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论开国元帅之林彪刘伯承

论开国元帅之林彪刘伯承

楼主:秋正  时间:2019-05-16 13:46:32

论开国元帅之林彪刘伯承


网上读君,如果你是一个成熟军迷,不必看下去了,因为我主要是针对一个网名叫舰船过客(以下简称过客)的人写的一个帖子《论开国将帅之刘伯承林彪》而作,仅仅担心初级军迷被他误导而写。至于成熟军迷,他那漏洞百出的帖子是根本无法读下去的。他的帖子质量如何,从他的结论可窥一斑。用他的话讲,他“已经论证了九个方面林彪不如刘伯承”。我想,大凡成熟一点的军迷朋友,仅凭他的这个结论就必然会对他的帖子嗤之以鼻,唯恐避之而不及。道理很简单,这个结论是对当年军衔评委会的漠视和否定。十大元帅中,林彪资历仅高于罗荣桓,还基本缺席了抗战,如果不是他在土地革命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明显超过刘伯承的杰出表现,元帅排名不可能仅仅位于红军之父朱德和战功无人能够企及的彭大将军之后,排在刘伯承之前。须知,八一南昌起义刘帅担任总参谋长时,林彪只是一个连长。同样,粟裕在大将里资历也不是最高的,但他也与林彪一样,以其非常卓越的军事成就被军衔评委会评定为大将之首。


一、小驳舰船过客《论开国将帅之刘伯承林彪》

“驳”之前加个“小”字,因为他漏洞百出的帖子驳起来太容易,十分省时省力。

1.红军时期过客居然敢说刘比林“更出色”。

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本外国人写的关于长征的书一时间产生了轰动效应,引起广泛关注,书中一个结论强烈吸引了广大军迷的眼球:“在红军这道星河中,没有比林彪更加灿烂的的明星了”。很多人包括我在内,正是从那时起才知道,林彪与中共一些著名将领一样,也是会打仗的。

刘迷要怪只能怪那一时期历史没有给刘帅提供像一些著名红军战将那样充分展示的舞台。中华民族的抗日铁军,国军的74,新1,新6,······共军的115,129,······等等,相信军迷们大都对他们的军长、师长耳熟能详,要问他们的参谋长系何人,恐怕许多人如我一样,一问三不知。

过客无视客观史实,硬要强出头称刘比林“更出色”,只能让人知道他挺刘的粉丝情节特别严重。

2.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过客通过狡诈和低劣的手法,帮助刘伯承“战胜”了林彪

抗战时期林由于很快负伤,在前线战场上的时间较短,指挥作战方面不可与刘比。但我是否也可以学学过客那样“开动”脑筋,充分论证林在担任抗日军政大学校长期间以及多次代表中共与蒋介石谈判期间发挥的极其重要而特殊的作用,来论证林彪抗战时期“在自己位置上的作为更出色”?

依照过客的思维逻辑去做,完全可行。他认为刘伯承红军时期超过林彪,得出结论“总体看,刘伯承红军时期在自己位置上的作为更出色”,依据就是林彪打过败仗。难道抗战时期刘伯承没有打过败仗吗?八路军还有比关家
垴更大的败仗吗?

本人绝不那样去做,因为违反了我的处事原则。

可即便是抗战在过客看来这一林总表现的“平庸”时期,他仍然采用狡诈和低劣的手法去贬损林总,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先看他对林刘抗战功绩的评论:

“抗日时期,林彪仅仅打了两仗,此后,因疗伤一直没有指挥军事了。平型关政治影响很大,但从军事而言,歼敌1000余人,自损也近1000人,作为一次伏击战,又是打敌辎重,这样战损军事价值还真不高。刘帅七亘村歼敌400余人,伤亡30余人;黄崖底歼敌300余,自身仅伤亡30余人神头岭歼敌1500余,伤亡也仅240余人,长乐村歼敌2200余人,自身伤亡也就800来人。显然从军事角度看,刘伯承元帅的作战更为出色。”

这一段“高”论反映了他治学存在十分严重的问题:狡诈无理,非常欠缺客观公正精神。

问题反映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对林的光辉战例视而不见。他既然知道林彪“打了两仗”,为何在比较他所谓的“战损军事价值”时,仅仅拿平型关这样的“不良”战例来与他精心挑选出来的刘伯承的“光辉战例”相比呢?因为按照他的“标准”,平型关的“战损军事价值”显然不如刘的“光辉战例”。

我们再来看看林彪打的另一战广阳伏击战。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广阳伏击战同样光辉灿烂,消灭日寇1000余人,自身伤亡300来人,从他所谓的“战损军事价值”来看,并不输给他精挑细选的那些刘的“光辉战例”。列位,由此可知为什么他对广阳伏击战只字不提了。人家有难言之隐啊!

第二个方面,对刘的不良战例视而不见。其实林在抗战中打的两仗,平型关和广阳都是相当不错的战例,受到广大军史学家和军迷们的交口称赞。严峻的形势“逼迫”过客动歪脑子了,“不得不”投机取巧了。说起来也简单,那就是把刘的“光辉战例”集中摆出来,而对刘的不良战例视而不见只字不提,完全采取不承认主义态度。

谁都知道关家垴惨败是非常大的恶臭战例,几十倍人员优势的八路拿不下500个鬼子的冈崎大队。网上帖子《刘伯承最耻辱之战》,就是指的这回事。当然,作为刘的铁杆粉丝,过客早把全部责任一股脑的推给彭总了。但过客也该好好想想,以你喜欢拿双方人数多与少来判断谁占多大优势的做派,刘占有几十倍海量的兵力优势,为何还是一筹莫展打不赢呢?战术“数中国军界一绝”的刘军神真的毫无责任?

总结过客贯穿整个帖子的基本手法:对刘帅,精挑细选“刘光辉”,彻底无视“刘不良”;对林总,苦心拼凑“林不良”,完全回避“林光辉”。然后,用“刘光辉”对比“林不良”。该手法的实质就是用双重标准分别评介自己的偶像和其他将领。

抗战时期的林刘对比如此,解放战争时期的林刘对比,他还是如此。在过客帮助下,
中国革命战争各个时期,林彪全都“败”下阵来了,刘军神完美“胜”出了。

在过客“高超”手法面前,岂止一个林总,就算是把世界级名帅全部搬来,朱可夫,麦克阿瑟,还有举世公认的德国三大军事天才曼斯泰因、隆美尔、古德里安,恐怕谁也比不过刘军神。


3.我党我军和作战对手的评介刘伯承真的胜过林彪了吗?

对此,过客持非常肯定的态度。

过客说他“已经论证了九个方面林彪不如刘伯承”。如果说其他方面还能多少各唱各的调、各念各的经,那么,这一个方面厘清事实真相后,过客必深陷窘境,尴尬万分。

限于篇幅,共军职位比毛泽东更低、国军职位比蒋中正更低的“虾兵虾将”对林彪的评介,此处就省略了,仅仅列出国共两位军事首脑对林彪的评介。


毛润之 毛认为就战功和军事才能而言,我军头等军事将领排座次顺序为:林一、粟二、彭三、刘
四。

第一渠道:参见著名军史学者李延明2007年《在纪念林彪诞辰100周年大会上的发言》,他早先个人认为林一、彭二、粟三、刘四,请教毛远新后知道了毛的看法。毛远新至今还活着,谅李延明不敢撒谎。

第二渠道:开国少将后代著名的白马博士张聂尔生前主持强国军事论坛时透露:她与毛后代常有联系,毛子女们亲口告诉她,他们总爱問毛一个问题:你手下将星云集,究竟谁最厉害?毛总是回答:林彪。

第三渠道:王明著《中共五十年》。


蒋中正 “当代韩信”。(《黄埔恩怨》)

“他是黄埔最优秀的将军”。《辽沈战役亲历记》

“战争魔鬼”。(《名将粟裕珍闻录》)

······

打省略号是因为老蒋对林彪实在是赞誉有加,比毛有过之而无不及,委实不胜枚举,真让人怀疑林彪是国军将领而非共军将领。

可以断定,能够得到国共两党领袖共同如此特别赞誉者,林彪外真的再无第二人也。

面对摆在面前的“恶劣残酷”现实,过客写作战对手对林总的评介,不得不“被迫”偷工减料。关于蒋介石评林彪,过客仅仅挑选一句蒋介石说“平型关打得好”这类平淡的白开水来搪塞。

过客,不要说国共首脑怎样评价林彪,也不要说白崇禧、陈诚等军事高官如何评介林彪,只要你公正一点点,把以下对岸败军之将的普遍共识写进你的帖子关于作战对手评介一栏,你的帖子瞬间就会魂不附体。

要不然,下次你写进去试试:

“东北战场的胜负决定了国共内战的胜负”。

4.刘伯承元帅究竟打没打过战役性败仗?

林彪在东北打的规模较大的败仗,即使算上无可避免失败结局的四平保卫战,不过三场而已。过客这人眼光“精”得很,把一些小战斗也全部列出来算在林彪头上,一眼望去林彪已经不是通常所说的“常胜将军”了,而是“常败”将军。

“刘帅罕有败绩,特别是从未打过战役性败仗”,据说这是一部大名鼎鼎的关于二野的战史书下的结论;并且此等如雷贯耳的高论也来自于它:“日本军史专家在研究后认为‘做为杰出的军事家,刘伯承比林彪才能更全面,而且更富于创造性’”。

说它如雷贯耳,实则虚弱不堪。“日本军史专家”?姓甚名谁?何时何处所言?一点也交代不出来,纯粹是瞎扯淡!此等说法连粟派吹嘘的“胡琏晚年长叹‘土木不及一粟’”都不如,因为好歹粟派还能声称是胡琏儿子胡之光讲的。至于何时何地讲的,粟派给不出答案。
就我所知,那些滚回日本的鬼子强盗写的回忆录,称颂的比较多的中国人,是汤恩伯、方先觉、白崇禧等人。

无论刘粟大战,还是林刘争锋,刘迷如看客者,总是沾沾自喜,拿刘帅“从未打过战役性败仗”来炫耀。

刘伯承真是刘迷吹捧的共军独一无二“真正”的“常胜将军”吗?

此处本人无意“黑”刘帅,只是尊重客观史实秉笔直书,让一些粉丝情节严重爱用双重标准看人的家伙头脑清醒一些,再清醒一些,公正对待自己的偶像和其他将领。

先看老蒋在1947年10月面对大批国军将领作的总结报告《“剿匪”军事的新阶段》:“刘伯承在鲁西、豫北屡次渡河,被第5师、第11师打回去两次,被第85师打回去一次”。

这三次被国军“打回去”的败仗,可能规模较大,也可能较小,大陆战史没记载,但早晚会弄清楚。

林总在东北有三场规模较大的败仗,刘帅呢?同样有,仅解放战争而论至少就有以下四场大败仗。

(1)安阳

此战中野精锐尽出,14万大军全力以赴。守军是被歼灭后重建的二、三流的40师,加上土匪地皮,总共不足2万人。如此庞大得惊人的兵力优势,而且整整打了16天,仍然铩羽而归。

刘粉一般辩解说,此战目的只是围城打援,最后终止作战因为有别的任务。我军最初想围城打援因敌人不来假打变真打的战例不胜枚举,如豫东之战打开封,泰安战役打72师,甚至辽沈战役林总最渴望的是首先消灭廖耀湘兵团,只因廖耀湘畏缩不前,最后才确定锦州。打安阳整整花去16天,难道一直是为了等待援军吗?铁的事实是刘邓事先已将安阳市长人选预做准备,谁敢说刘邓不想拿下安阳?

《中国革命战争纪实》:“如能拿下安阳,豫北攻势将有一个圆满的结果······因敌军工事坚固,又步步为营,与我军拼消耗······刘伯承看这样打下去不合算,决定停止预北作战。”

显然,中野上至首长下至普通战士,都非常希望拿下安阳,只是无可奈何:“刘伯承看这样打下去不合算”。

此处也为刘帅说句好话,安阳城防坚固不好打,后来四野拿下安阳也比较费劲,但绝不能因此把刘帅攻城失败看作不是败仗。与安阳一样,林总攻击四平也花了16天不克,过客一次次的叫喊:“大败仗”,“大败仗”···

(2)阜阳

此役守城国军仅一个旅(新整编七十四师五十八旅),中野两个纵队(军)加豫皖苏军区独立旅合力围攻阜阳,占有非常大的兵力优势。58旅全力坚守了6天,共军见国军援军大部队正在陆续赶来,又无法攻占阜阳,便只得弃城而撤。

此战国军战史称作“阜阳大捷”,称“共军伤亡一万余人”。战后,蒋介石和顾祝同均发电嘉奖,国民党舆论机器宣称“此役五十八旅展现了老74师的风采”。

过客不承认此战是败仗,狡辩说国军增援部队也没有达到歼灭共军主力的目的。如此说来,一战涟水张灵甫也没有败,因为粟裕派出强大的增援部队目标非常明确:歼灭74师;同理,南麻战役粟裕也没有失败,因为国军的目的是以十一师吸引陈粟主力,其后调25师、64师、9师会同5军一道,“歼灭共军主力”。
看来,由于过客新的败仗“标准”,很多战史的结论需要重新修改了。

(3)民权

此战中野出动强大兵力:1纵,2纵,3纵,6纵,7纵。

这一仗请出大陆著名军史专家袁浩来评论:“···关键时刻,解放军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对国军放在防御圈内的预备队---快速第二纵队未做任何防备。12日凌晨2至5时,解放军发动多次决死冲锋,战士们不顾伤亡,前赴后继,却遭遇国军优势火力杀伤,战场遗尸枕籍。5时后国军突然出动快速纵队逆袭,这一记右勾拳又狠又准。快速纵队以战车为前导,在空军支援下,出其不意,气势如秋风扫落叶向围攻野鸡岗、民权的解放军横扫猛冲,解放军猝不及防,当即被国军装甲部队击溃。整72、85师乘势出击,晋冀鲁豫野战军伤亡惨重,被迫向曹县、定陶败退。这是晋冀鲁豫野战军在战场上第一次被国军击溃(张凤集是伤亡惨重后主动撤退)。此战本来是国民党政府国防部部署失误······,这么好的一个机会最后却打成败仗。”

(4)巨野

此战同时请出两位大陆军史专家做评论。

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王洪光中将所著《血色财富---我军失利战例评析》分析失败原因:“1.战役指导有偏差,以大踏步地机动调动敌人不充分;2.敌情研究不够,对敌人防御特点和规律没有摸透;3.战术运用呆板,未能针对
敌人弱点采取有效战法;4.战场选择不当,不良天气对部队行动影响甚大。”

袁浩著《辙乱旗靡》:“战斗的结果如此无情,晋冀鲁豫野战军用尽全力,不但没有战果,反而受到重大挫折,全军不得不后撤100余里休整。10月16和18日,整11师和5军分别占领巨野、嘉祥,10月24日,整11师占领军城,战果辉煌。解放军丧失了非常重要的兵源、粮源、财源----鲁西南根据地,损失巨大。晋冀鲁豫根据地变成了晋冀豫根据地。”


二.我眼中的林、刘二帅

过客洋洋洒洒面面俱到,号称从“军事理论”、“军事教育”、“军事实践”、“军事纵横”、“军事谋略”、“战术”等“九个方面论证了”林不如刘。

我看林、刘二帅也学习过客的高大全排场去“全面”分析并且也小动作不断“论证”刘不如林?

