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天涯杂谈 >  “汉末三国”这个历史时代,到底特殊在哪里?

“汉末三国”这个历史时代,到底特殊在哪里?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3-24 10:17:31
即使生病,乾隆也照常工作。乾隆五年(1740)正月,他连日宴请外藩蒙古,召见大臣,身体疲惫,又患伤风感冒,整天咳嗽不止。

这时御史朱续晫上奏折,请皇帝注意休息。称:“人君之务。但当精选贤能。任以要职。则处躬不劳。而收效甚大。其余烦碎之事。不足留意。伏愿皇上寡欲以养身。握要以图政。谨持大纲。保爱精神。”

乾隆并不领情,反而批评这名御史说:“。。。旧腊新春。因冒寒而咳嗽者甚多。不独朕躬为然。岂帝王之身。便不容小有寒暑之不适耶?一有违和。即谓由于烦劳嗜欲。此亦狂愚之见耳。

。。。至于节一身之劳。遂将国家政务。不事躬亲。尚执要之名。而开丛脞之渐。则错缪已甚。”

---------显而易见,乾隆也是赞同事必躬亲的。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3-24 10:17:31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再怎么转世,做事的风格其实都差不多。

譬如说克伦威尔,就与诸葛一样,拥有杰出的治国才干和军事才能。他击败王党,处决国王,在全国建立了有序的行政机构。他改善法律,扶持文化、教育,提倡宗教信仰自由,大力发展工商业。为英国雄霸世界奠定了牢固基础。

他也是站着的皇帝,生前担任的是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护国主”。与诸葛武侯一样,他也非常善于练兵,英国的“铁骑军"和“新模范军”皆出其手,所向无敌。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3-24 10:17:31
从人口减少的幅度,看汉末三国战争之剧烈会更加清楚:

秦始皇统一六国时,中国人口大约两千万。占世界15%左右的比例。
秦末战争造成了大量人口死亡。“方之六国,五损其二”。汉初人口据估算在1500万—1800万之间。

西汉的人口高峰在公元2年,《汉书》记载是五千七百万,占世界比例超过了百分之二十。
东汉初(25年)全国有人口2800万左右。
东汉人口峰值时(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人口大约五千六百多万。已大致恢复至西汉极盛时期。

汉末(公元220年)中国人口很可能降到了一千万以下。
蜀汉灭亡时(263年)三国的人口官方记载是767万,我估计在一千三四百万左右。占世界人口比例第一次降低到了10%以下。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全国统一时人口一千六百多万。

但统一的局面只维持了十一年,此后是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人民大量南迁。
310年(汉赵刘聪在位),全中国合计大约有1240万。但这是从一千六百多万降下来的。较之汉末人口从五千数百万陡降至一千万左右,显而易见,汉末三国的境况更加惨烈。

公元370年全国合计人口约一千八百万。自此人口缓慢回升,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恢复到了五千万左右。

初唐中国人口一千数百万。(贞观二年是一千九百万人。) 唐朝峰值时人口也达到了六千万左右。

宋、辽、西夏三国人口总数据说达到了近一亿,不知道真假。其中辽国人口最多时(1110年)有900万人;西夏人口最多时(1110年)有300万人。

宋、金、西夏三国人口总数有人估计为一亿三千六百万。可能也偏高了。

蒙古灭金和西夏造成了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损失高达80%,仅剩1000余万。但中国人口的重心此时已经南移。元统一时中国人口约6000万。到14世纪中期增加到了8500万左右。

明初的人口不足4000万。到17世纪初,据说已突破一亿。也有人说达到了两亿。以土地的承载量计算似乎不大可信。

明末清初,中国进入冰河期,加上瘟疫和战争,人口降幅近半,清初开始回升,至1790年——乾隆55年中国人口破三亿大关。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

此后是太平天国之类的战乱,人口下降,到1912年民国成立尚未恢复到1850年的水平。

-------中国人口除了东汉末年,在世界所占比例略低于10%以外,其余历史阶段占世界人口比例基本都在20%以上,一般则在30%左右。我们说汉末三国战争之剧烈亘古罕见,是有数据支撑的。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3-24 10:17:31
网上作者左岸右岸先生认为,从夏代起中国约4000年的人口变动曲线上有14个波谷。这14个波谷都是全国范围的社会大动乱所造成的:

