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细说隋唐史(连载)-140万字连续更新

细说隋唐史(连载)-140万字连续更新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魏征在军中根基不深,不受李密的待见,又遭到同事们的围观吐槽,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可即便如此,魏征还是兢兢业业,死守着行政秘书的岗位,一直到李密兵败洛阳,魏征才和李密一起投降了李渊。
在渊哥的眼里,李密还是很有江湖地位的,他收编李密,一来是要把海纳百川的政治姿态做足了,二来是要控制住李密的行动自由,让他失去翻身的机会。
在长安的这段日子,李密很不受渊哥的待见,魏征也受到了牵连,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事可做。魏征想了想,不能眼看着自己的青春年华蹉跎殆尽啊,于是私下给李渊上奏,希望能够前往山东,招降造反派的势力。
在李渊的眼里,魏征是个毫不起眼的公务员,为了不打压魏征的工作积极性,李渊给他赏了给秘书丞的头衔,让他前往黎阳招降李密的旧部徐世勣。事实上,魏征的招降工作非常顺利,可就在徐世勣答应归降之际,窦建德率军南下,夺了黎阳仓不说,还生擒了徐世勣和魏征。
窦建德比李密爱惜人才,他得了魏征,立马给了个高级offer:起居舍人。
起居舍人是记录皇帝一言一行的文官,级别不高,却能接触很多机密,而且长期混迹于皇帝跟前,做宰相是迟早的事儿。当时,窦建德混得风生水起,魏征也跟着水涨船高,可就在魏征走向人生巅峰的时候,一个人出现了。
不错,此人就是魏征的终极老板,秦王李世民。
窦建德被灭之后,魏征的地位非常尴尬。想想看,明明是朝廷的大臣,却做了敌人的起居舍人,如今新东家倒闭,又得找老东家混饭吃,多尴尬啊。
魏征表示自己很迷茫,前途一片黯淡啊!
据史料记载,李渊已经忘记了魏征的存在,李世民似乎也对他不太感冒。不过,太子李建成却对魏征的才华很感兴趣,就在魏征落魄潦倒的时候,李建成抛出了橄榄枝:聘用他为太子洗马,来太子府,以后管吃管住。
太子洗马可不是给太子洗马的官员,文言文中的“洗”通“先”,意思是太子的马前向导,也就是太子的主要参谋。不过在唐朝,太子洗马主要管理太子宫的图书,官居从五品,虽然做的事儿不咋地,可毕竟是太子的人,发展潜力不可估量!有了这层期许,魏征干活自然更加卖力。
李建成是谁,人中龙凤,气度不凡啊,魏征自然不需要教他如何做人,魏征的工作就一个:盯着秦王府,盯着那个野心勃勃的李世民。在魏征的眼里,李建成各方面都比李世民要优秀,唯独军功不如李世民,因此平定刘黑闼的时候,魏征劝李建成找老爹要带兵的机会,最终建立功业,压制住了秦王府的势头。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天边有彩云2018 2020-11-20 08:52:24
魏征也算是命运不顺的人了,跟了那么多领导。任何年代,跟对领队才是王道
-----------------------------
是这个意思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遗憾的是,太子府和秦王府为了争夺最高权力,最后变得势同水火,阴谋诡计已经满足不了大家的胃口,双方剑拔弩张,打算大干一场。魏征已经预感到局势恐怕会彻底失控,因此劝李建成早点动手除掉这个野心勃勃的二弟,可李建成心慈手软,一直没有动手,直到最后的玄武门之变。
李建成被杀,魏征的去向自然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
李世民找来魏征,问道:“你为何要离间太子和我的关系?”
这话问的,实在是有伤魏征的智商,秦王府和太子府天生就是敌对的,还需要他去离间吗?魏征不想纠结这个问题,于是不卑不亢地回答道:“太子如果听从了我的建议,就不会有今日之祸!”
客观地说,李世民打败窦建德之后,确实没有注意到魏征的存在,可与太子府相斗的这些年,魏征的能力和才华慢慢为人所知,李世民是有耳闻的。如今,魏征当着死敌的面,居然敢放出豪言,无所畏惧,就这样的硬骨头臣子,李世民表示,有多少,他就想要多少。
李世民豪气干云:“魏征同志,本太子不杀你,而且要重用你!你就委屈一下,先做个太子詹事主簿吧。”
詹事主簿隶属于太子詹事府,汇报对象是太子詹事,而太子詹事则是太子府的大管家,管着所有的人和事,魏征身为大管家的秘书,属于二线预备队员。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魏征:只做良臣,不做忠臣
怎么用魏征呢?李世民一直没有想太好。
论才华,魏征虽然出类拔萃,可还谈不上领袖群伦,给他房玄龄和杜如晦的政治地位,有点抬举他了。要说性格呢,魏征耿直,为人不惧强暴,李世民不怕他和别人结党营私,把他提拔为贴身近臣,肯定能烦死人,可要是用得好,确实也能起到规劝的作用。
626年9月,李世民升级为皇帝,魏征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从太子府詹事主簿升级为谏议大夫(正五品)、钜鹿县男。与此同时,李世民还有一道旨意,让魏征立即前往河北安抚局面,授予便宜行事之权。
据史料记载,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最不放心的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散落在各地的旧部亲信,朝廷虽然下发了赦免他们无罪的诏书,可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敢把自己的命运交给李世民去裁决,也不是每个人都乐意投降李世民。
对李世民来说,如果让秦王府的人出面招降,说不定会闹出什么风波,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太子府的魏征出面,顺便考察一下他的忠诚度和能力。
魏征行进到磁州(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的时候,刚好碰到朝廷的军队押送李建成的亲信李志安、齐王府的护军李思行前往长安。
魏征:“嘿,你们这是干什么呢?”
押运将军:“奉旨意,押送逆党成员回长安受审!”
