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8

南宋军队与伪齐军在淮西展开了较量,刘光世的部将王德、郦琼在霍邱、正阳、羊市打败了刘麟军,随后,杨沂中、张宗颜又在定远县的藕塘大败刘猊。岳飞亲统大军赶到江州时,伪齐“声势浩大”的进攻已经被粉碎了。
赵构又立即给岳飞去了一道御札,通知他不必继续前进。岳飞料到伪齐可能已经乘中线兵力空虚之机对襄阳一带发动了进攻,所以一接到赵构的御札,他立即命张宪率领一支骑兵从江州火速赶往襄阳府,自己随后亲统大军北上增援。
事情果也不出岳飞所料,此时留守京西的岳家军已经开始面对强大的军事压力。伪齐早已侦知了岳家军东调的情况,于是派出人马向岳家军京西南路的辖区扑了过来,他们首先选择的攻击目标是西部的虢州、商州,接着唐州北部、信阳军也出现了伪齐军。
奉命戍守的岳家军将士临危不乱,浴血奋战,或坚守待援,或伺机反击,一城一地未失。随着张宪、岳飞先后率军赶到,襄阳一带转危为安,来犯之敌不得不向后退却。
岳飞并不满足于保住襄阳,既然已经千里迢迢地来了,又岂能轻易回去?于是,救援襄阳变成了岳家军的第三次北伐。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忘川求水 2014-12-10 17:25:44
想问下湖东兄岳飞为何三招不起?如果岳飞在赵构第一次下诏时候说明自身情况,赵构也不用反复下诏,而且突然离开军队,作为方面大员来说总有些异常的味道。是否岳飞当时情商还不够,采取了较为简答粗暴的手段和策略。赵构贵为天子,对武将跋扈又极为敏感和受伤,嘴上虽不说但内心衔恨免不了吧
-----------------------------
忘川兄:本案中将对此事做详细的分析,请兄台关注正文。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9

获悉伪齐军从中线发动进攻时,许多人都为岳飞捏了一把汗,例如李纲就认为岳飞虽然勇锐善战,但伪齐已将东线军队的全部抽回,如果他们把兵力集中于京西战场,则岳飞必须以寡敌众;兼之岳飞一军千里驰援,到达襄阳时必成疲惫之师;而且仓促出师,粮草运送也无法跟上,也就是说,岳飞到达前线后,如果不能迅速击退来犯之敌,还将很快陷入粮草不继的困境。
李纲专门给赵构上了奏章,恳请赵构一面速令刘光世派遣发马,前去策应岳飞;一面委派重臣,统率大兵屯驻江州督战。李纲所说的重臣,正是右相张浚,为此他还给张浚写了信,请张浚亲临江州,坐镇指挥。
然而,赵构、张浚并没有采取有效行动给岳飞以最大限度的支持。
于是就有了第九个疑问——应该说,李纲的担心是很有道理的,岳飞此次出师,稍有差池,处境将会十分凶险。赵构、张浚难道不为之担忧吗?
岳飞的第三次北伐是在兵力居于绝对劣势,又无后援的情况下展开的,但岳飞前退有法,指挥若定,在很短时间内就创造出了战机,于蔡州境内给了伪齐军一次重创,取得了俘虏伪齐将领几十员、兵士几千名,夺得马三千匹的战果。至此以后,岳家军更是威震敌胆。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10

