提康德罗加乘船的话,一天就可以到达乔治堡,然后从乔治堡到哈德孙河的爱德华堡是一条二十英里长的马车大道,走这条道两到三天就可以从尚普兰湖水域抵达哈德孙河,选择这条道路本来是他唯一可以赢得这场战役的机会。

提康德罗加的突然陷落让大陆军措手不及,这时候爱德华堡还堆积着大量的补给品,如果伯戈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南下,那么就可以全部俘获这些补给品,解决了最难解决的补给问题。但是伯戈因却在无谓的追逐中耽误了半个多月时间,在这半个多月里即便是最迟钝的对手也足够反应过来,大陆军破坏了道路,然后焚毁了补给品向南逃窜。
楼主:淼水有鲸  时间:2020-11-27 09:22:26


选择伯戈因独立统帅一个方面军本身就是错误,第一点他从来么有在北美复杂的原始森林作战的经验,第二点他在战前最多只指挥过骑兵团,从来没有指挥大部队的经验,他在战场上的反应完全是骑兵团长式的,见到敌人败退之后就像猎狗见到兔子一样追着不放。
楼主:淼水有鲸  时间:2020-11-27 09:22:26
十七 萨拉托加(Saratoga)

提康德罗加的陷落让大陆会议异常震惊,他们一面要求华盛顿向北方派遣援军,另一方面向新英格兰各州发出呼吁,希望他们立即抽调民兵堵截伯戈因的南下——本来各州对应当负担多少军事义务都是互相讨价还价的,但是这次新英格兰的各州都别无选择,因为一旦英军南下成功,和纽约的英军连成一片,那么就等于把新英格兰地区从北美其他地区隔绝包围了起来,所以也只好从命。

华盛顿也派出了两千名精锐部队由勇将阿诺德和摩根率领北上(远征魁北克时的一对搭档,摩根被俘后用交换俘虏的方式换了回来),这2000人中还包括一支500人的西弗吉尼亚猎兵团,这支部队是大陆军中最有个性的一支,别的部队都是用布料做军旗,他们的团的军旗是用木头雕刻的,上面是一条昂首嘶叫的响尾蛇还有一句话“别踩到我了!”

敢发出这样狂言的自然是有人家的资本,他们都是从西部边疆招募来的精锐猎手,善于使用长筒带来复的枪,发射小口径弹丸,他们惯用的休闲方式是比试枪法,在250码外放置一个人鼻子大小的物体进行射击,伯戈因手下的军官曾经记载了这些人的枪法惊人——一个人对一名英国军官射击,硝烟的位置距离目标有400码以外,幸运的是只打死马。

除了枪法惊人,他们而且还潜伏的高手,他们下身穿耐磨的鹿皮裤,上身的是著名的边疆狩猎衫,把亚麻布在水中浸泡,用生石灰和黏土处理,最后变成枯叶一样斑驳的黄色花纹,在作战时还会带上一些树枝和草叶进行进一步掩护,这样他们隐藏在树冠和草丛里射击的时候,几乎可以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当时的来复枪没法像滑膛枪一样上刺刀,不过这些猎人却都是白刃战的好手,有的善于使用可以一刀劈掉人脑袋的大型猎刀,有人使用印第安人战斧,他们还携带用于剥人皮的小刀,向印第安人一样,他们杀了人之后也剥掉头皮收集起来互相炫耀——这些人都是凶猛的丛林武士,北美的哥萨克人。在萨拉托加的森林的战场上,无论充当伺候,还是前哨战,到最后的阵地战,他们都发挥了难以想象的作用。

出于对斯凯勒能力的无法信任,大陆会议决定把盖茨重新派往北方军团,组织防御作战,盖茨选定了奥尔巴尼以北30多英里处的萨拉托加作为防御的核心。不久之后,盖茨和北方军团司令斯凯勒两个人的矛盾就在此爆发出来,原来盖茨带领三千多名正规军和民兵在萨拉托加忙着修建防御工事,整天忙得脚打后脑勺,斯凯勒却带着几个随从到处游山玩水,查看哪里的土地肥沃,可以进行投资(后来斯凯勒在萨拉托加买了很多土地,大赚了一笔)。于是盖茨一纸诉状把斯凯勒告上大陆会议,此时大陆会议因为丢了提康德罗加早就对斯凯勒有诸多怨言,而且这次军事失利直接把新英格兰地区暴露在被包围的风险里,而上大陆会议 汉考克和战争委员会的约翰.亚当斯都是新英格兰人,得到盖茨的小报告后,两个人牵头不顾华盛顿的激烈反对,罢免了斯凯勒,任命盖茨为北方军团的军团长。

统一了指挥权之后,盖茨一面编组从各地赶来的民兵,一面加紧在萨拉托加修建工事。这时候伯戈因手下的印第安人帮了盖茨一个忙,一个当地上层社会的小姐在探亲时被伯戈因的印第安人伺候杀死,剥掉了头皮,这件事被北美各个报纸纷纷添油加醋的转载——如果是一个下层社会的女人被杀了,不会引起草根男们的愤慨,因为这种“人力资源”丰富,损失一两个也无伤大雅;如果是一个上层社会的男人被杀了,屌丝们反而会幸灾乐祸——这个人的身份恰到好处,正好激发了屌丝们的想象力,把他们心中那种贱贱的意淫,转化为对敌人的愤怒,于是各地民兵纷纷踊跃参军,汇集到萨拉托加。
楼主:淼水有鲸  时间:2020-11-27 09:22:26
十八 萨拉托加(2)

当大陆军在盖茨的带领下逐渐企稳的同时,伯戈因率领的英军刚刚开始的自己的麻烦,伯戈因除了有一堆难以用军纪约束的印第安人之外,还面对以下困难:

首先,他们必须修复乔治堡到爱德华堡的马车大道,用来从北方水路运来补给品,然而这条路不仅路面被严重的破坏,而且两旁的大树都被向路中间砍伐倒,要清理出来工程浩大。

然后,伯戈因又发现他的补给车损坏严重,必须花费大量的人力去维修这些运输车辆——军队需要补给车,造车需要木材,而加拿大盛产木材,在加拿大制造补给车本来是不错选择,但是造车的木材通常要干燥两到三年之后,才能使用,而伯戈因的补给车都是为了赶时间用未经干燥处理的木材制造的,刚开始时状态还不错,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木材由湿变干产生了形变,原来是直的地方变弯了,原来是弯的地方想直直腰,自然故障百出。

破车加上破道,本来就很闹心了,而且伯戈因还发现他需要船,从蒙特利尔到奥尔巴尼几乎全部是水路,仅有20英里的陆路,但问题就出在这20英里上了,因为北边的船不能直接开到南边,而伯戈因为了在小路上追赶败军耽误了半个多月时间,到7月30日才抵达爱德华堡,这时候美国人早就烧光了这里的船只。

面对空荡荡的哈德孙河,伯戈因不得不想办法把一些尚普兰湖上用的运输车搬运到哈德孙河上来,那么他现在急需一些能干重活的牲口——他需要大量的牛来拖拽运输船。他把找牛的任务交给了印第安人去做——他们熟悉地形,腿脚利落,应该时不错的选择。这些印第安人的确能干,不久之后他们就带着一大堆牛铃和体现他们“艺术创意”的最新牛角工艺品回来了——他们确实找了牛,但是他们宰掉了它们,拿走牛脖子上的铃铛,取下牛角,开了一场野外烧烤大会,回来之后对伯戈因说:“俺们这些山里人,向来没有带活口回来的习惯。”

接着一个叫思肯的保皇派人士向他提供一个建议,认为可以派一支部队到康涅狄格河上游一带去,那里有很多大牧场。对于这个需要分兵远征的建议伯戈因原本是不打算接受的,但是这个思肯着了什么魔,非得要伯戈因接受这个计划,于是夸大其词的描述当地的居民到处都是保皇党,不需要伯戈因派出大量部队,只要派一点人马去,就自然有人送给他牛马牲畜。然后伯戈因居然相信了这个比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还要真实的谎言,他派了600名德国龙骑兵去一个叫本宁顿(Bennington)去找牛。

龙骑兵这个称号听起来挺“高大上”,实际上他们就是骑马的步兵,骑马到战场,然后下马作战,用的马都是骑兵部队淘汰的劣马,为什么他们会有龙骑兵这样的雅号,现在谁也说不清楚,其中一个说法是起源于第一支龙骑兵部队的军旗上有一条龙,第二个是指早起龙骑兵部队使用的一种火枪叫“龙”。伯戈因派这些龙骑兵去找牛由他的原因,因为有牛的地方必然也有马,由于这些龙骑兵们的马都没有运来,所以一直徒步行军,而他们的装备包比一般步兵还要重一些,没有马行军时会拖累大部队,所以伯戈因希望他们顺道给自己找一些马回来。

不过问题不在于他们是“龙骑兵”,而是他们是德国人,里面没有一个会说英语的,好在中高级军官会说法语(当时已经取代了拉丁语成为欧洲通用语言),所以日常作战时,伯戈因用法语给军官们下命令,然后军官再翻译成德语给自己的手下,不过独立行动时他们却没法从当地人那里了解情报,他们一路走来,很多民兵的探子来刺探情报,他们也没有抓一个来审问一下,而是误认为这都是善意的保皇派百姓(那个叫思肯的害人精蛊惑的),实际上他们不知道的是在本宁顿已经聚集了一大批由新罕布什尔民兵和佛蒙特的绿山好汉。临近本宁顿时,德国指挥官看见迎面开来一支一千五百多人的队伍,也不知道他的脑袋里哪根筋没装对,居然一点防备都不做,一厢情愿的认为这是当地保皇党来迎接他们来了,结果敌人直接冲入队伍,差一点就被全歼。损失了几百人之后,幸存的龙骑兵们狼狈的逃了回来。(历史证明学好外语是非常重要,这些德国兵就是因为少学了一门外语)

本宁顿之战对于英军来说,只是伤到了皮毛,不过却让民兵们一下子士气高昂,信心爆棚起来。这些民兵大多数都是桀骜不驯,不服管束的边疆人,和来自马萨诸塞富裕地区的民兵不一样,不乐意去萨拉托加听军官们的号令,所以各自在自己的领袖带领下参战,他们熟悉森林作战,在本宁顿之战后,不断的袭击伯戈因的补给车队,这时伯戈因发现要保护自己的补给线是一项非常严峻的工作,如果他留足够的人马保卫自己的粮道,那么没有多少人可以用于南下进攻——怎么办?