魏征:“你才是逆党,你全家都是逆党!哥们奉命出使的时候,朝廷已经下旨赦免了前太子宫和齐王府的属官。如今,你们大摇大摆的押送李思行等人返回长安,岂不是让旁人对朝廷的政策产生怀疑吗?就算陛下再派遣安抚的使者,谁又会相信他呢?你们还是将这两个人放了吧!”
按理说,魏征有便宜行事之权,不需要向李世民中途汇报,可他处理完此事之后,专门写了一道奏折,将此事的过程和他的想法告诉给了李世民。
李世民拿着魏征的奏折,越看越高兴。魏征手里拿着尚方宝剑,却还不忘记给老板汇报工作,说明他懂职场的规则,是个讲究的人。魏征能够为大局着想,说明他已经淡忘了李建成幕僚的身份,这才是国之栋梁,而非人臣私器啊。
随后的日子里,李世民经常将魏征召入太子宫谈话。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魏征一肚子的才华,可惜没遇到明主,如今李世民给了他施展才华的舞台,而且对魏征提的建议和要求无不应允,这让魏征如同打了进口鸡血一般,兴致高昂。据史料记载,半年的时间内,魏征给李世民提的建议便超过了两百条。
这简直就是个丧心病狂的话痨啊。
没办法,李世民刚刚掌权,朝廷内外乱作一团,大小事务杂乱无章,李世民想要有一番作为,必须依靠魏征这样的“思想家”。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征战不已,人口损失极为严重,李世民上台之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兵源匮乏。问题是,李世民想要打东突厥,又不得不提前做出战略部署啊,封德彝给李世民提了个建议:“朝廷不需要和以前一样,只征召年龄在18岁以上的人,凡是家中次子身体强壮的人,均可以入军听用。”
魏征听说之后,立即进宫劝阻,就是不准李世民签署敕令。
李世民怒了:“魏征,你给朕说清楚,那些身强体壮的人都是奸诈之人,他们为了逃避兵役谎报了年龄,朝廷这样征召有什么不可以?”
魏征毫不客气,话锋直指李世民:“陛下!天子用兵,不在乎兵力的多少,在乎御兵之人是不是得法。说白了,如果御兵之道很好,现在所征的强壮之人就够用了,哪里需要这么多的闲人?”
李世民不明觉厉,一时语塞。
李世民心想,一向吹嘘自己用兵如神,如果反驳魏征的观点,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如果承认魏征的话有道理,这往后的日子可不好过啊。
事实上,李世民正在考虑如何回答的时候,魏征已经快速转换了话题。他把这件事引申到李世民的诚信问题,开始在人品上对李世民进行了敲打。
魏征:“陛下,您即位之时就说以诚信御天下,想让天下百姓也和您一样诚信,可是现在呢?这还没做几天皇帝,就失信了好几次啊。”
李世民是个骄傲的人,听到魏征抨击自己的人格,显得有点错愕:“魏征,你给朕说清楚,朕那里失信于人了?”
魏征:“您即位的时候,是不是说免除百姓拖欠国家的赋税和债务?”
李世民:“是啊,朕不就是这样做的吗。”
魏征:“非也!有关部门认为,老百姓亏欠秦王府的财物,并不属于国家的财物,因此仍旧在征求索取。问题是,陛下由秦王升为天子,秦王府的财物不是官家之物,那又是什么呢?”
李世民顿时语塞。
魏征才不管李世民的心情,继续在下面噼里啪啦说了一堆。
李世民差点气乐了:“魏征啊,朕以前对你的感觉就是非常的固执,觉得你不会处理朝政,不过现在看来,你确实还是有点儿能耐的。居然能把国家大事说得头头是道,不错,确实是这样,如果政府的号令不明确,底下的百姓确实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做,朕的过错非常大啊!”
李世民:“既然这样,朕就收回成命,另外赏赐你一个金瓮吧!”
说白了,在李世民的眼里,魏征的特长是耍耍嘴皮子,搞搞诡辩,李世民这才给他封了个谏议大夫的头衔。不过此次事件之后,李世民的态度开始转变了,魏征不仅嘴上功夫好,对国家大事的见解还非常独到,这人必须得重用!
627年,李世民下诏:封魏征为尚书左丞(《资治通鉴》写的尚书右丞,《旧唐书》等写的尚书左丞)。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写到这里,得稍微普及一下唐朝初年的官职级别了。
总而言之,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是最高的权力机构,三大部门的扛把子是名副其实的宰相。虽然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给人的感觉是中书省是最牛的,尚书省只不过是干活的,可事实并非如此。
尚书省的长官是尚书令:官居正二品。因为李世民做过尚书令,所以后来直接取消,再也没有人荣获这样的高位。
尚书左右仆射:官居从二品;尚书省的最高长官。
尚书省各部尚书:官居正三品。
尚书省副手,尚书左丞:官居正四品上。
尚书省副手,尚书右丞:官居正四品下。
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官居正三品。
中书省的副手,中书侍郎:官居正四品上。
门下省的长官,门下侍中:官居正三品。
门下省的副手,门下侍郎:官居正四品上。
官场的规矩是官大一级压死人。
中书令和门下侍中到了尚书省,也不过和各部的尚书大人平起平坐,从扛把子的地位来看,尚书省的实际地位要比中书省和门下省稍微高一些。尚书左丞是正四品上,而且是尚书省大老板的副手,已经算是储备宰相了。
当时,房玄龄、杜如晦这种级别的人都还没有混到尚书省,魏征却能以火箭般的升迁速度混到尚书左丞的位置,这让朝中不少人都眼红得很。当然,一个人的升迁速度高于所有人的时候,肯定会受到别人的猜忌。
这不,魏征刚刚升了官,还没开始做事呢,就有人给他上眼药了:状告魏征私自提拔自己的亲戚为官!李世民前脚刚刚提拔了魏征,后脚便出了这档子事,他的心情自然不太好,因此责令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
温彦博调查之后,得出了明确结论:魏征是清白的。
李世民心知肚明,这是有人在背后捣鬼,不管是出于保护魏征的目的,还是免得自己识人任贤的英明受损,李世民都觉得有必要提醒一下魏征同志:“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
如果是一般的臣子,肯定要趁机表示一下对皇帝的感谢,顺便立个保证,以后坚决不会再发生这种事儿!
