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红楼梦》中的亡国史(精华版,已出版)

《红楼梦》中的亡国史(精华版,已出版)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1-03-07 14:49:45
看似貌不惊人的贾瑞的故事居然有这么多内涵呀?在第四十八回里有这样一条批语说的也很有意思〖公眾號:红楼梦断三百年〗:
〖庚辰夹:一部大书起是梦,宝玉情是梦,贾瑞淫又是梦,秦之家计长策又是梦,今作诗也是梦,一并“风月鉴”亦从梦中所有,故“红楼梦”也。余今批评亦在梦中,特为梦中之人作此一大梦也。脂砚斋。〗
批书人并没有把贾瑞的故事等同于“风月宝鉴”,而是将“风月鉴”等同于了《红楼梦》,所以才说“一并‘风月鉴’亦从梦中所有,故‘红楼梦’也”。贾瑞因为不听跛足道人的劝告而正照“风月宝鉴”丧命以后,他的爷爷贾代儒大怒,要烧这面镜子,书中是这样描写的:
(贾代儒)遂命架火来烧,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庚双夹:观者记之。〗〖公眾號:红楼梦断三百年〗
现在我们明白了正因为贾代儒要烧的“风月宝鉴”本质上不是一面镜子,应该是《风月宝鉴》或《红楼梦》这本书,所以毁掉这本书用“烧”才最为恰当,因为用摔和砸甚至撕的效果肯定都不是最好的,而且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焚书坑儒”的“光荣”传统,清朝时候的“文字狱”非常凶猛,烧书之事经常发生,所以贾代儒在这个故事里象征的是那些传统道德的捍卫者,是那些只能看到《风月宝鉴》或《红楼梦》正面的情色故事而根本看不出背面隐寓的人,是那些只把此书当成一本淫书而一心想毁掉的人,应该说作者的这个比喻还是非常形象的,也很有想象力,实际上书中类似的故事比比皆是,正所谓“表里皆有寓”,〖公眾號:红楼梦断三百年〗只是我们从来没意识到其中的这些“寓”来。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1-03-07 14:49:45
在贾瑞故事里的“风月宝鉴”居然还张嘴说话了,还是哭着说的,正如那条批语里说的“凡看书人从此细心体贴,方许你看,否则此书哭矣”一样,果然是把“妖镜”!其实这是作者借“风月宝鉴”之口告诫像贾代儒这样的腐儒:你们只看到此书正面的色情故事,从而把它当作一本淫书,而不去思考此书背面的隐寓,是你们犯了“以假为真”的错误,把书中虚构的情节当成了真实发生过的故事,把作者凭空杜撰出来的“贾家”当成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人家,把一个根本不存在的贾宝玉当成一个真实存在的人,正所谓“假做真时真亦假”,书中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是你们自己搞错了,反而埋怨这部书是淫书而要烧掉它,这是极其错误的!其实作者希望大家不要像贾瑞那样过于沉溺于《红楼梦》表面的情色故事,而其背面隐写的历史才是作者费尽心思想让我们看到的,所以作者才通过跛足道人的口说:
“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1-03-07 14:49:45
这是作者在语重心长地在告诫我们:千万不要看《红楼梦》这本书正面的故事,而是要重点关注它的背面的故事,不然你就会误入歧途,那你可就可能跟贾瑞一样悬了!在第十二回里还有一条批语说得很有意思:
贾瑞自觉汗津津的,底下已遗了一滩精。〖蒙侧批:此一句力如龙象,意谓:正面你方才已自领略了,你也当思想反面才是。〗心中到底不足,又翻过正面来,只见凤姐还招手叫他,他又进去。如此三四次。
这是批书人在提示读者:此书正面的情色故事虽然好看,但看多了对身体不好,因为毕竟是些不太健康的内容,所以建议大家看过了就算了,不要翻来覆去、没完没了地看,随后就应该开始思考此书背面的故事才是。在第八回里有一条批语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
