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丙吉门生 2012-09-29 10:49:58
3,上备边六策,未准,不知道内容,能否对太原救援战产生影响,没有资料前无法判断;
4,第二次救援太原,没有资料显示李纲提出了什么主张,无法判断;
……
6,对于沿河防御是什么态度,我还没有看到,无法判断;
-----------------------------
是八策不是六策,我还以为自己写错了,赶快回去检查。李纲的八策较长,你自己对照地图慢慢读吧,看不懂查字典,不要乱猜。
李纲奏备边御敌八事——
臣伏以金人退师,交割三镇,官吏军民不肯陷溺夷狄,其势必为朝廷坚守。天时浸热,而虏有辎重之累,必不能久留,即今出疆。臣恐秋高马肥,虏必再至,以背前约。及今宜饬武备、修边防,勿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谨上条具所以备守御边者凡八事:
其一谓:唐之藩镇所以拱卫京师,虽累有变故,卒赖其力,而且及其弊也,有尾大不掉之患。祖宗鉴之,销藩镇之权,罢世袭之制,施于承平无事则可,在今日则手足不足以捍头目。为今日之计,莫若太原、真定、中山、河间建为藩镇,择帅付之,许之世袭,收租赋以养其将士,习战阵相为唇齿,以捍金人,可无深入之患。又沧洲与营、平相直,隔黄河下流及小海,其势易以侵犯,宜分滨、棣、博、德,建横海军一道如诸镇之制,则帝都有藩篱之固矣。
其二谓:熙丰以来,籍河北保甲凡五十余万,河东保甲凡二十余万,比年以来不复阅习。又经燕山、云中之役调发科率,逃亡流移,散为盗贼,今所存者仅及一半。宜遣使团结训练,各令置器甲,官为收掌,用印给之,蠲免租赋,以偿其直。武艺精者次第迁补或命之官,以激劝之。彼既保乡里、亲戚、坟墓,必无逃遁。又平时无养兵之费,有事无调发之劳,此最策之得者。
其三谓:自祖宗以来,养马于监牧,择陕西、河东、河北美水草高敞之地处之,凡三十六所。比年废罢殆尽,而更为给地牧马、民间杂养以充数,官吏便文以塞责,而马无复有善者。又驱之燕山,悉为敌人所得,今诸军缺马者大半。宜复祖宗监牧之制,权时之宜,括天下马,量给其直,则不旬月间,数万之马可具也。
其四谓:河北溏泊东抵海,西抵广信、安肃,深不可涉,浅不可行舟,所以限隔胡骑,恃为险固。而比年以来,淤泥干涸,不复开浚,官司利于稻田,往往泄去积水,堤防弛坏。又自安肃、广信以抵西山,地形下低处可益增广,其高仰处即开干濠及陷马坑之类,宜专遣使以督治之。
其五谓:河北、河东州县城池,类多为隤圯堙塞,宜遍行修治,而近京四辅诸郡畿邑皆须筑城,创置楼橹之属,使官吏兵民有所恃而安,万一有贼骑深入,虏掠无所得,可以坐困。
其六谓:河北、河东州县为贼马残破蹂践去处,宜优免租税以赈恤之。往年方贼扰浙东,犹免三年,今三镇之民为朝廷固守,安可不议?所以大慰其心者。
其七谓:河北、河东诸州,最以储峙籴买粮草为急务,宜复祖宗加抬粮草钞法,一切以见缗走商贾而实塞下,使缘边诸郡积蓄丰衍,则虏不敢动矣。
其八谓:陕西解盐无煮煎之劳,而给边费、足民食,其利不赀。自行东南盐法,而解盐地分益狭,西边益贫,愿复祖宗旧制,以慰关陕兵民之心。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377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种状况的形成不是一两天、一两件事所能导致的,童贯、高俅之流成为军事统帅之后,长期以来贪赃枉法、卖官鬻爵,任人唯亲,赏罚不公,终于造成了积重难返之势。在和平时期,这些问题从外面还看不出来,一到战场上,军队里的这些“内伤”就全都暴露了出来。
金国经过十年的灭辽战争的锤炼,在军事各方面都处于成熟完善的鼎盛时期,而北宋正值赵佶和六贼等把政治军事带入黑暗污浊的深渊之际,已经成了一个重病之人,要想短时间恢复健康并强大起来是不可能的。
宇文虚中的那句话其实是一针见血—— “以百年怠惰之兵,挡新锐难抗之敌;以安逸寡谋之将,角逐于血肉之林。”

