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liddd51234 2012-07-11 09:14:46
有一本书《铁血强宋》里面记录了两宋的主要战争,内容还算清楚,就是观点和题目比较怪,非说弱宋是强宋。
-----------------------------
如果真的如实、全面地记载了两宋的主要战争,那书名恐怕非改不可。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吴歌漫画 2012-07-11 23:30:13
湖东兄不必和闲杂人多纠缠 那个捣蛋的是骡子是马的把它拉出来溜一两次就足够了 连载这么些时日 大家都看的清楚
-----------------------------
谢谢提醒!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93

杜充决河之后,完颜粘罕转头东进,十一月底,金军兵不血刃连取淄州、济南府。
几月以前,被招安的盗贼李成复又造反,八、九月间流窜到淄州抢掠。淄州的守臣姓李(佚其名),他率众守城,并求救于沧州。
李成攻城攻了将近两个月,没攻下来,于是分兵流窜到济南府地界。知济南府刘豫也是据城而守,也向沧州求救。
李成风闻金兵朝这边来了,这个盗贼欺负老百姓是威风八面,对宋朝的官军也没怎么放在眼里,但对金兵却是怕得要命,他慌忙撤兵。
知济南府刘豫见李成突然退兵,又见远远有大队人马过来了,还以为是沧州的救兵到了,马上打开城门迎接。等这队人马到了近前,刘豫一看大惊——是金人!
这刘豫也乖巧,顺势就投降了。
淄州的情况也一样,守城军民也是前一天见李成军拔营,夜里又见他们把城下的寨子烧了,于是也猜测是沧州的救兵到了,赶忙准备了香花,要迎接救兵入城。黎明时分,军民在城上望见远处风尘翻滚,一个个欢呼雀跃起来,打开了城门,等“救兵”到了近前,他们一看——是金国骑兵!
李知州也和刘豫一样乖巧,百姓把香花献给了金军。
这是金军此次入侵以来,拿下得最顺利的两座城池。此后,金军也一直把这两州的军民当“顺民”看待。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94

十二月十日,金军攻克东平府。
东平府守臣是知府权邦彦、兵马钤辖孔彦舟,二人不和,此前孔彦舟已领兵叛走。金军打过来的时候,权邦彦没了守御的信心,弃城而逃。
十二月十四日,金军攻克北京大名府。
此时的北京留守是张益谦(此前讨好黄潜善、弹劾张所的就是此人)这个龌龊小人。
金兵让济南府、东平府的“顺民”在城下大喊:“我们二郡都已投降,投降者得富贵,不降者死无葬身之地……”
张益谦弃城而逃,河北提点刑狱公事郭永不答应,坚持率兵抵抗。由于内部人心不齐,大名府很快就被攻破了,张益谦赶忙跑去投降。
完颜粘罕冷笑道:“城都攻破了,现在才来投降?”
张益谦脸皮倒是够厚:“我早就想投降,是郭永胁迫我,我实在没办法。”
完颜粘罕让人把郭永带上来,郭永守节不屈,厉声怒骂,全家被杀害。
济南府、东平府、大名府都是重镇,尤其大名府还是宋朝的四京之一。然而,在如此危险关头,镇守这几个地方的却都是不会打仗的文臣。
刘豫也起码的战时侦查都不会,人到了眼皮底下才知道是友军还是敌军;权邦彦在部下叛逃后,居然完全不采取措施;张益谦是面对金军的进攻,先是想跑,后是想降……
守臣如此,焉能不败?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更正——上节中“张益谦弃城而逃”应为“张益谦也想弃城而逃”,特此更正!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95

西路军完颜娄室那边,于建炎二年十一月攻破了延安府,守臣王庶退往长安,投奔曲端。完颜娄室挥师自绥德渡无定河进攻晋宁军(今陕西佳县境),知晋宁军徐徽言据城而守。不久,宋守将折可求以麟州(今陕西神木北)、府州(今陕西府谷)、丰州(今陕西府谷西北)投降金军。

在金国铁骑的肆虐下,建炎三年的春节在一片风雨飘摇之中来到了。
正月,完颜粘罕攻势凌厉,又连克青州、潍州,屠城纵火而去。
淮河以北的重镇接连失守,居然还没有破灭掉扬州朝廷议和的幻想。自傅雱出使之后,赵构在建炎元年又接连三次派出使者:第一次王伦,第二次宇文虚中,第三次刘诲。
刘诲于建炎三年正月六日回到扬州,关于议和的详细情况史料无载,但从宋金两方面的行动来看,可以断定完颜粘罕继续使用“以和议佐攻战”的策略,此策可谓是屡屡得手。宋朝的主和派们似乎得了健忘症,吃大亏不长记性,死死地抱着议和这个救命稻草不放。(宋朝的士大夫们对议和有如此百折不挠的精神,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详见本案附录的分析。)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96

