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小钗读诗笔记

小钗读诗笔记

楼主:小钗横戴  时间:2021-02-11 15:09:01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让人过目难忘的小诗,一则因其短,二则因其虽短却有极为强烈的冲击力和画面感。“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尚有稍许收敛的委婉,“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便是一幕瞬间铺开大戏,用字精巧且层次丰富,给你无限扩展的空间和一种深切的、难以名状的沧桑。

更妙的是,沧桑之外,竟还摇曳着一分或明或暗的温暖。“风雪夜归人”五个字依次递进,以风雪喻寒苦,夜喻黑暗,归字华丽转折,把全诗收拢到“人”—— 无论前面作了什么样的铺垫,“归人”一词都蕴藏着风霜历尽、坎坷渐平的期冀。这种期冀,令“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中声调凄楚的形容,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完整地环抱并化解。

《唐才子传》里称刘长卿“清才冠世,颇凌浮俗,性刚,多杵权门,故两逢迁斥,人悉冤之。”意思是他有才却性格刚直,导致两次被贬,仕途不顺。关于这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解读素来众说纷纭,但终不离他屡屡受挫的大背景。若是一定要把“天寒白屋贫”套入个人对命运的感受倒也并无不可,但“风雪夜归人”这般有多重象征意义的描述要具体坐实的话,还真是不太容易。

刘长卿自诩“五言长城”,可见他的五言诗当年享有何等盛名。曾经找了他的五言来读,编读编摘,比如“春风催客醉,江月向人开。”、“踏花寻旧径,映竹掩空扉。”、“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青松临古路,白月满寒山。”……工整、好看、也算有意境,但只是浮光掠影,照不进心中最深的角落。后人曾评:“大抵十首以上,语意稍同,于落句尤甚,思锐才窄也。”

不过上面的评价,和这首诗无关。

这首五绝,前面两句字字皆冷,从“日暮”的惨淡一路向下,直至跌落到“白屋贫”的悲凉境地。而后面两句字字皆稳,“柴门闻犬吠”一现,立时就把清苦困窘的绝境带出热切活跃的气息,以及想要一探究竟的疑惑。“风雪夜归人”是饱含深意的答案,没人知道风雪中发生了什么,夜有多么的黑,以及归来之人姓甚名谁,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很轻松地把所有的空白自行填满。那是多么立体生动的旋转舞台啊,观者或能看到来人斗笠上落满尚未融化的雪花,或是他紧皱许久却有些舒缓的额头,要么就是听见门外呼呼风声,再不就是屋角一盏火焰明亮的油灯……刘长卿在小诗里布了一个完美的局,你总能找到一点踏进去,尽情感叹世事浮沉。

风雨之后得见彩虹,风雪夜中平安回归。再动荡、再波折的人生,莫不都是为了换来那稳妥安宁的一刻吗?
楼主:小钗横戴  时间:2021-02-11 15:09:01
哈哈,谢谢关粉儿。上首页很愉快,唯一窘迫的就是更新太慢,倍感压力:)现在没人催,发现也很愉快,可以安静地听一根针掉落在地面上的声音:))
楼主:小钗横戴  时间:2021-02-11 15:09:01
探夏:是的,李白的诗每句都呼啦啦飞到空中,又绚丽又迷人,总让人忍不住想欢呼鼓掌。不过欢呼时不会沮丧地想:唉,怎么我写不出来这么神奇的东东?而是满意地微笑:啊,我居然有幸读到这么伟大的文字!(本来计划本周更一篇,但似乎来不及了。看到你的安慰,很感谢,呵呵)
楼主:小钗横戴  时间:2021-02-11 15:09:01
谢谢黄叶白头和毕明迩 :))

===============================================================


赠卫八处士 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也就是杜甫,才能从“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感慨浩浩荡荡地高调出发、然后铺陈、漫延,一直稳妥地交待到“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期间环环相扣,扣紧点点滴滴的细节,呈现出阔别之后蓦地相遇时,彼此眼神中闪烁的笑意和泪光。

后退十年,或许会嘀咕:要不要这么煽情?时至今日,却真切地明白,他是多么地理解我们,理解分别,理解从早年路口分开的伙伴再度交集那一刻,心中沉淀出的各种情绪。诗中的移步换景并不凄厉,却亦步亦趋地踩准了每一个痛点,以至于如今在灯下注视着这首《赠卫八处士》时,竟不觉得是我读懂了诗,而是诗读懂了我。

这世上,又有几个人,能从这样的场景里逃脱?

