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细说隋唐史(连载)-140万字连续更新

细说隋唐史(连载)-140万字连续更新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626年6月7日,李渊再次下诏,封秦王李世民为皇太子,并约定军队和国家的各项事务,全部交付太子李世民处置决定,然后再报告给李渊即可。
李唐政权的交接,在一场无声无息地武力威慑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历史正在向前迈进,李渊已经成为过去式,取而代之的是一代雄主李世民。
有句话说得很好,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这种游戏规则不仅在改朝换代的时候盛行,在父子兄弟之间也是一样。在贞观朝,李渊几乎没有任何存在感,就连史书对他的记载也是少之又少。客观地说,这不能全怪史臣不写这段历史,说白了,李世民做了皇帝之后,和老爹之间的互动是少之又少啊。
李渊做了太上皇之后,一直居住在太极宫,李世民则在太子宫处理政务。李世民上台之后,开足马力打压武德旧臣,626年,先是罢免了杨恭仁的宰相之职,后来又罢免了陈叔达、萧瑀的宰相之职。
至于裴寂,李世民从来没有给过他好脸色,李世民曾经当面指责,说裴寂才学平庸,如果不是太上皇对他的宠爱,绝对不能混到今天的位置,武德年间错误的政策很多,纲纪也非常紊乱,裴寂必须负起责任。李世民虽然是说裴寂,实际上是指桑骂槐,发泄对李渊的不满,这一点毋庸置疑。
629年4月,李渊主动提议,说自己霸占着太极宫,总归是不太合适,希望能够迁居到弘义宫,李世民欣然答应。说起来也挺有趣,当时,李渊为了打压李世民,连续两次将他从河北战场召回,期间特意修建了弘义宫,希望能安抚李世民受伤的心灵。可谁也没想到,弘义宫后来居然成了李渊自己的养老居所。
据史料记载,弘义宫地势低洼,夏季闷热潮湿,居住条件非常之差。李世民每年都会安排自己到行宫避暑,可从来没有让李渊离开过弘义宫半步。想想看,一向以仁孝著称的李世民,宁愿承受后人的指责,也不愿在人前逢场作戏,干着讨好老爹的小把戏,这样的态度确实很值得玩味。
说白了,李世民也是个凡人,两府之争的时候,李渊无条件地支持李建成和李元吉,屡次打压和训诫李世民,可谓是毫无情面可言。李世民虽然有心胸,可是面对父亲的偏爱,他无法在短时间内放下心里的仇恨和芥蒂。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630年,李世民擒获东突厥颉利可汗,邀请李渊参加献捷大典,父子之间这才开始有了互动。随后的几年,李世民每逢打了大胜仗,或者有外族使臣前来朝拜,都会邀请李渊出来坐坐,父子的关系开始有了好转。
634年,李世民下诏,在太极宫的东北方向建造大明宫,打算作为老爹的避暑之地。遗憾的是,宫殿还没建成,李渊就位列仙班了。俗话说得好,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可能是李渊和李世民父子关系的最好诠释了吧。
客观地说,李渊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出色,却又备受忽视的开国皇帝。
回顾他的一生,年轻的时候,活在七姨夫和小表弟的高压政策之下,仕途上毫无寸进,只能虚度光阴,空守度日。最悲剧的是,十多年的时间,李渊竟然没敢娶妻生子,这是何等苛刻的生活环境。
幸运的是,这样的环境恰好造就了李渊善于隐忍的性格。
担任太原留守期间,全国大乱,各地的枭雄们纷纷起义,有的人登基称帝,有的人扯旗称王,闹得不亦乐乎。再看看李渊,趁着帮朝廷剿匪的机会,大肆招兵买马,招募英雄豪杰,用正当的手段壮大自己的势力。不仅如此,李渊还派李建成提前收买了河东的地主阶层,为接下来的起义做好一切铺垫。
等到朝廷无力平叛的时候,李渊振臂一呼:占据长安,废黜隋炀帝,扶持代王杨侑登基。“忠臣”的形象一览无余,让任何人都挑不出毛病。
南下的路上,李渊一改隋末起义军的土匪流氓形象,下令对百姓秋毫无犯,又拿出了无数的空白官凭,以最低的成本拿下了河东。面对突厥人的咄咄相逼,李渊一方面用武力威慑,一方面用利益引导,对突厥人心思的把握,外交智慧的应用,堪称是外交史上教科书级的案例。
拿下长安之后,李渊并不着急进取关中,而是将目光锁定在西北的薛举、李杲,以及北边的刘武周等势力。这样的大局观,绝不是昏庸的皇帝能具备的,如果说李世民是所向无敌的战将,李渊就是运筹帷幄的战略指挥家。
遗憾的是,李渊身上也有许多毛病,比如爱好女色、贪玩奢侈、践踏律法等等。当然,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处理好太子府和秦王府之间的利益斗争,李渊想要玩权力制衡的游戏,而且玩得还算不错。然而,当李渊发现两府矛盾激化,两个儿子开始刀光剑影的时候,他彻底傻眼了。
想要解决太子府和秦王府的矛盾,只能让一方彻底消失。
问题是,李渊虽然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可也是一位仁慈的父亲,他无法做出人生中最残酷的抉择,所以只能选择坐视不理,任由事态的恶化。
说白了,所有的恶果,全由李渊一人来承担。
李渊有自己的不幸,因为他丢失了皇位和尊严。李渊也有自己的大幸,因为他练就了隐忍退让的大智慧,最终能够和李世民和平相处,得以善终。
事实上,李渊最大的幸运就是,李世民是一位出色的继承人,他继往开来,让大唐帝国在世界历史上辉煌无比,大放异彩。正是因为这一点,李渊才没有因为两府之争中的不作为而蒙受后人的指责。
历史已经远去,昔日的帝王已经化为一抔尘土,纷繁复杂的历史纠葛也都烟消云散,雁过无痕,留下的唯有古人的智慧,今人的感悟,仅此而已。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春恋樱花 2020-09-10 20:33:07
再发下关注二维码吧,看前面的已经过期了
-----------------------------
发了,关注了没呀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扫清后患:杀!

