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中国人是一战爆发的真正原因

中国人是一战爆发的真正原因

楼主:pingyuanstone  时间:2021-03-25 14:49:05
@长雨留声003 2011-04-23 10:00:11

楼主自觉地把“黄”等同于中国,确实有偏颇之嫌,但楼主的观察方向值得肯定。没有那个特定时代,没有那一群特定的人,就不会有那个不堪的历史,当然,更重要的,也就生不出什么马克思、牛克思来。
-----------------------------
呵呵,谢谢肯定。不过我啥时候把“黄”等同于中国了?
楼主:pingyuanstone  时间:2021-03-25 14:49:05
@一定要成功2011 2011-04-22 08:55:49
中国拜佛的不少,但是都是去求财求利保平安的;真正的信仰是要内心的平和,没有那么多的私利私心的。
-----------------------------
这句不太同意,信仰的本质就是“私”的,每个人的信仰不同,才会导致对他人的不理解。

换言之,求财求利保平安,只是表象或假象。

楼主:pingyuanstone  时间:2021-03-25 14:49:05

继续苦读《资本论》中。。。。
楼主:pingyuanstone  时间:2021-03-25 14:49:05
病后一顶,决定继续。
楼主:pingyuanstone  时间:2021-03-25 14:49:05

寻求动力。
楼主:pingyuanstone  时间:2021-03-25 14:49:05
dongli de yuanquan
楼主:pingyuanstone  时间:2021-03-25 14:49:05

看看点击率。
楼主:pingyuanstone  时间:2021-03-25 14:49:05

到今天,半年快过去了。我不得不承认这篇东西卡在了《资本论》上边。我读不懂老马的这本书!

有没高手指点一下?

楼主:pingyuanstone  时间:2021-03-25 14:49:05

@长河落日不太圆
@fandan
@hu_425
@老老猫猫猫
@黄悟粥
@邱彪
@浅秋清荷
@一针你就见血
@xue99887
@披甲豆末糖
@a黑白底片a
@我不懂中医
@kkkkklm
@卡米那大哥
@万水千山2008
@重庆皂角山李氏
@漠北铁骑
@酒池肉林
@鹤龄3333
@石穿千古
@酒的传说
@1225725461
@zy8341
@曹为平
@冒魔仙q猫摸先
@袁德靓
@糖太宗李柿民
-----------------------------

楼上左右诸君有没有懂资本论的?可否现身赐教呢?

楼主:pingyuanstone  时间:2021-03-25 14:49:05

呵呵,算了,还是求人不如求己。继续更新!
======================================


1889年5月,旅居英国的恩格斯注意到一件事:鲁尔区罢工了!

“德国矿工的罢工对我们说来是一件大事。像宪章运动时期英国矿工那样,德国煤矿工人也最后进入运动,而这就是他们的第一步。运动是在威斯特伐里亚煤矿区的北部开始的,——在这个地区每年可以采煤4500万吨,而开采的地区甚至还不到一半,因为那里的煤要从500 码的深处采出。这个地区的矿工过去一直是善良的臣民,爱国、 听话,而且信教;他们为第七军输送了极好的步兵 (我很了解他们,我生长的城市只在这个煤矿区南面六七英里)。 ”(恩格斯发表在《工人领袖》杂志6月号的文章)

毫无疑问,这是一件让威廉同学无比忧虑的事情,因为鲁尔不比别处,那是德国(作为一个行政和经济意义上的“区域”)的命脉,正像恩格斯这个“家乡人”所提供的信息所显示的那样。“第七军”是什么军?和一战有什么关系?我们暂时还不知道,但是由于某种原因,这里的矿工和西边比利时人不同,他们已经无法忍受了。如果作一个宏观的调查,那么这次在历史上(尤其是我们的马列史上)意义重大的罢工无疑会有多种成因,比如经济发展的原因、环境保护的原因(何谓“环保”?请再次回顾上边梵高的调查和麦尼埃的名画)、种族的原因(那里多波兰移民)、宗教的原因,等等。但是,从恩格斯的文字上看,他本人至少不是此次大罢工的直接“推手”。他也并没有兴奋到回老家参与此次工会运动,以进一步获得梵高所渴求的“他们的信任”。恩格斯还有别的事情要做。