就在岳飞在前线摧锋决阵的时候,南宋朝廷无可救药的毛病又犯了——新的一轮内斗开始了。这次既非忠奸之斗,也非主战与主和之争,也不是因宿怨而引起的相互倾轧,斗争的双方居然是原本亲如兄弟的左相赵鼎和右相张浚!
起初,赵鼎居中主政、张浚在出督师,南宋朝廷左丞右相关系和睦,相互支持,许多人都深感庆幸,觉得中兴有望。然而自他们从移驾建康的问题上开始发生分歧,到了淮西之战后,居然发展到关系彻底破裂。
最后,右相下决心驱逐左相,支持张浚的台谏官开始上章弹劾赵鼎。赵鼎还试图挽回,但张浚穷追猛打,硬是把赵鼎逐出了朝廷。
这是第十个疑问——是什么原因导致赵鼎、张浚二人反目?张浚能够东山再起,得力于赵鼎的大力举荐(相关事件请回顾《疑案十一*再议和战》),张浚何以丝毫不念旧恩?
也是在这一年里,秦桧的命运再次发生了转折。五月,朝廷命秦桧为温州知州;六月,朝廷又命秦桧改任绍兴知府;绍兴六年十二月一日,秦桧应召到达平江府。并且,赵构还专门下了一道诏书:“前宰相到达行都,接待礼仪理当隆重。”这种特示恩宠的举动还没有过先例。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11

赵构、张浚为了安置秦桧这个曾经宣布“永不录用”的罪臣,竟然改革了官制,重设枢密使。并特别说明,秦桧的待遇依照宰相的规格。这意味着秦桧实际上成为了没有宰相头衔的宰相,成了地位仅次于张浚的辅国重臣。
秦桧奇迹般的东山再起,无疑反映了赵构和张浚对他的态度。如果说赵构是因为对议和仍然没有死心而重新起用秦桧,这倒也不足为怪;令人费解的是——推荐秦桧的居然是张浚。
这是第十一个疑问——在驱逐赵鼎的同时,张浚考虑引进重臣来协助自己虽属正常,可是,他这个主战派的代表人物为什么偏偏要在北伐的关键时期援引主和派的秦桧?在这一年里,秦桧到底做了些什么?他为什么获得了张浚的如此信任和看重?
绍兴六年的历史就是这样扑朔迷离。南宋官史中对这一年的许多重大事件的记载语焉不详,只叙述事情的表象,而回避了背后的原因,这又到底是为什么?
本案将一一剖析这些疑问……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q68075927 2014-12-14 22:26:04
近一年的时间,终于赶上楼主了,一直对岳飞精忠报国却得到那样的下场感到痛惜。我不明白是什么让赵构面对父兄被俘,妻女被辱,而自己却在江南的烟花中醉生梦死的。又是什么能让赵构做出这种狡兔未死,走狗已烹的脑残举动的。希望楼主给我答案。
-----------------------------
呵呵!完整的答案要到《疑案十九*莫须有》才能给出,敬请耐心关注!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12

二、没有公开的决策

在决定派遣岳飞平定湖湘的同时,南宋朝廷对外策略也在发生改变,战略思想从守江又转入了守淮。
要想把防御前沿从长江一线推进至淮河一线,东线防区的大将最好能提兵北上,移屯于淮南的要冲之地扼守。在三大将中,刘光世、张俊听到风声后,态度颇不积极,赵构和朝廷大臣们对他们二人也不敢指望;最后,只有韩世忠慨然领命。赵构甚感欣慰,以亲笔御札下了奖谕诏。
绍兴五年三月十一日,韩世忠率领全军从镇江启程,开赴淮南。
赵鼎将韩世忠移军的奏报呈递给赵构时,请求赵构派遣中使到韩世忠军中慰问。
“还应该给些特别的赏赐。”赵构颇有感慨地道:“不久前,刘光世进献良马,来问朕乞要花瓶,朕已赐给他辍玉瓶了。”
刘光世的举动不能不令人摇头叹息,如果他有报国之心,如果他心里惦记的是抵抗外敌,那么他找皇帝要的就应该是军中急缺之物,如甲胄、兵器、药物之类,但他要的居然是花瓶。金兵若来,只怕他刘光世会把自己也当个花瓶。
赵构赐给韩世忠银合、茶药,又以手札劳问:“卿此次全师渡江,威声遐畅。不知卿是否携带妻子同行?乍到淮南,恐怕医药、饮食等都会缺乏,卿还需要些什么,可以一一奏来。”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七
甲申,淮东宣抚使韩世忠以大军发镇江。世忠将行,上赐手札曰:“昨因敌退,议者以经理淮甸为言,人多惮行,卿独请以身任其责,朕甚嘉之。”
翌日,赵鼎进呈世忠已过淮南,乞遣中使抚问。上曰:“当别有所赐,近刘光世进马,来问朕乞花瓶,已辍玉瓶赐之矣。”乃复赐世忠银合、茶药,且以手札劳之曰:“今闻全师渡江,威声遐畅。卿妻子同行否?乍到,医药、饮食或恐未备,有所须一一奏来也。”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13

