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红楼‘梦’已完 —— 《红楼梦》影射终极大揭秘

红楼‘梦’已完 —— 《红楼梦》影射终极大揭秘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u_106001282 2016-01-07 20:48:51
楼主大才!曾经看过老梁故事汇,有一集谈红楼,把“自鸣钟响了四下”“虎兔相逢大梦归”,作为是作者曹雪芹逼他爷爷曹寅讳的证据,感觉比较荒谬,有证据能反驳他不?
-----------------------------

老梁 做过好几期的红楼梦节目,每次我都气得想给梁宏达写信。老梁是完全信奉周汝昌的,还为周汝昌做了一期特别节目,他说的那些都是周汝昌书上的,包括刘心武很多都是他老师周汝昌的观点。所以反驳他们,就是反驳周汝昌老先生。
至于避曹寅的讳,以后再谈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如冰水好空相妒】

也有说法是有可能是‘如冰水化空相妒’,‘化’字被误抄成了‘好’字。 我对各抄本研究不透,也不曾有缘看到各抄本的真貌,所以不知是真是假。但如果真的改成‘如冰水化’,意思反倒通顺了。 因为‘如冰水好’,从语法上非常怪异,解读起来很别扭。 ‘如冰水化’ 就好解释了,如冰像水一样化了,可不是一场空吗?这有什么值得羡慕嫉妒的呢?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李纨的晚韶华: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晚韶华》,是李纨曲子的名字,这‘韶华’二字在红楼梦里大有说头,因为它在书中多次出现,多次出现反复出现的字眼,我们得留个心眼、心里也多琢磨下。‘韶华’出现的地方:

1)惜春的曲子《虚花悟》:把这韶华打灭,不见那清淡天和。

2)李纨的曲子《晚韶华》:那美韶华去之何迅!

3)麝月掣签,抽到的签:题曰‘韶华胜极’,写着‘开到荼靡花事了’(前面已经解读)

4)桃花社联诗,林黛玉写的《唐多令》: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5)薛宝钗填柳絮词: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風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如果将‘韶光’也算作‘韶华’的话,那还得算上写贾宝玉的这首《西江月》:

可怜辜负好韶光, 于国于家无望。

我们先将‘韶华’分开来看,韶,虞舜乐也,传说舜所作的乐曲名,大家都知道‘箫韶九成’的成语。 这里又提到汉人的德孝文化始祖舜帝(明朝不也是以德孝治国嘛,嘛)。 舜帝及其传说,在《红楼梦》里多次出现,比如那南巡的悬案,说的就是‘太祖仿舜帝南巡’;林黛玉叫潇湘妃子、住潇湘馆、里面都是龙吟细细、凤尾森森的斑竹,特别是贾宝玉将芳官打扮成番邦鞑子、取名耶律雄奴那段,作者借贾宝玉之口大骂匈奴犬戎:

“‘雄奴’二音,又與匈奴相通,都是犬戎名姓。况且这两种人自尧舜时便为中华之患,晋唐诸朝,深受其害。幸得咱们有福,生在当今之世,大舜之正裔,圣虞之功德仁孝,赫赫格天,同天地日月亿兆不朽……”

这都是来自舜帝及其两个妃子的故事。 在癸酉本后面就更明显了,直接说我们是大舜的后裔,怎能为戎羌卖命?

(在楼主老家,舜文化符号无处不在,永州本名零陵,这个陵就是指舜帝的陵,因为舜帝南巡,崩于苍梧、葬于九嶷,人们悼念舜帝,眼泪零落如雨,所以叫零陵,到隋唐才改为永州。零陵古时又叫‘潇湘’,因为湘水、潇水在这汇合,那里也有斑竹,盛产红豆,甚至当地卷烟厂的香烟,都叫‘湘妃竹’、‘红豆’。 另外有意思的是,我们那边的人‘二’和‘爱’不分,跟史湘云一样,二哥哥念成爱哥哥 【这个后面揭秘】,看来史湘云恐怕也是个湘妹子)

华,做形容词解,那就是美好的意思;做名词解,一是通‘花’,二是指华夏汉人。

韶华 二字连起来,本义是指春光,喻指美好的时光,但 韶 是源自舜帝的典故,华,又有华夏的暗示,所以这‘韶华’,显然是汉人的韶华、华夏的韶华、大明的韶华,绝不是满人的韶华、戎羌的韶华、清朝的韶华。前面我们在解读惜春时,也说了将‘韶华’和‘三春’联系起来 —— 三春去后诸芳尽,可不是‘韶华’已去么?