问题的暴露其实并不是坏事,有问题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付出高昂代价之后,问题已经暴露出来了,却仍旧不去解决,不去补救。
李纲兵败河东之后,北宋的大臣们是如何总结教训,是否采取了正确的措施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当时一份比较有代表性的奏札。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378

侍御史胡舜陟札子论御戎之策:(以下是意译,译文对原文语序做了较大调整)

“现在国家承巨奸误国、内侍持权之后,海内虚耗,帑藏空竭,军律不振,士不为用。而夷狄正值强盛之时,乘机大举南侵,猖獗肆虐,长驱中原,围攻重镇。本朝已经调动天下之兵马,聚集四海之财富,竟不能稍稍挫败金贼的兵锋。
“朝廷命令将帅全力救援太原,其势如救焚援溺,可谓急矣。介胄之士谁不欲踊跃向前?缙绅之士谁不想抗议督战?但用兵之法,见可而进,知难而退,不能有所勉强啊。如果不能进还一定要进,那就如羝羊触藩,何利之有?敌强我弱,此时本朝之兵不可轻举妄动,而朝廷却一定要用兵,这是没有权衡敌我双方力量的强弱啊!
“结果,王师轻易出动,种师中败于榆次,解潜败于南关,折可求败于汾州……这实在是自取挫败啊!
“徒然损兵折将、沮丧士气,不仅救不了太原,还会使局势更加恶化。如果兵力损失过大,则国家将有不测之祸,陛下不可不虑啊!”

胡舜陟又援古证今,提出了他对时局的看法。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379

“自汉唐以来,御戎之策有五种?——和亲、守备、征伐、抚定、羁縻,用其中哪一种,必须根据当时的情况来确定。
“和亲、守备之策用于夷狄强盛之时,如汉高祖;抚定、羁縻之策则用于夷狄衰弱之际,如汉宣帝、光武;至于征伐之策,不论夷狄是强是弱,必须先是中国富盛、兵甲精锐,我有万全之势,彼有可乘之隙,然后方可用兵,如汉武帝、唐太宗。
“以汉高祖之神武,当时又有谋臣猛将、不世出之奇材,有破强秦、灭项羽之力,但对匈奴还是委曲求全,不敢以武力与之较量,由此可见在夷狄强盛之时,制之当自有术,不可一味用兵。
“臣观今日之情势,愿陛下效法汉高祖,对外与金国讲和;效法汉文帝,对内加强守备。下诏给宣抚司,避免与金军决战,暂且占据要害之地,坚壁固守,以养士卒之锐气。等到金贼有可乘之隙,而我有万全之计,再相机而动,以奇取胜,则天下幸甚!
“昔日突厥强盛之时,唐太宗也曾不得已而委曲求全,不久就将颉利可汗擒于北阙之下。夷狄盛衰无常,请陛下以广宏巨量,姑且含垢忍耻,以等待时机。”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380

胡舜陟面奏赵桓时,言辞恳切:“臣自从听说河东王师失利的消息,为陛下朝夕深思,臣以为本朝现在只能用权宜之计,没有更好的办法了!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伏望陛下断而行之。”
赵桓当面表示了赞许,命人将胡舜陟的奏札转发给各位将领。

