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细说隋唐史(连载)-140万字连续更新

细说隋唐史(连载)-140万字连续更新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裴寂: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自古以来,开国大帝都是什么形象?
霸道!横行无忌!因为他是帝国的创始人,有资本横着走路。
说一不二的权威!能够带团队杀出一条血路,想没有威严都不行。
主宰生死的阎王爷!不用太多解释,看朱元璋就行了。
其实还有一条:小弟多如牛毛。不管怎么说,开国大帝都是扛把子,群臣不跟着他混,能有什么前途?遗憾的是,唐朝还真不是这样的!
看看渊哥,起兵的时候,小弟们天天围着他转,可渊哥性格懒散啊,再加上太过信任两个儿子,于是大手一挥,你们也别围着我转了,去跟着老大和老二建功立业吧!路上招揽了很多人才是吧,对不起,总部不接收新员工了,你们去找李世民吧,或者李建成也行!我的就是儿子的,儿子的就是我的!
事实证明,渊哥还是失策了。古往今来,不管文臣还是武将,都有一颗追逐名利的心思,能给他们名利的,恰好是掌握游戏规则的人。
事实上,渊哥就是级别最高的游戏规则制定者,可他却甘愿做个看客,整日和裴寂、萧瑀这帮人聊天八卦,不愿意亲近后起之秀。武德一朝,几乎很少看到李渊提拔人才,想想看,你不愿意拉拢这帮人,别人凭什么依附你?
就拿刘文静来说,他自己的定位就是李渊的嫡系,看到裴寂的地位比他高,刘文静醋意大发,以至于不顾政治家的颜面,在李渊面前和裴寂强行开撕,这是何等的忠诚啊!然而,李渊却因为私情偏袒裴寂,最终让刘文静获得了不公平的待遇,其他人不禁会想,连刘文静都没有好下场,他们跟着李渊还有机会吗?
事实上,李渊混到最后,身边只有裴寂、萧瑀、封德彝、陈叔达等人,这不能不说是他的失败。说白了,这几个人选择站队李渊,又在太子府和秦王府之间左右摇摆,政治立场很成问题,李世民做了皇帝,自然得找机会对付他们。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先说说裴寂吧。
想当初,裴寂自告奋勇,想要前往太原平叛,结果大军还没到达目的地,就被宋金刚等人打得抬不起头来。为了遏制宋金刚的攻势,裴寂焚烧了黄河沿岸老百姓的口粮,差一点引发了河东地区大规模的暴乱。
李渊鄙视了裴寂一顿,随后让他继续在河东晃悠,找机会建功立业。随后,夏县农民吕崇茂造反,裴寂为了找回场子,开始找吕崇茂的晦气,悲剧的是,裴寂居然连一个种地的老百姓也打不过,最后只能灰溜溜的逃回长安。
李渊为了安抚朝中大臣的情绪,将裴寂狠狠地羞辱了一顿,随后将他打入大牢,可没过几天,裴寂就堂而皇之地走了出来,至于皇帝老儿的恩宠,似乎比兵败之前更加令人眼红啊!
621年,麟州刺史韦云起上了一道奏折,控告裴寂有谋反的嫌疑。李渊呵呵一笑,责令有关部门按程序调查,最终的结论就是此事纯属诬告。
李渊事后对裴寂说出了心里话:“裴爱卿啊,朕能夺取天下,都是你的功劳啊,你又如何会对朕怀有二心呢,朕之所以将你交付给有关部门调查,是让天下人都相信你不会谋反啊。”
据史料记载,李渊怕裴寂心里不舒服,特意派了三位贵妃为特使,让她们带着金银珠宝,还有各样的珍馐美味前往裴寂的家中宴饮,可以说给足了裴寂的面子!后来,李渊下令改铸新的钱币,给齐王李元吉、秦王李世民分别赐了三座造钱的炉子,特意给裴寂也送了一个!不仅如此,李渊还让赵王李元景娶了裴寂的女儿为妻,两家结为亲家。
问题是,李渊真的是因为喜欢裴寂,才会干出令人瞠目结舌的事儿吗?《旧唐书》里面记载,李渊曾经对裴寂说过,说他出身名门世家,长辈们都在朝中身居要职,而且还说西汉的萧何、曹参也比不了裴寂。
说白了,李渊想拉拢的不是裴寂,而是以裴寂为代表的河东门阀士族。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无独有偶,萧瑀出身兰陵萧氏,是江南南梁皇室的后裔。除此之外,萧瑀还是楚地后梁皇室的代表,萧瑀的存在,其实就代表了楚地在朝野的政治地位。
封德彝的老爹是北齐的太子太保,老妈是范阳卢氏,老婆是河东杨氏,杨素的堂妹。他的存在,其实代表了河北、山东等地在朝野的政治地位。
至于陈叔达,南陈皇室成员,几乎代表了整个江南的政治形象。
想通了这一切,就能明白李渊为什么要把这几个超级大佬留在身边,这是收买人心的政治手段,也是李唐拉拢门阀士族的国策。
千百年来,世人总觉得李渊是碌碌无为之辈,在政治上毫无建树可言,在个人魅力上也乏善可陈。殊不知,隋唐交替时代,不管是人口、经济,还是社会伦理、信仰,都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低迷状态。
李渊,其实扮演了西汉时期的文、景皇帝的身份,能打的仗,一律先不打,可能的皇朝内斗,一律先摁下来,一切以稳定和发展为主。不管怎么说,李世民做皇帝之后,几乎还是延续了这样的治国思路,直到国力全面复苏。
治国思路是一致的,可执政的策略却大相径庭。说白了,都是打群架,究竟是用白面书生上场,还是用地痞流氓上场,父子俩癖好不一样。
李渊的理念是团结门阀士族,李世民的执政理念是打压门阀氏族,提拔寒门的人才,父子俩在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方面一定会形成原则性的冲突。
好了,还是说回裴寂同志吧。
按理说,能够让皇帝老儿另眼相看,实在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吧?遗憾的是,裴寂并不这么看,李渊对他越好,给他的地位越高,裴寂越是心惊肉跳,他总感觉背后凉飕飕的,李唐刚刚建国,裴寂就生了退意。
623年,李渊下诏,封裴寂为尚书左仆射,并在太极宫摆宴庆祝。裴寂趁机说道:“陛下啊,当初在太原起兵的时候,臣就和陛下约定好了,等陛下夺取天下,臣就辞官归田,如今天下安宁,臣也该告老还乡了!请陛下恩准。”
此时,裴寂年仅50岁,正好是政治家的巅峰时期,裴寂说出了退休归田的请求,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裴寂遇到麻烦了,而且是个大麻烦。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据史料记载,李渊的心里很不是个滋味儿,他极力挽留裴寂,君臣之间到底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君子协定,谁也不知道,但是可以肯定,裴寂最终答应留下来了。随后的三年时间里,李渊再也没有封赏裴寂什么,一直到626年,李渊才给裴寂加了个司空的头衔,另外赏了五百个封户。
626年9月,李世民搞了个排排坐分果果的游戏,裴寂虽然没有尺寸之功,却被赐实食邑一千五百户,高居所有大臣之首。
李世民的政变虽然成功了,可李渊毕竟还在,随后的一段时间,李世民的原则是保持低调,不和老爹闹矛盾,对武德旧臣也是客客气气。
628年,李世民前往长安的南郊祭祀,让裴寂和长孙无忌一同前去,还让他们乘御辇同行。所谓的御辇,虽然是皇帝老儿的普通座驾,可毕竟是皇帝身份的象征,平日里谁要是敢摸一下皇帝的御辇,那就得落一个大不敬的罪名,能够爬上去体验一下,实在是祖坟上冒了青烟呀。
裴寂思来想去,觉得做人还是不能太高调,于是委婉的拒绝道:“陛下啊,微臣没有尺寸之功,哪有资格坐您的御辇啊!”