伯戈因做了一个很勇敢,但是又不够勇敢的决定。他决定放弃自己的补给线,听任自己的粮道被断绝,这个决定应该时很勇敢的,但是说他不够勇敢,那就是他决定要带足够5个星期的给养,而为了随军运输这么庞大数量的给养,单靠马车是不够的,所以他又废了千辛万苦把100多条小船从尚普兰湖运到哈德孙河。积攒给养,在陆地上搬运船只,这个过程又耗费了将近一个半月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盖茨在萨拉托加的军力已经从3500人增加到1万2000人。
楼主:淼水有鲸  时间:2020-11-27 09:22:26
十九 萨拉托加(3)

到了9月13日,伯戈因才完成了自己的准备工作,他把5个星期的装上船,100多艘船只够装载补给品的。而6000多名士兵们只好在岸上迈开双腿,“一二一”的沿着哈德孙河修在西岸的马车大道前进,开始了他们最后的一次行军,在他们的后面,不久之后,民兵们就遮断了他们的补给线,一支民兵还焚毁了很多尚普兰湖上的小船。

得知伯戈因南下的盖茨,立即派出了大量的小分队对英军进行不断的骚扰和袭击,一路上伯戈因队伍里的印第安人就像一艘要沉没船只上的老鼠一样,率先逃离了这支正走向穷途末路的军队。当9月19日,伯戈因带领他的剩下的5000人马面对着萨拉托加的美军阵地时,这种局面只能用绝望来形容,他们经历了漫长的行军和不间断的袭击,他们疲惫不堪,后面的粮道被断绝,前面敌人的部队是他们的一倍半,而且占据了高地,并躲在坚固的防御工事后面。

如果用最理性的选择的话,伯戈因现在掉头往回走,一路突围返回尚普兰湖才是最佳选择。但是伯戈因却一定要试一下——我伯戈因在英国军界大小也是个“腕”,这么灰头土脸的回去,还不让人笑死。他唯一翻转局面的希望寄托在训练有素的英国炮兵和优秀的军事工程师身上——大陆军部署在萨拉托加的贝米斯高地上,这片高地东临哈德孙河,西倚高山,正好截断了南下到奥尔巴尼的道路——伯戈因的全部希望就寄托在贝米斯高地西侧的高山上,他希望能够把大炮运到山顶上,然后居高临下的轰击高地上的大陆军阵地,这样他才能突破人数和地利上占据全面优势敌人。这个计划听起来和他攻克提康德罗加的行动有雷同之处,不过军力对比正好反了过来,在提康德罗加伯戈因的部队是守军的一倍半,而在萨拉托加他的敌人是他一倍半,所以唯一的希望是萨拉托加的守军就如同提康德罗加一样麻木不仁。

发现英军正向自己的左翼方向移动的盖茨,立即策马从右翼赶到左翼(大陆军面北布阵,左翼西侧靠山,右翼东侧临河)。在这里他和自己的副手,指挥左翼部队的指挥官阿诺德讨论战术。盖茨和阿诺德是完全两个类型的指挥官,盖茨性格细致,做事注重细节,而且长期在英军中服役,等级观念很强,这种做事方法在大陆军官兵中很不受欢迎,大陆军士兵还给做事絮絮叨叨的盖茨起了个外号叫“盖茨婆婆”;而阿诺德则是另一种类型的指挥官,完全没有受过正规军事熏陶,平时粗枝大叶,但是作战勇猛,身先士卒,而且战场临敌时嗅觉敏锐,平时能和士兵打成一片,很受下级的欢迎(这种人历史上也非常常见,类似于飞将军李广)。

对盖茨的谨慎,阿诺德不以为然——都到这个时候了还讨论个鸟呀?伯戈因已经是困兽犹斗了,现在率领1万2000大军冲上去就可以解决他,阿诺德建议全军出击。但是盖茨反对,认为拖延时间对己方是最有利的,只允许阿诺德派出一部分人马牵制英军的行动。

接下来牵制部队和英军乒乒乓乓打了起来,前方的通信兵回来禀报,战事处于相持不下的状态,阿诺德于是不顾盖茨的反对,率领自己全部的左翼部队,弃了工事向战场扑去,战事进行到下午时,大陆军已经占了上风,尤其是来复枪手们给骑在马上的英国军官以重创,几乎每隔一分钟都有英国军官中弹落马,伯戈因甚至因为军官的减员过度而没法调度部队。这时阿诺德派人给盖茨送信请求增援,说如果能从他的右翼部队增援一部分人马,他就可以彻底打败英军。但是盖茨的回复是今天的战斗已经达到目的了,命令他立即回营,见盖茨不肯派人来支援自己,阿诺德只好悻悻的结束了战斗。返回军营之后,他和盖茨大吵了一架,然后盖茨以违抗军令的名义,解除了阿诺德的指挥权,把左右两翼全部置于自己的直接指挥之下。

首战英军死伤了近600人,踢到了铁板上的伯戈因开始不得不正视自己面临的绝境,他一面开始修筑堡垒,固守待援;一面派人给纽约方面送信,希望纽约方面能够派兵北上救援自己。趁着英军收缩在一起,盖茨占领了一些有利的外围阵地,逐渐对英军形成半包围的形态,对于这种小心翼翼的打法,遭到解除了指挥权的阿诺德的反对,他认为盖茨根本不了解民兵们的性情,如果不趁着士气高昂时大举进攻,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有大量的人开小差,他预言盖茨的部队两个星期内就会减少4000人,按照这个打法,在伯戈因绝粮之前,盖茨先会拖垮自己。

但是这个预言完全落空了,盖茨的部队不仅没有减少,而且一直增加——民兵们只有在士气低落时才会开小差,现在他们正在面对一个少有的盛事——围歼一支正处于绝境的英军。
楼主:淼水有鲸  时间:2020-11-27 09:22:26
二十 萨拉托加(4)

现在伯戈因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来自纽约方面的救援上,不过伯戈因的求援信到达纽约时,豪已经带着1万8000人的大部队已经乘船开始了远征费城的行动,留守的克林顿只有4000人马,连防御纽约都很勉强。直到9月24日,3000名英军从本土来增援,克林顿立即留下一千人和刚下船的新兵们防御纽约,带着余下的3000人北上救援伯戈因,他表现异常出色,一连攻克大陆军修在哈德孙河上的两座堡垒,逐渐逼近奥尔巴尼。

不过克林顿的救援行动已经太晚了,伯戈因已经濒临绝粮,他下令把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每日的口粮削减一半——这个命令在现在看来可能没什么特别,不过在当时可是很能打动士兵的心,因为那个时代军官是一个特权阶级,高级军官都出身贵族家庭,遇到补给困难的时候,只有削减士兵口粮的,军官们依然好吃好喝,有酒有肉——看着伯戈因在自己精致的银盘里戳着有限的几块面包,绝境中的士兵们被感动,因而保持了忠诚。

现在是考虑如何从险境中撤退出去的时候了,但是伯戈因希望在撤退之前再尝试一下进攻大陆军阵地,看看能不能创造出什么奇迹。这个想法遭到手下军官们的激烈反对,伯戈因只好把计划改为用三分之一的人马大约1500人进行一次试探性进攻,看看能不能从大陆军阵地上找到缺陷,如果能找到就投入其余人马,如果不能就撤退。伯戈因说服手下的原因不是因为这个进攻计划更小心,而是在他们和盖茨的阵地之间有一大片麦田,田里的麦子正值成熟,因为打仗农民们不敢来收割,英军可以趁机收割这些麦子来补充撤退时的军粮——没有比这个理由更能说服一支半饥饿状态下的军队了。

10月7日上午,伯戈因亲自带领着1500名英军偷偷溜出自己的营地,向麦田前进,然后开始抢收那里的麦子。很快英军的行动就被哨兵报告给了盖茨,盖茨立即认为这是一个战机,因为英军的位置侧前方两侧都是密林,可以用来掩护不善于列队作战的大陆军和民兵,于是派出6000人马分三路夹击英军,两侧人马通过林木的掩护先攻击,得手之后然后中路的人马跟进。

伯戈因的人马遭到了4倍的敌军压力,只好放弃了最后一次作战的行动计划,向后缓慢的撤退——按照盖茨的剧本这场战斗到这里就结束了,大陆军小胜,阻止了英军的一次军事行动,然后就等着伯戈因绝粮就好了。但是在这幕戏即将落幕的时候,一个不再剧本里的演员突然登场了——阿诺德来了,他本来被解除了指挥权留在军营里,但是听到枪炮声之后,就冲了出来,他喝得醉醺醺的,冲到队伍最前方,大声呼喊指挥民兵和大陆军对英军发起冲锋。英军本来是正在缓慢的撤退的,但是看到大陆军得势不饶人,也来了真火,停下来反击,炮兵向大陆军发射葡萄弹,阻止了他们进攻。

阿诺德见中路无法突破英军,就策马赶到左翼,这里是摩根指挥的大陆军最精锐的人马,他带领这支人马猛攻英军右翼,逼迫他们后退,把中路的英军侧翼暴露了出来。然后他又从右翼赶回中路指挥,也许是为了赶时间,也许因为他“喝高了”,他直接横向在两军的交火火线上移动,枪弹炮弹雨点式落在他身旁的地面上,打的泥土飞溅,但是就是没有一发命中他,阿诺德在硝烟中策马狂奔,看的两边的士兵都傻了眼。

回到中路的阿诺德大声呼喊士兵们跟着他冲锋,看到他如此神勇,士兵们的勇气都被激发起来。英军被正面和侧翼同时猛攻,只好丢弃大炮向后逃窜,阿诺德带人一直追击到英军设防的工事群,守军从工事中反击,阻止了他继续前进。这时阿诺德环视战场意外的发现英军在西侧的一个堡垒设置的不合理,距离其他工事太远,没法互相支援,于是他转向攻击这个孤立的堡垒,他照例冲在队伍的最前面,不过在这次他的运气似乎耗尽了,一发弹丸打在他的大腿上,并且打穿了他的大腿,把马匹打死(没查到具体说什么弹药,不过看这么大威力,多半是火炮发射的葡萄弹),他坐在马的尸体上继续指挥攻击,在夜幕降临时,大陆军占领了这座堡垒,并俘虏了近200名英军。大陆军点燃了堡垒的木质构筑物,向附近的英军营地示威,熊熊的大火在夜幕下闪耀,为萨拉托加的战斗画上了一个句号。
楼主:淼水有鲸  时间:2020-11-27 09:22:26