我们不必怀疑胡舜陟是出于一片忠心,但这并不代表他的看法就一定正确,更不代表他的建议就一定高明。从他的奏折里,我们可以看出北宋的大臣们此时的认识显然还很不足,其应对策略也存在严重的问题。
首先,此时还想议和是根本不可能的,尤其是在西兵的战斗力彻底暴露之后,金国已经完全看清了北宋军事的最后一张底牌,他们的胃口已经变大了。
金军第一次南侵,其战略目标主要有两个:
1、掠夺北宋的财富,解决自身的经济困难;
2、重新占领燕云全境,使北宋无法恢复或部分恢复长城防线,确保自己的战略主动权;
战局进展之顺利和北宋军事力量的孱弱程度也出乎了他们的意料,不仅轻而易举地达到了原定的战略目的,而且他们还发现,不论从道义上(赵桓议和时已承诺割让三镇)还是从武力上都已经具备了夺取太原—中山—河间一线的条件。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381

只要占领了太原—中山—河间一线,就能使北宋丧失北方的第一条防线,金军的战略前沿就推进到了两河,北宋的广大平原地区就彻底暴露在金军的视野之下,这将为日后进一步掠夺准备了条件。
此时赵桓想要议和,势必首先要履约践诺,把三镇交到金国手里,这在本质上是割肉喂狼。更何况,金国已尽知北宋的底细,又打垮了唯一能战之西兵,他们提出的最低条件也将是割让黄河以北。
割让三镇已经是赵桓在政治上无法承受的,岂能再割让黄河以北?
赵桓现在正确的选择,就是断了“求和止战”的念头,全力以赴地备战。在军事力量短期内无法赶超对手的情况下,尽一切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寻找对手的弱点,争取拖住敌人、消耗敌人,争取“以战逼和”,为自己赢得时间。
遗憾的是,赵桓和绝大多数大臣被失败摧毁了意志,他们把自身的优势几乎完全忽略了。
北宋在人口和经济上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换言之,北宋具有金国无法与之比拟的战争潜力,只要能够对外与金国形成某种程度的战略相持,对内励精图治,用不了多少时间,两国就完全有可能强弱易位。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金戈风云 2012-09-30 11:58:34
@徐兆玮 2012-09-30 09:51:17
这八策可以分为三类
1、收拾人心......
-----------------------------
李纲的八策提出的时间是在斡离不退回燕山之后,种师中救援太原之前,(四月?)......
-----------------------------
李纲此奏是在靖康元年四月,此时太原尚在。把后来的情况贴出来,供二位兄台参考——

李纲《靖康传信录》卷下:
上俾宰执同议,而其间所论异同。虽建横海军一道,以安抚使总之,而藩镇之议寝;虽委提举官循旧制教阅,上户保甲三分之一,而遣使尽行团结、训练、置器甲之议不行;虽委沿边增修塘泺、城池,而辅近畿邑已降指挥,旋即罢止;虽委诸路相视监牧,而不复括马;虽免河北、河东租税,而止及一年;虽加抬粮草钞,而贴以四分香药;虽复解盐,而地分不如旧制。
余力争之不能得。大抵自贼马既退,道君还宫之后,朝廷恬然,遂以为无事。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丙吉门生 2012-09-30 15:17:27
按照李纲的《靖康传信录》,礼送出境的宋军有十万人,如果这么多部队离开的话,可能确实影响到东京的兵力。
按照正文的说法,礼送出境的宋军只有一万人,对东京兵力影响不大,不需要为了强化防御而专门召回。
不知楼主看到的其他资料中是如何记载的,如何分析的?
-----------------------------
如果你真的对这件事这么感兴趣,那么你可以试着重复一下我分析的过程。不过估计你会有点吃力,要有心理准备。
下一步:你试着查一下《东都事略》的相关记载。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丙吉门生 2012-09-30 15:05:23
十四日,以吴敏为少宰,余知枢院事,徐处仁中书郎,耿南仲左丞,李棁右丞。初,李彦、蔡楙、王孝迪、赵既为人所斥逐,皆匿不敢复,章乞罢,初未许。至是,彦罢相,除观文殿学士、中太一宫使;楙罢右丞,除资政殿学士、提举亳州明道宫,故有是命。
十七日,泽州奏:大金相粘罕兵次高平县。初,粘罕既忻、代,观察使折可求以府兵、承宣使刘光世以鄜延兵河东,皆为所败。遂围太原。顷之月余,不能下。而平府义军叛。至是,诸郡往往往戮,或逐之,而平府者城叛去,攻陷威胜军。遂引金人入南北关,陷隆德府,遂次高平。
朝廷震惧,其复渡河而南。宰执咎余尽遣城下兵以追斡离不之师,将无以支吾。余曰:斡离不之师既,自当遣大兵护送,初不虞粘罕之来也。粘罕之师虽来,闻既和,亦当自,必无复渡河之理。又太行琅车之险,已遣统制郝怀将兵三万屯河,控扼险道,无他虑。而执政中有启者。于是,御前以金字牌悉追还诸将之兵。诸将之兵及斡离不之师于邢赵间,相去二十余里,金人闻大兵且至,莫测多,惧甚,其行甚速。而诸将得诏,即还。
-----------------------------
不要把百度到的东西往这贴,本楼“自定了一个刷屏的定义”,不经原文核对就发布“百度史料”属于刷屏。
我没那么多时间替你们改,希望这是最后一次。今后只用说你在哪看到了什么就行了。