建炎三年正月十日早朝后,赵构与黄潜善、汪伯彦、朱胜非等宰执大臣在内殿商议派李邺为祈请使,第四次出使金国。
赵构说:“第四次大金祈请使李邺及副使应该早点出发,现在就确定出发的时间,然后尽快告知他们。”
朱胜非奏道:“李邺等奉命出使,陛下须得赐些金帛,他们方能置办一些‘私觌’(相当于见面礼,用于打点疏通的财物)。”
赵构道:“朕当初奉使时,正值京城扰攘,受命出京城时,不曾请求朝廷支赐金帛,朕从自己的王府里拿了五万余贯钱。士大夫哪拿得出这么多钱?可令李邺等人依惯例支赐,另外再多给一些。国家平日爱惜财物,正是积蓄着为了在该用的时候用的,现在派谴使者议和,如果此事能成,二圣能归,朕岂会吝惜金帛?”
黄潜善道:“第二、第三次奉使的刘诲等人说:金人接受‘私觌’已经是今非昔比,送少了,所求之事都得不到回音。虽然金人中贪婪者甚多,但我们一个也不能稍有得罪,否则怕他们生事,说些对议和不利的话。陛下能增加对使者的支赐,很好!很好!”
赵构又道:“卿等今日早点回家,赶快把致大金元帅的信写好,以便让李邺等早点拿上信出发。”
黄潜善道:“给大金元帅的信,原来都只用平文,不用四六体。”(按:平文相对易写,四六体难度要大一些。)
赵构道:“潜善今天早上所写的《大金皇帝通问书》,词语甚精,写出了朕心里想说的话,这就足够了,不一定要四六体。”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黄潜善草拟好了给完颜粘罕的信,又让李邺支领钱财,赶快置办礼品,火速出发。
此时,尽管扬州朝廷情报工作甚为疏漏,但金军攻势如潮,不少大臣听到了一些前线的战报后,已经是忧心忡忡。
赵构、黄潜善、汪伯彦此时的举动却十分反常。
礼部侍郎张浚听闻到金兵已至淮北,急忙上奏章给赵构,请他早做准备,恐金兵很快就会南下。
黄潜善、汪伯彦却说,淮北是李成这帮盗贼在作乱,不足畏也!
户部尚书叶梦得请赵构赶快南巡,阻江为险,以备不测。
赵构说:“从扬州到瓜洲才五十里之遥,如果金兵来了,朕一日之内就可以从瓜洲渡过长江,不必着急。”
叶梦得说:“现在运河水道仅能通过一条船,恐怕一天渡不了江啊!”
中军统制官张俊面奏赵构:“敌人来势凶猛,陛下还是渡江为好。另外,最好把左藏库移到镇江府。”
赵构未予答复。
吏部侍郎刘珏给赵构上章说,扬州城池未修,一旦遭金兵掩袭,势必难以抵挡,请赵构早做准备。
殿中侍御史张守也上书,极言形势危急。没想到居然还惹恼了黄潜善、汪伯彦,他们把张守派去抚谕京城(东京),要他立即出发,把张守给打发了出去。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上节为——正文 2-5-97