也许你说,韶华,就是指惜春、李纨她们的青春年华,哪有你说得这么深的啊。那没办法,楼主已经入魔怔了,我总觉得这个‘韶华’不是乱用的,如果只是指个人的青春年华、无关乎家国民族,那就叫 青春 好了。有人说,古代还没有青春这个词吧。有!红楼梦里就多次出现:

介绍李纨时就说她‘青春守寡’。 贾宝玉念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 蒋玉菡在唱词里也提到 青春:度青春,年正小;配鸾凤,真也着。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现在我们看《晚韶华》的全曲: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休提那锈帐鸳衾。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腰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

这里‘镜里’‘梦里’,有些费解,但更费解的是恩情、功名,一定要将这两组词联系起来解,才解得通。

恩情,或许你说,很简单啊,就是指父母恩情,是指李纨贾兰母子之间的恩情。很好,是有亲恩、亲情的意思在,那为什么是‘镜里’恩情?他们母子的恩情,是实实在在的,怎么成了镜花水月虚幻之物了?

功名,自然是贾兰日后高中、取得功名。那又怎么成了‘梦里’的功名?

镜里恩情、梦里功名,这都是虚幻之情、虚幻之名啊,这不对啊,贾兰和母亲的恩情怎么会是虚幻的?贾兰后来获得的功名又怎么是虚幻的?

如果脱离小说的写作时代背景,将红楼梦当作大家族儿女风月、曹家旧事解,怎么也想不明白的。

其实,恩情,在封建王朝,更多地是指皇恩,是指朝廷对臣民的恩情,你看戏文常说‘隆恩浩荡’、‘谢主隆恩’、‘世受朝恩’,比如汉朝颁发的‘推恩令’等等。 尤其是与‘功名’联系起来,那几乎可以肯定,这‘恩情’就是指朝廷皇恩了。 因为古人的‘功名富贵’,那就是皇帝给的啊,殿试三甲进士取名,那都是皇帝钦定的啊,所以进士们都被称作天子门生。

如果想到了这一层,那功名是朝廷给的功名,那恩情自然是朝廷给的恩情雨露;那反过来就是朝廷的恩情已经是‘镜里’(镜花水月)了,那功名自然是‘梦里’(梦幻泡影)了。

那新的问题产生了,这里的‘镜里’又是什么镜,这里的‘梦里’又是谁的?

镜,你会想到什么?当然会想到麝月的宫镜(窗明麝月开宫镜),会想到黛玉的菱花镜(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还会想到什么?自然那首《枉凝眉》: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梦,你会想到什么?那还用说,自然想到书名‘红楼梦’,想到‘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还应该想到‘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

明月宫镜也罢,朱楼梦也罢,前面已经说得够多了,自然是指明朝的镜、明朝的梦。那镜里恩情、梦里功名就好理解了,原来大明王朝已经是‘水中月、镜中花’,昔日的恩情(前朝皇恩),已经是在‘镜里’了,而‘功名’也自然是如梦幻泡影了。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那美韶华去之何迅!休提那绣帐鸳衾。】

这两句很明了,是感叹韶华易逝、荣华不再,休提那绣帐鸳衾,意思是‘绣帐鸳衾’那荣华富贵已经是过去式了。

【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

珠冠、凤袄,是指明朝的凤冠霞帔,朝廷赏给命妇的服饰装扮,是借指贾兰取得了功名,李纨荣封诰命。可这又能怎么样呢?李纨很快就被无常鬼勾去了性命。

【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

这话就说得很严重了,显然是批判李纨的。意思是你不顾天下形势、不闻天下大事,只一味地让孩子读书求功名,纵有功名又是为谁效命?所以还是要想想为子孙积德积福。(阴鸷,是指阴德,记得早年的武侠小说经常错用这词,形容坏人‘目光阴鸷’,将阴鸷用了阴险。)

【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腰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

这一段是将“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这句具体化了,具体描写贾兰取得功名、李纨荣封诰命,但又很快死去的情景。 这里要搞清楚一点,那就是明清的诰命制度。

诰命夫人是唐、宋、明、清各朝还对高官的母亲或妻子加封,这里的诰命夫人,就是指外命妇。 一般得到外命妇身份的女性,封爵等级皆从夫之官衔高低而定,例如一品夫人、二品夫人、三品淑人、四品恭人、五品宜人、六品安人、七品以下皆为孺人的外命妇等级。有的官员之母因改嫁而不能获得外命妇身份。

李纨没有改嫁,贾兰立了功名、封了大官,从而让李纨也得意荣封诰命。

这里要重点注意对‘功名’的理解了,以前的理解包括通行本高鹗的续本,也是认为贾兰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取得了‘功名’,李纨又能得享福贵了,可惜没多久就死了。 这里要明白一点,中了进士,其母亲妻子是得不了‘诰命夫人’的。因为‘进士’还不是官,也没有品级,诰命夫人是有品级的,其品级是和丈夫或儿子的官衔一致的。没听说参加科技考试中了进士,母亲就能封诰命,那历朝历代出多少进士啊,岂不到处都是诰命夫人?