遗憾的是,魏征真的不是这种套路。前来传旨的宦官刚刚离去,魏征便穿上了官服。心想:李世民这孩子,真是一天不教训,就敢蹬鼻子上脸啊!
魏征:“陛下,臣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哇。”
李世民有些莫名其妙,这又是来的哪一出啊?
魏征:“臣请求陛下,要让臣做一个良臣,而不要做忠臣。”
李世民倒是很感兴趣,询问魏征什么叫作忠臣,什么叫作良臣。
魏征不疾不徐地说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君臣能够共享富贵尊荣,是为良臣;当着皇帝的面苦谏,却得不到皇帝的重视,以至于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
李世民最喜欢研究君臣关系理论了,魏征的发言让他耳目一新、振聋发聩,当即兴奋的不成人样,口头表扬不说,还给魏征送了五百匹绢,以资鼓励。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魏征出山之前,在道观里学习纵横之术,说话的功夫相当了得。做了李世民的臣子之后,魏征慢慢摸索出了一个说话的套路:先说他的理论,占据道理的制高点,然后再说皇帝的做法不符合他的理论。道理都是天下通用的,魏征的这个套路,别说李世民无法反驳,就连同事们也无力反驳。
李世民很喜欢研究历朝历代的君主,有一次,他读到隋炀帝的文集,觉得感悟很多,于是把小弟们叫进宫中,打算开个读书会。
李世民:“同志们啊,朕翻看了《隋炀帝集》这本书,才知道隋炀帝的学问竟然如此了得啊。他也知道尧、舜二人的许多故事,对夏桀和商纣两个亡国之君也有一些论述,可他后来为什么也做了亡国之君呢?”
魏征把这些故事背得滚瓜烂熟,于是当仁不让地说道:“皇帝嘛,即便是圣人,也要听从别人的劝谏,只有这样文臣才能够贡献智慧,武将才能死心塌地地卖命。隋炀帝这个人恃才傲物、刚愎自用,一直以来就瞧不起下面的人,所以大事小事都由自己决定,以至于亡国都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如果要搞个贞观朝的谏言次数表,魏征绝对排第一,而且第二名与之相距甚远。这么多的谏言,如果说每一条都是大道理,每一条都是对的,恐怕也没人会相信,魏征的特点是逢事必谏!
有一次,魏征告假去祭扫祖墓,回来之后,竟然发现李世民没去外面游玩,于是好奇地问道:“陛下,大家都说陛下想要巡幸终南山,外面的仪仗队都已经严阵以待,可您最后却又没去,这是怎么了?”
李世民苦笑道:“爱卿啊,朕起初确实有这个打算,可又害怕你来叽叽歪歪,所以中途就改变主意了。”
还有一次,李世民得到一只上好的鹞鹰,于是带着它在后花园玩耍,正玩得兴起的时候,远远地瞧见魏征朝这边走过来了。李世民明白,魏征又要来给自己上课了,他又不好把鸟给丢掉,只好藏在怀里,打算等魏征离开后再处理。
魏征估计也看到了李世民的鸟,他又不好意思逼李世民把鸟交出来,为了让李世民长点儿记性,魏征站在那里口若悬河,从朝廷大事讲到百姓的小事,从上古的帝王讲到前朝的皇帝,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魏征便大摇大摆的出宫去了,留下李世民在那里抚摸着死在怀里的鹞鹰。
李世民讨厌魏征吗?
客观地说,贞观初期,李世民需要魏征这样的谏臣时刻规劝他。李世民以不光彩的手段从李建成手中夺得江山,无论是别人要求他干好这番事业,还是他原本就想要开创一番盛世,魏征这样的人都是他最需要的。
魏征的善谏和李世民的海纳百川,确实为后人留下了一段佳话。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不过,人都是会变的。李世民有时候想听谏言,有时候也想别人顺着他的意思来,魏征呢,有时候进言是为皇帝着想,有时候是为自己的名声着想。
贞观初期,李世民很支持魏征,魏征便越来越得劲,不仅对朝廷大事发表议论,还把自己的嘴伸向了李世民的后宫。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有一个女儿叫李丽质,聪慧美丽,人如其名。李世民封她做了长乐公主,准备嫁给长孙无忌的儿子长孙冲,敕令有关部门在准备嫁妆的时候,要比皇姑永嘉长公主(李渊的女儿,李世民的妹妹)多一倍。
这本来是皇帝的家事,你爱给多少嫁妆就给多少,毕竟都是自家人。
有趣的是,魏征看不下去了,他跑到李世民跟前说道:“过去汉明帝想要分封皇子采邑,认为他的皇子不能比先帝的楚王和淮阳王多,因此只给了一半的标准,如今公主的陪嫁比长公主多一倍,岂不是和汉明帝的意思相差太远吗?”
