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旅游休闲 >  初冬时节看泉州古城

初冬时节看泉州古城

楼主:zzz0401  时间:2020-12-25 14:05:00
庚子的冬天已到北京城外,北风的先头部队在城里扫了几次,把气温都给扫没了。我们还须像往年一样,出京向南去躲几天。去哪里?太太嚷嚷若干次想去泉州看看,那就把它安排上,这次就去泉州吧。

你别看泉州在福建也就是一个地级市,地位和知名度还不如厦门,连车牌号都只能排到“闽C”,也就是“一般一般,福建第三”。可古时候泉州就算是很有名气了,战国时期的闽越国即是此地,大头目是越王勾践的后代,可能是三孙子。隋文帝杨坚得了天下之后,于天皇九年(589年)设了一个泉州,这是“泉州”这个地名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地图上。那一年的泉州是包括福州的,泉州首府也是在福州附近,因为那个地方在闽越国时就是首府,叫做东冶。到了宋代,赵匡胤于乾德二年(964年),设了一个平海军,军长就驻扎在泉州。因为澎湖在平海军防区之内,所以这个军叫做平海军。没几年,赵匡胤他弟赵光义就把平海军改成了泉州,军长改成了知州。自此,泉州成为宋代外贸大港,相当于海关的市舶司就建在泉州,知州手下还有水军若干。到了明代,朱元璋把泉州设成了府,任命了一位知府,泉州衙门大堂里坐上了府台大人。既然是泉州府,那下面肯定还在好几座县城里有辖下的县老爷和喽啰们。府台大人通常坐在城里办公,那座城叫做“鲤城”,现在是泉州市的老城区。

队隋唐时期,广州是中国最大的港口,有海上广州海通夷道通往东南亚和印度。因为泉州离丝绸和瓷器产地更近,特别是专做外贸的龙泉青瓷窑;从宋代到元代时期的五百多年里,泉州一直都是世界第一大港口,也就是公元1000 - 1500年。那时候,什么达·伽马、迪亚士、哥伦布和麦哲伦之流都还没下生。中国的运输船从泉州和广州出港,把丝绸瓷器、花椒大料和麝香玫瑰油运往西方的悲惨世界。外国人管泉州叫“刺桐(Zaitun)”,闽南话发音。西方贵族们都说中国的瓷酒壶“值得拥有”,其实那就是我们的歪把夜壶,民窑出品,要不就是官窑质检官挑剩下的。现在,古代中国三大港口广州、泉州和宁波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泉州定为海上丝路的起点。

泉州既然很古老,那一定有古迹可看。中国的古建都是木头搭的,不易留存。普通的民居遇上冬天里的一把火就会“瓦塌了”。能留存下来的除了皇宫就是名刹,倒不是因为它们用火点不着,而是塌了还有人出钱重建。泉州就有一座名寺,也是福建最大的梵天净地,那就是开元寺,很多人都知道的。

这座开元寺不是在名山中的大刹,而是就在古代鲤城中,现在是泉州的老城区。鲤城不是因为出鲤而名,它是因为形状似鲤而得此雅号。鲤鱼最著名的是有二撇八字胡,我估计鲤城的外形肯定不带八字胡,派无人机上天上也看不见。因此,把它叫做鲤城并没有十分的道理,完全可以叫做鲢城或者鲑城,甚至鲨城。从老街步行街西口往东走一百米,就可以看见开元寺山门对面的红砖影壁。



影壁上没有那些梵文吉语,而是简单的“紫云屏”三个字。虽然字上有金子,可它面北背日,永远照不到太阳,因此没有金光发射出来。

这个紫云是有讲的。开元寺的前身是唐睿宗垂拱二年(686年)建立的莲花寺,说是唐睿宗垂拱二年,你把它叫做武则天垂拱二年也行,还好认好记。这一年,鲤城富甲一方的财大人黄守恭无缘无故在梦中见他家桑园中莲花盛开。梦醒时分,他就发下大誓,把桑园抹平盖起了莲花寺。中国古代以紫代表富贵,比如紫气和紫云。李白曾有“东海沉碧水,西关乘紫云”句,从西关乘紫云往东走。颐和园里的西城关上有“紫气东来”额匾,就是出自李白这首诗。黄守恭建莲花寺时,据传有紫云飘过工地,他便让人给他传播说是“紫云黄氏”。这块影壁就是当年紫云升起的地方,因此叫做紫云屏。

别急着看山门,这影壁还没说完。影壁上要有一条正脊,不稀奇;正脊两端没有脊吻,而是向上卷起的,这也不稀奇,南方常见这样的屋脊,我以前说叫做“卷杀”。稀奇的是这个卷杀不是一根杀,而是二根杀,这个叫做“燕尾脊”,闽南特有的建筑装饰。燕尾出自《诗经·小雅》的“鸟革翚飞”,革(念及)是鸟的羽翼,翚(念灰)是有漂亮羽毛的野鸡。这是周王宫殿落成时的奏颂美词,说明当时周王宫屋脊就是双杀,平民百姓家屋脊是单杀。这种燕尾脊最早只能用于皇宫,代表“双燕归脊”,吉祥得不得了。后来流传到民间,也就是“飞入寻常百姓家”了,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在其它地方都失传了,却只在闽南保留了下来。

看看,这个开元寺很神奇吧?不仅有创始人留下的痕迹,而且有周王宫才有的建筑风格,颇有古风。

转过身看看山门,山门两边有八字影壁。



看看山门殿。



可以看见大门上有一块“紫云”额匾,据考为元代高僧释可中所书。门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中间明间开门,次间下有槛墙,上面是镂空木刻隔扇窗。梢间封闭,有镂空木刻圆窗。门殿上面是黄色琉璃瓦硬山顶,这个是敕建的标志。看看上面的正脊,燕尾双杀上卷脊端,脊端不需要脊吻,但是有飞龙脊饰。正脊上非常花哨,中间有五层宝塔脊刹,脊背装饰的是双龙吐火戏珠,火珠下面是沸腾的海水。每条龙都有神气活现的龙须,后面都跟着有麒麟、凤凰和大公鸡。看见这条屋脊,让我想起了广州陈家祠屋脊上的灰雕。这条屋脊虽像岭南的灰雕屋脊,可是差距很大。第一就很明显,它是弯的,凹向上。第二,那些花哨的装饰不是灰雕,而是瓷贴片。这条正脊是典型的闽南建筑特征。这座屋顶还有一个特点,它的前后坡是曲面的,也是凹向上,有利于屋顶的水排得更远。你看,还没有进山门,已经看到了经典的闽南建筑。

进去山门殿看看。





中间挂的“敕大开元万寿禅寺”,说明了黄色琉璃瓦的来历,果然有敕建的因素。唐玄宗开创的开元盛世让唐朝非常发达,相当有钱。他在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就下了一个诏书,让全国各州都建一座开元寺。泉州这里的莲花寺当时已经规模不小,就被征用做了开元寺,这是这座开元寺的由来。这块匾可不是唐玄宗给题的,它是在元代被赐名“大开元万寿禅寺”的,匾是1984年重做的。匾下有一副白话楹联“此处古称佛国,满地都是圣人”,原为南宋朱熹所题,别人谁敢在这里写大白话楹联?原件已失。近代弘一法师重写一遍,再造此匾,1984年刷新。

抬头往上看,这是最常见的抬梁式构架。柱子粗壮,没有中柱,所以内部空间很大。也没有天花板,叫做彻上明造。山门的梢间里有哼哈二将的神像。

门殿后面有一间出厦,单檐歇山顶。



这间出厦也有闽南特点,你看它的山花,红砖贴面,彩色灰雕装饰画,上沿是多叶形。这也是闽南特有的山花,真是把山面做成了花。

进了山门往前一看,好家伙,这个广场可是太大了!他们管这里叫“拜庭”,大殿里站不下的时候,跪在这个庭院里拜佛。



考虑到一千多年来,这座开元寺毁了好几次,又重建好几次,没什么说的,这里缺了一座天王殿。肯定是被毁后没有得到重建。往两边一看,也没有钟鼓楼,肯定是和天王殿一起毁了,也没有重建。往东边却可以看见有一座塔。



虽然还没看见塔的全貌,但肯定不是唐塔。过去看看。这是宋代楼阁塔!



此为镇国塔,唐代咸通六年(865年)原作是木塔,太易燃了。后改成七层砖塔,还是毁了好几次。现在这是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重建的五层楼阁石塔。宋代楼阁塔的典型是砖心木塔,现在还能看到的代表作是杭州六和塔,但那也是按照宋代原样重建的。木塔能保留下来的极为罕见,最著名的是山西应县木塔,辽代的。

走到近处看看。



八角仿木,斗拱出檐。一层东西南北有门,其它面有窗,门窗两边是金刚力士浮雕。以上各层也有门窗,门窗两边都是人物浮雕,上面各层有浮雕的并不常见,雕刻人物的更是极为罕见。辽塔以砖石搭建多见,但一般都是密檐的,只在下层塔身上有金刚力士浮雕。我在河北涿州见过两座辽塔,都是砖石楼阁式,没有浮雕。看来契丹人从大宋学到了楼阁塔,用得很少;也从宋代这座塔学到了石刻浮雕,用得很多。

再回到殿前广场,两侧都是古榕树,树下有几座小塔,看上去是老和尚的灵塔,其实是圆肚佛像塔。



这样的圆肚佛塔并不多见,应该是南宋时期的。

殿前广场中路照例要有香炉,不止一座。其中有一座莲花石雕很吸引我。



最下面的花岗岩八角须弥座和上面的不是一体,显然更古老。须弥座之上的八角莲座龙鼓造型罕见,石刻的主体莲花杯就像是夜光杯,曲线非常优美。最上面坐着一匹狮子,看那鬃毛是南方的狮子。

南方寺院大雄宝殿前少不了经幢塔。



中间的经幢柱可能是古代的,下面基座和上面的石塔肯定都是后补的。

灵塔中间还有二座石塔,东西一边一座。



看上去有印度阿育王塔风格,牌子上说是宋代的。现在常见的阿育王塔都是铸铜的,用来藏佛舍利。上面这样的石塔也是非常罕见。

看完了殿前广场,来看看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下面是三尺半高的花岗岩台基,台基前面是三尺高青石须弥座月台,月台前方和两侧都有花岗岩垂带踏跺供僧俗人等上下进出。须弥座束腰上有石刻浮雕,不是金刚力士们,我看着像是人头马,他们说是狮身人面像。



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它居然是九五之尊!前后有檐廊,左右有檐无廊。上檐下额匾魏碑体写着四个大字,我这文化程度只认识一半,有志愿者告诉我说那是“桑莲法界”,桑就是黄家桑园,莲就是桑树开了莲花。这四个字还被抄写在山门外的八字影壁上。垂脊的脊端坐着一位金刚力士,戗脊上是七只白鸽。佛家劝人念经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几只白鸽在大殿梁下终日听高僧念经,最后落地而亡,然后托生到大款家去了。这里的白鸽大概是象征“白鸽听经”,说明殿内高僧法力无边,念经可以普度众生。

来看看它的正脊装饰。



和门殿一样的曲面坡。弯脊翘角燕尾卷杀,脊端有飞龙,脊墙上也有驾云的飞龙,这些都和门殿屋脊一样。和门殿屋脊不同的是脊墙上的飞龙不喷火,因为中间不是火珠,而是一条吐水金龙。这条金龙是脊刹的一部分,他背上驮着那座五级浮屠,就是五层宝塔。门殿上的五层宝塔是死壳膛的,这里的宝塔却是空心的。脊墙上的飞龙身后装饰也和门殿不一样,门殿上是麒麟、狮子、凤凰和公鸡等吉祥兽;这里是一盘子吉祥果、一把壶(里面应该不是酒)、一口缸(里面可能是翠花的酸菜)和一座带盖的簋(里面应该是豆腐),还有繁茂的树枝,上面都结满了人参果。你看,前面门殿上是精神上的吉祥物,这里大殿上是物质上的吉祥食,神奇吧?这些装饰不像是瓷片贴的,倒像是灰雕。

大雄宝殿正面中间五间是明间,有两扇四抹隔扇门,彩绘镂空木雕棱花。看看明间的门。



五明间两边各有二梢间,白石槛墙,也是彩绘镂空木雕棱花。看看梢间正立面。



再看看前檐廊下。



从外面看,这座大雄宝殿是斗拱抬梁构架。这座大殿最早是唐垂拱二年所建,历经若干次被毁和重建,据说现在的大殿是明崇祯十年(1637年)重建,之后只有修葺,没有扒倒重建。进去看看它的木结构。





没错,这是斗拱抬梁构架。不过,明代的斗拱结构可不是这样的,这显然是唐代风格。说明历代重建都保留了最早的建筑风格,难能可贵呀。

看看中柱梁上挂的“大雄宝殿”匾。



看那上面的时间是崇祯壬午年,那就是崇祯十五年(1642年)。落款是“虞山孙朝让书”,这是崇祯十年重建大雄宝殿,十五年落成时泉州知府孙朝让所题原匾,近年有刷新。孙朝让除了做知府,还善藏书,书法也受人喜欢,据说前些年还有人把他的书法送去拍卖。

上面图里还可以看见匾的两边立柱斗拱上有叫做“飞天”的木雕。飞天是从印度传来的,神话里管音乐舞蹈诸般娱乐的神祗。中印友好时期,印度政府出资在洛阳白马寺复制了一座著名的桑奇大塔,它的外形是一个大圆包,这就是佛塔覆钵的来历。印度著名的桑奇大塔上就有飞天神像浮雕,开元寺大雄宝殿里这一排柱子上都有飞天神像,叫做“飞天乐伎”,中国佛殿里的这种装饰太稀奇了。

大雄宝殿的佛龛似乎像通常一样在中柱和后金柱之间,其实它是在中柱的前后二排金柱之间。佛龛上面供着五尊佛像,这一点很不通常。在汉传佛教中,大雄宝殿通常供奉三世佛。一般在前面天王殿里供有弥勒佛,大雄宝殿里中间是释迦摩尼佛,它的左手是东方药师佛,右手是西方阿弥陀佛。在大雄宝殿供奉五方佛的是佛教密宗。我们通常念的是显宗佛经,显宗说只要念这些经就有立地成佛的远景。密宗则不是,密宗说除了念这些显经之外,还要修一些不传人的密法,都修到位才有成佛的希望。泉州开元寺是现在中国南方唯一的密宗寺院,北京法源寺和大同华严寺也是密宗佛寺。密宗大雄宝殿五方佛和其它五佛寺一样,中间是毗卢遮那佛,就是大日如来;他的左手是东方阿閦(念处)佛和南方宝生佛;他的右手是西方阿弥陀佛和北方不空成就佛。你其实不用记住那么多,只要知道三座佛像是显宗的三世佛,五座佛像是密宗的五方佛就行了。泉州开元寺修密宗是有原因的,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下诏建官寺的时候,各州都有一座官寺,都叫开元寺,都是修密宗,其时密宗刚刚传入中国不久。这么一说,这座泉州开元寺的寺名是唐代的,建筑样式是唐代的,修炼的佛宗也是唐代钦定的,能这么一直传承一千多年下来更加不容易了。

看看下面这是北方不空成就佛像,双手持禅定印。



下面这是一位胁侍菩萨。



进去仔细一看,乖乖!这个进深不是五间,而是七间,规格超过故宫太和殿呀!它在中间佛龛位置去掉了中柱,佛龛占了两排内金柱的宽度,因此显得非常大。中柱的前面有三排金柱,后面是两排,那就是屋顶前坡长后坡短呗。前面三排金柱减掉了中间的一排,这样一来,佛龛前的空间也是特别大。来算一算,面阔九间,应该纵向有十列柱子;进深七间,横向就有八行柱子。大殿内应该有八十根柱子,加上前后檐廊各十根檐柱,一共就是一百根柱子。因此,这座大雄宝殿号称“百柱大殿”。这个百柱大殿在信佛的国家都小有名气,很多信佛的外国人专门来看,还带来供品。其实,现在的这座大雄宝殿没有一百根柱子。殿内佛龛前减掉一排金柱,这是八根;佛龛位置又减掉六根中柱,一共减掉十四根柱子。所以,现在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一共有八十六根柱子。这些柱子过去都应该是木头的,据说也是明崇祯十年重建时改成了石柱。大门进来的两根柱子上有蟠龙浮雕,虽然简单,但很气派。

在显宗大雄宝殿里,佛龛背后是万佛山。这里是一座正规、端庄的观音坐像。这是密宗的法则,叫做正观音,是六种观音像之首。善财童子和龙女站在两侧,两边玻璃柜子里分列十八罗汉。其它寺院万佛山上都是泥塑彩绘或者木刻,这里的观音菩萨和十八罗汉都是贴金的,相当豪华。