626年6月4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诛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控制老爹李渊,成了长安城的实际控制人。
那一刻,李世民终于释怀了。
这些年来,李世民生活在恐惧和屈辱之中,明明是亲爹,却无时无刻不在找机会打压他;明明是亲兄弟,却打心眼里将他视为洪水猛兽,异己分子;父子和兄弟之情,在政治利益的面前变得寡淡无味,令人失望透顶。
李世民想通了,既然生在皇室,那就只有利益之说,没有人情可言。在政治斗争的面前,只有刀俎和鱼肉的敌对关系,要么弄死别人,要么被别人弄死。
临湖殿旁,李世民的羽箭力透李建成的心脏。说得好听点儿,那是为了江山社稷,为了秦王府的生存,实际上,就是为了老爹手里的皇位。
古往今来的流血政变,要么以全国性的暴乱为高潮,要么以皇室内部的自相残杀为高潮,总而言之,绝对不会以平静和谐的气氛收场。不过,李世民非常自信,他是李渊的嫡子,放眼望去,他已经没有直接的竞争对手。再者说,李世民功比天高,就连老爹也得跷起大拇指,还有谁能挑战他的权威?
然而,李世民有一个顾虑,玄武门政变是自己一手策划的惊天阴谋,要说政变的效果,那绝对是杠杠的,可要说政变的合法性,那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旁人不敢质疑他的权威,可老爹要是拆他的台,他该如何收场?
想到这里,李世民就不寒而栗,为了铲除所有的后患,李世民给小弟们下达了一个命令: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所有男性后裔。
据史料记载,旨到之日,李建成的五个儿子,安陆王李承道、河东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训、汝南王李承明、钜鹿王李承义,李元吉的5个儿子,梁郡王李承业、渔阳王李承鸾、普安王李承奖、江夏王李承裕、义阳王李承度尽数被李世民诛杀,至于他们的名字,彻底从李唐宗室除名。
这样一来,李建成和李元吉就没有了后人,就算李渊有机会翻盘,也找不出可以代替李世民的人。
不过,李世民并没有将兄弟的家眷赶尽杀绝,比如李元吉的妻子杨氏,因为长得国色天香,妩媚动人,被李世民纳入后宫,后来还和李世民生了一个儿子。
李世民坐镇中枢,发出了一道道催命的旨意,长安城内一度鸡犬不宁,太子党羽相继被捕。按照秦王府将领们的意思,太子府和齐王府所有的中高级将领都是新政权的潜在威胁者,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灰飞烟灭。
关键时刻,尉迟敬德提出了反对意见:“李建成和李元吉才是罪魁祸首,其余的人只不过是胁从,倘若要牵连其他人,恐怕是自取其祸。”
尉迟敬德虽然是一介武将,可他一路走过来,给人的感觉就是拥有谋臣智慧的超级武将。总而言之,该捅刀子的时候毫不含糊,该说话的时候绝不沉默。
尉迟敬德的意思很简单,秦王府虽然掌控了长安城,可李建成毕竟做了多年的太子,党羽遍布朝野,甚至许多刺史、军队总管都是太子府的人,如果李世民处理不当,这些人很可能打着为李建成报仇的旗帜闹事,到时候得不偿失。
李世民:“尉迟兄!原来你才是深藏不露的人啊!”
李世民原本的意思是继续打击太子府党羽,可尉迟敬德的一番话令他改变了主意。随后,李世民传下命令:除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其他的人一概不予追究。
626年6月7日,李渊下诏,封李世民为皇太子。
626年6月8日,冯立、谢叔方等人返回长安,正式向李世民递交了求职意向书。随后,薛万彻等将领也在李世民屡次示好后返回长安。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客观地说,李世民通过一场完美的政变,攫取了家族的最高统治权,还没有引起统治集团内部的热血厮杀,这样的斗争艺术确实令人钦佩。
尉迟敬德虽然劝李世民不要乱杀人,可李世民内心的原则很简单:诛杀潜在的威胁分子,拉拢骨干分子。该杀的还是要杀,这个马虎不得。
庐江王李瑗,李渊的堂侄,李世民的堂哥。这位老兄就是一个平庸的贵族子弟,前半生浑浑噩噩,事业搞得一塌糊涂。李渊登基之后,李瑗靠着宗室身份捞了个庐江郡王的头衔,626年,李渊将他封为幽州大都督,让他镇守北部边境。
李瑗上任之后,渊哥总觉得心里不踏实,担心他担不起幽州的重任,于是命右领军将军王君廓前去幽州辅佐。
王君廓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年轻的时候以贩马为生,职业虽然不光鲜,可毕竟是个正经的工作。遗憾的是,王君廓总喜欢干些鸡鸣狗盗的事儿,深受老乡们的鄙视。隋末天下大乱,王君廓想着聚众为盗,却遭到了叔叔的反对,于是诬陷邻居和叔母私通,诱使叔叔杀了邻居,叔侄二人这才浪迹天涯。
后来,王君廓投降了唐朝,在李世民的军中效力,灭刘黑闼一战,王君廓表现突出,被李世民保举为幽州都督,并受到了李渊的亲自褒奖。换句话说,王君廓和秦王府有着扯不清的利益关系。
一个是懦弱无能的宗室,一个是骁勇强悍的阴谋家,两人迅速产生了火花。尤其是李瑗,几乎对王君廓言听计从,一度要和王君廓结为儿女亲家。
玄武门政变之前,李建成派人和李瑗联系,希望能够将他引为外援,可合作还没谈妥,李世民就弄死了李建成。事后,李世民派通事舍人崔敦礼前往幽州,命李瑗火速返回长安,李瑗内心恐惧不已,于是向王君廓寻求帮助。
事实上,李瑗和李建成并没有实质性的合作,按照最新的赦免政策,只要他回朝,啥事儿没有。遗憾的是,李瑗把王君廓当成推心置腹的好朋友,可王君廓却把李瑗当成了仕途的垫脚石。在王君廓的眼里,李世民肯定很忌惮这帮李唐宗室,只要把李瑗谋反的罪名坐实,岂不是大功一件?
