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老牛漫谈伤寒大义--关于一个中医医生对什么是纯中医的独到见解

老牛漫谈伤寒大义--关于一个中医医生对什么是纯中医的独到见解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11 09:19:25
从道德经中寻找什么是“病”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从字面意思来看,真正高明之人,什么其实都知道,一切都非常了解。但是,有大智慧却装真糊涂,虽然一切明了,外表显露出来的是无知,这是第一等上人。可是其他的人,自己根本不知,却处处表现出来什么都懂,这就是“不知知”,这是才人生的大病。老子这两句话,指出人类千万年来的通病。老子这句话是极有深意的,世界上“不知知”的人太多了,占绝大多数,都是强不知以为知。明明不知道不明白吧,就是愿意不懂装懂,表现出一副非常了解的样子,这是人们“病”之所在。所以,学问真正到家,极端透彻的,他表现出的反而是无知。这种无知上升到中医层面那里就是,最上等的医生根本就不需要治疗用方用药,早就影响指导病人做到,内经《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状态。这状态才是最高级的上上医的追求,当然这是极少数人能做到的。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这两个“病”字,第一个是动词,第二个就是名词。老子说圣人懂了这个道理以后,讨厌得这个病,所以他不主动去求多知,“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才是追求不病的路径,因而主动避免得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圣人因为懂了这个道理,他就不犯这个错误,所以永远不得病。换句话说,一切凡夫俗子,都在病中。这个毛病在哪里呢?就在知道得太多。而这个知道的太多,明显是被各种错误的概念给误导了的结果。
除非你是一个能“生而知之”的的大圣人,不然你就会得病。人类有了思考能力之后,得到了智慧,认识了世界,学了太多的知识(这个知识不敢说都是真理)所以就病了,而且只是越丰富,折寿越多,就活不到天年了。越是人为的去追求有为,越是得到相反的结果。这也是老牛做这篇文章想要阐述的一个重点思想,人类当今面对那么“人造”的致病因素,而且大多数的癌症基本都是医源性药源性引起的,这才是百病之源,人类真正应该反省的大题目。
伤寒六经统病的病
从老子对“病“这个字的认识上来看,严格意义上说,病是不可能治好的,因为你不可能是圣人吧。伤寒论以六经统病,其实就是把人类的所有的病态大而化之了,用人类自身生而具有的六经分野来格物致知。这个生而具有的六经分野具体是怎么回事,这个概念历来所有的中医大家们都希望去讲解清楚,可是谁也没有讲得清楚。正所谓道德经开篇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告诉你这种型儿上学的概念,怎么样命名的学问,需要你去悟,能悟透了,说明你开始接近圣人的要求了,那么把所有的人间事情都悟透了,你就是圣人了。
既然都讲不清楚,我们也都不是圣人怎么办?怎么学习伤寒论的六经统病的概念?伤寒论伟大的地方就在这里。你悟不到的东西不要怕啊,但是你只要去实践了就能时时看到啊,老牛上文说的很清楚,不要去深究天机,没有必要也不需要你去完全搞清楚。伤寒论也说的很清楚,《伤寒杂病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你只要听话,认真的去辩证,符合这一些列条件的就是太阳病。这就是最伟大的科学,因为现实中你就能看到摸到,甚至能亲身体验到。这就是纲领,有了这一系列的症状组合的出现就是太阳病。有的人非要纠结在什么是太阳病这样的概念上,这就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其实如果有更好的名称来代替“太阳病”的话,老牛本人不反对,但是古人之所以用“太阳病”这几个字来描述,一定是有道理的,这就像前文老牛和大家聊的阴阳的概念一样,它们是古代圣人们千挑万选,谨慎推敲之后的最佳选择罢了。真理藏在每个人的心中,真理也许不需要你讲出来。所说不需要讲出来,但是需要你去做,去实践出真知。
学习六经统病要“听话”
我们清楚了怎么样去通过实践,体悟六经病的概念,那就好办了,张仲景之所以能被称为亚圣,而且是中医界近二千年来唯一的公认的圣人。那么好,我们这些后辈晚辈该如何学习伤寒论?老牛的拙见就两个字“听话”,你连听话都做不到,事事处处在怀疑,这伤寒经方能治疗今天的病吗?请问你有必要学伤寒论吗?设身处地的替张仲景想想,哪个老师愿意教这样的学生,收这样的门徒。不要怪伤寒论晦涩难懂,那是因为你连基本的诚意都没有啊。
那么好,假如你真的做到了很虔诚啦,很听话啦,那就好办了,你实践运用起伤寒论来就有如神助一般了。条文上面清清楚楚的写着“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看着这个简单明了的流水账一般明白的条文(不要再说伤寒论看不懂了好不好,请问哪一个字你看不懂?)。再回过头来看看西医们最恐惧的流感,你会怎么想?“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如果你真的不做任何怀疑的“听话”的话,你看到的这样的病人你就会毫不怀疑的使用麻黄汤,(当然麻黄汤类方有十几个,都有对应的条文,这需要医生谨慎辩证施治),就会抛弃那些满脑子的烂知识,什么“麻桂入口阳盛则毙”,这一类的中医训教之言,在初学者连阴阳都搞不清楚的前提下,这就是吓唬人专用的,一点价值都没有,根本经不起指导实践的作用。
老牛只是在这里抛砖引玉,授人以渔而已。学不好伤寒论不要找乱七八糟的原因,一切原因都不存在的。说什么古人不得今人的病,什么古人地球环境与现在不同,什么古代的药物比现在的药物有效等等这些托词,这些因素不是没有一点点影响,而是根本就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不要抓住芝麻丢了西瓜,放弃了最根本的,对真理的追求。
说到这里有人还会有很多疑问,按照你老牛的说法,大胆的用麻黄,那要是治不好怎么办,会死人的吧?老牛只能告诉这些人,你们真的不适合学中医,还是去学西医吧,西医有一整套完美免责的系统,可以帮你消除这些疑虑。因为假如你严格的按照仲景先师的要求去做了,又死了人了,那么几千年来,类似事件应该会层出不穷了吧,张仲景早就被丢弃了,不会让我们今天还能看到这样的伪书。你连对中医最起码的自信都没有,还学什么中医啊?老牛始终认为,不会用麻黄,不敢用麻黄的中医根本就算不上一个真中医。因为经方纯中医对麻黄的使用是一个很严肃的课题,绝非那种低俗的卖弄吹嘘。聊到这里,老牛还要和大家着重的谈谈麻黄。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11 09:19:25
关于麻黄的太多话题
老牛在实践中始终大量的使用麻黄,但是关于麻黄的争论很多,老牛也有自己是用麻黄独特看法。老牛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历代中医名家们,其实是以表证的掌握与否来衡量后学者的临床水平的。一个上海的名医,他想把儿子培养成优秀的中医师,于是待他中学毕业后,送他到自己一位同行好友处学习,一边读经典,一边侍诊抄方。二年后又转到另一个同行好友学习一年,随后送他去日本读医科大学。五年后,儿子毕业回国后,就让他在父亲自己的诊所里抄方,手把手地教他辨证施治,一年后就让他在父亲诊所里另设一室独立处方,每逢疑难处可以随时请教,但规定高热患者与风痨臌瘕等病人一定要请父亲会诊,并由父亲主治,以示对患者的负责。这样过了二年,儿子渐渐成熟起来了。有一天下午,父亲远地出诊了,浦东来了一个高热半月的病人,只好由他儿子来诊治了,他儿子认为是麻黄汤证,就给病人开了四味药,立刻给病人煎好服下,并留下观察。服药后二个小时,病人微微汗出,体温稍退,由寒热并发转变为往来寒热,再诊视舌头,舌淡红苔黄腻,尚有口苦、呕恶、涎臭、胸闷等症状,于是另给柴芩清胆汤二剂。待他父亲回来,儿子讲述了以上的诊治经过,父亲听后半天不说话,好一回儿,突然喜形于色,手掌高高举起,把桌子大拍一下,对儿子说,“你有饭吃了”。意思是说儿子能独立行医了。并通知家人二天后在上海大酒店宴请儿子的二位老师及同行好友,以祝贺儿子“有饭吃了”。当时他儿子有点儿想不通,心里想:“为什么二次拜师没有请客设宴,日本留学毕业回来也没有摆酒庆祝,现在我只开出了一个麻黄汤,父亲反而会高兴得这样?麻黄汤不是十年前刚学医时就了如指掌的吗?”父亲对他的心思一清二楚,就对他说:“儿子,你记住,理论上知道了不等于懂了,懂了不等于会了,只有等到你真正地掌握了方证相对,才算你入了门,入了门才有饭吃。这有饭吃,是指真正地凭自己的本领立身处世。”
他父亲最后的几句话是压低声音讲的:“麻黄汤象一个中医灵魂,你热爱中医的时候你就会得到它的倩味,等到你对中医失去了感情,对,主要是指对中医临床的热情减退的时候,它就会悄悄地离开了你。孩子,父亲祝愿你一辈子与中医灵魂相伴。”
这个父亲之所以这样重视麻黄汤的使用,那是因为对伤寒太阳表证的重视。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太阳表证的辨别最为细密,在外行人来看简直就是絮叨。一遍一遍的摆弄着各种症状的组合,告诉你何种组合是什么汤证。这恰恰说明,就算是在汉朝时代医生们正确地处理好表证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伤寒论中的表证就是太阳病,仲景对它的论述极为仔细,占总篇幅的一小半。为什么呢?陆渊雷的解释是,太阳病最难,所以要化大力气去作用心体悟。我们在仔细阅读伤寒《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的时候,越往后度越会发现,张仲景经常提到此为坏病、此为水逆、此为火逆、医以火迫劫之、医反下之,下之为逆、此为未解也、等等类似的话非常多。这恰恰说明,在汉朝也有很多医生爱滥用汗吐下法治病,不能用心的做到“观其脉症,随证治之”。往往一个高明一点的医生接手病患,第一个任务就是先纠错上一任医生的误治。太阳病表证的误治就是一个万病之源,老牛甚至认为,伤寒表证的误治乃是所有内科疾患的根本源头。如果谈到这一点就必须结合人的后天之本,卫气胃气同源的话题了,这个留待后面老牛在对慢性病的探讨中会专门提到。
假如我们继续认真读伤寒论其他五经篇章,还是能看到来自太阳病误治导致的传经坏病,其他五经病的辨证论治,也无非一直在和太阳病的传经坏病在做斗争罢了。张仲景在对医生辩证要求中一直强调要“知犯何逆”,这个逆就是指对自太阳经传经而来的辨别。所以说一个合格的经方家纯中医,就算是再怎么重视太阳表征的治疗也不为过份。
假如用一句不该说的话来形容现代的中医们,当代大部分的中医根本就不会治疗太阳病,为何?上文老牛曾经提到过。“麻桂入口阳盛则毙”,这句师训太吓人了,动不动就要毙命了,老牛以及一些志同道合的经方中医,从来没有见识过一例麻黄使用中毒事件。更别说死人了。这样的话会造成后学门心理没有底,既然那么吓人干脆那还是不要用了,就算是要用也用别的的代替吧。如此这般,就把伤寒中加减化裁最多的两大类方子,桂枝麻黄汤类方子基本都弃用了,这一点很多有识之士早就做了批评,老牛就不在重复学舌了。老牛在这里要强调的一点就是关于麻黄的使用。
关于麻黄的一个误区
关于麻黄的使用有一个非常大的误区,那就是用麻黄会出导致病人大汗不止,有这种认识是因为人们喜欢执迷于药证思维,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方证体系。开篇老牛曾经提到过,当今的老百姓对中医的认识有一个误区,人们总是痴迷于药证,认为某某药能治疗某某病,这种错误的认识起源于对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的盲目崇拜。中医的精髓不在某一味药的取舍上,过分的执迷于药证,而忽视了对经方方证体系的探索。
麻黄本身并不是导致病人发汗的主要因素,麻黄性温、色青、味辛、就算是研究中医药证也要从药物的四气五味上来探求。伤寒大小青龙汤的命名本身就能体现出麻黄的这种性质。麻黄色青属东方、秉肝气生发条达之个性,在所有的中药材里面是最能体现这一点的药材。正所谓“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只有麻黄促肝气之生发,能开腠理破寒闭,除陈寒久痹非麻黄不能应。这才是麻黄最重要的价值。用大白话说,就是当人体的体表伤于寒,被闭塞的时候,而且在久病重伤于寒,重症闭表的时候,离开麻黄是不足以打开的。所以麻黄的作用重在开表。那么开表有什么价值哪?
