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63

张俊的意思是,他担心韩世忠来个“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显然,张俊心里很清楚,韩世忠要承担东线主攻的重任,以他的那几万人马,肯定是不够的。在他看来,赵密所部一旦被调过去,想等到韩世忠兵力有“富余”时再调回来,那是希望渺茫。
张俊可不会以国事为重,他算计的是自家的本钱不能便宜了别人,他张家的军队决不能姓了韩。
张浚这次算是有领教了一回张太尉的“铁脸”(当时人给张俊起的绰号,喻其厚皮死脸,刀枪不入)。他指挥不动张俊,只好向赵构禀报,请赵构用亲笔御札下令。而张俊也上了一道奏章,向官家“哭诉”。
两道奏章几乎同时送达临安,这下算是给赵构出了一个难题。依朝纲军纪,他应该严厉申饬“铁脸” 张太尉,警告他胆敢不听从命令,就要军法从事。但是,赵构不敢。更窝囊的是,他连下亲笔御札命张俊派赵密出兵都必须小心谨慎,如果张俊仍然找理由推脱,或者来个装聋作哑,他这个皇帝的脸上又要难看一回了。这种事在刘光世、张俊身上已经不止发生一次了。
最后,两次差点被张俊气得吐血的赵鼎出了一个主意:“张浚以宰相之职都督诸路军马,如果不能令行禁止,何以成事?张俊也不可抗拒都督行府的命令。陛下可一面责令张俊服从都督行府的命令,凡事不应再向朝廷禀报;一面下诏准许张浚独断独行,军中之事不必申明朝廷,以免贻误时机。”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九
浚奏乞降圣旨,而俊亦禀于朝。赵鼎白上曰:“浚以宰相督诸军,若号令不行,何以举事?俊亦不可拒。”乃责俊当听行府命,不应尚禀于朝;复下浚一面专行,不必申明,虑失机事。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64

朝廷大臣们都觉得赵鼎这样处置,甚为得体。但话有说回来,得体归得体,可这根本不解决问题——把皮球又踢回到张浚和张俊之间,而张俊显然还要继续对张浚之乎者也。这只是以牺牲都督行府的威严来顾全赵构的天子颜面,韩世忠急等的援兵仍旧没有着落。
赵鼎到底是思虑细密,他又煞费苦心地想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然后给张浚去了一封信——
“韩世忠想要的是赵密,而杨沂中的武勇不在赵密之下。杨沂中所统的乃是御前护卫之军,谁敢对之起吞并之心?不如让杨沂中去协助韩世忠,而下令将赵密所部调入临安,暂时替杨沂中军担负护卫之任。调赵密所部入临安,张俊还敢用什么说辞来据不从命?”
张浚见信后感慨道:“此上策也,张浚的智谋不能及此。”
二月二十日,赵构下诏命中侍大夫、保信军承宣使、权主管殿前司公事、提举宿卫亲兵杨沂中率一万人的军队赶赴都督行府,听从张浚指挥。
赵鼎行事异常稳健,为了不让张俊过早察觉朝廷的意图,他并没有让赵构马上下诏调赵密所部入临安,而是在二月二十二日先任命权主管侍卫马军公事解潜暂兼职代管殿前司,带御器械刘锜暂兼职代管宿卫亲兵。(三月八日才下令调赵密所部入临安。)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九
时议者以为得体。至是,浚终以俊不肯分军为患,鼎谓浚曰:“世忠所欲者,赵密耳。今杨沂中武勇不减于密,而所统乃御前军,谁敢觊觎?当令沂中助世忠,却发密入卫,俊尚敢为辞耶?”浚曰:“此上策也,浚不能及此。”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八
戊午,诏中侍大夫、保信军承宣使、权主管殿前司公事、提举宿卫亲兵杨沂中以入队万人赴都督行府使唤。张浚欲以沂中助韩世忠,故有是命。后二日,诏沂中落阶官,为密州观察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遣行。(张浚以沂中助世忠事,详见三月乙亥赵密事内)