王君廓匍匐在地,涕泪俱下地说道:“王爷啊,如果您回朝的话,肯定会被李世民弄死。您坐守幽州城,手下拥兵数万,为什么要回去自投罗网呢?”
李瑗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将崔敦礼拘了起来,强行逼他说出长安城的实情,见他不肯屈服,李瑗直接将他打入了大牢。事实上,李瑗的高级军事顾问王利涉曾经劝过他,说王君廓是十足的小人,将兵权交给他无异于引火自焚,建议让燕州刺史王诜主持大局。令人欣慰的是,李瑗的智商暂时还在线,造反之前,他派人给燕州刺史王诜传信,希望他能够帮李瑗带带军队。
王君廓是个杀伐果断的社会人,听说李瑗想改变主意,王君廓立即赶到了王诜的大营,趁着王诜洗头发的天赐良机,拔出佩刀捅死了他。
随后,王君廓拎着王诜的头颅对燕州将士发号施令:“兄弟们,李瑗囚禁皇上的使者,打算和王诜谋反逆天。如今王诜已经被杀,李瑗肯定是无能为力了,你们是愿意跟着李瑗去举族受戮呢,还是打算追随我求取富贵?”
将士:“愿意追随将军!”
王君廓:“走,跟老子回幽州城!”
幽州城内,王君廓偷偷释放了钦差崔敦礼,随后带着一千多人和李瑗对峙,最终以三寸不烂之舌策反了李瑗的所有部下。据史料记载,李瑗同志孤身一人,凌风披发,如丧考妣的哭嚎道:“王君廓!你这个卑鄙小人,迟早会得报应的!”
王君廓:“哼!至少你是看不到了!”
后世的电视剧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对白桥段,殊不知,这就是真实的历史啊。可怜的李瑗,就这样被王君廓玩弄于股掌之间,最后无辜惨死。
826年6月28日,朝廷下诏:封王君廓为左领军大将军、幽州大都督,庐江王李瑗的家属悉数充做官奴,任凭王君廓处置。
关于这件事情,谈不上阴谋,至少李世民的态度传达了一个信息:哥们就是个杀伐果断的人,只要你质疑我的权威,我就还以你颜色。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犯我大唐者,虽远必诛:智退东突厥骑兵

按照一般的政变套路,李世民控制了最高政权,其实有很多选择。比如立马登基称帝,如果觉得吃香太难看的话,可以稍微缓一缓,再不济也得入驻皇宫,先把主场的位置给占了,毕竟从皇宫发号施令,总比太子宫要权威多吧!
遗憾的是,李世民哪一样也得不到。
原因很简单:他用武装暴力革掉了大哥的性命,又抢了老爹的权力,不管怎么说都是理亏的。玄武门政变的时候,渊哥其实很害怕李世民会连他也一起收拾了,可事实证明,李世民并不是丧心病狂的屠夫。
渊哥毕竟是一代雄主,心理素质过硬,事情过去之后,渊哥继续霸占着太极宫,言语中似乎并没有迁出太极宫的意思。他似乎想宣示着主权,向世人证明玄武门政变,老二就是做错了,而他才是名副其实的受害者。
渊哥的目的达到了,李世民的羞耻心还荡漾在玄武门政变的余波中,因此不好觍着脸把老爹给轰出去,以至于接下来的两年,李世民和贞观朝臣都在太子宫办公。因为这份对峙,李世民和渊哥保持了两年零交流状态!
李世民不想太绝情,可秦王府的幕僚和武将们着急啊。说白了,这帮人不是无欲无求的神仙,他们怂恿李世民发动政变,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无非是为了混个升职加薪,光宗耀祖。这一点,李世民心里非常清楚。
626年7月,在李世民的主导下,太子府的亲信旧臣陆续被调派到中央朝廷最关键的岗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李世民就重新改组了唐朝的中央政府。
文臣方面:
中书令:房玄龄、宇文士及。
侍中:高士廉。
尚书左仆射:萧瑀。
尚书右仆射:封德彝。
吏部尚书:长孙无忌。
兵部尚书:杜如晦。
中书侍郎:颜师古、刘林甫。
御史大夫:杜淹。
武将方面:
秦叔宝:左卫大将军。
程知节:右武卫大将军。
尉迟敬德:右武侯大将军。
侯君集:左卫将军。
段志玄:骁卫将军。
薛万彻:右领军将军。
张公谨:右武侯将军。
长孙安业:右监门将军。
李客师:领左右军将军。
客观地说,李世民此时已经控制了国家的要害部门和职位,完全掌握了全国军政大权,至于李渊,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傀儡皇帝。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李世民用玄武门政变为两府之争画上了句号,可老爹选择厚着脸皮,继续盘踞在太极宫,李世民就像吃了苍蝇一样的恶心。为了笼络天下人心,也为了打击老爹的帝王威严,李世民毅然举起了新官上任的火把,打算燎原一番。
第一把火烧在626年6月,李世民下令,让所有被迫还俗的佛数、道数等出家人重新回到寺院、道观,一切恢复旧制。
在此之前,有关部门奏请李渊,说全国的佛数、道数队伍超过20万人,已经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李渊一声令下,开始对宗教开始整顿,最终在京城保留三所寺庙,两座道观,州府保留一所寺庙,一座道观,其余的全部拆除。官方编制之外的出家之人,一律还俗,自力更生。
李世民有宗教信仰吗?
