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只要还有一个德国人活下来,战争就将继续——德意志第三帝国

只要还有一个德国人活下来,战争就将继续——德意志第三帝国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好,波兰骑兵没有拿马刀去砍德国坦克这件事就说到这里吧,接着看德波战场的战局走向!
9月3日,英法都要求德国迅速从波兰撤军,不然就要想德国宣战。这个时候德军在前线一往无前,把波军打得满地找牙,希特勒觉得形势对德国极为有利,就鸟都不鸟英法的要求。
张伯伦和达拉第见状,知道这次没有退路可走了,索性一咬牙,宣布英国和法国向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全面爆发。
英法对德国宣战的消息对波兰人只能起心理安慰作用而已,因为英法并未给波兰带来实际的帮助,德波战场上仍然是德军占据着巨大的优势。截止9月5日,驻防“波兰走廊”的波军“波莫瑞”集团军被德国第4集团军和第3集团军团团包围,并被完全歼灭。在这场歼灭战中,波军3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旅灰飞烟灭,而担负主攻任务的古德里安第19装甲军仅仅死亡了150人,伤700人而已。
古德里安所部在完成了歼灭波军“波莫瑞”军队的任务之后,稍事休整,就马上渡过纳雷夫河,沿布格河东岸推进,向波兰首都华沙后方发动了攻击。
当北路德军在波兰的大地上狂飙猛进之际,南部德军同样不甘落后,隶属于莱希瑙第10集团军的霍特第15装甲军和霍普纳第16装甲军,在波兰“罗兹”集团军和“克拉科夫”集团军的接合部实施快速突破,不仅迅速击溃了这两个波兰集团军,并且还追在两个集团军的后面猛踢他们的“屁股”。
9月8日傍晚,霍普纳第16装甲军麾下第4装甲师以惊人的速度抵达华沙郊外。接着,机械化部队利用速度抢在溃退的波兰军队之前抵达了维斯瓦河,然后向北,沿着维斯瓦河建立了一条封锁线,进行反正面作战,打算一举围歼波兰溃军。
从9月9日开始,德军的任务主要就是这两个:第一,把波兰的军队全部一锅端;第二,把华沙给打下来。
在德军围歼波兰军队时,并非一帆风顺,波军利用德军战线拉的过长的机会,还对德军发起了一次反击。
10日夜,从前线撤退到维斯瓦河支流布祖腊河一带的波军主力军团“波兹南”集团军突然对德军第8集团军的后卫部队侧翼发起了攻击。
由于该军团在东撤的过程中巧妙地选择德军进攻部队之间的间隙运动,并且昼伏夜出,以至于德军完全没有察觉到它的存在。当这支部队冷不丁杀出来时,德军猝不及防,立马阵脚大乱。
德军统帅部担心德军后路被断,急忙从围困华沙的部队中调出一部分兵力增援被“波兹南”集团军进攻的部队,另外还命令德国空军全力绞杀波军。
各路飞行部队接到命令后,立即涌向“波兹南”集团军所在地,对该集团军展开了一次规模空前的空中大屠杀。
第1飞行训练联队第1大队大队长格拉夫曼少校命令命令他的飞行员每十分钟在战场上空往返一次,他对自己的手下们下达了这样的命令:“把所有的炮弹都打光,落地时一枚炮弹也不许留”!
第2飞行训练联队的飞行员驾驶者Hs-123强击机从10米的高度一次次擦着波军的头顶掠过,他们把螺旋桨转速加大到1800圈以上,制造出类似重机枪扫射似的尖厉啸叫,只把波军吓得魂飞魄散。
当然,这样的大场面必然少不了斯图卡的戏份,斯图卡飞机一波波地俯冲,把炸弹精确地丢在了波军头上,把波军炸得苦不堪言。
就这样,德军轰炸机、战斗机和对地攻击机就像犁田一样,用机关炮和航空炸弹把波军阵地犁了一遍又一遍,终于把波军给搞崩溃了。
伤亡惨重的波军不得不终止攻势,夺路奔逃。德军见波军要跑路,马上就展开了追击,在天上德军飞机沿着田野和公路猎杀波军溃兵,在地上,德军装甲部队开足马力,追着波军一顿好打。毫无疑问,波军这次还算像样的反击又以失败而告终。
对于这场战斗,当时的“波兹南”集团军司令库特谢巴将军事后回忆时说道:“10点钟左右,在维特科维茨渡口附近,我们受到大规模的空袭。敌人这次空袭,飞机架数之多,攻击之猛烈以及飞行员胆量之大都是罕见的。我军调动、集结和前进的道路全部处在空中炮火的浩劫之中。地面简直变成了人间地狱。桥梁被炸断,渡口被堵塞,在那里等待渡河的部队都被炸得血肉横飞。参谋长、另外一个军官和我躲在米肖利村旁的一个白桦林中,一动不敢动,一直趴到中午停止空袭为止。如果再打,这个罪还得受下去。我们只要呆在那里,德国空军为我们掘好的坟墓就越来越近。”
到9月18日,“波兹南”集团军已经完全丧失了抵抗能力,除了少数几个师逃出重围之外,大部分当了俘虏,总数达17万人之多。德国空军声称,这是战争历史上第一个由空军决定地面战斗胜负的实例。
这次波军的反击结束之后,波兰几乎已经丧失了抵抗能力,而波兰战役也达到了高潮。
从南北两路进攻的德军经过向心突击,逐渐形成了内外两把大“钳”,试图把波军都装进大口袋中。
这两把大“钳”中,内钳由北方集团军群的第3集团军一部和南方集团军群的第10集团军构成,在华沙合拢。
外“钳”由北面的古德里安第19装甲军和南面的克莱斯特第22装甲军共同打造。克莱斯特所部从喀尔巴阡山脉的贾布伦卡隘道附近突破波军防线,一路猛冲,连续渡过拜拉河、杜拉杰克河、维斯洛卡河、桑河,然后在普瑟密士要塞附近向北调转,乘势渡过布格河,在华沙东面的布列斯特—力托夫斯克同由北向南汹涌而来的古德里安装甲集群胜利会师。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德军的两把大“钳”合拢之后,除了极少部分波军还在苏波边境之外,其余的波兰部队都已经处在了德军内外两层的包围圈中。
此时,波兰军队已经完全被打晕了,波军总司令斯米格威.罗兹元帅同他的部队失去了联系,整个波兰部队陷入了混乱之中,只有华沙等少数地区还在单打独斗。
德军于9月17日完成了对华沙的包围后,限令华沙当局于12个小时内投降。这个时候,波兰政府和波军统帅部的军政要人们知道波兰已经保不住了,本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心态,他们赶紧脚底板抹油,逃到了罗马尼亚。
正当德军用空地一体战术狠揍波兰人的时候,苏联人终于按捺不住寂寞,想要加入战团修理波兰人了。
德波开打之前苏联虽然跟德国签了瓜分波兰的秘密条约,但是德波正经开打的时候,苏联却站在一边看热闹,没有动手,他们迟迟不动手是因为早些年苏联跟波兰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如果贸然进攻波兰,国际上会说苏联不地道,所以斯大林硬是忍住了没动手。
等到9月17日波兰政府出逃,波兰实际上陷入了无政府状态的时候,苏联立即宣称鉴于波兰政府已然不复存在,《苏波互不侵犯条约》不再有效,为了保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少数民族的利益,苏联决定进驻波兰东部地区。
斯大林一声令下,苏联白俄罗斯方面军和乌克兰方面军分别在科瓦廖夫大将和铁木辛哥大将的率领下,于9月17日凌晨越过苏波边界向西推进。9月18日,德苏两国军队在布列斯特—力托夫斯克会师。
希特勒希望赶紧占领华沙,命令德军必须在9月底之前拿下华沙。德军于9月25日开始对华沙外围的要塞、据点及重要的补给中心进行炮击,德第8集团军随后开始对华沙发起进攻。
9月26日,在劝降无效之后,德国空军出动240架Ju-87斯图卡轰炸机、100架Do-17和30架满载着燃烧弹的Ju-52运输机对华沙展开了恐怖的空袭。
成群结队的德军飞机飞临华沙上空,把不计其数的炸弹和燃烧弹朝地面丢了下去。炸弹和燃烧弹爆炸后,马上就把华沙变成了烟和火的海洋。
在德国空军空袭时,还发生了一点儿小插曲。由于运输机是临时客串轰炸机的角色,其投掷燃烧弹的手法非常业余,导致炸弹精度极差,再加上风力的影响,一些燃烧弹居然飘到了德军阵地上爆炸开来,点燃了一些德军士兵和设备,让德国陆军结结实实地体验了一把“队友火力”。
陆军指挥官们见自己的部队吃了空军的燃烧弹,当时怒不可遏,破口大骂空军是蠢货,他们在希特勒面前狠狠地告了空军一状,要求德国元首让空军靠边站,让陆军坦克来粉碎波兰人的抵抗。
希特勒当时认为华沙已经是瓮中之鳖,没有必要让陆军去冒险,于是他要求空军继续轰炸,直到摧垮波兰人的抵抗意志。于是,德国空军的轰炸继续进行,26日当天,德机一共向华沙倾泻了560吨炸弹、72吨燃烧弹,市区燃烧的火光在几十公里以外都能看见。
9月27日,弹尽援绝的华沙守军停止抵抗。9月28日,华沙守军12万人投降,守军司令向德军第8集团军司令布拉斯科维茨上将正式签署了投降书。9月29日,莫德林要塞投降。到10月2日,进行抵抗的最后一个城市格丁尼亚停止抵抗。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第一个战役,仅耗时一个月就宣告结束了。
德国在这场短暂的战役中充分利用了装甲集群突击,和空地一体战术的威力,迅速突破了波军防线,穿插至波军身后,对波兰军队分割合围,歼灭了波军的有生力量,打赢了这场战争。
波兰战役中,波军死亡66300人,伤133700人,被德军俘虏69.4万人,被苏军俘虏21.7万人(含投降数),10万人逃至邻国。德军死亡10600人,伤30300人,失踪3400余人。
从伤亡数字可以看出,德军只付出了极小的代价就取得了辉煌的战果,这一方面是由于德军的武器装备要领先于波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德军的战术思想把波军甩出去了好几条街。此战打完,古德里安声名大噪,闪电战的威名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
1918年——1939年,独立了21年之后,波兰又落入了异族统治者的手中,当波兰人被德国人痛宰的时候,他们一定在想,他们的盟友英国和法国到底在搞什么名堂,为什么眼睁睁地看着波兰灭亡,而不施以援手呢?这个,我后面马上就说。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第二节 西线无战事
1939年9月1日,当德国国防军正用闪电战猛揍波兰人时,希特勒马上就开启了新的外交攻势,而波兰的盟友英国和法国也采取了向对应的措施。英法德三国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扯皮。
当天,在罗马,意大利总理墨索尼里正感到左右为难,因为根据《钢铁协定》的条款,当德国跟波兰交战时,原则上意大利不能置身事外。但是,墨索尼里生怕出兵波兰引发欧战,于是,他硬着头皮做了一个符合意大利人特点的决定:意大利将保持中立。
墨索尼里亲自打了个电话给意大利驻德国大使阿托利科,他要求意大利大使去向面见德国元首,并请求德国元首免除意大利的盟友义务。
当意大利驻德国大使阿托利科将这个消息告知希特勒时,德国元首并不意外,因为墨索尼里早就给他打过“预防针”,他知道意大利人关键时刻必然掉链子。
希特勒强压住心中的怒火,迅速草拟了一份回复墨索尼里的电报。在电报中,希特勒是这样说的:“本人相信,依靠德国的武装力量,我们有能力完成强加在我们身上的任务。我为您未来能为法西斯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所做的一切表示感谢。”
毫无疑问,希特勒的这封电报定然会让墨索尼里脸上发烧,不过意大利独裁者还是为他的国家能够避免欧洲大战而心花怒放,他觉得只要能拯救意大利,掉点儿面子无所谓。
希特勒在给墨索尼里发完电报之后,接着便前往“皇冠剧院”向国会发表演说。为了表现出他必定要踏平波兰的决心,他穿了一件军装亮相,接着在演讲中他大谈为何要进攻波兰,而对于英国和法国可能的干预,他是这样说的:“本人曾一再向英国施以友谊,以及,如果必要的话,紧密地合作。然而,单相思可不行,爱,必须有对方做出回应。”
在感慨完了同英国人的友谊即将走到尽头之后,希特勒话锋一转,又开始把演讲重心转移到了德波之战上来,他说道:“是波兰军队在德国领土内放了第一枪,德国陆军不过是还击而已。谁毒打他人,必然会遭到毒打还击。谁不顾人类福利的准则,谁不顾人类福利的准则,谁便可指望我们采取同样的步骤。我会打下去,不管打谁,直到帝国安全和权利得到保障!此时此刻以后,我的全部生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属于我的人民。现在,我什么也不想当,只想成为日耳曼帝国的一名军人。所以,我再次穿上了历来对我都是如此神圣、如此宝贵的军装。不至胜利我绝不脱下军装,要不我就不活着看到它的结束!”