〖甲戌眉批:在宝卿口中说出玉兄学业,是作微露卸春挂之萌耳,是书勿看正面为幸。〗
这又是批书人在告诉我们应该关注此书背面的内容而不是正面的情色故事,跟跛足道人说的意思是一样的。这是说宝钗劝宝玉读书之事本身是大有深意的,大家不应该仅从表面的故事来看这个情节,应该思考背面的含意。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1-03-07 14:49:45
在第十九回里有一条很长的批语,其中有这样几句:
〖庚双夹:余阅《石头记》中至奇至妙之文,全在宝玉颦儿至痴至呆囫囵不解之语中,其誓词雅迷酒令奇衣奇食奇玩等类固他书中未能,然在此书中评之,犹为二着。〗
这条批语最后提到的“二着”是什么意思呢?应该是“二著”,也就是说此书应该是两部小说,这同样是指正反两面都有故事之意。在第四十三回里有一条批语非常值得我们仔细品味:
〖庚双夹:惊魂夺魄只此一句。所以一部书全是老婆舌头,全是讽刺世事,反面春秋也。所谓“痴子弟正照风月鉴”,若单看了家常老婆舌头,岂非痴子弟乎?〗
这里不但再次提到了“风月宝鉴”,而且还说“痴子弟正照风月鉴”,这里的“痴子弟”自然指的是像贾瑞这样喜欢此书表面情色故事的“观淫者”,如果仅关注表面的这些所谓“老婆舌头”的情节自然会跟贾瑞那样什么也看不懂,搞不好还会要了小命。这里还提到了“反面春秋”,这是何意?《春秋》是第一部华夏民族编年史兼历史散文集,而“春秋”一词用在这里别有深意,应该是指史书,同样是在告诉我们此书的背面应该是一部史书。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1-03-07 14:49:45
我们从贾瑞的死亡原因来看,此书的正面应该有淫秽的内容,似乎跟现在“岛国的作品”有一拼,所以看多了才会害得他要了小命,这也说明早本的《风月宝鉴》一书似乎应该是本淫秽小说,曾有人记载了一个“旧时真本”《红楼梦》中有这样的情节:
褚德彝跋《幽篁图》(传抄本)宣统纪元,余客京师,在端陶斋芳处,见《红楼梦》手抄本,与近世印本颇不同。叙湘云与宝玉有染,及碧痕同浴处,多媟亵语。
看来这个早本上的描写很露骨,虽然现在我们看到的《红楼梦》的正面故事已经不再是那样淫秽不堪了,但在清朝的时候还是有很多人认为此书是本淫书,比如清朝的梁恭辰的《北东园笔录四编》卷四介绍说:
“《红楼梦》一书,诲淫之甚者也!”
这是说《红楼梦》是本极为淫秽的书,这种说法确实有些夸张了,真想知道他看的是哪个版本?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1-03-07 14:49:45
另一位清人汪堃在《寄蜗残赘》卷九中称此书:
“宣淫纵欲,流毒无穷!”
简直是把《红楼梦》当成了一本淫之又淫的“大毒草”了,看来汪堃先生对此书也是痛恨之极,这让我想起了贾代儒说的:“是何妖镜!若不早毁此物,遗害于世不小!”感觉汪堃跟贾代儒是一个口气,说明他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只看到了此书表面的故事,不知道是不是汪家也有人因为看此书看死人了?不然为何骂得如此丧心病狂?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中曾这样评论:
“淫书以《红楼梦》为最,盖描摹痴男女情性,其字面绝不露一淫字,令人目想神游,而意为之移,所谓大盗不操干矛也。”
这是说《红楼梦》中淫的境界非常的高超,虽然没有露骨的色情描写,然而却让人能够产生无尽的想象,害人于无形之中,淫的手法极为高超!不知道这位陈先生是在夸《红楼梦》还是在骂《红楼梦》,总之让人感觉他说的不像是好话。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1-03-07 14:49:45
光绪丙子夏六月润东漱石主人为《绣像王十朋真本荆钗记全传》作《序》中提到:
余尝见闺阁中人,都以《红楼梦》、《西厢记》为娱目者,然皆属淫词,以闺阁中观之,断非美事。非徒坏心术,抑且引人入邪经,岂非有伤风化乎?
