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因“信”称“义”与由“知”入“德”——圣保罗对希腊人敬拜“未识之神”

因“信”称“义”与由“知”入“德”——圣保罗对希腊人敬拜“未识之神”

楼主:阳明学社  时间:2019-04-23 01:31:51
保罗在雅典等候他们的时候,看见满城都是偶像,就心里着急,于是在会堂里与犹太人和虔敬的人,并每日在市上所遇见的人辩论。还有彼古罗和斯多亚两门的学士与他争论。

有的说:“这胡言乱语的,要说什么?”有的说:“他似乎是传说外邦鬼神的”。这话是因保罗传讲耶稣与复活的道。

他们就把他带到亚略巴古,说:“你所讲的这新道,我们也可以知道吗?因为你有些奇怪的事传到我们耳中,我们愿意知道这些事是什么意思”。雅典人和住在那里的客人都不顾别的事,只将新闻说说听听。

保罗站在亚略巴古当中,说:“众位雅典人哪,我看你们凡事很敬畏鬼神。我游行的时候,观看你们所敬拜的,遇见一座坛,上面写着‘未识之神’。你们所不认识而敬拜的,我现在告诉你们:

创造宇宙和其中万物的神,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也不用人手服侍,好像缺少什么;自己倒将生命、气息、万物,赐给万人。

他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住在全地上,并且预先定准他们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要叫他们寻求神,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实他离我们各人不远,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就如你们作诗的,有人说:‘我们也是他所生的’。

世人蒙昧无知的时候,神并不监察,如今却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因为他已经定了日子,要藉着他所设立的人按公义审判天下,并且叫他从死里复活,给万人作可信的凭据。”

众人听见从死里复活的话,就有讥诮他的,又有人说:“我们再听你讲这个吧!”于是保罗从他们当中出去了。(《使徒行传》17:16—17:33)

批评基督教的人们总是认为,基督徒心中信仰的神或上帝在彼岸世界,既然在彼岸世界,上帝是否存在,是不可知的。费尔巴哈等唯物主义者认为,上帝只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人类把自我意识投射到彼岸世界,就产生了“上帝”的观念。

基督教所讲的“救世”围绕着“神”而展开,但“神”这个概念常人是难以领受的。那些批评基督教的人从来没有好好研读过《圣经》,如果不把傲慢心给克除了,即使读也不可能读懂,他们习惯于站在门外,对基督教评头论足。

“圣保罗在雅典看见满城都是偶像,就心里着急”,这容易理解,因为基督教最反对偶像崇拜。后来圣保罗遇见一座坛,上面写着“未识之神”。不认识“神”而敬拜,似乎比偶像崇拜要进步了。“未识之神”,意味着“神”是无限的,无形无相,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人的智力是有限的,而有限的人认识不了神的大能,人在神面前谦卑,承认自己无知,才体现出神的至高无上。但圣保罗认为,雅典人敬拜“未识之神”,不认识而敬拜,这样的“信”与“敬”同样是有问题的。

人类敬拜神,花费巨资建造供奉神的殿堂,但神本是造物主,创造了世界万物,决不会住经人手所造的殿堂。神将生命、气息、万物赐给人类,根本不需要人的服侍。圣保罗认为,如果神需要人服侍,神就缺少什么,不是丰富而圆满的。人敬拜信奉神,不是为了神,而是人自身通过信神来获得救赎的恩典,洗去罪恶而获得永生。人往往以自己的私心杂念来猜度神性,自己住房子,所以为神建造富丽堂皇的宫殿。然而昔在今在永在的造物主超越时空所限,怎么可能有住所呢?耶稣说:“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

“他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住在全地上,并且预先定准他们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要叫他们寻求神,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实他离我们各人不远,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这一段话才是圣保罗针对雅典敬拜“未识之神”展开批判。

神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从“一本”到“万殊”,意味着“多”与“分裂”,生命作为个体落入到有限性,这就是“罪”。“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耶稣是神的独子,神把他的独子赐给人世间,正是要以“公义”来拯救人类的自私与分裂。“独”,意味着圆满无缺,丰富的恩典,回到这个“独”,才能对治“分裂”,洗清罪恶而进入永生之门。

