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中国人是一战爆发的真正原因

中国人是一战爆发的真正原因

楼主:pingyuanstone  时间:2021-03-25 14:49:05

这一年的11月,在德国东部的莱比锡,出现了一份《火星报》。一个名叫列宁的人,写了一篇文章,抨击本国政府卷入中国战事:

“财政大臣维特曾经宣布:在一九○○年一月,国库内尚余二亿五千万卢布,但是现在这些钱已经没有了,这些钱都已经用在战争中了。因此,沙皇政府正在发行公债,增加国税,并因财政竭蹶而停止建筑正在建筑的铁路。沙皇政府不顾破产的危险,实行侵略的政策……”

列宁提出,把视线放在民族和种族之间,是愚蠢的,正确的做法是放在不同的阶级之间:

“一切仅仅靠枪杆子维持自己统治的政府,时常要镇压人民的愤怒,它们早已认识无论怎样,也不能消灭人民的不满意,因此企图把人民对政府的不满意,转移到其他对象上去。例如:挑动反犹太人的运动,各种下流的报纸,竭力嗾使人民反对犹太人,难道犹太工人不是如俄国工人同样受资本家的压迫与警察或政府的虐待吗?而现在各种报纸、又极力鼓吹反对中国人的运动,宣传黄种人的野蛮、黄种人对于文明的仇视、俄国的“启蒙任务”、俄国兵士们作战的勇敢,等等。各种新闻记者,跪在政府脚下,并跪在钱袋的前面,大卖气力,煽惑俄国人民去仇恨中国人。但是中国人民从来也没排挤过俄国人民,也没有排挤俄国人民的原因。而中国人民自身像俄国人民一样受着痛苦和危害,一样的受亚细亚式政府的压迫。”

“亚细亚式政府”,我很喜欢这个词,让我们先记住它,有机会再来研究。那么,列宁对沙皇政府的批评是正确的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发现应该注意到一点,那就是列宁可没有批评我们的尼古拉,也没有批评其他沙皇,他批评的是“政府”!

如果我们来到离莱比锡仅3小时车程的柏林,那里的某一处深宫(具体哪一处不确定)中住着一个人,会从内心深处赞同列宁的批判,他是谁呢?对了,他就是威廉二世。

即使在他把“黄色凶险”和“该死的犹太人”挂在嘴上的时候,即使在他命令军队“像匈奴一样”进攻中国的时候,他的脑海中经常浮现的,却是另外一幅场景。那是他和“阴魂不散”的俾斯麦的共同记忆。

楼主:pingyuanstone  时间:2021-03-25 14:49:05
LZ你能不能整理下脉络,我老人家看的半天都不知道你到底要说什么
------------------------------------------------------------
抱歉了,这个贴子原名叫《新一战史》或者《阴谋与信仰:一战前后的生死记忆》。为吸引眼球改成现在这个。

这下脉络是否就清楚了?
楼主:pingyuanstone  时间:2021-03-25 14:49:05
有一点问题,摩德纳在奥地利皇太子继承之前的公爵也是哈布斯堡家族。
----------------------------------------------------------------
这里的“是”改成“有”更合适吧?我理解关键是多远的血亲算“家族”,以及是否得到承认的问题。
楼主:pingyuanstone  时间:2021-03-25 14:49:05

那是十年前,威廉刚刚当上“德国皇帝”(这个称号就是俾斯麦给取的)没多久,75岁的俾斯麦和31岁的威廉在一个问题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争论的焦点是:究竟谁更理解“工人”?

威廉的立场是:工人需要保护和休息时间,所以应当立法禁止在星期天劳动,也对妇女和儿童的劳动加以限制。

而在俾斯麦看来,这纯粹是英式“人道主义”的无稽之谈。他激烈地表示:

“……干涉工人的独立性、干涉他的劳动生活及其作为一家之长的权利,这种做法同我的信仰和经验是相违背的。即使无疑社会党人的首领会利用这个问题进行有效的鼓励,夸耀说企业主们为缩短了的劳动时间也会付出未被缩减的工资,但我不相信,工人本身对于禁止他们愿意在一定的日子和时间干活挣钱竟会感激涕零。”

可是,这一回威廉没有打算让步。他着手召开一次没有俾斯麦参加的内阁会议,直到俾斯麦的儿子直闯禁地,向皇帝询问,威廉才表明会议与劳工问题有关,希望俾斯麦“也能出席”。到了这一步,老俾斯麦对于自己的前景,已有了非常不详的预感。

在会上,双方毕竟不可能直接翻脸,辩论还要继续。于是争论的焦点,很快来到一个问题上:你说自己了解工人,证据呢?