和诗中友人重逢时,杜甫已经47岁了。安史之乱尚在持续,自己却因上疏救房琯惹怒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被贬后他曾告假回旧居探望,回华州途中,拜访了少年时的朋友卫八并成诗,因其隐居不仕,所以称作处士。他所见的,与其说是友人,不如说是时间的坐标。那个分别良久的朋友全家迎接他的到来,而他,则在重重的反差中一口一口地咀嚼这20年中积累下来的变化。对方只是一个遥远的镜子,眼中所见,无一不是反照出自己的沧海和桑田。

诗的前一半,杜甫的笔尖来回地在“今”与“夕”之间跳跃往返,每一联都包裹着一个巨大叹号,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哪里,把过去的二十年深深地压进尘埃。他先说:“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简直有种从梦中抛回现实的错位感——前一句语气何等坦然,径直将分离喻为商星与参星,一星出则一星没,晨昏交错,相见无期。后一句却陡然拉近,半惊半喜地在烛光下互望。望见“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看着卫八即是看着自己,如何从稚气未脱到两鬓霜华。两极之间,或还能轻笑着忆起在35岁之前读书和漫游时期的“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或皱眉回顾困居长安期间的“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再然后,就是45岁时安史之乱爆发、援军途中被叛军所俘、潜逃、投奔肃宗、因言被贬。

诗的后一半,转入寻常光景。只是这份寻常,亦是处处隐喻己身的漂泊和茫然。比如“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那个令人略为不安的问题,以及“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中主人的体贴和善意。

一切的过去都在继续,一切的未来,都不可期。他写的不是友情,而是因旧友相见,得以重顾旧时那一刻滔滔涌出的复杂心绪。分别、相见、再分别,是每个人都要不断经历的场面。只不过这当中掺杂了多少辛酸或甜蜜,也只有自己才明白。杜甫最后用“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遥遥和首句呼应,但相较之前,更有种踯躅不定的凄然。有此区别,只因两句之间相隔了二十年的光阴,和一次久别重逢。

年少时,可以谈青春,却不要着急谈人生。因为很多很多的戏,都还没开演。
楼主:小钗横戴  时间:2021-02-11 15:09:01
探夏:谢谢一直鼓励,非常非常:) 关于人性,我以为每个人心里都住着天使和魔鬼,好的制度释放善,反之则是恶。圣人也不是没有,不过都是生活在书里罢了,呵呵。
楼主:小钗横戴  时间:2021-02-11 15:09:01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2015年夏天,我们搬到了新的住处,卧室外日夜喧嚣的小马路被树林和草丛取代。每天入睡时,月光和虫鸣从窗帘的缝隙里溜进来,和我一起给小姑娘唱催眠曲。后来天气转凉,秋雨一层层变成冬雨,月光常常被阴翳的云朵挡住,虫鸣也日渐稀少,到现在的安静无声。如今每天还是要给小姑娘唱催眠曲,不过偶尔会瞄一眼窗帘外黑而静的世界,想起刘方平的《月夜》,想起春夜正在几个月之外温和等侯,心中便柔情顿生。

柔情之中,亦荡漾着难言的欢欣。不仅在于春色醉人,还在于“今夜偏知春气暖”里那点福至心灵的默契实在妙不可言,以至于一方有所期待时,另一方就能如期而至。如果说“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完美地营造了一份默默不语的宁静,那“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则从一个非常细微的点撞破这层宁静,让虫声带着春的讯息,渗入并融化了整个冬天。

全诗最好的就是“偏知”二字,把“更深月色半人家”的怡然自处转身化为两两相遇。那种感觉,就像飞鸟遇见天空,落叶遇见大地,初夏的第一滴雨遇见干涸的池塘,彼此都那么期待和喜悦,才能让一个注定了的画面,仅仅只因“虫声新透绿窗纱”就可爱得让人难以忘怀——美好的瞬间莫过于“我爱你的时候发现恰好你也爱我”,哪怕这份恰好,需要经过酷暑与寒冬。

