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8—47

“现在,本朝担当谋臣之任的是的宰相、执政,陛下认为他们谋国不臧了吗?那可以谨慎选择,撤换掉他们就行了,惟独不能让武夫参与此事。
“臣看到:陛下召见大臣时往往不过是数刻时间,而诸将却可以随时出入皇宫禁廷,大臣们觐见陛下有时间限制而诸将却没有时间限制。
“臣不是不知道国步艰难之时,陛下想要笼络武将之心,所以姑且与之保持亲密无间的状态。但是,这些人有什么知识?他们既不能为陛下谋划良策,又不能深孚众望。他们入宫来见陛下,只不过是希望得到恩泽赏赐罢了;他们出了宫廷,又会以藉此炫耀其权势。所以,现在道路之间流传着这样的话:‘陛下进退人材,诸将都已经参与其中。’以陛下之英睿,自然能够在士大夫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又有什么必要去问这些武夫?但既然有了这种传言,恐怕还是有些可疑之迹,陛下不可不慎重啊!(按:这是委婉的说法,汪藻是在暗示:赵构现在选人命官,有时必须照顾到武将意见了。)
“庙堂乃是恭敬瞻仰之地,是用来让大臣为天子建立政事、号令四方的。现在诸将想来就来,径趋直入,便衣密坐,视大臣如僚友,千方百计地让朝廷迁就、满足他们的要求。弄成如此情状,朝廷岂不自卑啊!

——————————————————————
附录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四十五
今谋臣之任,宰相、执政是已。陛下以为谋之不臧欤?慎择而易之可也,独不可使武夫参预其间。
窃观陛下对大臣不过数刻,而诸将乃得出入禁中,是大臣见陛下有时而诸将无时也。臣非不知艰难之时,陛下欲得其心,姑与之无间,然此曹何所知识?必不能上补聪明、下酬舆望,不过入则希求恩泽,出则凭籍权势而已。此道路流传,遂以为陛下进退人材,诸将或与焉。以陛下英睿,择善而从,顾于此曹何有?然致是言者,恐必有可疑之迹,不可不慎也。
又庙堂者具瞻之地,大臣为天子建立政事,以号令四方者也。今诸将率骤谒径前,便衣密坐,视大臣如僚友,百端营求,期于得而后已,朝廷岂不自卑哉!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8—48

祖宗时,武臣最尊贵的莫过于三衙,而三衙的武臣见大臣时,必须执檛(马鞭子)趋庭,肃揖而退。这不仅仅是讲究虚文仪式,意在树立森严威重的等级之分,否则就不足以控制这些武夫。这在今天看来,恐怕会觉得对武将凌夷太甚吧!
另外,国家将要出师遣将之时,为了慎重决策、博采众人之见,皇帝要召集侍从官员共同商议,但现在诸将却总是在场。将领本应该听命于朝廷,为朝廷所役使。如果凡事在预先谋划时就让他们参与其中,他们就一定会各有各的说法——凡是利于公而不利于私的,他们一定会说不可行;凡是便于己而不便于国的,他们一定会说不能罢除。要想让他们去冒锋镝、赴死地,岂不是太难了吗?
臣愚以为:从现在开始,必须要用朝廷礼仪对诸将严加约束;他们每有陈奏,必须严格依据程式;陛下不可随意接见他们;诸将到政事堂,也要遵守祖宗时的惯例;并且不要让他们参与讨论国家大事。这样名分才不至于混淆,从而可以责成他们立功效命。
臣的这三点建议,如果陛下能严格施行,则足以驾驭诸将了啊!还需要担心保护不了黎民吗? 还需要担心平定不了盗贼吗? 还需要担心抵抗不了外敌吗?

