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徐兆玮 2015-01-04 13:22:17
对绍兴初年政局,没见过这么细的分析。
对于各方力量博弈较量最终为什么走向了妥协卖国,妥协求和是不是代表了广大民众要求和平稳定的呼声?民众是不是不愿意为北伐而付出?
还是希望详加说明。
-----------------------------
徐兄新年好!
这几个问题正是疑案十六、十七、十八、十九的主题,敬请届时赐教!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35

南宋与伪齐都在紧张地准备着,而金国作何决策将决定双方如何采取行动。如果金国今年再次南下,伪齐必一同作战,南宋将先求固守;如果金国暂不采取行动,则伪齐不太可能单独进犯,南宋可能持重观望,也可能发动反攻。
一转眼,秋去冬来,伪齐与南宋只在边境发生过一二次小规模的摩擦。不论是伪齐还是金国都没有大举南下的动静,这无疑更加振奋了张浚等人的士气。
绍兴五年十一月,张浚意欲再度巡视长江防线。赵构为此又发出一道亲笔诏书:
“二帝远狩,于今已有九年。朕虽然屡次派遣迎请的使者,但迎回二帝仍遥遥无期。九年来,朕朝夕思念,痛彻肺腑,恐惧惊骇,无地自容。其间酋虏的使者来到南方时时,朕无不询问二帝的消息……
“朕为人之子,却不能奉养自己的父亲;为人之弟,却不能拯救自己的兄长。朕极目北望,伤心欲绝,不知洒下了多少泪水!
“朕听闻圣训有言:惟有孝弟之至,方能感动神明。大小臣子,当坚守忠义,戡定国难,务求成功。当以侍奉自己父亲的诚心,辅佐朕实现拯救父兄的愿望。
“特此告谕,众臣务必要体会朕的心怀。”
这预示着南宋即将对伪齐发动一次反攻。

——————————————————————
附录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六十八
诏张浚荆襄视师手诏
朕仰惟二圣远狩,九年于兹,虽迎请之使屡驰,而侍膳之期尚远,晨昏在念,怵惕靡容。间缘酋虏之来归,每谕两宫之安报。呜呼!朕为人之子,而未获养其父;为人之弟,而未能拯其兄。瞻望情伤,不知涕泗!惟孝弟之至,固可通于神明;而小大之臣,当共坚于忠义,庶戡多难,克济厥功,以尔资父事君之诚,副朕念亲从兄之志。咨尔有众,咸体朕怀。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36

此时,南宋朝廷应已获悉了完颜吴乞买之死(但尚不详知金国内部的权力争斗正在升级)。金国有丧,按常理是不宜出师的,刘豫也不好前去请兵。显然,张浚是想抓住这个机会收拾一下伪齐。
如此大事,赵构和宰执大臣们必定是反复商议后才会做出决策。然而,在现存南宋官史中却找不到关于反攻战略计划的记载,这说明当时没有公开北伐的方略,后来也没有留下记载。
赵构和赵鼎、张浚等不公开北伐方略是出于保密的需要。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
有一个名叫李大有上书,献北伐之策。赵构将他的上书交给赵鼎等宰执大臣阅览,并对赵鼎说:“此上书涉及军事机密,不要外传。往昔张齐贤上书献收复河东之策,太祖皇帝大怒,当场撕了他的奏章。等左右侍立之臣退下后,太祖皇帝把奏章拾起来,秘密交给太宗皇帝,嘱咐道:‘他日攻取河东,出兵运粮,当用张齐贤之策。’不久后收复了河东,才把张齐贤擢升为宰相。太祖皇帝机谋沉稳,可为万世效法。”
至于后来没有留下记载,则应该是秦桧父子编修国史时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大量删削的结果。(第二次绍兴和议之后,赵构为保和议,意欲削弱赵鼎、张浚、岳飞、韩世忠等北伐功臣的影响力;同时,这些功臣都是秦桧的死对头。此事下文将会详述。)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五
辛未,赵鼎奏:“昨蒙降出李大有上书,言及机权事。”上曰:“此涉兵机,不欲付外看详。昔张齐贤上书献收河东之策,太祖皇帝怒甚,至裂其奏,掷之于地。及左右侍立之臣既退,徐收其奏,密授太宗曰:‘他日取河东,出兵运粮,当用齐贤策。’未几,河东平,擢齐贤至宰相。沉几如此,当为万世法。(按李大有绍兴四年九月为检正官,卒于位,此又别是一人,疑布衣上书,当考。)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平沙落雁221 2015-01-05 23:01:55
楼主,两宋风云乱我已经买来仔细看过了,意犹未尽啊。我想重点研究宋史,有哪些书适合?
-----------------------------
谢谢支持!
宋朝史料卷帙浩繁,建议兄台从《辽宋西夏金代通史》入手,先了解一下全貌,然后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选择不同的史籍和论著,如研究北宋,必读《续资治通鉴长编》;如研究两宋之交必读《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jlflyfox 2015-01-04 10:40:28
湖东老师新年好!
这次起用李纲、吕颐浩,貌似南宋一次难得的政治复兴啊
-----------------------------
兄台新年好!
绍兴五年、六年南宋决策北伐刘豫,是战争形势逆转的开始,但仅仅一年时间,张浚就逐走了赵鼎,力荐秦桧重返朝廷;此后又过了几个月,张浚和岳飞发生激烈冲突;再接下来是淮西兵变,张浚不得不引咎辞职,赵鼎复出;赵鼎留下了秦桧,把李纲赶回了福建;绍兴八年正月,吕颐浩因老病辞职……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37

