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红楼‘梦’已完 —— 《红楼梦》影射终极大揭秘

红楼‘梦’已完 —— 《红楼梦》影射终极大揭秘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 杂论篇 ---

▍红楼梦是如何借用、化用古诗词的?
------------------------------------

【沧海客】红楼梦里有一个特有现象,就是作者经常借用或化用古诗词来表达或暗示自己的写作意图,或者暗示人物的身份,或者暗示人物背后的隐喻。特别是在“占花名”那一节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个以后详解。如今解说到了林黛玉和紫鹃,我们就暂且看看她们的故事里,有哪些地方是化用了古诗词。

★★★ 化用古诗词之一:泪尽 ★

化用:“遗民泪尽胡尘里”。

来源: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台湾曾发行过一套“遗民泪尽胡尘里”的邮票,来表达光复大陆无望)

在前八十回里,书中正文并没出现“泪尽”二字,但提到了林黛玉的前世是绛珠仙子,因受灌溉之恩,就是要下界“还泪”。

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那最后自然是“泪尽”,就是直到“泪尽”方才了结。

在那首《枉凝眉》中也唱道“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意思是再多的眼泪,总有流尽的那一天,那一天就是林妹妹离去的那一天——暗示了林妹妹最终“泪尽而逝”。

在吴本里,“泪尽而逝”就写得很明白了,吴本第97回的回目就是“鸳鸯女谮语泄天机 绛珠仙泪尽抛全生”。

除了吴本后28回,在前面80回里,直接提到“泪尽”二字的,是在多个抄本的批语中。最有名的是第一回这段批语: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獭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脂一芹,是书何本,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申八月泪笔。(靖本)

甲戌本、庚寅本、靖本都有这条批语,内容大同小异,唯独最后的时间充满争论。甲戌本写的是“甲午八日泪笔”,显然不太合理,应该是“八月”之误。庚寅本倒是“甲午八月泪笔”。但“甲午年”也不太对,前面才提到壬午除夕,后面如果是“甲午”的话,时间间隔也太长了。 靖本这里是可信的,写的是“甲申八月泪笔”。 甲申年与壬午年,中间才隔了一两年,所以写此条批语的才会痛苦难当,才有“泪笔”之说。同时这个甲申应该是康熙年间的甲申,也就是离大明亡国的甲申国难(1644年)刚好六十年了。批书者想着“雪芹”前两年泪尽而逝,又是一个“甲申年”,他又怎能不感世伤生? 红学家们由于认定了作者是曹家的“曹雪芹”,所以认定这里的“甲申”“甲戌”“壬午”,都是乾隆年间的。甲戌本、庚寅本故意将“甲申”抄成“甲午”,想必也是为了避开“甲申年”这个敏感年份。

在第二十二回,也有一条含有“泪尽”的批语:

庚双:问的却极是,但未必心应。若能如此,将来泪尽夭亡已化乌有,世间亦无此一部《红楼梦》矣。〗〖庚眉:神工乎,鬼工乎?文思至此尽矣。丁亥夏。畸笏。

这条批语最大的亮点是点明了林黛玉将来是“泪尽夭亡”。

所以根据绛珠草“还泪”的暗示,和批语的提示,林黛玉最后都是“泪尽夭亡”、批删者“雪芹”也是在壬午除夕“泪尽而逝”。这“泪尽”联想到古诗词,自然会想到陆游的那句“遗民泪尽胡尘里”。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他写了很多诗来表达北宋被金国灭亡、中原人民成为异族奴隶的痛恨。他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有朝一日能看到王师光复中原,但结果是中原人民的眼泪都流尽了,依然没能等到王师的到来,反而连南宋都被另一个异族(蒙古人)灭亡了。

明末清初的文人们面对明朝灭亡、举国被满清异族统治,何尝不是锥心痛恨?他们在异族统治下,林妹妹泪尽夭亡了,雪芹也泪尽而逝了,批书者也自言“泪亦待尽”。大明的遗老遗少,都要“泪尽”了,可依然看不到光复汉家天下的希望,这不能不让他们感到彻底绝望,唯一放不下的就是《红楼梦》这本书,最遗憾的也是这本书,因为还没批删润色完成,“雪芹就泪尽而逝”了,唯有希望“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脂一芹,是书何本,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