——————————————————————
附录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四十五
祖宗时武臣莫尊三衙,见大臣必执挝趋庭,肃揖而退,非文具也,以为等威不如是之严,不足以相制。以今观之,一何陵夷之甚耶!兼国家出师、遣将,诏侍从集议者,所以慎之、重之、博采众人之见也,而诸将必在焉,夫诸将者,听命于朝廷而为之役使者也,乃使之从容预谋,彼既各售其说,则利于公而不利于私者必不肯以为可行,便于己而不便于国者必不肯以为可罢,欲责其冒锋镝、赴死地,难矣!
臣愚以谓自今诸将当律以朝廷之仪,每有陈奏,必使之如有司之式,毋数燕见;其至政事堂,亦有祖宗故事;且无使参议论之余,庶名分不至混淆,而可以责功效。
是三说者果行,足以驾驭诸将矣!何忧乎保民?何艰乎弭盗?何患乎遏寇哉?!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8—49

至于国家如何生财,臣倒是希望陛下再也不要谈生财之事,本朝这五六十年以来,士大夫们总喜欢持生财的论调,可结果却是让民穷至骨啊!现在天下四方都成了盗区,真正还为国家所掌握的不过只有数路、数十州而已。所谓的生财,势必要从这数十州的百姓身上榨取。
自古以来,都以暴赋横敛为暴政,但以往横征暴敛尚且还有个名目,现在连名目都不要了,官府对百姓已经是直接强抢明夺了。自古以来,谁都认为把百姓每年的劳作所得取走大半是苛政,但那毕竟还留给了百姓一小半,现在官府已经是在全部榨干取尽了!
种田的农民寒耕暑耘、黧面涂足、终岁劳苦,却连糟糠都吃不上,陛下身在宫中,是没有亲眼看到啊!那些胥吏坐在门口催逼,百姓朝暮不得休息,他们的愁叹之声,近似于垂死者的呻吟,陛下身居九重,是没有亲耳听到啊!更有甚者,多少无辜良民被逼到了鬻妻卖子,无处容身的地步,陛下是没法知道啊!陛下怎么还能谈什么生财啊?!现在只能设法减轻百姓的税赋,把国家的费用痛加裁减!
至于裁减经费,在外,可以裁减的是军中的冒领;在内,可以裁减的是皇宫中的“泛取”。

——————————————————————
附录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四十五
若夫国财之生,则臣愿陛下毋以生财为言也。自五六十年来,士大夫喜操生财之说,民穷至骨矣!今四方莽为盗区,国家所有不过数路、数十州而已。所谓生者,必生于此数十州之民。古者以暴赋横敛为非,尚有赋敛之名也,今则直夺而已耳!古者以取大半之赋为非,尚有其半也,今则直尽而已耳!南亩之民寒耕暑耘、黧面涂足、终岁劳苦而不厌糟糠者,陛下不得而见也;胥吏坐门,朝暮不得休息,愁叹之声,日与死比者,陛下不得而闻也;鬻妻卖子,至无地可容其身者,陛下不得而知也!尚何以生财为哉?!惟痛加裁损,庶几乎其可耳。外之可以裁损者,军中之冒请;内之可以裁损者,禁中之泛取。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8—50

“何谓军中之冒请?朝廷不得已而取民之财,本应当珍惜每一铢钱、每一缕线、每一粒米,用来养战士。但现在一军之中,不是战士的占了三分之二。有冒名来领军饷的;一人而充数人之名而拿俸钱的;各军之中大半都是使臣,而一个使臣的俸钱相当于十个战士的费用,国家用了养十万兵的钱财却只获得一万可用之兵;还有些通过借补官资而领俸钱的,以往借补官资之后还须申禀朝廷批准,称为‘真命’,而现在则是游手好闲之徒全都混入军中,一旦主帅给他们借补了官职,便立即可以支取禄廪,与朝廷命官已无区别,并且毫无限制。臣访闻到岳飞军中像这样的人将近有数百,他们支取的钱物简直不可胜计,州县的官吏因为畏惧他们欺凌,根本不敢追究、指责。
不仅军队是如此,自军兴以来,州县贪残之吏是惟恐盗贼不来,一听说盗贼入境,就立即设置一个军期司,搜刮民财,全都是无帐可查,无据可考,恣意侵害百姓,与盗贼无异。如果不治住这些贪官污吏,百姓就是拿出再多的钱财,也是被这些人中饱私囊,对国家又哪能有丝毫的益处啊!