非也。

原因一:一方面本人并不痴迷军事,不愿像有的人那样,也花去那么多的时间和功夫帮林总寻找闪光点同时也寻找刘帅的暗点来相互对比;另一方面本人自知能力有限,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像过客那样不自量力硬要去 干超越自身能力的事情,到头来只会落得一个丢人现眼,让广大军迷耻笑的下场。

例如,对比林、刘二人“军事教育”方面的成就,过客大力吹捧刘帅之后,不知是因为林彪任校长刘伯承任副校长的原因,还是其他什么缘故,接着他就对抗日军政大学胡说八道极力贬低近乎于造谣污蔑。

他说:“林彪也曾任抗日军政大学校长,但此学校并非是军校,其实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党校。”

百度一下:“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抗大从1936年创立到1945年结束的9年办学期间,总校共培训了8期干部,创办了12所分校、5所陆军中学和1所附设中学。这种做法隐含了和国民党的黄埔军校大搞分校建设进行对垒的意味,国共双方都在积极扩充军校,准备军事干部。”

可见,虽然抗大既培养军事干部又培养政治干部,但无疑是以“积极扩充军校,准备军事干部”为主,目的在于适应将来与国民党争天下的需要。

既然他说当年的抗日军政大学“其实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党校”,本该再百度一下“现在的党校”,助阵过客“语不惊人誓不休”,还是得饶人处且饶人吧,给过客留点面子。但请网友们替我留心一下,如果哪一天“现在的党校”新增军事专业培训职能,务必告我一声,让我能够跟得上形势。

原因二:过客貌似面面俱到,不落下任何“死角”全方位去论证,表面上看更加全面因而似乎更加“准确”,实则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将本末混合在一起,稀释了重点、根本和关键。

何为重点、根本和关键?

战场之外的那些东西,常常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论起来难分高下。比如,张雄文《无冕元帅》将粟裕定位成“中国军事科学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他和许多粟迷朋友均号称“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大部分来源于粟 裕的军事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个人行不行,不是看他说的怎样,关键是看他做的怎样。韩先楚、钟伟、许世友这些实实在在的“土包子”,一张嘴就是满口脏话,谁敢否认打起仗来他们是十分厉害的行家里手?

一名将军的本领,包括其理论水平是真高还是虚高,是否适用和切合于实际,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且只能通过千军万马奋力厮杀你死我活的战场来检验。一名将军的本领在实践中必须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指挥水平和练兵能力。因为这两个方面直接攸关战场的胜负,绝对一个都不能少。

故评介林刘二帅,就从这两个根本方面来展开。

(一)指挥水平相较,二位元帅在战场上均展示了大师风范

1.林总

(1)林总在东北创造的令人惊叹的军事奇迹必将浓墨重彩载入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册

此言根据何在?原因三点。

第一点,共军挺进东北11万战斗部队加2万干部,约占当时共军总数十分之一;国军投入并稳定在25万人以上,集中了全国一半手持美械装备的国军精锐,战力异常强大。最终结果是几十万国军精锐灰飞烟灭,共军百万大军加入关内战场作战。用经济术语解释,共军在东北的投入产出效益非常惊人,实在是异乎寻常的优异。

第二点,纵观解放战争全国各战场形势,东北风景独好,并且决定性影响了国共内战的最终胜负。

讲全国各战场形势东北风景独好,不是说其它战场形势就不好,只是说东北好形势来得最快而且质量最高。质量最高的标志就是不反复不来回折腾,好局面稳定性最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优势越积越大难以撼动,最终将国民党全国精锐的半壁江山彻底压垮。

观东北战场国共争斗,一进入1947年,“林彪败军一瞬间变成不可抵挡的神威之军”,国军脖子上早早的犹如被共军套上了一根铁链,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勒越紧,直至窒息而亡。

本人实在不想贬损其他将领,但实事求是地观察其它战场形势,国共之间的胜负常常倒来倒去,如同两名势均力敌的棋手下棋一样,过程跌宕起伏、惊恐万状而高下难分,忽而此优忽而彼优,最多忽而此大优忽而彼大优,但其中任何一方都始终难以形成压倒优势乃至不可动摇的胜势。

此外,华北战场还与东北相反,平津战役之前,傅作义始终控制着大局处于优势局面。

“东北战场的胜负决定了国共内战的胜负”,早已成为海峡对岸败军之将的普遍共识。

《中国革命战争纪实》:“东北的结局就像多米诺骨牌倒下的第一块,引起连锁反应。此后,国民党兵败如山倒,一年之内就被赶下了海。多年以来,国民党将领也在不断反思失去大陆的原因和教训,一致认为东北的战败是军事上的关键原因,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内的腐败和混乱则是经济上的原因。”

白先勇:“东北战争的胜负,对整体内战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东北精锐的全军覆没,对其他非精锐部队产生的心理震动,对全国军心的挫折,是无法言传的。林彪败军一瞬间变成不可抵挡的神威之军,这种心理效果比枪弹可怕得多。”(《解析林彪》)

粟裕将军谈到淮海战役时实话实说:“没有辽沈战役的胜利,我们也不敢下这样大的决心”。

由于东北战场出乎意料的提前完胜,毛把彻底打败国民党的时间表从五年改成了三年。

第三点,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东北风景独好的局面是在初期作战环境极其艰险恶劣、难度系数非常高的情形下,林总率领东野将士披荆斩棘经过异常顽强的艰苦奋斗才创造出来的。

与全国其他战区比,一方面东北的资源确实丰富,另一方面与其它战区相比东北共军的仗打得实在是太顺利了,顺利得高歌猛进一气呵成,使人既惊奇又羡慕,因而让人产生“太容易了”的错觉,很多糊涂者把共军在东北获胜的原因归因于或者说主要归因于:“东北的作战条件好”。更有甚者,一些糊涂蛋竟然认为东北初期共军的作战条件也比关内战场好。

此种解读与其说是错误,毋宁说是颠倒黑白。

要准确把握和正确认识东北共军作战条件好与否,必须从两个层面来冷静思考。

第一个层面。

不错,进入1947年下半年以后东北的作战条件很好,乃至于进入1948年以后东北的作战条件非常好,全国最好。但是,这一时期“东北的作战条件好”是老天爷恩赐的吗?完全是前期林总率领东野众将士经过艰苦奋斗才打出来的。

很多糊涂者错误的根源就在于颠倒和混淆了时空概念,把林总率领东野将士艰苦奋斗创造出来的好条件当作东北初期的“好”条件。

就1946年来看,放眼全国各个战场,还有比东北共军作战条件更糟糕更恶劣的吗?

人,共军挺进东北13万,国军开入25万以上(四平保卫战期间国军出关部队达到峰值32万),而且全是抗战中立下卓越功勋的国军精锐。

装备,日式火力能跟强大的美式火力相比吗?须知太平洋战场打死一个美军,要用8个鬼子的性命去换。

此处还有必要提醒一些想当然的浅薄者,美械装备摆在东北战场对国军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给共军平添了极大的困难,陡增了很大的难度系数。细心一点的人会发现当年东野发给老毛的电报多次据实陈述困难:东北地势平坦,特别有利于敌人美式火力的发挥。
资深军迷一定会知道孟良崮大战前数日,张灵甫对特务头子毛森哀叹:“如果在平原地带,陈毅部二、三十万来攻我都不怕。进入沂蒙山区作战,就像牵着大水牛上了石头山,国防部有些人故意要让我死”。此前张灵甫多次打报告要求调入东北或其他适于美械装备作战的平坦地区。

民众和人心又如何?

白先勇分析四平保卫战共军失利的一条重要原因:“共产党军队在东北还来不及建立根据地,没有群众基础,东北人民当时仍心向国民政府,对共产党有敌意,林彪军队在供给方面得不到百姓支持。”(《解析林彪》)

陈沂著《四平保卫战》:“我们大家从保卫战中觉醒过来,深深体会到,没有根据地的作战是水上浮漂,是不能战胜全部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队的。”

第二个层面。

很多人谈论当时的作战条件总爱拿关外与关内比,离开时空和作战对手言必称关外共军作战条件如何如何优越。此种对比和结论,绝对荒谬绝伦。

关外共军作战条件好不好,只能跟关外的作战对手关外国军比,跟关内共军没有可比性。同理,关内共军作战条件好不好,只能跟关内的作战对手关内国军比,跟关外共军没有可比性。

举例来说,一边让窝囊废中国男足与越南队去踢球,另一边让伊朗队与巴西队去踢球。谁都知道伊朗队比中国队强很多(类似于关外共军享有东北丰厚的资源比关内共军强很多),但一看各自的对手就知道伊朗队的“作战条件”其实比中国队差很多。同理,大凡头脑清醒者,一旦认清了关外那几十万近乎清一色美械军“硬核桃”的威力,认识到抗战中他们建立的卓越功勋,就很难认同东北前期“关外共军比关内共军作战条件好”。

因此,离开各自的作战对手空洞地拿一个战区的共军与另一个战区的共军去比较作战条件谁好谁不好,结论必然如空中楼阁难以成立,因为这种比较没有实际意义。

从哲理上讲,好与坏、高与低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20度的水温比10度水温高,但比30度水温低;并且,只能在有可比性的前提下才能确定相对的好,以及相对的不好。只有东北共军同东北国军相比,才能知道和确立东北共军作战条件好不好;也只有大别山共军与大别山国军相比,才能知道和确立大别山共军作战条件好不好。

就物产资源来说,东北远好于贫瘠的大别山,大别山共军无法享受到东北丰富的物产资源,但难道大别山国军就能享受到东北丰富的物产资源?没错,与东北共军比起来,大别山共军只能在贫瘠的土地上作战;同样没错,与东北国军比起来,大别山国军也只能在贫瘠的土地上作战。

大别山共军穷,大别山国军同样穷。老天爷并没有偏袒任何一方。刘邓在大别山激励部下总爱这样讲:“我们困难,敌人同样困难”。

东北共军富,东北国军同样富。非但如此,东北战场大部分时间里,国军占有的物质条件和富裕程度明显超过共军。

众所周知,东北丰富的资源大部分集中在辽宁,而辽宁资源又大部分集中在沈阳、大连及其周边地区。1948年卫立煌和一些将领不愿离开沈阳,理由之一就是沈阳实在是一块诱人的宝地,此处有亚洲最大的兵工厂,每个月生产的武器可以装备国军一个师。

《辙乱旗靡》:“当时中共东北最大的兵工基地--大连建新公司(包含钢铁厂、化工厂、机械厂、铸造厂、锅炉厂、金属厂的一个完整体系)主要供应华东战场,内战期间为华东供应炮弹50万发、引信80万枚、炸药450吨、迫击炮1200门以及其它大量武器。没有建新公司以及苏俄的军火支援,粟裕根本无法组织淮海这样的战役!所以,淮海战役后,当陈毅发表了那个550万人的感慨后,粟裕连忙补充:‘还要感谢大连的大炮弹。’反观国军占据地区可谓东北的精华--抚顺有煤,鞍山有钢,辽中平原是东北传统粮仓,沈阳有亚洲最大的兵工厂,小丰满水电站可以供应全东北用电。这样的基础怎么也比中共强上无数倍,结果东北这些资源不仅不能支撑东北国军作战,反倒要中央财政每年补贴一亿美元军费!国民党政府东北主政首脑可谓无能到了极点!所以,国民党丢掉东北,不怪马歇尔,也不怪杜聿明,第一该杀的就是主政的熊式辉······当年熊式辉如果有高岗团队一半的本事,我军要赢得东北的胜利就艰难得多!”

十多年来我都带着浓烈的主观主意色彩,想当然认为当时东北有亚洲最大的工业基地,想当然认为东北共军近水楼台先得月大连建新公司一定会主要供应东野,于是乎想当然认为共军装备最好的绝对是东北野战军,直到最近看了一些资料,方知这把头号交椅当属陈粟的华东野战军,至少华东野战军的装备火力不比东野差。此处略而不述。

难怪老毛1947年6月这样评介共军:军事华东第一,经济东北第一。

正是基于以上三点来综合而论,本人强烈感到:林总在东北创造的令人惊叹的军事奇迹想不浓墨重彩载入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册都难。

陈士榘儿子在一本书中写到:“父亲是一个很能够打仗的将领,他评价军事家常常是苛刻的,但是谈到林彪,他曾经说:林彪确实是军事天才,是一个历史无法抹煞注定要载入世界军事史册的大军事家。”


(2)林彪军事才华出众他人难以企及之处何在?


