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21

胡寅以如此激烈的言辞上疏,与其说是劝谏,不如说是抗议。对这种上疏,赵构不予以回复显然是不妥的,但这次,皇帝的回复方式却颇为奇特。
胡寅先是被召到了都堂,由宰相赵鼎出面告诉他:皇帝看了你的疏章,甚为嘉许,愿意虚心接纳。听这意思,赵构似乎是会慎重考虑胡寅的意见,但赵鼎对是否取消派遣使者的计划却也并未表态。
赵鼎先在都堂说了一番赞扬的话,随后赵构还下了一道奖谕诏。不过,这道奖谕诏是自学士院下发的,其措辞词也颇为耐人寻味——胡寅关于遣使之事的文章写得切中事理,论述详细明了,可谓“深得论思之体”。看这意思,皇帝又似乎只是赞扬胡寅很会写文章,有意在回避他提出的问题。
赵构和宰执大臣们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看看他们接下来的行动,自然就能见分晓了,胡寅及许多人都拭目以待。然而,派遣使者的事仍在按程序进行,朝廷丝毫也没有改变原定计划的样子。
胡寅有点悟到赵构为什么只夸奖他文章写得好了,原来赵构和宰执大臣们是在和他打太极拳,他们根本就不准备采纳胡寅的建议,只是因为不愿意回应他义正言辞的责问,所以想安抚安抚他,把这事糊弄过去算了。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九
诏中书舍人胡寅论使事,辞旨剀切详明,深得论思之体,令学士院降诏奖谕。时既用尚书右仆射张浚议,遣问安使何藓入云中,寅上疏言……
疏奏,上嘉纳,命宰相赵鼎召至都堂谕旨,仍赐诏奖谕。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胡鑫鑫123 2014-12-18 22:01:06
现在想问楼主的就是,颖昌之战王贵杀敌五百的报告是不是只有金佗粹编记载,不见于其他史料
-----------------------------
@湖东隐士 23688楼 2014-12-19 14:10:00
“颍昌之战杀敌五百”仅见于收录在《鄂国金佗稡编》中的《王贵颍昌捷奏》,未发现其它史料记载。
—————————————————
@胡鑫鑫123 2014-12-20 09:21:56
有些文章上说岳珂篡改颍昌之战战果,但是实际上岳珂并没有改,颖昌之战杀敌五千应该是有其他材料证明的,如果真是撒谎,岳珂也不至于前面刚说杀敌五千后面就来分份杀敌五百的奏章
-----------------------------
岳珂在《鄂王行实编年》中说颖昌之战杀敌五千,而收录的《王贵颍昌捷奏》中说的是杀敌五百。
如果不是刊误的话,至少可以说明岳珂没有对原始材料动手脚,这一点和秦桧父子大不一样。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22

胡寅不肯罢休,又上了一道奏章:
“臣闻天下有至公之心,有正直之论,而那些违背正论和公心的邪说,如果没有被及时查觉而予以了施行,到了事情已经败坏,想要挽回已经迟了的时候,就悔之晚矣!……
“自女真入寇,和战两议肇始于渊圣(宋钦宗赵桓)在位之日。两议不决,最终导致二帝北迁。到了如今,不可与夷狄讲和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事,而和议之说仍没有平息,不仅要与女真通和,还有人想与刘豫通和。这些主和的臣子,实在是怀有二心,将国家拱手奉送与敌人也无所顾惜,这难道不是太过分了吗!……
“臣目睹派何藓出使之事,深恐和议邪说重又横行,使国论倾危,士气沮丧。此事干系重大,所以臣上疏陈奏。陛下宪天聪明,灼见臣的忠心,赐诏奖谕。于是众人都说:‘这使天下忠义之士都知道了陛下雪耻复仇的决心,陛下肯定会用贤才、修政事、厉兵选将,骎骎北向,迎回二帝。’
“陛下大计一定,那些邪说自然就会湮灭,中兴大业有望。此乃社稷之灵,宗庙之福,岂会仅仅是微臣窃取恩诏作为今日的美谈!……
胡寅说“岂会仅仅是微臣窃取恩诏作为今日的美谈”,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意思是——我的目的可不是要得什么表扬,是请你坚决抛弃那些议和邪说,收回遣使的成命。