十四日,以吴敏为少宰,余知枢密院事,徐处仁中书侍郎,耿南仲左丞,李棁右丞。
初,李邦彦、蔡楙、王孝迪、赵野既为国人所斥逐,皆藏匿不敢复出,上章乞罢,上初未许。至是,邦彦罢相,除观文殿学士、中太一宫使;楙罢右丞,除资政殿学士、提举亳州明道宫,故有是命。
十五日,签书枢密院事唐恪供职。初,恪以延康殿学士知杭州,李邦彦荐用之,至是始到阙也。
十七日,泽州奏:大金国相粘罕兵次高平县。
初,粘罕既破忻、代,观察使折可求以麟府兵、承宣使刘光世以鄜延兵援河东,皆为所败。遂围太原,顷之,月余不能下。而平阳府义军叛。
义军者,童贯、张孝纯所招云中人也,分布河东诸郡。平日养赡,蓄积为之一空,及金人入寇,孝纯以义军五万人守石岭关,既叛从金人矣。至是,诸郡往往杀戮或逐出之。而平阳府者,破城叛去,攻陷威胜军,遂引金人入南北关,陷隆德府,遂次高平。
朝廷震惧,恐其复渡河而南。宰执咎余尽遣城下兵以追斡离不之师,将无以支吾。
余曰:“斡离不之师既退,自当遣大兵护送,初不虞粘罕之来也。粘罕之师虽来,闻既和,亦当自退,必无复渡河之理。又太行、琅车之险,已遣统制官郝怀将兵三万屯河阳,控扼险道,决无他虑。”
而执政中有密启上,于是御前以金字牌悉追还诸将之兵。诸将之兵及斡离不之师于邢、赵间,相去二十余里。金人闻大兵且至,莫测多寡,惧甚,其行甚速。
而诸将得诏即还。余闻之,上前力争,得旨复遣,而诸将之还已五程矣。虽复再遣,犹与金人相及于滹沲河,然将士知朝廷之论二三,悉解体,不复有邀击之意,第遥护之而已。
于是金人复旁出抄掠及深、祁、恩、冀间,其去殊缓。而粘罕之兵闻已和,果退,如余言。乃命种师道为河北、河东宣抚使,驻滑州;而以姚古为制置使,总兵以援太原;以种师中为制置副使,总兵以援中山、河间诸郡。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丙吉门生 2012-09-30 19:07:59
这不是百度出来的,是直接从原文中摘录的,有所删减,已经说明。
这是公共论坛,不是私人领地,所以还是以论坛的规则为准。如有不同意见,可以向论坛投诉。
-----------------------------
你这是删减还是篡改?自己再看看——

原文:
而平阳府义军叛。
义军者,童贯、张孝纯所招云中人也,分布河东诸郡。平日养赡,蓄积为之一空,及金人入寇,孝纯以义军五万人守石岭关,既叛从金人矣。至是,诸郡往往杀戮或逐出之。而平阳府者,破城叛去,攻陷威胜军,遂引金人入南北关,陷隆德府,遂次高平。