2010年,在当时“右派”聚集的凯迪社区,有人贴出国民党一本军事教材分析了国军失败的六大原因:“ 1.抗战时期共军坐收渔利,空前壮大,而国军损失巨大,兵源补充困难; 2.苏联出兵东北,军工战略物资和工业基地大量落入敌手,日方技术力量进入敌方阵营; 3.共军间谍战非常成功;4.国军内部十分不团结,协同配合不好;5.傅作义等将领纷纷倒戈,国共军事力量对比此消彼长超过百万;6.共军将领林彪非常会打仗,谋定而后动,动静皆宜。政府军事支出大部分用于东北,东北战场的胜负决定了国共内战的胜负。”

金一南:“林彪的野战精髓归结为两个字:运动。他指挥的部队以运动神速、善于奔袭、飘忽不定为特点。运动是其指挥艺术的核心之所在······他的战机,几乎全部在运动中创造。”

“运动神速”,“善于奔袭”,“飘忽不定”,“谋定而后动,动静皆宜”······,林彪指挥打仗的这些特色,也是别人难以企及、作战对手难以应对之处。对此,白崇禧将军作出了至高评介。

大陆记者王逸人著《白先勇:望历史公正地为我父亲写传》,内有以下对话:
王逸人:“白崇禧将军有否和你谈过,在共产党的军事将领里他比较佩服谁?”
白先勇:“他非常欣赏林彪,林彪非常机灵,很难应付。”

1938年,林彪提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进攻战役。当然战场选择是有讲究的,那就是小鬼子机械化装备和火力不便发挥的内陆地区。当时的交通状况十分恶劣,远非今日可比。《冈村宁次回忆录》有讲:日军什么都不怕,就怕进入道路崎岖不平的山区作战,那些地区日军困难重重,苦不堪言。

2011年海峡对岸举办“9.13”事件40周年研讨会,台湾《旺报》作了详细报道,与会人员对林彪抗战时提出的“进攻战役”的评价是:“极富智慧”。

虽然该主张未在抗战中实行,但东北战场却为林彪实施“进攻战役”提供了绝好的舞台。

在东北,摆在林彪面前的严重困难现实是,一方面不仅国军装备好,而且几十万国军精锐单兵素质极其优秀,另一方面自己新兵多如果用对等同量兵力去打必然吃大亏,他必须且只能去寻求和创造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击敌人的战机,这种战机往往要求两军交战时东野的兵力优势达到二倍、三倍甚至更多。

须知,直到1947年5月夏季攻势开始时,国共两军总兵力对比还是48万对46万,国军还稍占优势。军史专家张正隆认为,在两军总兵力相当的情形下,总能造成局部数倍兵力打击敌人,那是军事天才方能干的事。

早在红军时期,林彪就是公认的运动战专家,有飞将军的雅号。飞将军打仗神出鬼没、飘忽不定的特点,让国军吃尽了苦头。

也许是孤陋寡闻,我还真没找到蒋中正夸奖其他红军将领的言论,却发现他对林彪分外赏识,青睐有加,赞美言辞一大堆。试举一例,第五次反围剿前,在庐山军官训练团蒋介石告诫部下:“林匪狡诈无比,爱迂回,善穿插,不作正面硬拼,静如处子,动如脱免。诸位与其作战,切记要多动脑筋。”

常言道:兵贵神速。

作为运动战专家,“运动神速”是林彪指挥之灵魂。只有这样,才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创造好的战机。诚如金一南所言:“他的战机,几乎全部在运动中创造。他指挥的部队的行军速度、接敌速度、扩张战果的追击速度,在红军中首屈一指”。

我十分赞同一些网友对林彪东北作战特色的概括:运动攻势战。

万变不离其宗。在东北也一样,运动攻势战的首要问题在于一个“快”字。既调动自己,也要调动敌人,在快速运动中创造以多打少的局面。东野战史表明,快速运动中累死过一些人,但林彪坚定认为,这是创造战机必须付出的代价。他解释说,运动中多流汗,即使出现累死少数人的现象,换来的是在战场上大量少流血。因为形成绝对优势局面以多打少消灭敌人,可以大规模减少士兵的伤亡,所得远远大于所失。

实践表明,一方面极其难得的是,四野消灭的大批国军精锐、“硬核桃”占了全体国军一半,另一方面无论伤亡的绝对数字还是伤亡的相对比率,四野在各野战军中都堪称优秀。
今天,既保证高效消灭敌人又非常珍惜下属士兵的生命尽量减少伤亡,已成为很多学者和军迷对林彪军事才华的美誉,也是军事林彪独特的个人魅力之所在,正是这种魅力为他赢得了庞大的粉丝群体。

运动攻势战除了表现出红军时期“运动神速”的特征外,在东北还被林彪用实际行动赋予了新的灵魂特征:连续进攻后只短暂休整进而再度猛攻,不给敌人以任何纵虎归山喘息从而重新振作逆转局势的机会。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夺得主动权后,接着是夏、秋、冬三大攻势,东北共军的作战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可谓气势如虹一气呵成,1948年3月冬季攻势结束后,国军被逼入三个孤立的死角,整体上被判了死缓。这就是白先勇讲的,1946年退过松花江后,“林彪败军一瞬间成为不可抵挡的神威之军”,东北国军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再无反败为胜的机会了。

东北运动攻势战这种连续发力短暂休整不间断的表现,用股市行话来讲,林彪操盘的东北共军的业绩宛如一只不断上冲的绩优股,其中罕见的四平攻坚战的失利不过是中途一次极少出现的短暂调整,紧接着的秋季攻势、冬季攻势继续扶摇直上高歌猛进,最终赚了个盆满笨满。

运动攻势战的打法显示了巨大的威力,直接要了东北国军的命,也要了大陆国军的命。

多年后老蒋在《苏俄在中国》总结东北战败对全国的影响认为:东北战败,直接导致华北不保,全国局势也就难以挽回。

“东北战场的胜负决定了国共内战的胜负”,是上至老蒋下至国军普通将领的共识。

有些人认为国军因为占领地盘多,机动兵力少,才导致了林彪以多打少。这些人可否随着东野优势局面的扩张再认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夏季攻势结束后,共军从国军手里夺取将近40座城镇,将南北满连成一片,所占地盘更多,国共双方总兵力还是差不多,而且国军还一时享有四平攻坚战挫败共军的气势和余威,为什么这个时候国军却不能也学学林彪以多打少?冬季攻势结束后,共军占领了东北将近90%的地盘,为什么国军还是不能学学林彪以多打少?48年共军集中大军打长春时,沈阳及其周围国军云集了30多万人,为什么国军仍然不能选择一个远离长春的地方围魏救赵以多打少?说白了还是因为那些国军将领没有林彪的本事,尽管他们在抗战中为国家和民族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有的将领的表现还十分杰出。

在东北被林彪先后挑落马下的国军高官杜聿明、陈诚、卫立煌,其中杜聿明和卫立煌在许多人脑子里是抗日名将,但他们却对陈诚偏见颇深,认为他是军事草包。此处很有必要对他一说。这些人之所以对陈诚持这般看法,盖因此人最受老蒋器重,可谓极端反共。第五次“围剿”,给红军造成最重大损失者,第一陈诚,第二白崇禧。周恩来认为这一时期的陈诚是“比较高明的战术家”,“最有才干的指挥官之一”。(《走向辉煌》)

八年抗战,不必戴上有色眼镜,最该受赞美者当属表现最好的中国人。陈诚,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展示的才华和对民族的贡献,远远超过杜聿明和卫立煌。
篇幅所限,此处仅挑关键要点简述。这家伙在抗战中扮演的可是前苏联卫国战争中朱可夫的角色,充当救火队长(解放战争中老蒋也是首先把这个角色交给他然后才轮到杜聿明),哪里最重要哪里最危急老蒋就把这位最心腹宠臣派到哪里。从淞沪会战到武汉会战,陈诚都担负了仅次于老蒋的指挥重责。后来日军占领宜昌,陪都重庆受到极大威胁,老蒋慌忙调集几十万大军成立第六战区,阻挡鬼子前进,拱卫重庆。第六战区司令长官这个非普通战区司令可比的分量极重的角色由陈诚担任。陈诚当时担任国军参谋总长,转到第六战区任司令长官,完全是降职使用。老蒋不得不向他的宠臣袒露心扉:换其他任何人来担负这个角色,他实在是不放心,眼下重庆的安危第一,只好委屈他。石碑保卫战,陈诚激励部下拿起电话反复问有无把握时,胡琏掷地有声的回答“成功没有把握,成仁确有决心”,也许会成为中国军史上的美谈。陈诚不仅出色完成了阻挡日军进入重庆的重任,还在当地深得民心,留下了建设模范的美誉(《中日长江大决战》)。

可见,尽管东北战场初期国军军力之强大远非共军可比,他们还得到当时民众的普遍支持,最终结局全体国军灰飞烟灭,绝不是因为国军将领无能,只能说他们运气太坏,遭遇了克星林彪。

当然,共军在东北的胜利,是全体共军和民众军民团结一家亲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而且这样说也是毋庸置疑颠簸不破的客观史实和真理。只不过这个客观史实和真理在东北是这样,在全国所有战区也都是也样,因此评论军事将领的作用时,先暂时当做共同的公约数,一笔带过。

此外,林彪在东北取得这般辉煌的战绩,除了他采用运动攻势战这种特别正确适当的打法外,还绝对离不开另一个制胜法宝:六大战术原则在实战中的广泛运用将东北野战军铸造成能征善战的威武之军。如果那些数量庞大的几十万东北泥腿子不能快速提高单兵素质,共军要赢得东北的胜利,也是难以想象的。


(3)林彪打仗厉害的深层原因探析

大陆学者推崇和研究林彪者众多,要论造诣,金一南教授可谓首屈一指,独步青云。一本《苦难辉煌》早已史无前例畅销数百万册,不少台商返台时还要为台湾朋友捎带一些。金教授关于林彪的言谈很多,其中《金一南解读林彪战无不胜的九条秘诀》当属精华,全面、短小而又深刻,朋友可在网上信手拈来。

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为何林彪的军事才华让国共两党首脑如此推崇备至?为何海峡对岸作战对手如此高度赞扬林彪?林彪的独特之处究竟在哪里?

经过认真思考,在金教授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作一点补充。

林彪独特之处在于他独特的为人处世的气质:其一,他具有大丈夫气概,敢作敢当;其二,特别难能可贵的,他是一位真正的谦逊大师。细微之处见真功夫,这些独特品质决定了他的军事才华非常优异。

第一,林彪不诿过,勇于担当,深获部下钦佩。

四平攻坚战失利后,前线指挥官李天佑向林彪作了书面检讨。但林彪并不认可,将责任全部揽在自己身上,在会上明确告诉众将领:“这次四平没有打好,不怪你们,主要是我······”

第二,林彪不独断,不固执,善于尊重和信任部下,赢得部下充分敬重。

由于当时通讯条件的落后和限制,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林彪经常鼓励部下打违抗命令的胜仗。部下这么做了,凡打的好的,都得到林彪大力支持和赞扬。

第三,林彪虚怀若谷,善于检讨出“丑”,从而迅速收获丰盛成果。

林彪败仗少,他的总结绝不放过并充分利用了这些机会。四平攻坚失利,在会上在部下面前,三次站起来作担责检讨。还要大会小会反复讲,不断的讲,丝毫不顾及普通国人异常看重和极力维护的“面子”。
有这般难能可贵谦逊风格者,想不出成果都难。六大战术原则之四快一慢战术,正是四平攻坚失利后,很快总结出来的。这才有了后来的被一些军史学者称作雷霆万钧攻克锦州和天津。

林彪不仅不怕在部下面前出“丑”,还不怕家丑外扬。发生沙后所和王道屯两个很小的不良战例后,林彪深入分析后主动报告中央军委。这一次着着实实感动了毛泽东。毛发现各战区发给他的战报,一般报喜不报忧,像东野那样对小的不良战例作深入检讨研究并上报的,极为鲜见。于是迅速将东野报告转发各战区,号召各战区向东野学习。

细节决定成败,毛对林宠爱有加绝不是偏心眼,而是发自内心的器重和信任。有兴趣者,不妨细读《王明回忆录》。

上世纪柏杨一本《丑陋的中国人》曾经轰动一时,引发强烈反响。很多人感情上难以接受,但网友只要细致观察你周边的环境和人,你就会发现他们中太多属于死要面子死不认错的主。战争年代亦然,胜了争功者不少,黄吴李邱出狱后看到过去并肩战斗的战友写的回忆录,常常义愤填膺。败了呢,主动揽责并作为教训四处宣扬警示旁人者,实在是凤毛菱角。

有这般谦逊精神,保证了林彪不二过(有些将领常常会重复犯过的错误)。48年老蒋去东北动员大军撤往锦州,有的将领舍不下沈阳宝地,以四平攻坚战国军胜利为由,规劝老蒋吧大军留下来仍有可为。老蒋的回答斩钉切铁: 林彪这个人我很了解,你别想指望他犯同样的错误。

有这般谦逊精神,保证了林彪军事实践和指挥日臻成熟,国军找不到林彪明显的弱点,无从下手。
小诸葛白崇禧不得不哀叹:“林彪非常机灵,很难应付”。

由于林彪当年非常优秀的个人品德和出色的指挥才能,在广大四野将士心中享有极其崇高的威望。表现在战场上,胜仗一个接着一个,势不可挡,达到人心齐泰山移的效果。

张正隆,名著《雪白血红》的作者。他讲,写书前他对林彪印象一般。后来为写书三年中采访了100多位四野老人,只要一谈林彪,很多老人说着说着就流泪了。由此,他在书中明确写到,当年四野全军将士对林彪非常敬佩。
阎明,四野将领的后代,《往事不忍成历史》作者。他在出书发布会上说,当年四野将士有两条坚定信念,其一,跟着林总就能打胜仗;其二,执行林总命令是打胜仗的可靠保证。当年四野全军上下非常崇敬林总,将士们唱着《林总的命令往下传》、《我们是林彪的战士》,绝对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