不过,在官史中删削仍不足以彻底掩盖真相。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有一则记载——张浚曾给赵构上过一道名为《中兴备览》的奏章,此奏章共有四十一篇,从各个方面论述形势,提出建议。赵构当时非常重视《中兴备览》,将它放在自己座椅的一角,以便随时翻阅。按理说,李心传至少应该节略出《中兴备览》的要点,附在这则纪事的后面,但他没有这么做,很可能是他未能见到这道奏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这则纪事给我们提供了线索,只要找到《中兴备览》,就应该能对张浚的谋划有所了解。幸运的是,张浚家中收藏有《中兴备览》的副本,他的后人曾予以刊刻,故而流传了下来。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其中的要点。
《中兴备览》的首页是张浚写的《序》——
“臣恭蒙圣训,令臣将所见所闻编写成册,呈递给陛下,以备陛下夜间阅览。……臣条列大纲,百拜进呈,名之为《中兴备览第一》。继此册之后,臣还将献策。《易经》有云:‘皇帝言语不慎密则易在臣民面前失去威信,大臣言语不慎密则会招来毁身之灾,谋划要事不慎密则将酿成大祸。’愿陛下以此为戒。”
从这篇《序》来看,《中兴备览》是密奏,张浚也叮咛赵构注意保密。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四
上尝召对便殿问所宜为,且命以所闻见置策来上。浚承命条列以进,号《中兴备览》凡四十一篇,莫不备具。上深嘉叹,置之坐隅。

《中兴备览*序》
左宣奉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臣张浚上进:臣恭被圣训,令臣以所见闻置册来上,用备乙夜观览。顾惟遭逢之盛,无愧古人。谨斋戒沐浴,条列大纲,百拜以进,目之曰《中兴备览第一》。臣之继此又将有所献也。易曰:“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愿陛下尚戒之焉。臣顿首谨序。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38

先看一下张浚对大势的分析——
“当今大患,不在于逆贼刘豫,而在于金国丑虏,这是天下所共知的事。如果金虏衰败,则刘豫又能有何作为?但是,现在为朝廷献策的人,都认为如果北伐刘豫,即便收复了疆土也难以固守;一遇金虏南下,就不能抵敌,朝廷对此不能不谨慎考虑。这些人没有意识到,金人就像一只虎,擒虎者一定要先使其力困气弱,心乱技穷,然后才有机会将其擒住。如果听凭金人随心所欲地蚕食数十州之地,根本不用有东顾西备之忧,还说要坐待金国衰败,这种说法实在是荒谬。更何况,如果本朝无所作为,将给予刘豫充足的时间来整治军队,则必将又养成一个强敌。量力度势,本朝不可有一日忘记北向而争天下。此乃天下之大势。”
张浚的担忧在于,如果不打击、削弱伪齐,刘豫有可能发展壮大;如果不给金军制造困难,南宋将越来越被动。基于这一判断,张浚力主进取中原——
“臣每每听到有人说:‘即使恢复了中原,擒杀了刘豫,但本朝得其地而不能守,金军来了无力击破,则还会再出现一个刘豫(按:指金国还会扶植傀儡),所以一动不如一静,不用兵更为安全。’
“这些人又哪里知道,金虏肆暴不道,叛逆刘豫助纣为虐,天下人对之愤恨已极。王师一振,势当百倍,必能击破刘豫。