说到此处,演讲来到了一个小高潮,于是观众们尽情地欢呼了起来。等人们的欢呼声完了之后,希特勒接着说道:“我若身遭不测,继位人是戈林。若帝国元帅也遭不测,赫斯将继其位。”
希特勒的决绝无疑引发了观众们的极大热情,人们再度沸腾了,“胜利万岁”的口号响彻了“皇冠剧院”。
演讲结束之后,希特勒回到了帝国总理府,在那里,雪片般的好消息摆放在他的办公桌上。看完了前线的捷报之后,希特勒兴奋地对里宾特洛甫和他的两名副官说,军队的进展神速,超过了他最大胆的想象,整个战役(收复“波兰走廊”和但泽的战役)在西方来不及草拟抗议书之前便可结束。
此时,法国问题专家奥托.阿贝茨主动站出来发表了意见,他说法国将会宣战。闻听此言,希特勒面向里宾特洛甫,举起双手,做恐怖状,并说道:“饶了我吧,你的专家别再发表什么断言了。”
他一边说,一边对德国的外交人员大加讥讽,说什么他们拿的薪水最高,用的通信工具最现代,但所作的答案历来都是错误的。希特勒掰着手指头,从重整军备开始,到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为止,调侃他的外交人员们。他说每次外交人员都说他的冒险行为会引发战争,结果战争并未发生。
在调侃外交人员之余,希特勒也不忘讽刺自己手下的一帮武将们。德国元首表示他不想听德国情报人员的错误分析,他要按照他自己的判断行事。
那么,希特勒的判断是什么呢?他的判断就是,目前德军在战场上一往无前,看样子把“波兰走廊”这块儿地皮搞回来完全不成问题,那么他一定会把“走廊”拿下,死死地捏在手里,到时候再跟英法谈判,把“波兰走廊”正式拿回来。他始终坚信英法必然不会宣战,因为英法惧怕战争。
还有一件事,我必须要说,其实当时希特勒万万没有想过要占领整个波兰,他的预期是付出一定的伤亡之后,拿下“波兰走廊”,然后向英法提出以下要求:德国索回但泽,并得到一条通路将东普鲁士和德国本土连接起来,如此而已。
希特勒原本指望德国快速取得军事优势之后,英法就会屈服,岂料他完全打错了算盘,这一次,他的直觉错了,他的外交人员却说对了,英法果然没有再让步,两个民主国家打算死扛德国。
在伦敦,波兰驻英国大使爱德华.拉仁斯基在唐宁街10号会见了哈利法克斯勋爵。这两人一照面,拉仁斯基就开门见山道:“勋爵阁下,根据英波互助条约第一条,我的政府认为,希特勒的军事行动应该被视为侵略。”哈利法克斯回道:“这,我没有多少怀疑。”
两人说完这番话之后,就朝着英国紧急内阁会议的召开地点走去。到了会议地点,只见英国政府的内阁成员们早已到场。当英国财政大臣约翰.西蒙看见拉仁斯基时,他抓住波兰大使的手,肉麻兮兮地说道:“我们现在可以握手了。我们同舟共济,共度时艰,你们放心,英国没有抛弃朋友的习惯。”
过了几分钟,英国首相张伯伦建议内阁向希特勒提出最后的警告:除非停止敌对行为,否则,英国将履行其应对波兰承担的义务。
英国内阁的一众大臣们对首相的意见举双手赞同,不过张伯伦又补充说发给希特勒的电报应当措辞谨慎,不能搞成最后通牒的格式,以免德国人一不做、二不休,马上就攻击英国的船只。众大臣再度同意,于是张伯伦令人草拟发给德国的警告性质的照会。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当天傍晚,英国致德国的照会送到了汉德逊的手里。根据英国政府的指示,汉德逊必须在法国驻德国大使的陪同下立即将此照会交给里宾特洛甫。
英国政府特别强调,汉德逊务必向德国外长解释清楚,英国的照会只是警告,而非最后通牒,但是如果德国人执迷不悟,不肯悬崖勒马,那么下一步就是最后通牒,甚至宣战。
9月2日上午9点30分,汉德逊和法国驻德国大使考伦德雷联袂来到了威廉大街的德国外交部,但是德国外长拒绝同时见英国和法国大使。里宾特洛甫首先接见了汉德逊。
当汉德逊与里宾特洛甫会面时,英国大使将照会递给德国外长,然后说英国政府强烈要求德国立即停止其侵略波兰的行为,迅速撤军。对此,里宾特洛甫争辩说,是波兰人先动的手,德国人只不过是自卫还击而已。
汉德逊显然是见过世面的的,他表示他对里宾特洛甫的说法持怀疑态度,他说从德国的表现来看,没有一场自卫还击能够准备如此充分,反攻如此迅速,竟能在短时间内把“侵略者”打翻在地。
里宾特洛甫急忙解释说,那是因为德国时刻提防着波兰,所以准备较为充分。对此,汉德逊不置可否,他只说这种争辩毫无意义,因为现在是德军在波兰的国土上进行军事行动,所以英国政府认为那是侵略,他要求德国外长将英国的照会交给德国元首就好,不要再说多余的话。
汉德逊扔下几句硬邦邦的话之后,走了。跟着考伦德雷会见了里宾特洛甫,法国大使带来的照会跟英国的几乎一模一样。里宾特洛甫见状,当即把他前面刚跟汉德逊说过的话又说了一遍,他反复强调是波兰人先动手袭击了德国,德国才自卫还击的。对于里宾特洛甫的调调,考伦德雷丝毫不为所动,他只说他的政府要求外长将照会交给德国元首,其余不必讨论。
考伦德雷把话说完,就以一副老僧入定的样子坐在那里一动不动。里宾特洛甫心知跟考伦德雷说的再多也等于零,他就表示一定将照会交给希特勒。听了里宾特洛甫的保证之后,考伦德雷一秒也不愿多待,马上起身告辞而去。
当英国和法国大使跟里宾特洛甫会面时,英国首相张伯伦正在英国的下议院公布照会的内容。公布完了照会内容之后,他对英德两国关系做了一个评价,他说道:“英国人和德国人吵架的唯一原因是,他们竟允许自己受纳粹政府的统治。只要这个政府存在,并坚持过去两年来所采取的的方法,欧洲就不会有和平。我们只会从危机到危机,只会看到各国一个接一个遭到攻击。攻击的方法令人作呕,这我们已经相当熟悉了。我们已经下定决心,这些方法必须结束。”
张伯伦的讲话赢得了下院的满堂喝彩,英国人都觉得是该让希特勒清醒清醒了。他们认为教训德国人的第一步就是力保波兰,不让德国人从拿到半点儿好处,以便好好恶心一把希特勒。
也就在英国人打算死扛德国的时候,德国那边却出了点儿小状况,具体点儿说,是德国元首希特勒打算跟英国人媾和了。
希特勒有此盘算当然是有原因的。截止9月2日的时候,其实希特勒预定的军事目标已经达到,驻防在“波兰走廊”的波军波莫瑞军团已经快被包围,“走廊”指日可下。所以当希特勒接到英国和法国的照会时,他觉得教训波兰、收复失地的目的已经达到,他打算释放积极的信号,跟英法就此展开和谈。
打定主意之后,希特勒将里宾特洛甫叫到身边,告诉他,他打算开出一些非常有建设性的条件跟英国媾和。德国外长当时听了希特勒的话之后,当时大喜过望,马上就洗耳恭听,看希特勒有何指示!
希特勒告知里宾特洛甫,如果德国能够得到但泽和“波兰走廊”上的一条通路,且英国愿意充当德波冲突的调停人,那么他不仅会从波兰撤军,甚至可以考虑赔偿波兰人的一切损失。
里宾特洛甫听到这个消息后,当时甚至觉得希特勒简直就是天使下凡,他认为元首实在是太伟大了。等他别过希特勒之后,立马兴高采烈地拨通了德国驻英国秘密代表赫塞的电话。
电话中,里宾特洛甫告将希特勒的条件和盘托出,他要求赫塞将元首的建议呈报给英国内阁,并立即展开谈判。
赫塞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当时的第一反应并不是大喜过望,而是大吃一惊。他在想希特勒到底是关键时刻思想开了窍?还是想以此来要挟英国人,看能不能得到让步?他很是困扰了一阵之后,就要求里宾特洛甫再重述一遍。德国外长知道赫塞必然十分震惊,所以他耐着性子又重复了一遍,并且还强调道:“不要有什么误解,你要再次指出,你是按照希特勒的指示行事的,绝不是你个人的私人行动。”
当赫塞终于想明白希特勒真的是要妥协时,他立即打电话给唐宁街10号,要求跟他的密友——英国的霍拉斯.威尔逊勋爵通话。英国的工作人员声称威尔逊暂时很忙,没有时间听电话。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赫塞心知英国人有意搪塞,于是于晚上10点左右直接来到唐宁街10号,求见威尔逊。这时,赫塞人都站在了大门外,威尔逊也不好意思让人家白跑一趟。于是赫塞终于有机会把希特勒的建议一字不落地说了出来。
当威尔逊听到希特勒的和平建议时,毫无疑问他明显地动了心,但是他对希特勒撤兵的附加条件感到不能接受,因为波兰人绝对不会放弃但泽和“波兰走廊”,哪怕粉身碎骨也不会。所以威尔逊估计英国内阁不会同意希特勒的建议,他并不打算将它交给英国内阁。他想通此节,就对赫塞说道:“现在局势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美国的罗斯福总统已经对首相保证,如果发生战争,美国将支持英国。而苏联并不会帮助德国。”
威尔逊的意思很明确,现在局势对英国极为有利,美英法三国必然会结成反德同盟,而德国却是孤军奋战。所以他认为德国没有提条件的资格,德国只有乖乖地接受英国的照会,爽利些从波兰退兵,才能使德国得到英国的谅解,和谈的大门才能开启。
赫塞见威尔逊把话说的这么硬,竟然不接受希特勒的建议,他急了,他说道:“在这个建议中,我看到了避免战争的最后也是唯一的机会,也看到了希特勒承认自己犯了一个错误的迹象。不然,我怎么能把这个建议搞到手。”
威尔逊是英国政府里的要员,英国政府对希特勒及其纳粹政府极不信任这件事,他自然是知道的。他觉得希特勒必须公开承认其对付波兰的暴力手段是完全错误的,然后为其鲁莽的行为道歉,才有可能获得英国政府的谅解,并安抚波兰人。他认为只有这样,和谈才能进行。
想完了这些心事之后,威尔逊告知赫塞,如果希特勒肯为其侵略行为公开道歉,那么和谈尚存有一线希望,不然就是战争。
威尔逊话音一落,赫塞马上就反驳道:“您的这种建议,从心理上来说,是个错误。至少在希特勒眼中,此次危机的责任,并不完全是他的。”
闻听此言,威尔逊马上就大声回击道:“应为这种局面负责的,是希特勒一人!”