恰恰在这一年之前的4年和之后的4年,恩格斯分别给一本书写了序言,这是他在费尽心力出版这部书的过程之中,以及过程之后的总结陈辞。我们来看看第一篇序言的开头:

“要完成《资本论》第二卷的付印工作,使本书既成为一部联贯的、尽可能完整的著作,又成为一部只是作者的而不是编者的著作,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留下的修订稿很多,多半带有片断性质,所以要完成这个任务就更为困难。至多只有一稿(第IV稿) 经过彻底校订,可以照原样付印。但是,由于有了以后的修订稿,这一稿的大部分也变得陈旧了。材料的主要部分,虽然在实质上已经大体完成,但是在文字上没有经过推敲,使用的是马克思写摘要时惯用的语句:不讲究文体,有随便的、往往是粗鲁而诙谐的措辞和用语,夹杂英法两种文字的术语,常常出现整句甚至整页的英文。这是按照作者当时头脑中发挥的思想的原样写下来的。有些部分作了详细的论述,而另一些同样重要的部分只是作了一些提示。用作例解的事实材料搜集了,可是几乎没有分类,更谈不上加工整理了。在有些章的结尾,由于急于要转入下一章,往往只写下几个不联贯的句子,表示这里的阐述还不完全。最后,还有大家知道的、连作者自己有时也辨认不出的字体。”

全文摘录这段话有着重要的意义:它真真切切地告诉我们,《资本论》这部世界名著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作品。上文中有这样一些关键词,例如“不讲究”“随便”“粗鲁”“诙谐”“夹杂”“当时头脑中发挥”“没有分类”“急于”“不联贯”“不完全”“辨认不出”,等等。看过之后,我的判断是:

《资本论》根本不是一部关于“理论”的成型著作,它实际上是一种“随感录”!

问题由此而来:第一,马克思为何要写这样一部随感录?为何非常重视这部作品?

第二,《资本论》的内容及其出版,它的迅速在各阶层尤其是知识阶层和工会中的流行,与一战的爆发有什么关系吗?

第三,恩格斯执着于这本书的出版,其用意是什么?他为何要努力把一部随感录,变成一本带有“严谨理论色彩”的作品?

我认为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对于这部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然,回答它们的难度似乎也远大于前边的“黄色凶险”问题。)德里达说“没有资本论就没有今天的世界”,这话或许夸张了些,但是说没有《资本论》就没有那以后的半个世纪,或许还是比较公允的!

所以我决定为这个问题花费一些心思和精力。之所以这样做仍然必要,是因为我将努力阅读它的英文版,虽然不是德文原版,但至少是最接近这种日耳曼语的一种语言(恩格斯说的很明白,马经常用英语思考和写作)。这有两个好处:1)有望读懂马克思的原意。2)有望把那些在若干次整理、删节和重述中变得无影无踪的“粗鲁”“诙谐”和“不联贯”恢复一部分。不阅读这些看似低级和随意的东西,就没有可能真正知道马克思的思想。(国内数以十万计的马列研究人员,不妨也趁此思考一下自己存在的意义和前途)。

我找来了 Samuel Moore 和 Edward Avelin 的英译本,这两位译者没有像另外某位那样遭到恩格斯的辛辣讽刺和批判(其实我也很想读读那个记者的译本),版本的源泉是网上的Marx/Engels Internet Archiv,这个名字增加了我研究的信心。

楼主:pingyuanstone  时间:2021-03-25 14:49:05

开始阅读。

第一章第一节(传说资本论的开头是关键,读懂它们就能读通马克思。不管真假,我先试试)

“一个商品的两种关键因素:use-value 和 value (以及 value 的本质和 value 的‘量’)”

这样下去,似乎会妨碍各位的阅读。我想了一个折衷的办法,用拼音文(注:这不是我写此贴的初衷,但拼音文的优势的确无所不在)。于是变成:

“一个商品的两种关键因素:shiyong-jiazhi 和 jiazhi (以及 jiazhi 的本质和 jiazhe de shuliang)


