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三个字道破宇宙真理,破解《道德经》三千年谜团。

三个字道破宇宙真理,破解《道德经》三千年谜团。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教父2019

正是因为老子领悟了“大道”的“变幻相对性”的作用。

所以才要模仿大道,时刻去除心中的相对性,时刻加入心中的相对性。

如此才能不离不失

如果像有的信佛的,只讲去除心中的相对性,那人会消极厌世,不事生产,坐等上西天。全人类这样信佛,人类不是要灭绝?

如果像俗人那样,只讲心中的相对性,讲究吃喝玩乐的欲望,那人就会沉迷于欲海,互相争斗不休,战争不断。人类一样也是灭绝。

所以老子讲:“塞其兑,闭其门,(去相对性)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加相对性),终身不棘”

要既能“用其光” 同时又能“复归其明”

有道之人,能遵行这个法则。所以身处世俗之间,是如同一个“浮标”,心如锚,身如标。虽身处世间欲海,但只随波浪上下摇曳,因其“心锚”位置不变,所以不会被海浪冲走;因其“身标”能随波摇曳,所以也不会沉入海底。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飘过的路人甲ABC 2016-04-29 22:29:15
LZ的相对性切中了老子学说的要害,顶!LZ悟性高,不过1分钟就顿悟也是巨夸张了……相对性也不是首创,以前已经有人谈到,看如何深入和展开下去…关注ing…
-----------------------------

悟道不过灵光一闪。说一秒都多了,何况一分钟。
相对性绝不是我第一个悟到,这个基本法则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有点悟性的人,在哪里都能看到它的影子。
我只是把它概括出来,把老子的道德经里说的相对性,描述出来。道德经是指月之指,之前世人只是用白话文把指头给画出来,再画出指头的方向。
而我用相对性法则,把月亮画给世人看。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看看网上通行的注解先。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再看看 用相对性去理解的 真解:

真解:
领导人治理天下, 要不去推崇 贤者/贤事, 使得民众不去争着做贤者/贤事

不把 难得稀有的货物 弄的很贵重,使得民众不因贪欲而去偷盗它们。

不去彰现容易勾起人欲望的事物, 使得民众的心思不因此滋生各种欲望而乱动。

所以符合自然法则的领导人,治理天下的方法是:

减少民众的欲望,和因欲望而生起的意念。让民众能吃饱肚子,并强壮他们的身体。

永远让民众处在 没有知见障,没有欲念障的心境,这样就能使得 有知识的智者,不敢/不能 去对 民众肆意施加影响。

圣人治理民众,要通过自然/人性法则 和 相应的相对性变幻,来使民众自然而然的做出相应的反应, 这样天下的民众就没有不能被治理的。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真悟:

第一句:不尚贤,使民不争。

通过前面两章的讲述,我们明白了 自然法则,相对性变幻,和 万物万象, 这三者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贤 和 不贤,是人类主观创造出的一种 相对性。

领导人“尚贤” ,有2重本意,首先是 【区分】,然后是【 偏向】。

如果 领导人 只区分贤,就产生了一种相对性, 民众 和 民众所做的事物,就会被 区分为 “贤” 和 “不贤” 两种。这没什么关系,只是多了个名字罢了。 贤 和 不贤的民众都有,都一样,这是符合自然/人性法则的。

如果领导人 偏向贤,首先会引起人心中的 “利益”判断,就会变幻出 利我 vs 不利我 相对性(因为人的天性是趋利避害,欲望上又追名逐利),这样在展现在民众 或民众做的事上面,就体现为四类:

(贤,利我),(贤,不利我),(不贤,利我),(不贤,不利我)。

这也没什么关系,因为这四类民众都有,这是符合自然/人性法则的。

但是又因为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有限,所以这里面还有一个隐藏的相对性:
“已知” vs“未知”。

领导人只能对“已知的”贤,做出偏向。偏向贤,就是人为的强制的把(利我)这个一维相对性的一个类别 和 (贤,已知)这个二维相对性的一个类别,相关联起来。于是自然/人性法则所展现出的完全的,平衡的万物万象,就被人为的剥离而打乱了平衡。我们直观的用图形来表示就是: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民众会发现,(贤,已知)的期待值是 利我的(+),(贤,未知)的期待值是 零利的。
这样一来,在趋利的人性法则作用下,民众就会抛弃(贤,未知)而去争(贤,已知)了。
这就叫做 “尚贤,则民争”。

这样争利的结果就是,民众只会去做已知的贤,而不去做未知的贤了。

同时因为利益的诱惑,人们做“贤”的目的也就变了,变成为了 利益而去做“贤”,而不是为了“贤”而去做“贤”,人们就会变得只注重表面,而偏离了“贤”的本意,这样的“贤”就变成“伪贤”了。

同理,民众也会发现,(不贤,已知)的期待值是 不利我的(-),而(不贤,未知)的期待值是零利的(0)。这样一来,在避害的人性法则作用下,民众就会躲避(已知,不贤)而去做(未知,不贤)了。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因为万物万象是无限的,而人类已知的是有限的,所以人们未知的,永远比 人类已知的要多的多。

因此我们发现,领导人如果“尚贤”,一方面 民众会去争贤,但本意却从“做贤”变成“争利的伪贤”了。另一方面,去做(未知, 不贤)的民众却会变得比 做(已知, 贤)的民众更多。这样一来,世上就只剩下 伪贤和不贤了,这就叫“领导人越尚贤,民众越不贤”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 看似很矛盾的情况呢?