——————————————————————
附录 《中兴备览*议大势》
当今大患,不在逆豫,而在丑虏,此天下之所共知也。虏既衰败,豫何能焉。而今日之献说者,莫不以得地莫能守,遇虏莫能敌,为朝廷之所甚忧,不思金人譬之虎也,擒虎者必使其力困气弱,心乱技穷,而后虎可得焉。夫使金人安然蚕食数十州之地,未尝有东顾西备之忧,而曰坐待其弊,其说盖已疏矣。况豫之乘暇闲(间)月,以整治军旅,而又生一敌乎。故夫量力度势,北向而争天下,不可一日而忘之,此天下之大势也,臣故备论之。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39

“击破刘豫之后,即便金虏再次扶植傀儡来聚集叛兵,又怎能使之成为本朝的对手?何况其衅隙既开,怨仇交起,衰亡可翘足而待。
“按照他们说法,本朝实际上是无计可施,难道我们真的只能束手待毙吗?”
战争必须有经济支撑,要进取中原,势必要耗费高昂的军费。对此,张浚驳斥了那些盛行于宋朝的“爱民说”——
“今世的儒生,拘泥于古义,只知道薄赋省用,可以得天下人之心,却不知在排解大难、消除大患之时,应当用权宜之计,救四海之急。这种用心并非不本于仁义,乃是不得已而取之于民。如果以所谓的‘爱民’来姑息,则一旦遇到危急的情势,国家就无力保护百姓,将使他们父子流离,抛弃生业,这难道是仁义吗?何况二帝未归,中原百姓还在翘首企盼王师,天下人之心对朝廷的期望至重。
“连年用兵,生民也的确是憔悴益甚。臣愿陛下勉力为之,珍惜寸阴,至诚有为,以施惠于天下之民。臣愿以死效力。”
张浚对战争带给百姓的沉重负担耳闻目睹,心知肚明,他也清楚赵构在财富的使用上的问题,因此,他也对赵构提出了委婉的批评与温和的的劝谏——

——————————————————————
附录 《中兴备览*议进取》
臣每闻论者谓:“今借使复中原,擒刘豫,得其地而不能守,金人之来而不能破,一豫复起矣,是动不若静之为安也。”曾不知虏肆不道,豫为叛逆,天下疾愤甚矣。王师一振,势当百倍,虏复聚兵,又安能为我敌乎?况其衅隙既开,怨仇交起,衰亡可翘足而待也。不然,为吾之计者,是终无适而可矣,且将束手而待尽乎?

《中兴备览*论姑息》
世之儒者,拘于古义,惟知薄赋省用,可以得天下之心,而不知排大难,除大患,权一时之宜,救四海之急,其用心非不本于仁取之于民有不得已者,且爱民而姑息之,一旦有急不能保护,使之父子流离,生事委弃,安在其为仁也。况两宫未归,中原徯望,天下之心所以责望于我者,至重乎。虽然,兵兴之久,生民憔悴益甚矣,愿陛下勉之,寸阴是惜,至诚有为,以惠天下,臣请以死效力焉。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40

“上天为生民立君主,是为了让君主来治理生民,而不是为了让生民奉养君主,满足君主的私欲。所以,自古以来的贤圣之君,无不是恭俭节用,损己益人,以顺应天意。并且,农夫终岁勤劳,耕耘十亩,交纳赋税之后,能够剩下的也不过一金而已。如果把他们交纳的钱财用在无关紧要之处,没有名目地挥霍浪费,岂不是严重违背天理?但如果用于为国家排除大难,用于赏赐有功之人,用于宗庙的供奉,用于官吏的正常俸禄,用于赡养将士,则应该优厚一些,而且不能间断。
“陛下至诚恭俭,追古圣贤。但臣私下里也曾听闻陛下对文臣武将的赏赐,尚有超过制度规定的。在国家多难之时,人心易生怨愤,如果效命力战的,所得的赏赐不过如此,而那些投机钻营的,却都能如愿以偿,则人心将会解体。
“往昔卫懿公喜欢鹤,甚至于让鹤乘坐华美的车。当敌人兵临城下时,国人都说:“让鹤出战吧!”臣以为陛下在颁布赏赐时,尚宜留意。”
从以上几篇议事可以看出,张浚是力劝赵构对伪齐用兵,而且认为这是名正言顺的出师讨叛,救中原子民,即便承受巨大的经济负担也是情有可原的。但在这种情况下,赵构要特别约束自己,万万不可不恰当地使百姓的血汗钱,否则是非常危险的。

