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红楼‘梦’已完 —— 《红楼梦》影射终极大揭秘

红楼‘梦’已完 —— 《红楼梦》影射终极大揭秘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通行本后40回里的鸳鸯


前80回的鸳鸯,用金星老师的话来说,两个字:完美。但在通行本后40回,其中一件事为她招了不少黑:就是林黛玉重病期间她竟然不告诉贾母。

在后40回里,鸳鸯戏份不多,毁誉参半。但最后又令人唏嘘的是,贾母死后,她上吊殉主了,并且在死的时候隐约看到秦可卿上吊的景象。。 有反对癸酉本的朋友,以此为理由,你看癸酉本是后人续写的吧,鸳鸯之死的情节明明是抄袭通行本后40回,总不会通行本去抄袭癸酉本吧。

可我说,高鹗的通行本后40回,还真是借鉴了癸酉本后28回的部分情节 —— 也就是说,高鹗、程伟元等人,应该是知道甚至深入了解过癸酉本后28回的内容,他们是带着任务去续写、改写80回以后的内容,怎么能不了解前作?

经过深入了解之后,高鹗对所有的角色结局经过了面目全非的改写,其中对很多角色进行了舍弃删除,也就是在80回后不再出现,这就太多了,比如柳湘莲、冷子兴、茜雪、司棋与潘又安等等等等,因为这些人的故事,严重‘不和谐’;而部分情节和人物结局,并不存在‘不和谐’的内容,特别是四大家族里的主要角色,又不能删除舍弃,所以呢就部分保留了,或者改写的幅度不大。比如:

1)贾府被抄
2)妙玉被掠,沦落风尘
3)鸳鸯上吊死
4)迎春嫁中山狼一年被折磨死
5)探春远嫁
6)宝玉宝钗结合,宝玉离家出走
7)薛蟠再惹官司被判斩监候
……

也许你说,或许是高鹗是研究了前面的判词、伏笔还有批语呢,所以续写的有些情节是靠谱的。 但鸳鸯上吊并看到秦可卿当时上吊的情节,又是怎么来的?这个情节前面没有任何伏笔,鸳鸯也没有判词和画,但偏偏与癸酉本里写得极其相似。稍有不同的是,癸酉本里是王熙凤的魂魄来向鸳鸯为贾府复仇索命,说要教她一个痛快死去的法子——就是秦可卿的上吊法。

其实从高鹗通行本后40回,残留的与癸酉本相似甚至一致的情节,也可以证明癸酉本是真实可信的。尤其是癸酉本里鸳鸯出现大反转,这样的情节断然不会是续写——能费尽心血续写红楼梦的人,怎么可能会把前80回表现那么完美的鸳鸯姐姐,会在后面续写得那么坏呢? 甚至想都不敢那么想。

显然,鸳鸯如此大反转,作者是意有所指的,就是为了凸显当时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疾风知劲草,国乱显忠臣。只有在风云变幻、家国存亡的危难时刻,才能看出谁是忠臣谁是奸臣。

那鸳鸯到底影射谁?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鸳鸯影射之谜(1)

现在我们试着探讨鸳鸯的影射关系。

1、鸳鸯,是两只鸟,那影射的是两个人,而不是一个人。就像麒麟,是两只;凤凰是一对,所以说王熙凤时,冰山上站着一只雌凤,不能说站着一只凤凰。

2、鸳鸯,去掉鸟字,便是夗央。夗,古代通‘怨’,鸳鸯当然有十足的理由怨恨、怨愤,别的丫鬟都跟着宝玉贾琏这样的年轻公子(如袭人平儿晴雯),或者跟着黛玉湘云这样的年轻小姐(如紫鹃翠缕),而她只能伺候在一个老太太身边,还被色老鬼贾赦盯上。所以鸳鸯的‘鸳’,通夗,通怨,确有怨恨怨愤之意;

那‘央’作何解?当然不是中间的意思,在古代‘央’通‘殃’,乃祸殃的意思。 如果这样解,那‘鸳鸯’(夗央),就是‘怨殃’,因为怨恨,而生祸殃。 如果结合癸酉本来看,可不是这样嘛?癸酉本里,贾母去世,鸳鸯起初还担心贾赦来报复她了,谁知贾赦似乎把她忘了,她心里反而有些不爽。贾母一死,她没了依靠,也断了对贾府的唯一感情线,于是总给好朋友玉钏灌输贾府如何如何不好,要替自己打算的思想。鸳鸯的“怨”,倒迎合了孔夫子那句话: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而有了‘怨’,便有了‘恨’,于是有了后面的‘谮语泄天机’——告密,于是祸殃便生了。

鸳鸯,即怨殃,就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的小人,而给贾府带来了‘祸殃’!

3、鸳鸯的姓让人警觉,姓金,父亲叫金彩,已经痰迷心窍,人事不知;母亲是个聋子;哥哥金文翔。红楼梦里姓金的,名字含金的,五行属金的,似乎大多不是善茬,这在前面反复解读过了。比如薛宝钗的‘金’,她的丫鬟莺儿,其实叫黄金莺,身上带的金锁;跳井自杀的金钏;占了便宜还要兴师问罪的金荣以及他的姑姑璜大奶奶;还有赵姨娘的内侄钱槐,还有恶妇夏金桂……

红学家普遍解读是,鸳鸯姓金,不就是代表了鸳鸯对爱情追求的专一,情比金坚,宁死不屈,通行本里鸳鸯最后自杀,一是殉主,一是捍卫自己爱情的尊严嘛。

如果红楼梦只是部爱情小说,这么解读,再妙不过,可惜,不是。前面我们也多次提示了,红楼梦里其实没什么爱情可言,就算是宝黛爱情,那也是家国情、民族情,而非男女私情,儿女情不会让作者让批书人‘血泪盈面’。

其实,对于鸳鸯这些丫鬟们来说,在古代压根没有什么爱情可言,她们的命运就是两条线:要么发出去配小子,要么给老爷主子们做小的(或者跟随小姐做陪嫁丫鬟)。对这个命运,鸳鸯是看得极其清楚的,她在爱情方面最大的幻想,不过是想做贾琏的小老婆,即使成功,她也只能排在王熙凤、平儿后面,更何况贾琏后来偷娶了尤二姐,贾赦又赏了他秋桐。鸳鸯最后一点爱情念想也破灭了。要说鸳鸯是为了爱情自杀?是跟谁的爱情?为了贾琏而自杀?恐怕鸳鸯自己都会不屑地‘啐’你一口!