二十一 尾声

伯戈因的最后一次进攻尝试以异常的苦涩而告终,他下令全军撤退。见英军撤退,盖茨指挥着大陆军不紧不慢的跟在后面,像等待着中箭的猎物因失血而倒毙的猎人一样。天上下起瓢泼大雨,英军的炮车和补给车在泥泞的路面上行进艰难,把半饥饿状态的英军折磨得筋疲力尽。有手下建议抛弃所有辎重和火炮,每人背负6日口粮轻装突围,但是伯戈因否决了这个建议。后人有人认为这是英军最后一次逃出生天的机会——因为当时的雨下的如此之大,以至于燧发滑膛枪已经无法打响,只能用刺刀作战,而大陆军大多数都不会用刺刀,如果大陆军追上来,可以用刺刀解决问题——不过我认为这个建议挺不靠谱的,因为前面路还很长,不可能每天都下这么大的雨,就是摆脱了后面的追兵,前面森林里面还活跃着好几千名民兵,大多数都是丛林战的好手,散兵游勇的英军很可能变成森林里被追杀的猎物。

10月10日,雨过天晴,英军后卫和大陆军前锋进行了第一次接触,伯戈因下令停止撤退,在一片高地上展开阵型,准备最后一搏。不过盖茨并没有进攻他,而是指挥两万大军把他们包围了起来。13日彻底绝望的英军要求投降前的谈判,盖茨回答是必须“无条件投降”,不过伯戈因拒绝了,于是盖茨让伯戈因先开价,伯戈因提出英军放下武器后,可以自由的返回英国,并且承诺这支军队的所有人都不再返回新大陆参战。按照当时的战局来说,这个条件简直就是漫天要价,不过出乎意料的是,盖茨居然同意了。

17日,双方举行受降仪式,英军放下武器,交出军旗。伯戈因来到受降的盖茨面前,解下自己的佩剑双手交给盖茨说,“是命运把我交到了您的手里。”盖茨也按照受降式的规矩彬彬有礼的回答,“你们的英勇作战已经捍卫了军人的荣誉。”(太没有创意了,要是我就回答,“因为你做了一个二呆的军事计划,所以才落到我手里的”)。受降仪式后,东道主斯凯勒设宴款待英军高级军官,宾主双方相谈甚欢,宴会上伯戈因对英军曾经烧毁过斯凯勒名下的一处庄园表示歉意,斯凯勒大度的说没关系,自己家大业大,那些都是毛毛雨啦。

消息被发给大陆会议,代表们闻听都欢欣鼓舞,不过看了盖茨签下的受降协议之后,整个大陆会议都疯掉了,他们搞不清楚盖茨脑袋里的哪根筋不对,居然对已经彻底陷入绝境的敌人开出这么慷慨的条件——还有将近一万名大陆军俘虏待在英军那边,盖茨不用这些人换回自己的战俘,反倒让他们自由的返回英国,而且凭什么就可以肯定他们不会返回美国重新作战,军队是国家的不是他们自己说的算(后来证明大陆会议的是正确的,那些返回英国的士兵迅速被重新武装起来返回战场)。

后人有人认为是盖茨急于结束战斗,好回防奥尔巴尼,阻止正向那里挺进的克林顿部,不过这个假设一点也不成立,如果发动进攻大陆军半天时间就能解决伯戈因,而双方谈判对投降细节的磋商则持续了三天时间,受降式用了一天时间,双方联谊又用了一天时间。如果说担心正面进攻死伤太大的话,那么也不成立,盖茨拥有2万人马,他完全可以抽调一部分人回防奥尔巴尼,其余的人构筑工事围困英军。总之,盖茨对英国人的慷慨是完全脱线的行为,大陆会议认为这个协议简直不可理喻,于是下令不执行协议,扣押缴械的英军。不过由于通信不便,和路途遥远,第一批英军已经在波士顿上船离开了,其中包括伯戈因在内的高级军官,大概他们也知道这个过分慷慨的协议不靠谱,对方随时有可能反悔。

于英军同时离开的还有一首送信的轻型帆船,它载着萨拉托加的详细资料前往法国。12月4日,这个消息在巴黎引起的巨大的震动,从而引发了欧洲政治势力的一系列博弈。

(第五章完)
楼主:淼水有鲸  时间:2020-11-27 09:22:26
第六章 外交与战争



一 大陆与海洋

四千多年前,人类历史上第一支海上民族腓尼基航行在地中海东部,为了区别地理位置,他们把已知的“世界”分为三个大洲,东方的“日出之地”亚细亚,西部的“日落之地”欧罗巴,和南部的“阳光普照之地”阿非利加。最初的欧洲只是指代希腊和意大利,但是后来随着时间的延续,欧洲这个概念混杂了地理和意识形态而不断成长。

这基本上是一片由半岛和岛屿组成的张牙舞爪的土地,内部又被高耸的山脉隔开,因而形成迥异的民族和国家,其中意大利和德意志又被山地分割为更细小的经济区,如托斯卡纳、伦巴第、巴伐利亚、汉诺威等,而西班牙几乎是一片干旱的荒地,英伦三岛以阴冷的气候和野蛮懒散的居民而著称,法国可以在农业时代成为欧洲的重心,从它的地理就可以决定——塞纳河和卢瓦河并肩而流,滋养了法国中部和北部的大部分土地,成为欧洲唯一集中连片的农业区。10世纪时,卡佩王朝法国的国王们除了拥有一顶查理曼留下王冠和称为法兰西岛的一小条狭长领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东西,但是在这一小条领地上却包括了巴黎和奥尔良这两个扼守了塞纳河卢瓦河交通要冲的堡垒,这成为他们成长为欧洲第一个统一强大的王国的基础。(对比一下曾经挡在法国人成长的两个主要对手,金雀花王朝和哈布斯堡王朝,虽然领土广阔,但是却找不到自己的重心,最后被后劲绵延的法国击败)

从10世纪北欧海盗消退,到17世纪以前的欧洲历史,基本上是一个欧洲各国应对法国的不断崛起的历史。到了18世纪初时,法国的成长达到了极限,这时候他们不得不正视这样的一个现实,过去的旧式的大陆-农业世界正在加速演变为新式的海洋-工商业的世界,法国有广阔的海岸线也要连绵的陆地边界,有大陆上的传统利益也有新兴的海上利益,向海还是向陆?俄罗斯标志是一个双头鹰同时注视着两个战略方向,这时因为它两侧都没有强有力的战略对手的原因,而法国不同,无论是大陆还是海洋都有强大的战略对手存在,同时兼顾海陆成为超越法国国力的负担。

七年战争,法国几乎丧失了全部的势力范围,这不仅极大的伤害了沿海的工商业,同时也损伤了法国的民族自尊心,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舒瓦瑟尔公爵登台执政,开始全面向海洋政策转型,这一政策的代价很快就显露出来,虽然路易十五背着舒瓦瑟尔搞了“国王的秘密外交”,但是还是没有阻止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瓜分了法国在东欧的保护国波兰。

为了实现法国重建自己的海外利益的目标,舒瓦瑟尔给法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其中包括重建海军,振兴工商业,强化和西班牙的“家族盟约”(西班牙的波旁王朝发源于路易十四的孙子),另外一个就是寄托在桀骜不驯的北美英国殖民地身上,他认为早晚这些殖民地会和母国发生冲突,这样皆可以利用内乱来瓦解大英帝国。舒瓦瑟尔下台后,这样的政策继续被后续的执政者延续,所以当北美的殖民地打响第一枪的时候,法国的密探就匆匆忙忙的赶来,确认了冲突在持续扩大之后,法国对美国展开了秘密外交。

法国密使到达北美之后,美国人开始的表现的非常冷淡,他们认为自己很容易就能把英国人从北美赶走,让法国人参与进来反而给日后和英国人谈判大英帝国的“二元”架构造成不必要的相互猜疑。但是随着加拿大的战败,美国人不得不认识到,建立大西洋“二元帝国”是完全超乎自己能力的事情,现在连保全北美十三个殖民地都是一个问题,美国迫切的需要法国的援助。

看到美国人回心转意,法国使者开始询问美国愿意为了获得法国的军事援助付出什么代价?

代价?大陆会议很错愕?难道援助不是无偿的吗?难道美国人反抗英国“暴政”的事业不应该得到各国人民的无偿援助吗?法国人不是很恨英国人吗?帮助英国人的敌人不就是帮自己吗?在反复确认了法国人不是来“学雷锋做好事”的,大陆会议不情不愿的表示美国愿意向法国开放贸易——当时的美国人就像是大清帝国一样,认为对外国开放贸易是一种恩惠,就像潘恩他的小册子《常识》里写的那样,美国地大物博,美国物产丰富,全世界都渴望和美国做生意,如果没有英国的《航海条例》,美国商品可以自由贸易的话可以卖出天价,将近二百万的美国人是世界上最有消费潜力的市场,随便给哪个国家开放一下就可以让他们的工商业干个一年半载。

法国使者对美国人的态度很恼火,他不知道这些美国人是天真无知,还是存心拿他们当“凯子”,只好把话挑明了说。首先,法国人对两伙英国人之间的兄弟内斗不感兴趣,要法国人出力帮助北美争取在大英帝国内更好的待遇简直就是痴人说梦,所以要想得到法国援助,美国必须先宣布独立。

其次,法国工商界是会对北美贸易感兴趣,但是这点好处还不足以使法国为美国人打仗,所以你们先宣布独立,然后法国人提供军火和贷款,至于法国是否会参战,什么时候参战,要看时局而定。

对于法国人的开价大陆会议很不满,但是随着英国远征军的逼近,他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按照现在的他们没有什么可以和法国人讨价还价的资本,之后接受这个条件,于是就有了1776年7月初的《独立宣言》。
楼主:淼水有鲸  时间:2020-11-27 09:22:26


987年,法国卡佩王朝领地(上面的蓝点)
楼主:淼水有鲸  时间:2020-11-27 09:22:26
二 明星富兰克林和巴黎风尚

通过了《独立宣言》后,为了商谈军事援助和进一步结盟对抗英国的事宜,大陆会议决定派出了一个三人使者团前往巴黎。三个人中自然要包括最有外交经验和国际声望的老狐狸富兰克林,在这之前的三月份大陆会议还派了西拉斯.迪恩(Silas Deane)去法国筹集物资,这个迪恩是康涅狄格富商,后来被选为大陆会议代表,由于此前经常在法国开展业务,所以了解当地情况,法语也很溜,三人代表中自然要包括这个打前站的。