· 在资本化生产模式占据优势的那些社会当中的财富,主要呈现为“商品的大量积累”,其个体单元就是单个的商品。所以,我们的调查必须从分析商品开始。

我看出三点:

1)马克思在进行一次“调查”,而不是提出一种“理论”。

2)马克思认为,在某些社会中是资本化生产主导的,那么在另一些社会中,就不是资本化生产主导的。究竟哪些是,而哪些不是呢?尤其是,德国是不是?中国是不是?我们暂时还没有答案。

3)既然财富体现为各种各样的、无穷无尽的商品(我们生活的世界其实由商品构成),那为什么马克思要去考察一个“个体”?因为显而易见,各种商品除了都是“物质”之外(甚至还有不是物质的,比如服务),简直就没有任何共性可言。一桶水和一台电视都是商品,它们能一样吗?究竟你拿哪个作为“个体”的样本来研究呢?马克思在写作过程中,究竟想得最多的是哪个个体呢?暂时未知。无论如何,马克思认为这样的“个体化”是有必要的,而且是正确的。


· 一种商品,首先,是一个外在于我们的客体,一种其性能可以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东西。

好,这里马克思给商品找到了一种“共性”,就是一切商品都是满足人类需要的,水在满足,电视也在满足。既然“需要”是相似的,那么各种看似不同的商品之间,就也是相似的。

且慢!我对水的需要,和我对电视机的需要能是一样的吗?有人可能立刻想起马斯洛同学了,没错,需求是有区别,有层次的。但是我不想扯那么多,我就谈最实在的问题:我需要水的时候,我会“渴”,一种非常不爽的感觉,而且如果没有水,我就会得病,就会“上火”,脾气也会变坏。

而如果没有电视,我还有其他办法,比如ipad,比如好书(资本论是好书吗?得再观察一下),比如收音机。甚至这些都没有也没关系,我可以去找美女玩(如果她也没有电视看,没准就会接受我啦!)

可见,水和电视有一种根本性的区别。水是不可替代的!而电视可以。那么马克思同学所谓的“商品”,是包括这两种,还是仅仅指“电视”这样在工厂里复杂地生产出来的东西呢?不得而知。我隐隐记得马克思喜欢用麻布和衣服作比喻,那么后者的可能性比较大。难道老马忘记了“水”也可以是商品?或许他那个年代,“水”还没有成为商品吧。不过这样一来,他所谓的“资本化社会”(比如他和恩格斯都喜欢居住的英国),还能够叫资本化社会吗?太低级啦,哈哈。

不管如何,在他的那个年代,人们看来还是普遍地感觉到,商品都是“需求”的结果。而且像马斯洛既然能够对各种需求分出层次,那么认为需求可以研究,可以分类,尤其是认为“需求”都是一回事,估计是那个年代的一种普遍思维(梵高同学会同意吗?威廉会同意吗?)


楼主:pingyuanstone  时间:2021-03-25 14:49:05
@madridchen 2011-08-27 12:23:57
-----------------------------
谢谢!多指意见哦,我这也是第一次读。实话说除了《圣经》和《十三经》,能让我读第二遍的书不多,呵呵,其实主要是第一遍读不懂。

楼主:pingyuanstone  时间:2021-03-25 14:49:05

· 这种需求的性质,无论(比如说)来自胃部还是来自梦想,没什么不同。

正好,老马不打自招,他坚持认为对食物的需求和精神追求是一回事(当然,他非常巧妙地没有提到具体的商品,显然知道这会带来无休止的争论)。虽然我很希望快一些知道他如此“化约”,把外部商品和内部需求都作简单化处理的目的何在,但是不得不先跟着他的思路走一段,以便把握和(可能的话)批判他的随感或者理论。


· 同样,我们也不关注这些客体究竟如何满足这些需求,无论是像生存必需品那样直接满足,还是像产品那样间接满足。

嗯,看来老马还是比较厉害的,我考虑的问题他仿佛都考虑到了。他认为“水”是直接满足,而“电视”是间接满足,有想象力。不过我还是不太认可一点,啥叫“间接满足”?难道我从电视中看到的,完全是无数工人和艺术人士在后边的“劳动”吗?完全不能同意。节目就是节目,那些劳动不过是节目的产生方式,它和直接触动我心灵或者恶心之极的节目本身(音乐、画面构图、对话等等)根本两码子事。没错,我是在和一些人进行某种沟通,但你不能说这载体是无所谓的。恰恰相反,载体才是关键!是时代进步的最大的标志!