高鹗之所以那么写,是他不敢直写贾兰是因为取得了战功、军功,而被朝廷封官,李纨才得诰命的。 高鹗是知道背后的真相,但不敢写出来;后来的人是不了解诰命制度,而错解了贾兰的‘功名’,而认为贾兰只是取得了科举功名、中了进士,李纨年轻守寡自然能得诰命。 其实贾兰要是不立大功、不做大官,其母亲是没资格做诰命的。她不改嫁守节,充其量朝廷送她一块贞节牌坊,而不是封她为诰命。

另外被封为诰命夫人,那还得进京入宫面见太后或皇后,谢恩服侍(母亲得诰命见太后,妻子得诰命见皇后,大体这样)。 这个细节也很重要,这也是李纨被封为诰命,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的原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其实我们仔细看这句‘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腰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你看里面用得形容词:气昂昂、光灿灿、威赫赫,又是簪缨、又是金印、又是高爵禄,这显然是大官,立的是大功,所以才能享受‘爵禄高登’。而且贾兰立的功很可能是‘军功’、‘战功’,你看他是‘腰悬金印’,过去是皇帝或高官将军有‘金印’,特别是掌握军权的人。

所以这段说得很清楚,李纨得封诰命,是因为儿子贾兰立了大功,做了大官,爵禄高登了,而不是因为贾兰只是中了一个区区进士。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首先这一问,问得振聋发聩:古来奖项可还存? 还记得跛足道人疯疯癫癫地念着谶语一般的《好了歌》么?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

《好了歌》这几句,用在贾兰身上毫无问题啊,适逢乱世,贾兰依然不忘个人的‘功名富贵’,可就算出相入将,取得功名又如何?最后韶华易逝还不是荒冢一堆?再看古今那些文臣武将,君王在世时,日日说什么皇恩浩荡,要肝脑涂地相报,谁知君王一死,臣子们又另投新主、跟着他人去了。

而甄士隐解《好了歌》而颂了常常一篇曲子,里面有两句就是写李纨的,就是那句“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甲戌本批语就说此句写李纨)。 这两句确实与李纨的曲子《晚韶华》的意境完全相符,癸酉本后面李纨的结局更是完全印证了此句及其判词曲子,实录如下:

-------------------
且说李纨在山里苦度光阴,亲见儿子在仕途浮浮沉沉,不免常年牵肠挂肚。忽有一日众官兵前来报喜讯,道贾老爷又升官了,要李纨穿上蟒袍进宫谢恩。李纨素来不喜功名,推辞道:“穿上这个倒也可笑,羞不死人。”然众人皆道是皇上亲赐,圣命不可违。李纨尴尬地穿了,却不合身,袖子长了许多。又向众人询问贾兰此次升官缘由。原来贾兰在疆场立下赫赫战功,圣上赐命嘉奖,将贾兰官职连升几级,贾兰、贾菌二人皆爵禄高登。圣上听闻李纨守寡数载,辛苦教儿子读书扬名,感念落泪,深为敬佩道:“如此贞节女,世人共仰,日后必立贞节牌坊,令后人敬仰效仿。”一时兴起,竟大笔一挥,也封了李氏高官厚禄,派人去往山中给李纨紫蟒加身。

李纨受宠若惊,抛了破袄寒衣,带上珠冠,披了凤袄,胸悬金印,头戴簪缨,八面威風坐了轿子进宫谢恩去了。一时哄动全城,无人不知,无人不羡。谁知李纨回家后不到一月就一病而亡,空使世人嗟叹。

贾兰见母亲病故,哭的寻死觅活,将母亲隆重葬了,又把些金银珠宝作了陪葬,哭道:“生前没有让母亲过上好日子,驾鹤去了也多孝敬些錢财让母亲在那里花。”可叹李纨一生如冰似槁,无端获得爵位,又倏忽死去,身为举国笑,又是何必。

(癸酉本第一百零八回《情不情僧遭逢穷途 幻中幻境展演情榜》)

------------------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 【李纨贾兰影射之谜】 ***

分析了这么多,那李纨贾兰到底影射谁?或者说有什么隐喻呢?

有人说李纨是影射李自成,你看他们都姓李吧,李纨老爸叫李守中,李自成老爸叫李守忠。这就有点令人喷饭了,就像有人根据王熙凤名字里有个‘熙’就认为王熙凤是影射康熙一样可笑。 红楼梦的影射隐喻手法,可没这么拙劣。要说李守忠,那红楼梦里还有个公公叫夏守忠呢,就是老是向贾府索贿的那位,那又该怎么说。 作者要在人名上做文章,也不会完全弄一样的字、一样的人名,因为那太明显了,充其量是用谐音,比如一味好道的贾敬喻指修道不问国事的嘉靖皇帝,贾敬、嘉靖谐音;又或者用词意相近来隐喻,比如乌进孝影射张献忠,一个进孝、一个献忠。