说白了,魏征的案例真的没有任何说服力,汉明帝干吗的,和李世民干吗有半毛钱的关系吗?魏征的强盗逻辑就是:前人已经这样干了,你就应该学着他。
魏征心机深沉,他看准了李世民想做千古明君的心态,既然是明君,那就要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果不其然,李世民非常同意魏征的看法,并且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了长乐公主的母亲长孙皇后。
皇后素来贤惠,听李世民讲了这番话,感慨道:“我总是听陛下称赞魏征,一直以来都不知是什么缘故。如今魏征居然拿古人的典故来说事儿,以此来抑制君王的私情,这真是辅佑陛下的栋梁大臣呀。我与陛下是多年的结发夫妻,每次讲话还都要察言观色,不敢轻易冒犯您的威严。何况大臣与陛下较为疏远,还能如此直言强谏,陛下不能不听从其意见。”
长孙皇后请求李世民派宦官去魏征家中,赏赐了四百缗钱,四百匹绢。并且给他带话:“听说您十分正直,今日得以亲见,所以赏赐这些。希望您经常秉持此忠心,不要有所迁移。”
长孙皇后的赞赏就像一针管鸡血,直接注入了魏征的神经中枢。
李世民采纳魏征的谏言,并不代表他没有七情六欲,有时候魏征不合时机的谏言真的让他很恼火。据史料记载,在李世民和贞观名臣的努力下,大唐的经济社会开始有了起色,朝中不少大臣都劝李世民前去泰山封禅。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632年1月,朝会的时候,文武大臣再次提起了这个话头,李世民也颇为得意,没觉得这个提议有什么不妥。
不过,李世民还是假装推辞了一番:“你们都认为泰山封禅是帝王的盛举,朕不以为然,如果天下安定,百姓富足,即使不去封禅,又有什么所谓呢?想当年,秦始皇行封禅大礼,而汉文帝却不封禅,后代也没觉得文帝的贤德不如秦始皇啊!既然是侍奉上天,又何必要去泰山之顶封筑几尺泥土呢?”
李世民的话很清楚,自己虽然不是秦始皇那般开疆拓土,千古留名的人物,可也不会比汉文帝差,他也想侍奉上天,疑虑的是有没有必要去泰山。
群臣闻弦歌而知雅意,于是接连上奏,力劝李世民前往泰山封禅。
李世民:“嗯,既然这样,那就依了你们吧!”
这种场合,魏征不跳出来说几句,岂能对得起他的谏臣的名号?
魏征:“陛下,万万不可行封禅之礼啊!”
皇帝和大臣都已经愉快的决定了,居然还有人敢反对?
李世民:“魏征!你不想让朕去泰山封禅,是认为朕的功劳不够高吗?”
魏征:“陛下功比天高!”
李世民:“朕的德行不厚?”
魏征:“厚!厚得很!”
李世民:“大唐不安定吗?”
魏征:“安定!”
李世民:“四方夷族尚未归服吗?”
魏征:“已然归服!”
李世民:“老百姓不富裕吗?”
魏征:“富裕!”
李世民:“哼!那祥瑞没到吗?”
魏征:“已经到了!”
李世民:“那你为何要反对朕前去泰山封禅?”
魏征:“陛下,隋末大乱之后,户口仍旧没有恢复,国家府库还很空虚。如果陛下前去泰山,阵势必定隆重,国家难以承担啊!就算陛下免除百姓的徭役,大唐的元气也要好几年才能恢复,希望陛下慎重考虑!”
李世民听了魏征的这番话,心里恨得牙痒痒。这一次,他没有按照惯例夸魏征说的好,或者给他赏赐点儿金银珠宝啥的。李世民还是想去泰山,可碰巧遇到黄河沿岸河水泛滥,大批的州县遭殃,这才按下泰山封禅的想法。
李世民讨厌魏征吗?讨厌!
李世民认可魏征吗?认可!
李世民想做留名千古的君主,就必须承受道德的绑架。
有一次朝会,李世民不知道为啥事儿,又被魏征数落了一顿,而且是当着满朝文武大臣的面,丝毫没有反驳的余地。罢朝后,李世民怒气冲冲地返回后宫,对长孙皇后咆哮道:“魏征这个乡巴佬,朕以后一定要找机会杀了他!”
长孙皇后有点莫名其妙:“陛下为何会发怒?”
李世民:“魏征这小子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羞辱朕,简直是丧心病狂啊!”
长孙皇后明白,要给李世民说大道理是不行的,于是唤了一声正装,随后站在庭院之中给李世民祝贺。
李世民:“皇后,你这是搞什么?”
长孙皇后:“陛下,臣妾听说只有千古名君出现的时候,大臣才会如此忠贞直言,臣妾这是祝贺陛下啊!”
李世民有了台阶,又被自己的女人夸了一顿,瞬间转怒为喜。
李世民并不是刻意为了纳谏而容忍魏征,贞观一朝,敢向李世民提建议的大臣不在少数,只不过魏征的业绩比较突出而已。
说白了,李世民和魏征很像是黄盖和周瑜,在谏言事业上,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只是有时候挨得打太频繁,力度太大,李世民也会闹点儿情绪。不过,李世民的心胸确实宽广,能够接纳臣子的不同意见,并且能克制自己的欲望,也正是因为他的虚怀若谷,大唐的政治风气才会慢慢清明。
有这样贤君名臣,贞观盛世的到来也不足为奇。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李世民和魏征:君君臣臣二十年,恩恩怨怨终成空


话又说回来,李世民英明归英明,可本质上是个普普通通的凡人,既然是凡人,就容易滋生骄傲自满、刚愎自用的缺点。
633年,出现了一个很明显的分水岭。
彼时,李世民已经控制了朝廷的中枢,武德一朝的痕迹、玄武门之变的痕迹已经消除的一干二净。在贞观名臣的辅佐下,国内的政务蒸蒸日上,李世民还在国际社会捞了个“天可汗”的称呼,大唐的品牌影响力令人发指啊。
肉眼可见的事实就是:贞观王朝正在走着无可阻挡的上坡路,未来的日子肯定会比现在好。对此,李世民自己也有点儿飘飘然了。
据史料记载,这一时期的李世民依旧在纳谏,可是大臣们能明显地感觉到,李世民纳谏的积极性不如从前,脸色也越来越难看。
632年12月4日,李世民和大臣们讨论国事,某某人给李世民提了条建议,李世民欣然答应了。中书令温彦博瞅准机会,故作兴奋地说了一句话:“如果陛下可以像贞观初年一样,那就太好了!”
李世民非常奇怪:“朕最近有懒政的情况吗?”
