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泪痕春雨漫评晚唐历史​​ 从安史之乱说起

泪痕春雨漫评晚唐历史​​ 从安史之乱说起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许多人看了我的分析,喜欢说,安禄山在唐玄宗布的局里,是看不到出路的,所以只有造反一种选择。
问题是,如果按这种说法,郭子仪也早应该造反了。因为按这种说法,郭子不造反,好像也看不到出路。

唐玄宗死了。安禄山肯定看不到出路吗?
简单看,安禄山一直站在唐玄宗身后,和太子对着干,肯定是看不到出路的。问题是,以安禄山当时拥有的权势,太子上位后,真敢试图清洗安禄山吗?估计是不敢的。
如果在这种背景下,安禄山通过各种方式与小皇帝试着和解,小皇帝一定会拒绝吗?估计是不会的。

不要说安禄山那种掌握关东三大军区的军方大佬了,就是后来田承嗣那种军方大佬,试图与皇帝和解时,皇帝也不敢随便拒绝。因为真的翻了脸,后果有多严重,想一想就知道了。

在这种背景下,安禄山如果只是试着平稳着陆,谁敢说他一定能不平稳着陆呢?
当然了,也许有人会说,安禄山这样选择,万一被皇帝杀了呢?
问题是,造反就没有风险?对此只要看看安禄山造反两年后,全家人都在什么地方,就可以知道了。

一个人如果只想着啥风险也没有,他只适合做一个标准的庸人。
因为干啥事没有风险呢?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处于安禄山的位置上。
无论是唐玄宗,还是唐肃宗,让他到长安城,他乖乖去好了。皇帝敢杀他吗?未必、实在未必!

人们都说安禄山想造反,皇帝让安禄山到长安城,安禄山就乖乖过去。
在这种背景下,皇帝把安禄山杀了,史思明之类的人造反时,肯定会说了,安老大忠心可表天地,皇帝尚且听信奸臣之言要杀掉。总而言之,不是我们不想听皇帝的命令,实在是因为皇帝已被奸臣控制了。我们现在已毫无安全感可言了。
关键是,安禄山的人生真的如此定格了,谁敢说安禄山是奸臣?因为安禄山手握着足以造反的资源,却是宁死也不反,如果说安禄山是奸臣,谁是忠臣呢?
事实上,如果历史真的演变成这样,人们肯定又会说了,如果皇帝当时不杀安禄山,哪会有后来的事呢?这样一折腾,安禄山就算死了,后来肯定也会被翻案的;而且还会成为后世臣子学习的好榜样。

郭子仪位高权重时,说郭子仪想造反的人也多了。
事实上,就是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皇帝一直都像防贼一样的防着郭子仪。
而郭子仪之所以是郭子仪,就是因为他在皇帝这种猜忌下,也从来都是坦然的把头伸到皇帝的刀锋范围之内。换而言之,皇帝让他到长安城,他就到长安城;从来犹豫都不犹豫一下。[注5]

这才是传说中的大智慧、大勇气。
当然了,这也是他遇到了理性的对手,否则,皇帝一个想不开,上去就是一刀,郭子仪估计也没啥事了。
问题是,郭子仪这样死了。他与安禄山在地下相见,谁会羡慕谁呢?我估计安禄山还得羡慕郭子仪,因为郭子仪这样死了,但是他随时会被翻案的,而且还会成为忠臣学心的表率;子孙后代会受到政府的优待,安禄山估计没有这种机会的。
至于郭子仪没死,就更不用说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安禄山之所以忍不住造反。主要是因为,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唐玄宗所布的局,就是好像存在太多的漏洞。

第一、基于唐玄宗的角度,自然会认为西北军区的整体实力,远远大于关东三大军区的实力,只要安禄山敢造反,大举调西军东进,直接就可以把安禄山打残了。
问题是,大规模调动西北军时,存在一个天大的隐患,那就是西北军大规模东调时,回纥、土蕃有可能跟着大举趁火打劫的,到时帝国整个西部地区,还会被回纥、土蕃人席卷而下的。
在这种背景下,所谓用西北军牵制关东三大军区的构想,本身就是难以成立的。

第二、唐玄宗设置的权力格局,显然是西北三大军区,关东三大军区相互制约的。
问题是,如果关东三大军区开始造反,西北三大军区跟着你在东边唱、我在西边和,这种制约的格局,本身就不存在了。