我认为,李纨贾兰的故事,其实是明末那些文人官员的写照,其中主要是有洪承畴的影子,也有其他失节降清汉文人影子在,当然包括作者本人(这里把作者认作吴梅村)。这对母子的故事,其实是有反思汉人儒家教育的,可以联系贾宝玉的‘奇谈怪论’‘不好读书’‘不求功名’的言行一起来看。 还记得么,宝钗劝宝玉读书,他骂她是“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風,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 把当官求功名的比作‘禄蠹’。 (宝钗为什么劝宝玉读书?宝玉为什么骂她是‘国贼禄鬼’?联想薛宝钗的影射原型,自然就理解了)

李纨的父亲是国子监祭酒,名叫李守中。守中,恪守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这是说明李家的儒家教育的风气之深。洪承畴的母亲傅氏也是个大家闺秀出身,一生恪守儒家教导,也是用这套来教育儿子的。

李纨青年守寡,一心抚养儿子读书求功名,后来贾兰也中了进士;洪承畴的母亲傅氏什么时候守寡的不知道,但洪承畴中进士时傅氏已经守寡。洪承畴是万历四十四年,即公元1616年的进士,他也曾深受崇祯皇帝朱由检的恩宠,他自己也曾得意洋洋地在厅堂挂出一副对联,曰:“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后来洪承畴在松山战役兵败降清,于是有士人将他这副对联各加一字:“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等到洪承畴降清后被满清封官许愿、爵禄高登时,那曾经的恩情、曾经的功名,当然是‘镜里恩情’、‘梦里功名’了。

贾兰是‘假的兰’,是假兰。因为真的兰,身处深山不改其香,如同君子不因个人困苦而改节。 洪承畴是假的‘文天祥’,他失节降清,为异族卖命,将屠刀挥向同胞,对满清来说,他是开清第一功臣,对大明和汉人来说,他是开清第一汉奸。虽然他此前也受的是正宗的儒家经典教诲,但结果他是失节的‘假兰’、富贵能淫的假文天祥。当年崇祯活着时,他说什么‘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谁知在松山被俘,他的‘臣节’就如同松山一样松散了,真是‘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何况那是崇祯还没死呢。

李纨荣封诰命,但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以前想着儿子有了功名,自己脸上有光,觉得多年辛苦没有白费,但儿子真的爵禄高登了,自己也紫蟒加身了,反而嫌弃‘紫蟒长’了。李纨为什么高兴不起来?是因为贾兰的爵禄富贵,是戎羌异族给的。所以她入宫谢恩回来一个月就死了,以前她是如同槁木,如今彻底心如死灰了。

傅氏也因为洪承畴而封为诰命夫人,当时洪承畴已为满清镶黄旗汉军,按清朝定制,旗下命妇必须轮番入侍太后。洪承畴去接母亲,大家都以为洪母不会去,结果洪母千里迢迢地去了北京,但一见面就抡起枣木棍打不孝子洪承畴:你这个不孝的畜生!我七十多岁了,你教我到旗下来当老妈子?我打死你,替天下人除害!

李纨被封了诰命,入宫谢恩见太后,会不会也有洪母这样的屈辱?显然也会有,所以她回来一个月就死了,何况她封诰命入宫,非得没得到世人的羡慕,反而是沦为他人的笑谈。可见李纨封诰命,压根不是什么值得骄傲高兴的事。

贾兰是因为军功封高官厚禄,洪承畴更是因为军功而被清廷封赏。所以贾兰影射的还不是寻常的文人,像吴梅村只是在顺治做祭酒,是个清水衙门,而且也早早告老回乡,没有如洪承畴、吴三桂那样为满清卖命、做杀害同胞的事,算不得汉奸。 贾兰的性质是很严重,为戎羌异族卖命,说白了,就是汉奸了。

恪守儒家教导的文人文官最后却失节成了汉奸,这种屈辱、耻辱,其实是当时降清文人共同的耻辱,是汉人的耻辱,是儒家的耻辱!明末文人文臣争相失节降清,历来被世人后人唾骂和引作笑谈,甚至说他们还不如一名妓女的骨气(见钱谦益和柳如是的故事)。我想李纨贾兰的故事隐喻,就说的是这种耻辱,也没有必要非得纠缠他们具体影射谁了。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李纨青春守寡,形同槁木,一心教导孩子读书求功名,最后儿子不负她望,得了功名,这在封建社会应该是值得赞许颂扬的‘美谈’啊,怎么又成了‘他人笑谈’呢?