你删减后的文字:
而平府义军叛。至是,诸郡往往戮,或逐之,而平府者城叛去,攻陷威胜军。遂引金人入南北关,陷隆德府,遂次高平。

这样一删减还有谁看得懂?“平阳府”是地名,居然被你删减成了“平府”。上海市是不是也可以删减成“上市”?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丙吉门生 2012-10-01 10:13:13
初,贼骑既出境,即遣王云、曹曚使金人军中,议以三镇兵民不肯割,愿以租赋代割地之约,至是遣回,有许意。其实以款我师,非诚言也。朝廷信之,耿南仲、唐恪尤主其议。
-----------------------------
此为以断章取义之法篡改史料,原文如下——
初,贼骑既出境,即遣王云、曹曚使金人军中,议以三镇兵民不肯割,愿以租赋代割地之约,至是遣回,有许意。其实以款我师,非诚言也。朝廷信之,耿南仲、唐恪尤主其议,意谓非归租赋,则割地以赂之,和议可以决成。

“意谓非归租赋,则割地以赂之,和议可以决成”的意思是“如果交出租赋还不行,那就割地给金国,和议就绝对可以成功”。
你将此句断去,接下来又说“从李纲的说法看,耿南仲等并不是要求割让三镇,而是希望能够以税赋代替割地,先让金军退去再说”。
你这样为割地议和派开脱有用吗?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无量世界真奇妙 2012-09-30 21:50:50
画疆之遣,元枢飞掩。报之符存赵之陈,具寮奉惩断之指。仓皇皇奔走从君,衣冠不变于中华,觐会自依于常度。虽历九死其未悔,犹冀一言而可兴。草徽庙之二策……
-----------------------------
此段史料有误,请读者注意。原文为——
画疆之遣,元枢飞掩报之符;存赵之陈,具僚奉惩断之指。仓皇去国,奔走从君,衣冠不变于中华,觐会自依于常度。虽历九死其未悔,犹冀一言而可兴。草徽庙之尺书,破伪齐之二策……

其余文字还有讹误,此处不一一纠正了。再次请读者对“百度史料”持存疑态度,勿粘贴复制于此。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382

从东京保卫战和太原救援战中我们已经看到北宋的几个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
1、两河及河南各州各郡的城池是金军难以攻破的;
2、宋军在数量上占据的极大优势,有足够的兵力分兵把守城池;
3、宋朝的经济基础其实还没有受到根本性损坏,对战争还有相当大的支持力。
同时,金军也不是没有弱点的:
1、金军最大的、短期内不可克服的弱点就是兵少,以少兵临大国,想要占领广大的区域是非常困难的;
2、金军承受不起人员消耗,所以他们尽量减少、避免攻城作战,在野战中也主要是采用击溃战,也就是说,金军很难大量消灭宋军的有生力量;
3、金军后勤能力不足,必须“因粮于敌”,一旦无法在战区内获得足够的粮食,其攻势会迅速瓦解;
4、金军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其不可摆脱的掠夺性,这势必把战区所宋朝百姓逼上反抗的道路。

赵桓君臣此时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如何抓住对手的弱点,去寻找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然后尽最大努力将其付诸实施。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383

然而,赵桓君臣对这一切却都视而不见,把重点放在了议和上。赵桓派刘岑、李若水分别出使完颜粘罕和完颜斡离不军,请求金兵今年“暂缓出师。
(李纲回到东京后,赵桓于九月十八日下诏将其罢免,贬知扬州。随后又一贬再贬,直至贬谪宁江。)
在这种时候还抱着议和的幻想,是赵桓犯下的不可挽回的错误,只要对形势稍有判断能力,就绝不会把赌注全部押在议和上,起码也要考虑议和不成怎么办。此时对以下两个问题做出判断已经并不困难:
1、能否将两路金军挡在黄河以北;
2、金军突破黄河防线后,东京是否可能被围。
此前的战争已经证明:宋军在平原旷野没有阻挡金国骑兵的能力,也就是说,在东京的北面,除了黄河以外,河北路无法构筑有效的防线。并且,黄河绵延千里、渡口众多,全线设防难度极大,因此,河北路对东京的屏障作用已经很小。而河东路的重镇太原又势必会失去,长治盆地的门户威胜军也已经控制在金军手里。西路的金军只要突破长治盆地南面的太行关就将进入中原的平川旷野,直接威胁洛阳、东京,并且还将切断陕西与中原的联络。
金军一旦卷土重来,势必两路并进,极有可能迅速深入,会师于东京城下。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384

