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读小说

读小说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0-09-10 20:44:21
我不懂任何一门外语,所读的外国文学都是通过译本来读的,所以我对翻译家是崇敬的,并不轻易地评论他们之间的优劣。我认为只要是有追求的译者都是值得尊敬的,那怕在翻译的理解上、或翻译的实践上出现少量的错译和误译,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这世上本无完美无缺事情存在,说有那是骗人的,这是我活到现在所发现的最确凿无疑的认识。我所读的译本都是来自国内几个大的、以翻译外国文学为主的出版社,而译者大多数是公认的翻译家和译者,这多少能够保证我所读的散文与小说会存在什么致命的错误,这就足够了,毕竟我们不是搞研究,也不通过译文来学习外语。搞外国文学研究的懂外语是最起码的条件,这不在我所说的范围以内。
翻译的最高境界是严复所说的“信、达、雅”,这是所有译者毕生所遵行的圭臬;“信”为第一,没有“信”,那么翻译就没有必要了。对这三字的理解上的分歧,就形成了翻译理论上的两个观点:直译与意译。这是近代以来翻译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到头来也没争个输赢,但这也并不影响外国文学的翻译以喷井的态势迅猛地发展。鲁迅是推崇直译的,为了信他不惜牺牲通顺为代价,这也是不少同代人对他的翻译作品诟病的原因。傅雷是意译的代表,他曾提出了“神似说”,在翻译实践中也重神轻形。他认为东西方的思维方式、词类、句法结构、文法与习惯存在着巨大差异,要想传达出原作的神韵,决非拼凑原文的句法结构所能济事的。
一个不懂任何外语的读者来侈谈翻译,很多人会认为是件非常可笑的事情,但我却以为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对我们在阅读外语译本时是有帮助的,至少可以保持清醒的认识和判断,不会盲目的轻信。
阅读外国文学,最好是读原文,不懂应该去学,学习随时都不晚。学习首先是英文,英文毕竟是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如果英文程度不够,或是其他语言,最好多找几个译本参照来读。我这里指的读,是精读,是想从学到某些东西的阅读,一般的欣赏则没有这个必要。
我这里还是举莫泊桑小说《水上》的例子:
“他是个老资格的游艇家,但也是个常在水边,常在水里而奋不顾身的游艇家,他应当是在一只游艇上生的,并且也一定会在最后使用游艇时死去。”(李青崖译)
“他是一个老资格的划船爱好者,而且是一个狂热的划船爱好者,一年到头都在河边、一年到头都在河上、一年到头都在河里。他一定是降生在一条小船里,而且可以肯定他将来也一定会死在最后一次划船中。”(郝运译)
没有法语原文,仅从这段翻译来看,意思都大致不差,但语言风格却各不相同。李译有白话文早期的行文风格,令人想起沈从文的某些小说片断,有些生涩,但文艺性稍强。郝译是标准的现代白话文,清晰明白,但没有语言的美感,而且在写作中“一年到头都在河边、一年到头都在河上、一年到头都在河里”这种重复的单一的句式一般不会这么使用,太单调了些,虽然是想强调这个人常年都在河上活动。我怀疑这是原文直译。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0-09-10 20:44:21
国内陆续推出几位西方大作家的短篇小说全集、选集,我几乎都收齐了。有:《格雷厄姆短篇小说全集》《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冯内古特短篇小说全集》《毛姆短篇小说全集》《科塔萨尔短篇小说全集》《巴塞尔姆的60个故事》《巴塞尔姆的40个故事》《辛格选集》,还有门罗的所有短篇小说集。希望能够出威廉·特雷弗的短篇小说全集,这样世上最优秀的短篇小说家的作品大致都全了,那真是件幸福的事情!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0-09-10 20:44:21
先读是的那本人民文学《纪德读本》里的《背德者》,书中另三个短篇读得很囫囵;后来又拿起《伪币制造者》来读,写了一些感想,但反过头来再找时,这两本书不知又被我清到什么地方去了。好在手上有另一本上海三联的《背德者》,书中收齐了《背德者》《窄门》《田园交响曲》三部曲,才接着把后两部读完。我不太喜欢日记书信体的小说,但这两本书似乎是除外的,小说的形式与内容结合得如此完美,像是专为此类探索灵与肉、理性与感性、崇高与卑微、信仰与背弃、美德与恶行等触及人类灵魂的作品而创造的文体。或许是因为东西方宗教的不同和思维方式的差异等原因,我们少有此种文学类型,多的是因果报应、惩恶劝善的市俗小说。我无意在这里品评高下,但我更爱读有理性色彩的文学作品。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0-09-10 20:44:21