赫塞显然不想再为这种无谓的事而费唇舌,他转而继续说重点问题,他说道:“如果说,只是因为希特勒不肯道歉,这建议便流产,那么,人们就会相信,由于可以避免而不愿避免,张伯伦有意要打这场战争。”
思虑再三,威尔逊终究还是觉得希特勒所提条件虽然不合时宜,但是完全可以通过谈判来修改,而如果完全放过这次机会,战争真的爆发,那么数百万人可能因此而丧生,文明世界又将遭受一场浩劫。
想来想去,威尔逊终于决定先把希特勒的建议呈报给内阁,他拿定主意后,即开口对赫塞说道:“好吧,将你的建议重述一遍,我或许能转给内阁。”赫塞当即重述了一遍,威尔逊听完之后,就背起双手,在屋内走来走去,显然是在思索如何将希特勒的建议转述给内阁。
正当威尔逊苦苦思索之际,房间的门响了。一个工作人员递了一张字条给威尔逊,读了两遍之后,他用蜡烛火将该字条烧为灰烬。然后,他对赫塞说道:“我不能把你的建议转给内阁。”
赫塞目瞪口呆,询问为什么?威尔逊未作回答,他只是示意赫塞可以走了,于是本次会谈就此结束。
促使威尔逊作出如此举动的原因是张伯伦已经下定了决心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9月2日晚上11点30分,英国内阁再次召开紧急会议,会上张伯伦表示他将于次日中午向英国人民发表一项声明,这项声明事关英国和德国是否会处于战争状态。
为了探明德国的态度,他建议次日上午9点,由英国驻德国大使尼维尔.汉德逊爵士会见德国外长冯.里宾特洛甫,当面提出英国的最后通牒,也就是德国必须在9月3日12点以前从波兰撤出全部军队。如果德国方面在12点以前没有给出令英国满意的答复,那么英国和德国就会处于事实上的战争状态。
西蒙听了张伯伦的安排后,立即反驳道:“若是把最后通牒的期限定在12点,那么首相您就没有时间准备讲稿向英国人民发表声明了,我建议将期限定为明日上午11点。”此建议获得通过,内阁会议宣告结束。
9月3日凌晨2点时分,赫塞的报告被呈送到了希特勒的面前。希特勒见赫塞没有完成预定任务,当即大发雷霆,他借着意大利不肯参战的事情狠狠地批评了里宾特洛甫一顿。德国外长莫名其妙地挨了希特勒一顿痛骂,当时很是感到委屈,因为他觉得那是墨索里尼变了卦,又不管他的事。
不得不说德国外长的确是无辜的,他这次完全是躺着中了枪!因为那个时候,希特勒见英国不肯妥协,其内心极为焦虑,非常火大,于是他就把一肚子郁闷之气发在了德国外长身上。
希特勒的火发完了,该来的终究也还是来了!凌晨4点,德国窃听人员告知里宾特洛甫英国大使将于上午9时交给他一份文件,该文件极有可能是英国的最后通牒。
里宾特洛甫不想去接受这样一份伤感情的文件,他刚好看见施密特在旁边,就要求翻译先生代他去见汉德逊。
9月3日上午9点,汉德逊准时将英国的最后通牒交给了施密特,后者随即将此份文件带至德国总理府。
当施密特行至德国总理府元首办公室外面时,只见不少人都挤在大门外,他不得不施展浑身解数硬是从人缝中挤进了元首办公室。
办公室里,希特勒坐在办公桌前面,而里宾特洛甫则临窗而立。施密特一进来,两人都满含期望地看着他,他缓缓地把英国的最后通牒给翻译了出来。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希特勒听完了施密特的翻译之后,一直默不作声,木然呆立了好半响。然后,他转向里宾特洛甫,猛然发问:“现在该怎么办?”
里宾特洛甫并未从正面回答问题,他意味深长地说道:“我认为,用不了一个小时,法国人也会递交一份类似的文件。”希特勒听了这个答案,没有作出评论,他再度陷入了沉默。
施密特见没他什么事了,就出了办公室。他刚一出来,就被德国的军政要员们围了起来。人们询问情况如何。当施密特告诉他们英国极有可能在两个小时内宣战时,室内顿时鸦雀无声,震惊写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众人愕然好半响之后,戈林第一个开口说话了,他说:“如果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请上帝饶恕我们吧!”随后,不管走到哪里,施密特看到的都是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的人。就连一向热情洋溢的戈培尔也神情落寞,一声不吭地站在角落里。
种种迹象表明,德国高层对跟英国交战忧心忡忡,他们的失败主义情绪极为强烈。这些人觉得就希特勒的一贯表现来看,这次百分之百是与英国交战。
众人所想分毫不差,战场形势对德国极为有利,不要说拿下但泽,就是拿下华沙,也不是不可能,所以希特勒此时想的是干脆一举打下整个波兰,让波兰完全从欧洲地图上消失,他认为英法必然不会为了一个已经灭亡的国家而流血牺牲,所以他决定让德军继续进攻,彻底踏平波兰。
既然希特勒拿定了这个主意,那英德之间就没有什么余地可讲了。上午11点15分,汉德逊大使收到一份电报,要他拜会里宾特洛甫。15分钟后,他拿到了德国对最后通牒的答复——拒绝。
汉德逊读完文件后,发表议论道:“让历史去评判究竟该谁负责任”。对于英国大使的论调,里宾特洛甫非常不满地回应道:“为了和平和求得对英的良好关系,谁也没有像希特勒先生那样作出了如此巨大的努力。对于英德关系,我不予置评,惟愿您诸事如意!”
听了里宾特洛甫的话,汉德逊耸了耸肩,告辞而去。中午,柏林街头的大喇叭高声广播了将于英国开战的消息,听众们面面相觑,极为震惊。
在伦敦,上午11时15分,张伯伦硬着头皮开始向英国人民发表广播讲话,讲话中他谈到了发生在波兰的战争,以及英国应该承担的责任。15分钟后,他无可奈何地宣布英国已经与德国处于战争状态。他说,为了建立和平,英国政府已经尽了一切努力,可以心安理得了。
在结尾时,他还说道:“现在,让上帝保佑你们吧,让上帝保护正确的人们吧!”
当张伯伦正在演讲时,考伦德雷将法国的最后通牒交给了里宾特洛甫。德国外长当时极为失望,他说侵略者是法国。
到此为止,英国与法国站在同一阵线对德国开战了,这显然大大出乎了希特勒的预料,他曾经信誓旦旦地对他的手下说英国人惧怕战争,必然会妥协。当他的外交人员提醒说英国人哪怕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也会宣战时,他报之以嘲笑。
现在,他原先设计的局部战争,已经扩大成了欧洲大战,这没有什么疑问?只不过,令希特勒有些难堪的是,他有些不好意思面对他的手下们,尤其是那些曾经规劝他不要招惹英国和法国的手下们。
希特勒终究还是得面对现实,在英国对德宣战之后,他马上就硬着头皮将英德两国已经处于战争状态的消息通知了德国海军上将雷德尔,他要求海军寻机攻击英国船只。
英国对德国宣战的消息,令克林姆林宫的人们极为惊奇。斯大林原以为英国人会妥协的,没想到英国人特有血性,居然就开战了。本来按照苏德协定,苏联此时应当发兵与德国夹击波兰,但是红军虽然在其西部边界磨刀霍霍,却根本不去屠宰波兰人。
斯大林的算盘是这么打的:让德国军队先跟波兰军队血拼,等波兰的有生力量都被拼光了,再找个借口杀过边界,把苏波战争中丢掉的地盘都搞回来。
正是有了这样的打算,斯大林才按兵不定。等到德国人一个劲儿地催促苏联采取行动时,斯大林就以苏波签订有互不侵犯条约为由予以搪塞。对于苏联人的做派,里宾特洛甫完全没有什么办法,只好由得苏联人去了。
9月3日晚上,希特勒与随员们登上了开往前线的专列。在火车上闲坐时,希特勒给关键时刻不支持他的盟友墨索尼里发去了一封电报。电报是以明码形式发送的,电报中希特勒说他明白德波之战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战争,他是“有意”选择战争这条道路的,他的信念“坚如磐石”。
晚上9点整,元首的专列缓缓驶离车站。坐在列车上的希特勒并不像他发给墨索尼里的电报中所说的那样“信心十足”。相反,据他的秘书格尔达.达拉诺斯基说,元首表面上很平静,但是脸色苍白,眉宇之间写满忧虑,长时间沉默不语,与以往大不相同。
而元首的另一位秘书,克里斯达.施洛德听见希特勒对赫斯说:“现在,我的一切工作都崩溃了。我的书算白写了!”
我们把希特勒的表现一看,就知道,德国元首显然信心不足,对西线极为担忧。不过,事已至此,他只能狠下心来一条道走到黑,先摆平波兰再说。
从1939年9月3日开始,一战时的西线再度重现,这一次的西线战场,就连对手布局都没变,还是英法结盟对抗德国。不过,与一战不同的是,堑壕战这种战争样式并未出现。在西线战场上首先出现的是举世闻名的“静坐战”,说起这个“静坐战”,那话就长了。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可以肯定,当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的消息传到波兰人的耳朵里时,被德军装甲部队打得屁滚尿流的波兰人一定极为惊喜,他们普遍认为德国法西斯这次必然完蛋。
波兰人有这样的想法,我完全可以理解,因为在西线战场上,英法联军和德军的军事力量完全不是一个档次上的,波兰人觉得英法联军算是吃定了德军。只可惜,事实跟他们的想象恰好完全相反。
我们知道,早在德波开打之前,法国和英国对波兰做过保证,一旦波兰遭到德国攻击,他们必然会采取有效的行动来支援波兰。
相对而言,英国对波兰的保证是宽泛意义上的,并不涉及具体的行动。而法国的保证却是有鼻子有眼,白纸黑字,明确无误的。
1939年5月19日签定的《法波军事协定》对法国的义务有明确的规定,该条约显示,法国方面将在总动员令下达后不出3天的时间内逐步对有限目标发起攻势。而一旦德国以其主力进攻波兰,法国将从总动员开始后第15天起,以其主力部队对德国发起攻势。
这个条约签定时,波兰军队的副总参谋长雅克林兹上校曾经询问法国能够派遣多少主力部队参与对德国的进攻。对于这个问题,法军总司令甘末林将军信誓旦旦地保证说,法国派出35到38个师完全不成问题。
听了甘末林的话,雅克林兹上校心中大定。随后,波兰人自恃有了英法的军事保证,就一直死扛希特勒,把欧洲第一猛人整的一点儿脾气都没有。战争的阴云也就逐渐笼罩在了欧洲的上空。
时间到了1939年8月23日,当德国对波兰的进攻眼看着就要到来时,法国统帅甘末林马上就把他对波兰人作的保证抛到了九霄云外。他对法国政府说:“要到大概两年以后,也就是1941年—1942年之间,我才能发动一场真正的攻势。”
当法国政府的政治家们目瞪口呆之际,甘末林又说了一句更为丧气的话,他说:“这个进攻还要依赖于英国部队和美国装备的帮助才能发起”。
甘末林的意思非常明确,法军必然不会单独发起攻势,必须要等到英国的部队和法军部队合兵一处,他才进攻。另外,他还需要更多的武器装备,他认为没有装备,让法军去进攻,基本等于送死。
所谓将为军之胆,临战之际,法军统帅居然是这么个态度,打个仗都还这么矫情,那么法军的战力可想而知。
整个波兰战役期间,法军在西线部署了83个师,而他们的对手德军仅有23个师,而且这23个师中,只有11个师还算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另外12个师则是预备役部队。
所谓预备役部队,说白了就是由放过几枪、走过队列队形的人组成的凑数部队,这些部队修修工事,运运后勤补给还能胜任,正经打仗那就难为人家了!