“要叫他们寻求神,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寻求”“揣摩”都是人的精神活动,但指向“神”,所以不是寻常那种意思,而是信主基督,回到这个“独”,认识独一的真神。犹如儒家区分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入于德性之“知”,才能成就德性。《大学》《中庸》均点出“慎独”功夫,须注意,“独”不是身之独居独处,而是心之独知独觉。慎其独,这个“独”不能落在时空中,正如圣保罗说“创造宇宙和其中万物的神,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

“其实他离我们各人不远,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神作为造物主并没有远离人,只是人自己堕落,愚昧无知,远离了神。《系辞》曰“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但对百姓而言,却是“日用而不知”。

《约翰福音》:“他在世界,世界也是藉着他造的,世界却不认识他。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信主,就是要克服人与神之间的分离,洗去罪恶重新被神接纳,作神的儿女。如耶稣说:“你们要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你们里面。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树上,自己就不能结果子,你们若不常在我里面,也是这样,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

基督徒要认识独一的真神,“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常住在神里面,把一切荣耀归于神。儒家做功夫则是由“困而知之”经“学而知之”,再到“生而知之”。《中庸》云“率性之谓道”,又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性)也,可离非道也”。儒家说“率性”,便是基督教所谓“认识独一的真神”。

神须臾不离人,人却远离了神而堕入罪恶,通过“信”来克服人与神之间的分裂。基督教说的“信”,非常接近孟子所谓“有诸己之谓信”,这个“信”不是迷信,“信”本身就包含着“觉”与“知”。圣保罗说“要叫他们寻求神,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寻求”“揣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意识活动,而是类似于儒家主张由“知”而入“德”。孔子曰:“未‘知’,焉得‘仁’?”《大学》八条目以格物致知为发端,故“知”为入德之门。

神如果在彼岸世界,远离人,人无论怎么顶礼膜拜,怎么恭敬侍奉,都只是虚假的仪式仪轨,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雅典人敬拜“未识之神”,这样的“神”看似有无限的大能,顶礼膜拜,却不能让神降临在世界,人不能认知“神”,“神”便远离了人,所以,他不是造物的“主”。基督教为什么称“神”为“主”,把这个问题领会透了,就会明白,这个“信”本身即是“知”,“信神”,不是指向外面,不是落在一个对象上。

因信称义,这是圣保罗在与犹太教徒的辩论中确立的一个命题,对于批判雅典人敬拜“未识之神”,同样适用。正如耶稣告诉一个打水的妇人:“你当信我,时候将到,你们拜父也不在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你们所拜的,你们不知道;我们所拜的,我们知道”;“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他,因为父要这样的人拜他”。

“律法本是藉着摩西传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稣基督来的”。犹太人认为,遵守律法而行,就可以从罪里获救。律法虽然来自神的启示,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但律法对于个体来说只是外在的教条,人遵守律法而行,此“行”没有根源于内在的“觉知”,犹如孟子所言“行仁义”,而非“由仁义行”。什么是“由仁义行”?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我固有之,由仁义行,此“行”与“知”合一,行自慊于心,率性之谓“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才能进入德性的世界。因信称义,信主,“信”落在“知”上,是“知”也是“行”,即是孟子所言“由仁义行”。

孔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作”即“行”,孔子无不知而作,此“知”乃德性之知,知行合一,便是要克服“行”之外在性。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论语•述而》)孔子生病了,子路为孔子祈祷,“祷尔于上下神祗”,落在外面,犹如雅典人敬拜“未识之神”。子路的一片好意,孔子不好拒绝,但不想放过一次开示众弟子的机会,先问子路“有诸”,再说:“丘之祷,久矣”。孔子之祷,有深意,且这个“久”字义深,《中庸》云“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阳明先生指出:“盖君子之祷,不在于对越祈祝之际,而在于日用操存之先”。《圣经》所言“那在我以后来的,反成了在我以前的”“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后的”,以及“进入永生之门”,都在说这个“久”。