——————————————————————
附录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四十五
何谓军中之冒请?朝廷不得已而取民之财,当一铢、一缕、一粒以养战士,今一军之中,非战士者率三居其二。有诡名而请者,一人而挟数人之名是也;有以使臣之名而请者,一使臣之俸实兼战士十人之费,而行伍中使臣大半是,养兵十万而止获万兵之用也;有借补官资而请者,异时借补犹须申禀朝廷,谓之真命,今则一军之出,四方游手者无不窜名军中,既得主帅借补,便悉支行禄禀,与命官一同,无有限极。访闻岳飞军中如此类者几数百人,州县惧于凭陵,莫敢诃诘,其咨支之物至不可胜计。不惟是而已,自军兴以来,州县贪残之吏,惟患盗贼之不来,一闻入境,则便置军期司,率敛民财,无复稽考,恣为侵渔,与盗无异。此而不治,虽财赋日生,于国家果有秋毫之益哉!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明天可以恢复更新了。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叽叽喳喳侃大山 14468楼 2013-06-24 22:36:38
那么在金军对高宗搜山检海的时候,高宗有个“指定幸存者”吗?高宗的儿子在江西,还是个不懂事的幼儿,如果高宗没了,想要保住南宋,基本就没有什么戏了。南宋的许多大事件是高宗来决策的,换了别人难说办得好,况且南宋的地位确实岌岌可危,此时保护高宗成了重中之重。可是“爱国者”岳飞理睬过高宗吗?基本没有备份的高宗,岳飞何尝把他放在心上呢?
-----------------------------
哈哈哈哈!你又喝了那个黑说病患者制造的地沟油?谁告诉“搜山检海”的时候赵构的儿子在江西?
你这个“爱国者”给出个主意吧,把谁定为“备份的高宗”?哈哈!不止是岳飞没想到“备份高宗”,当时所有文臣武将没一个人出这种主意,看来都不是“爱国者”,统统该死!
你,关电脑睡吧,别浪费电了,靠这样的“努力”,想出名赚钱?闭上眼睛赶快到梦里去如愿以偿吧!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凉热春秋 14497楼 2013-06-26 13:30:29
@湖东隐士 14486楼 2013-06-25 23:11:19
8888888888888888888
楼主,难道你被污锅、疯云二条疯狗扇耳光扇晕过去了,至今不对“2500万贯”的事开腔,是我用冷水喷头不够刺激,非要我对你用狗血淋头你才清醒?
-----------------------------
哈哈!我一点也不晕,你肯定是被抽晕了,哪里来的2500万贯?你挨了一顿棍子,就多出100万贯来了?恭喜你添了百万贯家财!
不理你,是因为你的错误太低级了。“绍兴年间南宋的财政结构明显地发生了变化,茶盐榷利逐步上升,达到了2400万贯。”怎么死也看不懂呢?“绍兴年间”难道等于“绍兴五年前”吗?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凉热春秋 14506楼 2013-06-26 19:43:51
8888888888888888888
哈哈,那100万贯就是添加的狗血呀,给......
-----------------------------
@吴歌漫画 14509楼 2013-06-26 20:25:42
啊 可你的血哪值100万贯?
-----------------------------
哈哈!他在死要面子呢,明明自己晕头转向弄错了,他硬说是故意狗血的,让他阿Q去吧不过他的发言还真是既垃圾又狗血。
今天不理他了,要更新正文了,有空再展览他的无知无耻。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8—51