北宋要想议和,其先决条件就是必须让金军用武力难以讨到便宜。
赵桓现在能做的也必须去做的是全力备战,是赶快加固河北各府、州、县的城池,并且现在正值秋收之后,应赶快在城池内屯积粮草,做好大范围清野的准备,以求将来这些城池能长期坚守。在河东路应把防守重点放在长治盆地南面的太行山及阳凉南北关,以求将来在节节抵抗中消耗金军。
朝廷的当务之急是选拔将帅,明赏罚,取公信,从各军中的骑兵中抽调精壮勇敢之士,重新整编出一支劲旅,加强训练,使之成为一支有战斗力的机动力量。另外,对百姓晓之以理,教会他们如何在战争中保护自己,如何配合军队。
以北宋的军事能力,战是难以取胜的,但守住两河现有的城池,拖住、消耗金军却仍然是完全有可能的。只要设法坚守住河北和河东南部的城池,并能成功地在战区实施清野,即便金军包围了东京,宋也可以在东京城坚持。
金兵抄掠不到粮食,要想长围久困,则只能靠长途运送给养。宋两河的守军虽然战斗力不强,但打击、拦截金军的运粮兵、民兵的能力还是有的,只要能不断袭扰金军的运输线破坏,则可以逼使金军因粮尽而退兵。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385

只要让金军无法速胜,随着战争的发展,宋朝的国内矛盾会很快下降为次要矛盾,民族矛盾会上升到首要位置,只要政治策略得法,抗金战争将得到民众的全力支持。
赵桓应该充分估计到形势的严峻,如果无法或者来不及采取上述措施,则应该预计到东京势必长期被围,要分析长期坚守东京的把握有多大,如果没有足够的把握,是否要考虑预备方案——巡幸陕西。
然而,除了毫无意义的议和之外,赵桓几乎什么都没做。

与北宋不同的是,金国方面却显然是认真总结了上一次南侵作战的经验,同时对北宋的长处和自身的弱点有了很清晰的认识,并针对性地采取了措施。
既然没有能力攻克宋的城池,那就采取长围久困,待其粮草耗尽,使其不攻自破。
金军用的方法实际上是“锁城法” ——在城外弓弩和砲射程之外的地方地筑垒环绕,分兵把守,使城池内外不能相通。每座城池下“锁城”所用的“正兵”并不多,一般只有几百名女真的精锐之卒,其余的多是契丹、渤海、燕云汉儿。但在交通要道处却布置了一定数量的精锐骑兵。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386


这样既可以阻止外来的救援,也可以防备城中的守军突围——对外来的援军可以迎上去,在半路上截杀;同时,如果哪个城池的守军突围出来,金军的精锐骑兵可以在其转移途中,实施猎杀战。
在围困宋城的同时,自己的粮草供应也必须保持足够的供给,因此完颜粘罕开始大力加强后勤输送能力。
从七月起,完颜粘罕就“大起民兵”,这些民兵主要从事“锁城”和运送粮草。
到了靖康元年八月,金国已经征调燕山、云中、中京等八路民兵编入诸万户,充实兵力,并提高了后勤补给能力。
在东面,金国把此前已占领的高丽的保州(北朝鲜平安北道义州)还给了高丽,使一直称臣于北宋的高丽转而对金国奉表称藩,金国由此去掉了后顾之忧。
在西面,金军第一次南下袭宋时,西夏曾出兵牵制宋军,攻占镇威城(在今朔州西南),后被金将完颜希尹袭取。为争取西夏再度配合攻宋,于是许诺割让边境之地给西夏,诱胁西夏再度向麟州(今陕西神术北)、府州(今陕西府谷)、丰州(今陕西府谷西北)发动牵制性进攻,使宋西北方面的能战之兵无法东调。
在经过精心周密的策划,紧锣密鼓地完成了上述战略布署之后,金军发动了第二次南侵。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387