4、鸳鸯说到底,是一种鸟,古诗有云“鸳鸯本是,本是飞禽性”。飞禽的本性又是什么?那就是红楼梦里说的:树倒猢狲散,食尽鸟投林,家亡人散各奔腾。再美的鸳鸯,发现你这里不适合它了,它依然会去寻找新的水域。良禽择木而栖,鸳鸯逐水而居,这只是它们的本性,跟什么情不情的没关系。 所以癸酉本里的鸳鸯,后来背弃贾府,又有什么稀奇的呢?不过是食尽鸟投林,人性本私、为自己打算谋划而已,只不过客观上加速了贾府的覆亡。

也许你说,林黛玉身边的丫鬟紫鹃、雪雁,还有王熙凤的象征——雌凤,不都是鸟吗?她们不都是为贾府死了吗?为什么偏偏安排鸳鸯背叛?

王熙凤是主子,她不存在背叛贾府的问题,何况凤凰非梧桐不居,是典型的择良木而栖,朱家就是当时最好的‘良木’。紫鹃,是暗喻杜鹃啼血,后来林妹妹自杀,紫鹃啼血而亡,这个情节安排是合理的;雪雁,北雁南飞,飞到衡山回雁峰,再也无法往南飞了。癸酉本里雪雁从贾府离开后,一路茫茫然寻找贾府的人,最后找到宝玉,也很快一病不起。这就像崇祯自杀后,北京多少明朝遗臣被迫往南迁徙,去投奔南京南明,或逃到更南的南方,但就像大雁,衡山的高峰阻挡了它们继续南下,想春暖花开再回到北方,北方已非故国故土,甚至很快南方也被异族占领,普天之下,已经没了雪雁栖身之地,只能凄然死去。

5、鸳鸯是上吊死的,通行本、癸酉本都是这么写的,所以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这也是解读她影射关系的重要证据。 好了,下面正式揭开谜底。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鸳鸯影射之谜(2)

我认为,鸳鸯影射的是崇祯朝时的两任内阁首辅周延儒和温体仁。

1)都是文人才子。 周延儒,连中会元、状元;温体仁也是进士出身,都入阁为相,文采风流。鸳鸯,父亲叫金彩,哥哥叫金文翔,也暗示她文彩飞翔。你看她骂人也骂得既有文采,“什么‘好话’!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儿。什么‘喜事’!状元痘儿灌的浆儿又满是喜事。” 你让王熙凤、赵姨娘,断然骂不出这样有文采有典故的话来,能对宋徽宗赵子昂的典故随口而来,显然是文人做派。 因此,鸳鸯应该影射的是周延儒温体仁这样的大文官,而非武将。加之她是贾府家生的奴才,当然不可能影射为朱明皇室的人。

2)都是文职大官。 鸳鸯三宣牙牌令,俨然一副宰辅做派;;周延儒、温体仁分别都是崇祯朝的内阁首辅。

3)首席大丫鬟 VS内阁首辅。 鸳鸯是贾府的首席大丫鬟,她的月银是所有丫鬟中最高的,父母兄嫂,都在贾府做管事,深受厚恩。周延儒温体仁,都曾是内阁首辅,按说他们都应该为大明拼搏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谁知道他们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高官厚禄,却丝毫不思报效朝廷。

在癸酉本里也很奇怪啊,最后来挽救危局的,竟然是不起眼的丫鬟小红,而不是首席大丫鬟鸳鸯。鸳鸯,反倒是潜伏起来,只想着暗中想捞好处,还‘带坏了’玉钏。这实在让人难以接受。但如果对应在周延儒温体仁身上,那就没什么奇怪的了,明末这样的奸臣狗官太多了,他们没投降满清做汉奸,已经算不错了。癸酉本里,鸳鸯也没有加入戎羌或投奔流寇,却做了个想从中渔利的内奸。

4)都是进谗言、说谎话的奸臣。鸳鸯情榜的封号是‘情谮’,谮zen,说谎陷害人的意思。周延儒后来可是十足的谎话精,崇祯十六年(1643年)四月,清兵入关,周延儒自请视师,却假传捷报蒙骗崇祯帝,崇祯帝不知内情,对周延儒褒奖有加,特进太师。后锦衣卫指挥骆养性上疏揭发真相。 温体仁,不遑多让,瞒着崇祯帝也做不了不少打击陷害异己的事,起初是排挤周延儒,将周搞下台;后来打击报复东林党人。他们都是误国误君的馋臣,都入选《明史》‘奸臣传’。

5)进谗言杀小红(袁崇焕)。 癸酉本里鸳鸯的罪行令人发指,向林黛玉谎报小红是内奸,导致小红被鞭挞至死。特别是写到鸳鸯谎称见到小红遗落的贾蓉给她的龙禁尉牌子:“我到那里一瞧,发现树下遗落一个令牌,上面还有字。我又不识字,故拿来给姑娘瞧瞧。” 这里连批书人都出离愤怒了,【批语:狗贼,满嘴放屁,吃我一喝!】。

是啊,鸳鸯明明很有文才,还三宣牙牌令呢,怎么这里说自己不识字?前面批书人也痛斥鸳鸯:【批语:好个阴险的奴婢,恨不的剥其皮食其肉!大哭!】

难道温体仁也做过类似的事?还真有,就是袁崇焕在己巳之变之后被批捕,当时崇祯还是很犹豫要不要杀他。但当时身为内阁首辅的温体仁,反复请旨斩杀袁崇焕。促使崇祯做了‘亲者痛仇者快’的憾事。

6)结局上吊死。 关于鸳鸯上吊的结局,最能对应周延儒。周延儒此厮,虽然文采风流,却是个贪生怕死之辈,自己请旨于督师,却将大军驻扎在通州,每日饮酒作乐,醉生梦死,压根不与清军交战。其手下吴昌时、范文元之徒,更是变本加厉,只想着中饱私囊,对满清大肆劫掠屠杀,其他各城被围攻,他们是拒不施援,特别是范文元反倒在山东带兵像清军土匪一样,对百姓奸淫掳掠。 周延儒怕死也算了,还谎报军情,数次谎称打了胜仗,崇祯还冤大头似的连连嘉奖。最后被锦衣卫告发,崇祯忍无可忍,吴昌时被斩首示众,范文元被腰斩,周延儒被勒令自尽,籍没其家。当骆养性持圣旨及吊绳至延儒官邸时为酉时,周延儒向家人一一哭别,拖延至第二天清晨近卯时才自缢,终年51岁。相隔两个月后,崇祯帝也在此黎明破晓时分自缢,形同预言对比。