魏征:“贞观初年,陛下一心节俭,还主动找我们求谏。近来,朝廷开始大兴土木,我们这些大臣说话都担心得罪您,这就是和贞观初年的不同之处。”
633年3月,侍中王珪因为泄露朝廷的机密,李世民大怒之下,将他发配到外地做了刺史,随后提拔魏征做了门下省侍中,官居正三品。魏征除了在皇帝的身边叽叽歪歪,还肩负着编撰史书的重责,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总共花了7年时间参与修编了《隋书》《周书》《梁书》《陈书》《齐书》。
在古代,老百姓家里都是用的油灯(菜籽油、桐树油和动物油脂),除了有一股难闻的味道外,因为光线不好而对人眼视力产生的破坏几乎是不可逆的。
魏征是个干活踏实的人,他要编修史书,自然不会完全依赖别人。白天的时间,魏征坐堂上班,晚上的时间,魏征泡在图书馆查阅史料,然后伏案写作,久而久之,他的身体状况,尤其是双眼的视力高度近视,几乎看不见什么东西。
当时,房玄龄等人和魏征一样,除了陪伴皇帝,还承担了李世民的不少研究课题,身体状况也都是一塌糊涂。
636年6月,魏征以视力下降为由,向李世民提交了辞呈,希望卸掉门下侍中的重担,只担任朝廷的散官。魏征的态度非常坚决,李世民挽留不成,只好封他为特进(散官名称,地位超然),仍知门下省的事务,凡是朝廷的奏章,国家的典仪,都需要申报给魏征过目。
不过,《旧唐书》中提到,魏征觉得自己只会耍嘴皮子功夫,搞搞诡辩,对复杂多变的政事处理不过来,这才主动请辞,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
不管怎么说,魏征留与不留,其实和李世民的态度很有关系。如果李世民纳谏的心态很好,魏征就算执政的水平不行,还是可以搞谏言事业嘛,如果李世民变了,魏征就算想留下来也是徒劳。
说白了,当时的情况就是:李世民不想听太多的废话,可他需要魏征这面忠臣的旗帜,魏征不想看到贞观朝的纳谏事业毁于一旦,君臣互相需要着。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639年5月,全国各地爆发了严重的旱情,李世民特地召开议政会议,要求在长安五品以上的官员全部参加。魏征意识到这是个好机会,因此提前准备好了一道流传千古的奏疏:《十渐不克终疏》。
准确地说,这道奏疏就是一个书面版的吐槽大合集。魏征历数了633年以来李世民在纳谏心态、生活作风上的种种变化,不管难听还是不难听,李世民是否能够接受,魏征就是抱着豁出去的心态,打算和李世民的耐心赌一把。
变化一:贞观初年,李世民不追求物质的享受,不随便骚扰老百姓,如今却主动派遣使者前往异族寻找宝马和奇珍异宝。李世民一直以尧舜之君作为榜样,可在魏征看来,恐怕连汉文帝这样的君主也比不上了。
变化二:贞观初年,老百姓在李世民的眼里就是亲儿子,可是到后来,李世民却因为个人的私欲大兴土木,还说老百姓如果整天无所事事,很容易得矫情的怪病,必须经常差使他们,这完全是毫无底线的胡话。
变化三:贞观初年,李世民对自己要求严苛,遇事都会考虑是不是对朝廷和老百姓有好处,如今却说如果不大兴土木,自己就不方便了。
变化四:贞观初年,李世民亲君子、远小人,如今虽然对君子很敬重,可都是出于礼节,内心其实是疏远的。
变化五:贞观初年,李世民不喜欢珠宝,如今却对进贡物品尤为稀奇,要命的是,李世民自己腐化堕落,却要求下面的大臣清廉,明显就是双重标准。
变化六:贞观初年,李世民很稀罕人才,只要有一技之长,李世民都愿意去使用。如今,就算是贤明的人,只要有人说他的坏话,李世民便随意怀疑,甚至弃而不用。
变化七:贞观初年,李世民深居宫中,如今却喜欢跑出去骑马打猎,早出晚归,而且还要各地的官府给他进贡鹰犬。
变化八:贞观初年,大臣们可以毫无顾忌地进言,如今却因为李世民性情大变,官员们有想法也不敢随意说出来。
变化九:贞观初年,李世民主动寻找治国理政的智慧,如今却因为大唐国富民强,滋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变化十:贞观初年,李世民爱护百姓,这些年来,老百姓被驱使太多,关中的老百姓遭殃更大,如果发生天灾人祸,后果不堪设想。
魏征的话没什么毛病,如果想要做前无古人的圣明君主,就得按照魏征说的标准来。问题是,李世民也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凡人,给他说得再多,如果他不去实践,又有什么用处呢?
三流的谏臣,以圣人的标准要求皇帝,以贱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意思是,定的标准太高,把皇帝惹得很不高兴,自己还没有什么好下场。
二流的谏臣,以圣人的标准要求皇帝,以俗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意思是,标准太高,把皇帝惹得不高兴,可自己也陪着受罪,皇帝也不好怪罪你什么。
一流的谏臣,以俗人的标准要求皇帝,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意思是,皇帝的标准适当降低,皇帝既可以办得到,也容易接受谏言。如果自己能够以身作则,知行合一,那就再好不过了。
理论上来说,魏征虽然自己做到了知行合一的境界,可他对李世民的标准定的实在是太高了,这也让谏言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甚至贞观后期的谏言事业就是一个笑话,不能不说是魏征的失职。
别的不说,寻常的老百姓做生意赚了钱,都还喜欢换大房子住,换好车开,搞不好还会换个新的老婆。李世民身为富有天下的皇帝,搞几个新的宫殿怎么了?难道皇帝住在破破烂烂、潮湿低洼的太极宫,就会成为圣君吗?