——————————————————————
附录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六十七
寅具奏谢曰:……臣闻天下有至公之心,有正直之论,违正论、拂公心以行其邪说,虽当时不悟,及事已败坏,世已陵迟,然后悔之则无及已。……
女真入寇以来,和战两议肇于渊圣在位之日,两议不决,驯致北狩。自今观之,夷狄之不可与和亦易见也,而和议之说不息,非特通和女真,又欲通和刘豫。和之臣子,实怀二心,以国与人亦所不恤,岂不过甚矣哉!……
适睹何藓之事,深恐和说复行,国论倾危,士气沮丧,所系不细,遂具陈奏。陛下宪天聪明,灼见忠志,曲赐褒谕以来,众言:‘使天下忠义之士皆知陛下雪耻复仇之意,用贤才、修政事、厉兵选将,骎骎北向,以为迎二帝之实。’大计一定,邪说不行,中兴可期,社稷之灵,宗庙之福,岂独微臣忝窃恩诏以为今日美谈而已哉!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23

这次奏章呈递上去之后,赵构和宰执大臣们干脆来了个装聋作哑,连回复都不给了。不久,问安使何藓还是踏上了出使之路,往云中去了。
胡寅有多窝火可想而知,而最让他不能接受的是——提议让何藓出使的居然是张浚。胡寅和张浚过从甚密,他不明白已经俨然成为主战派领袖的张浚为什么要出此一策。大约在给赵构上疏的同时,胡寅也给张浚写了信,询问原因。
从张浚、胡寅二人的私交来看,张浚应该给胡寅写了回信,但现存史料中查不到这封回信,我们只能从胡寅后来又上的一道奏章中看出些许端倪:
“臣窃闻宰相张浚曾有奏论,说派遣使者之事乃是兵家的机谋,与臣所论事理不同。如今何藓已经出发,事情已经无可挽回。……
“臣再三思虑,始终未能理解张浚的说发,必须剖析事理,奏闻陛下,望陛下留神省览,姑且记在心中。待何藓归来之日,看臣与张浚哪个料中,哪个失算,则派遣使者之事的利害就将清清楚楚。……
“完颜粘罕统帅军队二十余年,破大辽,弱我宋,他虽然还算不上有远略,但也是善于用兵之人,他的行事尽是诡诈。本朝如今的虚实,完颜粘罕又岂会不知?难道必须以卑辞谦让才足以骄其心吗?难道还想凭示弱屈服来平息他的愤怒吗?

——————————————————————
附录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六十八
胡寅又论遣使有害无益。
臣窃闻宰相张浚有奏论使事为兵家机谋,于臣所论事理不同。今何藓遂行,不可救止。臣待罪侍从,初有所陈,已荷圣知。今(凌以)辅臣谋国,陛下之所改颜而礼貌之者也,势难以臣故而沮其议,臣不当力论致胜,徒惑纷纷。然臣再三思虑,终未晓浚之说,须至剖析,闻于圣聪,望陛下留神省览,姑且置之圣怀,俟何藓归日,与浚孰中孰否,则使事之利害决矣,今则未敢求直也。
“粘罕总师二十余年,破大辽,弱我宋,虽无远略,亦称善于用兵,其所行事尽诡诈也。今我之虚实,彼岂不知也,尚须卑辞执谦然后足以骄其心,示弱屈服然后足以平其怒乎?此遣使之无益一也。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24