阳明先生谓学者曰:“为学须得个头脑工夫,方有着落,纵未能无间,如舟之有舵,一提便醒。不然,虽从事于学,只做个义袭而取,只是行不著,习不察,非大本达道也”。阳明先生时常点出“头脑”二字,强调为学工夫须晓得头脑,就是在说这个“知”。基督徒因信称义,便有个“头脑”,犹太教徒遵律法而行,“只做个义袭而取,只是行不著,习不察”,甚至假冒为善,流于虚伪造作。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佛教徒行善是为了获得善的果报,不敢作恶,是畏惧因果报应。若依此修行,还是在“利”与“害”上计较,缺失了这个“知”,修行功夫没有从自性中做起来,与犹太教徒遵律法而行一样,都是不晓得头脑。

耶稣说:“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喝基督所赐的水,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只是比喻,实则是基督徒通过信主基督而得永生。《中庸》云“生而知之”,“生知”就是尽心知性,找到了这个直涌到永生​的泉源。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阳明先生说:“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孟子与阳明以水为比喻,为学者做工夫开示一个头脑,与耶稣用比喻来讲道,殊途而同归。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孔子曰:“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知”是入德之门,但知性、知天,此“知”义深,直入本原,体会孔子、孟子的教导,由“知”而超凡入圣,与基督教通过信“主”而得救赎的恩典,只是立言的角度不同,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因为神差他的儿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因为他不信神独生子的名。光来到世间,世人因自己的行为是恶的,不爱光倒爱黑暗,定他们的罪就是在此。凡作恶的便恨光,并不来就光,恐怕他的行为受责备。但行真理的必来就光,要显明他所行的是靠神而行”。(《约翰福音》3:17—3:21)

楼主:阳明学社  时间:2019-04-23 01:31:51
研读《儒学》,须注意慎独之“独”,非身之独居,以及这个“知”,与今天的含义不同。

读《圣经》,要知道,“独一的真神”,这个“独一”义深。信主,这个“信”不是迷信,见证、天国、永生,首先末后,都有特别的含义。

孟子说“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为什么基督教说“窄门”?

儒家要格物,经世致用,明明德于天下,基督教为什么告诫信徒不要爱世间,胜过世界?
楼主:阳明学社  时间:2019-04-23 01:31:51
“因为神差他的儿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因为他不信神独生子的名。光来到世间,世人因自己的行为是恶的,不爱光倒爱黑暗,定他们的罪就是在此。凡作恶的便恨光,并不来就光,恐怕他的行为受责备。但行真理的必来就光,要显明他所行的是靠神而行”。(《约翰福音》3:17—3:21)

引述《圣经》这一段文字,来表达两岸关系,非常合适。什么是“恶”?“善”是第一位的,缺失了“善”,就是“恶”。什么是“罪”?孟子道性善,“人之性善,犹水之就下”,不能从善如流,便是“罪”。

台湾本属于中国不可分割一部分,中国主权不容分割,也从来没有分割。不是说,台独分子走台独路线,才有“罪”,其实,国民党走所谓中间路线,虽承认九二共识,但后面加一句“一中各表”,不与大陆统一,不归顺中央政府,拖拖拉拉,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还幻想跟大陆签订和平协议,这就有“罪”。

正如黑暗不来就光,不是要主观定他的罪,而是他这样的行为,缺失了“善”,缺失了光明,这本来就是“罪”。
楼主:阳明学社  时间:2019-04-23 01:31:51
《诗》云“雍雍在宫,肃肃在庙;不显亦临,无射亦保”。

耶稣说:“我往哪里去,你们知道;那条路,你们也知道”。门徒不理解,问:“主啊,我们不知道你往哪里去,怎么知道那条路呢?”耶稣所:“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

“风随着意思吹……却不晓得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不显亦临)。
“我若不去,保惠师就不到你们这里来;我若去,就差他来”。保惠师,只是拟人化的说法。

楼主:阳明学社

字数:4860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19-04-19 04:07:20

更新时间:2019-04-23 01:31:51

评论数: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