按照大陆会议利益均衡的原则,富兰克林代表了宾夕法尼亚,迪恩代表了新英格兰,那么第三人就必须从另一个大州弗吉尼亚中选出,首选是托马斯.杰斐逊,因为他法语和拉丁语都非常好,但是不巧他老婆病危,于是决定留下了送爱人最后一程。所以选择李家族的一个人亚瑟.李(Arthur Lee)。

富兰克林和李在法国一登陆,法国朝野上下的主战派们就积极行动起来,开展舆论攻势,一时间三人团风光无二。而这无限风光的9成9都集中在71岁的富兰克林身上,他是一位科学家,法兰西科学院外籍院士,“从天空抓下闪电的人”;同时还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一位有影响的国际活动家,舆论之光照射在富兰克林的闪亮的名头上自然反射出夺目的光芒,照的他身边的两位同僚,一个新英格兰的投机商和一个弗吉尼亚地主黯淡无光。

同时富兰克林的聪明和狡黠也另他更有人气,在美国时作为社会成功人士,他本来也是非常注重穿着的,不过到了世界的时尚发源地巴黎一看,马上就衬托出又多老土了——一个七十多岁的人要追赶巴黎每日千变万化的潮流无论是思维还是精力都不够用,于是富兰克林反其道而行之,穿了一件最普通的衣服,打扮的要多土就有多土,也不戴假发遮挡谢顶的脑袋,外出时带着一顶非常有北美风格的水獭皮帽子。富兰克林这么一身行头,马上引起热议,而且赢得了一大批新的粉丝,尤其成为法国的中产阶级偶像——这不就是卢梭笔下的淳朴的田园气质吗?集伏尔泰推崇的理性和卢梭的浪漫情调于一身。

这里我们要谈一下法国的思想潮流,很多阿三阿四们都知道,所谓的法国启蒙运动“三杰”,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也大概可以神侃几句所谓的三权分立,社会契约论之类,然后自称是这个三个人的粉丝,实际上他们在附庸风雅而已,任何人都不肯能是同时是这三个人的粉丝,这个三人都是水火不相容的,孟德斯鸠年代稍早,同一时代的伏尔泰无比厌恶卢梭,他们实际上是代表了三个不同阶级提出不同的世界观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

孟德斯鸠是一个官僚资产阶级,有贵族头衔,他们的家族长期把持着地方政府的很多权力,亦政亦商。这个阶层拥有巨大的财富,有的是因为世袭(路易十五时代时,贵族禁止经营工商业的禁令已经取消了),有的是因为联姻,有的是花钱购买,所以普遍具有贵族头衔,或者拥有可以比照贵族头衔的职位,比如最高法院法官。他们的主要主张是限制以凡尔赛宫为核心的一小撮权贵资产阶级的权力和利益。引爆法国大革命的“三级会议”召开实际上就是法国的权贵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对立导致的——前者控制着中央政权,后者控制着最高法院(职位是拍卖的,钱少的就是法学再精通也进入不了)和地方政府,权贵资产阶级希望取消官僚阶级的各种免税特权,以挽救国家财政,而官僚资产希望限制宫廷开支和分享中央政权,双方斗了十年时间,权贵资产阶级开除了整个最高法院的法官,而官僚资产阶级搞得权贵资产阶级的“政令不出凡尔赛”。最后政府陷入僵局之后,只好召集三级会议,双方都希望能从更下层的阶级中遭到支持者,不过最后他们都被“干”掉了。


官僚资产阶级或者大资产阶级的特点之一是胆小,因为他们阶级在社会人口比例中很少,而且几乎不承担什么不可替代的社会责任,一旦发生动乱,就非常容易被直接从肉体上消灭掉。所以他们提出什么三权分立、互相制衡、社会不同阶级通过协商和政治架构来达成协议,总之,他们害怕动乱,害怕由于动乱直接造成他们的彻底的毁灭。

我们可以看一下孟德斯鸠提倡的“三权分立”,法国最高法院的成员都是出身于这个阶层(因为要出钱购买,钱少的进不去),所以在孟德斯鸠眼里基本上可以肯定三权之一的司法权是他们这个阶级独享的。而立法权要分为上下两院,上院都必须有贵族头衔,下院里也有很多他们这个阶级的人,所以立法权的一多半也是他们的。

孟德斯鸠还高度赞赏东方的君主制度,视奥斯曼土耳其的制度为人类政治制度的经典之一,这成为他君主立宪主张的重要思想源泉——是的你没听错,他就是这么想的,不是现代某些人说的他是新时代的曙光,他还虚构了一个波斯人在法国所见所谓来讽刺法国相对于东方政治的落后性。因为他观察到在土耳其、波斯、中国这些号称君主至高无上的东方国家,君主的权力实际上非常有限,除了奢侈的享受和礼节性的待遇之外,东方君主制国家实际上是一个社会上层阶级的共和执政,君主不能碰触这些阶级的利益,大臣们可以拒绝执行君主的命令,如果君主一意孤行的话也很简单——发动宫廷政变换一个听话的皇帝就行了。(18世纪法国的“中国热”实际也来源于此,他们喜欢那些大臣可以封还皇帝诏书和可以经常发动宫廷政变的制度安排)

对于行政权来说,他是主张奥斯曼土耳其似的,国王虽然还不完全是橡皮图章,但是凡事都要以权贵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中产生的大臣们为主,总的来说,孟德斯鸠提出的是社会改革方案就是,给权贵资产阶级留有余地,给其他阶级一点好处,其余属于官僚资产阶级。

伏尔泰则出身于一个比孟德斯鸠这样的大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财富和权力都要少,但是也远远富裕与普通人的的阶层,一般来说这个阶级都没有贵族头衔,我自作主张的称之为自由资产阶级,为什么叫自由资产阶级呢?这主要是他们的社会经济主张经常带有自由二字。不过对这个这个自由的理解上,不同阶级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按照伏尔泰的想法,自由就是物竞天择,有钱人的可以自由的剥削压迫屌丝和草根,这是符合理性和自然法则的,不过下层阶级则认为“自由”就是不被其他上层阶级压迫,法国大革命时,不同阶级一起高喊“自由”,后来喊着喊着就发现不对劲,原来对自由有这么多种不同的理解方式,于是罗兰夫人在上断头台时悔恨的说,“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一般来说他们主张经济自由,反对当时奉行的重商主义,因为重商主义主张政府干预以发展工商业和促进贸易顺差,听起来很美,但是绝多数措施和补贴都按照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进行的,他们的好处很少,最容易赚到钱的生意都被官僚资产阶级把持着,他们必须顶着压力和有政府关系的大资产阶级竞争。

自由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一样赞美奢侈的生活,认为这是使艺术趋于完善的必要,赞成包养多个情妇,或者与多名已婚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不过伏尔泰这个阶级反对上层社会的不断召开的“淫乱派对”,因为这些舞会不对他们这个阶层的男性开放,只对女性开放,于是就变成了官僚资产阶级对自由资产阶级进行“性掠夺”的场所。基本这个程序是这样的,每天晚上伏尔泰的老婆就把他的女儿打扮的漂漂亮亮,然后带着她去某爵爷家参加舞会,看是否能有机会成为某位官僚资产阶级的长期情妇,回来之后,他女儿绘声绘色的向他描述,她今晚又被哪几位贵族公子“搞”过了,气的老头子吹胡子瞪眼。

卢梭则是出身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这个阶级出身的人基本上就没有一个“好爹”可以拼,要靠自己努力了。这个阶层出身的人都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因为他们向上看都是可以“拼爹”的人,他们没有好爹就很难和人家竞争,向下看下层的优秀分子又很容易和他们展开竞争,动摇他们的位置。他们迫切的向往向上再爬一步,可以进入“可拼爹”阶层,摆脱这种不安全的境地。他们有时候希望自由资产阶级能够把他们看作属于同一阶级只是相对贫穷的成员,但是这种向往大多数时候很难实现。如果向上爬的努力受到挫折,并且也不被自由资产阶级的精英们尊重,他们就往往会转向另一个极端,发动社会底层反对上层。卢梭的经历可以看到这个一转变,当他为某位侯爵充当秘书的时候,认为自己可以凭借贵人提携向上爬的时候,就赞美上层社会的种种,后来被扫地出门之后,又开始赞美下层社会的美德。

当时的法国社会是一个各个阶级壁垒分明的社会,所以中产阶级爬不上去就转而赞美简朴的生活(尼采说过,穷人赞美劳动,是因为他们没有使自己闲适下来的方法。我们也可以这么说,中产阶级赞美简朴,是因为他们发现没有使自己奢侈起来的钱财。)所以当富兰克林一副土了吧唧的打扮,立即赢得了法国中产阶级一大堆的粉丝。
楼主:淼水有鲸  时间:2020-11-27 09:22:26

三 法国的援助与李的反腐

尽管富兰克林在巴黎的流行风尚中激起巨大的反响,但是与法国达成同盟的努力却并不顺利。在法国政府内,主战派以国务大臣韦尔热讷伯爵(Vergennes)为首,并且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声援,他们认为这是法国从七年战争以来,一直等待的机会,一定不要不要错过。而反对派则是以财务总监杜尔哥侯爵(Turgot)为首——如果用英国的视角来看,这个职位实际上就是法国的首相,政府里最重要的人物,其追随者也大部分都是财务系统的官员,他们认为法国的财务现状非常糟糕,与英国战争必然导致政府财政破产,而且鼓励臣民对他们的统治者造反也绝非一个国王理智的决定,这么搞弄不好就会玩火自焚(后来证明这两项预测全都说对了,政府财政破产导致了权贵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激烈内斗和三级会议的召开,而美国的先例又鼓舞了法国人废掉国王实行共和制)。

主战派激进勇猛,而且深得舆论支持;反战派深沉老练的,都是德高望重的资深政治家,年轻的国王路易十六夹在两派之间也不知道该听谁的,最后做出的一个折中性的决定,给美国人以军事援助,但是不直接参战。于是大批的武器弹药从巴黎皇家军工厂里源源不绝的运出,然后西拉斯.迪恩的皮包公司负责把它们发往西印度群岛,然后由大陆议会海军闯过封锁线去把物资运回来,法国政府还给美国以贷款,用于在法国境内采购各种其他物资。