不仅没有,还特别抵触排斥。无论是从国家的经济利益,还是从个人的信仰来说,李世民都没有理由做出这样的决定,然而他还是做了。刚刚上位,他不仅需要争取宗教人士的舆论支持,还需要靠他们反击李渊,打击老皇帝的威严。
第二把火烧也于626年6月,李世民下令,释放宫苑中的飞禽走兽、皇家宠物,各地停止进贡一切奇珍异宝,鼓励地方官员给中央政府进言。
李世民也很喜欢各种禽兽,李世民爱抚小鸟,最后小鸟让魏征活活憋死的故事,恐怕所有人都知道吧。可是现在,李世民还是把火烧向了老爹的皇家园林、奇珍异宝,李世民越是打击,李渊玩物丧志、不务正业的昏君形象就越鲜明。
第三把火烧在626年8月,李世民下令,太极宫有很多宫女常年幽闭深宫,从今日起,释放一批宫女,让她们回到自己的亲人身边,或者嫁人。
矛头还是指向了李渊的地盘,熟悉的配方,自然是熟悉的味道。很有趣吧,老爹耍无赖,儿子耍心机,父子你来我往很欢乐。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626年8月8日,李渊不情不愿地下了一份诏书:将皇位传给李世民。按照惯例,李世民连续三次表示推辞,至于第四次,李世民是绝对不会推的。626年8月9日,李世民在太子宫显德殿即皇帝位,史称唐太宗。
玄武门之变,犹如平地而起的一声惊雷,响彻神州大地,政变引起的余波,已经到了蛮夷之地。想想看,大唐的皇太子和齐王被杀,皇帝老儿被囚禁在太极宫,大唐的高层肯定是一团糟吧?各方大佬不趁此机会闹点事儿,岂不是对不起李世民的这番作为?
东突厥颉利可汗表示,他已经嗅到了中原的战机。
626年8月1日,他给李唐递交了国书,希望两国能够和平共处。虚伪的外交措辞后面,是嗜血和贪婪的嘴脸,因为颉利可汗调派了20万大军南下,想要乘长安内乱之际,浑水摸鱼,牟取暴利。
突厥人这一次南下,几乎洞穿了唐朝的整个防线。雁门、太原、河东,甚至是长安,基本上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按照史书的记载,要么是各大防区的长官对突厥人视而不见,要么是打了败仗,史书不愿意去写。
626年8月24日,突厥大军直接杀到高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距离长安城只有50里左右。曾几何时,突厥人如此强悍?唐军如此颓败?
626年8月26日,李世民派尉迟敬德前去迎战,与突厥人大战于泾阳(今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从结果来看,尉迟敬德确实砍了一千多个脑袋,还擒获了突厥俟斤(突厥部落首领)阿史德乌没啜,算是一场小胜。
遗憾的是,尉迟敬德并没有挡住突厥人的兵锋,颉利可汗带着突厥骑兵直接杀到了渭水边上,而尉迟敬德呢,直接遁入长安城,深藏怂与衰。有唐一朝,能够被外族人杀到长安城的,李世民也算是开了先河。
626年8月28日,突厥骑兵屯兵在渭水便桥之北。
颉利可汗:“执失思力同志,你去拜访一下李世民,向他表示一下热烈的问候,对了,顺便摸清楚长安城的虚实,咱们是过来打秋风的。”
执失思力:“没问题!”
太子宫内,执失思力就像是一只瞎了眼的骄傲天鹅。
在他的眼里,李世民是通过谋反才上位的,朝中大臣肯定不会和他一条心,因此态度极其嚣张,满嘴喷粪地说道:“大唐陛下!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统兵百万,现在正在渭水之北等着呢,您是不是得表示一下?”
对李世民来说,这是他执掌大权后面临的最大难题,如果处理妥善,朝中大臣自然不会多说什么,如果处理不好,恐怕玄武门政变的余波还会持续下去。
就在此时,李世民站起身来,一字一句地说道:“殿前卫士何在,将这个狂徒拉出去砍了!”
执失思力懵了,来长安之前他就做好了功课,知道中原是礼仪之邦,也知道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外交潜规则,所以才敢口出狂言。可他没有想到一点,李世民连亲兄弟都敢杀,连老爹的位置都敢抢,更何况小小的外族使臣。
执失思力望着李世民,看到这位新皇帝的脸上充满了刚毅和果决,大有把他撕成碎片的趋势。好汉不吃眼前亏,执失思力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气焰顿时消失殆尽,语气恳求道:“陛下,您为何要杀我啊?”
李世民:“哼!朕和颉利可汗当面说好讲和,前后赠给你们的金银无数,然而颉利可汗却背弃盟约,兴兵来犯,这是你们对不起朕。你们虽然是夷狄之人,却也有一颗人心,为何会如此知恩不图报,还在朕的面前自夸兵强马壮?”
执失思力沉默。
李世民:“突厥使者!你这是无话可说?来人,将他拉出去砍了!”
直到此时,执失思力突然想到了一句老话: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李世民这小子虽然灭不掉突厥,可弄死他还是绰绰有余的啊!面对李世民的威严,执失思力已经变得语无伦次,他满脑子想的就是如何保住自己的一条小命。
封德彝等大臣看到火候差不多了,于是出班奏道:“陛下,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是老规矩,希望陛下可以将突厥使者放回去,以免为人诟病。”
李世民:“哼!现在将此人放回去,颉利可汗必定以为朕和大唐的将士怕了他,恐怕将会变得肆无忌惮!将此人暂且关押在门下省!”
封德彝:“陛下,那渭水河边的突厥军队,我们该如何应对?”
