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黄元御《四圣心源》译读

黄元御《四圣心源》译读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点校古籍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经典医籍,浩如烟海。年复于年,世代流传,脱漏衍文,在所难免,错简讹误,屡见不鲜。点校原著,旧疑冰释,播之后代,其乐无穷。
麻瑞亭进入 80高龄之年,毅然而承担国家卫生部下达之中医古籍整理研究任务,领衔点校《黄元御医书十一种》。1985年10月,完成《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三部,计63. 3万字;1986年3月,完成《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二部,计58.8万字;1987年7月又完成《四圣心源》、《四圣悬枢》、《素灵微蕴》、《长沙药解》、《玉楸药解》五部,计48.6万字;整理170.7万字,分上、中、下三册,勒成《黄元御医书十一种》,人民卫生出版社于1990年出版发行,1991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陕西省中医药科技成果二等奖”,1992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首属古籍整理图书丛书奖”。实现了他数十年的一桩夙愿。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四圣心源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薄薄的梦想 2012-10-02 18:42:02
楼主您好,谢谢您的博爱胸怀!看了您整理的资料,我想本人患的强直性脊柱炎应该是属于历节吧,请楼主帮忙确认。本人患强直性脊柱炎20多年,按照西医思路治疗花了几十万元,现在已经治残。今年开始读中医书籍,有幸读到黄元御老师的书籍,并藉此拜读楼主的帖子。如果楼主有空的话,请帮忙给我建议方案。我的邮箱[email protected],手机18261135361。非常感谢。再次感谢楼主的无私奉献。
-----------------------------
强直性脊柱炎严重的话应该从肾论治,肾主髓,而且建议你灸关元穴试一下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随笔一:速描李可
循着弯弯的走廊,我们来到李老的房间。一进门,一股烟味扑鼻而来。对着门是大大的向阳落地窗,靠窗并排放着两个沙发,中间一个小茶几,茶几上一盒中华烟,几杯清茶。满头银发,手夹香烟的李老坐在沙发上正在和一名患者说话,秋日的阳光雕刻出他冷峻的面庞、忧患的目光……
从窗户俯瞰下去,高高低低的楼房、丝带般伸向远方的公路、小虫样的汽车尽收眼底,远远的山脉接着碧蓝的天空,城市像倚靠在山上。
送客人走的时候,李老站了起来。他身材挺瘦小,但腰杆笔直,质地精良的灰色毛衫束在深蓝的牛仔西裤里,一双浅棕的休闲鞋,步履轻盈敏捷,那股精神劲儿丝毫不减当年的军人风采。
秋日的明净的阳光静静的照进来,坐在李老旁边,我可以清晰的看到他的面庞。虽然中风痊愈不久,李老气色还好,透着健康的白。他的胡须刮得很干净,只能看到淡淡的青痕,如果不是满头银发和花白的眉毛泄漏了他的年龄,还真猜不出他已经78岁了。
开始谈话并不顺畅,李老简单几句话甚至几个字就回答了我的问题,气氛有点冷清。期待中滔滔不绝、侃侃而谈的李老并没有出现。相信是我还没找到打开李老这座宝藏的钥匙。我不断的变换着话题和角度,期望能触到他的兴奋点。果然,谈到高血压的病因时,李老的话多了起来。他挪了下身子,点上一支烟……
我们说话的时候,他偶尔会听不太清,这时他的眉毛微微上挑,大大的金边眼镜后面那一双炯炯有神的小眼睛疑惑的看着我,孩童一般认真,额头上叠起了深深浅浅的皱纹。
李老的胳膊支在沙发扶手上,身体微微倾向我这边。他近一寸长的银发根根竖立,两只令人无法忽视的大耳朵神气的矗立着。当我问他问题的时候,他头稍低,眼睛凝视在茶杯上,稍作停顿,“呃……”,好像在努力思考和分析。李老在山西行医五十余年,本以为谈话会伴随着浓浓的山西味,没想到李老开口竟是标准的普通话。他声音不高,但吐字清晰,不拖半点泥水。
李老的手瘦如竹枝,关节凸起。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始终微弯着。就是这三支把脉的手指,五十二年来触摸了十余万病人的脉搏,成为李老聆听身体信号的武器。谈到有人鼓吹中西医的理论可以结合时,李老手一挥,说:“那是胡说八道!”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李老爱抽烟,屋子里弥漫着浓浓的烟味,从我们进门,一直到吃饭结束,他没停止抽烟,只要双手有空,他就在抽烟。他的满头银发靠近脑门的一块是微微发黄的,不知是不是被烟雾给熏黄的。他瘦如竹枝般的手夹着香烟,逆着光,光洁的面庞在袅袅的烟雾中,像一幅静静的油画。他间或吐一口痰。
有一次,他抽完一支,又从桌子上的烟盒里抽,捏了捏,抖了一下,没烟了,我心里暗暗想,终于不用抽二手烟了。没想到李老从容不迫的从裤兜里又掏出一盒烟,悠然点上一支。极不愿闻烟味的我也被他哪种抽烟时的怡然自得所感染。
中医不是讲要健康养生吗?李老抽烟这么厉害岂不违背了中医理论?我忍不住向李老甩出了自己的问号。“呵呵”李老笑了,“我抽烟十年二十年以上,体检发现某个地方有毛病,接受医生的建议,就断然把烟戒掉了,戒掉以后就出现好多严重问题。所以现在也就无所谓了。”他还劝四十岁之前没抽烟的就不要抽,抽了的就不要戒了。
难道是因为抽的时间长了,烟和身体合为一体了,这也是“天人合一”吧!