“虏贼的吞天野心,谁人不知?既然有灭我大宋之心,即便刘豫明日就要灭亡,他们今日也必定会给予支援,更何况逆贼刘豫一直在祈哀求援,所有一到秋高马肥之日,肯定会来进犯,这难道还有疑问吗?此事再显而易见不过了。……
“还有一种说法使陛下难以处置,那就是有人以打探二帝的音信为由劝陛下派遣使者。但是,自建炎改元以来,朝廷屡次遣使,却没有一个人能探得两宫的一点点消息。何况如今岁月已久,金虏必定严密封锁二帝的消息,怕我们知道。
“如果陛下视金虏为迫害父兄的仇敌,坚决不再与之通和,则名正而事顺。若是将来有异闻(按:指关于二帝的不好的消息,比如死讯),则本朝理直,容易处置。如果继续保持使节往来,金虏将把二帝作为人质,归罪于我,则我将名实俱丧,对陛下是非常不利的(按:这是从赵构的切身利益来考虑)。
“假使真的能够知道二帝的所在,能够一见慈颜,能够送达陛下的孝思之念,则朝廷哪怕是年年遣使,竭尽天下之力而为之,又有何不可?但事实却是,路途艰梗悠邈,绝无可达之理!由此看来,以二帝为言之人,于情于理,都是不可相信的(按:以为这些人并非真的是为二帝着想,而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
附录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六十八
虏贼之所大欲者,谁不知之?既有灭宋之心,正使刘豫明日就亡,今日亦必赴援,而况豫贼祈哀乞援,秋高草熟,来寇何疑?此不待窥视,自可坐照一堂之上者也。此遣使之无益五也。
……
犹有一说使陛下难处者,以二帝为言耳。然自建炎改元以来,使命屡遣,无一人能得两宫起居之状,謦咳之音者,况今岁月益久,虏必重闭,畏我知之。今以虏为父兄之仇,绝不复通,则名正而事顺,他日或有异闻,在我理直,易为处置。若通而不绝,则虏握重柄,归曲于我,名实俱丧,非陛下之利也。使或有知二对所在,一见慈颜,宜达陛下孝思之念,虽岁一遣使,竭天下之力以将之,亦何不可之有?其如艰梗悠邈必无可达之理乎!以此揆之,则以二帝为言者,理不可信也。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25

“今日大计,只能是明复仇之义,用贤才,修政事,休养生息,训练士兵,未北方做准备,除此之外更无他策。倘若不具备北伐的实力,那就惟有坚守。如果三心二意,犹豫不决,迟迟不能决断,恐怕不可能有所作为。至于何藓的此次出使,不仅将毫无收效,还肯定会自取其辱。
“臣所见如此,不能因为张浚的言论而沉默,况且不久前还蒙受了陛下的奖谕,当时臣以之为荣,如今倍感惭愧,所以如此详细地奏陈,喋喋不休。臣志在报君,并非喜好辩论。至于军旅之事,则臣未曾学过,张浚称派遣使者乃是兵家机谋,这是臣所不能明白的,不敢妄加评论。……”(按:胡寅的奏章有一千七百余言,以上是节选。)
从胡寅的这道奏章可以看出,虽然张浚与他私交甚密,但给他的答复也含糊其辞,只是说派遣使者是兵家机谋,至于到底是何机谋也并未详述。
归纳以下,胡寅了解到的赵构遣使的理由有以下几个:1、设法麻痹完颜粘罕,即所谓的“卑辞谦礼以骄其心,示弱屈服以平其怒”(此为吕颐浩的一贯主张。);2、设法了解二帝的情况;3、实施某种“兵家机谋”。

——————————————————————
附录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六十八
今日大计,只合明复仇之义,用贤才,修政事,息民训兵,以作北向,更无他策,倘其未可,惟是坚守。若夫二三其德,无一定论,必恐不能有为。至于何藓之行,非特无效,须决取辱。
臣所见如此,岂得以张浚有言而自抑也;又况蒙被诏书曲加奖谕,先以为荣,今焉内愧,所以致详尽义,忘其喋喋,志在报君,非好辩也。若夫军旅之事则未之学,张浚以遣使为机权者,臣所未喻,不敢强为之说。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26

