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天命道德包裹下的设局权谋 ——全景式解读中国版荷马史诗

天命道德包裹下的设局权谋 ——全景式解读中国版荷马史诗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19-08-22 23:57:24
@wyh123io 2019-07-12 18:53:57
楼主能评价一下山东大学吗?这几天可热的不得了,是不是孔老二当年只教了礼仪,后面两字没教?
-----------------------------
@yc雨花石 2019-07-20 19:35:19
因为方方面面的原因,没有回复,颇感歉意。
天涯以文会友,不可能都答复,为什么有歉意呢?因为先生讨论的是我家乡山东的丑闻。
天下皆有丑闻,山东大学这事情很快就会过去,为什么我要回复一下呢?因为我近来颇为思考一个问题:山东的经济为什么日益下沉?为什么与广东、浙江的差距越拉越大?
这个问题非常的复杂,真的不是一句两句能够回答的。
我估计,决策层、学者等等,都认识到山东经济建设与广东、浙江的差距越拉越大。但,这个差距为什么越拉越大?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就这两点而言,是一个非常不容易回答的问题。
山东,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个亿的人口,单拉出来,与世界各国相比,也是很有分量的。其经济增长的下沉,也是需要讨论的。
因为思考的不成熟,我个人认为,山东经济增速的下沉,大体从三个方面:1、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也就是不可更改的天赋;2、当今世界的经济形势和中国的经济转型,也就是经济大环境;3、山东历史上形成的人文特色和山东当前的建设特点对经济的影响。
一般来讲,我们讨论的是第三点,其实,前两点也很重要。
当然,就山东大学的这一外国留学生事件而言,就属于影响社会建设的第三点。
-----------------------------
@冰海孤雁 2019-07-21 11:43:03
山东的官本位,面子主义害死人,再就是商业社会的诚信和契约精神欠缺。
-----------------------------
这个问题确实很复杂,文化问题,也就是传统文化对于新社会建设的负面影响肯定是最重要所谓原因。事实上,我在许多帖子里都特别的批评传统文化。坦白的说,我认为数典忘祖自我否定是危险的,但,抱残守缺自我迷信,是更大的危险。
不过完全将山东等北方经济的下沉归之为文化,也是不讲理的,比如,山东等北方地区的缺水,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愈来愈明显。就今年我们这个乡镇的夏粮而言,估计由三分之一的耕地是绝产,太旱了,旱到无可奈何——地下水已经接近枯竭,有些村庄连吃饭等生活用水都困难,经济的发展如何谈起?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19-08-22 23:57:24
天命道德包裹下的设局权谋
——全景式解读中国版荷马史诗
第二篇
第十、苏护树起反纣王大旗彰显了什么样人文情怀?
第6节
现在,我们回到《封神演义》的讨论,苏护是独自一人在龙德殿面君,八百诸侯和苏护的部将都毫不知情,他们对于“龙德殿事件”的判断,一个是自身的政治修养,一个是苏护提供的信息。
偏偏,苏护给部将提供了非常不准确的信息:纣王好色,奸佞当权,商朝要完蛋了。
你们看,怎么办?
因为时代的条件限制,苏护的部将们对于时代的基本特点和商王朝的基本形势和冀州的基本力量的判断是不准确的。
这就好比说,绝大部分国人对于今日世界的基本特点和美帝国的基本形势和中国的基本力量的判断是不准确的,或者说是有偏差的。
有些朋友可能说,国际大势是很容易判断的。
我说,你这个说法是泛泛而谈,具体到某一事件的判断其实是很困难的。
比如,1978年底邓小平就是否敲打越南时征求意见。
就今日的网络而言,无论那一个方面,民族利益都至高无上不容侵犯,谁惹我给谁一板砖。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国家利益某种程度和个人利益是相似的,现实生活里我们个人的利益被损害难道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一板砖吗?
1978年的中国,如果和越南开打,最起码有三个不利:1、当时,越南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关系,抱上了苏联这个“大腿”,如果中国进攻越南,很可能导致苏联的介入,促使战争升级,这是中国所不愿意看到的最坏变局;2、中国刚刚走出十年特殊时期,开始全面经济建设,在这百废俱兴之际,将有限的资源用于一场对外战争,是否明智?;3、漫长十年不正常的政治风暴对军队建设有巨大的副影响,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如何?
一个国家要想安定团结搞建设,就战争和建设的矛盾而言,一般逻辑:1、绝对要避免国家陷入长期的战争陷阱,比如苏联陷入阿富汗泥潭;2、如果地缘政治比较敏感,国家的建设容易被各方面羁绊,在关键时期,必须一仗立威——所谓打出一拳去,免得百拳来。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打出一拳去免得百拳来的必要性,但,所谓打一拳就是因为国家力量不足于打百拳,如果时机选择偏差,这一拳打出被纠缠住而进退不得,所有的发展机遇就给错失了。
1950年,毛泽东决定抗美援朝是非常艰难的决策,此一战,中国挡住了乘二战余烈的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为中国的和平建设获得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
然而,如果挡不住联合国军呢?
当然,1978年的越南截然不同于1950年的美国,问题是1978年的越南和苏联建立了非常特殊的同盟关系而中苏正处于特别激烈的对抗里。如果中国的一只拳头被越南纠缠住而苏联乘势在珍宝岛等方向猛掐,我们的和平建设局面如何?
那就不打好了。
问题是,如果不一战立威,当中国全面转型和平建设的时候,周边各国都乱踢乱咬,那如何得了?
当邓小平就是否敲打越南征询军方高层的意见时,时任国防部长叶剑英和中央军委常委粟裕都表示反对。
叶剑英是卓有影响的军队元老,粟裕是当时唯一的健在且曾经指挥百万野战军纵横决荡的野战军司令员。
在一片反对声里,健在的的中共最早的元老,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的陈云经过认真分析,说:“苏联在中苏边境的兵员严重不足,进攻中国需从欧洲调兵,而这得一个月才能完成。如果作战时间很短,苏联插手的机会极少。”
这个意见,与邓小平一拍即合。邓小平下定了攻打越南的决心,而且决定,这是一场短时间的战争,甚至会低于1962年毛泽东发起的对印自卫反击战所使用的时间(33天)。邓小平要以速战速决的方式歼灭越南军队的主力部队。
于是,1979年2月17日,中国从东西两线全面对越南展开反击。至3月16日,中国军队胜利撤回。战争刚好进行了一个月。
1950年毛泽东决策抗美援朝、1962年毛泽东发起中印边界战争和1978年陈云支持敲打越南,都是少数顶层的意见最终起作用。为什么如此呢?因为驾驭敏感而复杂的国际环境,必须是洞悉国际局势寻找特别的思路。这个正如棋界的国际比赛,只能是高手对高手,众人的智慧未必众人拾柴火焰高——倏忽而逝的时机也不允许太多的人七嘴八舌。
我们回到《封神演义》。苏护根据自己提供的对“龙德殿事件”的不正确分析征求自己部将的意见,这些部将原本属于商王朝王畿之外的藩属国,对于商王朝不但缺少正确的分析,而且,军方的意见一般是比较冲动的。
既然商朝的灭亡不可避免,我们干脆给他一板砖!
众将闻言,齐曰:“吾闻‘君不正则臣投外国’,今主上轻贤重色,眼见昏乱,不若反出朝歌,自守一国,上可以保宗社,下可保一家。”
众将“齐曰”,可见都是“鹰派”。
此时苏护正在盛怒之下,一闻此言,不觉性起,竟不思维,便曰:“大丈夫不可做不明白事。”叫左右:“取文房四宝来,题诗在午门墙上,以表我永不朝商之意。”诗曰:
“君坏臣纲,有败五常。冀州苏护,永不朝商!”
苏护题了诗,领家将迳出朝歌,奔本国而去。
你看!你看!
我评价“苏护午门题诗事件”,就是一群愤青本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起哄架秧子弄得苏护丧失了理智。
第一,苏护是否挑头造反是一个需要谨慎思考的大决策。这种决策,如果顺应了时代就是大英雄,或者是大烈士。这种决策,如果逆了时代需求,就是祸国殃民。
第二,造反不但需要胆量,也是一个高技术含量的工作,真真正正的是站在刀尖上跳舞。
苏护带着家将们进京朝觐,肯定是小队人马,就这么一点力量不可能在朝歌城搞暴动。因此,苏护要造反,正常的选择是快速回冀州集结力量或者建立根据地。
如果苏护实实在在要造反,如果苏护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在正式树起造反的大旗之前,要尽可能多做准备。怎样准备呢?第一是训练军队、筹备粮草等战备物资;第二是尽可能的搞好统战工作,分化敌人而争取最多的同盟军;第三认真分析天下大势,制定基本战略和具体的军事方略。
因为纣王和费仲、尤浑并没有对苏护赶尽杀绝,苏护有相对充分的时间谋划是否造反和如何造反的大方略,因此,苏护绝对不能树起造反的旗帜。
原本可以“奉命离开朝歌赶回冀州”的苏护,在家将的起哄下,来了一个“午门题诗”宣布造反,结果必然是:1、苏护断了自己从长计议的后路;2、在造反的第一时间就惊动了纣王和商王朝中央政权,商王朝对冀州苏护的军事镇压在第一时间就得以展开。
“龙德殿事件”和“午门题诗事件”的发生,充分说明苏护是一个刚烈的人,是一个正直的人,但也是一个急性的人,是一个在政治上非常不成熟的人。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19-08-22 23:57:24
天命道德包裹下的设局权谋
——全景式解读中国版荷马史诗
第二篇
第十一、就出兵冀州,因为鲁雄、费仲的建议,纣王的决策调整显示了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第1节
赶走苏护后的纣王正有“于飞之乐”的幻想,接到苏护“午门题诗”造反的报告,大怒之下,即命:“宣殷破败、晁田、鲁雄等,统领六师,朕须亲征,必灭其国!”
这个?
在闻仲远征北海之际,纣王要在第一时间军事镇压冀州兵变,按照一般的理解,纣王或者派出黄飞虎,或者派出比黄飞虎级别更低一些的将领出兵冀州,这一上来就御驾亲征,一个可以理解纣王被苏护气坏了,另一个理解就是纣王想显摆自己的军事能力,另一个理解是纣王不想让黄飞虎领兵打仗。
纣王直接绕过黄飞虎,召见鲁雄等:“苏护反商,题诗午门,甚辱朝纲,情殊可恨,法纪难容。卿等统人马二十万为先锋;朕亲率六师,以声其罪。”
鲁雄是一个严重被低估的人物。
《封神演义》里的鲁雄出场就是一个须发斑白的老将,是地位高崇随朝伴驾商朝左军上将军。
在《封神演义》里故事情节并不突出的鲁雄,死后被封为北斗五气水德星君,率领水部四位正神,地位是相当崇高的。
鲁雄在《封神演义》里虽然是并不突出的人物,但,在39回被杀之前,出场率是比较高的,虽然是跑龙套的配角。
我们看影视界评奖,往往有最佳配角奖,事实上,很多影视剧的成功得力于优秀的配角,比如《风筝》里李小冉饰演的“林桃”,比如《猎场》里万茜饰演的“熊青春”。
电影《集结号》是硬汉的世界,罗海琼饰演的解放军军医张大夫在片中出现的时间不超过三分钟,但在2008年的百花奖就获得“最佳女配角”的提名。
有人对这个提名表示质疑,雨花石认为,罗海琼在《集结号》里短短的镜头有极强的代入感,颇为感人。
反过来讲,如果配角表现的比较糟糕,即使主角表现的非常出色,也是极大的硬伤。
鲁雄在《封神演义》的前39回里,出场较多,对于故事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鲁雄在《封神演义》里的存在充分体现了一个职业军人的形象,有思考,有判断,有良知,有转圜,但,对商王朝、对纣王有绝对的忠诚,无论是面对哪一级的领导,诸如黄飞虎、闻太师,乃至面对纣王,都能够坦然进言,把自己建言方略和盘托出,另一方面,当上级拍板决定之后,鲁雄又会毫不迟疑的执行。
鲁雄之所以敢于向领导提出建议,之所以敢于对领导本着良知提出转圜,其出发点并不是反对领导而是如何更好的维护领导的利益。
对于鲁雄而言,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一旦有命令,杀人放火制造冤狱逼良为娼都“浑如等闲”。
鲁雄的人生信条,一个是吃人之饭忠人之事,一个是衙门里头好修行,能帮人处且帮人,且也是不宣扬、不显功。
对鲁雄这个人的评价,绝对不同于费仲、尤浑等奸佞之徒,也截然不同于闻仲等图谋架空纣王的“宗派集团”,也截然不同于有政治野心的“黄飞虎”,也截然不同于坚守良知“顺应正义”的苏护、李靖等人,鲁雄是默默奉献忠于职守的良将,不求功、无异心。
鲁雄这等人,如果跟随一代雄主,类比夏侯婴,足于创造辉煌的事业,如果跟随乱世枭雄,也可以扬名立万,比如追随张作霖的张作相、吴俊升,如果跟着一个大魔头,也会祸国殃民,比如,忠于希特勒的凯特尔,作为第三帝国的陆海空三军总参谋长、陆军元帅,纽伦堡审判指出: “令人触目惊心的、广泛的罪行是没有意识地、残忍地犯下的。执行上级的命令,即便是对一个士兵来说,也不能成为减轻其罪行的理由。”
当纣王宣布御驾亲征冀州,鲁雄低首暗思:“苏护乃忠良之士,素怀忠义,何事触忤天子,自欲亲征,冀州休矣!”
鲁雄认为“苏护乃忠良之士”,其“触忤天子”必然别有隐情,如果纣王御驾亲征,一个是中央军战斗力爆棚,一个是直接与天子交兵乃“不赦之罪”,苏护必然完蛋。鲁雄认为,纣王亲政,必然加剧纣王和苏护的矛盾,彻底堵住“转圜”的空间,这样的结果不但不利于苏护这个“忠良之士”,也不利于纣王的整体利益。
于是,鲁雄为苏护俯伏奏:“苏护得罪于陛下,何劳御驾亲征。况且四大镇诸侯俱在都城,尚未归国,陛下可点一二路征伐,以擒苏护,明正其罪,自不失挞伐之威。何必圣驾远事其地。”
苏护得罪君王,必须惩罚,但,“将守重营戒远征”,君王御驾亲征远离中枢,恪于交通、通讯条件的限制,必然不能决断最高国务,也就必然委托重臣监国代理最高国务。
因为殷郊太小,无法太子监国,纣王如果离京,必须委托商容、比干、黄飞虎等人监国,纣王放心吗?
因此,鲁雄建议在四大诸侯里遴选一人处理苏护是最恰当的办法。
纣王是聪明人,立即听懂了鲁雄的话外之意,立即明白自己御驾亲征的轻率,问道:“四侯之内,谁可征伐?”
费仲在傍,出班回奏:“冀州乃北方崇侯虎属下,可命侯虎征伐。”
费仲这一次的建议,实心实意就是要置苏护于死地。
费仲为什么要赶尽杀绝?
两个原因。
第一,“龙德殿事件”里苏护“立殿忤君”被判当场砍头,是费仲出面“转圜”饶过了苏护的死罪,提议苏护“送女进宫”以赎罪,现在呢,苏护不但不送女进宫,而且“午门题诗”造反了,费仲和尤浑是有责任的。在这种情况下,费仲必须亮明态度:自己和苏护绝无勾结,自己替苏护“转圜”纯属于菩萨心肠。
第二,费仲和尤浑虽然借助纣王的恩宠贪婪财物,但在政治上对纣王绝对忠诚,苏护“午门题诗”公开造反,就政治立场而言,和费仲已经是不可调和。
当面,费仲推荐崇侯虎出征冀州,第一,顺应了鲁雄的建议——纣王亲征是轻率的——第二,苏护这个冀州侯属于崇侯虎这个“北伯”所代表的系统,苏护造反,崇侯虎不但确实有征讨的责任,而且,崇侯虎也对苏护有失察之泽。
就一般的政治逻辑讲,费仲推荐崇侯虎是理所当然的,于是,“纣王即准施行。”
费仲这一抢先,坏了鲁雄的谋划。
鲁雄在侧自思:“崇侯虎乃贪鄙暴横之夫,提兵远征,所经地方,必遭残害,黎庶何以得安。见有西伯姬昌,仁德四布,信义素著。何不保举此人,庶几两全。”
“崇侯虎乃贪鄙暴横之夫”,领兵出征,军纪不整,战区老百姓必然倒霉,鲁雄就想推荐“仁德四布,信义素著”的西伯姬昌。
不过呢,请注意,鲁雄肚子里的蛔虫是“庶几两全”。这“庶几两全”的“一全”是避免战区老百姓被残害,另一个呢,大约就是姬昌可以“从中转圜”保全苏护。
于是,鲁雄抢先在纣王传旨之前提议:“侯虎虽镇北地,恩信尚未孚于人,恐此行未能伸朝廷威德;不如西伯姬昌,仁义素闻,陛下若假以节钺,自不劳矢石,可擒苏护,以正其罪。”
鲁雄这个建议,第一,是想给苏护提供“转圜”的空间;第二,当殿批评崇侯虎“恩信尚未孚于人”,是标准的“职场背后插刀”;第三,当殿批评崇侯虎“恩信尚未孚于人”,也就是当面批评费仲推荐崇侯虎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就职场而言,鲁雄的这个建议就是非常的得罪人,而且得罪了纣王宠信的费仲。然而,无妨,费仲贪婪的是财富,鲁雄虽然当面批驳了费仲,鲁雄并不妨碍费仲发财,鲁雄的这个当面批驳完全是站在维护纣王利益的角度,费仲这种靠阿谀纣王为政治生命的官员,面对鲁雄这种只管就事论事而并不洞人隐私的职业将领,没必要死掐。
从39回费仲、尤浑随同鲁雄远征西岐的和睦相处看,他们协调的不错。
听到鲁雄的建议,“纣王思想良久,俱准奏”。
纣王为什么“思想良久”呢?