对应在癸酉本里,鸳鸯是上吊死的,林黛玉也是上吊而亡,王熙凤也是狱中上吊的。这与历史上的周延儒、崇祯、魏忠贤的结局如出一辙。

---------
总之,鸳鸯,是象征那些为自己谋划打算、食尽鸟投林的奴才,就如同周延儒温体仁为代表的明末官员一样,在太平盛世,他们是义正词严、天天说些冠冕堂皇的太平话,而真正危难关头,他们都各自打算,哪管身后洪水滔天、天下兴亡。鸳鸯是象征这一类人,也没有必要非得说她像周延儒温体仁。 我发帖是玩影射,不得已给她找了个影射关系,其实有强凑之嫌,各位看官只需领会其中的意思即可,不必深究。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这两天用不了电脑啊,不能及时更新,望见谅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巧姐之谜

1.得名之谜。 巧姐的名字是刘姥姥取的,取义七夕乞巧节,希望从小多病长大多灾多难的巧姐能〔〕遇难呈祥,逢凶化吉。后来倒也印证了刘姥姥的话。 但似乎也没那么简单。

首先巧姐并非七夕生的,为啥想到乞巧节?

乞巧节,又叫七夕节,七姐节,相传这一天牛郎织女在天上鹊桥相会。七姐便是织女,祭拜织女星以求自己和七仙女一样有绝妙的织布手艺。织女本是天帝和王母娘娘的女儿,又称作七星娘娘(不是和董永相会的七仙女)。总之和,织女是天上的公主。?!

第二,七夕这天要斋供望月。明朝仇英《乞巧图》就用白描法写出七夕夜间庭院中妇女们燃烛斋供的情景。唐代诗人林杰的诗《乞巧》说:“七夕今宵看碧宵,牛郎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当然七夕最有名的诗当然是那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写得凄婉动人,又令人唏嘘。特别那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还有“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总之,不是七夕节出生也不是七姐的贾大姐取名巧姐,暗藏了几层意思:

(1)暗示了巧姐的身份是公主,织女也是公主。

(2)暗示了巧姐的结局,日后是个织布女——成为民间普通女子。

(3)七夕这天斋供望月,暗藏思念之意,有感慨亲人天各一方之隐意。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上面有重大错误,巧姐是七夕这天生的,但又多病多灾,所以刘姥姥取了巧姐这名字,以希望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用手机写的,对一些细节查阅不清,弄下这明显纰漏,实属不该)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2.巧姐婚配之谜

本来这不算啥秘密,巧姐后来嫁给刘姥姥的外孙板儿,前面都有暗示。
在第41回有非常容易明晓的伏笔,大姐儿——巧姐是后来刘姥姥给她取的名字——原来抱着一个大柚子玩,忽然看见板儿抱着一个佛手,就要那佛手,于是后来大人们就让两个孩子互换了柚子和佛手。脂砚斋有几条批语,说:“小儿常情,遂成千里伏线。”又说:“柚子,即今香圆之属也,应与缘通;佛手者,正指迷津者也。以小儿之戏,暗透前后通部脉络。”

然而在通行本里,高鄂莫名其妙地安排嫁给了姓周的人家。其实高鄂这样改欲盖弥彰。后面更是昭然若揭了。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3. 狼舅奸兄 之谜。

巧姐命运之谜,在于究竟谁是“狠舅奸兄”,狠舅是凤姐兄弟王仁,谐音就是“忘仁”,这应该没有什么疑问,奸兄呢?

有人说,是贾环,但贾环是巧姐的叔叔,跟她舅舅一个辈分。是巧姐哥哥的只能是草字辈,重点对象是贾蓉贾蔷贾芸贾兰(繁体字的兰)。那会是谁?

高鄂续书,把贾芸当做奸兄,让人忍无可忍。为了表现合理,还故意安排了巧姐见到贾芸就大哭的情节。问题是前八十回贾芸是个很好的男儿,被称作大观园外的贾宝玉,他怎么会做那没良心的事?第24回,写到贾芸时,脂砚斋有多条批语,赞他“有志气”“有果断”“有知识”,说他“孝子可敬,此人后来荣府事败,必有一番作为”——当然是指好的、正面的作为。 在癸酉本里都证实了这个伏笔批语。

那高鄂为什么说他?这叫不打自招!高鄂是很清楚癸酉本的真实结局,癸酉本里贾芸和小红后来奋力挽救贾府,岳神庙拯救贾宝玉,小红被屈打死,贾芸自杀,令人扼腕叹息。反倒是王熙凤对其有恩的贾蓉贾蔷,暗指戎羌,才是真正祸害巧姐的奸兄。 但高鄂不敢这么写啊,要是如实写贾蓉贾蔷是奸兄,岂不结局了戎羌的真相? 所以只能改写,牺牲前面的伏笔,牺牲情节的合理性。 高鄂也明明写了刘姥姥和板儿救了巧姐,但就是不安排巧姐嫁给板儿;高鄂明明知道贾蓉贾蔷是奸兄,但故意栽赃好男儿贾芸。 这再次印证了癸酉本的真实性,真实得高鄂,保留了一部分情节的同时,不得不改写删除大部分情节。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4. 巧姐影射之谜

巧姐原型:大明宁德公主

【宁德公主】明朝公主,明光宗第六女,母亲是傅懿妃。天启六年,其异母兄明熹宗册封其为宁德长公主,并选南城兵马指挥司副指挥刘宗正的儿子刘有福为驸马都尉,并于同年四月成婚。[1-2]
明朝灭亡后,公主驸马夫妇相依而生,清朝康熙年间以高龄去世,是明朝皇室中为数不多得以善终的。清初史学家谈迁在拜访吴伟业时,吴伟业示《萧史青门曲》,诗中以宁德公主夫妇为主,描述亡国皇族的生活遭遇。

我认为巧姐有大明宁德公主朱徽妍的影子,我们试着简单对证下:

1)身份相似。 巧姐是公侯之女,前面说的织女是天帝公主,也暗示了巧姐的公主身份。 而宁德公主,是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的女儿,明熹宗册封的妹妹,明熹宗和魏忠贤的关系就不用说了。而小说王熙凤是影射魏忠贤的,所以将巧姐安排为王熙凤的女儿,也是合情合理的。

2)身世相似。 巧姐从小就多病多灾,王熙凤又是拜痘神又是拜娘娘,后来贾府覆亡,巧姐遭遇狼舅奸兄,是九死一生,所幸在刘姥姥帮助下,总算是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宁德公主的凄惨身世更是闻着伤心、见者落泪。宁德公主是明光宗第六个女儿,前面五个都是早夭,她侥幸活下来,也算是小时候多病多灾(虽然那些病灾都在她姐姐们身上);后来大明灭亡,朱家皇室先是遭到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疯狂屠杀,后又遭遇满清追查清算,但宁德公主却奇迹般地高寿活到康熙年间。

3)结局相似。 巧姐作为公门侯府女,最后流落民间,成为普通纺织妇;宁德公主更不用说了,身为公主,乱世苟活,成了民女,已是不幸中的万幸。

4)狗儿、板儿、青儿的秘密。

刘姥姥并不是贾家的亲戚,而是王熙凤王家的远亲,所以刘姥姥是来找王夫人王熙凤的。其实也不是刘姥姥和王家有亲,而是她的女婿王狗儿的父亲王成,二十年前与王家连过宗。说白了谈不上什么亲戚,没有半点血缘姻亲,纯粹是套关系依附过来的。这狗儿的名字,耐人寻味,如果联系到王熙凤影射的魏忠贤,我是想到了魏忠贤著名的干儿子们,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朝廷上下各衙门纷纷依附或主动认魏忠贤做干爹。这刘姥姥的女婿“狗儿”,莫不是‘十狗’之一? (楼主忍不住一笑)

巧姐未来的老公 板儿,这名字也有讲究。清粉们经常从巧姐又叫妞儿、老公叫板儿,板儿妹妹叫青儿,就判断出,《红楼梦》明显是写满清满族贵族的嘛,你看这些称呼儿都是北京话,都是满语口语哩,你们汉人有叫妞儿的吗?(呜呼,楼主无话可说)
也有索隐派说,板儿,青儿,合起来不就是‘反青’吗?果然是反清复明的寓意。(楼主捋须不语)

依贫道之见(测字先生附体),板儿,这个‘板’字,它是个木字旁,木字旁的人在《红楼梦》里意味着什么,贫道已经说得腻歪了,代表他是“木势力”的人,不是“金势力”的。 而青儿,顾名思义,是“青”朝的儿——清朝人。如果说板儿,是木势力,喻指朱木明朝的子民,那他妹妹青儿,已经是水国青(清)朝的子民了。 另外,板儿 和 巧姐,从名字上看,就是极为对仗的一对 (如同金哥和银姐),板儿,老实呆板的男儿;巧姐,俊秀乖巧的小姐,可不是正好互补的一对嘛。

5)跟刘氏‘有福’。

巧姐一生命中的贵人、有缘人,绝对是刘姥姥。刘姥姥给她取名,最后乱世中救她出火海,并安排嫁给自己的外孙板儿。但板儿并不姓刘,而姓王。不过书中刘姥姥一直跟板儿一家在一起,甚至是他家的主心骨、顶梁柱,倒不像他的姥姥,更像他的奶奶。 所以与其说巧姐是与板儿有缘,还不如说与刘姥姥有渊源,王熙凤跟刘氏更有缘分。 可巧,宁德公主也嫁了个姓刘的——南城兵马指挥司副指挥刘宗正的儿子刘有福。这个刘有福是真有福,板儿娶得巧姐这样的姑娘,也是有福,巧姐遇到刘姥姥、板儿,也是有福。

6)七夕望月思故人故国。

我们说到了巧姐生于七夕,取名巧姐,有暗藏七夕斋供望月之意。在癸酉本里巧姐嫁给了板儿成了一名纺织村妇。刘姥姥偶尔拿出惜春画的《大观园图》给村民讲解,睹物思人,令人唏嘘;到了七夕节,更不用说了,天下女子都要斋供拜七星姐姐织女,而这天又是巧姐的生日,在斋供望月的时候,怎能不想到贾府,不想到亲人风流云散、天人相隔?就如同牵牛星织女星,隔着茫茫银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只能是‘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宁德公主有没有在七夕节望月思念故人故乡故国,不得而知,但清初明朝遗民文人望月思明朝,是文人们心照不宣的事,很多人也因此留下了不少悼明骂清的‘明月清风诗’,比如那句“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就曾引来文字狱惨祸。

7)《萧史青门曲》的证据。吴梅村的《萧史青门曲》就赫然出现了“望月”、‘织女’等和七夕相关的字眼。

《萧史青门曲》是清朝诗人吴梅村的七言歌行,诗歌叙述宁德公主病逝的整个哀伤历程。诗中描述了明光宗二个女儿:乐安公主病逝、驸马在国亡时殉国;宁德公主在明亡后沦入柴门,以及崇祯(明思宗1627-1644年在位)帝女长平公主被父斫臂及病殁等事,用以书写明皇族之悲惨命运。

首先这诗的标题,暗合了巧姐板儿的故事。《萧史青门曲》,萧史,是指乘龙快婿的典故,就是公主驸马的意思。青门,长安城(京城)的南门,借指皇室皇宫。 巧姐如果是公主,板儿可就是驸马,可巧板儿家就住在京城的南门南城。

诗中开篇第一句“萧史青门望明月,碧鸾尾扫银河阔”。 ‘望明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思故乡思故人,还是思故国明朝? 作者自然明白,读者也领会得出。

中间一句触目惊心:“仙人楼上看灰飞,织女桥边听流血”。大明朝一副灰飞烟灭、流血成河之惨象。 其中‘织女桥’的字眼让人不禁联想到七夕,而巧姐可不是七夕节生的嘛。

还有一句耐人寻味,尽叹周郎曾入选,俄惊秦女遽登仙。这里的周郎,是指长平公主的驸马周世显。有意思的是,巧姐的故事里,也有周郎。

前面我们说了,高鹗续写的通行本里,巧姐嫁给了一家姓周的儿郎。 其实高鹗也不是乱来的,他也是根据癸酉本里有这样的情节改写的。请看:

------------------
(刘姥姥将巧姐赎了回来)狗儿道:“錢也已经花了,再提也要不回来了。我想着巧姐在咱家住着也不是个事,想把他说给邻庄的周家,可是人家听说是从窑子里救出来的,说什么也不肯要。如今巧姐在咱家供着也不是,使着也不是,倒是怎么着才好?”
--------------------------

也就是说,板儿他爹王狗儿原本想让巧姐嫁给周家儿郎。 高鹗呢,干脆就写巧姐嫁给了周家。 要是还有人说高鹗没看过癸酉本,那就吃我一呵!