既然法军在前线占有如此巨大的优势,那么他们采取行动了没有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没有,完全没有,法军就躲在“马其诺防线”中,当起了“忍者神龟”。
法国的总动员令早已在9月1日发布,按道理来说,根据《法波军事协定》的相关规定,法军应当在9月4日对西线德军发起一定的攻势。但是,此种进攻并未出现。
自9月3日德法宣战之后,法军官兵们陆陆续续地抵达了德法边境地带,并在自己的营房内摩拳擦掌,打算好好教训一下德国人。可是,尽管广大的法国官兵心中燃烧着打仗的烈火,进攻德军的命令却始终不曾下达。法军官宾们被命令严守“马其诺防线”,不得擅自朝德国方面开枪开炮。
我们知道漫长的等待最消磨人的斗志,不少法军官兵在无边无际的无目的等待中失去了战斗的热情,转而发起了牢骚。他们对统帅部的安排很是感到莫名其妙,他们觉得自己完全被政府当猴子给耍了一把。
本来他们在各自的“安乐窝”里待得好好的,法国政府却一纸征召令,把他们召到了军队里。法国政府告诉他们法国人必须团结起来教训该死的德国人,他们相信了政府的话,满含着为国死战的决心上了路。
结果等法军官兵们到了前线,他们才发现他们的敌人根本不是德国人,他们最大的“敌人”是无聊、空虚和寂寞。面对着有劲无处使的情况,试问法军官兵们怎能不生气。
为了缓解士兵们逐渐滋生的厌烦情绪,使军心不至于涣散,法军统帅部想出了不少的“高招”。法军统帅部在前线建立了一系列军人俱乐部,并给官兵们输送了大量的葡萄酒和白兰地,一些演电影的和唱歌的明星也被派到前线召开大型“粉丝”见面会和演唱会。
为了进一步消耗军人们过剩的精力,防止他们闹事,法国政府购买了一万个足球送到了前线。法军前线部队马上就利用这些素材展开了足球联赛,很多部队以排为单位,组建球队捉对展开了厮杀。
法国军队在前线这么一搞,战争的紧张气氛马上就荡然无存。而当法军对面的德军发现法军搞起了如此别开生面的“训练”时,不少德军军官的下巴都掉到地上去了,他们完全被法军如此无厘头的表现给搞晕了。
西线德军立马就把前线这种奇怪的现象上报给了德国统帅部,接到情报之后,希特勒及德国的将军们高度重视,他们立即开会研究法国人唱的到底是哪一出。
仔细研究了一番之后,德国陆军参谋长哈尔德将军说,法国多半不会采取攻势,他认为法国方面必然会一直采取守势。
希特勒和布劳希奇经过一番商谈,也初步认定西方的动向虽然并不明确,但是多种迹象表明,法国和英国方面对进攻缺乏热情,对防守却是情有独钟。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根据英法两国的暧昧态度,希特勒发布了非常有针对性的“第三号作战指令”。命令中,希特勒要求德国西线部队作好战争准备,不可松懈,等待着德国的陆空军部队调往西线,但是不一定就打。
希特勒对西线部队特别强调道:“即使英国和法国迟疑地启衅之后,我军地面部队或者我方飞机每次越过西部边境,以及对于英国的每一次空袭,都必须有我的明确命令。”
就这样,英法德三方联手在西线为全世界贡献了一场不战不和的幽默大戏。波兰方面看到这种局面之后,显然很不高兴,波兰人当即催促英国和法国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支援行将崩溃的波兰。
甘末林架不住波兰人的反复催促,也受不了世界舆论的指责,终于决定采取行动。9月7日至8日夜,沉默已久的法军终于发起了进攻,此次行动名为“萨尔攻势”。
法军进攻时,早有防备的德军未作抵抗,迅速收缩到“西壁防线”中布防。至9月12日,法军在15英里长的战线上推进了大约5英里,占领了大约20个空无一人的村庄。
这次进攻取得“巨大战果”之后,甘末林觉得已经非常对得起广大观众。于是,他下令法军停止前进,并特别指示进攻部队,只要德国反击,就立即退回马其诺防线。
这次还算像样的进攻结束之后,直到波兰灭亡,法军再也没有前进半步。而正当法军在西线磨洋工敷衍波兰人的时候,德军的进攻更加迅猛,苏联也加入战团,开始进攻波兰。
1939年9月17日凌晨两点,鉴于波军已经被完全击溃,斯大林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他借口波兰政府不复存在,《苏波互不侵犯条约》不再有效,悍然决定发兵扫荡波兰东部。他亲自打电话告知德国驻苏联大使,说苏联红军将在数小时内越过苏波边界。
凌晨4点时分,红军越过了波兰东部的漫长边界。有处地方,波兰边防军的士兵们发现,在清晨的大雾中,有一队拉着士兵的马车出现。
待得波军士兵们看清那是苏联红军时,当时大吃一惊,马上就拉动枪栓,子弹上膛,喝问这些不速之客想干什么。
红军战士见状,急忙辩解道:“别开枪,我们是来帮你们打德国人的。”边防军的士兵们显然被红军战士的说法给搞糊涂了,他们不仅相信了对方的鬼话,还在对方的领头的马车上插上了白旗。
如此,苏联人就利用这个看起来非常合理的借口,骗了波军边防部队一把,轻轻松松地越过了苏波边境,朝波兰内地挺进。接着,整个波兰东部都无声无息地完全陷落了。在这个行动进行时,从始至终,苏联人都未遭一枪一弹的还击。
9月17日以后,除了华沙等少数地区还在孤军奋战之外,波兰事实上已经宣告死亡,大局已定。
波兰人制定的“西方计划”终究还是化为了废纸一张,他们完全错判了英国和法国的决心,将筹码放错了位置。也许,希特勒最初的建议,即归还但泽和“波兰走廊”,共同反苏,对波兰来说是才是最好的选择!
好,波兰已经作古了,我们就不再说它了,我们重点来来看看,是什么原因让英国和法国,当然,尤其是法国选择了“静坐战”这种战争方式。
第一,法国在一战中牺牲过大,其政府和民间普遍怕战。
一战时,经过殊死奋战,法国人打败了宿敌德国,但是这场胜利却使法国就此失去了力量,变得软弱无力。
早在一战之前,法国就遭受出生率下降的损害。在一战中巨大的人员伤亡使得法国在人口方面遭受了更大的损失。整个战争期间,法国士兵死亡人数超过130万人,占法国士兵总数的18%。在受伤的士兵中,终身残废者约占110万人。法国男性就业人口的损失为一战交战国之最。
法国平民同样遭受超高死亡率的影响,因战争(比如饥饿、疾病)而死亡的平民达到了150万人。如此,战争中平民和士兵的死亡人数加起来达到了280万人之巨,这是法国历史上没有前例的“大出血”。这导致,一战后法国人口急剧走向了老龄化。
一战中,法国本土自始至终都是西线主战场,它遭受了严重的物质破坏:铁路、公路、房屋、工厂、矿区、船舶、耕地、牲畜等等。其总的损失是惊人的。
无休止的战争也破坏了法国的财政,法国政府为了应付战争,欠下了巨额的外债和国债。战争中伤亡的军人家属和战后重建都需要钱财,这使法国的财政捉襟见肘,也使法郎的面值受到挑战。
尽管当时的法国人对德国的赔款抱有幻想,但是事实证明德国的战争赔款只不过是杯水车薪。最后,希特勒干脆把赔款全部赖掉,一个字儿也不给法国。
就这样,时间到了1939年,法国人普遍不愿意再卷入一场毫无必要的厮杀,法国政府也不想再让法国“流血”。
第二,英国人的态度始终也不积极,这让法国人心存疑虑。
与法国类似,英国人根本就没有下定决心打仗。英国国内,政府与民间,始终存在着主和派,他们坚决反对为了一个千里之外的波兰而让盎格鲁—撒克逊人流血牺牲。
既然如此,英国政府的态度我们就不难揣测了。对德宣战,只是制约贪得无厌的希特勒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英国方面的意思是只要希特勒承认其行为是错误的,而且不再打但泽和“波兰走廊”的主意,那么和平就可以到来,反之,则不行。
英国的宣战说白了就是一种态度,表明这次英国不吃希特勒战争威胁这一套,让德国元首放聪明点,乖乖地就范。英国的态度表现在行动上就是,截止1939年10月11日,也就是波兰已经灭亡之后,英国派到法国的部队也才只有区区4个师而已。从另一方面来说,英国就派了这么一点儿象征性的部队来参战,令法国方面非常不满意!
甘末林始终觉得英国人是在把法国人当枪使,他始终坚持必须等到英国军队的数量跟法军的一样多之后,他才考虑进攻。当然,如果有可能,最好是让英国人冲在前面。
第三,法国人惧怕德国的军事力量。
9月中旬,波兰战事已近尾声,甘末林非常担心德国将其主力部队调到西线,将进攻中的法军一网打尽。另外,他还对德国的空军非常忌惮。
当英国人打算派遣轰炸机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炸为粉末时,甘末林立即阻止了这个企图。他说,如果这样做,法国境内的工业区将会遭到同等程度,或者更大程度的报复性轰炸。可以说,正是由于担心德国的报复性打击,法国在进行军事行动时,始终缩手缩脚,不敢进攻。
第四,比起德国,法国更加讨厌苏联。
1939年——1940年6月,法国国内的共产党居然认为法德之战是“帝国主义”的不义之战,就在国内大肆宣扬反战言论,并且还发动一部分工人时常在工厂里闹事。
法国共产党的这种做派无疑深深伤害了法国人民的感情,法国右派普遍认为这是希特勒的盟友斯大林授意法共搞的小动作,于是其仇苏的心理竟然不下于仇德的心理。
为了打击苏联,法国军队甚至还计划远程奔袭苏联的巴库油田。对于这个牛头不对马嘴的攻击计划,法国军方的解释是此举可以切断德军的石油供应。
这个超级有想象力的计划最终因为法国缺乏远程轰炸机而作罢,但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法国在进攻德国这件事上根本就是三心二意,出工不出力。
以上所述,就是法国人搞“静坐战”的几点原因!
对于法国人的这个态度,我的看法是,法国人其实自始至终都没有主动想过去招惹德国,他们完全是跟着英国人的脚步走的。
一战结束之后,惨胜如败的法国怕德国怕的要死。法国人觉得就凭自己的力量根本就搞不定德国,所以他们希望英国人和美国人能保障法国的安全。这种将自己的国家寄托在英国和美国身上的思想一直占据着法国政治家们的头脑。
所以对德宣战是取悦英国的一种作秀,而发起“静坐战”则是出自法国人的本心。可以说,要是拿破仑知道自己的子孙居然沦落到了这个地步,我想他一定会诈尸的。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BULLSLU 672楼 2013-06-17 08:52:10
楼主啊,精彩是精彩就是太慢了啊,害的我时不时刷一下看看更新没,不过还是要感谢如此好的文章
-----------------------------
不敢当,您喜欢看就好,我确实更的比较慢,多包涵,多包涵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军事上,苏联国土东移,防御纵深大大增加;
---------------------------------------
@nebin 677楼 2013-06-17 17:26:46
楼主,瓜分波兰应该是苏联国土西移吧?