很多人因为阅读《封神演义》不太仔细,轻易的将纣王归之为糊涂蛋。
纣王绝对不是糊涂蛋,纣王的悲剧是摆脱不了“无限代差”设计的“陷阱”,或者说“套路”。
什么是代差?比如,步枪相对于弓箭长矛、机枪相对于步枪、装甲车相对于机枪、原子弹相对于装甲车,都拥有绝对的代差。
一代一代武器的进步,对于前一代的武器都拥有绝对的优势,但不排除特定条件的偶然打法。
什么意思呢?
步枪虽然拥有对弓箭长矛的代际优势,但,在特定的环境里,弓箭长矛是可以战胜步枪的。但,面对装甲车的绝对优势,弓箭长矛基本就没有了还手之力,连特定环境的可能都几乎没有。
然而,根据广岛被轰的记录,相对原子弹的威力,
弓箭长矛、步枪、装甲车的威力可以称之为“零”。在原子弹面前,弓箭长矛、步枪、装甲车的杀伤力忽略为相等。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19-08-22 23:57:24
天命道德包裹下的设局权谋
——全景式解读中国版荷马史诗
第二篇
第十一、就出兵冀州,因为鲁雄、费仲的建议,纣王的决策调整显示了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第2节
就《封神演义》的故事架构而言,武将和炼气士们的战斗力或者道术是有巨大差距的。
比如,面对武吉这样的红尘武将(他虽然是姜子牙的徒弟而丝毫不动道术),龙须虎拥有绝对的碾压优势,哪吒拥有对龙须虎的绝对的碾压优势,燃灯、文殊等拥有对哪吒的绝对的碾压优势,赵公明的定海珠拥有对燃灯、文殊等的绝对的碾压优势,云霄等三仙姑拥有对定海珠的绝对的碾压优势。
不过,这种绝对的优势,在偶然条件下有逆袭的可能,比如手持定海珠的赵公明竟然被萧升的落宝金钱弄去了定海珠,三霄娘娘因为没有施展法宝竟然被杨戬的哮天犬偷袭。
然而,面对老子、元始天尊等圣人,三仙姑、孔宣、多宝道人这些人就是毫无战斗力的蝼蚁。
圣人之下皆蝼蚁,这是《封神演义》的天道。
纣王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而且是战斗力爆棚的红尘武将。以他的文韬武略,是不可能被算计的国破家亡的,之所以最终如此的悲催,是因为他被圣人们“套路”了。
在狐狸精变幻的苏妲己进宫之前,纣王处理的国务只有4个。一个是接受商容的建议女娲宫进香,弄了个题诗事件。二个是接受商容的谏言收回各路诸侯进贡美女的命令。三个是“龙德殿事件”接受费仲的建议赶走了苏护。四个就是苏护“午门题诗”后在显庆殿议决如何平定苏护的叛乱。
这四个事件里的纣王,虽然不是从谏如流,但也绝对不是独夫民贼。这四个事件里的纣王给我们的印象是一个聪明人,但,心性有些被女色搅动。
这个其实非常的正常。
我们知道,将后被废的那一年是纣王的八年,殷郊十四岁,古人一般早婚,如果纣王在16岁后得子,根据殷郊的年龄,我们可以大体猜测纣王在女娲宫被诱惑时的年龄在30岁以上而不会超过40岁。如果我们取纣王十八岁得殷郊长子,苏妲己进宫时纣王的年龄约32岁。
就这个年龄段,如果诱惑足够而拥有绝对的权力,哪个男人不好色?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康熙乾隆,哪一个不好色!
好色未必是昏君。
那么,纣王为什么就被苏妲己诱惑的朝纲紊乱了呢?
我们看金庸的《天龙八部》的第七章“无计悔多情”。段誉和木婉清被段延庆暗下了好大份量的“阴阳和合散”,服食之后,若不是阴阳调和,男女性爱,那便肌肤寸裂、七孔流血而死。这和合散的药性,一天厉害过一天,到得第八天上,凭你是大罗金仙,也难抵挡。
就《天龙八部》的故事情节看,如果不是靠掘洞逃走,技术饱读圣贤经的段誉也最后也绝对抵不过大份量的“阴阳和合散”,因为这种药物是激发、加强了青壮年天然的情欲——除非你来一个挥剑自宫。
段誉吃痛,只叫了一声“啊”,突觉丹田中一股热气急速上升,霎时间血脉贲张,情欲如潮,不可遏止。
在女娲宫进香之前的纣王,身强体壮有巨多的后宫女子,也并不如何的贪婪女色。然而,在女娲庙、面对苏妲己,纣王彻底沦陷了。
为什么?
且看,《封神演义》的第97回,狐狸精被姜子牙下令砍头。
那妲己绑缚在辕门外,跪在尘埃,恍然似一块美玉无瑕,娇花欲语,脸衬朝霞,唇含碎玉,绿蓬松云鬓,娇滴滴朱颜,转秋波无限钟情,顿歌喉百般妩媚,乃对那持刀军士曰:“妾身系无辜受屈,望将军少缓须臾,胜造浮屠七级!”那军士见妲己美貌,已自有十分怜惜,再加他娇滴滴的叫了几声将军长,将军短,便把这几个军士叫得骨软筋酥,口呆目瞪,软痴痴瘫作一堆,麻酥酥痒成一块,莫能动履。只见行刑令下……众军士被妲己迷惑,皆目瞪口呆,手软不能举刃。
大怒的姜子牙下令“将行刑军士拿下,斩首示众。”复命杨戬、韦护监斩。二人领命,另换了军士,再至辕门。只见那妖妇依旧如前,一样软款,又把这些军士弄得东倒西歪,如痴如醉。
这狐狸精娇媚的诱惑力有多大呢?即使砍了被诱惑的行刑军士,新派的行刑军士一边是血淋淋的人头,面对狐狸精还是如痴如醉。
女娲泥像被显灵,苏妲己其实是狐狸精幻形,你让一个身强体壮富有四海的君王能抵得住诱惑,实在太强人所难了。
如果是雨花石,也一定抵不过诱惑。
我写这一段的意图是说,不要因为纣王混的国破家亡就轻蔑的评价他,好像自己多么伟大似的。
其实,在苏妲己进宫之前的纣王是一个很能够思考的人,虽然他的情绪被性欲搅动了,如果不是狐狸精的“狐媚偏能惑主”,纣王是不会被误导思考的。
要知道,按照《封神演义》文本,从女娲宫纣王题诗到鹿台自焚经过了“二十八年”。如果以苏妲己在十五六岁进宫,到纣王鹿台自焚,其年龄无论如何也在四十岁以上,大体是四十四岁左右。
也就是说,依照《封神演义》文本分析,纣王八年,大约是32岁的纣王恩宠了16岁的苏妲己。
一个已经有两个儿子,且长子已经14岁的32岁的富有四海拥有绝对权威的成年男子,面对一个娇滴滴的16岁的狐媚女子,不动心,开玩笑?
有些人也许说,那姜皇后与纣王年龄相当,也才31或32岁,风华正茂珠圆玉润呢。
那么,我们用《大宅门》里的白景琦类比一下纣王。
白景琦大体出生于188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的1900年和美丽的黄春快活的不得了。
黄春和白景琦青春相当。不过几年,白景琦就纳了窑姐杨九红为小老婆。这是最标准的妻不如妓女。
然后,就是“九一八事变”后,小老婆杨九红和小老婆槐花去东北历经艰险去弄药,50多岁的白景琦挑逗成功了更年轻而美貌的香秀。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白景琦竟然先通后娶抱狗丫头香秀为正妻。
窑姐杨九红夺了黄春的宠,是“狐媚偏能惑主”的范式,香秀压住杨九红竟然成了太太,那是一个老男人面对青春活泼少女魅力的无可抵御。
大家读《封神演义》,
往往忘记一个问题:纣王鹿台自焚的时候,那已经是苏妲己进宫后二十七、八年之后的事情。这一年,纣王大约60岁,然而身强体壮到可以在午门外恶战几十员武将而斩杀南伯侯鄂顺等26将。
一场大战而连斩26将,那就是砍瓜切菜般的雄武。这个证明什么呢?证明60岁的纣王体格之强壮远超千千万万的人,其性欲之强烈也超过千千万万的人,那么,纣王为什么还宠爱一个已经44岁左右的苏妲己呢?
有人可能说,明宪宗朱见深更宠爱比他还年长17岁的万贞儿呢。
这个真的不一样,因为万贞儿伴随朱见深整个成长的岁月,二人有极其特殊的心理依赖。
如果,进入纣王后宫的是真正的苏妲己而不是狐狸精幻形,44岁的苏妲己,即将惑主已经进入了更年期,无论她如何保养必然已经人老珠黄,在可以源源不断更新后宫的纣王那里,凭什么能够持续不断的宠爱?
《封神演义》第89回,在袁洪大战周军的时候,纣王竟然和狐狸精“斧砍开二民胫骨”以验“老少生育”,又弄三个孕妇搞“剖腹验胎”。
一个心智发育很正常的人,要被诱惑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能够混账到如此的天人共愤?
在婚姻离异非常寻常的今天,在出轨非常寻常的今天,以我们今天的视角评价纣王,身强体壮的他弄一个美丽的小老婆是正常的,但,被小老婆诱惑到“斧砍开二民胫骨”以验“老少生育”,又弄三个孕妇搞“剖腹验胎”,就无论如何不能理解了。
比如,我是一个拥有巨大财富的公司的老总,被美貌秘书弄得神魂颠倒,偏偏这小妞特别不喜欢养狗,我被她挤兑的没有办法,怎么办?总不能杀狗吃肉吧!总不能让狗满大街流浪吧!作为人,底线也是无可奈何将自己曾经的宠爱送一个喜欢养狗的人。如果,这女秘书一定要挤兑一个曾经和她有过节的中层干部,无论我多么混蛋,也绝对不能让她得逞,实在没有办法,可以外派给他一个新天地,也绝不能一开了事。
有人可能说,你那是没有遇上苏妲己!
对了,这才是纣王倒霉的一个要命的因素。女娲以圣人之尊,弄一个狐狸精进宫给纣王下套,无论纣王这个红尘天子多么聪明,也抵不过圣人安排的狐狸精呀。
圣人之下皆蝼蚁,并不仅仅是道术,也包括智慧,也包括对性欲的抵制力。
纣王虽然聪明,毕竟是平凡的人,如何能抵得住狐狸精的诱惑呢?
我写这一段是想说,国破家亡的纣王,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他之所以国破家亡,并不是他本人能力不够或者心性欠缺。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相比,纣王的好色也并不突出,他之所以差劲是因为他遇上了给他设套的圣人,他遇上了诱惑他的狐狸精。
扪心自问,如果我们遇上了这等级别的“圣人”和如此妩媚的狐狸精,我们能抵得住“套路”吗?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19-08-22 23:57:24

天命道德包裹下的设局权谋
——全景式解读中国版荷马史诗
第二篇
第十一、就出兵冀州,因为鲁雄、费仲的建议,纣王的决策调整显示了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第3节
“显庆殿决策用兵冀州”,发生在闻仲北征之后,是狐狸精进宫之前纣王最后一次不受干扰的独立决策,我们要通过这一次决策分析正常状态下纣王的心性。
激怒之下的纣王原本要御驾亲征,被鲁雄当庭反对后,立即修改了自己的思想,费仲提议崇侯虎征伐苏护后,纣王“方命传旨”,也立即接受了建议。这说明纣王从谏如流,虽然他宠爱了费仲,但对于鲁雄反对自己思路的建议也是非常爽快接纳的。
然而,当鲁雄提议对西伯姬昌“假以节钺”征讨冀州时,纣王是“思想良久”。
为什么“思想良久”呢?这说明纣王在认真思考鲁雄和费仲的提议。
鲁雄明确否决了费仲的提议,而且提议给予西伯姬昌“假以节钺”。为什么要“假以节钺”呢?因为西伯姬昌介入冀州兵变是进入了北伯崇侯虎的防区,如果不给予代天子出征的“假以节钺”的名分,就无法临急决断,统筹全局。
请注意,鲁雄公开反对崇侯虎负责冀州兵变的理由,并不是怀疑崇侯虎部队的战斗力,而是担心“崇侯虎乃贪鄙暴横之夫,提兵远征,所经地方,必遭残害,黎庶何以得安”。
纣王之所以“思考良久”,除了考虑征讨冀州兵变的人选之外,顺理成章的,他要考虑鲁雄为什么不惜当面硬怼费仲、背后攻击崇侯虎也要提议西伯姬昌负责冀州兵变呢?
请注意,面对鲁雄和崇侯虎的分歧,一切喜欢深沉思考的人,最少要思考两个问题。比如,我想买一台冰箱,同事老三介绍我买海尔,同事老四介绍我买海信,第一,我要思考老三和老四哪一个的建议正确,第二,我要思考老三和老四提出建议的目的是仅仅帮助我呢还是他们与销售商有关系?在老三率先提议海尔后,老四仍然提议海信,其目的除了帮助我、与海信销售商的关系之外,是否与老三有仇隙,借机乱踢乱踹?
鲁雄推荐西伯姬昌,有三个点很需要注意:1、公开赞扬“西伯姬昌,仁义素闻”,这个仅仅是申诉事实呢还是和姬昌有所勾结?2、提议对姬昌“假以节钺”,这个仅仅是统筹指挥平叛冀州的需要呢还是为姬昌谋求权力?3、鲁雄为什么提出?
对于第1和第2,一般情况是可以理解的,鲁雄提议“可擒苏护,以正其罪”还有什么值得分析的呢?
当然有必要分析。
无论是崇侯虎还是姬昌,平叛冀州的理所当然的任务就是消灭苏护的军事力量占领冀州,对于苏护,是战场斩杀还是“可擒苏护,以正其罪”,一般来讲具有偶然性而不追求必然性。
就功勋卓著风光无限而言,大将平叛当然渴盼“可擒苏护,以正其罪”,然而,因为活捉敌首是非常艰难的事情,一般并不刻意追求。
这就好比下象棋,赢棋是并不容易的事情,更难的是杀光赢净,即使顶尖高手,要想把一般的对手杀得溜光而只剩一个老将也是非常艰难的事情。
至于真正的行军打仗,活捉更难,除了战场砍杀、战场逃逸之外,还有一个战败自杀。
因此,我认为鲁雄在显庆殿的这个“可擒苏护,以正其罪”的讲话,其实有借纣王“好大喜功”的心态诱导纣王的意图。
为什么呢?鲁雄对于“苏护乃忠良之士,素怀忠义,何事触忤天子”的原因,不但颇感诧异,也有保全之心。
不过呢,鲁雄虽然有保全苏护的意图,但作为纣王的高级武将,一定要维护纣王的脸面,不可以当殿硬问苏护为什么造反,如果崇侯虎在战场砍了苏护的脑袋,不管历史如何发展证明苏护是一个“素怀忠义”,已经死了即使平反昭雪,用处有多少呢?所以,鲁雄要保全苏护唯一的办法就是诱导纣王决策“可擒苏护,以正其罪”。
以苏护冀州侯的地位,如果被生擒活捉,无论是姬昌还是崇侯虎,为了显摆功勋,都要献俘于朝廷,这就为苏护澄清造反原因提供了机会。
纣王的“思考良久”,应当是全面分析了费仲推荐崇侯虎和鲁雄推荐姬昌的种种潜在的因素。
纣王最后的决断是:“俱准奏。特旨令二侯秉节钺,得专征伐。”
纣王的“俱准奏”并不是完全接受了费仲和鲁雄的建议,二人的建议有抵牾之处,也不可能“俱准奏”。
纣王的“俱准奏”是接受了费仲和鲁雄的建议的一部分,综合思考拿出自己的方案。
和费仲提议崇侯虎、鲁雄提议姬昌专征冀州不同的是,纣王是令姬昌和崇侯虎两个诸侯都去征伐冀州。非常意外的是,纣王在接受鲁雄提议给予姬昌“秉节钺”的同时也给予了崇侯虎“秉节钺”的待遇。
为什么两个人都“秉节钺”?
