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读小说

读小说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0-09-10 20:44:21
威廉·特雷弗的短篇小说往往采用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这种视角一般常见于十九世纪长篇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之中:比如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这些伟大作家们的作品。现代小说一般都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只进入主要人物的内心世界,以他们的视点来观察其他人物的行为和语言,从而造成某种隔膜和疏离感。甚而还有一种客观视角,比如海明威的《杀人者》《白象似的群山》,你几乎看不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读者只有通过人物的行为举止和简洁的对话来揣摩人物的情感和动机;这种作品看似简单,好模仿,可其实是非常难学的,这么多年来只有卡佛得到了他的真传,尽管卡佛说自己的师傅是契诃夫。
现代短篇小说写作很少采用全知全能视角的,不好掌握,容易产生混乱,特别是我们这些初学者一定要注意。用绘画术语来比喻,全知全能视角是散点透视,第一和第三人称视角是焦点透视。应该先学会焦点透视,再来玩散点透视,不然画面会显得别扭。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0-09-10 20:44:21
每读完威廉·特雷弗小说集子里的一个短篇,都能让我沉默许久。我曾不自量力地想用一句话来概括小说的主题,但总是顾此失彼,有许多次认为已抓住了其主旨,可远不能涵盖作家想要揭示给我们的东西。这东西是什么呢?《传统》一篇相当隐晦,教会学校的孩子们在严格的清规戒律的束缚下总能找到自我发泄的渠道,而一位隐藏在女工制服下成熟的女人则是他们的同谋;当校方以为是自己引以为豪的传统(戒律、惯性、虚伪的关切)见证了男孩成长为男人的蜕变,实则是那女人圣母般的肉体与情爱才是懵懂的男孩向男人跨越的真正的原始力。但男人们往往是不感恩的。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0-09-10 20:44:21
拿起《卡拉马佐夫兄弟》,一天一百多页,估计一周时间可以读完。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0-09-10 20:44:21
小说里大段的有关宗教的对话对我来说有隔膜,但也并没有影响我的阅读兴致。与西方人相比,我们东方人不太喜欢追究生命本真的东西——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活得浑浑噩噩,所谓的天人合一才是至高的境界。这也就是我爱读本民族的优秀文学,却并不满足的原因。我们的文学作品满足于世俗的描绘,很少有哲学上的反思,往往流于平庸。我们得到的是知识而不是智慧。
看完小说的上卷,发现小说的视角主要是以阿辽沙为主,极少数游离于这个视点,除他二哥伊万逃离的那几页外。讲故事的人是并不是小说中的人物,但他像一个幽灵一样始终游移于人物场景周围,注视着或掌控着故事的发展:这应该是个隐含的上帝视角。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也是采用的这种视角,不过他是“我们”这个更为模糊的变种。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0-09-10 20:44:21
最近读了一些小说家谈阅读的书,知道这些书远没有经典原著有收藏价值,有些书看过后基本上就忘记了,只不过可能会记下几个书名,而这些书今后或许慢慢就会被我买下。
作家谈阅读最好的也许是《巴黎评论》,但那究竟离我们还是很遥远的,要想了解当代作家的创作,读一读他们的书单肯定是有帮助。我喜欢言之有物的文字,不管是什么形式,只要有“我”在,都可以读读;我最怕的是那种说明书式的文字,看似不错,可全是百度上的或小说的译者前言和后记中的内容。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0-09-10 20:44:21