第三、大唐皇帝拥有绝对优势的前提,是江南西南会坚决的站在大唐中央政府一边,如果安禄山叛乱后,西南江南跟着遍布叛乱,大唐皇帝的优势就不复存在了。

安禄山叛乱之后,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这个谁也不知道。

处于安禄山的角度,悲观的分析,自然会认为,他敢造反,西北三大军区会强有力的制约他;西南、江南会坚定的站在大唐中央政府一边。这样一来,安禄山是看不到任何胜算的。
问题是,处于安禄山的角度,乐观的分析,显然会认为,只要他敢造反,西北、西南、江南也会跟着一块作乱,这样一来,大唐帝国当时就砖崩瓦解了。这样一来,安禄山只要行动够迅速、执行力够强大,就可以取代大唐帝国的。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在挑战皇权时,人们都容易估计的非常乐观。所以看到郭子仪一心忠于皇帝时,人们都会觉很奇怪,因为郭子仪踮踮脚,也能把皇帝清理出局啊。其实呢,就郭子仪那点实力,他如果造反,结局肯定不会比安禄山强到哪里去。
安史之乱后的拥兵大佬,前仆后继的试图挑战皇权。但是结果呢?皇帝依然高高在上,叛乱所将领呢?能全身而退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郭子仪没有造反,所以人们相信,郭子仪只要造反,就能如何如之何。问题是,以郭子仪的智慧、勇气,显然不会被这种胜算极小、风险极大的事冲昏头脑。

禄禄山造反之前,他的小弟都对他说,只要您造反,就能如何如之何。但是等安禄山开始造时,他终于发现,自己骑虎难下了。
他希望出现的事,一件也没有出现,西军的政治可靠性虽然出现了问题,但是并没有完全公开,至少强大的西军还是接受皇帝的调动,而且在河北战场上,发挥强大的战斗力。
西南、江南一直非常稳定。
回纥、土蕃虽然趁火打劫了,但是并不意味着大唐皇帝优势丧失,相反大唐皇帝还可以他们那里得到援助。
而几个月后,安禄山的军队不能杀入关中,河北地区在义军、西北军的联合作用下,不断站向大唐皇帝一边。
在这种背景下,安禄山多少有些绝望了。
事实上,安禄山造反三五个月后,就渐渐陷入了绝望之中。因为从哪个角度看,好像也是败局已定,只是在做着最后的垂死挣扎。[注6]
但是在关键时候,叛军突然抓住了大奖,因为西北军的政治可靠性终于了出了问题,所以唐玄宗在长安城内孤注一掷,却赌输了。在这种背景下,唐玄宗率众转进入到了西南,安禄山暂时从绝境中走出,但是依然看不到胜利的希望。
安禄山在此胜利的基础上,再也无法向前推进了,而广阔的占领区内,一直问题不断发生。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总的来说,唐玄宗晚年的这段历史,是以唐肃宗的视角所写。
所以它的基本论调自然是,唐玄宗晚年老年痴呆了,先是信任杨国忠、安禄山,弄得帝国大乱。后来杀了忠心耿耿的封常清、高仙芝;又逼着忠心耿耿的哥舒翰盲目出战,于是帝国到了灭亡的边缘,而到了此时,唐玄宗依然执行逃跑的路线,在这种万分危急的背景下,唐肃宗为了力挽狂澜,只能急不可耐的当皇帝了。
而真实的情形,显然没有这样简单。

还真不是吹,我小时候看这段历史就感觉非常奇怪,因为历史的主角,怎么一个比一个低能弱智啊?至少比我差远了!

简单的去看,唐玄宗之所以会丢失长安,就是因为他对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等西北军高级将领,态度太过刻薄所致,如果唐玄宗能放手信任重用这三个西北军区的主要负责人,安史叛军早就让灭掉了。

当然了,简单的去看,安史之乱之所以无法迅速平定,藩镇之乱之所以无休无止,就是因为唐肃宗后来对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太过猜忌。如果唐肃宗能放手重用郭子仪、李光弼等人,早把安史之乱平定了,而且也不会有藩镇割据的事了。

问题是,安禄山、史思明等人有机会,会造中央政府的反,郭子仪、李光弼等人有机会,就不会造中央政府的反?
只要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自然就会知道,唐玄宗、唐肃宗之所以昏招百出,并不是简单的因为他们政治智商不够;而是因为他们的政治智商太高了。
如果他们政治智商不高,肯定会认为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好人,一种是坏人;一种是忠臣,一种是奸臣。你只要全心全意信任好人、忠臣,啥事也解决了。

