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天涯杂谈 >  (连载)《心灵的小镇》:一位摄影师的神奇经历,不可思议的一本好书

(连载)《心灵的小镇》:一位摄影师的神奇经历,不可思议的一本好书

楼主:kozko  时间:2019-04-13 23:50:53


楼主:kozko  时间:2019-04-13 23:50:53


楼主:kozko  时间:2019-04-13 23:50:53


楼主:kozko  时间:2019-04-13 23:50:53


楼主:kozko  时间:2019-04-13 23:50:53
@浮点运算器 4022楼
楼主这种回答还算是通俗易懂,也比较正确。但好像认识侧重面并未特别强调放在人类思想认识上的一种高等智慧精神活动的绝对的实体的对立统一,即唯心与唯物的统一,物质与反物质的统一。可以设想,物质性事物当中一定蕴藏有相对反物质性,而反物质性事物当中也一定蕴含有相对物质性事物,物质与反物质,物质与暗物质一定是一对相对而成的、相伴而生的统一体事物,意识相对于物质是一种反物质性,潜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又变为一种客观物质性。

-----------------------------
物质和暗物质同属“正物质”。
正物质和反物质同属“物质”。
正物质+反物质=能量,将能量分解为正物质和反物质的力量是空间法则。
空间法则是由谁制定出来的?空间法则的力量是谁赋予的?前面已经谈到过了,这里不再重复。

说了这么多,我其实想说的是:在我们现在身处的这个空间,是多层空间的一层。在这一层空间里面讨论“物质和意识谁决定谁”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它们两者是并行的,它们的终极关系恐怕要到其他的空间才能找到答案,而这种终极关系是我们现在的智慧无法知晓的,因为我们不清楚在其他的空间里面是否存在着物质和意识之外的变量,说不定是那个变量决定了物质和意识呢,呵呵。

我们,只可能知道我们周围的事情。
认知的程度与认知的工具相关,认知程度的有限性与认知工具的有限性相关(详见本文第二章《认知》)。

潜意识来自于灵感,灵感=心灵感应,是空间法则在心灵芯片上的感应,其原理类似于电磁感应。所以不同的人心灵芯片的频率不同,会接受到性质不同的灵感,音乐家会有音乐的灵感,生物学家会有生物学方面的灵感。
楼主:kozko  时间:2019-04-13 23:50:53
@浮点运算器 4029楼
兄弟你有点把我绕糊涂了。“终极关系”是你一个理论框架理念或者概念,这个“关系”到底定义为何,属性为何,属于一种“能量”、“力”的形式表现或者其他?论断这个关系,揭示这个现象规律,那可应当是你思维逻辑为客观真实的必要条件,怎么又说“这种终极关系是我们现在的智慧无法知晓的”呢?
另,建议你的“空间层里的那个未知变量”改为“时空间里的未知变量”可能会更妥当点,不知可否。
对你这个......
-----------------------------
过往学说的时空观可以概括为“单层空间观”,在这个单层空间里面,下面是人,上面是神/终极真理。换句话说,过往的学说认为,如果我们能够了解这个空间上面的神,我们就能够了解终极真理。例如庄子就认为,道是世界的终极根源,是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的宇宙本体,否认有超越于道的任何主宰。所以过往的学说很喜欢塑造无所不能的神/道/法则,很喜欢为大家揭示终极真理。

本书完全不是这个思路。本书对时空的理解是“多层空间”,呈现无限螺旋的构造(详见第十二章《无限螺旋》)。我们现在所能够感知的这个世界(包括从星系到基本粒子)只是其中一个空间,我们人类所能了解的真理,充其量只是这个空间的真理,到了下一个空间,完全就不是这些法则在起作用了。这个空间有这个空间的真理,其他空间有其他空间的真理。至于终极真理,本文认为,人类的智慧根本无法到达,连边都摸不到,想都不用想。

上面这段话是我在前面回复朋友提问的,不知道能否解答你的问题?欢迎继续探讨。
楼主:kozko  时间:2019-04-13 23:50:53


楼主:kozko  时间:2019-04-13 23:50:53


楼主:kozko  时间:2019-04-13 23:50:53
@浮点运算器 4033楼
请问,楼主你能不能给出第二个“层空间的例子”,或者类似这种层状态的具体描述?如果没有例子,你让人怎么相信你“层”的复数子属性质。
-----------------------------
说实话,我现在无法给出第二个“层空间的例子”,或者类似这种层状态的具体描述。不过,我是有理由的。
庄子在其作品《秋水》中写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它的意思大概是: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谈论大海;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谈论冰雪。比喻见识的局限决定了认识的局限。
人类也是这样,没有经历过的东西,就算别人怎么描绘,我们也无法确切地知道;一旦经历了,什么都清楚了。在本书中,老易曾经反问道:你能不能对一个从来没有见过绿色的人描绘出绿色的样子?(详见第四章《人的一生》 (上))。
我们生活在这个空间,还没有经历过下一个空间的事情,所以我们不知道。等我们知道的时候,我们也没法回来说了。
我就像一只夏虫,本来我是不知道冰雪的,现在有人告诉了我冰雪的存在,于是我告诉了你,但是你要我在夏天找到冰雪给你看,我发现我做不到。
从实证科学的角度看,冰雪只是夏虫的想象,一种能够自圆其说、符合逻辑的想象。
但是,不要轻视这种想象,因为按照实证科学的逻辑,爱情、忠诚、快乐等等这些东西全部都是想象。
你能够用科学的方法实证出A对B有爱情吗?
你能够用科学的方法实证出A比B更忠诚吗?
你能够用科学的方法实证出B皱眉头的时候是暗自忧伤还是心中窃喜?
楼主:kozko  时间:2019-04-13 23:50:53
所以,它们全是想象。
楼主:kozko  时间:2019-04-13 23:50:53