关键就在于 “人性的趋利避害”和“认知的有限性”。

所以道德经开篇第一句就讲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要让人类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不要自以为是,妄作非为。以有限对无限,只能是做的越多,错的越多。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二句: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同理,“难得” vs “不难得”是自然或人类创造出的一种 相对性。

有了这种相对性,世间万物就可以被 分为 “难得” 和 “不难得”两种。这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多了个名字罢了。得到“难得”的事物的民众 和 得到“不难得”的事物的民众 都有,都一样,这是符合自然/人性法则的。

但是如果领导人 [贵](偏向)“难得”,就是使得 “难不难得” 和 “利益” 联系起来,这就会 变幻出 “利我” vs “不利我” 的相对性。

经过 人性法则的作用,民众 和 民众所做的事就会展现为:民众争着要“难得,利我”。但是难得的东西很少,民众很多,没争到的民众会被欲望而引诱,从而去偷盗。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三句: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同理,如果领导人去彰现 那些容易引起来欲望的事物,民众的心性就会被偏向兽欲。因为兽欲只是人性法则的一个片面,偏向兽欲的人性法则就是不完整的,它所展现出的民生民事就是偏向兽欲的,而不是完整的平衡的符合人性法则的民生民事。

事物不符合自然/人性法则所展现的平衡状态,就叫做“乱”。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4句: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很多人以为这里说的无知是要让民众没有知识,是愚民政策;无欲是要压抑民众的欲望,让民众都去当和尚。这就是只看到表面没看到本质的错误理解!

什么是“知”?

知识,是人类对 有限的一些事物的归纳,总结出来的 宇宙法则 或 人性法则。

老子开章就告诉我们:自然法则可生出无限的表象,而人类只能处理有限的信息,归纳有限的事物,人总结出的法则就一定会有局限性,一定会是残缺而偏驳于自然/人性法则的。

人接受这些 偏驳于自然/人性法则的 知识,就会产生 偏驳于 自然/人性法则 的意念。再加上人的 趋利避害的天性,就在这个基础上再 变幻出 “利我” 和 “不利我” 的相对性。于是这些知识,最终体现在个人身上,就成了 偏驳于 自然/人性法则的, 利我的观念。人接受了这种观念,就容易排斥 其他的观念。

古人把这种,人因为有了知识(生性偏驳),在人性法则 和 变幻相对性的作用下,而产生更加偏驳的观念,导致人难以接受其他的观念,叫做 知见障。

佛教所讲得: 清空你的茶杯,才能倒进新的水,就是叫人 抛开他的知见障,尝试接受其他类别的 见解和知识。

让民众放下知见障,就叫“使民无知”。

同理:欲望,是人类心中残留的兽性法则的具体展现。

所以欲望生来就是 偏驳的人性法则,更是偏驳的自然法则。人类如果放纵心中的 兽性法则,再加上人趋利避害的天性,变幻出 “利我” 和 “不利我”的相对性,最终体现在个人身上,就生出了 偏驳于 自然/人类法则的,利于我满足兽欲的,观念。

我们可以把这种,人因为有了欲望(生性偏驳),在人性法则 和 变幻相对性的作用下,而产生更加偏驳的行为,导致人难以接受其他的行为,叫做 欲念障。具体表现在事物上就是,酒池肉林,人为财死, 精尽人亡等等有失天道,有失人道的事情。

让民众放下欲念障,就叫“使民无欲”

所以:在民众有知见障和欲念障的环境下,智者(懂得偏驳的 自然/人性法则,行为不符合完整的自然/人性法则的人)就很容易利用人们的这种弱点,通过相对性变幻,让人们做出智者想要达成的相应事物。

我们可以把它总结为一句话:智者治国,以知欲惑乱天下,而利己,国之贼也。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比如老板想要员工拼命加班。

老板就从 知识上给你灌输 知见障:比如 提倡奉献精神的企业文化。
老板也可以从 欲望上给你灌输 欲念障:比如 给你颁发一个最努力工作奖的带来荣誉,比如加班可以多拿工资,不加班就吃不饱饭。
在某些企业,比如在xx糠工作的员工可能对这点深有体会吧。