已经被围八个月太原府终于被成了一座死城。八个月来,知府张孝纯和副都总管王禀据城死守,打退了金兵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但是一个比金兵更可怕的敌人——饥饿——降临了。
太原城里的粮食早已吃完了,牛马骡杀完了,弓弩皮甲煮完了,浮萍糠籺,草茭都吃尽了,现在唯一的食物就是——人。
九月初三日,太原府的士兵都已经饿得不能走路,拿不动兵器了。城池终于被攻破,张孝纯被俘,王禀身中数十枪后投水自尽。
太原沦陷之后,完颜斡离不的东路军又攻克了雄州(今河北雄县)、广信军(在今河北徐水西),接着于中山府北面击破宋军,中山府再次被围。
九月,种师道与完颜斡离不在河北井陉交战,被击败。完颜斡离不兵入天威军、进攻真定府(今河北正定)。
井陉战败之后,种师道给赵桓上了一道奏章:
“此前金人邀取金币,然后安然北去,今日卷土重来,一定是举全国之力大举南下,其兵锋锐利,难以阻挡。臣此前的建议陛下未予采纳,现在青州、沧州、卫州、济州又没有屯兵把守,东京实无可靠之屏障。臣请陛下大驾巡幸长安,以避敌锋。至于守御攻战,乃是将帅的责任,不适宜由陛下亲自来承担。”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吴歌漫画 2012-10-02 17:56:52
种师道内心充满对赵桓等人的无奈吧
-----------------------------
所以当时人说“老种愤死”!看看赵桓是如何对待种师道的建议和意见的——
1、种师道认为东京城下不可战,赵桓让姚平仲劫营;
2、劫营失败后,种师道建议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夜夜袭扰金军,赵桓怯懦不敢用其策;
3、完颜斡离不退兵,种师道要亲率精锐追击,赵桓不准,并马上解掉了他的兵权;
4、种师中死后,有人推荐由种师道领兵,赵桓已经将他召回了东京,却又变卦。结果是种师道忧心忡忡地为李纲送行,老将送书生去当大帅;
5、种师道和李纲都力谏赵桓“防秋”,赵桓置若罔闻,偏要听耿南仲的去求和;
6、金兵大举南侵,北宋什么都没准备,种师道劝赵桓巡幸,这次赵桓倒“英勇”起来了,还是不听。
摊上这么个皇帝,岂止心中充满无奈?简直要气得吐血。
赵桓明白过来的时候已经晚了,金兵围城时他想起了李纲,想召回,可惜贬得太远,一下回不来;东京城破的时候,他想起了种师道,大哭:“悔不听种师道之言……”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吴歌漫画 2012-10-02 20:28:19
种师道奏章我也想知道答案 看楼主有何见解 我个人认为 前前后后的决策 外加实力的对比 种师道对.....
-----------------------------
种师道井陉兵败之后,心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他不是不知道皇帝一动,东京势必大乱,中原势必大乱,但此时李纲、许翰、徐处仁等全部被贬,朝廷已无折冲之人,唐恪、耿南仲寄希望于议和,赵桓依旧执迷不悟,战守不备。自己一败,实际上北宋就是大势已去,东京必将被围,以赵桓和耿南仲之流的的人品才干,哪有力挽狂澜的可能,只剩下亡国的风险了。
种师道已无力回天,只能建议赵桓先避敌锋,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上、中、下三策已经尽失,北宋只剩下这个下下策了。

楼主:湖东隐士

字数:2226890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2-03-31 18:36:00

更新时间:2020-07-15 12:28:38

评论数:2641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