楼主:kozko  时间:2019-04-13 23:50:53


楼主:kozko  时间:2019-04-13 23:50:53
@浮点运算器 4038楼
你有较强的写作能力这是你的优势,但当你运用你的优势到一个具体的想象问题时候,看能否给自己留出一点点空间和时间以作一个小小的驿站休整。想象、设想、假设这些人类思维正常思想活动形式本身没什么问题,是形式上的客观真实,但内容客观真实否呢?这里就又存在一个关于假设的科学性问题隐藏在其中。有的假设具有科学性,而有的假设却具有反......
-----------------------------
到了年尾事情比较多,实在太忙,很抱歉现在才回复。
很高兴能有“浮点计算器”这样的朋友来探讨这些问题,欢迎大家一起来加入讨论。物质生活固然重要,但是时不时想想哲学问题也是有助于锻炼大脑的,呵呵。

浮点计算器同学上面这番话恰好说到了本书和以往的学说的关键不同点。
我们继续来研究“瞎子摸大象”的故事。几个瞎子为什么对同一个大象的判断会有这么大的分歧,原因就在于他们接触的本来就是局部,他们硬要当做是整体,所以分歧就来了。
过往的学说也是这样,如果这个宇宙本来就是多层空间,而他们一定要认定宇宙是单层空间,一定要在这一层空间里面解决全部问题,当然会有很大的分歧,唯心论和唯物论的分歧,有神论和无神论的分歧,等等,都源于此。
举个例子,《道德经》说万物源于“有”(这个好理解),而“有”生于“无”,这个怎么理解呢?“有”和“无”的直接联系是什么?他说不出来,这这里,他只能跳跃,实际上也是你所说的分裂、割据。他们急于在这个空间追求大同,结果导致了整个宇宙观的分裂和割据。就像是瞎子摸象,每个人都急于追求自己摸到的是整体,结果导致了整体大象的分裂和割据。
为什么不勇于承认自己认知的世界只是宇宙的局部呢?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嘛。
当你放弃了整体,把握住了局部,你才能真正得到整体。当你执着于局部,把局部视为整体,结果你只能是失去整体。

我再简要阐述一下几个基本的概念:
世界,就是人类认知能力所能达到的界限。
我们所在的这层空间,包括人类认知能力所能达到的界限,和人类认知能力不能达到的范围,它们都接受同一个空间法则的定义。
宇宙,由多层空间组成,每一层空间隶属于一个空间法则,呈现无限螺旋的形态。我们现在所处的空间是其中的一层。

你所说的“科学性的一个突出性标志就是它一定要有一种承上启下系统功能”,这一点我非常认同。
就像一个新版本的软件,必然要能够对旧版本兼容。
就我个人的感觉来说,我看了这本书之后,再阅读其他的学说,感觉很容易理解,有的经文,看上2遍,几乎都可以背下来了(不知道其他的朋友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就像一个人看到了大象的整体,然后他闭上眼睛,无论他再摸到的是哪一个部位,他都会很清楚,没有疑惑。
我上面这句话的潜台词其实是:当你建立了一种多层空间的宇宙观之后,你会发现,以前各种学说的很多分歧、争论,其实都迎刃而解了。在这一层空间的很多疑难问题,都解决了。
我们所在的这层空间,只是宇宙多层空间的其中一层;我们人类的智慧,只是宇宙智慧阶梯的其中一阶。
这就是所谓的宇宙意识的觉醒。
楼主:kozko  时间:2019-04-13 23:50:53