像茨威格短篇小说《一颗心的沦亡》中的老人索罗门松那样对待生活的决绝态度,我只在霍桑的小说里见到过。同样是短篇小说,一篇是《威克菲尔德》,一篇是《年青的古德曼·布朗》。威克菲尔德先生突然厌倦了平淡的生活,于一天清晨离家出走,搬到距自己家几个街区的地方住宿下来。他每天都在暗中观察自己家,时时都在延宕自己回家的时间和冲动。在他离家二十年后的一天,他像平日下班一样回到了自己的家,仿佛他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此后再也没逃离,直到他默默的死去。而年青的古德曼则是目睹了(或者是在一个梦中梦到)自己敬重的人和挚爱的妻子参与了一场邪恶的聚合,从此生趣索然,脸上再无笑容,心中也无怜爱,怀着绝望走向死亡。在一个度假地,老人索罗门松于夜间因病痛起来在房间走廊里走动时,无意中发现自己纯洁的女儿从一个男人的房间里溜出来,即刻,几十年来建立的崇高的生活信念崩塌了,陷入了深深的惶惑中。接下来的几天他目睹妻子与女儿,一心追求自己的享乐而弃他于不顾,愈发感到绝望,决定先回家。回家后脾性变得怪诞,对一向热衷的财富也索然无味,将自己的钱财捐给了教会,自己过得好似乞丐。从不在规定时间错过上教堂的机会,并为死者祈祷;还不时跑到墓地里对双亲的哭泣。在家与妻女没有沟通,妻女对他的变化感到惊讶,但还是没有停止追求生色享乐。在一次心脏手术中,朦胧见到曾经当作自己生命的心爱的女儿,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但当他想起她一丝不挂地与男人偷情时的堕落时,大声喊出:滚开!滚开!最后平静的死去。他到最后都没有与妻女和解,也没有与这个世界和解,他是如此地决绝。我不知道这篇小说的写作年代,但我认为茨威格在创作此篇时灵精神已经沦亡,他后来的自杀只不过是肉体的离世。
决绝,这就是我想到的最准确的词。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0-09-10 20:44:21
托尔斯泰远东版的《一个地方的早晨》里收有三篇有关塞瓦斯托波尔战役的中短篇小说。小说以1854年英法与俄国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为背景,其场面残酷血醒,但情绪并不悲观,赞扬了俄罗斯人天生乐观的性格和英勇的气概。不过他对战争是抱以谴责的态度,认为使用战争手段,并不能解决纷争,人们应该采用更为明智办法来解决问题。但这些看法在小说里都是以议论方式完成的。作者直接出面议论,是十九世纪小说所谓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大的特点,这种方法在现代小说中很少运用的。《十二月的塞瓦斯托波尔》严格说来只能算是一篇新闻特写:没有主要人物,没有内在情节,是以散点的形式反映观察者的所见所闻,并得出最终的结论。《五月的塞瓦斯托波尔》则是篇非常优秀的短篇小说,体现了伟大的托尔斯泰雄浑地叙事风格,虽是短篇小说,可其气势有长篇的恢宏。小说运用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全面反映了俄罗斯军人面对死亡和荣誉时的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人物刻画得鲜活真实,不平面化。如果以现代短篇的美学观念来看,小说失败的地方就是作者直接出面议论和评判,虽然“金句”频出。我阅读时也非常希望托尔斯泰将这些地方都删除,那就是一部相当精彩的现代短篇小说经典。当然了作为一部十九世纪的小说,它也绝对是经典之作。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0-09-10 20:44:21
读了一篇李云翊《独自一人》,她的小说是威廉·特雷弗一个路数,情节淡化,注重细节,专注于内心世界的描摹,结尾是开放式的,讲究的是乔伊斯式的“顿悟”。李云翊旅美作家,于2005年获得爱尔兰弗兰克·奥康纳短篇小说奖。她的小说没有汉译小说出版,其他的奥康纳奖的短篇小说我们翻译得不少啊。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0-09-10 20:44:21