楼主:zzz0401  时间:2020-12-25 14:05:00
各位读者,非常抱歉,由于本人天涯相册限额已满,而且即使删除既有图片也无法继续上传图片,后面已经无法继续更新。今后也不能再新发旅游贴了,各位只能回看老帖了。对不起各位了。
楼主:zzz0401  时间:2020-12-25 14:05:00
经向客服申请,相册扩容成功。谢谢客服。
随后继续更新,以飨读者。
楼主:zzz0401  时间:2020-12-25 14:05:00
从大雄宝殿两侧走到后面,地势升高一个层次,上面又是一个平台。平台上有两颗巨大的菩提树,



菩提树和榕树是一族的,只不过没有气根,叫做毕波罗树。这树生在南亚次大陆,中国南方靠人工栽培,北方就是人工栽也培不出来。传说释迦牟尼当年在毕波罗树下修道,最终得道成佛,自此便称毕波罗树为菩提树,菩提是梵语“觉悟”的意思。因此,佛教寺院中都要有菩提树,象征在本寺修行能够觉悟。在东南亚和中国南方寺院中都是要种菩提树的,北方种不出来怎么办?就用其它树代替,一些寺院用银杏代替,北京大觉寺大雄宝殿后的银杏就非常有名。北京五塔寺原大雄宝殿后也有两棵古银杏。也有用其它树替代的,北京云居寺大雄宝殿后面也有二棵菩提树,管理人员说是菩提。上世纪五十年代,印度曾经送给中国菩提树苗,养在北京植物园,应该是现在的北京植物所。

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菩提树下坐着本寺老僧,正在读着手机上的佛祖金句,估计是在追求顿悟。



老和尚告诉我说这后面是戒坛,叫做“甘露戒坛”。



北京有一座戒台寺,里面的选佛场是中国最大的戒坛,建于辽咸雍五年(1069年)。中国北方三大戒坛的另外二座在河北正定隆兴寺和五台山清凉寺,泉州开元寺甘露戒坛在全国数第二,数第三的是杭州昭庆寺戒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

甘露戒坛建于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是一座三开间的正方形大殿,也是斗拱抬梁结构。四周有檐廊,外面是石柱,殿内是木柱。现在所见是清康熙五年(1666年)重建,采用了和大雄宝殿一样的唐代风格。戒坛殿屋顶下层是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上层又坐了一个黄色琉璃瓦八角攒尖顶。



殿内是木制五层戒坛,最上层供的是卢舍那佛像,中国最有名的卢舍那佛像是龙门石窟那座最大的佛像。前面大雄宝殿供的毗卢遮那佛是法身佛,这里供的卢舍那佛是报身佛。这里的戒坛比北京戒台寺小很多,和尚受戒时,三师七证不能像在戒台寺那样坐在最上层,在这里只能坐在第二层。

名刹一定要有的还有藏经楼,开元寺的藏经楼就在戒坛殿后面,更高一级。



据说这里最早是法堂,就是大和尚讲经的地方。现在这座楼是民国时期改建的,已经是水泥的了,但还仿木。下面还是法堂,楼上藏经。藏的经里有一些好东西,有五代时期闽王叫王审知的捐的用真金白银写的二部《大藏经》,现在还存有一些页面。还有元代大法师血书《法华经》。佛像就不用说了,肯定有历代不少座;其中有一座楠木千手千眼观音像是明代出品。这些好东西现在都搬迁到佛教博物馆去了。

从藏经阁往东,有一座小院,走近一看,叫做檀越祠。



“檀越”是梵语,意思是“施主”。能在这里建祠堂的施主那绝对是大施主呀!找僧人一打听,这居然是紫云黄家的祠堂,从鼻祖黄守恭开始都在这里受祭。中国所有寺院里,能给开山鼻祖建祠祭祀上千年的,恐怕只有这座泉州开元寺了吧?这里的佛家祖孙们还真是知恩图报。

再往东是泉州佛教博物馆。



石牌楼和院墙肯定是新修的,门前的两对石狮子倒像是老物件。

进去看看那座楼。



这是近些年盖起来的楼,楼上栏杆中间匾上写着“本生院”。本生就是《本生经》,印度佛教故事集,里面讲的是释迦牟尼前生无数转世的行善故事。可能这个地方过去是开元寺的本生院吧?

佛教博物馆过去又有一片建筑,这里最早是称作小开元寺的准提禅林,供奉的是密宗的准提菩萨。现在开辟了一部分做为弘一法师纪念馆。这座大门也是新盖的古建。



看看它的石刻浮雕盘龙柱。



镂空石刻窗棂。



进了门,院子里有一座花岗岩弘一法师胸像。



后面一进院子里盖了一座和甘露戒坛殿形制一样的楼阁。



大家都知道弘一法师就是李叔同先生。李先生是天津人,据说其降生时有喜鹊衔松枝飞入产房,先生终生把这松枝带在身边,受其祥瑞之气。李叔同自小便跟随长辈念佛,颇熟练。十八岁购置钢琴学习西乐并练习作曲,曾为南京大学校歌谱曲,还填词《送别》在电影《城南旧事》中演唱。二十六岁东渡求学,期间参加票友社登台。三十二岁东京美术学校毕业,画了一张自画像。三十九岁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取名演音,号弘一。同年在灵隐寺受比丘戒。五十岁前后游诸山名寺讲学搞科研,是为大师已成。弘一法师晚年常住在泉州开元寺,并在这里讲经,最后是在泉州不二祠去世。不二祠那个地方现在已经没有了。李叔同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他是中国话剧奠基人,西乐推广第一人,中国油画鼻祖,书法金石大家,门殿楹联即是弘一法师所书。弘一法师还是佛教界高僧,研究并修行律宗至深,被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从戒坛往西走,看见一堵黄墙,上面写着“桃莲应瑞”,是民国初年开元寺大和尚圆瑛法师手笔。这四个字也被抄写在山门外的八字影壁上。南方寺庙里的墙经常是涂成黄色,江南更甚。



转过去一看,这里还是一处大宅子。





这里叫作水陆禅寺,现在是“堂客”,反了,应该是客堂。堂客是说家里的内人,寺庙里没有这样的内人。客堂就是本寺的招待所,行脚僧住的地方,东土大唐的玄奘长老要是来的话也住这里。唐僧修得正果后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去了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时候,黄守恭还没有得梦桑林莲开,还没有开元寺。

水陆禅寺附近有一个小院子。



里面堂屋的额匾上真是写着“知恩图报”,这个位置和那边的檀越祠几乎相对应,它们互相呼应。这个院子叫做“安养院”,就是骨灰堂,可能是寺内僧人的归宿,市民应该是不能来这里的。

客堂之南有一稀罕物。



北京有二座九龙壁,这里是一座麒麟壁。这不当不正的地方如何会有一座影壁?而且麒麟是中华神兽,与佛家高兽无关。原来这座麒麟壁原本不在这里,是在离这儿不远的城隍庙门前,就是弘一法师最后住的敬老院旁边,城隍庙拆迁的时候把它迁到这里保管。

我曾在河北蔚县暖泉古镇东门见过一座麒麟影壁,那是彩绘的。这里的麒麟壁可是很高级,全规模的山字影壁。中间高壁两边山墙如果向前收,就是八字影壁,也叫撇山影壁。这座影壁在山字外又增加两面矮壁,向内收成直角,成了端墙,天下第一。三段正墙上都有带绿剪边的黄色琉璃瓦顶,上卷的燕尾脊,很正规的闽南风格。中间壁心上是一只彩色贴瓷火麒麟;左手壁心是灰雕松竹梅芝鹿鹤猴鹊,肯定是象征福禄寿,很吉祥。右手壁心也是灰雕,一只大象驮宝瓶,瓶中插戟,戟上挂官家磬腰牌,另一只大象驮照妖镜,一堆灵芝上也有宝瓶,瓶里插枪,枪上挂帅旗钱串子,这边是升官发财,级级高升,很励志。回过头再看中间,麒麟脚下飞舞着祥云、药葫芦、酒盅、书卷、笔墨、状元挂的大红花,顶上是发射红光冒着绿烟的太阳,闽人想象力绝对丰富,但这里倒是有书笔了,学而优则仕呗。两边端墙上一头是老头举着拍子抓蜻蜓,另一头是老头举着芭蕉叶打蝙蝠驱冠状病毒,老当益壮的意思。影壁的落款是“乾隆乙卯洪阳辉造”,乾隆乙卯年是乾隆六十年(1795年),这阳辉兄一定是泉州地方名人,要不就是城隍庙长官。

麒麟壁再往南,有一块石碑。



旁边有一扫地僧,见我要拍照,说“米芾写的”。我赶快端端正正地拍了一张,心说“这里都是大师,真不愧满街都是圣人呀”。

石碑的东面,有一棵古树,那是紫云黄家桑园之树。当年,黄守恭梦见开莲花的桑树就是它。黄先生抹平了桑园盖起莲花寺,但是保留了这棵菩萨托梦之树。

石碑的西面是一座楼。



这个叫做虎豹楼,是题“桃莲应瑞”的圆瑛法师建的,南洋万金油大贾胡文虎胡文豹兄弟所捐。当时是开元慈儿院,就是儿童福利院。这一看就是民国建筑,也是典型的南方民居楼房。过道在外面,室内是里外套间,华南现在还有很多这样的楼房。

站在虎豹楼边一侧身,就又可以看见一座塔。



没得说,这是开元寺双塔中的西塔。这东、西二塔形制一样,先头看东塔时,没有仔细看那塔刹,这次可以好好看看。



从下往上看,最下面是石刻覆钵底座,然后是一个石鼓,一个石刻莲花座。莲花座之上是七层中式铁相轮,相轮之上是华盖。华盖之上是向着四个方向的铁制番草,也叫缠枝莲,指着东西南北正方向。最上面是鎏金宝葫芦刹尖。这个塔刹苗条舒展,非常漂亮。看看塔的整体。



北面。



西面。



南面正门,石刻额匾上写着“仁寿寺”。



这两座塔都是后来的,东塔最初建于唐代咸通六年(865年),木制楼阁塔;西塔最初建于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年),也是木制楼阁塔。现在的这两座塔都是南宋时期重建为石塔的。西塔建于绍定元年(1228年),东塔建于嘉熙二年(1238年)。当初的二座木塔不知道是不是一样的,但后来重建为八角石塔的时候可能是仿了当初的东塔。二塔都有一个不断头云纹边台基上的三尺须弥座。



须弥座束腰角柱是一座托塔金刚力士,一共八尊。这些金刚力士长得各不相同,却不像其它地方的金刚力士那样用双手托举须弥座上出涩,他们都是放开两手用头顶着。西塔的壶门浮雕是吉祥物,东塔是人物故事。

须弥座台基上有一圈花岗岩扶手栏杆,四面有扶手踏跺。



须弥座上就是五层楼阁式塔身,下层四个正方向有拱券门,另外四个方向是方窗。上面四层也是这样,各层门窗错开。每层上有仿木斗拱歇山顶屋檐,最上面是八角攒尖顶。你注意看那些斗拱,这是唐式斗拱,不是宋式,所以我说它是仿唐代木塔的宋代石塔。西塔一层门两边是金刚力士浮雕,窗两边是人物故事浮雕;上面各层门窗两边都是人物故事。东塔一层门窗两边都是金刚力士,上面各层门窗两边都是人物故事。考古的人曾丈量过,说西塔比东塔稍矮。这两座塔看上去一模一样,其实还是有一些小不同的,求大同存小异吧。

塔上的浮雕人物都是《本生经》中的故事,开元寺新盖的佛教博物馆挂“本生院”匾,是不是和这里的本生经浮雕有关?有人曾经研究过这些浮雕,都能在《本生经》里找到相对应的故事。《本生经》里有五百多个故事,这里浮雕反映的只是很小一部分。中国流传最广的不是佛祖前世的故事,而是佛祖当世的故事,就是所谓的佛生八相:降兜率、托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转轮和涅槃。西方基督教是在教堂用彩色玻璃窗拼出圣经故事,宣传教义;佛家在中国是用佛生八相图宣传教义;道教虽然没有固定模式,但也有很多图画和故事宣讲仙人事迹。各种宗教都是用一些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普通百姓宣传自己的那点理论。

宋代时期差不多的是辽代石塔和砖塔,契丹人从大宋文化学到不少东西。辽塔的楼阁石塔有叠涩出檐的,也有仿木斗拱,但仿的是宋代斗拱。辽塔门两边也有金刚力士浮雕,估计是从大宋学来的,但是已经是高浮雕,而且石刻砖雕都更复杂。泉州开元寺这两座宋代石塔真是非常棒,我觉着要看宋代木塔肯定是杭州六和塔,要看宋代石塔那就可以看这两座塔。

泉州开元寺已经在1982年被列入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之,一圈看下来,泉州开元寺果然名不虚传。
楼主:zzz0401  时间:2020-12-25 14:05:00
未完待续
楼主:zzz0401  时间:2020-12-25 14:05:00
看完西塔,从开元寺西门出来,坐公共汽车向南,拐过一个路口,在府文庙站下车。马上就可以看见一座牌楼,六柱五楼,闽南风格黄色琉璃瓦斗拱单檐歇山顶。额枋上写着“文庙”,侧枋上写着“德侔天地”、“道冠古今”。



文庙,当然就是孔庙,可是这里却叫做府文庙。府文庙就是府学和文庙,府学就是公办大学,那这里就是泉州大学加孔庙的意思呗。北京的孔庙和国子监在一起,那里就是国立大学加孔庙。过去的学校分为私塾和官学,泉州府文庙就属于官学。各州、府、县都有自己的官学。一般的府学都是学庙合一,就是学校、教育局、孔庙合在一起,类似于北京的国子监。泉州的府文庙应该是府学和文庙分开的,叫做左学右庙。南京也是,左边是江南贡院,右边是夫子庙。过去府学入学要经过考试,有一定名额限制;也可由府长举荐,也有名额限制。府学毕业合格可以参加乡试,优秀学生还有奖学金,叫做“禀膳”。通过会试的更优秀学生可以进入京城国子监读书,这些是贡生。国子监还收官二代,好像是五品以上官员有资格送子弟入学。

上面这牌楼后面是一条小河,河上并排两座小石桥。这条河太小,没名,泉州人常在这里聚会八卦,就把它称作“八卦沟”。这是我的理解,切勿当真。两座小石桥一新一老,下面这是新桥。



下面这是老桥,桥是老桥,桥上的栏板和望柱上的石狮都是新的。



过了桥一回头,看见老桥头立着一块碑。



碑上写着“洙泗桥”,时间是“嘉靖乙卯年”,就是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孔子老家曲阜城北有洙渎,南有泗水,孔子在洙泗之间给徒弟们讲课,因此有“夫子教于洙泗之间”一说。这里的洙泗桥肯定是尊孔之说。

过了河上双桥便是一个大广场,远处是文庙的大成门。大成门外应该有一座棂星门,就是一座四冲天柱门楼。这是文庙的标配,象征孔子是天上的棂星,也就是文曲星。这里并没有这座棂星门,我问过文庙的工作人员,他们说原来有,后来毁了,只剩台基。我一看,果然广场中间有一座空白的台基。可是,又有人说那个台基是过去的杏坛,不知谁真。《庄子》中有“孔子游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中国历史上既有尊孔时期,也有毁孔时期。尊孔时,文庙便发达;毁孔时,文庙便衰败。尊孔时,有皇上牵头祭孔;毁孔时,没人祭孔。泉州文庙衰败应是民国以后,今又渐旺,然非官方尊孔,盖因其文物是也。

广场西边似有一老门楼,趋近观之。木构俱佳,脊瓦全无,却是白衣天使垂花柱。



石牌上书此乃“原泮宫门楼屋顶”,又有环卫工看我冲着这古物纳闷儿,便说“门楼在那边”。我顺着她的手指望去,真有一楼兀立河西。



这门楼屋顶复原后果然非同凡响,似此白衣天使垂花门楼,凡天下仅此一处。周代皇帝建辟雍为学,诸侯建泮宫为校,兼祭礼所。上面的“泮宫”门楼即为泉州府文庙区域的西大门,把办学源泉前推到了周代。

泮宫门楼内,有一座“文庄蔡公祠”。



建筑不大,但是很规整。看看它的隔扇门镂空木刻棱花。



半埋垂花和砖雕。



这些雕刻都非常繁琐,说明当年的蔡公相当富裕。在此处设祠,肯定是皇上御旨从祀孔庙的,就是和孔夫子一起受祭。这不是一般高的地位!谁呀?原来这是明代理学家蔡清,泉州晋江人,在开元寺设局研说理学,清源学派学术带头人。蔡清是朱熹“理先气后”唯心主义的创新继承者,他发展出“理是气之理”的唯物主义概念。曾做过官,主管教育,后因不善社交,情商偏低而弃官回乡办学。清雍正时赐从祀泉州孔庙,以有此祠。再高级的人物还能在京城孔庙立碑从祀,比如蔡清的前辈朱熹。

蔡公祠对面是一座“正音书院”。





泮宫里的建筑都是和府学有关的,这座书院也是这样。福建、广东方言不仅我听不懂,雍正皇帝也听不懂。因此,朝廷在闽粤大地上开设了很多“正音书院”,都是在省、州、府、县学周边。那时候,要想参加官试,哪怕是考秀才,都必须先正音,就是学说普通话。当时的普通话是北京话发音,雍正之后各代皇上都能听懂。