与法国采取同样行动还有西班牙,他们同样深受咄咄逼人的英国扩张之苦,渴望通过北美来削弱大英帝国,不过他们的疑虑比法国还要大,因为西班牙拥有一大片殖民地,他们担心这种殖民地独立的传染病会传播到拉丁美洲(实际证明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不过近几十年来,西班牙的外交政策一项是以“家族盟约”(西班牙和法国两个波旁王朝的盟约)为基础,以抵抗英国军事和经济侵略为目标的(英国在十年前还强行占领了他们的马岛),所以总是追随法国的脚步,法国做出秘密军事援助的决定后,西班牙也决定援助,两国的第一批援助物资价值高达200万法郎,枪械弹药可以装备2万多人的军队。

看起来富兰克林三人团的收获还是蛮大的,不过从长期来看,争取美法同盟却变得更虚无翩眇起来。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主战主和两派的分歧就会越来越小,原本互相妥协的折中路线反而证明它是最佳的选择——就如苏联在越战对于美国,美国在阿富汗战争对于苏联一样,制造一个强度有限,但是持续无限的战争泥潭,来消耗对手的实力,比你直接在战场上和对方打斗对方更有效果,这是一种四两拨千斤的,以很小的消耗,持续损害对方的策略。

接下来,三人使团内部也发生了矛盾,李掀起了一场反腐风暴,指责富兰克林和迪恩手脚不干净,富兰克林住在巴黎郊外一位伯爵的大别墅里,享受免费的各种招待,而这位爵爷不久就变成了美国军需品的最大供货商之一,他带来法国的两个后代,16岁的孙子和7岁的外孙,也享受着第一流的教育和王子般的待遇,所有和这些相关人等都和美国军需采购有关。

如果说对富兰克林的指责还拿不出黑子白纸的确切证据,而对迪恩的指责则直接落实了。为了避免直接援助北美叛乱者的口实,法国的援助先转给一家新成立的叫“奥尔塔列和谢”的皮包公司,然后在转给迪恩的皮包公司。这家“奥尔塔列和谢”公司的老板大有来头,他叫加隆.德.博马舍( Caron de Beaumarchais),法国文化界名人,经常出入宫廷的门客,也是法国情报界的王牌特工,一位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他那丰富多彩又很龌龊的一生如果发掘出来可以写十几本小说。他出生于一个钟表匠世家,从小一双巧手,制作的钟表巧夺天工,他通过给路易十五的首席姘头蓬巴杜夫人制作手表而得到宠幸,赢得“皇家钟表匠”的称号,成为上流社会的座上宾。然后他发现在宴会上,一个钟表匠没有文化人受到尊敬,于是放弃了钟表匠的生涯,改行写诗,没受过几天教育的他居然很快又成为有名的诗人,然后又开始写剧本,尤其擅长写作勾引妇女、男女通奸的情节,赢得上层社会的欢喜,后来还写了著名的《费加罗的婚礼》。

成为文化名人之后,他很快被法国情报部门招募——当时有招募文化名人当做间谍的习惯,因为他们可以通过“文化交流”的方式出入欧洲各个上层社会的,便于开展情报活动。他通过自己的聪明和机敏,为法国完成了一系列高难度的情报活动,成为法国的王牌特工,深受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宠幸。除了写作、当特工,博马舍还经商,从事金融投机,并先后娶了两位富有的贵族寡妇,从而得到大笔财富,他的姓氏博马舍就是从一次婚姻中得到的,从而拥有了贵族头衔。不过这个两位贵族寡妇在过门不就就死掉了,而是死的不明不白,当时就有传言是博马舍图财害命,毒死了自己的妻子(他是下毒的高手),不过当时他圣眷正隆,后来法国大革命时,有人告发他,不过年代过去太久,已经没有办法获得验尸的证据,因而不了了之。

这样一位人物和迪恩这样一个人物碰在一起自然没什么好事情,他们两个串通起来,把很多是法国政府和民间的无偿援助作为有偿的采购记账,产生的利润博马舍和迪恩二一添作五进行分肥。当时迪恩公司经手的包括,法国政府的援助、民间的捐赠、以及在欧洲的采购,此外迪恩还自己做一部分生意,因为进出账目如此之杂,迪恩自以为不会有人发现。不过李然不会做生意,但是作为大种植园主,看账本还是很有一套的——不就之后,李发现了迪恩的玩的猫腻。

李提醒三人团之首的富兰克林,不过富兰克林不以为意——你想让马儿跑,还想让马儿不吃草吗?在当时地产阶级在道德上贬低商人阶级实际上是完全有道理的,当时的从事政治活动都是没有薪水的,地主们靠地产生活,由于打理地产很容易,所以空闲时间很多,把从事政治看作一种荣耀举动。而商人阶级则必须投入巨大的精力来料理自己的生意,所以商人从事政治都是有所图,要么是为了自己所在的利益集团代言,要么是为了以权谋私,所以在富兰克林看来,迪恩的行为很正常,如果他从中“来一手”反而不太正常。

没办法李只好写信给自己在大陆会议里的堂兄弟——理查德.亨利.李,大陆会议上的南方地主们纷纷发难,北方代表们拗不过,只好牺牲迪恩——这件事后来导致了迪恩的被召回受审。
楼主:淼水有鲸  时间:2020-11-27 09:22:26
四 美法同盟

进行完反腐之后,李又开始反间谍的工作,他认为整个使节团都被英国情报机构渗透了,来往的客人、伺候他们的仆人、为他们工作的秘书都是英国间谍,后来证明,李的嗅觉是正确的,这些人中确实有很多人都为英国情报机构效力,其中最重要的是使节团的首席秘书爱德华.班克罗福特(Edward Bancroft)。

这个班克罗福特出生在马萨诸塞一个富商家庭,后来去欧洲留学。迪恩未发达的之前,还受聘给班克罗福特做过若干年的家庭教师,(有时候你不得不相信物以类聚这句话,有些品种上帝似乎总是让他们互相靠拢)后来迪恩娶了一位富有的寡妇,发达了起来。后来班克罗福特在英国伦敦还认识了富兰克林,凭借和这两个人的关系,班克罗福特深受信任,成为使节团掌握机要文件的秘书。他收受英国情报机关的钱财,经常把一些机密内容伪装成情书发出去,然后然后他的情人——英国特工用显影药水来读取隐藏在“情书”纸张上的情报。

不过李对他的一直怀疑他,他像富兰克林反映,不过富兰克林依旧不以为意,一副“虱子多了不咬人”的态度——反正我们也没有能力肃清围绕在使节团周围的英国情报网,而且里面不仅有英国间谍,还有法国和西班牙间谍,不如就听之任之吧,说不低还会对我们有用呢。

日子一天天过去,美法同盟似乎已经彻底变得遥遥无期时,奇迹发生了——伯戈因像一只傻鸟一样一头撞进萨拉托加的死胡同,一整支军队被俘的消息震动了英国朝野,英国上下开始重新思考他们平定这场“叛乱”的难度,舆论上再也不是气势汹汹的喊打喊杀。执政的首相诺斯勋爵长得肥肥胖胖的,生性胆小,本来就不喜欢打仗,一听说要开始打仗了,就要求辞职,说自己不是战时首相的材料,不过国王乔治三世不接受他的辞呈,他只好充当这个战时首相。

在首相这个位置上,诺斯勋爵一点外交主动性也不能发挥,上面是一个热衷于打仗的国王,中间是议会中托利党人的多数派,下面是要求严惩北美叛乱者的老百姓,从上到下把诺斯的政策捆的死死的,只好硬着头皮努力去镇压叛乱。现在舆论开始转向,议会也变得审慎,诺斯勋爵决定调整自己的政府策略,准备和大陆会议谈判解决问题。

萨拉托加的消息传来,也震动了巴黎,国务大臣韦尔热讷伯爵马上意识到英国政府可能会进行妥协,立即派人和富兰克林的三人团进行关于同盟问题的磋商,这时候证明了富兰克林的聪明和狡诈,有时候英国的情报网也是可以为他们所用的——停滞不前的美法同盟问题有了新的进展——这个消息几乎立即就跑到英国首相的办公桌上,诺斯勋爵也着急了起来,也马上派出使者去巴黎和富兰克林谈判,并且他开出了非常慷慨的条件,几乎是当时英国朝野可以允许一个首相开出的最慷慨的条件——只要大陆会议收回《独立宣言》,重归大英帝国,那么一切都可以谈,包括航海条例的贸易管制,西部土地的权益,而且英国政府将废除1763年以来所有让美国人不快的法案,并且以议会法案形式承诺,永久性的放弃要求北美承担帝国军事费用的权利。

他哪知道,这恰恰是老狐狸的诡计——

1777年底,英国特使保罗.文特沃斯(Paul Wentworth)乘着圣诞节的喧嚣刚踏上法国的土地,马上各种消息就满天飞,原本应该是秘密会谈被富兰克林处理的非常高调,差不多整个巴黎都知道,英国要和“北美叛乱者”妥协了。

1778年新年刚过,富兰克林和文特沃斯的“秘密”谈判就开始了,据说双方都显示出非常亲切的态度。会谈的所有细节都通过法国间谍和富兰克林的故意放风透漏出来,法国从政府到民间舆论都变得异常紧张。在英美的第一轮谈判结束后,法国政府约见了富兰克林,询问他的态度,老狐狸虚伪的说,美国人已经打了两年的仗,已经疲惫了,不想再打了,既然英国政府的条件这么慷慨,那么美国准备妥协。听完之后,法国大臣沉默了一阵子,然后只问了一个问题:“法国需要做什么才能让美国彻底切断与英国的关系?”——于是大功告成。

1778年2月5日,经过一些简单的讨价还价之后,《美法联盟条约》的草案达成:法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双方互派大使。条约生效后,法国将向英国宣战,并派遣海军前往北美。法国将向美国提供经济援助,援助款项可以在战后用实物的方式偿还。没有法国的同意,美国不能单方面与英国缔结和平条约。不过后面两条美国人都没有很好的遵守,他们既不想偿还当年的援助,也没有认真履行同盟的义务。条约草案签署之后,被发往美国,需要大陆会议的最终签字才能正式生效。
楼主:淼水有鲸  时间:2020-11-27 09:22:26