刘绍唐,原籍河北芦台,曾在新华社、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工作。1950年由香港去台,于一九六二年起在台北创刊《传记文学》杂志(月刊)并任社长。
尽管由原先共产党的人后来投靠台湾当局,但他回忆当年的经历不得不承认:“我曾亲历过,在两军阵前,准备冲锋前的一刹那,连队指导员总是这样喊:‘同志们,我们要做一个林彪的好战士!冲啊!’然后才冲锋陷阵。单凭着林彪的名字就会给他的官兵鼓起非常高昂的士气,却是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那时林彪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就象一个传奇故事中的不可思议的天神那样崇高”。


2.刘帅


本人绝没有过客那么重的粉丝情节,更不会搞小动作往刘帅身上抹黑,写刘帅并得出结论自信比他写林总客观公正得多。

早年我与网上广大军迷类似,认为刘帅二野打的主要是国军二、三流部队,基本上属于“烂葡萄”系列,含金量不高,远没有四野、三野的仗来的精彩,那一大批抗战中功勋卓著的国军精锐“硬核桃”基本上由三野、四野包办瓜分了。大概这就是网上刘帅粉丝数量奇少、林粟粉丝群体庞大的原因。

但后来充分注意到,刘帅虽然基本上打的是弱旅,但中野装备水平普遍比较差,因此作战难度系数不见得比林、粟低多少。

看二野战史有个发现,刘帅有一点与林总相似,也是一个非常善于总结和汲取教训的人,如对巨野之战的总结就十分到位。这保证了刘帅与林总一样,不二过,不会重复犯过的错误。

此外,刘帅军事理论成果丰富,且语言形象生动,被称为军事理论家当之无愧。

我对二野战史的了解远不如四野,写刘帅不可能像写林总那样深入细致、篇幅绵长。

即使对刘帅着墨不多,但好在这一部分的要害问题是准确定位林总、刘帅的指挥水平。就是说,只要把这一“要害问题”解决好,对刘帅就是公平公正的,至于写多写少倒无关紧要了。这对我来说绝非难事。
换位思考,通过“窍门”自可准确定位刘帅的指挥水平。

这个“窍门”就是海峡对岸国军将领的评介。

毫无疑问,林、刘二帅获得海峡对岸对手的评介是最多最高的,我手中有丰富资料,此处就不必铺展开了。

其中最有代表性者,似以耿若天所写三大战役对共军将领的评介最为中肯:“盖共军五将,林彪最彪悍,刘伯承最诡计多端”,聂荣臻最无能。

既然是将林、刘二人并列为共军最强者,故指挥水平方面,此处不必分个高低了,他们都是共军的顶级高手。


(二)练兵能力对比刘帅差距明显

楼主:秋正  时间:2019-05-16 13:46:32
(二)练兵能力对比刘帅差距明显

常言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持续四年的解放战争,考核一个将领的本领,若忽视带兵能力,准确性必将大打折扣,势成跛脚考评。因此,两个方面一起考核,既看指挥能力,又看带兵能力,才能称得上完整和准确。

许多军迷从军事角度非常钦佩国军将领黄伯涛,盖因他把一支装备水平和战斗力都很一般的纯粹的国军杂牌25军,脱胎换骨成一支英勇善战的国军精锐,战场上多次给华东野战军制造了非常大的麻烦和困难。

很多初级军迷认识比较肤浅,以为只要指挥官优秀就能打胜仗,于是乎把自己心仪的将领当作偶像,顶礼膜拜。其实,在后勤保障充分的前提下,赢得战争的决定因素从根本上说在于双方的实力对比。

如果一支军队缺乏实力,无论指挥官怎样优秀,其作用不过花拳绣腿,根本就是中看不中用。最近十多年来,让国人恨铁不成钢丢人现眼的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花费巨额重金请来的世界级名教头换了一茬又一茬,却一次又一次的表明他们是扶不起的阿斗。

所谓实力包括两个方面:单兵素质和装备火力。

其中又以单兵素质更为重要。二战史翻来覆去证明,一支军队如果过分缺乏战斗力,即使配备非常优良的装备,也常常溃不成军。比如,法军对阵德军,意大利军对阵英军或苏军,无论法军和意大利军装备如何,它们都常常
不堪一击,落荒而逃。

绝大多数研究二战的专家学者不得不痛苦的承认:尽管德国和日本是侵略国家,但论军队的单兵素质,第一德军,第二日军。至于美军,他们打的不过是“富人战争”,凭借强大的空中和地面火力优势取胜。

1944年6月美英军诺曼底登陆后,德军被迫挖肉补疮,不断从东线往西线调兵。自此苏军对德军的兵员优势从7比1扩展到1945年初的11比1,仍然还是花了大半年时间才攻克柏林。台湾著名战史学家钮先钟谈到德军,实在难掩誉美之词:“这种成就真乃天下第一!”八年艰苦的抗战,其实很多年头日军在关内都只有60至70万人,国军人数高峰时甚至达到600余万人。

常言道:兵不在多在于精。二战史乃至解放战争史都表明,一支军队的单兵素质很大程度上能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

单兵素质也包括两个方面:勇敢精神和作战技能。

就二野和四野相比较,站在客观公正立场而论,二野在两个方面都存在明显的较大差距。

一位小有名气的刘派人物曾经引述资料贴出胡琏对中野和华东野两支部队的评介:中野指挥尚可,但战斗力不行;华东野战斗力不错,但指挥又不如中野。

胡琏的这一评介也符合蒋中正的看法。

老蒋1947年10月在《“剿匪”军事的新阶段》宣称:“刘伯承在鲁西、豫北屡次渡河,被第5师、第11师打回去两次,被第85师打回去一次。由此可见其战斗力了。”。同时他认为关内战场山东共军“训练最精,肃清最困难”

以过客为代表的刘派与粟派最近十余年激烈论战,中野战斗作风偏软是粟派攻击的重点之一。其有力证据就是直到1947年9月,刘伯承还在大别山召开“安卵子”会议,解决官兵在困难面前退缩和作战不勇敢的问题。

中野一纵政委苏振华回忆:“会上刘老说‘我是军人,讲话简单。今天的会是安卵子的会。我们的部队变成了女人,一碰就会跑。’”

如今,“安卵子”已成为刘派与其他派别争论时其它军迷时常不离口的词语。

作战方面,据说刘帅也比较讲究战术,但刘帅的战术化做部队的行动力战斗力方面,很多事例都还是让人感到有所欠缺。

淮海战役双堆集,当中野部队围住黄维兵团无法打开局面一筹莫展时,陈毅急切与粟裕通电话请教作战办法,粟裕指点迷津提示“用近迫式对壕作业”,刘、陈、邓商议后决定采用粟裕的“碾庄经验”。(《战神粟裕》)

十多年来军网上盛行一个说法,两年前某网友上传了正规书籍页面,方知是一件真实的事:朝鲜战场上,当彭总发现二野部队与其他兄弟部队相比战斗力比较差时,厉声质问二野一些将领:“你们刘伯承打仗不是挺讲究战术吗,为什么你们不讲究?”
由此看来,刘帅战术的实用性还比较成问题。

再来看林总在提升士卒单兵素质方面的作法和贡献。

林彪这个人有很多精辟语言,往往能够抓住关键一语点破实质。如:“有强烈的吞掉敌人的企图和雄心”;“以主观努力创造条件,化冒险性为创造性”;“要勇于穷追。要跑步追,快步追,走不动的扶着拐棍追,就是爬,滚,也要往前追,只有抓住敌人,才能吃掉敌人”;“像铁锤一样,砸到哪里,哪里就催”;林彪对通信部队的指示是“迅速,准确,保密,不间断”···

对此,金一南的评介是:“林彪的语言简练、生动、有力度、有气势、有特色。与其说是语言的特色,不如说是思想的特色。只有实践与思索的有机结合,才能产生这样的结晶。”

培养部队勇敢精神方面,早在红军时期,林彪就有一个著名的论断:“敢于刺刀见红”。这个论断极其中肯又非常实用。勇敢与否,就看你敢不敢拼刺刀。如果一支部队指战员个个都是敢于拼刺刀的猛士,勇敢自然不成问题

敢不敢拼刺刀,直接决定一支部队的等级。

一本《冈村宁次回忆录》写得十分分明:敢于与日军拼刺刀的,必是中央军;否则,必是地方杂牌。

诸位只要多留心林彪军事文选,就不难发现:激励部下的勇敢精神,贯穿于林彪军事生涯的始终。从红军时期的“敢于刺刀见红”,到东北“三猛战术”,一次又一次号召部下打“硬拼仗”、“拼命仗”。

林总号召将士们“敢于刺刀见红”,直接影响到四野的方方面面。每当将士们高唱着四野的一首著名军歌《林总的命令往下传》,末了就是血气方刚的结尾:“刺刀见红敌人全部完了蛋”。

林总的苦心教导没有白费,成果极其丰厚。

小鬼子,论勇敢不怕死,任何人只要不带偏见都会承认他们整体而言地球上绝对第一。比较令人意外的是,日本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的《朝鲜战争》竟然如此盛赞38军:“中国第38军的英勇奋斗精神,非常令人钦佩,因为是背水之战,所以拼命进行战斗。只因断绝了补给,才大部被歼。可谓弹尽粮绝”。

可见只要教导有方,视死如归精神在中国人身上也能够充分体现出来。

至于提升部队作战技能方面,无论过去国共将领,还是当今大陆台湾学者,几乎无不承认六大战术原则在当时的作战环境下,非常卓有成效。

四野的兵又多又好,是军史学者的普遍共识。这个共识,首先是作战对手的普遍共识。

杜聿明,这个名字大概是国军高级将领中最让张雄文反感和无奈的。起因就是杜长官对傅作义讲了一句话:关外共军的战略战术远远的超过关内共军。

说“超过”也就罢了,还非要加上形容词“远远的”三个字,终于令张雄文极度苦恼。在他写的大量文章和几本书里不断“帮”杜长官解释:因为是对傅作义讲,所以“关内共军”特指华北野战军。

比起张雄文来,想不到过客更加厌恶杜长官,竟然搬出不入流的歪歪道理来彻底否定杜长官的见识。

他说:辽沈战役杜聿明“结果在东北全身而退,而在关内被俘虏掉了,那么广阔的空间都无法逃脱,为其错误的认识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过客的说法特别能够代表他与网友辩论时的水平。辩论中他常常一张嘴就乱说,胡扯一通,乱扯一通,似乎只要说得越多就显得越有道理。但他也不得不承认:辩论中被网友骂是“常态”,不被骂是“特例”。过客,不要怪众多网友骂你,你的粉丝情节特别严重,辩论中歪理层出不穷一大推,他们对你完全失去了耐心。

再来琢磨他的“高”论。

完全不通战史的人,也许会认为他讲的有理。但即便是对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有点粗浅了解的人,都会知道他耍弄的“聪明”、“机灵”无异于骗人。

没错,杜聿明在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中都担任极其重要的“救火队长”角色,在淮海战役中被俘。

辽沈战役东野攻锦正酣时,塔山阻击战和黑山阻击战双方激烈交火时,最后东野集结重兵围歼廖耀湘兵团时,过客摸摸你的良心回答:杜聿明当时出现在其中哪一个现场?整个辽沈战役杜聿明只是在当时的北平、沈阳、葫芦岛进行空中旅游,要俘虏杜聿明恐怕只有神仙才能做到。淮海战役最后阶段杜聿明抱定与邱、李兵团共存亡的勇气和决心,最后老蒋知道他病重要接他走时,他大手一挥让专机空飞回去。淮海战役中想不抓杜聿明俘虏恐怕难乎其难!

把完全没有可比性的两件事拿来比较以求证明自己的歪理,是过客在他的帖子和辩论中自鸣得意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真心赞美东野的战术能力,让张雄文和过客防不胜防的国军军事高官可谓层出不穷,再来挑选一个分量比杜聿明更重的大家伙陈诚。

此公被很多学者称作“小委员长”,是老蒋最铁杆亲信,没有之一只有唯一。看他的回忆录国共内战部分,可谓反共到了家。与大多数败军之将一样,对军事失败并不服气,指责共军“人海战术”、“无限制裹胁民众”······,但他独独对共军一个人不得不服气,这就是林彪。他指名道姓称赞林彪的战术原则,明确肯定这是共军战斗力高的原因。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单看国军高官的评论也许还不能令一些人服气,那就在这些人面前摆一块试金石。

这块试金石就是朝鲜战场。

解放战争东野的战斗力高,一些人会说是因为东野装备水平比中野和聂荣臻的华北野高。到了解放战争末期,各支大军均缴获丰厚,加上兄弟部队之间“富”的帮助“贫”的,战争结束时各野战军装备水平已趋于比较平均。

到了朝鲜战场,公认装备水平最高的是中野的16军。据说前苏联前后提供了60个师的苏式武器,配备到各支部队自会体现公平合理原则。

《李奇微回忆录》:“其中的38军,是在整个朝鲜战场上中共军队表现最为出色的王牌”。

这当然不够,因为个体还不一定能够准确代表整体。那就看看整体评介。

《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百度百科:“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1日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贝文·亚历山大。这是一本著名的美国人反思朝鲜战争的书籍。作者以亲历者的身份,用一个军事史学家和军事战略家的眼光,时隔多年后冷静地审视这场战争的整个经过。”

该书作者亲身经历了朝鲜战争,书中介绍中共参战部队时明确写到:“首先入朝参战的部队是红色中国最善战的第四野战军”。

这是我读过的美国人写朝鲜战争写得最好的一本书。并非因为它对四野英勇善战的褒扬,而是因为作者对那场战争的全面细致鞭辟入里的分析,令人耳目一新。特别印象深刻的是,最后作者花去大量篇幅,高屋建瓴倡导世界
和平。他引述孙子兵法警示世人:“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他认为朝鲜战争造成了巨大伤亡,对双方来说都是悲剧,人类应该而且必须走向和平。