-----------------------------
谢谢指正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英法在西线的表演让希特勒产生了一种错觉,那就是或许宣战只是英法为了维护其大国的体面使然。而实际上,英法两国对跟德国交战并无很大的决心。
根据自己的这个判断,希特勒再次向英法抛出了橄榄枝。10月6日,他在皇冠歌剧院发表演说,公开呼吁和平。他说道:“西方的这场战争为什么要打?为了恢复波兰吗?凡尔赛条约中的波兰再也不会崛起了。关于建立波兰国,这个问题应该靠俄国和德国解决,而不是靠西方。那还有什么理由打仗呢?应该承认,许多重要问题或迟或早终是要解决的。在数以百万计的人们被屠杀前,在数以十亿计的财产被毁灭前,坐在桌旁解决这些问题,岂不是更明智吗?”
说完了这些体己话之后,话锋一转,接着就是战争威胁。希特勒接着说道:“命运将会决定谁是谁非,只有一事是肯定无疑的。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从未出现过两个胜利者,而常常是一方被征服。我们唯有祈求上帝,让上帝为第三帝国和其它各国指出正确的途径。然而,若丘吉尔先生及其他先生的意见占上风,那么,这将是我最后一项声明。然后,我们就将战斗,在德国历史上绝不会再出现一个1918年11月!”
由于德国元首呼吁和平,使害怕与英法交战的民众大大松了一口气,不少德国人马上就走上街头唱歌跳舞,就好像和平条约已经签署一样。
不过,德国显然高兴的太早了。第二天,针对元首的和平建议,法国总理达拉第迅速给出了答复,他说,除非保证能让取得“真正的和平和普遍的安全,否则,法国绝不放下武器”。
法国总理的意思很好理解,波兰必须恢复,德国必须道歉,不然和平免谈。要说法国总理还是很不错的,至少还回个话响应一下希特勒。不像英国人,鸟都不鸟希特勒!伦敦方面对德国元首的和平建议半点儿回音都没有。
英法还是这么个态度,那和谈就搞不拢了,希特勒干脆做了最坏的打算。10月9日,他发布了“第六号战令”。该战令扼要地说明了对法国的进攻将通过卢森堡、比利时和荷兰来进行。
10月10日上午11时,7名军事将领前来总理府报到。在发布新的指示前,希特勒宣读了一份备忘录。这份备忘录是他自己写的,这是他对一些军事和政治问题思考之后得到的研究结果。
拿着备忘录,希特勒说道:“自1648年第一帝国分裂以来,德国和西方就是敌人,而这个斗争也必然会这样或者那样打下去,打个水落石出。但是,对立刻结束战争,我并不反对,只要在波兰取得的成果能被接受。如果,西方不接受我的条件,那么我们就必须毁灭西方国家的力量和能力,使之永远不能再反对欧洲日耳曼人民国家的巩固和进一步发展。”
当希特勒明确地提出了要毁灭英法之后,有些将领马上就提出反对,认为不易仓促发动进攻。这一点儿,希特勒并不否认,不过,他说时间在敌人那边。
他说,由于跟俄国签订了条约,在波兰又取得了伟大胜利,德国终于可以,多年来首次在单一的战线上发动战争了。取得了东方之后,陆军便可以倾全力对付英国和法国。他着重强调说,不管是什么条约或者公约,都不能确保苏联长期保持中立,令苏联不发动进攻的最大保障就是立刻显示德国的力量。
对于意大利是否还会与德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希特勒说这完全取决于墨索里尼还能活多久。罗马的形势可能瞬息万变。比利时、荷兰和美国的中立也一样。他说,时间对德国不利,因为尽管目前德国占有军事优势,但是英法两国正在缩短差距。若进行持久作战,危险必大。德国粮食和原料供应有限,而德国的生产基地鲁尔区又极易受空袭和远程大炮的袭击。
说完了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之后,希特勒又说起了军事方面的问题。他说,1914至1918年那种阵地战必须避免,进攻必须依靠坦克和在波兰发展起来的空中战术,装甲部队将领头突破。他告诫将领们,必须随机应变,另外,他还有声有色地告诉将领们,向防守薄弱的敌军阵地发起集团进攻,便能动摇敌方战线。
不得不说,希特勒的一套说辞摆了事实,讲了道理,还是很有说服力的,但是几乎所有的将领都认为,德国陆军还没有做好与西方交战的思想和物质准备。不过,作为了解希特勒脾气的人,德国的将领们知道元首向来说一不二,要是谁敢提反对意见,说不定就是一顿大骂。由于担心希特勒发飙,将领们统统默不作声,没有当面提出反对意见。
希特勒见将领们没有提出反对意见,还以为他们已被他的演讲说服,于是宣布散会,让将领们下去做好相应准备工作。德军将领们纷纷一碰脚跟,应了一声:“是,我的元首。”随即飘然而去。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就在希特勒调兵遣将,打算干掉英法之际,在伦敦,张伯伦仍然在为如何回复希特勒的和平建议而苦恼。在德国元首发布入侵令的当天,也就是10月9日,张伯伦召开了内阁会议,会议中他说希特勒开出的和平条件并不令人满意,于是他建议英国回复必须强硬。大臣们同意了这一建议,但是又决定推迟两天再作公布。
10月11日上午,一条小道消息传遍了柏林,该消息说张伯伦政府已经倒台,新的英国政府热爱和平,一份合理的停战协定就要签订。听到这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所有人都沸腾了。就连卖白菜的老太太们,都由于过度兴奋,而将她们的货物抛向天空,并将其完全捣毁。
柏林人都疯狂了,他们完全陷入了欢乐之中不能自拔。直到柏林电台出面否认这则消息,人们才从幻想中醒来,继续面对德国与英法处于战争状态的现实。
10月12日下午,经过一周的拖延,张伯伦终于对希特勒的和平建议作出了答复。他在下院宣布,德国建议既含糊其辞又捉摸不定,英国拒绝接受。如果希特勒需要和平,那就不要光说空话,要拿出实际行动来,他必须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撤出波兰,公开道歉),以证明他真诚地倡导和平。
张伯伦一番慷慨激昂的话讲完之后,下院只响起了一阵稀稀拉拉的掌声。显然,不少头脑已经冷却下来的英国议员们对英国与德国的战争缺乏热情,他们甚至已经在为对德宣战而后悔。不过,事已至此,盎格鲁—撒克逊人绝对不会向法西斯低头,他们要战斗到底。
在柏林,德国外交部新闻处立即向各驻外使团用明码发出了电报通知。它谴责了英国首相的答复,说它是无礼的冒犯。对希特勒而言,他对英国人的答复毫不意外,他虽然有些失望,不过这也使他终于下定了决心。
希特勒把戈林和负责空军生产的两名官员,艾哈德.米尔契元帅和恩斯特.乌德特将军召至他的办公室。他对两位空军负责人说道:“我为谋求与西方和平所作的努力失败了,继续战争,现在,我们能够也必须制造炸弹,”
当元首决定进攻西方国家的消息传出去之后,德国国内所有阶层的人都震惊了。要知道,一战的惨烈厮杀才过去20年而已,它带来的惩罚几乎折磨了整整一代德国人,很多德国人害怕这一次的战争又是一战的重演,饥饿、死亡又会笼罩德国。
由于对进攻英法严重的缺乏信心,为了避免战争,德国国内的反希特勒势力又开始积极活动。这一次,希特勒的敌人不仅要受到外敌英法的挑战,还要受到德国内部敌人的威胁,且看他如何过关。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第三节 漫长的对峙
德国国内有不少人对打败英国和法国缺乏信心,于是这些人联合起来组建了一个秘密组织。该组织的宗旨是反对希特勒,结束战争,与西方和谈。
至于怎样对付希特勒,观点各不相同。有些人主张送希特勒去见上帝,有些人主张将他绑架,建立军人执政团或者民主政府。他们甚至已经把“新政府”的部长名单都制作了出来,还与美国和其他中立国取得了联系。
这些密谋反对希特勒的人中,领导者是最高统帅部的人,是一名名叫汉斯.奥斯特骑兵上校。他是海军上将卡纳里斯谍报局的主要情报助手,是个典型的急性子,做事常常粗心大意。由于此人身处统帅部,其交流面那是相当的广。
他与德国陆军内的各个派别都有联系,与德国财政部,与外交部,甚至与希特勒的私人部队党卫队都有联系。
奥斯特想跟西方和谈,但是他本人又不方便出面,所以他需要一个恰当的中间人,他在德国范围内苦苦寻找,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目标。他选中的人是个律师,名叫约瑟夫.缪勒,此人多年来憎恨希特勒。受奥斯特的怂恿,缪勒(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于10月上旬秘密访问罗马,并会见了教皇庇护十二世。
教皇非常愿意充当中间人来促成欧洲的和平,所以他在英国和缪勒之间充当“桥梁”,两边传话。缪勒通过教皇把德国的诚意说了出来,德国将清算希特勒,组建一个反纳粹的政府,希特勒通过武力夺取的一切地皮都可以放弃。
当英国公使从教皇的秘书那里听到这个消息时,他极有兴趣,当即将这个消息报给了伦敦。伦敦的回复是,大不列颠并不反对与一个反希特勒的德国达成一定程度的和平。
缪勒得到这个回复,大受鼓舞,他本来只有权将此消息口头传达给自己的同伴,但是他祈求教皇提供一份书面的文件,以便他向谍报局和军方人士证明,这个和平建议是教皇亲自批准的,是靠谱的。
身处法西斯盟国之中的教皇居然就还同意了这个容易授人以柄的要求,他命令他的私人秘书草拟了 ,这封信里大致谈了谈与英国和谈的主要基础,那就是希特勒必须下台,德国占领的地皮必须交出来。
得到此信,缪勒心花怒放。由不得他不高兴啊,在与西方的接触中,这次是最有前途的。当奥斯特将英国提出的媾和条件告知布劳希奇之后,这位陆军总司令丝毫不为所动。总司令深信,德国人民“全心全意拥护希特勒”,而参谋长哈尔德将军也同样不敢反对希特勒。
但是在奥斯特等人的压力下,德国陆军的两位大佬终究还是勉强同意协助举行起义。一时间,似乎所有的高级军官都愿意采取行动。反希特勒组织甚至还得到保证说,如果希特勒不取消入侵西方的军事行动,布劳希奇总司令本人也准备参加反希特勒政变。
陆军总司令在希特勒规定的进攻西方的最后期限,也就是11月5日那一天,再次面见了希特勒,他打算尽最后的努力说服元首取消入侵计划。
布劳希奇来到了德国总理府,在递交了一份备忘录之后,他详细阐述了反对入侵的主要论点。他说,在秋天或者雨季中,要发动如此巨大的攻势是不可能的。
自然条件上的障碍丝毫也吓不倒希特勒,他反驳道:“敌人的头上也在下雨。”
布劳希奇一时语塞,就扯谎说,波兰战役表明,德军步兵的战斗精神明显比上次大战低得多,甚至出现了类似1918年发生过的不服从命令的现象。
总司令的这种说法,其本意只是吓唬一下希特勒,但是他显然低估了一战老兵的智商。希特勒被总司令这种下作的手段给弄火了,他厉声追问道:“在哪一个部队出现过无纪律的情况?发生了什么事情?在哪里?陆军的指挥官采取了什么行动?判了几个人死刑?”