读书多并不见得能成为一个好作家,但不读书一定不会成为顶级作家。有许多不读书的人成为了成功的作家,可并不是个好作家。有些像绕口令。我喜欢读翻译小说,但国内年青作家我也比较关注;能否引起我的关注就是他们的读书量多少。我关注的是那些读书很多的作家,比如:阿乙、张楚、赵松、鲁敏、双雪涛等等,这些人都读了相当多的书(这里的书是指小说),而且时常可以看到他们的一些有关读书的文字。他们的书我买过一些,但读得很少,总是想集中起来读读,但又怕受到不好的影响。我这人不自信,总想保持自己非常精致的阅读体验,不受杂七杂八的影响。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0-09-10 20:44:21
《格来利斯的遗产》是威廉·特雷弗短篇集《出轨》里的一个短篇。情节并不复杂,讲述了一个平淡但并不平庸的故事。格来利斯——一个妻子死了不到三年的鳏夫——突然收到了律师行一封信,说是他有一份遗产需要接受,而这位遗产的馈赠者是一位许多年前的女读者。格来利斯是小镇图书馆的管理员,在当管理员期间结识了同一个镇上的年龄比他大一点的女读者,两因书而结缘。仅此而已,绝没越过雷池半步。不久(书中说有三个季度),镇上就传起了风言风语,再之后女人搬到了都柏林(因此事吗?),两人再无来往。多年后女读者死了,将一笔不菲的钱留给了格来利斯,但他并不准备接受这笔钱,只希望留下一个诸如杯盘碗碟之类瓷器和小的陈列品以资纪念(小说里多次提到烟缸和留有女读者口红印的烟蒂)。格来利斯并不希望这件事再度引起关注,而是找到另外一个小镇的律师行来办理此事,也并不想给办理此事的律师会产生庸俗的想法。不过此事却令他陷入了冥思之中。
威廉·特雷弗的小说根本都不能转述,要转述只能剩下一个空壳,而且连小说所要表达的十分之一都没有。除非是重写,可重写或许会面目全非,成为了另外一个故事。
我在阅读时一直在想,如果小说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会是怎样的效果。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0-09-10 20:44:21
我很少读侦探小说,读过的大约只有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尼罗河上的惨案》、《马普尔小姐探案集》,雷蒙德·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和松本清张的几个短篇。早先追买过克里斯蒂的许多小说,但读得很少;也买过几本乔治·西默农的麦格雷探案集,也只草草读过没有多少印象。不读或少读主要是时间不够,连那些经典名著都没读多少,却去读侦探小说总感觉有些愧疚的心理;是对我,还是对经典著作也说不太清楚。
读名著太多,老是觉得自己越来越刻板,有时连自己都讨厌自己了(不见得是读严肃的作品太多,也许我自己的问题),遂想应该放松一下自己,也就买了一些侦探、科幻之类的作品。一口气买了菲利普·迪克的五个短篇小说集,乔治西默农的“乔治西默农作品分辑精华选”八部。这八部含二十四个中篇。前几天读了一篇《蓝色的房间》,确实不错。准备今后找时间慢慢读完。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0-09-10 20:44:21
我很少读侦探小说,读过的大约只有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尼罗河上的惨案》、《马普尔小姐探案集》,雷蒙德·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和松本清张的几个短篇。早先追买过克里斯蒂的许多小说,但读得很少;也买过几本乔治·西默农的麦格雷探案集,也只草草读过没有多少印象。不读或少读主要是时间不够,连那些经典名著都没读多少,却去读侦探小说总感觉有些愧疚的心理;是对我,还是对经典著作也说不太清楚。
读名著太多,老是觉得自己越来越刻板,有时连自己都讨厌自己了(不见得是读严肃的作品太多,也许我自己的问题),遂想应该放松一下自己,也就买了一些侦探、科幻之类的作品。一口气买了菲利普·迪克的五个短篇小说集,乔治西默农的“乔治西默农作品分辑精华选”八部。这八部含二十四个中篇。前几天读了一篇《蓝色的房间》,确实不错。准备今后找时间慢慢读完。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0-09-10 20:44:21
