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泪痕春雨漫评晚唐历史​​ 从安史之乱说起

泪痕春雨漫评晚唐历史​​ 从安史之乱说起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到此,我们先盘点一下,郑注的基本政治关系。
军方大佬李愬与他有着非常深的渊源,事实上,郑注可以登上政治舞台,主要是因为李愬给了他一个重要的机会。
宦官首脑王守澄一直把他当成自己的谋主,事实上,郑注可以在中央政府如鱼得水,就是因为他始终是王守澄的代理人。
宦官首脑韦元素,也认为他是奇材,并且愿意把他当成贵宾。
关键是皇帝唐文宗,也愿意把他当成自己的心腹。

而郑注的主要政治关系并不是这么简单。
因为史书说起郑注时,常常是与李训一块说起的。李训是牛党首脑李逢吉的侄子,也是他的代理人。郑注与李训后来就是铁哥们,至少表面看起来,绝对是穿一条连裆裤的好朋友。[注8]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这样说来,军方大佬、宦官首脑、朝臣集团首脑、还有皇帝都把郑注当成自己最亲近的人。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这些人之间似乎存在难以化解的矛盾,但是他们都把郑注当成心腹,这是为什么呢?
大约是因为这些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所以大家都认为需要一个操盘手居中调和,否则大家天天内讧,最后谁的利益也无法保证。
而郑注显然表示,自己可以当这个操盘手;而且大家也认为郑注有能力当这个操盘手。所以他们都有意无意的让郑注当自己的代理人。
失去这种背景,我们实在无法想象郑注如何成为一个人见人爱的政治明星。因为众多充满矛盾冲突的利益集团首脑,只要与他一接触,就会把他成最亲近人的人,这说起来也未免太不可思议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许多时候,在一个矛盾重重的政治集团内部,都需要一个身份相对中立的操盘手存在。
这就好像,现在有一块蛋糕摆在桌子上,大家都想拿最大的份,怎么分呢?
在这种背景下,大家自然希望有一个身份中立、而且洞悉人心的人去操刀。因为在这种分配中,绝不是简单的分成几等份,而是综合各种考虑,分成若干的不等份,还得让大家满意。

郑注只是一个草根上位,他在朝野缺乏根深蒂固的实力,大家对这样的人操刀,自然容易放心,首先他肯定无法失控。
而关注可以得到众多大佬(包括皇帝)的赏识,显然是因为他通过常人没有的政治洞察力,认为帝国政府需要一个操盘手,更主要的是,他能让这些人相信,自己会成为优秀的操盘手。
在这种背景下,军方大佬李愬不但让郑注帮自己工作,更向宦官首脑王守澄极力推荐郑注。
在这种背景下,宦官首脑王守澄把郑注当成心腹,更极力向皇帝推荐郑注,并且支持他与朝臣核心成员李训往来密切。
在这种背景下,另一个宦官首脑韦元素一心杀郑注,却与郑注交谈后,愿意把郑注当贵宾,大约也是因为类似的原因。
因为他们大约相信,支持郑对他们只有好处,并无害处。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但是郑注正式操刀后,显然有些身不由己了。
因为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操盘手,必须得做到超然。只有超然,才能让各方都信任你,才能各方都对你满意。你一旦有了私心,或是明显偏向哪方了,利益受损的人,就会对你有意见。
问题是,当你成为操盘手,势力最大的实权派,希望你成为他的刀手,你能拒绝吗?
郑注成为操盘手后,皇帝就开始收买郑注,并且希望郑注为自己效力了。而郑注最后显然倒向了皇帝一边。于是王守澄很快成了牺牲品。

我们知道郑注之所以能爬到这样高的位置,主要是因为大宦官王守澄全力支持他。
但是,唐宪宗之死,有王守澄的影子;唐敬宗之死,也有王守澄的影子;而他现在又权倾朝野,而帝国的操盘手又是他全力推荐上位的郑注。皇帝显然对王守澄有一种说不出的猜忌。
在这种背景下,皇帝希望郑注协助自己把王守澄清理出局。
接受到这个任务后,郑注显然是无力拒绝的。因为王守澄的政敌实在太多了,他作为宦官大首脑,下面有众多与他存在竞争关系的大宦官;而且朝臣集团也希望他赶紧死;现在皇帝也希望他死,郑注坐在操盘手的位置上,似乎只能与王守澄赶紧划清界限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想清理王守澄出局,并不是多难的事。
因为皇帝提拔与他有竞争关系的大宦官就可以了;与他有竞争关系的大宦官得势,王守澄的权力就会受到削弱。
而且朝臣集团也都盼王守澄死。在这种背景下,只要王守澄势力受到削弱,皇帝反手一刀,就可以把他清理出局了,关键是,一切还可以干得风平浪静。
但是这样一折腾,郑注就不再是帝国的操盘手了,而变成了皇帝的亲信。因为王守澄那样信任他、重用他,他却帮助皇帝把王守澄清理出局了,以后哪个大佬还敢相信,他会超然的持刀分蛋糕呢?