大成门东边一条路叫做府学路,那就是说过去的泉州府学按照左学右庙之说是在这里。过去的府学现在已经没有什么痕迹了,下面这座建筑应该和过去的府学也没什么关系了。





这是泉州南音传习所。南音是泉州特色古老音乐,比广东音乐早很多。它大概形成于唐代,是北方中原移民带来的。开元寺能把唐代建筑风格传承一千多年,这个南音也是被传承了上千年,非常古老,现在是世界非遗之一。南音的演奏有很大即兴的成分,主旋律是相对固定的,前奏和过门则是即兴的,还会加一些装饰音,所以要求奏唱配合默契,这一条很像爵士音乐。泉州的南音演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像我们上次在广州沙湾古镇听广东音乐一样,很大程度上是票友们的演出。

泉州文庙这么大规模,按说它的大成门外应该有三座牌楼,前面是棂星门,左右应该有“礼门”和“义路”牌楼。刚才看见棂星门已杳,仅余台基。站在大成门外左右一看,礼门义路亦失,台基俱灭。

只好转过头看看大成门吧。



屋宇式大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上面是黄色琉璃瓦单檐硬山顶,曲面坡弯脊燕尾杀,闽南风格。脊墙上贴瓷是凤凰追牡丹和麒麟追凤凰,没有脊刹。明间正门有报鼓石门墩,南方不常见,南方常见报鼓石装饰,不做门墩。端墙上除了有“万”字浅浮雕墙花,还写着“未戴口罩禁止入内”。屋顶还是斗拱抬梁架构,花哨的是那些枋梁雀替上的木刻,十分华丽。大成门两边还有侧门,一边是“金声”,另一边是“玉振”,取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工作人员说这是清代建筑,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近来多有修葺。

进门又往两边看,应该有的附属建筑都没看见,连祭孔时煮猪头的神庖神厨都没有了。特别是没看见“德侔天地”、“道冠古今”碑,我说怎么把这两句写在大街边“文庙”牌楼的侧枋上。却看见两座功德碑。



那座老碑太老,字迹模糊。那座新碑不是功德碑,它是说禁止在大成门外广场摆摊经营,就是说这碑过去是在门外。看来占道摆摊经营是历史遗留问题,嘉庆的城管就有驱赶摆摊小贩的任务。

大成门到大成殿之间的殿前广场相当大,中间有一水池叫泮池,南沿是弧形,这是文庙标配。



周天子的辟雍四周有圆形水池,诸侯的泮宫就只有半圆形水池,这是泮池的来历。泮池上中间有一座桥。北京的国子监里有辟雍,孔庙里有泮池。



这是一座非常简单的梁式拱桥,平常不让人走。据说过去只能举人走,当然官家也可以走,不知道举了孝廉的人能不能走?中国古建中最老的梁式拱桥是晋祠圣母殿前面的鱼沼飞梁,北魏时期,一千五百年。

现在大本毕业的应该算是相当于过去的举人,可惜我今天没带毕业证,否则高低要上那桥上来回走一遭。没办法,我只能悄没声地从泮池左岸绕过去。我见到水池从来都是走左岸,显得像在塞纳河边走左岸那样坦然。其实,塞纳河左岸那里没多大地方,就那么几座咖啡馆,坐进去若干小布尔乔亚就满员了。

甭管从左岸还是右岸绕过去,都可以走到大成殿面前广场,他们把这里也叫拜庭。



大成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五明间,两侧有封闭梢间。你也可以说一明间加四次间。上面是黄色琉璃瓦重檐庑殿顶,闽南风格曲面坡弯脊燕尾杀。正脊两端有张牙舞爪腾云龙。正脊上的贴瓷装饰很奇妙,中间好像是一块圆的烫手山芋,左手的凤凰为躲它而逃回自己的梧桐树;右手的麒麟也为躲它而向蓬莱岛奔逃。下面围脊上的贴瓷装饰是劝人读书上进的故事,每个读书人身后都有一条金龙;劳动人民身后就没有。垂脊上有四只白鸽?这些白鸽除了去开元寺听经,还来这里听孔夫子讲学?要说这孔子还真是有教无类呀。黄色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是中国古典建筑的最高等级,这座大殿恐怕就是泉州等级最高的建筑了。

你再仔细看这屋顶,是不是正脊非常短?在大同华严寺可以看见这么短正脊的庑殿顶,北魏的;蓟州独乐寺山门殿也是这样的,唐代的;开封仿宋建筑也有这样的。山西永乐宫的庑殿顶正脊就开始加长了,元代的;到明代故宫里的庑殿顶正脊就更长。说明这座大雄宝殿最晚应该是宋代建筑,他们说是建于南宋初年,我觉着靠谱。当然后来有修葺,应该没有重建。根据记载,泉州文庙最早是在唐代,不在这个位置。正式在这里建文庙是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 - 984年)。

你发现奇妙处了吗?看看梢间外墙。



下面槛墙上有石刻麒麟浮雕,祥瑞之气满墙飘。可是上面为什么是《易经》八卦图?八卦相传先由伏羲据河图洛书所创,后由周文王演《易经》完善。《易经》中之三为《周易》,《周易》包括一《经》一《传》,有传说其《传》为孔子所撰,可能这是在此刻画八卦图的缘由。不过,自宋以来,大部分学者已经不同意孔子撰《传》说。

大成殿前的三尺高青石月台非常气派。



这月台虽然是须弥座形式,但那下面一圈不应该叫莲叶花边,我还真说不好那个花边叫做什么,暂时管它叫“大括号”吧。束腰处石刻浮雕都是松竹梅图案。前面开元寺里有“一树一菩提”,这里有“一角一香炉”。月台正面和侧面都有花岗岩垂带踏跺。

看看屋顶檐下,这还是斗拱抬梁结构。



看见那根花岗岩石刻盘龙柱了吧?明间两边都是这样的盘龙柱,正面明间内还有二根,一共八根,这样的盘龙柱在孔庙里可不多见。

进了大殿的第一块额匾,九龙贴金横匾。



“生民未有”,印章是“雍正御笔之宝”。这块匾的位置是承前启后,首先自己足够高级,然后表示后面还有更高级的。这块匾是清雍正皇上题给曲阜孔庙的,并令天下孔庙悬于大成殿内。“生民”一词出自《诗经》,意为自天下生出民众以来;“未有”出自《孟子》“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是说自天下有人后,孔夫子乃第一贤人。

再往后看,中路一串匾都很牛。



下一块是“与天地参”九龙贴金斗匾,印章是“乾隆御笔之宝”。清乾隆皇上曲阜祭孔所题,也是要天下孔庙同悬。“与天地参”出自《中庸》,意为和天地共同受拜,宇宙第三。

其后是“万世师表”匾,清康熙皇上曲阜祭孔所题,悬挂在全国孔庙。“万世师表”出自《三国志》“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这块匾在夫子龛之上,这个位置是殿内最高等级。

夫子龛后金柱横枋上挂着一块“道洽大同”匾,虽是金匾,但是黑底,很朴素。“道洽大同”出自《礼记》,意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实现天下大同。民国五年,袁世凯称帝不到半年便被迫废除帝制。又过了几个月便含羞而亡。时任副总统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于第二年(民国六年,1917年)赴北京孔庙祭孔。他当场题写了“道洽大同”,撤下所有清朝皇上匾,让把他的匾挂在“万世师表”的位置,并传天下孔庙照样办理。黎元洪题完这块匾三个月,遇上了张勋复辟,他只好躲到天津去了。

现在泉州文庙里挂的就是九块清代皇帝题匾和民国黎元洪的匾。黎元洪撤老匾的时候,全国孔庙好像是跟风办理了,很多地方的老匾都丢失或者毁灭了,只余黎元洪的匾。泉州府文庙的这些匾不知是原匾翻新还是重做的新匾?清朝掌权的皇帝们都是满族,但他们都积极要融入汉族文化,念四书五经,而且认真拜孔夫子。所以,清代是属于尊孔时期。

上面图中,孔夫子坐在正中受闽人无穷之拜,看看东西两侧。



东西两边前排就坐的分别有颜回、曾参、孟轲和子思;两边后排墙下就座的还有另外十二贤者。

最奇妙的是殿内所有梁、枋、椽、斗拱上都是彩绘。





那些彩绘有龙有凤,有牡丹有缠枝。可是这么花哨的屋顶能让人在下面专心拜夫子吗?

孔子像前供桌上摆着鼎、爵、灯、烛,八仙桌上有吃喝,但没有腊肉。我估计每年到中、高考之前,都会有泉州考生来这里。既然这里供桌上没有十条一捆的腊肉,肯定泉州高考成绩在全国排名不会靠前。两边的夫子徒弟们面前虽有供桌,却没有吃喝。



黑暗中,似有某物,不明觉厉。



转到前面一看,原来是祭孔礼器。



大成殿两边少不了庑廊,东西两边都有。





本想去大成殿后面看看文庙里当有的崇圣祠,工作人员说“这个真没有”。崇圣祠里供的应该是孔子的先人们。

中国各地的文庙现在大部分都重修了,虽然不能恢复原样,但也是算做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起来了。不过,所有的府学都没有了,文庙就是文庙,学校都另外兴办,规模更大,学科更多。现在,唯一和大学还焊在一起的就是哈尔滨文庙。哈尔滨文庙始建于民国时期,现在基本恢复原来的面貌,门前的大街就叫文庙街。新中国兴办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时把它圈在了校园教学区内,时为图书馆之用,仍然有教育功能。现在那里是哈尔滨工程大学,虽然不是府学,也是全国重点大学,文庙改作黑龙江省民俗博物馆。哈尔滨工程大学虽然和文庙在一起,但不是学庙合一。哈尔滨文庙和泉州府文庙现在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未完待续)
楼主:zzz0401  时间:2020-12-25 14:05:00
府文庙墙外就是泉州的中山路,中山路一般都是一个城市的地标性马路。顺着这条中山路一路向南当然就是中山南路,中山南路往南走到头,那里有一个N岔路口。我站在那里数了一下,N=5。路口的房子不是直角,而是圆角。



初冬时节看泉州古城之天后宫
泉州像大多数南方城市一样,老街上沿街都有骑街楼。对于沿街铺面,楼上就像是它长长的屋檐。这样的骑街楼不仅为行人遮阳,还为他们挡雨,行人逛街就很放心,没带伞也不要紧。各个城市的骑街楼都有自己的特点,主要都是表现在装饰上。

泉州既然是海上丝路起点,那肯定和西方交流颇多。古代丝路是东风西渐的通道,近代以来,海路成了西风东渐的管道,不仅是西方思想,西方的文化和艺术也随之而来。你看这街角骑街楼的装饰,就是西风东渐在泉州地方装饰风格上的渲染。骑街楼是华南建筑民居样式,石柱框架应该算是泉州常见,二楼石刻浮雕和贴砖拼图也是中国元素。泉州特色在哪儿?二层和顶层外墙上的红黑相间贴砖是泉州特色。除了这种贴砖,泉州建筑还有用窄条贴砖拼外墙缝的方式。那西风东渐的反映呢?你看二层窗外罗马柱顶着一个弧形山花,这是西式风格,方的罗马柱。你再看楼顶的山花造型,这也是西式风格,上面本来应该每侧都是涡卷接反向涡卷,但这里只有单向涡卷,叫新巴洛克。你再看楼顶栏杆柱,这也是西式风格,叫做Balustrade。这里的新巴洛克风格是欧洲十九世纪的复古艺术潮流,还有新古典、新哥特和新罗曼等等。所以,这座楼应该是清末民初所造。

这个N岔路口旁边有一个大坑,上去一看,说是“德济门遗址”。德济门是南宋时期泉州城的南门,一直用到1948年才被摧毁,就像是牙齿掉了,近年又被人把下面的牙根儿给挖了出来。这里就是一个考古发掘现场,给你看看从宋代到民国各时期的文化层,就是不同年代的碎砖烂瓦。像我这样的人一般根本看不懂,也没有看考古现场的技术储备。算了,别看了。

其实,我们到这个N岔路口是来看德济门遗址对面的天后宫。



天后宫就是妈祖庙。妈祖据考是清源军莆田县人,当时的泉州这里是清源军,后改为平海军。宋建德元年(960年),莆田有一对夫妇老林和王氏,家里已有一儿五女,还想要一个儿子,便去央求观音菩萨,菩萨就答应了他们。王氏生产时,天上有光自西北来,且有异香满堂。林家诞下一女,取名林默。林默长大后立志独身,誓要造福人类,逢凶化吉,驱魔治病,人称林默娘。宋雍熙四年(987年),林默娘父兄出海,她在家突然预感要出事。林默娘独自驾船去海上寻父,救父于狂浪中,自己和兄长落水不归。周边渔民便在林默娘羽化升天的地方盖起了庙堂供奉,祈求林默娘继续保佑他们,并称其为妈祖。这座庙现在还在,就是莆田湄洲岛的妈祖祖庙。自此便有海滨民众自发崇拜。

传说宋徽宗曾派一个叫路允迪的使者出访海外,在海上遇风浪,幸亏有福建水手及时祈祷妈祖保佑,官船才得以解忧。宋官家因此赐妈祖庙号“顺济”,妈祖信仰从此得到官方承认。妈祖也从此名扬全球,专门保佑海上渔、运各行劳动人民。

宋代时期泉州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来往船只巨多,大家各自拜妈祖很费周折。光阴如梭,转眼就是二百年。时间到了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此时,有泉州某高僧梦中受神指派造庙。僧建神庙似难服众,他便又令其教区徐姓施主牵头募捐,结果盖起了泉州这座妈祖庙,时称泉州顺济宫。此后,官方每年的祭海活动便从真武庙搬到了顺济宫。元代的至元十五年(1278年),忽必烈封妈祖为天妃,称其为“泉州海神”。明代郑和下西洋,常在泉州拜妈祖,改号“天妃宫”。清康熙十九年,施琅出海征战,在此誓师发船,得胜后改宫名“天后宫”,敕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后”。这是泉州天后宫的来历。

上面图里是泉州天后宫的山门,这座门不是原装,也不是重建,而是从别处盗来的。这是一座牌楼门,上面斗拱抬梁架起一座屋顶,前后加檐柱,前面四根是石刻浮雕蟠龙柱。门前一对青石狮子,南狮风格。上面是黄色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正脊分成了三段。脊刹是龙门下的一座三层宝塔,两边还各有两条飞龙,满面喜庆笑哈哈。垂脊的脊端站着天后手下的女兵,专门捉拿海妖。没见过龙门的可以看看这个脊刹,龙门就是这样的。这些装饰都是贴瓷片装饰,女兵是砖雕。三间大门两边还各有一间侧门,一间外面写着“入口”,另一间里面写着“出口”。大门上的额匾是“泉郡天后宫”。中国自秦开始的郡县制早都没有了,清代改名“天后宫”的时候,泉州是府。虽然府在县之上,但也不应称作郡。莫不是林默娘羽化升天前这里叫泉郡?不对呀,那时叫平海军。这块匾来路可疑。

大门前挂着灯笼,灯笼上写着“温陵圣庙”。在唐诗宋词中都有“温陵”一词,但是史志中却无其出处。我估计这温陵一定不是泉州的行政地名,而是泉州城的小名,就像鲤城和刺桐一样。

天后宫东西墙角有楼,这是钟鼓楼吗?