刘方平是很有意思的人,生于唐时天宝年间,仕途和从军皆未如意,然后隐居不仕,只是交友写诗。而他的诗,多写闺情相思,诗风别致而清雅。比如他那首很出名的《春怨》里面有一句“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美得晶莹绚丽却又不失清新,即使有怨,也是娇媚可人我见犹怜,这种调调若要生在宋代,不知又会有多少好词得以流传。除此之外,他本人的高颜值也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并在野史中有若干八卦,只觉深究下去,定能挖掘出一部不下80集的言情电视剧来。

俊美而有八卦的诗人,生活一定不会死气沉沉。加之身处盛世,且无官衔及为国为民的厚望所累,让他的诗格外自在和轻松。或许正因如此,才会有这首《月夜》的问世,有这样一个无需任何背景、命运、心境说明,而就能直接切入的场景,去毫无负担地拥抱春夜之美。

一颗明净的心碰触到自然某一刻的刹那,单是彼此的微笑,就能化为永恒。
楼主:小钗横戴  时间:2021-02-11 15:09:01
关粉儿、黄叶白头:我原来的习惯是把引号里最后一个标点略掉,其他该用什么就用什么。后来排版时被编辑纠正过几次,还专门讨论了,结果就是把引号里的标点加回来,其他该用什么就用什么......刚刚拍了两页书,貌似有加的也有不加的,不是很统一。不过如果引号完马上跟标点的,似乎都没有加。如果引号里外都是句号的,留里面一个。莫非这才是规律?



黄叶白头:夜雨剪春韭的故事我们家没有发生过,不过看你的描述很有穿越感,古朴珍重。家里有个菜园是不是很好玩?

tang19980124A :我看到的重点是“为之一哭,恭喜小钗开新帖!”,呵呵呵
楼主:小钗横戴  时间:2021-02-11 15:09:01
清扬婉兮阿湄:关于这首《赠卫八处士》,原来真是感觉淡淡的,如今再读,一下子什么都懂了,每一句诗都在心中激荡、盘旋、徘徊,总觉得“哎,我也一样的!”似乎有些情绪一定要积攒到现在才会出现,或者说,才会被唤醒。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是我极爱的句子,美得不偏不倚,端庄而明晰,谢谢清扬肯定:)
楼主:小钗横戴  时间:2021-02-11 15:09:01
临近年末,写字时间被压缩了,还是等新年吧。祝大家新年快乐!
楼主:小钗横戴  时间:2021-02-11 15:09:01
早秋江行 窦巩

回望湓城远,西风吹荻花。暮潮江势阔,秋雨雁行斜。
多醉浑无梦,频愁欲到家。渐惊云树转,数点是晨鸦。

这首《早秋江行》貌不惊人,没有激烈冲突,也非壮阔场面。但读完就是觉得妥帖晓畅、流利工整,安安静静地把惆怅道来,格外有种余音绕梁、绵绵不绝的情致,平实又真切。

窦巩是唐时京兆金城人,今陕西西安附近,湓城则是今天的江西九江。他在湓城应是给大诗人元稹作副使,后者也曾在此留下“湓城万里隔巴庸”的诗句。

“回望湓城远,西风吹荻花。暮潮江势阔,秋雨雁行斜。”很平和的描述,和“早秋江行”四个字一起,基本就为全诗定调了。时值早秋,虽有凉意渐起,但因暑热未尽,所以尚存余温。只是字字低落,全无一点高昂的气势。窦巩中年之后始举进士,入朝为官也称不上得意,在“诸兄均先贵达”的情形下回乡,真就是冷暖自知。

“多醉浑无梦,频愁欲到家。渐惊云树转,数点是晨鸦。”承接了上文的低沉徘徊,却在低沉中意想不到地回旋出一种动静皆具而又明晰清透的意境,让这首神色黯黯的五律,被巧妙地点亮和升华。

“多醉浑无梦,频愁欲到家。”是很直露的表达,不算好。尤其有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在前,更显境界欠佳。近乡情怯这样的描绘生动且别具一格,多少复杂难言的心意,先用“怯”字一拦,再用“不敢”一收,顷刻丰沛饱满,尽得风流。而“多醉”一句几无延伸余地,至多知道他不高兴,需要借酒浇愁而已。好在还有“渐惊云树转”来救场,瞬间大为改观。