作为西伯侯,姬昌去冀州是跨防区作战,就一般心态看,这是朝廷对崇侯虎不重视的政治信号。
作为朝廷高级武将,鲁雄可以不管不顾崇侯虎等四大诸侯的感受,纣王要考虑崇侯虎等四大诸侯的感受。作为朝廷高级武将,鲁雄可以不管不顾的给费仲一个大窝脖,纣王要考虑费仲的感受——毕竟费仲是自己的贴心人,如果守着这么多人硬撅了,有些伤感情。
怎么办呢?纣王授予二人都有“秉节钺”的待遇,这样一来,就不仅仅是西伯侯获得进入北伯侯防区作战的待遇,而且是西伯侯、北伯侯同时获得“秉节钺,得专征伐”八百诸侯的权力。这也就是说,西伯侯和北伯侯获得超越东伯侯、南伯侯的权力。
那,东伯侯、南伯侯岂不是吃亏了?有一些,但不严重,因为西伯侯、北伯侯同时获得“秉节钺,得专征伐”八百诸侯的权力,仅仅是临时性的派遣而不是职务,也不是军衔。
什么意思?简单说,这个“秉节钺,得专征伐”,就一般意义而言是一种巨大的荣耀,对于职位的几百部当然有正影响,但因为是临时性职权,解除之后也可以恢复原本的一切。
比如,1948年10月9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的东北野战军前线指挥所制定出攻克锦州的具体部署,并电报中央军委。即:1、由二(刘震)、三(韩先楚)纵队和六(黄永胜)纵的十七师与炮兵主要力量组成北集团,由三纵司令员韩先楚统一指挥,由北向南主攻;2、由七(邓华)、九(詹才芳)纵队与炮兵纵队一部,组成南集团,由七纵司令员邓华统一指挥,由南向北攻击;3、八(段苏权)纵由东向西攻击。
攻城部队之外,不算继续指挥部队围城长春的肖劲光之外,南下的部队还分成三个部分:1、李天佑的
一纵主力为总预备队,配置在高桥地区;2、程子华指挥四(吴克华)、十一纵(贺晋年)在塔山地区阻击锦西方向援军;3、梁兴初的第十纵队在黑山地区阻击沈阳方向援军。
锦州攻城之际,林彪的野战军总部之下,各纵队根据任务分成7个战斗集团,除了八(段苏权)纵、一(李天佑)纵、十(梁兴初)纵不牵扯到统筹指挥外,锦州方向的南集团、北集团和塔山阻击集团、长春围城集团都需要统筹指挥。肖劲光、程子华资格老、能力强,理所当然分别指挥长春方面和锦州方面,锦州方面的南北两个集团就由邓华、韩先楚分别指挥。
1949年,第四野战军编组兵团,可供类比的材料大体如下:
第十二兵团
司令员兼政委:肖劲光
第一副司令员:陈伯钧
第二副司令员:韩先楚
韩先楚还兼东野三纵改编的40军军长
第十三兵团
司令员:程子华
政委: 肖华
第一副司令员:李天佑
第二副司令员:彭明治
李天佑并兼东野一纵改编的38军军长
第十四兵团
司令员:刘亚楼
政委:莫文骅
第一副司令员:黄永胜
第二副司令员:刘震
刘震并兼东野二纵改编的39军军长
第十五兵团
司令员:邓华
政委:赖传珠
第一副司令员:洪学智
第二副司令员:贺晋年
洪学智并兼东野六纵改编的43军军长。
依照东北野战军的序列,肖劲光、程子华是理所当然的兵团司令员,刘亚楼只要不想当参谋长而当兵团司令员就必然如愿。第15兵团的司令员于是在12个纵队司令员中产生,锦州大战指挥南集团的七纵司令员邓华脱颖而出。至于在锦州大战里指挥了北集团的韩先楚,不但没有担任兵团司令员,而且没有担任第一副司令员,在十三兵团司令员程子华去山西就职后,是黄永胜接掌了第十三兵团而不是韩先楚。不要小瞧这一点区别,1955年评军衔的时候,邓华、黄永胜都是正兵团级而韩先楚是副兵团级,虽然他们都是上将,虽然韩先楚在朝鲜战场曾经担任过正兵团司令员,但,解放战争结束在朝鲜战场升级的兵团司令员虽然提了职务但并没有提高级别。
我写这些想说明什么意思呢?我的意思是说,因为战场统筹指挥的需要,有些时候要设立临时的指挥系统,临时设立的指挥官一般要考虑资历、能力、兵员的数量。对于一个高级将领而言,这种曾经临时统筹指挥,极可能是进步的一个积累,但也可能仅仅是一个临时指挥而已。
纣王这个安排,在注意协调西伯姬昌和北伯崇侯虎关系的同时,也有给予二人同等职衔相互牵制的意图。
所有的单位,所有的职场,对于领导而言,都期盼同事们相互团结认真工作,但,如果同事们过于团结就难免拉帮结伙,无论是“君子喻于义”的“君子之交淡如水”,还是“小人之交喻于利”,只要出现了“山头”或者“派系”,都是一个麻烦。
对于纣王而言,“崇侯虎乃贪鄙暴横之夫”,容易勾结一批贪利之人抽调国家的经济基础,“西伯姬昌,仁德四布,信义素着”,不但容易与有操守的士大夫遥相呼应而且在民间崇高的威信也容易抽掉纣王的政治基础。这就好比《宰相刘罗锅》里和珅和刘庸的区别。
有人可能说,刘庸好,利国利民。我说,这不一定,因为对于乾隆而言,刘庸的好是因为刘庸没有政治野心。问题是,该馆才能定论,人心隔肚皮,谁知道那个“圣贤”是否有谋篡的野心?
我们看世袭时代,有大忠臣的时代,帝王往往培养一个乃至于几个奸贼和忠臣良将死掐。为什么呢?就在于忠臣良将有太高的社会声望已经对于帝王的政治声望形成威胁,而谋害忠臣良将这种缺德活只有奸臣才能够干。
因为姬昌和崇侯虎都是外藩,具有极强的独立性,纣王很难知道崇侯虎是如何的“贪鄙暴横之夫”,也很难知道西伯姬昌是如何的“仁德四布,信义素着”。
恶,到底恶到什么程度?
德,到底德到什么程度?
既然不知道他们有多么大的威胁,一个好办法就是让他们搅和在一起,相互挤兑。如果姬昌的“德”能够“敉平”崇侯虎的“恶”的影响,那么,崇侯虎的“恶”就不足于抽掉纣王的经济基础。如果有“德”的姬昌竟然能够允许有“恶”的崇侯虎存在,那么,姬昌的“德”就不足于动摇纣王的政治仲裁权。
最后,纣王之所以接纳鲁雄的建议让姬昌搅入冀州,大约也有给苏护留一条活路的意图,一个呢,苏护服了软可以弄苏妲己进宫,另一个呢,为了一个还没见过面的女孩子就整死一路诸侯,有点亏。
最后,纣王之所以接纳费仲的提议用崇侯虎进攻冀州,其潜意识应该感觉让姬昌调停冀州放苏护一条生路自己有些窝气。纣王固然给予姬昌和崇侯虎相当的征伐权,但,冀州属于北伯侯的防区,一般情况,肯定是崇侯虎先行到达冀州。
对于纣王而言,到底是姬昌调停冀州给苏护留一条活路还是崇侯虎镇压冀州整死苏护,交给天命决定好了。
有人说,独夫民贼纣王难道还是一个犹疑不定的家伙?
是的,独夫民贼纣王的性格深处其实是一个犹疑不定的家伙,他人生里好几次关键节点,都是被别人推着走。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19-08-22 23:57:24
天命道德包裹下的设局权谋
——全景式解读中国版荷马史诗
第二篇
第十二、接到圣旨后,姬昌为什么要替苏护出头辩护?
第1节
正在享受国宴的商容。比干和四大诸侯们,非常意外的得到一道圣旨。
我们看一下纣王是如何下旨的。
“诏曰:朕闻冠履之分维严,事使之道无两,故君命召,不俟驾;君赐死,不敢返命;乃所以隆尊卑,崇任使也。兹不道苏护,狂悖无礼,立殿忤君,纪纲已失,被赦归国,不思自新,辄敢写诗午门,安心叛主,罪在不赦。赐尔姬昌等节钺,便宜行事,往惩其忤,毋得宽纵,罪有攸归。故兹诏示汝往。钦哉。谢恩。”
这个圣旨其实分为三大段。第一段政治伦理,第二段明定苏护之罪,第三段安排姬昌、崇侯虎的任务。
“诏曰:朕闻冠履之分维严,事使之道无两,故君命召,不俟驾;君赐死,不敢返命;乃所以隆尊卑,崇任使也。”
“朕闻冠履之分维严”是什么意思呢?
冠履,就是帽与鞋。头戴帽,脚穿鞋,用以喻上下尊卑。《史记•儒林列传》:“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
“朕闻冠履之分维严”,就是说君主和臣仆的尊卑、上下之分是绝对不可挑战的。
“事使之道无两”是什么意思呢?
“事使之道”就是君王有差遣臣仆的权力,臣仆有侍奉君王的义务。
根据这两句政治伦理,结论是,“故君命召,不俟驾;君赐死,不敢返命”。
君王至高无上,呼来就来叫滚就滚,给个“赐死”的命令,不管是否委屈,也只能立即落实而不敢“向君王解释”获得活命的机会。
一句话,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个政治伦理的大帽子盖下来,苏护,无论有罪无罪都只能服从纣王的命令。
然,纣王并不用“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政治伦理欺负苏护,他明确宣布苏护的两条罪过:1、狂悖无礼,立殿忤君;2、写诗午门,安心叛主。
纣王有什么错误呢?就今天的政治逻辑讲,纣王不应该想弄人家苏护的女儿,于是苏护“立殿忤君”。按照封建法统,帝王纳大臣的女儿为妃,虽然有些好色,也是合理合法的。而且,纣王也并没有往死里逼迫,是苏护的态度太激烈了,于是“立殿忤君”。
我们评价历史,一般要有两种观点:1、根据历史最终的走向“逆行”判断是非;2、我们不能要求历史人物在“风起飘萍之末”对历史的走向进行预判。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一个王朝的兴废成为历史,后人往往站在后人的视角评价历史人物的功罪,比如,明王朝的灭亡具有相当的偶然性,到底是崇祯亡国之政呢,还是上推到天启、万历,乃至于嘉靖呢?
说实在话,除了崇祯,天启、万历和嘉靖哪个的政策也不可能奔着国破家亡去的,因为他们的时代国家的确没有灭亡的征兆——嘉靖解决了倭寇、万历有三大征的胜利。
因此,后人评价历史,既要站在“总结经验防微杜渐”的角度总结历史是应该的,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后人也要考虑历史人物在历史时代的有一些作为是无法预判后果的严重性。
比如,后人特别喜欢女色误国简单评价历史,可是,真正是因为女色而误国的有几个?反过来讲,即使女色一定误国,难道君王就不娶老婆吗?难道因为女色误国,君王娶老婆就必须寻找奇丑无比的那一种吗?
纣王,一个青壮劳力,在万恶的古代,按照规矩,和苏护私底下商量弄苏妲己当小老婆,第一呢合乎当时的社会规定,第二呢人家也并没有绝对硬抢了“花姑娘”的干活,人家才商量呢,苏护就亡国之君的骂上了,所以,这苏护的“立殿忤君”的罪名固然情有可原然并不委屈。
至于纣王给苏护的“写诗午门,安心叛主”的罪行,站在任何时候都是实实在在的“罪行”。
在宣布了苏护的罪行后,纣王宣布命令:“赐尔姬昌等节钺,便宜行事,往惩其忤,毋得宽纵,罪有攸归。”
给你们权力,把苏护叛变事件给我处理了。
是只要死的还是死活不论,圣旨上没有明确的规定:你们看着办吧。
接到圣旨后,姬昌对商容、比干等二丞相和其他三位侯伯说:“苏护朝商,未进殿庭,未参圣上;今诏旨有‘立殿忤君’,不知此语何来?且此人素怀忠义,累有军功,午门题诗,必有诈伪。天子听信何人之言,欲伐有功之臣。恐天下诸侯不服。望二位丞相明日早朝见驾,请察其详。苏护所得何罪?果言而正,伐之可也;倘言而不正,合当止之。”
姬昌感到奇怪。按照商朝的规矩,虽然是八百诸侯进京,上殿面君的只有四大诸侯,这四大诸侯面君后就吃工作餐,苏护这个冀州侯怎么弄了一个“立殿忤君”的罪过?这“午门题诗,必有诈伪”,你们“两位丞相明日早朝见驾,请察其详”。
姬昌不知道苏护是在龙德殿单独面君惹下了麻烦。
商容未表态而比干说:“君侯言之是也。”
崇侯虎就接茬了:“‘王言如丝,其出如纶’。今诏旨已出,谁敢抗违。况苏护题诗午门,必然有据;天子岂无故而发此难端。今诸侯八百,俱不遵王命,大肆猖獗,是王命不能行于诸侯,乃取乱之道也。”
崇侯虎的讲话很简单:既然纣王下达了命令,我们就无条件执行。
姬昌继续表态:“公言虽善,是执其一端耳。不知苏护乃忠良君子,素秉丹诚,忠心为国,教民有方,治兵有法,数年以来,并无过失。今天子不知为谁人迷惑,兴师问罪于善类。此一节恐非国家之祥瑞。只愿当今不事干戈,不行杀伐,共乐尧年。况兵乃凶象,所经地方,必有掠扰之虞,且劳民伤财,穷兵黩武,师出无名,皆非盛世所宜有者也。”
姬昌的话也简单:苏护是一个好人,他一定没有错误,一定是纣王被人迷惑了。打仗是劳民伤财的事情,最好不打。
崇侯虎说:“公言固是有理,独不思君命所差,概不由己?且煌煌天语,谁敢有违,以自取欺君之罪。”
崇侯虎的讲话更简单:君王下了圣旨,谁敢抗命?
围绕着是否出兵冀州,姬昌和崇侯虎展开了辩论,结果是崇侯虎胜利了,原因很简单,不管出兵冀州对不对,当朝廷的圣旨,也就是正式的昭告天下的文件宣示之后,姬昌也不敢抗命。
对不对是一回事情,敢于抗不抗是另外一回事情。
姬昌难道不知道自己没有抗命的权力吗?当然知道,但,必须表示对苏护的同情,必须在道义上把屎盆子往纣王那边扣。
为什么?因为姬昌已经知道了天命。
真实的历史记载:文王演周易。
《封神演义》文本告诉我们,姬昌和他的母亲,都能够卜卦,都能够准确的预测“天命”。
在我了解的中国神话小说里,《封神演义》牵扯到的神魔是特别多的,即使不是最多,也是特别多的那一种。
《封神演义》和《西游记》相比,神魔的法术或者道术或者修为,是各擅胜场的,不过,《封神演义》里炼气士们,或者神魔们,有一项技能绝对特别突出:卜卦。
我们看《西游记》里,除了浓墨重彩的袁守诚精通卜卦外,其他的神魔基本都没有卜卦的桥段,便是灵山的金顶大仙也不能预测取经队准确到达灵山的时间。
《封神演义》最精彩的桥段是奇幻无比的各种法宝大战,实事求是的讲,《封神演义》的法宝和道术的奇幻,比之《西游记》应该更加吸引读者。
《封神演义》最大的特点是阐教、截教的炼气士更多的能够预测,不要说极牛的闻仲能够预测,便是道术比较差劲的姜子牙纳卜卦能力也是精准的。
《封神演义》里的卜卦,有两个类型:一个是姜子牙等道德之士,另一种就是姬昌为代表的“人间预测师”。
《易》是一部有预测功能的书籍,一般记载,在《周易》之前有《连山易》、有《归藏易》,现在,我们已经不能看到《连山易》和《归藏易》,《周易》是我们能够预测的最早的预测工具。
《周易》之所以叫《周易》是因为“文王拘而演周易”是载入正史的历史事件。
从我们比较严肃的理解历史,“文王拘而演周易”,是中国古代伟人“仰观星河经天”、“俯察”,从朴素的简洁的“世界普遍联系”的视角,概括繁杂的世界为“数”、为“象”、为“系词”,用类比的模式求索推演。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19-08-22 23:57:24
天命道德包裹下的设局权谋
——全景式解读中国版荷马史诗
第二篇
第十二、接到圣旨后,姬昌为什么要替苏护出头辩护?
第2节
在《封神演义》里,也有姬昌演易的情节,不过呢,在姬昌演易之前他就已经精准卜卦了,而且,他的母亲也能够精准卜卦。按照《封神演义》的故事情节,姬昌也演了易,说明姬昌对于《周易》是有特别巨大的贡献。不过,在讲究师承的演义小说里,《封神演义》并没有告诉我们姬昌的卜卦之术是“自修”还是“学习”而得。
难道是他的母亲所教?难道是家学渊源?