天后宫的山门很特殊,一般的寺庙罕有用牌楼门的。我进来以后就去后面看看。



这后面是一间出厦吗?其实它是一座戏台。



戏台的屏门就是山门的内影壁,上画着八仙过海。神庙宗祠大门背后建戏台非常多见,我在贵州古镇上都见过道观、宗祠大门背后有戏台,甚至佛庙都有。对了,五台山的五爷庙里也有一座大戏台。寺庙宫观的戏台通常都是对着正殿。

看看戏台的顶上,是有藻井的,这个是八角藻井。



藻井芯居然是八卦阵,他们说把这个八卦图拍下来收在手机相册里,可以保佑你好人一生平安。



站在戏台上,穿过挂着的灯笼向前张望,那大殿好像有点不对劲。



跳下戏台向前进,路过一座功德碑,清代的。



又绕过一座青铜香炉,现代的。



不行,大殿太大,看不全。往后退两步,看看正殿正面全貌。现在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正殿坐在三尺高花岗岩台基上,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我发现不对劲的地方是上面有三层屋顶,其实这上面是重檐歇山顶,下面那个是面阔五间敞厅的顶。正殿前面不设檐廊,而是一座敞厅,这样的建筑也不罕见。这座歇山顶的正脊比明清式样短了很多,而且山面是倾斜的,这是宋代风格,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和毗卢殿都可以看到。明清歇山顶的山面是竖直的,所以明清的歇山顶是站在那里,宋代则是趴在那里。屋顶上虽然是黄色琉璃瓦,但滴水和瓦当是绿色的,这不能算是剪边。闽南风格曲面坡弯脊燕尾杀,这条正脊和开元寺文庙都不一样,它是镂空砖雕的脊背,然后再贴瓷装饰。这里有脊刹,妈祖庙用什么做脊刹呢?仔细一看,是观音菩萨的净水瓶,里面插的不是杨柳枝,而是一朵含苞待放的红玫瑰。这个配合年轻的妈祖林默娘真是太贴切了!垂脊端坐着的是女将军,戗脊上站着的还是白鸽。泉州的白鸽有点信仰不专一呀,这是儒释道全修的意思吧?敞厅中间是两根石刻浮雕蟠龙柱,高浮雕。看看新绘的脊端装饰。



看看檐下,其实应该是敞厅下。



看看殿内。



正中的额匾“神昭海表”是清雍正皇上在湄州妈祖祖庙所题。海表意为四海之外,也就是中华以外,神昭海表也就是威震全球的意思。

泉州天后宫正殿里有三座神龛。



正中突出的是妈祖神龛,“天上圣母”是清乾隆皇上所题。妈祖的右手是“中坛元帅”,就是哪吒三太子,在东南沿海被尊为镇海之神。妈祖的左手是“广泽尊王”,郭忠福,五代十国时期泉州人,有特异神能,后在泉州升仙,保佑泉州百姓,有求必应。本地庙供本地神,或者在神的老家建庙祀之。

看看木板墙上的一幅画,这应该是某个年代泉州山水,还有山中的若干寺观庙。



正殿后面是一座后殿,五尺高台基,比前殿升高。这是背靠山的建筑方式,中国寺庙都是这样布局,平地建庙时就要台基逐步升高。



后殿面阔七间,前面有檐廊,黄色琉璃瓦单檐硬山顶,还是闽南风格的曲面坡弯脊燕尾杀,屋脊装饰非常简单,只有灰雕没有贴瓷。

站在门下看看。



看见门前的报鼓石了吧?那个位置根本没有门柱和门轴,它就是一个装饰,不是门墩。闽南报鼓石的鼓面不是平的,而是带螺纹的,很特殊。严格地说,这都不应该叫报鼓石了。过去官家门口有报鼓,有客来访便击鼓叫门。后有体面人家在门口立报鼓石,假装斯文。古代的时候,这人家要体面到一定程度才允许立报鼓石,否则算僭越。一般的报鼓石就是装饰,都是压缩尺寸的小东东。广州陈家祠门口可是有一对全尺寸报鼓石,那个要叫做石报鼓了。这里后殿前面一排石檐柱,正面明间前檐柱上有石刻浮雕垂花柱和花卉图案。后殿东西两侧有庑廊,后殿和庑廊有角亭连接。进殿内看看。



这是四间进深的抬梁结构,因为把后檐廊封闭,所以看上去好像是五间进深。殿内看似乎前坡短后坡长,从外面看的话,加上前檐廊,前后屋顶坡是一样长的。三面砌砖山墙,前面每间四扇隔扇门。上面的“寰海镜清”匾是祝贺本宫八百岁的贺匾。

后殿里还摆放着一些祭祀妈祖时的仪仗,看看下面这把仪仗扇。



整座后殿风格统一,是那种朴素的闽南风格。全木结构,正面门、柱都是实木。请来宫人讨论了一下,说这都是明代原装。我看那些木头不是很高级,似乎是南方常用的杉木,应该念作“沙木”。杉木结实耐久,类似于北方的松木,都是上好的建筑木材。宫人说他也觉着应该是杉木。

和宫人一起步入后殿之后院,这是一座高楼啊。台基又升高一尺。



这是中国寺庙布局里的后罩楼,象征背靠的那座山。从山门进来,大殿逐渐升高,到后罩楼是地势最高处。这里正在装修,装修后是博物馆。门上额匾“佑济昭灵”是乾隆所题,原匾可能是在湄洲妈祖祖庙。这是台湾鹿港天后宫送给泉州的复制品,里面还有一起赠送的一座妈祖像。

参观完毕,和宫人一边聊着一边往外走。走到门口宫库,宫人取来一瓶平安水送给我。说这个水有妈祖之光,可以保平安。



我手持这瓶水出来,走在大街上,果然所有的车辆都让着我。看来泉州人都认识这瓶水。

(未完待续)
楼主:zzz0401  时间:2020-12-25 14:05:00
从府文庙出来,如果不是沿着中山路往南去看天后宫,还可以沿着“文庙”牌楼下的涂门街往东去看另一座神庙。这座神庙就是泉州最花哨、也是香火最旺的通淮关岳庙。



泉州过去一定是有不少关帝庙,通淮的这座关帝庙规模最大,恐怕也是古代官方认证过的,所以留存了下来,就叫做通淮关岳庙。为什么是关岳庙、而不是关帝庙?关者关羽也,岳者岳飞也,二神共祀之庙,是为关岳庙。

唐代天宝年间有一四川才子李元溥中了进士,他就入朝做官,当上了云南军官。安史之乱时,这李元溥怕受战乱殃及,便弃官隐居。按说安史之乱离云南远着呐,恐怕当时他躲避的是南诏吐蕃之争,他一个唐朝派驻的官不想介入。李元溥逃出云南就往海边走,走到一个地方,见山水甚好,便结庐隐居下来,还练道不止。二十年后某一天,山下众人忽闻空中有音乐,俄顷,见那隐修者李元溥就白日升天了。此山便被称作“乐山”,有天乐降音之山。这座山也叫五台山,在泉州以北四十公里。李元溥羽化升天后,常在周边山里显圣,有神迹若干。邻山下建寺进山伐木,被困,有化为白头翁的李元溥助其沿河运木。寺成后,李元溥被泉州人尊为山神,建庙祀之。北宋皇祐年间,泉州修建洛阳桥,需一神镇之,便请来了乐山白头翁李元溥,任其为海神,敕封通远王,这是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此后,李元溥成为通远王,常施法于海,民勤祷之,可保佑风息浪平。南宋时期,泉州人出海拜的官方海神就是这位通远王,通淮这里建了一座通远王祠。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封妈祖为天妃,称其为泉州海神,取代了通远王的海神地位。从此,通远王逐渐式微,远航的人儿都去拜妈祖了。

到了朱元璋开创明朝,他崇敬关公,在南京每座城门的瓮城里都建一座关帝庙。他的子孙们也都继承此志,北京的每座城门瓮城里也都有一座关帝庙。北京现存的只有德胜门的关帝庙了,我上次在北京城墙系列帖子里写过。朱元璋还下诏各地兴建关帝庙,这就轮到了泉州。彼时泉州地方财政尚不充盈,便把通淮的这座海神庙征用了改作关帝庙,反正已经有妈祖保佑海上平安了。关帝庙建成伊始并无甚香火,现存的功德碑已经没有建庙的了,只存有明嘉靖年间《重修关侯庙记》碑文,碑亦不存。朱元璋除了兴建关帝庙,还封了一位全国的水神叫“神霄玉府晏公都督大元帅”,就是平浪侯晏公。最早的通淮关帝庙有二个院子,左边的正殿武成殿是关公,右边的正殿是晏公。万历年间把右边改成了三义庙,就是祭祀刘关张,还加上了诸葛亮。

清代时,乾隆年间在关公殿左手又加一个院子叫崇先殿,把关公的上三代先祖也请了进来。民国十六年(1927年),关帝庙着了一把大火,连历代宝贝都毁了。重建时把岳王一起请了进来祭祀,从此称作关岳庙。

关岳庙门前有上面图片中很多上香的人,马路边还有下面这样的石柱。



这个不是古物,但也是中国传统望柱。这种石刻蟠龙柱最早应该起源于氏族部落的图腾柱,即使上面没有天安门华表上的云板,它也还叫华表。柱头上的蹲兽不是石狮,而是石犼。

踏跺两边有石狮。



上前一看,哪里是狮子,这是龙啊。可是这龙长的是狮子腿脚。

看看月台上的青石扶手栏杆。



这种栏杆叫做禅杖栏杆,虽然也不是古物,却是符合传统规制的。上面手扶的叫禅杖,禅杖下面的支柱叫净瓶。栏板芯叫华板。当然还有栏杆柱和上面的柱头叫望柱。这里叫作云纹净瓶,双龙华板,蟠龙望柱。

关岳庙在中间,左手是崇先祠,右手是三义庙,三座院落的山门连成一体,所以看上去是一座庙。它的内部是分成三个三进院的,但是不妨碍你把它看成是一座庙。

三座山门的屋顶都是黄色琉璃瓦单檐硬山顶,中间关岳庙屋顶正脊分成三段。看看它有多花哨!



脊刹上的鎏金宝珠亮瞎凡人眼,飞龙们神采飞扬、色泽艳丽。垂脊的脊端是八仙过海,面不可认,只能分出男女。脊墙上飞着凤,奔着马,开着花、飘着云、卷着浪。这是近年的贴瓷。

再看看侧殿山门。



看看隔扇门,贴金棱花,近年的。



看那檐下,这是穿斗梁架构。看看木刻垂花柱和枋端,非常精致,民国十六年的。



关岳庙门殿是王府式大门,三开一启。两边梢间有关公的两名随从:扛大刀的周仓和牵马的关平。看看其中之一。



不对头,这位手里没大刀,马也不是赤兔马。再看那马,似是的卢,那这应该是刘封?

关岳庙山门额匾“關岳廟”后面有一块“正氣”横匾,传说那是朱熹所题。朱熹题的“正氣”匾是在他讲学的独峰书院,这里的这块匾应该是复制的。朱熹能写字的时候,这里可能还是海神庙。

看看门殿内的一榀穿斗构架,也是花哨无比,横枋上画着“义释曹操”。



关公勇而有义,受天下人尊崇。在北京的历代帝王庙里,关公单有一间庙堂,明清皇家都会去上香。关公是怎么和发财结下关系的?没弄懂,但凡是做买卖的,无论大小,都要把关公像摆在显要位置。泉州关岳庙的香火旺盛估计是求财运的居多。为了泉州民间求财路不受阻,福建省把这座通淮关岳庙保护了起来,现在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楼主:zzz0401  时间:2020-12-25 14:05:00
从关岳庙出来,沿街向西走。这里保留了一座老房子。趋近一看,这是“锡兰侨民旧居”。



锡兰现在叫斯里兰卡,古代称其为狮子国,唐僧西游时把它记为僧伽罗。他们为什么会侨居此处?狮子国和中国自古就有来往,自东晋开始就常有狮子国遣使来进贡。其实那时的狮子国并不是东晋的藩属,只不过中国人见到外国人手里拎着礼物来,就都叫进贡。到了明代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又去到狮子国,回来向朱棣描述彼处特异风情,并说那里有佛牙。这话让道衍和尚姚广孝听见了,他就在郑和再次出发时候搭上郑和的大猛龙去狮子国看佛牙。回来的时候,锡兰当时的国王就派三太子充当国使随船赴明入贡。朱棣见小王子英俊乖巧,便准其留京读书习礼,并赐世姓。世王子学成之后便登程回国,路过温陵时见此地山清水秀,还有一座京里没见过的那么花哨的关帝庙,便在此买房住了下来。《世家族谱》中即有“厥后,归途路经温陵,因爱此地山水,遂家焉”。世王子在此生活,到后来有一代无子,只有二女。长女便招一许姓帅哥入赘,其后代复姓许世。现在泉州还有后人,斯里兰卡官方确认其为世王子后代,称作公主。此房清末已出售给别人,有房契记载。其门前街道改造时,按照房契发现此宅历史,便重修后也交给省里保护起来了。你看,一直到明永乐年间,泉州还都是下南洋海路的重要港口。永乐之后,明朝逐渐实行海禁;清康熙实行更严格海禁。乾隆解除海禁后,规定所有南洋、西洋贸易全都走广州。东洋海路一直都是走宁波。此后,泉州港口地位日落西山,没落了。

这座锡兰侨民老宅西墙外有一堆人和板凳。



我本以为这里是锡兰侨民的聊天室,仔细一看,那是一批麻衣术士在给人答疑解惑、数落命运、回首往事、演算前途。

顺着马路再往前走,就可以看见一座清真寺,锃新瓦亮。



老门还在前面。



作为海上丝路港口,泉州除了锡兰侨民以外,肯定还会有其他侨民。先知穆罕穆德公元六世纪创建伊斯兰教,七世纪就有穆斯林从阿拉伯来到中国,阿拉伯哈里发(就是国王)曾遣使向唐高宗通报阿拉伯帝国成立。此后,就有更多的穆斯林从阿拉伯和波斯坐船来华,当然也有走古丝绸之路的。走陆路的分布在华西北的居多,华东南大部分是坐船来的。泉州也有不少穆斯林聚居。

穆斯林每周五要做礼拜,都要去清真寺。泉州历史有记载的古清真寺有二座,一座是北宋时期阿拉伯穆斯林盖的圣友寺(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另一座就是南宋时期波斯穆斯林盖的这座清净寺(绍兴元年,1131年)。二座寺都在元末毁于战火,永乐年间清净寺得以重建。

我曾在开罗看过阿拉伯清真寺,很古老,但不是很漂亮。我在德黑兰看见的大清真寺非常漂亮,很震撼,波斯穆斯林风格。能和德黑兰大清真寺相比漂亮的是我在伊斯坦布尔看见的蓝色清真寺,奥斯曼穆斯林风格。这些清真寺都可以在非礼拜时间参观游览,也不收门票,蓝色清真寺收票。我们知道穆斯林的圣地是沙特的麦加大清真寺,每年斋月都有全球穆斯林去那里朝觐,开斋节的礼拜规模最大。中国穆斯林每年都会包机去麦加朝圣。麦加大清真寺不许外人进,连麦加城都不允许非穆斯林进入,在麦加承包工程都必须派穆斯林工人和工程师去现场。非穆斯林要去麦加的话,先要在城外官方指定的地方举行皈依仪式,当场施行割礼,然后会有沙特官方发给一个证明。

中国的穆斯林主要是逊尼派,也有少量的什叶派。波斯穆斯林是什叶派,十六世纪确定为十二伊玛目派至今。中国穆斯林的什叶派和伊朗不一样。

既然这座清净寺是波斯人建的,那就是属于什叶派的呗。走到大门口看看。



东边的院墙已经没有了,只剩大门和西墙。这个正立面让我想起了前些年在土耳其孔亚看见的古丝绸之路上的驿站,那个古驿站还保存得很好。大门上的叶形拱券是穆斯林建筑风格的特点,复杂的还有多叶形。

站在大门下,看看上面的穹顶。



门楼上面叫做望月台,这个台子有大用。每年伊斯兰历九月,是伊斯兰斋月。穆斯林的标志是新月,九月的新月日是斋月的开始,持续到十月的新月日。全国的中心清真寺伊玛目到九月就要上到望月台观月,他很懂月相,新月来到的头几天他就可以知道,他就会宣告今年全国斋月哪一天开始。他还会每天上去观月,到十月新月即将到来时,再宣告今年全国哪一天斋月结束。现在有了精确的天文历,就不用伊玛目登台观月了,每年早早就可以确定斋月的起止日期。斋月期间,穆斯林日出之后到日落之前是不能进食的,喝水也不行,但是老弱病残孕除外。所以,斋月期间,穆斯林通常日出之前吃早饭,日落之后吃晚饭,一日两餐。斋月中,所有单位都早上晚上班一小时,下午早下班二小时,店铺也一样。斋月结束后是开斋节,严格地说,也要伊玛目宣告。伊斯兰历和公历不同,和我们的农历也不同。我们的农历是太阳历,也叫日历;伊斯兰历是月亮历,也叫月历。

进了大门,右手是一座碑亭。里面有二座碑,一块是元代至正十年(1350年),另一块是明代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都是重修清净寺碑,建寺碑已失。



大门对面的原寺墙上嵌有一块石匾。



上面是明成祖朱棣永乐五年(1407年)的一道上谕,是伊斯兰传教的许可。谕中的米里哈之是伊斯兰传教士的称呼,可以看到明代管伊斯兰教叫“马哈麻之教”。这部敕谕的原件一直在扬州回回堂,原件是汉、蒙、波斯三种文字。波斯文比阿拉伯文多四个字母,和阿拉伯文一样从右向左横着书写,和我们相反。

大门左手是一片残迹,那应该是古代的礼拜堂。





穆斯林拜真主是朝着麦加的方向,在中国是向着西方。看看西墙的祭坛位置。



穆斯林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做祷告,早中晚都有。佛教和基督教是单神崇拜,道教和印度教是多神崇拜,这些都要对着神像做祷告,叫做拜神。伊斯兰教也是单神崇拜,就是万能的安拉,但是伊斯兰教禁止人、兽崇拜,所以安拉没有神像。穆斯林出门在外也要按时做祷告,如果知道麦加的方位,就在地上铺一个毯子或者是报纸,跪下祷告。如果不知道麦加的方位,可以拿一个金属圆片甚至是大点的硬币摆在毯子上代表麦加的方向。如果出门很多天,不知道有没有做祷告的机会,他们临出发前要去清真寺做一个大号的祷告,向安拉说明情况,求安拉保佑。回来之后还要去清真寺向安拉报告,谢安拉保佑。有一些伊斯兰国家的长途火车、飞机、轮船上都有专门的穆斯林祷告室。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泉州以东海里发生8级地震,泉州城建严重受损。上面这座礼拜堂现在这个样子就是这次大地震造成的,难以重建。之后,清净寺把几十年前盖的一个小院改作礼拜堂,它原来是阿訇的宅院。这是一座中式院落,叫明善堂,1998年重修。