“渐惊云树转,数点是晨鸦。”画意浓厚又动感十足,以“渐惊”缓起,将人从醉酒长夜徐徐带出,有层次有递进,而且有了三分欲说未说的含蓄,这便较前胜了一筹。“云树转”亦虚实相间,由景及眼及心。且“渐惊”一词的铺陈,令此景颇有层叠变幻、应接不暇的视感。而酒醉的半醒之后,目光清澈,喜悲化尽,只轻轻一句“数点是晨鸦”收拾全局,淡然、好看且意味悠长。

元稹的副使之中,窦巩最受欣赏,书载其“海内诗名,与稹酬唱最多,至今称兰亭绝唱”。他的父亲是诗人窦叔向,另外四个同胞兄弟也都工诗文。五兄弟的诗集被一并收录入《窦氏连珠集》,其中属窦巩的成就最高。不过今天看来,在文坛群星璀璨的唐代,他们是否能在舞台的边角挤占一席之地都是个问号。

当然,这并不重要。

马慧元在她的《北方人的巴赫》的后记中有句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话:“这个世界上的大师多得令人绝望,让人有足够的理由挑剔和挥霍他们的好音乐。而我既然亲身学习音乐有年,自然敬惜他们生命里的艰辛和孤独。”——这句话用在文学上,亦是一样的。
创作者多孤独且惶恐,没有人知道未成形的作品未来会获得掌声还是倒彩。固然总有最顶尖的人成为万众瞩目的宠儿,但很少有谁能为了成为大师而特地做些什么。因为,当你真正想要倾吐的那一刻,所能面对的就只有苍茫的大地、浩瀚的星空和自己的心跳。

就如这首不事张扬的《早秋江行》,那一分淡而有味的孤独如丝如缕,令人萦怀于心。回乡的人中,上天给荣归故里的一群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给心事重重的另一拨晚风朝露、暮鼓晨钟,运气好点的话,愁绪之外还可另赠诗酒。无人能兼有白昼和黑夜,在什么境遇就观什么景吧。“数点是晨鸦”的画面,不也挺好的吗?
楼主:小钗横戴  时间:2021-02-11 15:09:01
探夏:讨论人性是很好玩的事情,没有什么命题比这个更宏大了:)我最近正努力认清自我,通过贴近自我来贴近真实的世界,呵呵。

befreeaswind:愿意读就很感谢了,可惜水不多,估计只够洗洗手的:)
楼主:小钗横戴  时间:2021-02-11 15:09:01
@befreeaswind:这一贴长长的回复让我好有幸福感,快人快语的诚恳贴心忍不住想要让人90度深鞠躬,语气很像我在第一个贴里认识的好友,呵呵呵。

突然停下来不是不想写,而是希望可以好好看看自己,然后动笔。我发了几篇之后意识到自己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因为有发帖这样一个预期在,所以每次写东西的时候都会多多少少受到干扰。每写一段,都会忍不住想:这样写好不好,别人看了会有什么感受?这是从前写贴的时候都会出现的,但那个阶段空闲时间多得多,容得我懒懒洋洋地去泡去磨,翻来覆去地改。但现在时间上不允许,所以磨来磨去自己也讨厌:)我希望可以多多放下“别人会怎么看”的念头,放松地、真诚地表达自己最想表达的部分就好。修行中,每天各种悟,遇见很多全新的念头,看见更妙的世间。愿不久以后,都可以从文字里回馈出来。

谢谢,新年好。
楼主:小钗横戴  时间:2021-02-11 15:09:01
@befreeaswind 昨天想到前两个帖子都是被催出来的就感到很惭愧,本来想洗心革面的,那啥......我在第一个贴中认识并且还有较多联系的朋友有好几个,你很像那个当年还读高中的男生,呵呵,天马行空背后的满腔情怀不是证券市场盛得下的:)在艺术史中,中国似乎并没有特别值得骄傲的成绩,包括文化,那从小引以为骄傲的文明古国,长大了再看,也不过是活得比其他文明更长而已。但是,审美很棒,且往往不是美于宏大,而是越在细微之处,越能发展出曲径通幽的美感和妙不可言的灵性,让人尤为心醉。这也是我很愿意这么一点点读诗读词的原因,小饮一口,便余香不绝。谢谢你的出现,谢谢你的催促和不催促:)周末愉快!
楼主:小钗横戴  时间:2021-02-11 15:09:01
守愚 韩偓