在《封神演义》里姬昌母子是人世间唯一的一家能够预测的家庭,或者说是唯一一家能够预知天命的家庭。
在《封神演义》的开篇,女娲与三妖交代工作时透漏了一个天界的大秘密:凤鸣岐山。
天命有归,是古代中国政权合法性的最高彰显,也就是后来归纳的“奉天承运”。
问题是,即使是“天命有归”,政权更替也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事情,因为,要让被“天命”选定的那一个相信自己被“天命选定”其实是一个很难的事情,还因为,要让天下黎民相信处于弱势的那一个被“天命选定”其实是一个更难的事情。
比如,要让1894年的天下黎民相信孙中山在1912年能够推翻清朝结束帝制,也就是被“天命选定”其实是一个更难的事情。
比如,要让1921年的天下黎民相信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一个新政权,也就是被“天命选定”其实是一个更难的事情。
从比较严肃的角度研究历史,我们发现,开拓伟业的领袖都是伟大的预言家,这个预言家,就是对自己充满了相信,对未来有精准的分析,或者,能够重用对未来有精准分析的“人杰”。
司马迁《陈涉世家》里就陈胜起义就有两个“天命有归”的描写,一个是陈涉自己的“苟富贵勿相忘”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的预言,另一个就是大泽乡起义前的“鱼腹丹书,篝火狐鸣 ” ,让九百戍卒相信陈胜是那一个被“天命选定”的人。
在遥远的古代,一个人要想树立文治武功让天下黎民相信处一个人被“天命选定”,除了搞“迷信手段”真的很难。
除了“天下苦秦久矣”这种特别的时代特点,只要社会矛盾不是极端尖锐,一个人通过积累文治武功而取代旧政权实在太难了,成功的例子是田氏代齐和政归司马氏,都是好几代人不懈努力的结果。
这种几代人坚持奋斗的“内部篡夺”真的太难,因为命运真的很难保障代代英杰,比如,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比较的厉害,而司马炎就非常的一般,几乎要命的偶然是司马师意外早亡。
近代中国加上自然的家族影响,也就是从1840年到今天,自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以来,父子两代领袖中华就非常的罕见,三代几乎不可能。
按照《封神演义》的故事设定,从女娲庙题诗到摘星楼自焚,是二十八年——巧得很,从中共成立到开国大典也是二十八年——这个时间放眼古代中国的王朝更替已经是比较长的了。在生产力低下、通讯传媒落后的古代,一个人要想让天下黎民相信处他被“天命选定”,最好的办法就是显露“超人”的“异能”。
姬昌母子的异能就是“卜卦”。
精准的卜卦可以指导民众趋吉避凶,对于普天下所有人都是最热切的心理需求和现实需求。
为什么呢?因为现实生活里的确有极多的即使求教智者也无解的艰难选择,因为人生的走向有太多不符合常理的可能性。
古代有一个月下老人定婚店的故事。
“杜陵韦固,少孤,思早娶妇,多岐求婚,必无成而罢。”
官宦子弟韦固,父亲早亡,想早早结婚生子,一直不能随心。
一次出游,“旅次宋城南店”,深夜,“有老人倚布囊,坐于阶上,向月捡书。”
一老头借月色而翻阅书籍,有些怪异。
于是,多嘴多舌的搭话,于是知道这老头是月下老人,正翻阅“天下之婚牍”给男女系红绳子呢。
韦固就问:“固妻安在?其家何为?”
我老婆在哪里?她家是干什么的?
月下老人倒也不保守机密:“此店北,卖菜陈婆女耳。”
这家旅店北面卖菜陈婆的女儿。
第二天一看,“入菜市。有眇妪,抱三岁女来,弊陋亦甚。”
一只眼的老太太,抱着一个三岁的女孩子卖菜,破衣烂衫的脏污不堪。
韦固急眼了,“吾上大夫之家,娶妇必敌,苟不能娶,即声伎之美者,或援立之,奈何婚眇妪之陋女?”
我娶不了门当户对,也可以纳一个美丽的“声伎”当小老婆,这种人生不能接受。
于是,韦固以万钱为赏吩咐仆人去闹市搞恐怖袭击,结果是“初刺其心,不幸才中眉间。”
屡次求婚而不成的韦固在十四年后娶了相州刺史王泰的女儿,“可年十六七,容色华丽。固称惬之极。”
不过呢,这女孩子“然其眉间,常贴一花子。”
惊诧之余,一打听,原来这女孩是相州刺史王泰的侄女,她的父亲是宋城县令而早亡,幼小的时候依靠一只眼的乳母生活。
《定婚店》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福禄婚寿都是不可更改的天命,假如真的如此,我们还有奋斗的必要吗?
当然有,因为《定婚店》的故事太极端了,极端到不可相信,但,我们也不可忽视命运对人生的客观影响。
什么是命运?站在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命运,大约是两点:1、一个人的潜能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2、社会生活的偶然性机遇。
我举一个例子说明这个问题。应该是2008年,我一个师专毕业的亲友要考教师的事业编,那一年,高中、初中、小学都招考,成绩优异的报考者按照成绩的高低选岗。竞争非常的激烈,我那亲友虽然有报考的资格,但,面对乌压压的本科生,她的专科学历太寒酸了。我这亲友,报完名哭着回家,考试完还是哭着回家。结果,她竟然是名列第4,然而,当时还有一个规定,专科不能选岗高中,于是她选取了一所城区的初中。
如果以参加高考为基点,我这亲友的基础非常的一半,就一般而言,面对乌压压的本科生的竞争,她考取教师编的概率极小。然而,大专阶段的努力学习,改变了她的命运,于是,获得一个饭碗。
不过,我这亲友一直很遗憾的是,如果她是本科,是可以教高中的——高中的前途一般要好于初中。
万不料,前年,她所在的学校毕业班成绩非常的好,于是,教体局额外奖励这个学校毕业班教师一个中级名额,很诡异的是,成绩最好的那个班的任课教师竟然只有我这亲友还是初级。
和她一年招考选岗高中的那几个本科生,到现在还初级呢。
我这亲友之所以能够超常晋级,当然是她努力工作的结果,这个是一定的,一个毕业班,如果数学老师不强劲,即使有一些学生比较优秀,也不会大面积丰收。然,以现在晋级之难,一个原始学历为专科的年轻教师,在不担任班主任,且参加工作后休过产假,第一年担纲毕业班数学竟然就超常获得晋级的资格,这命运也的确比较好。
我们之所以比较迷茫,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人生的“多歧路”选择结果有太多的不确定,或者偶然性。
比如,大约2010年左右,我们这里有些人转包农民的耕地种植牛蒡很发了一些财。我一个本家眼馋的不得了,弄了三十多亩地种牛蒡,丰收的不得了,然而,堆积如山无处销售,赔的溜光,到现在还骂娘呢。
所以,在生活里,如果有人能够精准预测,乃至于相对准确预测,对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的指导就有莫大的意义。
整个《封神演义》里最著名的预测师,或者说相士,并不是姬昌而是姜子牙。和姬昌相比,七十二岁下山的姜子牙在红尘间,是一个微小如尘粒的人物,是一个样样营运不通到不能养活自己的人物。然而,他在朝歌城开了一个命馆,算准了樵夫刘乾“一直往南走,柳阴一老叟。青蚨一百二十文,四个点心、两碗酒”,于是,声名大昭。
姜子牙在朝歌城算的第二卦是一个公务员催钱粮。这个公务员卜卦“钱粮”之多寡,正如火车司机到站拉客人,有几个人上车与他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但,因为刘乾横蛮硬逼,只好花五钱银子卜卦,因为卜卦极准,于是极口赞扬:“姜先生真乃神仙出世!果是一百零三锭。真不负五钱一课!”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19-08-22 23:57:24
天命道德包裹下的设局权谋
——全景式解读中国版荷马史诗
第二篇
第十二、接到圣旨后,姬昌为什么要替苏护出头辩护?
第3节
按照《封神演义》文本,“轰动一朝歌”的姜子牙是否因为卜卦而大发横财呢?
没有,也不过弄个衣食无缺而已。
为什么呢?
第一,真正的卦师卜卦是非常的耗费精力的与天人之际沟通的艰难事业,这个正如顶尖的中医名家,他需要细细的望闻问切,他需要深思熟虑的斟酌,他需要根据具体人的具体生理特点开具药方,不可能像机器人一样不知疲倦的工作。
我们看《封神演义》里正面对抗的闻仲和姜子牙,都是极精卜卦的,但,二人其实极少卜卦。为什么呢?这二人,一个是太师,一个是相父,都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都承担着繁杂的工作,没完没了的礼仪活动要参加,一摞一摞的文件要签发,一茬一茬的干部要任免,多得不得了的人事工作、钱财工作和社会活动,已经占用了太多的精力,除非极其必要,哪里还有精力备香案顶礼膜拜然后一卦一爻的求索?
第二,现实生活里固然有太多的疑惑,但真正需要卜卦的并不多。比如,雨花石这个普通的不得了的人,出生于1971年,现在已经接近50岁,一个中学教师,有什么值得卜卦的呢?既不可能被提拔当重要干部,也大约不会被辞退饿饭,安安稳稳干活安安稳稳过日子,既不会因为勤奋被多给一分薪水,也不会因为多说两句闲话被克扣工资,请问:吾不疑,吾何卜?
然而,西伯侯姬昌不同于朝歌城相士姜子牙的地方就在于位置不同因疑惑不同而卜卦的内容不同。
姜子牙在朝歌城卖卦,第一个卜卦的刘乾是樵夫,其固然帮助姜子牙打开了市场,但这个市场是服务底层民众的,张家的牛丢了怎样寻找、李家的闺女要嫁的男人品行如何,这些东西对于底层家庭是很重要的,但不影响国计民生。
西伯侯姬昌就不同了,人家是四大诸侯之一,有自己的地盘,其交往的对象、其关心的事情,更多的是国计民生而不是家长里短——我备注一下,古代社会里上层家庭的家长里短原本就关乎国计民生,比如,纣王的家庭变乱就扰乱了一个王朝,事实上,古代社会因为最高领导人的世袭制,家庭变乱就是最大的国计民生。
我们知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不管谁当领导人,大自然按照自己的运行法则,该来的自然灾害还是要来的,当然,优秀的领导人可以为预防灾害提前准备,优秀的领导人比如大禹能够领导民众抗灾。如果最高领导人有一个准确的对自然灾害的预测渠道,正如我们今天有一个天气预报那是非常的重要的。可是呢,今天的灾害预报还是比较有限的,比如对地震、泥石流什么的纠不能预报。
天灾之外,今日的我们对于人祸的预测,那就太瞎蒙了,比如,英国脱欧这种黑天鹅的飞出,顶尖的政治家也预测不出来,因为他太不符合政治逻辑了。可是,英国脱欧这只黑天鹅的飞出,对于英国、对于欧盟,乃至于整个世界的发展,都有非常深刻的影响。
在今天的现实政治里,如果有一个家伙,竟然能够准确预测天灾人祸,我的天,民众何惜厚养之、尊崇之?
不过,我们绝对不能仅仅从我们今天“社会生产需要”角度理解姬昌精通卜卦的重要性。
《封神演义》截然不同于我们今天生活的一点是:卜卦就是领悟天命。
我们今天的老百姓,如果迷信一点,或者不迷信,只要你给他说“天命”,他就精准的知道“代表玉皇大帝的意志”。《西游记》里的太上老君、西天如来虽然修养巨高法术高强,面子上是非常尊敬玉皇大帝的。
《封神演义》的“天命”是截然不同于《西游记》的。所有读过《封神演义》的朋友,都有一个认识:《封神演义》里的“天命”是不确定的。
读《封神演义》的结论是鸿钧道人才是最高的存在。
整本《封神演义》里,鸿钧道人只有在第84回有一次出场,人家是“玄门都领秀,一气化鸿钧”,人家是“天地玄黄外,吾当掌教尊”。
就这么厉害的最高存在,其实并没有什么知名度。
通天教主前驱到临潼关外芦棚,大呼:“哪咤可报与老子、元始,快来接老爷圣驾!”
哪吒这个阐教的三代弟子竟然不知道师祖,也就不知道这个“老爷圣驾”是谁。不过,哪吒虽然横蛮心机是极深刻的,他知道自己的修为和通天教主相比是天差地悬的,这牛的不得了的通天教主,也就是自己的小师叔祖都恭恭敬敬的给这“老爷”当前驱,那是什么样的存在!于是,哪咤忙上篷来报:“通天教主跟一老道人而来,呼老爷接驾,不知何故。”
我们可以想象聪明伶俐的玉面哪吒一脸懵圈的诚惶诚恐的向师祖们通报的尴尬。
连哪吒都不知道鸿钧道人是“玄门都领秀”,你说,广大的老百姓,比如朝歌城外的宋异人,能知道有鸿钧道人的存在吗?就是截教的广大的三代弟子们也未必知道有鸿钧道人的存在吗?
我们不知道《封神演义》世界里到底有多少人知道有鸿钧道人的存在,读《封神演义》,按照文本大体猜测,知道有鸿钧道人的存在的炼气士,除了圣人级别外,大约也就是阐教、截教的二代弟子这个层级。
所以,姬昌、姜子牙、闻仲等人卜卦的“天命”定然不是鸿钧道人——姬昌不是炼气士,闻仲是截教的三代弟子,姜子牙虽然是阐教的二代弟子,不过他在昆仑山玉虚宫仅仅呆了40年,这修为,虽然是名师指导,但因为没有开“外挂”,其实太低了。
我们看阐教的三代弟子,哪吒、雷震子、杨任等几个短期培训的家伙都被开了外挂,至于土行孙,虽然外形是一童子,其实已经“学艺百载”。
我估计姜子牙是不知道有鸿钧道人的存在的。
在《封神演义》里,除了阐教、截教都尊奉(顶层尊奉)的鸿钧道人外,红尘之外,拥有广大教众的,除了领导妖界的女娲和当时人丁不兴的西方教,也就是昊天上帝了。
然而,《封神演义》第15回告诉我们,“又因昊天上帝命仙首十二称臣”,于是搞了“封神行动”,封神的结果是阐教的“仙首十二”没有死后封神,也就是没有接受昊天上帝的直接领导。
我们知道,姜子牙的封神是给昊天上帝选拔、配备干部,结果呢,第99回,“黄巾力士簇拥而来。白鹤童子亲赍符敕降临相府。”
姜子牙封神的名单是昆仑山元始天尊制定的,压根就无需昊天上帝参与。
这个呢,倒也并不绝对不允许,昊天上帝是一把手,杂七杂八的工作比较多,他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有些工作可以由别人代干,比如秘书起草个文件什么的。可是,下达命令的“名义”必须是领导独占。比如,一般单位,因为精力有限,很多工作可以由其他副职什么的代行,不过,最终的签字权是由领导掌控的——即使领导因为方方面面不能签字,别人代签也必须尊敬领导的签字权。
我们看姜子牙封神的文件宣布,是“子牙然后开读玉虚宫元始天尊诰敕”,读的是“元始天尊诰敕”,第一句就是:“太上无极混元教主元始天尊敕曰”。
也就是说,姜子牙给昊天上帝宣布干部任命书,不但由玉虚宫全权负责,连任命的发布名义也是玉虚宫的。
假如,在姜子牙封神之前,民间有一个精明的术士,要预测已经挂了的闻仲将被封为什么神灵。
请问:这个术士预测的这个“天命”代表的是鸿钧道人、元始天尊还是昊天上帝?
我们知道,闻仲是善于卜卦的,姜子牙也是善于卜卦的,二人卜卦的师承分别来自于通天教主和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和元始天尊的师承来自于鸿钧道人。闻仲和姜子牙卜卦的方法也许是完全一样——因为其最初的师承来自于鸿钧道人——也可能由相当的区别——因为通天教主和元始天尊在修炼方法上已经有了巨大的差别,也分别创立了截教和阐教。
卜卦这个东西,大体分成两类,一种是了解已经被注定的命运,一种是了解天命的变化。
什么意思呢?比如,按照迷信的天命关,一个人,比如雨花石,从出生开始,生老病死福禄煎熬是注定的,经典故事就是《定婚店》。所以,卜卦的第一种类型是了解已经被注定的命运。比如《封神演义》第11回,姬昌预测费仲、尤浑“死得蹊蹊跷跷,古古怪怪”,结果是“将来不知何故,被雪水渰身,冻在冰内而死。”
费仲、尤浑的死,是出生的那一天就“命中注定”,姬昌的卜卦是“寻找其命中注定”而已,后世的看手相、看面相、姓名预测都带有这种性质。
卜卦,除了“卜人”之外,更有“卜事”。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19-08-22 23:57:24
天命道德包裹下的设局权谋
——全景式解读中国版荷马史诗
第二篇
第十二、接到圣旨后,姬昌为什么要替苏护出头辩护?
第4节
《封神演义》第11回,纣王要杀姬昌,因大臣力谏,就给姬昌一个活命的机会,“只得准奏,命姬昌演目下吉凶。”
姬昌取金钱一愰,大惊曰:“陛下,明日太庙火灾,速将宗社神主请开,恐毁社稷根本!”
“太庙火灾”就是“卜事”,这个非常类似《西游记》第9回,龙王去长安城
请袁守诚“卜天上阴晴事如何。”袁守诚即袖传一课:“云迷山顶,雾罩林梢。若占雨泽,准在明朝。”具体情况是“明日辰时布云,巳时发雷,午时下雨,未时雨足,共得水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
卜“出生注定”的“人命”,卜“变幻莫测”的火灾和天气。
问题来了,姬昌的卜卦之术是跟谁学的呢?
《封神演义》第11回,纣王怒骂姬昌:“你还在此巧言强辩!你演甚么先天数,辱骂朕躬,罪在不赦!”