辛酉,权主管侍卫马军公事解潜兼权殿前司,带御器械刘锜兼权提举宿卫亲兵,以杨沂中出戍故也。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65

尽管赵鼎谋事老成,但战场瞬息万变,实在是经不起如此复杂的周折。杨沂中在临安,他要率军赶到前线,可不是一两天的事。也就在二月二十二日,完颜兀术和刘猊的军队出现在了淮阳军附近。
敌人的援兵先到了,韩世忠军有被里外夹攻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韩世忠肯定不能硬拼,只得放弃围城,下令撤军。
在撤军过程中,路遇一支金军,但他们兵力并不多,尚不敢贸然发起作战。韩世忠立即摆布开人马,然后派了一个小校,去对着金兵大喊:“那个穿锦袍,骑青骢马,立在阵前的就是韩相公。”
众将都觉得韩世忠简直匪夷所思,这不是故意给自己找麻烦吗?韩世忠却道:“不这样,他们怎么肯来进攻?”原来,韩世忠不甘心就这样撤军,还想在临走的时候给金兵一次教训。
果不出韩世忠所料,金军将士听说韩世忠就在眼前,就不顾兵多兵少,一下冲了过来。韩世忠等的就是这个,当下率领数骑上前,干净利落地阵斩了两个引战的金骑。众将乘势掩杀过去,金军抵敌不住,败退了回去。
韩世忠从容地将军队带回了楚州,这次东线攻势也就此结束了。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八
是日,韩世忠自淮阳引兵归楚州。世忠既围城,敌坚守不下。刘豫遣使如河间求援于金右副元帅宗弼。先是,金、伪与其守将约,受围一日则举一烽,每日益之。至是,城中举六烽,刘猊与宗弼皆至。
世忠之出师也,请援于江东宣抚使张俊,俊不从。世忠乃还,道遇金师。世忠勒阵向敌,遣小校郝彦雄造其军,大呼曰:“锦袍骢马立阵前者,韩相公也!”众咎世忠。世忠曰:“不如是不足以致敌。”及敌至,世忠以数骑挑之,杀其引战者二人,诸将乘之,敌败去。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66