周郎也好,刘郎也好,都是明朝的驸马。巧姐和刘郎(板儿)、周郎(周家儿郎)都传出绯闻,红楼梦偏偏写个姓周的人家,可见作者用心用情之深之苦也。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所以从吴梅村的《箫史青门曲》也可以隐约看到,吴梅村和红楼梦有重大关联,因为这首诗和红楼梦中的巧姐,很可能指向同一个人——宁德公主。证据也说了,诗中的“织女”,“周郎”,“刘郎”,还有宁德公主和巧姐身世惊人的相似。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兰国沧海客 2016-01-05 15:43:03
所以从吴梅村的《箫史青门曲》也可以隐约看到,吴梅村和红楼梦有重大关联,因为这首诗和红楼梦中的巧姐,很可能指向同一个人——宁德公主。证据也说了,诗中的“织女”,“周郎”,“刘郎”,还有宁德公主和巧姐身世惊人的相似。
-----------------------------
@yj7yj9yj1 2016-01-05 16:29:22
如果吴梅村是作者,他去世的时候康熙尚未南巡,而红楼里关于南巡的内容怎么解释呢?
-----------------------------
@yj7yj9yj1 2016-01-06 08:59:44
我不觉得我提出这种观点就是冥顽不灵,各位好好看看全文,如果没有关于南巡的内容,大家可以认为是吴梅村写的全本,但是如果你说南巡的内容是明代皇帝的南巡不觉得很可笑吗,既然本书反清,这段必须写康熙南巡才有意义。我希望大家不要完全抛弃现有的考证内容,全部推翻会让大家眼光变窄!而且吴梅村死于康熙南巡之前,所以全本是他写的可能性比较小。
吴梅村 冒辟疆都被传是红楼的作者,还有我后面贴出的席启寓以及侯......
-----------------------------
也有人认为,《石头记》的书稿曾流入曹家(江宁织造),曹家后人也很可能进行了批删,然后再流入到满清贵族圈。那在批删的过程中,也有可能加入康熙南巡之事(将自己家族荣耀写出来)。甚至不排除曹家后人认为《石头记》就是曹寅写的,理所当然地认为有曹家事的影子,所以在批删时尽可能往自家的事上靠。结果满人贵族也认为这书是曹家人的传记,因为他们也没看过80回以后的内容(曹家也断然不敢传)。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李纨贾兰篇】是批判,更是反思

李纨和贾兰这对母子,得放在一起说,李纨的判词和曲子及图画,都是包含了他们母子。金陵十二钗其他十一人的判词曲子都还很好理解,除了林黛玉那句‘玉带林中挂’让很多人难以接受之外,而李纨的判词和曲子,历来争议甚多,但也有了相对统一的意见——主要是来自红学家的意见,认为李纨是典型的恪守封建礼教的女子,最后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受到了世人和命运无情的嘲笑,红学家也借李纨的故事来证明,曹雪芹是反封建礼教的。

对此,我绝不苟同。

凡是说红楼梦是反封建的论调,都是犯了将现代观点强加于古人头上的错误。古人心里头哪有现代人的封建主义的概念?又何来反之?中国人对制度的反思,直到鸦片战争洋人的坚船利炮打进来了,才开始出现。此前的中国人认为封建制度就是最好的制度,又怎么想到去反对反抗它?

另外我们反复揭示了,《红楼梦》是写民族家国血泪的,是写明亡清兴反思的,是悼明之亡、责清之失的,为何到了李纨贾兰的故事,就成了‘反封建礼教’的主题了?封建礼教又不是导致明朝灭亡的原因。《红楼梦》是有骂清的隐喻在里面,但骂清,不等于骂满清的封建礼教,因为明朝也好清朝也好,都实行的是同样封建礼教制度,何况这个制度还是汉人发明的,并不是满人入关带来的。

那李纨贾兰的故事,作者有什么深意?红学家从李纨的判词曲子里,看到了作者的批判性,这是没问题的,有好些人不认可,认为充其量是感叹唏嘘,认为李纨贾兰身上没有什么可值得批判的地方。但书中的字眼,确实含有批判讽刺的意思在里面,比如‘笑谈’、‘阴鸷’等。但批判、感叹、唏嘘、同情之余,更多的是反思?
反思什么?不是反思封建礼教‘吃人’(那要到鲁迅时代),而是反思儒家教育的失败。
有人说,你这不和反封建礼教是一个调调嘛,还以为你有什么高见呢,结果还不是万变不离其宗,还不如红学家说得靠谱。

这位兄台稍安勿躁,请听敝人慢慢道来。李纨贾兰母子的故事,就是典型的相夫教子儒家教育的故事,历来是被人称道钦敬的,但最后的结果却是沦为他人的笑谈,难道不值得反思吗?

具体怎么反思法,请看《李纨判词新解:贾兰乃是假的兰》。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插入一楼】《红楼梦》为什么会和曹家有关联

既然讨论到了《红楼梦》的‘南巡’问题,这关系到作者到底是谁,这也是红学家认为作者是江宁织造曹家曹霑的最重要的证据,因为南巡不由得让人想到康熙南巡,而曹家以及李煦家都多次接驾,还有贾母说的戏《续琵琶》,都是红学家的铁证。《续琵琶》问题前面我已经说了,因为当时还有更出名的尤侗的《吊琵琶》。但“南巡”问题实在绕不过去。

最后我只能承认,《红楼梦》与江宁织造曹家,或多或少是确有关系,起码曹家参与《红楼梦》的流传,多个证据表明,是曹家后人将《石头记》一书传入了满人贵族文化圈,以至于此书受到满人的大力追捧,当然他们只看到的是前80回。因为曹家是汉人,但又是满清重用的包衣奴才,是夹在满汉之间的中介,也只有他们这样的角色,才能将汉人的《石头记》传入到满人文化圈。

但曹家人有没有参与《石头记》的删改批删呢?那个前后批删十载、泪尽而逝的曹雪芹是不是就是曹寅孙子曹霑呢?