李世民呵呵一笑:“裴爱卿,你辅佐太上皇建立了大唐,而长孙无忌一直跟随在朕的身旁,能和朕一同乘车的,除了你们还能有谁?”
皇帝都这么说了,裴寂也不好意思再矫情。
事实证明,皇帝老儿的专车真的不是啥好东西,裴寂坐在上面,汗流浃背、如坐针毡,可谓是生不如死。每当李世民热情似火,裴寂背后就凉飕飕的。
去南郊的路上,裴寂回想起当年他和刘文静在李渊面前争宠,最终导致刘文静被杀的事儿。不管怎么说,裴寂是李渊的旧臣,刘文静才是李世民的好朋友。想当年,李渊想要诛杀刘文静,李世民却拼死力保,就在李渊犹豫未定的时候,裴寂给刘文静上了一款眼药,最终迫使李渊下达了对刘文静的诛杀令。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轮到李世民做皇帝,裴寂感觉自己的好日子马上就要到头了。事实上,裴寂的担心很快就变成了现实。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629年1月,一个名为法雅的和尚在长安城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据史料记载,法雅和尚是李渊的座上宾,可以随时出入太极宫。事实上,李世民也知道此人的存在,他以为李渊做了太上皇,日子可能会过得很无趣,想找几个和尚道士聊聊天,因此也就没有在意。
谁料想,法雅和尚在太极宫待的时间长了,居然听说了不少前朝旧事、当朝秘闻,法雅也知道这些事儿不能往外说,可他毕竟是个凡人啊,掌握了宫廷的八卦新闻,却不能一吐为快,这是何等的痛苦啊!法雅和尚犹豫了一段时间,最终还是决定将宫禁的秘事说出去,以此彰显自己的通天本事。
李世民得知此事,立即下令回收了法雅和尚的腰牌。
令人没想到的是,法雅和尚居然心生怨恨,将肚子里的存货全都抖了出来。至于说了哪些秘闻,谁也不知道。总而言之,李世民非常生气,他下旨让兵部尚书杜如晦亲自审理此案。据史料记载,审问的结果很快就出来了:法雅和尚一口咬定,是裴寂让他乱说话的。
这可真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啊。
裴寂表示,自己确实和法雅和尚有过一些交集,可他毕竟是李唐的重臣,让一个和尚妖言惑众、诋毁朝廷算哪门子回事儿?难道谣言可以杀死别人吗?裴寂觉得自己很冤枉,因此极力在李世民的面前辩解。
遗憾的是,李世民不想和裴寂讲道理,因为他是皇帝,不需要讲道理。李世民也不想和裴寂讲旧情,因为两人没有私交,全都是旧怨。李世民也不想和裴寂讲政治利益,因为裴寂属于门阀士族,属于李世民重点打击的对象。
李世民:“裴爱卿,啥也别说了!既然出了这种事儿,朕也不好袒护啊,朕决定罢免你的所有官职,夺去你一半的封邑,你尽快回蒲州养老去吧。”
裴寂似乎心有不甘,问了一句:“陛下,臣能否留在长安?”
李世民懵了,你裴寂好歹也是一位政治家,居然还不明白眼前的状况?哥们给你台阶,你自己不会拿着下,还敢违逆哥们的意思?
直到此时,李世民的小宇宙终于爆发了:“裴寂!扪心自问,你的功劳、才学和你如今的地位匹配吗?你能有今日的地位,全都是太上皇宠幸你的缘故。武德年间,贪污受贿的现象屡禁不止,朝廷政务极其紊乱,你应该为此负责。朕念你是开国旧臣,不想依法处置你,让你回归故里,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话说到这个地步,裴寂如果再听不懂,未免就有些愚蠢了。君臣谈话结束之后,裴寂便赶回家收拾东西,打算返回蒲州安享晚年去了。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天下人都知道,裴寂是李渊的入室亲信,炮轰裴寂,其实就是公开打李渊的脸面,李世民能不懂这个道理?李世民既然这样做,肯定有他的道理。
据史料记载,李世民罢免裴寂的官职之后,李渊就表态了:“二郎啊!朕是太上皇,住在太极宫总归不太合适,朕决定搬到弘义宫,把太极宫留给你!”
太极宫是七星级的总统套房,弘义宫是五星级的亲王宾馆,住宿条件和服务质量下降了好几个档次,李渊的心里能舒服吗?可是没办法啊,人家李世民才是皇帝,让他带着满朝文武在太子宫办公,这算哪门子回事儿?