以前的解释是,你看好不容易捱到儿子求得了功名,结果自己很快就死了,可不是个笑话吗? 这……这事也笑话? 那世人也太心里阴暗了吧,分明幸灾乐祸啊,红楼梦的作者难道就是这个境界? 这种事应该唏嘘感叹才是,而不是笑话别人。

其实只要联想到红楼梦的写作背景是明末清初、改朝换代,想到那些失节降清的文人官员,才不难理解。洪承畴之流失节降清做了汉奸,就算再高官厚禄,又有谁会羡慕他?只会打心底地耻笑他。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子宫里的一滴泪 2016-01-10 20:08:46
也有说是冒辟疆写的,楼主有研究过吗?
-----------------------------
冒辟疆是明末四公子之一,贾宝玉有冒辟疆的影子,也有张岱(重新整理戏剧《冰山》那位)等人的影子,但不能因此认为是他们写的。吴梅村跟这些江南文人、青年才俊都很熟,将他们的一些言行写入作品也不足为奇。孔尚任的《桃花扇》是直接写明末四公子另一位侯方域的故事,那你不能说《桃花扇》是侯方域写的吧。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 本 帖 暂 更 通 告 】


很抱歉也很艰难地做出这个决定,这不是心血来潮的突然决定,而是在更早的时候在开贴的那时,或许已经注定了。当时开贴时,心里就盘旋一个问题:我大言不惭地谈所谓红楼真相有什么意义?21世纪的今天再谈红楼是不是不合时宜?

但看到那么多颠倒黑白、粉饰满清、篡改历史、将汉人苦难史娱乐化的辫子戏清宫剧盛行,我又觉得揭开红楼梦背后的真相是有意义的,起码看过本帖的人或多或少地会重新审视那段历史,起码不会觉得康熙就是《康熙微服私访记》里那亲民的康熙,起码不会觉得多尔衮就是《孝庄秘史》、《山河恋·美人无泪》里的‘天下第一情种’,更起码不会认同《江山风雨情》里无耻地美化‘剃发易服’、美化洪承畴。说不定看我帖子的,就有导演演员或者投资人,他们或许因此不再拍风花雪月的满清宫廷辫子戏了,那也算是功德一件啊。至于之外还有什么意义,我不知道。

另外,对于红楼梦的影射解读,点到就好,再继续下去,就是解读过度、刻意之嫌了,敝人只是提供了‘红’、‘朱楼’、‘明月’、‘补天’、‘血泪’等等几把钥匙,更多的钥匙,以及开启宝库之后更多的秘密,各位自会自己探寻。这也是我帖子弃更的另一个原因。

此外也有政治上的原因,虽说我们只是个小角色小人物,区区言论也不足以干涉朝政,也不是党员干部,没有‘妄议’之虞。但大谈红楼梦影射,就不可避免地重提满汉民族矛盾,就有翻历史旧账、搞历史清算、挑拨汉满关系、激化民族矛盾之嫌。或许你说,眼下那些篡改历史、美化侵略、洗白满清的影视剧,可曾考虑过汉人情绪?可曾想过是激化民族矛盾? 呃,这不能算,因为那些玩意很多就是汉人写的、汉人拍的,也主要是汉人在看,怪不得别人。 所以这帖子也只能点到为止,不能说得太深太露。

还有这帖子怎么看都像是跟红学家对着干,其论点与主流红学思想是大相径庭甚至截然对立的。其实这不是我的本意,本人无意批判红学家,也没那个资格,并且我由衷地认为,红学家对红楼梦是做出了自己的杰出贡献的。如果抛开曹学的偏颇,专门看老一辈红学家对红楼梦的文学性、思想性以及里面包含的风俗人情、建筑艺术、诗词歌赋、服饰礼仪等解读研究,我辈是无以望其项背的,只有感佩敬服。

前面楼上有人提到了由《红楼梦》想到了李安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敝人与阁下倒是心有灵犀,当时写这贴期间,我也几次看这部电影,发现这电影的表现手法,与红楼梦有异曲同工之妙。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人与老虎奇幻漂流的故事,一个是人杀人、人食人血淋淋的故事,你会选择相信哪一个?

李安是聪明的,也是有人性大爱的,他选择了以最美的表现手法,讲述了一个血性残酷的故事。我翻过小说的原作,小说重点交代了第二个故事的很多细节,包括厨子怎么杀死受伤的水手而吃掉他,怎么和派的母亲发生矛盾而杀掉她,并将她的头抛到派的船上,从而激发派愤怒地杀了厨子……
李安没有拍第二个故事的细节,虽然第二个故事更刺激、更摄人心魄,更能拷问人性灵魂,更有看点卖点。但李安舍弃了,他一心一意营造美轮美奂的奇幻漂流世界,第二个故事只是让派口述说出。
可当初我很不理解李安为什么要这样拍,为什么不拍出故事的真相?难道留着拍续集吗? 于是我自己按捺不住、自以为聪明地向身边人揭秘‘少年派’背后的真实故事:
原来第一个故事里的派,寓意人的神性,老虎喻指兽性(人性恶的一面),受伤的斑马、鬣狗、母猩猩、老虎,其实是指第二个故事的信佛教的水手,被法国厨子(鬣狗)杀死吃掉,后又杀死派的母亲(母猩猩),最后派愤怒了,突然冲出杀了厨子(老虎突然出现咬死鬣狗)。并将厨子(鬣狗)和水手(斑马)的尸骨,推进海里引走了鲨鱼,而将母亲(母猩猩)的尸体留在船上。再后来一场风暴,卷走了船底藏着的粮食物资和工具,派陷入了绝境,饥饿中产生幻觉,以为自己到了一个充满食物的人形岛上,他爬在地上贪婪的吞噬雪白的芦根,而老虎贪婪地吞噬像巨蛆一样的狐獴,狐獴竟然发呆不走……