这要打一个大大的问题。

那《红楼梦》到底为什么会与曹家有关联呢?或者说曹家为什么会有《石头记》的书稿呢?

这不得不提一个人:顾景星。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插入一楼】无力补天的顾景星是红楼梦作者吗

《红楼梦》开篇就写了女娲补天,那块巨石是无才补天,被遗弃一旁,以至日夜悲号。曹家子孙并没有过“无力补天”的哀叹,甚至曹家子孙都没有过参加科举考试的记载,所以曹家子孙有没有‘济世之才’都是个问题,又何来怨天尤人,抱怨自己没机会‘补天’? 但在明末,相当一批汉族文人、明朝遗臣,面对天倾西北、东南危局,曾无数次尝试“补天”,无奈大势已去,纵有“济世之才”,却“补天乏术”,只得在满清统治下日夜自怨自叹、悲号惭愧。 其中最有名的是顾景星。

顾景星曾在明亡后避难昆仑山(相传女娲补天处)写过“神鞭鞭石石流血,谁能驱石补天阙”。他也曾自负有“补天济世”之才,给南明朝廷上表了“补天”方略,但南明内讧太多,终究还是“无力补天”。

有学者据此认为顾景星是《红楼梦》作者,但红楼真本问世后,我们已经确信,吴伟业(吴梅村)才是真正的作者,或者说最早的第一作者,其死后书稿交给了朋友和学生。有说法是顾景星也是吴伟业的学生。

顾景星是湖北蕲春人,妻子是吴地苏州人,蕲春被张献忠两次屠城后,顾景星所幸在妻子娘家避难,此后长期住在吴地。

还记得吗?《红楼梦》在介绍书的来历时,提到了“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也就是“红楼梦”这个书名,是吴玉峰题的。 那吴玉峰何许人也?

其实吴玉峰这个名字也与顾景星大有关联。我们知道,红楼梦涉及到的作者人名等,很可能都是假名,吴玉峰,未必姓吴,曹雪芹未必姓曹,就像鲁迅并不姓鲁一样!

吴,很可能是指吴地,并非姓吴;玉峰,是指昆仑山。昆仑山叫玉山、也叫玉峰。吴玉峰有“吴地昆仑山”之意,意思是要撑起东南危局,成为南明的顶天柱。

而顾景星后人在《白茅堂集》上的一个钤印,赫然写着“家在蕲春玉峰”。请看图:

另外有意思的是,顾景星和江宁织造 曹寅是 舅甥关系,也就是【顾景星是曹寅的舅舅】。但生前二人始终没有公开舅甥关系。直到顾景星去世14年后,曹寅留表兄顾昌在江宁织造府中,资助他校印《白茅堂集》,并作《舅氏顾赤方先生拥书图记》,才首次公开称顾景星为舅。张士伋在《白茅堂集》序中说:而今直指使者巡鹾曹公为先生宅相。”“宅相”典出《晋书·魏舒传》,系对外甥的美称。

也有说法是顾景星曾化名曹雪芹,因为顾景星就号‘雪芹’,有学者考证,顾景星的老家湖北蕲春,就生产芹菜出名,《本草纲目》也是重点记载,《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也是蕲春人 (楼主插一句:蕲春此地人杰地灵,至今都是人才辈出,是湖北著名的风水宝地)。那‘曹雪芹’岂不是顾景星? 但也没有直接证据。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顾景星死后,其儿子带着父亲的书稿寄身于曹家,曹寅曾帮助出版顾景星的著作,这是事实。至于顾景星的这些书稿里有没有《石头记》? 唉,不得而知。

而顾景星和吴伟业等江南文人是有重大交集的,顾景星长期住在老婆娘家苏州,他也曾在南明政府做官,(吴梅村也在南明做过两个月的官),他也曾给南明政府上书进言最后却感叹‘补天乏术’,他也很可能就是‘题曰红楼梦’的吴玉峰,……但他是作者?还是只是批删者?或者批语人?或者保存传播者?

还是不得而知。

总之,从吴伟业,到顾景星,到曹寅,我们影影绰绰中发现了他们在《红楼梦》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大胆做出这样推测:

(1)吴伟业是红楼梦的第一作者,他完成了红楼梦的整个故事、人物的设定。

(2)而他的学生朋友等,比如顾景星,化名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也可能化名曹雪芹,批删润色十载,甚至化名畸笏叟、脂砚斋等批书人;

(3)而顾景星死后,书稿被其儿子带到了曹寅家。

(4)曹寅与江南文人向来打得火热,他自然看得出红楼梦里的隐喻,这在当时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同时他又是康熙在江南的耳目,顾景星又是他的娘舅,而红楼梦这本书又实在写得太好。这件事于公于私,他都不好处理。最后折中的办法是只传出前八十回,将八十回以后的内容隐匿。

(5)再等到曹寅死后,再后来曹家被抄,跟没人知道红楼梦的真相了,而敦敏、富察明义等满清贵族们,他们看到的书稿都是从曹寅的孙子那里得来的,自然想当然地认为曹家人就是作者,认为红楼梦是写他们曹家的旧事。