淮阳军一带有一万余百姓跟随韩世忠军南归,他们到达南宋境内后,张浚都督行府及时做出了安置,授给他们田土耕种,力图使他们的生计能够有着落。
几年前,赵构一度准备采纳秦桧“南人自南,北人自北”的主张,而现在,当他决心固守江北现存土地,北向以争中原之时,淮南、荆襄的屯田、营田就被提到了空前重要的位置;而大力兴办屯田、营田,必须要有劳动力,因此也就有了安置投归南宋的百姓的办法,而不是向以前那样把他们遣送回去。
这对于劳动力本来就不足的伪齐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
韩世忠的这次攻势的确取得了一些战果,不仅接连打了几个胜仗,生擒了金军将领,重挫了金、伪齐的气焰,还招归了一批百姓。但是,从用兵上来说,张浚的指挥并不高明,尤其是在战略协调上存在很大问题,否则战果应该更大。
韩世忠的北伐结束时,岳飞还在赶回鄂州的路上,而李纲正赶往临安。李纲接到任命后,向赵构提出了一个请求——到临安觐见。从建炎元年罢相起,李纲就再也没能回到朝廷。九年弹指一挥间,李纲终于盼到了北伐,他有太多的话要说,有一系列疑问需要得到解答,还有一系列担忧要面禀赵构,提醒他注意。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八
淮阳民从军南归者万数,都督行府悉授田居之。上闻,诏州县存恤之,毋令失所。(诏州县存恤在四月丁未)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徐兆玮 2015-01-30 23:16:04
对于北伐遇到的问题缺乏准备。看样子是试探示威
-----------------------------
赵构、张浚、赵鼎此次北伐的战略目标较低。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anubis110 2015-01-31 16:14:46
有一点很不明白,赵构当了这么多年的皇帝,按理说不会不明白张俊刘光世的人品和能力,可为什么还让他们身居高位统领军队呢?按理说当时完全有人可以替代他们啊。就说这次北伐吧,张俊抗命这是非常严重的事件,就算北伐期间不收拾他,北伐结束怎么着也得扒他一层皮吧?想问一问在这次北伐结束后张俊受到什么惩罚了吗?
-----------------------------
不论是赵构还是张浚、赵鼎,对刘光世、张俊的人品和能力都是心知肚明。刘光世、张俊之所以得以身居高位,首先是因为他们都是“随龙人”,在赵构即位之初既得到重用;此后,对军事一窍不通的赵构又不知如何选拔将领、管理军队,对他们只敢赏不敢罚……
刘光世、张俊抗命不是一次两次,南宋“人皆切齿”,赵构又岂能不恨他们?岂会不想换掉他们,但动哪一个都是大手术,都有风险,内忧外患之时,他不敢冒这种风险也没能力冒这种风险。
北伐结束后,伪齐发动反攻,南宋挫败伪齐的反攻后,赵构、张浚决定先对刘光世下手。用汪藻当年提出的“以将制将”之策,在韩世忠、岳飞、张俊的护卫下,逼迫刘光世“退休”。但后来赵构、张浚处置不当,酿成淮西兵变。这时,哪里还敢再动张俊?
接下来,金国诱和,赵构、秦桧决策议和,韩世忠、岳飞、吴玠强烈抗议——韩世忠计划截杀金国使者,岳飞上表痛骂赵构、秦桧,吴玠拒绝上贺表,他们三人不断派遣间谍到敌境,引起金国的高度警戒……
赵构与三大主战将领的关系日趋紧张,甚至濒于破裂。在这种情况下,他更加要依靠张俊,哪里还管张俊的人品、能力?于是,张俊一路升官……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看不见的放肆 2015-02-01 02:32:30
购买了楼主的大作,期待专版问世。分析与史料很重要(特别是作者的分析),但是专业性强,读者面必然会变窄,正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也”。感觉岳飞就好比法国的贞德,苏格兰的华莱士一样:都是出身低微,都是热血勤王,都是打击侵略者收复失地,都是胜利在望,都是被统治者从欢迎支持利用到猜忌厌恶抛弃,而结果都是被自己人(统治阶级上层)出卖,冤死,壮志未酬,仇者快而亲者痛也!外国的这两位 历史 人物在现代......
-----------------------------
谢谢支持!请多指教!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胡鑫鑫123 2015-02-02 11:25:50
楼主,《三朝北盟会编》 卷二百三十二上说:诏修故少保岳飞庙,先是岳飞被秦桧陷害,死於狱中,军民痛为立庙,至是金人犯边连年大举,上思曰:岳飞如在,金人岂敢至此,不令即修庙宇.这是网络版本,估计有错别字,但这算不算赵构给岳飞平反的证据?
-----------------------------
“不令即修庙宇”应为“下令即修庙宇”。
此事记于绍兴三十一年十月五日,但这是极为古怪的平反——下令给岳飞修庙宇,却不以正式的诏书或文告宣布岳飞一案是冤案。
绍兴三十一年十月二十八日,赵构又下诏:“蔡京、童贯、岳飞、张宪子孙家属,令见拘管州军并放令逐便。”居然把岳飞、张宪与蔡京、童贯并列处理,这既可以理解为岳飞、张宪是被冤屈,更可以理解为赵构对罪臣家属宽大处理。
当时,金国再度败盟南侵,为了让将士向前抵抗,赵构不得不对岳飞冤案有所表示,但赵构做贼心虚,一方面试图把罪责全部推到秦桧身上,一方面迟迟不作清楚明白的表态。
所以,准确地说,赵构是不愿给岳飞平反但不得不有所表示。
岳飞正式平反是在宋孝宗时,但宋孝宗自然是要为赵构开脱,于是定性为——秦桧诬岳飞。后来,岳珂也不敢说“太上皇与秦桧诬岳飞”……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胡鑫鑫123 2015-02-03 22:17:49
但那人却说金佗粹编的乞止班师诏略是岳珂编造的,而高宗宸翰七十得:得卿十八日奏,言措置班师,机会诚为可惜。则被他解释为岳飞“言措置班师”,赵构认为“机会诚为可惜”。请问一下楼主,如此理解“得卿十八日奏,言措置班师,机会诚为可惜”是从前古代还用文言文的时候就有人这么认为的吗?
-----------------------------
除了如今的文盲黑岳派外,从来没有人这么认为。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胡鑫鑫123 2015-02-04 11:30:26
还有也是在那贴里,有人拿《金史?仆散浑坦传》的“天眷二年,与宋岳飞相拒。浑坦领六十骑,深入觇伺,至鄢陵,败宋护粮饷军七百余人,多所俘获。”来说岳飞北伐,但那人随即反驳说天眷二年是绍兴九年,与岳飞北伐无关,而我说天眷二年明显是错误,应该是天眷三年,因为绍兴九年岳飞并未出兵,和来的“与宋岳飞相拒”,那人又说是绍兴9年宗弼南下,扫除河南亲宋势力时将某股抗金义误认为岳飞的,所以我想请问一下在绍兴十年五月金人败盟前金军是否到过鄢陵,历来人们又是怎么看待《金史?仆散浑坦传》的记载的?
-----------------------------
估计你说的那个人根本不知道鄢陵在哪里。
这是一则显然有错误的史料,很少有人依据其立论、分析。当代有研究者认为:时间应为天眷三年。而如果真是如此,则可说明岳飞的前锋部队进至朱仙镇是确有其事。
黑岳派为了否定岳飞军曾进至朱仙镇,自然是不肯接受时间是天眷三年的说法。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67

