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泪痕春雨漫评晚唐历史​​ 从安史之乱说起

泪痕春雨漫评晚唐历史​​ 从安史之乱说起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其实只要我们知道这些基本事实,大约就会知道。唐玄宗为什么要对安禄山那样信任,并给予安禄山那样大的权力了。因为安禄山用于牵制西北军区的超级战犬。关东地区三大军区,如果分由三个人统帅,一旦西北军区突然失控,唐玄宗当时就得提前退休了。
而关东三大军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且由安禄山那样的人掌握,西北军区就绝不敢轻举妄动,至少在唐玄宗看来是如此的。

从这层意义上,在唐玄宗心中,真正的对手并不是关东三大军区的负责人;而是西部三大军区的负责人。也正是因为类似的原因,唐玄宗一直在打压西部三大军区的负责人,一直在猜忌西北三大军区的负责人。
在安史之乱前如此,在安史之乱时,也是如此的。
当然了,因为类似的原因,安史之乱暴发后。西北军区统帅级人物封常清、高仙芝也先后让唐玄宗击杀了。稍后,又是因为猜忌,所以唐玄宗就逼迫西北军区大佬哥舒翰率军出征,于是哥舒翰悲剧了,唐玄宗开始跑路了。

简单的看,长安失守,就是唐玄宗一再昏招百出的结果。而实际上,主要原因就是唐玄宗从骨子里,就对西部军区大佬毫无信任感所致。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因为安禄山担负着牵制西北军区的重任,所以给的事权太小了,实在有可能无法肩负这种重任。但是给的职权太大了,却显然会存在失控的可能性。这就需要玩高度精妙的平衡之术了。
当然了,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所以谁也感觉,安禄山太危险了,但是唐玄宗始终不可思议的信任、重用着安禄山。

问题是,从骨子里,唐玄宗是不可能信任安禄山的。
当然了,这并不是因为唐玄宗怀疑安禄山的人品;而是因为处于高处不胜寒的权力顶峰,皇帝是不可能真正相信一个人的。
处于权力顶峰之上,只要布局留下漏洞,最亲近的人,也会成为自己最危险的敌人。这一切,都不用看太遥远的历史,只要看看唐玄宗之前的大唐历史,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总而言之,儿子有可能威胁你;老婆有可能威胁你;兄弟有可能威胁你;母亲也有可能威胁你。这些至亲至近的人尚且如此,其它人更不用说了。

坐在皇帝的位置上,你永远不要以为你是皇帝,就能如何如如之何,如果你没有两把刷子,又没有稳定的权力格局保护你,你是皇帝,也会变得狗屁都不是的!
对此,只要看看唐玄宗的父亲、伯父,就可以知道了。这两位老兄,按理说都是皇帝,问题是他们前半生都被老妈欺负的惶惶可不终日;后来又让老婆、妹妹、儿子、女儿折腾的连东南西北也找不到。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总的来说,如果没有强大的实力、精巧的权力格局保护,皇帝能好好当个傀儡,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许多时候,皇帝都是让人砍头的,甚至是满门抄斩的。

历史上有一个大哥篡位后;想到老皇帝对自己恩重如山,想到老皇帝的子孙其实都很无辜,所以每当自己对老皇帝的子孙动杀机时,都是会心痛异常。问题是,心痛归心痛,对老皇帝的子孙,还是要挨个杀光。[注3]
历史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大哥篡位后,想把老皇帝的子孙都杀光。一个嫡系小弟就和他说,不用做的这样绝吧。这个非常著名的大哥,依然把老皇帝的子孙都杀光了。关键是,他的那个嫡系小弟,就因为在这种关键时候掉链子,于是大好的前途,一下就消失了。[注4]
当然了,武则天篡位手,也手拿两把砍刀,把大唐皇族如同砍瓜切菜一样砍了又砍,最终武则天砍得手软了,是因为武则天的身份太特殊,因为李唐皇族的许多嫡系成员,就是她的亲儿子、亲孙子,否则李唐皇族当时就被屠杀殆尽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书归正传,再顺着唐玄宗和安禄山说起。
唐玄宗处于这种高处不胜寒的地方上,他自然知道安禄山不可信,问题是,不给安禄山足够的事权,西北军区的力量,靠什么牵制呢?

唐玄宗晚年,各种对他不利的舆论,已若隐若现的开始出现。
最经典的就是唐玄宗重用奸相李林甫;李林甫死后,他又重用奸臣相杨国忠。类似的舆论,其实是非常可怕的。尤其是在唐玄宗年龄越来越大的背景下。类似的舆论是非常可怕的。
因为类似的舆论,似乎是在说,唐玄宗越来越老年痴呆了,他是不是应该提前退休呢?

从前,唐高祖李渊提前退休了。
后来,唐高宗李治没有提前退休,但是搞出一个二圣临朝的怪胎。
再后来,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先后被迫退位了。
再后来,大圣则天皇帝也被迫退位了。
再后来,唐中宗的太子李重俊武力抢班夺权,被唐中宗下令灭掉了。而唐中宗后,后来也莫名其妙的死了,据说是被他老婆女儿毒死的。
再后来,唐睿宗的儿子太X了,所以唐睿宗只能再次提前退休。
再后来,唐玄宗也提前退休了。
再后来,藩镇大佬无法无天,太监权势大有失控之势,大唐皇帝接二连三的死于非命。
面对这种最基本的历史事实,相信谁也知道,在大唐帝国,你想玩终身制,必须得有两把刷子,还得命好;否则你想平平稳稳的退休回家养老,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面对这种最基本的事实,如果有人真觉得皇权有什么神圣可言,那也未免真是把历史当童话故事看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里,唐玄宗在安史之乱前,就已70岁了。
从这层意义上,在唐玄宗年龄接近70时,下面的人难免会有各式各样的盘算,因为此时,是不是该向太子表一表忠心呢?虽然说,向太子表忠心,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但是人们依然忍不住有这种冲动。

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唐玄宗在此前,就曾杀过三个儿子(包括前太子)。
后来,西北军高级将领皇甫惟明、王忠嗣,都是因为和新太子关系不清不白,所以被清理出局了。