上面老牛提到过太阳伤寒表证的重要性,太阳伤寒表证治疗的误治坏病造成的病邪传经是百病之源。人体的阴阳气机的生发出入是依赖脏腑、经络、表里、内外、上下的气机通畅来维持的,就是所谓的元贞通畅。不是简单的“通则不痛”,而是更高一级的“通则不病”的道理。我们都知道中医的祛病原则不是对抗病邪,而是给病邪以出路。医生靠方药的力量来帮助人体祛除病邪。这一点也是显然不同于西医的治病理念,西医更重视的是杀伐消除的治病原则,关于这一点老牛在下文也会专门谈到,在这里就不细说了。
人们感邪深入,首先起于人体正气的亏失,也就是说正气亏失在先,病邪入侵在后,不这样看待病邪侵表的本末,就不足以解释为何在同样的环境下,有的人免疫,有的人感邪轻,有的人就感邪深重了。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体的正气是怎么来的,这要依赖于后天中焦脾胃的通泰,平人气象,阴阳交通,升降出入,饮食入胃,化生气血,胃气下行,脾气升清,脾随肝升,发生卫气,卫气走表,抗邪于外,人遂不病。肝气的生发和脾胃的作用是紧密相连,正气是依赖人体的表里上下阴阳交济和谐来保证的。卫气失司的前提人体是这种通畅的状态被打破了,也就是说,人体任何一个方面功能的失司都可以影响人体正气的维持,比如上焦不通下焦必然失常,表郁而内必困。我们都知道中医祛病的三大法宝:汗、吐、下法,其实我们再结合上文看看,是不是这三件法宝都简单的要命,都是在保证某一方面的通畅。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11 09:19:25
麻黄发汗的误解
使用麻黄类方剂发汗,第一点是基于方剂组合的发汗作用。我们拿麻黄汤来做例子,从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的组合来看,麻黄色青味辛性温,作为君药是用来开腠理玄府,在最表层起作用。桂枝色紫味辛性温,是用来解肌推送,在内外中间起作用,麻桂在这首方剂中的作用力明显是往外的。杏仁色白味苦温,其作用的是相对于麻黄生发肝气的作用,用来潜降肺胃气机,作用是向下的,在麻黄汤中,杏仁的作用是用来维持一种平衡,防止麻桂的生发过度。麻黄杏仁的组合在伤寒经方中是常见的组合,这足以看出来张仲景是很重视人体阴阳态势力量调和的中庸之道,在方剂药物的组合和剂量的运用上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来作用于医生对病人的辩证诊断。麻黄汤中炙甘草的使用也绝非后人说的那种微量的调和诸药的作用。在麻黄汤中炙甘草的用量达到一两,是麻黄的三分之一剂量,对炙甘草的使用又能体现出张仲景对中焦脾胃的重视,什么病症该用炙甘草是能体现一个中医的治病思路的。因为对《内经》师训“治病必求于本”的坚持与否,也许正体现在医生对炙甘草的使用上。关于这一点老牛在下文,慢性疾病的探讨中还会重点谈到。
关于麻黄类方剂发汗的作用第二点,那就是基于病人是否表有留邪,对于表有留邪的病人使用麻黄是一定能发汗的,那是因为出汗说明病邪有了出路可以随汗达表了。如果不是表有留邪而是内有久病,麻黄的的使用不一定是用来发汗。在大量的麻黄使用实践中,麻黄平喘利尿的作用在三阴病的治疗中更加显著。这是针对内有久寒饮冷的提壶揭盖之法。但是就算是内有久寒,大夫要想愈病,这股病邪之气早晚要被驱逐出去,驱逐出去的路径在上焦的一定还是要靠汗法取得,在下的要靠淡渗利尿之法取得,只不过大夫要审视病人身体正气态势,选择治病步骤而已。比如伤寒厥阴病,阳气来复,驱邪达表,战汗而解就是指的这一点,出汗是邪气透表的必然途径,只不过伤寒汗法也是很有学问,比如麻黄汗法也许要求遍身泽泽汗出透彻,而桂枝汗法却要求遍身泽泽微似有汗者益佳,如何判断就要靠医生对病人阴阳态势的准确判断了。
不得不提的有关于伤寒剂量的废话
老牛花了这么多篇幅来聊麻黄,就是因为看到了麻黄的使用在现实中的扭曲现象。特别是关于麻黄剂量,更是扭曲的变态,我们看中药药典中对麻黄剂量的使用规定畜用:马、牛15-30克,猪、羊3-10克,犬3-5克,兔、禽1-3克,人用1.5克-10克,到底这种剂量能不能保证经方使用的疗效?关于伤寒论的剂量问题老牛就不多说了,因为对于汉代中药的剂量问题已经有了共识,那就是一两大约等于15克,那么麻黄汤中要求用三两麻黄那就是45克上下的剂量,就算是分三次服用,那么一次的剂量也在15克上下。而我们知道在伤寒大青龙方剂里面,一剂方药就要求用麻黄六两,就是90克啊。这在明清温病派中医眼里简直就是杀人的剂量,甚至是现实中,一些温病派中医就算是要使用麻黄也要用蜜麻黄代替,而且持这种观点的中医不在少数。蜜制的麻黄就是被阉割了的汉子,基本成为了一个伪娘,怎么可能具有那股子,独有而强悍的开表升阳破冰的药力。对此老牛深感痛心。也许这些中医们受所学限制被捆住了手脚,一生行医过程就没有使用过大剂量的麻黄,那就根本谈不上经验的体悟。有的中医也许根本就不敢使用。导致这种结果老牛感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中医在现代这个医疗体系下,根本就没有必要去冒什么风险,不违背所学师训,或者不违背药典的规定剂量会更安全,不必负什么责任,反正薪水照拿,职称照搬。这又让我想到了明清时期的御医们,怎么越看越像现在的大医院里的中医们。那么这样岂不是我们百姓的福音了吗?我们普通百姓也可以享受皇室贵胄们待遇了啊。老牛不禁汗颜。
麻黄的小秘密
关于麻黄还有一个大部分人都没有参透的秘密,也是老牛第一个提出这样的见解和众多网友分享过。在我们这一群实践派中医,在现实行医过程中时时刻刻的运用麻黄,为何总是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而那些被困住手脚的“御医老爷”们却做不到?这让我想到,古往今来,特别是在西医没有到来中国这块大地上之前,中医就是中国人唯一的不二的选择。自从宋朝儒家统治者们出于善愿而导致中医队伍大扩招了之后,造成了近现代中医的庸俗化开端,广大的平民百姓得以有机会研习中医了,中医不再是一少部分精英阶层的特权了。但是老牛秉持一贯的道家思维模式,就像如同中国自1995年开始大学扩招之后,社会上的大学生倒是多了,但是大学生也就更加的不值钱了,以至于发展到今天竟然到了大学毕业就等于失业,这样的道理都是一样的。愿望和现实总是反着来的,这就是典型的“反者道之用”的道家思维。中医自宋金元时期,严格意义上说已经完全失传失真了。医生也越来越多,但是水平越来越低了。这仅仅是一个方面。关于麻黄的小秘密是这样的,在中医的庸俗化、在这种大扩招之中,一定有一部分有悟性的天才中医,在不断的实践积累中和对中医经典的求索中得到了对麻黄使用的体悟。但是他们恰恰是意识到了这一点的,意识到了麻黄对于中医这门学问的重要性。不管是从老牛上文讲的故事,还是从老牛谈到的伤寒太阳表征的重要性中。老牛就是想要告诉大家关于这个麻黄的小秘密。
麻黄的小秘密就是,起于那一部分体悟到了麻黄的重要性,实践经方派中医的小聪明。这部分中医是否要把这种重要的体悟传授下去就成为了一个大问题。说实话这种体悟就是一层窗户纸,这层看起来不怎么起眼的窗户纸,到底要不要捅破?药师提前捅破了,能不能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父啊?