李老中风两次,都是自己给开的药。说到这,一直默默不语的师母插进话来:“他喝完药就晕倒了,走着就这样躺在地上……”言语间无限的关怀和担心。李老低着头,嘴角泛起浅浅的笑意,一缕淡而绵长的青烟从他手夹的香烟飘出来,空气中是暖暖香香的烟草味……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让人很难想像,瘦削的,78岁高龄的他,仍时常背着装满药物的出诊箱,徒步穿越一座座山头,到穷乡僻壤给村民们看病,还奇迹般地将一例例垂死病人从阎王爷的手里拽回来。而同龄的老人们,多在享受含饴弄孙、下棋遛鸟的晚年乐趣。
在一个混乱的年代里,一位瘦削的年轻人,带着委屈,度过了两年多的牢狱生活,狱中一位陌生的老人,给了他最初的中医启蒙,也许只是一本残破不堪的中医书本,却饱满了李可的整个生活。于是,在山西灵石远郊的山区中,常有一位瘦削的年轻人,背着份量很重的药箱,徒步行走在人烟稀少的山岭,饿了,啃一口自带的干粮,渴了,喝一点水壶里的冷水……每到夜晚,县城里的某一间小屋,总有温暖的灯火长明到天亮,一个年轻人披着一件旧棉袄,一页页翻读灯下的书籍,过了几年,旁边多出一个女人的影子,不时端来水和食物,年轻人有了陪伴,在他出诊时,帮他打理家务,准备饭菜,只是他陪伴在病人身旁的时间,远远多于自己的妻子。五十几年很快过去,少年变成中年,又变成老年,一头乌黑的短发渐渐的褪去了最后一丝黑色,变成雪白,只是仍旧倔强得竖着。瘦削的脸庞依旧瘦削,皱纹渐渐爬上额头,行走的速度慢了下来,走的,还是那些走了几十年的山路。有时候累了,就在哪个土墩儿上、树桩上坐一下,拿出跟了他几十年的水壶,喝上一口水,再接着赶路。回到了家中,等候他的,除了妻子,还有五个可心的儿女,所有疲劳都被家庭的幸福安抚了。依旧没变的是,他陪伴病人的时间仍多于陪伴自己的家人。
时间太久了,山里的村民们,老一辈子已经逝去,从前的小孩子们,也都年老了,有了自己的儿孙,但是他们却全部识得一个人的名字--李可。因为这个人曾守护着他们父辈的健康,保住他们父辈的生命。而今,只要李可还能行走,也会守着他们,守住他们子孙的健康。看着李老抽烟的样子,熟练而惬意,淡淡的烟雾缭绕在他的四周,颇有点儿仙风道骨的感觉。不得不提的,还有李老的夫人,始终安静的陪在一旁,神情里总希望谈话早些结束。她会常常说:"他太累了"。语气里的怜爱和无奈是那么明显。一个太善良的女人,在李可为了救治更多生命而不得不放弃对家庭的守护时,安静的站在李老背后,守着一个大家庭,守住一个能让丈夫在累的时候可以安心休息的码头。李老是爱笑的人,笑声朴实而憨直。每当看到他的笑容,我都会假设,如果当初没有受到伤害,没有渡过那段灰色的日子,也不曾遇到赠他医书的老人,那么李可会过怎样的一种生活?也许没有也许,这一切都是上天安排好的。像那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李老几十年的苦难与其说是磨练,不如说冥冥中成就了他与中医的缘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为对李老与夫人的最大祝福。
只是我们不知道,这位中医老人,可是上苍对人类的最后赐福?!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随笔二:逐“阳”息居
阴和阳是事物的两个相对属性。一般来说啊,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为阳性。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阴性。
中医学理论素来讲究调整阴阳的关系,正如引文中所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但对于怎样算是“阴平阳秘”这个问题,历代医学各抒己见,众说纷纭。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先生,在其著作《格致余论》中的《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两篇中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强调保护阴气的重要性,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则。滋阴学说,至今对临床医师仍有深远影响。
明朝张景岳则是折中派,他在钻研《黄帝内经》30余年后,著成了《类经附翼》,把阴、阳关系理解成半斤八两、平起平坐的关系。根据《黄帝内经》“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说,在《大宝论》中写道“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论,强调了“阳虚多寒,宜补而兼温;阴虚有热,宜补而兼清”。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亦不能小觑。……
孰是孰非,未有定论。
而今,历经52年的从医生涯后,78岁高龄的李可老先生语出惊人:“阴虚有热宜补而兼清”,这个是沿袭多年的错误。《内经》中“阴虚出盗汗,阴虚生夜热”两条,“阴”指的不是阴、阳,而是指五脏。头一个“阴”指的是手太阴肺脏,应理解为肺气、阳两虚,卫外失固。第二个“阴”指的是足太阴脾脏,土壤不能敛火,虚阳外散,当温之敛之,“甘温可除热”是也。而朱丹溪、张景岳都错了。影响所及从金元明清一错错到今天。祸及千万患者,太可怕了!试想,脾、肺阳虚的病,怎么可以用“清”热滋阴?甚至是沾唇必殆!……
说“阳”,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呢?是太阳、春日、阳光、温暖、明亮?
美好的词汇如泉纷涌。
太阳,是人们心中至高无上的崇拜。
光热,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温暖。
甲骨文之“阳”,左边是“阜”,表示升高的意思;右边是一盏明灯;明灯升高,光明至极。
小篆之“阳”,与甲骨文基本相似,灯下增加了三撇,表示灯光四射。
历朝历代的人们如何解释“阳”字呢?
《诗经·小雅·.湛露》:湛湛露斯,匪阳不晞。(浓茂的露水啊,不出太阳就不会干。)
阳,指太阳升起。
《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春日,天气和暖,黄莺处处欢鸣。)
阳,指温暖。
东汉的许慎先生在《说文解字》中说:阳,高明也。从阜,昜(yáng)声。(从阜,与山有关。)
战国时,鲁人谷梁赤注解春秋,在《谷梁传·僖公二十八年》中说:山南为阳,水北为阳。(如衡阳—衡山之南,洛阳—洛水之北)
相传为秦汉时所作的《尔雅》中载曰: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
由此一析,山之东、南、西三面皆阳。……
人们在选购房屋的时候传统来说,是要讲究一个好风水,但风水学说流派繁复,规矩众多,往往让人无所适从。但是,有一个标准是得到公认的。那就是房屋首选坐北朝南的,最好还要有可供晾晒的向南阳台。为什么呢?
太阳,在我国来看,每日都要沿着"东-东南-西南-西"的方向,延一线划过天空,给大地万物带来光明和温暖。朝南,房间的采光才会好,温度才能有保证,这样一来,人们平时积累在衣物、被褥等起居用品里的湿气才得以燥干,不会发潮,不会积湿伤人。潜在的健康影响因素被消除或减少了,人的心情自然而然愉悦起来,房间也会显得生气盎然。
长年卧病在床之人,病态怏怏,其人往往给人以晦暗阴冷的感觉……
在物资不足的年代,肉类、脂类等供应不足,小孩子们,常会患上“佝偻病”:胸骨前突呈“鸡胸”状,走路时出现两下肢向内或向外弯曲的畸形,呈“O”型腿或"X"型腿。病因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进而导致钙磷代谢障碍和骨样组织钙化障碍。而维生素 D的缺乏除了摄入量不足以外,还有可能是紫外线照射不足,也就是俗话说的晒太阳晒得不够,皮肤基底层贮存的7-脱氢胆固醇未经日光中紫外线照射不能顺利转化为胆骨化醇(即维生素D3)。南方日照时间长,佝偻病的发病率低;相反,北方日照时间短,佝偻病的发病率就较高了。
春夏时分,天和日暖,草长莺飞,繁花争妍,人们都走到户外来,踏春、远足、登山、旅游、慢跑、练拳、游水……阳光下,大千世界热闹、活跃、律动。
秋冬时分,天凉日冷,草凋莺藏,落叶纷纷,人们都躲到室内去了,厚装厚裹,以避寒气。阳光变得稀薄,世界也渐渐安静。
而亚热带的雨林里,五颜六色的树蛙还在欢腾跳跃,千姿百态的植被为一争头顶阳光而使劲地拔高……北极的冰天雪地里,只剩下零星出动的北极熊,形单影只。环境严酷,大多植物难以存活,地衣紧抓地表,在冰雪覆盖下静延生命。
我们看到,活力的来源--光和热。属阳。
然而,在同一个环境下的人们,也表现出不同的活力。是为什么呢?