赵构问及韩世忠是否携带妻子一同前往,乃是意味深长的一问,是借此告诉韩世忠——此次移师淮南不是临时的举措,朕希望你能长久地固守在淮河一线。
韩世忠没有辜负赵构的期望,他携带家眷到了淮南,最后选定楚州为屯驻地。楚州控扼运河的入淮口,乃是兵家必争之地,建炎四年,赵立率领军民在这里顽强抵抗金军,楚州山阳城已经在惨烈的决战后成为了一片废墟(相关事件请回顾《疑案六*穷海飞龙》),此后几年一直没有恢复。
韩世忠率领士卒来到这座满目疮痍的荒城后,披荆斩棘,重筑城垒,建立军府。韩世忠本人与士卒同劳役,共甘苦。他的的夫人梁氏也参加了艰苦的重建工作,和普通民女一样编织芦苇,搭建简陋的屋舍。
粮不足,居无屋,这其中的艰辛自不待说,稳定军心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将士中颇有些人既畏惧又不满,是啊!东南三支大军,只有他们抵近到了敌人门口,刘家的人马和张家的人马却缩在长江之南,处境倒是安全得很。不过,粗豪的“泼韩五”也有他的一套办法,对临敌怯懦的将校,他就“赠送”一些女人的衣服,然后开一场大宴会,命令这些人穿上女人的衣服来赴宴,狠狠地羞辱他们一回。
(经过惨淡经营,楚州慢慢地恢复了生机,军垒建成之后,韩世忠又抚集流散,通商惠工,终于使楚州又成为一方重镇。但韩世忠的夫人梁氏却没能等到这一天,绍兴五年八月,她病死在楚州军中。)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七
时山阳残毙之余,世忠披荆棘、立军府,与士同力役,其夫人梁氏亲织薄为屋。将士有临敌怯懦者,世忠遗以巾帼,设乐大燕会,俾为妇人妆而耻之。军垒既成,世忠乃抚集流散,通商惠工,遂为重镇。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14

战略防御线的前移,绝不仅仅是把军队前移那么简单,如何解决军需供应是大问题。所以,几个月来,韩世忠的宣抚司、张浚的都督行府,以及南宋朝廷的大臣们都一直在讨论屯田、营田问题。
淮东宣抚使司参谋官陈桷就屯田提出了一些较为详细的建议,并请朝廷命都督府选择官员负责其事。于是,赵构下诏命将陈桷所言“关白”(告知,通知)张浚的都督行府。
关于屯田、营田,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新旧田主易起争端。以淮南为例,大量耕地荒芜,因战乱而逃亡的田主大多生死不明,为了鼓励分给士卒、无业难民来耕种这些田地,朝廷须要承诺坚持耕种一定年限后,田地即归耕种者所有。但是,有些田主还活着,当他们回乡归业的时候,自己的赖以生存的土地却没有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南宋朝廷此前也曾出台过一些政策。起初规定十年内允许地主识认自己的田地,如有人识认,耕种者就须将田地物归原主。如此一来,耕种者就存在较大的利益风险。后来,朝廷又采纳了陈规的建议,把十年内允许地主识认改成了三年,田主三年内来认领,则耕种者须归还,否则就归耕种者所有,这种政策降低了耕种者的利益风险,但对归业之民来说,损失就较大了。最后,朝廷有做了一个折中的规定:超过三年的,只还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以荒田补偿。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七
(辛卯)起复秘阁修撰、淮东宣抚使司参谋官陈桷言:“濒淮之地,久经兵火,官私废田,一目千里。连年既失耕耨,草莽覆养,地皆肥饶。臣愿敕分屯诸帅,占射无主荒田,度轻重之力,斟酌多寡,给所部官兵趁时布种;或体仿陕西弓箭手法,从长区处,因地土所宜,种麻、粟、稻、麦,一切听之,无问租税,力耕之人,添破粮米。朝廷逐旋应副耕牛,委之诸帅,计置种子,将来尽还其价。不特人粮可以足办,如饲马刍秣之用亦皆霈然矣!仍乞委自都督府选官兼总其事,令亲到逐司与主帅熟议,俟上下情通,然后行之。每军就令统制、统领官管认监督,近上谋议官领之。收成受纳之日,同认所得之数,并随时价直,具申都督府籍记,支还价钱,以金银见钱品搭给降,将逐司所得,除一岁合支数外,余就令封桩为储积之计。”
诏关都督行府。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15