——————————————————————
附录 《中兴备览*议均节》
天生民而立之君,俾司牧之,非特使之奉养其私而已也。自古贤圣之君,莫不恭俭节用,损己益人,凡以顺天意,享天心耳。且农夫终岁勤动,计其十亩之耕,输公上而有余者,所得不过一金耳。我乃捐市不急之用,弃之以徇无名之费,岂不重违物理乎?乃若排去大难,勤赏有功,宗庙之供,官吏之俸,将士之养,此则宜从优厚,而不容但已者也。
臣仰惟陛下,至诚恭俭,追古圣贤。而臣窃闻文书刀剑之求,尚容有赐予过制者焉。夫多难之时,人情易怨,力战效命者,所得如此,而伺间投好者,愿亦如彼,即解体矣。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而国人皆曰:‘使鹤。’臣谓非独名器为然也,锡赍之间,亦所当然。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41

张浚在《中兴备览》中对几个重要的军事问题——军事指挥、兵器装备、驾驭将帅——也做了论述。
张浚直言指出了赵宋家法中“将从中御”的严重弊端——
“用兵之道,贵在专一。如果军队统帅心有所主,不受朝廷的制约,则虽弱而能强,虽居于劣势犹可反败为胜,自古以来,这种战例决不止一、二个。如果朝廷决心不定,进退犹豫,频繁改变命令,则将未战而先败。臣往昔在富平起兵会战,因为不能选择良将,放手任用,而对将领处处约束,最终导致了失败,如今朝廷当以此为戒。”
“指挥能够统一,则号令严明,大事就有望成功。如果统兵重臣臣行事于外,而朝廷异论于内,则军中势必会上下观望,极难成事。”
数年督师的经历,使张浚这个文臣体会到了一些军事指挥的原则。他对军事装备的认识也不再如那些空谈书生——
“有些喜欢说大话的人,总说什么兵家的胜负在于将而不在于兵,只要有优秀的将领,哪怕驱策市井之人也可与敌作战;如果将领无能,纵使兵精器利也无济于事。呜呼!为此说者,实在是不思之甚。
“假如金人签发河北、山东之众,而无骁骑利甲,也无坚弓良矢,则即便是完颜粘罕亲自统帅,辅之以伪太子刘麟,本朝也极易抵敌他们。

——————————————————————
附录 《中兴备览*议用兵》
用兵之道,贵在专一,心有所主,不受中制,则虽败而能胜,弱而能强,自古见于行事,此类非一也。若夫号令改易,进退犹豫,则未战而先败矣。臣曩为富平之举,不能择将而任之,纷纷然徒事约束,是以终至于败。今日之事,朝廷当以为戒。

《中兴备览*议指挥诸军》
号令出于一,则令严而事有所济。使臣行事于外,而朝廷异论于内,则上下观望,鲜能成事也。

《中兴备览*议练兵》
士有好为大言者,以兵家胜负,在将不在兵,苟将的其人,驱市人而战可也,将非其人,兵精器利何补于用乎?呜呼!为此说者,盖亦不思之甚矣。……借此使金人举河北、山东之众,无骁骑利甲,无坚弓良矢,虽董之以粘罕,辅之以伪太子,臣知其易为敌矣。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桃花依旧笑1983 2015-01-11 17:32:33
支持!
-----------------------------
谢谢支持!出去了几天,刚回。明天恢复更新。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42