五 费城之战

为什么曾经的大西洋二元帝国的高调倡导者富兰克林不接受英国政府的优厚议和条件?为什么他要处心积虑的搅黄这次议和?富兰克林说美国经过两年战争已经疲惫了,不想再打了,实际上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美国的精英阶级们可能真的已经感到疲惫了,但是美国的中下层社会却兴致盎然,瓜分了保皇党土地的农民们不会停止战争,撕毁了债权人债务的负债者不会停止战争,在私掠船掠的英国商船财富的渔民和水手们不会停止战争,他们才刚刚尝到甜头,在战争中得到向上爬的野心家们不会停止战争——就如罗马人所说的那样“任何从战争中获得利益的人都不会被战争吓倒”。富兰克林了解美国的政治现实——大陆会议号称代表整个北美十三个殖民地,但是它约束不了各州,而各州又约束不了已经武装和自我组织起来的农民和渔夫,所以即便大陆会议接受议和,也没法阻止战争持续下去。

富兰克林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不会缘木求鱼,只能顺水推舟,趁机要挟法国政府达成协议。不过诺斯勋爵不明白这个道理,他是一个英国内地长大的公子哥——这也是英美政治特点,执政者大多数都是国内长大没见过世面公子哥,执政后又把主要精力用于议会内不同利益集团的相互博弈,所以他们对外界事物都很无知。诺斯勋爵仍然不死心,他认为是富兰克林个人作梗,不过这没有关系,他可以直接绕过这只老狐狸,和大陆会议直接谈判,他认为他很容易说服大陆会议,因为他手里有一个很重的筹码,作为“叛乱首都”的费城还在英军手里。

费城什么时候落在英军手里了?整个问题实际上是和萨拉托加战役同时发生的事情。在伯戈因在萨拉托加陷入困境,并向纽约求援的同时,威廉.豪早已经率领英军大部队离开了这座城市,不久之后,英国舰队和装载着1.7万名陆军士兵的运输船在特拉华河口投锚。在他们的对面是严阵以待的2万多名大陆军,由华盛顿亲自率领,在特拉华河口布放,以阻止英军沿着特拉华河北上,攻入费城。

这时候的华盛顿的军队构成已经和过去大不一样,2万多人中有1.1万人新组建的职业军队——过去的大陆军是以各地志愿来参战的人员和各州按照摊派比例征发的一年期作战人员为主,华盛顿认为这样的军队构成极不稳定,也没法提高军事素质,一直呼吁组建一支“正规军”。对于这样的建议大陆会议的人口头上支持,具体的无视——因为英国革命的前车之鉴放在哪里,长期议会就是因为接受了一位将军要求组建正规军的建议,结果这支正规军最后变成议会的主人,这位向议会提建议的将军成为英国的护国主——克伦威尔。

不过在从纽约到新泽西的惨败之后,严峻的现实终于说服大陆会议接受华盛顿要求组建一支正规军的要求,大陆会议通过决议,计划组建一支3.5万人的职业军队——不过后来由于财政困难,数量始终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军队完全由大陆议会发饷,退役后享受一笔退役补贴或者一块西部土地的所有权,服役期为“三年或者整个战争期间”。

——这个歧义句后来引发了1781年的兵变事件,服役了三年的士兵要求退役,不过大陆会议解释是他们必须按照“三年”或者“整个战争期间”中较长的那个时间段服役,因为战争没有结束所以他们不能退役。这个解释纯属大陆会议在耍无赖,因为如果如此那么它们当初直接写“在整个战争期间服役”就好了,“三年”完全是多余的,实际意思是士兵的服役期是三年,不过如果战争提前结束(当时他们还挺乐观的),那么士兵就可以结束服役。不过后来由于大陆会议发行的纸币“大陆元”疯狂贬值,士兵的军饷也大幅度缩水,所以在1781年时,大陆会议根本就不可能招募到新兵,所以只好耍臭无赖。

华盛顿人马驻守在河口,他有大半年的时间修建工事,自以为固若金汤。然而在军事上面对防御最有利的武器不是强攻,而是机动,你进行迂回和转移攻击方向,对方却没办法把修建的多面堡和战壕着一起搬走,在拿破仑战争以前,军事上甚至认为一次对对方防御阵地成功的“迂回”,就等于一次胜利了。华盛顿这样的“业余选手”不明白这样的常识,但是豪这样的“半职业选手”还是明白的。

豪见在特拉华河口没有机会,于是向南转入切萨皮克湾(Chesapeake Bay)。切萨皮克湾有众河之母的称号,有150多条规模巨大的河流注入这个大海湾,南北狭长,规模巨大。豪在海湾北顶点登陆,这里距离费城只有50英里左右。豪的军队逼近费城,华盛顿急急忙忙带了一万人的从特拉华河口赶回,在费城近郊的一个小河湾——白兰地湾(Brandywine Creek)凭河设防,但是由于布防匆忙,很多水浅处都没有派兵封堵,英军一面从正面牵制大陆军,一面派出部队从一处水浅处涉水渡河,迂回到大陆军阵地后方,前后夹击,华盛顿大败,损失了一千人,向内陆逃窜。英军攻入费城,大陆会议成员逃往一个小镇约克。

豪占领费城后,出过安民告示,留下康华利带领3000人守费城,自己亲自率领派9000人向内陆前进,威逼华盛顿的部队,驻扎在费城以北的日耳曼城(Germantown)。丢了费城的华盛顿被大陆会议责难,为了挽回自己的名誉,决定反击,10月3日夜,华盛顿率领大陆军1万1千人溜了出来,向英军阵地前进。

大陆军采用了当时最新潮的“纵队”战术,分成四路纵队利用地形进行机动向英军发起进攻,被惊醒的英军采用传统的大横队应敌。4日凌晨,天空弥漫着大雾,地形也非一马平川,这样的天气和地理本来是对采用纵队的一方非常有利的,因为横队最主要的好处是可以发挥滑膛枪的火力,但是这样的天气和地形却发挥不出火力优势,没有纵深的战线一旦被纵队突破就变成一面倒的屠杀(拿破仑时代法军惯用的战术)。但是华盛顿却没有利用好天时地利,有个纵队居然在大雾中走偏了方向,结果和另外一个纵队自己人打了起来,遗失了战机。结果英军从容的列好队,进行反攻,打退了华盛顿的进攻。

11月份,华盛顿和豪又在白马市打了一仗,大陆军再败一阵,只好逃窜到一个叫做“锻造山谷”(Valley Forge)地方过冬。这个地方得名于当地的一个炼铁厂,山谷的位置刚好在费城和约克之间,也算是华盛顿向大陆会议表明一个心意——我虽然仗打的很烂,但是一直很忠于你们,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始终把包围大陆会议放在首位。

楼主:淼水有鲸  时间:2020-11-27 09:22:26


楼主:淼水有鲸  时间:2020-11-27 09:22:26
六 副官救主

华盛顿带着败军在“锻造谷”准备过冬的时候,北方萨拉托加大捷的消息传来,盖茨和华盛顿,长期以来的一对竞争者此时对比如此的明了,一个带着胜利者的光环,另一个搞得灰头土脸。

早就对华盛顿不满的大陆会议 汉考克以及新英格兰代表们,再一次提出换掉华盛顿的建议,不过像往常一样,这个建议旋即引发了南北双方的军权之争,南方的代表坚决捍卫华盛顿的总司令位置,不过这一次情况比上次更加不利,因为现在连中部的代表们也反对华盛顿继续担任总司令。

偏偏这时候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时候西拉斯.迪恩东窗事发,这就需要从新英格兰选出一个代表代替迪恩,北方人选出了约翰.亚当斯担任新的代表,不过这个亚当斯当时还担任着大陆会议下设的“军事委员会”的 一职。现在亚当斯去巴黎当谈判代表,那么军事委员会 的位置就空了出来,当即就有人提出一个折中方案,让盖茨接任 的位置——用现在的话讲,这个军事委员会的 和军队总司令的关系,相当于国防部长和总参谋长,前者从宏观上管理军队,并负责后勤工作,并监督后者的行为是否得当,后者直接掌控军队,从权力上说后者更大,但是从名义上说,这个军事委员会 还要比总司令高一级。阻止盖茨担任军事委员会 和捍卫华盛顿总司令的位置,同时做到这个两点超出了南方代表们的能力上限,要么盖茨担任 ——干脆要么反过来,华盛顿交出军权去当 ,南方代表们只好默许了盖茨接任 的决定。

不过盖茨对不能直接指挥军队的委员会 职位并不满意,不久之后,另一个对华盛顿不满的人就和他勾搭在一起,这个人叫做
托马斯.康威(Thomas Conway),曾经长期在法国军队中服役,为了谋取更高的位置,被富兰克林和迪恩推荐到了北美大陆军,担任准将军衔,在日耳曼城战役中是少数表现出色的指挥官之一,素来瞧不起华盛顿和其他因为政治原因被任命为高级军官的门外汉,而和盖茨一见如故。

两个华盛顿的反对者见面之后,康威向盖茨提出了一套削弱华盛顿权力的方案。首先是让盖茨向大陆会议提议,任命康威“监察将军”,这个监察将军将代表军事委员会直接进驻华盛顿的司令部,监督他的军事指挥——这是一个高招,军事委员 位置虽然高贵,但是毕竟不能直接干预华盛顿的指挥,现在有了这个一个监察将军,就等于盖茨在委员会里拿着一个遥控器。

第二个计谋是拉拢华盛顿手下的一个师长。这个师长可了不得,他叫吉尔伯特.德.莫蒂勒,不过后来所有的历史书都习惯用他的爵位来称呼他,他是法国世袭贵族——拉法耶特侯爵,而且是法国贵族中最有钱的一小撮宫廷权贵之一。他的祖父、父亲、好几个伯父都死在和英国交战的战场上,和英国人可谓仇深似海,听说英属北美发生“反政府行为”后,自己装备了一支的志愿军,并买了一条船,打算到美国参战,不过他的动静太大,老早就被英国情报系统盯上了,当时法国还没有正式参战,所以英国政府一抗议,法国政府只好扣留了他的船和志愿军,于是他只好一个人孤身前往美国。

这个19岁的侯爵到了北美之后,虽然嘴上没毛,但是大陆会议当然明白他的身份的分量,立即给了他一个少将军衔,然后“移交”到华盛顿的司令部担任“助理”,准备让这位侯爵在北美吃好、玩好、如果情况比较安全的话,适当过过打仗的瘾,最后再安安全全的送回凡尔赛宫,让他在路易十六的宫廷里给美国多说点好话,多拉赞助。