胡寅对这三个理由都颇不以为然,而他反对遣使的理由也主要有三条:1、与仇敌议和有违春秋大义;2、以往的教训足以证明议和不可能成功;3、议和将使南宋名实俱丧,沮丧士气,于抗金事业有大害。
必须注意的是,胡寅强调的是不应当和、不可能和,指出赵构在不应当和也不可能和的情况下还要去议和是极大的错误。但是,接下来的还有一个问题——不求和就要战守,如何才守之能固,才战之能胜?不把这个问题论述清楚,不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慷慨激昂地对赵构说一大通春秋大义其实是徒劳的。当胡寅只能说与金国战“未必不胜”的时候,其实也就等于在说他也认为“未必能胜”。
胡寅对局势的判断是——金国一定会支持刘豫,秋冬一到,敌虏必将进犯。他对此深信不疑,请赵构拭目以待他与张浚哪个料中,哪个失算。(后来的事实证明胡寅的判断是错误的,绍兴五年秋冬,金、伪齐并未进犯;绍兴六年南宋进攻伪齐时,金国并未给予有力支援;伪齐反攻南宋时,金国拒绝派兵协助。)
当然,赵构最担心的就是金、伪齐再次联合南下,而南宋军队又未必能胜,所以在决定派何藓出使后不久,就下诏召张浚回临安。毫无疑问,这是觉得今年平定杨幺的希望不大(相关事件请回顾《疑案十二*洗荡洞庭》),所以干脆召他回来商量大计。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九
壬辰,诏张浚视师江上,今延日久,可召还行在。令学士院降诏。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27

赵构的下这道诏书是在绍兴五年五月十九日(而张浚五月十一日才到达潭州),按里程推算,诏书约在五月末送到张浚手中,张浚回复的奏章则应在六月十日前后送达临安。
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记载,赵构于六月十日突然接到了张浚的辞呈,请求免去宰相之职,给他一个宫观的闲职。
张浚辞职是因为得知了韩世忠军改变了原定的军队、粮食屯驻地点。
在前往湖湘之前,张浚曾和韩世忠商议决定,让韩世忠全军屯驻于泗上。韩世忠到达淮南后,实地考查了情况,认为选楚州为屯驻地更为合适,于是除了向都督府禀报外,还派提举官董旼直接到临安向赵构和朝廷请示。赵构和宰执大臣们可能是考虑到张浚远在湖湘,所以未予张浚商议,就直接批准了韩世忠的请求。他们没有想到张浚得知此事之后,反应如此之激烈。
第二天(六月十一日)赵构和赵鼎等宰执大臣们进行了商议。
赵构道:“张浚一定是不知道此事的前因后果,所以才请求宫观闲职。朕昨日已经下诏告知。韩世忠退屯楚州,与起初议定的方案差异并不大,张浚为什么要有怀疑呢?”
赵鼎道:“臣等也各自给张浚写了信,详细通报了情况。董旼也说,将来淮南有警,军中老小肯定要移归镇江,则积粮于淮南有不妥之处。张浚一定能明白朝廷的用意。”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
(甲寅)尚书右仆射都、督诸路军马张浚乞在外宫观。先是,浚与淮东宣抚使韩世忠议,令举军屯泗上。既而世忠退屯楚州,且令提举官董旼入奏事,浚遂请祠。
赵鼎进呈,上曰:“浚必未知此间曲折,故有此请,昨日朕已降诏谕之矣。世忠移屯,既略如初议,浚复何疑?“
鼎曰:“臣等各已作书详报浚矣。董旼亦谓:他日有警,老小必移归镇江,则积粮淮南非便,浚必具晓此意。”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28