我这样说,难免会有人拿大道理反驳我。总而言之,皇帝应该信任重用忠臣、打击疏远奸臣;再总而言之,只有如此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唐玄宗、唐肃宗连这种小儿科的政治常识、政治理念都没有,你还敢说他们政治智商很高?
对此,我只能无语了。是的,在许多眼中,世上永远分为两种人,一种是好人,一种是坏人;一种是奸臣、一种是忠臣,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许多时候,看传统历史书,就如同看阿凡提的故事一样。
我们总认为自己能从这里增长自己的智慧,最后却发现,我们只能从这里获得廉价的笑声、智力上的优越感。
因为在这种故事中,好人坏人永远是脸谱分明的;是非对错总是一眼分明的。关键是,无论好人还是坏人,都是萌萌的。

这种历史书看的多了、看的久了,无非是让我们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让我们个机会,我们肯定能叱咤风云。而真实的情形呢?显然没有这样简单。
明天让我们管理一个几百个人的公司,我们也未必能游刃有余;事实上,稍有过相关管理经验的人都知道,就是让你管理几百个普通老百姓,如果你没有一定的管理技巧,你也无法胜任的。因为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各种难缠的人多的是;你如果没有一定的管理技巧,下面的人,肯定会用各种方式打你的脸。

当然了,你是皇帝,以你滔天的权势,随便摆布几百个普通老姓,自然是想怎么摆布都可以。
问题是,皇帝需要管理的人,都是位高权重的人,都是通过一层层政治博弈,修炼成人精的军政大佬。皇帝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技巧,下面的大佬,也会通过各种方式打皇帝的脸。

所以,唐玄宗布局出现漏洞;先是让安禄山打脸,后来则禁军打脸,于是杨国忠被人擅自击杀了;而唐玄宗无奈之下,只能下令弄死杨贵妃;然后莫明其妙就被封为太上皇了。再后来,更不用说了,亲信都被调离身边,只能在后宫好吃好喝的安享晚年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如果唐玄宗把目光只盯着安禄山一个人,自然有一百种方法让安禄山乖乖受死,问题是,安禄山不可信,其它人就可信?
处于唐玄宗的角度,哪个位高权重的大佬,也是需要提防的,甚至自己的儿子,也必须得像防贼一样的防着。

如果当时的军政大佬,有一些代表邪恶、有一些代表正义,唐玄宗的所作所为,肯定都是昏招。
问题是,处于唐玄宗的位置上,显然会认为,他需要防范的绝不是某个人,而是所有的人。

事实上,不只是唐玄宗信奉这种原则,唐肃宗上位后,也一直信奉这种原则。
因为类似的原因,郭子仪是忠义的化身,但是唐肃宗一直象防贼一样防着郭子仪,所以九路节度使围攻安史叛军,唐肃宗竟然叫一个大太监居中指挥郭子仪等人。当然了,唐肃宗在这做的时候说,郭子仪李光弼地位相当,让谁指挥谁,好像也不合适,所以就让大太监指挥他们吧![注7]
更夸张的还在于,因为大太监瞎指挥打了败仗,皇帝竟然听信大太监的话,把郭子仪撤职了。[注8]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看这种历史,我小时候就觉得,大唐皇帝怎么一个个都人头猪脑啊。
因为唐玄宗晚年干的事,就够脑残了;唐肃宗上位后,干得的事好像更脑残。
如果他们有正常人的智商,哪会有后来那么多事呢?

问题是,等历史书看多了、社会经验丰富了,自然会发现,你觉得史书上权力者,都是人头猪脑,无非是因为自己一直顺着字面,把历史书当童话故事看。

在政治宣传中,在童话故事中,永远分为两种人;一种是好人,一种是坏人。
用这种思维方式分析历史,我们肯定会觉得,历史上的皇帝,绝大多数都如同弱智一样。因为他们犯的错误,常常极尽幼稚之能。

问题是在现实的政治舞台,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呢?
这个实在难说的很。至少一个绝顶的政治人物,真相信世上有什么好人、坏人;更相信重用好人、限制坏人,就能如何如之何,肯定会输得一塌糊涂。

因为什么叫好人?什么叫坏人?
皇帝昏庸卖国,一心忠于他的臣子,是好人吗?站在皇帝的角度,他自然是好人;问题是,站在另一个角度上,他们能算好人吗?