(1)夏末商初,人口下跌,跌幅不详。
(2)商末周初,人口比商代后期减少近四成。
(3)战国后期至秦、汉之交,人口约损耗一半。
(4)西汉末年,人口减少近五成。
(5)东汉末年至三国之初,减幅高达65%,实为空前绝后。
(6)十六国时期,人口一直在低谷中波动,并几度显著减少。
(7)隋末唐初,人口约减少1/3。
(8)“安史之乱”,人口在短时期内剧减二至三成。
(9)唐末和五代十国,减幅达三成。
(10)“靖康之难”,人口损耗达三成。
(11)元灭金、宋,人口约减少四成。
(12)元末明初,人口减少1/4。
(13)明末清初,减幅近五成。
(14)太平天国革命失败,人口约减少1/5。

--------左岸右岸先生认为东汉末年至三国之初,中国人口减幅为65%,已经空前绝后。但现代中国的大多数人口专家都倾向于认为,东汉末年至三国之初中国人口的减幅高达八十以上,比他估计的更加惨重。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3-24 10:17:31
在人才选拔机制相当完善,几乎是野无遗贤的东汉三国时代。全中国的大部分高端人才都集中到了军政两界。得人者昌、失人者亡,这个道理一般人懂,汉末文化素质普遍不低的军阀们当然也懂。所以大大小小,层出不穷的各地军阀除了抢地盘、抢人口,也都在拼命搜揽人才、文臣武将,以增强自己的实力。

譬如说贾诩贾文和,算无遗策,有良、平之誉。所以董卓重用他,李傕、郭汜重用他,(欲侯之)张绣重用他,袁绍要与之结援。曹操得之大喜,曹丕晋之为太尉。到哪儿都是香饽饽,被奉为上宾。

人才的竞争和平年代还好些。其最剧烈的形式是战争。势不两立,你死我活。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就得儿死在沙滩上。

譬如说刘虞是幽州牧,公孙瓒杀了刘虞,袁绍杀了公孙瓒,曹操又逼死了袁绍,那么仅仅幽州一地,十几年中将领和官员就来了三次整体大换血。每一次往往都伴随着大量的杀戮。刘表,曹操、刘备、孙权先后占据荆州。陶谦,刘备,吕布,曹操先后占据徐州。也都是这种情况。至于边陲郡县,天天拉锯,朝秦暮楚,将领和官员的替换就更像是走马灯,家常便饭了。有的地方甚至一年就会换上好几拨人。

换来换去,换的都是些什么人呢?
我们知道,在东汉,州已经演变成了一级地方,凌驾于郡之上。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已经由郡县制转变成了州、郡、县三级制。

东汉将洛阳之外的地区划分为十二个州,各遣刺史一人为长官。加上中央的司隶校尉辖区,共有十三州。州牧,秩二千石,兼领军政,位高权重,有点类似于唐朝的节度使,但辖区更广阔。如益州面积就达106万平方公里,等于法国加上德国。

东汉共设郡国一百零五个。其中王国二十七个,司隶部属郡七个,列郡七十一个。除司隶部所辖七郡外,王国与列郡均分隶诸州,其中豫州领郡国六,冀州领九,兖州领八,徐州领五,并州领九,幽州领十一,青州领六,荆州领七,扬州领六,益州、凉州各领十二,交州领九郡。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3-24 10:17:31
东汉末年的刺史或州牧作为州的最高军政长官,有固定的驻地和官署,秩二千石。握有赏罚、狱讼、选举、考课、黜陟等大权,还拥有地方财权。随着烽火连天、天下大乱,他们皆已乘时割据,父子世袭,变成了独霸一方的土皇帝。由于地广人众,兵强马壮,所以他们肆无忌惮、胆大妄为,刘焉造帝服,袁绍下制书,刘表郊天地。。。根本不把朝廷和皇帝放在眼里。

刺史或州牧的属官有治中从事、别驾从事、兵曹从事、部郡国从事、主簿、功曹、书佐、典郡书佐、月令师、律令师、上计掾吏、文学从事、武猛从事、督邮、帐下督、门亭长等等。均由州长官自行聘用。治中、别驾是州长官的主要助手。部郡国从事,每郡国一人,负责纠劾郡国长官、按治郡僚属,其地位仅次于治中、别驾。刺史或州牧纠劾所部太守、县令后,可以直接罢免,已经无需通过中央。