计划虽然设计很好,但是拉法耶特到达华盛顿司令部不久就赶上大陆军在白兰地湾的惨败,一片兵荒马乱,也就没人照顾好这位少爷,他自动跑去正在溃败的斯特林的师去帮忙收拢败军,虽然没帮上什么大忙,但是表现的足够勇敢,他骑着马在枪林弹雨里穿梭,小腿中弹血流满了靴子,当英国掷弹兵挺着刺刀发起冲锋时,所有人都拼命的跑,恨不得当年出娘胎时不多长两条腿,他坚持走在队伍的最后方。事后,华盛顿称赞他的勇敢和军事热情,向大陆会议提出把表现不佳的斯蒂芬少将的师交给他指挥。

这个人对华盛顿太重要了,因为当时大陆军90%的枪械弹药都是法国提供的,而是这位侯爵是法国最显赫的宫廷贵族之一,同时也是法王路易十六和他那位被称为“赤字夫人”的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亲密朋友(这三个人年龄差不多),如果他坚持支持华盛顿,那么大陆会议里就没人敢动这个总司令的位置。

当时的盖茨打完萨拉托加之后,马上制定了北上收复提康德罗加,然后入侵加拿大以牵制英军兵力的计划。他拉拢拉法耶特的诱饵就是北方军团的军团长——你不是喜欢打仗吗?只要你点头站在我一边反对华盛顿,那么马上就可以得到一个方面军的指挥权,独当一面负责北上入侵加拿大的计划。

不过盖茨失算了,他没有具体考察一下拉法耶特和华盛顿的关系,两个人已经情如父子,就差没用亲爹亲儿子称呼了。拜英国人和他们在大陆的盟友普鲁士所赐,拉法耶特出生时他的整个家族已经没有一个男丁了,他是从小被一堆寡妇带大的,所以他从小就渴望父爱。到了华盛顿的司令部之后,华盛顿当然明白这个人身份的重要性,立即每天嘘寒问暖,再加上华盛顿身材高大,长相俊伟,立即激发了拉法耶特对父亲形象的向往,甚至好几次表示要认华盛顿当父亲。现在听说有人要他反对自己的“父亲”,立即勃然大怒,不欢而散。

虽然没能拉拢到拉法耶特,但是盖茨在军事委员会里依然步步紧逼,看起来华盛顿要么自动放弃总司令的位置,要么就会被盖茨和康威一帮人架空。关键时刻,华盛顿的副官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力挽狂澜,扭转了局面。

当时汉密尔顿因为军务派去盖茨那里,盖茨正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接见他时,又来了其他事物,于是盖茨出去处理。汉密尔顿趁机偷着翻阅盖茨的信件,发现一封信是康威写来的,打开信封一看,里面到处都是辱骂华盛顿的话,并且还提到现在军队中很多将领都对华盛顿的指挥能力不满。汉密尔顿喜出望外,偷偷把这封信带走了。

回去之后,汉密尔顿立即拿着这封信捕风捉影大做文章,说什么盖茨和康威正在串通军队中的将领准备逼宫,自己要当总司令——这一点恰恰击中了大陆会议最大的心病,担心军队产生自己的思想——我们用你盖茨当总司令是一回事,那是我们信任你,如果军队拥立自己的将领做总司令,那事就大了?

盖茨想当克伦威尔吗?华盛顿的支持者们趁机大造声势,一顶大帽子把盖茨扣得心惊肉跳。接着事件达到了高潮,一个华盛顿的支持者以康威在信件里的用词侮辱了华盛顿为由,要求和他决斗。决斗中一枪击中了康威的嘴巴,差点把他打死(以当时滑膛手枪的精度,要做到这一点也挺不容易的,也许是嘴太臭,老天爷看着不顺眼),这件事之后,康威也心灰意冷,辞职打铺盖回法国了。

盖茨见势不妙,也要求辞去军事委员会 的职务,回去当北方军团长。不过华盛顿的支持者怎能纵虎归山,按照华盛顿的建议,盖茨被派遣新成立的“东方军团”当军团长。这个东部军团是个光杆司令,手下没有一兵一卒,主要负责新英格兰地区的民兵协调工作——你不是最近两年和新英格兰的人混的挺熟的吗,那就接着和他们混吧!
楼主:淼水有鲸  时间:2020-11-27 09:22:26
七 西印度群岛来的冒险家

这里我们必须分出一定的笔墨来介绍一下这个设下奇计搞垮了盖茨的春秋大梦的副官——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外国人,从西印度群岛来。按照通常的说法是他是一个私生子,母亲是一个西印度群岛的糖厂主的女儿——雷切尔.莱温,属于是大家闺秀,按照汉密尔顿自己的说法,他的母亲是“高贵而优雅”的。这位高贵而优雅的女性有一段悲伤的婚姻,她被家里强制安排了一段门当户对的婚姻,嫁给岛上另外一个糖厂主,并有了一个孩子。后来逃离了这段婚姻,在另一个岛上结识了汉密尔顿的父亲,一位英俊潇洒的苏格兰贵族公子詹姆斯.汉密尔顿,坠入情网,然后开始了一段新的婚姻,然后有了两个孩子,小的一个就是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不过因为种种原因,她没有成功摆脱前夫的婚约,所以这段婚姻不被法律承认,所以汉密尔顿是私生子。

当然这都是汉密尔顿的支持者(这几乎包括了美国的大部分富有阶层)经过“美颜”的。他的父母和出生地似乎经过考证是准确的,但是具体情节是无法考证的。不过如果按照常识来讲,这段经过美化的俊男美女的遭遇充满破绽。首先当时的女性除非守寡,不然很难有足够的社会经验,所以没有一个男人的帮助,她很难从一个岛逃到另一个岛上。

第二就是她和前夫所生的孩子异常残酷的对待两个同母异父的兄弟,说明他非常痛恨他的母亲的举动——这种痛恨是非常反常的,如果他从小家庭就没有幸福,和母亲关系不好,就不可能产生这种激烈的情绪,只有被从幸福生活中剥夺的人才会有这种举动。

第三点,那位詹姆斯.汉密尔顿虽然出身高贵,但是并不是长子继承人,所以拥有的财产非常有限,而且是一个出了名的花花公子,不事生产,主要生活方式就是靠着一张好皮囊吃软饭。

第四点,莱温的前夫和长子一直都知道她私奔到了什么地方,不过一直到她死后才出面处理问题。

综上所述,如果用一个常识性的推论的话,事件应该时这样的——雷切尔.莱温本来的婚姻应该时非常幸福的,不过在生过一个孩子之后,正好是一个女人最容易出轨的时期,花花公子詹姆斯.汉密尔顿趁虚而入,把她拐走了,私奔到另一个岛上,这件事之后,她可能后悔自己的一时性冲动,不过她的前夫拒绝原谅她,所以她也没有脸面回去。

几年之后,莱温带出来财产都花的差不多,软饭男汉密尔顿就抛弃了她和两个孩子。莱温拼命的拉扯着两个孩子,积劳成疾在汉密尔顿13岁那年就病死了。她当年婚生的长子被派来处理她的身后事,长子把所有的家产都带走,没有留下一点给汉密尔顿兄弟——按理说长子是要以后继承一座糖厂加种植园的,如此富有的人根本不可能看上那点财产,唯一合理的推论就是,这是纯属报复,他希望看到两个同母异父的弟弟异常凄惨的下场。

不过这个两个兄弟都自食其力的活了下来。尤其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聪明异常,很快被一个商人看中做了账房,在这里他学会了货币兑换和金融的初步知识。16岁时,一场飓风袭击了西印度群岛,汉密尔顿给当时在北美很有名的一家报纸写了一篇报道了描写这次飓风的经过,发表之后引起了当地社区领袖的注意,他认为这个孩子是天才,于是发起一场募捐,筹集了一笔钱送他去纽约读书。在纽约他先后报考国王学院(现在的哥伦比亚大学)和普林斯顿学院,不过都因为文化课不合格而被拒之门外。他不得不在一家语法学校(相当我们这个时代的高中)补习了一年,然后考入国王学院。

在大学里他已经表现出对出人头地异常炽烈的渴望,然而一个穷小子想要出人头地,无非就一下几个方式,第一“拼岳父”,如果你有一张好皮囊,那么搞一个高干的女儿,虽然不能拼爹,但是可以拼“半个爹”了;第二,当奴才,选一个有前途的“主子”,然后低三下四的伺候他十年八年,等他高升了就可以罩着你;第三,凭“贵人运”,总有这样的时候,你不低三下四的,也会有人王八看绿豆一样赏识你,提拔你,当然这种伯乐总是太少,几率太低;第四,金鳞岂是池中之物,一遇风云变化龙——战争、乱世总是能够让有能力、肯冒险,运气又不差的人迅速的向上爬。

显然,汉密尔顿也明白这些,在他的日记里这样写道:“我渴望成功,为了成功,可以去冒生命危险,但是不能牺牲人格。我希望能发生一场战争,让我展现自己的能力。”这时候法国吞并了科西嘉岛,当地一些人跑到英属北美组织抵抗运动,汉密尔顿就跑去参加,希望能够有朝一日通过参加战争寻找向上爬的阶梯。就在这个时候,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了,汉密尔顿和拿破仑就这样失之交臂。(拿破仑他们家属于科西嘉望族,不过他们家赞成法国统治,属于“科奸”一伙)。

楼主:淼水有鲸  时间:2020-11-27 09:22:26
八 西印度群岛来的冒险家(下)

1775年,美国“走私与抗税”运动爆发,汉密尔顿先观望了一会,认为有机可乘,就也学着在报纸上发布文章,抨击“英国暴政”,开始在“自由之子”中小有名气。到了1776年初时,时局更加混乱,汉密尔顿组织几个大学同学从纽约的英国军火库里顺出两门3磅小炮,然后招募了60来个人,组织了一个炮兵连,自己任命自己为炮兵上尉。然后他四处化缘,凭借俊朗的外表,伶俐的口齿,他为自己的炮兵连添置了队旗、全套统一的制服,在一大帮乱哄哄的民兵队伍里显得格外另类。在纽约战役时他和他的炮兵连多次参战,但是表现并不突出,不过后来新泽西大撤退时,他的炮兵连逃亡最少,而且始终保持着严格的纪律和整洁的仪表,这引起了所有大陆军高层的注意。

当时普遍认为,汉密尔顿皮相好、文笔好、口齿伶俐、待人接物八面玲珑,是当副官的好材料。华盛顿的爱将格林、炮兵主管亨利.诺克斯(Henry Knox),甚至华盛顿本人,纷纷要延请他当副官。成为副官整天在司令部里工作,接触的都是上层人士,很容易积累人脉,无论是向上爬、“转型升级”,还是获取灰色收入都容易,本来是所有人都渴求的位置,不过汉密尔顿不为所动,坚持在炮兵连当小上尉。

在普林斯顿战役,汉密尔顿立下首攻(他的炮兵连在所有炮兵中第一个赶到交火前线,用散弹轰击,击溃了在一座教堂里顽抗的英军部队),从此在大陆军里扬名立万。然后他立即毫不犹豫辞掉炮兵连长得职位,到华盛顿的司令部里当副官。

为何汉密尔顿又突然转了性,热衷于干副官起来。干副官的好处是接触机要,扩展人脉,在基层领兵的好处是可以立功光耀名声。名声与人脉是两种不同的资源,你如果想升官发财、搞点票子的话,那么光有人脉就够了,但是如果你要成就一番大事业,那么两者就要相辅相成,从这一点来看,就知道此人志向不小。我现在要把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这个完全没有家世背景的穷小子向上爬的历程完整的描述一下,当然一部分内容到这个时候还没发生,如果以后买个官司之类的可能在叙事效果上更好,但是这不是一部通俗的历史娱乐作品,我的目的是讲述历史的经验和智慧,所以我觉得还是完整的叙述比较好。

一个穷小子要如何出人头地?