姬昌回奏:“先天神农、伏羲演成八卦,定人事之吉凶休咎,非臣故捏。臣不过据数而言,岂敢妄议是非。”
姬昌明白说出,他的卜卦之术来自于神农、伏羲。
我估计,《封神演义》的读者极少注意到姬昌的“先天神农、伏羲演成八卦”这一环节。
为什么呢?因为神农和伏羲在《封神演义》里的出场非常的少,一般的影视剧改编压根就不涉及这个环节。
其实,神农和伏羲在《封神演义》的故事推动里有极其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作用。
《封神演义》第15回,总括封神说:“故此三教并谈,乃阐教、截教、人道三等,共编成三百六十五位成神,又分八部:上四部雷、火、瘟、斗,下四部群星列宿、三山五岳、布雨兴云、善恶之神。”
封神活动里必须有“瘟部”,这是天庭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如果我们要主持封神,除了种种人际关系的考量,还要,应该是主要考虑业务能力,比如,为了执行“凡一应仙、凡、人、圣、诸侯、天子、贵、贱、贤、愚,落地先从金斗转劫,不得越此”规定,就必须搞阴谋整死三仙岛的三仙姑,因为天庭需要她们的混元金斗。
我们知道,老子、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在碧游宫共议“封神榜”,是“当面弥封”。这个活动其实就是三个圣人搞“暗室操作”商议整死人名单,有一些人是可死可不死的,有一些是必须死的。
《封神演义》第47回,云霄对赵公明说:“如今阐教道友犯了杀戒,吾截教实是逍遥,昔日凤鸣岐山,今生圣主,何必与他争论闲非。大兄,你不该下山。你我只等子牙封过神,才见神仙玉石。大兄请回峨嵋山,待平定封神之日,吾亲自往灵鹫山,问燃灯讨珠还你。若此时要借金蛟剪、混元金斗,妹子不敢从命。”
《封神演义》第38回,文殊广法天尊对王魔说: “道友,你截教中逍遥自在,无拘无束,为甚么恶气纷纷,雄心赳赳。可知道你那碧游宫上有两句说的好:紧闭洞门,静诵‘黄庭’三两卷;身投西土,‘封神台’上有名人。你把姜尚打死,虽死还有回生时候。道友,依我,你好生回去,这还是一月未缺;若不听吾言,致生后悔。”
根据文殊广法天尊和云霄的讲话,我们知道,三位圣人在碧游宫确定了365路正神的职位,但并没有最终确定人选。阐教的仙首十二能够逃过“上榜”的倒霉,关键是能否鼓捣足够的截教门徒死在封神大业里。至于截教门徒,如果不主动或者被动搅入封神大业,并没有凑名额的强制性任务。
换言之,仙首十二要想不死后封神,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多的砍杀截教徒以腾挪名额。截教徒要想不死后封神,只要顶住诱惑不卷进封神活动就可以了。
不过呢,这仅仅是一般的逻辑,比如,通天教主四大弟子排序第二的金灵圣母死后被封为“永坐坎宫斗母正神之职”,而排序第三的无当圣母在万仙阵“见阵势难支,先自去了”,文中再没无当圣母的下落,彻底失踪了。如果,死在万仙阵的是无当圣母而逃走的是金灵圣母,无当圣母的修为和级别也可以被封为“永坐坎宫斗母正神之职”。
一般逻辑之外还有特殊性,那个非常低调一心一意想躲开封神大战的云霄,因为拥有混元金斗,无论如何都要被杀死。
“瘟部”是“八部正神”的上四部的第三部,不仅是地位高崇,而且有巨多的工作,且,这个工作太过于职能,比如,我们不能想象安排三仙岛的三仙姑去担任“瘟部正神”。
几乎没有人考虑过封神活动的一个麻烦:阐教系统不但没有精通“行瘟”的弟子,而且,也没有能够治疗瘟疫的弟子。换句话说,元始天尊必须弄死截教的精通“行瘟”的弟子才能够遴选“瘟部正神”。
阐教有足够的手段弄死吕岳等人为“瘟部正神”。然,麻烦是,阐教不能仅仅弄死截教的精通“行瘟”的弟子做“瘟部正神”履行“行瘟”的职能,他还要给人间寻找到治疗“瘟疫”的药方。
“行瘟”是天庭惩戒人类的一个手段,但,天庭是惩戒人类而不是灭绝人类,因此,必须在“瘟部正神”上岗履行“行瘟”的职能之前给人间寻找到治疗“瘟疫”的药方。
阐教只能派杨戬去火云洞给人间寻找到治疗“瘟疫”的药方。
如果,火云洞的三皇不支持阐教而支持截教,阐教即使能够弄死截教的精通“行瘟”的弟子做“瘟部正神”,没有给人间留下治疗“瘟疫”的药方,这“只管杀不管埋”的封神大业不能说成功吧?
一个领导管理公司,或者说一个天庭政府管理人间,当然要有惩戒的手段,正如人间的政府必须有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手段。一个没有惩戒手段的单位,正如一个不正确运用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手段的政府一样,必然是乱七八糟。
今日的香港之所以被搅的乱七八糟,极重要的原因就是香港政府使用暴力手段稳定社会的权力被限制的太死。放眼21世纪的国际政治,的确有太多的国家因为独裁专制而悲催,但也有巨多的国家因为政府过于弱势而丧失社会秩序而动乱。
“管理”,一个是刚性的“管”,一个是柔性的“梳理”。
所谓“以屠夫手段行菩萨心肠”,也是必要的。
面对暴徒,不杀不足于澄清寰宇。
逆来顺受的“佛家”的管理逻辑,这世界岂不乱套,事实上,佛教为信仰的国家和地区,比如泰国,也是有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手段的,而且,其军队经常强势介入国家政治。
不过,任何领导或者政府,必须知道惩戒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惩戒的目的是建立和谐的秩序。因此,领导要有“能打哭能哄笑”、“能杀死能救活”的手段和布局。
我们管孩子、我们建设家庭,一般的逻辑都是如此,因为我们没有更多的选择权。
比如,孩子不好好学习而网迷的不要不要的,怎么办?我们只能是教育,也可以搞一些惩戒,但不能往死里惩戒吧?一般就是先压抑孩子的情绪,然后再给予正面的诱导。
只给予甜枣的教育,最终必然是失败的教育,只搞惩戒的管理,也必然是失败的管理。
因为天庭政府必须有散布瘟疫惩戒人类的职能,人间也必须有治疗瘟疫的手段,所以,执掌医药的火云洞三皇爷对于封神事业的支持是必须的。
一般的读者,都注意到第58回和第81回杨戬两次去火云洞分别弄来柴胡和升麻等两味巨重要的药材。
一般朋友仅仅把杨戬两次去火云洞分别弄来柴胡和升麻等两味巨重要的药材,当成一个故事,而没有认识到这是“封神大业”绝对不可或缺的一环。
神农和伏羲,在封神大业中的作用,并不仅仅是给人间留两味药材以“实现天庭政府惩戒权和人间自救能力的相结合”,更有一项非常重要的而不可或缺的作用——给人间留下沟通“天人”交流的信息渠道。
阐教封神,一个极重要的布局是封神之后,不但要实现“天人分离”,而且要实现阐教、截教的炼气士也要离开红尘而远避于海岛仙山。在这种情况下,滚滚红尘里的人类就缺少了沟通“高高在上的天庭和潜在深渊的幽冥”的渠道,对于天庭的管理是不利的。
我们看《西游记》第87回,凤仙郡因为郡守“将斋天素供,推倒喂狗,口出秽言,造有冒犯之罪”而被玉帝惩戒,“一连三载遇干荒,草子不生绝五谷。大小人家买卖难,十门九户俱啼哭。三停饿死二停人,一停还似风中烛。”
这郡守被旱灾折磨的苦不堪言,满世界求仙求佛而不知道向天庭检讨罪过。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人世间没有沟通天庭的信息渠道。
阐教要搞封神,要实现“天人分离”,还要给人世间留下一个沟通天庭的信息渠道。
天庭呀,神仙呀,如果对人间有什么样的要求,如果这个要求不能摆在桌面明示,由红尘间的卦师卜卦而得天意,岂不是必须?
但是,因为阐教封神后要实现“天人分离”,不但所有的阐教徒要撤离红尘,而且,阐教的所有修仙秘笈也不能遗留在人间。
就《封神演义》的一般读者而言,感觉卜卦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连姜子牙这等才修仙四十年的浅薄之徒都娴熟掌握了。
其实呢,在《封神演义》里卜卦是一件极艰深的学问。
第44回,姜子牙被落魂阵姚斌暗算,杨戬等三代弟子感觉不对头,就试探姜子牙。“众将上前,议论军前等事。子牙只是不言不语,如痴如醉。忽然一阵风响,哪咤没奈何,来试试子牙阴阳如何。哪咤曰:‘师叔在上:此风甚是凶恶,不知主何凶吉?’子牙掐指一算,答曰:‘今日正该刮风,原无别事。’众人不敢抵触。”
哪吒等三代弟子为什么以“试试子牙阴阳如何”判断姜子牙是否被暗算呢?潜在的大前提就是哪吒、杨戬等三代弟子全部不会卜卦。也就是说,封神事业完成后,伴随着杨戬等离开朝廷混迹山林和姜子牙的年老离世,朝廷和民间更无一个精通卜卦的阐教弟子。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19-08-22 23:57:24
天命道德包裹下的设局权谋
——全景式解读中国版荷马史诗
第二篇
第十二、接到圣旨后,姬昌为什么要替苏护出头辩护?
第5节
姜子牙虽然留武吉这个阐教三代弟子于周王朝为将军,但,姜子牙只传授给武吉战场厮杀、行军打仗的军事才能,一丁点道术也没有传授。
按照元始天尊的布局,为贯彻“天人分离”的基本原则,所有搅入封神大战的阐教三代弟子,或者死后魂魄封神,或者肉体成圣,唯一的例外是武吉,他既没有死后魂魄封神,也没有肉体成圣,而是和南宫适一样享受人间的富贵,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姜子牙虽然收其为徒而仅仅授予战场厮杀、行军打仗的军事才能,一丁点道术也没有传授。
搜检《封神演义》一书,搅入封神大战的阐教三代弟子有武吉、龙须虎、哪吒、金吒、木吒、杨戬、韩毒龙、薛恶虎、雷震子、黄天化、李靖、韦护、土行孙、殷郊、殷洪、杨任等16人,唯一一丁点道术也没有被传授的就是武吉。
假如,我们是武吉,面对这么多道术高妙且有法宝的同门师兄弟们,固然自己的师父弱得很,但能够被传授一些总比一点道术都不会有体面吧?
从木吒进入西岐开始,先后搅入封神大战的阐教的16位三代弟子,除了一丁点道术不通的武吉和最终选择背叛师门的殷洪、殷郊之外,其他的13位的道术修为差别非常的大,韩毒龙和薛恶虎的水平比之杨戬那是天悬地隔,估计连姜子牙的修为也抵不过。我估计,在西岐城的广阔民众和阐教的三代弟子们,没有人敢于嘲笑韩毒龙和薛恶虎的水平差劲,因为封神之战的战斗过于残酷,即使杨戬、哪吒这个角色,即使广成子、赤精子这等角色,到了黄河阵这一劫,也是弱到爆表。
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最残酷的任务就是冲上战场砍人头,这玩意,或者被人砍死,或者砍死别人,先后追随姜子牙和商纣死掐的14位阐教三代弟子,在战场上,或者砍死大将,或者砍死小兵,每一个都沾满了鲜血。然而,这14人,最终只活下来8人,而阵亡了6人,阵亡的6人里,固然有低水平的龙须虎、韩毒龙、薛恶虎等3人,更有水平极高的黄天化、土行孙、杨任等3人。
面对杨任这等“手眼通天”且有宝扇、名兽的高手的战场意外牺牲,谁还敢笑谁呢?
我们知道,武吉跟随姜子牙一起被文王礼聘入朝,虽然只是武将,毕竟伴随姜子牙参与了整个的封神大战。在西岐周军里,武吉是唯一兼有两个身份的将领:1、职业将领中唯一的阐教门人;2、阐教门人里唯一一丁点道术也没有被传授。
一个人业务能力的高低,当然于教育的环境有关系,所谓“名师出高徒”,也与自身的努力有关系,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对于《封神演义》的读者而言,姜子牙的道术修为,在阐教、截教所有的二代弟子和绝大部分三代弟子里基本定位是“战五渣”——下这个定义的前提是不算元始天尊踢给姜子牙的杏黄旗、四不像和打神鞭,我们仅仅讨论个人的道术修为。
那么,姜子牙的道术修为真的是“战五渣”吗?
当然不是,不但不是“战五渣”,而且是“修为极高深”。
姜子牙自身的修为大体如下:1、卜卦;2、能行五雷正术压星收妖——第16回;3、能用三味真火煅烧琵琶精——第17回;4、能施五行遁术腾云驾雾;5、教授徒弟武吉是红尘猛将。
姜子牙以四十年昆仑山学道,能够精通卜卦、五雷正术压星收妖、能用三味真火煅烧妖精、能施五行遁术腾云驾雾,真的是“修为极高深”了。
《西游记》里孙悟空虽然厉害,在火云洞被红孩儿用三味真火烧的昏头转向。
姜子牙能够用三味真火煅烧琵琶精,这个道术难道不厉害?
《水浒传》里,为了打破高廉,二仙山罗真人授给入云龙公孙胜五雷正法。
姜子牙能够用五雷正术压星收妖,难道不厉害?
入云龙公孙胜,在《水浒传》里,是除了本师罗真人之外碾压极的神仙存在,其道术修为比之没有杏黄旗、四不像和打神鞭的姜子牙,差的太远太远。
在残酷的封神大战里,多会一点才能,就能够多砍死更多的敌人,也就多一些活命的机会。
姜子牙为什么眼睁睁闲搁着也不肯将卜卦、五雷正术、三味真火、五行遁术腾云驾雾这些道术教给武吉呢?即使武吉因为天分不能够全部学会,即使能够学会一点,也能够获得巨多活命的机会。
难道,姜子牙不爱护自己的徒弟?
错!姜子牙是阐教所有的二代弟子,包括特护短的太乙真人在内,是最真心疼爱徒弟的恩师。
从燃灯道人、云中子到仙首十二,这十四个人,招收徒弟,最实在的目的是完成元始天尊交付的任务,尽可能多的砍人给封神大业凑魂灵。在燃灯道人、云中子到仙首十二看来,组织的利益高于一切,如有必要,可以乃至于要积极的牺牲自己的一切。为了组织的最高利益,为了最快的培养战斗力爆表的杀手,云中子和仙首十二对哪吒、雷震子、殷郊、杨任等4人进行了肉体改造,眼睁睁看着韩毒龙、薛恶虎、黄天化、土行孙、杨任等送死而不能设法搭救。
《封神演义》里非常残酷的一页是惧留孙眼睁睁看着徒弟土行孙在夹龙山猛兽崖被张奎一刀砍死——这个时候的土行孙已经远远望见生活了百年的飞云洞,满心欢喜:“今日又至故土也!”
事后,惧留孙在信中对姜子牙说:“前者土行孙合该于猛兽崖死于张奎之手,理数难逃,贫道只有望崖垂泣而已,言之可胜长叹!”
因为土行孙的才能特异,他的死被读者关注而同情,惧留孙的苦也容易被读者关注而同情。
其实,破十绝阵时道行天尊的苦更惨。
十绝阵是仙首十二红尘杀劫的第一场恶战,因为阐教门徒不精研阵法,因为赤精子几乎死陷在落魂阵,十二人战战兢兢不敢出头担任总指挥。关键时刻,燃灯到达西岐,担起指挥破十绝阵的重任。
面对神秘莫测凶险无比的十绝阵,为确保仙首十二躲过劫难,在元始天尊的支持下,燃灯采取了“炮灰试阵”的惨烈打法。
燃灯道人安排破阵之策,不觉心上咨嗟:“此一劫必损吾十友。”
燃灯牺牲一个战斗力一般的炮灰,侦察出截教阵法的奥妙,然后,有针对性的派出道行高手破阵。
天绝阵牺牲了邓华之后,面对地烈阵赵江的挑战,燃灯派道行天尊的门徒韩毒龙充当炮灰。
可怜,韩毒龙还只是一个道童。
杀了韩毒龙之后,赵烈出阵大呼:“阐教道友,别着个有道行的来见此阵,毋得使根行浅薄之人至此枉送性命!”
如果说韩毒龙的牺牲还带有不知敌我战斗力差距的侥幸,薛恶虎牺牲于寒冰阵那就是明知必死的自我奉献。
燃灯道人命道行天尊门徒薛恶虎:“你破‘寒冰阵’走一遭。”
你去当炮灰吧。
“薛恶虎领命,提剑蜂拥而来。”
有韩毒龙惨死在前,薛恶虎的出战就铁定是炮灰而绝无破阵的侥幸。
面对必死的战斗,薛恶虎是“提剑蜂拥而来”,那是气势如虹慷慨赴死。
为什么?韩毒龙的死为惧留孙破地烈阵准备了条件,是最标准的“丢卒保车”,按照这个逻辑,十个炮灰的牺牲就可以保住仙首十二的不被牺牲。薛恶虎不知道自己的牺牲保住的是“仙首十二”中的哪一个,但,他知道牺牲十个就一定能够保住自己的恩师。
组织的利益高于一切,于是,薛恶虎慷慨赴死。
寒冰阵的袁角见薛恶虎还是一个道童,有些不忍,说:“那道童速自退去,着你师父来!”
你还是一个娃娃,别白白送死。
薛恶虎大怒:“奉命而来,岂有善回之理!”
我知道我必死,我的死有价值。
薛恶虎死后,道行天尊叹曰:“门人两个,今绝于二阵之中!”