“这个”,布劳希奇未料到希特勒有这些疑问,其实他只不过是为了吓一吓希特勒,才编造了士兵不服从命令的故事。现在,希特勒要他把具体情况说出来,总司令当时张口结舌,一时回答不出来。
希特勒是何等聪明的人,一看布劳希奇的表现,就心中雪亮,陆军那帮家伙是在磨洋工,不想打仗。他觉得是该给这些调皮的将领们一点儿颜色看看了。于是德国元首气运丹田,将他对陆军的不满来了总爆发。
他说,德国陆军从未忠诚过他,对他的天才没有信心,且用故意拖延的办法破坏武装计划。事实上,陆军是在害怕作战!希特勒说完这番话,就猛然转过身,大踏步走出了房间,会面就此不欢而散。
布劳希奇回到自己的司令部后,细细回味了希特勒说的话。总司令觉得希特勒说的话几乎完全击中了德国陆军的要害,也就是说德国陆军对希特勒的个人观感,以及正在做的有意拖延战争的事情,德国元首全部说中了。这令总司令很是怀疑元首是否已经知道德国陆军参与了反对他的阴谋。想完了心事,他就把元首的态度,以及他所说的那番意有所指的话告知了自己的同僚们。所有人都震惊了,他们生怕希特勒洞悉了他们的密谋,从而要他们的脑袋。
几乎也就在大家惴惴不安时,德国总理府打来电话,再度强调入侵西方的日期是11月12日。具体的时间也定了:清晨7点15分。哈尔德要求书面指示。很快,通讯员便把指示送到了他手中。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此时,希特勒的态度已经明确无疑,他是一定要跟英国和法国开仗的。现在,需要布劳希奇作出抉择,陆军的密谋者们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只需要他的命令,就可以举事。
布劳希奇思前想后,反复掂量了希特勒的那句“陆军从未忠诚过他”这句话,他觉得希特勒必然已经掌握了某些线索,德国元首那是在提出警告,让陆军放老实点儿。
想通此节,他决定不再掺合反希特勒的政变,他要与政变分子们划清界限。布劳希奇想完,马上就采取了行动,他设法说服陆军的将领们服从希特勒的战争计划。然后,他们赶紧把一切可能暴露他们参与了反希特勒阴谋的材料烧了个干干净净。
由于德国统帅部将领们的突然反水,奥斯特策划的反希特勒政变就此告吹。不过,奥斯特并不气馁,他另外想出了一个妙招,来阻止希特勒的战争计划。他通过一位前外交官把把希特勒战争计划给捅了出去,他警告比利时和荷兰,德军将于11月12日清晨发起进攻。
眼看着进攻西方的军事行动就要发起时,天公及时站出来帮了反希特勒集团一把,将战争时间延后了一些。
戈林强调德国空军需要5天的时间来消灭法国的空军,而11月12日之前的5天,天气情况极为恶劣,不适合空军作战。在得到气象学家的认可之后,希特勒很是沮丧,不得不将入侵时间推迟。
就这样,陆军的企图在“好天气”的帮助下实现了,但是他们反对希特勒的图谋还是稍稍走漏了一点儿风声。身在军中戈林曾警告希特勒注意布劳希奇和哈尔德两人,他说:“我的元首,把这些丧门星除掉吧!”
对于戈林的建议,希特勒不置可否,并未放在心上。
11月8日上午,希特勒参加与其一战老战友的见面会时,他的粉丝建筑师鲁斯特太太满含着关切地责问希特勒,为何对安全措施如此马虎,外出活动居然只带两名警卫。
希特勒首先感谢鲁斯特太太的关怀,然后他说道:“一个人对于上苍应该笃信。”说完这句话,他先是拍了拍裤袋,然后继续说道:“喏,我手枪随身带,但连这玩意儿也成为废物。若我的末日已决定,只有这个能救我。”
他以手捂心,继续道:“人们应该听从内心的声音,相信自己的命运。我深信,是命运挑选我为日耳曼民族服务的。只要人民还需要我,只要我还为帝国的生命负责,我就会活下去。而当人民不再需要我时,在我完成任务后,我便会离开这个世界。”
鲁斯特太太见希特勒如此说,也就不再继续规劝,他转而跟元首谈起了建筑。交谈过程中,希特勒冷不丁地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必须把今天的日程改一改。”然后,他又很是自言自语了一阵。
当天下午,希特勒突然决定当晚在贝格勃劳啤酒屋,也就是他1923年发动政变的那个酒馆发表演讲。所以,他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准备工作上。这篇演讲主要是讲给德国人听的,所以他将再次攻击英国。
听说元首即将大驾光临,人们对啤酒屋进行了精心装饰。在啤酒屋的主大厅里,人们挂起了彩旗,黄昏前,麦克风也被调试完毕。
当一切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之际,一个身材矮小的人,扛着一个木箱进入了啤酒屋。此人是一个技术高超的木匠,名叫格奥尔格.艾尔塞,从前被当做共产党同情分子而被关进了达豪集中营。此时,他刚刚被释放出来,他此行的目的是要杀死希特勒,以拯救德国,取得和平。
艾尔塞使用的杀人工具是一枚威力强大的定时炸弹,他设法将藏在箱子里的炸弹安放在了演讲台后方的柱子里。他采用的方法是用特制的锯子将舞台后方的柱子掏空,并将木箱安放在里面。他设定的爆炸时间是11点20分左右,而元首的演讲将于晚上10点钟开始。显然艾尔塞了解元首喜欢长篇大论的特点,他觉得希特勒不讲几个小时,是不会走的。
一般而言,艾尔塞的想法不错,但是,这一次他失算了。希特勒当天总是心神不宁,觉得似乎有什么事情即将发生,所以他临时决定,改变一下预定的行程安排。
他将兵工师梅克斯.维恩舍召至寓所。他问,能否早一些离开慕尼黑。维恩舍回答说,毫无问题。为了保障元首的安全,希特勒的专列有两辆,时间错开,他随机选择乘坐哪辆火车出行,以便避开火车爆炸的袭击。维恩舍为希特勒安排了早班火车。
晚上10点,元首按时到达会场,却无法展开演讲,因为观众们的欢呼声有如雷鸣,震耳欲聋。足足闹腾了10分钟,演讲才开始。这次演讲中,希特勒对他曾经梦想的结盟对象,现在的“拦路恶虎”——英国——破口大骂。
只要元首语调一高,观众们就使劲鼓掌,这使得他的演讲多次被打断。坐在前排的维恩舍深恐元首赶不上较早的那班火车。11点过7分,元首突然结束了他的演讲,且与往常不同,未与任何人握手就匆匆离开了啤酒屋。
元首如此做派与他的直觉有关,他总觉得有一个不可捉摸的声音要他快些离开会场。不得不说,元首的直觉相当可靠,他若是坚持做完一切流程,说不定就会被那枚炸弹炸为碎片,那么,第三帝国也就画上了句号。
当希特勒的车队行驶在开往火车站的路上时,11点15分,炸弹提前爆炸。这一次爆炸,造成了5人死亡,63人受伤。
爆炸发生时,希特勒等一行人并未过于在意这场突兀的爆炸。直到元首的车队到达了纽伦堡,宣传部长戈培尔哆哆嗦嗦地将这个消息告知希特勒时,他才知道竟然有一场暗杀与他擦肩而过。
希特勒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脸上立马乌云密布。愣怔了好半响之后,他无比激动地大喊道:“现在,我心满意足了!我比平常离开贝格勃劳啤酒馆要早,这正是上帝的意旨。上帝有意帮助我达成目标。”
爆炸案发生以后,最紧迫的事情就是这到底是谁干的?哪怕掘地三尺,也要把阴谋分子给揪出来绳之以法!希特勒要求盖世太保和情报部门布下天罗地网,务必将嫌犯锁拿归案。
不得不说,盖世太保的效率就是高,11月10日,也就是爆炸案发生后的第2天,两名英国间谍,斯.潘恩.贝斯特上尉和史蒂文斯少校,应声落网。这两人曾与一名假装的反希特勒人士,一名潜伏在最高统帅部的党卫队上尉联络,商议推翻希特勒的相关事情。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结果,盖世太保顺藤摸瓜,把这两个人从荷兰绑回了德国。而距离这两人被捕几个小时之后,真正的暗杀者,艾尔斯被捕,他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并且强调他没有同谋,他是独立作案,目的是结束战争,还德国以和平。
希特勒对这样的审讯结果大为不满,他指示这绝对是团伙作案,他要求希姆莱好好“办事”,一定要把“幕后黑手”给揪出来。
希姆莱领会了希特勒的意旨,他亲自上阵,循循善诱,终于促使艾尔塞作出了一份希特勒非常想要的口供。艾尔塞声称,他的行为系受到奥托.施特拉塞尔的指引,并由其将他介绍两名英国间谍贝斯特和史蒂文斯,然后两名英国人花钱雇他安放炸弹。
得到了这样一份口供,希姆莱非常满意,希特勒也非常满意。于是,此次爆炸案的官方版本解释是这样的:一个罪不容诛的共产党“偏差分子”艾尔塞,受到国家社会主义“偏差分子”奥托.施特拉塞尔的指示,充当了英国特务机关的工具,妄图以卑鄙的暗杀手段来取德国元首的性命。
这样的一份报告不仅可以起到挑唆德国民众对英国的仇恨的作用,还可以大大提高元首的知名度。德国各阶层的人都向元首发来贺电,庆贺他死里逃生。在德国,天主教的报刊虔诚地宣称,是上帝奇迹般的作用保佑了元首。
就连教皇庇护十二世,都以私人名义发来电报祝贺元首。曾经有反对希特勒前科的教皇搞了这么一手,让德国元首很是费解,他相当怀疑教皇的诚意。
在晚餐时,希特勒对自己的手下们说道:“教皇要是看见阴谋得逞才更愿意。”
弗兰克马上就反驳道:“我的元首,教皇一直是德国之友!”