在这种背景下,唐玄宗自然需要一股强大力量,威慑任何试图挑战他权力的人。而安禄山有幸扮演了这个角色。所以,唐玄宗给他的事权越来越大。
随着安禄山势力越来越大,任何试图挑战唐玄宗权力的人,都会有一个难以去除的阴影。因为他们即使有机会用政变的方式,让唐玄宗提前退休,但是当安禄山打着保卫皇权的旗号西进时,他们拿什么抵挡呢?
这就好像,如果武则天在关东地区,也留下这样一个强大的嫡系力量当超级战犬。估计也没有人敢政变的。因为在这种背景下,政变的人就算控制了帝国中央政府,恐怕也是看不到出路。

唐玄宗赋予安禄山的权力有多大?隐然可以挑战皇权了!
在这种背景下,一个人敢逼唐玄宗提前退休,面对安禄山打着保卫皇权的旗号西进时,肯定就是给安禄山作盘菜罢了。
从这层意义上,如果有人真敢逼唐玄宗退休,安禄山肯定会说,你真是上天派来帮助我成就大业的!因为在这种背景上,安禄山率军西进时,实力上、法理上都会占尽优势的。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当然了,用关东三大军区、制衡西北三大军区的玩法,那是一种非常微妙的、危险的平衡术。
这种平衡术,一个玩不好,就有可能玩砸的。

这就好像翻开唐玄宗之前的历史,谁也知道一味提高强势亲王的权力,肯定会引发骨肉相残的悲剧,但是皇帝就是忍不住这样玩。
皇帝为什么要这样玩呢?无非是因为皇帝始终对太子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惧,于是只能用提高强势亲王地位的方式牵制太子。但是这样玩来玩去,真正玩的好皇帝,好像是非常罕见的。

两大力量互相牵制的权力格局,本身需要非常微妙的平衡才能实现;而这种微妙的平衡被突然打破,一点也不奇怪;相反,这种微妙的平衡能一直牢固的维持着,那才称得上较神奇了。

事实上,在宋代建立起成熟稳定的官僚政治格局之前,所有的皇帝,都是在风雨飘零中维持着权力。所以翻开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被废被杀的皇帝,被当傀儡的皇帝,那是数不用胜数。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唐玄宗让关东三大军区制衡西北三大军区,从理论上是非常稳定的。
问题是,在实际操作中,它通常总是不稳定的。

皇帝在构建权力格局时,通常都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之上,那就是没人会拿着全家人的脑袋,去赌一件胜算非常小事。问题是,围绕皇权,所有的人都会低估追逐它的危险,更会高估自己的胜算。

所以,前面造反的人因此全家死光了,后面类似背景下的人,依然前仆后继的向前冲。大家这样前仆后继的向前冲锋,自然会有人能爬上高地,并且把自己的红旗插在上面。这样一来,更给后面试图叛乱者以信心。

安禄山造反的结果,就是两年后全家死光了。
而唐玄宗呢?无非是以尊荣的身份分提前退休了,唐玄宗的子孙呢?依然高高在上。
后来,前仆后继造反的藩镇大哥们,全家因此被杀的,伸出两把手也数不过来。而皇帝呢?最多就是在危急时候跑跑路罢了,躲过风声,依然还是高高在上的皇帝。

围绕皇权的魅力实在太大,大到了人们可以漠视、模糊它的一切风险难度。当然了,因为类似的原因,不论皇帝怎么小心翼翼的布局,这个局总会在意想不到地方破裂。因为再精巧的人局,也架不住人们前仆后继的拿着全家脑袋去硬撞啊!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造反到底有多难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注1]:惟明故为忠王友,王时为皇太子矣。正月望夜,惟明与坚宴集,林甫奏坚外戚与边将私,且谋立太子。....。岁中,遣监察御史罗希奭就杀之,杀惟明于黔中....。
[注2]:李林甫又令济阳别驾魏林告忠嗣,称往任朔州刺史,忠嗣为河东节度,云“早与忠王同养宫中,我欲尊奉太子。”玄宗大怒,因征入朝,令三司推讯之,几陷极刑。会哥舒翰代忠嗣为陇右节度,特承恩顾,因奏忠嗣之枉,词甚恳切,请以己官爵赎罪。玄宗怒稍解。十一月,贬汉阳太守。七载,量移汉东郡太守。明年,暴卒,年四十五。
[注3]:上有疾,以近亲寡弱,忌高、武子孙。时高、武子孙犹有十王,每朔望入朝,上还后宫,辄叹息曰:“我及司徒诸子皆不长,高、武子孙日益长大!”...每与上屏人久语毕,上索香火,呜咽流涕,明日必有所诛。《南齐书》
[注4]:虞庆则劝隋主尽灭宇文氏,高、杨惠亦依违从之,李德林固争,以为不可,隋主作色曰:“君书生,不足与议此!”于是周太祖孙谯公乾恽、冀公绚,闵帝子纪公,明帝子公贞、宋公实,高祖子汉公赞、秦公贽、曹公允、道公充、蔡公兑、荆公元,宣帝子莱公衍、郢公术皆死。德林由此品位不进。

待续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复21tc_bianzhou:

这两节楼主终于开始切入主题,楼主的文字向来铺垫很长,前两节的铺垫有很多设问,容易让部分对这段历史不那么了解的朋友有很多疑问,把思路跑偏。楼主的文章,向来基础内容介绍的少,深入博弈分析介绍的多,简单的比喻就好比是职业高手写棋评,再深入浅出,都隐含了一个前提,就是读者是已经具备基本棋理知识。但是实际上楼主的读者尤其是新读者,很多对唐中叶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的一些基本知识还不了解,其实绝大多数历史爱好者就是由于不喜欢读晦涩难解的史书和专业资料,才来煮酒论史读通俗读物的,所以对这段历史,对很多历史人物和历史背景,其实了解的并不深。
楼主的这两段不长的篇幅却包含众多军政大佬的深入的精妙博弈,我们欣赏时,需要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有了一个简单的清晰了解,才能体会到众多大佬博弈的精彩好看之处。下面简单介绍几个当时的背景,便于大家理解楼主的这两段展现出来的大博弈的精彩之处在哪里。
比如楼主提到了,安禄山的和关内三镇之间的互相牵制的架构,是反复摸索出来的一个微妙而又稳定的架构。但是很多爱好者可能就会有疑问,为什么要设置这么多节度使呢,人唐太宗、唐高宗没搞这么多节度使,不也照样打遍天下吗?对这个关键常识不理解,就不容易理解楼主分析的布局的必要性。那么,玄宗皇帝时期设置众多节度使的原理何在呢?
楼主曾经有过一个很精辟的总结——当长城以北的政权处于统一与强盛之中时,永远是中原皇朝的噩梦,而一个分裂与不安的长城以北,永远是中原王朝梦寐以求的幸福。看上去,终唐帝国一朝,他都是幸福的,因为伴随唐帝国的长城以北,始终处在分裂、动荡与不安之中,这主要是由于,当时长城以北与中原王朝交界的几个同时具备游牧与农耕条件的地方——陇右、河套、辽西、大同和北京(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幽云十六州),伴随着慕容鲜卑、拓跋鲜卑的长期入主中原和汉化,这些地方都被中原帝国牢牢掌控,失去了这些具备农耕条件,拥有大量人口和物资的地区,草原民族就陷入了长期的分散的部落征伐时代。他们连建立一个稳定的统一政权都是奢求,遑论具备长久控制农耕文明地区的经济和政治实力了。
可是,唐帝国又是不幸的,因为北方草原上没有可以威胁自己的力量,西方却突然崛起了一个庞然大物——吐蕃。一个新兴的、野蛮的、统一的,具备强大中央集权实力,具备强大农耕文明经济实力,又拥有广阔的牧场和充足的马匹,具备游牧骑兵军事优势的吐蕃帝国,逐渐对唐帝国形成了难以遏制的巨大威胁。尤其是,唐帝国初期的战略布局,完全没有考虑到一个如此强大的对手的存在,因此吐蕃的崛起就成了唐帝国初期众多战略布局的掘墓者。
在唐帝国的初期,对于军事的组成,采取的是和东汉帝国类似的居重驭轻的战略,强大的军队都集中在中央的控制之中,地方则尽量给予最大的限制。唐初军事力量的核心是府兵制,府兵制的核心是兵农合一,士兵战时为兵,平时为农,国家给予土地,免除一切其余赋税杂役。府兵平时的耕种和居住都在地方专设的折冲府里,大的折冲府有兵1200,中等的1000,下等的800。唐初期的折冲府个数前后不断变动,大约都维持在600上下,目前可考的总数627个,其中关中就有289个,加上河东(现在的山西)166个,陇右33个,可以说全国2/3的府兵都聚集在了帝国的眼皮子底下。
府兵的主要任务是两个,一个是番代宿卫,一个是番代征防。也就是说,府兵轮番的执行守卫京城,守卫边疆重镇和临时紧急出征的任务。唐帝国当然还有很多的其余军队,比如禁军,州郡边军,各类内附番兵,地方团结兵和临时征募士兵,但是在唐帝国的头几十年里,府兵始终是绝对核心主力。而府兵的后勤完全掌握在帝国的手中,因此,尽管唐帝国时期,皇权始终处在不稳定之中,但是帝国的秩序仍然非常稳定,不复东汉末年四百年来,地方割据势力屡屡兴风作浪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局面。
但是维持府兵制不是没有代价的,经济政治上的代价以后随着楼主的展开我们自然会看到,我们先来看看军事代价。府兵数量看上去很多,总数超过60万,可是问题是,府兵不是职业军队,是兵农合一,自己管自己饭吃的兼职军队!他们的战斗和军事任务都是“番代”的,简单的说就是几班倒的。一般近的5班倒,远的7班倒,8班倒,最多12班倒!所以,实时在线充当士兵的军队,只有十万左右,即便遇到战事频繁,政府不讲信用,也最多做到三班倒。所以,帝国的核心主力部队,数量其实最多在二十万左右,遇到大规模战事,去掉守卫京城和各地的防守必须的人马,机动兵力往往无法超过十万。
实际上,帝国初期,威震八方,多次吊打突厥,灭亡吐谷浑,荡平西域等等辉煌胜利的对外战斗,都是采用的这种精兵模式,帝国出动几万精兵加上一些附属的番兵,通过一次为期几个月,最多不过一年左右的临时出征,定点打击,基本歼灭敌军主力,把敌人打破了胆,之后主要通过政治手腕和羁縻的方式,控制广阔草原上的敌人。这样的模式,对于丧失农耕基地的长城以北草原民族,非常有效,因为草原上脆弱的部落联盟现状,使得唐帝国屡屡能够获得足够的军事情报,而唐帝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和草原薄弱的防守能力,让唐帝国可以多次有效的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但是这样的军事布局,能够凑效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你的对手都是可以被你快速吊打,毫无还手之力。在面对一个拥有同样农耕文明和坚固防守基地的对手时,就很难起作用了,如果对手还具备进攻能力,那就几乎无解了,因为你的兵力都集中在首都,就等于边境处于不设防状态,对手可以集中优势兵力,肆意骚扰你,消灭你的有生力量和经济基础,你如果长期驻扎边防,就势必打破当前居重驭轻的战略布局,在边疆培养一个个拥有强大军政力量的独立的军事重镇,从而面临尾大不掉的局面。
比如唐帝国对付高句丽,就比对付突厥吐谷浑来的艰难。对方的坚固城池,密集人口和充足的军队,想通过几万精兵短期攻势去一个个拔钉子,显然不现实。所以太宗伐高丽,凑了各种部队,还必须要临时征募十万军队,随后的战斗进程也很难令人满意,唐帝国虽然可以获得一些局部的胜利,可是在对方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下,唐军只能在一个个坚城下,一个个的拔钉子,根本无法快速解决战斗,后勤无力维持。所以最后的唐帝国与高句丽的战斗,成了漫长的消耗战,经历了二十年不断的派遣兵力各种扫荡游击作战,耗尽对方国力,才最终获胜。