两个徒弟当了炮灰,道行天尊也是无限的伤感,然而,无奈,既然是革命,就要有自觉的牺牲。
韩毒龙、薛恶虎的牺牲,不但为阐教保住了两个二代弟子,而且为道行天尊赢得了尊敬。
初战十绝阵,仙首十二排班的序列是:
赤精子对广成子;太乙真人对灵宝大法师;道德真君对惧留孙;文殊广法天尊对普贤真人;慈航道人对黄龙真人,玉鼎真人对道行天尊。
道行天尊位列仙首十二的最末。
及至第77回会战诛仙阵,元始吩咐弟子“排班”,其序列有相当变化:
赤精子对广成子;太乙真人对灵宝大法师;清虚道德真君对惧留孙;文殊广法天尊对普贤真人;云中子对慈航道人;玉鼎真人对道行天尊;黄龙真人对陆压;燃灯同子牙在后;金、木二咤执提炉;韦护与雷震子并列;李靖在后;哪吒先行。
云中子的插入,将贡献最少的黄龙真人挤到仙首十二之末,玉鼎真人和道行天尊这最末的一对位列上升一个名次。
玉鼎真人虽然为人低调,才能是突出的,尤其培养了一个三代弟子的领军人物杨戬,其位列的上升是可以理解的,道行天尊的进步,除了韦护的贡献,大约与韩毒龙、薛恶虎的慷慨赴死有关。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19-08-22 23:57:24
天命道德包裹下的设局权谋
——全景式解读中国版荷马史诗
第二篇
第十二、接到圣旨后,姬昌为什么要替苏护出头辩护?
第6节
如果说排班的变化是一种显耀,到了第78回,会战诛仙阵,元始命玉鼎真人、道行天尊、广成子、赤精子:“你四人伸手过来。”元始各书了一道符印在手心里:“明日你等见阵内雷响,有火光冲起,齐把他四口宝剑摘去,我自有妙用。”四人领命,站过去了。
在《封神演义》时代,能当诛仙四剑者,必须是圣人的修为,便是燃灯也不敢冲阵,当老子、元始、接引、准提合力会战通天教主的时候,诛仙四剑的威力已经没有了教主的加持而只剩下“仙剑”自身的威力。然而,即使只剩下“仙剑”自身的威力,圣人之下也无人能够抵挡仙剑的威力,不过,“元始各书了一道符印在手心里”,就授予了破除仙剑威力的秘诀。
玉鼎真人、道行天尊、广成子、赤精子依托元始天尊的符印摘去了诛仙四剑,不但立了功,道术修为也获得了进步。
到了第83回,大破万仙阵,元始天尊“乃命广成子、赤精子、玉鼎真人、道行天尊”持诛仙四剑闯阵,结果是,“数道黑气冲空,将万仙阵罩住,凡封神台上有名者,就如砍瓜切菜一般,但遭杀戮。”
我们知道,姜子牙封神的名单里,二十八星宿、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全部是阵亡于万仙阵的截教门徒。《封神演义》的作者没有告诉我们这些人是被谁杀死的,笼统的说是被阐教的二代弟子和三代弟子乱战杀死,要说砍人头最多,虽然没有明文告知,估计是广成子、赤精子、玉鼎真人、道行天尊等四人战功最突出,因为他们的仙剑的杀伤力太大。
道行天尊,这个原本排班倒数第一的二代弟子,在十绝阵后非常显耀的获得元始的恩宠,也许有读者不知道的原因,我个人感觉,在仙首十二这个群体里,道行天尊不但牺牲的弟子最多,而且牺牲的最早,最重要的是,韩毒龙、薛恶虎的慷慨赴死彰显了道行天尊一系对组织的绝对忠诚。
很多读者没有认识到道行天尊的两个弟子壮烈牺牲特殊重要的意义。
《封神演义》第45回,
燃灯道人安排破阵之策,不觉心上咨嗟:“此一劫必损吾十友。”
虽然燃灯计划以牺牲炮灰的模式打破十绝阵,但,性命毕竟只有一个,都想成为功成名就的那一个,谁愿意当炮灰呢?
所以,当天绝阵阵主秦完挑战的时候,燃灯道人看左右,暗思:“并无一个在劫先破此阵之人……”
难道真的没有炮灰吗?当然有,且有巨多,只是燃灯拿不定谁肯去当炮灰,燃灯担心自己硬性安排炮灰引起阐教内部的裂痕。
电影《集结号》告诉我们,三营九连连长谷子地对于拼光打尽的牺牲充满了愤怒。
电视剧《历史的天空》里,在台山栈大战里,因为二团有太大的牺牲,二团的老团长升级的师参谋长陈墨涵就对一团的老团长升级的师长姜必达非常的不满:凭什么我们拼消耗而你们赢得最后的胜利?
就在燃灯为难之际,忽然空中一阵风声飘飘,落下一位仙家,乃玉虚宫第五位门人邓华是也;拎一根方天画戟。见众道人,打个稽首,曰:“吾奉师命,特来破“天绝阵。”
元始天尊当然知道燃灯拼炮灰破十绝阵的谋划,元始天尊也知道燃灯在仙首十二里的威信还不足于予取予夺。为了贯彻拼炮灰破十绝阵的谋划,为了表态对燃灯的支持,于是,元始天尊从昆仑山派来邓华当第一个炮灰。
我,老师,教主,为了破十绝阵也不惜牺牲自己的弟子,你们这些二代弟子看着办。
我,教主,培养的弟子邓华为了组织的最高利益慷慨赴死当炮灰,你们这些弟子们,看着办?
面对邓华的到来,燃灯点头自思道:“数定在先,怎逃此厄!”
邓华牺牲之后,燃灯立即牺牲掉了韩毒龙,然后牺牲了方弼、薛恶虎、萧臻、乔坤、方相、曹宝。
通过这个名单,我们知道薛恶虎的被炮灰发生在方弼之后和方相之前。也就是说,燃灯为了照顾道行天尊的情绪而先牺牲了方弼然后牺牲薛恶虎,之所以牺牲薛恶虎在方相之前,大约是不肯过于伤害降将的情绪。
整个十绝阵,除了在红沙阵死而复生的武王、雷震子、哪吒,一共有八个炮灰,不算半途而来的方弼、乔坤、方相、曹宝等4人,阐教门人有4个,邓华、萧臻是玉虚宫门下而韩毒龙、薛恶虎是道行天尊的门人。
对于元始天尊而言,道行天尊的忠诚是难得的。
阐教的出了3个叛徒,土行孙、殷洪、殷郊。土行孙不但背叛了师门而且地行入西岐谋刺武王和姜子牙。如此严重的罪行,惧留孙仍然曲意迎合救下土行孙的名。
殷洪不但背叛师门而且战场上和赤精子彻底撕破了脸,然,当殷洪在太极图苦苦求救的时候,赤精子尚有留恋之意,只见半空中慈航道人叫曰:“天命如此,岂敢有违。毋得误了他进封神台时辰!”赤精子含悲忍泪,只得将太极图一抖。
赤精子见殷洪成了灰烬,放声哭曰:“太华山再无人养道修真。见吾将门下这样如此,可为疼心!”
和殷洪一样,殷郊也背叛了师门,也和师父当场死掐,但,面对殷郊被犁死,“广成子一见殷郊这等如此,不觉落泪。”
在阐教的二代弟子里,面对弟子的牺牲心肠最硬的当然是道行天尊,最护犊子的,一般人认为是太乙真人。
其实,这不对,二代弟子里对弟子最护犊子的其实是姜子牙。
姜子牙有两个弟子,第一个是武吉,第一个是龙须虎。
武吉在文王访得姜子牙之前就被封为武德将军。
按照一般的逻辑,姜子牙和武吉师徒二人一起进入西岐阵营,按照我们理解,姜子牙应该更多的给武吉一些立功的机会。
姜子牙进入西岐,是有非议的,大将南宫适就质疑“磻溪钩叟恐是虚名,大王未知真实,而以隆礼迎请,倘言过其实,不过费主公一片真诚,竟为愚夫所弄。”
南宫适的这种质疑非常正常,不要说讲出身的古代,就是民主的现代,弄一个底层劳动者一步登天担任国务总理,也是非常罕见的。
姜子牙第一次彰显才华是兵伐崇侯虎。从道理讲,也是武吉成为武德将军后第一次彰显才华的机会。
师徒相互帮衬是最正常的安排。然而,兵伐崇侯虎的大战里,姜子牙先后安排南宫适、辛甲单挑,安排毛公遂、周公旦、召公奭、吕公望、辛免、南宫适混战,反正不安排武吉。
是不是武吉的战斗力差劲呢?当然不是。
第69回金鸡岭大战,武吉请战孙合。孙合笑曰:“姜尚乃是一渔翁,你乃是一个樵子。你师徒二人正是一轴画图──‘渔樵问答’。”
武吉大怒:“匹夫无理!焉敢以言语戏吾!”切齿咬牙,举枪分心就刺。
恶战三十回合,未分胜负,武吉掩一枪便走,诈败而逃。孙合见武吉败走,知是樵子出身,料有何能,随后赶来。──不知子牙在磻溪传武吉条枪,有神出鬼没之妙。武吉已知孙合赶来,把马一兜,那马停了一步;孙合马来得太速,一撞个满怀,早被武吉这回马枪挑下马来,取了首级,掌鼓进营,见子牙报功。子牙大喜,上了武吉的功。
文本对武吉战斗力的评价是“子牙在磻溪传武吉条枪,有神出鬼没之妙”。
文本说,看到徒弟武吉报功,姜子牙是“大喜”。这个“大喜”就是对自己人立功的欣慰。
要知道,因为武吉立此战功,“就把哪吒激得抓耳挠腮,恨不得要出营厮杀”。
实实在在的讲,武吉得此立功的机会不容易,因为姜子牙初战金鸡岭的时候是战将林立。
《封神演义》第68回,姜子牙挂帅出征,一共安排了四个先锋和三个运粮官:“黄天化拈着是头队先行;南宫适是左哨;武吉是右哨;哪吒是后哨。子牙大喜。令军政官簪花挂红,各领印信。四将饮过酒,谢了元帅。子牙又令杨戬、土行孙、郑伦各拈一阄,作三军督粮官。杨戬是头运;土行孙是二运;郑伦是三运。”
黄天化、南宫适、武吉、哪吒、杨戬、土行孙、郑伦等7人,获得了重用。
四个先行官的安排,非常有趣呀。黄天化是黄飞虎的儿子、清虚道德真君的弟子,弄一个立功的机会可以,而且,人家的战斗力也是超群的。哪吒呢,那是元始天尊内定的先行官,是无论如何也要落实的。南宫适呢,是文王时代的大将军,是西岐职业将领的第一代表。武吉,是姜子牙的徒弟。
如果一个人很仔细的一点一点的读《封神演义》,因为陈塘关哪吒出世太过于精彩,几乎都知道哪吒是兴周灭纣的先行官。按照这个逻辑,第68回,姜子牙出兵,哪吒就是理所当然的正印先锋。
我们知道,先行官,按照现在的军事术语,或者是前敌总指挥,或者是第一纵队总指挥。对先行官的安排,一般是一个正印,一个副印。
这个姜子牙的安排非常有意思:四个,平起平坐,元始天尊内定的哪吒竟然成了“后哨”,哪吒的急眼是可以理解的。
要知道,哪吒是武吉之外第一个进入西岐的阐教三代弟子,当然是第一个进入西岐的有道术的阐教三代弟子,理所应当是先行官,结果呢,姜子牙为了给武吉立功的机会,硬鼓捣了四个先行官。
要知道,阐教三代弟子里,除了已经安排的杨戬、哪吒、土行孙、黄天化,还有雷震子、金吒、木吒和韦护,哪一个战斗力都远远超出了武吉。
凭什么安排武吉?在道行之士多如过江之鲫的封神大战里,安排一个人间凡将当先行是多么大的危险?
安排武吉为先行是姜子牙对远征的残酷估计的不够,也是为奖掖武吉走后门搞暗箱操作。
要知道,加入西岐莫许年,姜子牙给武吉安排的第一个任务竟然是擒拿已经被冻的半死不活的鲁雄。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19-08-22 23:57:24
天命道德包裹下的设局权谋
——全景式解读中国版荷马史诗
第二篇
第十二、接到圣旨后,姬昌为什么要替苏护出头辩护?
第7节
和道行天尊相比,姜子牙这个被元始天尊委以重任负责封神的二代弟子,在明明知道封神活动就是凑人头以替换仙首十二的大背景下,非常坚定的护犊子而不肯让自己的两个弟子冒险。
《封神演义》第53回,龙须虎迎战邓婵玉,文本旁白:“封神榜”上无名姓,徒建奇功与帝家。
为什么没有名姓?一个可能是元始天尊制定封神榜的时候没有将龙须虎弄进名单,另一个可能是姜子牙明明知道元始天尊把龙须虎弄进了名单而故意不给龙须虎牺牲的机会。
我们讨论第一种可能。如果元始天尊制定封神榜的时候没有将龙须虎弄进名单,那么,封神大业完成后龙须虎的归宿如何?一个可能是和杨戬、李靖等七人一起肉胎成圣——那就是八圣了。这个当然不可能,因为龙须虎不但不是人,竟然也不是野兽,他竟然是杂交野兽——“龙与豹交真可羡”。我们知道,阐教的原则是不接受动物成圣的——顶多是给仙圣当坐骑。
第73回,广成子三谒碧游宫之后,多宝道人对通天教主说:“(广成子)他骂吾教是左道傍门,‘不分披毛带角之人,湿生卵化之辈,皆可同群共处。’他视我为无物,独称他玉虚道法为‘无上至尊’,所以弟子等不服也。”
通天教主对多宝道人的“污蔑”有些将信将疑。
到了第77回,大战诛仙阵,通天教主与元始天尊讲是非:“广成子,你曾骂我的教下不论是非,不分好歹,纵羽毛禽兽亦不择而教,一体同观。想吾师一教传三友,吾与羽毛禽兽相并;道兄难道与我不是一本相传?”
通天教主质疑元始天尊对兄弟们的感情,结果呢,元始天尊说:“贤弟,你也莫怪广成子。其实,你门下胡为乱做,不知顺逆,一味恃强,人言兽行。况贤弟也不择是何根行,一意收留,致有彼此搬斗是非,令生灵涂炭。你心忍乎!”
元始天尊毫不顾忌的批评通天教主收徒“不择是何根行,一意收留”。
及至第82回,老子同元始来看万仙阵,老子一见万仙阵,与元始曰:“他教下就有这些门人!据我看来,总是不分品类,一概滥收,那论根器深浅,岂是了道成仙之辈。此一回玉石自分,浅深互见。遭劫者,可不枉用工夫,可胜叹息!”
和截教截然不同的是,阐教收徒的标准非常的严格,搞的是最彻底的精英教育,野兽是不可以成为门徒的。
姜子牙虽然在玉虚宫仅仅四十年,对阐教基本门规不可能不知道,对阐教收徒的基本禁忌也不可能不知道。元始天尊所收的二代弟子,没有野兽,仙首十二等二代弟子所收的三代弟子,只有龙须虎一个杂交的野兽。
姜子牙理所当然的知道,龙须虎绝不可能“肉体成圣”,因为龙须虎成为姜子牙的门徒堵住了“野兽”在阐教门下生存的唯一可能——坐骑。
护犊子的姜子牙,为了保住龙须虎的命,采取的对策就是尽量不让龙须虎参战。
姜子牙当然斗不过元始天尊,到了第91回,巨人邬文化深夜劫营,“两下混战,只杀到天明。子牙会集诸门人,寻见武王,收集败残人马,点算损折军兵有二十余万;帐下折了将官三十四员;龙须虎被邬文化排扒木绝其性命。──军士有见龙须虎的头挂在排扒木上,因此报知。子牙闻龙须虎被乱军中杀死,子牙伤悼不已。”
因为龙须虎出身是野兽,触犯了阐教的基本门规,所以,必须被杀死封神而为九丑星。
无论姜子牙如何的努力、如何护犊子,都无法改变这个命运。
护犊子的姜子牙虽然最终没有护住龙须虎,竭尽所能还是护住了武吉。
姜子牙护住武吉的基本办法是两个:一个是尽量不让他上没有把握的战场,另一个最关键,除了传授武吉弓马厮杀、行军布阵的技能之外,一丁点道术也绝不传授给武吉。
杀掉武吉,对于元始天尊而言,只不过多一个封神的灵魂,留下一个不通道术的武吉,丝毫没有违背阐教的基本门规。
最重要的是,封神完成阐教门人离开西岐遁入海岛仙山之后,这姜子牙既然注定不能修仙而享受人间富贵,最终必然年老体衰而死亡,作为玉虚宫修仙的纪念之一,有一个弟子服侍而安慰,难道不应该吗?