希特勒想了想,就耸了耸肩,说道:“这倒有可能,但他不是我个人的朋友。”
爆炸案之后12天,也就是11月20日,希特勒发布了“第八号战令”。陆地上的入侵将择日举行,但是在没有迫不得已的军事需要时,元首禁止轰炸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的居民中心。
元首此举的目的不难揣测,他进攻西方只是为了得到稳固的后方,以便他单线作战,突袭俄国。在他的大脑中,他永远想着的都是跟英国和解,而不是摧毁英国。
几天之后,希特勒召开了一次特别会议。这一次,他不仅邀请了参谋本部的高级将官,就连将要深入一线指挥作战的野战将领他也一并请来开会。11月23日,德国总理府会议室,他对众人说:“此次会议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对我脑海中的想法有个清醒的认识。因为,在未来的事件中,引导我的正是这个想法。我不是请你们来听我做决定的。”
等希特勒打完了预防针,他就开始说正题了,他说:“我一直怀疑,我是否应先打击东方,然后打击西方,基本上我是为了打仗才组织武装力量的。打的决定历来在我的手里。我迟早要把问题解决。”
元首的说辞,意思相当明确,那就是战争打与不打,他说了算,军队没有发言权。他说这番话时,将领们安之若素,毫不意外,默然承认他的独裁。
希特勒接着说道:“帝国的命运只在我一人身上,我将按此处之。我承认,我的全盘计划是一场赌博。我非胜则亡,但是我坚信胜利。这是个历史性的决定,完全可以与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前腓特烈大帝的决定相提并论。如我要死,我将死而无恨,我注定是要这样来度过我的一生的。”
在会议的结尾,元首对自己的命运做了一个悲壮的预言,他说:“在这次战斗中,我非站则倒。我的人民若失败,我绝不苟且偷生。”1945年,柏林总理府的地下室,他兑现了自己的许下的诺言。
这个会议结束之后,当天下午,希特勒专门把布劳希奇和哈尔德找来座谈,他将一份关于陆军高级将领中失败主义的讲稿交给陆军的两位领军人物翻阅。
布劳希奇看完了文件,当时大吃一惊,马上就向希特勒表示自己领导无方,要求辞职。希特勒不予接受(很难找到听话的高级将领),他只是提醒总司令,一定要像其他军人一样(比如戈林),尽其职责,履行义务。
说完了这些不疼不痒的场面话,希特勒话锋一转,以一副极为严肃的语调对两位将军说道:“谁要是妨碍我,我就毫不留情地消灭谁。”
心里有鬼的布劳希奇和哈尔德听了希特勒的警告,还以为先前参与反希特勒政变的事情已经败露,当时吓得魂飞魄散,两腿发软,还以为希特勒是要送他们上路。
结果,希特勒只是批评了他们一把,并没有要枪毙他们的意思,他就要求他们务必做个好榜样,哪怕心里没底,也要装的信心十足,好好带领陆军干一番大事业。
逃过一劫的两位将军赶紧表示一定不辜负元首的期望,让陆军做好准备,踏平西方。希特勒见两人还算识相,也就不再说什么,会议结束。两位将军回到司令部以后,马上就跟密谋分子们划清了界限,坚决站在了希特勒这一边,作为德国元首忠实的鹰犬,为其效劳。
1939年11月30日,当德国正与西方国家处于不战不和的奇怪战争状态之中时,斯大林又及时站出来,给战云密布的欧洲再添一道阴影。苏联军队悍然进攻芬兰。
芬兰这个国家,一向跟德国关系不错。早在1918年,德国就曾帮助芬兰挫败过一次共产党暴乱。现在苏联以这种激烈的方式获取自己的势力范围,令希特勒有些为难,因为芬兰的曼纳海姆元帅数次向他求助,要求他制止苏联的侵略行为。
希特勒此时正跟英法顶牛,实在是不敢开罪苏联,所以他只好“心里滴着血”地拒绝了曼纳海姆元帅的请求。失望的芬军统帅转而去向英法求助。
而希特勒的盟友墨索尼里再也坐不住了,他写信给希特勒,请求德国元首放弃与西方对敌,转而去进攻法西斯的真正敌人苏联,他说他愿意充当调解人,使德国与西方达成和解。
1940年1月8日下午,阿托利科亲手递交了这封信。希特勒只是礼貌性地翻阅了它,随之将它完全丢在一边,不予理会。他认为英国人提出的和平条件过于缺乏诚意,他完全无法接受,所以他一定要先打败英国和法国,再考虑进攻苏联。
其实,希特勒绝对没有想到的是,英国此时正在考虑是否就芬兰被入侵一事向苏联宣战。因为英国政府认为,真正的敌人是红色帝国苏联,而不是德国。毕竟,希特勒向波兰提出的条件还算合理,只是过于操切,手段也不甚光彩。而且,现在波兰已经亡国,为了一个已经灭亡的国家,再跟德国交战,不太合算。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事实上,从1939年9月3日一直到现在为止,法军仅仅发动过一次敷衍性质的进攻,也就是所谓的“萨尔攻势”,那次攻势结束以后,整个西线静悄悄的,一点儿大战的气氛也没有。
当德军的输送物资的火车经过法军炮火射程以内时,法军的大炮从来不曾发射过炮弹。而德军部队的大炮和后勤车队经过法军防线时,法军就站在自己的防线里,默然地看着,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与“斯文”的法国人一样,英国人同样是极为克制的。当海军大臣建议英国皇家空军去轰炸德国西南部的木材厂时,英国空军大臣金斯利.伍德爵士完全拒绝,他说:“不能这样做,那是私人财产,下一次你会让我去炸鲁尔了。”
丘吉尔听了空军大臣的话,极为愤怒,恨不能命令英国海军把战列舰开到柏林去猛轰德国总理府,以便结束这场不像话的战争。
在与西方对峙的时间里,希特勒的进攻并未依靠德国的陆空军,他进攻主要依靠的是宣传大师戈培尔。戈培尔为了达到宣传的最佳效果,曾经亲临前线视察。经过他多日来的仔细观察,他发现普通的法国士兵精神不振,百无聊赖,士气低落,普遍厌战。
据此,他亲自制作讲稿,大打和平牌,并下大力气挑唆离间英国和法国关系。白天,德国派出大批飞机飞临法军阵地上空,不过他们不是去丢炸弹的,而是去丢传单的。传单上面画的是,一个法国兵在前线瑟瑟发抖,而他的妻子却与一个英国兵同床共枕。
而到了晚上,德军会向法军广播缠绵悱恻的法国爱情歌曲。在播完了歌之后,广播员就会拿出讲稿,说出这样一些话:“晚安,亲爱的敌人,与你们一样,我们也不喜欢这场战争。谁该负责呢?不是你们,也不是我们。所以,我们为什么要相互射击呢?又一天结束了,我们大家大家又可以睡一个安稳觉了。”节目的最后,是一首录制好的催眠曲。
德国针对法国军队的宣传是典型的哄骗战术,而对法国普通百姓,则使用了威胁战术。德国人使用很多秘密电台,大肆宣扬一些负面言论,德国人说法国人的政府极为腐败,犹太人正在赚取不义之财,希特勒的陆军和空军天下无敌,踏平法国也就分分钟的事,等等。
在德国国内,一切围绕着战争展开,对战争不利的言论绝对不能出现在报刊和广播中,在德国坚持战斗下去是宣传的主旋律。1939年圣诞节,广播的主题是:“士兵的圣诞——人民的圣诞”,此举的目的是使前线和后方一致。
在英国,人民和前线的士兵一样厌战,他们把西线的对峙称为“虚假的战争”。首相张伯伦在宣读战争通报时,内容千篇一律,西线无战事,议员们听得直打瞌睡。
与敷衍这场战争的英法不同,希特勒可是认真的,他要给英法两国来一个“大惊喜”,不过他必须等待连续5个好天气的到来,以便他的空军能够将法国的空军全部歼灭。
希特勒时常缠着德国国家气象台的迪辛不放,要求他提供5天的天气预报。气象台张坚决抵制了元首的无理要求,他根据自己的专业素养只提供为期3天的天气预报。
结果是,天气并不令人乐观,希特勒期待的好天气千呼万唤,就是不出来。1941年1月10日,希特勒觉得自己不能再等了,因为美国飞机正在源源不断地运往英国和法国,德国的空中优势正在逐步丧失。他又一次确定了一个时间,1940年1月15日,日出前15分钟。
10日当天,一个突发事件使希特勒的盘算又化为泡影。空军的一架轻型飞机在边境迷航,在比利时降落时坠毁。这架飞机上人都是些小人物,不过,一个名叫赫尔穆特.莱茵伯格的少校随身携带的文件却是不折不扣的重要物品,文件中写满了借道比利时进攻巴黎、进攻卢森堡以及荷兰等内容的作战计划。
飞机的坠毁引来了比利时军队的注意,比利时军队当即派人到现场勘查情况。等比利时士兵赶到事发现场时,他们看见莱茵伯格少校正在奋力把一些纸张烧为灰烬,他们当即连人带文件一股脑地带回了部队。
事发后,莱茵哈德少校通过德国驻布鲁塞尔大使的电话反复向戈林保证,他说战争计划已经被他烧为微不足道的碎片,顶多只有巴掌那么大。
听了莱茵哈德的汇报,戈林极为惊诧。在震惊之余,他急忙找来同样厚度的纸张点燃,以作试验。试验结果是,残存的文件明显比巴掌要大得多。戈林不相信莱茵哈德说的话,他认为作战计划必然已经泄露。
正当戈林忧心忡忡之际,他的夫人建议他雇用一些“有门道”的人去刺探消息,他深以为然,就花了大把美元雇佣了一些“很有办法”的人去探听计划是否泄漏。结果令他满意,文件被完全销毁,计划并未泄露。戈林松了一口气。
得到消息之后,希特勒与戈林不同,坚持认为作战计划已经泄漏,入侵的突然性已经不复存在,便下令取消行动计划。
希特勒无疑是正确的,残存的碎片足以将德国的计划显露出来。不久之后,比利时方面就把德国的战争计划送到了伦敦。
英国人嘲笑德国人想象力匮乏,这个计划根本就是“施利芬计划”的翻版。为了应付德国人的入侵,荷兰和比利时宣布全国总动员,这样就击碎了德军企图突然袭击的美梦。所以,希特勒取消入侵计划是明智的,不过,这也为那个更富有想象力的“黄色计划”出现奠定了基础。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于是,西线有陷入了漫无目的的对峙之中。在西线一片平静之际,一个令希特勒极度不安的消息传到了他的耳朵里,这个消息就是英法即将对挪威下手,以便掐断德国的铁矿石供应,并从北面围堵德国。
2月底,一份报告被送到了希特勒的桌上,这份报告让希特勒的不安转变成了极度忧虑,报告上显示英国人在挪威的登陆行动迫在眉睫,这使德国元首不得不暂时放下入侵法国计划,转而认真考虑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采取行动。
因为这个半岛太重要了,若是英国人占据了挪威,那么波罗的海就会被封死,他的潜艇就只能呆在港口里喝风。更可怕的是经济威胁,德国使用的铁矿石,半数以上来自挪威和瑞典。如果没有铁矿石的滋润,德国的军事工业就会立即”断炊”,希特勒的战争计划也就只能惨淡收场了。
打定注意之后,希特勒把德军的战略中心转向了北面,他于1940年3月1日下令同时占领丹麦和挪威。他强调对上述两国的进攻一定要带有“和平占领”的性质,目的在于用武力保证北欧各国的中立,但是,任何抵抗均会被可能的手段完全粉碎。
这一次进攻北方的行动,光靠天下无敌的陆军肯定是不现实的,空军必然要出动,这个戈林做了保证。海军也必然要出动,德国凯军司令雷德尔虽然信心不足,但是也没有推辞,德国海军是要站出来说句话了,不能总是让陆军和空军拿奖章拿到手软,海军也需要鼓励。
对于德国海军,我的看法是,全世界人民都知道,英国海军顶呱呱,陆军烂到家。而全世界人民更知道,德国陆军顶呱呱,海军烂的掉渣。
德国元首曾经曰过,德国人是陆地生物,海洋不属于德意志,所以他对海军实在是兴趣缺缺。不过,堂堂的德意志帝国,没有撑场子的海军肯定会被人笑话的,所以德国海军还是很有点而家当的,虽然德国海军总体上不如德国陆军和空军那么威力惊人,灭敌无数,但是在开战之初,也给英国海军制造了不小的麻烦,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看草根德国海军是如何跟全球海军“大富豪”英国海军周旋的。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BULLSLU 683楼 2013-06-18 05:54:29
法国真的是一个星期就亡国了吗,军事力量比波兰强,也不比德国差为何如此不堪一击,求解
-----------------------------