(6)再到民国时,胡适依据敦敏、富察氏等清人笔记,就草率地认定了作者是 曹寅的孙子曹雪芹,其实就算是敦敏、富察氏等也从没在任何文本上说过曹雪芹(曹子)就是红楼梦作者的话。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wuweichuan 2016-01-06 22:17:20
玉玺早已失传,通鉴上说是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焚时毁坏,后来的玉玺是石敬塘称帝后自制。以后流传下来的估计都是赝品,仅有象征意义。用玉玺比喻江山社稷,把家国巨变写成风花雪月,影射 历史 人物也勉强说得通。但重要的问题是,既然清廷禁此书,就说明意识到内容另有所指,如果成书在清初,作者怎么可能逃脱文字狱的迫害,不抓起来明正典刑,如庄版明史一般焚得一干二净,又怎么会流传下来?
所以楼主的结论我不敢......
-----------------------------
感谢质疑。我试着解答:
1)玉玺从唐朝后就毁了,这不得而知,但清皇太极从林丹汗那里得到传国玉玺之事,是见于史册的,敝人不敢杜撰。
2)红楼梦为什么能躲过文字狱?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一是红楼梦里其实找不出明确的反清证据,癸酉本后28回戎羌、流寇字眼是扎眼的,但并未流传,前80回实在找不出明显的证据,除非以‘腹诽’定罪; 二是作者、批删者、批书人、传播者是异常小心,几乎不留下把柄口实,反复强调这是风月儿女小说。 三是此书实在太受欢迎,特别受满清贵族欢迎,稍微有点刺目的地方,也没有放在心上。 四是在乾隆年间官方就组织删改续写后80回,就是高鹗通行本120回,通行本更加找不出反清内容了。 五是当时有满族官员看出了红楼梦有骂满,请求封禁,但清统治者没有明确证据就大兴文字狱,实在难以服众,只是尽量禁止大量传播,尤其是抄本(因为抄本有批语和隐藏情节)不准流传的,但我们看到了依然有大量私下传抄。

至于“真是吴梅村写的,怎么可能无人知晓”,当时当然是有人知晓,但大部分人不知晓,也不太在乎作者是谁。你看明清小说几乎都不署名,要署名也只是署个别名,什么兰陵笑笑生啊,什么藏花主人啊……毕竟那个时代,写小说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当时读者也不需要了解作者是谁。另外就算知道吴梅村是作者,那也不能拿他怎么样,他在康熙十年就去世了,而康熙对他评价特别高,何况红楼梦写得非常小心,他的诗和文章,直接痛斥满清屠杀,特别是他写的史书《绥寇纪略》,就差点为他惹来文字狱,就是康熙特别喜欢他的诗,将他列为清朝第一大诗人,才没拿他怎么样。《绥寇纪略》都放过了,《红楼梦》更没有理由拿来兴文字狱了。如果满清连一部《红楼梦》都容不下,那读书人干脆连字都不能写了。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现在接着说李纨、贾兰。由于中间插入太多,我再将前面那段再贴一遍。

【李纨贾兰篇】是批判,更是反思

李纨和贾兰这对母子,得放在一起说,李纨的判词和曲子及图画,都是包含了他们母子。金陵十二钗其他十一人的判词曲子都还很好理解,除了林黛玉那句‘玉带林中挂’让很多人难以接受之外,而李纨的判词和曲子,历来争议甚多,但也有了相对统一的意见——主要是来自红学家的意见,认为李纨是典型的恪守封建礼教的女子,最后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受到了世人和命运无情的嘲笑,红学家也借李纨的故事来证明,曹雪芹是反封建礼教的。

对此,我绝不苟同。

凡是说红楼梦是反封建的论调,都是犯了将现代观点强加于古人头上的错误。古人心里头哪有现代人的封建主义的概念?又何来反之?中国人对制度的反思,直到鸦片战争洋人的坚船利炮打进来了,才开始出现。此前的中国人认为封建制度就是最好的制度,又怎么想到去反对反抗它?

另外我们反复揭示了,《红楼梦》是写民族家国血泪的,是写明亡清兴反思的,是悼明之亡、责清之失的,为何到了李纨贾兰的故事,就成了‘反封建礼教’的主题了?封建礼教又不是导致明朝灭亡的原因。《红楼梦》是有骂清的隐喻在里面,但骂清,不等于骂满清的封建礼教,因为明朝也好清朝也好,都实行的是同样封建礼教制度,何况这个制度还是汉人发明的,并不是满人入关带来的。

那李纨贾兰的故事,作者有什么深意?红学家从李纨的判词曲子里,看到了作者的批判性,这是没问题的,有好些人不认可,认为充其量是感叹唏嘘,认为李纨贾兰身上没有什么可值得批判的地方。但书中的字眼,确实含有批判讽刺的意思在里面,比如‘笑谈’、‘阴鸷’等。但批判、感叹、唏嘘、同情之余,更多的是反思?
反思什么?不是反思封建礼教‘吃人’(那要到鲁迅时代),而是反思儒家教育的失败。
有人说,你这不和反封建礼教是一个调调嘛,还以为你有什么高见呢,结果还不是万变不离其宗,还不如红学家说得靠谱。

这位兄台稍安勿躁,请听敝人慢慢道来。李纨贾兰母子的故事,就是典型的相夫教子儒家教育的故事,历来是被人称道钦敬的,但最后的结果却是沦为他人的笑谈,难道不值得反思吗?

具体怎么反思法,请看《李纨判词新解:贾兰乃是假的兰》。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李纨判词新解:贾兰乃是假的兰(1)

先看李纨的判词:
春风桃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短短四句二十八言,跟其他人的判词一样,可这首是所有判词中最难解最有争议的,几乎每一句都有争议。敝人倒有些新解,是不是正解不知道,但也列出来,供大家一哂。

** 春风桃李结子完 **

【旧解】认为这句只是点明李纨的名字,一个‘李’,一个‘完’,但极少有人将这句话的意思解一解,敝人不才,倒斗胆一解。

【楼主新解】:

春风桃李,是个成语,比喻学生受到良师的谆谆教诲。直到现在我们都用‘桃李满天下’来赞誉老师。 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春风化雨(象征教育教诲),桃李结子,算是完了。意思是春天过去了,桃李花期也过了,桃李都结子了。

另外还记得李纨的父亲么,他叫李守中,是国子监祭酒,相对于中央党校校长,专门是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的。他对女儿李纨的培养也非常到位,完全按照封建儒家教育,将李纨培养成了一个恪守妇德、秀外慧中、坚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条,安心相夫教子。绝对是封建社会的妇女典范。所以春风桃李,也暗含了李守中对李纨的教育。而李纨又按照她父亲那一套来严格教育贾兰,按说贾兰绝对是会成为‘兰’一样的人才。 可结果呢?

** 到头谁似一盆兰 **

【旧解】认为这句只是点明贾兰的名字,没有太多深意,或者与上句一起解读为,李纨辛辛苦苦守寡教子,终于培养出了贾兰这样的人才。 真的是这样吗?
【楼主新解】:
历来的解读都是夸赞李纨、贾兰的,可这里明明是个问句啊——到头谁似一盆兰? 到底是谁? 如果是贾兰,又何必反问?那应该说“春风桃李结子完,孺子恰似一盆兰”。 可作者偏偏要反问:你李纨一生孤独,含辛茹苦教育孩子,到头来,谁像一盆兰? 说明她儿子贾兰,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兰,是假的兰,假兰,所以叫贾兰嘛。
那真正的兰应该是什么样的?