北京牛街清真寺和西安东大寺都是中式建筑,规模都很大,西安东大寺还属于中国四大清真寺之一。泉州清净寺的这座明善堂正屋门上有一块清代额匾。



“万殊一本”,出自《朱子语类》中“到这里只见得一本万殊,不见其他”。意思是万变不离其宗。

看看礼拜堂内。



你看那个金光耀眼的门罩,这是闽南风格。岭南和晋派建筑中也普遍有门罩装饰,他们多用非常精致的镂空木刻。闽南的这种门罩是彩绘的。

穆斯林相信凡是真主安排的事情就都是好的,即使现在看起来不好,将来也好。所以,那些圆形牌子里通常都会写“感谢真主”。

在院子里东张西望了一下,没有看见宣礼塔。在一些伊斯兰国家,一到做祷告的时候,就有阿訇站到清真寺四个角的宣礼塔上大声唱经,提醒大家去寺里做祷告。后来是在宣礼塔上安装高音喇叭,阿訇在祭坛旁边冲着话筒唱。全城宣礼塔上一起唱经的时候,呵,那个热闹!我向一位工作人员请教这清净寺的宣礼塔在哪儿?他说原来在下面这个地方,后来倒塌了。



这位工作人员走了以后,我发现这里还缺少一个非常重要的设施,那就是净手池。穆斯林做祷告之前都要洗干净手,严格的还要把脚洗干净,要一直洗到胳膊肘和髁膝盖。所以,每座清真寺礼拜堂外面的院子里都要有净手池,大的清真寺要有好几座净手池。泉州清净寺里并没有。

抽空去了一趟卫生间解决内急问题,我发现清净寺的卫生间是标准的穆斯林卫生间。



穆斯林是非常讲卫生的,家里都非常干净。他们的公共卫生间都没有手纸,而是上面图片里挂着的一根水管,上面有专门的喷水龙头。便后不是用卫生纸擦,都是用水冲洗,然后用手绢擦。

清净寺不大,走不多远就到了后门。



后门外面是一条水沟,水沟对岸有一座穆斯林风格房子。看来这里是泉州穆斯林聚居区。



路边坐着一群穆斯林,我刚才在老礼拜堂遗址就见到他们。上前一打听,是来自云南的旅游团。在这里休息一下,等着去新礼拜堂做晚祷。



新礼拜堂就是刚才在大街上看到的,我也过去看看。





新礼拜堂有宣礼塔,那是装饰性的,连高音喇叭都没有。中国的清真寺都不会做祷告之前在宣礼塔上高声唱经。你看它正面的叶形拱柱廊,这是穆斯林建筑风格。

太阳西下,礼拜堂的墙上洒满阳光。



这座清净寺虽然不大,还是挺有历史的。

(未完待续)
楼主:zzz0401  时间:2020-12-25 14:05:00
民间传说中一直都有“南、北少林”之说,按照这一说法还拍过二宗电影片子。李连杰在两部片子里都演了一脚。正规的北少林说的是嵩山少林寺北面的一座寺,官方说法是少林寺的分支机构。少林寺有三十二所分寺,都在中原地区。虽如此说,民间还是说有南北少林之分,北少林是说的嵩山少林寺。

这南少林现在比较多,光是福建就有三座被本地人称作南少林寺的,一处在泉州,一处在莆田,还有一处在福清。按照考古发现,泉州这座寺叫做“镇国东禅寺”,莆田的那座寺叫做“林泉院”,福清的那座寺叫做“少林院”。虽然他们都没有“南少林”字样,但当地人都说自己那是“俗称南少林寺”。这个关系到当地民生和地方鸡的屁,福建省都无法摆平他们,少林寺更是躲得远远的不掺和。所以,到底哪座是真正的南少林寺,目前还没有定论。

泉州的这座少林寺在离城最近的清源山下,当然是依山而建。泉州人拼命翻古籍,翻出来最早的记载是说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之前就有了“清源少林寺”,当时寺之西有岭,那就是寺在清源山东坡。清代时就已经有传说“十三空之智空入闽,建少林寺于清源山麓”。后来,传说这十三空是隋末少林寺十三棍僧,智空是十三分之一。我理解这十三空里肯定包括“悟空”,十三棍僧是不是都是“空”字辈,没人知道。传说里没说智空为何离开少林,也没说是谁派他入闽。传说中的清源少林寺院子极大,“凡十三进”;庙产也颇多,“陇田百顷,树林茂郁”;人口更是宽广,有“寺僧千人”。

后来,这寺里僧人每每除暴安良,抗倭定海,做了很多善事。但是他们还屡屡反抗政府,免不了被刀劈火焚。所以这寺就是毁了盖,盖了又毁,最后一次是乾隆年间因反清复明被彻底拆毁。寺虽灭,僧还在,一些泉州少林寺武僧流落到广东,最有名的是洪熙官,还有方世玉。

上世纪九十年代,泉州当地文物方把这座镇国东禅寺深挖了一番,发现颇有南少林寺的苗头,便把它重整了一遍,写上少林寺的名头,这是它历史上第四次重建。看看这次重修的功德碑,泉州书法家协会 周焜民先生撰写。



这座南少林寺重修之后,找机会把写拳脚小说很有名的查良镛先生请来游历了一下。查先生看完很高兴,他那些金庸小说里的南方武林高手技术来源就有了一个明确的地理位置,他的“南少林”就算是落户在泉州清源山下的这座镇国东禅寺了。

去泉州南少林寺上香或者习武,你如果开自己的车,或者坐别人开的车,可以一直开到大雄宝殿外面的一座石牌楼,那里有停车场。



看那额枋上的落款,“岁次葵未”就是2003年,“荔月”就是荔枝被吃光的那个月,那就是6月呗。

如果坐公共汽车,或者特意要从南少林寺起头的地方看,那就要坐到山下就停车。那里现在正在大兴旅游基础建设,包括饭馆、商店和游乐场。我觉着它那个“演武厅”就是个游乐场,寺里武僧可以在那里演示拳脚枪棒,游客也可以尝试被击挨揍。

过了这一片旅游热土,钻进一条阴暗的小路,就可以看见小路尽头南少林寺的山门。



山门前面一边有一头大象石像,还是少林寺官方监制。在北方,寺庙门前多有石狮,大象不常见。南方寺庙门前有立大象的,但一般是六牙象。说释迦牟尼前生就是一头六牙大象,后托胎降生人间。普贤菩萨的坐骑也是一头六牙大象,这里的大象是双牙。这二头象大概代表是护法神韦陀的先头部队,站在山门外镇护寺院。

进了山门,两侧都是大榕树,前面就是要勇于去攀登的众台阶。可那台阶上看不见寺庙中路的庞大建筑群,迈开步子先登上去再说。



上去就看见了寺庙前遮挡山风的那面影壁,原来山门不在南少林寺的中路上,而是拐了一个直角弯。



“佛”字影壁对面就是进寺爬梯,爬梯上面的平台就是本寺的第一座殿,天王殿。这座天王殿是在原来的台基上重建的。



天王殿坐在二尺高花岗岩台基上,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后有檐廊。屋顶是斗拱抬梁架构,上面是明清式样红瓦重檐歇山顶,灰砖屋脊,曲面坡弯脊燕尾杀。正脊上是砖雕装饰,中间是海上日出,两侧一边是龙一边是凤,不对称。屋顶的脊刹是烈火中的三法轮。

明间额枋上挂着“天王殿”匾,两边侧枋上也有香客敬献的匾。

进去看看。正面华丽的佛龛里是木胎贴金弥勒佛像。



佛龛背面是木胎贴金韦陀像。



两边是东西南北四大天王。

这是一座中规中矩的天王殿,中国现在的寺院大多数都是这样布置的天王殿,有的地方是把门殿和天王殿合为一体。看到这样的天王殿,你就知道这是一座汉传佛寺,显宗一派的。开元寺也是汉传佛寺,但是密宗的。中国第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大雄宝殿供三世佛,后面毗卢殿供毗卢遮那佛,这是显密双修的。嵩山少林寺大雄宝殿供三世佛,后面千佛殿供毗卢遮那佛,显密双修。除此之外,嵩山少林寺还有六祖堂,以及达摩洞和初祖庵。传说佛教神宗初世祖达摩多罗曾在那洞中面壁修道,所以这少林寺还兼修神宗。我在肇庆鼎湖山庆云寺也见过有供奉神宗列祖的大殿。

天王殿东西两边有钟鼓楼。过了天王殿,又是一座大爬梯。爬梯下有香客捐的一对青石麒麟。



上去之后,回头可以观望天王殿的屋顶。





这一层肯定是大雄宝殿了,前面是一个很大的殿前广场。



广场两边有巨大的古榕树,一棵有气根,一棵无气根,他们说是一公一母。



大殿前面有石狮,还有铜香炉,香炉上有熊熊烈火。



还有石香炉。



看看大雄宝殿。上檐下挂着赵朴初先生题的“少林禅寺”,原来山门上的“少林寺”额匾是从这里摘抄的。明间额枋上挂着“碧潭秋月”匾,落款没认出来。碧潭秋月出自唐代禅僧寒山的“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大殿前面是二层花岗岩月台,每层都有三尺高,那么大雄宝殿的台基就有六尺高。这个台基是过去遗留下来的,上面还有过去大殿遗留的柱础。



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四周有檐廊。屋顶是斗拱抬梁构架,上面也是是红瓦重檐歇山顶,灰砖屋脊,曲面坡弯脊燕尾杀。正脊上是贴瓷装饰,脊墙上是双龙戏珠,脊背上还有两条龙。垂脊的脊端坐着力士金刚。屋顶的脊刹是五级浮屠。虽然是重建的,这还是典型的传统闽南风格屋顶。看看它的正脊。



看看戗脊脊端的贴瓷装饰,麒麟。



看看明间大门。



明间檐下的斗拱抬梁结构。



镂空木刻棱花。



看看这个垂花柱和雀替。雀替上有好看的木刻,垂柱上是少林小子木刻高浮雕,非常精彩。这屋顶上有老构件吗?那遮椽板上明显有腐烂的空洞。



殿内正在布置一场佛事,叫做“地藏报恩孝亲法会”。



这里供的是三世佛,中间释迦牟尼佛,他的左手是东方药师佛,右手是西方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左边站着迦叶尊者,右边是阿难尊者。

下雨了,寺里僧人端出水缸在院子里接水。这无根水拿来沏茶那是最功德无量的,特别是用来冲泡泉州附近的安溪铁观音。



走到后檐廊下。



门口额枋上挂着一块“得大自在”匾。我在北京卧佛寺看见卧佛殿也有这么一块匾,那是慈禧所题。得大自在出自《法华经》“复闻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意为进退无碍,自由自在的境界。



里面是佛龛后供奉的西方三圣像,中间是阿弥陀佛,他的左手是观音菩萨,右手是大势至菩萨。这里阿弥陀佛的形象是接引佛,接引念佛众生去西方世界。

看完这大雄宝殿一回头,好家伙,这次的爬梯可是够高的!上面那是观音阁。



爬到一半的地方,休息一下,再看看下面大雄宝殿的屋顶,正脊稍短,有宋代遗风。



要去看观音阁就还得继续爬。



这是一座三层八角楼阁,每层都有檐廊。上面是八角攒尖顶。



走到正面门下,看看那块匾。“普润恩施”,印章是乾隆御笔。这块匾有点蹊跷,乾隆曾题过“恩施普润”,它们俩有什么关系吗?



南少林寺第三次被焚即是乾隆“诏焚少林寺”,记载中说是起因于“胡惠乾事件”。乾隆既然下诏焚寺,断没有道理又给此寺题匾。此匾肯定是这些年杜撰的,画蛇添足不说,还于理不通。

看看观音阁的脊刹,金光闪闪的法轮。



观音阁的后面是八字爬梯,两边有爬山廊。



虽然高处不胜寒,还是要更上一层楼。我鼓了一下劲,从八字爬梯登上去。上面是又一级平台,一边一阁。东边是文殊阁,西边是普贤阁,通常这应该是大雄宝殿的东西配殿。文殊和普贤是释迦牟尼佛的胁侍菩萨。



这两座阁都是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形制一样。看看普贤阁的屋檐。



看看它的内部结构,崭新的。这次可以清楚地看到闽南斗拱抬梁架构了,可以看到带木刻的弯枋,这是闽南特有的。



上面还有一层平台,好像是藏经阁。今天细雨蒙蒙,无论如何也穷不了千里目了,不上去了。再说了,你记得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是哪座楼吧?对,鹳雀楼!在山西永济黄河边上。和这座南少林寺一样,近些年得以重建。鹳雀楼很有名吧?我去年在它楼下转了一圈都没上去,今天也不爬上面的藏经阁了。我顺着爬山廊下去。



下山后,走到西路看看。上面那座门里面是不是游客不让进?



突闻“嘿呀咳呀”之声,顺声拐过一道弯,从一院门一探头。



原来这里是南少林武校少年班在训练。他们艺成之后是一定会去山下的演武堂表演的。

这一遭南少林之游,正是:

沥沥雨中清源山,飒飒风下南少林。檐下怀古,廊中叹息。千年古寺无僧栖,榕盛宫墙低。

(未完待续)
楼主:zzz0401  时间:2020-12-25 14:05:00
泉州既然很有历史,又做过港口闹市,那一定老城里还有的看。我们去老城里走走吧。

泉州的老街都集中在鲤城区,就是最早的城区,也就是温陵呗。向旅馆前台服务员打听好老街的大致方位,午睡之后抽出下午时间去领略一下。

顺着骑街楼廊下信步走去。



见一路口写着“金鱼巷”,想到这是旅馆服务员推荐的老街代表,便转弯走了进去。巷子里现在正在修路,说是要全面整修。地面全都挖开了,有工人在施工,要把各种管道和电缆槽埋进去,最后再恢复路面。车是肯定走不了啦,人走着也很费劲。两边的房子看上去都是有几十岁的楼房,平房虽有,都不是很齐整了。向东走到一百米,实在是走不下去了,遇到一条稍微宽一点的巷子,赶紧向北拐弯。

这条巷叫做“许厝埕”,一看就是闽南土语,那肯定有闽南老屋呗。“许”一定说的是老许家有宅于此。“厝”在普通话念做“错”,指的是房子,这里就是说的许家的房子。“埕”在普通话念作“城”,是指房子前面的空场。那这条巷子里应该是有一座许家大宅的,那大宅正屋两边肯定有燕翅屋,它们围起来一片空场。这许家的许据考是说的清代南赣总兵许盛,康熙时代的军官,老是跟着皇上出去打仗。他是少小离家的泉州人,告老还乡后,在这条巷子里买了房养老,还曾出钱修过文庙。当地人为记住他的有名,就把这条巷叫做许厝埕了。

许家老宅因为占地太大,现在肯定是被捣毁盖楼房了。要去看看?想都不要想。往北走到头向东一拐,看到下面这样一座房子。



这就是典型的闽南民居了,这是大门。门朝南,两边是倒座房,其中一间被拆了外墙做买卖。单檐硬山顶,这屋顶是经典的城市大户人家住宅,有瓦当有滴水,算是比较阔气的。外墙下面有半尺高台基,还有二尺高石槛。门前的石刻门槛、柱础和云墩说明房主相当有品位。杉木板门是民居配置。你看西倒座房外墙的红砖,这个是有点旧了,新的应该是我们在开元寺山门口出厦的山花那个颜色。这个红色是这里特有的,叫做“泉州红”,不知道它的CMYK配色,我觉着有点接近国标的“橙红”。这座房子关着门,好像还有人住,不好进去参观。门口墙上钉着“古厝守护者”的牌子,说明已经有政府文物部门指定了专人负责保护。

往前走不远就见一座小院,门已经看不出模样,但里面还有老房,这里是一家花店。估计刚才那座所谓的古厝维修前就是这样。我们进去看看它的老房。下面这是大门,也是三间,中间穿堂门缩进。



抬梁架构。



看看正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堂屋缩进,三开门。



你看它的石刻柱础,木刻雀替,东西屋窗上横披木刻,镂空棱花。说明原房主也是大户人家。

西屋前面的白墙小屋应该不是原作,一定是原房主二儿子娶亲时加盖的小房。东西屋的木刻相当讲究,上面吊柱上还有简单木刻当作垂花柱。



看看堂屋里面。



这是南方典型的堂屋布局,中间是神龛,墙上挂着列祖画像,前面有供桌或者叫香案。华南这样的布置多见,岭南除了有列祖画像之外,还会在香案上摆列祖牌位。这个神龛并不奢华,好像和屋外的那些木刻装饰不太一致。不过,别看家具都很普通,地面却是铺着瓷砖的。墙角存放有修枋梁的木料,家具就是农家式样,不是官式。这应该是一户小富裕人家,乡下有地,城里有房。这座宅子至少是清代的,房东要是找人把最老的木构件化验一下,没准儿能早到明代去。地上的瓷砖肯定是民国初期的了。

算是看到一座闽南普通民居,不是官宦之家。和院子里的主人聊了聊,他说这不是他家的房,他从房东手里租下来就是为了开一家花店,给周边居民供应红花绿草发财树。这房子年久失修早已成了危房,因为不是名人故居,政府大概也不肯重修。这座院子过去还是挺大的,后面还有二进,他只租了前院,白天来上班,晚上并不住在这里。房东早就买了楼房住去了,可能也无力重修。我问他周边盖楼房的时候没有把这房子征收了?他说可能房东不肯撒手吧,反正它的左右都是楼房了。

告别花店主人继续前行。许厝埕向东走到头,再往前走叫做花巷。我们找了一条巷子拐弯往北走,这条巷子叫会通巷。小巷两边盖的都是楼,越发显得小巷之深奥。



这里还有古老的石板路遭到保留。



既然有石板路,那就是古巷呗。古巷里应该还有盖楼漏网的古厝吧?果然有!