托尔斯泰的《伊凡·伊里奇之死》与其说是在谈死,不如说是在谈生;生与死这个话题永远都是分不开的:我们大家以为是在谈死,可结果都是围绕着生在打转。死是抽象的,两眼一闭,腿一抻,就与这个世界告别了;到哪里去活着的人永远无法知道,因为死过去的人从来都没有回来过。有天我看了不知哪一期的《圆桌派》,嘉宾中我只认识陈丹青,另两位一女一男,男的好像是个画家,女的可能是个作家,话题就是谈死。谈了有半个多小时,结论只有一个:死就是死了,我们所谈论的死都是活着的人的猜测,永远没法证实。中国人向来不爱谈死,孔子的一句话:“未知生,焉知死?”堵住了国人的嘴,既然连这位圣人都这样说了,那就好死不如赖活着,反正人都有一死。
这篇小说让我想起了茨威格的《一颗沦亡的心》,这是我读到的最绝望的一篇小说。一位德高望重的商人,因发现自己眼里最纯洁的女儿竟然是淫荡风流的女人后,他几十年构建起来的正常健康的生活和价值观念一夜之间完全坍塌了,一心求死,最后带着一个也不饶恕态度与生这世界诀别。伊凡·伊里奇是带着不舍的态度离开世界的,临死之前才真正领悟自己所追求的事业、婚姻、家庭或许并没有任何价值,他完全可以过着另外一种生活,但这种生活究竟是种什么生活呢?他至死也没有得到答案。
同样是死,一个是决绝、绝不宽恕;一个是绝望,带着生这依恋。我们大多数人或许都会是后者。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0-09-10 20:44:21
在读《卡拉马佐夫兄弟》的空隙又拿出了厄普代克的《鸽羽》。自多年前把“兔子三部曲”当成色情小说来读时,虽没有读到多少“性描写”,却对这个作家留下了很深刻印象:他应该是属于那种“风俗”作家,像法国的巴尔扎克、意大利的莫拉维亚一样,你可以从他的书里准确地了解某个时代的生活风貌。我手上的那套“三部曲”是重庆出版社的,小三十二开本,厚厚的三册,很趁手。封面也有特点,是以“兔子”安格斯特罗姆为形象的黑白图画,姿态配合着书名:跑的动作肯定配《句子跑了》、手搭外套悠闲归家的一定是《兔子回家》、斜倚在桌前手里端着一杯酒无疑是《兔子富了》。可惜那时《兔子安息》还没有出,不然的话要么是兔子躺在棺材里,要么就是墓碑了。
后来上海译文出了新版本,不知道是全译本还是删节本,但我对厚厚的长篇不感兴趣了,对中国历史都不熟悉,那来的心思读美国人的当代史呢!可他的短篇小说集我是见一本买一本,只不过国内好像只出了他的三个短篇集:《鸽羽》、《爱的插图》和“短经典”里的《父亲的眼泪》。
就我读的几篇来看,约翰·厄普代克不像美国作家,更像欧洲的那些经典作家,比如说普鲁斯特。这也许是我的误读也说不定。读完再说吧!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0-09-10 20:44:21
读完《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或许是今年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0-09-10 20:44:21
《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叙述者当然是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是作者创造出的一个讲述者,但这个讲述者始终游离于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之间。有一阵子我似乎认为讲述者是小说中的某个神秘的人物,就像纳博科夫的小说《普宁》中的叙述者直到最后才从背后跳出来一样,我以为结尾处这个讲述者一定会露面的,可非常遗憾。
我认为这部作品没有写完,阿辽沙这个人物形象并不完整,也许陀思妥耶夫斯基想在下一部作品里将他做为主要人物来塑造。至少我认为阿辽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理想中的人物,在他身上寄托自己崇高理想。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0-09-10 20:44:21
读完《卡拉马佐夫兄弟》后,有几天没正经读过小说。厄普代克的《鸽羽》倒是读了几篇,但不是很喜欢,属于早期练笔时的作品,模仿痕迹比较强,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不过注重细节,对色彩的敏感,不以情节见长,且文风绵密繁复倒还是可以体会得到的。