“何谓禁中的‘泛取’?国家支付士兵的军饷、百官的俸禄、皇宫的费用,都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掌管,而陛下的宫禁之中时时有各种开支,如户部每月支给禁中的银、绢都是数以万计,礼部每月支给禁中的度牒都是数以百计。
(请注意赵构的开销,在这里不妨将其与岳家军每月领到的钱做一个大致的比较。赵构的开销以每月支银一万两、度牒一百道的最低值计算:当时每两银子约折合铜钱二贯五百文,度牒的卖价约200—300贯,仅此两项就折合4.5—5.5万贯钱。绍兴元年,岳飞一军约1万人,每月能领到多少钱史无详载,但可以从相关记载中大致推算:绍兴四年,收复襄阳时,岳飞一军已发展有28618人,一月军费12万余贯,按此推算出1万人的军队一月军费约4.3万贯。也就是说,绍兴元年时,赵构每月的开销大于岳家军从朝廷领到的钱额。)
“臣以为:以陛下的清心寡欲,必定不会随意赏赐嫔嫱,随意挥霍钱财;以陛下的恭勤节俭,也一定不会有营缮浮耗等其它的费用。(按:汪藻这是委婉的说法,真实的意思是——国家都已经到了这种地步,陛下一定要有所节制,必须要清心寡欲、恭勤节俭,不能再随意赏赐嫔嫱,随意挥霍钱财了。)

——————————————————————
附录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四十五
何谓禁中之泛取?臣窃观国家军兵之饷、百官之廪、乘舆之奉,悉在有司,而禁中时有须索,如户部银绢以万计,礼部度牒以百计者,月有进焉。以陛下清心寡欲,必无嫔嫱横给燕游侈费也;以陛下恭勤节俭,必无营缮浮耗使令妄予也。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8—52

“为人君主者,使用钱财,一定要用得明明白白,使掌握财政的有关机构对其清清楚楚。如果用而无名,那就是榨取百姓的膏血,然后随意弃掷于沟中啊!
“至于度牒,则是国家以虚名而收天下的实利,陛下用之以重则重,陛下用之以轻则轻。凭借它可以减轻对贫苦百姓的横征暴敛(按:买度牒的一般都是富户),对军队、国家的费用的补助不是个小数字。希望陛下不要只把它当成一张纸片,随随便便地给人而一点都不珍惜。
“如果对内外费用都能痛加裁减,虽然还不足以完全摆脱如今面临的困境,但比起不知节用而一味想着生财,那是要强得很多了啊!
“陛下要问臣的,臣已经毫无保留地奏陈在上面了。另外,臣私下还另有一些担忧,想奏禀陛下。臣听闻《坤》卦的初六说:“脚下踏到了霜,就应该知道结成坚实冰层的季节就快要到了。”《象传》对此的解释是:“脚下踏到霜时,冰就开始悄悄凝结了,按照这种趋势,一直会发展到结成实冰层的时侯。”这讲的是防微杜渐的道理,对祸患必须在一有苗头时就予以有效的预防。

——————————————————————
附录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四十五
然人主用财,要须有名,使有司与闻;用而无名,是取民膏血,掷而弃之沟中耳!
至于度牒,则国家以虚名而收天下之实利,陛下用之以重则重,陛下用之以轻则轻,免一时掊敛之疮痍,而实济军国之用,诚非小补,幸无以方寸之纸,累以予之而不之惜也。
若内外并加裁损,大农之计虽未至有余,其视不知节用而专务生财者有间矣!
陛下所以诏臣者,臣固已毕陈于前矣,而臣有私忧过计者,取复言之:臣闻《坤》之初六曰:“履霜,坚冰至。”《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盖患之不可不预防也如此。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背景知识链接 3—8—52—1 度牒简介