这是翻新以后的古厝,已经改造成客栈。你看它的外墙,泉州红贴面,砖缝是窄条贴面。这是我上次说的泉州特色外墙装饰,也是泉州红。

接着往北走,看见一座旧楼改造的旅馆。



对了,对面屋顶的山花就是典型的泉州红,白色灰雕悬鱼惹草。院子门边放着一辆老自行车,28加重永久,还有一个很夸张的挎斗。这挎斗肯定是新做的,可是它为什么在左边?难道泉州人全都是左撇子上下车不成?或者过去泉州道路不是右侧通行而是左侧通行?这个有点那个。



看看大堂里布置的客厅。



大堂吧。



一回头,墙边立着一座路易十五式酒柜,还站着一位中式小二。



这家旅馆是染上了小布尔乔亚风格。

从会通巷北口出来就是西街,要是往西走,就可以走到开元寺。在这里已经可以看到开元寺东塔的塔刹。



西街大概是泉州最古老的街了,鲤城的中心应该就在这里。街上还有很多老房子,都是街边店铺,发售各种生熟凉热南北食物,泉州的特色小吃这里都有。

这里还有西洋楼。



你看那街上还有一家牙科诊所,这位黄大夫很有眼光呀!这么多人在西街上吃这么多东西,免不了会有把牙吃出问题的,有一座牙科诊所就可以当场修补了。

西街往东走到头是一个十字路口,他们告诉我说这里有一座泉州的地标建筑,叫做钟楼。



不错,确实是一座钟楼,只是和我想象的有点差距,这是西式的,新哥特风格。上世纪三十年代,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泉州地方官为了配合新生活,提倡遵守时间,便修了这么一座钟楼。“右侧行走”也是新生活的一个内容,有一个段子说当时的山东省韩 质疑道“新生活运动很好,行人靠右走,着实不妥,实在是太糊涂了。大家想想,行人都靠右走了,那左边留给谁呢?”

为什么在这个路口建一座钟楼?因为这里是民国时期大兴土木的地方。这个路口东西向是东街西街,南北向是中山路,也是当时最时髦的大街,贯通泉州老城南北。我觉着在中山路之前,这里的南北一定是叫南街北街的。既然是古城的中心,所以古时候应该是有一座中式钟楼的。二十一世纪初,泉州发动工程修缮从钟楼向南一英里的中山路步行街,按照老式样,把沿街建筑查遗补缺修旧如旧。据说现在是恢复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原样,还被评为第二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第一届的第一条街是北京国子监街,最后一届的第一条街是广州沙面街。

站在钟楼路口往中山路上看,两边都是骑街楼,地面是石板路。



西洋风格建筑立面,楼顶上还有中山先生所题“卫生之一道”。楼上虽有老招牌,楼下已经其实难副了。



这条街不像西街,西街上都是卖吃物的,这条街上都是卖货物的。



要想卖吃物,就只能步行。过去说“行商坐贾”,大贾坐着,小商走着,这里的“贾”在普通话里念作“古”,不知道闽南话怎么念,不会念“甲”吧?说实话,在泉州这么南的地方卖糖葫芦,不是很快就都化了吗?



中山路虽宽大,可楼间也有窄小的巷子,专门给送货的走。



街上还有一座基督教堂。



这里的收尾工程还没结束,可以看到新旧二重面。



完工以后的效果是这样的,楼角的彩色灰雕花哨得一塌糊涂,南方的装饰就像南方人的性格那么热烈。



过了打锡街路口,左手东边街后面就是“泮宫”,那就是府文庙了。



右手西面有一条巷子。



巷子里是各种小店,有吃有喝,还有玩物。



小店的招牌是各种风格,看看这个荒山野兽派的。



小布尔乔亚派的。



东洋幕府派的,不是《非诚勿扰》里的四姑娘。



里面还有一家少女网红蛋糕店,不断有女中学生进去取网上订下的各种口味蛋糕。

对面来车了,我掉头往回走吧。



在巷口找了一家亮堂堂的店,响应中山先生的号召办了点卫生的吃物。



吃完才发现石板路地上有鱼。



原来这里还是那条泉州很有名的金鱼巷,这是东口。宋代时,这里曾经住过一个大官谢公,正经是三品呐。宋代做官以携带鱼袋为标志,满人学去就成了顶戴花翎。宋代三品官的鱼袋上有金丝线缝的一条鱼,就是一条黄花鱼。这巷子里的谢公就佩戴这么一个金鱼袋,泉州士人因见此巷有金鱼袋出入,便称此巷“金鱼巷”,久而久之,金鱼巷就被印上了街牌和地图。

金鱼巷里除了那些小店,还有一个挺有名的去处,叫做南音阁。每周一三五有著名南音票友演出,爱好者坐在石板路上欣赏。我们来的这一天是周四,没能欣赏到著名的南音,留个小遗憾吧。

(未完待续)
楼主:zzz0401  时间:2020-12-25 14:05:00
泉州是福建省的一座地级市,福建省的省会是福州,泉州和福州之间现在有铁路。福建的铁路网络比较悲惨,清末民初曾有海外华人组织银元和工人修了一条漳厦铁路,从厦门开出五十公里到漳州。结果因为当时的铁路公司赚不回钱来,亏本十几年就倒闭了,还把钢轨都拆了卖钱赔偿股东投资,唉!新中国福建第一条铁路是鹰厦线,七百多公里,上世纪五十年代建成,很轰动。从厦门可以坐火车走鹰厦线连接浙赣线,然后往东经过杭州到上海,往西经过湖南株洲到北京。虽然很绕,但好赖福建人可以坐上火车了。五十年代末,从福州修了一条一百九十公里的铁路连接了鹰厦线,省会福州也算是通了火车。一直到1992年,泉州才通火车,还是连接到鹰厦线。这些年,福建铁路网络发展很大,泉州到福州过去要绕行鹰厦线,现在有直达的线路,还是高速的。泉州火车站也换了,新站富丽堂皇,坐上火车可以一直往北到内蒙满洲里,往南到广东湛江,往西到新疆霍尔果斯。更别说去省城福州了,坐高铁到福州只要一个小时。这下子,泉州市长去向省长汇报工作方便了不知道多少。既如此,我们也应该跟着领导的脚步跑一趟省城。早上八点从泉州坐高铁去福州,一个小时,票价57元;晚上再坐高铁从福州回来,也是一个小时,票价还是57元。一天时间,可以蜻蜓点水看看福州的几个景点。

福州其实也是挺有历史的一个城市。先头我说闽越国的都城东冶就在福州附近,现在是涵盖在福州范围内了。闽越国的大头目是越王勾践的后代。勾践很能干,虽然先是败于吴王夫差,后来他勤练内功,睡了十年草垛,没肉吃只能吃别人不吃的猪苦胆。最终在漂亮到沉鱼的西施内应下报仇干掉了夫差。勾践的后代就不行了,挑衅楚国被楚威王杀了君灭了国,还把勾践之剑缴获了埋在江陵。勾践后代残余逃到武夷山里,建了一个寨子,当上了闽越王。我估计那大红袍就是闽越王种下的发财树,繁衍到现在还就剩下四棵了。这是公元前三百年的事情,闽越王搬家住进福州是公元前二百年。那是闽越王无诸跟着刘邦打赢天下后,刘邦封其为闽越国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

虽说福州曾是闽越国都,估计地面上闽越之痕早已荡然无存了。福建省博物馆里还会有吗?要有的话也是武夷山里闽越王城的出土文物了。

闽越国在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被汉武帝斩灭。其后一千年,正是唐末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一位钱镠在浙闽一带割据,弄出来一个吴越国。钱镠一直力挺中原王朝,乱世中力保一方平安,后被皇家封其为吴越王。唐昭宗给他颁发了铁卷,上书“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钱家将其捐给国家,现在国博收藏。钱家名人辈出,我们知道的钱姓名人差不多都是他的后代。他们都是以爱国、为国贡献出名,最著名的是钱学森。钱镠之后,吴越王的印把子传到了钱俶的手中。其时,后梁、后唐一片混乱。这个乱世当中,福州这里的郡守也是提心吊胆的,他就在钱俶十八年(公元964年)盖了一座寺,以期菩萨保佑。这个时候在中原已经是赵匡胤的乾德二年。这座寺叫做“越山吉祥禅院”。到明代的时候,改称“华林寺”。这寺庙现在已经没有了,但是它的大雄宝殿却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到福州既然看不见闽越国遗迹,那就一定要去闽越国之后一千年的这座华林寺看看,这是江南最古老的寺院木建筑,距今也一千年了。

从泉州坐早班火车到福州,下了火车可以继续坐地下铁路列车。像泉州市长去省里汇报工作一样,我们也坐到省政府附近的屏山站。出了站顺着马路一直往北走,马路尽头是一棵Very、very巨大的榕树,可称天下第一!省政府大门就在这棵巨榕身后,“大树底下好乘凉”。我们在这里要和泉州市长分道扬镳了,他肯定是绕过大榕树进了省政府大门。我们往东走,这条路就叫做华林路。拐过路口就已经看见华林寺的山门了。



这座山门是现代复古建筑,照着晚唐风格来的。门口有文保碑,标的是华林寺大殿。我们进去看看这座著名的大殿。



一看,这是中国北方风格的大殿建筑,和其它那些南方著名的寺庙建筑完全不同。五尺高花岗岩叠涩台基,前有垂带踏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面有檐廊。斗拱抬梁架构,灰瓦单檐歇山顶。你看那正脊,很短。歇山顶的山花面也和地面不垂直。宋代初刻《营造法式》是元祐六年(1091年),此后的式样已经和这座大殿有明显差距。再看正脊上的鸱吻,鸱身直立,尖尾向内弯,咬住一半正脊。这是隋唐风格的鳍形尾,晚唐时的鸱尾还有分叉,天津蓟州独乐寺山门就是。宋代之后,鸱吻咬住整个正脊,鸱尾逐渐外卷,变成龙尾。中原大宋之外,上面这种唐风又延续了不少年,山西大同上华严寺的屋顶和鸱吻还是这个风格,那是辽代的。再看它的戗脊,并不上翘,也没有卷杀,这是北方的,南方都是上翘的。从远处看,立柱顶以上的屋顶比下面的殿堂规模还要大。

走近看看。





非常震撼吧?这是典型的隋唐风格,雄厚硕大。梁思成描述唐式风格时曾说“梁柱粗壮,斗拱雄硕,出檐深远”,这座大殿可以说是很明显地具有这些特征。你看它前面檐柱上的斗拱有多老大个儿?得有檐柱一半高。所以东西侧面檐下才会如此宽大,比明清有檐柱的檐廊小不了多少。

站在廊下看看。



上面梁下有重修题刻,写着“住山沙门洞宗四十世新灼重修”。这个重修华林寺的高僧很低调,不落法名,也不落纪年。华林寺所在是当年的屏山脚下,所以自称住山沙门。还自称是洞宗四十世,如果从晚唐开始算,本寺第四十世住持应该也是几百年之后了,这应该是明清时期的重修题刻。

你如果注意看它的廊柱,上下稍细,中间粗,这叫“杀柱”。两端收杀的立柱在唐代都已不多见,据说是唐之前的南朝风格。

进去看看。





在里面一看,这座大殿是进深四间,前檐柱和金柱之间开辟为前檐廊。因为是架梁结构,减去中间二根中柱放佛龛,佛龛是在两根后金柱之间。估计这座佛龛摆不了三世佛,只能供释迦牟尼佛和二尊者。这么一看,这座大殿做为大雄宝殿是小了点;而做为天王殿又大了点。估计当时的华林寺要么就是规模宏大,要么就是一座普通寺院,所以叫做住山沙门洞。

整座大殿都是木结构柱和墙。看看它的后门,普通的两扇板门。



看看它的后窗,普通的直棂窗。



看看它的前门,普通的三抹隔扇门。虽然下面裙板上没有刻花,上面却是双交四椀棱花,规格很高,和裙板反差有点大。



最后再看看上部。因为是露明造,可以看见梁枋都非常大。这些梁枋上都只是刷红,没有彩绘,非常朴素。彻上露明没有天花,通常也没有藻井。不过也有例外,蓟州独乐寺观音阁虽然没有天花,但也有一座斗八藻井。

墙下摆放着几件老木头构件,说明上说是重修时换下来的。看那腐朽没落的样子,一定是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大殿两边有东西两座配殿。





这配殿小巧玲珑,位置离大殿相当远,似乎当年的殿前广场面积不小。可是它们的侧山墙上面有镬耳,就是说这是镬耳墙。



镬耳墙是岭南建筑的特点,我这些天在泉州没有注意到,好像没见过。福州比泉州离岭南更远,建这样的镬耳墙一定是有什么说法的吧?

出来之前,在山门那里和工作人员聊了聊,他们告诉我一些这座大殿近些年的经历。这座华林寺原本是在路口的那棵大榕树后面的,当年盖寺没有建影壁,而是栽了那棵树。所谓的屏山就是我们下地铁的车站附近的土堆,并不雄伟,没听说山上有洞。他们说华林寺山门上的匾是明正统九年(1444年)御赐的,我估计这是传言。明英宗朱祁镇若要御赐额匾,那一定是有敕建意思的,那这寺方还不趁机把大殿屋顶的灰瓦改成琉璃瓦?工作人员说大殿的梁架斗拱都还是初建时的材料,后来修葺时虽有换件,但整体结构和风格都没变。

上世纪六十年代,福建省政府搬迁到现在位置时,占用了华林寺地盘。华林寺大部分建筑都被拆除,这座大殿却奇迹般地保存下来。到八十年代中央拨款重修时,把大殿搬迁到现在这个地点。据说是全部拆卸下来,再在新地点重新用原件搭起来。中国干这种古建整体搬迁已经有经验了,1959年修三门峡水库的时候,就曾经把山西芮城永乐宫整体搬迁到水线以上,元代的永乐宫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室内壁画,非常值得看。华林寺大殿的这次搬迁很成功,大殿拆散,把已不堪用的构件换下来,再把它们重新组装起来。那些清代的构件都被给扔了,留下了最初的构件,加固以后接着用。这么一说,这座大殿就是恢复了最早的模样,那就是北宋乾德二年,距今一千年。这个时期,因为宋代的初刻《营造法式》还没有出版,新建的建筑继续采用唐代风格是可以理解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这次大修,还顺便盖了东西两座配殿和山门。山门遵循了大殿的建筑风格,那两座配殿却是和大殿完全两股道上跑的车。

我只知道福州有一座华林寺,没有想到这华林寺仅余大殿,而这大殿又是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雄厚无比。对了,华林寺这个地方就是公元前200年无诸的闽越国都城东冶所在地。来福州瞥这么一下还真是非常有收获。

告别华林寺的工作人员,走出山门。沿着华林路往西走,走到尽头是西湖宾馆。宾馆大门对着华林路,就像过去首钢大门对着长安街一样。我们往南拐,顺着北大路走下去。这就来到一个路口,叫做“北大路西湖东路南口”,神奇吧?一个地点把东南西北都用上了,我编的。从这个路口往西一拐,就看到一片水面,这是福州的西湖。