深院寥寥竹荫廊,披衣欹枕过年芳。
守愚不觉世途险,无事始知春日长。
一亩落花围隙地,半竿浓日界空墙。
今来自责趋时懒,翻恨松轩书满床。


《守愚》不算诗意的标题,韩偓要这么定,想来他的重心该是在“守愚不觉世途险”,用这首流利圆转的七言,恭恭敬敬地把“守愚”两个老僧入定一般的字供奉上方,以明心志。而我,诗读完,就只看到了“无事始知春日长”——从“深院寥寥竹荫廊,披衣欹枕过年芳”到“今来自责趋时懒,翻恨松轩书满床”,哪一句不是神情闲适、语速缓慢?慢得时间都打了一个呵欠,在院子里款款坐下,看阳光怎样在墙上一丝一丝地漫上去,最后又怎样悄然隐没。

按理说,这首诗叫做“无事”还更恰当。唯有无事,方能守愚,方能那样波澜不起地把静如水面的一日描画得这般精细和有美感。韩偓诗中安顿好了哀情和沧桑,把旧时的荣辱尽数收敛,除了“世途险”稍可窥到晚唐政治风波的剧烈,其他的,无关世事风月,只是一个院子中寻常的春日片段而已。默片一般的寂寂无声,但又似乎听得到电影放映机在身后吱嘎吱嘎地转,一圈又一圈从心上碾过,直到把一切碾平。

他这不是无事,而是无聊。偏偏这因此而生的诗绪在我这里特别有种一见如故的亲切。大概因我亦是无聊之人,家中曾有一个“深院寥寥竹荫廊”的小院,很多春日里,也常会在某段凝固的时间中,默默地看树荫渐密、花絮飘飞、日上三竿以及暮色四合。于是,清楚地想象得出来什么是“一亩落花围隙地,半竿浓日界空墙”,知道土中刚落下的花瓣和过了几日的花瓣颜色有多么不一样,知道爬在泥巴墙上的阳光会让夹缝间新生出来的小草叶片何等明亮,还知道那些漫长且美好的瞬间是在这个万物喧嚣的季节里夹杂的一些为数不多的安静页面。

《守愚》不是色彩浓烈的七彩图,也几乎不显露太多情绪,只是恰到好处地点到为止。入口即化的诗文,优雅而克制,似乎什么都没说,似乎又什么都说了。喜欢韩偓轻描淡写地把春日再现,几乎在每一句中,我都能看到当年那个在院落中呆坐的小女生,虽然他的无聊和我的无聊完全不一样。

韩偓是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幼时即有诗名,那句“雏凤清于老凤声”就是他的姨夫李商隐称赞其诗才所作。可惜他运气不够好,生在了一个很糟糕的年代。目睹了唐朝末年各种政变兵变,包括朱全忠后来弑君、篡唐种种乱象,也都身处其中并多受牵连,以致有“宦途险恶终难测”之叹。直至晚年入闽归隐,才最终得以安定终老。虽然他那句脍炙人口的“已凉天气未寒时”作于生活优渥的早期,但入闽后的诗作最多,也更为淡然闲适。这首诗也当是后期的作品,过往的坎坷都被“守愚”一词轻轻按下,眼前所见,无非深院寥寥、诗书满床。