张浚的都督行府征询了淮南各州郡官员的意见,左朝散郎、知泰州邵彪认为陈规的办法有害力耕之人,朝廷最后的旨意有妨归业之户,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案——
鼓励士卒、难民挑选田地耕种,每亩每年交纳课子五升(田土瘠薄者酌情减少)。如果坚持耕种五年,且足额缴纳了课子,该田即归耕种者所有;如果五年内有原田主来识认,耕种者应予归还,但官府要用钱给耕种者以补偿(因为官府收过课子,故而理当补偿);如果五年后,原田主来识认,耕种者也应予归还,但可以自行选择相同面积的荒田作为自己的产业,官府予以承认。
应该说,邵彪的方案在兼顾新旧田主的利益方面要比原来的政策更优。张浚如果奏报给赵构和朝廷,应该是会得到批准的,但他直接动用了便宜行事的特权,将邵彪的方案公布施行,然后给朝廷去了文书,文书上说是“关白、抄送尚书省”。
显然,张浚没有吸取绍兴三年至绍兴四年被罢职的教训,他又没注意到这有“不尊朝廷”之嫌。
孟庾、沈与求两位参知政事见了张浚的“关送”文书,大为不满:“难道三省、枢密院是奉行他都督行府文书的机构吗?”
好在左相赵鼎是一个有度量的人,且与张浚亲如兄弟,当下劝解了一番,让两位参知政事不要再计较此事。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七
辛丑,都督行府言:“左朝散郎、知泰州邵彪具到营田利害,应请射荒田每亩纳课子五升(田土瘠薄者量与裁减)。耕种五年,仍不欠官司课子,许认为已业,限外元主识认,或照验明白,即许自踏逐荒田,依数指射以为已业;如是五年内归业,即许佃人尽时交还,量出工力钱还佃人。勘会所陈,委可施行,令关送尚书省指挥。”
从之。初傅崧卿之经始营田也,十年内许地主识认;后用陈规议,满三年不欠官税者许充已业;最后有旨:三年外,田主自言者,给还三分之一,余听指射荒田,以足元数。彪谓前旨有害力耕之人,后旨有妨归业之户,故有是请。
浚用便宜行之,参知政事孟庾、沈与求见其所关,曰:“三省、枢密院乃奉行行府文书邪?”皆不乐。宰相赵鼎一切不较,人以为难。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16

赵鼎对张浚是相当了解的,他们相交甚早。靖康二年,王时雍召集文武百官推举张邦昌时,他们一起逃入了太学;建炎三年,张浚离开朝廷去经营川陕时,赵鼎再三嘱咐张浚的幕僚,要他们时时提醒张浚切不要滥用便宜行事的特权(相关事件请回顾《疑案五*歧路之悲》);在张浚被指为专横跋扈、擅杀大将而罢职后,又是赵鼎不失时机地力荐张浚,使他得以重返朝廷,再获重用。
也正是因为赵鼎了解张浚的特点,所以与之共事时颇有雅量,只要对国家有利,赵鼎倒也不去计较张浚也没有把自己这个首相放在眼里。