兰,在古代的意思,象征着君子,象征着有高尚品行的人,形容君子或者某地方很纯净雅致,往往用芝兰、兰麝、兰芷等词。其中与兰并列的美好植物,有个成语:衡兰芷若。 还记得贾宝玉题大观园为蘅芜苑题的匾额是什么?叫 蘅芷清芬。原本那些帮闲老头说叫‘兰风蕙露’,并且拟了个对联:三径香風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 结果听了贾宝玉嗤之以鼻,说‘“此处并没有什么‘兰麝’、‘明月’、‘洲渚’之类”,那里只有写荼蘼花(还记得说麝月时那句‘开到荼蘼花事了’么),所以改名蘅芷清芬。你看,兰花并不是在什么地方都有的,薛宝钗住的蘅芜苑就没有兰花、也没有明月、没有洲渚,只有荼蘼花、蘅芜草,而且那里的主色调是“绿窗油壁”,绿油油的青色调。是完全符合薛宝钗的风格的。 所以贾宝玉一眼就觉得这里最适合宝钗。 反看林黛玉住的潇湘馆,里面是茂密的湘妃斑竹,作者形容斑竹的词非常牛叉,叫‘凤尾森森、龙吟细细’。而薛宝钗的蘅芜苑却是“绿窗油壁”,贾母去了宝钗房里,马上就跑出来,觉得那里跟“雪洞子”似的。

扯远了,接着说兰。

兰,在中国文人看来是非常独特而美好的字眼,也因此发展出了中国独特的兰文化。屈原、孔子就经常用来‘兰’比喻君子。

孔子《孔子家语·在厄》芷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意思君子就该像芷兰一样,哪怕身处深林,依然独自芳香,绝不会为穷困而改节。
真正的兰,如同君子,绝不会为穷困而改节。那假的兰呢? 那当然是为了功名富贵,可能会做出违背初衷、违背道德、违背良心而改节的事。这种人是伪君子,这种人是假的兰——假兰。所以作者才反问一句:

到头谁似一盆兰?

是啊,你春风桃李,瓜果累累,到头来谁才是真正的兰(君子、为国为民的栋梁)啊?是贾兰乎?他看起来像兰,实际上是假兰,所以才会有作者的反问,所以才有后面两句的嘲讽叹息——枉与他人作笑谈。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李纨判词新解:贾兰乃是假的兰(2)

** 如冰水好空相妒 **
这句解读是最难的,因为不知道该怎么断句。

【旧解】认为李纨如同冰水一样,一辈子冷冷清清,但恪守妇德、洁身自好,引来世人相嫉妒。 也有人说‘冰水’是象征着生死,观点倒也别出心裁,是来自寒山的诗—— “如冰水好”——比喻生与死紧相依。出唐代有名的诗僧寒山的无题诗:“欲识生死譬,且将冰水比。水结即成冰,冰消返成水。已死必应生,出生还复死。冰水不相伤,生死还双美。”

这个解释倒是很唯美,可似乎跟李纨贾兰关系不大,他们母子俩可不是什么生死人生观的事情。

【楼主新解】:

此句最难解的就是‘空相妒’,特别是一个‘相’字,相,当然指互相、双方的行为。那这里到底是谁和谁‘空相妒’?一般的解读是,是李纨让世人‘空相妒’,意思是世人嫉妒错了,我有什么值得你嫉妒钦羡的呢?最后我不是成为你们的‘笑谈’了吗?
所以这句应该可以改成这样“如冰水好 人(空)相妒”。

那“如冰水好”又该怎么解释?谁是冰,谁是水?

我认为,李纨如冰,冰清玉洁;贾兰如水,成了‘水势力’,就是水国满清的人。可李纨一生冰清玉洁又怎样?冰消融后还不是变成了水吗?你还不是跟你儿子一样,成为了水国人吗?你对儿子含辛茹苦的谆谆教导,希望他济世安邦,希望他成为兰花君子,最后他却为戎羌卖命,为了异族水国人。冰,虽然是如玉一般纯洁,但终究是冰,最后还是化成水。 而李纨的老公叫贾珠,儿子叫贾兰,最后不是竹篮(珠兰)打水一场空吗?有什么值得羡慕嫉妒的?

** 枉与他人作笑谈 **

这句没有什么好解读的,只需要联系前面三句即可。正因为李纨一生辛苦、洁身自好,最后却培养出来了一盆假的兰,最后儿子变节竟然为异族戎羌卖命,虽然自己封为了诰命夫人,看似荣华富贵了,却遭到了世人无情的嘲讽,成为世人的笑谈。

所以李纨的整个判词,是谈相夫教子的儒家教育问题,而不仅仅是感叹李纨的凄凉身世和孤苦命运。如果我们再看那首曲子《晚韶华》,意思就更明显了。请看下回:《李纨的晚韶华: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成步堂正体 2016-01-07 19:05:42
我一直觉得,楼主正儿八经的正文内容都不错,一到楼主自己的回复水平明显掉了几个档次。下次转载的时候注意编辑一下,拼音什么的应该去掉。

-----------------------------

看清楚,骂人的话 不是我说的。咱家尽量不骂人,更不骂脏话。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成步堂正体 2016-01-07 19:05:42
我一直觉得,楼主正儿八经的正文内容都不错,一到楼主自己的回复水平明显掉了几个档次。下次转载的时候注意编辑一下,拼音什么的应该去掉。

-----------------------------
@兰国沧海客 2016-01-07 20:51:08
看清楚,骂人的话 不是我说的。咱家尽量不骂人,更不骂脏话。
-----------------------------
之所以给 云谲波诡的谲jue注音,是因为我当时拼了好一会没拼出来,所以特别注上音提醒自己,并不是说 这一段 是我转载别人的,正文每个字都是我自己敲出来的,如果有转载的内容,我会特别标注 【转载】 。

楼主:兰国沧海客

字数:302037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5-12-11 14:21:00

更新时间:2021-03-18 11:02:34

评论数:66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