他究竟是有一点点的不甘心,抑或已经完全释怀,我读不出来。但守愚背后,自诩智者的那一分小心思也算路人皆知吧。何为智者不好界定,然而风波之后做得到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到底不易。如此看来,我尚在禅宗所说的第一重,他已经到第三重了。境界虽有别,不过春日还是春日,不会因此而有什么不同。念及此,我亦能安心一头倒进“无事始知春日长”的小天地,享受属于自己的记忆和春光了。
楼主:小钗横戴  时间:2021-02-11 15:09:01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几年前在西安做过短暂的停留,没去成博物馆,也没有参观兵马俑,只在钟楼附近吃了很多小吃,然后出来逛。身边人群熙熙攘攘,各色风筝在广场上空舞动,远处的钟楼灯火辉煌,厚厚的城墙在夜色中静默不语。脑子里涌进无数吵吵嚷嚷的历史片段和画面,述说着这块土地上经历过多少滚滚洪流,令我的内心如西安街头的车水马龙般热闹。感慨未尽,仰头望去,深蓝色的空中月色清清,不知为什么,突然就想起了这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既有很棒的出塞诗,比如《从军行七首》,也能写极好的宫怨诗,比如《长信秋词五首》。但很多介绍中,都会把他称为“边塞诗人”,大概因为他的边塞诗光芒太盛,让“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这样气度不凡的大家手笔也只能甘为配角,恭敬地注视着一首又一首的边塞诗站到前排。

站到前排的诗当中,这首《出塞》大约又是最夺目的一个。历代诗评中关于它的各种赞誉不可胜数,其中明人李攀龙推之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哪怕这种绝对的排名多少存在偏颇之嫌,但一定程度上也非常说明问题了。

李攀龙的推崇无非是说明这首诗很好,至于这首诗为什么好,光是贴个“第一”的标签,和没贴也差不多。“此诗可入神品”、“盛唐骨骼”、“意态雄健、音节高亮”之语,看得多了,只是如此而已。很多一流的边塞诗都配得起这样的评价,然而越是通用就越是面貌模糊,辩不清这铿锵豪迈之情背后的甲乙丙丁。比如王之涣的《凉州词》同属杰作,他的写法便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样的盛唐之音,但感受很不相同。至于为何不同,那一定要从“秦时明月汉时关”上来看。

全诗都很好,堪称无懈可击。“万里长征人未还”中凄楚愤慨之叹,“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遥思前朝名将,以示对当时戍守边疆之策的不满,均是堂堂正正、高亢激越的姿态。这不同于“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那种余音不绝的哀怨,也非“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凉。在我看来,王昌龄这首《出塞》表达出的,是一种见而不能,望而不得的错位和悲怆。一种孤独地置身旷野之外,想要和某一个时空相遇却注定只能遥想的落寞感。他开门见山地用“秦时明月汉时关”把巨大的落寞抛到你的面前,抛出了一个你渴望而无力还原,偏偏又明明曾经存在过的世界。难过不是因为天空中再无明月,疆土上再无关塞,而是因为世上已再无秦汉,再无那些可以改变战局、结束征战的人物来续写传奇。

千百年后,传奇一直都有,只不过,面目都和当初不一样罢了。他在边塞恨不能重现理想中的历史高点,越明白不可以,就越会激发出求而无果的悲壮。而我站在城墙周围莫名地浮想联翩,心中因无“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怨怼而豪气大减。不过,看着面前的现代都市如此繁华、快捷、日新月异,看着各种车轮飞快地在沥青路上疾风般嗖嗖碾过,很想挥挥手让他们全部静止,容我听听历史深处的回声,听听同一片月色下,曾经发生过的事情。

我几乎不敢深沉地站在这块土地上怀念那些古老的故事,不敢像王昌龄那样,理直气壮地颂出那份属于他和整个大唐的雄伟宏愿。我只是一边心虚地贪恋现代社会的各种好,一边踯躅城墙下心绪复杂地默念这句幽深而又悠远的“秦时明月汉时关”。
楼主:小钗横戴  时间:2021-02-11 15:09:01
@befreeaswind 怎么敢说签了你,质量这么好的稿子是不是要付高价:)既然这么爽快,我也就不藏着掖着了!呵呵,你写得这么痛快,这么活力十足,这么飞扬跳脱,让我好生羡慕嫉妒恨恨恨......上周学了一个词叫“冷静型人格”,就是我这种,第一个标签是大大的“慢”,呃,我那一瞬间都不知道要低头痛哭还是仰天长笑了,命该如此,想也想不出来什么办法。
最近忙得要哭了,好像一只千年树懒从树上被扔进丛林:(什么时间都没有了,还什么事情都没做。春天真好啊,我却只能偶尔看一眼,深深地吸一口空气中湿漉漉的花草香,回过神来继续做事。春天还是我的吗?
楼主:小钗横戴  时间:2021-02-11 15:09:01
@befreeaswind 必须再诚恳一下,来而不往非礼也:)可能有点偏题哈,将就一下。去年下半年起陷入心理学的汪洋大海,然后一切都乱了。我发现这个领域太好玩了,好玩得连呼吸的空气中都漂浮的是各种名词和概念,“冷静型”是其中之一,来自萨提亚的天生气质分类。