既然不要姜子牙当神仙,总要给一点人间的感情滋润吧。
于是,封神大战后,阐教留给人世间两个人享受富贵,一个是二代的姜子牙,一个是三代的武吉。姜子牙去世之后,带走了所有的道术,阐教原本设计的“天人分离”彻底确立。从此之后,古代中国的中原王朝,固然也有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君王之下的文臣武将的主体一定是“非修仙群体”。
我们看整本的《封神演义》,整个红尘间能够卜卦的只有4人,截教的闻仲、阐教的姜子牙和西岐的姬昌母子。
当闻仲阵亡、姜子牙老去,人世间流传的卜卦的主体就是姬昌演绎而成的《易》。
偏偏,姬昌的这个“易”的来源是“神农、伏羲所传的先天八卦”。关于卜卦的特殊性,因为我啰嗦的太厉害了,朋友们应该晓得,姬昌被授以卜卦之术,就是给他一个“鱼腹丹书,篝火狐鸣 ”以号召民众对抗纣王的天命。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帝王往往包装成“奉天承运”的“天子”。
纣王在下达进兵冀州讨伐苏护的圣旨没开头就说:“朕闻冠履之分维严,事使之道无两,故君命召,不俟驾;君赐死,不敢返命。”
我们知道,纣王继位的时候,商王朝已经存在了600年,纣王时代的一个老百姓,出生的时候是商王统治,这个老百姓的父母是商王统治,这个老百姓的祖父母是商王统治,这个老百姓600年前的祖父母是商王统治。
要知道,600年,最少也要20代,你让一个人记住自己20多代的祖父母真的是非常的艰难。一个王朝存在了600年,必然战胜了巨多的挑战,必然挺过了巨多的天灾人祸。这样漫长的一个君王世系的存在,给天下臣民形成的强烈的心理暗示:1、商王朝的存在是不可动摇的;2、即使纣王的统治暴虐无比,然而“无边的人怒”最终还是斗不过“苍天对商王朝的眷顾”——有“人怒”而没有“天怨”,如何王朝革命?
有“人怒”而没有“天怨”,如何王朝革命?
《周易》的《革卦》的《彖传》说:“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因为时代变化的剧烈,革命是近现代政治舞台上最热烈的词汇。然,在孙中山搞革命活动之前,“革命”而王朝更替,不但不是容易的事情,也是一般人不敢想的事情。
谋局“封神”的大佬们,要发布一个巨大的信号告知臣民:商纣的“天命已革”,周的兴起,是顺天命而行。
凤鸣岐山,可以是一个偶然,姬昌母子精研先天八卦,暗示天命所在。
姬昌精通先天八卦,明确告诉读者:火云洞的三皇爷是和老子、元始天尊、昊天上帝一样,是谋划封神大业的最核心成员。
如果研读《封神演义》文本,从女娲被纣王写诗亵渎后飞到朝歌要给纣王一个“报应”看,她虽然积极谋划了拱倒纣王的封神大业,但在纣王写秽诗之前,女娲并没有参与这一布局。
姬昌既然能够卜卦,这一次进朝歌例行朝会,他就不可能不卜卦,他就知晓了天命,也就知道了阐教、昊天上帝、三皇爷的布局,也就知道了女娲给轩辕庙三妖的命令。
在这种情况下,已经知道天命的姬昌,不但要顺应天命,而且要推动天命。
在这种情况下,姬昌要坚定的和忠臣良将站在一起,要树立自己截然不同于纣王的政治道德。
在这种情况下,姬昌要在道义上支持苏护,批判纣王。
当鲁雄推荐姬昌负责解决苏护兵变的时候,纣王已经对姬昌的政治潜力有了一些怀疑,但,也仅仅是怀疑而已,姬昌,已经正面开始了与纣王为敌而行“革命”之鼎。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19-08-22 23:57:24
天命道德包裹下的设局权谋
——全景式解读中国版荷马史诗
第二篇
第十三、刚烈的苏护在造反后为什么又偃旗息鼓妥协献女呢?
第1节
因为崇侯虎抬出一顶无可对抗的大帽子,“君命所差,概不由己?且煌煌天语,谁敢有违?”姬昌对苏护的回护也就没有了现实意义,最终的结果是,姬昌表态:“既如此,公可领兵前行,我兵随后便至。”
苏护回到冀州,对儿子
苏全忠等诸将通报造反的前因后果:“当今天子失政,天下诸侯朝觐,不知哪一个奸臣,暗奏吾女姿色,昏君宣吾进殿,欲将吾女选立宫妃。彼时被我当面谏诤,不意昏君大怒,将我拿问忤旨之罪,当有费仲、尤浑二人保奏,将我赦回,欲我送女进献。彼时心甚不快,偶题诗贴于午门而反商。此回昏君必点诸侯前来问罪。众将官听令:且将人马训练,城垣多用滚木砲石,以防攻打之虞。”
经过一路的思考——苏护不可能不思考——苏护对造反的前因后果的总结日益接近真相,虽然还有距离。
第一,苏护说“不知哪一个奸臣,暗奏吾女姿色,昏君宣吾进殿,欲将吾女选立宫妃。”苏护的这个认识,已经接近了苏妲己进宫的真相,是“奸臣暗奏”,也就是被人暗算。搞笑的是,苏护吃了这么大的亏,竟然还不知道自己得罪了谁?为什么得罪了人?
苏护,真的是一个实在人。
第二,对于自己造反的直接原因,苏护说“彼时心甚不快,偶题诗贴于午门而反商。”苏护这个“偶题诗贴于午门”的“偶题”,是苏护一路思考的结果,他造反的决心有些动摇了,或者说,对于冀州一地能否造反成功缺少了信心。这个“偶题诗贴于午门”的“偶题”,说明苏护对于“送女进献”换冀州一地生灵的和平潜意识已经开始接受。
可是,开弓了,这造反的箭那里这样容易回头。
怎么办?面对纣王必然“点诸侯前来问罪”,苏护的战略举措是“且将人马训练,城垣多用滚木砲石,以防攻打之虞。”
以苏护的那点兵力,主动进攻朝歌太不现实了。
而且,苏护也没有想到组建“反纣统一战线”,苏护是一个战将,也仅仅是一个战将,他真的不是一个战略家。
不过,从《封神演义》的“冀州兵变”我们可以发现,商周之际的政治生态确实不同于大一统的秦汉。我们知道“造反”这是一个风险最大的工作,是一个投入和收益最不成比例的行业。
近代以来,读《水浒传》,有太多的人厌恶宋江的“招安路线”,你就如此的下贱,为什么就不能造反当一个帝王呢?
宋江起义,有巨多施耐庵的演义,两宋之交,方腊起义、钟相杨幺起义,是真实的,真实的被宋政权镇压。
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我们向后延伸一点,一直计算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大体是4000年,造反的有多少?成功的有多少?
比如,秦末汉兴,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到公元前195年刘邦去世,一共就15年,从陈胜到英布,为了当帝王而造反的有多少人?最终成功的只有一个刘邦。
造反这个高度艰险的工作,正如现实生活里搞小帮派挤走领导一样的艰难。
古代中国将“谋反”定为十恶不赦重罪之首,这个“谋反”,并不是只惩“首罪”不问“协从”,一般是斩草除根,比如近代清政府惩办太平天军,那就是非常非常的狠。
1863年李鸿章在和平接管苏州城后,竟然杀了八降将等两万多已经背叛太平天国的兵将。这说明,等闲不要造反,而造反后一般也不要妥协。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一不做二不休。
783年,唐朝的首都长安发生兵变,叛兵推立失权居家的太尉朱泚为帝,节度使张光晟依附朱泚后当了宰相。当朱泚败象已定时,张光晟与唐军大将李晟暗通款曲。两边下注的张光晟劝朱泚不要硬拼,趁早逃回老巢泾州。护送朱泚的残部万余人出城后,张光晟回头带领余众向李晟投诚。
张光晟的最后结局是,“后有诏言其状迹不可原,乃斩之”。
临死前的张光晟叹口气说:“传语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
张光晟意思是说,造反是最高风险的活,一旦失败等闲就没有活路,一般的讲,全家没有活路,所以,能忍耐就不要造反,一旦决定造反,就死干到底。
这就是“一不做,二不休”。
在这种残酷的社会背景下,面对别人的造反,等闲不要随便追随,因为风险太大。
就是否“隐忍”回归主流社会,还是往死里造反,《水浒传》给了最彻底的对比,方腊和宋江。
宋江招安了,就去打方腊。打方腊,宋江去了103个战将,中途回来一个安道全,正儿八经参战是102人,阵亡的是59人。
大战之后,加上出征前留在京城的5人,被封授官职的是32人。
很多人看到梁山集团牺牲的苦,尤其是宋江、卢俊义最终被暗算,李逵、吴用、花荣也惨死,于是,批判“招安路线”。
《水浒传》作者,有一个重要的对照,宋江等27人被封授的时候,太乙院题本奏请圣旨,将方腊于东京市曹上凌迟处死,剐了三日示众。
作者评价:宋江重赏升官日,方腊当刑受剐时。
宋江为首的梁山集团损失巨大,活下来的有了前程,死了的,“正将封为忠武郎,偏将封为义节郎。如有子孙者,就令赴京,照名承袭官爵;如无子孙者,敕赐立庙,所在享祭”。
或者本人有了些利益,或者是后代得了一些好处,除了被暗算的宋江、卢俊义、李逵等人,曾经造反的梁山集团完成了“洗白”,回归了主流社会。
方腊集团基本死光,其子女也基本被株连。方腊的女儿也自杀了。
读《水浒传》,我们发现,无论是梁山集团还是方腊集团,造反带有非常明显的家族特点,之所以如此,就是那个时代强烈的株连。
其实,历史发展到今天,也是有株连的,只不过是隐形的。比如,我们自己开了一个公司,我们会重用一个盗窃犯或者贪腐犯的儿女当财务吗?
在那个株连的时代,如果自己的社会关系有人造反,为了自保而选择出首,对错与否不论,就人性而言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人命只有一条。
读《封神演义》,在苏护造反的时候,纣王的国务管理还是非常正常的运转,除了苏护,还真没有几个人说纣王是昏君。其实,站在后人的角度,如果说纣王看了女娲像有了“淫心”,或者因为想弄一个美女,就说是昏君,这个真的不公道。
古代社会,君王的私生活与国务管理,并不绝对关联,李世民的私生活就非常的混乱,是一代明君。刘邦也是非常的好色,也是正面人物。
纣王是亡国之君,这是实实在在的事情,但在苏护造反的时候,纣王的“亡国”之政还仅仅处于“萌芽”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苏护的造反是非正义的。
如果我们一定要给苏护的“冀州兵变”下一个性质,我认为是“统治阶级内部为了个人利益分配产生的内乱”。
我们不能因为纣王后来的混蛋就否定他的一切,或者说,因为他后来的混蛋判定他一开始的重罪。
1925年10月。共产党员陈赓在战场救下了东征军总指挥蒋介石。1927年蒋介石背叛了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
到了延安整风,陈赓与彭德怀聊天。康生掀门帘进,问:“聊啥?”彭德怀对曰:“陈赓救老蒋。”康生阴着脸批评陈赓说:“当年你要把蒋介石毙了,现在哪里要打那么多仗!”陈赓的回答很有意思:“那老蒋不就跟廖仲恺一样成了烈士,我岂不成了反革命?”
不能因为蒋介石后来的背叛革命,就否定他领导东征的战绩。
同样的道理,我们不能因为纣王是亡国之君,我们不能因为纣王强纳苏护女儿为小老婆伤害了苏护一家的利益,就说苏护的造反是应该的是正义的。
因为,苏护造反的时候,纣王的恶还到不了昏君暴君的程度,民众还没有到水深火热的境地。
问题来了,苏护搞完造反的动员,结果呢?他的部将是:“诸将听令,日夜防维,不敢稍懈,以待厮杀。”
一个高级将领,对全军搞动员:老大想当我的女婿,我不愿意,我们造反砍他丫的!
这些将领竟然就统统造反了。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商王朝对于八百诸侯的管理是非常空洞的管理,各路诸侯有极强的独立性,各路诸侯的部属们并没有自己的政治追求,其政治选择基本是追随自己的君主。
正是这种社会环境,冀州的军民,在商周之际,跟随着苏护,要造反就造反,要投降就投降,要起义就起义。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19-08-22 23:57:24
天命道德包裹下的设局权谋
——全景式解读中国版荷马史诗
第二篇
第十三、刚烈的苏护在造反后为什么又偃旗息鼓妥协献女呢?
第2节
就在苏护积极备战的时候,崇侯虎带领五万军马到达了冀州。
《封神演义》大战,取得战争胜利的基本理念是“圣人之下皆蝼蚁”,按照现代战争的逻辑,就是“高科技决定一切”,兵员的优势基本忽略。
兵员优势在战争里基本不起作用,这是《封神演义》非常突出的特点,虽然这一点非常不符合战争的逻辑,但,我们在分析封神大战的时候,切记这一点。
点评战争,竟然基本不考虑兵员因素,这个太胡闹了,但,《封神演义》这部书原本就不是严肃意义的战争史专著,这部书的理念有两点:1、杀人最狠的是权谋布局而不是人多势众;2、决定战争胜利的鄙视链是:道术高的碾压道术低的炼气士——道术低的碾压不会道术的——单兵猛将碾压一般的军兵,因此,兵员在战争中基本上龙套角色。
得知崇侯虎到达冀州,苏护的反应是“大怒”,为什么呢?苏护说:“若是别镇诸侯,还有他议;此人素行不道,断不能以礼解释。不若乘此大破其兵,以振军威,且为万姓除害。”
苏护评价崇侯虎是“此人素行不道,断不能以礼解释。”
作为一个人,崇侯虎所得到的这个评价是最最混蛋最最差劲的评价。
人,在社会里的活动是有目的的。一般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是:与人有利且与我有利的事情尽可能多做,与人有利而与我无害的事情多做,与人有利而与我有害的事情一般不做,与人有害而与我有利的事情要低调的做,与人有害且与我也有害的事情尽量不做。
“与人有利而与我无害的事情多做”,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衙门里头多修行。
苏护非常意外的“午门题诗”而造反,鲁雄、姬昌本着息事宁人与人为善的心态,一心一意的想和稀泥。费仲和尤浑,因为暗算苏护引发了“午门题诗”镇压苏护证明他们的态度是一种政治自保的选择。
费仲和尤浑,是封神时代的奸臣,但,如果利益不被触犯,费仲和尤浑是不会主动害人的。
费仲和尤浑,正如《潜伏》里的谢若林,他把官场当成了生意场。
当然,苏护没招惹费仲、尤浑,他们为什么暗算苏护呢?因为苏护破坏了朝歌城的“政治潜规则”——“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
对于费仲、尤浑而言,官场就是生意场,只要给钱我就绝不捣蛋,只要不给钱,我绝不让你好过。童叟无欺,公道“合规”。
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很多政权的倒塌是因为贪腐,现今国际,巨多的政权的倒塌也是因为贪腐,前苏联的倒塌也与贪腐有关,虽然贪腐并不是唯一的原因。
就人性而言,虽然人人都期盼政清民和,不过呢,在不能政清民和的时候,如果一个官只谈钱而把官场当成生意场,也总比“肆意行恶”好得多。
电视剧《光荣岁月》里,远走边疆的苑弈凯给下放劳动的恋人瑶瑶一封信,结果呢,队长竟然就给火烧了。
烧人之信,于己无利与人有害,这就是恶。
《水浒传》里,鲁达、史进、李忠在潘家酒楼,三个酒至数杯,正说些闲话,较量些枪法,说得入港,只听得隔壁阁子里有人哽哽咽咽啼哭。鲁达焦躁,便把碟儿、盏儿,都丢在楼板上。酒保听得,慌忙上来看时,见鲁提辖气愤愤地。酒保抄手道:“官人要甚东西,分付买来。”鲁达道:“洒家要甚么?你也须认的洒家,却恁地教甚么人在间壁吱吱的哭,搅俺弟兄们吃酒。洒家须不曾少了你酒钱!”
再看宋江、戴宗、李逵、张顺在琵琶亭饮酒中间,各叙胸中之事,正说得入耳,只见一个女娘,年方二八,穿一身纱衣,来到跟前,深深的道了四个万福,顿开喉音便唱。李逵正待要卖弄胸中许多豪杰的事务,却被他唱起来一搅,三个且都听唱,打断了他的话头。李逵怒从心起,跳起身来,把两个指头去那女娘子额上一点,那女子大叫一声,蓦然倒地。
都是江湖聚会,都是话茬被打断,好人鲁智深气急了就把碟儿、盏儿,都丢在楼板上。为什么呢?他一个大英雄,不好意思直接茬一个唱曲的女孩子。
李逵呢?才不知道怜惜别人呢,欺软怕硬是他一贯的作风,咔嚓一下,一个小姑娘让他给打晕了。
鲁智深、李逵这种人在官场,一个是尽量不伤害人而李逵就是不管不顾一定要伤害人。
李逵,最凶恶的地方是在四柳庄。
四柳村的庄主狄太公“嫡亲止有一个女儿,年二十余岁,半年之前,着了一个邪祟,只在房中,茶饭并不出来讨吃。若还有人去叫他,砖石乱打出来,家中人都被他打伤了,累累请将法官来,也捉他不得。”
借住的李逵为了骗吃喝,就说“我是蓟州罗真人的徒弟,会得腾云驾雾,专能捉鬼,你若舍得东西,我与你今夜捉鬼。”
于是,赚饱了的李逵,
拔两把板斧在手,大踏步直抢到房边,只见房内隐隐的有灯,见一个后生搂着一个妇人在那里说话。
那个时候的人都迷信,李逵这种混不吝不管不顾,认定这“后生”是鬼,于是,开砍,这后生既然不是鬼,当然就给砍死了。
李逵一审呢,原来这狄太公的女儿看上了粘雀儿的王小二,身份低,两个青年男女就装神弄鬼在一起羞羞的不得了。
在那个比较迷信的时代,这李逵蒙人吃喝与人消愁,在不知底细的情况下,先下手为强砍死王小二,非常正常,这事换了雨花石,也要先下手为强。
就这一环节,李逵的行为有一些类似鲁智深在桃花山下替刘太公女儿出头,也有一些类似孙悟空在高老庄救高家三姑娘。
要说呢,这狄太公的女儿也非常的不对,你弄这么一个相好的装神弄鬼的吓唬人,有些缺德,但,毕竟罪不致死,即使伤风败俗应该惩戒,李逵也应该交给狄太公或者地方政府。
李逵呢:“这等腌婆娘,要你何用!”揪到床边,一斧砍下头来,把两个人头拴做一处,再提婆娘尸首和汉子身尸相并,李逵道:“吃得饱,正没消食处。”就解下上半截衣裳,拿
起双斧,看着两个死尸,一上一下,恰似发擂的乱剁了一阵。
如同剁饺子馅,这场面,血腥的惨不忍睹。
李逵这种人,压根就不指导如何的与人为善而只快乐杀人放火。
现实生活里有非常多的“李逵”这等恶人,因为社会环境的制约,恶如李逵的人是真的极少,但,将自己的快乐恶意的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人是多得不得了。
我们读《封神演义》,知道纣王之下,不算狐狸精等三妖,有三大“坏蛋”,崇侯虎、费仲、尤浑。我们看费仲、尤浑,虽然贪婪的讨厌,如果被利用得当,也可以干一些有益于历史的事情,比如,他就接受了西岐方面的贿赂鼓捣纣王封西伯侯姬昌为文王,这个王八蛋崇侯虎就是极可恨而从不与人方便的家伙。
苏护对崇侯虎了解的清楚,所以,立即带队出战,这个打法是对的——以逸待劳。
如果我们是崇侯虎,面对苏护的挑战,应当如何应对呢?