高句丽拥有足够的防守能力,但是军事实力偏弱,不具备进攻能力,只能单纯的被动防守,因此唐帝国通过临时征募,反复少量兵力扫荡,可以最终消灭对手。所以高句丽还不足以彻底打破唐帝国的战略布局,但是另一个对手吐蕃就大不一样了,其不仅防守能力强,而且还具备雄厚的进攻实力,对于唐帝国的居重驭轻战略,构成了很实际的挑战。
唐帝国疆域的巅峰,大约是649年擒东突厥车鼻可汗,置狼山都护府,以及十年后,彻底灭亡西突厥,置昆凌、濛池两个都护府,尽管这些地方都是标准的羁縻控制,但是毕竟是臣服于唐帝国了,所以令后世众多汉族后人骄傲无比的大唐帝国地图,都来自这个时候。可惜好景不长,670年,崛起的吐蕃就攻占了唐帝国的安西四镇,2年后,占领了臣服唐帝国的吐谷浑,威胁河西,并在之后多次大败唐军主力,给以府兵为主的唐军带来了大量的杀伤。由于吐蕃崛起对唐帝国带来的巨大军事压力和损耗,十年后,北边的东突厥也成功复国,彻底失去控制,东北的契丹李万忠也开始反叛,从此帝国东北边境再无宁日。也就是说,即便是把羁縻当领土的带水分的盛唐疆域图,满打满算也就维持了屈屈十一年,就彻底崩溃,基本回到了传统中原帝国的疆域。
武则天时期,唐帝国已经开始大量的临时募兵。同时,唐军与吐蕃在安西四镇多次大规模鏖战,唐军收复了安西四镇,但是也付出了巨大代价,直到697年,吐蕃陷入了内讧,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混乱,暂时无力对外扩张,唐帝国西部边境才得以勉强安宁一段时间。
玄宗皇帝接手的就是这么个局面,府兵制在屡次战乱和经济环境的变更中,已经形同虚设,名存实亡,根本无并可用了;北部东突厥成功复国,屡屡南下,东北契丹和奚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定的中央集权,控制的辽西具备农耕文明条件,开始对东北边境形成威胁。而最大的困难,还是来自于吐蕃,内讧只是暂时的,此时的吐蕃又恢复了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必须要大量的正规边防部队,与之长期鏖战,才有抗衡的可能。
现在,摆在大唐帝国皇帝面前的就只有两个选择,一是采用积极的,主动的战略,废弃之前居重驭轻,严格限制和控制佣兵大佬的战略构思,充分授权给拥有军事才能的军政大佬,给予更多的行政经济财政的协调甚至控制权力,从而解开绑在军政大佬上的手脚,充分释放帝国的军事潜力;后果就是大家看到的,安史之乱不可避免,因为这就是标准的太阿倒持啊!
要么呢,就是采取保守的策略,继续和以前一样,内重外轻,继续像防贼一样,把军政大佬的手脚捆绑的死死的。这样一来,安史之乱那样的局面大约暂时是不会发生的,可是问题是,面对越来越糜烂无力的军事能力,面对越来越膨胀的吐蕃,这样的局面又能维持几年呢?事实上,吐蕃在玄宗朝,面对玄宗强大的军事压迫,始终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可是随着安史之乱发生,唐帝国边军大量调离,吐蕃立即一日千里,狂飙突进。就在安史之乱平定的同一年,吐蕃把唐帝国的边疆压缩到了凤翔,并一举攻破了长安城!之后几十年,唐帝国始终需要维持超过40万的常备部队,守在离首都不到500里的防线之中!如果算上西南防守吐蕃和南诏的军队,唐帝国时刻需要50-60万的常备军抵御吐蕃!
事实上,吐蕃一直在强有力的影响着大唐的军事政治局势,当吐蕃强盛,势不可挡的时候,唐帝国里那是真的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皇帝被藩镇赶的四处乱窜,随着吐蕃再次陷入内乱与衰退,唐帝国把边疆巨大的人力物力解放出来后,立即就满血复活,把众多不听使唤的藩镇打的嗷嗷乱叫,一度呈现中兴景象。
可见,面对着以吐蕃为首的巨大的外部敌人,唐帝国即便采取保守策略,暂时可以不用面对太阿倒持的局面,也迟早要面临被迫组建几十万军队长期守卫边疆的局面,也显然无法阻止最终的军头独立化,军阀化的趋势。
所以,早在玄宗老爸的睿宗时期,面对现实的军事困境,就提出过分天下为24个都督府(也就是24个大军区)的行政军事改革计划,但是朝臣达不成一致,闹到了中央扩大会议(百官会议)去讨论,决策,最终以担心军头权重难制的理由,否决了这次改革。睿宗皇帝作为一个相对平庸和弱势的皇帝,对此不了了之,但是到了雄才大略,独断专行的强势皇帝玄宗这里,他毫不犹豫的建立起节度使制度,彻底放开了军头的手脚,带来了大唐几十年的极盛,自然也就免不了后来的军头失控。
有了这个唐帝国的背景常识,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帝国会出现拥兵十几万的庞然大物般的大军头了,可是一些朋友深入思考又难免会有这样的疑惑,你放开军头的手脚,让他们长期统领常备军队,这可以理解了。可是你也不能把地盘和地盘里的行政军事这些权利都交给人家,把人家搞的一个个都是独立军阀了,人家能不身怀利器,杀心自起吗?你看人家宋帝国、明帝国清帝国,哪个军头能染指这么大的权利了,连慈禧太后都知道要削藩,最后人也很顺利的把各路军头收拾的顺顺贴贴的,怎么唐玄宗就这么笨呢?
这就需要我们有进一步的常识,那就是以唐帝国的经济背景,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实际上之后的一百多年,唐帝国千方百计想做到这一点,之后的五代那么多皇帝,乱世枭雄千方百计想做到这一点,但也大多失败了。这一点161楼也做了基础介绍,玄宗时期政府的收入和分配方式,仍然是实物为主,这就给政府的放权与抓权带来了很大无法跨越的障碍。
我们下面可以进一步来做一些深入探讨,看看地方的权利是怎么不可避免的被节度使渗透和抓走的。节度使的特点,就是需要维持招募一支数量庞大的常备军,那么这支常备军的士兵和马匹就需要基本的粮草,军用物资和日常薪水与战斗奖励,那么这些后勤怎么解决呢?在一个实物收入的时代,就意味着政府往往缺乏通过货币和社会分工,专业民间乃至商业部门参与的能力,实际上这些后勤都需要通过政府来解决,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大政府模式,或者叫做计划经济加国有经营的方式,显然效率极度低下。