这位老兄也是把《红楼梦》当成了一本淫书,甚至认为它有伤风化,希望女孩儿家不应该看的,不然容易学坏,走上邪门歪道,败坏社会风气。据说历史上还真有人因为看了《红楼梦》以后跟贾瑞有类似的可悲的下场,乾隆时期陈镛写的《樗散轩丛谈》有这样一段话讲得非常夸张:
因述常州臧镛堂言,邑有士人贪看《红楼梦》,每到入情处,必掩卷瞑想,或发声长叹,或挥泪悲啼,寝食并废,匝月间连看七遍,遂致神思恍惚,心血耗尽而死。又言,某姓一女子亦看《红楼梦》呕血而死。
原来看《红楼梦》的读者死的不光有男人,居然也有女人,实在是让人没有想到!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1-03-07 14:49:45
这个男的因为看《红楼梦》而悲伤过度,最后精神崩溃而死,跟贾瑞的死法不一样;而这个女人因为看《红楼梦》居然看到了吐血!还有记载称杭州一位商人家的小姐长得面容美貌,擅长诗词歌赋,尤其嗜读《红楼梦》,因此而忧郁伤神,得了重病。父母以为是《红楼梦》一书使得女儿贻祸,将书焚烧。“女在床乃在哭曰,奈何烧杀我宝玉!遂死。”实在是太夸张了,看来跛足道人和批书人费尽心思对读者的警告算是白费了,好在因为看此书而丧命人还不是太多。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们对此书的理解真的跟第一回里“红楼梦旨意”中提到的“是戒妄动风月之情”一样,确实是“红楼有风险,阅读需谨慎”!可实际上绝非如此。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1-03-07 14:49:45
认为《风月宝鉴》或者《红楼梦》是淫书的人都只看到了正面的情色故事,跟贾瑞犯的是同一个错误,那么此书背面的故事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在贾瑞的故事里只提到“风月宝鉴”的背面是“一个骷髅”,结果唬得贾瑞连忙掩了,骂道:“道士混账,如何吓我!”这个“骷髅”又象征着什么呢?可以肯定的是这绝不会象征着爱情,也不是象征着情色,因为这实在是太恐怖了,看了以后让人一点欲望都没有了,所以跛足道人向贾瑞介绍说:
“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
这自然是指此书背面故事的作用,可以治疗胡思乱想,不再天天满脑子想男欢女爱的事,想想也对,谁看到骷髅不吓个半死?中医讲“恐伤肾”,所以看到这样可怕的画面自然就会克制性欲。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1-03-07 14:49:45
然而应该还不止这些,我认为这个骷髅应该是指本书真正的主旨,是作者费尽心机想告诉我们的重要信息,应该象征着“死亡”,相信这一点大家不会有什么疑议,如果进一步大胆推测,根据“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这条批语来判断,我们可以认为此书的背面应该是一部史书,这具骷髅应该象征的是一段“充满死亡的历史”,或者说是一部“血腥的历史”!这个猜测是合理的,这个比喻也非常形象,也很容易让人理解,这也是为什么作者非要把此书写成正反两面都有故事的真正原因,多半是作者因为惧怕清政府残酷的“文字狱”,有很多事不敢明讲,所以只好用一个情色故事来包装,将这段“血腥的历史”隐藏在此书背面的故事之中,虽然在第一回里作者反复强调此书描写的是闺阁之事,“毫不干涉时世”,其实这不过是作者的烟幕弹而已,为的是掩人耳目,这也是迫不得已的一种选择。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1-03-07 14:49:45
作者是想通过贾瑞的故事提醒大家应该努力挖掘书中背面的故事,从而找到这段隐写的血腥的历史,并以史为鉴,吸取其中的沉痛教训,而不是过于沉溺于此书表面的情色故事之中,“否则此书哭矣”!也就是说那样的话作者的苦心就白费了,这本书也白写了。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就会遗憾地发现《红楼梦》成书三百多年以来作者的苦心真的算是白费了,因为绝大多数的读者都采用了贾瑞式的读书方法,而且乐此不疲,甚至连现在很多这方面的专业学者都只是在研究表面的情色故事,好在跟贾瑞一样丧命的人并不多见,这还算是万幸。其实书中还有不少地方暗示我们此书反面隐写的是一段“血腥的历史”,比如在第八回里有这样一句: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甲侧:批得好。末二句似与题不切,然正是极贴切语。〗
作者有意在这里透露出此书背面真正的意境,而且批语里还告诉我们“白骨如山”这不是泛泛之语,应该是极为贴切的话,也就是说此书背面所隐写的历史中应该是死人无数,尸横遍野,没有人来掩埋,最后都化为白骨,堆成了山,实在是恐怖之极!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1-03-07 14:49:45
这到底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才有会出现如此惨烈的情景呢?批语里提到的“不切题”是指“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这二句不切第八回里表面故事中的“金娃对玉郎”的主题,但如果从此书背面所隐写的“血腥的历史”以及宝玉和宝钗二人和“通灵宝玉”的象征意义来看自然是极贴切之语。在第十二回贾瑞反照“风月宝鉴”的情节还有一条很重要的批语也说明了这一点:
只见一个骷髅立在里面……〖庚双夹:所谓“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是也。作者好苦心思。〗