正文 2-5-98

张浚急了,率同僚向执政大臣们力谏,黄潜善、汪伯彦笑而不信,他们又做了一个荒唐的安排,让张浚这个书生兼参赞军事之职,去教习河北来的兵士。
此后,吏部尚书吕颐浩又上章赵构:敌骑已到了京东路,只要人心一摇,则淮南会望风而溃!请陛下赶快下哀痛之诏,让军民誓死抵抗,以迟滞金兵南下,同时,一定要秘密做好过江的准备!
赵构仍然没有采取行动。
过了几天,黄潜善居然又干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他让赵构下诏:
“现任官吏搬家离开扬州者,徒刑两年;敢摇动人心者,发配到两千里以外。”
此诏一下,扬州的官吏算是再也不敢“乱说乱动”了。
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仗已经打了五个月了,形势危急到如此地步,他们为什么还不采取紧急措施?难道赵构、黄潜善、汪伯彦对和金国议和就有绝对的把握吗?还是真的以为金兵离自己还远,不必担忧?
从事理上分析,以上两种可能肯定都不存在——世界上没那么傻的人,即便有那么傻,张浚、叶梦得、张俊、刘珏、张守、吕颐浩这么多人在不断发出警告,傻子都不可能无动于衷。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徐兆玮 2012-07-12 15:49:43
是为了保持自己在宋朝内部的优势地位吗?
-----------------------------
是原因之一,但不仅仅为此。本案正文写完,会提出我个人的一些观点,敬请届时指正!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仰望巅峰 2012-07-12 17:04:56
请教隐士兄一个历史问题:赵匡胤下诏让宰相、枢密使带平章事、兼侍中、中书令、节度使纳礼钱充当办公经费的故事,也就是出处或者旧章程究竟是打哪来的?
-----------------------------
好像看到过,不过好像没有侍中、中书令,记不太清了,一时也想不起来是在哪本书上。仁兄是在《续资治通鉴》上看到的吗?这应该不会写进章程吧?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仰望巅峰 2012-07-12 21:42:55
是李老夫子笔下的记录,在下想了解的就是这是这什么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
查了一下,李老夫子记载可能稍有误。仁兄手边可有《宋史》?在卷一百二十《礼志二十三》。(第九册、二八二零页)
依据的是唐制。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bestcwf 2012-07-13 09:43:21
宋从太宗败后,一直在打打和和中度过,对赵构等人来说,求和并不是那么不可思议。且战且和恐怕已经成了当时汉人精英最正常的逻辑了。
-----------------------------
用金钱买和平,也几乎可以说是赵宋的家法。时至今天,还有人在为宋朝算账,到底是年年进贡换取和平划算,还是增加军费治理边患划算。他们从来都没算过,辽国、西夏、金国有多划算。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仰望巅峰 2012-07-13 09:41:31
在下理解可能有误,请教兄台是否为地方领导要留下关于其家族背景的个人宣传资料就要捐助中央办公经费?
-----------------------------
此事说来话长,我也只知大略,没有详细研究过,现在仅凭记忆来粗略回复一下,可能不太准确。
礼钱的兴起很早(至少汉朝就有),起初是皇帝举行祭祀等重大仪式时,文武百官都要送一些钱。在礼教上,这是表示下对上的尊重,这种风俗一直保留到现在,比如某领导的老母过生日,部下贺寿时得送红包,如果不去,会被认为没把领导放在眼里,或者对领导有意见等。
起初礼钱并无定制,但部下依据职务的高低也会分出一定的等级差别,一般职务高的送得多,职务低的送得少。
到了唐朝,礼钱又称“助礼钱”,渐渐有了一定之规。比如皇帝要祭天,则宰相应该送多少,节度使应该送多少都有了大致确定的数额。还有,礼钱的种类也多了起来,比如某人升官当了宰相,要交纳礼钱,用于宴请同僚,以示庆贺;比如某人进士及第,按惯例得举行庆贺仪式,他也要交纳礼钱,作为庆贺经费的一部分;比如,御史台要在办公地点修建一个亭子,立个什么碑,则台里的官员也要交纳礼钱(类似现在的“凑分子”)。总之,种类繁多。(详细的我也说不太清楚。)
到了五代时,礼钱渐渐成了一项国家的政策性收入,其中有一部分可能用不完,比如皇帝祭天,文武百官交纳礼钱,仪式举行完了,发现钱还有多的,多余的这一部分就作其它用途。
宋太祖下这个诏,就是依据唐制,规定宰相等高官在兼任某职务时,所交纳的礼钱用作办公经费。
中国人很看重仪式,收了礼钱,一定要有所表示,唐制规定,把这些官员的名字等刻在石上。(有点像现在捐钱修庙,庙里会刻一个功德碑。)
以上仅凭记忆,兄台如写文章要用,还是要查一下资料。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无心念昔 2012-07-13 11:27:45
双方都划算的话,岂不是双赢的结局???
-----------------------------
如果强盗到了某人家里,对某人说:“你每年给我一百万,否则我杀光你全家,抢光你的钱财。”
某人道:“好啊!好啊!这是双赢!你得了钱,我保了命。我一年能赚二百万,还有一百万呢,日子还会过得不错。”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无心念昔 2012-07-13 11:27:45
双方都划算的话,岂不是双赢的结局???
-----------------------------
上面的话没说完,误发了。