二月二十四日,李纲到达了临安,立即上了奏章,请求赵构召见。而第二天正好是寒食节,朝廷放假。于是,赵鼎含蓄地奏禀赵构:“陛下此前有旨(允诺李纲一到,立即召见),可明天是寒食节……”
赵构道:“朕在宫中,每日饭后,略略处理一下家事,然后就看书写字,此外别无他事,来日自可让李纲觐见。”
赵鼎道:“陛下清修如此,天下幸甚!”
二十五,赵构在内殿召见了李纲。为了这次来之不易的见面,李纲做了充足的准备。在《梁溪集》中,完整保存着李纲呈递给赵构的《论中兴札子》、《论金人失信札子》、《论襄阳形胜札子》、《论和战札子》、《论朋党札子》、《论财用札子》、《论营田札子》、《论赈济札子》、《论江西军马札子》、《论江西钱粮札子》、《论虔州盗贼札子》、《论福建海寇札子》、《论常平札子》、《议迎还两宫札子》。
当李纲拖着病痛的双腿把这些奏札举到面前时,不知赵构心里是什么样的感受。还没有哪一个大臣一次给赵构上过这么多的奏章,这足以说明,李纲虽然人不在朝廷,但无一日忘记多灾多难的大宋。这么多年来,他时时在为国谋划,现在终于有机会当面禀告皇帝了。

——————————————————————
附录 《梁溪集》卷八十《到国门奏状》
臣已于今月二十日到国门讫,伏望圣慈降旨閤门依元降指挥,令臣不隔班先次上殿奏事。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八
(癸亥)是日观文殿大学士、新江西制置大使李纲见于内殿。前一日,纲入国门。赵鼎奏已有旨内引,然来日偶是寒食正节。上曰:“朕宫中每日食后,略治家事,即观书写字,此外别无他事,来日自可引对。”鼎曰:“陛下清修如此,天下幸甚!”