威廉给出的证据让俾斯麦大吃一惊:皇帝居然直接把自己的4个幕僚成员给搬出来,这是彻底的摊牌!威廉说,他的议案正是以这4位专门人士的情报和建议为基础的。让我们来看看是哪4个人:

* 欣茨佩特,教育界人士 (俾斯麦说此人“傲慢而笨拙”)
* 道格拉斯伯爵,矿业投机商 (俾斯麦认为他具有“流利而讨好的语言”能力)
* 冯.海登,画家,曾在某富矿工作过 (威廉的“黄色凶险”图,是否有此人的功劳呢?)
* 冯.伯勒普什,曾任科布伦茨省长 (老俾愤怒地想到:此人不过因为有一次对罢工工人表示同情,就获得了威廉的赏识。而他们究竟谈些什么,包括皇帝和其他人谈些什么,都统统对自己保密!)

无论如何,新皇帝务实的态度给与会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上述四人中的海登,还拿出了“一位老工人”的第一手证据,证明保护劳工法案的必要性。然而,要俾斯麦认输也是不容易的,他说自己也作过调查,调查的结果是,除非能够确保只工作6天就得到以前7天的薪水,否则工人们不可能同意此法案,而那些面临失业压力的父母,也不会忍受自己的孩子被禁止劳动。他同时警告,有些工业部门会因为星期天休息导致的经济损失,而丧失竞争力。(注意他用了“工业部门”这个词)

看到两位“神仙”都不让步,“凡人”们便拿出自己的绝招:拖。可这毕竟不是办法,内阁越来越分裂成明显的两派,而两位高层也逐渐发现,自己需要在“工人”和“资本家”之间作出一个选择了,正如杰出的社会主义人士早就预言的那样。

“(俾斯麦说)可是业主们也是有权受到皇帝保护的臣民。皇帝陛下对此置若罔闻,他激动地说,如果煤开采不出来,我们海军就等于解除武装;如果煤不足而妨碍通过铁路调动军队,那么我们就不能动员军队。……如果我处在俄国的地位上,我就会立刻宣战!”

事情真的严重到这一步了吗?要么向工会首领妥协(俾斯麦老成地说道:那是个无底洞),给他们一份《劳工保护法》,要么就向他国宣战,用神圣的战争威胁来让各方面都闭嘴?

德国的工人们,真的坚持不下去了吗?

楼主:pingyuanstone  时间:2021-03-25 14:49:05

竹书同学来了。。。不过我这个贴子,主要想考察的倒是国人如何改变了西方人:)
楼主:pingyuanstone  时间:2021-03-25 14:49:05

画家眼前的矿工

麦尼埃(Constantin Meunier)作品:面对矿井的矿工

楼主:pingyuanstone  时间:2021-03-25 14:49:05

补充:上边作品的完成时间在1895-1905之间。作者是比利时人。
楼主:pingyuanstone  时间:2021-03-25 14:49:05

咦,你这个想法挺新奇,有没有材料支撑?
楼主:pingyuanstone  时间:2021-03-25 14:49:05

其实我也想过,能否找一些思想艺术方面的相关性,目前只查到梵高说自己用的中国白颜料。。。。有没有画过油画水粉画的指教一下?
楼主:pingyuanstone  时间:2021-03-25 14:49:05

呵呵,西方的历史书,绝大多数我也不太信,否则我何苦来重写一战史?

楼上别那么敏感。
楼主:pingyuanstone  时间:2021-03-25 14:49:05

呵呵,西方的历史书,绝大多数我也不太信,否则我何苦来重写一战史?

楼上别那么敏感。
楼主:pingyuanstone  时间:2021-03-25 14:49:05

呵呵,西方的历史书,绝大多数我也不太信,否则我何苦来重写一战史?

楼上别那么敏感。
楼主:pingyuanstone  时间:2021-03-25 14:49:05
呵呵,西方的历史书,绝大多数我也不太信,否则我何苦来重写一战史?

楼上别那么敏感。
楼主:pingyuanstone  时间:2021-03-25 14:49:05
呵呵,西方的历史书,绝大多数我也不太信,否则我何苦来重写一战史?