外界之阳仅仅是一方面。
人的体内乃另有其“阳”。一般认为男性以阳为本,女性以血为本,故而常见男性的活力尤其是运动活力或运动意向一般来说高于女性。孩童为稚阴稚阳之体,生机蓬勃向上,手足常温,不觉冬寒。老人年事渐长,阳气渐虚,冬日喜在阳光下静坐,汲外温,补内暖。
回赏诗词,一句“人面桃花相映红”,尽道美人的娇艳,唐朝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一诗也因而流传千古。桃腮、粉面、红粉佳人,是怎样一幅赏心悦目的画卷?唐代张裕又言:“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斜过翠云中。”……樱桃小嘴、点绛唇、纤红指……流行至今,受到现代女性的挑战,涂脂抹粉,非红粉不可吗?偏不!个性时代,不少人已有描灰黑唇彩、染褐色指甲、打蓝紫粉底的大胆尝试。但试问有多少看官觉其美艳?为何唇、颊、指,非红不美呢?那是气血的象征,是健康活力的外在表现啊!
化妆为何?为美。美为哪般?为健康模样罢了。
为了生命的活力,人们逐"阳"息居,犹未自知而已。
千言万语,亦道不尽简单的规律,一朝翻阅古书,古人三言两语已尽诠其意:“寒热者,春夏之暖为阳,秋冬之冷为阴。当长夏之暑,草木昆虫,咸苦煎炙,然愈炙愈繁,不热则不盛。至一夕风霜,即僵枯遍野,是热能生物,寒无生意,热无伤而寒可畏,非寒强于热乎?此寒热阴阳之辨也。”
逐阳,不等于弃阴,只是更强调“阳主阴从”的理念。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肉身其形既成,即已为器,故生命活力全在于这一口真气,一份阳气。人生在世,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皆为有形之物,要倚靠阳气运化;外界六淫日积月累,伤人于无形,耗阳损正,故护阳实为要务。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对话大医李可
中医里没有高血压 老中医点醒迷糊人
田 原:您看上去挺硬朗,状态也非常好。李老今年有七十岁了吧?
李 可:七十八岁了。不乐观,也是一大堆的毛病。(笑)
田 原:是吗?看起来很健康,就是略瘦一些,俗语说:有钱难买老来瘦。(笑)您一直都这么瘦吗?
李 可:从年青的时候就瘦,我就是这种体质。
田 原:您看病到现在有多少年了?
李 可:52年。
田 原:大半辈子都在看病呢(笑)。说起这次采访,我从去年初就开始给您家里打电话,一直打不通。后来打到山西省灵石中医院,也没有找到您。
李 可:我一般都不在。
田 原:刚才这个病人是哪儿的?
李 可:是北京郊区的。
田 原:他怎么知道您来北京了?
李 可:噢……他去过灵石,他夫人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整个关节变形,人不能动了。
田 原:哦,特意到山西找您,您给看好了?
李 可:现在差不多,走路问题不大。
田 原:今天他来是给自己看病,还是给他夫人看病?
李 可:他领他妹妹来的。
田 原:也是风湿病?
李 可:不,属于那个肾性高血压。
田 原:我们在网上搜集到一些资料,知道您看心脏病和重症心衰病人疗效非常好。
李 可:这方面多一些。
田 原:刚才说肾性高血压,这样的病人,您也有把握?
李 可:呃,也不能说有把握,有一部分人能好,那是各种条件都具备了。
田 原:除去各种条件中的其它条件,您完全用中药来治疗吗?治疗很多这样的病人?
李 可:是啊,很多。
田 原:都好了?
李 可:呃,对,基本上都好了。
田 原:这样说的话,西医和中医看来最难治愈的高血压,对您来说倒是挺轻松的?
李 可:也不一定。这种病很复杂,因为它不是单纯的哪一部分的病,而是整体失调。所以中医治疗高血压一般不会单纯地从某个东西入手,因为血压这个概念在中医里没有啊(笑)。
田 原:在中医里没有血压这个概念,那么,和血压相对应的是什么,就是身体失调,阴阳失调?
李 可:呃,这种病,一般来讲都是先天阳虚,先天阳气不足,有好些遗传因素,然后再加上后天失调。人的头部啊,是阳气汇聚的地方,所以过去《内经》讲:头为诸阳之汇。阳气就汇合在这个地方。这个高血压,为什么长时间治疗不好呢,就是因为浊阴啊,(它)窃踞了这个阳气的位置了。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和过去讲所谓"肝阳上亢"什么的,不是一回事。
田 原:我们不说西药降压的理念,就中成药来说,药店里治疗高血压的大多是针对“肝阳上亢”的。
李 可:这个东西啊,越打压那个肝阳,这个病越顽固,越好不了。
田 原:看来您治疗高血压的理论和方法,和普遍认为的有些不同。是否您有一个更深的认识,而更全面地去捕捉它。
李 可:和别人不一样。我认为一般来讲属于三阴病,肝、脾、肾,就是这三经的阳气过于虚了,它应该占的这个位置被浊阴占据了,你把它(浊阴)给疏散了,扫除了,就行了。
田 原:要按您这么讲,治疗高血压太简单了!(笑)
李 可:(笑)情况也不一样,但大部分是这样。
田 原:您能给我们举一个例子吗?让我们看看是不是真的那么简单。(笑)
李 可:2000年秋天,我的一个年轻弟子,中医根底不深,学眼科的。他治了一个农村农妇20多年的高血压,他的丈夫是煤矿老板,有钱了在外边胡作非为,女的就生气,突然蛛网膜下腔大量出血,出血后不久,双眼什么也看不到了。这种暴盲,按照六经辨证,属于寒邪直中少阴。当时用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出了大汗,血压就好了,第二天人就醒过来了,眼睛可以看到人影,脑水肿减轻,小便也多了。之后近十年的时间,一直血压稳定,一劳永逸。这个在我的书里有,那个书印刷时印错了,印成我的病案了。但是这个他也没想到有这么好的效果,也解释不了。
田 原:这事儿是挺奇怪的(笑),麻黄、细辛、附子按照现在的医学观点,是升高血压的,为什么到了您这儿反正能治愈高血压,而且是治了一例20多年的高血压?
李 可:现在有这样一个误区,麻桂主升散,血压高、脸红好像也是升散,因为有这样的关系,血压高就只懂得平肝潜阳,镇肝熄风!不知道辛温的东西可以起效,麻桂还有这么好的效果。
田 原:本来血压就高了,还用貌似升压的药,李老,您的方法再一次被很多人不理解了。(笑)
李 可:血压为什么高?实际上就是机体有阻滞。机体是非常奥妙的,因为有阻滞,需要高的压力,才能够供养末端,这是个物理的道理。一般的药到不了末端。如果用西医的方法终身的服药,末端呢,又不断向机体发放指令,我这边不够吃了,赶快给我送吃的,这个指令始终存在,所以药要不停地用,你高一点儿我就给你压下来,使机体末端始终处于缺血的状态。用了麻桂以后,出了一身的汗,这个病就好了。
田 原:给了它助力,使血液冲在末端,压力自然就不需要存在了?