如果中国的皇帝们都和魏征这样小家子气,不搞形象工程、不打仗、不搞音乐和文化事业,那会有万国敬仰的天朝文化,那会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作为无话不说的谏臣,魏征做得很合格。
作为能谋善断的政治家,魏征还是差得太远。
面对魏征的奏折,李世民几乎是置之不理。
据史料记载,魏征从侍中的位置退下来之后,依旧孜孜不倦地跪求李世民改正自己的错误,可却收效甚微。此时的李世民和魏征,就像是过了蜜月期的夫妻情侣,什么贴心话都不管用,只剩君臣之间的恩义。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642年7月,62岁的魏征因为操劳过度,眼疾复发,不得不卧病在床。从此时开始,魏征就很少公开活动,至于向李世民递奏折什么的,几乎不存在了。
魏征许久不出山,李世民反倒不习惯了,于是派人前去魏府探问病情。
李世民在圣旨中问道:“魏爱卿啊,几天不见你的身影,朕的过错就开始多了起来。如今,朕想要去你的府上探望,又怕给你添麻烦,如果你听到或看到什么事情,可以封个状子呈进来。”
李世民如此说话,有点假惺惺的意思。
魏征心里估计不大舒服,于是上表暗讽道:“陛下临朝听政,常常将公正挂在嘴边,退朝后的所作所为却私心太重。有时候,陛下害怕别人知道秘密,公然用天子之威来镇压,这样欲盖弥彰,又有什么好处呢?”
李世民呵呵一笑,说吧,无所谓了。
魏征的进言,李世民完全没有听进去。不过,前去传旨的宦官带回来一个消息,说魏征的家破破烂烂,连个厅堂也没有。
李世民很惭愧,自从做了皇帝,他还从来没去魏征的家里坐过,对臣子的生活质量和福利保障问题,他几乎是一无所知。李世民当即叫停了宫中的偏殿工程,命人把建筑材料给魏征搬过去,还送了不少屏风、褥子、几案、手杖等东西,这才帮他把家里好好的拾掇了一番。
643年1月,魏府传出消息:魏征重病不起。
李世民这才开始慌乱了,他立刻传旨,命最好的大夫前去魏府治病,又派遣中郎将李安俨在魏征的宅院留宿。
魏征弥留之际,李世民深感君臣二人这十多年来的风风雨雨确实不太容易,因此特意叫上了太子李承乾,以及最疼爱的衡山公主一起前去探望。
李世民:“魏爱卿,你还有什么遗愿没有?”
魏征:“嫠不恤纬而忧宗周之亡。”
魏征临死之前,心里牵挂的依旧是大唐的安危。
李世民哽咽无语,用手指着衡山公主说道:“魏爱卿,衡山公主是朕和长孙皇后的小女儿,也是朕的掌上明珠,朕决定将她下嫁给你的儿子魏叔玉。”
643年1月17日,一代名臣魏征带着李世民的祝福溘然长逝,享年64岁。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李世民悲痛万分,特意传下旨意:朝廷废朝五日,朝中九品以上的官员前往魏府奔丧!赐羽葆鼓吹、班剑四十人,绢布千段、米粟千石,赐陪葬昭陵。
魏征的妻子认为,自己的丈夫平日生活简朴,如今用一品官的礼仪安葬并非他的遗愿,最后选择了最朴实无华的民间葬礼。
魏征出殡的那天,李世民登上禁苑西楼,望着灵车痛哭不已。
魏征的离去,让李世民的内心空虚了一段时间,也正是失去魏征之后,李世民才说出了千古流传的话: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643年2月,李世民命阎立本画了二十四功臣的写真图,将它们放置在太极宫三清殿旁边的小楼凌烟阁,魏征位列第四名,最终实现了政治地位的反超。
贞观一朝,能臣干将犹如过江之鲫,可是最后入驻凌烟阁的只有二十四位,而魏征能够排名第四,足见李世民对他的认可。遗憾的是,按照实际的功绩,魏征其实不应该排这么靠前的,李世民很可能是在“遂亡一镜”的感慨下,一时激情把魏征排在了第四位,而后来发生的事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魏征临死之前,曾经给李世民上了一道密折,说中书侍郎杜正伦、吏部尚书侯君集有宰相之才。然而,魏征去世之后,朝内爆发了太子李承乾谋反一案,侯君集和杜正伦牵涉到其中,李世民因此猜忌魏征有结党营私的嫌疑。
同时,李世民又知道了另外一件事:魏征每次给李世民上奏的时候,都会把内容给起居郎褚遂良看一下。说白了,起居郎记录的是皇帝的一言一行,在李世民的眼里,魏征如此做法,要么是为自己邀名买直,要么是让李世民难堪。
因为这两件事儿,李世民对魏征的意见特别大,没过多久,李世民便下旨撤回了衡山公主和魏征儿子魏书玉的婚约,还派人推倒了魏征的墓碑!
魏征墓碑上面有碑文,记录了魏征一生的功过是非,李世民下令将它推倒,几乎是磨灭了魏征对他的价值。历史证明,李世民也是个凡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在热血上头的情况下,面子和里子什么的,他都不需要。
后来,李世民在辽东吃了败仗,灰头土脸地回朝,这才想起魏征的价值,于是下旨为他重修墓碑,重新给予了嘉奖。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九皋寒叟 2018-05-05 15:48:53
第3章隋朝第一家族
先来看看隋朝第一家族的核心成员:
一家之主:隋文帝杨坚
第一夫人:皇后独孤伽罗
皇长子:皇太子杨勇
二皇子:晋王杨广(隋炀帝)
三皇子:秦王杨俊
四皇子:蜀王杨秀
五皇子:汉王杨谅
隋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模范帝王夫妻。
第一,独孤皇后去世之前,杨坚后宫有名分的只有独孤伽罗一人。
第二,杨坚只有五个儿子,全部是独孤伽罗一人所生......