李世民手据龙案,凝视远方,眼神里透露着刚毅和自信。扪心自问,李世民出道以来,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又曾惧怕过谁?小小的突厥算得了什么。
李世民暴喝道:“房玄龄、高士廉、萧瑀……你们几个准备一下,跟朕一起去会会这个颉利可汗!”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长安城北,李世民带着房玄龄、高士廉等六个得力重臣从玄武门飞奔而出,与颉利可汗隔着渭水相望。据史料记载,突厥骑兵虽然声势浩大,可毕竟在别人的主场,看到李世民等人飞奔而来,还是显得有些骚动不安。
李世民:“颉利可汗!一别多日,别来无恙啊?”
颉利可汗:“呵呵,听说陛下发动政变,杀死了太子李建成,成了长安城的主人,真是可喜可贺啊!”
李世民:“颉利可汗,朕当日和你定下盟约,约定不再互相攻伐,并给你送了不少金银珠宝,如今你背弃盟约,就不怕天下人耻笑吗?”
要说这件事儿,颉利可汗干得确实不够地道,因此面对李世民的责问,他也不想继续打口水战。颉利可汗将目光投向了李世民的小跟班,正在努力寻找心腹爱将执失思力,然而找了半天,似乎也没这小子的身影啊。
颉利可汗:“陛下,执失思力身为突厥的使臣,代表俺们去拜会你,可如今怎么不见他的人呢?”
李世民:“执失思力出言不逊,正在朕的门下省反思人生呢!”
就在此时,大唐的军队陆续从玄武门涌了出来,开始以李世民为中心,排兵布阵,阵势非常浩大。颉利可汗有点儿坐不住了,李世民囚禁了东突厥的使臣,又带着军队前来搞事,明显就是早有安排啊。
李世民大手一挥,说道:“你们都退下,朕和颉利可汗说说话。”
李世民说话间就要继续纵马向前,尚书左仆射萧瑀急忙跳下马来,牵着李世民的缰绳,苦苦劝谏道:“陛下,如今天下刚刚宁定,您不可孤身犯险啊。”
李世民:“萧爱卿,你大可放心。突厥最精锐的是骑兵,不擅长打攻坚战,他们来中原无非是搞点钱财和女人。这一次,他们肯定误以为大唐发生巨变,局势不太稳定,所以才把军队带来趁火打劫。如果朕率先怯阵,正好印证了突厥人对局势的判断,突厥虽然不会攻城,可一定会抢劫长安附近的城池。如果朕的态度强势,突厥人必定会后退。他们深入唐朝过境,本来就犯了兵法的大忌,能在这里待上几天就不错了,那还有工夫和咱们打仗。”
萧瑀:“陛下……”
李世民:“萧爱卿,你睁大眼睛,看突厥人会怎么应对!”
李世民并不是狂傲,他长期跟随老爸李渊,深知突厥人的本性,他笃定突厥骑兵不会强行攻城,自讨苦吃。更何况,李世民的背后是大唐最精锐的禁卫军,就算打了起来,唐军也不会吃亏啊。
事实上,颉利可汗的心思被李世民全部猜中,他看到大唐已经做好了防备,于是下令撤军回营。就在当天,颉利可汗坐镇在长安城西,随后派出了大批重臣前往长安,表示要和李唐政权重新建立盟友关系。
那一刻,李世民突然生出了一个想法:要不要趁着两国讲和的机会,将突厥重臣一锅端了,然后再派人截杀颉利可汗的军队?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大胆的想法,如果李世民杀了突厥重臣,突厥高层肯定会人心不稳,颉利可汗的选择只有逃跑。如果李世民能在长安城北埋下一支伏兵,肯定可以重创突厥骑兵,活捉颉利可汗也未尝不可啊!
事实上,李世民一生都在犯险,可是这一次,他犹豫了。
李世民觉得,他即位的时间太短,应当以休养生息为主。贸然和突厥开战,朝廷的损失将会不可估量。别的不说,开战之后,突厥的防御肯定会加强,到时候再打他们肯定会难上加难。突厥人所求,无非是金银财宝,只要大唐勒紧裤腰带,以厚利让他们麻痹大意,而我军养精蓄锐,到时候可以一战定乾坤。
这样的视野格局,确实让人钦佩。
李世民:“回去告诉可汗,两日之后,朕和他在西便桥杀白马,立盟约!”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626年8月30日,李世民亲自前往西便桥,和颉利可汗签订了新一轮的友好盟约。616年9月,颉利可汗派人送来了三千匹战马,一万头羊。
然而,李世民却拒绝了颉利可汗的好意。
李世民的态度让朝臣莫测高深,白送来的羊,为何不要啊?战马啊,难道不是唐军最稀缺的吗?老板的脑袋难道被门夹住了?