李 可:呃。卢火神曾经也讲过:扶阳就是两个,宣通和温补。用麻桂就是宣通,把阻滞拿掉,不需要那么高的压力就可以灌溉了。在南通开中医会议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文章,《从麻黄汤治愈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暴盲引发的思考》,扼要的讲了讲关于麻黄桂枝附子在高血压中能用不能用,用了会有什么后果的问题。把大家的疑惑破解掉,如果这个解决不好,以后谁也不敢用。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点破天机再谈阳气 美眉骤减四十四斤
田 原:说到养阳,广东、广西那边喝凉茶很普遍。
李 可:很多人就是喝凉茶喝出病的。他们不知道这个“阳虚”,以为这个上火啊,嗓子疼,脸上长痘,就去喝凉茶。其实那不行的,更糟糕了,成终生疾病了,永远好不了。舌头红,喉咙痛,起痘,那个是由内向外自我修复的一种机制,已经启动了,你再喝凉茶把它压回去,那不成了一个终生疾病啊,怎么好得了。
中医里面讲“从治”,有“正治(从治)”,有“逆治(反治)”,“逆治”就是你是表现为热,我就给你用寒;“从治”就是顺其势,他本来是个热症,一大片的这个热象,然后,你用热药,把它引回到它应该去的地方。《内经》不是讲“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这个位很重要,这个相火应该在什么地方?君之下,水之中,如果它离开水,跑到这个君的前面、上面去了,实际上就是你不应该跑到上面去,你应该回去。但是它脾气很暴,你要顺着来,你不要揍它,你不要骂它,这个就是引导。
我看过这么一个病人,是太原的一个女孩,叫曾搏,23岁,是太原市中医养生堂职工。10岁那年,父母双职工,无从照料,上班时锁在家里,冰箱里准备了食物、饮料,孩子渴了就喝可乐、健力宝,一个月喝了30箱,体重增加了8公斤,原来一个瘦弱的小女孩,后来变成了一个小胖墩,体重达98公斤。今年8月找我看病,月经也不正常,畏风冷特甚,我断为三阴阳虚,寒湿凝阻。唐代王冰注释《内经》时讲“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遂开了我书中的“温氏奔豚汤”,温氏就是我读函授时的老师温碧泉先生。方子呢,是这样的:附子45克,油桂10克(后5分),上沉香10克(后5分),砂仁10克(后5分),生山药60克,茯苓45克,泽泻30克,怀牛膝30克,生晒参30克(捣碎入煎),灵脂30克,车前子30克(包),炙甘草30克,生姜45克,大枣25枚。上药因痛经、巅顶痛加入厥阴主药吴茱萸45克,方中附子逐日叠加10克,加至200克为度,服药30剂后修养半月,至10月22日,共减重22公斤,全部衣裤都不能穿了。灰暗面色转为红润,人也变得轻灵活泼,痛经也好了。
此案足以证明,一切肥胖皆寒湿瘀浊堆积三阴,阳光一照,阴霾尽消!此方稍事加减,可通治一切肥胖之并发症,为高血压(清阳不升,浊阴窃踞阳位)、高血脂、糖尿病(从三阴论治,三阴又统于太阴,而太阴之根在少阴)及冠心病心衰等等一系列现代医学难题提供了解决之道。
田 原:就是补益阳气、消阴翳、引火归元。
李 可:对。
田 原:可以这么理解吗?现代人的阳气普遍不足,不能温养全身,所以得病的人越来越多?
李 可:就是因为阳气不够啊,阳气应该周流全身啊,通过阳气的升降,来调节人体,使人的整体不受侵犯。这就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谓的正气啊,就是浑元之气啊,就是脾气和肾气加起来那个元阳,你把阳气保护好就啥病也没有了。
田 原:其实中医本就是大道至简,只是好多人一辈子都悟不出来,您这一句话就点破天机了。(笑)咱们今天就谈到这儿,其实还有很多问题想问您,但是我觉得您太累了,需要休息,不然师母要生我气了。(笑)
李 可:不要紧。(笑)
田 原:跟李老谈话,听着真过瘾。(笑)
李 可:你听我这胡说八道呢。(笑)
田 原:哪里是胡说八道,您是真人吐真言,难能可贵。李老您在山西那边的挂号费是多少钱?
李 可:不要。
田 原:一直没有吗?
李 可:一般都没有。
田 原:您现在一天看多少个病人?
李 可:也不一定,有时候10多个,有时候20多个。太多了也不行。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道不同中西怎结合 叹中医何时有传人
田 原:关于经络的问题您研究的多吗?
李 可:经络问题很少研究。其实伤寒的六经辨证和经络有绝大关系。
他的六经实际上就是十二经的一个简化。现在也有研究《伤寒论》的人,认为六经就是六个证候群,那是纯粹胡说八道的,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当时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的时候啊,他所遵从的那些个基本观点他在书里面都讲到了。所以这绝对不是现在理解的《伤寒论》,就干巴巴就剩下这么几个方子,这个方子可以治什么病。为什么能治?他闹不清楚,如果你研究这个《伤寒论》,离开六经,离开脏腑之间的这个关系,你就研究不通。
所以彭子益对于《伤寒论》的认识啊,那是古往今来最高的一个,你从他那个路子,你就可以入门,你就可以登堂入室,但是他的观点好多人不接受。
田 原:为什么不接受?
李 可:因为他们做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已经形成一个体系了。你就比如说在这个民国时期,那些搞中西医结合很著名的人……比如说现代版本的《伤寒论》最早就是陆渊雷著的,陆渊雷对《伤寒论》的认识太皮毛了,言不及义啊,他所讲的就是怎么样与现代医学的基础理论、生理学的观点、病理学的观点套在一块儿。哪有那么容易啊?你研究中医,可以拿西方的东西作对比,但是你要把它们融合在一块那完全不可能。
田 原:那会儿,您谈到中西医结合似有微词……中医现代化的战略里面,常说的就是“中西医结合”,您觉得中西医结合得了吗?
李 可:中西医不能结合,可以互补。中医办不到的,可以请西医帮忙,西医解决不了的问题,中医大部分都可以解决。你说我们国家单单是有记载的历史就五千年了,西医进入中国不到两百年,它们没来之前那几千年中华民族怎么样活过来的?(笑)历史上有好多次大型瘟疫啊,世界上好多小国家都被亡国灭种了!我们中华民族怎么样延续到现在的?而且十几亿人口啊!这些主要是中医的功劳。
田 原:现在中西医结合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结合的花样儿越来越多了,比如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结合、中西药一起开的结合,还有的人提出了中西医理论的结合。
李 可:那是胡说八道。他可以互补,但绝对不能结合,因为中医、西医是两种体系。一个是东方医学,以古代文化、哲学为基础;一个是现代的机械唯物论,只能看到具体的某一点。他一个细胞可以分成几百万个去研究,他研究那个微观的东西,但是微观与整体之间有什么关系他不管。西方医学现在已经认识到自己这个很大的弊病了。
田 原:现在中医在国外非常火,那是一种真正的反思后的热情。比如日本,比如韩国、美国,他们对中医的研究比咱们还要认真。
李 可:日本醒悟得早啊,否则日本在明治维新的时候就把中医取缔了,哪里还有现在的汉方。我们解放初期的时候,也是认为中医是封建医学,中医不科学,中医如果要存在那就必须科学化、现代化……这其实是一种很巧妙的消灭中医的方法。(笑)
田 原:可是没消灭掉,总在春风吹又生。(笑)
李 可:啊,差不多了,差不多了。
田 原:您怎么说差不多了呢,谈谈您的理由?(笑)
李 可:就是全国的中医全盘西化,这就是最明显的现状。
田 原:但是还有您这样的中医人在坚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医的根就还能保住!