总的来说,皇权高高在上的原因,就是因为在交通媒介落后的小农社会中,它能构建起一个阻止大家实现有效联合的权力格局。
否则,皇权的神圣性,分分钟钟会被人剥得干干净净。
总而言之,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你有德有能才配统治天下,否则,你赶紧靠边站。到时尧舜禹的禅让理论收拾不了你,商汤周武的革命理论也能收拾了你。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有人敢高呼,皇帝是低能儿(如刘阿斗)、皇帝是卖国贼(如赵构),臣子也应该永远忠于他,人们肯定能唾他一脸,因为你这不是扯淡吗?!一切是显然的,这种无条件忠于皇帝的理论,如果没有令人恐怖的暴力为后盾,正常人真会接受吗?我估计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十恶不赦之首,就是指那些怀疑、挑战皇权的罪行。换而言之,你敢怀疑挑战皇权,到时被一刀杀了,你应该感觉自己很幸福,因为这种罪的处罚,比这残酷多了、暴力多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注1]:因历数大臣过失,且曰:“此去长安百八十里,智光夜眠不敢舒足,恐踏破长安城,至于挟天子令诸侯,惟周智光能之。”元仙股栗。
[注2]智光与杜冕不协,遂杀鄜州刺史张麟,坑杜冕家属八十一人,焚坊州庐舍三千余家。....焚坊州庐舍三千余家。惧罪,召不赴命。....永泰二年十二月,智光专杀前虢州刺史、兼御史中孙庞充。充方居缞绖,潜行,智光追而斩之。又劫诸节度使进奉货物及转运米二万石,据州反。
[注3]:监军张志斌自陕入奏,智光馆给礼慢,志斌责其不肃。智光大怒曰:“仆固怀恩岂有反状!皆由尔鼠辈作福作威,惧死不敢入朝。我本不反,今为尔作之。”因叱下斩之,脔其肉以饲从者。
[注4]:子仪奉诏将出师,华州将士相顾携贰。智光大将李汉惠自同州以其所管降子仪。....是日,智光为帐下将斩首,并子元耀、元干等二人来献。丁卯,枭智光首于皇城之南街,二子腰斩以示众。
[注5]:遭幸臣程元振、鱼朝恩短毁,方时多虞,握兵处外,然诏至,即日就道,无纤介顾望,故谗间不行。
[注6]:禄山大惧,召高尚﹑严庄诟之曰:「汝数年教我反,以为万全。今守潼关,数月不能进,北路已绝,诸军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郑数州而已,万全何在﹖汝自今勿来见我!」尚﹑庄惧,数日不敢见。
[注7]:帝即诏大举九节度师讨庆绪,以子仪、光弼皆元功,难相临摄,第用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而不立帅。
[注8]:时王师众而无统,进退相顾望,责功不专,是以及于败。有诏留守东都,俄改东畿、山南东道、河南诸道行营元帅。鱼朝恩素疾其功,因是媒谮之,故帝召子仪还,更以赵王为天下兵马元帅,李光弼副之,代子仪领朔方兵。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藩镇格局 是一种精心设计出来的权力格局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复二十九桥明月夜:

还有,安禄山敢造反,仅西北三大军区的力量就足以压制安禄山,楼主你这句话我也不是很认同,因为西北三大军区无论是从兵力还是战斗力上并不对安禄山占据压倒性优势,至于中央禁军那就更不是安禄山百战精兵的对手了,我觉得起码在军事上唐朝政府对安禄山并不占据太大的优势


==================

西军的战斗力,并不对安禄山有压倒性的优势?你看郭、李是如何打压史思明的;你再看看西军大举东调时,安史叛军如何迅速崩盘的事实;西军没有优势?西军无法发挥优势,仅仅是因为他需要防范土蕃、回纥,否则西军大举东调,分分钟钟就能打灭叛军。对此只要看看唐肃宗反攻时,叛军是怎么样的表现,就可以知道。

你千万不要真以为,唐军能迅速把安史叛军打得退回河北,就是因为回纥来了四千天兵天将。如果回纥军这样牛,大唐面对回纥的命运,恐怕还不如大宋面对女真的命运。回纥军加入,只是一种政治意义,换而言之,大唐西部边防没问题了,西军可以大举回调了。仅这个事实,叛军就吓破胆了。