古话说得好,名不正则言不顺,李世民既然是皇帝,就应该住在太极宫,如果让他住在太子宫,外人肯定会猜想,李世民的皇位是不是得来不正?
李渊是个精明的政治家,一生都懂得蛰伏待机、隐忍求生,为何被赶下皇位之后,还敢觍着脸继续霸占太极宫?如果说李世民是个孝子,不敢动李渊动粗,未免就有些侮辱老铁们的智商了。前面已经说过,李渊的底气就在于,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是理亏的一方,李渊就是想要证明这一点!
626-628年,李世民选择居住在太子宫,算是向老爹低头认了错,可老爹始终没有搬出太极宫的意思,李世民也开始着急了。如果继续在太子宫住下去,世人会怎么看待李世民的政权?总不能说,贞观朝就是一个笑话吧?
李渊也明白了,父子之间的斗气也得有个期限,如果要给这个期限规定个时间,那就是两年!形势已经很明朗,老二想借着裴寂的事情,逼迫他交出太极宫的居住权,彻底的完成皇权的交接。历史证明,此事过后,李世民虽然继续打压裴寂,可不再是要死要活,至于对老爹的态度,也开始变得温和起来。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还是说回裴寂吧。
据史料记载,裴寂回到老家后,做起了资深的宅男。河东的官员来拜访?一律谢绝!七大姑八大姨来拜访?一律不见!门人后生来拜访?滚一边儿玩去!裴寂表示,上门的都是麻烦,他只想离麻烦远远的,仅此而已。
遗憾的是,裴寂最怕的麻烦还是找上门来了。当时,蒲州有个叫信行的精神病患者,此人没事就喜欢跑到裴府,和裴寂的门童胡侃八卦,他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看你们家裴公是个有天命的人啊!”
没过多久,这个精神病患者就莫名其妙地死了,看大门的也许是想找裴寂邀功请赏,于是将信行的话转达给了他。
裴寂:“知道了,你先下去吧!”
裴寂开始有点心神不宁了,想想看,长安城的风波刚刚平息下来,蒲州又出现了这样离奇的言论,这是冥冥之中的巧合,还是有人故意在使坏?老天爷可以证明,裴寂确实没心思造反,也没胆量造反,他只想自保求生。
裴寂不敢将此事奏报给朝廷,本能告诉他,想要让这件事情平息下来,只能让所有的知情人都灰飞烟灭,俗称杀人灭口!彼时,精神病患者已经去世,为了保险起见,裴寂找来了亲信恭命,命他去杀掉这个看大门的。
谁料想,恭命居然违背了裴寂的命令,将看大门的给放了。
在裴寂的眼里,杀个门子只是小事一桩,恭命应该可以做好,因此事情安排下去之后,裴寂没有再过问此事。过了一段时间,裴寂让恭命去找封邑的老百姓收租子,谁料想,恭命这小子将收来的粮食全部卖成钱财,然后挥霍一空了!
裴寂得知此事,暴跳如雷,扬言要把恭命扭送给官府治罪。
不得不说,恭命做人确实不太讲究,见利忘义、出卖主人,堪称是古往今来的标准小人。身为裴寂的亲信,就应该有听命行事的政治觉悟,坑老板一把是做人的本分,坑老板两把是额外的福利,坑老板三把,那就是丧心病狂啊!
面对官府的审问,恭命同学坦白承认,自己确实背叛了老板,可为了换取生机,恭命爆出了裴寂的小秘密:裴寂的门童说他是天命所归,裴寂本人也知道此事,可他却隐匿情报,还暗地里杀了门童,裴寂居心叵测啊!
长安方面很快就知道了蒲州的闹剧。李世民本来就想收拾裴寂,这件事无疑给了他绝佳的口实,李世民很快就做出批示,判罚裴寂犯了四条大罪:
罪名一:身居朝廷的三公,却私下和妖人往来。
罪名二:事发之后,大发不满言论,声称国家之兴是其所谋。
罪名三:隐匿妖人之言而不奏。
罪名四:杀人灭口。
李世民对臣僚们说道:“裴寂的重罪,朕即便赐他死罪也不为过,但是考虑到他确实对朝廷有功,就免除他的死罪,发配静州吧!”
静州,位于四川广元市旺苍区,那地方气候潮湿炎热,疫病滋生,对裴寂这种北方人来说,犹如天堂进入地狱,就算有幸不死,也只能留下半条命。
老人们都说,人如果走了霉运,喝凉水都能塞牙,放屁都能蹦到脚后跟,确实是至理名言啊。瞧瞧裴寂,到达静州没多久,当地的羌人就造反了!这还不算什么,部分朝臣开始给李世民递奏折,声称羌人谋反,无非是想拥立裴寂为主,搞自己的独立王国,说不定此事就是裴寂指使的!