“臣曾经说过,储积兵器是越多越好。有些人硬说现在几支大军的器械用具都已充足,不必再为之多费钱财。他们不知道这是虚养兵卒,所耗费的钱财将会更多,并且在军情紧急之时,想在短时间内准备兵器是不可能的。”
“有了精壮的士卒,然后可以考虑如何严格训练军队;有了训练有素的军队,然后就可以考虑如何配备精良的兵器;配备了精良的兵器,然后才可以商议破敌之计。知道这几个要点的人,就差不多可以论兵了。至于空谈什么驱策市井之民与敌作战,岂不是误国惑听?”
要北伐刘豫,东南的几位大将自然应该精诚团结,但当时他们关系不睦,这显然对用兵极为不利。张浚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在手握重兵,被委以重任的大将之中,有的人(按:此指刘光世)的过失经常传闻于天下,却不但不为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还以巧言惑众,居然没有不获美名的。这是什么缘故?
“以常人之情,总是不喜欢别人的能力、功劳、地位在自己之上,唯恐自己不能建功立业,凡是有血气的都是如此。故而相互之间总会议论纷纷,令人不知道孰是孰非,这种情况并不只是出现在将帅之间。

——————————————————————
附录 《中兴备览*议练兵》
故有精练之卒,然后可以议严训之方;有训练之兵,然后可以议兵器之利;有坚利之器,然后可以议破敌之计。知此数者,庶乎可以论兵矣。彼空空然谓可驱市人而战者,岂不误国惑听乎?

《中兴备览*议军器》
臣尝谓军器之积,数不厌多。或者乃以大军器用足备,不为之计,而不知虚养兵卒,所费更广,缓急阙乏,非旬月可办也。

《中兴备览*议将帅之情》
臣尝谓握重兵,被隆委者,其过失常闻于天下,而事不任责,言可惑众者,未有不获美名。此何故耶?人情恶人之在己上,而患己之不能有所成立,凡有血气者皆然也,是以纷纷之论,莫可究正,岂独将帅哉!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43

“那么,君主应该如何辨别其中的真伪呢?这就要学古之道,酌今之情。如果尚不能确定武将堪当重任,就不要轻易给予其兵权。一定要做到知人而后用,用人而不疑,则天下之事,可以不劳而定。”
显然,张浚是在总结赵构任用武将的教训。赵构在南京即位时,在仓促间将兵权授予了刘光世、张俊等庸将,结果他们才不足以抗敌御侮,但赵构和朝廷想收回兵权却已是难上加难。
如何驾驭统兵大将,一直是赵构和朝廷大臣头疼的问题,这几年来,朝廷对刘光世、张俊等的一再迁就,张浚对此颇不以为然——
“有人说君主驾驭大将,应当结之以恩,待之以礼,这固然是有道理的,但臣私下里却认为:陛下要收服将帅之心,不如自始至终地遵循天理道义,再加之以至诚,则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而陛下一旦有不合乎正道的举动,那些大将即便是在表面上谦逊顺从,但心里恐怕已经在窥测怀望了。
“唐明皇对安禄山,可谓是宠爱、信任到了极致,甚至于让尊贵的妃子为他执爵劝饮,这难道不是想换取安禄山的忠诚,想把捍卫疆场的重任托付给他吗?但最终还是未能避免安禄山反叛,致使天子蒙尘,四海肇乱,这是什么缘故?是因为驾驭将领是没有驾驭他们的心。

——————————————————————
附录 《中兴备览*议将帅之情》
然则人主何从而辨之?要当学古之道,酌今之情。苟于吾心未见有可用之实,勿轻以畀付也,知之而后用,用之而勿疑,天下之事,有不劳而定矣。

《中兴备览*议驾驭将帅》
论者谓人主之御将,当结之以恩,待之以礼,此固是也。然臣窃以为服将帅之心,莫若一循理道,而加以至诚,则何事不济?若一有不归于正,彼虽逊顺伏从,而其心已窥测怀望矣。

《中兴备览*议道理》
甚矣!明皇之于禄山,爱宠而亲信之也,虽妃子之贵,为之执爵以饮之,岂非欲得其诚心而托其捍卫疆场耶?然其终也不能免其不叛,至使六飞蒙尘,四海肇乱,其何故?御之不以心也。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44