一般人用兵,到达冀州,要安营扎寨暂不出战,原因呢?有两个:1、长途行军过于疲劳,队伍需要休整;2、纣王明令是西伯侯姬昌会和北伯侯崇侯虎联合解决冀州兵变,崇侯虎因为崇城想赌一地近冀州,先行到达后,按照逻辑应当是先等待姬昌搞军事集结。
崇侯虎是久惯行军的高级将领,这雨花石都知道的常识,他不可能不懂,他为什么直接迎战呢?贪功是一个方面,把恶人做够的丑陋心态是决定因素。
《水浒传》里宋江派降将关胜去打凌州,吴用不放心,派“林冲、杨志领兵,孙立、黄信为副将,带领五千人马,随即下山”监战并负责接应。
李逵主动请战,宋江道:“此一去用你不着,自有良将建功。”
宋江之所以不让李逵参战,是因为此战有考验关胜的目的,他本人不参战,让一个特难缠的李逵去一线,大有搅乱布局的可能。
这李逵呢,是夜提着两把板斧下山,抄小路径投凌州去。一路上自寻思道:“这两个鸟将军,何消得许多军马去征他!我且抢入城中,一斧一个都砍杀了,也教哥哥吃一惊!也和他们争得一口气!”
李逵并没有个人的政治野心,对战功也并不贪婪,轻蔑天下英雄喜欢砍杀而已。
崇侯虎为什么看不起苏护?因为崇侯虎是最大的恶人,这种无所顾忌的恶,其思想根源就是认为自己最厉害。
崇侯虎不待姬昌兵合就急忙忙开打,当然有贪功的因素,也有轻蔑姬昌的因素。
违背军事常识的崇侯虎吃了大亏。
崇侯虎这边是偏将梅武率先出战,苏护这边是儿子苏全忠迎战。
二十合,苏全忠一戟刺梅武于马下。
梅武是《封神演义》这部大书里死掉的第一个人,也是死在姜子牙修筑封神台之前的人,其魂灵能够封神,肯定是随后的招魂。
梅武的魂灵,最终被封为群星里的天空星。
这梅武是一个职业将领,压根就不知道苏护为什么发动冀州兵变,更不知道阐教的封神谋划,稀里糊涂的丢了命,稀里糊涂的封为“天空星”。
死后封神,是巨多人的追求。
《水浒传》里的宋江把心腹之事,备细告知公孙胜的本师罗真人,愿求指迷。罗真人道:“将军一点忠义之心,与天地均同,神明
必相护佑。他日生当封侯,死当庙食,决无疑虑。只是将军一生命薄,不得全美。”
“生当封侯,死当庙食”,几乎是最好的“人生”和“魂生”, 这梅武是“生为偏将,死当庙食”,好像也马马虎虎了。
只可惜是,宋江死的窝囊,梅武死的糊涂,这“庙食”的不情不愿。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19-08-22 23:57:24
天命道德包裹下的设局权谋
——全景式解读中国版荷马史诗
第二篇
第十三、刚烈的苏护在造反后为什么又偃旗息鼓妥协献女呢?
第3节
苏全忠一戟刺梅武于马下,苏护借势传令擂鼓,冀州阵上大将赵丙、陈季贞纵马抡刀杀将来。
苏护发起了总攻。
这崇侯虎不但斗阵丢了一将,而且,远来疲敝,当然顶不住冲击,崇侯虎麾下金蔡、黄元济、崇应彪且战且走,败至十里之外。
获胜的苏护鸣金收兵,回城到帅府,升殿坐下,赏劳有功诸将,“今日虽大破一阵,彼必整兵复仇,不然定请兵益将,冀州必危,如之祭何?”
这个苏护,是一个脾气不好而时候倒是能认真反思的人。
击溃崇侯虎后的苏护并没有骄傲的冲昏头脑而是冷静下来——赢了一仗之后呢?纣王拥有太多的兵员优势,一波一波的继续进攻,这车轮大战或者一拥而上,苏护是没有出路的。
苏护“言未毕”,副将赵丙就表态了:“君侯今日虽胜,而征战似无已时。前者题反诗,今日杀军斩将,拒敌王命,此皆不赦之罪。况天下诸侯,非止侯虎一人,倘朝廷盛怒之下,又点几路兵来,冀州不过弹丸之地,诚所谓‘以石投水’,立见倾危。若依末将愚见,‘一不做,二不休’,侯虎新败,不过十里远近;乘其不备,人衔枚,马摘辔,暗劫营寨,杀彼片甲不存,方知我等利害。然后再寻那一路贤良诸侯,依附于彼,庶可进退,亦可以保全宗社。不知君侯尊意何如?”
赵丙追随苏护归了西岐后最终牺牲在东征的路上,魂魄被封为东斗星官四星官的第四位——死后继续追随老领导苏护。
读《封神演义》的朋友,大多喜欢的是战场争衡和术士斗法斗宝,一部分看出了阐教的布局设套,关注红尘间战略思考的朋友不多。
赵丙这个人物,在《封神演义》里是极小的人物,他不但不是重要将领,也没有任何道术,封神也不过是东斗四星的第四位,实在没有被重视的理由。
其实,这个赵丙真的狠是一个人物,因为他是红尘间极难得的战略家。
赵丙之所以不出色,是因为《封神演义》这部书的特殊性,无论红尘间多么伟大的战略家,在封神时代面对术士是毫无战斗力的。
比如,《封神演义》第60回,一气仙马元与姜子牙大战竟然收了姜子牙的打神鞭,“子牙大惊”。正巧,秦州运粮官、猛虎大将军武荣因催粮至此,见城外厮杀,故来助战。一马冲至军前,展刀大战。马元抵武荣这口刀不住,真若山崩地裂,渐渐筋力难支。马元默念咒,道声:“疾!”忽脑袋后伸出一只手来,五个指头好似五个斗大冬瓜,把武荣抓在空中,望下一摔,一脚屣住大腿,两只手端定一只腿,一撕两块,血滴滴取出心来,对定子牙、众周将、门人,“嘓喳嘓喳”,嚼在肚里;大呼曰:“姜尚,捉住你也是这样为例!”把众将吓得魂不附体。
武荣是秦州运粮官、猛虎大将军,杀伐骁勇,是人世间的猛人,遇到马元这等术士,怎么样呢?被活吃了。
被活吃了的武荣的魂灵,被封为流霞星。
面对马元这等角色,猛如西楚霸王项羽,谋如子房孔明,能有什么办法?打不过,谋划也无效呀!
因为有马元这等狠角色的存在,《封神演义》的读者一般不注意红尘人物的谋划。其实呢,作为读书人,更应该关注红尘人物的努力,因为我们不可能成为修仙之士。
现在,我们分析赵丙的谋划。
赵丙认为,“冀州不过弹丸之地”,兵微将寡,没有支持长久战争的本钱,“君侯今日虽胜,而征战似无已时”,“倘朝廷盛怒之下,又点几路兵来,冀州不过弹丸之地,诚所谓‘以石投水’,立见倾危”。
冀州对抗商朝,即使开局大胜,最终的结果也不能坚持。
以小而抗大,如果将良兵猛,战场上胜利并不困难,困难的是久战的军队无法休整,困难的是地方无法承受长期的物资负担。
明末,努尔哈赤崛起而横行白山黑水,取得阶段性胜利后,他的儿子皇太极就一个劲想和崇祯议和。为什么呢?就在于满清有限的兵员、落后的生产,支持不住明王朝与他的艰沟壁垒而不战——满清需要与内地进行正常的经济交流而维持社会生活的一般运转。
满清入主中原,真的有些意外。用赵烈文的话讲是“国初创业太易,诛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
赵丙还说,苏护“前者题反诗,今日杀军斩将,拒敌王命,此皆不赦之罪。”
你苏护“前者题反诗”,就已经是“不赦之罪”,而且“今日杀军斩将,拒敌王命”,已经从思想宣传犯罪,演变成军事暴乱,仇恨加剧了形势转圜的艰难。
赵丙认为,苏护和冀州要躲过这一劫难,绝不可能通过崇侯虎这家伙搞转圜了,这不仅仅是崇侯虎原本就是一个性恶之人,苏护指挥冀州军队斩将杀兵,这次对阵,与崇侯虎缔结了个人的仇恨。
这崇侯虎从中间一横,冀州兵变还有和平解决的可能吗?
赵丙认为,既然崇侯虎是和平解决冀州兵变的拦路虎,最好的办法就是趁崇侯虎兵败往死里掐。
掐死崇侯虎有什么用处呢?第一,铲除和平解决冀州兵变的拦路虎,第二,震恐纣王,让纣王知道军事解决冀州兵变巨大的代价,一旦其不愿意付出巨大的牺牲,局面就有转圜的可能。
赵丙的这个建议,其实和《水浒传》里吴用提出的往死里打童贯高俅才能够获得招安的方略是一样的。
一支军队,一旦造反,就是“二心”,一旦“二心”,就很难重新获得信任。最要命的是,政府为了杀一儆百,等闲不会给造反者留下活路。
政府之所以接受造反者的招安,并不是造反者寻找招安之路多么渴盼,也不是造反者有多么的冤屈,而是因为自己不能承受“镇压造反”的人员、物资代价。
看《水浒传》,大部分人不能理解宋徽宗为什么就不能接受宋江呢?宋徽宗明明知道宋江等人走向造反之路是很无奈的。
你可以冤,乃至于被冤死,但不能成为造反的理由,不管什么原因,一旦造反就成为极难挽回的敌我矛盾。
我们看《水浒传》里的武松,从斗杀西门庆开始,到血溅鸳鸯楼,那是冤屈的极苦而发扬血亲复仇到了极限。武松最终走上了二龙山造反的道路。
我们读《水浒传》,很容易被带入,很容易跟随英雄的道路而价值取向。
事实上,武松的道路,在漫长的古代是非常普遍的,就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外各国,都出现过比武松更冤屈的典型,比如隋文帝冤杀李浑,如果因为个人的冤屈而造反,一般的社会是不接受的。
比较公允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里,也记载了中华文明大发展的关键阶段西汉前期的政治黑暗,腰斩晁错、冤死周亚夫、远贬贾谊,这是文景之治时代的黑暗。
搜索整个中国古代历史,文景之治是最清明的时代,贾谊、晁错是顶尖的政治家,周亚夫是顶尖的名将,对汉皇室有巨大的贡献,是需要珍惜的人才,然而,他们和李广一样被冤死、屈死。
如果,贾谊、晁错、周亚夫、李广因为自己的冤屈而造反,历史如何评价?
比贾谊、晁错、周亚夫、李广等冤屈的李陵最终背叛了自己的族群,成了最合乎定义的“汉奸”,而秉节不屈的苏武成了民族的脊梁。
为什么比武松更冤的李陵的背叛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为什么提三尺剑造反的刘邦创造的是煌煌功业?为什么冤屈贾谊、晁错、周亚夫的汉文帝、汉景帝千古流芳?
简单,评价一个人是否有造反的资格,并不是他本人是否冤屈而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政治管理是否达到了黑暗的临界点,也就是说贾谊、晁错、周亚夫的委屈是个案还是普遍现象?或者说,冤屈者的造反是推动社会的进步还是破坏社会的稳定?
司马迁在《陈涉世家》里高度评价陈胜:“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
为什么要高评陈胜的造反呢?司马迁说:“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一句话,“天下苦秦久矣!”
如果不是民生极苦,因为个人的冤屈造反就是作恶于社会,如果社会极黑暗,即使上层人物为了个人功利而造反也是解民倒悬的英雄,比如隋朝大将、大贵族李渊起兵争夺天下是正义的事业。
造反,或者说暴动,是对社会秩序的极端破坏,其对历史的影响,不以个人的荣辱冤屈而判定,唯一的标准是其对于社会生活最终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负面的。
造反,或者暴动的历史评价,如果最终的社会影响是负面的,其对于社会的破坏就是就激烈而残酷的。因此,一般而言,社会对于造反或者暴动的“原谅”是不可接受的。
生活在社会实践里的人,难免有缺点,偶然犯错误甚至于犯罪,从惩前毖后改造罪人最终服务社会的角度,惩罚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但,对于极端破坏社会的重罪,从社会精神震吓的角度讲,一般不能“原谅”,一般也不能给予“改过的机会”。
为什么呢?因为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某种程度就降低了惩治的力度,也就变相鼓励了造反的选择。
宋江领导的梁山集团,大体有四个部分组成:1、武松、林冲等被冤屈者被迫造反;2、鲁智深、孙立、石秀等面对不平拔刀相助最终卷入了造反道路;3、
宋江、戴宗、史进等游走在黑白两道者因缘际会卷入造反的道路;4、杨志、花荣、秦明、徐宁等各种原因加入造反队伍的军官。
前两种被迫走上造反的道路,不管他们客观给予社会的影响如何,面对只有死亡而别无选择的社会,造反是一种无可奈何,造反是一种可以理解的必须。
事实上,漫长的人类历史制定的法律固然有公平的追求,其最核心的是追求“稳定的秩序”,因此,法律为了追求“稳定的秩序”有些时候是并不公平的。比如,某人因为父亲被无辜杀害而血亲复仇,必然要被法律制裁,但,如果提倡血亲复仇,必然严重挑战“稳定的秩序”。比如,西门庆、潘金莲、王婆都是杀害武大郎的凶手,即使在公平的社会,即使判处他们死刑,也不可以允许武松亲自执行。从公平的角度讲,既然西门庆脚踢武大郎、潘金莲和王婆亲自下药,武松就应该体罚西门庆、打杀潘金莲和王婆。
我的意思是说,不管
武松、林冲等被冤屈者被迫造反,还是鲁智深、孙立、石秀等面对不平拔刀相助最终卷入了造反道路,不管他们造反给予社会的影响如何,他们的走投无路是客观的是必须给予理解和同情的。
至于宋江、戴宗、史进这些原本有恒产而游走在黑白两道者因缘际会卷入造反的道路的人,杨志、花荣、秦明、徐宁等各种原因加入造反队伍的军官,如果他们造反之后的社会影响不是促进了社会的发展,那么就必须赶尽杀绝不给予任何悔过自新的可能。
我们知道,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对于安史之叛已经是军事优势,继续努力是可以铲除河北降将的,唐王朝竟然接受了这些家伙的投降,最终酿成长期的藩镇割据。
宋江是小吏,吃政府的饭而私通强盗,其出发点是救国救民吗?不过是江湖朋友而已。这等人,即使最早选择了招安,谁能够相信他的胸中丘壑?
杨志是军官,押解花石纲扰民而他也并没有造反,他压根就是一个个人功名富贵的极端利己分子,丢失了花石纲而潜逃,不过是不能承担责任而躲避惩罚而已。等到政府放弃了惩治,这杨志不知道感恩而营私谋求官位,什么样的政府能够接纳?梁中书是贪官,但对杨志有奖掖之恩,梁中书基本接纳了杨志的建议,由杨志押运生辰纲,结果呢,丢了。丢了生辰纲的杨志,一个不积极破案,一个不抓紧想梁中书复命,就这么一个没有承担的极端利己分子,造反之后想回归主流社会,谁能接受?
宋徽宗为什么最终接受了梁山集团的招安?简单,原因只有一个,梁山集团有太强悍的战斗力,宋政府的平叛即使成功也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宋徽宗不愿意付出这样巨大的代价。
《封神演义》里赵丙的思想和《水浒传》里吴用的观点基本一致,你苏护稀里糊涂就造了纣王的反,犯了这等泼天大罪,即使是改过自新屈膝投降,纣王也是不会接纳的。要想和平解决冀州兵变,对于苏护而言,唯一的可能就是揍疼崇侯虎逼迫纣王同意。
这样就可以吗?当然还不够。

楼主:yc雨花石

字数:268972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03-30 22:30:26

更新时间:2019-08-22 23:57:24

评论数:42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