巴西作家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的短篇小说《河的第三条岸》(也有译成《第三条河的》),是余华珍爱的十个短篇之一,2008年好像还作为试题出现在高考的试卷中,应该算是优秀的短篇名作。小说的情节很简单:一位老实、尽职的父亲突然订制了一条船,从此就漂流离家不远的一条河上,既不上岸,也不远离。这个故事让我又想起霍桑的《威克菲尔德》,同样是毫无珍是征兆的离家出走,不同的是,二十年后威克菲尔德先生习惯的走进自己的家门,仿佛从来都没有离开,而我们的这位父亲最后却消失大河深处。他们之间其实相似之处还有一点,那就是他们都离家不远,都保持着与家若即若离的关系。如果他们去到一个遥远的地方,那么这个故事就不会存在。
两者都是第一人称叙事,但《威克菲尔德》的第一人称相对要复杂一些,它其实像是第三人称的某个变种。“我”不是小说里的人物,我只是个叙述者,在讲述故事的时候有意无意的变成了第三人称的有限视角。“我”仿佛是一又隐藏的眼睛,始终跟踪着主要人物,负责向读者报告他的一举一动,但有时是通过人物“他”的视角来观看外部世界的。《河的第三条岸》是典型的第一人称视角,叙述者是小说中的将要人物,通过我的叙述来展现与刻画主要人物的故事,菲兹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是此类视角的经典之作。在《河的第三条岸》里“我”是儿子,来讲述父亲的故事。“我”是中间人,父亲与家庭的关系完全是靠我在维系。“我”在所有人当中(母亲、姐姐、邻居、朋友等)最理解父亲的行为的,可也太不懂得其举动背后的深意,但始终爱着父亲,当亲人都离开故土时,他还是坚守在故里不忍离去。当岁月流逝,身体渐渐衰弱时“我”却发现自己好像背负着什么沉重的罪恶,想像父亲精疲力竭后最终的归宿,“我”想去代替他去完成这个漂泊使命。“我”去呼唤父亲,父亲似乎明白了他的意图,往岸边靠近,但就在此时“我”却突然害怕了,逃离了河边。父亲从此消失了,而“我”却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不得生活在形同荒漠的世界里,希望自己死后能够将自己的尸体放在船上,在河面上漂泊……。
这篇小说最不好理解的是“第三条岸”。我们知道河只有两岸:此岸与彼岸。何来第三条岸?第三条岸究竟在哪?其实每个人对这第三条岸都有自己的理解,我当然也有,但我不想说出来。我只知道每个人内心都有一颗漂泊的心,或者在一生中至少有那么一次想逃离我们所在的世界,去到那遥远的地方。也有人说是:诗与远方。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0-09-10 20:44:21
感觉《巴黎评论》中的短篇小说与《纽约客》的短篇小说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异。我目前正在读《短篇小说课堂》,是《巴黎评论》上发表的短篇小说选集,由二十名优秀的短篇小说家选择在《巴黎评论》发表的短篇小说进行点评,以期展示短篇小说的艺术风貌。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0-09-10 20:44:21
每晚读几篇契诃夫,换一双眼睛来观察世界。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0-09-10 20:44:21
浮生系列究竟是短篇小说的新尝试,还是某种倒退。这应该就是我们所谓的笔记小说,只不过是模仿“三言二拍”的语言。我们总想搞个什么中国气派的作品,可似乎距世界潮流越来越远了。忘记在哪看到格非说,我们当代文学经过了“怎么写”的操练,应该到了“写什么”的时候了。可我认为在“怎么写”上面我们还远远训练的不够,特别是新生代的作家们,除了平铺直入的述说,几乎看不到任何技术素养;而且小说内容同质化严重。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0-09-10 20:44:21
王安忆在“短经典”总序《短篇小说的物理》中说:“依我看,短篇小说还是要仰仗奇情的,大约也因为如此,如今短篇小说的产出日益减少。”短篇小说并没有减少,只是好的短篇小说不多,即便是世界上最经典的短篇小说大师的作品,也不是篇篇都好,更何况一般的作家。我以为好的短篇小说是可遇不可求的,都有点神秘的东西在里面,你无法解释,但却在你内心撕开了一道裂缝,就像伤口一样难以愈合。伯纳德·马拉默德的短篇小说《魔桶》的结尾就满含着神秘的色彩:“拐过这个街角,萨尔兹曼靠着墙,在为死者祈祷着。”谁是死者?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0-09-10 20:44:21