日本人把话说得更绝,就是我上述提到的那本夸奖“中国第38军的英勇奋斗精神,非常令人钦佩”的由日本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的《朝鲜战争》,只认可东北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在中国军队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而对其他野战军一野、二野、华北野都不屑一顾,通通说成:“只是具有地方军色彩”。
就我对解放战争的观察和了解,日本人这次说的似乎并不太过分。论作战的勇猛顽强,论单兵素质,论作用和地位,东野和华野确实明显超过其他野战军一大截,这两支野战军一南一北起到了砥柱中流的作用。

国外军史学者高评东野战斗力的证据还能找到不少,但这个针对过客帖子写的俗文越写越长,越写耗费时间越多,越写越觉得没意思,就此搁笔,到此为止吧。










楼主:秋正  时间:2019-05-16 13:46:32
请他人不要乱删帖
楼主:秋正  时间:2019-05-16 13:46:32
网友朋友们


本人时间、精力有限,只愿意与下列朋友对话

1. 尊重林总的

2.说话文明的

违背上述二条任意一条,将不予回复。


突然发现天涯是个好地方:发帖将会被归类排列,军迷很容易查到、看到,此为本人最欣赏之处。如此,发帖目的完全达到,再无它求。

至于什么点击率、争论辩论之类,本人最无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相互谩骂最无聊最可悲。

楼主:秋正  时间:2019-05-16 13:46:32
@Glelele 2018-08-29 14:54:26
LZ你吹捧陈诚太过了。陈诚任何一项主要能力,都远大于他的军事能力,你把他战绩仔细划拉一下就知道了。
-----------------------------
朋友,如果只看解放战争,我也认为陈诚不行。

当然,他在台湾治理的的政绩是得到承认的。
楼主:秋正  时间:2019-05-16 13:46:32

南线追歼中陈赓与林彪的三次分歧(转载)



1949年10月10日,在湖南进行的衡宝战役正在激烈地进行着,鉴于四野中路大军已抓住桂系主力的4个师,白崇禧又打算率部北返援救,林彪认为这是聚歼白崇禧部于湘桂边境的好时机。考虑到广东国军总共只有15万残兵败将,一个四野邓华15兵团已经足够对付,于是林彪想改变广东战役计划,调陈赓兵团进入广西,参加堵截和围歼白崇禧集团的作战。

可是陈赓却死活不愿意去,理由是路远赶不上。其实这个理由根本不成立,因为林彪并不是要四兵团真的参加衡宝战役,林彪只是要他去参加堵截桂系南逃的退路,怎么会来不及呢?能堵住多少是多少,总比你四兵团在广东闲着强的多吧? 陈赓实际是怕自己在南面单独面对桂系部队,同时也怕林彪顺势把四兵团归还给二野。大概是淮海战役期间,刘邓没给他好脸色,陈赓在二野司令部坐冷板凳坐怕了,他觉得还是不如跟在四野15兵团后面打广东的余汉谋集团来的舒服。对于这个分歧,毛泽东最后支持了陈赓。据说毛泽东主要是怕桂系残兵逃入云南,那是二野的作战范围。毛泽东担心,以二野部队的战斗力,怕他们对付不了,这是毛泽东对二野部队的战斗力没有信心的结果,并不是陈赓这个意见有什么高明的地方。毛泽东这个担心实际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地域是死的,人是活的,桂系如果真的逃入云南,四野完全可以派部队入颠。实际上陈赓四兵团留在广东完全是多余的,有了它,15兵团在广东战役后半段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如果当初按照林彪的意见,把四兵团尽早调去广西和云南,国军后来就不会有那么多部队跑到越南和缅甸了。最后的结果不出林彪的意料之外,桂系除了在衡宝战役被歼灭4个主力师外,其余桂系部队全部都逃回了广西。陈赓、毛泽东有何正确的地方?因此,关于林彪与陈赓的第一次分歧,真正正确的是林彪,错误的是陈赓和毛大帅。



关于林彪与陈赓的第二次分歧,纯粹是陈赓捏造出来的。广东战役期间,在四野15兵团占领广州以后,陈赓要求四兵团不停留的继续追击余汉某的残兵败将,林彪考虑敌人已经先于我军数日出发,先头部队已经跑出几百里,四兵团如果追不上就暂时先不要追,等其它部队堵截到位后再追击,以免把敌人越追越远。二野部队吃肉的劲头还是很大的,14军大胆追击,堵住了部分敌人的退路。于是陈赓把敌人如何溃不成军,起义投诚不计其数,汇报给了四野、二野和军委,要求继续追击,获得军委毛泽东和四野林彪的支持。林彪18日指示四兵团:“如能追上敌人,则继续猛追歼敌。如确实已无追上可能时,则可勿追击,以免而后粤敌主力退南宁和云南,另一部会退海南岛)” 。按照林彪的指示,四兵团所属部队日行160里,终于将大部敌人追上消灭,虽然还是有一部分敌人逃入海南岛,依然受到了林彪的高度赞扬。从整个过程可以看出,林彪并没有不同意陈赓追击敌人,只要陈赓自己判断可以追上,林彪就支持他继续追。只是在他判断追不上敌人的情况下,林彪才要求他不要急于追击,这有什么错呢?难道陈赓明明知道追不上敌人还应该追?把敌人越追越远是正确的吗?



衡宝战役和广东战役后,林彪指挥三路大军杀向白崇禧的老巢,四野13兵团位于西线,12兵团位于中线,二野4兵团和43军位于南线。但白崇禧并不是一味的逃跑,他总是在寻机反击。1949年11月21日,白崇禧命令桂系主力3兵团和11兵团反击我军南翼的陈赓兵团。根据情报和敌人动态,林彪11月22日命令陈赓先集中兵力14、15、43军打敌人鲁道源的11兵团,以13军钳制桂系主力张淦3兵团(其中一个师守廉江,2个师监视),然后再打敌3兵团。陈赓有顾虑,说13军那个师战斗力比较弱,怕守不住廉江,不如先打敌3兵团,以免让3兵团跑了。林彪没有接受陈赓意见,因为就算13军一个师守不住廉江,13军还有另外2个师呢,他们在旁边是吃素的?13军一个军的人数比敌3兵团都多,怎么会堵不住?毛泽东对陈赓的意见也未置可否。25日清晨,白崇禧改变反击计划,不打了,要跑。25日下午,林彪根据敌人的新动态和位置,立即改变原来部署,命令4兵团就近先歼灭敌3兵团“钢7军”的2个师,具体要求是13军和14军一部从正面阻击,15军和14军一部由左侧攻击。但由于电讯问题(林与陈有9个小时不能电报来往),到晚22时半才发出该电报,陈赓在26日凌晨收到林彪的这个电报后非常高兴,立即遵照林彪的新命令执行。但在当日的23时,陈赓因为还没收到林彪22时半的电报,又给林彪发了一封电报再次申述意见。这就是陈赓所说的与林彪的第三次分歧。

这就像下棋一样,对方走了一步,你才能走下一步。如果你先走了这一步,对手就会改变原先的走法,那么很可能你先走的这一步就走错了。 每一步的顺序是不能错的。对手还没动子,你就先走暴露自己的意图,你不是傻子嘛?在这次的所谓分歧中,林彪根本没有错误。白崇禧要攻,林彪有对付攻的办法,白崇禧要退,林彪又有对付他退的办法,应对自如,滴水不漏,十分沉着老练。陈赓却火急火燎、慌里慌张,像个第一次上阵的小学生,事后还唧唧歪歪、喋喋不休,好像他多有道理似的。

遵照林彪的指示,广西战役第一次粤桂边战役就此拉开了序幕。面对刚刚在衡宝战役中被歼灭后重新组建的桂系第7军2个师,陈赓按照林彪的指示,以13军和14军一部正面阻击,14军主力和15军全部从左翼攻击,四野43军单独打敌人11兵团,然后再从右翼攻击钢7军。可是,二野部队大概是怕桂系钢7军已经成了习惯,四兵团13、14、15三个军10来个师与钢7军2个师作战,却只敢采取守势。战场上的情景是,桂系2个师攻,四兵团三个军守,打的昏天黑地不分上下。直到四野43军打垮了敌鲁道源11兵团58军后,从右翼向钢7军发起猛烈进攻,陈赓才指挥4兵团发起“反击”。但是被严密包围的钢7军居然冲破二野部队的防线向西南方向跑了,林彪真是跟他陈赓不能急了,林彪大概做梦也不会想到二野部队战斗力如此之差。林彪随即命令4兵团3个军追击3兵团,43军一个军去追击11兵团。11月28日,43军将11兵团司令部和所属58军、97军之暂一师大部消灭,俘虏敌人4300多人,击毙兵团副司令胡若愚,只有司令鲁道源化妆逃跑。但二野4兵团却不敢放胆追击敌3兵团。30日下午,43军127师在歼灭了敌11兵团大部以后,听说敌3兵团司令张淦在博白,立即命令379团向博白攻击,379团一个连与同样积极作战的43军128师382团2个连在敌3兵团司令部会师,三个连随即包围和消灭了敌三兵团司令部,把兵团司令张淦从床下拎了出来,而此时二野4兵团还在百里以外。张淦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会被百里之外的共军捉住。43军3天内连续打掉桂系2个兵团司令部,并消灭了11兵团大部,然后又与4兵团3个军一起打击失去了司令部乱作一团的敌3兵团残余部队,将其大部消灭。二野部队因为有些畏惧钢7军,3个军的作用还不如四野一个军的作用大,这就是广西战役中第一次粤桂边作战的基本经过。


楼主:秋正  时间:2019-05-16 13:46:32
@郁闷南国 2018-09-01 15:37:17
摆事实,讲道理的好文章!赞一个!
其实不论是101还是刘帅或者粟裕大将,当然还有彭帅、徐帅、陈大将等等。都是我军杰出的军事家,没必要赞一个贬一个。
看客和张雄文一个路数,为了抬高自己的偶像就偏偏要狂踩别人,同时还把自己的偶像说的像神仙一样!看着就让人讨厌!
-----------------------------
谢谢南国兄支持!

你对他的毛病揭露的很准!

我以前也是拿过客跟张雄文并列,现在发现他比张雄文更露骨、更滑头,张雄文根本没法与他比。

他的破帖《林彪败仗之死守四平》,垃圾得一塌糊涂,仍然到处贴。

首先,过客完全根据个人的低劣目的,对四平大战期间毛的完整电文进行肢解,随意剪裁、取舍,只把他喜欢的(起初主张“活守”的)留下来,不喜欢的(后来主张“死守”的)全部抹去,以造成毛主张“活”守四平的假象,从而将“死守四平”的屎盆子扣在林彪头上。玩弄低级伎俩,特不厚道。

其次,过客为了达到贬低林总的丑恶目的,在他的滥帖最末一段赤裸裸的谎说战史,无中生有的吹捧杜聿明贬损林彪。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我到他帖里凭这两点揭穿他后,这小子气急败坏,贴出网上的黑林滥文来发泄,真可怜。过客,再向你推荐一篇裕承的《百战百败的林彪》,认为林彪辽沈战役才开始打胜仗,可与你贴的滥文媲美。再贴一次可以加大黑林的“分”量。
至于我,网上黑刘贴文俯拾皆是,如《刘的最耻辱之战》、《刘伯承只懂理论不会打仗》···但我不会那样去做,因为我俩不是一个档次。

在中国将帅研究论坛,大吧主阿水哥强烈警告他:你要吹刘就只顾吹刘,褒一个贬一个让人反感。他不听,遭到绝大多数网友谴责。多年来,它主要活动在白马茶馆吧,随着时间的推移遭受越来越多网友的鞭挞,韦二,中医,怎么起名,玉溪金南,南极神仙,大汉列兵···数不尽数。最近,那里的大吧主p版封了他的一些马甲,因为他的马甲不仅仅吹刘伯承,还要吹他舰船过客自己。现在,白马茶馆吧的网友嘲笑他:灰溜溜的逃到天涯去了。

在天涯,他的惯用伎俩,“归途如虹”就是他的马甲。

楼主:秋正  时间:2019-05-16 13:46:32
@秋正 2018-09-01 07:40:51
南线追歼中陈赓与林彪的三次分歧(转载)
1949年10月10日,在湖南进行的衡宝战役正在激烈地进行着,鉴于四野中路大军已抓住桂系主力的4个师,白崇禧又打算率部北返援救,林彪认为这是聚歼白崇禧部于湘桂边境的好时机。考虑到广东国军总共只有15万残兵败将,一个四野邓华15兵团已经足够对付,于是林彪想改变广东战役计划,调陈赓兵团进入广西,参加堵截和围歼白崇禧集团的作战。
可是陈赓却死活不愿意去,理由是......
-----------------------------
有关林彪、陈赓三次分歧的争论已经是冷饭。也许是因为陈赓级别不够,林、陈分歧引不起海外学者的关注。

如今在一些专业军网,长征途中毛、林“弓弦路”与“弓背路”谁对谁错才是热帖,军迷们争论不休。

当时,林可谓胆大包天,要求罢免毛的前线指挥权。

飞扬军事春华秋实,云集了很多真正的军迷高手。有人贴出海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林正确,飞扬众多高手讨论后基本上都认为林正确。

特别是连极端毛迷hzr老先生也承认林正确,只是打圆场赞颂毛三次反围剿的英明,这一次错误小事一桩。平时在飞扬,谁骂毛就会被他狠狠臭骂。尝到他的厉害后,那的人不敢轻易骂毛。