郑注干完这件事,从各大利益集团的利益分配上,也许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影响,因为王守澄只是一个人,他死了,他的空缺由大宦官仇士良顶上了。
接下来的事,应该怎么办?郑注显然想干一票更大的,因为他与李训竟然商量着,想把宦官集团一网打尽。

[注1]:初,文宗常患中人权柄太盛,自元和、宝历,比致宫禁之祸。及王守澄之领禁兵,恃其宿旧,跋扈尤甚。...........文宗性守正嫉恶,以宦者权宠太过,继为祸胎,元和末弑逆之徒尚在左右,虽外示优假,心不堪之
[注2]:郑注,绛州翼城人。世微贱,以方伎游江湖间。....
[注3]:注敏悟过人,博通典艺,棋奕医卜,尤臻于妙,人见之者,无不欢然。
[注4]:元和末,至襄阳,依节度使李愬。为愬煮黄金饵之,浸亲遇,署衙推,从至徐州,稍参处军政。
[注5]:愬行己俭约。其昆弟赖家勋贵,饰舆马,矜室庐,唯愬所处乃父时故院,无所增广。始,晟克京师,市不改肆,愬平蔡,亦如之。功名之奇,近世所未有。晚虽忽于取士,与郑注善,议者不以掩其贤。
[注6]:监军王守澄白愬,愬曰:“然彼奇士也,将军试与语。”守澄始拒不纳,既坐,机辩横生,钩得其意,守澄大惊,引至后堂,语终夕,恨相见晚。谢愬曰:“诚如公言。”即署巡官。
[注7]:守澄入总枢密,与俱至京师,厚加赡恤,日夜为守澄计议,因阴通赂遗。初士纤巧者附离,后要官贵人亦趋往。

待续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感谢网友们的关心。
我的文章三观其实是非常正的。如果我的文章都有问题,那我们的教科书恐怕也得全面重写了。所以大家不必在这个方面为我担心。

这段时间有两个出版社约稿,我的文章在观点上没有问题,但是在形式上,出版方都希望有更多的叙事内容,而且希望文字精炼些。
有一个稿子,已改了六七稿,但是距出版方的要求还相去太远。另一个稿子,需要删减四分之三的内容。
开始,我一直边改稿子边写文章,后来一看,这样可能两边质量都无法保证,所以暂时停更了几天。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勇敢的心还在吗、乐少666、狗然、qiongkun、zztdf 、此世无心、我是一皮狼98 、258歹、我是一皮狼98、枫叶之国ing、伞打雨下网友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二节  操盘手郑注

唐宪宗死后,大唐帝国的主要矛盾,不再是中央与地方藩镇之间的矛盾,而是中央政府内部围绕权力分配,展开的一系列狗血大战。

唐宪宗死亡前,围绕着皇位继承权,已是一片刀光剑影了。
唐宪宗刚死,一度和太子竞争皇位的亲王,以及支持他的大太监,都被人杀了。

上位的太子,就是后来的唐穆宗。
唐穆在位四年就死了;于是他儿子成了唐敬宗。唐敬宗上位后,因为不能让大家满意,所以在位仅一年时间,就让宦官杀了。这一次,杀害皇帝的宦官,大约没有上次走运,因为他们刚刚杀了皇帝,马上就被人抓起来杀了。
当然了,这些凶手很快就受到清算,绝不是因为有人愿意替唐敬宗报仇,而是因为害唐敬宗后,宦官内部就出现了分赃不均。
杀敬宗的宦官,希望唐敬宗的六弟当皇帝;但是另一拨宦官希望唐敬宗的二弟当皇帝。
两拨宦官经过简单的竞争,后者就胜利了,所以杀唐敬宗的凶手,当时就让正法了;而他们拥戴的亲王,当时也让人杀了。如果这拨宦官胜利了,或是宦官之间达成共识,他们肯定也没事。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唐宪宗是被宦官杀死了;唐穆宗是宦官拥立上位的;唐敬宗是被宦官杀死的。
接连三个皇帝,都是在宦官的阴影存在。唐文宗上位后,难免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危机感。[注1]