李 可:民间可能还有坚持中医的人,就是从这个正规大学里面,系统培养出来的一代人,不敢期待喽。
因为现在完全是按照西方的模式来办中医学校啊,理论和临床都分开——讲课的就是教授,哇啦哇啦,讲就行了,你给他个病人他也不会看;临床呢,又是另外一套。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西医是这样教育的,但是中医用这个方法那绝对失败!
田 原:您现在带了多少学生?
李 可:现在能够独当一面的,有这么三五个。
田 原:这三五个都在哪儿?
李 可:山东有一个,在中医药大学;广东有几位;广西有一两位。
田 原:您担心他们会受到客观环境的一些制约吗?
李 可:让他们自己去奋斗,扎扎实实做自己的工作。在山东的那个学生把他这几年看的各种病的病例,都做了系统的总结,统计现代医学认为不治之症的病例,我们治疗好了多少,治疗结果都有西医的诊断,有西医的最后鉴别,他肯定没话说啊。
田 原:得到了您的真传的学生们,除了出诊还再带学生吗?
李 可:他们呢,就是在他们所在的那个省、市,办一些研究机构,招一批学生,或者不固定地开班授课,用这个方法来往下传。我很担忧的是没人继承,只要是诚心诚意学习,我都会带一段时间,但是坚持学下来的人很少,顾虑太多。西医出事故不是大事,中医就是大事了。所以要有破釜沉舟的决心。
田 原:您身边有多少学生跟您出诊?
李 可:没有。我最近很少看病。
田 原:我曾采访过一位满医,他有门绝技,针特别长,最长的一尺多,扎在身上是要扎透的,甚至能扎眼球和一些禁忌穴位。这门绝技几乎快失传了,他找学生三个条件:1、胆识,2、悟性,3、韧劲。看着很简单,其实很难做到,像您说的很少有人难坚持到最后。
李 可:学中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没有信心不行。当医生要发大誓愿,不是去赚钱,你不能考虑自己,只想我怎么把病治好。有了这点,胆识自然就有了,附子就敢用了,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田 原:但是毕业以后是要进医院的,进了医院,就有很多无形的束缚……
李 可:没有冒险精神,很难成功。我去救病人,也有朋友说你是个二百五,去救病人,也没有红包,万一死了,他要敲诈你,(笑)我当时只想怎么把病人救活,不会去想别的。病人生命都要没了,医生只要想着赶快救他,就算没成功,病人也是通情达理的,农村的百姓非常淳朴。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偶下重药起死回生 中药奇效全在剂量
田 原:中医的很多宝贝在历史长河中被冲刷,被修改了。这也是您遵循古中医学的原因之一?
李 可:所谓的古中医学,应该是汉唐以前的中医学。汉唐以后出现了金元四大家,这个时候中医就开始走向偏颇了。到了明清以后,李时珍那个年代,人们连药方的剂量都搞错了。
李时珍写那个《本草纲目》的时候啊,搜集了很多民间的验方,但是他那个方子有个什么特点?上面都没有剂量,拿不准该放多少,他那个年代的度量跟汉代的又有很大区别,好多的剂量都很大。究竟在临床实践当中会出现什么问题,他也拿不准,那怎么办?就"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矣"。就是古代要用一两药物,现代把它用到一钱就可以了,十分之一。
这样的话,《伤寒论》也缴械了。《伤寒论》本来很厉害的,就像是一位勇猛的将军一样,张仲景当时就明确了利用附子的毒性,生附子一枚破八片,有毒,破开后煮的效果要大得多,阳气衰亡时,附子毒性就是救命仙丹。但是这个将军现在没有刀也没有剑,近代光看到毒性,没有往更层次去思考,力量肯定就弱了。剂量就是《伤寒论》的刀剑。
我在60年代的时候,我在实践中就发现,教科书里头那些古代的方子有个很奇怪的问题:就是很有效的一个方子没有剂量,你得自个儿去琢磨。
田 原:这可怎么办,连做医生的都得摸石头过河了。您开的方子药量都很大,如果按拳击来说,属于重量级的(笑)。您是怎么发现剂量的秘密的?
李 可:我怎么样能发现呢?有一次,一个老太太,病得很厉害,医院下了病危通知,让抬回家准备后事。她儿子和我是朋友,就找我去看。我一看四肢冰冷,脉搏非常微弱,血压测不到。当时开了方子,用了一两半的附子,总共开了三剂药!我说你回去以后给老太太煮上吃,如果吃了药后体温上来了,就有效,你就再来找我。结果第二天他就来找我,说我妈情况很好,不但能够坐起来,还吃了很多东西,还张罗要下地帮儿媳妇做点家务活。我说不对!我昨天给你开了三剂药,怎么一天就吃完了?他也摸不着头脑了,就回去跟他媳妇说,原来他媳女一着急,三副药给熬在一块了(笑)。一副一两半,三副就是100多克啊,水又加少了,药熬的就剩下一点儿。他们就给老太太过一会儿喂一匙,喂了四十多分钟,药吃完了,老太太眼睛睁开了,第二天就下炕了。
这说明什么?说明药量问题是个关键问题。
后来到了80年代啊,我们国家考古,发现了一些个文物,其中就有东汉的度量衡器,叫“权”,“权”与《伤寒论》产生于同一个时代,是那个时代的度量标准,有液体的量法是升,有中药的量法--一斤是多少,一两是多少……还有好多钱匕,相当于现代的药匙,比如把中药碾成末以后,病人要买一钱药,一钱是多少呢?你就量那么一钱倒在买药的人手里边儿。
当时啊,上海有位教授,他就根据这个东西做了具体的研究,研究出一种新的计算方法,汉代的一两,就是《伤寒论》上写的一两啊,我们首先把它折算成10钱,1钱为3克,也就是说1两为30克,如果少于这个量,就不能治大病!但现代人多直接乘以15.625,认为1两为15.625克,正是30克的一半。
田 原:如果后来没有发现这种新的计算方法,大家可能还是无法理解,您怎么敢给病人用那么大的药量!(笑)看来您的眼光和胆量都是超前的。
李 可:那可不敢当(笑),我当时就是误打误撞。发现这个奥秘后,我就逐渐的查找历史上为什么发生断层。为什么《伤寒论》的方子有时候也治不了病了。查来查去,从李时珍开始,就都变成现在的小方子了,几钱几分的用,虽然也可以治好些个病,但我认为治不了大病,在重危急症领域起不了多少作用。
田 原:也就是说《伤寒论》的理论虽然非常精炼,但在用药的剂量上如果没有到位,治病的效果肯定会要大打折扣?
李 可:等于把那个方子肢解了,只剩一个空壳,它怎么能治病啊?所以我发现了这个东西以后,才开始用大剂量的附子给病人治病。那个很危险啊。
田 原:何止危险,超过药典规定的剂量那么多,已经犯法了。(笑)
李 可:(笑)对啊,药典上规定最高剂量9克……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学医切忌死记硬背 滋阳降火性命不保
田 原:您看的书跟大多数学中医的人都不一样?