据史料记载,李世民虽然拒绝了颉利可汗的好意,却提了另外一个要求:归还被俘虏的温彦博(温大雅的弟弟,后来做了大唐的中书令)。
李世民并不是为了收买人心,他常年跟随李渊,深知中原和突厥打交道的奥妙。如果他接受了战马,需要给突厥人赏赐一批钱财不说,还会让突厥人觉得你需要战马,这就暴露了唐朝的弱点,李世民无法接受这样的局面。
其后的数年,李世民除了稳定朝政,休养生息,就是和军中将领练习骑马、射箭,提高唐军骑兵的战斗能力。对李世民来说,不管是家族曾经受过的屈辱,还是一统江山的雄心壮志,都是驱使他镇压东突厥的动力。
说白了,厉兵秣马,只为和突厥人的生死之战。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政变之后:排排坐,分果果


在李世民的眼里,突厥人虽然强悍,却只是纸老虎一个,真正的心腹之患,其实是隐藏在朝中的危机。玄武门之变是完美的,李世民几乎是以最小的代价坐上了皇位,以至于太子府和齐王府的人都变成了他的打工仔。
问题是,这帮人心里是怎么想的,李世民还是摸不透啊!他们表面上投靠了李世民,可心里也在害怕李世民会找他们秋后算账,再者说,老爹还活着,谁又能保证他们不会来个绝地大反击?至于李建成的党羽,李世民更没法控制。
李世民很聪明,可他能想到的办法也就是先安抚,再观察。
当时,朝野的政治势力至少分为四派:
第一派:秦王府的旧臣。
文臣: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宇文士及、高士廉、虞世南、唐俭、刘政会。
武将: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长孙顺德、李孝恭、段志玄、刘弘基、殷开山、柴绍、屈突通、侯君集、张公谨、张亮。
第二派:李渊的旧臣。
文臣:裴寂、萧瑀、封德彝、陈叔达。
武将:张平高、李高迁等人。
裴寂是老皇帝的粉丝。萧瑀对两府的态度基本上做到了不偏不倚。封德彝就是个老油条,至少李世民觉得他是秦王府的人。陈叔达比较偏爱李世民。总而言之,除了裴寂,其他人的政治立场没有太大的问题,李世民还可以接受。
问题在于,他们是门阀士族的中坚人物,武德朝的既得利益者,这可不符合李世民的政治期望啊。这帮老头子的治国的理念,还是以保守循旧为主,比如人才的选拔,希望按照老一套,以贵族子弟为主,寒门人才什么的必须靠边站,就这一条,李世民就不可能接受。
第三派:太子府和齐王府的旧臣。
文臣:魏徵、王珪、韦挺。
武将:冯立、薛万彻、谢叔方、冯诩、李思行。
这些人都是千里挑一的人才,李建成倒台之前,他们是朝廷的政治新贵,地位要比房玄龄、杜如晦等人高。然而,老板倒台之后,这帮人沦为李世民的备用人才,只能看秦王府旧臣的脸色过活。
第四派:态度中立的大神。
比如李靖和李世勣。这两位兄弟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也不搞政治站队,凡是对天下百姓有利的事,他们举双手赞成;凡是违背道义和做人原则的,他们坚决不做。据史料记载,玄武门之变的前夕,李世民曾经拜访过这两位大神,希望他们能够鼎力相助,可怜的李世民,说尽好话之后还是惨遭了拒绝。不过,李世民就是个特立独行的人,别人越是傲娇,他就越看得起他们。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626年9月24日,李世民传旨,命所有的重臣齐聚太子宫,大家伙儿一起开个民主生活会,会议的主题就是:论功行赏。
会议开始之前,李世民先做了一个开场白:“各位爱卿啊,你们都是大唐的功臣,有些人是太原的元谋功臣,有些人是半路投奔,还有一些是朕做了皇帝之后才归顺。不过,今天不讲这些排资论辈的事儿,你们大家畅所欲言,把自己曾经的功劳说出来,大家集体商议,看该怎么给你封赏。”
比如尉迟敬德可以这样说:陛下,你之前打王世充的时候,差点就被单雄信挑落下马,多亏我及时搭救,这才留下一条性命。这种时候,不用怕张狂,也不用怕得罪皇帝,如果你脸皮厚,还可以夸大其词。
有趣的是,这帮人居然腼腆了,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好意思在别人的面前吹牛皮。李世民:“好,那朕就先宣布一个方案吧!”
实封一千五百户者:裴寂。
实封一千三百户者:长孙无忌、王君廓、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
实封一千二百户者:长孙顺德、柴绍、罗艺、李孝恭。
实封一千户者: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
实封九百户者:李世勣、刘弘基。
实封七百户者:高士廉、宇文士及、秦叔宝、程知节。
实封六百户者:安兴贵、安修仁、唐俭、窦轨、屈突通、萧瑀、封德彝、刘义节。
实封四百户者:钱九陇、樊世兴、公孙武达、李孟常、段志玄、庞卿恽、张亮、李药师、杜淹、元仲文。
实封三百户者:张长逊、张平高、李安远、李子和、秦行师、马三宝。
这份名单是李世民亲手拟定的,堪比后世科举考试的金榜。
别看这帮武将打起仗来毫不惜命,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模样,当他们面对李世民的江湖地位排行榜时,一个个翘首以盼,望眼欲穿,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天子的座上宾,最好还能占个靠前的位置。
李世民:“你们自己先看看,有谁不服的,可以提出来嘛!”
淮南王李神通傻眼了,排行榜上压根就没有他啊!李神通第一个表示不服:“陛下,太上皇起兵的时候,我举起义旗遥相呼应,算得上功臣吧?如今,房玄龄、杜如晦这些文臣居然爬到俺们的头上,这是何道理啊?”
李世民呵呵一笑:“叔父啊,你首举义旗是不假,可你那是看到唐军打到长安,这才举起义旗的。后来,朝廷派你去河北对付窦建德,你却被人家活捉了。打刘黑闼的时候,你又望风而逃。房玄龄他们是谋士,你是李氏宗族,就不要和他们比了。总之,朕不会因为你的地位高就特别封赏的!”
此言一出,李神通几乎是颜面扫地、无地自容,恨不能找个地洞钻进去。臭小子,我好歹也是你的长辈,说话就不能留点儿情面?
李世民表示,这情面确实没法给,几十个大老粗都看着呢,必须借叔父的颜面封堵别人的口啊。李世民:“还有谁不服气吗?”
众人异口同声地说道:“臣等没有任何异议。”
房玄龄:“陛下,东宫还有许多人都立了功劳,可是到现在,朝廷也没给他们升职加薪,反而先启用了前太子府和齐王府的旧臣,底下的怨言很多啊!”
李世民:“身为君主,就要大公无私。朕和你们一样,吃穿用度全部来自百姓,选择官员自然也要择才以贤,怎么能讨论先来后到呢?你们只关注先后,不关注人才是否贤能,这岂是为政之道?”