陆游在写“遗民泪尽胡尘里”这首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而批书者“甲申八月泪笔”,离甲申国难(1644年大明灭亡)也刚好六十年了。在这个敏感的日子里,写“泪尽”,怎能不让人联想到陆游的这句“遗民泪尽胡尘里”?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 化用古诗词之二:潇湘、斑竹 ★

化用:泪痕点点寄相思,潇湘深夜月明时;还有舜帝和二妃的典故

来源:刘禹锡 《潇湘神》其二,原文: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琴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

关于由林黛玉“潇湘妃子”的雅号引出舜帝及二妃的传说,这在前面解读潇湘妃子来源时已经说得明白了。而“斑竹”,一方面借“竹”谐音“朱”,一方面借用刘禹锡的“斑竹词”来喻相思。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琴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说到相思,最让“闻者伤心、见者落泪”的就是那首《红豆曲》——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红豆曲》当然也是借用王维的名诗《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红豆也好,斑竹也好,都是为了表达相思,书中是说黛玉与宝玉之间相互相思,但述不尽之意于言外,作者、批书人等心中的“相思”,是指遗民对大明故国、故君的相思血泪。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 化用古诗词之三:黛玉与紫鹃的关系 ★

化用:望帝春心托杜鹃

出处:李商隐的《锦瑟》,全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紫鹃的故事源于杜宇失国的典故,这一点是无疑的。这首诗里的“望帝春心托杜鹃”说的也是这个典故,也就是《华阳国志》里记载的:

“杜宇称帝,号曰望帝。……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

子鹃就是杜鹃鸟,也叫子规。而林黛玉的丫鬟就叫“紫鹃”,不能不让人想到“子鹃”。所以吴本里紫鹃一路啼血,一路悲鸣:“姑娘,回去罢。” 这完全是符合“蜀人悲子鹃鸟鸣”的典故。那“望帝”是谁?当然是林黛玉。她是“帝”,她也像望帝杜宇失国一样,成了亡国之君,自己死后化为杜鹃悲鸣,世人也对他无限的同情。

杜宇失国的原因是为了治理水患,主动让贤给开明。大明亡国,也可以说是因为“水患”——北方属水,西北李自成造反,东北满清入关。而南明灭亡完全因为大清国“水患”——清属水嘛。

望帝春心托杜鹃,这里“春”字又出现了。昨天在分析“黛玉自称草木之人”时暗示了杜甫的那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春”字同样引人注目。而在红楼梦里,“春”是有着非常特殊的隐喻的,贾家姐妹,都有个“春”字,多位金钗的判词里,也有“春”字——

三“春”去后诸芳尽,
三“春”事业付东风,
勘破三“春”景不长,
嫁与东风“春”不管,
……

作者很可能借用古诗词中早已让人熟知的意象、符号,将其移植到红楼梦中,这样聪明的读者一看就知道作者的隐喻用意。比如由紫鹃想到子鹃,想到“望帝春心托杜鹃”,进而想到“望帝失国”。那读者自然要反问一句:“红楼梦里谁是望帝?”只要读者能想到这一层,作者的目的就达到了。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 化用古诗词之四:绛珠血泪 ★

化用:沧海月明珠有泪

出处:同样是李商隐的《锦瑟》,全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沧海月明珠有泪,说的是遗珠之憾;蓝田日暖玉生烟,说的是“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同样是虚无缥缈不可捉摸。再加上庄子梦蝴蝶、望帝化杜鹃,这四句诗,写的都是可望不可即的诗景,表达了诗人在爱情、事业、理想、追求的路上苦闷和迷惘。

《红楼梦》化用这首诗,同样表达了大明亡国、一切归于虚妄的痛苦及反思,如今无论怎么留恋、追忆,都已经于事无补——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啊。

具体分析,林黛玉前身是“绛珠草”,绛珠草要“还泪”,绛珠有泪,自然让人想到“珠有泪”,想到“沧海月明珠有泪”。而“绛珠”二字又暗含“血泪”二字(甲戌本批语提示),血泪,又让人想到杜鹃啼血,想到“望帝春心托杜鹃”。

如果“沧海月明珠有泪”的“珠”是指绛珠草,指林黛玉;
那“蓝田日暖玉生烟”的“玉”就是指“通灵宝玉”,指贾宝玉。

玉生烟,可以联想到贾宝玉通过紫鹃向黛玉表达爱的誓言:
“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情”,当然就是“木石前盟”之情,就是黛玉宝玉的姻缘,但他们的姻缘,就如同诗中提到的四种可望不可即的影像,红楼梦里说是“一个是镜中花,一个是水中月”,终究没能在一起,成了世人莫大的遗恨。