沈于求也道:“在军情紧急之时,军中老小必须后撤,则储粮于长江南岸,然后源源不断地运送至韩世忠军中,似乎极为稳当。”
赵构道:“朕也觉得董旼所言很有道理,所以才以亲笔御札批准了韩世忠的奏请。”
可以看出,张浚与韩世忠初议时,本打算驻军泗上,屯粮淮南,这显然是为北伐刘豫预做准备。韩世忠视察淮南之后,可能是考虑到自己军队的战斗力还不是足以与金国铁骑抗衡,如果金兵进犯,在战事将开之时,行动速度缓慢的军队家属,势必要先行撤回长江以南;而且韩世忠一军如果抵挡不住,恐怕还是得退到长江防线,则屯集在淮南的粮食就无法保住了。基于上述考虑,韩世忠请求改变原定计划。
改驻军泗上为驻军楚州,改屯粮于淮南为屯粮于长江南岸,应该说是稳健保守的做法。张浚虽然是文臣,但也督师打了几年仗,按理说不至于全然不能理解韩世忠、赵构、宰执大臣们调整原定计划是出于什么考虑。
那么,他为什么会有如此激烈的反应呢?可能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觉得这件事没有和他商量就做了决定,觉得自己的都督行府没有被足够重视;二是认为有人又在赵构面前说了些什么,使赵构的进取之心又有所动摇,只求守淮南,保江南,而放弃了北伐刘豫的计划。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
沈与求曰:“闻浚与世忠初议屯泗上,既而世忠退屯承、楚之间,则已与浚初议小异矣。若缓急之际,老小必须动,则储粮南岸,逐旋般运,似极稳当。”
上曰:“朕见旼所请似合宜,乃以亲笔谕世忠如所奏。”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历史地图(北宋时期)
泗上:泛指泗水北岸的地域。
泗水发源于山东沂蒙山区,流经徐州、淮阳军,至淮阴入淮河。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历史地图(南宋时期)
杜充决黄河后,导致黄河改道,夺淮入海,泗水徐州以下河道被黄河侵夺。
张浚计划让韩世忠军前移至泗水北岸地区驻扎,显然是准备发起攻势;韩世忠退屯淮河南岸的楚州,使张浚觉得是打算改而采取守势,依托淮河进行防御。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29

从事理上分析,前一种情况的可能性很小,张浚远赴湖湘,文书往来时间甚长,为了不耽误大事,朝廷对东南的军事直接作出决策是合情合理的;更何况皇帝毕竟是皇帝,朝廷毕竟是朝廷,张浚的都督行府也理应服从皇帝和朝廷的指挥,如果他因为皇帝和朝廷“越级指挥”而以辞职的方式来抗议,那就太跋扈,太不尊朝廷了。
如此看来,后一种情况的可能性就极大,张浚此举应该是对放弃北伐的激烈抗议,后来发生的事也证明了这一点。
七月一日,朝廷接到了董旼的奏报,说他已经回到韩世忠军中,在宣谕赵构的亲笔诏书时,韩世忠拜诏感泣。赵构随即对赵鼎道:“卿可写信给张浚,通报此事。张浚知道了,一定会很高兴。今日的庙堂不比靖康年间,有妨功害能之人。所有军机大事,都要相互商议,决定之后才予以施行。”
赵构的意思很明显,是要告赵鼎诉张浚——韩世忠军移屯楚州只是一次正常的调整,北伐刘豫的计划并没有改变,不要怀疑朝廷里又有人暗中掣肘、捣鬼。
这件事应该能够说明张浚是锐意进取,必欲北向讨伐刘豫,那么,他又为什么会建议朝廷派遣使者去金国呢?
把这一个多月来发生的这些事联系在一起,真是让人有些看不懂了。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一
绍兴五年秋七月,壬申朔。赵鼎奏淮东宣抚司提举官董旼赍亲笔诏至军前谕移屯事,韩世忠拜诏感泣。上曰:“卿可作书报张浚此事,张浚亦必喜。今日庙堂不比靖康间,有妨功害能之人,凡军旅事,彼此议定,然后行之。”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30