很明显,这是朝臣为了迎合李世民,故意找裴寂的晦气。事实上,李世民很想打压裴寂,有私怨,也有政治考虑,可裴寂毕竟是老爹的心腹,又是李唐的开国重臣,也不能对他太过分啊!更何况,裴寂就算是蠢蛋,也不至于干出背叛朝廷的事儿,判处他谋反之罪,有点太欺负人了。
李世民态度坚决:“朕不相信裴寂会造反。”
事实证明,裴寂不仅没有参加暴动,还组织人力平息了羌人的叛乱。
629年,李世民下了一道特旨,让裴寂返回长安休养。遗憾的是,裴寂已经被折腾得不成人样,回长安之后没多久就一命呜呼。李世民随后下诏,追封他为相州刺史、工部尚书、河东郡公,算是全了他的身后之事。
关于李世民和裴寂的恩怨,说到这里其实已经很明白了。
登基之初,李世民想要安抚和讨好李渊,因此一直善待裴寂等元老重臣。可是到了后来,李渊继续霸占太极宫,让李世民的政权非常被动,李世民便借着打压裴寂的机会,正式向李渊提出交换条件。
法雅和尚的供词,李世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李世民的英明,他岂能不知道这是有朝臣暗中指使,想要找裴寂的麻烦?不过,小弟们干的事儿正好符合李世民的政治诉求,他也就顺水推舟罢了。
至于蒲州的事情,裴寂知道有人在找他的晦气,如果将此事上报给朝廷,不正好中了人家的圈套?裴寂选择杀人灭口,完全是人之常情,至于被亲信常恭出卖,实在是出乎裴寂的预料!事实上,李世民也猜出了蒲州事件的隐情,他拒绝相信裴寂谋反的供词,最终将裴寂发配到静州,算是对天下人有了交代。
裴寂到达静州之后,对手直接跳出来诬陷裴寂要造反,这次就连李世民也看不下去了,直接命他们不要胡闹,这才制止了贞观初年对裴寂的政治斗争。
李世民害怕这群猪队友损毁他的英名啊。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封德彝vs萧瑀:一个皮里阳秋,一个心直口快


说完了裴寂,再来说说封德彝和萧瑀。
封德彝,本名封伦,字德彝。爷爷是北齐的太子太保封隆之,老爸是隋朝的通州刺史封子绣,老妈出身范阳卢氏,家族非常显赫。
杨坚开国之后,封德彝投奔到杨素的门下,谋了个首长秘书的工作机会。有一次,杨素找封德彝谈话,封德彝也许是兴奋过了头,结果屁颠屁颠一头栽进了小水沟里。幸运的是,某位路人甲将他救了起来。
这本来是一件很小的事,封德彝也没和杨素提起,可后来杨素知道后,专门找封德彝问了此事:“小封啊,上一次落水,你怎么不和我说呢?”
封德彝气定神闲:“因为这是臣的私事,所以没说。”
杨素招揽了不少能人异士,也算得上阅人无数,可看到封德彝的淡定表现,心里还是很惊奇。想想看,一个23岁的年轻人竟然有如此厉害的涵养功夫,以后肯定有发展前途啊。此事过后,杨素开始对封德彝另眼相看,时常和他谈论政事,终日不觉疲倦,还将堂妹嫁给了他。
595年,在杨素的大力举荐下,年仅27岁的封德彝做了内史舍人。有趣的是,在此后的十多年时间,封德彝在仕途上是几乎毫无寸进,一直到隋朝末年,封德彝傍上内史侍郎虞世基,仕途这才有些起色。
据史料记载,虞世基资质平庸,毫无主政之才,可就是得隋炀帝的喜欢。封德彝看到领导不给力,心里也很着急,为了自己的前程着想,封德彝向虞世基表了忠心,还给他提了个可行性非常高的建议:将皇帝身边有才华的人全都赶出朝廷,然后投皇帝的所好,专挑好听的话讲。
说白了,领导的能力属于三流水平,那就帮他把一流和二流人才全都逼走,这样领导不就是最牛的存在了?在虞世基和封德彝的联手下,隋炀帝越来越听不进逆耳忠言,隋朝的内政也开始败坏起来。
后来,宇文化及发动政变,让封德彝充当恶人,历数隋炀帝的罪过,隋炀帝却反问道:“封德彝,你是个读书人,能够昧着良心说大逆不道的话吗?”
封德彝表示,自己好歹也是门阀世家的后裔,搞点儿政治斗争没问题,可是要他当着老板的面说一些无中生有的诬陷之辞,他确实做不到啊。面对隋炀帝的责问,封德彝羞愧难当,转身离开了江都宫。
619年,宇文化及被杀,封德彝和宇文士及一起跳槽到李渊的公司。李渊表示,宇文士及是个人才,为人正直可靠,江湖的风评非常不错,他还是愿意提供Offer的。至于封德彝嘛,李渊为难了,此人善于谄媚,为人不忠,把他召进公司,会把李唐的朝廷也搅得乌烟瘴气啊?
李渊思之再三,觉得李唐还在创业期,不能搞得太小家子气,因此接纳了封德彝。没过多久,李渊便将封德彝给罢官了。据史料记载,封德彝非常不服气,他找机会给李渊进献了一个“秘策”,至于是什么“秘策”,谁也不知道,不过渊哥倒是龙颜大悦,封他做了内史舍人,随后又将他提拔为内史侍郎。
隋末唐初的许多重臣,骨子里的个性真的很复杂,很难去评判。就拿封德彝来说,为了保住自己的仕途,他能低声下气的谄媚,还能背负不忠不义的骂名,政客的嘴脸一览无余。然而,他们有时候干的事儿,不能不让人奉送掌声。
李世民攻打洛阳的时候,封德彝随军同行,后来洛阳久攻不下,李渊想要罢军回朝,封德彝孤身赶回长安,极力说服李渊改变了主意。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622年,突厥入侵中原,同时派遣使者求亲,李渊征询朝中重臣的意见,大部分人都认为应该答应和谈,封德彝却认为:“和谈没问题,但是要先灭掉突厥人的嚣张气焰,再派人前去和谈。”
总而言之,封德彝的特长就是善于揣摩人心,能猜到领导的心里在想什么,说出的话,做出的事儿,总能让各级领导跷起大拇指。做官能到这种境界,升职加薪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
625年,李渊将封德彝提拔为中书令,让他进入了李唐权力高层。626年,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将封德彝提拔为尚书右仆射,并让他进入了封赏功臣的大名单里,赐实食邑六百户。
再来说说萧瑀。
萧瑀(575-648年),高祖是南梁的开国皇帝萧衍,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梁朝的皇帝,萧瑀算是根正苗红的皇族。9岁那年,萧瑀被封为新安郡王,开挂的一生就此起步,可就在此时,隋文帝一不做二不休,派人灭了西梁政权,至于西梁的皇族,全都到长安去讨生活。