据史料记载,李世民批判完叔父李神通,又怼了首席谋臣房玄龄一顿之后,朝臣们这才闭口不言,贞观朝排排坐分果果的游戏也暂时告一段落。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看得出来,李世民的封赏还是有几大原则的。
原则一:以安抚老爹的旧臣为主,李世民虽然很想打压他们,可老爹毕竟还在,这份面子还是要给的。
原则二:奖励玄武门之变的功臣。
原则三:安抚在地方上执掌军政大权的人,比如王君廓、安兴贵等人。
原则四:照顾太子府旧臣的情绪。不管怎么说,收人家做了小弟,自然要给几块糖吃,不然人家怎么认可你?有趣的是,李世民对太子府的态度是拉拢武将为主,安抚幕僚为辅,并不是无条件地讨好。比如魏征同志,虽然是太子府的首席幕僚,可到了李世民的麾下,还是得从头干起。
不得不说,李世民是一位绝顶聪明的政治家,像他这样的人,政治智慧是天生的,几乎不需要科班培训就能上岗就业。尤其在驾驭人心,统领群雄方面,李世民堪称不世出的老油条,许多做了一辈子皇帝的人都望尘莫及。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李世民三定李建成谥号:无情的帝王,深情的兄弟


李世民先是给了一堆香甜可口的胡萝卜,随后又追加了几个大棒槌,文武百官便乖乖地闭上了嘴。搞定了小弟之后,李世民就得面对李建成和李元吉了。
李世民是政治家,他的任务是将所有的竞争对手都铲除。问题是,李世民是李渊的儿子,也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兄弟,他必须要考虑民间的舆论。
想想看,老百姓守着自家产业,过着平凡的日子,他们的心里可没有成王败寇的价值观,也没有所谓的政治大局观。在老百姓的眼里,父慈子孝、家庭和睦才是社会的伦理规则,李世民想要让老百姓心服口服,总得做出表率吧?
因此,历史上的许多帝王在谋权篡位,弑杀父兄之后,都要想尽办法减少政变后的负面舆论。不管怎么说,玄武门之变都是非法的军事政变,亲兄弟惨死在自己手里,后人该如何评价李世民的品德?又该如何评价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又该如何面对自己的良知?
626年10月,李世民下诏:追封故太子李建成为息王,谥曰隐;齐王李元吉为剌王。
谥号是中国古代的皇帝、达官显贵去世之后,后人根据他一生的功过是非,按照古代的礼仪制度给予的评价,说白了,就是对此人的盖棺定论。
隋炀帝的谥号是“炀”,由唐高祖李渊议定,意思是逆天虐民、好大殆政、薄情寡义、离德荒国。不过,隋炀帝的孙子,越王杨侗给出的谥号是“明”,比如汉明帝刘庄、魏明帝曹睿都是这样的谥号。窦建德给的谥号是“闵”,意思是慈仁不寿,对隋炀帝的评价也很正面。
再来看李建成的谥号。
历史证明,司马光在这里可能搞了个乌龙。因为李建成的谥号“隐”并不是在此时定下来的,而是在贞观二年(628年)三月才最终敲定。
考古学家已经在西安发现了李建成的墓志,按照一般公侯将相的墓志规矩,其中必须详细记载死者的谥号、死亡时间、下葬时间、地点,以及死者生前的功德和功绩。然而,李建成的墓志仅有55个字,记载他于626年6月4日去世,628年1月13日下葬在长安县的高阳原,至于李建成生前的功绩,只字未提。
根据《唐会要》的记载,“贞观二年三月,有司奏谥息王为戾,上令改谥议。杜淹奏改为灵,又不许”。也就是说,628年1月13日,李建成被正式下葬。至于李建成的谥号,其实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没有谥号,因为当时还没有议定此事,第二种是有谥号,至于是什么字,谁也不知道(可能性小)。
628年3月,李世民下诏,命有关部门议定李建成的谥号。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第一版方案:将李建成的谥号定为“戾”。
“戾”,指的是不悔前过、知过不改,汉武帝的太子刘据被杀之后,有关部门将刘据的谥号议定为“戾”。汉武帝虽然痛失爱子,但是对他起兵造反一事始终耿耿于怀,给这样的谥号也可以理解。
对李世民来说,李建成其实是被动受害的一方,用不悔前过来形容他,确实有点儿驴唇不对马嘴。更何况,“戾”字有暴戾的意思,用这样的谥号给李建成盖棺定论,有点儿伤害太子府旧臣的感情啊。
李世民:“你们再议一议吧!”
于是,杜淹提了第二版方案:将李建成的谥号定为“灵”。
根据出土的墓碑资料显示,李建成的谥号应该是被人改过。可以肯定,刻上“隐”字之前,墓碑上已经有了一个谥号,按照考古学家的说法,工匠将先前的字迹刮平之后,重新刻上了“隐”字,而先前的字就是“灵”!
李世民为什么会同意“灵”这个谥号呢?
按照谥法,“灵”的解释其实有很多,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李世民究竟是按照什么来解释的,谁也不知道。
不过可以肯定,和“戾”字相比,“灵”字已经属于手下留情,至少可以这样说,李建成的一生是功过参半!这样的说法,不管对太子府的旧臣,还是李世民自己,其实都可以接受。
然而,628年3月,李世民再一次否认了“灵”这个谥号。
第三版方案:将李建成的谥号定为“隐”。
“隐”和“灵”一样,既有正面评价,也有负面评价,李世民没有明说是哪一种,谁也不知道他的本意。不过,历史上倒是有个先例可以参考。
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君鲁惠公去世,下令将王位传给太子姬允。当时,姬允还是个小屁孩,根本没有能力处理国政,鲁国的大臣们商议之下,决定推举长子姬息为国君,此人成熟懂事,性格温和谦让,确实是个完美的继承人。
面对大臣的推举,姬息也不好推辞。不过,姬息上位的时候撂下了一句话:他只是临时工,等弟弟姬允长大之后,他就宣布退休,交出鲁国的控制权。
随后的十多年,姬息带着朝臣们勤勤恳恳,把鲁国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足昌盛,很有盛世的气象。当时,鲁国的宗室羽父找到姬息,说道:“陛下啊,在您的带领下,咱们的日子过得倍儿棒!不过,眼看着姬允就要长大成人,您得提前想好后路啊。”
姬息:“啥后路呢?”