第一步是要审时度势,看准时机。比如汉密尔顿就抓住了北美人抗税与走私这一运动,驶入出人头地的快车道。

第二步,要承担风险。如果你一无所有,还想以小博大,那么你就必须承担巨大的风险成本,而获得充分的风险溢价。抢劫军火库可不是一件风险低的事情,弄不好小命就没了。历史上在乱世崛起的枭雄要么是世家门阀子弟,拥有巨大的资源可以利用,要么就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草莽英雄。很多能力和智力都过人之辈,反倒是给这些大字不识的草莽们来回驱使,敢当手下?为什么呢?应为他们不想承担早期创业的风险成本,等人家摊子的拉起来了,才过去投奔,所以只能当手下。

第三步,名气和人脉要相配。光有人脉没有名气,成不了大事业。但是名气太大,没有人脉反而会招来祸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脉需要时间去积累,但是扬名立万的机会取往往稍纵即逝,所以两者之间更要学会取舍。汉密尔顿做的很到位,首先抓住大陆军初创的机会,先立下一功,建立自己的名声,当然也不要太大,然后迅速加入华盛顿的司令部,开始积累人脉。凭借自己出色的能力,不就成为上校副官长(相当于现在的参谋长),主管整个司令部的日常运作,什么人事、情报、上传下达、有时候大陆会议的补给和军费不够用,他还得到处去“化缘”,所以无论是在军队外还是军队内都结识了很多权贵人物。

第四步,寻找可以罩着自己的“半爹”。接下来,汉密尔顿就开始到处托人给自己说媒,不仅要求新娘要漂亮,而且一定注明要有一个有钱有势的老爹。这样高的条件一时间自然找不着,不料因缘却自己找上门。汉密尔顿“窃信救主”不仅搞垮了盖茨,保住了华盛顿的帅位,而且也为北方军团的前任军团长斯凯勒报了一箭之仇。所以斯凯勒立即注意到这名副官,经过这位房地产大亨的认真评估之后,认为这个块“地皮”很有增值潜力,决定把自己的一名女儿——伊丽莎白嫁给他,从此汉密尔顿和纽约地区最显赫的家族联系在一起。

第五步,驯服“半爹”。汉密尔顿找老婆一定要求未来的岳父要有钱有势,你可能以为他一定是图钱,斯凯勒也是这么认为的,当即要把大笔的金钱给汉密尔顿。但是汉密尔顿坚决不接受岳父的一分一毫,连老婆的嫁妆都一分钱不碰。大家可能会想,汉密尔顿能做到这必须具备两点,第一是有志气,第二是生活简朴,不需要用到很多钱。不过恰恰相反,他生活奢侈,恨不得把过去二十多年受穷的日子都补回来。但是不要岳父的资助,从哪里来钱——答案是借钱花——斯凯勒家的乘龙快婿还担心他没有偿还能力吗?没钱就去借,嘴上说不要老婆家的钱,但是实际上是靠着老婆家的财富担保在搞“融资”,而且还让岳父另眼相看。凭着自己有能力、有名望、有人脉、还有岳父,迟早是会发一笔到若干笔横财的,到时候把债务堵上就完了。

第六步,人脉广了还需要更大的名气。后来汉密尔顿羽翼丰满,就决定放弃副官长的优厚职位。约克敦战役时,他看准时机,辞去副官职位,领兵作战,攻克了两个小堡垒,成为这场又法国人进攻、英国人防守、美国人打酱油的战役中,大陆军唯一的亮点。从此,汉密尔顿所需要的东西就都具备了,立即退役,在岳父的资助下在纽约从政,当选纽约州的大陆会议代表。

楼主:淼水有鲸  时间:2020-11-27 09:22:26
九 农村包围城市?

我们讲完汉密尔顿的“励志”的经历,接下来要回到对峙的战场上。在结束了日耳曼城附近的两次战斗后,大获全胜的豪率军返回了费城,开始自己的冬季“休假”,城里的保皇党人纷纷围绕在他身边,自然有新的牌友和情妇陪着他寻欢作乐。

当然在潇洒之余,他也吸收了在新泽西过冬时的教训,再也不敢让部队“自行解决补给问题了”。他命令所有的部队无论英军和黑森军都老老实实的待在营房里过冬,各级军官要严加看管自己的手下,所有补给问题由司令部统一解决。然后他打开钱箱,向周边农村高价收购各种农产品、牲畜和酒,以供给部队。听闻豪司令官在费城高价收购,半个宾夕法尼亚都活动起来,在冬日的马车道上,到处是赶着车去费城卖货的农民。

所谓有人欢喜有人愁,另一面的华盛顿带着他的大陆军,猫在“锻造谷”里的小木屋,却在忍饥挨饿。华盛顿不断的给在约克镇的大陆会议去信,要求解决他的补给问题,最后把自己最信任的爱将格林直接派去当特使交涉。但是现在大陆会议本身都自顾不暇,那里还有能力照顾这支军队,只好给各州去信,要求他们帮忙提供补给,各州受到信有的派了一些车队送了一些粮食和肉意思意思,有的干脆就完全不理睬,这点东西要喂养将近一万张嘴显然根本不够。怎么办?有人给华盛顿出主意——向周围的乡亲们“借粮”——既然你们有这么多东西供给费城的英军,为什么不能供给给“自己人”。

说是借,实际上就和明抢没什么区别。但是北美的农民也不是省油的灯,各村各镇早就想到了大陆军会来这一手,各地都有站岗放哨的,看见大陆军的征粮队来了,立即报信“乡亲们!小鬼子进村了!赶快把粮食都藏起来,牲畜都赶到后山去,家里有漂亮小媳妇的脸上抹上锅底灰!”

大陆军的征粮队进了村,表面找不到任何粮食和牲畜,想要进一步搜查的话,对面的农民也是全副武装的,绝非善类的样子,硬上非打起来不可,除非“见点红”,否则征粮计划根本没法实行——但是华盛顿害怕造成恶劣影响,不敢让部队大开杀戒。等征粮队一撤退,农民立即把粮食都拿出来装车,赶着车带着牲畜去费城卖给用银币收购的英军后勤部门。

大陆军在锻造谷里气的咬牙切齿,一些士兵实在饿得受不了,就偷偷的外出抢劫,华盛顿也只好装作没看见——他总不能让自己的部队都饿死,现在是冬天,想吃树皮草根都找不到,如果你们能自行找到解决办法,我也就装作没看见。

华盛顿装聋作哑,不过有人却看得清清楚楚——无论在什么社会上,总有这样一帮人,混的不怎么好,家无隔夜粮,他们看着其他人去费城跟英军做生意赚了大钱,看得分外眼红,既然我没有本钱做买卖,那么就只好做点“不需要本钱的买卖”——抢劫。不过锻造谷毕竟还驻扎着一支“官军”,如果这支官军出来平乱怎么办?不过其中的头领人物们都是泼皮无赖出身,深知江湖和社会的规矩,他们明白华盛顿的部队也缺粮,于是有了注意。

很快宾夕法尼亚附近出现很多“义军”,他们打着反英旗子,专门打劫“保皇派”村庄,抢来钱财就大秤分金,抢来粮草牲畜除了一部分只用之外,还要送一部分去锻造谷,美其名曰支援自己的军队——自只是靠着和这些“义军”进行合作,华盛顿总算是解决了过冬的粮草问题。

华盛顿的烦恼解决了,但是豪的烦恼就来了。当年在新泽西的失败是因为他没有控制好自己的军纪,所以他今天吸收教训,控制好了自己的军纪,但是发现一个新的问题是——他控制不了华盛顿的军纪。附近的村民派出代表到费城要求英军的保护,但是豪在整个冬季都没有派出部队,这直接导致了英军的威望大跌——按照美国历史宣传学家的说法——在义军游击战的配合下,虽然豪占领的费城,但是等于被大陆军“围困”在费城内整整一个冬天。

楼主:淼水有鲸  时间:2020-11-27 09:22:26
@天际之雷 2017-09-16 23:54:14
先生所有发表的帖子都看完,不明白先生为何发去臭名远扬的国观大粪坑,虽然老希也说要到布尔什维克当中宣传,可那里可没多少您寄望的80后,大多是老毛左,无所作为等死的渣渣。
预言阿三撤兵也高呼神预测,可见有多么的脑残,稍为有点历史知识和逻辑推理,不用收集太多信息也可以推测的好吧。
-----------------------------
此言差以,基本上玩论坛的都是80后,90后都在微信和自媒体上。整个天涯似乎只有关天茶舍是一帮70后。

所谓毛左、民主派实际上都是中产阶级在领导,毛左基本上教科文卫等政府清水衙门出身的中产,民主派是在商业中出身的中产,毛左在打底层运动的注意,民主派希望能得到商业精英的资助。这一点和当年魏玛共和国酷似,无论社民党、德共还是天主教同盟都是中产阶级在主导。只不过需要团结的力量不同而已,实际上社民党和德共,天盟以及元首的纳粹党在争取的社会群体是很多都是互相重叠的。



楼主:淼水有鲸

字数:339735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6-03-05 19:19:00

更新时间:2020-11-27 09:22:26

评论数:53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