刺史或州牧有中央任命的。如中央用刘虞为幽州牧,刘焉为益州牧,刘表为荆州牧。有自封的,如吕布在从刘备手中夺得徐州后,自封为徐州刺史。也有被地方势力推举的。如曹操在做东郡太守时,(鲍)“信乃与州吏万潜等至东郡迎太祖,领兖州牧。”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3-24 10:17:31
由于州一级政府的出现,东汉末年郡的重要性和权力较西汉下降了不少。东汉时,郡、王国、属国为同一级别的地方行政区。封国之相,与太守同。属国的辖境多为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其行政长官为属国都尉,秩比二千石,"治民比郡",“主蛮夷降者”。

东汉七八十个郡,一般是每郡置太守一人,为一郡之最高行政长官,秩二千石。(河南尹因是京师所在地长官,位比九卿,秩中二千石。)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内地之郡【大多不设郡尉】由太守直接领兵,故汉人常称太守为郡将。汉末三国时郡守领兵作战之事,亦史不绝书。证明当时的文武并未完全分途。

诸郡各置郡丞一人,位次太守,负责民政事务,是郡太守的主要助手。

边郡置都尉领军。【当时也有不置太守而仅置都尉的郡,故郡都尉权位颇重。许多边郡还在不同的防区设置了部都尉,类似于近世的军分区司令员。】另置长史一人,替代内地的郡丞,掌兵马。长史之下有司马一人,负责具体的军事指挥。

郡丞、郡尉、长史在理论上要由朝廷任命。

郡守的其他僚属有主簿、主记、记室、功曹史、户曹史、田曹史、水曹史、时曹史、比曹史、奏曹史、辞曹史、法曹史、尉曹史、贼曹史、决曹史、兵曹史、金曹史、仓曹史、计曹史、五官掾、五部督邮、门下掾、市掾、学官掾史、医曹掾史、郡掾祭酒、学经师、文学史、府门亭长、门下史、门下书佐、门下小吏等等。此外还设有郡三老,帮助政府推行教化。

这些僚属的地位以功曹最高,依次为主簿、督邮。周瑜兼南郡太守时,庞统就是他的功曹。

东汉之县辅郡而治。郡可以决定县的一切。太守可自听县政。也可以部署督邮经常督察属县,横挑鼻子竖挑眼。所以蒋琬等人才酗酒怠政,不愿意当县官。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3-24 10:17:31
郡以下是县,万户以上的县置县令一人,秩千石至六百石。万户以下的县置县长一人,秩五百石至三百石。他们负责管辖县内的所有政务,贡士于郡国或中央。

大县县丞一人,掌民政、文书、仓库。县尉二人,掌治安。小县是县丞、县尉各一人。他们是县的长吏,由朝廷任免,秩俸是四百石至二百石。

中平元年(184年),23岁的刘备即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被封为安喜县尉,但随即被淘汰遣散。后来刘备又当过下密县丞,高唐令,平原县令等等。

与县同一个级别的地方行政机构还有道,国,邑。国是县侯之国,邑是太后、皇后、公主的封地,境内有大量少数民族居住的县称为道。

再往下的官员有:
功曹,主簿,廷掾,主记室,少府,门下游徼,门下贼曹,门下议曹,门下掾史,闾师,县佐,县史等。此外还有县三老。各县掾属由县官自行任命,曹掾史的定员大致与郡吏相同。

诸县出产盐的置盐官。产铁的置铁官。手工业发达的置工官。水产发达的置水官。他们均隶属于少府,属于派出机关。

县以下的基层机构是乡、亭、里。

大乡乡长叫“有秩”,小乡乡长为“啬夫”,百石。由郡吏选用,管理全乡百姓,安排服役的先后,调查民户的贫富,确定其缴纳赋税的多少,并评定其等级。乡户口在五千以上者设置“有秩”。

还有三老:负责教化民风。凡有孝子贤孙、贞女烈妇、舍财救难、以及作为百姓楷模的学士,都要在其门上挂匾额进行表彰,以勉励其善行。游徼:负责巡行乡里,查禁奸邪、非法。乡佐:负责征收赋税。

汉制是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亭有亭长,里设里长,什设什长,伍设伍长。亭长受都尉指挥,负责缉捕盗贼。里长负责管理百家,若有奸邪之事,负责上报。什长:管理十家。伍长:管理五家。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3-24 10:17:31
东汉末年军阀们杀来杀去,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所导致的各地州郡县乡不断易手,事实上就是人才竞争的最残酷形式。州郡县乡的各级官吏在这一过程中,也不知道换了多少茬。而每一次的替换,都可能是血淋淋的。(众所周知,曹魏代汉,中央官员的替换,同样是血淋淋的。)

【三国原来是这样】的作者姜狼先生说得好:

“历史由乱而治其实就是一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对资源重新整合的过程,在抢蛋糕的过程中,不断有竞争者被强者PK下台,大浪淘尽始见金,胜利者毕竟是极少数。

东汉刚破败那会儿,尤其是董卓被灭之后,形势异常的混乱,各藩镇之间互相厮咬,地盘犬牙交错。这种竞争方式非常像马拉松比赛,在比赛前,几百位选手站在起跑线前,号令枪一响,一窝蜂地冲了出去。但跑得越远,掉队的就越多,最终就剩下十几个人,开始最后的决战。

我们对袁绍、曹操、刘备、孙策(孙权)、刘表、(刘焉)刘璋、马腾(马超)、吕布、袁术、张绣、公孙度这些大牌军阀都比较熟悉,他们都是马拉松比赛中坚持到最后的选手。其他人如李傕、郭汜、刘虞、韩馥、公孙瓒、刘岱、张燕、张杨等曾经风光一时的人物都被淘汰了。这都算知名的,比如严白虎、桥瑁、刘辟、杨奉、马相这样的小军阀,基本上没多少人知道了。

大部队被甩掉了,坚持下来的这些选手就要开始近距离PK了,有些人没坚持住,掉队了,比如吕布、袁术、张绣。剩下的袁、曹、孙以及诸刘等人,他们都看到了不远处的冠军红线。。。。。。”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3-24 10:17:31
烟雨含梅: 黑名单 举报 2019-03-22 17:14:10 评论

评论 红尘小爱不相关:兄长,神医华佗之死史书已作论断。而据其它说法,华佗之死另有隐情,非曹操所杀,乃曹之对手所迫也,是真是假?---------------------------------------------------------------------------------------------------------应该是假的。《三国志 方技传第二十九》与《后汉书·华佗传》都说华佗是曹操所杀。我也没有看见天经上有其他说法。则所谓华佗之死另有隐情,非曹操所杀,恐怕十有八九是某些想为曹操洗地的人士所杜撰。

《三国志》:“。。。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3-24 10:17:31
红尘小爱不相关: 2019-03-23 15:36:39 评论

至尊上帝在天下三分之前的许多年,已经投下了紫云三剑。且已预划封疆。此剑光华烛天,七彩绚烂。刘焉听朝中会望气的侍中董扶说京师将乱,益州有天子气,遂向朝廷求为益州牧。但他没想到,益州的天子气,应在了刘备身上。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3-24 10:17:31
无论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都是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都是一种奇异的辩证运动。治世之后必然是乱世,安乐祥和之后必定是杀伐屠戮。正复为奇、善复为妖、阴阳转换、哀乐相生如日升月潜、春秋代序。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人们常说“历史的道路并不是涅瓦大街的人行道”,不会那样的笔直、平坦、宽阔,不可能那样的一马平川、一望无际。但为什么会这样,自古暨今没有人能够清楚地知道。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只有简单的一句话:对于历史,至尊上帝就是这样设计的。
仔细研究所有国家的历史,你会发现确乎如此。

上帝这样规划的原因据《天经》所说有三:一、让人在和平与富足中享受人生的种种乐趣。二、借助贫贱、痛苦、死亡给人消业。使人类免于沦入恶道与地狱。三、刺激人,让人反省,启发他。

历史的大框架由上帝确定。框架的中间材料由神-魔填充。其具体细节则由人类绘制、完成。

天神或者天魔干预历史的事例非常之多,有时甚至会集中在一人身上。如刘晔建议曹操在占领汉中之后,立马进攻刘备刚刚占领的川蜀。但曹操因刘是皇室宗族,疑其图己,没有采纳。--------事实上当时就是天魔在迷惑曹操。

关羽失荆州后,吴蜀交兵,东吴降魏。满朝公卿纷纷向曹丕表示庆贺。只有刘晔一个人断定孙权在诈降。刘晔提出应乘此良机进攻东吴。在魏、蜀的夹击下,孙权、陆逊首尾难顾,必将陷入极大的战略被动中,但他的建议没有被曹丕采纳。结果失去了统一中国最好的一次机会。陆逊大败刘备后,东吴不再理睬曹丕,曹丕才缓过味来,兴兵伐吴,结果是无功而返,劳民伤财。----------天经记载,此时也是天魔在迷惑曹丕。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字数:30044

帖子分类:天涯杂谈

发表时间:2019-03-05 02:39:11

更新时间:2019-03-24 10:17:31

评论数:55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