叛军很牛。我想知道,唐肃宗吹响冲锋号反攻时,叛军表现出了什么战斗力。用摧枯拉朽形容形容叛军溃败;用西军吊打叛军,想来不算夸张的说法轻。
你如果认为,这是因为安禄山死了,你也未免把安禄山说得太神了。

你如果真以为,是四千回纥的天兵天将加入,西军才能打出这种仗,你也把回纥军想得太神了。只要西军没有后顾之忧,打个叛军就是分分钟钟的事。

只要西军能大举回调,估计不用打仗,仅仅是政治攻势就足以让叛军瓦解。问题是,西部有土蕃、回纥存在。你看盛唐之时,大唐主要的战争都发生在什么地方,关东军队百战精兵,西军反而毫无战斗力?而且禁军是怎么挑选出来的?禁军毫无战斗力,那什么军队有战斗力呢?

在战争初期,成编制进入东部战场的西北军,只有郭子仪、李光弼罢了。而这两枝军队的战斗力如何,相信不用我多说吧。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复二十九桥明月夜:

论军事能力,史思明并不逊色于郭子仪、李光弼吧,没错史思明对阵郭子仪、李光弼确实打了不少败仗,但史思明也反杀过郭子仪、李光弼啊,尤其是邙山一战直接把李光弼给打崩了,光论战斗力安史叛军未必就逊色于西军吧,我觉得安史叛军的失败更多原因是出在政治上而非军事上,你说唐军有吐蕃、回纥牵制,可如果不是叛军内部发生了这么多内讧,西军想要打败叛军也没这么容易吧,最后仆固怀恩还是靠着政治攻势,收降了众多叛军头目才最终平定安史之乱的

===================

史思明反杀过郭、李。这是事实,问题是,皇帝给郭、李多大的事权呢?如果当时,皇帝授予郭、李全权,会发生这种事吗?
皇帝都能想出让太监居中调度郭、李的方法;关键是,还能最后继续重用鱼朝恩、撤郭子仪职。
就这种玩法,可以肯定的说,郭、李能打胜仗,那才叫奇迹呢!


仆固怀恩用政治攻势解决安史之乱。那是因为这符合所有军区大佬的共同利益,否则,已被压缩到一隅之地的叛军,有资格谈这种判?
把叛军彻底解决了,这只符合皇帝的利益,并不符合军区大佬的利益,所以皇帝想彻底解决这种问题,前线的军人也会出工不出力的。

所谓河朔三镇,牛到天上了。问题是,也就是三个小阀共同占据着一个河北省罢了。就这种力量,如果不是因为他们代表普遍军方大佬的共同利益,真能和天下对抗?单就实力而言,大唐灭他们,也就是分分钟钟的事。

失去那种特殊的背景,这种小军阀,恐怕都不够中央政府塞牙缝的。因为这种力量都能对抗中央政府,那中国恐怕早就退回春秋战国时代了。

你如果真认为,藩镇格局一直存在,就是因为河朔三镇的几个小军阀神功无敌,你也把这段历史,想得太简单了。单就实力而言,就这种小军阀,皇帝完全可以花式吊打他们。问题是,当时军人力量强大,军人都希望军区拥有自治的权力,自然会通过各种方式支持河朔军人,在这种背景下,皇帝怎么折腾也是有心无力。所以皇帝一度希望让太监当统帅,因为军人都不可信。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再更新一节。


第七节 藩镇格局 是一种精心设计出来的权力格局

我们通常总认为,唐朝的藩镇格局非常不稳定。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就会惊讶的发现,从董卓进京(公元189年)到陈桥兵变(公元960年)的七八百年时间里,唐朝的藩镇格局,是一种最稳定的权力格局,没有之一!