在那个时代中医的传承是需要跟师学习的,很多中医教育界有志之士们,多次提到要发扬这种跟师形式,甚至是很多中医院校都已开始了各种尝试。在古代跟师是唯一的中医传承方法,而且那种跟师是很不人道的形式,跟师学徒那简直就是给老师做粗使丫鬟那样使用几年,那种经历不是现如今大学课堂里的那种平等的交流可以比的。那时的师父们都是靠中医来养家糊口的,就像最传统的古代坐堂中医那样。特别是在古代还没有西医的情况下,中医的一些常见病初发病也就是伤寒三阳经病是很普遍的,在如今这一类的疾病基本都被西医院或者说中西结合中医给首先接手了,这其实也是如今奇病怪证、疑难杂症蜂起的主要原因,都是大量的太阳病误治坏病逆治的恶果。
西医在解决病人症状上是一点都不比中医差的。这就造成了当代中医也很少有机会使用这些太阳伤寒重剂,汗法比如大青龙、麻杏石甘汤、麻黄汤、葛根汤等等,还有也同样很重要的伤寒下法,像大承气汤,十枣汤,大陷胸汤,抵挡汤,三物白散等一类的下法重剂都几乎失去了使用的机会。但是在古代这些手段却是一个中医时时要使用的,那时内科中医大夫背的中医药箱里,丸药和散剂针灸膏摩一类的成药都必须携带齐全。这对于一些急性发作的症状有很好的救急作用。这些大毒重剂的使用,都是必须依靠医生的经验体悟得来的。而麻黄类方这样的,能体现中医效如浮鼓、拔刺血污的神效方剂,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传授给学生就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在下定决心教授这些“关键性的知识”之前,老师们会用各种小聪明来做掩饰,比如创造一句“麻桂入口阳盛则毙”这样的师训来吓唬小孩,把麻桂当成老虎对待忽悠成对徒弟的爱护,把隐藏那一层窗户的当成一件生存大事来对待就成了这部分高手的共识。把麻黄的使用诀窍当成“祖传秘方”来对待这也就变的可以理解了,真正到了需要传授的时候,那就是四下无人的悄悄话形式了。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11 09:19:25
麻黄非同寻常的价值
中医还有一句师训;“叫做外不治癣内不治喘”。可是为何难治?其实这也和近现代中医对麻黄的弃用的有重大的关系。因为这一些方面的疾病,都牵扯到肺的问题,而肺主皮毛,肺司肃降,肺同胃降,这两种顽症其实就是因为肺胃气机的潜降失司造成的。气机不能潜降的原因有可能是中焦湿困、中焦水饮泛滥,上泛袭肺造成咳喘,而中下焦水寒土湿、湿困中阻、土不生金、肺金失司、皮毛干枯失养造成的皮肤疾患。这些都跟麻黄开腠理,达皮毛的作用有关。伤寒论中有几首麻桂合方的方子就非常适合这种疾病的治疗。不能学会使用这一类麻黄方药,当然会对皮癣咳喘产生恐惧心理啦。针对这些疑难杂症,还包括一些陈病旧疾,麻黄都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
对于麻黄的这些使用经验和体悟,不是谁都能做到的,这又恰恰关系到中医这个行业吃饭的饭碗,跟师学徒当然是希望得到师父这样的关键的经验传授的。那么掌握了这些经验的师父会很珍惜这些,不愿意轻易把吃饭的本领教给徒弟,这是一种可以理解的正常心态。就算是这个师父愿意传授了,假如(估计大部分是的)这个接受了“悄悄话”的徒弟又是一个不屑之徒,必然会把这种需要悟道层面的东西当成垃圾一样毫不犹豫的丢入垃圾箱的。麻黄就是在这种人欲的自私心理影响下,变成了一种如今被妖魔化的东西了。我们试想一下张仲景当年也是抱着这种心态,还能有中医曾经的辉煌时代吗?这就是圣人和我们普通人的最大区别吧。
对麻黄的误解,不仅仅表现在针对太阳表实证的治疗上面,当然这话也没错,只不过很多人把太阳伤寒表实证理解的太片面狭隘了。当今中医流行使用一些所谓的走窜类的药物的使用本身就是个误区。这不仅在于对一些辛温类的方药的使用,像是独活、羌活、天麻、荆芥的植物类中药,还有一些昂贵的虫药象蜈蚣、全蝎。地龙、山甲、一类的药材的使用,使用这些药材除了上文提到过的“御医情节”之外,其实都是起于温病派中医对于麻桂的恐惧心理。这些虫药所谓的通经络老牛认为,就是一种伤寒表证,经脉是内联脏腑的属阴,而络脉是密布体表的属阳,中医的络脉的概念其实就是卫气运行保卫人体的通道。麻黄是最强大的通经络的药。一两麻黄也许比那几种虫药的组合还要管用。那些现实中使用过麻黄的病人,都叙述有种全身被打开的通透感。说到这里又会有科学卫道士跳出来抡科学大棒说麻黄是兴奋剂,提炼出来就是麻黄碱,是毒药。老牛在此不作过多的反驳,就回答你一句话,谁让你提纯了?谁允许你使用提纯了?大自然中你能找到纯的麻黄碱吗?这就是老牛一直坚持的道家哲学思维保护模式,离开道家哲学思想的保护,中医不断的跑偏,不断的离经叛道。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11 09:19:25
麻黄汤类方的使用价值
谈完了麻黄我们再谈谈麻黄汤类方子,这一类的方子可以笼统的概括为,伤寒论中含有麻黄的方子,因为麻黄对现代中医来说是一种很纠结的的药物,用还是不用是现代中医考虑的问题,在仲景先师时代,也许根本就不存在这种纠结的心态,我们看麻黄类方子要有十几种接近二十首,这还不包括金匮要略里面的麻黄类方子。在伤寒论中仲景先师多次提到汉代医生惯用大汗大下之法治病,而且用起来很频繁用起来很随意,好像是他老人家老是在和这些虎狼医生的不负责任作斗争一样。关于这一点老牛认为,也许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情况造成了这一点,老牛上文提到过,古代特别是上古中古的中医只能是少部分士大夫阶层的特权,既然是特区,那时又没有其他门类的中医可以选择,最关键的是碰到一些基本谈不上大医精诚的虎狼医,发生误治坏病的情况就很正常了。仲景先师之所以做伤寒论也是出于一种大慈大悲的情怀,看不惯这种虎狼医的不负责任,才有感而发的。
凡事要有个度,超过一个特定的范围就会出现问题了,之所以在古代医师们喜欢用大汗大吐大下之法愈病,是说明这种方法也的确很奏效。相对于古代一些医生容易把握不住那个度,做的过分了一些造成一些危害,再来对比我们现代中医,特别是自金元时代开始的温补滋阴派中医的一味填补,在老牛看来更有价值一些。因为这是老牛认为的中医失传之后的必然结果,经过唐宋时期的第一次大扩容之后,中医已经不存在什么艺高人胆大的真神医了。老牛对使用麻黄类方剂的感受是很深刻的,最开始是通过几个病案的诊治过程得到的体悟,这也是促使老牛下定决心,不遗余力的推销伤寒经方纯中医。这才是老牛作为一个有抱负的儒医,对人类健康和中医事业发展所应该具有的,家国天下的大男人情结。
对于麻黄类方的使用心得,主要通过一老一小两个最具有代表性的病案得来的。有意思的是一老和一小对于麻黄类方剂的使用有一个很关键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证明了麻黄类方的使用原则到底是什么?至于为何恰恰是一老一小的病案对于麻黄类方剂的使用有独到的意义,在老牛讲述完毕两个病案之后,老牛再给大家详细的谈谈。
第一个是在2007年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是一个老病号介绍来的,老人是十几年的中风后遗症,但是恢复的不错,虽说腿脚不利落但是基本的生活还是能自理的。身材看起来也不像那种阳虚湿重、面白体弱的虚胖型患者。但是老人一年之前开始出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不知何时发作,而且发作起来都是规律性的,每次都是在下午申时开始出现恶风、恶寒、主动关窗穿衣,言语颤抖、浑身抖动、无汗微喘,最主要是每次都伴随在左腿小腿和脚踝前面部位出现的大片皮肤红肿,局部痛疼,手触有温热感,这就是民间流行的一种所谓的游行丹毒。本人伴随高热39度上下。平时,口不渴,大便塘泄,小便频数,食纳不错,白天没精神,夜晚起夜频频,刻诊;脉右手玄大浮数,左手沉细无力,舌苔淡白,舌体瘦小,边有齿痕。在求治老牛之前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老人每次发病之后必然要求社区医院的医生出诊,每次挂吊瓶两瓶,而且必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先锋霉素才能奏效,用药之后一段时间,每次吊水几十分钟之后,老人开始大汗淋漓,过后基本恢复常态。再次发作依法炮制依然没问题。有人会问这样很好啊,这不是没问题了吗?但是很奇怪的老人的老伴无意间说出一个现象,就是最开始犯病,老人是三个月犯一次,用了头孢滴注之后慢慢改成两个半月一次,两个月一次,直到今天每个月必犯一次,而且老人比起一年多之前,看起来明显的出现面色发青、神疲气弱。这让人很疑惑,如果你是一个中医医生你怎么样看待这个病人?你会怎么治疗?