《追踪记》是捷克作家斯维拉克短篇小说集《女观众》中的一篇,秉承了捷克文学幽默、反讽、自嘲的传统。此小说讲述一个反常的一个小故事,但饱含着温情与悲悯。小说叙事老道成熟,属于大器晚成一类的作家。斯拉维克是捷克著名的演员的编剧,从小立志创作短篇小说,但直到七十二岁才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看来丰富的人生阅历对短篇小说创作是很有帮助的。让我又恢复了信心。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0-09-10 20:44:21
手上有本理查德·福特编的《白领、蓝领、无领》短篇小说集,收短篇小说26篇。小说的扉页上题:献给并缅怀雷·卡佛。理查德·福特与雷蒙德·卡佛皆是美国“肮脏现实主义”的代表性人物。这个流派也被称为“极简主义”,是美国本世纪七八十年代相当重要的小说流派,主要是以短篇小说为主。这个流派除了上述两位外,还有安·贝蒂、梅森、托拜厄斯·沃尔夫等作家。国内近几年陆续出版了这几位作家的代表作品,在年青一代作家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这个流派的小说特点是戏剧性不强,叙述平淡,不注重内心描写,故事结尾是开放性的;另一重要特征是热衷于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叙说小人物的悲苦,很容易让读者溶入到小说之中,这也使得这个流派迅速流传开来,影响了二十世纪后期短篇小说的创作。谈到卡佛在中国的流行,不得不说到苏童,他在一本他所编的外国短篇小说集里推荐了卡佛的《马辔头》,让读者们知道了卡佛这个人。于晓丹所译的《你在圣弗朗兰西斯做什么》,虽也只是薄薄的一本选集,则为卡佛爱好者开启了一扇小窗;而小二为卡佛在中国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除翻译了不少卡佛外,还译了理查德·福特、梅森的短篇小说作品。
虽则卡佛的小说热潮已过去,可他的影响对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创作的影响还在持续着。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0-09-10 20:44:21
《伯利恒之光》是斯维拉克“布拉克故事集”《错失之爱》中的一个短篇。小说以一个弱智、天真少年的视点来讲述故事,以这一方法来叙述故事的,好像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第三子班吉的内心独白,有辛格的《傻瓜吉姆佩尔》,其实契诃夫的《万卡》也算,只不过万卡并不是低能儿,是个不谙世事的少年。对这类故事人们容易产生某种怜惜之感,他们的世界简单、干净、诚实,恰恰映衬出真实世界的复杂、肮脏、虚伪。这是一个善良、贫穷的家庭,虽深陷贫苦却渴望幸福生活的故事。相当感人。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0-09-10 20:44:21
有时我似乎觉得,像短篇小说这种文体,应该是当作家进入中年时才该涉及的文体: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要写好短篇小说是件不可能的事情。当然了,对于那些天才是例外的。乔伊斯的《都柏林人》创作于二十来岁,奥兹写作《胡狼嚎叫的地方》时才二十六岁左右,奈保尔的《米格尔大街》出版于他二十七岁的那年……,仅我说到的这三部短篇小说集所达到的高峰,是大部分作家一生都难以企及的。甚至有评论家开玩笑说,正是因为乔伊斯年青时写出了像《都柏林人》这样的杰作,他后来那些颠覆小说所有的实验都是可以原谅,或者他才有资格对小说进行改造。大部分作家到了中年过后甚至老年时才写出他们的短篇代表性作品。如门罗、威廉·特雷弗、赫拉巴尔、汪曾祺等等。
可在现在短篇小说成了文学爱好者的入门文体,把短篇小说降低到练手的地步。可惜了的!不过不从短篇入手,一上来就长篇恐怕也不行。两难的矛盾!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0-09-10 20:44:21
接连读了茨威格的两个中篇:《一个女人一生的二十四个小时》《象棋的故事》。《象棋的故事》是作者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小说,也可以说是他中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让我联想到阿城的《棋王》,小说的前半部写白痴棋手的那部分特别像王一生,当然了他俩完全是不同的两种人,下棋的目的也不相同,但他们同样都处于一个异常的时代,这又使得他们有某些相似之处。小说的后半部有关B博士的故事,是我读到的最残酷的故事之一,纳粹对人精神的摧残,往往比肉体上的折磨来得更变态和恶毒。小说对B博士囚禁在狭小的房间的那段叙述,读来令人如入地狱般恐惧。