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李纲二月二十四日到达临安。《到国门奏状》称“今月二十日到国门”,疑有脱漏,今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凉热春秋 2015-02-03 11:46:37
张俊无疑是南宋抗金最坚定、最得力的战将之一,也是最顾全大局的战将之一,明洲保卫战,淮西之战,可说是力挽狂澜,心甘情愿放弃兵权,维护国家稳定的大局,确能让那些念念不舍兵权的人自行惭愧。
-----------------------------
@橙色指挥官 2015-02-05 15:50:04
“初,桧以俊助和议,德之,故尽罢诸将,以兵权付俊。岁余,俊无去意,故桧使邈攻之。”
你还是老老实实的去给基督教捧臭脚算了,别在这丢人现眼了!
-----------------------------
哈哈!凉热这个历史盲不知道——他祖宗秦桧扣给张俊的罪名也是谋反。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徐兆玮 2015-02-06 10:36:35
湖东兄春节快乐!
-----------------------------
徐兄春节快乐!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mkopmn 2015-02-05 20:07:32
蓝玉何时打过友军,对纳哈出那次,砍伤纳哈出的是常茂,他和纳哈出主要是言语和民族习惯导致的冲突,岳飞还对董先张宪说让他们各领一万人马干掉韩家军张家军。
-----------------------------
@橙色指挥官 2015-02-06 11:30:28
去看看蓝玉传先,出征回来,友军开门迟了点就破关而入的谁?
岳飞说的那话根本就是某人杜撰的,破绽一堆,也就你们这些货当个宝!最明显的破绽就是韩世忠的防区与岳飞不相邻,岳飞几年都没看到韩世忠的军队,怎么可能说这个话?
-----------------------------
@anubis110 2015-02-07 11:48:03
嗯,这个话应该是在三援淮西的时候说的,不过岳飞当时说的是气话,根本就没有真的进攻张家军和韩家军的打算。不过当时岳飞是对张宪和董贤两人说的,岳飞又不是皇帝,有人专门记录他的言行,怎么会传到别人耳朵里?所以也不排除别人杜撰的可能性。
-----------------------------
相关记载是这样的——绍兴十一年,岳飞得知张俊、韩世忠相继被完颜兀术打败的消息后(一年前,完颜兀术精锐主力已遭重创,战力大损),抑制不住心中的愤怒,对张宪道:“他张家的人马,你带一万人去就可以把他们蹉踏了。”又指着董先道:“他韩家的人马,你不用一万人就能去把他们蹉踏了。”

首先,岳飞到底说过这话没有并不能完全肯定;其次,即便岳飞说过这话,也肯定是气话。
哈哈!黑岳派实在整不出什么黑材料了,黔驴技穷复又丧心病狂,认定这是“让张宪、董先各领一万人马干掉韩家军张家军。”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mkopmn 2015-02-07 16:10:43
柘皋大捷难道不是对金军主力的重创吗?
-----------------------------
怎么又开始转移了?哈哈!又要落荒而逃了?先说说看——岳飞有没有“让张宪、董先各领一万人马干掉韩家军张家军”?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68

限于篇幅,这里不详细叙述李纲十几道奏札的内容,仅节选与北伐方略相关的两段文字。在《论和战札子》中,李纲有云——
“如今军政既修,陛下意欲恢复旧疆,理当深谋远虑,预先计划好善后之策。例如,应该攻取哪个地方,攻取之后应当屯驻哪支军队,派哪个将领来据守;对归附的伪齐兵民应该如何安置、抚慰,将来的事如何安排;假如金人来救援刘豫,本朝又应当如何应对。以上这些事,都要通盘谋划,做到胸有成竹,则中兴的功也就已在掌握之中!
“胜负乃兵家常势,只要大计已定,臣愿陛下不要因为小小的挫折而动摇,遇到困难要更加发奋自治自强。如果陛下能够像汉高祖一样坚忍,就可以得志;如果且战且和,像战国时的六国那样朝纵暮横,则臣愚以为不可……
在《论财用札子》中,李纲指出了钱粮不足的现状,并提出了一个建议——
“唐肃宗、代宗、德宗朝有刘晏、韩滉等人,精通于财计,筹措军费甚为得力,不横征暴敛于民而能使国用充足。他们的理财之术留有记载,可以查考。臣希望陛下降旨,朝廷专门委任官员查考刘晏、韩滉的事迹,选择其中可以用于当今的方法,编列成书,进呈给陛下。陛下可尝试着采用,并选择有心计、知变通、公正廉洁的大臣来推行……”