老牛在做完了基本的诊断之后,问清楚了病人的情况之后,开出了方子,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二两,细辛二两(后下),生附子二两(先煎),炙甘草一两,抓二付,一次煎一付大火快煎 就煎一遍,取汁一半顿服,不汗再服另一半,汗出止服。因为是第一次接触这样高热的老年病人,心理没有底所以开了二付,要求家属在第一付吃完之后,如果再有反复可以再服第二付。并且要求病人服药后覆被取汗,要汗出透彻,手掌背需要见汗为度。也是因为第一次接触这样的患者心理没有底,就要求病人家属要及时汇报用药情况,后来第二付药就没有机会使用,被病人家属密封保存在冰箱冷藏室里了(后来证明连这第二付药也没有浪费)。电话叙述,在病人家属抓药煎服完毕之后,不到十分钟病人就开始出汗,连续出汗半小时左右,真可谓遍身汗出透彻,汗后体温恢复正常,腿上的丹毒也消失不见,病人家属倒是没有感觉到什么,反正都是和打吊瓶一样。但是老牛感觉到很振奋,没有想到经方的运用有这么大的立效。
这个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半年后病人家属又来电话诉说,病人又犯病了,丹毒重新泛起,接着又是寒战高热接近摄氏四十度,病人家属很害怕的说怎么会发这么高的高热。老牛心理却感觉到很欣慰,这说明病人正气更充足了,有能力和邪气产生更加激烈的对抗了,只有对抗激烈,才有更高的体温出现。其实在这一点上面有很多家长老是害怕孩子发高热,而拼命的去降温,这是在帮谁拉偏架,是在帮助病邪而不是在帮助孩子的正气。
这个老人的一诊是在开春不久,这次反复正好是在夏至前后,人体感应天时,盛夏时节,人体阳气浮越在外,内里空虚,这是一年中人体脾胃正气最弱的时候,很多中焦脾胃病人最难受的时节。老人本身就有常年的少阴病基础,又因为中焦虚弱卫气更虚就会造成这种太少两感表实证。面对这种急性高热,以及伴生的丹毒,这就是看一个中医的辩证思维取向了。老牛问起上次剩下的那付药还在吗?如果在的话就按照第一次的服用方法,依法炮制就可以了。其结果从后来的电话叙述来看,和第一次一样,只不过见效更迅速,出汗不到二十分钟就退烧了。这事也就这样过去了。病人也没再提起,直到两年过后,那个当时推荐他来的老病号又来诊的时候,才又提起这个病人来。因为是病人朋友,了解情况,说以后丹毒就没有再犯,人家也没有感觉到什么特别之处,唯一和西医吊水消炎不一样的一点就是药太便宜了。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11 09:19:25
一次非凡的体验之后的感悟
病人家属和那个病号没有感觉到什么神奇之处,顶多也就是感觉到莫名其妙,怎么连丹毒也没有再发,也许认为是平时给老人吃的一些各种各样的保健品起了神奇的功效吧。人家也没有要求老牛来帮助治疗那个慢性病,那个在老牛眼里更加看重的少阴病证,也许将来对老人造成损害的是那个可怕少阴病。在伤寒论中,少阴病死症是最多的,这个少阴病恰恰更需要重视起来。病人没有重视起来那是因为病人都几十年如一日了,在病人家属看来,少阴病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有那么可怕吗?比起那凶险的高烧来,到底哪个更重要?
因为老牛有道家思想护佑,有天之道“为而不有”的指导思想,不想做什么图财不轨的鸟神医,所以老牛对此心里很坦然,这就算是阴积功德吧。但是老牛却对此次的诊治过程,对这次经方的实践过程有种震撼的感觉。这个方子看起来很简单,因为有细辛、麻黄、附子这一类辛温剧毒的药物存在,这一类的药物存在是不符合现行中医药典的用药规范的,在医院里面那些固执的药房技师们,在那种“伟大的神圣的职业操守的”使命感下,甚至都不见得给你抓药。一般的医院里面是不可能见到这种方子的,因为在那个僵化的吓人的体制下,没有人敢用这样的方子。但是这都不是老牛感兴趣的,老牛感兴趣的是,之所以敢于用这样的方子,那就是对于伤寒经方的虔诚听话心态,在这种心态之下所谓的一次冒险的行为带来的一次神奇的经历。,起重疾沉疴就需要这样的神奇经方。
在大部分人眼里看起来很平凡无奇的事情,如果有人能见到神奇,这就是老牛一贯推销的道家精神。老人的丹毒是一种当前西医很难理解的疾病,一味的靠消炎杀菌就是不能除根,至于那个高烧,西医虽说也害怕,但是他们心里是有底的,实在不行我们可以上激素,头一次用激素一定百分百的能见效。但是这是西医,你不能要求他们太高,能解决问题这就是西医最终的原则。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有些许使命感的中医,是一个真正有所追求的纯中医,那么你就不能看的这样简单。为何老人在用抗生素治疗的情况下,疾病反而呈现一种发病频率逐渐加快的后遗症,这就是最违背《易经》思想里面的“做事以求无咎”原则(这个无咎的原则老牛会在下文着重提及),更加违背中医《内经》“治病必求于本”的根本原则。有人会说;老牛你这是上纲上线,乱扣大帽子。老牛也承认,这种议论对一些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来说,真的而有些过分了,因为围观群众坚持一个原则;“能治好病的就是好医生”。但是这话在中医从业者这个范围里就是一个很尖锐的课题,这个帽子说到比天大都有情可原。因为如果你是站在人类整个社会层面上来看,站在人类健康对社会造成的影响的角度上来看,真的有志之士会感觉这甚至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要是真的追究这个问题的话,首先把一个问题弄清楚很重要,那就是到底病怎么样才算治好病?何谓真正的治愈?是治标不治本,解决掉病人当下的痛苦,以至于不得以伤害病人后天脾胃,以及调用后天的藏精来达到愈病的目的(激素类的药物的使用就是这样,人为刺激调用人体的藏精,寅吃卯粮,拔苗助长般的不负责任),是这种治愈方式更准确,还是在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站在治病必求于本的,对待疾病的治疗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指导,上述原则指导下的后一种治愈方式更准确?这话看来没有什么新意,老牛在这里依然要提及本书开篇就谈到的另一个原则,那就是同心同理的原则来看问题,假如病人是你自己或者自己的亲人朋友你怎么样选择?我想是不言而喻一定会选择后者的。但是在利益驱动的前提下,医院其实是希望看到老百姓无知者无畏、勇往直前选择前者的。甚至是不惜以推动整个社会的潮流来驱赶无知的群众,像赶羊群一样,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医疗体系的利益后面考虑。
从这个病案身上我们能看到,经方的魅力,效如浮鼓也不过如此吧?另外就是预后的神奇,面对中医的内科急症,伤寒论中那些所谓的毒药,其实都是有着强大的救急威力的“神药”。老百姓对中医都是慢郎中的错误理解,中医内科急救已经在这个时代难匿踪迹了,大部分急救病人都会直接选择西医,这样也造成了中医内科急症的救治越加被埋没。其实都始自字金、元、明、清时期的纯中医失传之后,这是对中医最大的侮辱。不过不要紧,是金子就不怕被埋,金子被埋起来就是期待有一天,因一个合适的机缘时运能被重新发掘,再次焕发金子辉煌的本色。现在被埋没就是因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没有它发挥的土壤。老牛愿意做一个呐喊者,开荒牛,最先接受社会的不理解和误会,再举一次鲁迅当年的大旗(只不过的这面大旗的本质已经完全和鲁迅当年的旗帜指向是截然相反的了),做个“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先驱者吧。老牛再举一个小孩子的例子。来看看麻黄类方的神奇疗效。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11 09:19:25
又一个麻黄类方的神奇疗效
这是一个小女孩,是妈妈带着来老牛处看病的。这个小孩是在大约秋冬交替的时节来的。小女孩五岁了,一进门就能看出一点精神都没有,低头耷拉角的,脸色发白没有多少血色,还不时的大声咳嗽,咳嗽声震屋顶。在老牛看孩子舌苔和把一指脉的同时,妈妈开始述说苦恼,说这孩子整天感冒,幼儿园里每次感冒都逃不掉,上半年感冒必然引起发高烧,最近开始每次感冒咽喉肿痛之后就持续发低烧,而且是每次感冒都让家长提心吊胆,因为都是夜间午夜时分开始突然发高烧,一发高烧就全家人连夜出动,搅的一家人都不得安宁,而且再去医院吊水也不管用了,而且孩子开始咳嗽,开始很轻微最近越来越厉害的,现在的咳嗽声音都大的吓人。像是要把肺给咳出来一样。止咳糖浆也喝了不少,这不刚刚打完七天的吊瓶,高烧最近倒是没有,但是低烧时有时无,咳嗽越来越严重了。你看这孩子的手背上那些密密麻麻的针眼,真愁死了,按下葫芦起来瓢,最近几个月就没上几天幼儿园,光跑医院了。说到这里,看到母亲那个皱起的眉头,有过这种孩子生病的经历的父母都会有这种无奈的感受。把那种感觉形容成“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都一点不为过。
老牛刻诊,脸色白中带青,双手脉沉细无力微数,舌苔水滑,食纳不香,小便清长,夜间咳嗽严重,小手冰凉,老牛开出了方子;麻黄二两,五味子二两,桂枝一两,法半夏一两,焦三仙各一两,赤芍一两,干姜一两,炮附子一两,炙甘草一两,细辛一两(后下),三付,一天一付,水煎服,分早中晚三次服,饭后半小时后温服,要是感觉难喝不愿意喝可以加蜂蜜调和口味,注意少吃生冷寒凉的饮食,平时不要穿太多的衣服,要带孩子适当的外出运动,如果三服药之后孩子的脾胃恢复,饭量开始明显增加了,就不要来了,不然可以还再来。就这样不出意料之外,三服药之后病人的母亲来电话说 胃口开了,爱吃饭了,但是还是咳嗽,好像是轻点了,老牛就说不用来了,小孩子只要胃气恢复,那就没问题了,其他伴随症慢慢都会好的。后来这个孩子一旦又感冒发烧就会来老牛这里吃中药,而且还带来了不少幼儿园其他的孩子家长来。
其实这个母亲是和孩子一起走上一条恶性循环的路子,而这个恶性循环可能会一直持续到开春时节,等到天地阳气来复,才能借助那股春生之气慢慢自己好起来,就算这样也需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不能再大量的吊水用抗生素、激素了。在这样下去会给孩子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幸运的是这个孩子是个正气充足的正常孩子,正气足以抗击这种持续的伤害,没有造成严重的其他病变。假如是一个天生有某某器官发育不完全的孩子(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为他们的器官还没有发育完善,而且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不知道那里就有一个大的漏洞暴露出来,邪气往往是专门找那个最薄弱的环节侵犯人体,造成一些可怕的后遗症,比如小儿糖尿病,小儿白血病,过敏性紫癜,小儿哮喘,癫痫,甚至是一些药源性的失明,失聪,脑损伤等等各种奇奇怪怪的疾病都是和过用抗生素激素有关。在中国现在的医疗体系下,上述这些疾病一旦得上了就意味着,一生痛苦,甚至家破人亡。这样的例子在我们周围,简直是不胜枚举啊。
这样说来,老牛不厌其烦重复的重视太阳表实证的意义有多深刻。不要怪老牛啰嗦,实在是看到太多人间悲剧的发生,因为一些不必要的误治坏病造成的重大疾病,你要是仔细去寻根都是会找到最原始的那个点,而在这个点上做文章是最有价值的,做好了不但能保护人民的身体,还能为国家节约大量的资源,真可谓是功在千秋的意见好事啊。这就是老牛最重视的那个点的价值,但愿有共识者,知己之士能和老牛一起努力,一起来推广那个“伤寒大义”来尽力的扭转这种极端不正常的社会现象。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11 09:19:25