几年前,完颜粘罕说“淮南不得屯驻兵马”,赵构可是不敢公开顶撞的。现在韩世忠移屯淮南,都督行府措置屯田,这些举动似乎都说明赵构已经准备改弦更张,立意进取。然而,到了这年五月,赵构和宰执大臣商议之后,突然又决定向金国派遣使者。
至于赵构和宰执大臣们是如何商议的,此次出使的目的是什么,有无谈判目标,准备采取何种谈判策略,南宋史料中又是找不到片言只语的记载。在现存史料中能看到的只有——右相张浚上奏,请朝廷派遣何藓到云中见金帅(完颜粘罕)。何藓的人物是“赴大金国军前奉表通问二圣”。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九
忠训郎、閣门祗候何藓特迁修武郎,赴大金国军前奉表通问二圣,赐金带一,装钱千缗,官其家二人。(藓,灌子也)
时右仆射张浚奏遣藓至云中见金帅,故有是命。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更正—— 正文 6—13—16

何藓的人物是“赴大金国军前奉表通问二圣”——应为——何藓的任务是“赴大金国军前奉表通问二圣”。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胡鑫鑫123 2014-12-17 21:24:16
楼主,不介意的话,问个比较提前的问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三十七》上说:“绍兴十年秋七月,按是月壬寅朔,癸卯……是日湖北京西宣抚使司将官张应,韩清入西京。初河南府兵马钤辖李兴既聚兵先复伊阳等八县,又复汝州,为河南尹李成弃城遁走,河南宣抚使岳飞遣应清与之会,遂复永兴军。”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四说:“七月二日癸卯,岳飞将张应,韩清克西京。……初金人犯西京,河南兵马钤辖李兴聚兵迎击,收复伊......
-----------------------------
先看一下这则史料——

岳飞 《复西京奏》
据本司中军统制、提举一行事务王贵申:寻差中军副统制郝晸等统押军马,前去措置收复西京去后。今据郝晸等申:进发至离西京六十里下寨。于七月初一日,有金贼马军数千骑前来,即时差将官张应、韩清将带军马,于贼来路把截。其贼前来迎敌官军,张应等即时掩杀,贼马败走。晸进发军马,当时酉时直凑西京城下。其金贼为已败衄,当夜弃城逃遁。于初二日早,收复西京了当。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胡鑫鑫123 2014-12-17 21:24:16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四说:“七月二日癸卯,岳飞将张应,韩清克西京。……初金人犯西京,河南兵马钤辖李兴聚兵迎击,收复伊阳等八县,双败金人於河清县,夺到艺祖皇帝御容,乘势收复郑汝州,伪河南尹李成弃西京遁走於孟州,兴遂申朝廷乞差帅臣官吏,湖北京西宣抚使岳飞差兵官郝最,焦元苏坚方来会合,至是诏下就除兴知河南府兼主管本路安扶司公事仍特转右武大夫忠州团练使训记号裒美仍给真俸皆出异恩也,先是翟兴尝镇抚河南许以便宜行事,许李兴依翟兴例。是时张应韩清亦报收复西京矣。”
-----------------------------
网络版错误很多,慎用!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四
七月二日癸卯,岳飞将张应,韩清克西京。
……初金人犯西京,河南兵马钤辖李兴聚兵迎击,收复伊阳等八县,又败金人于河清县,夺到艺祖皇帝御容,乘势收复郑、汝州,伪河南尹李成弃西京,遁走于孟州,兴遂申朝廷,乞差帅臣官吏。湖北京西宣抚使岳飞差兵官郝最、焦元、苏坚方来会合。至是诏下,就除兴知河南府兼主管本路安抚司公事,仍特转右武大夫、忠州团练使,训词褒美,仍给真俸,皆出异恩也。先是,翟兴尝镇抚河南,许以便宜行事,许李兴依翟兴例。是时张应、韩清亦报收复西京矣。”