比如说,唐帝国解决后勤这块就有三个途径,一个是军屯和营田,就是国家分配大片土地,由专门的国家机构组织士兵、团练或者租给民众来耕种,收获粮食。理论上,这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好办法,而且国家组织士兵耕种,还可以巧妙的把部队平时的训练组织管理,和战时的指挥系统分割开来。可问题是,作为一个国有农场的经营模式,军屯和营田的效率和里面的腐败侵吞,是不言自明的。我们举个例子,唐帝国的马场也是由国家经营的,太宗高宗前期,总体效率还比较高,最高时期育有七十万匹马,到了后来逐渐腐化失效,开元初期一度只剩下24万匹,损失了三分之二。
所以,一旦决定成立节度使,一旦决定授予军队更大的权利,去主动出击边境的敌人,你就必须要保证其后勤,那么营田使就自然的被节度使给兼了,因为军队日常战斗越来越多,粮食需要和训练、作战的时间都越来越需要由军事领袖统一调配,营田军屯的日常工作,再由不懂军事的部门和系统来管理和控制,就会与军队的需要产生矛盾,并影响军队的战斗力和后勤。而随着营运使普遍被节度使兼任后,这绝不是一个单纯的官职问题,而是两个系统被合二为一了。
当然,仅靠军屯营田是满足不了需求的,还需要国家从常备仓里调拨大量的粮食和物资,这里的调拨存在一个转输的问题,这又是完全由政府控制的效率低下的大型工程项目,在161楼就已经介绍过不同的组织形式带来的消耗是何等的天差地远。当时要转输边军粮草物资,就需要转运使的机构来负责,以安禄山控制的范阳、卢龙两镇,需要大量从河阴仓运送物资,有陆运使和水运使两个机构负责海运和陆上运输。同样的,由于国家运营的极度低效,在常备军队数量激增,对转输数量和时间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把转输的工程放权给地方就成为提高效率,满足藩镇需求的必然,于是转运使,陆运使、水运使这样的职务,也往往被节度使兼任了,地方转输相关的系统,也就和军队系统逐渐合并,从而进一步增加了节度使的控制力。
接下来还有部队的薪水和奖励,前面介绍,在缺乏国家信用的货币调节的情况下,采用绢帛来代替货币,那么就存在一个截留的问题。因为绢的运输也很不容易,运到仓库再运回来很容易耗损,现在招募的军队数量激增,每年不包括战争奖恤就需要上千万匹的绢帛,而主动出击的军事要求,战争的奖恤数量不必日常开销少。所以在财政捉襟见肘的现状下,为了减少耗损,往往地方的租庸调的粮食和绢帛,都会大量的就地截留。这就需要地方行政系统和军队系统的密切配合,你地方能征收多少赋税,数量准不准确,能不能及时到位,能不能更好的输送,这些决定地方官员政绩的东西,节度使就有了很大的话语权,至于军队里的人事权利,唐帝国此时连货币调节手段都没有,根本无力掌控军队的后勤,自然无力阻止军队领袖对军队人事的全面掌控。
有了上面的分析,我们就能大体理解为什么节度使的权利会越来越大,走向失控,接下来就容易理解为什么玄宗只能在关东三镇和关内三镇之间反复平衡了。
但是我们还需要几个常识,来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楼主说关内三镇对皇帝的威胁远远大于关东三镇,为什么皇帝需要一个安禄山似的人物统筹关东三镇,为什么玄宗皇帝难以下决心调整关东三镇的布局。
这是因为关内三镇的后勤压力远远大于关东,导致关内三镇的后勤组织进一步失控。关内主要的后勤基地在于关中地区,可是随着关中的水土流失,政治经济组织模式的变化(比如府兵制度和关陇贵族为代表的豪族后代云集关中导致税源大减),以及官僚组织的急剧膨胀,关中实际上已经养不起全国性的政权了。从董卓、李傕和郭汜时期,我们就可以看出,关中已经养不起全国性的政权了。而到了唐帝国时期,有了完备的记载和统计,我们可以更清晰的看到这一点,高宗皇帝开始,到武则天以来,首都长安每年的粮食缺口是二百万石!而低下的政府直营的运河漕运效率,导致每年的转输能力最多只有八十万石,每年净缺口达到一百多万石!所以没有办法,唐帝国只有频繁的迁都洛阳,玄宗皇帝开元年间,也不断迁都洛阳,直到开元二十一年,在裴耀卿的主持下,唐帝国迎来了漕运的组织和技术的革命,每年向关中的转输能力超过二百万石,从而玄宗皇帝终于可以不用往洛阳跑了。具体细节我们等到楼主的隋唐大历史还会细述。
我们可以看到,又是实物经济下,大政府的组织效率的低下带来的无可挽回的恶果。在府兵制崩溃以后,帝国连首都的粮食都满足不了,又拿什么去满足边军呢?开始的时候,张说主持期间,采用的办法就是大裁军,一裁就是二十万,然后用免除色役的方式,从被各级政府部门非法合法占有的色役和逃亡人员中招募壮士(这些人基本都是本来就吃财政饭的人)代替府兵和禁军宿卫京师。可问题是如前所述,这些节流的措施,无法满足边疆日益紧张的局势,更无法满足雄才大略的玄宗皇帝的主动进攻的愿望。怎么办?
于是随着关西三镇的设置和人马不断庞大,一个新的解决军粮的制度诞生了,就是和籴。在161楼已经为大家介绍过,就是政府将粮草的征集贮存和转运等相关的一系列工程项目,大量的转包给了民间机构,利用商业化的社会分工带来的效率的巨大提升,解决军粮不足的问题。和籴的规模达到了每年60多万贯钱加四百多万匹绢!
在一个连货币信用都没能建立,还需要靠实物作为主要等价交换物的帝国,这种向民间的转包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政府对后勤彻底的失控了!在关东,虽然军屯营田系统、转运系统甚至地方行政系统,都逐渐被节度使的军事系统所侵占,但至少物资的收集和贮存仍然主要掌控在帝国的手里,帝国仍然有力掌握军阀的命脉。可是在关内呢,连这一点最后的制衡也失去了。
我们可以简单的想一下,如果太子和三镇的一两个军阀眉来眼去的,突然说皇帝你身边的小人太多了,我们都觉得还是太子英明神武,鸟生鱼汤,您还是提前退休享清福去吧。你说皇帝该怎么办,哪怕三镇只有一、两镇有这个强烈意愿,也会让玄宗皇帝束手无策,因为太子和军阀都有能力掌控大量的绢,而常年的和籴意味着,民间已经有了成熟快速有效的与政府交换粮草的渠道、机构和人员组织,只要有绢,太子就足以撇开帝国中央的束缚,获取到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从而长期与皇帝形成相持,此时,如果没有关东强镇的强力支援,皇帝会有什么下场就很难说了。
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楼主的所说的内容,理解楼主说的为什么皇帝会一天之间杀三个儿子,理解楼主所说的为什么皇帝对太子问题如此敏感;理解楼主的举例,为什么王忠嗣和太子就那么有的没的沾那么点边,就会立即被拿下,失去政治生命;最终理解楼主所说的玄宗皇帝关东关内诸镇布局背后,不得不为的一面。