“呜呼!人主以一身君临于亿兆百姓之上,能够承继祖宗之业,建立百世之基,所凭恃的正是天理道义,得天理道义则治,失天理道义则乱。如果陛下的所作所为,如白玉之纯,略无瑕疵;如日月之明,毫无掩蔽,则成就王道将不是难事。”
“在今日的将帅之中,有忠义之质出于天性的人(按:此当指吴玠、韩世忠、岳飞),这实在是上天让他们来辅佐陛下成就中兴伟业的。并且他(们)长期与书生相处、交往,对于自古以来为将的是非得失,也是多有耳闻,熟记于心。(按:此当指岳飞,当时南宋的几员大将中,惟有岳飞是重儒之将,喜欢交结文士。)
“臣愿陛下待大将以正礼,以正直之道来驾驭他们,力求不再稍有疏失,不使他们起窥伺之心,则君臣享福,流芳后世,岂不是千载之盛事?
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张浚此时是非常器重吴玠、韩世忠和岳飞的,尤其是对岳飞,在平定湖湘的过程中,张浚对岳飞的人品和军事才能有了清晰的认识。他是在提醒赵构——对“可以义责,不可以利驱”的忠义之将,不须以荣华富贵来收买,而应该以正道来驾驭。(张浚的这番话,赵构是认真思索过的。一年后,赵构命岳飞再援淮西时,就没有采用封官许愿的方法,而是“以大义激之”。)

——————————————————————
附录 《中兴备览*议道理》
呜呼!人主以一身而临亿兆众庶之上,所恃以承祖宗之业,建百世之基者,惟道理所在耳。得之则治,失之则乱,倘惟此之行,如圭玉之纯,略无暇污;如日月之明,曾无掩蔽,王道不难成也。
夫今日之为将帅者,忠义之质,出于所性,盖天实生之以佐陛下中兴,且久与书生从处,于古是非得失之计,亦耳闻而心熟之。臣愿陛下待之以正礼,遇之以直道,不复少有间隙,俾之或得而窥伺,则君臣享福,垂美无穷,岂不为千载之盛事乎?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45

张浚的话虽然说得很委婉,但意思表达得很清楚——能否驾驭得了忠义之将,关键在于赵构是否能够遵循天理道义行事,如果赵构能够保国爱民,恪守孝道,则这些将领自然会竭心尽力地效命疆场;反之,如果赵构置父兄之仇、国家之难、百姓之生死于不顾,则无法得到他们的心,会遭致他们的鄙视,甚至导致他们生出窥测帝位的图谋。
从这里也隐隐透出赵构和宰执大臣们缺乏安全感——除了敌国的威胁之外,那些手握重兵的大将也使他们时时悬心。(请特别注意这一点,这对理解此后几年赵构对岳飞的态度的变化至关重要。)也正因如此,朝廷如何处理几员大将之间关系不睦这一问题,赵构和文臣们是颇费斟酌的。一方面,他们不希望大将之间关系太好,这样就失去了使其相互制衡的条件;另一方面,他们也不希望大将之间水火不容,这样对抵御金军,北伐刘豫大为不利。
既想“以将制将”,又想他们同心抗敌,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张浚用隐晦的语言提醒赵构拿捏好这中间的度——
“如果一定要说谁是君子,谁是小人,一定要一一分别清楚,恐怕也未必真能明辨。何况给一个人加上不好的名声,则他必然索性以恶行来回报,拉朋结党,交相倾轧,正是由此而起。

——————————————————————
附录 《中兴备览*议驾驭将帅》
若必曰某为君子,某为小人,一一别之,又未之其真能辨之否也。加人以不善之名,则人必报之以至恶之实,朋党交倾,端自此始。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46

“那么,君主应该怎么做呢?最合适的办法是‘知之于心,待之以权’,使上下内外各司其职,各尽本分。大将中有些的确是小人的,可能会因此被感化而有所改变;而那些被台谏官和大臣们误解、误判为小人的大将,会因为陛下未尝把小人之名加在他们的头上而感戴陛下的圣明,岂不是会对陛下心悦诚服吗?”
张浚所说的“知之于心,待之以权”可谓是语藏玄机,他的意思是要赵构对大将是什么样的人一定要心中有数,但不要公开地下定性的评判,而应该采取灵活权变的手段。
张浚所谓的“谁是君子,谁是小人,恐怕也未必真能明辨”,显然是言不由衷的托辞。混世高手刘光世、曾经“人皆切齿”的张俊,他们是什么样的人难道张浚还不知道吗?赵构还不知道吗?张浚刚才还言之凿凿地说“有的人的过失经常传闻于天下,却不但不为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还以巧言惑众,居然没有不获美名的”,天下皆知的事,难道他转眼间就又明辨不了?赵构若是心里没数,为什么有“忠勇韩世忠”、“精忠岳飞”的御赐旗,却没赐个诸如“忠勇刘光世”、“精忠张俊”之类的?