度牒是僧道出家时官府发给凭证,一般认为始于南北朝。唐宋时,度牒不但可以证明僧道的合法身份,同时还可以享受免除税赋徭役的权利,因此度牒也就与个人的经济利益有了密切联系。正因如此,从官府取得度牒是要花钱买的。
从唐朝安史之乱起,官府为了弥补军政费用的巨大缺口,开始通过大规模出售度牒来获得经济收入。
宋代的度牒有法定的价格,并且价格一直在上涨。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时度牒的价格为每道130贯(四川的夔州路一度高达300贯,后来降到190贯),宋哲宗元祐年间定价为300贯,到了宋孝宗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价格涨到了800贯。元丰至绍熙的一百余年间,度牒价格猛增了六倍以上。
购买度牒之后,可以免丁钱避徭役,但并不一定要真的入寺观为僧道,因此成为了富户豪强保护资产的一种手段。所以,随着税赋徭役的加重,度牒的经济价值就会越来越高,这也是其出售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
赵构即位时,宋朝还留存着一点经济积累,所以赵构还能在扬州过上一年的逍遥日子。此时他还意识不到南下避敌对北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而那点经济积累支撑不了多久,到了建炎二年,南宋政权在经济上开始陷入捉襟见肘的窘境,此后更是每况愈下。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吴歌漫画 14520楼 2013-06-26 23:20:16
这是因为你凉热无知才读不懂为什么 别着急 慢慢溜你才有趣
-----------------------------
看来这个家伙是真傻!“金戈”兄讲得那么清楚了,正是因为战争破坏了农业,农业税赋大幅下降,南宋经济陷入困境,于是赵构君臣从盐等生活必需品下手,利用专卖来榨取民财,所以财政结构明显地发生了变化。
凉热居然还没明白。让他在一边慢慢咀嚼去吧,保不准又要弄出个“惊世骇俗”的高论。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凉热春秋 14533楼 2013-06-27 13:35:41
楼主,你掩盖一个谎言,必然要用更多的谎言。
你这段话的意思是,战争时期的结构变化是,赋税变少,“榷利”上升,那么,绍兴年间的战争期间是绍兴12年以前,以后就是和平时期,达到20年。你的意思非常清楚,绍兴前12年战争期农业税赋下降,“榷利”上升,由此推论,后20年和平期农业税赋增加,“榷利”下降,这就是它的结构变化。
不过,你要看清楚,“绍兴年间南宋的财政结构明显地发生了变化,茶盐榷利逐步上升,达到了2400万贯。”是指整个绍兴年间的“榷利”逐步上升,并未下降。
-----------------------------
看得出来,你是真的不懂,那就给你简单讲解一下吧。
首先,你的思维域狭窄,缺乏严密推理的能力,所以理解总是出现偏差。比如这种推理——“你的意思非常清楚,绍兴前12年战争期农业税赋下降,“榷利”上升,由此推论,后20年和平期农业税赋增加,“榷利”下降,这就是它的结构变化。”
这是什么推理?事实上,议和之后,“榷利”仍在上升,在国家收入中所占比重仍在增大。
据《水心先生文集》的记载:绍兴末年,茶盐榷货收入2400余万贯,两税正赋收入1000余万贯,经总制钱收入1500余万贯。茶盐榷货收入已经是两税正赋的两倍多了。
你那个“由此推论”仅仅是你自己的想当然而已。
提醒你一下:古代经济是你的知识盲区,你还远远达不到能分析的阶段,更不要替别人去“推论”。
你也不要自作多情,以为我是在跟你辩论,你有点常识就应该知道:有据可查的东西查就行了,有辩论的必要吗?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凉热春秋 14534楼 2013-06-27 13:47:12
盐,历朝历代都是帝国专卖,是榨取民财的惯例手段,并非“南宋经济陷入困境,于是赵构君臣从盐等生活必需品下手,利用专卖来榨取民财”的特殊手段。
赵构确实采取了提高盐价的手段,可是,激起民众暴动,也是有据可查的。
“南宋经济陷入困境”,赵构更多的是提高农业赋税,有资料显示,增加了7、8倍甚至10倍之多。
......
-----------------------------
哈哈!
1、你这个“历朝历代”是从夏、商开始吗?
2、“特殊手段”是你自己加上去的,又在耍这种伎俩,先篡改别人的话再煞有介事地反驳。
3、你知道绍兴元年,赵构把盐价提高了多少倍吗?
4、赵构提高农业赋税当然是事实,但大量农民不敢还业,税源锐减,实际收入的情况你有数据吗?
5、不要再装了,你哪里看过南宋农业赋税的原始史料?不过就是喝了点地沟油而已。不服气就把资料贴出来试试吧。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凉热春秋 14536楼 2013-06-27 14:52:05
难道战争破坏了农业,和平也破坏了农业?战争让“榷利”上升,和平也让“榷利”上升?
-----------------------------
哈哈!你还是去学一下逻辑基础吧。先把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非充非要条件这些基本知识掌握住,在此之前,不必分析任何问题。
只给你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议和后,南宋军费开支并未减少,反而还有所上升。这是不是和你想当然得出的结论正好相反。
提示:赵构、秦桧式的和平不是军费开支减少的充分条件。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背景知识链接 3—8—52—2 度牒简介