按:“郑、汝州”当为“汝州”。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17

此事立即在朝中激起了波澜,中书舍人胡寅立即上疏赵构,强烈反对再派使节出使金国:
“臣听闻朝廷已经决定派遣使者到云中。臣愚陋,蒙陛下擢升为侍从,献言进谏乃是臣的职责所在。即便朝廷只是小事处置不当,尚且一个上闻天听,更何况是派遣使者这种大事,纵使臣事前没有参与商议,但如果觉得有所不妥,岂敢缄默不言?故而冒昧上疏论奏,伏望陛下留神省察。
“昔日孔子作《春秋》以示万世人君治国之术,其最重要的在于父子君臣之义。女真人惊动陵寝(按:指挖掘赵构祖坟),戕毁宗庙,劫质二帝,涂炭祖宗之民,乃是陛下不共戴天的仇敌。
“前些年,有些误国之臣(按:指黄潜善、汪伯彦等)自知才术不足以戡定祸乱,而又贪慕富贵,所以欺骗作伪,迷惑陛下,让陛下派遣使者向金国求和,企图苟延岁月。到现在,已经有九年,遣使求和的效果如何?这些人窃取爵位而去,自然无足称道,但遣使求和于陛下的圣德,使国家大计就亏丧得太多了!
“幸好陛下智勇日增,在久惑之后灼然洞见了误国之臣的邪说,奉将天讨,罪状刘豫,再安国步,渐图。于是,天下忠臣义士闻风而起,各思报效,以辅佐陛下成就中兴伟业。

——————————————————————
附录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六十七
中书舍人胡寅上疏论当复雠不当讲和。
胡寅为中书舍人,适遇朝廷议遣何藓等使于金国,祈请和好,寅谓当修政事,不宜与雠讲和,乃上疏极论共事乞不讲和好,挥戈北向,蹀血虏廷,用复雠怨,曰:
“臣窃闻遣使入云中,已有定议。臣愚陋,蒙陛下擢置从班,职在献纳,虽小事未当,犹合上闻,况遣使体大,纵不预初议,苟心有所未安,岂敢缄默?辄行论奏,伏望陛下留神省察。
“昔孔子作春秋以示万世人君(缺二字)之术,无不备载,而其大要则在父子君臣之义而已。……女真者,惊动陵寝,戕毁宗庙,劫质二帝,涂炭祖宗之民,乃陛下之讎也。
“顷者误国之臣,自知其才术不足以戡定祸乱,而又贪慕富贵,是故诪张为幻,遣使求和以苟岁月,九年于此,其效如何?彼之一身叨窃爵位而去,曾何足道,而于陛下圣德、国家大计亏丧多矣!
“所幸陛下智勇日跻,灼然独见于邪言久惑之后,奉将天讨,罪状刘豫,再安国步,渐图兴复。天下忠臣义士闻风兴起,各思自效,以佐丕烈。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18

这就譬如一个人要万里远行,现在刚刚登车出门;又好比是枝梧厦屋,现在刚刚扶正了基柱。国家的存亡治乱实系于此时,可陛下又要重蹈那些误国庸臣的覆辙,再用已经失败了的方略,犯孔子之戒,忘复仇之义,向敌国陈述自辱之辞。臣窃为陛下此举不足取!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不委曲求全,那二帝怎么办?’臣的回答是:‘从建炎之初到如今,陛下卑辞厚礼,以问安迎请为名而派遣使者,已经不知道有多少了,但有谁打听到了二帝的所在?有谁探得了女真人的要领?又有谁能凭借讲和停息敌兵的侵凌?臣看到的是在通和之使往来不休之时,黄河、长淮、大江天险相继失守!’
“去年冬,臣听问使者回来说金国的酋首已经贴服,本朝国势将要奠安。此说形于章奏,传播远近,可没几个月,刘豫就起兵进犯!
“女真人知道中国的所重在于二帝,知道中国最痛恨的是劫质二帝,知道中国最畏惧是用兵,于是他们经常表示出一些愿意议和的意思,以此增我所重,平我所恨,而将我所畏惧的隐藏起来。中国一再被他们欺骗,现在终于醒悟,天下人都以为陛下必定会改弦更张,可朝廷为什么又要出此谬计?