萧瑀只是小小的西梁郡王,想要靠这个不入流的身份在大隋混出名堂,实在是难比登天啊。幸运的是,萧瑀的姐姐嫁给晋王杨广做了正妻,独孤皇后又把她娘家兄弟的女儿嫁给萧瑀为妻,有了这些关系,萧瑀就好混多了。
据史料记载,隋炀帝和萧瑀的关系非常亲密,说起小舅子,那可是长得英俊潇洒,风流倜傥,至于文化水平,那更是出类拔萃。杨广做了皇帝之后,立马就提拔萧瑀做了中书侍郎,给予了很高的期望。
遗憾的是,萧瑀的性情太过刚直,藏不住心事,平日里和姐夫说话,几乎是有什么说什么,毫不顾忌姐夫的心情和面子。隋炀帝被困雁门郡的时候,萧瑀就劝他先下旨赦免高句丽的罪过,然后再安抚军心。
隋炀帝起初是答应了,可危机解除之后,又想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这样一来,隋炀帝就违背了在雁门郡城许下的诺言,隋炀帝的心情很不美好,于是将罪责归咎到小舅子的身上:萧瑀同志,就是你瞎说话,让哥们骑虎难下。这样吧,你去河池(今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做太守,好好闭门思过吧。
当时,薛举起兵造反,将关中闹得鸡犬不宁,萧瑀组织老百姓奋力抵抗,力保河池不失。后来,李世民前去征伐薛举,顺便到萧瑀的家中做客。席间,李世民攀起了亲戚关系,说渊哥是独孤皇后的外甥,萧瑀的妻子又是独孤皇后娘家的人,说起来,李渊和萧瑀的妻子其实是姑舅表兄妹。
有了这层关系,李世民的台词就好说多了:“表姑、姑父啊,小侄离京的时候,老爹交给我一封家书,希望您能前去长安,共商大计。”
萧瑀展开书信,嗅到了李渊的拳拳厚意,当即答应归顺唐朝,并将河池的兵马全都交给了李世民,随后和妻子启程前往长安。李渊大喜过望,在太极宫摆下宴席,款待萧瑀夫妇,并封萧瑀为宋国公、户部尚书,随后加封为内史令。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身为内史令,萧瑀的职责就是传递李渊的决策指令,可渊哥有时候对他非常不满,他总觉得萧瑀做事情很拖沓,以至于朝廷的政令没能及时传达下去。
李渊:“萧爱卿啊,你干活的时候能不能积极一些?”
萧瑀:“陛下!臣做大隋臣子的时候,经常碰到内史省前后传达的旨意不一,下面的官员执行起来感到莫名其妙。考虑到陛下刚刚登基,大唐百废待兴,臣每逢陛下的诏令,都会亲自勘审,务必保证前后政令一致!”
李渊还能说什么,升职加薪啊!
玄武门政变之前,萧瑀担任尚书右仆射。
626年7月6日,李世民封萧瑀为尚书左仆射,封德彝为尚书右仆射。唐朝以左为尊,升官称为左迁,贬官称为右迁,萧瑀是尚书左仆射,自然是封德彝的顶头上司。据史料记载,封德彝能够升任中书令,全赖萧瑀在李渊的面前替他说了好话,单凭这份提拔之功,封德彝就应该报恩。
遗憾的是,封德彝是个标准的政客,对权力和官位有着极致的追求。在封德彝的眼里,萧瑀是他的恩人不假,封德彝不会诋毁他什么,可是搞搞阴谋诡计总是可以的吧?不然,岂不是对不起这么多年职业生涯积累的政治经验?
萧瑀做事情很稳,既然封德彝是自己推荐的,自然有看重他的地方。每次在尚书省商议政事,萧瑀总会和封德彝进行充分的讨论。
萧瑀:“封大人,你看长安东市怡红院的头牌姑娘秋娘,姿色怎么样?”
封德彝:“好!好!好!领导的眼光果然了得,这个秋娘不仅脸蛋长得好看,一手吹箫的绝活更让人赏心悦目啊!”
萧瑀:“嗯!既然如此,你我一同向陛下推荐这个秋娘怎么样!”
封德彝:“没毛病,您带着我一起去吧!”
就这样,两人结伴而行,打算找李世民汇报心得。
萧瑀:“陛下,臣和封大人都认为,长安东市怡红院的头牌姑娘秋娘长得貌美如花,风姿绰约!您可以试一下。”
李世民:“哦?封大人,可有此事?”
封德彝表情有些奇怪,回答道:“陛下,秋娘的姿色确实不错,但是局部有明显的缺点,臣为了陛下考虑,暂不推荐。”
萧瑀懵了,咱不是已经说好了吗,你这是闹的哪一出?
萧瑀是个耿直的人,他觉得封德彝可能是临时起意,或许有他自己独到的看法,因此没有想太多。可是到后来,萧瑀算是看明白了,他每次找封德彝说话的时候,封德彝要么点头认可,要么沉默不语,显得自己还没想好,可每次奏事的时候,封德彝却在李世民的面前夸夸其谈,说得比萧瑀还要到位。
原来是心机深沉,喜欢给领导挖坑之辈啊。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萧瑀算是想明白了,封德彝不是良善之辈,既然如此,那就决裂吧,以后各搞各的,各凭本事争取皇帝的认可。当时,萧瑀是尚书左仆射,封德彝是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和宇文士及是中书令,高士廉是侍中,再加上礼部尚书长孙无忌、兵部尚书杜如晦等重臣,构成了贞观初年的行政核心。
这几个人之中,宇文士及从来不参与政治斗争,对权力的欲望很小,高士廉是长孙皇后的舅舅,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可以说是李世民的自己人,根本不需要争宠。至于房玄龄和杜如晦,那就得另说了。他们俩虽说是李世民的心腹,可毕竟不是皇亲国戚,想要稳固自己的地位,要么迎合老板的心思,要么干掉潜在的敌人,比如封德彝和萧瑀。
客位看官,别以为房玄龄和杜如晦在历史上的名气很大,风评也很高,就是什么好鸟。若论公正无私的政治立场,他们确实应该心中有愧。据史料记载,这对贞观名臣为了迅速上位,决定统一阵线,处处偏袒封德彝,将矛头直接对准了出身好、为人正直、办事踏实的萧瑀。
以房玄龄和杜如晦的精明,怎么会不知道封德彝善于谄媚的本性?然而现实很打脸,如果让有能力、有品德的萧瑀上位,秦王府的旧臣就没有出路,如果要他们做出选择,那就是先干掉萧瑀,再干掉封德彝。
想想看,萧瑀被自己的下属背叛,又被中书省和门下省的长官孤立,这日子还怎么混?没过多久,萧瑀就给李世民上了一道密折,将朝中的大臣都吐槽了一遍,并坦承自己这官做得很累。谁料想,李世民看了之后,非但没有同情萧瑀,反而对他产生了严重的不满。
626年10月25日,李世民带着朝臣们商议政事,萧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随后遭到了光禄大夫陈叔达的反对。萧瑀想了想,房玄龄、杜如晦和封德彝挑衅他也就罢了,你陈叔达算个什么玩意儿,也敢质疑我?太欺负人了吧!