我当时越说越激动,故作神秘神情惊悚地揭秘:其实那人形的岛,是喻指派最后吃掉了自己的母亲尸体,你看那岛是个女人的形状,那像巨蛆一样的狐獴是尸体上的蛆。派在莲花里发现了人的牙齿,是指派迷幻中吃尸体最后咬着了牙齿,于是幡然醒悟,发现人形岛,这个自己起初不想离开的天堂,其实是食人岛,白天温情脉脉,晚上则吞噬一切。于是他奋不顾身地逃离,逃离食人岛,逃避他自己‘食人’的 痛苦回忆,最后海面出现派的母亲破碎的脸……

当看到别人尤其是美眉们震惊而又崇拜的眼神,我有几分得意。但事后又觉得,我这样做对吗?

(待续)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 本 帖 暂 更 通 告 (续)】

我为什么要告诉别人这血淋淋的事实?别人将其当做一个美丽奇幻惊险励志的历险故事来看不是挺好吗?你干嘛要多嘴破坏别人的幻想? 要说真相,李安难道不比你更清楚?他都不点明不点破,让观众自己选择,还需要你来说?

回头再看红楼梦,所谓揭秘红楼真相,何尝不也有代人咀嚼之嫌?当时我兴冲冲地将帖子发给我一个红粉知己看,原本想获得她的赞许,结果却迎来一盆冷水。她说:你为什么要告诉这些?我讨厌一切的红楼揭秘、解读,我就喜欢将它当做风月爱情小说读,我就喜欢夜里听蒋勋娓娓道来红楼的故事,你和刘心武一样,破坏了我心中的梦,以至于我一读红楼,我就想起了刘心武说的曹家、你说的大明天下,好好的一个红楼梦,硬是被你们弄成了红楼噩梦。

我当时良久无语。是的,红楼梦本就是一部小说,有人就喜欢纯粹地将它当做小说当做文学作品来阅读,不需要了解其背后隐藏的历史,甚至不需要知道作者是谁,只需要让心灵倘佯在优美的字里行间,尽情地感受文学之美、爱情之美,不是挺好吗?
那位朋友还说了句很有哲理的流行语:人活在这个世上不是来寻找答案的。她的红楼世界不欢迎‘真相帝’和所谓的真相。

在此,我向这位朋友和所有厌恶红楼揭秘的人表达歉意,我的自以为是破坏了你们心中的红楼‘梦’。其实早在红学家探秘、刘心武揭秘之前,我也曾是纯粹地欣赏红楼梦,但自从刘心武开启了原型揭秘之后,我越读越迷惑、越读越不是滋味,于是才有意识地去寻找真正的答案。

我始终坚信红楼梦是说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字面上的风花雪月的故事;一个是隐藏在字面下的‘家亡血史’。 就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样明写隐写了两个故事。电影说:相信第一个故事的,是选择相信上帝。 那笃信红楼梦是风花雪月故事的,同样可以说相信上帝。这不是说选择信仰基督,而是说这一类观众读者心里有神性、有佛性,他们能简单地、直观地、感性地、纯粹地看待这个世界,其实能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也令人羡慕。就像电影《夏洛特烦恼》说的:“大春,我真羡慕你能像傻逼一样活着”。这不是骂人,像傻逼一样活着,不代表真的是傻逼,这其实是一种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生活智慧。

李安是有大爱的,有大境界的,他不忍心残酷的第二个故事,甚至不忍心点破故事的真相,而是让观众自己选择。 不得不说,仅凭这点,国内那些艺谋哥哥、陈凯哥哥们就比不了,他们要么沉浸在帝王将相式陈旧的家国思维,要么老盯着旧社会女人的红肚兜拍些封建家庭伦理剧,如今倒好,又全部掉进了商业片的粪坑。

红楼梦的作者更是有大爱的,同时更有历史使命感。 他用一部风花雪月儿女情长的故事,隐晦地讲述了一段大明覆亡、民族苦难的家亡血史。他宁愿自己饱含血泪、字字泣血,最后书成自己却泪尽而逝,也要把《红楼梦》写得生动活泼、美轮美奂、唯美至极,而不是将作品当作倾诉个人苦难、发泄个人情绪的寄托。这种境界又岂是当代的诉苦文学、伤痕文学、颓废文学、愤青文学等所能并论?