李 可:一般初学中医的人啊,就是先学一些历代遗留下来的方剂,背些“汤头歌”什么的。我没有师传,没有这个过程,没有说要把哪些东西背的滚瓜烂熟的。假使我有老师,他也会规定我背这些。这些个书里头呢,当然是有一些有效的东西,但也有一些个错误的东西,当你把它们普遍接受下来以后,你在临床上就要自己摸索,有很多都是碰得头破血流才悟出来,哪个方子好用,哪个方子绝对不能用,都得有这么一个过程。初学中医的人有一个通病,就是头痛医头,足痛医足,不能整体辨证,用死方子去套活的病人,“对号入座”,十有八九相反。
比如我曾经治疗过这么一个肺结核病人,双肺已经空洞了。他连续发烧一个月了,每天都烧到三十八度、三十八度五,然后出一身大汗,平稳一下,第二天又是那样……我们山西太原的结核病院就给他下了诊断,说这个病不能治了,你们回去准备后事吧。
这是我曾经治疗过的一个病人,用的就是朱丹溪的理论——滋阴降火。他就认为这个痨瘵,“痨”就是现在讲的肺结核,古代管这种病就叫作痨瘵,这种病首先它是损伤脾气、胃气,然后耗散元阳,所以病人会不断地发热。朱丹溪就认为这种病应该补“水”,把那个“火”扑灭了。病人烧到这种程度了,按照他的理论,应该添一些“水”,滋阴啊,水火不就相对平衡了吗?古代治疗这种病用的都是这个办法,主要是滋阴降火。
当时我用的方子是“青蒿鳖甲汤”,治疗所谓“骨蒸潮热”,意思是那个热是从骨头里面出来的,热哄哄的,老退不了。结果吃了这个药以后,这个人到后半夜就感觉气喘,就来不了气儿。我跟病人的弟弟比较熟,连夜过去看他的情况,我一看,坏了。
田 原:方子用错了?
李 可:这个方子肯定错了!这个病人马上就亡阳,上不来气了,他那个气是有出无入啊。当时他家里生活条件比较好,家里有红参,就把红参打碎,赶快煮汤一口一口喂他,初步稳定一下;然后,我就给他开那个“四逆汤”,先救阳;最后再用“参附龙牡救逆汤” ,一下子潮热退掉了,把他救过来了。之后一直到他临死,有四个月的时间没有发热。这个在历史上是没有的,一例都没有,因为肺结核发热是最难消除的。
田 原:虽然退热了,命还是没有保住。
李 可:因为他是双肺空洞啊,全身衰竭,所以最后还是死了。
我那个书里头也写到这个问题,那是我最痛苦的一个经历。打那以后我就再也不用滋阴降火的这些东西了。其实这个过程就把胃气进一步的损伤,最后连元气也保不住了,就是死亡。所以用这种方法治疗肺结核一个也好不了。
我那个书里头有一个专门的章节就是谈这个问题的。从朱丹溪创立了这个学说,一直到近代很多人延用他的东西,造成的祸害非常严重。因为他是个名人,金元四大家之一,在中医历史上有很高地位的。你现在来批判他,就牵连到他这一派的好些个传人啊。所以(笑)……
田 原:(笑)传人很多吗?
李 可:很多,多数是朱丹溪派的。
田 原:您怎么认识这个滋阴降火?
李 可:但自从那次以后,我就认识到所谓的热,那是一种“相火离位,土不伏火,元阳虚弱”,这么一种外散的表现。你从这个角度去敛他,就把他敛住了。但是如果不在生死关头你也体会不到这一点。所以说这个过程你没有亲身经历啊,就不可能去鉴别历史传承下来的几十万张中医方子中,哪些正确,哪些不正确。
田 原:像您所说,毕竟要在生死关头,这样的机会不一定每一个医者都有啊。
李 可:但是彭子益的著作就有这么个好处,你可以用他的那个观点,来考察历史上这些流派,和这些流派的主要论点,他们使用的一些方法,可以进行很明确的鉴别。他的功劳就在这。他把中医的精髓继承下来了,而且保存下来,以供我们以后每一代人都沿着他这个路子发掘,发展。这样中医才有希望。
田 原:的确,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笑)也听到很多中医院校里的学生们抱怨,读一本好书很不容易,更不用说思考了。
李 可:最好的中医教材是啥?绝不是统编的这套东西,而是有个北京光明中医函授大学,他们的教材都是吕炳奎主编的,那是最正宗的。那些个教材把中医的基本体系都贯穿下来了。虽然也有一些应付时代的东西,比如说西医的解剖学他也编进去了,还有西医的生理病理学什么的他们也讲讲。但主要还是以四大经典《黄帝内经》、《神农本草》、《伤寒杂病论》和《温病学》为主。
田 原:西医解剖现在还是中医院校学生的必修课,而且很多中医院校都开始模仿西医的立项、实验,把中药打到老鼠、兔子身上,去看结果、看成分。
李 可:那都没有用!中医绝对不会从什么动物实验中得出什么高招来,那完全是徒劳,完全没有用!活着的人,不但是和那些个小动物不同,而且一百个人有一百种模式。绝对不可能像西医的那种,研究一种药,大家都能吃,中医没有这个。
田 原:西医是想追求通用方吧,用一种药就能治大多数人的类似的病。
李 可:那完全不可能。现在这个西医他也认识到了,就是人是有个体特异性的,这个就是我们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点。他们非常重视这个东西,现在他也正在向这条路上走。
田 原:这些观点您以前谈过吗?
李 可:没有,这些东西太刺耳。大家心知肚明,就是不愿意放到台面上。安于现状,自欺欺人!
田 原:会引起人们更多的思考。
李 可:去年新华社西安分社对我做了一次电话采访,和我谈了大概有两个小时,因为这个人他很有意思,所以我无话不谈。最后他发表的时候,就光剩下了干巴巴那么几条,就是李可建议啊,国家应迅速设立中医部,以挽救中医,然后具体的东西就不见下文了。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阳气虚结块成肿瘤 急化疗病人丢性命
田 原:李老,您认为肿瘤病人能抢救过来吗?
李 可:呃,一样。但是,心衰可以抢救过来,肿瘤呢,因为它这个五脏的损伤过大,有的吧,可以救活;有的就算抢救过来了,不久也就死去了,因为他使用中药太晚了。在肿瘤早期还差不多。不只肿瘤,好多病都不是马上就得的啊,往往发现的时候,整个五脏气血都损伤得很严重。
肿瘤这个东西最早产生的是阳虚,阳气虚了以后,慢慢就结成小块儿,然后逐渐长大,成为一个影响人生命的东西,所以我治疗肿瘤的时候,找原点,还是在阳气上下工夫。首先保住这个病人的阳气,不要让他继续再消耗,然后想办法把这个东西慢慢缩小,使这个病人暂时和肿瘤共存,然后等到它那个阳气旺了,就可以攻下,把这个肿瘤打败。所以呢,这个肿瘤呢,需要很长时间调理。但是肿瘤病人只要不犯错误,不要做这个放疗、化疗,生命一般都可以延长好多年。
田 原:单纯的心衰病人您就可以使他起死回生?
李 可:嗯,那个快。
田 原:您认为肿瘤病人做放、化疗是错误的?