自我是深渊、黑洞和外太空,是决定“我是谁”的一切源头,有时候想要填满、有时候想坠落,更多的时候想要一探究竟。这段时间,解决了很多很多的“为什么”,然后有更多的“为什么”滚滚涌来。就像从冰冻的地面下一丝一缕涌出来的春天,一瞬间的工夫,那些黑瘦深沉的枝子上就冒出来无数鼓鼓的孢芽。眼前各种花色纷繁绚烂,蓬蓬勃勃的绿意在根、茎、枝、叶上一浪一浪地翻滚、壮大、贴近,直至填满你的眼睛和你的心。不是第一次经历春天,但却是第一次感觉春天和我有那么近,每时每刻都想和她拥抱与起舞,哪怕没有时间。

前段给你提到的“修行”,就来源于此。想说的是,现在的我,感受堆积如山,但真是来不及整理和表达,我的时间被必须要做的事情,以至于一直苦等那个歇一歇的路口。我甚至不知道,现在的小钗写出来的东西,会比原来更好还是更糟。关于感受和把感受写出来之间的遥远距离,你形容得非常好,深深谢谢你的理解(此处90度鞠躬)。我的心潮时时拍岸,但高墙太高,水花溅不出来。不过,我很开心,不是因为高墙,而是有望越过高墙,看到更美的天地。就像里尔克说的,要对你心里所有还未解决的事有耐心。要去爱问题本身,爱上锁的房间和用不熟悉的语调写成的书本。

还有,谢谢你。你一系列好玩有趣的留言,也是我最近很开心的一个部分。
楼主:小钗横戴  时间:2021-02-11 15:09:01
@befreeaswind 现在发现,风一样的自由只存在于梦境之中,这么美丽的梦,留着慢慢做,什么时候真的可以盗梦了,邀请我去看看就很感谢了:)

“你已经有答案了,拍岸的心潮很快就会被你烧开的”——这个结论很喜欢,握爪握爪。我最近所有的兴奋和狂热都来自于那种“越来越接近答案”的预期,虽然自由在梦中,但我很愿意为了自由而拆掉梦与现实的屏障,无论现在,还是将来。
楼主:小钗横戴  时间:2021-02-11 15:09:01
清扬,关于出征和归来,我的感觉确实不那么直接的。那种痛楚和苍凉看得到,但是摸不到,摸到的也只是二维的屏幕而非三维的空间。有时候甚至会有很多的疑惑:你说,那些血和泪、那些征战和拼搏,那些忠诚和牺牲,有多少真正代表了正义?又有多少真正换回了宁静与和平?有多少命陨沙场的战士可以知道,自己的付出到底是值得的,还是权力阶层血腥博弈的炮灰而已?
楼主:小钗横戴  时间:2021-02-11 15:09:01
这么久没更了,我好汗......

================================================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最近看了一场名为《杜甫》的舞剧。去前预期也就是及格吧,因为想不出用舞剧何以能表现“杜甫”这样一个蕴意丰富的主题,同时脑子里也中规中矩地按照教科书的版本快速搭建了一出正确而熟悉的套路。结果,开场就惊艳不绝,脑海中平面的杜甫被灯光、服装、色彩、音乐塑造成了立体的、有悲有喜、有憧憬失落、茫然彷徨的人。这其中,舞蹈是当然的主角,诗退为陪衬。从前我们习惯透过诗来解读他。而这一次,则靠的是高仰或低垂的头颅,伸展或卷曲身体,肢体的紧绷、柔和、交叉、挥动来渐次呈现一个人在他的时代所遭遇的欢欣、苦难或挣扎。