赵构君臣为了应付军政开支,一直在寻找“生财”之道,度牒也因此派上了重要的用场。本文前面曾提及,张浚去川陕时,赵构给了他不少度牒。《云麓漫钞》卷四载:“绍兴中,军旅之兴,急于用度,度牒之出无节。……时有‘无路不逢僧’之语。”
但大量鬻卖度牒也并非真如汪藻所说是“国家以虚名而收天下的实利”,其最大的弊端就是“寅吃卯粮”。 绍兴初,李仲永曾对赵构说:“今岁鬻度牒万,是失万农也,积而累之,农几尽矣,非生财之道。”意思是每卖一道度牒,就有一个人不再交税赋,每年卖出数以万计的度牒,就有数以万计的人不再交税赋。这样发展下去,国家税赋会越来越少。当时,赵构也认为此言有理,但是用度急缺,也顾不得将来了。
在过度鬻卖之后,度牒曾一度大大贬值,价格降到了30贯,赵构这笔买卖是越做越不划算,终于在绍兴十三年停了下来。绍兴十五年,赵构在财政紧张时,又失信于天下,规定买过度牒的僧道也要交纳免丁钱,但与承受各种苛捐杂税的普通农民相比,负担还是少很多。十余年后,南宋的税赋又呈直线上升趋势,赵构恢复鬻卖度牒,价格也直线飙升至了500贯。
在宋朝,一直有人买卖度牒,从中取利,甚至直接伪造度牒,这种情况在南宋尤其严重。究其根本,仍然是赋税过于沉重所导致。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8—53

“自古以来,把兵权把交给别人,时间久了没有不成为大患的。这是因为兵权给的时候再容易不过,但想收回来就是一件最难的事情。如果不及早做准备,必将会后悔莫及。
“春秋时,晋国以六卿统率军队,结果是六卿中的韩、魏、赵三家分晋,鲁国以三家统率军队,结果正是这三家削弱了鲁国;汉朝从元帝、成帝时起,兵权掌握在了外戚手中,最后汉因外戚而灭亡;唐朝中叶,兵权掌握在神策军,而晚唐又正是因神策军而大乱。这是古今一同的必然之理。本朝祖宗的家法,以三衙管军,但发一兵一卒都必须有枢密院的兵符。祖宗之所以这样规定,是有深刻用意的。现在诸军骄悍,枢密院已经对其无力控制,臣恐外敌内寇都平定之后,真正的大患将会随之而来,会更让陛下劳心费神、殚精竭虑……
“孔子说过:“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臣看到自古以来的偏方霸国之中,都还不至于缺少提兵征战的将帅,中国虽然正值多事之秋,但难道以四海之大,竟会至于将帅之材像今天这样寥寥无几吗?臣以为在偏将、裨将中必有英雄豪杰,这些人是被那二、三个将臣所压制住了,无法崭露头角。

——————————————————————
附录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四十五
自古以兵权属人,久而未有不为患者,岂不以予之至易,收之至难,不蚤图之,后悔无及耶?晋以六卿帅师,而卒于分晋者,六卿也;鲁以三家帅师,而卒于弱鲁者,三家也;汉自元成,兵在外戚,而汉由是以亡;唐中叶,兵在神策,而唐由是以乱。古今一同,此必然之理也。国家以三衙管军,而一兵之出必待枢密院之符,祖宗于此盖有深意。今诸军之骄,枢密院已不得而制矣!臣恐寇平之后,方有劳圣虑,孔子所谓“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臣尝观自古偏方霸国,提兵者未尝乏人,岂以国家四海之大,虽曰多故,而将帅之材遂至于寥寥如此哉!意偏裨之中,必有英豪,特为二三将臣抑之而不伸耳。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8—55