这条批语极为重要,这是在暗示读者《红楼梦》中所描写的那些掩面而泣而又多情的女子应该都是此书背面所隐写的血腥历史中的重要人物,最后她们都成为了“青冢骷髅骨”,说得真是让人毛骨悚然!这应该跟第八回里提到的“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是一个意思,“红楼掩面人”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的是黛玉,难道她的结局是惨死吗?而且死后怎么还化为了枯骨呢?在八十回以后的故事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呢?贾家的结局为什么会如此悲惨?此书背面的故事到底会是什么样的血腥历史呢?实在是让人又好奇又错愕!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1-03-07 14:49:45
在第一回里甄士隐为跛足道人的《好了歌》解注出来的那段文字也非常有深意,有总揽本书全局的作用,预言了后回贾家诸多主要人物的结局,是对全书纲领性的总结,也是后回非常重要的伏笔,同样对《红楼梦》背面的故事有一定的暗示作用,我们应该格外重视,其中有这样一句: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
这里的“白骨”应该指的是在八十回以后会发生的故事的情景,绝不是泛泛之笔,这应该是背面所隐写的历史的真实体现,跟那句“白骨如山忘姓氏”所渲染的是同一个氛围,让我们感觉八十回以后的故事跟前八十回中的氛围差别得实在是太大了,前八十回里的描写让人感觉鸟语花香、诗情画意的,跟个世外桃源一般,贾家人一个个活得无忧无虚的,宝玉和黛玉恩恩爱爱、吵吵闹闹、分分合合的让人感觉相当有情趣,贾家上上下下生活得非常的奢华,大家过得都很快乐,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怎么后面故事的口味一下子变得这么重了呢?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1-03-07 14:49:45
相信这样的内容肯定是为清朝的统治者所不能容忍的,搞不好会掉脑袋,自然是不可能流传下来的,也许这也是我们现在只能看到此书前八十回的根本原因。在第五回惜春的曲子《虚花语》里有这样几句也有类似的味道:
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
这也应该是指《红楼梦》背面所隐写的历史中存在着大量“血雨腥风”的悲惨场景,死人无数,到处是坟墓,到处是哭声,实在是太吓人了!与“风月宝鉴”背面中所看到的骷髅应该是一个氛围。在第一回中有一首诗: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这首诗最后两句是何意呢?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1-03-07 14:49:45
一般学者认为“字字看来皆是血”是作者在表达自己写书的辛苦,写了十年,可写书无论有多么辛苦而用流血来形容是不是有些太夸张了呢?流汗不就足够了吗?实际上这应该是指书中的每个字的背后都在隐写那段“血腥的历史”,四大家族为“贾王薛史”,早有人发现这谐音“家亡血史”!这里还提到了“古今一梦”肯定跟主流“红学”所提到的“曹寅”家的抄家史的说法就对不上了,因为曹家被抄家根本就没有死人,所以与“风月宝鉴”背面出现的“一个骷髅”和那个“白骨如山”根本不是一码事。“古今一梦”在这里应该指的是一件天大的不能直接告人的大事,甚至应该是惊天地,泣鬼神。作者通过贾瑞因正照“风月宝鉴”而丧命的故事来暗示我们读《红楼梦》这本书的方法的同时也透露了此书背面所隐写的历史的氛围,我们应该努力挖掘《红楼梦》一书背面的历史,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重新解读,也不妄当年作者冒着“文字狱”的风险而付出的一番苦心!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1-03-07 14:49:45
虽然从表面的故事来看感觉贾家是个普通官员的家庭,可仔细品味的话就会发现问题不那么简单,贾家不但富贵得令人瞠目结舌,其建筑格局和规模也大得出奇,在第二回贾雨村介绍得已经相当富贵奢华了,然而书中还有更不合常理的描写,对于这一点有位叫霍国玲的民间“红学家”在三十年前就注意到了,比如在第五十三回里有两段文字,本来看似很平常,然而其中却大有玄机:
已到了腊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照,点的两条金龙一般……
另外还有一段荣国府的描写:
这里轿出大门,这一条街上,东一边合面设列着宁国公的仪仗执事乐器,西一边合面设列着荣国公的仪仗执事乐器,来往行人皆屏退不从此过。一时来至荣府,也是大门正厅直开到底。
这是贾家过年时候的情景,两府都是“一路正门大开”、“大门正厅直开到底”,可见当时的场面相当壮观,然而壮观得实在是有点太过头了,为什么呢?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1-03-07 14:49:45
大家可以仔细数一下宁国府的大门:“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居然一共有九道!而且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的,所以才叫“一路正门大开”,这一点太令人惊呀了!贾府凭什么能有九道门呢?凭他家的身份和地位这绝对算是严重的逾制了,是应该被杀头的,作者居然斗胆敢这样写,这是怎么回事?