于是乎,萧瑀满腔怒火,在朝堂上和陈叔达吵了起来,态度之恶劣,气氛之浓厚,堪比后世菜市场大妈的骂街。李世民顿觉脸上无光,于是站出来劝和,有趣的是,萧瑀和陈叔达正在兴头之上,直接无视了李世民的存在。
李世民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
想想看,李世民刚刚登基,两个前朝老臣居然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争吵,还不把他放在眼里,这实在是太恶劣了。
李世民直接掀翻了桌案,愤怒的离席而去,只一会儿,便有人拿着诏书前来传旨:尚书左仆射和光禄大夫陈叔达二人,身居相位,却不顾朝廷礼仪,对陛下犯下不恭之罪,特赐免除所有官职,回家闭门思过!
李世民本来就想拿武德旧臣开刀,只不过找不到合适的借口,如今萧瑀和陈叔达自己犯错,李世民自然是求之不得啊。更何况,李世民掀翻了桌子,也算是给自己立了威。不得不说,这是一石二鸟的效果。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ty_143280213 2020-11-07 15:06:47
一篇好文,因为作者的评论回复废了,追到现在,客观来说,作者应该是杨广迷,文章太多偏向杨广的观点,遇到读者的异议,也是长篇解释,真正写历史,第一就要客观,第二要真实,第三要忘我,如果翻看一页,结果一页里正文没多少,全是作者跟读者因为某个观点的长篇大论,慢慢就没了追下去的兴趣
-----------------------------
感谢你的评论,能感觉到你的善意。如果你读的再详细点,会发现许多读者都是带着恶意来的,要么给我戴杨广粉的帽子,要么说我是翻案。我不回应,就默许了别人的裁定,我回应时有些激烈对激烈的,但基本都给出了我的解释,也就是你看到的长篇大论。我是作者,也是凡人,被人冤枉误解,按正常人的反应给予回击,这叫真实。
至于客观,基于史料,给出自己的逻辑和结论,这就是客观。也许某些人要求的客观,就是翻译史书,啥也别说。但你发现没有,史书也是有评价和道德倾向的,通俗史作者的立场就是能辨别,能盘逻辑,有自己的观点。不能因为读者先入为主的认知,觉得别人的观点不符合他的,不符合大众的,就是不客观,你觉得呢?

隋朝这段历史,是我最想详细写第二遍的,因为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就比如杨广下江都,那江南的社会背景,民风,底层矛盾究竟是怎么样的,杨广为何要去,大家都不知道吧?可惜,读者群里没一个人给我留言讨论这些的,大家还停留在评价杨广的性格这个层面。说句不好听的,还是没有基于事实的评价,因为这对不研究史料的人来说,是最简单表达自己观点的方式。
这段历史,还需要大家来一起探索,而不是黑粉论,随意盖棺定论。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萧瑀回家养老,封德彝自然是最高兴的人。想想看,他是尚书右仆射,房玄龄、杜如晦等人都力挺他,只要李世民点头,他就可以升任尚书左仆射。
接下来的几个月,封德彝在大事小事上都喜欢极力表现,希望能得到李世民的认可,进而把首席宰相的位置捞到手。问题是,李世民能不明白封德彝的小心思?他不清楚封德彝的人品?封德彝越是爱表现,李世民越是晾着他。
627年1月3日,李世民在宫中设宴,席间演奏着《秦王破陈乐》。
李世民酒到半酣,得意地感慨道:“想当年,朕奉太上皇的诏命东征西讨,民间于是流传着这个曲子。此曲虽然不具备文德之乐的温文尔雅,但是却和朕的功业非常匹配,所以朕一直就很中意啊。”
封德彝看到李世民的心情不错,于是奉送了一记马屁:“陛下以神武之才平定天下,所谓的文德,怎能拿来形容您呢!”
封德彝的特长是揣摩人心,可这一次确实失算了。
在封德彝的眼里,李世民在马背上夺取天下,肯定喜欢以武德来标榜自己。他哪里知道,人都喜欢追求完美,如果他拥有武德,肯定希望标榜文功,如果拥有文功,肯定喜欢标榜武德。打个比方来说,某人拥有公司董事长和协会会长的头衔,如果是遇人递名片,多半会递印有协会头衔的名片,因为会长可以提高他的品位,至于董事长的身份,大家都知道啊!
总而言之,封德彝想要拍马屁,可是没赶到点上。
李世民正在自我陶醉的状态,听到封德彝一番不着调的话,心情顿时就跨了下来,严厉斥责道:“平定天下需要借用武力,可治国理政却要仰仗文才,武的妙用应该随时势的变化而有不同。你说文不如武,此言差矣!”
封德彝急忙磕头谢罪,李世民却懒得再理他。
李世民曾经给宰相们说过,希望他们可以为朝廷举荐一批贤能可用的人才,房玄龄、杜如晦、杜淹等人都有成功的案例,唯独封德彝稳坐如山。
李世民于是叫来了封德彝,问道:“封爱卿,朕不是让你为朝廷举荐青年才俊吗,为何你到现在也没啥动静啊?”
封德彝:“陛下,不是我办事不力,是当今世道,真的找不到奇才啊!”
李世民顿时就不开心了,人家都说,太平盛世最容易出人才了,封德彝说没有人才,岂不是说贞观一朝还不够给力,太平盛世还没到来?更何况,房玄龄、杜如晦等人都可以举荐人才,封德彝却说没有,这是何道理啊?
李世民:“封爱卿,朕又要批评你了,君主用人如同用器物,必须要关注他的长处。古代的明君治理国家,难道是找其他朝代借的人才吗?朕看你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有识人之才,而不是怪这个时代不出人才!”