如果强盗到了某人家里,对某人说:“你每年给我一百万,否则我杀光你全家,抢光你的钱财。”
某人道:“好啊!好啊!这是双赢!你得了钱,我保了命。我一年能赚二百万,还有一百万呢,日子还会过得不错。”
这有点类似于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分析历史问题的时候,人们常常有一个误区,忘记了公平对等是自己追求的目标,面对强大力量的时候,把能够避免最坏的结局也当作赢,其实是输,只不过是没有输得最惨而已。如果侵略者没把坏事做绝,总容易觉得他还是有点慈悲心肠的。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bestcwf 2012-07-13 13:32:07
主和或主战,都不能作为汉奸、国贼或英雄的评判标准。只是,主战。要为败做好准备;主和,要做好拒敌战备。
-----------------------------
靖康末的头号忠臣李若水就是主和派,发现金国无和谈诚意时,转而主战,战败后又全力求和。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99

其实,赵构、黄潜善、汪伯彦早在几个月前就做了南逃的准备,赵构已于建炎元年十一月派孟忠厚和统制官苗傅护送隆祐太后和六宫去了杭州。他们现在为什么却如此“岿然不动”呢?
如果仔细查找一下史料,不难找出这个疑问的答案。
起居郎兼权直学士院张守上了一道奏章,奏章中点明了赵构、黄潜善、汪伯彦进退两难的处境:
“从去年冬天起,金兵连破澶、濮,现在又挥师山东,虽然陛下已经派韩世忠、范琼领兵抵挡,但恐怕靠二将挡不住金兵啊!为今之计,首先要设法及时弄清前线战况……
“目前有两个对策:一是守淮、二是渡江。
“如果采用守淮之策,则应屯重兵于楚州、泗川、淮阴三处,以防金兵突然深入。但甚可忧虑的是:如果我军怯战,望风溃散,则敌军会立即斩木系筏,渡淮南下,或者先以精锐骑兵截断我渡江之路,这一点不能不考虑……
“如果采用渡江之策,则应屯重兵于升州、润州,使敌军一时难以追击。但甚可忧虑的是:如此,会离中原越来越远,极易动摇民心,现在扬州之兵又大多都是西北人,他们不愿南去,如果强迫他们,很可能会生出意外之事(指士兵哗变)。并且,即便渡江,扬州也还是要留下一部分兵力,则保护陛下的兵力就势必减少(长江以南还有盗贼)。
“此二策各有利弊,难以权衡轻重,故决心难下……”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100

原来,不是赵构、黄潜善、汪伯彦不想逃到“万全之地”,而是现在已经找不到“万全之策”了。
从避敌南下开始,赵构已经是大失民心,失去民心也许还在其次,眼前更为严重的军心。他的十万御营军都是从北方带过来的,而赵构此前对中原、关陕、山东不予支援,现在这些士兵的家乡大多被金军蹂躏,家人生死不明,他们对皇帝、宰相岂能没有怨恨?如果强令他们渡江,有可能会引起哗变,而此时发生哗变,后果不堪设想。
这还只是赵构、黄潜善、汪伯彦“岿然不动”的原因之一,户部尚书叶梦得的一份奏章点明了另外一个原因:
“陛下万万不要因为宇文虚中奉使未回,就认为可以靠议和而使金兵不再南下。靖康之祸,正是因为当时的大臣把希望完全寄托于议和,最终堕入敌人的奸计之中。现在金兵已过了山东,宇文虚中在万里之外,陛下怎么可以等他的回音?”
从这份奏章里我们可以看出,赵构还在等待议和的消息,而接下来发生的事也证明了这一事实。
史载:建炎二年正月,完颜粘罕攻破了徐州,他派人到了扬州的朝廷,声称很快就要派出特使来与赵构商议重要的大事。
虽然史料中没有记载完颜粘罕当时具体对扬州的朝廷是怎么说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肯定让此前去开德府求和的魏可带回去了一些让赵构继续心存侥幸的信息。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仰望巅峰 2012-07-13 21:37:39
不知道岳王爷遇上大漠是个什么景象,真是挺怀念岳王爷的,虽然他随意在LZ的帖子里引伸发挥,倒也不失为有正义感,比起刚刚登上来的大漠变种说着汉奸腔好太多了。
-----------------------------
天涯真有意思,总有人用非常奇怪的方式“讨论问题”。

楼主:湖东隐士

字数:2226890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2-03-31 18:36:00

更新时间:2020-07-15 12:28:38

评论数:2641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