——————————————————————
附录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六十七
譬如人行万里,登车出门,又如枝梧厦屋,初正基柱,存亡治乱实系此时。今乃蹈庸臣之辙,践已失之谋,犯孔子之戒,循鲁庄之事,忘复讎之义,陈自辱之辞,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或谓不少有贬屈,其如二帝何?臣应之曰:‘自建炎丁未至于绍兴甲寅,所谓卑辞厚礼,以问安迎请为名而遣使者,不知几人矣,知二帝所在者谁欤?得女真之要领者谁欤?因讲和而能息敌兵者谁欤?臣但见丙午而后,通和之使归未息肩,而黄河、长淮、大江相次失险矣!’
“臣但闻去年冬使者还言酋豪贴服,国势奠安,形于章奏,传播远近,曾未数月,而刘豫称兵犯顺矣!女真者知中国所重在二帝,知中国所恨在劫质,知中国所畏在用兵,则常示欲和之端,增吾所重,平吾所恨,匿吾所畏,而中国坐受此饵,既久而后悟也,天下其谓自是改图必矣,何为复出此谬计耶?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19

“如果说是姑且为之,试问岂有以修书称臣、花费重金去成就一姑且为之之事的道理!如果说是因为二帝的缘故而不得不如此,试问此前遣使的结果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吗?更何况,已经迁延日久,现在朝廷对敌人的意图更加难以把握,议和必无可成之理。
“臣常常思索:如果与女真断绝往来,在陛下为义举而臣子得不到什么利益;而如果通使议和,则臣子获利而陛下将受其害。所以,凡是愿意奉使通和的大臣都是为自身谋利,而非为国家考虑。陛下又怎可不依据孔子之论而决断对金策略!臣愿陛下认真考查春秋大义,只要陛下能遵循其中一二条最根本的原则来决断当今之事,就必将美名辉映千古!
“当今之事,莫大于夷狄之乱,要想洗雪国恨家耻,必须殄灭仇敌而不可用讲和之策。陛下理应待贤才云集、国治民富之时,挥戈北向,蹀血女真之庭,伸复仇之义,尽人子之责。如此,臣等也可扬眉吐气,有尊严地活在世间。如果堂堂中国的万民之君称臣于仇虏,则自宰辅以下都将成为金虏的陪臣。
“即便女真人表示愿意解仇议和,但如果他们派一员大将,统兵数万屯驻于江水之上,要求陛下必须亲自去缔结和约,歃血为盟,然后方可退兵,不知陛下将何以待之?(按:指鉴于宋钦宗赵桓求和被俘的前车之鉴,不得不防备金国诱骗赵构面结盟约,乘机将其擒杀。)

——————————————————————
附录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六十七
苟曰姑为是耳,岂有修书称臣,厚费金帛而成就一姑为之事也!苟曰以二帝之故不得不然,则前效可考矣!况岁月益久,敌情益閟,必无可通之理也。
臣常思之,陛下与女真绝,则臣下无所得而人主为义举;若通和,则利归臣下而人主受其害。故凡愿奉使通和者,皆身谋,非国计也。陛下可不据孔子之论而决此策乎!自王安石废黜春秋,天下学士不知尊向,一旦乱臣贼子接迹于四海。遭逢陛下笃信此书,孔子之志将伸于今日。臣愿陛下考笔削之意,断当今之事,只行一二大者,则美名必辉映千古矣。
当今之事,莫大于夷狄之乱也,欲纾此怨,必殄此雠而不用讲和之事。贤才毕集,民富国治,挥戈北向,蹀血女真之庭,然后复雠之义得而人子之职举,臣等驽下伸眉吐气,食息世间亦预荣矣。苟为不然,以中国万民之君而称臣于雠虏,则宰辅而下皆其陪臣也。
“借使女真欣然讲解,以一将军、数万众驻兵江水之上,欲陛下面相结约,歃血而退,不知陛下何以待之?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20