在这种背景下,一个叫郑注的人很快站在了政治舞台中央。
郑注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
因为是反面人物,所以史书说到他时,就是一个江湖游医,就是靠各种谄媚的方式不断上位。[注2]
其实呢,只看基本事实,郑注就是一副世外高人的形象。因为世外高人标配的东西,他都拥有。总而言之,你有病了,郑注一出手,几粒仙丹妙药,马就让你药到病除;你有啥事弄不明白了,郑注给你一分析,你马上就豁然开朗了;你想知道自己的前途命运,郑注给你算上一卦,你就会觉得,这就是活神仙啊。关键是,博学多才一副大学问家的样子。[注3]

郑注捞到的第一桶金,就是李愬病了,一直治不好,郑注很快把他的病治好了。如果仅此,只能证明郑注医术好,问题是,郑注通过这个机会接触到了李愬,马上让李愬佩服的五体投地。[注4]
我们必须得知道,李愬绝不是一个反面人物,李朔在历史书上,可是一个金光闪闪的正面人物。在晚唐,李愬的功绩是首屈一指的;他的人格也是首屈一指的。他人生唯一的污点,可能就是和郑注关系太好了。[注5]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不知道,前面两段怎么没有了。现在重发一下。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经略辽东、长翅膀的小公猫、大有行、我是一皮狼98 、涑滨野老 、野冰鸟、勇敢的心还在吗 、男人不能穷1、258歹、乐少666 、橐龠5、乘桴浮于海JGLX 、左道正门 网友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三节 甘露之变

唐宪宗死后若干年(唐文宗年间),朝臣集团试图清洗宦官集团,结果被宦官集团大举反杀了。史称这起事件为甘露之变。
为什么称之为甘露之变呢,是因为策划这起事件的官员,说皇城的某个地方天降甘露,希望皇帝组织大家一块参观;而他们的真实意图,就是等宦官首脑齐聚这里时,让伏兵出来把他们一网打尽。

这个计划一直进行的好好的,但是在最关键时候,却出了问题。因为参与计划的两支军队,竟然有一支没有按计划到达指定位置。
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因为这支军队突然掉了链子,它难免会泄露相关计划的;更主要的是,就算他不泄露相关计划,准备好的计划也会出现了空缺、漏洞。
但是,开弓已没有回头箭;计划进行到了这种阶段,如果突然中止,后果更可怕。所以策划者只好硬着头皮去继续做下去。

更要命的还在于,因为计划在实施中出了重大意外,所以参与者一时非常紧张。已经走进埋伏圈的大宦官仇士良,突然发现迎接自己的禁军将领紧张的有些不正常,于是马上率众逃出险地。计划执行到此时,朝臣集团更是只能硬着头皮上了,但是终于功败垂成了。

接下来,就是仇士良率领宦官集团,对密谋者来了个大反杀。
这一通大反杀,把朝臣集团杀了个一片狼藉,因为参与者实在太多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这个事件本身,并没有什么多的争议,也没有什么详细介绍的价值。
但是因为相关历史是朝臣集团写的,所以我们有一种错觉,那就是皇帝全程参与了这起事件,换而言之,朝臣集团密谋清洗宦官集团,完全就是皇帝的意思!
其实呢,这是标准的一面之词。

因为从利害关系上,大唐皇帝就不可能清洗宦官集团。
皇帝可能会打击某些宦官,也可能会适当削弱宦官集团,却绝不可能产生清洗宦官集团的念头,因为真把宦官集团清洗了,当时的大唐皇帝除了当傀儡,好像就没有别的选择了。