对这一争论,我更不能明确态度,也是因为地形更加不熟悉,有兴趣者可到飞扬春秋去查找。
楼主:秋正  时间:2019-05-16 13:46:32
@Glelele 2018-08-29 14:54:26
LZ你吹捧陈诚太过了。陈诚任何一项主要能力,都远大于他的军事能力,你把他战绩仔细划拉一下就知道了。
-----------------------------
@秋正 2018-08-30 10:42:36
朋友,如果只看解放战争,我也认为陈诚不行。
当然,他在台湾治理的的政绩是得到承认的。
-----------------------------
@Glelele 2018-08-30 16:55:42
陈诚非解放战争战绩也不佳啊。抗日他打的仗不算多,宜昌也是他丢的。淞沪不好不坏唯一能算得上是比较成功的就是第五次围剿。但战略也不是他制定的,他只是一个打手罢了。,之前第四次围剿中央苏区更是被打得吐血。当然,军阀混战时期他打的还不错,但这是国军大腕军头们的共性,北伐或者打地方军阀风生水起,一打共军就拉稀,只有少数人例外。
-----------------------------
朋友,我说的是陈诚在抗战中为国家民族做出了很大贡献,不仅是军事方面,比如我引述一本书称赞他为建设模范,与你无大分歧。
楼主:秋正  时间:2019-05-16 13:46:32
陈诚在台湾的政绩不用说了。他有一举动真是造福两岸人民,值得喝彩,很多人却不知道。

据凤凰大视野,1964年,在老蒋官邸,他与老将激烈争吵,把楼上的宋美龄惊动了,下楼来劝架。

起因是老蒋坚决主张反攻大陆,陈诚坚决反对,认为台湾后备力量少,反攻是以卵击石。当时陈诚任副总统兼行政院长,对老蒋最终罢手作用重大。

楼主:秋正  时间:2019-05-16 13:46:32

林彪的战术素养和四野的部队素质(转)



咱共军的将帅基本上是下里巴人出身(或转行),但就这块土地本身的条件而言,也有做得拔尖出色的。我们常谈及的林、刘、粟叁大帅的军事"功课"就各见所长,堪称范例。先说刘伯承,他的军事战略理论,一篇篇,

一套套不论古今中外都能出典引据,而运用起来又能比拟通俗。讲到运动战,他就比画个"伸拳头打汉",能缩方能伸展;论到不与强敌争一日之短长,他就比喻为"乞丐与龙王的比宝";到了破釜沉舟,与黄维兵团拼死一搏时,他用了"瘦狗屙硬屎"的谐语,使二野的将领颇得神会。因此即便是极好兵事的毛泽东,在军事交往上对刘也是逊让叁分,从来不见毛在战役指挥上待刘像对其他将帅的那般疾言厉色。粟裕的"功课"也可得一优秀。地图、手枪、乘马是他平生最爱,前两样东西须臾不离其身,直至辞世。他的军事地图据说是共军将领中收藏版本最好,最全的。


我看到粟的至孙对他钻研地形的一个说法:这位京城土生土长,每日在皇城根儿满地跑的"黄带子",对北京的街巷岔路的了解远不及其整日在家"优渥"的姥爷,遇到要到某个偏涩僻静的地方去晃动晃动,总要姥爷指点一二。讲到枪械,据说全军中枪法精准的高级将领也就那么叁、四位,罗炳辉,粟裕,许世友这头几名想来大家不会有异议。打枪讲究臂力,粟裕的手劲劲道连大块头的聂凤智私下也是叹服的。再说骑马,有回忆录说粟裕在江南水网阡陌上的"倒骑"术可以扬鞭一跑,堪称全军一绝,这是他为在行进中便于与参谋们面对面讨论战事而练就的"绝活"。粟的军事学术的造诣、战争理论的素养在他的《粟裕战争回忆录》中充分得到体现。这本回忆录也是全军中绝无仅有的写法,他不同绝大多数的回忆录以人物或作者自己为主线来说事,夹带许多对人对事的"揭露"、"更新"和臧否,也充满了许多对自个儿的吹嘘、解释和补遗。《粟裕战争回忆录》除开头一章对其参加革命的过程有所交代外,其余各章都是以战争事件来展开叙述的。讲的基本上是战争事件的战场背景,作战对象,力量对比,战役对策以及征战过程,最后都有战事的检讨、总结和重观,很少涉及物是人非的议论,这也是粟裕"将德"高尚之处。笔者最欣赏粟裕在篇幅中对战区转折点、战役转折点的提法和阐述,这是他的一个"创意",文中看得出,他总是按对这个"点"的或隐或显之分析判断来估摸、组织或结束一个战役的,这是一种值得后人学习的对局思维。



现在再来考校林彪的军事"功课"。有关林彪"功课"的逸闻是全党全军闻名的了,那"做"的姿式也极是看点。整日价个儿就是一个态势,或者闭眼打坐,或者面壁向图,一派"问禅求谶"的"虔诚"!他这个"打坐"到要"通关"的节骨眼上时可以不吃不喝不上厕所。这时辰他也不看他的"教科书"了(据闻也就一本医书,一本"曾胡用兵录",后来还有"毛选"),看得出他是在"捋",在"悟",此时是决不允许旁人惊扰打插的。豁然了,"通关"了,高兴了就开始吃豆子了(所以他最爱的囡就叫"豆豆")。战事不紧了,有闲暇了,他就耷拉着个手在四方院中踱踱步。从来不见他和人计较什么兵学,更遑论麽子叫"枪棒"的了。因此老人回忆,这林总怎么看也没有个行武的架势,军人身板更谈不上,他不就像个小学教师,还是戴着健脑器那种的吗?对,就"孔已己"那等类而且还有点少年老成的,怎么战争结了就成了"战神"了,而且是赫赫有名,举世公认的?



因此好奇者就想检查他的"作业",研究他的"打坐"了。战、不战他都在想,无非多寡而已。他在想些什么,琢磨些什么,又"悟透"了些什么呢?林彪的"心电图"的底片肯定是得不到了,他生前也懒得与人有所分说(不象粟将还有楚女那等水平的红颜知己)。因此好事者只能从他只言片语的"语录"精萃中,从他留给军队的历史贡献中,从他带兵、练兵的成就中返思他最初的设想动机,从他的"功课"的实施效果中反溯他当年的思想脉络。这也是一笔经得起后人长期挖掘、提炼的"国土资源"。



林彪"功课"的实施效果之一是他(以及他的战友)在短短几年"叫化子打狗,边打边走"的恶战环境中"提速"练成了庞大强悍的四野部队并获得了战场的完胜。四野部队数量之多,阵营之厚,战力之强不仅是当年敌我对阵双方公认的,应该说也是中国历史上迄彼时止最为强大的一"镇"(区别于"支",这是以名义定义的军队)军队。你看49年年中云集湖广的"东北虎"架势,漫说是当年其它几大野战军无法相比,即便是近代有名的什么"曾、淮军"、"北洋军"、"中央军"(数量全拢齐了可能稍多,质量就无法比了)也不能并论。历史上可与之一较的大概要算《叁国演义》中曹孟德的83万直趋荆州(凑巧搜索攻击路线也相同)的南征大军,可这个数字的说法虚应故事的成分很大。对四野部队的人为评价最权威的应该算平津战役前国军两位名将傅作义、杜聿明的谈资佐证。杜长官的陈述是这样的:"东北共军将近百万,即将入关,它的战略战术、武器装备及战力远远超过关内共军。从军事上讲,*一年以内将统一中国。"其时守城出身的傅司令还甚不以为然,可是结果怎么样?傅的作为连卫立煌、廖耀湘也不如,人家那还有点挣扎。



四野部队的实力杜长官的评点已很到位,实力牵涉部队规模,成分构成,将士技能,武器装备,还有就是战术素养等诸多要素,笔者本文的重心只想论及林彪的军事"功课"所促成的四野各级部队的战术素养,以及由此形成的那部分战力。



迄今面世的材料说明(那些内容笔者下面会逐层展开),林彪"打坐"也好,"面壁"也罢,他都是在琢磨事,间或也琢磨人。琢磨与战事相关的敌手古人叫"知彼",这工夫大凡将帅都得化(琢磨出道道来与否另当别论),可开仗前后琢磨自个儿这边这"知己"的功夫就考将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见识、智慧了。



这"知己"不单要为将为帅的本人分解得透彻,也要实施起来易于可行;这"可行"不单要将帅自个儿得心应手,也要使属下将士能够在"一律照做"中操作无误,发挥起来嘛也还有些空间;这"一律照做"(或者还有"存乎一心")的方式方法不单是有文化,有经验的"职业军人"上手起来快,也要使无甚教化的农民出身的"新兵蛋子"能造样画瓢,学得象样。而各部队或各将领中"一律照做"或者"存乎一心"的五花八门的执行加创造的结果则应便于将帅本人鉴识、使用和选拔他的属下。你说谁人要短时间琢磨出这么一套衔接实用,要求又得言简意赅的军事"作业"教案,而试战后又需不断修正、补充、完善,他累不累,烦不烦,行不行啊?这好比做工程的设计师,他做出的产品设计要便于工艺分解投料,工艺投料下到各个加工工序、工位,还要便于技术水平一般的做工者(因为"面"才体现效率)快速作业出活,如此本产品的生产率水准才高。可能人们会认为没有谁肯费力来练这种苦功夫,可笔者怎么也觉得林彪的"六个战术原则"就是他化大功夫完成的这种类型的军事"功课",他的"打坐"面壁,苦苦求索争来的东西就是这种他用来教兵训将的"功课"的作业解答。



我们现在就来检点这个得之不易的"六个战术原则"的名头:一点两面;叁叁制;叁种情况叁种打法;四快一慢;四组一队;叁猛战术。先来编排一下,看看每一种战术适用的作战对象和层次。笔者以为"一点两面"战法显然是给师、团一级的领导准备的;"叁种情况叁种打法"和"四快一慢"这两道菜可以上送师、团首长下送营级主官;"四组一队"明显就是给连、排干部用的了;而"叁叁制"班也用得,组也可用;"叁猛"精神虽说是对作战团队的整体要求,但是最后绝对落实到单兵头上。兵的动作嘛,比如上级叫冲锋了你撒腿跑就是,其它"两猛"的要求也一样。林彪的这"六个战术原则"的内容是描述得很具体的。举例来说,象"叁种情况叁种打法"、"四快一慢"这两招吧,其打法的类型已给以穷举,其快、慢的情况已给以罗列,剩下的工作就是指挥员如何判断辨认,之后"对号入座"采用的问题了,因此它的操作性是非常切实而有针对性的。打个比方,这"战术原则"的实用就好比车工、铣工的操作规程表,你只要瞅瞅要加工的物件对象,查查表中装夹方式、进刀量什么的就可开机了。前面这个编排只是个大致的区间定位,分析起来每种战术的适用范围都可以对其上、下的至少一级延伸,就象数学中的"连续点",它的左右就是它的可连续的"邻域"。所以这"六个战术原则"完全覆盖了一个部队单位至少从师到单兵的整套作战战术。你说林彪他对整个作战体系想得周全不周全,用心何其良苦!何况这些原则的内涵都是他从排长干起,直到师、军长位置十几、二十年所积累起来的常胜经验,你能不相信它的真理性?要少走弯路,照着做就是了,学用得好的话,不定还演绎出自己的推理和发见。这原则嘛就如欧几里德几何的公理那样,体系正了,下面层次发掘出的定理(相对真理)可以多多。所以用林彪的方法,理论上可以使一个有点悟性的农民士兵从最底层学"开火"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通关"升级,层层进阶,最终进步到成为具有高战术素质培养的将校(只要他不夭折),你说这个前景诱不诱人?而可以用于训练出这种成果的"林彪教程"宝不宝贵?至于师以上的战术抑或还有战略,林彪就没用多大心思教练了。林彪的"课程"设计到"师"为止,这因他一开仗就指挥到每一个师。你不见他的军事生涯中,师规模的胜仗指挥得最多。红一军团兵力最盛时也就一个甲种师的规模罢了;抗战带343旅,他"玩"得那样转,可以去搏日军的一个旅团。因此他是师规模作战的指挥大师,这个地位在全军是无与伦比的。

林彪不专于教练他的高级将领的原因还归结于他历来打仗小心谨慎,无论"教程"如何高明,用起来都难免疏失,他决不愿为某人的疏失而冒损失一个师的风险。他可能认为"一个师"对一支军队也好,对一场战役也好影响太重要了。林彪把军队的运作枢纽定位在师单位上,这个观点倒也和当今世界的主流理念暗合。但是否四野部队的将领到了军以上位置,其战术水平的培养就忽视了呢?这个问题倒还不能一言言尽。笔者揣测林一贯处事方法的心得是:他极可能处于这种想法,军以上的指挥员要能对待"形而上"的战略问题了,要看其人的颖悟力,也要看其人的自身努力,或者还要看战争给予的机会造化。那是做将军了,仅教练恐怕是出不了将才的,所谓能"用兵之妙,存乎一心"者可脱颖而出吧(林彪常评价:什么人的脑袋特别灵)。不过,黑土地期间四野的好几个破格擢升的军长,确实是师长做得很好,仗打得或狠或巧,一番比试后"选秀"出来的,当可以说那几位"爷"的指挥能力、战术素养是很高超的。



上面的叙说还都是些分析和句解,有道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林彪当年如此煞费苦心设计、编排而又推行、贯穿其四野系统的这么个"六个战术原则"的东西,其实践、演练效果如何呢?杜聿明有关"关外共军的战略战术素养高"的评价还仅是个概括性的讲法。为印证杜的评价,我们来理一理当年四野部队的战事历程吧,由于篇幅所限,笔者只论道"师"这级的作战业绩。



黑土地期间的四野部队军级主力单位"林彪有五只'虎'"的说法想是定评。师这一级单位的战力评价,后人有说"林有叁只'彪'"的,有说"林有六只'彪'"的,较有争议。笔者倾向后一说法,但对六只"彪"还有个层级划分。