-----------------------------
@怪乖虎 2020-12-19 21:49:45
杨坚是汉人,独孤伽罗是鲜卑族,是胡人,那他们所生的孩子不就是汉胡混血。
-----------------------------
是的,就是现代意义上的混血儿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第三册
天可汗的武道

李世民的大国外交:朕一定灭东突厥

聊完了文治,再来聊一聊李世民的武功。
路人甲:“李世民同志,给你一份敌人的名单,你最想灭谁?”
李世民:“东突厥!”
路人甲:“为什么?”
李世民:“不为什么,就是想灭它们。”
路人甲:“那你还想灭谁?”
李世民:“先灭东突厥,其他的再说!”
路人甲:“可是你打不过人家。”
李世民:“打不过是打不过,主观上就是想灭。我后来不也捞了个‘天可汗’的称呼吗?过程不重要,结果才可靠。”
说起大国外交,这恐怕就是李世民的真实心情。
贞观一朝的外交,还是要从突厥人说起。
隋末天下大乱,隋炀帝忙着平叛,几乎没空搭理东突厥,以至于他们在隋末群雄逐鹿的过程中浑水摸鱼,敛聚钱财,势力不断坐大,可谓出尽了风头。
当时,东突厥旗下就有薛延陀、回纥、都播、骨利干、多滥葛、同罗、仆固、拔野古、思结、浑、斛薛、结、阿跌、契苾、白雨习等部落归附,势力非常强大。
正所谓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历史的规律就是如此,突厥势力强势到极点的时候,自然也就是败亡的前夕。618年,李渊登基称帝,建立李唐政权。此时,西突厥的扛把子叫统叶护可汗,东突厥的扛把子叫颉利可汗。
颉利可汗对钱财和美女很感兴趣,他预感到天下大乱,中原肯定会成为突厥人的提款机。可他没想到的是,李渊是一个雄才大略、心机深沉的主,李世民更是一个骁勇善战、令鬼神愁之的杀神。父子二人齐心协力,很快就把中原的局势搞定,各路枭雄魂归九泉,天下形成一统。
李渊虽然坐稳了江山,可考虑到国家百废待兴,军中将士厌战,再加上缺乏精锐的骑兵和战马,因此对东突厥的国策是以和为主。然而,颉利可汗预感到唐朝的崛起会影响突厥的利益,因此频繁南下入侵,想和李唐政权讨价还价。
遗憾的是,突厥骑兵不善攻城,只能在周边的村子打打秋风,收获并不是很多。偶尔能和唐军交上手,也都是互有胜负,对突厥大军来说,死了人却没有抢到战利品,已经算是亏本的买卖了。
玄武门政变之后,颉利可汗率军一直杀到长安城,虽然气势汹汹,场面很好看,可颉利可汗的内心并不坚定。李世民三言两语就化解了颉利可汗的攻势,并逼他在长安城西杀白马、签盟约,逼迫颉利可汗再次退兵。
突厥汗国和中原政权还不太一样,他们的民族处于原始的游牧状态,大家都是以部落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没有中央集权,没有完善的管理组织,只是依靠血统和武力来维系关系。说白了,想要让各部落的首领认可你的权威,你就得带着大家发家致富奔小康,否则,你就自己滚下台来。
看看颉利可汗,每次南下都是劳师动众,回去的时候却是两手空空。别说带着小弟们打秋风、赚生活费了,大家伙儿完全是自己掏腰包出差,干的都是赔本的买卖啊。去长安那次,突厥明明占据绝对的优势,就算打不进长安城,也可以在周边搞搞抢劫啊,可颉利可汗的脑袋偏偏被门夹了,和李世民杀什么白马,签什么协议,搞得大家都不好意思继续抢劫,这算哪门子事儿?
颉利可汗的窝囊行径引起了国内部落首领们的强烈不满。薛延陀、回纥、拔野古等部相继离叛,国人开始和颉利可汗离心离德。
客观地说,小弟们反对颉利可汗,表面上都是因为钱财,实际上都是因为政治利益。说白了,草原上没那么多的君臣礼仪,谁的势力强大,谁就可以做扛把子,既然你颉利可汗不给力,把你轰下台来又有何不可呢?
有趣的是,颉利可汗的策略不是安抚这些强大的部落,而是借助汉人来压制他们,以及扶持毫不起眼的部落来牵制他们。事实就是,汉人的这套手段在草原上有点儿水土不服,薛延陀、回纥等部落该反还是要反,毫不买账。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627年,颉利可汗让大侄子欲谷设率领十万精兵征战薛延陀、回纥、拔野古等部,打算用武力镇压叛乱。然而,回纥的菩萨酋长只用了五千精兵,就彻底瓦解了欲谷设的攻势,并俘获了大批的突厥骑兵。
这一战,颉利可汗元气大伤,而回纥部落则强势崛起。
627年7月,李世民召集重臣开会,商讨是否要趁火打劫。以萧瑀为宰相的一帮朝臣认为,天赐良机,不打就是对不起老天爷的厚爱。可长孙无忌认为此时出兵违背了道义不说,还会将刚刚稳定的大唐带来灾难。
李世民碍于大局,只好放弃出兵的打算。
627年冬天,突厥国内遭遇了极为严寒的天气,大雪几乎淹没了整个草原,无数的牲畜被活活冻死,突厥的百姓食不果腹,苦不堪言。
颉利可汗彻底慌了,突厥国内刚刚爆发了大乱,又遭逢经济危机,实在是不可多得的战争机会,就连他自己也认为,李世民肯定会趁此机会大举侵犯。于是,颉利可汗带着兵马主动南下,一直到达朔州边境(今山西省朔州市),名义上说是突厥人会猎,实际上是为了防备唐军来袭。
当时,鸿胪寺卿郑元璹(shú)从突厥出使回朝,对李世民说了这样一番话:“突厥人的兴衰更替,从他们的马匹和牛羊数量就可以看得出来。如今突厥的老百姓食不果腹,牲畜瘦弱,再加上兵祸连连,不出三年,突厥就会正式灭亡。”
李世民深以为然。
郑元璹的消息让武将们兴奋得手舞足蹈,突厥马上就要灭亡了,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啊,身为武将,是不是要趁此机会捞一票战功啊?