羽父:“以臣的意思,您得弄死这个弟弟,自己的王位才能坐的长久!”
羽父并不是无欲无求的圣诞老人,他向姬息表忠心,目的只有一个:做鲁国的太宰(首席宰相)!遗憾的是,姬息直接拒绝了,他的意思很明确:自己就是代理国君,这是早就说好的,等弟弟成人,他就宣布退休!
姬息并不是逢场作戏,而是真这样想的。
谁料想,羽父开始颤抖了,按照这个态势发展下去,如果姬允做了国王,自己今天的这番话岂不是要落个杀头之罪?羽父为了自保,转头就找到了姬允,声称他的哥哥打算继续霸占着王位,还打算弄死姬允。
好人永远斗不过坏人,没准备的人永远斗不过磨刀霍霍的人。随后,姬允便和羽父联手,设下计谋杀死了哥哥姬息。姬允做了国王之后,给哥哥姬息定下的谥号就是“隐”,关于这段历史,《春秋》也是讳莫如深。
事实上,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恩怨,很像当年的姬息和姬允。比如,同样是弟弟发动武力政变,杀了有能耐的哥哥;比如,弟弟为了掩人耳目,想尽办法遮掩此事,可又不愿意把哥哥打入十八层地狱;比如,谥号同样是“隐”,而且李世民给李建成封号是“息”,这与姬息的名字又是不谋而合!
总而言之,李世民认可李建成的功劳和能力,但是又不能说得太明显,所以只能以鲁隐公姬息作为榜样,为李建成改换了新的谥号。“隐”字说的其实是功败垂成,其位不终的意思,看得出来,李世民也为李建成感到惋惜。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黄龙12011 2020-09-28 10:03:17
玄武门之变开了个恶劣先例,后辈有样学样。
-----------------------------
宫廷政变最多的,恐怕就是唐朝了。带上200-300人左右,偷偷摸摸进宫,就可以改天换地,也算是唐朝的一大特色。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谥号都说清楚了,可时间还是有问题啊。
如果628年3月开始议定李建成的谥号,朝臣一连提了三个方案,那如何解释李建成下葬时,墓碑上先有“灵”字的问题呢?
如果所料不错,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为了宣扬自己的合法性,宣布李建成和李元吉是罪魁祸首,因此第一个谥号定的是“戾”。政局稳定之后,李世民开始直面自己的内心,他觉得抢夺太子之位在先,发动玄武门之变在后,自己总归是理亏的,因此想还大哥一个稍微公平的谥号。
628年1月13日,李世民宣布以高规格的礼仪重新下葬李建成,并采纳了杜淹的谥号“灵”。直到此时,李世民的内心还在纠结,因为“灵”这个字虽然比“戾”稍微好点儿,可他总觉得还是差点儿意思。
628年3月,李世民重新定下了新的谥号“隐”,并派人前往高阳原,用刀将李建成墓志上的谥号刮去,在原有字迹上重新刻了“隐”字。
如果是这样,其实就能解释后面的故事了。
据史料记载,李建成和李元吉下葬的那天,李世民特地下诏:原太子府和齐王府的部属,不管是不是归顺了朝廷,都可以去给他们的旧主送行。
朝臣们离开之后,李世民独自一人来到了东宫的宜秋门。
时隔玄武门政变已经有两年之久,可他永远也忘不了,自己亲手掏出弓箭射杀李建成,随后又看着尉迟敬德割下李元吉脑袋的血腥场面。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确实坑了兄弟们,可是作为普通人,李世民对自己手刃亲人的残酷和血腥饱含着愧疚之情。回想起兄弟们一起创业的诸多往事,李世民黯然神伤,悲痛欲绝,因此在宜秋门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
时隔千年,我们不应该把李世民的痛苦哀号当作政治表演,当时文武大臣都不在,宜秋门又是东宫的僻静之所,李世民要做给谁看呢?
639年,李世民下诏,将赵王李福(十三子)过继给李建成,将曹王李明(十四子,李世民和李元吉的杨妃所生)过继给李元吉。642年,李世民再次下诏,追封息王李建成为皇太子,追封海陵郡王李元吉为巢王。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一辈子的伤疤,当我们看到政治斗争的血腥,鄙视李世民残酷性格的时候,也需要走进这位帝位的内心深处。数十年的时间,李世民都在想办法去弥补自己的愧疚。李建成谥号的变化,说明李世民在政变后一直在权衡大哥的政治地位,他不想否认自己的合法性,却也不想彻底摧毁李建成的历史形象,因此只好在模棱两可的态度中,给世人留下无尽的猜想空间。
古往今来,许多帝王都不会给死于内斗的皇族兄弟公正的待遇,反而是他的后代子孙回头追封爵位,或者为叔祖们翻案。然而,642年的一纸诏书,李世民直面现实,用实际行动给玄武门之变做出了盖棺定论。
身为帝王,李世民是铁血无情,更是孤独的。身为凡人,李世民的内心依旧是饱满,值得所有人尊敬的。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楼主:九皋寒叟

字数:58405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8-05-05 18:40:02

更新时间:2021-01-28 02:31:35

评论数:784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