太阳表虚桂枝汤
聊完了太阳表实证,就必然要聊太阳表虚证。桂枝汤号称天下第一汤,也叫阳旦汤,可是这个阳旦汤的名字就会把一大群人不明真相的初学者给带到阴沟里去了。顾名思义阳旦汤里面有个阳,这个汤就是补阳的。传统中医的概念就是这样轻易的被曲解了。老牛认为,桂枝汤就是治疗阳中之阴的滋阴类方,是相对于麻黄汤而言的,麻黄汤是补阳中之阳而治疗阳中之阳病的。桂枝汤治疗太阳表虚中风(风为阳邪,伤人阴气)阴证的。阳旦汤的意义不在于那个名词“阳”字,而在于那个动词“旦”的意义,世间万物,阳生于阴,阴生于阳,桂枝汤是生阳的那个开始,就是阳生于阴这个过程的开始,就叫阳旦汤。
上文老牛也和大家聊过中医的阴阳观,阴阳观绝对不是一些人认为的那种简单的二分法,不是阴就是阳的二分法,这是对阴阳观的最大的曲解。我们认真看道家八卦图中间的那个阴阳鱼,那种时时刻刻在变化的“过程”,相互转化的阴阳才是真正的阴阳。因为大自然时刻都在变化的,没有一秒是停息的。正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话真的正好阐释大自然的这种一往无前,视万物同仁的气势,它不会因为你所做的任何一件,你所认为的大事儿而放慢脚步。古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其实是最严谨科学的,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一群古人都是一帮子迷信家。
重视阴阳观是一种时刻变化的态势,阳旦汤的意义就显而易见了,那就是滋太阳之阴就是在治疗太阳病这个“阳病”,而且是治疗太阳病之始。我们都有感冒的体会经验,最开始也许就是伤风流鼻涕,如果是阳盛之人,正气盛足,经太阳经入表的风邪无法传经入里,在经历过一个七日周期之后甚至会自己痊愈,这样的人用桂枝汤的价值在于,可以不用非得历经那七日传变的周期,而及时的阻断病程,把风邪驱逐出表而愈病。在桂枝汤的使用禁忌中仲景先师要求我们要喝热稀粥以助药力,就通过热稀粥的谷气来激发人体的胃气(胃气就等于卫气),还要求遍身哲哲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只有微似有汗出的这种状态下风邪才能被有效的驱除,如果达到如水流离的状态那就过犹不及了而更伤阳气了。这里老牛要强调的是阳气而不是阴气,许多初学者认为大汗能伤人阴气,这是一种错误的误解。大汗是伤的三阳经之太阳经的阳气。就是卫外的卫阳之气。
我们看桂枝汤的组方;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在此方中桂枝色紫、味辛、性温,芍药味酸、性平,炙甘草色黄、味甘。性平,生姜色黄,味辛、性温,大枣色外红内黄、味甘,性平,再加上那一碗热稀粥性热、味平。有习惯于从四气五味入手研究中药方剂的朋友可以看到一个规律,从这首桂枝汤的组合和计量的差异上面能看出,明显是以酸甘化阴,色黄入中,激发胃气的力量为主,兼顾辛甘化阳,升发底阳为辅,正好切合补足中焦,滋阴润燥,激发阳性的目的。而且基本算是一首食药同补的方子,看似很普通而且简单,如果用老牛一直推崇的道家思惟方式来看,简单之中见神奇,从将来可能引起的风邪入里,更伤脏腑的不良后果来看,在治未病的初期阶段,就轻轻松松的把后面所有的隐忧都化解掉,这才算是高手中的高手行为吧。
桂枝汤的这种使用及时就能够,及时切断病邪传变的功效,具有广泛的使用范围,在现实的使用过程中,老牛发现,桂枝汤特别适合一些青壮年人使用,而且是更多的适合的一些年轻妇女同志使用。青壮年人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身体阳气隆盛,中焦脾胃气机升降无碍,正气不衰是根本,所以三阳病才有诊断依据。三阴病和三阳病最大的一点区别就是如何判断这个人的正气是否充足,因为充足的正气才有把疾病抗邪在表的基础,才能具有把抗击贼邪的战场摆在三阳经层面解决的基础。正气化生(关乎脾胃才是关键)一旦开始出问题,人体的正气不足以在三阳经表解决战斗,病邪就会循经入里(入里的路径有很多,但是大门大部分都是太阳经。)病入三阴生死各半了,那就要用治疗慢性疾病的方法了,老牛在下文会专门的谈到关于三阴慢性病的治则。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11 09:19:25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中国人做事有一个大原则,那就是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起自于《易经》的价值观,就是做事但求“无咎”的价值观。《易经》正文卦辞中据老牛看来,提到的无咎二字是最多的。无咎顾名思义就是没有后遗症的意思。现实中人们做事都是秉着自己性子来,要做到事事没有后遗症那是多么的难啊。
做事情至于能不能把事情做到成功,那是跟时间方位交叉影响之下的气运机缘有关的,成功说实话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连孔子都说过类似的话,如果能让我富贵,我就积极去追求。成功不是完全靠追求就一定能得来的。如果可以的话,那么这世上人人都可以成功,这现实吗?
做事情除去那稀罕少数的成功之外,那么做任何事情能做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无咎结果,人们为人处世能秉持这一点,往往是最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桂枝汤在看似简单甚至是食疗的前提下最能体现这种价值观。能及时截断病程最好,这就算成功了。没有做到这个成功,最终邪气还是传经入里了,不要都怪医生的治疗不利。我们该问问自己是不是没有遵医嘱做到服汤后的善后。对于一些本身脾胃虚弱的太阳中风证患者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养慎的观念最重要。现实中有很多人稍微身体舒服一点了就不知养慎,轻易受邪,而造成重(读虫)感风寒,这样的例子多了去了。起码喝下去桂枝汤是在顾护胃气吧、保护好胃气这才是但求无过的价值。
我们都知道中国人有一个习惯,那就是给淋雨受凉的病人先熬一碗姜糖水喝,说实话能有条件抓一把桂枝、芍药、大枣一起熬岂不是更好,但是中国人是绝不会那么死板的(西方思维是一定要搞齐了以后一起熬才算桂枝汤吧)。还有大家都可能有体会,在比较寒冷的日子里,下班回家的路上在饥寒交迫中,这个人就会手脚冰凉浑身难受,可是回到家里热稀粥一碗下肚之后,这个人立马浑身发热手脚温暖起来,这难道不是桂枝汤服药用佐服热稀粥的价值体现?还是老牛开篇就提倡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心态,这样有效的,这样适合人人的无咎桂枝汤,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药食同源指导思想,更能体现桂枝汤的高尚价值。这和麻黄汤的大刀阔斧,摧城拔寨的气度,正好是一对阴阳。
还好仲景先师那个时代没有“麻桂入口阳盛则毙”师训大棒子,不然你怎么解释:“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这样的条文。假如这样的症状出现都没有中医敢用桂枝了,中医就真的完蛋了。这样耳朵症状组合出现说明,这不是阳盛而是太阳经气不足的病态之下的阴虚证。但是太阳表虚桂枝汤证,符合上述的症状组合下用麻黄汤,使得病人汗出亡阳才具有毙命的危险。是纯经方中医,一切都要看当下医生刻诊辩证来指导用方。当然桂枝汤类变方在伤寒论中就有二十一首之多,老牛始终有一个观点,就算是滋阴也是张仲景的伤寒方滋阴最厉害,桂枝汤就是天下第一滋阴类方。
老牛再次简单的举了太阳伤寒表实证和太阳伤寒表虚证的例子,拿一个经方中医最常用的麻黄桂枝类方来做个例子,以求抛砖引玉,来着重说明太阳病的重要性,不能当成一个小感冒来对待。伤寒大义的第一要义,守护好人的身体第一关,让人体抗邪的卫气能顺利在太阳层面起作用,爱护它,重视它,滋养它,巩固它,这对于小到一个人的一生健康有价值,也更能扭转整个社会的养生保健歪风。面对那市面上风风火火的各种养生风潮,这样那样神奇的药物,都不如老牛提倡的这个伤寒表征的伤寒大义重要。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11 09:19:25
补肾要找太阳经和少阴经
提到六经太阳经病就不能不提三阴经的少阴经病,我们都知道在六经体系里面,太阳少阴是互为表里经、夫妻经的,在这里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像你要见你科长送点中秋节的礼物,肯定科长不会伸手拿的,这是官场的第一课,那就是科长说要就是不要,说不要就是要。科长不要怎么办?不送点礼往后的日子一定不好过,怎么办?那就曲线救国,去找科长他老婆,往往问题就解决了,女人就不必要搞这些花招了嘛,想收就收下了,收下了说明还看得起你。
中国人热衷补肾,可是一个有经验的中医就会知道肾其实不是说补就能补的,中医当今流行的补肾其实是在滋肾水,针对的是肾阴而已,就像我们市面上常见的“六味地黄丸”,这首方子其实根本就是后人对伤寒方的发挥,就算是有作用也是单方面的一条腿走路。也不光是这一首,大部分时方都是伤寒经方的发挥,就算有些时方没有一味伤寒常用药,往往其组方原则也是经方。六味这首方子其实是宋代儿科医家钱乙,撰《小儿药证直诀》中的一个方子。这个方子的流行其实很能说明中医已经失传了,医生们都嘴上说要临证首辨阴阳,但是真正做到的没有几个人。临证要先审视病人的阴阳态势 ,同样一个证 ,不可能男女老少强弱都一个方法吧,可是这首“伟大的六味地黄丸”就做到了全国上下老少皆宜的地步。电视广告也整天在忽悠着人们补肾要吃XX牌六味地黄丸。一条腿的中医,这就是老百姓心中的中医,那真是相当的变态的中医啊,让真正的纯中医经方中医欲哭无泪的中医。
流行的都有问题,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中国人的肾怎么补,这个严肃的问题显然不是靠六味地黄丸就能解决的吧。真正的“补”要从少阴心肾和太阳膀胱小肠经之间的关系上来进行。如果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少阴心肾经是根本不能直接补的,我们中国人常说的补,其实也仅仅是在道世界上,追求节制养慎的补而已。
先天心肾藏精神,这个精神是先天之本,父精母血结合的那一瞬间就具有的先天注入的能量,这个能量其实也是不能描述的概念,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道家天人相应观来解释这个问题,道家认为人体小宇宙,一个人体就是一个世界,那么宇宙诞生的那一刻和人类卵精相合的那一刻是一样的道理,不管是宇宙几十上千亿年的发展存在时间,其实和一个人百年不到的生存时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和人类一样宇宙在产生的那一刻就开始成长壮大,将来也必然盛极而衰老死亡。这其中我们中医更应该关心的,是产生和影响这个过程的力量是什么?这个力量老牛个人认为就是心肾藏精神的先天之力,这个力量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天之本”。这个力量可以维持我们一生的使用,在极端状态下还能救命。可是怎么认识对待这个重要的先天之本哪?