——————————————————————
附录 《论和战札子》
今日为吾患者不在刘豫,而在金人。军政既修,欲议恢复,正当虑始虑卒,预图善后之策,得某地当屯某兵,用某人可守某地,新附之众如何抚绥,将来之事如何措画,使金人来援刘豫,当如何以待之。此数事者,皆有定议,则中兴之功已在吾掌握中矣!夫胜负兵家常势,大计已定,愿无以细故动摇,益务自治自强,如汉高祖之坚忍,乃可得志;倘或且战且和,如六国之朝从而暮横,臣愚未见其可也。伏望圣慈留神幸察。

《论财用札子》
肃、代、德宗之朝,有刘晏、韩滉之流,皆通于财计,权百货之低昂,笼天下利,以佐军兴,不敛于民而国用足,载在方册,其术可考。臣愚伏望圣慈降旨,朝廷委官考刘晏、韩滉事迹,可行于今者,条具进呈,试采其说;择有心计,疏通公廉之臣而推行之。庶有补国用,于户部常赋、朝廷榷货外,别项封桩,专以养兵,而佐中兴,伏惟陛下裁幸。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69

从以上两段话可以看出,因为朝廷没有透漏,李纲对详细的北伐战略不得而知,他对有些至关重大的事还是放心不下,尤其担心赵构和张浚等对此次北伐是不是做了周密的计划,是不是谋定而后动;另外,李纲担心赵构和朝廷大臣们是否已找到了恢复经济的有效办法,是否已对军队的后勤供应做了妥善的安排。
然而,赵构却并未打算与李纲详细商议北伐的方略,只是温言慰劳了李纲一番,说了不少嘉奖的话。
第一次觐见就这样结束了。
二天后(二月二十七日),大约是韩世忠从淮阳军撤退的消息报到了朝廷(按:韩世忠二月二十二日从淮阳军撤退,二十七日消息应可传至临安),李纲知晓后,内心万分焦急,看来事情被他不幸而料中了——在决策对伪齐发动进攻时,赵构、张浚并没有周密计划金人救援刘豫时的应对之策;他们可能也没有认真考虑:如果韩世忠攻下了淮阳军,接下来如何据守?因为根本看不出他们为此做了什么准备和部署。
李纲立即给赵构上了奏章,说有紧急要事,请求再次觐见。
关于赵构、李纲君臣的第二次见面时的谈话内容,南宋官史语焉不详,仅《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记载他们谈到了张浚,赵构对李纲说了这样一句话:“张浚经历富平之败后,才熟悉了军事。”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八
后二日,纲以急切利害再对,因言及张浚。上谕纲曰:“浚自富平败,始练军事。”
时纲所上疏凡十六,其论中兴及金人失信、襄阳形胜与和战、朋党五事皆利害之大者,上嘉劳久之。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胡鑫鑫123 2015-02-10 22:05:44

楼主,《全宋文》中这道杨沂中的御札所说的“得岳飞奏,措置班师”该作何解?
-----------------------------
翻译过来是——
朕收到岳飞的奏报:岳飞已措置班师;刘锜奏报:刘锜重又进入顺昌。朕已经命令他们(岳飞、刘锜)暂且在就近方便处驻军,并与卿(杨沂中)联络,共同审度形势,如有可乘之机,即约定日期,协同进兵;如未可进兵,卿也暂且在就近方便处驻军,与岳飞、刘锜相互支援,不要让金贼有机可乘。卿可火速派人去岳飞、刘锜处,商议确定卿一军的前进方向,尽量按期协同行动。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70