眼见已经入秋,可赵构和宰执大臣们对是战是和仍旧没有一句明白话,有些大臣终于按捺不住了,殿中侍御史谢祖信上奏:
“此前翰林学士孙近奉诏编辑臣僚分析国策的奏章,现在已经完成,进呈给了陛下。
“陛下去年冬移驾吴会,亲自退敌,又不以侥幸获胜为功,深远考虑善后之计,下诏遍询旧日的宰执大臣,还命职事官分析利害。但半年过去了,却未闻朝廷采纳某人的建议而付诸实施;也未见因某种建议合理而进用提出建议之人。于是,有人说陛下求言之举只是朝廷的虚文。臣对此甚感疑惑。
“既然臣僚们的奏章编类已毕,也以呈递给了御府,伏望陛下在日理万机之余,留神省览;或者宣付大臣分阅,择其可用者,公开奏请,予以施行……何况现在已经到了防秋之时,确定国策实为紧急,不借助群策群力,谁能保证万全?恭请陛下留意。”
直到这个时候,赵构才总算是稍稍表明了态度——腹心之患既除,已可以商议进取中原。
到了八月,赵构派遣内侍给在返回途中的张浚传诏,催促他尽快赶来临安,因为朝廷等着他商议防秋大事。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一
殿中侍御史谢祖信言:“翰林学士孙近奉诏编类臣僚条画利害文字,已编类进呈了当。仰惟陛下去冬严驾吴会,亲却敌师,不敢以幸胜为功,而深以善后为虑,既下温诏,周询旧弼,又令职事官条具利害,而半年之间,不闻以某人之言施之行事,取某言之效进用其人,遂谓陛下之求言止是朝廷之文具。臣窃惑之。今编类已成,既上御府,伏望陛下万几之余留神省览,或宣付大臣,俾之分阅,择其可用显奏行之。勿以忌讳为拘,则忠言出;勿以文采为尚,则至计行;勿以与庙堂异议而弃之,则谋猷皆合于公愿矣!其有言多可绩者,则愿褒进之;有欲以身试者,则因任之。以人而废其言,固君子之所戒;用言而弃其身,亦古人之所非。况乃防秋及期,定谋为急,不资群策,孰保万全?惟陛下留意。”从之。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二
遣内侍麦伸趣张浚赴行在,以将防秋也。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31

张浚接到诏旨后并没有星夜兼程赶往临安,而是继续沿江视师。他先从荆湖南路到了荆南府,继之到了岳飞大军的屯驻地鄂州,又顺江而下去了淮西刘光世的防区,最后一直东行至韩世忠的新驻地淮东楚州。一路上,他与这几位守卫长江防线的大将商议军事,而且丝毫也不隐蔽行迹,以至于伪齐那边听说后,颇为震动。
张浚这样做,一定奏报过赵构,并且获得了批准。但是,在南宋的官方史料中查不到张浚的相关奏章,仅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能够看到这样一则纪事——
绍兴五年九月十二日,赵构接到过张浚的一道奏章,说沿江的几支屯驻大军战斗力显著增强,已非昔日可比。
赵鼎道:“即便是往昔承平之时的陕西边境的人马,也未必比得上今日的沿江诸军,这都是得益于陛下累年以来的治理之力。”
沈与求道:“去年敌人进犯淮南,幸赖陛下英明果断,决策向前,终于使敌计尽废;同时,这也是因为沿江诸军的军力已经可以抵御敌人的缘故。”
赵构道:“这都是卿等全力辅佐所致,假如宰相还是朱胜非,他肯定会劝朕退避,只怕现在江浙已经没有了。”
从这则纪事里可以看出些端倪。首先,张浚的奏章不会只有“沿江的几支屯驻大军战斗力显著增强,已非昔日可比”这一句话,必定还有别的更重要的论述和奏请。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三
壬午,张浚奏:“江上诸军,事艺精强,非前日之比。”
赵鼎曰:“承平时陕西并边人马亦未必如此,皆陛下累年葺治之力。”
沈与求曰:“去岁敌人奄至淮甸,赖陛下英断,决策向前,遂使敌计尽废,然亦恃此事力可以捍敌故也。”
上曰:“此皆卿等协赞,向使朱胜非尚为相,必劝朕退避,今巳无江浙矣。”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四
浚既平湖贼,遂自鄂、岳转淮东西,会诸大将议防秋之宜,直至山阳,伪境震动。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32