作者这么做,当然有避满清文字狱的不得已之举,但也是因为作者有大善、有大爱,才会不忍心秉笔直书,那样的话不过是第二个《桃花扇》;他也不愿意像徐骏那样写诗对满清讽刺挖苦谩骂来泄愤(虽然书中有骂清的地方,但不是重点),因为那不是大家风范,那只是愤青作为;他也没有像很多明末遗老那样消极避世、不问世事,行尸走肉般地苟度余生,而是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呕心沥血地将最后一个汉人王朝的血泪史隐写在这部风月小说之中……

《红楼梦》是一部唯美的悲剧小说,有人说:悲剧就是将人间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但这种虚构的文学悲剧,是刻意的、作者人为的,甚至为了戏剧冲突、增加看点,而故意制造悲剧。《红楼梦》的悲剧不是刻意的,不是虚构的,而是源于历史真实的悲剧。
《红楼梦》的悲剧,是历史的悲剧,是民族的悲剧,是人类发展共同的悲剧。作者写《红楼梦》,不是为了赚取世人廉价的眼泪,不是为了宣泄个人的愤懑与悲伤,而是忍着巨大的悲痛,以生花妙笔、以如椽巨笔写就了一部供后人借鉴的“风月宝鉴”——明亡清兴的宝贵历史借鉴!

这个历史借鉴,是写给大明的,也是写给满清的:大明亡天下,值得汉民族好好警醒和深思;满清暴政杀戮,同样也要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这个历史借鉴,是写给统治者的,也是写给天下臣民的:统治者骄奢淫逸,以致亡国亡身,自己是咎由自取,却连累国家民族受辱蒙难;而当官的只图个人富贵,无视天下水火,在其位不谋其政,甚至投敌卖国、助纣为虐,实该被万世唾骂;老百姓固然是‘革命无罪、造反有理’,但不能像李自成张献忠那样,为了造反而造反,有破坏无建设,一味地杀人放火,挟私泄恨。
…… ……

《红楼梦》的故事有两个,但真相只有一个,我们探究真相,不是为了猎奇,不是为了显能,不是为了饭后卖弄,也不是为了驳斥谁,而是让我们在读红楼时能有所感悟、警示和借鉴,方才不负作者的一番‘极苦心思’。

感谢《红楼梦》的写作团队,感谢伟大的中国文字,感谢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方才造就了红楼梦独特的‘绛树两歌’的表现手法,方才了有了美轮美奂、悲艳至极的‘红楼’世界。

红楼梦已完,今生已无憾;

红楼梦已醒,但愿中华民族从此警醒不再迷醉。

再见了,红楼梦;再见了,各位红迷。

让我们最后一次在青埂峰下、悼红轩中,煮一壶枫露茶,吟一首《葬花吟》,唱一曲《红豆曲》,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共千红一哭,与万艳同悲!


兰国沧海客

乙未年腊月初二顿笔于荷兰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最近在不自量力地研读《山海经》,查阅苏美尔文明、玛雅文明等资料,以及世界各民族神话,美国登月档案,幽浮X档案等,预计年前将发一个“神经病”贴,所以就慢待了各位红迷。但我觉得这两个工作的本质用意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以正视听,都是为了还原华夏文明真相,重塑中华民族的尊严和自信,这是一个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前提条件。如果对自己的文明文化的真相不了解,那就谈不上骄傲与自信,那民族复兴就无从谈起了。 好了,到时欢迎大家来捧场。再次感谢。 (兰国沧海客)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有想研读癸酉本(吴祖本)全文的朋友,可以留下邮箱。目前网上传出的癸酉本后28回,还是2008年刘俊俊同学在大学时在网吧里按照藏家何莉莉给的资料敲出来的,难免有纰漏,也有藏家故意隐瞒或混改的地方,给了不少人认为这是伪本的口实。但我们依然要为刘俊俊等人为癸酉本的传播所做的辛勤付出表示敬意和感佩。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真相,吴雪松先生花了两年时光,不但尽可能地和藏家交涉还原了后28回文字,更难得的是前面80回也按照吴祖本做了补遗修正(我们知道前80回也是遭到过删改甚至篡改的),并且吴先生还将各个版本的批语都汇列出来,包括神秘的靖批,还有红学家都没见过的吴祖本批语。从而汇成了一部108回的全批语的吴氏石头记全息过录本,有需要买实体书的朋友可以搜寻吴雪松先生的博客联系他,他还有精彩的红学解读独家见解,以及红学轶事秘闻。本人借花献佛,将之作为新年礼物奉送给大家,但此书的全部版权归上海吴雪松先生,万望勿拿作商业之用。 大家且读且珍惜。最后给大家拜个早年,祝大家平安顺利,阖家幸福。 (兰国沧海客)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注意:我借花献佛的是全息本电子档,不是实体书,所以留下邮箱即可。等哪天楼主发小财了,就买个两千本发给大家。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不好意思,这两天没上网。今天发给大家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强哥java 2016-01-26 13:46:12