法国战役的时间,从1940年5月10日开战至1940年6月22日法国投降,只不过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曾经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就此亡国。
在法兰西战役开始之前,法军最高统帅部认真分析过德军可能选取的主攻方向。他们认为南路的“马其诺防线”坚固且驻有重兵,易守难攻,因而可能性最小;中路的阿登山区地形复杂,并不适宜大部队通过,所以德军也不会在这个方向上发起主攻;北路的比利时方向地势平坦,除了艾本—艾马尔要塞和荷兰要塞之外坚固的工事并不多,德军完全有可能参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施利芬计划”,选择比利时作为主攻方向。
根据以上推断,法军最高统帅部于1940年3月12日制定了“代尔河计划”,也就是通常所说的“D计划”。按照“D计划”的规定,一旦德军在比利时方向发起主要突击,集结在法国北部的第1、第7和第9集团军和戈特中将的英国远征军立刻开赴比利时,在代尔河—马斯河一线设防,并且在比利时军队的掩护下阻击德军。
1940年3月20日下达的《第9号秘密指令》将计划修改后,决定让原本驻扎在法国北部的战略预备队第7集团军前出到荷兰的布雷达和蒂尔堡地区,负责掩护斯海尔德海口地区,从而将英法联军、比军、荷军的战线连为一体。
因此,根据“D计划”,由约瑟夫.乔治将军所率领的英法联军第1集团军群和第2集团军群主要部署在了马其洛防线和法比边境,法国的防御计划实际上是一个重阵地防御、而轻机动作战的消极防御计划,是法国军事思想的缩影。
在“D计划”的防御部署上,法军存在着明显的漏洞。法军将“马其诺防线”的作用过于夸大了,法军在该防线里部署了大量兵力,而只在后方留下了少量的预备队。
法军最大的失误则是对阿登山区疏于防范,所谓阿登山区难以通过大部队,系指阿登山区山高林密、道路弯曲。重兵集团很难从那里迅速突破,另外阿登山区的出口处又是湍急的马斯河和坚固的色当要塞。这使得法军统帅部对阿登地区的防御非常有信心,他们声称阿登地区是没有危险的,因为德国强大的机械化部队不可能穿过阿登森林。
因此,在“D计划”中,只是将阿登地区作为次重点防御地带,部署在这个地区的兵力只有法军第9集团军的9个师,而且其主力的4个师还都属于二线师,作战能力不强。
所以,当德军的重兵集团突然从阿登杀出时,法军猝不及防,被打得大败。随后,德军向英吉利海峡方向突击,截断了驻扎在法比边境地区英法联军的退路,英法联军后勤被断,不得不从敦刻尔克撤退。
等法国驻防在法比边境的部队被围歼,德军掉过头来,从马其诺防线后方进攻,法军崩溃,全部投降。
至此,法军主力无存,失去了力量,不得不投降。
当然,法国战败还与其国内和平主义和失败主义思潮泛滥,以及法共搅局,内部不稳有关,但是总的来说,最主要的原因是其军事思想落后,防御部署失当导致了军事失败,进而导致国家灭亡的。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北方的攻势
说起德国海军,大家一定马上就联想到潜艇。不可否认,德国海军的门面就是靠着潜艇撑着的。不过,即便是声名赫赫的德国“狼群”,其捕食对象也仅限于商船。
要是德国潜艇在执行任务时,不幸碰上了战斗舰队,就凭潜艇的那点武器,是绝对干不过的。关于德国潜艇的辉煌战绩,这个后面大西洋“捉迷藏”的时候再说,这里,先说一说德国的水面舰艇。
虽然一直以来,传统上认为德国是个陆地国家,对游泳并不精通,但是威廉二世迷恋海军,因为海军可以击败英国,以便他抢夺殖民地,所以他打算打造一支庞大的让英国人胆寒的超级德国舰队。
德国皇帝有了这么个心思,他对海军自然关怀备至,相当重视。在威廉二世的重点关照下,一战之前的德国,海军的家当还是比较多的。什么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鱼雷艇、扫雷艇、补给舰、潜艇之类的品种,德国海军一应俱全。
一战爆发之后,德国海军当时鼓起勇气跑到英国本土附近,结结实实地把用海军舰炮把英国痛打了一顿。
当时英国人吃了德国海军一顿炮击之后,举国震怒。英国人认为世界上海军第一的国家,居然被外国海军给炮击了一把,这简直是没有王法了。英国海军决定找到肇事的德国公海舰队,给予他们无情的打击,把德国海军的所有军舰全部送到大西洋海底去当“鱼缸”。
就这样,英国海军寻寻觅觅,德国海军躲躲藏藏,两国海军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最终,英国海军在日德兰把德国海军给堵了个正着,结果就是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海战。
此战打完,其实德国海军还算小胜,但是德国海军见识了英国海军的厉害,不敢再轻易出海。随后,直到战争结束,德国海军的大型水面舰艇都没有在出过海。
德国的水面舰艇不敢出海,水下的舰艇却是另当别论。德国的潜艇代替水面舰队,进入大西洋,专门找协约国的商船下手。一时间,大西洋航线上的狼烟滚滚,协约国商船闻德国潜艇而色变。
德国潜艇就这样在大西洋海上肆无忌惮地攻击协约国船只,直到他们将一艘美国邮轮送进了海底,把美国人拉进了战团,他们的好日子才算到头。美国海军派出护航舰队一路护送商船在海上穿行,德国潜艇实在是找不到下手的机会,于是“狼群潜艇战术”失效。
一战结束之后,德国作为战败国,其海军的规模受到严格的限制。德国不被允许拥有排水量1万吨以上,主炮口径超过280毫米的军舰,也就是说德国海军根本不能拥有战列舰这样的“大杀器”。
协约国的规定丝毫也难不倒,德国海军决定在《凡尔赛和约》的严格限制内,充分利用没一顿的排水量,制造一种吨位和火力小于战列舰而大于巡洋舰,速度小于巡洋舰而大于战列舰的新品种装甲战舰,也即是袖珍战列舰。
1929年,体现这种设计思想的“德意志”级战舰动工建造,其标准排水量为11700吨,装有两座3联装280毫米主炮和8门150毫米副炮,最大航速28饥饿。
至二次大战前夕,德国海军共装备有3艘“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它们分别是“德意志”号、“施佩伯爵”号和“舍尔海军上将”号。


【“舍尔海军上将”号】
这三艘袖珍战列舰是当时德国海军能够拿得出手的最厉害的攻击性武器,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决定根据实际情况,为德国海军量身定做了一套战术。
雷德尔是个务实的人,他知道跟英国的庞大舰队对战,就靠这3艘袖珍战列舰和潜艇肯定不行,所以他为德国海军制定的计划是商船袭击战。毕竟打商船风险小,收益高,很合算。
1939年8月21日至24日,德国袖珍战列舰“施佩伯爵”号和“德意志”号各在一艘补给舰的伴随下,悄悄地驶离本土母港,早在英国海军组织起对德海上封锁线之前,就悄悄地溜进了大西洋,潜伏在隐蔽的地方,等待着袭击英国商船的命令。而德国的潜艇也就被部署到了大西洋之中。
9月3日,英法对德国宣战时,“德意志”号已经通过丹麦海峡,埋伏在格陵兰附近的北大西洋上。而“施佩伯爵”也已经顺利穿过繁忙的大西洋航线而未被发现,它埋伏在亚速尔群岛以南很远的南大西洋海域中,随时准备出击。
在9月份最初的几个星期里,这两艘袭击舰都处于待命状态,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波兰战役正进行时,英法则跟德国在西线打起了“静坐战”,希特勒对英国抱有幻想,所以他命令海上所有的潜艇和袭击舰的舰长不得袭击英国商船。
直到9月23日,希特勒觉得跟英国和谈希望比较渺茫的时候,他才下令德国潜艇和袭击舰可以对英国商船发起进攻。
9月30日,英国一艘5000吨级的邮船“克莱门特”号在巴西东北伯南布哥海面单独航行时被“施佩伯爵”号逮个正着。“施佩伯爵”号当即将主炮对准“克莱门特”号,几轮齐射过后,英国邮轮顿时被打得浑身是洞,接着就进水沉进了海里。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德国海军大型水面舰艇在航道上出没的消息引起了英国海军部的高度重视,丘吉尔听说这个消息后,就说道:“显然,潜艇的威胁使我们受到最大的损害和承受最大的风险,但是水面袭击舰对我们海洋贸易的袭击,如果让它继续下去,甚至更为可怕”。
为了把两艘德国舰艇找出来消灭掉,丘吉尔下令组建了9个搜索舰队群,该搜索群由23艘大型水面舰艇组成,从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多个海军基地出发,在重要的航线上展开了搜索工作。
这些搜索舰中,英国的“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和“声威”号战列巡洋舰驶出非洲西部的弗里敦基地,搜索其附近海域,“竞技神”号航空母舰和2艘法国重巡洋舰则由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出发参与到这一搜索行动中。
“苏塞克斯”号和“希罗普耶”号重巡洋舰在南非好望角搜寻德国军舰。海军准将亨利.哈伍德的舰队所辖的2艘重巡洋舰“坎伯兰”号、“埃克塞特”号,以及两艘轻巡洋舰“阿贾克斯”号、新西兰海军的“阿基里斯”号都部署在了南美洲东部沿海一带。
“德意志”号袖珍战列舰舰长万纳克尔海军上校充分领会了雷德尔的指导思想,将打一枪就跑的游击战术成功地运用到了海战中,他的战舰一会儿在百慕大群岛击沉一艘英国船,一会儿又在加拿大纽芬兰东部海域再次击沉英国商船,然后就消失的无影无踪。
过了几个星期之后,“德意志”号重新出现,俘获了美国货船“燧石城”号,接着它又消失在了茫茫大海中。它一时出现在格陵兰南部的冰山和浓雾中,一时又出现在亚速尔群岛附近,把英国的搜索舰队耍的团团转。
11月初,战果颇丰的“德意志”号应召回国。它驶过遍布流冰、寒风凛冽的北极海,突破了英国海军在北海上的严密封锁,于15日成功地地返回了基尔港。
为了避免这艘名称特殊的战舰被击沉之后挫伤民心士气,德国海军决定将这艘战舰的名字由“德意志”号改为“吕佐夫”号。
不得不说,德国人考虑的还是很周详的。要是哪一天,“德意志”号点儿背,碰上了英国主力舰队,被一顿炮弹给炸沉了。敌人的报纸就会这样讲:“号外,号外,德意志被击沉了”,这个听起来实在是伤感情。
与表现中规中矩的“德意志”号舰长万纳克尔上校不同,“施佩伯爵”号的舰长朗斯多夫海军上校非常不满足于小打小闹,他决心放一颗“大卫星”,争取带领他的战舰击沉更多的敌人舰船,取得丰富的战果之后再回家。
11月15日,它突然出现在马达加斯加岛屿非洲大陆之间的莫桑比克海峡,击沉了一艘英国油轮。当英国海军搜索舰队得到消息,马上进入印度洋来围捕“施佩伯爵”号时,它又趁机进入南大西洋活动。它在曾经囚禁过拿破仑的圣赫勒拿岛附近设伏。12月2日、3日和7日,“施佩伯爵”号连续出击,竟然一连击沉了3艘英国商船。
与死气沉沉的西线战场相比,热闹的海上战场无疑为世界各国的新闻报纸提供了绝好的素材,很多国家的报纸上都刊登了德国海军神出鬼没的袭击舰的消息。
一艘德国的水面袭击舰竟能将整个海洋搅得天翻地覆,这让英国海军情何以堪呐!英国海军所有官兵都憋着一口气,发誓一定要把那艘该死的德国船找出来大卸八块儿。
所有的英国海军官兵都这样想,哈伍德海军准将自然也不例外,他一直负责保护从拉普拉塔河口到里约热内卢海面的英国航运,他一直有一种预感,他觉得“施佩伯爵”号必然会到拉普拉塔河口一游,因为这里有很多德国人感兴趣的目标。
拉普拉塔河是乌拉圭和阿根廷交界处的一条宽阔的深水河流,入海口一带港口众多,商船密布,且防务相对松弛,实在是一块儿令德国人的袭击舰垂涎三尺的大蛋糕。

楼主:修武兴国

字数:442111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3-03-24 07:35:00

更新时间:2021-02-02 11:35:10

评论数:257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