唐朝的藩镇格局,从唐肃公元857年回到长安算起,到黄巢公元880年进入长安,就存在了123年;如果拉长到公元927年朱温篡位,足足有150年。
在前面的123年时间里,大唐皇帝都是货真价实的皇帝,至少我们不能说哪个皇帝是傀儡皇帝。虽然其中死于非命的皇帝很多,在位时候宦官专权的时候很多,但是总的来说,皇帝都是货真价实的皇帝。
这一切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但是你仔细看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七八百年的历史,你就会发现,这是皇权结构最稳定的时期,没有之一。

因为皇权政治的宣传,所以我们总有一种错觉,那就是皇权非常神圣、永远高高在上,所以看藩镇割据的晚唐时期,总会觉得,那是一个皇权衰弱到极点的时代。
问题是,当我们仔细看相关时期的历史时,自然就会发现挫子里拔将军,晚唐时期的皇权绝对是最稳定的时期,没有之一。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盛唐的权力格局与藩镇格局下的唐朝相比,那也实在差着一大截。
盛唐之时,军人力量是无法威胁皇权,但是诸王、外戚之祸远胜于藩镇力量。最简单而言,只要看一下李渊、李旦都提前退休;李世民兄弟、诸子之间如何火并仇杀;武后、武三思、韦后、太平公主如何威胁皇权,我们就可以知道了。

晚唐之后,中原王朝开始衰弱,那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因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原王朝周边的蛮荒地区越来越多的被开发出来,所以中原王朝傲视天下的历史地位渐渐丧失了。
所以,绝不是晚唐无力傲视周边蛮荒的地区,而从此以后,中原王朝都开始饱受周边蛮荒地区的欺负。于是土蕃、契丹、女真、蒙古、满清接连兴起,中原王朝从此一再受制于周边野蛮地区。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是不是说有点远了。我们再书归正传。
三国、西晋、前后赵、前后秦、前后燕、北周、北齐,南宋、南齐、梁、陈、隋那种短命的、而且内讧无休无止的王朝,都不用细分析,我们就可以肯定的说,它们的皇权稳定性,根本不能与晚唐相比。
总而言之,藩镇格局下的唐朝皇权,自然是危机伺服。问题是在这七八百年间里的各个王朝,哪个王朝的皇权也是危机伺服的,而且似乎都比藩镇格局下唐朝更加不堪。

我们再看看那个时期,立国时间比较长的东晋、北魏吧。
东晋一共立国103年,唐朝在藩镇格局下存在了150年;从时间上晚唐就胜过了东晋。
更主要的是,东晋的皇帝,大都是傀儡皇帝。别的皇帝不用说了,晋安帝是标准的白痴(因为连寒暑都不辩),却是当了22年的皇帝。
而且说到皇权神圣性;王敦率军攻入过帝国都城;苏竣率军攻入过帝国都城,桓玄率军攻入过帝国都城(还短暂时间篡过位);而且刘裕横空出世后,帝国到底姓什么,本身就非常模糊了。
从这层意义上,东晋的皇权稳定性,无论从哪个角度,也不能与藩镇格局下的唐朝相比。

北魏公元386年开国,公元534年灭亡。
北魏一共立国148年,藩镇格局下的唐朝存在150年,从时间上,藩镇格局下的唐朝已超过北魏。
更主要的是,北魏这种时间,显然是硬往长拉的。
北魏386年开国时,只是长城一线的割据政权,到了439年,北魏才统一北方的。这样说,北魏统一北方的时间,其实也就是一百年时间。
而且北魏死于非命的皇帝也多的去了;而且中间还有冯太后、胡灵太后专权,皇帝形如傀儡的时代。
从这层意义上,北魏的皇权的稳定性,也实在不能与藩镇格局下的唐朝相比。

这样算来,从魏晋南北朝、到赵匡胤陈桥兵变七八百年的历史里,晚唐的藩镇格局,是最稳定的权力局,几乎没有之一。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唐玄宗时代,是中国豪门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的阶段。
在这个过渡阶段,引发的副产品,就是军人力量一时失控了。在以前,皇帝是和众多豪门大佬共同控制军队,所以纯粹的军人势力,在政治舞台的地位非常有限,真正有地位的人不是诸王外戚,就是那些有着豪门背景的势力。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通媒介不断发展,皇帝终于可以打破豪门贵族的势力了。在这种背景下,所谓的门第、血统论终于不再如从前那样嚣张了。
简单的看,皇权开始变得稳定了。但是扳倒葫芦起了瓢,军人势力却失控了。

我们有一种错觉,晚唐五代的藩镇格局,纯粹就是皇帝无奈的选择。
其实呢,皇帝如果愿意用分封诸王、重用外戚的方法,肯定也能消除藩镇带来的威胁。问题是,这样做的结果,只会让问题变得更糟糕。对此只要看一来,两晋南北朝分封诸王、重用外戚时的皇权惨状,我们就可以知道了。
所以,藩镇格局怎么看,也是一种非常失败的格局。但它显然是强势皇帝精心设置出来的格局。就如诸王、外戚、宦官权力巨大的时代,怎么看也是一种失败的权力格局;但它们显然也是强势皇帝精心设置出来的权力局。