——————————————————————
附录 《中兴备览*议驾驭将帅》
然则人主宜如何哉,知之于心,待之以权,使上下内外各当其分。真为小人者,方且化而迁矣;使其言者之误,而吾未尝以此名加之,人心岂不悦服乎?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47

张浚之所以要赵构对大将不下定性的评判,其实是用心良苦。如果赵构公开评判某个大将是小人,你担不担心他索性破罐子破摔?担不担心他因此绝望,被金、伪齐瓦解,生出叛国投敌的念头?一方面,现在还没有能够替换他们的条件和人选;另一方面,他们的存在对于朝廷在武将之间搞平衡制约还有不小的作用。如果将来有什么事要用到他们,岂不是又要费尽心机地琢磨翻云覆雨的言辞,否则如何自圆其说?
不管对他们满意还是不满意,现在暂时不能动他们,绝不能在北伐前夕让他们对皇帝和朝廷起戒心。当然,事情迟早是要解决的,朝廷迟早要收回兵权,但还必须等待时机。
另据《宋史*高宗纪》记载,张浚认为:等将来收复了旧疆,(由于灭不了金国)终归还是要与金国议和。(当然是较为平等的议和,而不是割地称臣。)
张浚似乎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李纲的“能战然后能和”的论断,想在灭掉刘豫,收复旧疆之后,把金国逼到谈判桌上。他们都还没有敢想收复燕云,重建长城防线,摧毁金国的战争能力,为大宋创造长期和平的条件。(怀此雄心壮志的惟有岳飞。)

——————————————————————
附录 《宋史*高宗本纪》
张浚奏:“使事兵家机权,后将辟地复土,终归于和,未可遽绝。”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霸王扛鼎 2015-01-19 15:48:25
另外:对曹勋写的《北狩闻见录》,四库馆臣是以《北狩见闻录》采入,曹勋还是曹勳?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引用不统一,至少胡坤博士点校的八册本不统一。为什么会这样?
-----------------------------
“曹勳”出现在书中何处?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霸王扛鼎 2015-01-19 21:19:44
图示文字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丁酉,略为摘录此日文字,以利查找:丁酉,金人册张邦昌为皇帝。册文略曰……上皇在青城闻之曰:“邦昌若以死节,则社稷增重。今既立异姓,则吾事决矣!”因泣下霑襟。(后面便是,有两条)
中华胡坤博士点校第七七页,此书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参校以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及清光绪八年广雅书局刊本。

-----------------------------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此处不是“曹勳”。胡坤博士为何如此,不得而知。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48

但是,张浚在是否往金国派遣使者这一问题上与李纲看法截然不同。表面上,张浚说遣使是“兵家机权”,是因为宋金两国“终归于和”,所以不可陡然与之断绝外交。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当时的形势,张浚的这一说法是颇有疑问的。既然知道“能战然后能和”,并且已经下定了战的决心,那么,先断绝使节往来,等到战局有利时再提出议和又有何不可?更何况,李纲已经把使者往来于两军对阵之时的弊害说得十分透彻了,张浚又岂能不知?
张浚应该是另有隐衷。
从事件背景看,秦桧的和战论奏章似乎对赵构、张浚等起了不小的作用,张浚主张在北伐前夕再次派遣使者的真正原因可能是——尝试秦桧提出的“讨伐僭逆、安慰强敌”的策略。离间金国和伪齐无疑对打垮刘豫有很大好处,甚至有决定性的意义。这种离间之计自然是要绝对保密,一旦泄露就将弄巧成拙,这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明言的,是一个不能公开的策略。
至于赵构、张浚是否真的在采用这一策略,将在接下来的北伐战争中逐渐水落石出……

楼主:湖东隐士

字数:2226890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2-03-31 18:36:00

更新时间:2020-07-15 12:28:38

评论数:2641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