=======================

这个分析的视角足够宏大。
我这个长篇估计还进入不了这个层面,感谢你的补充。

作一个自命唯物史观的作者,如果晃能进入这层面分析历史,多少是一种遗憾,但是我现在只能顺着我的视角,继续向前分析,希望可以走得更远、走得更深,所以这一两年估计是无法达到你这种层面。

感谢你的精彩回复。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再更新一节

第五节 造反到底有多难

从理论上,安禄山就没有造反的实力,但是安禄山并不这样认为。
这就好像,许多人总认为郭子仪造反,肯定能如何如之何一样。其实呢,郭子仪如果造反,恐怕比安禄山输得更惨。

你挑战皇权时,你的对手并不是皇帝一个人。
因为皇权代表的是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几千万人口的集合。

控制皇帝很容易,灭掉皇帝也很容易。但是在小农社会里,你想控制几百万平立公里的地区,几千万的人口,那可实在太难了。

安禄山起兵造反后,一路高歌猛进,好像牛X到了天下。但是折腾来折腾去,也就控制了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部分地区,记住,只是这些省的部分地区,就再也无力向前推进了。[注]
[注]:为了大家对历史的空间,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概念,我这里说到的行政地理单位,都是现代的行政地理单位。

郭子仪如果起兵造反,是不是会比安禄山打得更远呢?乐观的看,郭子仪肯定能比安禄山打得更远。实际上,这种想法实在太乐观了。

安禄山起兵造反时,帝国近三分之一的军队,都站在了他的一边。关键是,当时整个关东地区,就没有可以制约安禄山的军队存在。所以他一经行动,马上就是天下风云变色。
郭子仪如果造反,还有这样好的机会吗?估计是没有的。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也许有人会说,郭子仪地位崇高、人格伟大,岂是安禄山能比的?
问题是,史书说郭子仪地位崇高、人格伟大,那是因为他一直忠于皇帝,如果郭子仪造了皇帝的反,谁还会说他地位崇高、人格伟大呢?

如果郭子仪造反了,郭子仪的历史形象,与安禄山相比,恐怕也就是难兄难弟罢了。到时,史书上的郭子仪,肯定也是从小不学好,长大了就是靠各种下三滥的手段混成大哥级人物。
当然了,如果郭子仪混成了高皇帝、武皇帝,就另当别论了。到时历史还会换一番说词的。这就好像,安禄山的大燕帝国,如果也能存在百十来年,我们看到的安禄山肯定就是另一番形象了。
这就好像,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成功了。所以在史书上也是一副英雄形象,如果当年被大明帝国剿灭了,他们写在史书上,估计不会比安禄山的形象强到哪里去。

问题是,以安禄山那种可遇不可求的机会,都在打下河北、河南、陕西、山东、山西五省部分地区(记住、只是这五省的部分地区)后,就筋疲力竭而死,郭子仪估计更没有机会的。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郭子仪的整体实力,与安禄山是不能相比的。
安禄山一人主管帝国三分之一的军队,而且整个关东地区,就没有节制他的军事力量。
郭子仪从来也没有掌握过这样多的军队。平定史思明之乱时,郭子仪只是九路节度使之一;而且在他上面,还有亲王、大太监节制着。
关键是,面对那个处处和自己作对的大太监,郭子仪从来也是逆来顺受。总而言之,大太监怂恿皇帝撤郭子仪职,郭子仪丝毫不反抗的就接受了[注1]:郭子仪的祖坟被人挖了,传言就是大太监指使人挖的,人们都觉得郭子仪肯定不会善罢干休,但是郭子仪终究没敢去追究[注2];后来有传言说,大太监要在酒宴上杀郭子仪,大家劝子仪全副武装去赴宴,郭子说如果没有皇帝的命令,他怎么可能敢杀我?如果有皇帝的命令,我率军去赴宴,那成什么事了?[注3]

更有甚者,郭子仪如日中天之际,想任命一个县级官员,都让宰相给直接驳回了。
面对此情此景,郭子仪的小弟都蒙了,因为宰相的脑子进屎了?郭老大是什么身份,郭老大想任命一个县级官员,宰相竟然敢驳回?
郭子仪显然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所以他用极尽高明的政治语言化解了这种尴尬。总而言之,这是皇帝不把我当外人。如果皇帝把我当外人,不要说我任命一个县级官员了,就是我任命一个市级、省级官员,宰相拒绝我时,也得掂量好后果。问题是这样一来,我郭子仪成了什么人?[注4]
从这层意义上,郭子仪能混得那样风光,是因为他愿意戴着皇帝送给他的紧箍,而且从来没有试图摘掉。否则,郭子仪肯定也早就出局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在安史之乱前后,郭子仪一言一行可以决定大局,那是因为他背后有强大的中央政府给他站台,如果他背叛了皇帝,还有多少人会把他当头蒜看,实在是一个未知数。
从某种意义上,郭子仪与皇帝联手,就是大家双赢的结果。如果郭子仪造反,皇帝自然可能因此翻船,但是等待郭子仪的结局,恐怕也不会比安禄山强到哪里去。
这就好像,董卓一怒,东汉帝国当时就翻船了;但是董卓也很全家死光了;这也好像,尔朱荣一怒,北魏帝国当时就翻船了;但是尔朱荣很快也死于非命了。

若干年后,李怀光在皇帝危难之际,力挽狂澜,把皇帝从危难之中解救出来,一时真称得名动天下。
在这种背景下,皇帝对他是又敬又疑;叛军首脑对他是又敬又怕;自己下的小弟又对他前呼后拥。他如果愿意学习郭子仪,没有人敢说他不会成为郭子仪。

问题是,在这种背景下,李怀光有点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于是就开始背叛皇帝。结果呢?虽然在开局时,他把皇帝吓得逃入了汉中,但是很快,李怀光就陷入绝境之中了;因为没有强大的帝国政府给他站台,他就是一支孤军罢了;所以手下的小弟,也不敢坚定的跟着他混了;叛军首脑也不把他多当回事了。[注5]
在这种背景下,李怀光的小弟,就把李怀光的脑袋砍了。[注6]