很震撼,也很酣畅淋漓。不是因为诗,却同样被那种鲜活且灿烂的情感猛地唤醒和击中。所有套路都成为了僵硬的笑话,我也突然明白了,哪怕舞蹈难于具象地表达出某一句伟大的诗,却足以毫不逊色地表达杜甫的心。因为他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一个诗人。诗是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标签,但人才是他的全部。我会一直记得舞台巨幅幕布上,杜甫的诗句是如何源源不断地浮现,又如何渐渐化成斑驳的光沙,渐渐被风吹散的样子——如同他的一生,何其美艳、何其沧桑,让人唯有带着微笑心疼地看它们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

编导这样的处理,令我心存感激。铭刻不一定意味着记忆,消逝也并不等同于灭亡。我看到了一个对杜甫有足够尊敬的创作团队,而兼有爱与敬意的视角,抑或是杜甫本人最终被冠以“诗圣”之名的重要因素。

就比如这首小小的,几乎不那么起眼的《绝句》。

之前并没有注意过这首诗。杜甫的皇皇巨著、千古名篇太多太多,要把它挑出来作为代表作,似乎有点避重就轻。不过,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虽非显赫,但却在2016这个奇妙的春季里无比精确和轻松地俘获了我。

这个春天和往年没有太大的不同。不过去年搬了家,窗前的街景换成了视野开阔的园子。那种被重新送回自然的幸福感该如何描述呢?这一次的冬去春来,完全不同于20米之外高楼林立,层层围困的世界。不用每个周末往公园跑,从阳台、书房、卧室就能日复一日地触碰到那个在萌芽、生长、绽放的春天。小区的园子里,过完年就花事不断。白玉兰开了是粉玉兰,桃花开了是李花,樱花开了是垂丝海棠、铁杆海棠、迎春花、仙客来......花谢花开络绎不绝,那么美又那么急,叫人时刻惊叹和欢呼,想要一遍又一遍地拥抱和亲吻那缤纷的花瓣和花间柔软的风。每天下班回来进入小区的支路,都看得到行道树上的叶芽又多了一点点,缓慢而又迅速地从零星的绿色长成毛绒绒的树冠,然后扩张、重叠、增厚,左边的树叶最终贴到了右边。春末夏初时,天空越来越少,细长的光束从梧桐树叶的缝隙丝丝缕缕漏下来,照得一地斑驳,梧桐树的香气暗暗浮动,就像去年夏天才来时一样。这个春天,每次日落拉上窗帘,我都深信,下个清晨再见时,世界一定又变了模样,会出现一个我认识却又不认识的天空和地面。

春色如酒,小心翼翼地轻酌慢饮,还是叫人醉不能醒。

那些日子,很想写诗,碍于笔拙,只能眼巴巴地把翻滚的心绪堵在胸中难置一词。后来,又很想找一首诗,一首能贴到心上的诗,道我所不能道,言所我不能言。也许是读过的诗不够多,更可能是记性不够好,否则为什么颂春送春的杰作浩如烟海,却偏偏想不起来可以一拍即合的那一篇?“满园春色关不住”?不对。“吹面不寒杨柳风”?不对。“春江水暖鸭先知”?噢,更不对。这些不是我想说的。

直到有一天,遇到了杜甫的这首《绝句》。看到这短短的二十个字时,我的眼睛在笑,我的嘴唇在笑,我的心,早已高兴地满地打滚了。这就对了,就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原来我知道的,杜甫早就知道了。他知道春景在眼前全方位地渗透和蔓延是什么感觉,他知道春风过处会带来什么样沁人的芬芳,他知道在万物生长的宏大背景下,再微小的生命也富含生机和活力。喜欢这首诗,皆因我恰好走进了这个场景,看到了他当年看到过的一切。那一刻,是他读懂了我,而不是我读懂了他。

这种深度的理解与再现,同样让我心存感激。

对于一流的艺术家来说,选择什么样的主题或表现形式从来不是落入窠臼的理由。关键在于,能不能让受众最大程度地接近、感受、经历那些心灵中最真实、最绚丽和最壮阔的波澜。当然,前提是,你首先得是那一段心灵旅程的体验者。诗歌如此、舞蹈如此。

太阳之下虽无新事,眼中世界亦可常新。因为,杜甫曾经活过,而我们此刻活着。

楼主:小钗横戴

字数:31037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5-09-23 22:20:00

更新时间:2021-02-11 15:09:01

评论数:30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