中国人自古以来把《易经》视为经典中的经典,将其作为天、地、人以及事万事万物的指南,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素问·三部九侯论》中记载着:“天地之至数,始於一,终于九焉”,“九”这个数是阳数之极,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用的。在中国古代不是你有钱或者官大就可以把自己家的房子随便想怎么建就怎么建,因为中国的封建社会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而且都遵循《易经》上的原则而制定的,就算是位高权重,最多家里也只能有五道门,这已经是极限了,而且这样的人家相当罕见。贾家算是什么样的家庭呢?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1-03-07 14:49:45
在第五十四回里,贾母曾经提到过贾家的大概级别:
“别说他那书上那些世宦书礼大家,如今眼下真的,拿我们这中等人家说起,也没有这样的事,别说是那些大家子。”
由此看来贾家的地位不是很高,贾政“员外郎”这个官职不高不低的;贾赦“世袭一等将军”;宁国府的主子贾珍是“世袭三品爵威烈将军”,都不是特别高,所以这样看来贾家绝不可能建九道门,那贾家凭什么要冒如此之天下之大不韪建么多道门呢?实际上能够建九道门的人家天底下只有一家:就是皇帝家,正所谓“君门九重”的道理。古时候“九”这个数字主要都是用在皇帝身上,帝王之位称“九五”,也被称为“九五之尊’”,青铜器有“九鼎”,皇帝周围要设“九卿”,朝廷设“九品中正”,京师置九门,天安门城楼面阔九间,深九间,故宫的大门上有很多很大的门钉,每扇门的门钉纵横各九个,一共九九八十一个,清代定制蒙古各部王公每年向皇帝进献白马八匹,白驼一匹,叫做“九白之贡”,宫廷年节大宴,包括水果、蜜饯、点心,一共九十九个品种,皇帝过生日,要举行大型娱乐活动,表演杂技,放万年春灯等,也要有九九八十一个节目,名为“九九大庆会”!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1-03-07 14:49:45
在中国古代“九”几乎成了皇帝的专用数字,虽然有有意附和的嫌疑,但这就是那时的规矩,普通百姓以及达官贵族起居、饮食、器物等都不能以九计。皇宫里有九重宫阙,一共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房屋,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传说天上的玉皇大帝他们家有一万间房屋,所以人间的皇宫要比天宫少半间,这既表明了皇权的威严,又显示着人间帝王的谦虚,总不能跟玉皇大帝一样吧?所以需要低调一些。不但如此,皇帝家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君门九重”,唐代骆宾王在《上吏部侍郎帝京篇》写道: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
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
这是指在皇帝家有九道门,所以显得非常的壮观,充分体现了皇帝的尊贵,《楚辞·九辩》中也有:“君之门以九重”,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再比如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古诗作品《长恨歌》中有: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九重门的京城,指长安城;“阙”意为古代宫殿门前两边的楼,泛指宫殿或帝王的住所。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1-03-07 14:49:45
再比如唐代诗人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里有: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这里的“九重”也是指皇帝家,九重门是典型的皇宫的象征,即使贾家的地位再高,也不可能在家里建九道门,否则纯粹是找死。贾家这样的官员家庭有什么资格建九道门呢?既然作者写了这么古怪的内容,这其中必有缘故,这应该就是《红楼梦》背面故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在此书的背面所隐写的的历史里贾家不是一般的官员家庭,应该影射的是皇帝家!所以才叫“贾家”,谐音“假家”,指的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虚构出来的人家,而其真正的原型应该就是皇宫!民间“红学家”霍国玲还将宁国府这九道门与北京故宫进行对照分析,居然能够很好地对应上:
大门——正阳门
仪门——大清门
大厅——天安门
暖阁——端门
内厅——午门
内三门——太和门及其两侧的昭德门和贞度门
内仪门——太和殿
内塞门——中和殿
正堂——保和殿

楼主:V哥掰谎

字数:18772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7-06-02 20:29:05

更新时间:2021-03-07 14:49:45

评论数:31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