老马是悲观主义者?暂时别下这种定论,再看看。


· 每一种有用的东西,比如“铁”和“纸”,都可以从两个角度考察,一是质,一是量。这些物品是多种性能的集合,所以可能有不同的用途。找出这些用途是历史的任务(the work of history)。同样,建立起社会认可的量化标准也是历史的任务。测量方式的多样化,一半来自物品的多种性质,一半来自传统。

原来马克思和我不太一样,他一想“商品”,脑子里出现的就是铁片啊纸啊这些低端产品。虽然按说一个感觉丰富的人,也能够从纸张的纹理、剪裁、光滑度等方面感受到一种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交流”,不过显然老马没这个心情。所以他把那么丰富的感性内容,用一个“质”,用一个“用途”替代得干干净净。在他的枯燥无比的历史中,这些用途逐渐被发现出来,逐渐获得新的“测量”方法(好像测量不是首先要用美丽的眼睛和心灵!)。真是个可怜孩子,缺爱。


楼主:pingyuanstone  时间:2021-03-25 14:49:05


· 一种物品的 utility 就是 shiyong-jiazhi. 但这个 utility 不是像空气一样。由于受到商品的物理性能的限制,它其实也就是那种商品本身。所以,一种商品(诸如铁、米面、钻石)只要是物质的,就必然是一种shiyong-jiazhi,一种有用的东西。一种商品的性能和所需的劳动是两回事。

既然 shiyong-jiazhi 就是商品本身,那你还创造出这个词做什么呢?不管怎么翻译这个词,“用”总不是一个有水平的概念,太过普通。难道马克思是在悲叹万物都成了商品,是在反感一切都需要用“功用”来加以衡量吗?(隐隐想到弗洛姆关于“异化”的感叹)如果真是如此,那他绕的弯子也太大了些。何苦这是。


· 当我们面对 shiyong-jiazhi 的时候,总是仿佛在处理固定的量,比如几十块表、几码麻布、几吨铁,等等。商品的 shiyong-jiazhi 给商品带来了一种独特的学问,那就是关于商品的“商业化知识”。shiyong-jiazhi 只有在使用或消费时变成现实:它们同时构成了一切财富的实质,无论那财富的社会形态是什么。在我们即将考虑的那种社会当中,它们还是交换价值的贮藏所。

目前为止,我翻译的《资本论》还算可读,比任何一个“马列。。。。所”的译本好了太多。这段话有个问题:正如商品一样,财富的特征也多了去了,比如金币的质感、书画的美感、股市行情的动感、地产的安全感(现在也不太安全了),你马克思凭啥说你这个关于“用”的属性就是它的实质?难道真有多少人收集书画和房产是为了用吗?太无知啦。当然,也可以说它终究是为了用的,但是仅仅一个北京空置房间之多,空置时间之长,绝对能够让你大开眼界。而且既然一转手就能出去,那也只是“交易之用”,和你这个 shiyong-jiazhi 有半点的关系吗?没有。

所以,这里的马克思仍然在发散他那酸腐文人的感叹,和对物质世界的悲凉体验。而问题的本质(?),在于他的认识是错误的,人类获取财富的意义,绝不在于“用”,而在于远为复杂的动机。马克思说对了一点,就是“传统”,但是他在这个领域涉猎得太浅啦。渺视宗教的恶果啊。

不过,还有一种可能:是否马克思自己其实也不在乎他的观点是否“本质正确”呢?他是否有更深层的目的呢?