诚然,当时的武将中很多人是龌龊庸才,如刘光世、张俊、辛企宗之流,但也有如李彦仙、赵立、陈淬这样忠肝义胆、顶天立地的英雄,也有如岳飞、吴玠这样智勇双全、英武善战的奇才,而汪藻对他们却视而不见。汪藻自己对军事一窍不通,却丝毫不妨碍他认为“这些人有什么知识?”也丝毫不妨碍他认为武将没有参与讨论国家大事的资格,甚至没有讨论军事问题的资格。
汪藻非常露骨地表现出了宋朝士大夫在武将面前那种极端的优越感,在他眼里,他们应该坐在帷幄中发号施令,而武将正确的态度则应该是像狗一样听主人的使唤,去冲去杀、去付出鲜血生命的代价,同时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狗一样的身份。他甚至不觉得这是对全体武将的侮辱。
这封奏章不但呈递给了赵构,并且还传播了出去。(似乎赵构、汪藻是故意这么做的。)统兵将领们看到后,个个都受到了极大的刺激。有武将专门让门下的文士写文章猛烈回击:
“今日的误国之辈都是文臣——蔡京坏乱纲纪,王黼妄动兵戈。战事一起,从执政官、侍从官起,文臣们持节则丧节,守城则弃城,参与谋划国事的只知道求和,奉命出使的只知道割让土地,提兵勤王的望风溃散,防河拒险的不战而逃。自金人深入中原,蹂践京东、京西、陕西、淮南、江浙之地,身为王臣而弃民、误国、败事的,都是文臣;而那些殉国死难、抵挡强敌的,都是武将。更有甚者,张邦昌建立伪楚,刘豫建立伪齐,除了文臣,谁敢干这种事?!”

——————————————————————
附录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四十五
此书既传,兵将官皆不堪之,有令门下士作不当用文臣论者,其略曰:“今日误国者皆文臣,蔡京坏乱纲纪,王黼收复燕云之役,执政侍从以下,持节则丧节,守城则弃城,建议者执讲和之论,奉使者持割地之说,提兵勤王则溃散,防河拒险则遁逃。自金人深入中原,蹂践京东、西、陕西、淮南、江浙之地,为王臣而弃民、误国、败事者,皆文臣也。时时有一二竭节死难,当横溃之冲者,皆武臣也。又其甚也,张邦昌为伪楚,刘豫为伪齐,非文臣谁敢当之?”
自此,文武二途若冰炭之不合矣。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抱歉!发漏了一节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8—54

“臣以为:如今当效法西汉的做法——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精心选择十几个偏裨将领,先给每个将领数千士兵。他们的军队由陛下直接掌控而不隶属于诸将,逐渐将其发展到数万人,以此慢慢削弱诸将的兵权,此乃万世之大计!(注意:汪藻此议与范宗尹的‘稍复藩镇’一脉相承,继续坚持了原来的错误。大敌当前,只有把军事力量协调、凝聚在一起,握成拳头,打出去才有力量。此时迫切需要的是选拔、重用有才能的将领,使其对军队实施强有力的统一指挥。而汪藻却偏偏要在这时‘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是伸开十指,让敌人一根一根地去折断,对抗金事业有大害。)
“希望陛下不要以臣官职卑微而忽视臣的建议,不胜幸甚!”

汪藻这封洋洋洒洒数千言的奏章,坦白直率地说出了很多文臣的心里话。他对当时的百姓生存状态看得很清楚,提出了裁减浮费的具体建议,值得赞许的是他还特别对赵构浪费钱财的行为做出了规劝。
最值得注意的是汪藻对武将的认识和态度:他指出的军队中的很多问题的确属实,但也有不少是出于对军事的不了解而下了错误的判断,最为致命的是他本质上对武将不仅是不信任,内心中充满了蔑视、猜忌,甚至是敌意。

——————————————————————
附录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四十五
臣以为:及今之时,当用汉建诸侯之法,众建之而少其力,精择偏裨十余人,裁付兵数千,直隶御前而不隶诸将,合为数万,以渐销诸将之权,此万世计也。
惟陛下勿以臣人微而忽其言,不胜幸甚!

楼主:湖东隐士

字数:2226890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2-03-31 18:36:00

更新时间:2020-07-15 12:28:38

评论数:2641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