先天之本不可求
先天之本到底可不可以补?回答这一问题老牛可以先反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是不是秦始皇,像人家那样可以有能力举一国之力来求长生不死?如果没有的话那就好办了,秦始皇再怎么努力,最终他还是在陵墓里发臭腐烂,这就是天道。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都是一样的人,那么把那个先天之本消耗完毕了,那就是应该死去,甚至就连我们生存的宇宙地球都一样会死去,这是万事万物遵循的恒律,所以说人的先天之本不可求。不要迷信长生不死,这也是道家的一种宗教色彩,是超过了那个度的极端状态,老牛虽说认同而遵循道家哲学,但是更反对夸大道家的宗教化色彩。
人在其他方面都可以追求取舍,唯有先天心肾所藏藏精神是只能消耗,不能填补的,老牛认为,要想活的长,活的好,唯有一条“开源节流”,面对那一定量的先天之本,自小微处重视起来,节约着花,致中和着用,就会够用的。但是这样说有的人就会感觉到失望,我们既然不可求,那么总不能束手待毙吧?对,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先天心神是可以调理的,通过人为的手段调整心肾达到正常的状态,这就是“补肾养心”的最高境界了,这才是中医最终的追求。要达到调整扭曲病态的先天心肾,那就得从少阴经的表里经,太阳经层面去做。
其实不光少阴经如此,三阴经都一样,阴性是收藏在内,而我们往往只能通过调理阳经病态症状,来达到调理三阴经病的目的,这就是为何在三阴经病条文中看到的伤寒经方,往往还都是一些三阳经病见到的方子,大部分的医家用错简这样的观念,来对待一些在三阴经条文中出现的这些方剂,其实他们是没有搞清楚这个道理的。人体脏腑,阴脏属本主里,阳腑属阳主外,我们中医不主张打开人的身体,只能从外在的症状来用力,就是说只能通过人体经络的内连脏腑的功能,在阳脏主外的基础上入手、做追求,来达到由表及本的目的。不信你看我们中医使用的所有手段都是,推拿按跷、针灸拔罐、膏摩汤粉都是作用在阳腑之上,没有一种手段是直接作用在阴脏上的,这个道理就是如此。
由此看来,困扰大家的伤寒六经体系和内经六经体系其实本来就是一回事,只不过内经体系是直白的告诉你经络的巡行,内经体系是主管器世界的说教教化功能,属阳。而伤寒六经体系是避免说教直陈现实的,对道世界的展示,属阴。说是展示很重要,每句伤寒条文都是一个像,像就是用来给人看的,不具有令人厌烦说教功能,这就是老牛推崇的伤寒大义。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11 09:19:25
少阴多死症
既然谈到少阴经,那就不得不提伤寒论少阴经病的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是也”。这种简洁的定义看似很简单,其实涵意很深。有人会说,算了吧老牛,别吓唬人了,不就是脉细微无力,白天打盹想睡觉吗?这就是三阴病的少阴病吗?这样的病人现实中大把大把的存在。这问题反问的好啊,的确如此,现实中很多人就是这种情况,脉不管沉浮都细小微弱的几乎找不到,中午下午不睡个个把钟头不行,一早起来甚至是一天都哈欠连天的,这不是很常见吗?假如你仔细阅读过老牛上文提到的,怎么学伤寒,要求听话的章节,你就不会有这样的疑问了。这一点恰恰说明就是这么回事,只要是出现这种状态的就是少阴病患者,现实中的确很多人就是少阴病患者,三阴病中死症最多的一经病。
“但欲寐”这个少阴经病特有的证是很多人最容易忽视的,因为这似乎变成了一种中国人养生常见的形式,似乎就该如此,午休一下难道有问题吗?这个问题其实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个正常人其实是不需要午睡的。面对一些现代养生学的价值观,老牛始终是抱有存疑的态度的,特别是关于这个午休的概念,休息不是睡觉,人们的确需要在中午这个一阴生的时刻适当的养一下阴,但是这个养阴不能是以睡眠来代替的。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闭目养神”,要知道人的眼睛是消耗人体气血最大的器官之一,我们看红外摄像机的图像就会发现,人的眼睛周围是亮度最高的位置,也就是说人的眼睛需要消耗大量的阴血来供给才能睁开来,这是因为肝藏血,开窍于目,早晨起床张不开眼睛是为什么?就是因为那个“阳出阴则寤”的过程还没有达到,肝阳没有生发起来,肝阳没有生发,阴血没有阳气带动升发不起来,眼睛这个器官还不能用。但是过一会吃饭运动之后,慢慢就会好起来。所以说午休只需要闭目养神就可以做到,因为闭目养神就是养的那个阴血。闭目就是节约了这个阴血,保证在下午属阴的这段时间能有大量的阴血来用。
乙癸同源,肾精不能滋养肝阳,水不涵木,肝血一定供给有问题,这还是先避开没谈肝血本身的亏虚,假如本身肝血就亏虚在先,那么就算是肝阳生发起来,没有足够的阴血来供应,那个生发起来的肝阳就属于亢阳,也是无根之阳,是虚阳浮越之阳。可见中医刻诊病患身体脏腑气血阴阳态势,本身就是一个很繁琐而微妙的课题,只有正确的诊断辩证才能走下一步,正确的遣方用药。
人在中午其实根本就不需要睡眠,你只要能闭目精心下来一段时间,至少需要二十三十分钟的样子就足够了,你再睁开来眼睛就会感觉神清气爽,精力充沛,当然这是有一个前提,这是个正常人,不是一个少阴病患者。假如是一个少阴病患者的话这种养神必然会转化成睡眠,严重的少阴病病人甚至在不可思议的状态下都能睡得着。养神一旦转化生成睡眠,再醒来反而会感觉到很疲乏难醒,那是因为睡眠是阳气收敛起来,阳入阴则寐了,完全不是养阴了,而是变成养阳了,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因为白天就是阳气为用的时间段,这时候把阳气收回去怎么保证工作学习?