说白了,李世民给封德彝留了些许面子,没说他为了自己的私利,刻意打压人才。封德彝心中本来就有愧,被李世民这样一说,当即落荒而逃。事情进展到这儿,封德彝也明白了,李世民绝不会把尚书左仆射的头衔再给他。
627年5月,封德彝在尚书省办差的时候突然病倒,李世民得知消息,立即前往探视,并用乘舆将他送回家中。627年6月,封德彝因病去世,享年60岁。
李世民下诏:追封封德彝为司空,赐谥为明,辍朝三日。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十多年后,有人对李世民说起一件事:封德彝在秦王府办差的时候,曾经和李建成过从甚密,搞了脚踏两只船的把戏。治书侍御史唐临给李世民上奏,希望朝廷能够追问封德彝的罪责,李世民下诏让群臣商议,最后决定将封德彝的谥号改为“缪”,将所赠官职一律撤销,所受食封一律削除。这些都是后话。
封德彝的突然去世,让李世民有点儿措手不及。
现状很清楚,尚书左仆射和尚书右仆射都是空置的岗位,朝廷的最高权力机构完全处于真空状态,肯定不是长久之计啊。事实上,李世民可以提拔的人才有不少,比如房玄龄、杜如晦、杜淹,问题是,李世民有他自己的顾虑啊。
前面已经说过,李渊此时还霸占着太极宫,父子之间的关系颇为紧张,李世民打压武德朝臣是肯定的,可他刚刚登基,如果清除老爹旧臣的动作太大,可能会引人非议。因此,李世民想到了赋闲在家的萧瑀同志。
627年6月12日,李世民下诏:恢复萧瑀尚书左仆射之职。
李世民并不喜欢萧瑀,也没打算让他长期担任首席宰相,这项任命书发布不久,李世民就提拔大舅哥长孙无忌做了尚书右仆射,和萧瑀一同执掌中枢。
客观地说,长孙无忌是玄武门的大功臣,长孙皇后的亲哥哥,李世民的绝对心腹,早就应该是宰相班子的成员。然而,长孙皇后却坚持认为哥哥是外戚,不应该执掌中枢,否则就是将长孙家族带入无底的深渊之中。
起初,李世民还挺赞赏老婆的态度,因此对长孙无忌搁置不用,可随着封德彝去世,萧瑀又跟不上他的节奏,尚书省得安排个亲信主事啊!再者说,长孙无忌的政治智慧确实超乎常人,治国理政也是一把好手,李世民不可能因为他是亲戚就特别“关照”吧,难道这对长孙无忌是公平的?
李世民最终驳回了长孙皇后的请求,强制启用了长孙无忌。
没过多久,北边传来了好消息:颉利可汗重用汉人赵德言,结果此人在突厥收揽党羽,排除异己,又擅自改变了突厥人的许多风俗,使得政令严苛复杂,引起了突厥本族的一致声讨。颉利可汗不想就此妥协,于是疏远本族,亲近其他的部落,惹得突厥内乱不已,再加上遭遇雨雪天气,突厥几乎一蹶不振。
当时,许多朝臣都建议李世民出兵攻打突厥,趁机扬眉吐气。
李世民非常淡定,他找来了萧瑀和长孙无忌,打算考一考两位宰相大人的政治智慧:“颉利君臣昏庸残暴,乃是自取灭亡。然而,大唐刚刚和突厥人订立了盟约,如果出兵,师出无名啊;如果不出兵,恐怕又要失去机会,怎么办呢?”
萧瑀张口就来:“陛下,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啊,打吧!”
萧瑀也不想想,如果大唐可以和突厥开战,当时李世民在长安城西早就把颉利可汗的大臣一锅端了,何必等到今日?
李世民听了萧瑀的话,似乎有点失望。
长孙无忌沉思了一下,稳稳地说道:“陛下!突厥内乱,但是并没有出兵劫掠大唐的边境啊,如果咱们出师征伐,就要承担背信弃义的骂名。更何况,一旦开启战端,生灵必将涂炭,臣认为此时不应该出兵!”
瞧瞧,这才是皇帝需要的大局观。长孙无忌为我们现身说法,身为员工,就应该为老板思虑周全,不能以个人的喜恶来决定国家大事。
遗憾的是,萧瑀的第二次宰相生涯也没持续多久。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627年11月,唐俭出使东突厥,萧瑀写了 ,希望唐俭能够带给避难突厥的姐姐萧氏,谁料想,唐俭刚离开长安,有人就将此事给捅了出来。随后,萧瑀以私通隋朝皇后的罪名,被李世民罢免相职,查明情况之后,第三次入相。
事实上,萧瑀一生六次入相,六次罢相,也算是一个奇迹。说白了,萧瑀的性格太过刚直,有时候说话直来直去,让同事们倍感难受,职场关系非常紧张,李世民就算能用他,政治生态也不允许他的存在。
据史料记载,萧瑀每次商议朝政的时候,总喜欢发表看法,而且说的话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让人无法反驳。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在萧瑀的面前就像是小学生一样,他们虽然认可萧瑀的话,可就是不服气,拒不执行!
不仅如此,房玄龄、杜如晦等人虽然是名臣,可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缺点,甚至还有些违法的行为。不过,这也是官场的潜规则,大家的屁股都不太干净,所以互相遮掩,都怕别人捅破这层窗户纸。
遗憾的是,萧瑀偏偏想做朝堂的搅屎棍,把大家的老底全都揭了出来。在李世民的眼里,朝臣们但凡有一技之长,他都愿意去用他们,至于缺点或者罪过啥的,能免则免,你好我好大家好呀!李世民既然不想处置别人,那就只好冷落萧瑀,这也是萧瑀屡次罢相的原因。
罢相归罢相,讨厌归讨厌,贞观一朝,李世民对萧瑀的品德还是挺认可的。李世民写过一首诗,专门赞扬了萧瑀耿直忠正的性格。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这也算是贞观君臣的一段佳话吧。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魏征的前世今生

对李世民来说,武德旧臣治国理政的水平确实很一般,他是有伟大理想的皇帝,也想干出一番事业,自己牛不算真的牛,他需要一批能臣干将,能够在关键时刻为他出谋划策。因此,贞观一朝的权力还需要继续洗牌。
627年8月19日,侍中高士廉被人举报隐瞒信息,李世民将他罢免。9月12日,中书令宇文士及被降职为殿中监,御史大夫杜淹参预朝政。
628年1月,某位大臣给李世民递了个秘密奏折,状告长孙无忌权力太大,又是皇帝的亲戚,很容易形成外戚专政的局面。
客观地说,朝臣们也不是故意挑事儿。唐朝立国之初,制度还不完善,朝廷大事由皇帝和几个开国功臣说了算。就拿中央政府的编制来说,尚书省除了左右尚书仆射、六部尚书之外,下面全是跑腿的小弟。至于六部侍郎、侍中,截至目前,朝廷并没有设置这样的岗位,因此宰相集权的现象非常严重!