毫无疑问,张浚肯定在奏章中请求暂缓返回临安,先沿江视察各屯驻大军。这既是为防秋做积极的准备,也是在北伐伪齐前对自身军力的一次检查和评估。张浚在尽力鼓舞赵构的信心,这些年来,赵构一直在等待中发抖,在发抖中等待,一直希望臣子“奉陛下于万全之地”,但现在居然破天荒地批评朱胜非保守。由此看来,张浚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直到十月十一日,张浚才回到临安觐见赵构。赵构自然是要好好慰劳一番:“卿在酷暑之中远征,甚为劳苦,终于招抚了湖湘群。朕得以成就了不杀之仁,都是卿的功劳啊!”
张浚浚顿首拜谢:“蒙陛下误知,让臣担当重任,所以臣得以报效国家于万一。”
一旁的赵鼎、沈与求都道:“湖湘既已平定,连接川陕的血脉就已经打通,将来就可以渐图恢复中原了。”
随后,赵构给了张浚重赏,作为平定湖湘的奖励。
张浚回到临安后,朝廷很快就有了不同寻常的动作——重新起用李纲和吕颐浩。
十月十六日,也就是张浚回到临安的第六天,赵构下诏:观文殿大学士、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官李纲为江南西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洪州;镇南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吕颐浩为荆湖南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潭州。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四
庚戌,尚书右仆射张浚入见。……
上劳浚曰:“卿暑行甚劳,然湖湘群盗既就招抚,以成朕不杀之仁,卿之功也。”
浚顿首谢曰:“蒙陛下误知,使当重任,故臣得效愚计。”
赵鼎、沈与求曰:“湖湘既平,则川陕血脉通矣,他日遂可渐为恢复之图。”

观文殿大学士、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官李纲为江南西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洪州。

镇南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吕颐浩为荆湖南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潭州。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祝各位朋友新年好!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33

赵构起用吕颐浩并不令人感到意外,但再次起用“孩视朕”、 “用之必亡人之国” 的李纲则不可等闲视之。尽管还不是将李纲召回朝廷,让其进入决策核心,但也实属不易。
赵构对李纲的态度有所改变,与张浚、赵鼎二位重臣有很大关系。绍兴四年夏秋,张浚在福建与李纲冰释前嫌,他回到朝廷之后,已经不止一次地请赵构考虑再用李纲,而且赵鼎对此也持赞同态度。
绍兴五年三月,李纲奉旨编著的《建炎时政记》送达朝廷,虽然其中如实记录了建炎元年赵构决策避敌南下(尽管有些地方用语简略)的前前后后,但赵构还是在朝堂上给予了一个公正的评价:“朕已看过,李纲所写的都是事实。”接着又意味深长地褒奖道:“李纲近日论事,非往日可比。”
赵鼎立即道:“李纲才气过人,只是他当时引用了些年轻浮躁之士作为幕僚、属官,以致于被这些人连累了。”这显然是委婉地为李纲说好话。
七月十一日(也就是殿中侍御史谢祖信奏请赵构确定国策的两天之后),赵构赐给李纲亲笔奖谕诏书,称赞李纲 “精忠许国”, “意拳拳而曲折,言凛凛而高明”。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七
(乙酉)观文殿大学士李纲进省记列《建炎时政记》二册。上谓大臣曰:“朕已看过,皆是实事。纲近日论事,非往时之比。”赵鼎曰:“纲才气过人,但向辟属官,多少年浮躁之士,致有所累耳。”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一
十一日(壬午) 赐观文殿大学士李纲亲笔诏书,奖谕纲应诏陈三策,又上六条,故有是赐。