也真是因为在皇帝最危急的时候,是李怀光率军解救了皇帝;而人们也认为李怀光这所以造反,是因为奸臣从中作梗;所以李怀光最后背叛了皇帝,皇帝也整死了李怀光。但是政府依然没有全盘否定李怀光。[注7]

但是如此,李怀光也名列叛臣传中。
如果上天给李怀光一个机会重新选择,李怀光还会选择背叛皇帝吗?
如果时光可以重回,李怀光选择忠于皇帝,可以复制郭子仪的成功吗?
没有人知道。但是从大的概率分析,答案应该都是肯定的!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这样分析了半天,大家对造反作乱的难度,也许依然没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觉,我们看一下与郭子仪齐名的两位大哥,选择不忠于皇帝的结局吧。

李光弼绝对是可以和郭子仪齐名的大哥级人物[注10]
但是李光弼后来,一时想不开,于是就和皇帝玩哩个啷。结果呢?当时就走上了不归路,而且也丝毫看不到前途。幸好,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李光弼死了。于是,他一生的名节成就,只是有一点瑕玼罢了;如果李光弼多活一段时间,谁敢说他盖官定论不是乱臣贼子呢?[注11]

仆固怀恩也绝对是可以和郭子仪齐名的大哥级人物。[注12]

关键是,仆固怀恩的女儿,是回纥可汗的大老婆。[注13]
这种关系,让仆固怀恩在与皇帝分庭抗礼时,更多了一层国际关系。所以仆固怀恩叛乱时,那是回纥、土蕃都派大批人马来助阵。[注14]

仆固怀恩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仆固怀恩后来也是一时想不开,就和皇帝玩哩个啷。于是很快也走上了不归路,只是仆固怀恩没有李光弼幸运,于是他多活了一段时间,最后终于不能善终,而以乱臣贼子的形象定格与历史舞台上了。
如果时光可以重回,李光弼、仆固怀恩会选择与皇帝分庭抗礼、甚至造反吗?

当然了,在平定安史之乱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独当一面的将领;在平定安史之乱中,他也居功至伟。但是安史之乱平定后,他竟然想和皇帝分庭抗礼了,所以当皇帝想调动他工作时,他竟然指使小弟用各种方式挽留自己,于是从此就所以很快走上了不归路,最后被皇帝弄死了。
这个将领的名字叫来瑱。[注15]
如果时光可以重回,来瑱会选择乖乖接受皇帝的调动吗?


这里说到这些,只是希望大家知道,造反作乱绝对是一件高难度的事,否则,终身制、世袭制早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后来,藩镇割据一百多年。
但是,起兵造皇帝反的藩镇大佬,都是什么结局呢?他们能全身而退,也是一件幸运的事。因为通常的结果,都是死于非命,甚至全家死于非命。

总的来说,如果我们仔细分析晚唐这段历史,你会发现,表面上,晚唐皇帝都是在胡乱出牌,但是你真正知道到了维护皇权的难度时,自然会发现,晚唐皇帝都是按牌理出牌。
事实上,正是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晚唐在看似摇摇欲坠的格局中,顽强的维持了150年。

我们感觉皇帝胡乱出牌,是因为我们总有意无意的认为,世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好人,一种是坏人;一种是忠臣、一种是奸臣;一种是贤臣、一种是小人。皇帝只要亲近前者、远离后者,啥问题就解决了。可是皇帝总是好像脑袋让驴踢了,就是连种小学生也明白道理都整不明白。

问题是,类似的道理,也就是搬到桌面上讲的大道理。如果皇帝真相信这种道理,那皇帝的政治智商恐怕也真就停留在了小学生的阶段。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唐玄宗给安禄山那样大的权力,他不怕安禄山造反吗?
从理论上,皇帝当然不怕了。因为基于唐玄宗的角度看,安禄山根本就没有造反的实力,而且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安禄山就是没有造反的实力。
安禄山造反之后,开局近于完美,三四十天时间,就让整个关东地区变色;中途皇帝斩封常清、高仙芝、逼哥舒翰,让他阴差阳错的一举夺取了帝国都城,但是呢,一两年后,安禄山就全家死光光了。而皇帝呢?还是风风光光的回到了长安城!

当安庆绪被政府军堵在一座孤城内绝望的挣时,当安庆绪被史思明击杀时,安庆绪会想到什么?没有人知道。问题是,上天如果再给了一次机会选择,他会支持自己父亲造反吗?

当史朝义在绝望中奔跑时,当身边的小弟都背叛他时,当他在无奈自杀时,他会想到什么?没有人知道。问题是,上天如果再给他一个机会选择,他会支持自己父亲跟着安禄山造反吗?

估计不会的。因为人固有一死,如果只有死路一条,相信谁也愿意选择风风光光的死,或是选择死后留下美好的名声!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安禄山有造反的实力吗?