以东野的番号称谓,5师、17师是一等一的;16师、1师稍次;(前叁名也就是所谓叁只"彪")最后的应该是:7师和10师。这几个师在四野系统全军中的"英雄座次"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来走走过场(仅前伸到抗日战争时期)。5师前身即徐海东的344旅;16师的"血脉"则是115师685团;1师的"祖上"众论为彭德怀的系统,我倒以为应是梁兴初的教导5旅改成,"底子"还是685团为多;这叁支'彪'形成了红一方面军主流体系,那从井冈山算起,杀伐了中外多少敌手,那经验、战力冰冻叁尺的事,什么人马能轻易超越哦。17师、7师和10师都是罗荣桓在山东发展起来的八路军,"瓤子"都是115师的骨干,不过7师生于鲁中,10师则长在黄海,而17师就是扎在渤海那湾湾上的了。罗政委带到东北的山东八路军多了,可为啥这叁股在黑土地上就能很快修炼成"彪"呢?笔者认为,原因之一是这几个师都碰上了个优秀的师长(或领队),之二则是林彪给进入东北的各路诸侯都准备了很大的战斗"想象"空间。而"六个战术原则"此时在林总的头脑里尚未定形,因此这六支"彪"的先声夺人(这几个主力师的地位在47年中即形成)主要取决于带队将领的狠劲和悟性,而它们的作战"案例"则是林彪概括出的"六个战术原则"的一部分"技术支持"(因还有林自己军事生涯的"回忆与思考")。



我们先来检点这"一等一"的5师、17师。5师(即新四军10旅)的战绩抗日期间在华中刘震手上时不怎么的,跟粟裕麾下响彻大江南北的"叶、王、陶"的新四军1、2、3旅的名气都不能比。可到了东北,钟伟当了师长,进步就突飞猛进了。



5师先跟着林彪打转转(秀水河子期间),后来自由行动去一打四平,钟师长进了庙(林的"庙学")就自行研发提高了。到了叁下江南时靠山屯打71军,居然调动、指挥起林"老"师长来了,而且还一举歼灭了国军的88师。

17师原为渤海7师,在山东怎么排也是人前马后打杂的角色。刚到东北碰上了机会,担纲守山海关,那是"廖化做先锋"的事,结果呢是迭迭失手,一溃千里,影响了整个战局。


失关之后,也跟着林总溜达了一阵,受了些培训。而师长杨国夫,副师长龙书金也确实争气,知耻近乎勇,"知己"居然琢磨出自个儿的特点来。老子们是淄博那工矿企业来的,会用炸药,赶明儿去发挥自己的优势。稍后在兴城一带夜攻国军13军防守的几个院落,装上一马车的炸药,一骨脑儿给"核心大院"送过去,把个13军上下唬得:这什么炮的干活?比咱的火焰喷射器厉害多了!之后,17师尝到"甜头",发展起自个儿的爆破技术乃成为东野的"攻城术"系列(后来17师随龙师长去打天津,率先给楼房"开肠破肚",极象今天的以色列攻击巴解营垒的掏墙术,不过犹太人用的是推土机),喜得林总去哪攻城掠地,都要带着这只"攻坚老虎",故四野作战命令上每每有"17师为预备队"的一笔交代。因此不管番号是17师还是正规化后的128师,其名头都超越了东野其它的师,笔者极想不通,不入流之辈后来裁军怎么先期就把这"国宝"给"灭"了呢?



再谈二等层级的16师和1师。16师(即新四军7旅)是林彪的"看家部队",也是其毕生的"最爱",几十年如一日没失宠过的。16师到东北不久,林彪就从"黄3师"的系统中将它"剜"出来,与17师一块儿编入老部下陈光的6纵队(后来的43军,林的"近卫军")。后来发现陈有些不忠,就交给洪学智去"过渡"一下,最后转给了黄永胜、李作鹏。林彪的另一名爱将梁兴初是个"训'虎'技师",他把个山东1师"驯服"得就像林总的"马前卒",林总在那"转悠"寻敌,这1师都每场不落地跟着,因此其"叁八作风"最硬,水平嘛也渐渐地超过了有些暮气的16师。因此梁大师长紧接着就接手了16师,待整顿得有些眉目了,就交给了仅做过"中军"的李作鹏统带了(梁升司令再去整治更加暮气的359旅)。这李师长跟着林、罗混了这么久,此时"六个战术原则"也出台了,知道照猫画虎了的"宰招"了。所以在辽沈战役中带领16师打"乱仗",追到新6军的前卫营时,甩了呢子大衣,喊着"向我开炮"什么的也指挥了一次林总,做幕僚出身的也像模像样地当了一"码儿"好师长。最后第叁层次的7师、10师的"跳级优叙"就完全靠的是大名鼎鼎的韩先楚了。这韩司令说是到4纵当"常务"副司令,实际帐下就一个10师听令,名副其实的一"主管师长"乃尔。新开岭扭打国军25师"千里驹",他初来乍到的,非要将个对顶仗打成攻歼仗。"来就来啊,哥儿上啊"!带着10师就夺老爷岭,激动得个4纵胡(奇才)司令连呼"相见恨晚",二人合力硬将个"夹生饭"囫囵吞下。把个在北满"打坐"的林彪头遭惊诧了一回,迭电向"先楚同志"垂询问教。到了47年春上,黑土地上的国、共两军已打了整整一年,胜负差别不大,双方都很是筋疲力尽。国军呢有些不思"进取"了,共军呢也想停一停,帮助帮助土地改革。可这韩副座却一刻也不想消停下来,带着着10师就去"转悠寻仇"(学到林的精髓了)。看到铁路线上有个梅河口车站,守着个"重组"的国军184师,他就盯上了这个"猎物"。也不看看自己手上就多大的本钱,对家再稀松也是七、八千人的一个师啊!何况是在自个儿的"禁区"内防御。什么叫"五则攻之"?一个师攻一个师?韩"师座"脑袋里走水啊!可他就认定这是他的"打点",对军区喊来俩团炮兵,一阵轰炸后大炮不能上刺刀了。这个同样是"傻大胆"的10师就单独去冲锋陷阵,几番穷折腾,居然把个死拼仗赢了,于是在东北就开了"一个师歼一个师"的先例(虽林总以为还是"不宜推广实施的",可精神可嘉,照发了嘉奖令)。韩先楚随后升到3纵去"顶岗(司令)",四保临江之战,他亲带着该纵队主力7师去"跳点"奔袭,穿插开原威远堡中的国军116师,你看他经过远程跋涉,凌晨时分君临威远堡外山峦的喜不自禁:国军都在"困觉"!47年底的冬季攻势中与敬重的林总会合后,韩司令仍不改他惯当师长的本色。文家台求歼新5军,又是他"拽"着7师(师长有点犯嘀咕)去"对冲"陈林达,与敌纠缠不休直至四方八面的四野各纵云集会齐。辽沈之战也是这个7师瞅个正准,师加强营楔进了胡家窝棚的廖耀湘9兵团司令部,把个"中军帐"冲个鸡零狗碎,将个廖名将逐得何以家为。几仗过后7师这架"直升飞机"叁步两跳地就挤进了头等主力的阵列。韩先楚几仗下来就教练出这么两只"彪",林的"六个战术原则"再加上自己的"私货"统统传授给了这两个师,这本领还只在林彪那里见识过,因此说谁是"军事林彪"的"知音同党"嘛,笔者最看好韩先楚,韩上将。



在接续下节时有必要在此插一警示录。上述六只"彪"后来对应的正规番号为:



39军116师(5师),43军128师(17师,已裁灭),43军127师(16师),38军112师(1师),40军118师(7师),41军121师(10师),且原装货那种的。后来的裁军"刀斧手"看好了,手下留德,别成千古罪人!



随着四野部队47年的夏、秋、冬季攻势的渐次展开,林彪的"六个战术原则"通过一系列的试战、修正后已显成熟并适时地下发各个纵队。这中间还有个面上的试点和反馈过程,故先送给的是所谓五只虎辖下的十五个师。

这班至多初小文化占多数的农民将领,乍一拿到这么个省心又有用的东西表现的高兴劲儿:那扑朔的"庙学"多拗口!那零碎的经验乱如麻!可标下也不缺热血勇气的,谁不想建功立业,扬名立万,赶超那些个"虎"啊、"彪"啊什么的?现在可好了,一看这些"虎"的战案、"彪"的对策都囊括,都总结在这个"战术原则"中,那好懂嘛,念念很上口嘛,用一下也满趁手嘛,胜仗原来是这么回事啊!于是激发得这些将弁摩拳擦掌,热情火样,纷纷去寻敌试验,把个以退为进的国民党骚扰、整治得坐卧不安,胆战心惊。同时那受到总结、彰扬的六只"彪"又是何等荣幸自豪。那些个精古灵光的"头脑"又开始新一轮的挖空心思,去添加、发展这下达的"战术原则"的内涵。你说林彪他厉不厉害?他懂不懂共党的农军?懂不懂"带兵的人"?他的"原则"调动没调动属下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他的"功课"、"作业"的效果惊不惊人?因此说他像一个小学教师真对。当年共军的农民档次将士就需要这么些个"实在是高"的"小学教师",需要他们编写的能与国军的洋规范、洋战术"干仗火"的"小学教材"!



到48年黑土地大地回春,被誉"毛泽东建军思想的重大创造"的四野的"新式整军运动"铺开扫荡全军时,"六个战术原则"是彻头彻尾地贯彻到四野全军的13个纵队,40个正规师(含炮、骑兵等)以及14个独立师了。林彪对这个"战术原则"学习、贯彻的指示精神同样简明具体,就是那等类"学用结合,立竿见影;在'用'字上狠下工夫"的导向指引。截止辽沈大战的前夜,师、团长们对"六个战术原则"这门武器的领会已经了熟于心,对其运用掌握除新编的几个纵队尚欠点火候外,其余师团通过试战、实践都感觉十分趁手,受用。就在林彪和毛泽东为"战锦"与否的战略问题斗嘴,干电报仗时,他可能真没感觉到他手下这伙"战犯"已经抓着这"新式战术",急不可耐、跃跃一试;他也可能实在没估计够昨日的那等"粪草"的战术意识、水平已经突飞猛进,将士素质发生了根本性的飞跃(后来为夺那锦州所证明。上层还在提心吊胆地争,下头就那叁下五除二的几招拿下)。你听那狂妄劲儿:就那一堆、一疙瘩的国民党残兵败将,不够哥儿几个一壶消夜的。举例来说,那冀热辽区的二流纵队,就黄永胜那支吧!刚过去的秋季攻势中辽西叁捷之战,那24师"丁(盛)小弟"强横得居然叁次都抢打主攻。最后攻歼王铁汉
的49军,也像韩司令那般似模似样,冲一个师出去就想擒人家那个师下马!此24师就是后来衡宝路上跃马横枪截道那135师,此时就看出点出息的迹象。





林彪的"六个战术原则"在战火中的贯彻实施,在最终结果上是逐渐拉平了四野各军,尤其是各师的战力差别。辽沈时尚看不太清楚这个作用,各师的战术素质尚在发育、培养。当时只是奇怪守塔山的4纵队,正宗的"塔山英雄团"怎么不在主力10师,而在其实力排行老二的12师,而且该师竟出了两个英雄团(另一个为"白台山英雄团")?而10师这只"彪"怎么得的是"塔山守备英雄团"?后来有解释说12师的反冲击(即林的"短促突击")打得漂亮。师之间的素质差别当时就在变,这可是端倪!到了打天津了,各军四面八方向城内冲击,各显神通,结果呢,和"攻坚老虎"17师在金汤桥上打通会师的队伍,上报野指时竟有好几个军的好几个师的番号,引得总指挥刘亚楼骤发其火:争什么"金汤桥师"?八路军打下的呗!可也是,谁让你这领导不多备几面锦旗?你不知道你这属下争这"彪"的荣誉都成一窝狼了?做主力的事,谁让谁啊!后来到湖广,这些个师、团的就更分不清谁在主力位置上了。各人都有狠招,各师都在争强,大家又都在显摆(乃至碰到了如136师"积极"得攻笙塘铺中伏固守,146师"踊跃"得占青树坪中伏后突围的险仗。但虽败尤荣!胜败兵家之常,应嘉许军队的进取精神,否则怎么会有随后135

师的敌后大纵深穿插而引来了对桂7等军的聚歼?)。有道是:江山代有英雄出,各领风骚此其时。四野各师的实力短时间的飞快上升除兵员足、武器多、全等因素影响外,官兵战术素养的普遍提高促进作用最大,而战术素养的提高升级完全因"六个战术原则"打造之功。这当中师、团长对"原则"的消化能力如何非常之关键,可以说:将领能力之间的差之毫厘,完全可以谬以千里。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前面提及的林彪的越级指挥,限于林的作战艺术,这实际是对底下师长们的适时战术指导(不可一般而用的,比如蒋的指挥就应拒绝)。战役中的林彪非常实际,当他有误时,比较从善如流。这样师长们实际是时时与战区的最高决策者保持联系,掌握情况,进行交流,仗固打得好,提高也蛮快。这也算是四野部队指挥系统的一个特色,也是在特定条件(林的水平与威望以及他对事的上心)下的一种优势,其它野战军条件不同,不好相比的。



楼主:秋正  时间:2019-05-16 13:46:32
所以到后来,不管是征湖广,战朝鲜,一直到62年的中印边界反击战,"六个战术原则"于四野部队已经是"溶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的"家务事"了。因此调谁当先锋,打主力差别不是很大了,如果需要几个师一起上阵的话,谁最终成其为主力或引领得了战局,得看战场的态势,战机的出现,以及看哪个师的动态"站位"刚好,机会更大了,或者还有些为"将"的灵活机动的能力。可看四野南下时衡宝一战"腰斩7军"的例子,本来135师打的是穿插敌后,穿得深了些,绕到了正待进攻的桂军的后方底线灵官殿处。可白崇禧临时决定不攻反撤,这好,"扼其机"的机会来了,林彪即刻令135师改阻敌待援,随后侧翼的119师赶得紧,把白的边路封了,也进行了阻击。林顺势调动桂军正面原准备防守反击的四野121、134、146、158、120五个师速打攻歼。一场"东北虎"对"钢军"的大战瞬间打响,林彪也无一只"彪"什么的主力在手(配合还是有的),不照样灭了白长官的七个桂系师。此仗出尽风头的135师、119师朝夕之际都成了四野的绝对主力了。13兵团过鸭绿江援朝,几大主力师又改了排名顺序了。113师穿插叁所里,又抢到龙源里,正好阻住了欲撤的美9军,为38军争得这个"万岁"头衔首当其功,一下就压下了112师王牌的霸气。及至叁次战役结束,志愿军在全军中实时排了个名次以示鼓励,这仗打得最好的叁个师为:116师、113师和124师。四野部队去了这么多,124师(那在黑土地算是很晚才编进正规军的了)就因为在一次战役中黄草岭阻击战打得极好而硬生生挤进前叁名,这"探花"就没另几大主力师什么事。挨摸着62年该教训教训一下"红头阿叁"了,丁盛带去的54军,却挑了个130师做先锋大将,瓦弄一仗下来,出的功臣将士如云如雨。这130
师在东北时(叫保1旅)打四平亮了一下就暗淡了这许多年,这番也夺了135师在该军的头把交椅。争到79年整治越南小鬼子,南线一阵阵,一营营本都是四野的王牌军,有得用场的。可这许世友应变能力稀松平常,虎狼之师的业绩、战果竟赶不上西线的杨得志部,让其麾下的二野部队出了一口恶气。可南线其实也有灵光一闪的亮点,那就是55"混成军"(那"混装"的源成分很次了。主力嘛,就东野时期周仁杰、温玉成的那些个热、辽一地的独立师)攻下了越北重镇谅山,而当今名垂华夏的王牌54军彼时竟几番慨叹,英雄气短。就这样,林彪的"六个战术原则"。