这是怎么回事?不择手段地公开造假欺骗大家,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
-----------------------------

阁下想说什么可以另开一贴~ 这里是探究红楼梦本身,极少谈红楼梦作者,更不谈研究红楼梦的人~

发给大家的全息本,是吴雪松先生汇集各个版本批语的以及对吴祖本后28回重新过录的108回全批吴氏石头记。就是红学家也未必有这么一本齐备的版本,里面没做任何有意的删改。

至于第67回,我了解不深,不做评价。但昨天也看了。第67回比通行本多出了重要的两段,一段时薛蟠突然来问薛宝钗他的一个盒子,里面有不干净的玩意(春宫图)。这段文字早先藏家已经传出,我也拿来当做分析“绣春囊”案的证据。 第二段倒是第一次看到,说尤三姐死后柳湘莲断发为道,贾宝玉派茗烟去找,最后发现柳湘莲和一帮道士混在一起,还有一帮流民在那舞枪弄棒、凶神恶煞的。如果这段是真,那正好印证了“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柳湘莲后来成了流寇。

吴祖本67回是吴雪松先生从藏家那里弄来的,如果说67回作假,那不是吴先生作假,而是提供资料给他的人作假。仅从多出的两段文字看,第一段早已证明是真,第二段也是十分合理, 所以我不知道阁下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要全息本的朋友,已经发到各位邮箱里了,大家要谢就谢吴雪松先生。有漏发的请提醒楼主。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很抱歉,关于“山海经与人类起源大揭秘”的帖子跳票了,主要是天涯里关于山海经的贴实在太多,我就先不去凑这个热闹了。

另发个新帖,“【欢迎围观】我为天天兄弟写了部长篇古装剧本《不是鸳鸯不并头》,顺便插播对无节操辫子戏大吐槽”。

地址:http://bbs.tianya.cn/post-funinfo-6868095-1.shtml

欢迎各位新老朋友去捧场~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

【通 知】

————————————————————
感谢各位一路追随,从今日起帖子开始复更。


今日是西历4月26日,在红楼梦里的农历四月二十六日是个什么日子,还记得么?


四月二十六日,在红楼梦里是个很敏感的大日子,这一天有很多大事发生,“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

这一天是芒种节,

这一天,薛宝钗扑蝶嫁祸;

这一天,林黛玉泣血葬花;

而历史上的这一天,是史可法殉国,满清在扬州十日屠杀

……

芒种乎,还是亡种耶?

葬花乎,还是葬华耶?

张道士曾说“前日四月二十六日,我这里做遮天大王的圣诞”,遮天大王是何方神圣?

难道这遮天大王真的如周汝昌说的那样是指贾宝玉?所以贾宝玉的“圣诞”(生日)是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

红楼梦的作者听到这话估计会被气得再次泣血。

此外妙玉请宝玉他们喝茶,茶杯刻着的“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中的“四月”又有什么秘密?

还有妙玉、湘云、薛蟠等等诸多人还没解读呢,咱可不能“太监”了,吴本的出现,好不容易弥补了红楼梦断三百年的遗憾,咱也得善始善终,将红楼梦已完的梦,彻底说完。


兰国沧海客

西历2016年4月26日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复更之后,我们依然先回到第一回。因为第一章所探讨的,其实都是《红楼梦》的写作背景,弄清了这个,我们才能更好地挖掘分析人物、故事,至于作者的问题,我们依然先不做探究。其实作者具体是谁,已经不太重要来了,但我们大体已经得知,作者、或者说红楼梦的创作班子(执笔、批书、润色、抄录、传播)的身份,他们显然是明亡后的遗臣文人集团,他们以文学的手法,隐写了那段国破人亡的血泪史。

下面我们来把整个故事背景捋一下。

【红楼梦故事背景的时间及地点】

讲故事首先得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可《红楼梦》明白告诉我们,此书是“朝代年纪、地舆邦国”皆失落无考。真的是“失落无考”吗?

当然不是,是不能说,说了就招来文字狱。尽管书中没有直说,但还是隐约交代了,这便是作者“用笔狡猾”之处,可叹二百多年来,没多少人看出来。在清朝时,是有不少人看出来了,但那时候看出来也不敢随便点出,就像“皇帝的新衣”一样大家都揣着明白装糊涂。然而时间久了,装糊涂成了真糊涂,慢慢地真的没多少人看得懂红楼梦背后的隐喻了,特别是到了民国及1949年后,仅有的“明白”人,如蔡元培、潘重规等,也被公然否定了,整个红学界进入了集体“糊涂”时代。

楼主:兰国沧海客

字数:302037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5-12-11 14:21:00

更新时间:2021-03-18 11:02:34

评论数:66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