现在正读着毛姆的《刀锋》。故事很好读,可缺少一口气读完的冲动。小说男主拉里使我想起了毛姆的另一个短篇小说《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生活》里的爱德华·巴纳德——一个被异域闲适生活所吸引不想回归“文明世界”的美国青年。故事的框架相同,两个青年共同爱着一位姑娘,而姑娘所爱的青年家庭一般,而深受着姑娘的青年生长于巨富之家;两个青年又是非常好的朋友,都发乎情、止乎理。爱德华为娶心爱的姑娘伊莎贝尔远走塔希提岛,结果乐不思蜀,不愿再回美国,而一直为爱情和友谊遭受痛苦的朋友终于如愿以偿的娶到了自己心爱的姑娘。伊莎贝尔是我认为继亨利·詹姆斯塑造黛茜·米勒以来最成功的美国少女的形象——健康、活泼、聪明、调皮、大胆、现实,略加那么一点虚伪。我不知道这是否是真实的美国少女形象,或许只是我的感觉而已。当然了拉里并不是霍华德的翻版,他们的生活背景不尽相同,拉里经历要复杂得多。拉里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教授,但父母很早就去世了,他受托在父亲的一个医生朋友家长大的。十七岁参加加拿大空军,遭受到战争的创伤,战争结束后不想工作,在家乡晃荡了一些时候,最后想寻找解脱而远走巴黎。霍华德是银行家的儿子,享受过荣华富贵,只是银行倒闭才一贫如洗的。他们远走他乡的原因也不相同,霍华德是被迫,拉里是主动,最后两人虽然都与心爱的姑娘解除了婚约,但一个是乐于享受生活的闲适与安逸,一个是追求精神上的平和与宁静。《刀锋》里路易莎的形象与伊利莎白基本是相同,但更为成熟一些。
这两部小说让我似乎有些明白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的差别了。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0-09-10 20:44:21
读完《刀锋》。今年准备读完几部重要的短篇小说集,可是却读了几部长篇小说,而且有一部是陀氏的大部头,这是我平时都不敢想的事情。近几来专注短篇小说,基本没读长篇,即便是买我也尽量搜罗短篇小说集,是我认为再也没有耐心读完一本几十万字的小说了。可事实相反,读了,而且很享受。许多事情都不以自己的意志而转移。
福克纳说,他最初是想当诗人,不行,再想成为短篇小说家,不成功,不得已才写起了长篇小说;其实他的梦想是前两者。
路内说,有些人说写短篇小说困难,是因为他们没有写过长篇小说。
威廉·特雷弗说,他是爱写长篇的短篇小说家。
我说,我不想说,只想看他们怎么说。

准备读《月亮与六便士》了。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0-09-10 20:44:21
毛姆的这本《刀锋》是拿得出手的,比起现当代的许多一流作品并不逊色,可在西方文学世界里他的评价并不高,一直都是被认为是个二流作家。对此毛姆当然是不服气的,他自嘲自己是:二流作家中排靠前面的一个。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评选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莎士比亚第一,毛姆居然排第二,这让英国人非常不解。这难道是东西方人对小说理解上存在着重大的分歧:东方人对故事的需求远远要多过西方对形而上终极问题的追索。小说毕竟不同于宗教哲学,小说不一定非得有多么高深的哲学思想;如果小说都去探讨、研究哲学命题,就是小说灭亡的那一天的到来。米兰·昆德拉就是例子,他更像是一个理论家而不是小说家。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0-09-10 20:44:21
《刀锋》里艾略特这个人物非常有意思,他应该是毛姆为小说叙述的方便而设置的一个漫画式的角色。他或许代表了二十世纪初期一部分美国人对欧洲文明的态度,在悠久古老的文明面前,美国这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像一个浑身粗鄙乡下汉,或毛手毛脚的村姑。毛姆是鄙视这个人物的。这个艾略特对欧洲文明的崇尚已经到了愚不可及的地步,但眼中的欧洲文明仅仅是皇室贵族、上流社会社交圈和流行的装饰风格等等这些流于表面东西。这是他与拉里最大的区别。拉里与艾略特代表着美国人对西方文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可毛姆又从艾略特身上看到了善良虔诚的一面,在这一点上毛姆狠狠地讥讽了所谓欧洲文明的伪善和堕落。
与毛姆对女人尖酸刻薄的态度相比,他对男人的态度显然要温和、宽容得多。毛姆虽然鄙薄艾略特这个人物,可当艾略特临终时,他又一直守身边给他送终。在这点上谁又能说毛姆寡情薄意呢!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0-09-10 20:44:21