彻底诚服、成全了四野部队,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的锻炼使其师、团之间战力的差距降到最小。而当62年林彪开始抓政治治军,其发明的"叁八作风"、"四个第一"这另一范畴的"招牌原则"深入全军官兵的头脑中时,四野系统各军的政治素质也标准化到极致,也就"党军"那模式。那概念怎么表达?对,就象纺织厂中使用"郝建秀工作法"生产出来的那类棉纱锭子一个样。



综上所说,林彪元帅的军事成就之一就是他通过自己的军事理论和作战实践,通过他苦心孤诣、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练就、带出了一支威武雄壮,百炼成钢,让世界也侧目的四野大军,这个贡献的内在质量在全军无人可出其右。和他军事历程相同或相近,开篇提到的我军名将彭、刘、粟也各自带出了"麾下长城",建立了各人历史的功勋。可林彪比彭德怀更爱兵,知兵;比刘伯承更实际,更有中国特色;比粟裕更深刻,更具象。太行抗日那段,当刘伯承被彭副总挤兑得无处容身时,他学孙武子也去潜心了一段兵学。可他操持的是个什么东西呢?那就是去翻译苏联军队的集团军"合同战术",那目的自然是要教授给属下的那伙"粪草"使用了。可彼时、彼地、彼条件,那怎么整得成呵?别说共军,恐怕当时的对手──日本军队对那战术也是不屑一顾的!什么玩意儿,没一点东方文明的道道。粟大将的战争方法妙则妙矣,可那卷《粟裕战争回忆录》什么时候才出的台?而且为"圣人"讳所计,竟舍去最为凶险的淮海战役一章(粟将过谦极限了,可仅此一点,对后人也是很不负责的)。当年那么优异的作战心得,体会,谁见着捋了几条?中国有句话叫做"言之不存,传之不远"。因此就看不出他对"爱将"王
必成、陶勇的指挥水平提高有什么"面授机宜"的效果。人家都是跟着他能打能杀,离开他就五行不定了。王必成在79年以前一段很长时间都是昆明军区的司令,可79年初临战了,竟换将上了杨得志(虽然也不算最佳选,但毕竟曾自己做过主)。据闻王司令之前曾遇到过歼击一个越军团的大好时机(越军嚣张"进取"得过了度),可他竟不敢"为天下先"(粟可没把突袭宣家堡那"招"教给他!),叁请示四待命的耽误了。人家越军也机灵,知道"过"了,退回去了。这传闻有点象文革中流传新疆军区龙书金那次,说也碰到了个反击入境苏军的"千载难逢",龙司令有点"畏首畏尾",不敢断然下令,得,机会丢了。这龙司令可是林彪的好学生,就那黑土地期间128师的老师长嘛,可怎么这次也狠不起来了?那是此番问题严重了,不说苏军的质量、技术、装备什么的,仅那数量叫做"陈兵百万",事关国家危亡,能轻易开战吗?因此龙司令用的是林彪"四快一慢"中"一慢"那教导。可越南情势不同,我打了你怎的,你还能攻进来?



因此王司令和龙司令遇到的战事,条件是不可计较的,就年代说,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最后再蛇足几句,为现今当权派,尤其主持裁军者、审批人有所惕意。人民解放军是一支集几代人心血发轫、铸成的来之不易的人民军队,即使是其各军、师、团的番号以及该番号指代的实体也是有其丰碑历程、光荣传统的。裁军固是一世界趋势,可裁并的程度必须有个底线,裁除哪支部队番号及实体也无必然缘由。


军队的凝聚力是讲求核心和传统的。"原装"的核心师团,荣誉编队一朝解散,今后"国有疑难"时再建立,外表可以恢复,内涵可能永远不能感召归来兮。另一层意思,能够大运斧斤的裁军者自个儿的责任心必须得提升,灵魂深处一定得清净,"减裁"的技术必须要求精!条件不足,"慎之又慎"的事宁可一放,想周全了再说。绝不可因为自己的出身渊源,因为左右的关系远近,因为上级的"最新指示",因为后来的"反革命事件",甚而至于因为自己的好恶恩仇来定夺一支部队的取舍去留。具体地就陆军"师"而言,无论如何,笔者认为上述四野系统的那六只"彪"不能裁(其番号已前列,可叹已裁的128师"魂散何方"?)。后起之秀的38军113师、39军115师(即新四军8旅)、40军119师、41军123师、42军124师、54军130师、54军135师(现在叫162师)、47军139师(黑山阻击战之28师,所谓359旅)也不宜裁。与此等相同或相近档次的一野系统的1军1师,二野系统的12军31师(指八路军385旅)、13军37师、16军46师、14军49师、13军52师(现在叫149师),叁野系统的20军58师、21军61师、23军65师(指山东8师,含"洛阳营"那支)、23军67师(指华中1师1旅)、24军70师(指新四军16旅)、24军74师(指
新四军5旅)、27军79师、31军91师,以及华北体系的179师(临汾旅,现属12军)也应保留。不必去听"向美国的新军事思想看齐"的蛊惑,我们和美国是什么关系?现在是盟国吗?今后"盟"得成么?反之,"以叁个师顶它一个美国师用"的道理,不论是战是和,任何情况下都能成立。



有道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老夫中毒很深,也以此文上表,奉劝于" ":不要做如彭总所斥那种"崽卖爷田心不痛"之事,若非,那身后何脸去见共军的祖宗?..




楼主:秋正  时间:2019-05-16 13:46:32
@真相历史2015 2018-09-10 08:51:30
刘的主要问题和黄维一样,教条,亲苏。
-----------------------------
黄维也如此吗,受教了
楼主:秋正  时间:2019-05-16 13:46:32
@真相历史2015 2018-09-10 08:51:30
刘的主要问题和黄维一样,教条,亲苏。
-----------------------------
一提到黄维,就让人对白崇禧感慨万千。

如果他心胸放开一点,组建12兵团时就让能人胡琏来干,而不是久疏战阵的平庸之辈黄维来担当,那么淮海战役共军会遭遇大得多的困难。
楼主:秋正  时间:2019-05-16 13:46:32
@自古天意高难问 2018-09-13 12:40:01
白崇喜称刘为“共军第一号悍将”,多少有些给自己贴金,因为白曾败过刘。不知道白给林什么评价,但林最后败了白。林白关键一战“衡宝战役”被刘作为经典战役编入了军事教材。今天是林总的忌日,纪念一下!!!
-----------------------------
白崇禧吹刘伯承是在吹自己,很多人都这样看,因为刘是他的手下败将,在大别山东躲西藏,损失惨重。1947年底,老蒋特别表扬老白对刘“战果辉煌”。

到了台湾后,关起门来对儿子讲心里话,白就不吹刘直接夸林了。

大致上2015年,大陆记者王逸人采访临时到东北的白先勇后,著有《白先勇:望历史公正地为我父亲写传》(网上随便搜),内有以下对话:

王逸人:“白崇禧将军有否和你谈过,在共产党的军事将领里他比较佩服谁?”

白先勇:“他非常欣赏林彪,林彪非常机灵,很难应付。”


楼主:秋正  时间:2019-05-16 13:46:32
其名兄驾到,欢迎欢迎。

今年我已下重手惩罚教训了过客,发表了本帖,并驳斥了他的《林彪败仗之死守平》。

至于与他辩论,这家伙简直是狡辩和诡辩,乱七八糟歪歪道理一大堆,有的粟迷忍不住破口大骂。

我不愿骂人,只好弃之而去。我也劝你适可而止,你想帮他修正错误,是不可能的。

老兄与其与他反复辩论,莫如也抽时间写一篇客观评论徐、刘的文章,相信比过客的公正的多。王宏坤分别跟了徐、刘多年,他的评论让我对徐肃然起敬。

楼主:秋正  时间:2019-05-16 13:46:32
批判舰船过客的恶臭文风

各位军迷好!

我现在爱好广泛,重点不在军事,很少上军网。有时偶尔闲暇时抱着取乐子目的看看过客的垃圾帖子,看看他是怎样被网友们的棍棒打得哭爹叫娘、灰头土脸的,这时候我心里乐呵呵。原则上我不再发言,时间金贵啊!

自从去年发表了《论开国元帅之林彪、刘伯承》、《驳恶意严重歪曲和篡改真实历史的“林彪败仗之死守四平”》,得到大多数网友们的支持,自信已将过客驳得一副熊样,已不忍心对他继续痛打,早早就鸣金收兵,撤离天涯了。

过客极具阿Q精神,即使在我缺席情况下,仍然对我怨恨满满,时不时对我喷上一口。看来我的文章把他整得太痛太难受,否则如果我的文不值一提,他大可不必像个深宫怨妇,没完没了的时时责备我。

这不,这小子神经错乱竟然一而再再而三把某网友当做我的马甲。过客,你的智商水平好臭好臭,跟我交锋多年,竟然不知道我的一大特点:我是从来不打口水战的。有时候你黔驴技穷,造谣污蔑林总,我却从不学你可怜熊样,造谣污蔑刘伯承。其二,我自己有帖子为何不顶却要帮你顶垃圾帖?

过客,我没你那么低级下作,虚弱无能,欺骗网友,通过马甲自我吹捧,虚张声势
·····················································································································································
你的下三滥行为本人视为无耻。你以为你下三滥别人也会下三滥?

六年前,在白马茶馆吧,我就发现过客不仅用马甲吹捧刘伯承,而且用马甲吹捧他舰船过客自己,当时用的马甲叫云暖什么的。还好,当时过客与今天不一样,我揭露出来后他就老老实实承认了。为此,当时欠缺智商的版主傻傻的p版还为过客鸣不平,认为我管闲事,让他丢了脸。

但是,过客后来不但不加收敛,反而越来越放肆。这也是他极度孤立的处境“逼迫”的,他几乎找不到支持者,相反,南极神仙,中医杠杠,韦二蕉叶,玉溪金南,大汉列兵,帅将迷,数不胜数的网友们对他乱棍猛打,他“被迫”搞出一大堆马甲来,露骨肉麻自我吹捧,版主p版终于醒悟,忍无可忍,把他的马甲全封了。

过客丢人现眼,只好灰溜溜逃到天涯来了。

大家注意了,就在本天涯论坛,归途如虹就是过客的马甲,但按照他的一贯做派,他的马甲可能不止一个,大家今后可多加留意。
楼主:秋正  时间:2019-05-16 13:46:32
大家来共同观赏一条超级变色龙




2017年8月,过客在粟裕吧与粟派辩论时大发感慨:

“本人刚上论坛那会,以军事水平论支持的顺序是:粟刘徐林彭,现在的顺序是刘徐林粟彭。军功顺序则是彭林刘粟徐。”

我特意问他,是不是因为与粟派辩论故意把林排在粟前面?过客的回答掷地有声:

“至于军事水平把林排粟之前,还真不是故意恶心粟派,经过对粟战例的进一步分析,我现在甚至把彭排粟之前了。像丁里长、通许这样糗仗,换其他四大名将,谁来都不至于此。粟裕对作战条件依赖性太大,打艰苦条件的仗,彭比粟高出太多。如果让粟裕去西北指挥西野作战,以西野的作战条件,粟裕恐怕只能打游击了。”

然而,仅仅过去4个月,当过客与林派辩论时,又彻底换了一副面孔,一条超级变色龙活灵活现,大家往下看他的言论:

“林粟各有千秋。······我认为粟高于林。”

过客,4个月前将粟贬的一塌糊涂连彭总都远远不如,现在为了一时之需,辩论对象变了面对林派了,就可以投机取巧将结论随意改变?其余什么都可以不要了?操守,底线,信誉······

楼主:秋正  时间:2019-05-16 13:46:32
@秋正 2019-03-29 09:22:49
大家来共同观赏一条超级变色龙
2017年8月,过客在粟裕吧与粟派辩论时大发感慨:
“本人刚上论坛那会,以军事水平论支持的顺序是:粟刘徐林彭,现在的顺序是刘徐林粟彭。军功顺序则是彭林刘粟徐。”
我特意问他,是不是因为与粟派辩论故意把林排在粟前面?过客的回答掷地有声:
“至于军事水平把林排粟之前,还真不是故意恶心粟派,经过对粟战例的进一步分析,我现在甚至把彭排粟之前了。像丁里长、通......
-----------------------------
大家说说看,变色龙是不是丑态毕现、丑陋无比?
楼主:秋正  时间:2019-05-16 13:46:32
无耻过客,你要是愿意做一个男人,就应该有勇气敢于与我达成君子协定:不互相删对方的贴。

过客,你敢不敢?难道你不愿意做男人?

楼主:秋正

字数:45953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8-08-29 01:25:23

更新时间:2019-05-16 13:46:32

评论数:49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