“就算缔结了和约,如果金虏又要干预本朝大臣的任命,改变本朝兵将的部署,或者要割取本朝的土地而攫取其租赋,则顺从将无以立国,不顺从将和约难保,届时陛下又能如何处置?
“臣实在愚昧,对这些问题怎么也无法想通,所以略略陈述古圣先贤的大义,浼渎聪听,恭请陛下试加采择。如果合乎圣意,请陛下从速收回派遣使者的成命,公开发布圣旨昭告天下:世仇当复,无可通和!刻印、销印(按:指通问使之印)只是俄倾之间的事,尚不会有害陛下的日月之明,还将充分彰显陛下之无我,不至于有累于圣德,不至于误了国家大计……”
胡寅还在疏章后附了一道《贴黄》:
“自金人跳梁以来,天下之论,或以为必须讲和,或以为必须用兵,二种说法纷纷攘攘,至今尚无一定之论。自建炎元年至今,朝廷前后所派遣的使者,先有宇文虚中、王伦、朱(弁)、路允迪、魏可行、崔纵、洪皓、龚璹、张邵前去恳切祈请,近年又派潘致尧、高公绘、韩肖胄、刘松年、章谊、孙近、魏良臣、王绘相继入金国。臣窃料虏人的回书中并无明确答复,即便有明确答复,也必是故意提出一些本朝难以接受的条件,其用意在于延误本朝实施抵抗之策。本朝已经祈请了十年,至今毫无成效,足见议和决不可成。伏望圣明深赐洞察……

——————————————————————
附录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六十七
则又欲变置吾之大臣,分部吾之兵将,割我之土地而取其租赋。有一于此,其能从之则无以立国,不从则隳败和好,将何据而可?
臣实戆昧,思之不通,是以略具古义,浼渎聪听,惟陛下试加采择,或合圣意,即以世仇当复,无可通和之义,明降指挥,寝罢奉使之命。刻印、销印俄倾之间,初无害日月之明,适足彰陛下之无我也,免累圣德,误国大谋,不胜区区纳忠之至。

《贴黄》
臣契戡自金人跳梁以来,天下之论,或以谓必讲和议,或以谓必须用兵,二说谬扰,无一定之论。伏睹自建炎元年至今,前后所遣使命,若宇文虚中、王伦、朱(弁)、路允迪、魏可行、崔纵、洪皓、龚璹、张邵,前后祈请非不切至;近又遣潘致尧、高公绘并韩肖胄、刘松年、章谊、孙近、魏良臣、王绘相继入国。窃料虏人回书必无果决之言,即有言,必难从之语,殆欲款我耳。伏望圣明深赐洞察。祈请十年,略无显效,议和决不可成,则臣言或可以备收录。取进止。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胡鑫鑫123 2014-12-18 22:01:06
现在想问楼主的就是,颖昌之战王贵杀敌五百的报告是不是只有金佗粹编记载,不见于其他史料
-----------------------------
“颍昌之战杀敌五百”仅见于收录在《鄂国金佗稡编》中的《王贵颍昌捷奏》,未发现其它史料记载。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thomas_zqq 2014-12-18 22:27:06
赵构屡次赐大将“银合”,这个“银合”是什么东西?
-----------------------------
银盒是宋朝的一种银器,可以用来装茶、药。

楼主:湖东隐士

字数:2226890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2-03-31 18:36:00

更新时间:2020-07-15 12:28:38

评论数:2641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