再举个例子:
比如古代某些 礼学家,非常提倡妇女要守贞洁这种观念。
民众被智者灌输这样的知识和观念,就会做出失洁寻死这样有失天道,有失人道的事情。

所以圣人使民众 无知无欲,是要去除民众的知见障和欲念障,而不是要让民没有知识,或做叫民众做和尚。在这样的环境下,有知识的人,就无法利用让 民众接受他总结出来的 偏驳的自然/人性法则,而让民众做出 有失天道,有失人道的事情来。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最后一句: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章前面讲了这么多例子,都是为了推导出 这么一个理论:为无为,则无不治。

什么叫“为无为”?有的人简单的把它理解为 什么都不去做,认为无为是消极的态度,是非常错误的。

“为无为”就是 圣人要消除掉/不去做 那些人为扭曲相对性,从而打乱了万物万象本该有的自然平衡的事情,这样世上的万物万象就又重归于符合自然/人性法则的平衡。万物万象都符合自然/人性法则的平衡状态,就叫做“治”。

有的人理解不了为什么“为无为,却能无不治”。也许是因为他们理解的“治”和老子定义的“治”的含义是不一样的。一般人都认为 “治”就是要让社会上好事比坏事多,好人比坏人多,其实这样的事物是不平衡的,是不符合自然法则的。而老子定义的“治”,社会上好事坏事,好人坏人都保持其自然平衡的容量,它们之间互相平衡制约,这才是符合自然法则的平衡状态。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前面漏了一句: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圣人能遵守自然法则,知道要保持相对性的平衡,不能偏执于某个“有相对性”的表象,而导致“无相对性”的本质变得残缺。所以圣人要去除民众多余的相对性,去除他们多余的欲望,多余的意念。
虚其心:减少民众的欲望之心。
实其腹:填饱民众的肚子。
弱其志:减弱民众去施展个人见解的念头。
强其骨:使民众的身体强壮。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三章真解之总结:

老子通过自然法则,人性法则,和相对性变幻 推导出 符合自然/人性法则的治理民众的方法:领导人要想让民生民事处在符合人性法则的平衡状态,就要 消除掉/不去做 那些人为扭曲相对性,从而打乱了民生民事本该有的人类平衡的事情。

并且要 减少/消除 那些 因为人认知的局限性 和 欲望 所带来的 各种相对性, 从而通过 去相对性,使得处在人性法则平衡下的民众 更贴近于 自然法则的完全的平衡。

老子在这一章告诉我们,领导人要扮演自然法则的角色。要扮演,就得先知道它长什么样啊,要不然怎么演?

那么自然法则长什么样子呢?

它有什么样的性质呢?

老子在第4第5章用比喻来为我们描述了自然法则的样子。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四章

同样,先看看现在通行的断绝和注解:

道冲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渊呵③!似万物之宗④。锉其兑⑤,解其纷⑥,和其光⑦,同其尘⑧。湛呵⑨!似或存⑩。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⑾。



[译文]

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再看看我 通过 相对性法则 去 领悟的断句和真解: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以相对性法则得到的真解:

自然的法则,如果你把它的运用 比喻成 像提起茶壶冲茶一样用,或许它用了之后应该就不是满的了吧?但它却一直是满的。

把自然法则 比喻成深潭的话,那它可真深啊!就好像能包含世间所有事物那么深。

我们通过 去掉自然法则展现出的所有相对性,比如:
“锐”vs“钝”,“是”vs“非”,“明”vs“暗”,“大”vs“小”这些相对性,就能得到绝对的自然法则了。

去除了所有相对性之后的这谭水, 可真清澈透明啊!

透明的分辨不出它存在或不存在。

我不知道在自然法则存在之前的是什么,但我知道 自然法则是宇宙万物万象的祖先。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以相对性法则得到的真悟:

第一句: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自然法则长得是什么样的呢?

自然法则就好比是一种容器。比如说茶壶,那么它的运用可以比喻成 提起茶壶往外冲水。

提起茶壶倒水冲茶,按人们的常识,茶壶里的水应该是越用越少吧,用了水,茶壶肯定就不是满的了吧?

可这个茶壶却一直是满的。

老子 通过把自然法则比喻成 茶壶,来告诉我们,自然法则是有限的,但相对性变幻却是无限的。通过变幻相对性,自然法则可以展现出无限种类别的事物。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二句:渊兮,似万物之宗。

渊:深潭。这里是用来比喻“道”的容量无限。

自然法则展现的事物是无限的,把自然法则比喻成一种容器,比如说深潭。这个潭就深的能包含宇宙中所有的事物。

老子把自然法则比喻成一个无限深的谭, 把它展现的事物比喻成 这个谭里的水,以此来告诉我们,自然法则是有限的,但它的展现出的事物的形式却是无限的。

楼主:无奇之道

字数:382100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16-04-27 11:13:00

更新时间:2020-06-28 07:32:27

评论数:602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