西云飞过西山顶,西湖水映西楼影。山远难窥林中景,水静不见钓鲤艇。



仙山咫尺,却登浮桥。岛上漫游访吕翁,莫错吉时。



露台如舟泊水畔,花架似塔挂金钟。



短廊幽径小石桥,绿茵碧树小红亭。



红楼倚白墙,斜阳照西窗。已是初冬令,日暖还短衣。



前有灰石搭古桥,后有白楼藏古物。古在今时今亦古,今掩古时古亦今。



老树长臂向水伸,新趸石栏靠岸立,不胜阴凉。



红亭碧水蔚蓝天,闽地越空好气象。



从西湖公园出来,继续向南走,便见街边坐着几位散人。



转身见一座四冲天柱石牌楼,抬头一看,额枋上写着“南后街”。



这里是福州城市现代化建设中保留下来的一片老街区,叫做“三坊七巷”。这是福州坊巷制布局古城的唯一痕迹了。中国古代最早是部落聚居,到秦汉发展成里坊,里坊制是最早的城市布局。里坊是居民住宅区,五户一坊,五坊一里,每坊每里设有不脱产的坊长里长,便于官家管理。每坊有门,早开晚关。居民区是里坊,商业区是街市,长官有衙门,都城有皇城。到了北宋时期,里坊制逐渐进化到坊巷制。坊巷制是把街市和坊、巷结合在一起,街上有市,两边有坊和巷,每个街区还有配套的寺庙学塾,功能齐全。福州的这条南后街应该是当年的一个完整街区,包括一条街和三坊七巷。

进去看看。中间的这条街,街边是各种店铺。



街边还有休闲的街廊。



挂着红灯笼,这个是新的。



老式的木楼,避雨不挡风。这都是新盖的,老的都被白蚁吃光了。那个书院就是“塾”呗。



看见这棵大树了吧?巷长坊长在这儿召集全巷或者全坊代表大会。



三坊之一“衣锦坊”的坊门。



七巷之一“郎官巷”的巷门。



进去看看。



畲族馆和它的守护人。





和我们在泉州看到的民居很相似,有石台基,堂屋缩进形成一个小门厅,两边是东西屋的侧门。窗棂和隔扇上都有漂亮的透风木刻,门柱下面有石柱础,门轴在门槛里面,没有门簪。多进院的时候,这座堂屋是穿堂的。大宅的前门开在这条巷,后门在后面那条巷,能有五进。

畲族很古老,但是1956年才确定为单一的民族。他们分散在浙闽粤沿海一带,不是为了打鱼,而是为了种地。这座宅子过去是闽畲首领的家,也是闽畲的总部。据这位畲族馆守护人说,清代建筑家样式雷就是畲族人。还有一位让他自豪的名人是钟南山,说钟大夫祖上就是畲族名医,后来改成汉族。

巷子里还有一座天后宫,就是妈祖庙。



庙虽不大,里面却是富丽堂皇。



再往巷子深处走。



看看老门楼。



风火墙端头的下山虎灰雕。



彩绘的。



老巷子里也有现代装饰。



现代化的门牌号码。



窄巷里也有稍微宽敞的地方。



这里更宽敞。



在巷子里遇见一位刚出门的老太太,向我们介绍了一些三坊七巷重修的轶事,她说自己是溥仪老师陈宝琛的六代后人。

从一个憋屈的拐脖巷钻出来。



巷口街上是一家咖啡馆,这肯定是新建的。



供应机制咖啡,看看咖啡馆里的司机正在操作咖啡机。



喝咖啡的不仅有时髦青年,还有白发老翁。不知道他奋斗了多少年,才能来星巴克和我们喝咖啡?



街对面是一家中华老字号,还是得到认证的。这是福州特有的一种红曲黄酒,有别于绍兴酒。据说妇女坐月子要喝青红酒,养大的孩子会说闽南话。我们这些人想说闽南话?连听懂都困难。



这条街上既有西洋品牌,也有国产品牌,还有本地特产,也算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吧。

在福州没看到闽越国遗痕,但是看到了它遗址上一千年后的古寺。还看了那座古寺一千年后的古街巷,还有当代山水仙岛。不枉此行。

这一趟初冬泉州之旅很有收获。全国闻名的开元寺,颇有争议的南少林,规格相当高的府文庙,初次领略的妈祖庙,最花哨的关帝庙。看到了闽南特色建筑风格,还有老街里的古民居。还抽空瞥了一眼福州,看到了令人震撼的华林寺大殿,以及布局完整的古坊巷。这是一次很丰满的文化之旅,就像去年“秋风起时走三晋”一样。下次再找一个特色鲜明的地方去看看。

连载完
楼主:zzz0401  时间:2020-12-25 14:05:00
泉州是福建省的一座地级市,福建省的省会是福州,泉州和福州之间现在有铁路。福建的铁路网络比较悲惨,清末民初曾有海外华人组织银元和工人修了一条漳厦铁路,从厦门开出五十公里到漳州。结果因为当时的铁路公司赚不回钱来,亏本十几年就倒闭了,还把钢轨都拆了卖钱赔偿股东投资,唉!新中国福建第一条铁路是鹰厦线,七百多公里,上世纪五十年代建成,很轰动。从厦门可以坐火车走鹰厦线连接浙赣线,然后往东经过杭州到上海,往西经过湖南株洲到北京。虽然很绕,但好赖福建人可以坐上火车了。五十年代末,从福州修了一条一百九十公里的铁路连接了鹰厦线,省会福州也算是通了火车。一直到1992年,泉州才通火车,还是连接到鹰厦线。这些年,福建铁路网络发展很大,泉州到福州过去要绕行鹰厦线,现在有直达的线路,还是高速的。泉州火车站也换了,新站富丽堂皇,坐上火车可以一直往北到内蒙满洲里,往南到广东湛江,往西到新疆霍尔果斯。更别说去省城福州了,坐高铁到福州只要一个小时。这下子,泉州市长去向省长汇报工作方便了不知道多少。既如此,我们也应该跟着领导的脚步跑一趟省城。早上八点从泉州坐高铁去福州,一个小时,票价57元;晚上再坐高铁从福州回来,也是一个小时,票价还是57元。一天时间,可以蜻蜓点水看看福州的几个景点。

福州其实也是挺有历史的一个城市。先头我说闽越国的都城东冶就在福州附近,现在是涵盖在福州范围内了。闽越国的大头目是越王勾践的后代。勾践很能干,虽然先是败于吴王夫差,后来他勤练内功,睡了十年草垛,没肉吃只能吃别人不吃的猪苦胆。最终在漂亮到沉鱼的西施内应下报仇干掉了夫差。勾践的后代就不行了,挑衅楚国被楚威王杀了君灭了国,还把勾践之剑缴获了埋在江陵。勾践后代残余逃到武夷山里,建了一个寨子,当上了闽越王。我估计那大红袍就是闽越王种下的发财树,繁衍到现在还就剩下四棵了。这是公元前三百年的事情,闽越王搬家住进福州是公元前二百年。那是闽越王无诸跟着刘邦打赢天下后,刘邦封其为闽越国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

虽说福州曾是闽越国都,估计地面上闽越之痕早已荡然无存了。福建省博物馆里还会有吗?要有的话也是武夷山里闽越王城的出土文物了。

闽越国在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被汉武帝斩灭。其后一千年,正是唐末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一位钱镠在浙闽一带割据,弄出来一个吴越国。钱镠一直力挺中原王朝,乱世中力保一方平安,后被皇家封其为吴越王。唐昭宗给他颁发了铁卷,上书“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钱家将其捐给国家,现在国博收藏。钱家名人辈出,我们知道的钱姓名人差不多都是他的后代。他们都是以爱国、为国贡献出名,最著名的是钱学森。钱镠之后,吴越王的印把子传到了钱俶的手中。其时,后梁、后唐一片混乱。这个乱世当中,福州这里的郡守也是提心吊胆的,他就在钱俶十八年(公元964年)盖了一座寺,以期菩萨保佑。这个时候在中原已经是赵匡胤的乾德二年。这座寺叫做“越山吉祥禅院”。到明代的时候,改称“华林寺”。这寺庙现在已经没有了,但是它的大雄宝殿却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到福州既然看不见闽越国遗迹,那就一定要去闽越国之后一千年的这座华林寺看看,这是江南最古老的寺院木建筑,距今也一千年了。

从泉州坐早班火车到福州,下了火车可以继续坐地下铁路列车。像泉州市长去省里汇报工作一样,我们也坐到省政府附近的屏山站。出了站顺着马路一直往北走,马路尽头是一棵Very、very巨大的榕树,可称天下第一!省政府大门就在这棵巨榕身后,“大树底下好乘凉”。我们在这里要和泉州市长分道扬镳了,他肯定是绕过大榕树进了省政府大门。我们往东走,这条路就叫做华林路。拐过路口就已经看见华林寺的山门了。



这座山门是现代复古建筑,照着晚唐风格来的。门口有文保碑,标的是华林寺大殿。我们进去看看这座著名的大殿。



一看,这是中国北方风格的大殿建筑,和其它那些南方著名的寺庙建筑完全不同。五尺高花岗岩叠涩台基,前有垂带踏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面有檐廊。斗拱抬梁架构,灰瓦单檐歇山顶。你看那正脊,很短。歇山顶的山花面也和地面不垂直。宋代初刻《营造法式》是元祐六年(1091年),此后的式样已经和这座大殿有明显差距。再看正脊上的鸱吻,鸱身直立,尖尾向内弯,咬住一半正脊。这是隋唐风格的鳍形尾,晚唐时的鸱尾还有分叉,天津蓟州独乐寺山门就是。宋代之后,鸱吻咬住整个正脊,鸱尾逐渐外卷,变成龙尾。中原大宋之外,上面这种唐风又延续了不少年,山西大同上华严寺的屋顶和鸱吻还是这个风格,那是辽代的。再看它的戗脊,并不上翘,也没有卷杀,这是北方的,南方都是上翘的。从远处看,立柱顶以上的屋顶比下面的殿堂规模还要大。

走近看看。





非常震撼吧?这是典型的隋唐风格,雄厚硕大。梁思成描述唐式风格时曾说“梁柱粗壮,斗拱雄硕,出檐深远”,这座大殿可以说是很明显地具有这些特征。你看它前面檐柱上的斗拱有多老大个儿?得有檐柱一半高。所以东西侧面檐下才会如此宽大,比明清有檐柱的檐廊小不了多少。

站在廊下看看。



上面梁下有重修题刻,写着“住山沙门洞宗四十世新灼重修”。这个重修华林寺的高僧很低调,不落法名,也不落纪年。华林寺所在是当年的屏山脚下,所以自称住山沙门。还自称是洞宗四十世,如果从晚唐开始算,本寺第四十世住持应该也是几百年之后了,这应该是明清时期的重修题刻。

你如果注意看它的廊柱,上下稍细,中间粗,这叫“杀柱”。两端收杀的立柱在唐代都已不多见,据说是唐之前的南朝风格。

进去看看。





在里面一看,这座大殿是进深四间,前檐柱和金柱之间开辟为前檐廊。因为是架梁结构,减去中间二根中柱放佛龛,佛龛是在两根后金柱之间。估计这座佛龛摆不了三世佛,只能供释迦牟尼佛和二尊者。这么一看,这座大殿做为大雄宝殿是小了点;而做为天王殿又大了点。估计当时的华林寺要么就是规模宏大,要么就是一座普通寺院,所以叫做住山沙门洞。

整座大殿都是木结构柱和墙。看看它的后门,普通的两扇板门。



看看它的后窗,普通的直棂窗。



看看它的前门,普通的三抹隔扇门。虽然下面裙板上没有刻花,上面却是双交四椀棱花,规格很高,和裙板反差有点大。



最后再看看上部。因为是露明造,可以看见梁枋都非常大。这些梁枋上都只是刷红,没有彩绘,非常朴素。彻上露明没有天花,通常也没有藻井。不过也有例外,蓟州独乐寺观音阁虽然没有天花,但也有一座斗八藻井。

墙下摆放着几件老木头构件,说明上说是重修时换下来的。看那腐朽没落的样子,一定是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大殿两边有东西两座配殿。





这配殿小巧玲珑,位置离大殿相当远,似乎当年的殿前广场面积不小。可是它们的侧山墙上面有镬耳,就是说这是镬耳墙。



镬耳墙是岭南建筑的特点,我这些天在泉州没有注意到,好像没见过。福州比泉州离岭南更远,建这样的镬耳墙一定是有什么说法的吧?

出来之前,在山门那里和工作人员聊了聊,他们告诉我一些这座大殿近些年的经历。这座华林寺原本是在路口的那棵大榕树后面的,当年盖寺没有建影壁,而是栽了那棵树。所谓的屏山就是我们下地铁的车站附近的土堆,并不雄伟,没听说山上有洞。他们说华林寺山门上的匾是明正统九年(1444年)御赐的,我估计这是传言。明英宗朱祁镇若要御赐额匾,那一定是有敕建意思的,那这寺方还不趁机把大殿屋顶的灰瓦改成琉璃瓦?工作人员说大殿的梁架斗拱都还是初建时的材料,后来修葺时虽有换件,但整体结构和风格都没变。

上世纪六十年代,福建省政府搬迁到现在位置时,占用了华林寺地盘。华林寺大部分建筑都被拆除,这座大殿却奇迹般地保存下来。到八十年代中央拨款重修时,把大殿搬迁到现在这个地点。据说是全部拆卸下来,再在新地点重新用原件搭起来。中国干这种古建整体搬迁已经有经验了,1959年修三门峡水库的时候,就曾经把山西芮城永乐宫整体搬迁到水线以上,元代的永乐宫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室内壁画,非常值得看。华林寺大殿的这次搬迁很成功,大殿拆散,把已不堪用的构件换下来,再把它们重新组装起来。那些清代的构件都被给扔了,留下了最初的构件,加固以后接着用。这么一说,这座大殿就是恢复了最早的模样,那就是北宋乾德二年,距今一千年。这个时期,因为宋代的初刻《营造法式》还没有出版,新建的建筑继续采用唐代风格是可以理解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这次大修,还顺便盖了东西两座配殿和山门。山门遵循了大殿的建筑风格,那两座配殿却是和大殿完全两股道上跑的车。

我只知道福州有一座华林寺,没有想到这华林寺仅余大殿,而这大殿又是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雄厚无比。对了,华林寺这个地方就是公元前200年无诸的闽越国都城东冶所在地。来福州瞥这么一下还真是非常有收获。

告别华林寺的工作人员,走出山门。沿着华林路往西走,走到尽头是西湖宾馆。宾馆大门对着华林路,就像过去首钢大门对着长安街一样。我们往南拐,顺着北大路走下去。这就来到一个路口,叫做“北大路西湖东路南口”,神奇吧?一个地点把东南西北都用上了,我编的。从这个路口往西一拐,就看到一片水面,这是福州的西湖。

西云飞过西山顶,西湖水映西楼影。山远难窥林中景,水静不见钓鲤艇。



仙山咫尺,却登浮桥。岛上漫游访吕翁,莫错吉时。



露台如舟泊水畔,花架似塔挂金钟。



短廊幽径小石桥,绿茵碧树小红亭。



红楼倚白墙,斜阳照西窗。已是初冬令,日暖还短衣。



前有灰石搭古桥,后有白楼藏古物。古在今时今亦古,今掩古时古亦今。



老树长臂向水伸,新趸石栏靠岸立,不胜阴凉。



红亭碧水蔚蓝天,闽地越空好气象。



从西湖公园出来,继续向南走,便见街边坐着几位散人。



转身见一座四冲天柱石牌楼,抬头一看,额枋上写着“南后街”。



这里是福州城市现代化建设中保留下来的一片老街区,叫做“三坊七巷”。这是福州坊巷制布局古城的唯一痕迹了。中国古代最早是部落聚居,到秦汉发展成里坊,里坊制是最早的城市布局。里坊是居民住宅区,五户一坊,五坊一里,每坊每里设有不脱产的坊长里长,便于官家管理。每坊有门,早开晚关。居民区是里坊,商业区是街市,长官有衙门,都城有皇城。到了北宋时期,里坊制逐渐进化到坊巷制。坊巷制是把街市和坊、巷结合在一起,街上有市,两边有坊和巷,每个街区还有配套的寺庙学塾,功能齐全。福州的这条南后街应该是当年的一个完整街区,包括一条街和三坊七巷。

进去看看。中间的这条街,街边是各种店铺。



街边还有休闲的街廊。



挂着红灯笼,这个是新的。



老式的木楼,避雨不挡风。这都是新盖的,老的都被白蚁吃光了。那个书院就是“塾”呗。



看见这棵大树了吧?巷长坊长在这儿召集全巷或者全坊代表大会。



三坊之一“衣锦坊”的坊门。



七巷之一“郎官巷”的巷门。



进去看看。



畲族馆和它的守护人。





和我们在泉州看到的民居很相似,有石台基,堂屋缩进形成一个小门厅,两边是东西屋的侧门。窗棂和隔扇上都有漂亮的透风木刻,门柱下面有石柱础,门轴在门槛里面,没有门簪。多进院的时候,这座堂屋是穿堂的。大宅的前门开在这条巷,后门在后面那条巷,能有五进。

畲族很古老,但是1956年才确定为单一的民族。他们分散在浙闽粤沿海一带,不是为了打鱼,而是为了种地。这座宅子过去是闽畲首领的家,也是闽畲的总部。据这位畲族馆守护人说,清代建筑家样式雷就是畲族人。还有一位让他自豪的名人是钟南山,说钟大夫祖上就是畲族名医,后来改成汉族。

巷子里还有一座天后宫,就是妈祖庙。



庙虽不大,里面却是富丽堂皇。



再往巷子深处走。



看看老门楼。



风火墙端头的下山虎灰雕。



彩绘的。



老巷子里也有现代装饰。



现代化的门牌号码。



窄巷里也有稍微宽敞的地方。



这里更宽敞。



在巷子里遇见一位刚出门的老太太,向我们介绍了一些三坊七巷重修的轶事,她说自己是溥仪老师陈宝琛的六代后人。

从一个憋屈的拐脖巷钻出来。



巷口街上是一家咖啡馆,这肯定是新建的。



供应机制咖啡,看看咖啡馆里的司机正在操作咖啡机。



喝咖啡的不仅有时髦青年,还有白发老翁。不知道他奋斗了多少年,才能来星巴克和我们喝咖啡?