(to be continued)

楼主:pingyuanstone  时间:2021-03-25 14:49:05


· 交换价值,乍一看,呈现为一种数量关系,因为不同物品在使用之中的价值在按比例进行交换。这种关系是随着时间和地点经常性变化的。所以交换价值似乎是某种偶然的、完全相对的价值,但它最终是一种内在的价值,即一种完全不可分离的、包含在商品之内的价值。虽然这样说,从语法上似乎有点矛盾。

马克思是一个诚实的同学,他自己也意识到自己逻辑的混乱,一会说5块钱一个冰激淋是偶然的,一会又说它是内在的。这里的问题在于,他究竟想干什么?他似乎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确信,觉得任何一场交易的背后,存在某种“确定”的东西,而他写作《资本论》的动机,就在于把这个确定的东西找出来。假设这个东西真的存在吧,它会是什么呢?马克思似乎不认为它是 shiyong-jiazhi,看来他也同意,“用”是一个比较低级的,缺乏概括力的词。既然物品的本质不在使用,那它还会在哪里?马克思似乎在“交换”这种普通的行为当中,看到了那个与全部社会关系紧密相连的“遁去的一”(借用黄易术语)。


· 让我们更近一些考察这个问题。一个给定的商品,比如一夸脱的小麦可以交换 X 量的鞋油,Y 量的丝绸,或者 Z 量的金子。简单说,就是以最截然不同的比例来交换其他商品。所以,这些小麦的交换价值不是一个,而是许多个。但是由于这里的 X 鞋油 Y 丝绸和 Z 金子都对应同等量的小麦,所以它们相互之间必定可以作为交换价值而互换,或相互等同。于是:首先,给定商品的合法交换价值表达了某种“相同的东西”;其次,交换价值通常只是用来表达其中包含的,却又不同于商品本身的一种“现象形态”(phenomenal form)。

“现象形态”这个词用得好,它清楚地说明马克思完全是在捕风捉影地试图在日常的现象中寻找他渴求的“本质”。当然,这个本质其实也就是“原因”,不然为什么你要用5块钱而不是5万块钱去买一个冰激淋呢?肯定这背后有某种道理吧。什么道理?那就复杂了,它涉及国家的货币政策、国家和企业的生产力量、政府的威信、市场的理性程度、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教育水平、流行的趋势、明星的造访,还有其他的很多因素,包括天气变化等等。中国的知识分子,往往习惯于用一个“天”字来表达这种复杂而又似乎的确存在的事物背后的道理,现代西方人则喜欢说“看不见的手”,而我们的马克思同学,对这两种解释都不满意,他要提出自己的解释,更关键的是,他认为最合理的解释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劳动交换的关系当中。(难道老马的先辈是手工业出身?暂时不知道)

于是我们得到了一个初步的答案:《资本论》出现的根本原因之一,是马克思不满于当时的人际关系。我们已经知道,他是一个比较孤独和缺乏生活感性的人,那么人际方面的短期或长期失败是比较正常的。但是,问题在于,他打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他对“交换价值”的关注,有助于解决个体和社会普遍的人际关系现状吗?


楼主:pingyuanstone  时间:2021-03-25 14:49:05

· 我们来考察两种商品,比如棉花和铁。它们可以互相交换的那种比例(无论具体为何)总是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达,即给定量的棉花等于某个数量的铁,如 1夸脱棉花 = X cwt 的铁。这个等式说明什么?它说明在两种不同的东西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东西。而这两者又必然可以等同于第三者,它本身既非棉花又非铁。它们中的每一个,只要可以相互交换,都可以简化为第三个。一个简单的几何学解释可以说明此点。为了计算和比较各种带直边的几何形状的面积,我们往往把它们分成若干三角形。而每个三角形的面积要用一种截然不同于它的表面形状的东西来表达,即“底乘高除以二”。同样地,各种商品的交换价值也必须能够用一种共性的东西来表达,以说明它们或多或少。(这一段的官方中译本堪称惨不忍睹,有兴趣者可自行对比)