武将们:“陛下,这仗必须得打,不打不合适啊!”
李世民:“不得胡闹!我们大唐刚刚和人家签订盟约,贸然开战就是背信弃义啊。趁突厥百姓吃不饱饭的时候偷袭,那叫不仁。更何况,乘人之危,灭人国家,这事儿不讲究,不是好男儿该干的事儿。朕以为,就算突厥部落全部背叛,俺也不想出兵,除非等他们犯下罪过,那一天就是他们的灭国之日。”
好吧,你说不打就不打,谁叫你是皇帝呢。
此时的李世民,其实很像当年的隋炀帝。灭国之仗肯定是要打的,可打仗必须找到合适的由头,而且得光明正大的打,光明正大地赢。
一个强大的政权从鼎盛到衰落,仅仅靠外力破坏是远远不够的,内部的变乱才是导致政权分崩离析,最后瓦解的致命因素。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628年4月,东突厥传来噩耗:突利可汗和颉利可汗闹掰了。
对李唐政权来说,这是个消灭突厥的历史转折点。
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是叔侄关系,关系非常铁,颉利可汗信任大侄子,让他做了东突厥的二把手,后来他们联手侵略唐朝,抢劫事业搞得风风火火。
几年前,李世民抵御突厥的时候,无意间给他们叔侄挖了个大坑:李世民先是威慑颉利可汗,随后又拉拢突利可汗,并和他拜成了把兄弟。
何为把兄弟?意思就是,你有困难,可以随时来找我。
颉利可汗的心里开始慌张了,突厥国内因为离间计而反目成仇的亲人,用一只手能数得过来吗?在突厥国内,颉利可汗能做皇帝,突利可汗也能做皇帝,如果颉利可汗进攻唐朝的时候,大侄子在背后捅一刀子,怎么办?
人的关系因为利益有了裂痕,就很难弥补了。
当时,突利可汗驻扎在幽州以北,主持东突厥东部的所有事务,管辖着奚、室韦等十多个部落。东突厥走下坡路的时候,这些部落相继背叛,投奔了大唐,颉利可汗十分震怒,将突利可汗狠狠地羞辱了一顿。
在颉利可汗的眼里,大侄子就是亲唐派的势力,旗下的部落归附唐朝,他肯定在里面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这也就罢了,薛延陀、回纥暴乱的时候,颉利可汗让老弟率兵前去帮忙平叛,却换了个惨败而归。
突利可汗回来之后,颉利可汗将他关押了十多天,还多次鞭打凌辱。颉利可汗心中愤怒不已:突厥国内能有今天,全拜这个大侄子所赐!你居心何在?
有趣的是,突利可汗也不爽了,明明就是叔叔施政不善,这才引起了部落首领的背叛。欲谷设率领十万突厥精兵都拿不下薛延陀、回纥等部,他能有什么办法?叔叔把过错推得一干二净,做人不讲究啊。
哥们不服!绝对不服啊!
突利可汗刑满释放后回到自己的驻地休养,可颉利可汗还想继续平乱,因此以大可汗的身份要求突利可汗赶紧给他招募士兵,顺便筹措一批粮草。
突利可汗表示,这游戏完全没法玩下去了啊。地主家本来就没多少余粮,如果都给了颉利可汗,岂不是让自己的族人喝西北风?再者说,就算再打一仗,还是打不过人家,回来之后再挨一顿鞭子?突利可汗这不是主动找抽吗?
突利可汗怒了,我念着一脉相承,这才一再相让,难道你能做大可汗,我就做不成?既然这样,那就造反吧,弄死你!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628年4月,突利可汗派遣使者前往长安,表示要以整个部落归降唐朝。
李世民是性情中人,面对突利可汗的请降,他感慨良多:“诸位爱卿啊,想当年,突厥国内控弦之士多达百万,何其强大啊,现在竟然沦落到向我们投降的地步,要不是国内混乱,怎么会到如此地步。”
群臣:“恭贺陛下。”
李世民:“朕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既有高兴,也有担心啊!突厥衰落,大唐将重新迎来和平,可如果朕犯了颉利可汗犯过的错误,难保不会重蹈覆辙,你们这些人要时刻向朕进谏,提醒朕不要走上这样一条道路。”
群臣擦汗不已,老板的心思真的是鬼神莫测啊。
话分两头,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闹掰了之后,便在大草原上干了起来,突利可汗毕竟势单力薄,撑了没几天,就给把兄弟李世民写信求援了。
李世民:“诸位爱卿,朕和突利可汗有盟约,他有急难朕不能不救,然而颉利可汗和我们也有盟约,这可如何是好呢!”
注意了,这是领导考验手下情商的时候。
兵部尚书杜如晦:“陛下,突厥人背信弃义是常事,即便和我们结盟,以后也会背叛。如今咱们如果放过进攻的机会,恐怕日后会追悔莫及啊。”
李世民态度很冷淡,说明杜如晦没有摸准皇帝的脉。
想想看,李世民说打突厥人背信弃义,那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弟,逼迫父皇退位,这不算背信弃义吗?能干自家人,就不能干外人?说白了,李世民不是不想打突厥,而是在等待最合适的时机。
这种时候,让东突厥内斗才是英明的政治家应有的觉悟啊。
随后的一段日子,契丹部落投奔唐朝,依附突厥的梁师都也被李世民派人所杀,颉利可汗气急败坏,开始纵兵在唐朝的朔州等地耀武扬威。可是在李世民眼里,颉利可汗已经沦为跳梁小丑,消灭他只是时间问题。

楼主:九皋寒叟

字数:58405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8-05-05 18:40:02

更新时间:2021-01-28 02:31:35

评论数:784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