楼主:kozko  时间:2019-04-13 23:50:53


楼主:kozko  时间:2019-04-13 23:50:53
@浮点运算器 4043楼 2013-01-25 07:00:05
哲学基本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一个是存在论问题,一个是认识论问题,一个是辩证论问题。辩证论是存在论的正题与认识论的反题之合题。存在论估计我们俩没有多大分歧,认识论分歧比较大,辩证论就要看你我谁对“人,普遍的人,实际的人”有所帮助了。
很好奇你既然持有与“以往的学说的关键不同点”来论述你的论点,可为什么举了个盲人摸象论据来论述你的论证过程。你作为一个摄像师,你不知道眼睛的重要......
-----------------------------
那你对世界的看法是怎么样的,能不能简要介绍一下?
楼主:kozko  时间:2019-04-13 23:50:53
@浮点运算器 4047楼 2013-01-25 14:23:45
我想,我们俩人只要不走极端,只要保持自然而然思想状态,那么我们俩人各自观点还真不能说哪人对哪人错,前提条件是只指现在。就跟过去提出的真理存在不存在,普世价值存在不存在,检验标准是什么等命题一样,也存在着同一性与分裂性,大同性与割据性之争,唯实论与唯名论之分。人们发现,最后的解决办法只能是落实到讲真知,讲真相,讲真话,讲真情的自然而然思想状态层面上面来,可能也就是你所说的层的空间法则规定上来。而这实际上就变成了讲真善美,讲最合理解释,讲美好意识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
-----------------------------
我想起以前曾经看过一段关于台湾星云法师的专题片,里面介绍星云法师在佛光山上的寺庙里面同时供奉着佛教、道教人物的雕像,还有关公、妈祖的雕像,这样,不同信仰的民众来到佛光山都可以如愿以偿。这显然和我们通常对佛教圣地的印象有很大的不同,星云法师解释说:他所理解的佛教是人间佛教,是给人欢喜,给人方便的。

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所谓的科学实证的方法,是指过程可重复,结果可确定。从本质上讲,这不正是“给人方便”的方法吗?换句话来说,如果一个“认识”能够给人类认知和接触这个世界以方便,那么我们就称之为“科学”,反之,就是“伪科学”。

对于精神分析的方法,其实也是这样的标准。如果一个思想理论,能够给人以欢喜,那么我们称之为“真知”,否则就是“邪说”。(当然,我们这里说的“欢喜”是指真正的、长久的欢喜,不是一时之快后患无穷的那种虚假欢喜)

写到这里,我忽然发现精神分析和科学实证的分歧又被解决了。它们二者都遵循着同一个标准,那就是:是否能够给人类带来欢喜和方便。

无论是在精神领域还是在实证科学的领域,我们都面临着无限的可能性和相对性。在“终极真理”之前,所有的真理都是“相对真理”。要判断一个“假说”是“相对真理”还是“歪理”,就看它能否给人欢喜,给人方便。如果是,那它就是对的,如果不是,那它就是错的。

为什么给人欢喜就是真理,给人痛苦就是歪理呢?在本书中,老易说道:......对于人类而言,快乐就是正道,就是天道。如果一个人觉得不快乐,那么他一定是在某个时候某个地方偏离了这条正道。(详见本书第五章《快乐与天道》)
楼主:kozko  时间:2019-04-13 23:50:53
@浮点运算器 4047楼 2013-01-25 14:23:45
...而这实际上就变成了讲真善美,讲最合理解释,讲美好意识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既然如此,那么理论工作者们就联想到我们何不花点力气预先做好公共社会伦理秩序和道德价值规范工作呢,靠宗教,靠信仰,靠文化等,反过来促使认识论自然而然从事正确思考。
-----------------------------
这个工作其实过往的宗教学说和各国的主流文化一直都在做,但很多时候只是停留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层次。本书正是为他们提供深一层的理论支持。
正如本文中提到:...人人都知道“真善美”是对的,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是对的,于是“真善美”就脱离了实际,渐渐地它成了一个口号。(详见第九章 《心灵法则》之:服务他人,就是服务自我)
本文还提到:...其实我们的祖先们对增量反弹力是早有觉察的。在很多宗教中,对“因果报应”“轮回”之类的观点都进行过重点的论述,有的宗教甚至把这个部分作为立教的基础。当然了,由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限制,在历史上的这类阐述并没有获得来自宇宙物理学方面的相关支持,大家只是觉察到有这样的现象,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因此,这些宗教在叙述的时候不得不走向神秘化和故事化,再到后来,就演变成了空洞的教条。(详见第九章 《心灵法则》之:服务他人,就是服务自我)
楼主:kozko  时间:2019-04-13 23:50:53
@浮点运算器 4052楼 2013-01-25 21:54:14
......应该说,众多的个体真知体验就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验证标准的充分必要条件。
-----------------------------
换句话来说就是,能够给众人带来欢喜的真知体验就是真理,至少是“相对真理”。
楼主:kozko  时间:2019-04-13 23:50:53
昨天为了讨论多层空间的整体性和分割性,我专门在网上搜索了这个图片。现在问题已经解决了,既然是花了精力找来的资料,不要浪费了,还是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这是一支克莱因瓶,现在它被分成了3层。



试想,如果每一层里面的人都以为他们就是全部,那么他们一定不会认同“里面”就是“外面”,他们一定会争论是“内表面第一性”还是“外表面第一性”。在这个争论中,这个克莱因瓶的整体性被割裂了。
但是,当我们接受多层的理念时,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里面就是外面,不存在谁第一性的问题。



当我们接受我们只是局部的时候,整体性就出来了。

楼主:kozko

字数:131146

帖子分类:天涯杂谈

发表时间:2012-09-02 05:39:00

更新时间:2019-04-13 23:50:53

评论数:458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