李 可:现在国外西医这个高层啊,对放、化疗这个问题啊,都开始反思了。我记得,去年《参考消息》登过这么一个消息:美国做过一个试验,什么试验呢?给一部分六十五岁到八十岁这个年龄段正常死亡的老人做尸体解剖,解剖的结果是,这些人全部都有肿瘤,有的肿瘤有拳头那么大,十公分左右。
但是本人在生前没有什么感觉,一直到死都没发现自己长了肿瘤。这个说明啥问题啊?说明肿瘤可以和人共存,只要你不惊扰它,它也不能危害你,你越是对它采取一些措施--放疗了,化疗了,手术了……反而使它很快就扩散。
为什么肿瘤病人经过手术或者放、化疗之后,肿瘤很快就扩散?是什么道理?他们(美国人)从那个微观的角度啊,找了一下最基本的原因。研究结果呢,就是这几种方法刺激人体以后啊,病人体内生长了一种叫异常生长因子二号的东西。这个东西一旦抬头,肿瘤就通过淋巴系统、血液系统等各个系统向全身扩散,所以国外基本上都不主张作放疗、化疗了。
有一位很著名的美国大夫,他生前啊,留下一部书,他在书中就反思啊,说我们动手术的这些病人啊,有百分之七十其实可以不动手术,也不应该动手术的。
田 原:说明西方医学逐渐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
李 可:美国对中医的研究啊,也不像我们现在这么表面。国内还是说的多,做的少。(笑)去年有个统计,在建国初期的时候,在册的,能看病的中医有二十七万六千人,到了2004年国庆前的时候就只剩下二十七万人,就短了六千人,这才多少年啊?你看我们国家办了那么多中医学院,这么些年下来,每所中医学院最起码应该培养一万人了吧?那就应该增加三十多万,这是最保守的估计。可是最后不但没有增加,反倒少了六千人。好些个大学毕业的中医学生找不到出路,最后都改行学西医了,这样的人多得很啊。这就说明我们这个教育体制是失败的。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人体内阳气是将军 十胖人九个是虚证
田 原:我了解到四川有一个卢火神,看病的时候也是先扶正病人的阳气。
李 可:呃,他那个年代更久远,传到卢崇汉的时候已经是第四代了。
田 原:每个中医都有自己的流派与理念,有从脾论治的,有从肝论治等等,很少听到从阳气入手。听起来倒像一个总则。所谓阴阳平衡。
李 可:这是个总体啊。中医上讲的阴阳啊,其实是浑然一体,互相融合的,不能说这边儿就是阳,那边儿就是阴。人的元气也是一样,从出生时,他的元气就是浑然一体的,但是因为先天的东西和后天的东西又有所区别,而且两者互为其根。比如说脾胃是后天之本,而且根据五行的理论,脾属土,土能够生万物,其它四行(脏腑)啊都受它的灌溉,如果在中间这块出了毛病啊,脾胃不能够健运,那五脏就失养了,最后还要归结到后天之伤,损及先天之阳,动摇了生命的根基。
所以现在的病啊,首先就是脾胃先受伤——吃喝大量的生冷食物、饮料,生活不节制,房事过多;还有就是生活过于劳累,思想比较复杂,或者压力大等等,中医说:思伤脾啊,所以这个人首先就不想吃东西,消瘦,然后从这个地方开始,演变出多种疾病,像糖尿病、高血压……都是这么来的。
田 原:如果按您说的思虑过多伤及脾脏,就不想吃东西,会消瘦。但是为什么很多胖人也脾虚,这种情况怎么理解?
李 可:胖也是虚胖,十个胖子九个虚啊(笑),越胖的人越怕冷啊。他胖是因为有多余的废物积聚在体内啊,就是湿滞啊。
田 原:您刚才说阳虚之人十之八九,为什么现在治疗阴虚的“六味地黄丸”卖得那么好?而且很多医生,不管中医还是西医,都特别喜欢开“六味地黄丸”。
李 可:这个中医啊,从金元以后,逐渐的,有些个分支,就走向歧路,其中走得最远的是朱丹溪。他当时创造了一个理论,叫“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实际上是谬论,他首先就把《内经》的宗旨给悖离了。现在啊,我们好多大夫看病啊,都是根据他这个理论来的。(笑)
田 原:但是也有临床疗效啊。
李 可:各人经验不同。滋阴降火这个东西啊,所谓的现代派,也就是西化以后的中医这种流派啊,用的纯粹就是这个东西,所以常常适得其反。所以我们现在治病治的是啥?首先就要补救长期服用阴寒的药物损伤了的正气,我们得先治疗这个。
田 原:中医有句话叫“春夏养阳”,如果说您和卢火神治病的时候都是从阳论治,那可不可以理解为,在春夏两个季节把阳气“养”足了,很多病就不会发生了?
李 可:《内经》里面有“春夏养阳”这么个提法,这个春夏养阳的养生方法,对于避免很多的疾病有效。这是古代几千年实践得出来的一个非常正确的结论。
我们中医讲究治未病,治未病并不是说治那个没有病的人,而是在疾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遏制它。因为人是自然界大气所生万物的其中一种,人的身体和自然界是同步的。自然界的规律是春温夏热,秋凉冬暖,所有的动、植物都要遵循这个规律。
那么冬天,积蓄了大量的能量以后,到来年开春,阳气慢慢升华,这个时候冬天的动物也醒来了,一些植物开始慢慢生长,萌芽、发育,这是一个阶段。然后到了夏天,阳气又进一步生发。所以春天和夏天,耗费的阳气最多。人的生命,以及动、植物的生命,也是依据这样一种情况生长、发展,也要消耗很多阳气,所以在这个时候特别要强调养阳了,要不断的补充、保护阳气,就是因为阳气消耗特别大,你不要再伤害它。其实阳气这个东西,不仅是春夏要养阳,一年四季任何时候你都不要伤害它。
田 原:我感觉您特别强调阳气的作用,但是一般人都认为,一个健康的人,阴阳要平衡。
李 可:这个观念不完全对。为什么呢?从《内经》开始,从《易经》开始,就特别强调:人的阳气乃是生命的根基。阴这个东西,阴是包括你人体的所有器官,你所吃进去的食物,各种营养成份,这些东西是属于阴的。那个阳气是居于统帅地位的,是一个主导。所以阴的东西,都是在阳的统率下,绝对不是半斤八两,平起平坐,阴阳平和。这个阴阳平和是指这个阳气主导下的阴阳平和。
《内经》有几句话,一个是“阴平阳密,精神乃固”,还有一句“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气和阳气的重要性在哪呢?阳秘,当你的阳气处在一个固秘(饱满)的状态下的时候,才能达到阴平阳密。另外《内经》有许多重要观点,比如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折寿就是短命啊。易经也讲:大哉乾元,万物资始!通俗讲:有了太阳才有了生命,阳气就是人身的太阳……
田 原: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笑)
李 可:没有阳气就没有生命。从养生治病的经历来看:阳萎则病,阳衰则危,阳亡则死;所以救阳,护阳,温阳,养阳,通阳,一刻不可忘;治病用药切切不可伤阳。所以古人云:万病不治求之于肾。求之于肾就是救阳气。
举一个例子:一个人在各个不同的生命阶段表现也不一样,小孩儿时候,当然是阳气旺盛;生长发育到成年以后的话,所谓阴阳平衡,就是处在一种健康的状态;但是,到老年以后,无缘无故的流鼻涕、流口水、流眼泪,或者是小便憋不住,尿频,这些都是因为人在老年以后,阳气衰弱,阳气失去统帅作用。
很多老年人在危险期的时候,特别是像一些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或者其它的并发急性心衰,只有一条办法,就是救阳,方法就是补充阳气,保护阳气。要特别看中一点。阳气救回来了,这个人就活过来了。这个东西就好象水龙头的开关一样,它的阀门、螺丝逐渐的变松,要把它拧好。我记得读《傅青主女科》时,有一段话,治疗大出血之后怎么样来挽救,原话是“已亡之阴难以骤生,未亡之气所当急固”,大出血之后,损失的血虽然不能马上生出来,但是一旦阴损及阳,阳气一散,这个人生命就终结了。你看他虽然病的非常厉害,只要有一丝阳气不散,这个就可以救。所以在看病的时候有个格言:生死关头救阳为急。
田 原:您从行医到现在,看过的病人有个大概的数据吗?