可见,马克思的脑子还是清楚的,他清醒地意识到不同商品之间的差异性、多样性是巨大的。所以他得费很多精力来“证明”它们的共性。他的逻辑仿佛很正确:如果两样东西都可以等同于第三种东西,那么它们当然也可以等同于第三种“概念”----当然,伟大的jiazhi概念就要脱颖而出了。我发现,首先,马克思总是非常聪明地不去用我曾经使用的那些个体,比如水,比如复杂如电视机或机床的商品。如果他的等式变成 1吨水 = X 台电视,甚至 1吨水 = X小时的节目,那么老马要证明的东西可就未必那么有说服力了。其次,为了找到他所心仪的“价值”,他不得不首先给 shiyong-jiazhi 戴上大红花,因为他不得不承认一点,就是所有这些交换价值的比值都和“用”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没错,你可以说“用”不是决定性的,但你永远否认不了,仅仅在“用”的前提下,交换才有可能和意义。于是,shiyong-jiazhi 成为老马始乱而终弃的一种过渡概念,当具有浓烈社会关系属性也就是政治属性(甚至是野心属性)的“价值”脱壳而出时,“用”所代表的消费者,被马克思狠狠地扔到了一边。

楼主:pingyuanstone  时间:2021-03-25 14:49:05

今日更新:
=============================
《西游记终极揭秘:孙悟空的真身究竟是谁》(卷三·4. 佛道之争)

· 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孙悟空帮谁!
· 宗教斗争之残酷,一至于此。
· 他们显然希望自己的这种做法,能够得到道教最高领袖的认可。

楼主:pingyuanstone  时间:2021-03-25 14:49:05
@冬初阳 2011-08-28 16:41:34
乱七八糟,不弄个吸引眼球的标题还真吸引不了读者。
-----------------------------
没看懂就承认,不丢人:)是有一定难度的。

楼主:pingyuanstone  时间:2021-03-25 14:49:05
更新:
======================

· 这种“共性”既不可能是几何属性或化学属性,也不可能是其他的自然属性。这些自然属性仅在影响商品的使用(并使之成为 shiyong-jiazhi)时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但商品交换显然是一种不同的动作,其特征完全是从 shiyong-jiazhi 当中抽象出来的。于是,不同商品的 shiyong-jiazhi 从充足的量的层面看是一样的,或如巴本所说,“如果价值是一样的,那么一种商品和另一种商品都很好。等价的东西之间没有区别或不同特征。价值100镑的铅、铁和价值100镑的金银都很值钱。”商品作为 shiyong-jiazhi 首先呈现出不同的“质”,但是作为交换价值,它们仅仅是不同的“量”,并最终不再包含哪怕一个原子的 shiyong-jiazhi。

这一段可能会有马克思本人的笔误或者翻译上的错误,但这已经没关系,因为我们都能看懂它的意思:这还是任何意义上的“理论研究”吗?根本不是了。马克思其实是在抱怨:这个资本化社会快要把物品的“质”完全消磨光了,剩下的只有“量”了!看来马克思也不是我想象的那么无情无义,他还是有内在的感性一面的,对一个多彩的世界还是充满热爱的。但是,马克思看到的是真相吗?当时的社会真的在消灭物品的“质”和多样性吗?从我们已经简单考察过的弗朗茨、利奥、威廉、李鸿章等人的经历和偏好来看,他们面对的世界还是挺有色彩,而梵高以他独特的眼光,甚至在黑暗的地窟里边都能看出色彩来。为什么马克思看不到这些?马克思究竟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当中?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马克思写出这通抱怨语气明显的话,不完全是在发泄自己的感慨,他应该有很大的信心:这种抱怨能够在一些阶层中,甚至在普遍的社会中引起共鸣。从《资本论》后来的迅速流行来看,这种情绪的号召力至少不亚于威廉的“黄色凶险”图,也不亚于(我们即将看到的)列宁的激情演说。他和恩格斯应当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这种看似平淡的、纸面上的交流,其意义绝对不亚于组织罢工,甚至能够和领导国家相提并论。(如果让弗郎茨来挑,他会挑哪个呢?)


现在,回忆起我在中学时期所接受的颇具东方神秘主义色彩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禁不住想笑。

继续阅读经典。

楼主:pingyuanstone  时间:2021-03-25 14:49:05

最后一句糊涂了:这不是资本论解读的贴子,所以应该是“继续解剖”。

楼主:pingyuanstone

字数:9555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1-04-08 20:25:00

更新时间:2021-03-25 14:49:05

评论数:30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