我们看白天是人体阳气在外、在卫的时间,这就是白天养阴、夜晚养阳的道理。人只要是夜晚睡眠质量好,那个阳就养足了,足够白天一天使用。根据老牛的经验,这些但欲寐的人,其实很大一部分都是夜晚睡眠不佳造成的,而夜晚睡眠不佳是现代人一个挥之不去的阴霾,这是现代人健康的最大障碍。老牛说这是最大障碍一点都不是夸张夸大其词,因为睡眠不光关乎少阴心肾,同样也关乎中焦脾胃,又和太阴阳明经的关系更深刻。所以说老牛个人是最重视病人的食纳睡眠好坏的,因为从此可以判断一个人身体正常与否,只要是吃饭睡眠出现问题了,那就一定要防微杜渐,不要忽视最小的开始。这才是养生之妙要所在,也只是中医上医治未病的起点。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11 09:19:25
宰予昼寝的启示
老牛谈到这里也许有的朋友还是不能完全理会。老牛举一个例子吧。《论语?公治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这段经文大部分的注解都是说,孔子认为一寸光阴一寸金,宰予白天睡觉就是浪费时间和光阴,孔子面对这样的不屑之徒还能说他点什么哪?为此孔子才行此大怒。可是老牛不这样简单的认为,如果真的是因为这一点表面现象的话,孔子根本就没有必要生这么大的气,说这么狠的狠话。因为孔子看到宰予昼寝这个现象之后,说了后面的一段话;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宇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这说明这种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可是为何这个宰予老是爱白天睡觉,这是在和孔子师傅公开做对,气死老师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我们设身处地的替宰予想一想,大家有没有看书听课打瞌睡到不能自拔的体验?我想上过学的都有体会的。在春秋时期,人们基本都是尊天时而动的,大部分人都能做到作息规律,早睡早起精神饱满。古代劳动人民真的没有夜生活的习惯,一是因为夜生活需要燃料照明,这是需要花钱的,在没有电视电脑的时代,太阳落山就睡觉是最现实最实际的选择,有什么活动就在第一缕太阳光照来的时候,赶紧起来干就是了。但是古代王公贵族们的夜生活可不敢说没有,在没有经济条件的限制之下,那些有钱人的夜生活一定也是很丰富的(在殷商时代商纣王就玩酒池肉林的游戏,那一定是争分夺秒的去享乐而不舍昼夜了)。
老牛所始终推崇而不得的,就是这种古代劳动人民遵天之道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下,人体的脏腑经络各司其令,气血阴阳升降出入元贞通畅,正可谓人于天地参的境界。起码在身体条件上比我们现代人也健康的多。可是宰予在白天睡觉,还是一次一次的被老师发现而屡教不改,这种情况下,也许一是因为宰予身体出现的了问题,造成了和崔永元一样的困扰,失眠抑郁,造成白天嗜睡,这个原因也不是不可能,有没有我们无从得知。可是就算是这个原因成立,毕竟是因为身体上的疾病状态,我想孔子是不会生那么大的气的。也许第二个原因宰予就是那个羡慕贵族生活,夜夜笙歌的,羡慕贵族生活而效仿,天天心猿意马、浮想联翩而不能自拔。孔夫子洞察了这宰予的这个倾向,对宰予提出了训诫,虽说宰予口头上一次一次跟老师表白过一定改正,但是那个诱惑始终让他屡次重复犯错,以至于说了不做做了不说,这就属于意识形态上的顽固不化了,这才引起了老师的震怒。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一个深谙《易经》的高人,《易经》没有孔子撰的十翼,《易经》也不会有今天群经之首的地位的。那么我们谁敢说孔子不是一个中医?孔子是最有条件做一个中医的,他可以说是全面的掌握了春秋之前所有经典书籍的专家啊。在那个医易同源的时代这本身就不是不可能的,虽说孔子是一个教育集团的老总,不用做专职医生,但是他完全具有一个高级中医的哲学素养,上医治国效仿商尹也许本身就是孔子的人生追求。这种医学素养告诉孔子,生理的疾病是可以调理治愈的,个人心理上的修为是医生不能掌控的。那么孔子在看待宰予的这种行为的时候就不会看的那么简单,一个人心理上纵情恣欲在先了,他的身体以及他的行为,都会是走向一种放纵和堕落的趋势,一种恶性循环的趋势,这种趋势是能毁掉一个人一生的,这一点在我们当今世界上青年人的身上也许更有实践指导价值,年轻人晚上不睡觉,白天不起床都成为一种时髦了,要是孔子活在今天也会被活活气死,那就不是一个三千弟子中的个例了。
面对宰予昼寝,孔子爱之愈深恨之愈切,在对宰予希望和失望的巨大反差之下,孔子的震怒和放狠话也就可以理解了。因为老牛认同一个一贯的观念,这个世上就没有不治之病,只有不治之人,那些所谓的不治之人,在老牛这个伤寒经方派中医看来,一定先是一个少阴病患者“脉微细,但欲寐”的状态,以治未病的指导思想,从这个观念入手,对我们现代人的健康也是具有启发意义的。
宰予的这个心理和生理的问题其实就是少阴经的问题,几乎所有的少阴病患者都有类似的经历。不知持满,纵欲享乐,争权夺利,求之不得,思虑过盛是这些人的病根,除了时代造成的心理压力之外,个人修养的缺失也是少阴病横行的主要因素。现实中我们见到很多中青年人的猝死,特别是一些比较高端的人猝死,这些人都是少阴病患者,面对这些人的英年早逝,我们不能都把责任推到社会的生存压力上面来。重视心藏神的养心神,重视肾藏精的护肾精的健康理念,是传统中医文化对每个中国人的最大贡献。老牛说了这么多其实也就是想引起一部分,身在其中痴迷之人的重视。别傻到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放弃自己最重要的东西。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11 09:19:25
治病先养心
少阴心肾的重要性,首先是在《黄帝内经》素问第八篇,灵兰秘典论中提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这段经文着重提示了心藏神的重要性,对于一个人来说,只要是心君不乱在先,就算是其他脏腑有暂时的问题,也是在心君的震慑和掌控之下的,都不会出现严重的后果。心神要想保持不乱要靠肾精的清济来保持清醒的,心肾阴阳交济而作泰卦状,乃是一个平人气象的关键所在。少阴经属阴,阳为阴主,阴为阳宅,少阴心肾之本却是一个人立命之本,和后天之本脾胃共同来起作用才是长生久安的良性循环。
少阴经病多死症,虽说伤寒论中的死不是马上就毙命的概念。但是起码说明这种态势的是一种赴死的过程,不扭转和逆转过来是肯定不行的,这种逆转就体现在伤寒四逆汤的价值上,在伤寒论中仲景先师甚至把一系列的四逆汤化裁方剂统称为“四逆辈”,这个四逆辈是三阴经的主方。四肢厥逆就是四逆,人一旦到了四肢厥逆的地步真的就是生死各半了,四肢厥逆是一种比手脚冰凉更进一步的状态,真正到了四逆至膝的严重时候,人的手脚反而会开始发热,但是这种发热是一种虚热,是一种格阳在外的严重病态。四肢乃人体之枝节,是所有阳经交接的地界,本该是阳气为用最盛的地方。我们可以对比看一个小孩子的四肢,小孩子是阳气潜藏使用最好的状态,这种阳气收藏致密而厚积薄发的状态是道家养生最高之境界。在这种状态下四肢阳气交接顺畅,小孩子的四肢就超级灵活而多动,小孩子放着正道坦途不走而愿意上房走墙、攀援跳跃,就是一种阳气盛多为用的良好状态,这种状态所表现出手脚湿温却是小孩特有的,我们都说有些小伙子脚臭,其实就是这种湿温的阳盛状态的最好表现,臭说明是阳气是足的管道是通的。如果反过来我们再看一个垂暮老人,除了颤颤巍巍走路蹒跚之外,手里拿着拐杖还是步履艰涩缓慢,这是因为人体阳气日渐式衰,不能有效的控制四肢的运动,到了四逆证严重的时候,这样的老人手脚居然也是热的,但是这种热却是干热虚热,被阴寒格拒在外的虚阳所致,这就和小孩子的湿热是完全两回事,所以老人的脚是极少有脚臭的。四逆证的出现是人衰老的开始,民间的俗话“人老腿先老”也是这个意思。四逆证病人会感觉这一股凉气开始沿着手脚逆着往上走,最终凉到膝关节和肘关节,这个人的一身之阳气可以说到达了最低限度了,简单地说,就是不够用节约到家了的一种状态,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再下去就要死人了,必须逆转过来,这也是四逆辈的价值所在。
这种渐进的四逆状态是可以在最开始出现的时候及时救治的,越是程度加深越是难以逆转。四逆汤是一种三阴病的主方,开始大量的使用了,说明已经到了严重的地步了,需要四逆汤这样的辛甘化阳的重剂来挽回了,但是在三阴病在生死各半的前提下,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意义就会大减。有的火神派中医给病人大量的使用,但是似乎越用越不显效了。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最有价值的不是四逆汤证,而是关乎少阳经的夫妻经,太阳经的苓桂汤证,老牛在此铺垫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为了引申出来如何调理心肾少阴经证,必求于太阳经证,这也就是阳中求阴的道理。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11 09:19:25
苓桂剂的的价值
在伤寒经方中,有一类方剂容易被忽视,那就是苓桂剂,因为苓桂剂看似漫不经心,组方无力,用起来不过瘾,不够显示出医生的“本领”,还是那个伤寒大义的原则,简单中才能见到神奇。老牛认为却是可以治大病的。在伤寒论中,苓桂剂的代表有苓桂甘汤,苓桂姜甘汤,苓桂枣甘汤,五苓散,猪苓汤,真武汤,茯苓四逆汤这一系列的汤剂,我们仔细阅读条文就会发现这些条文都是针对太少两感阴虚津液不化的专用方剂,何谓太少两感?就是三阴病人的感邪一种常见的状态,还有一种太少两感阳虚证,其适应方剂就是大名鼎鼎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与之相对应的这苓桂剂,是治疗太少两感阴虚证的。
在苓桂剂中最常见的就是苓桂术甘汤和真武汤,严格的说他们都是一类方剂,都是苓桂剂的化裁使用。就拿最具代表性的苓桂术甘汤来看,茯苓(四两)桂枝(去皮,三两)白术、甘草(炙,各二两)从组方来看,君药茯苓色白味淡性平,桂枝色紫味辛性温,白术色白味苦性温,炙甘草色黄味甘性平,这首方子的组方明显是茯苓白术色白入肺布撒津液、淡渗水湿、结合苦坚入肾为主,辛甘微发肝阳为辅,用以针对体内金水不生,阳虚水泛,水饮不化,携气上冲,津液匮乏而造成的眩晕症。真武汤于与苓桂术甘汤的主要区别在于,真武去甘草易芍药附子,明显是针对肾阳不足造成的气化不利的津液匮乏急症,而苓桂术甘汤是针对阳虚水泛的津液匮乏的缓症。
我们中医治病正是依靠药物的寒热温凉平的属性来治病的,但是现代中医派别林立,尤以温病派和火神派比较靠近两端,温病派偏爱苦寒而忽视辛凉,火神派重用大热而忽视温平,偏爱大寒大热之药治病,就有种心急气躁的感觉,温病派满眼皆是火,恨不得所有的苦寒之药排队去和那火热之疾厮杀。而火神派满眼都是寒冰冻结,非烈日不能融冰当前,靠一味增加大热之药的剂量,来应不甚理想的疗效。两者都有特色和适应症,但是都有失偏颇不够全面。如果你让他们用一些性平味淡的方剂药物,反而他们心里就会有一种不够给力的感觉。这其实也是一个极大的误区,中医是一门接受时刻实践检验的学问,容不得半点人为的意淫。