李 可:哎呀,总有10多万吧。
田 原:冒昧问您一句,有效率能有多少?
李 可:一般的都有效。
田 原:在您这10多万病人中,重症心衰的病人占多数?
李 可:我主要就是治疗这个病。
田 原:您收治的重症心衰病人到了什么程度?
李 可:就是西医判断这个人绝对活不了了,嘱咐家属准备后事,大多发了病危通知书。像这种情况居多数,大部分人都是这样。
田 原:这些病人被送到您这儿的时候,都是什么状态?
李 可:大部分都昏迷了,找不到脉搏,量不到血压,有的还剩下一点呼吸,全身冰凉,就剩胸部心脏这一块还有一点温度……其实这种病人救过来的速度最快,吃上药马上就好。
田 原:为什么?
李 可:就像打仗一样啊,因为他的矛盾集中啊。反而那种半死不活,说好不好,说坏不坏的情况费的时间很长。其实越是重症,中医抢救的速度、抢救的效果越好,在这个领域肯定强过现代医学。
田 原:通常情况下,像您说的这种重症心衰病人,应该是全身衰竭,并且伴有很多合并症了吧?
李 可:对,各种各样的病,到最后就走到这一步了。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拂云掸鼎 2012-10-06 16:51:05
楼主救命。本人三十有二,自小体弱多病,好感冒,拉肚子(吃过饭就要拉、跟小朋友玩游戏突然腹痛又要拉),大概五年级(十一、二岁)得皮肤病至今未愈,痛苦不堪,经常打针吃药,读大学时感冒缓解了,但是拉肚子断断续续至今不好,且近两年又容易感冒。大便情况:晨起大便不成形,有时三餐后又要拉,尤其是早饭后,有时肚子吹风受凉要拉(有一段时间练真气运行法、易筋经后明显好了,但我做事没长性,没坚持练)。皮肤病情况:.....
-----------------------------
拉肚子断断续续这么长时间当是脾胃尤其是脾阳为虚吧,红色丘疹归根到底是阴阳平衡问题,而手足冷,早泄,似乎又牵扯到了肾经的问题,是不是适合于重灸关元穴?或许你可以一试。灸他360大壮或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哈哈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呵呵嘿嘿哈哈2009 2012-10-07 17:48:12
看 老黄和老张 写的方子
基本没有十几味的方子
后面的写方之人药味太多 基本没领略中医精华
除了想超越古人或者yy自己比古人有见解的没见其他
哈哈哈!俺瞎说一下!只当不存在!......
-----------------------------
其实你说的完全正确,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差别,现在的流弊吧。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呵呵嘿嘿哈哈2009 2012-10-08 08:23:07
后面的写方之人药味太多 基本没领略中医精华
========================
那么就再瞎说一下!
呵呵!
其实反过来想,要是能精减一味或几味达到原来的效果......
-----------------------------
针、灸、药是中医的3大治疗方法,其实在小病或者六经上治疗才是中医要做的,伤寒论的治疗绝大多数的精力集中于此,在经上消灭了病,就没有了后来的入脏入腑,所谓的癌症又从何而来?这儿不单单是个预防问题,是及时而正确地的治疗。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乾为天,为金,为君,为父,为玉,为寒,为冰,为大赤,为马,为木果,为肺、大肠为金秋,为燥气,卯年、酉年、九月、十月、庚日、辛日、为申、酉、居西北,为人体之里、肌肉、为手足阳明经,为阳明病。
兑为泽,为金,为少女,为巫,为口舌,为毁折,为附决,为刚卤,为羊,为秋,为燥气,为卯年、酉年、为九月、十月、庚日、辛日、为申、酉,为西方,为人体之里,肌肉,为肺、大肠,为手足阳明经,为阳明病。
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胄,为戈兵,为大腹,为鳖、为蟹、为蚌、为龟,为科上稿。为君火,为夏季,为热气,为子年、午年、为五月、六月,为丁日、为午、未、为南方,为人体里之里,为心,为手足少阳经,为少阳病。
震为雷,为木,为龙,为玄黄,为长子,为决躁,为苍莨竹,为蕉苇,为善鸣,为反生,为健、为蕃鲜,为春,为风气,为巳年、亥年、为一月、二月、甲日、乙日、为寅、卯、东方、为人体里的半表半里,为肝、胆,为手足厥明经,为厥阴病。
巽为风,为木,为长女,为绳直,为工,为白,为长,为高,为进退,为不果,为臭,为寡发,为广颞,为多白眼,为近利市三倍,为躁卦。为相火,为初夏,为火气,为寅年、申年,为三月、四月、丙日、辰、巳、为东南。为人体之半表半里,为胸、肋、胆、手足少阳经,为少阳病。
坎为水,为沟渎,为隐伏,为娇柔,为弓轮,为忧,为心病,为耳痛,为血卦,为赤,为多告,为通,为月,为盗。为水,为冬季,为寒气,为壬年,戌年,为十一月、十二月,壬日、癸日,为子丑,为北方,为体表、头部、腰脊、为膀胱、为肾、为手足太阳经,为太阳病。
艮为山,为土,为径路,为小石,为门阙,为果蔬,为阍寺,为指,为狗、为鼠、为黔喙之属,为坚而多节。为长夏,为湿气,为丑、未年,为七、八月、为戊日、己日,为戌、亥,为西南,人体里之表,为脾,为手足太阴经,为太阴病。
坤为地,为土,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文,为众,为柄,为黑,为四季、长夏、湿气,为丑年、未年、七月、八月、戊日、己日、戌、亥、居西南,为人体之表,为脾脏、为手足太阳经,为太阳病。
楼主:静夜闲轩  时间:2021-02-09 10:51:11
赤石脂,为硅酸盐类矿物多水高岭石族多水高岭石,主含含水硅酸铝。采挖后,除去杂质。本品为块状集合体,呈不规则的块状。粉红色、红色至紫红色,或有红白相间的花纹。质软,易碎,断面有的具蜡样光泽。吸水性强。具粘土气,味淡,嚼之无沙粒感。
别名:赤符、红高岭、赤石土、吃油脂、红土 。
归经:脾;胃;心;大肠经
功效分类:收涩药;生肌药
性味:甘;涩;酸;温;无毒
功效:涩肠;收敛止血;收湿敛疮;生肌
主治:久泻;久痢;便血;脱肛;遗精;崩漏;带下;溃疡不敛;湿疹;外伤出血

治少阴病下利脓血者: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热,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伤寒论》桃花汤)

楼主:静夜闲轩

字数:558482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2-05-04 06:36:00

更新时间:2021-02-09 10:51:11

评论数:176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