看唐玄宗之后的历史,不知道大家没有发现,不论皇权受到多大的威胁,皇帝也不轻易用分封诸王的方式控制局势;更不轻易用扩大外戚权力的方式控制局势。
事实上,除了唐玄逃到西南后,为了驾驭唐肃宗,曾一度试图用分封诸王的方法;还有唐肃宗初到西北,为了控制局势,所以一度让自己老婆参政,此后就没有皇帝再重用过这种力量。

皇帝为什么一再襟见肘,也没有用两汉、两晋南北朝最常见的诸王、外戚力量驾驭天下呢?显然是因为藩镇割据的格局,自然对皇权存在巨大的威胁,但是相对重用诸王、外戚的政治格局,显然更先进一些。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中国历史的脉络,其实是非常清楚的。
在战国之前,分封制是一种最普遍存在的权力格局。
秦朝短命,我们不多说了。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安史之乱前),帝国的主角,通常不是诸王、就是外戚;例外的时候非常罕见。
而安史之乱后,晚唐、五代,帝国的主角,通常都是纯粹意义上的军人势力。
在这个漫长的时间里,皇权其实就没有任何神圣可言,因为被废被杀被当傀儡玩的皇帝,那实是多的去了。甚至而言,大部分皇帝都是这种命运。

而宋、明、清三个王朝,诸王、外戚、军人势力不再是帝国的主角,至少在普遍时候,他们不再是主角了。
因为在普遍时候,政治舞台上最主要的权力者文职官员,所以皇权变得相对稳定了,至少这一千多年时间里,被废被杀被当傀儡玩的皇帝,那是少多了。

这种脉络分明的历史轨迹,是如何发生的呢?
唯心史观去解释,自然是因为皇帝的思想道德发生了变化。以前皇帝都喜欢重用诸王、外戚;后来皇帝不再喜欢这一口了。
用这种历史观解释历史,通常总得把普遍皇帝的智商无限拉低。因为你不无限拉低普遍皇帝的智商,许多问题,你就无法解释。
最简单而言,诸王、外戚占据优势地位的危害性,随便拉出个人就会知道,为什么在某个漫长的时期里,普遍的皇帝都要这样玩呢?
关键是,从唐玄宗开始后,为什么皇帝普遍都不这样玩了呢?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从普遍意义上,皇帝制衡天下的不二的法则,永远都是构建各种权力系统的平衡制约。
而构建的平衡制约不论多巧妙,也总有突然被打破的时候。
关键是,各种平衡制约的政治格局,如果用政治童话去看,都是幼稚的、荒唐的。一切是显然的,分封诸王、重用外戚、重用宦官这都是近于脑残的行为啊!
因为用大道理去看,皇帝想制约天下,哪用这样费事啊,他只要亲小远贤臣就可以了。何苦构建各种脑残的、弊端重重的权力局呢?

问题是,当我们用现实的眼光去看历史时,自然会发现,皇权如果抛开这些不能见光的、或是看似脑残的玩法,它就无法维持高高在上的地位了。

当然了,皇权政治下的历史,并不介意人们说皇帝之所以这样玩,就是因为他们普遍脑残弱智,因为这种说词,表面上是亵渎皇权,实际上它更能突出皇权的神圣性、神秘性。
一切是显然的,各种脑残弱智的皇帝胡折腾,依然可以维持高高在上的权力,这本身就让人感觉皇权不可思议。
反过来说,如果你真把皇权运作的平衡制约关系分析出来,并且证明皇帝看似脑残的行为,实际上都是非常有深意的、不得已的选择,这才会破坏皇权的神圣性,因为这样分析下去,人们自然会清晰的看到,皇权并没有什么神圣、神秘的,它就是现实权力博弈出来的产物。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许多人喜欢说,古代人从小接受的就忠君爱国的思想,有乱臣贼子之心的人,永远是少数。
其实呢,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

古代人接受忠君爱国的思想,那是因为皇帝设置的权力格局比较巧妙。
否则,什么忠君爱国?马上就会换一种解释。

反过来说,如果设置的权力格局比较巧妙,就是高举民权思想的旗帜,一样可以出现长白山血统永相传、火红的太阳永不落、万众齐呼万岁万万岁的感人场面。
总而言之,是现实的经济基础(群体博弈)决定思想;而绝不是思想决定现实的经济基础(群体博弈结果)。