待续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注1]:是时郭子仪有定天下功,居人臣第一,心媢之,乘相州败,丑为诋谮,肃宗不内其语,然犹罢子信兵,留京师。
[注2]:十二月,盗发子仪父墓,捕盗未获。人以鱼朝恩素恶子仪,疑其使之。子仪心知其故,及自泾阳将入,议者虑其构变,公卿忧之。及子仪入见,帝言之,子仪号泣奏曰:“臣久主兵,不能禁暴,军士残人之墓,固亦多矣。此臣不忠不孝,上获天谴,非人患也。”朝廷乃安。
[注3]:吏亦告诸将,将士请衷甲以从者三百人。子仪曰:“我,国之大臣,彼无天子之命,安敢害我!若受命而来,汝曹欲何为!”乃从家僮数人而往。
[注4]:子仪尝奏除州县官一人,不报,僚佐相谓曰:“以令公勋德,奏一属吏而不从,何宰相之不知体!”子仪闻之,谓僚佐曰:“自兵兴以来,方镇武臣多跋扈,凡有所求,朝廷常委曲从之;此无他,乃疑之也。今子仪所奏事,人主以其不可行而置之,是不以武臣相待而亲厚之也;诸君可贺矣,又何怪焉!”闻者皆服。
[注5]:怀光乃夺李建徽、阳惠元等军,屯好畤,然其下稍稍携贰。泚始惮之,至是欲遂臣怀光。怀光怒,告绝,益不安
[注6]:贞元元年八月,朔方部将牛名俊斩怀光,传首以献,年五十七。
[注7]:五年,诏曰:“怀旧念功,仁之大也;兴灭继绝,义之至也。....曩者盗臣窃发,朕狩近郊,怀光夙驾千里,奔命行在,假雷霆之威,破虎狼之众。守节靡终,潜构祸胎,大戮所加,自贻伊戚,孤魂无归,怀之恍然。宜以外孙燕赐姓李,名曰承绪,以左卫率府胄曹参军继怀光后。”乃赐钱百万,置田墓侧,以备祭享;还妻王,使就养云。
[注8]:郭暧尝与升平公主争言,暧曰:“汝倚乃父为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为!”
[注9]:献忠下马,谓子仪曰:“今主上东迁,社稷无主,令公身为元帅,废立在一言耳。”子仪未应。
[注10]:太尉兼侍中、河南副元帅、临淮武穆王李光弼,治军严整,指顾号令,诸将莫敢仰视,谋定而后战,能以少制众,与郭子仪齐名。[注11]:及在徐州,拥兵不朝,诸将田神功等不复禀畏,光弼愧恨成疾,己酉,薨。[注12]:郭子仪以仆固怀恩有平河朔功,请以副元帅让之。己亥,以怀恩为河北副元帅,加左仆射兼中书令、单于、镇北大都护、朔方节度使。
[注13]:初,毗伽阙可汗为登里求婚,肃宗以仆固怀恩女妻之,为登里可敦。
[注14]:十月,仆固怀恩引吐蕃、回纥、党项数十万南下,京师大恐,子仪出镇奉天。
[注15]:上召山南东道节度使来瑱赴京师。瑱乐在襄阳,其将士亦爱之,乃讽所部将吏上表留之,行及邓州,复令还镇。荆南节度使吕諲、淮西节度使王仲升及中使往来者言:“瑱曲收众心,恐久难制。”...瑱惧,释言“淮西无粮,须麦收可上道”,又讽众固留。代宗立,复授襄州节度、奉义军渭北兵马使………帝积怒,遂下诏削除官爵,贬播川尉,员外置。及鄠,赐死,籍其家。

待续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再更新一节。

第六节 安禄山有造反的实力吗

严格的说,唐玄宗设置的权力格局,并没有多大的毛病。因为从理论上,安禄山并不具备造反作乱的能力。

当时帝国十大军区,总兵力是50多万。而安禄山管理的三大军区,总兵力只有18万;所占兵力大约只有帝国总兵的三分一。

我之所以说,安禄山管理的三大军区只有18万人,只占帝国总兵力的三分之一。主要是因为,西北靠近长安的三大军区(朔方、河西、陇右)总兵力就达21万。
换而言之,安禄山敢造反,仅西北三大军区的力量就足以压制安禄山;而这还不包括禁军的兵力;如果加上禁军的兵力,西北地区的兵力优势会更大。

更主要的是,大唐中央政府实际控制着二十多个省,而安禄山实际控制的范围不会超过四个省。(为了让大家对地理有个直观的概念,我文中所说的行政单位,通常都是以现在的行政单位);一旦战争开始,双方的战争潜力,那就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

关键是,安禄山对三大军区的控制权,是建立在皇帝授权的基础上,如果皇帝突然宣布他为叛逆,真正死心塌地站在安禄山身后的人有多少?
举一个夸张的例子,某个保安大队队长,突然宣布要武力夺取紫禁城。他的小弟,有几个敢跟他一块干。我估计一个也没有,因为傻子也知道,跟着他一块干,明天吃牢饭是肯定的。
在许多人眼中,安禄山也就是大一号的保安大队队长。以他的实力想和皇帝掰手腕,实在有点悬。

单从这个角度看,唐玄宗设置的权力格局,一点问题也没有。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从理论上,安禄山没有造反的能力。但是对于造反这种事,人们通常容易把它想得非常乐观。
安史之乱平定后,西北地区有一个军方大佬,因为军区在长安城附近,所以就大放厥词说,我黑夜睡觉都不敢随便伸腿,我害怕一不小心把长安城踢倒了。[注1]
在关东地区的军方大佬,都公然与皇帝分庭抗礼的时代,这个西北军的军方大佬难免会认为,皇帝奈何不了他。所以,他粗暴的介入军区附近的行政、经济系统;总而言之,我的地盘我作主。[注2]

中央政府派去的政治委员约束他时,他就大放厥词说,军人都是好军人,他们之所以造反,就是因为你们这些狗仗人势的政治委员逼反的。你们这些王八旦,军人的不是,战术的不懂,却在军区里胡折腾,真是官逼军反,军不得不反!
于是这个军方大佬,一刀砍翻中央政府派去的政治委员。[注3]

问题是,皇帝真和他翻了脸,到时都不用皇帝动手,他手下的小弟,就会拿着他的人头向皇帝请功的。于是,这个军方大佬被送到帝国都城,砍了脑袋,两个儿子都被腰斩。[注4]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总的来说,皇帝代表的是一种利益分配格局。而且是一个几百万平里地区、几千万人口的利益分配格局。
你造皇帝的反,意味着要改变这样庞大的一个利益格局,难度有多大,你自己可以想象。
如果说,天下人都想打破这个利益分配格局,你振臂一呼,也许真能把它打破了。最经典的就是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天下响应,于是强大的秦帝国突然砖崩瓦解了。

真正的问题在于,就算你能把帝国打崩盘了。最后摘取胜利果实的人,一定是你吗?未必!实在未必!
陈胜吴广振臂一呼,于是很快拥有几十万军队,而且一时大有席卷天下的架式,但是结果呢?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被拍死在了沙滩上。

董卓把大汉帝国打崩盘了,但是董卓后来得到了什么?无非是全家死光光吧。
尔朱荣把北魏弄崩盘了,但尔朱荣得到什么了?还未正式开局,就被淘汰出局了。
杨玄感、李密等人前仆后继的,终于把大隋帝国打崩盘了,但是这两个人后来得到了什么?
安禄山、史思明把大唐帝国打得摇摇欲坠,但是他们得到了什么,无非是全家被杀罢了。
黄巢把大唐帝国打崩盘了,但是黄巢得到什么了?

处于唐玄宗的角度,他有理由认为安禄山不敢造反。问题是,架不住安禄山不这样认为啊。
关键是,安禄山的小弟都纷纷告诉安禄山,只要你敢造反,就能如何如之何了。这种鼓励的话听的多了,安禄山自然也难免会蠢蠢欲动的。

楼主:泪痕春雨

字数:552909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8-06-01 18:51:51

更新时间:2021-04-02 22:26:02

评论数:2173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