《一个女人一生的二十四个小时》《象棋的故事》这两部中篇在叙述手法上很相似,第一人称叙事,“我”为小说中的次要人物,来讲述或转述主要人物的故事。这也或许是二十世纪初期欧洲小说的主要叙事手段,读这些故事时,我经常会想到毛姆和托马斯·曼这些欧洲大陆作家。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0-09-10 20:44:21
茨威格与莫伯桑、契诃夫誉为欧洲三大最杰出的短篇小说家,虽然他的作品所翻译成的文字和为人所喜欢的程度远远高于后两位,可谈起短篇小说所产生的影响,人们大多只会提到后两位,特别是契诃夫。契诃夫是将短篇小说艺术提高到与长篇小说、诗歌和戏剧同样高的地位的人,可以说是奠定了现代短篇小说基础,是所有短篇小说家共同景仰偶像。
契诃夫和莫伯桑两对短篇小说艺术的形式上是有创建的,大大地开拓了短篇小说的疆域的深度,而茨威格虽然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小说技巧,特别是在刻画人物时善于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准确捕捉和反映人物内心的真实活动,非常引人入胜,但他对短篇小说的形式上还是延续欧洲传统短篇小说的手法,独创性不够。这一点在毛姆身上也有体现。毛姆讲故事的能力是公认的,但他始终只是一个二流小说家(虽然我很喜欢),距离契诃夫、莫伯桑等人有好几个身位,与海明威和福克纳也不能比,或许与菲兹杰拉德不相上下吧!这样比较本身都是不准确的,其实菲兹杰拉德的有几个短篇小说与他的两位社会同乡有得一拼。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0-09-10 20:44:21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个小时》里最精彩的片断来自于赌场里对赌徒一双手的观察和刻画。当人们的注意力都用于控制面部表情时,一双不安分的手会充分暴露内在的情感和隐密。记得芥川有个短篇,说是一位学生的母亲到老师家报丧,母亲表现得平静得体,令老师怀疑母子之间的关系,但当母亲离去后,在桌下发现被母亲撕得支离破碎的手扇子(?),才知道母亲冷静的外表下撕心裂肺的痛苦。
但手也可以骗人。周润发的《赌神》系列里,他就是通过故意摆弄手上戒子才引对手上当的,这也可证明人心真是深到莫测的地步,不可不防啊!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0-09-10 20:44:21
在科伦·麦凯恩的一本有关创作谈书里,有一个章节谈到了读者的问题,这个章节名为《给读者的智慧以用武之地》。章节引言他引用了美国著名作家E·L·多克托罗的一句话:“好的写作理应唤起读者内心的感受:不是(告诉他们)正在下雨这个事实,而是雨落在身上的感觉。”而章节的第一句就写到:“写作课的伟大铁律之一:展示。”继而他告诫不要在你的小说不要对读者吐露太多,“永远不要耳提面命”。“避免指明你故事的意义所在,信任你的读者,让揭示真相的过程归于他们”。最后他得出结论:“到最后,好的故事,都是由读者们写就的。”
读现代短篇小说,就是一个读者与作家相互斗智的过程,作者是碰巧比我们多了解一些的人,可结局却未必是作者笑到最后。其实作者与读者都在试图探讨生存的另一种可能,为我们当下的困境寻找一个相对不那么沉重的路径。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0-09-10 20:44:21
《黑河钓事》里的作品一如书的封面一样阴冷。这种小说不能多读,读多了,人容易陷入某种无助茫然的境地。这就是为什么我爱读十九世纪的缘故,最起码有一个明晰的价值观,让我们可以体能到某种品质。这本小说集中的人物几乎都是社会低层的失败者,畸形人,他们要么在凌乱的生活中随波逐流,要么试图做一些无谓的抗争,但其结果似乎只有一个:距离他们的愿望越来越远,以至滑向生活的深渊。

楼主:一石三鸟2016

字数:83201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9-05-17 03:38:19

更新时间:2020-09-10 20:44:21

评论数:84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