在当时背景下,构建成熟官僚政治的客观基础并不成熟,所以面对强大的朝臣集团,皇帝需要宦官集团协助管理;当然了,面对强大的军人势力,皇帝也需要宦官集团协助管理。
经过多少年的反复博弈,这一切几乎是不证自明的。所以从唐玄宗开始后,大唐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但是没有一个皇帝会真正削弱宦官政治,相反都是有意无意的扩大宦官政治。
因为类似的原因,宦官政治从唐玄宗开始后,那是一代比一代完善;一代比一代更组织化、系统化、制度化。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因为宦官集团可以随便打压皇帝、甚至杀皇帝、拥戴新皇帝,所以我们难免会有一种错觉,那就是宦官的势力已凌驾于皇帝之上了。
其实呢,宦官集团可以这样干,主要是因为各方力量都希望宦官集团这样做。否则,宦官敢动皇帝,皇帝分分钟钟就可以灭了他,就算他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也会很快被清算的。

对此,只要看看甘露之变中的主角仇士良就可以知道了。
在甘露之变时,仇士良是坐头把交椅的大宦官;而且在甘露之变后,仇士良一副想杀谁就杀谁的样子,更把政府高级官员杀了个一塌糊涂。

在各种云遮雾罩的历史细节中,皇帝已被仇士良控制了。
问题是,仇士良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就是面对皇帝的猜忌,吓得提前退休了。然后呢,他的家就被皇帝抄了!
更夸张的还在于,最后让仇士良如此恐惧不已的皇帝,竟然还是仇士良一手扶植上位的皇帝。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唐文宗死后,皇太子李成美、安王李溶、颍王李瀍,谁该继承皇位呢?

按法理说,这是毫无争议的事。因为有皇太子,自然是皇太子应该继承皇位啊!所以普遍朝臣都认为,应该让太子李成美继位。
但是仇士良认为皇太子年幼,所以力挺皇弟颖王李瀍继承皇位;还有一些人力挺皇弟安王李溶继承皇位。
最后,在仇士良的力挺下,颖王李瀍继承了皇位,他就是唐武宗。

从这层意义上,唐武宗就是仇士良一手扶植上位的。而且在此过程中,因为有太多的朝臣都拥戴皇太子李成美、安王李溶,所以与唐武宗有太多的隔阂。
简单的思考,唐武宗拿什么与仇士良相争呢?
问题是,在宦官集团、朝臣集团、军人集团三足鼎立的格局里。仇士良再牛X,也就是皇帝的家奴。所以唐武宗上位后,表面上对仇士良非常尊敬,但是他对仇士良的猜忌,谁也能看出来。最后仇士良越来越来惶恐,只能选择了递交辞职报告。

面对这种事实,如果有人真相信,宦官集团当时已凌驾于皇权之上,也未免把宦官集团想得太神奇了。
这就好像史书总说起魏忠贤有多了不起,而实际上呢,无非是因为他的主子一直信任他、重用他;换个主子不信任他、不重用他,他当时就啥也不是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唐武宗上位后,看到曾与自己竞争皇位的太子李成美、安王李溶,那是有一种说不出的害怕,于是就把他们都杀了;并把支持安王李溶的杨妃也杀了。
当然了,这三个人的死,后来就成为仇士良权倾天下、无法无天的主要罪证之一。因为这意味着仇士良曾杀死两个亲王,还杀死一个皇妃。其实呢,这三个人都是唐武宗要杀死的。
当然了,当唐武宗不信任仇士良的时候,仇士良马上看不到出路了。
总的来说,在宦官、朝臣、军人势力构成的稳定平衡关系的格局,宦官想与皇帝斗,通常是看不到出路。不论宦官怎么权倾朝野,也无法摆脱他依附于皇权之上的事实。

在此前,仇士良可以杀众多朝臣,表面上是仇士良非常不了起。其实呢,这是因为太多的人都希望这些朝臣赶紧去死。
对此,只要知道一件事就可以了,当仇士良派人押着即将被砍头的宰相游街时,吃瓜群众那是一片喝彩声,甚至还有人拿砖头瓦块扔向囚车中的宰相。因为在吃瓜群众眼中,这些朝臣就没有一个好东西。