看来,李纲对张浚能否指挥好北伐越来越担忧。
然而,赵构和朝廷并没有因李纲的担忧而有所改变。三月二日,赵构下诏任命少保、武成、感德军节度使、淮南东路兼镇江府宣抚使韩世忠为京东、淮东宣抚处置使兼节制镇江府,徙镇武宁、安化,在楚州设置宣抚司;检校少保、镇宁、崇信军节度使、湖北、京西南路招讨使岳飞为湖北、京西宣抚副使,徙镇武胜、定国,在襄阳府设置宣抚司。
此前,张浚每每称赞韩世忠的忠勇,岳飞的沉鸷,说他们可以倚办大事。这两项任命表明,南宋朝廷依然决定执行原定计划。
也是在这一天,李纲向赵构辞行。君臣二人又在内殿第三次见面,关于这次的谈话内容,现存史料中查不到任何记载。但李纲随后又上了一道三千余言的《论进兵札子》,这道奏札完整地保存在《梁溪集》中,通篇都是提醒、劝谏之言。李纲认为“主兵者之失有四、未尽善者有五、宜预备者有三、当善后者有二”,直言不讳地论述了这十四个问题——
“臣本是一介书生,起初并不知晓军事。自靖康之难以来,臣目睹朝廷军政废弛,以致于遭受夷狄祸乱。臣夙夜思考,本朝要振起中兴之业,要图谋自治自强,非用兵不可。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九
己巳,少保、武成、感德军节度使、淮南东路兼镇江府宣抚使韩世忠为京东、淮东宣抚处置使兼节制镇江府,徙镇武宁、安化,楚州置司;检校少保、镇宁、崇信军节度使、湖北、京西南路招讨使岳飞为湖北、京西宣抚副使,徙镇武胜、定国,襄阳府置司。时朝廷锐意大举,都督张浚于诸将中每称世忠之忠勇,飞之沉鸷,可以倚办大事,故并用之。
是日李纲入辞。

《梁溪集》卷八十四《论进兵札子》
臣近者伏蒙圣恩,许令入觐。特御内殿,三赐引对,疏远之迹,得望穆穆清光于咫尺间,从容移时,仰聆玉音,俯竭愚悃。臣子之情,不胜欣幸!然进对之久,恐劳圣躬,加以言词拙讷,敷奏迂疏,犹有未能尽其底藴者,敢昧死以闻。
臣本书生,初不知兵,自靖康以来,窃见朝廷军政不修,致有夷狄之祸。夙夜以思,欲振起中兴之业,为自治自强之计,非兵不可。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71

“然而,兵家多故,千绪万端,有奇有正,变动无方,能读其父之书的将门之后未必能在临战时运用自如,不读古代兵法的人也可能在行事时暗合孙子、吴起,关键在于如何应用。
“臣曾经推原古人用兵之意,并将今日主兵者的谋略与之比较,发现今日主兵者的不足之处大略有四个:
“一、兵贵精不贵多,多而不精,反而会为其所累。所以往古善用兵者,料简至精,却能以少击众。他们的军队就如干将、莫邪那样的利剑一般,格击时能迎刃而断,锐不可当,寻常的顽铁岂可与之同年而语!……更何况,将兵如将将,唯有对韩信这样的名将来说,才是多多益善,一般的将帅,具备多大才干就只宜统多少兵马。
“现在的诸将贪多务得,看见他人之兵就垂涎,算计着如何吞并,却不度量自己的智力,他们果真能够游刃有余地指挥偌大的军队,就像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吗?不是!军队里冗员甚多,白白消耗国家的钱粮,士卒疲劣,又不予精简,遇到强敌就望风而溃。一员大将统领十几万兵马,却不敢深入敌境,建立奇功,这正是因为只务求兵多而不务求兵精的结果。

——————————————————————
附录 《梁溪集》卷八十四《论进兵札子》
……然兵家多故,千绪万端,有奇有正,变动无方,能读其父书者未必能施于行事,不读古兵法者未必不暗合孙吴,顾所以用之者如何耳。臣尝推原古人用兵之意,比较今日,主兵者之失大略有四:
夫兵贵精不贵多,多而不精,反以为累。故昔之善用兵者,料简至精,率能以少击众,如干将、莫邪迎刃而断,莫之敢撄,其与顽铁,岂可同年而语哉!……又况将兵如将将,多多益办,唯韩信能之,自余各有分量。今之诸将贪多务得,见他人之兵则垂涎以思并吞,初不自量其智力,果能节制运动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乎?否也!冗食既多,坐耗国用,疲劣弗简,遇敌先奔,一大将连十数万之众,未闻有敢深入而建奇功者,此不务精而务多之故也。

楼主:湖东隐士

字数:2226890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2-03-31 18:36:00

更新时间:2020-07-15 12:28:38

评论数:2641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