思想永远也是死的,一百个读者眼中,有一百个哈姆莱特;一百个思想者眼中,就会有一百种儒家学说。
乱臣贼子篡位时,可以高举儒家的思想,因为儒家思想曾教导我们,尧舜禹轮流坐庄才是正道。
乱臣贼子造反作乱时,可以高举儒家思想,因为儒家思想曾教导我们,商汤周武革命有理;更主要的是,儒家思想曾教导我们,不能代表人民利益的统治者,那就是独夫民贼,人人得而诛之。
至于不论皇帝是如何低能、变态、邪恶、卖国也要永远忠于皇帝的思想,更是标准的儒家思想在教导我们。
总的来说,伟大的思想家也早就死了,他说了些什么,还不由我们活着的、而且拥有话语权的人去解读?
所以,手里的枪杆子够硬;上帝、耶酥也会支持奴隶制;当然了,手里的枪杆子够硬,人生来是平等的自由的理由,也可以给奴隶制辩护。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在这种背景下,所谓皇帝可以高高在上,就是因为臣民的忠心,恐怕也就是骗骗老百姓罢了。因为哪个皇帝真的相信这种事,肯定会死得很难看。

一切是显然的,皇帝手中没有枪杆子,权臣只会问他,你想要鸩酒还是想白绫;皇帝虽然哭着喊着说,我啥也不想要。
问题是,你不想要鸩酒、白绫,是想大砍刀吧!老子想给你留全尸,你非要身首两段,你可以真有个性。

当然了,面对这种选择的皇帝,并不惨。因为许多皇帝的结局,通常都是全家死光光了。因为江湖有名言,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类似的结局,虽然悲惨,却并不让人欲说还休。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皇帝在临死前,拿刀把自己女儿杀了。因为,这个皇帝不希望看到乱臣贼子得意的笑。
总而言之,你个王八旦,老子当年对你,比对自己亲儿子还亲。你现在不但抢了老子的江山,还想霸占老子的女儿。你做你的春秋大梦去吧,老子就是死,也会把我女儿带走的!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

从某种意义上,唐玄宗时代,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个分水岭。
在唐玄宗之前,中国的历史,严格意义上是豪门贵族的政治格局,在这种政治格局下,皇帝必须得用人惟亲。
换而言之,他或是重用自己的血亲(分封兄弟子侄叔伯为王),或是重用自己的姻亲(让自己母亲、老婆、姥爷、舅舅、大小舅子处于权力核心),除此之外,似乎就没有别的选择,因为四周全是各种盘根错节的力量,如果皇帝不用人惟亲,帝国随时会被其它军政大佬、豪门代表和平演变的。
在这种背景下,虽然随便拉出一个人,也知道这种用人惟亲的统治方法,非常落后也非常危险,但是坐在皇帝位置上的人,几乎都是这么玩的。

从唐玄宗开始后,中国历史上渐渐向官僚政治政治转化。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此后一千多的历史中,除了特定时期,普遍时期就没有诸王、外戚专权的空间。

为什么会这样呢?用唯心史观去看,自然是因为皇帝的普遍政治理念提升了。而我们深入分析,自然会发现,这是经济基础变化的结果。

唐玄宗时代开始,到赵匡胤时代结束这段时间,处于这两种政治格局的过渡阶段,所以皇权就遇到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那就是军人势力失控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因为府兵制消失之后,拉开了藩镇割据的历史,所以我们常常有一种错觉,那就是府兵制比后来的募兵制要先进,其实呢,这只是人们的一种错觉。
事实上,府兵制是军事贵族政治的产物。如果有机会选择,绝大多数的皇帝,恐怕宁愿接受后来藩镇割据,也不愿意选择府兵制。

事实上,在府兵制存在的200多年时间里,被废被杀被弄成傀儡的皇帝,实在太多了;而且还伴随幐诸王内讧、王朝短命的事实。
而府兵制消失后的近200年时间里,皇权虽然一直不稳定,但显然没有惨到从前那种境界。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府兵制真的优于募兵制吗


待续

楼主:泪痕春雨

字数:552909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8-06-01 18:51:51

更新时间:2021-04-02 22:26:02

评论数:2173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