吃瓜群众看到宰相被杀,可以痛快的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在野的官员呢?对此通常只能没事偷着乐!
要知道,吃瓜群众看到这些人被屠杀,通常只是满足一些廉价的快感罢了。而在野的官员,却会因此得到货真价实的利益。因为这些人被屠杀了,他们就可以迅速替补进去了。
要知道,甘露之变的主谋郑注、李训都极力排挤当时大名鼎鼎的牛李二党;所以牛李二党的骨干成员大都处于在野的状态。郑注、李训把牛李二党排挤的有多惨,我们只要看一下史书这句话就可以知道了。
“这时,郑注和李训对他们所厌恶的朝官,都指斥为李德裕和李宗闵的党羽,每天都有人被贬逐。上朝时,百官的班列为之一空,朝廷上下人心恐惧。”
仇士良屠杀在朝的官员时,牛李二党的官员会是什么心情,恐怕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因为史料有限,我们也不知道仇士良靠什么得到了军人势力的支持。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只要军人势力借此大作文章,仇士良当时就翻船了。
事实上,甘露之变后,只有一个昭义节度使刘从谏,上窜下跳反对仇士良,即使如此,也把仇士良吓得一个劲退缩。因为刘从谏上表中央政府时说,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随时可以带着军队去干掉仇士良!
要知道,就一个节度使这样表态(而且绝非什么牛X闪闪的节度使),都能把仇士良吓住;如果众多节度使都这样大呼小叫,仇士良当时还怎么玩呢?

所以,不论仇士良怎么玩,他也必须得让皇帝拥有至高无尚的地位,更得尊重朝臣集团的既得利益;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中央政府是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否则,地方军人趁乱闹事,宦官集团作为臭名昭著的一种力量,当时就有可能被清洗出局的。

因为类似的原因,甘露之变后,经过一系明争暗斗;最后还得恢复到旧轨上。而一旦回到旧轨上,仇士良就知道属于的前途,实在有点不妙了。
于是,仇士良就选择了主动退休。仇士良这样做的意思非常明显,那就是他此前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维护帝国的稳定,绝没有凌驾于皇权之上的意思;更没有领导宦官集团要反天的意思。
面对仇士良的这种退缩,皇帝暂时非常满意,而且也不敢轻易动他,所以就批准了他退休,并给了他优厚的退休待遇。但是一年之后,皇帝就对他反攻倒算了,幸好仇士良死的比较及时,所以也算寿终正寝了。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安史之乱后,大唐帝国的宦官、朝臣、军人集团三角平衡关系非常稳定。
在这种背景下,仇士良再风光无限,他的权力也非常有限。

首先,宦官集团再强大,也无法打破朝臣集团对他的制约。
甘露之变后,仇士良把朝臣集团杀了个一塌糊涂,最后的结果,也就是朝臣集团换了一拨人上来,而换上来的这拨人,还是继续与仇士良作对;关键是仇士良还奈何不了人家。

其次,宦官集团再强大,也无力打破军人势力对他的制约。
作为军人势力,不要说宦官集团了,就是皇帝加上宦官集团,再加上朝臣集团联手,。

更主要的是,有上述两种力量制约,宦官集团再牛逼,也不敢真正凌驾于皇帝之上。因为他们真正敢凌驾于皇帝之上,这两种力量打着保卫皇权的旗号清君侧,宦官集团恐怕都不够当盘菜吃!
事实上,正是因为类似的原因,仇士良一度风光无限,最终却只能在皇帝的猜忌下选择主动退休。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据史书所说,仇士良退休前,给送行的宦官们讲了一番至理名言。
总而言之,你们以后一定想办法成为皇帝的最佳损友,因为只有这样,你们才能长久的享受荣华富贵。换而言之,你们必须得想办法让皇帝喜欢吃喝玩乐,绝不能让皇帝关心国家大事。
面对仇士良的这种教导,送行的宦官纷纷点头称是。

这种内容,几乎被所有的史书所引用。但是我可以肯定的说它是政治宣传的内容。
因为中晚唐的宦官政治,就是一种制度化的东西。宦官拥有巨大的权力,绝不是源于他们善于讨好皇帝,更不是简单的因为皇帝昏庸。
在这种背景下,宦官想拥有巨大的权力,就是得时刻用事实证明,他们是最忠于皇帝的力量,他们是与皇帝利益最密不可分的一股力量。只要能做到这一点,皇帝自然会不断加强他们的权力;否则,他们再会教皇帝吃喝玩乐,也是没有价值的。
事实上,安史之乱后,宦官势力越来越强大,主要是因为事实证明,宦官集团是皇帝最可以信赖的力量。所以,皇帝才会让宦官的权力不断系统化、制度化。
宦官给皇帝当最佳损友,所以拥有了巨大的权力。那不过是标准的政治宣传结果。在这种宣传中,宦官自然是邪恶变态的化身,而信任宦官的皇帝也都一个个脑袋跟骗踢过一样。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关键是,仇士良在退休时对着众人说出这种话,就是自己给自己整砍头的材料罢了。因为只要这件事坐实了(他曾说过这些话),都不用找他别的罪行,就可以把他拉出去杀头了!
因为你一直这样祸害皇帝,祸害国家,临走时还教着你的狐狗友继续这样祸害皇帝、祸害国家。你说你该死不该死?
甚至而言,对你这种教导点头称是的宦官,也都可以拉出去杀头了。因为你们这是计划以后要干什么啊?