毛姆写艾略特的死:“我大约打了一下瞌睡,但是,感觉仍旧清醒;突然间,一声仓促的愤怒的声音,是人们所能听到最怕人的声音,死的呼啸,把我惊醒,人的神志极端清楚起来。我走到床边,凭着灯塔的闪光按按艾略特的脉搏。他已经死了。”有次我看窦文涛的《围桌派》,有一期也是谈到死,嘉宾好像有陈丹青,还有一个画家和一位女性。窦文涛讲了一个亲身经历,说他曾经在一位同学家里陪伴一个濒临死的老者,老者是这位同学的家长。起先他们非常清醒,两人边谈话边注意这个老者,老者的呼吸还平稳,没有任何要死的迹象。后来两人困了,渐渐睡着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窦文涛突然惊醒过来,再去看那位老者已经没有了呼吸,人死过去了。窦文涛解释说,他看了表,睡的并不长,也不知道被什么东西惊醒;他认为这是死神并不想让人知道人临死前的那一瞬间(他好像没有用死神这个词,但肯定是这个意思)。
我近距离目睹死亡是我父亲。他因病躺在病床上,我守在他身边。是在白天。父亲呼吸很弱但混浊,也没有什么前兆,我突然听到微弱的嘘声,然后呼吸就停止了,病床边的监视仪上显示是一条直线。这样我父亲就过世了。
我想生与死其实就这么简单,可我们都愿意“死”更神奇一些,以引起生者的郑重。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0-09-10 20:44:21
相对于短篇小说喜欢艾丽丝·门罗的多过威廉·特雷弗的,我想这与门罗得过诺贝尔奖或许有关系;诺奖在国内虽然不是纯文学读者的风向标,但影响肯定是会有的。相较于门罗小说主题和地域仅限于女性的成长、婚姻、家庭、性、背叛、焦虑等生活琐事和加拿大城郊小镇,及风格相对统一稳定这个特点,威廉·特雷弗的小说在主题、人物、风格及地域方面就宽泛复杂得多。但这并不是评定小说优劣的标准,他们俩人大大的提升了短篇小说创作的艺术水准和疆域。门罗是有史以来仅凭短篇小说创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而威廉·特雷弗被《纽约客》尊为“在世的英语短篇小说作家中最伟大者”(于2016年11月20日去世)。门罗的短篇有着长篇小说的容量和格局,而威廉·特雷弗的短篇往往撷取生活中的“惊鸿一瞥”来折射现代社会的光怪陆离(但不乏宽容和温情)。这两位我都喜欢,但如果非要选择其一的话,我更倾向于威廉·特雷弗,因为他总能给我点意外的东西。
对细节的处理和运用是他们给我的最大启示,没有细节就等于没有小说的灵魂。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0-09-10 20:44:21
一个正值青春期的女孩子发现了老师隐密:趁老师在家里给她补习空档,老师的妻子在家中另一个房间与情人幽会。这一发现触发了她与一群女同学们对未来婚姻生活好奇与揣测,老师的隐私成为了这群女孩子们乏味生活中少有的亮点之一。她们暧昧地遐思情人的外貌、身份和偷情时作爱的地面,并各自预习着将来自己婚姻生活遭遇此事时的反应与态度。当倒数第二次补习课结束时,老师告诉了罗丝妻子情人的姓名和自己一直知道此事时,罗丝非常悔恨自己将此事告诉了她的同伴,并一直参与她们一起嘲笑他的老师,她为此感到羞愧难当。
故事的高潮是罗丝的父母为了感谢老师帮助罗丝考上了大学在家举办的一次晚宴。这次晚宴为老师妻子的偷情提供了最后一次幽会的机会,因为老师不再教学生了。这次乏味的家宴让罗丝被动的参与了对老师的再次羞辱,而老师与罗丝之间由于知道此事的发生所构成的同盟关系又让他俩为此深受煎熬,在这股强大的掺杂着尴尬、负罪、屈辱、羞愧、荒诞、怜悯、恐惧等情感的重迫下,罗丝崩溃了——她号啕大哭起来!
“起身离去之前,这位老人显得犹豫不决。如果他没有这样做,罗丝兴许不会这哭出来。但波弗里先生犹豫了,罗丝于是哭了……”她为老师哭泣、为偷情的妻子哭泣、为不明就里的父亲哭泣、为女伴哭泣、为“苟且妥协的生活方式”哭泣,“为铺展在自己年轻生命中的未来前景而哭泣,为将来其他场合更多真相的意外、为未来潜在的不忠背叛而哭泣。”在这里,一向克制的威廉·特雷弗终于放肆了一回。
这个短篇是威廉·特雷弗的小说集《出轨》中的一篇:《罗丝哭了》。

楼主:一石三鸟2016

字数:83201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9-05-17 03:38:19

更新时间:2020-09-10 20:44:21

评论数:84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