《梁溪集》卷七十九载赵构《亲笔诏书》
朕昨总戎车,前临敌垒,洎潜师之引遁,劳戍役以言旋。惕若眇躬,惧兹多难,聿求善后之计,敢蹈护前之非。博访旧臣,屡形深诏。
卿首陈三策,适投却敌之机;继上六条,大阐兴邦之略。意拳拳而曲折,言凛凛而高明,有发予衷,如对卿言。此乃卿精忠许国,诚节表时,虽在燕闲之中,不忘开济之事,肆披夙藴,因致良规。省阅再三,嘉叹不已。
至若议和避地之失,练兵积粟之方,将议改图,共期底绩。临朝愿治,顾策虑之是资;当馈思贤,念话言之可想。宜从疾置,时告嘉猷,终藉经纶之才,助成戡定之烈。故兹亲笔,以示至怀。
赐李纲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34

张浚这次沿江巡视后返回临安,又再次力荐李纲,李纲终于得以第三次复出。
南宋朝廷起用李纲、吕颐浩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江淮、襄鄂、蜀口此时是前沿战区,江浙、江西、湖南、四川则是紧邻前线的战略支撑地区。赵构朝廷居于江浙,以李纲帅江西,吕颐浩帅湖南,显然是整个反攻布局中一步棋,其用意是让有威望的主战派大臣来承担战略支撑的重任。
在再议和战时,主战最坚决的首推李纲,其次是吕颐浩。只要战事一开,他们一定会想办法设法支援前线,而决不可能如主和派大臣一样拖延掣肘。
至此,南宋对伪齐的态度已经十分清楚——若来进犯,坚决抵抗;如有机会,果断反击。
在南宋重新布局的同时,伪齐也没有闲着。张浚千里视师,使刘豫颇有些紧张,他下令将山东二十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百姓全部签发为兵,还规定每亩田的赋税增加至五百钱。毫无疑问,这是没办法的办法,刘豫不会不知道如此虐民将可能导致怎样的严重后果,但他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此时金国有丧,新皇帝即位不久,自然是不宜用兵。如果南宋乘机反攻伪齐,刘豫多半要靠自己的力量来应付,因此他必须要准备足够的兵力和钱粮。
充当了侵略者的走狗,就只能一路走到底。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二
(己酉)赵鼎进呈探报:刘豫将山东百姓六十以下二十以上皆签发为兵。每亩田科钱五百。上曰:“朕未尝一日忘中原之民,使其陷于涂炭,皆朕之过。百姓为豫虐用如此,朕心恻然。”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frostleft 2015-01-04 11:53:39
LZ好,我在当当网购买你的大作。现在有2个问题希望LZ能详细讲述一下。谢谢。
1、LZ能否把整个宋朝的经济、科技、教育详述一下,因为现在在网上查到的都是说在军事上宋朝是弱宋,但在其它方面完全达到世界第一了。
-----------------------------
新年好!谢谢兄台的支持!
兄台所说的都是大课题,真不是一下能讲清楚的。如果要了解宋朝的经济,我推荐一本书——漆侠先生的《宋代经济史》。该书被誉为中国经济史和宋史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从人口、垦田、水利、经济作物、经营方式、土地所有制、赋税制度等方面,全面论述两宋320年间社会经济关系发展演变的全过程,重点研究了宋代农业生产、土地关系、手工业发展、国家专利制度、商业和城市经济、对外贸易、货币及经济思想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见解。
漆侠先生批阅了700余种史料后方才下笔,此书用了他半生心血,有近百万字的篇幅。

这本书是本文写作时的重要参考资料,正是因为有了漆侠先生的基础研究,我们在分析宋金战争时才能够较为方便地从经济视角重新审视这段历史,从而解开几个重大疑案。

宋朝经济、科技、教育是世界第一,这是确定无疑的。有些数据令人震惊,如宋神宗元年(1078年)时的铁产量在7.5-15万吨之间,为英国1640年铁产量的2.5-5倍。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辽东开国郡公 2015-01-05 09:34:33
隐士兄,漆侠先生的《宋代经济史》,我正要买,这书有没有阶级分析习气?
-----------------------------
有。
此书完成于1985年,在那个时候没有阶级分析恐怕根本出版不了,
读此书时,对有些内容不必管它就是了。

楼主:湖东隐士

字数:2226890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2-03-31 18:36:00

更新时间:2020-07-15 12:28:38

评论数:2641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