这就好像,一个人在政治舞台上混得越来越失败,最后只能主动辞职了。却在临下台时,对众多同道中人说,你们想继续升官发财吗?我告诉你们一个,我多年来总结出的好方法,那就是你以后多贪污多受贿,然后把贪污受贿得来的钱,不断给主要领导送,这样一来,你的官运就亨通了!
这种内容,在各种政治宣传的段子中,没准真会出现。问题是,真有相信一个正常人,会说出这种话?
因为这就是自己给自己整进监狱的材料!要知道,只要这几句话被坐实了,他就等着后半辈子在监狱里生活吧!

待续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大有行、交叉口的卡、长翅膀的小公猫、枫叶之国ing、野冰鸟 、我是一皮狼98、258歹、夜相当美网友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四节 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的实质是什么,这个一直云遮雾罩;我在简单的一节内容中,也不可能把它真正缕清。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一万年也有左中右,有党有派那是自然而然的事。
面对一个具体事件,一大群人坐在一起讨论,肯定会出现各种分歧。对此,只要我们看过网络的口水之争,自然就会知道。
恰恰相反,一大群人坐在一起,面对一个具体问题,态度、观点惊人的一致,才是可遇不可求的的事。

同样一件事,即使大家的利害关系一致,受的教育程度一样,也会存在保守激进的差别。
比如,在国际问题上,我们应该强硬,还是应该韬光养晦?
比如,在国内的问题上(比较棘手,也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全力以赴的去解决呢,还是应该维持现状呢?
这个在许多时候,通常是没有正确答案的。

如果最高领导足够强势,而且他的态度比较符合大多数人的认识,通常就可以压制住大多数的反对意见。
如果政府、最高领导不够强势,而且当时两种观点,比较势均力敌,自然就会形成不同的派别互相喷口水、明争暗斗。并且互相给对方扣大帽子。

所以,任何一个社会中,通常都会存在左派、右派;鸽派、鹰派。改革派、保守派。我们很难说,哪种人是代表正义的,也很难说哪种人是代表邪恶的;我们也很难说哪种观点正确,哪种观点错误。
只是在特定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这两派矛盾比较激烈;而有的时候,这两派中的某一派会占据主流,另一派只能若隐若现的存在。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21-04-02 22:26:02
史书通常说,牛李党争持续了四十年;实际上,牛李党争也就存在于穆宗及诸子在位的二十多年时间。在宪宗时代,它还没有真正开始;到了宣宗上位后,一切就若有若无了。
总的来说,党争激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在宪宗、宣宗之间的二十多年时间里,皇帝如走马灯一样的换来换去,让帝国很难存在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在这种背景下,自然很难让帝国在重大问题上有着比较统一的认识。
更主要的是,在宪宗身前,帝国的主要矛盾就是中央与地方藩镇之间的矛盾,所以政府很少有精力忙于别的事务;而宪宗之后,中央政府地方藩镇的矛盾渐渐放缓,宦官朝臣的矛盾、朝臣与朝臣的矛盾、帝国与周边强国的矛盾,遂开始成为主要矛盾。所以,党争一时无休无止。

对于牛李二党之间的矛盾。
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大约是李党是右派(因为他们是根深蒂固的既得利益者),牛党代表左派(因为他们后来崛起的政治力量)。

总的来说,对国际、国内的问题,根深蒂固的既得利益者、与后起的政治力量,通常是很难达成共识的。因为彼此的利害关系就是不同的。
这就好像,在许多时候,底层百姓很容易感觉肉食者鄙;而肉食者却很容易认为自己是精英阶层。

楼主:泪痕春雨

字数:552909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8-06-01 18:51:51

更新时间:2021-04-02 22:26:02

评论数:2173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