不过,李世民非常豁达,他将告状的奏折拿给长孙无忌,安慰道:“小舅子啊,朕对你没有丝毫的怀疑,朕担心和你之间产生隔阂,这才把奏折给你看!”
不仅如此,李世民以为朝臣在搞政治斗争,因此在开朝会的时候公开表态:“朕最信任长孙无忌了,你们这些朝臣就不要瞎吵吵了!”
长孙无忌是个聪明人,李世民越是这样,他越觉得不安。事后,长孙无忌递交了辞职书,还让长孙皇后劝说李世民,这才从尚书右仆射的位置退了下来。
629年2月,也就是李渊交出太极宫的控制权,裴寂被李世民打压之后,秦王府的势力开始走向了前台。李世民下诏:任命房玄龄为尚书左仆射,杜如晦为尚书右仆射,尚书右丞魏征为秘书监,参预朝政。
房玄龄和杜如晦就不用多说了,魏征的戏份必须给足了。
魏征(580-643),钜鹿人(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
魏征的老爹做过小官,可后来家道中落,清贫得一塌糊涂。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魏征别无选择,只能种地,或者干点儿小买卖糊口。有趣的是,魏征虽然是个穷二代,可是对耕田种地毫无兴趣,他始终觉得,自己应该有一颗大志,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飞黄腾达,光宗耀祖。
梦想可以有,可日子还是得过下去,现实还是得面对啊!壮志未酬之前,魏征只能在家里混吃混喝,做个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啃老族,到后来觉得不太好意思,于是找了个道观,出家为道士,一来读书方便,二来吃公家的粮食。
起初,魏征和大部分普通青年一样,空有一番雄心壮志,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可就是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能干什么。魏征在找不到人生方向的情况下,不得不博览群书,慢慢充实自己,后来发现天下开始大乱,于是学习苏秦和张仪,把纵横之学搞得炉火纯青,在当地算是小有名气。
有能力很重要,可是想要发达,也得有人生机遇啊。
隋末天下大乱,武阳郡丞元宝藏也起兵造反了,他听说魏征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因此给他发了offer,希望他担任典书记一职。说白了,就是元宝藏军中的专职秘书,专门负责起草军中的文书,收发机密文件。
元宝藏虽然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可对魏征来说,典书记却是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每次老板交给他任务,魏征都会拿出十二分的态度去完成。
没过多久,一个改变魏征命运的机会悄然降临了。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mogule2017 2020-11-13 17:40:32
没仔细看,不过是巨著,写了2年,才写到太宗初期,写到朱温篡唐,那得再写好几年
-----------------------------
不会的,进展比这个快,感谢兄台支持~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当时,瓦岗军的李密混得风生水起,成了中原地区的头号人物,元宝藏于是让魏征写信,表示要做李密的小弟。据史料记载,当时不少起义军都给李密写了信,可唯独元宝藏的信件让他印象深刻,文辞华丽不说,马屁拍的恰到好处。
有一天,李密和元宝藏闲聊,无意间谈到了这封信,李密先是高度赞扬了这封信的水准,随后问道:“元老弟,这封信是不是你的手笔?”
得到大老板的夸张,元宝藏自然很得意,可他并没有厚着脸皮说假话,他在关键时刻顶了魏征一次:“这是我军中的魏征所写!”
有时候,领导的一句话就可以决定你的命运。
李密很欣赏魏征的才华,因此强行将魏征挖了过去。当时,瓦岗军是最豪华的造反集团,对有理想、有抱负的魏征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就业机会,在奔前程的路上,应该马不停蹄啊!据史料记载,魏征刚入职没多久,就针对当时群雄逐鹿的局势,给李密上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十策”,可谓是道道见血啊。
遗憾的是,李密是个志大才疏的人,他总以为自己是最牛的,至于魏征的建议,呵呵!更何况,李密招揽魏征并不是因为他的谋略出众,而是他的文采非比寻常,在李密的眼里,魏征只是个秘书,秘书就得干秘书的活儿。至于战略,那是李密和军中的高级谋士应该操心的事儿。
魏征吃力不讨好,反倒让李密对他喧宾夺主的行为心生不满。
魏征有自己的雄心,他投奔李密,并不是为了混日子,为了出人头地,魏征没事就喜欢拉着李密的团队分析局势,畅谈瓦岗军的前景。
然而,瓦岗兄弟都是农民和流匪,和魏征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魏征和他们对话,完全是对牛弹琴、鸡同鸭讲。这一时期,魏征过得非常压抑,可他并没有跳槽,毕竟瓦岗军是最大的造反组织,离开李密,魏征还能去哪儿?
后来,李密和王世充在洛阳城下进行最后的对决,李密占据洛口仓,钱粮充足,军势浩大,王世充占据洛阳,钱多粮少。
魏征兴致高昂的谏言道:“老板!我们应该坚壁清野,坐等王世充的军粮耗尽,到时候他必然会主动出击,我军以逸待劳,一战可定天下啊。”
瓦岗军长史郑颋泼了一盆冷水:“你这是老生常谈。”
魏征的肺都快气炸了,就事论事,干吗要进行语言攻击啊,魏征怒吼道:“这明明是奇谋妙计,为何说是老生常谈?”
很遗憾,没人接他的话茬。

楼主:九皋寒叟

字数:58405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8-05-05 18:40:02

更新时间:2021-01-28 02:31:35

评论数:784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