街对面是一家中华老字号,还是得到认证的。这是福州特有的一种红曲黄酒,有别于绍兴酒。据说妇女坐月子要喝青红酒,养大的孩子会说闽南话。我们这些人想说闽南话?连听懂都困难。



这条街上既有西洋品牌,也有国产品牌,还有本地特产,也算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吧。

在福州没看到闽越国遗痕,但是看到了它遗址上一千年后的古寺。还看了那座古寺一千年后的古街巷,还有当代山水仙岛。不枉此行。

这一趟初冬泉州之旅很有收获。全国闻名的开元寺,颇有争议的南少林,规格相当高的府文庙,初次领略的妈祖庙,最花哨的关帝庙。看到了闽南特色建筑风格,还有老街里的古民居。还抽空瞥了一眼福州,看到了令人震撼的华林寺大殿,以及布局完整的古坊巷。这是一次很丰满的文化之旅,就像去年“秋风起时走三晋”一样。下次再找一个特色鲜明的地方去看看。

连载完
楼主:zzz0401  时间:2020-12-25 14:05:00
泉州是福建省的一座地级市,福建省的省会是福州,泉州和福州之间现在有铁路。福建的铁路网络比较悲惨,清末民初曾有海外华人组织银元和工人修了一条漳厦铁路,从厦门开出五十公里到漳州。结果因为当时的铁路公司赚不回钱来,亏本十几年就倒闭了,还把钢轨都拆了卖钱赔偿股东投资,唉!新中国福建第一条铁路是鹰厦线,七百多公里,上世纪五十年代建成,很轰动。从厦门可以坐火车走鹰厦线连接浙赣线,然后往东经过杭州到上海,往西经过湖南株洲到北京。虽然很绕,但好赖福建人可以坐上火车了。五十年代末,从福州修了一条一百九十公里的铁路连接了鹰厦线,省会福州也算是通了火车。一直到1992年,泉州才通火车,还是连接到鹰厦线。这些年,福建铁路网络发展很大,泉州到福州过去要绕行鹰厦线,现在有直达的线路,还是高速的。泉州火车站也换了,新站富丽堂皇,坐上火车可以一直往北到内蒙满洲里,往南到广东湛江,往西到新疆霍尔果斯。更别说去省城福州了,坐高铁到福州只要一个小时。这下子,泉州市长去向省长汇报工作方便了不知道多少。既如此,我们也应该跟着领导的脚步跑一趟省城。早上八点从泉州坐高铁去福州,一个小时,票价57元;晚上再坐高铁从福州回来,也是一个小时,票价还是57元。一天时间,可以蜻蜓点水看看福州的几个景点。

福州其实也是挺有历史的一个城市。先头我说闽越国的都城东冶就在福州附近,现在是涵盖在福州范围内了。闽越国的大头目是越王勾践的后代。勾践很能干,虽然先是败于吴王夫差,后来他勤练内功,睡了十年草垛,没肉吃只能吃别人不吃的猪苦胆。最终在漂亮到沉鱼的西施内应下报仇干掉了夫差。勾践的后代就不行了,挑衅楚国被楚威王杀了君灭了国,还把勾践之剑缴获了埋在江陵。勾践后代残余逃到武夷山里,建了一个寨子,当上了闽越王。我估计那大红袍就是闽越王种下的发财树,繁衍到现在还就剩下四棵了。这是公元前三百年的事情,闽越王搬家住进福州是公元前二百年。那是闽越王无诸跟着刘邦打赢天下后,刘邦封其为闽越国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

虽说福州曾是闽越国都,估计地面上闽越之痕早已荡然无存了。福建省博物馆里还会有吗?要有的话也是武夷山里闽越王城的出土文物了。

闽越国在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被汉武帝斩灭。其后一千年,正是唐末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一位钱镠在浙闽一带割据,弄出来一个吴越国。钱镠一直力挺中原王朝,乱世中力保一方平安,后被皇家封其为吴越王。唐昭宗给他颁发了铁卷,上书“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钱家将其捐给国家,现在国博收藏。钱家名人辈出,我们知道的钱姓名人差不多都是他的后代。他们都是以爱国、为国贡献出名,最著名的是钱学森。钱镠之后,吴越王的印把子传到了钱俶的手中。其时,后梁、后唐一片混乱。这个乱世当中,福州这里的郡守也是提心吊胆的,他就在钱俶十八年(公元964年)盖了一座寺,以期菩萨保佑。这个时候在中原已经是赵匡胤的乾德二年。这座寺叫做“越山吉祥禅院”。到明代的时候,改称“华林寺”。这寺庙现在已经没有了,但是它的大雄宝殿却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到福州既然看不见闽越国遗迹,那就一定要去闽越国之后一千年的这座华林寺看看,这是江南最古老的寺院木建筑,距今也一千年了。

从泉州坐早班火车到福州,下了火车可以继续坐地下铁路列车。像泉州市长去省里汇报工作一样,我们也坐到省政府附近的屏山站。出了站顺着马路一直往北走,马路尽头是一棵Very、very巨大的榕树,可称天下第一!省政府大门就在这棵巨榕身后,“大树底下好乘凉”。我们在这里要和泉州市长分道扬镳了,他肯定是绕过大榕树进了省政府大门。我们往东走,这条路就叫做华林路。拐过路口就已经看见华林寺的山门了。



这座山门是现代复古建筑,照着晚唐风格来的。门口有文保碑,标的是华林寺大殿。我们进去看看这座著名的大殿。



一看,这是中国北方风格的大殿建筑,和其它那些南方著名的寺庙建筑完全不同。五尺高花岗岩叠涩台基,前有垂带踏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面有檐廊。斗拱抬梁架构,灰瓦单檐歇山顶。你看那正脊,很短。歇山顶的山花面也和地面不垂直。宋代初刻《营造法式》是元祐六年(1091年),此后的式样已经和这座大殿有明显差距。再看正脊上的鸱吻,鸱身直立,尖尾向内弯,咬住一半正脊。这是隋唐风格的鳍形尾,晚唐时的鸱尾还有分叉,天津蓟州独乐寺山门就是。宋代之后,鸱吻咬住整个正脊,鸱尾逐渐外卷,变成龙尾。中原大宋之外,上面这种唐风又延续了不少年,山西大同上华严寺的屋顶和鸱吻还是这个风格,那是辽代的。再看它的戗脊,并不上翘,也没有卷杀,这是北方的,南方都是上翘的。从远处看,立柱顶以上的屋顶比下面的殿堂规模还要大。

走近看看。





非常震撼吧?这是典型的隋唐风格,雄厚硕大。梁思成描述唐式风格时曾说“梁柱粗壮,斗拱雄硕,出檐深远”,这座大殿可以说是很明显地具有这些特征。你看它前面檐柱上的斗拱有多老大个儿?得有檐柱一半高。所以东西侧面檐下才会如此宽大,比明清有檐柱的檐廊小不了多少。

站在廊下看看。



上面梁下有重修题刻,写着“住山沙门洞宗四十世新灼重修”。这个重修华林寺的高僧很低调,不落法名,也不落纪年。华林寺所在是当年的屏山脚下,所以自称住山沙门。还自称是洞宗四十世,如果从晚唐开始算,本寺第四十世住持应该也是几百年之后了,这应该是明清时期的重修题刻。

你如果注意看它的廊柱,上下稍细,中间粗,这叫“杀柱”。两端收杀的立柱在唐代都已不多见,据说是唐之前的南朝风格。

进去看看。





在里面一看,这座大殿是进深四间,前檐柱和金柱之间开辟为前檐廊。因为是架梁结构,减去中间二根中柱放佛龛,佛龛是在两根后金柱之间。估计这座佛龛摆不了三世佛,只能供释迦牟尼佛和二尊者。这么一看,这座大殿做为大雄宝殿是小了点;而做为天王殿又大了点。估计当时的华林寺要么就是规模宏大,要么就是一座普通寺院,所以叫做住山沙门洞。

整座大殿都是木结构柱和墙。看看它的后门,普通的两扇板门。



看看它的后窗,普通的直棂窗。



看看它的前门,普通的三抹隔扇门。虽然下面裙板上没有刻花,上面却是双交四椀棱花,规格很高,和裙板反差有点大。



最后再看看上部。因为是露明造,可以看见梁枋都非常大。这些梁枋上都只是刷红,没有彩绘,非常朴素。彻上露明没有天花,通常也没有藻井。不过也有例外,蓟州独乐寺观音阁虽然没有天花,但也有一座斗八藻井。

墙下摆放着几件老木头构件,说明上说是重修时换下来的。看那腐朽没落的样子,一定是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大殿两边有东西两座配殿。





这配殿小巧玲珑,位置离大殿相当远,似乎当年的殿前广场面积不小。可是它们的侧山墙上面有镬耳,就是说这是镬耳墙。



镬耳墙是岭南建筑的特点,我这些天在泉州没有注意到,好像没见过。福州比泉州离岭南更远,建这样的镬耳墙一定是有什么说法的吧?

出来之前,在山门那里和工作人员聊了聊,他们告诉我一些这座大殿近些年的经历。这座华林寺原本是在路口的那棵大榕树后面的,当年盖寺没有建影壁,而是栽了那棵树。所谓的屏山就是我们下地铁的车站附近的土堆,并不雄伟,没听说山上有洞。他们说华林寺山门上的匾是明正统九年(1444年)御赐的,我估计这是传言。明英宗朱祁镇若要御赐额匾,那一定是有敕建意思的,那这寺方还不趁机把大殿屋顶的灰瓦改成琉璃瓦?工作人员说大殿的梁架斗拱都还是初建时的材料,后来修葺时虽有换件,但整体结构和风格都没变。

上世纪六十年代,福建省政府搬迁到现在位置时,占用了华林寺地盘。华林寺大部分建筑都被拆除,这座大殿却奇迹般地保存下来。到八十年代中央拨款重修时,把大殿搬迁到现在这个地点。据说是全部拆卸下来,再在新地点重新用原件搭起来。中国干这种古建整体搬迁已经有经验了,1959年修三门峡水库的时候,就曾经把山西芮城永乐宫整体搬迁到水线以上,元代的永乐宫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室内壁画,非常值得看。华林寺大殿的这次搬迁很成功,大殿拆散,把已不堪用的构件换下来,再把它们重新组装起来。那些清代的构件都被给扔了,留下了最初的构件,加固以后接着用。这么一说,这座大殿就是恢复了最早的模样,那就是北宋乾德二年,距今一千年。这个时期,因为宋代的初刻《营造法式》还没有出版,新建的建筑继续采用唐代风格是可以理解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这次大修,还顺便盖了东西两座配殿和山门。山门遵循了大殿的建筑风格,那两座配殿却是和大殿完全两股道上跑的车。

我只知道福州有一座华林寺,没有想到这华林寺仅余大殿,而这大殿又是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雄厚无比。对了,华林寺这个地方就是公元前200年无诸的闽越国都城东冶所在地。来福州瞥这么一下还真是非常有收获。

告别华林寺的工作人员,走出山门。沿着华林路往西走,走到尽头是西湖宾馆。宾馆大门对着华林路,就像过去首钢大门对着长安街一样。我们往南拐,顺着北大路走下去。这就来到一个路口,叫做“北大路西湖东路南口”,神奇吧?一个地点把东南西北都用上了,我编的。从这个路口往西一拐,就看到一片水面,这是福州的西湖。

西云飞过西山顶,西湖水映西楼影。山远难窥林中景,水静不见钓鲤艇。



仙山咫尺,却登浮桥。岛上漫游访吕翁,莫错吉时。



露台如舟泊水畔,花架似塔挂金钟。



短廊幽径小石桥,绿茵碧树小红亭。



红楼倚白墙,斜阳照西窗。已是初冬令,日暖还短衣。



前有灰石搭古桥,后有白楼藏古物。古在今时今亦古,今掩古时古亦今。



老树长臂向水伸,新趸石栏靠岸立,不胜阴凉。



红亭碧水蔚蓝天,闽地越空好气象。



从西湖公园出来,继续向南走,便见街边坐着几位散人。



转身见一座四冲天柱石牌楼,抬头一看,额枋上写着“南后街”。



这里是福州城市现代化建设中保留下来的一片老街区,叫做“三坊七巷”。这是福州坊巷制布局古城的唯一痕迹了。中国古代最早是部落聚居,到秦汉发展成里坊,里坊制是最早的城市布局。里坊是居民住宅区,五户一坊,五坊一里,每坊每里设有不脱产的坊长里长,便于官家管理。每坊有门,早开晚关。居民区是里坊,商业区是街市,长官有衙门,都城有皇城。到了北宋时期,里坊制逐渐进化到坊巷制。坊巷制是把街市和坊、巷结合在一起,街上有市,两边有坊和巷,每个街区还有配套的寺庙学塾,功能齐全。福州的这条南后街应该是当年的一个完整街区,包括一条街和三坊七巷。

进去看看。中间的这条街,街边是各种店铺。



街边还有休闲的街廊。



挂着红灯笼,这个是新的。



老式的木楼,避雨不挡风。这都是新盖的,老的都被白蚁吃光了。那个书院就是“塾”呗。



看见这棵大树了吧?巷长坊长在这儿召集全巷或者全坊代表大会。



三坊之一“衣锦坊”的坊门。



七巷之一“郎官巷”的巷门。



进去看看。



畲族馆和它的守护人。





和我们在泉州看到的民居很相似,有石台基,堂屋缩进形成一个小门厅,两边是东西屋的侧门。窗棂和隔扇上都有漂亮的透风木刻,门柱下面有石柱础,门轴在门槛里面,没有门簪。多进院的时候,这座堂屋是穿堂的。大宅的前门开在这条巷,后门在后面那条巷,能有五进。

畲族很古老,但是1956年才确定为单一的民族。他们分散在浙闽粤沿海一带,不是为了打鱼,而是为了种地。这座宅子过去是闽畲首领的家,也是闽畲的总部。据这位畲族馆守护人说,清代建筑家样式雷就是畲族人。还有一位让他自豪的名人是钟南山,说钟大夫祖上就是畲族名医,后来改成汉族。

巷子里还有一座天后宫,就是妈祖庙。



庙虽不大,里面却是富丽堂皇。



再往巷子深处走。



看看老门楼。



风火墙端头的下山虎灰雕。



彩绘的。



老巷子里也有现代装饰。



现代化的门牌号码。



窄巷里也有稍微宽敞的地方。



这里更宽敞。



在巷子里遇见一位刚出门的老太太,向我们介绍了一些三坊七巷重修的轶事,她说自己是溥仪老师陈宝琛的六代后人。

从一个憋屈的拐脖巷钻出来。



巷口街上是一家咖啡馆,这肯定是新建的。



供应机制咖啡,看看咖啡馆里的司机正在操作咖啡机。



喝咖啡的不仅有时髦青年,还有白发老翁。不知道他奋斗了多少年,才能来星巴克和我们喝咖啡?



街对面是一家中华老字号,还是得到认证的。这是福州特有的一种红曲黄酒,有别于绍兴酒。据说妇女坐月子要喝青红酒,养大的孩子会说闽南话。我们这些人想说闽南话?连听懂都困难。



这条街上既有西洋品牌,也有国产品牌,还有本地特产,也算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吧。

在福州没看到闽越国遗痕,但是看到了它遗址上一千年后的古寺。还看了那座古寺一千年后的古街巷,还有当代山水仙岛。不枉此行。

这一趟初冬泉州之旅很有收获。全国闻名的开元寺,颇有争议的南少林,规格相当高的府文庙,初次领略的妈祖庙,最花哨的关帝庙。看到了闽南特色建筑风格,还有老街里的古民居。还抽空瞥了一眼福州,看到了令人震撼的华林寺大殿,以及布局完整的古坊巷。这是一次很丰满的文化之旅,就像去年“秋风起时走三晋”一样。下次再找一个特色鲜明的地方去看看。

连载完

楼主:zzz0401

字数:46089

帖子分类:旅游休闲

发表时间:2020-11-29 02:10:27

更新时间:2020-12-25 14:05:00

评论数:2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