楼上别那么敏感。
楼主:pingyuanstone  时间:2021-03-25 14:49:05

服了
楼主:pingyuanstone  时间:2021-03-25 14:49:05
考据狂人!!
---------------
哈哈,此称号以为只有无性大象配用,居然用到了我身上?荣耀之至啊。
楼主:pingyuanstone  时间:2021-03-25 14:49:05

你看哪一个证据的可信度不高呢?要能反驳就更好了。
楼主:pingyuanstone  时间:2021-03-25 14:49:05

1878年,比上边提到的罢工事件早大约10年,一个名叫文森特·梵高的年轻人,来到比利时和法国交界处一个叫做博里纳日的矿区。他下到深达700米的矿井里边(700米?我在平地上跑700米都要呕吐好几次……),观察着里边的生存状况:

“我们一起下去,来到井下700米深处,探查这个地狱最隐蔽的角落。矿工们工作的这个地下井离出口最远,他们称之为埋藏身躯之所。……请想象一下在原木支撑的非常狭窄和低矮的通道里,那一排排地下井是什么样子。在每个地下井里,都可见一名身穿又臭又黑的粗亚麻布衣的矿工,凭借小油灯发出的弱光,在忙碌地掘煤。矿工们在一些矿井里可以直起腰来干活,而在另一些矿井里却只能趴在地上干活。这些矿井的结构有点类似于地牢,黑暗阴惨的过道,一排排小织布机,或更类似于农户家中的那一排排面包烤炉。有些井渗水,矿灯灯光产生特殊效果,仿佛是照在钟乳石岩洞石壁上再反射回来似的。一些矿工在地下井里掘煤,另一些矿工把掘出的煤装进推车,这活专门由男女童工来干。地下700米处还有一个马厩,里面关着匹老马。”

令荷兰小伙惊讶的是,他发现矿工们居然“喜欢”地下生活:

“正象海员上岸后仍留恋大海一样,尽管矿工们面临险情和困难的威胁,他们依然留恋矿井,他们宁愿呆在地下而不愿留在地面。这里的村庄荒凉、死寂,仿佛已遭人遗弃,因为生活是在地下而不是在地面上进行。谁都可以在这里住几年,但如果他没下过矿井,他就不会对这里的一切实际情况有准确的了解。”

这是没有道理的!谁会留恋危险而阴暗的地方?在那一带,梵高所到的矿井是死人最多的,你在上下井的过程中,在遇到有毒气体的时候,在瓦斯爆炸的时候,在井底出水的时候,在旧坑道塌方的时候,都可能命丧九泉(呃……九泉,没错)。梵高的话没有说服力,完全没有!

但是梵高仍然试图说服“我”,在另一处,他分析说:

“经验告诉我们,那些象在漆黑矿井里干活的工人一样走进黑暗,走向地球深处的人们,对《福音书》上的话印象最深,也最深信不疑。……那位马其顿人也是一名劳工,他的脸上布满了悲伤、痛苦和疲惫的皱纹,他既不光彩照人,也没有任何魅力,但他有不朽的灵魂。他需要永不腐败的食物,即上帝的教诲。上帝要求在仿效基督的过程中,人们应当过简朴的生活,终其一生也切勿追求太高的目标。”

我是不是听错了,上帝和耶稣几时有这样的“教诲”!不过,即将步入30岁,渴求尽快成为传教士的梵高,还算是从这些工人身上观察到了一些不同的东西:

“他们都有点神经质。我不是说他们怯弱,而是说他们很敏感,他们对任何想骑在他们头上作威作福的人,都有一种天生的根深蒂固的仇恨和不信任感。谁和烧炭人在一起,谁就必须具有烧炭人的性格和气质,而不能装模作样、骄傲自大、颐指气使,这样才能永远和他们相处得好,或赢得他们的信任。”

这里,梵高同学一不小心也说了实话,他是又一个梦想“赢得他们的信任”的人。不过,对于梵高来说,这种信任的意义主要是艺术上的,因为他要为“英国人”提供一流的作品。大约十年之后,当他发现另一个叫做麦尼埃的画家,已经完成了不少他一直想画又没有画出来的“矿工艺术”(见上图)时,他进一步转变了采风的视角。

但是,对于另一些人来说,这种信任却具有惊天动地的价值。

楼主:pingyuanstone  时间:2021-03-25 14:49:05

关注本贴的人士(估计不会多)请稍待,接下去写到恩格斯列宁,我发现不认真研究一下《资本论》是不行的,因为那不仅关系到俄罗斯苏联,更关系到中国:)
楼主:pingyuanstone  时间:2021-03-25 14:49:05

呵呵,你觉得活吃人心还不够血淋淋?你想找的是什么呢?

我有信仰,那是肯定的。但是我不觉得它叫做“基督教”。

楼主:pingyuanstone

字数:9555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1-04-08 20:25:00

更新时间:2021-03-25 14:49:05

评论数:30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