《中庸》曰;“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句经文不是针对中医学指导的,但是老牛却认为很有价值,很有现实意义,特别是中医内部派别之争,人们总是爱把事情做到极端,中医这门学问的关键字在于一个中字。孔子都说过;“人皆日:‘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人们都说我知道这个道理,选择中庸,人们往往就连一个月都坚持不了,就把这个中庸之道给丢到爪哇国了。同样我们中医治病也是如此,各个都爱显摆自己的用多少味“良药”,显摆自己的方子多么华丽而多面,显摆自己用药多大的量,要不就多小的量,都在展示自己的极端,可见这些医生要的是轰动效应,就是不去替病人想想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苓桂剂看似平平,可是老牛却视之如珍宝,因为苓桂剂是很多慢性疾病的唯一克星,只有苓桂剂才能达到治愈慢性病的目的。苓桂剂正好和麻黄汤剂形成一种缓急搭配,全面掌握这两种方剂,是成为一个合格的经方纯中医的前提。因为只有麻黄类方才能帮助医生,面对急症能做到效如浮鼓、拔刺血污、覆杯则愈。只有苓桂剂才能帮助医生,面对各种疑难杂症,慢性消耗性疾病做到标本兼治、疗效显著。当然还有一类伤寒方剂比如大陷胸汤,抵当汤丸,十枣汤,三物白散一类的大毒重剂,这也是中医临阵愈病立效的法宝,都是属于中医武林中的秘籍的范畴。可是老牛说句实话,这种武林秘籍在当下的中国已经没有多少用武之地了,这在当下西医占主流地位的情况下,怎么样做到对重症治疗的免责,这种免责系统就成了一个重要的前提问了,毕竟要面对本就是半死半生之间的死亡责任,中医基本都是有口难辩的。但是我们中医可以自己掌握这一类方剂的使用,在自己亲人家属的身上可以践行,但是这样的重症病人一般不会轻易选择中医,因为这些药物方剂的使用,需要病人家属对医生有绝对的信任感。另外大毒重剂的使用需要高超的实践经验做前提,所以老牛就不去做过多的评说,以免造成一些不明真相的,鹦鹉学舌之人的,不负责任的乱用。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11 09:19:25
气能生精
苓桂剂的使用与否,要看这个医生对于人体津液这个概念的认识,正如胡希恕老前辈说过的话,他认为伤寒论中津液就代表着阳气,这话很多人不会一下子搞清楚,其实只有深谙内经理论才能完全理解这样的话。不少高明的医生,他们都同意一件事情,就是:“气能生水,阳能生阴,神能生精”。在人的体内有许多我们现在还不能探明的转化机制,“气能生精”就是其中的一个转换。如果你阳气足够的话,会生出精来。“精”就是中医补肾最高层级的追求,所以我们要从“气能生水”开始。但是这个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水,而是气化了之后能被人体真正的利用的水,其实就是津液的概念。什么才是真正的补阳?满足人体化津液的能力,人体有足够的津液,这是阳气作用的唯一媒介,这也就是阴为阳宅、阴中求阳的道理,只不过需要拐一两个小弯来思考取得。
相反的,如果你在阴阳两虚的时候只一味补阴的话,本就是阳虚阴盛的体内环境,再去补阴,你根本没有足够阳可以拖得动它,就变成越来越阴,终于变成死阴,盘踞中宫坐实了的阴实状态。那么人体的阳气就只能被格拒浮越在外为用了,这时候的人恰恰是表现出一派热像,但是那这个热根本就不是起于中焦的实热,而是浮越在外的虚热而已。这也就是说重症病人不要开始就轻易大量滋阴填补类的原因,必须在医生审时度势的刻诊下,先回阳再滋补,然后再不断的重复修正这种阴阳同调的态势。怎么回阳这就是牵扯到对苓桂剂的使用了。
要想治好病,就像要做成一件大事一样,人们都知道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大家都期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效果,现实却是相反的,人们越是急于求成其结果往往越是不利。要怎么样达到最完美的效果?那老牛还是要搬出看家宝,道家哲学来指导实践。那就是《道德经》中“曲则全”的思想,理想状态下是直线距离最近,而现实道路一定是曲折的,甚至是为了求全功,而必须要先走一段弯路,那就是苓桂剂在针对慢性消耗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面对现实中已经出现的伤阴症状,比如病人汗出烦躁,口渴欲饮,小便频数,恰恰是符合伤寒五苓散水停膀胱、气化失司证,有的医生会说五苓散几乎全都是一些淡渗水湿的药物的组合,本就津液匮乏了,你还继续淡渗病人的水湿,这样岂不是更加加重了病人津液亏虚的现状?老牛举这个例子是因为现实中大量的中医医生根本无法理解这一层。这些中医只会辩证辨认为,这种口渴烦热属于毒火炙热、灼伤津液、膀胱热闭、小便不利证,在这种辩证指导下,一系列的滋阴灭火、消炎败毒、苦寒败胃的药物就开出来了。要不是伤寒论条文在那里摆着,凭借伤寒论的名气,这些中医是无论如何想不到要用茯苓、桂枝、泽泻、猪苓、白术这一排淡渗水湿的药物组合来治疗口渴欲饮的,因为这不符合“常理”不符合逻辑,可是这个常理这个逻辑是西方思维模式下的,不是一个高明的中医的常理和逻辑。有意思的是现实必须这样治疗才能标本兼治。这其实是一种曲线救国的思路,曲则全的思路,只有具有拐一下弯的思维能力才适合做中医。你把人体看做一个人,这个人其实也不接受那种横冲直撞不讲道理的,不是大热就是大寒的直截了当的治疗方法,特别是一些久病难治的慢性疾病,想要治疗这些缠绵久病、旧疾沉疴,就必须讲究一下策略,上医治国嘛。
老牛再次重复一遍,免得有人会误解,老牛是不反对大寒大热治病的,该直截了当的时候你还犹豫不决,这本身就是辩证不清、贻误战机的庸医行为。利用大寒大热治病也是仲景先师最拿手的、最厉害的,古往今来只能说是无人能出其右者了。要尊仲师师训,做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一门很微妙玄奥的学问,不是一般人想象的那样背背条文读读本草就能做到的。中医是一门“中人以上,可以语上”的学问。一个好中医必须有一定层次的哲学修养,都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做苍生大医、精诚大医的中医不是好中医嘛。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11 09:19:25
@汉水之畔1991 37楼 2013-04-02 12:48:55
本人一介西医学生,也听过几节中医課,有些想法吧。关于楼主对西医的认识,在我看来,纯粹是一个外行人在那里想当然地发表议论。西医的发展有着严密的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作为支撑,楼主只知道西医有哪些副作用,但不知道西医治好了多少人,再说就算有副作用,但也总比没命了强。
至于中医,我相信中医,但不迷信中医。我认同楼主关于中医的许多说法,我觉得中医不仅是医人,更是讲求天人之道。试想自古中医之大......
-----------------------------
朋友,西医已经掌握了所有的解释权和话语权,这才是老牛最想指出的一点啊。至于你说什么西医起码比没命强。很遗憾您还是一个“科学教徒”。
可是你想过人们到底是怎么样才没命的吗?就是因为看到现实中太多太多无知而无畏的百姓排着队义无反顾的走进西医院的大门,去接受那个人财两空的结果,所以老牛才下定决心一定要写这样一本书,告诉大家什么是纯中医真中医,倡导“伤寒大义”的价值观,希望以此来矫枉一下西医主导的现状,也许矫枉过正了,但是当今社会需要这一股子力量。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11 09:19:25
@西革党教父 45楼 2013-04-03 15:58:34
阴阳之道的典型应用时现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面向对象分析其实是可以从五行和八卦上面分析的。抽象性和封装性就是阴阳。阴阳的封装就是辩证统一,四象是阴阳的一个抽象层,八卦是更高一层。任何一事物都是在封装和抽象的开阖间递归循环。这是一个由无量到无限的世界,求极限的过程就是求封装和抽象统一。人是一定抽象层上的人,世界是一定抽象层上的世界。量子力学的研究最后只能用阴阳来解释。========万物始于一。二以......
-----------------------------
@牛皮太郎 49楼 2013-04-03 19:40:10
不知老兄的理论来自何书?可否见告?
-----------------------------
为何问要出自何书?这都是老牛你独家的视角,都是老牛自己的东西啊!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11 09:19:25
@wzl96012 48楼 2013-04-03 19:09:23
你是中医还是摘录?

-----------------------------
百分百原创,何来摘录,这是老牛十年学医行医思考中医的成果啊!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11 09:19:25
西医在中国的问题不在于是不是真理,而在于几乎接近一种宗教了,没有几个人敢于怀疑它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在中国西医披着科学宗教的外套已经开始到达一种疯狂的地步了。君不见前一段时间一则趣闻,一个医院开业的横幅上明明写着“财源广进”四个大字嘛。
最近我们青岛市几家大的医院都在重建之中,老牛前天看到一所在建医院的大门高大辉煌如同庙堂一样,这让老牛感慨万千啊。大家不要带有任何政治有色眼镜去看待这个事实,人类历史上所有高大辉煌的建筑都是干什么用的,都是服务于宗教的,宗教说句难听的话就是给老百姓洗脑的。埃及的大金字塔,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西藏的佛教布达拉宫,共产党的人民大会堂,中国的西医医院的豪华气派的门诊大厅,老牛排列出这一排建筑适合用意?有点智慧的朋友就会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就是“不容置疑的权威性的庙堂建筑”。这样比喻如果你还不能理解老牛的话 ,那么真的老牛就无话可说了!
任何喜欢历史的朋友们可以去烦翻历史书,除了类似于范蠡经营货物而屡次发财,吕不韦经营帝王国家而达到人生辉煌,你翻翻中国的历史,有没有靠治病救人发财的,小说中的华佗给关公刮骨疗毒,那是百分百的义诊,面对几百两黄金的诊金人家微微一笑,婉言谢绝了说;“俺就是仰慕君侯的一个义字,莫名而来救治将军的”。这就是古代的中医,其实古代的中医根本就不叫“中医”,中医是现代人的叫法,古代的中医称作先生或者大夫,他们首先是个士大夫,是个可以为“大义”去死的士大夫,是一个想程婴那样,可以舍弃自己的孩子,背负千夫所指而苟且偷生养大自己“主公”的孩子的士人。一群有着这样的价值观的士大夫,他们治病你还能怀疑他们的动机吗?老牛个人认为只有这样的人你才能放心的吧自己的身体交给他。而不是交给一个蝇营狗苟的药商形象。这是中医的根,只有这样中医才有真正的“疗效”!这就是老牛的“伤寒大义”!这次俺是老牛质疑西医的地方。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时间:2021-03-11 09:19:25
人类历史上所有高大辉煌的建筑都是干什么用的,都是服务于宗教的,宗教说句难听的话就是给老百姓洗脑的。埃及的大金字塔,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西藏的佛教布达拉宫,共产党的人民大会堂,中国的西医医院的豪华气派的门诊大厅,老牛排列出这一排建筑是何用意?有点智慧的朋友就会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当代不容置疑的权威性的庙堂建筑”。但是这样的建筑都经不起历史的检验,几百几千年后都是垃圾废墟,用来给后人做警示参观用的。就像那个埃及的金字塔,我们今人是无论如何不能理解古代埃及人是多么心诚的向往之啊!花那么大的力气用尽了社会上所有的人力财力,仅仅是搭建一座毫无用处的建筑。这就是宗教邪教的力量。那么豪华的人民大会堂和辉煌的医院门诊大楼的结局会怎么样啊?

楼主:牛翁一安平泰

字数:290116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3-03-21 21:48:00

更新时间:2021-03-11 09:19:25

评论数:273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