而“水中月”,同样让人想到“沧海月明”。《红楼梦》里的“水”,主要是指“水国”满清。那“沧海”也是指水国。沧海月明珠有泪,茫茫水国,明月(大明)已经成了“水中月”,再珍贵的“珠”也被沉没在水中,默默流泪。在书中“珠”有“朱”的谐音隐喻。

总之,李商隐这首《锦瑟》,有好几个与红楼梦相关的关键意象、符号、隐喻,值得好好琢磨。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 宝玉篇 ---

▍问题39: 神瑛侍者和通灵宝玉是什么关系?

【沧海客】关于贾宝玉的前世今生,不得不提女娲补天剩余石、神瑛侍者和通灵宝玉。那这三者与贾宝玉有什么关系? 这个关系刘心武先生解读得最为清晰。

在书中正文之前的楔子里,讲到了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有块女娲补天剩余石,又说到了在西方灵河岸边赤霞宫里有个神瑛侍者,他们俩都动了凡心,想要下界去人间历幻一番。所不同的是,补天剩余石,虽然“灵性已通”,能开口说话,但不能“自来自去、可大可小”。只是梦稿本的夹批写了句“自来自去可大可小”,结果在通行本里就当做正文写了进去(这种事在《红楼梦》通行本里发生多次,比如“趁着这,奈何天……”,这“趁着这”也是批语,被当做了正文)。补天石是通过茫茫大士(癞头僧)大施幻术,将一块高十二丈、周长二十四丈的巨石变成只有扇坠大小,然而携入红尘。 只有当补天石变成通灵宝玉之后,才能“自来自去、可大可小”,同时还具有三大功能: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正因为通灵宝玉能“知祸福”,在吴本后28回里,它看到贾府之败,就离开贾宝玉,去到金陵另寻主人,自己飞走找到了甄宝玉。没想到甄家比贾家更惨,甄宝玉也流落为僧,将通灵宝玉送回贾府。这就是十八回元春点戏,其中第三曲《仙缘》,列藏本、庚辰本批语说“《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刘心武推测,是贾宝玉第一次做和尚,甄宝玉将他送了回来——他认为“甄宝玉送玉”,送的是贾宝玉。 吴本写的送玉,就是送回“逃走”的通灵宝玉,显然更合理。因为通灵宝玉能“知祸福”,能“自来自去能大能小”。

大家对神瑛侍者和通灵宝玉的关系感到一头雾水,我也一度认为是补天剩余石通了灵性而成神仙了,变成了神瑛侍者,就像绛珠草修成女体,成了绛珠仙子一样。其实补天剩余石和神瑛侍者没有什么关系,一个是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一个是在西方灵河岸边赤霞宫,两者相差多远?不知道。《西游记》里那块蹦出孙悟空的仙石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那这块石头是不是也在东方?很有可能。

神瑛侍者在西方,警幻仙姑也在西方,太虚幻境当然也在西方。前面我们在解读太虚幻境的时候就说了,那里是所有“红楼梦中人”的最后归宿地,凡是入情榜的,都将回到太虚幻境。按照中国人的宗教观,人死了,去西天,太虚幻境当然是在西方。

那神瑛侍者又怎么和通灵宝玉扯到一起了呢?原来先是补天剩余石央求一僧一道携带他去红尘,一僧将它幻化成雀卵大的通灵宝玉。 结果在甄士隐的梦中,一道就问一僧:“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 意思是你带了通灵宝玉去哪里? 一僧说:正好有一对風流冤家也要投胎转世,趁这个机会,将这个“蠢物”夹带于中。

这对風流冤家,就是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刚好他们在警幻仙子那里挂了号,正排队要投胎去人间,一僧就让神瑛侍者顺便“夹带”通灵宝玉,将其也带到人间,于是就有了“贾宝玉衔玉而生”。

这样看起来,贾宝玉的前身是神瑛侍者,而通灵宝玉,在仙界它起初是补天剩余石,在仙界已经幻化成通灵宝玉,借贾宝玉之口来到人间,它还是通灵宝玉。等它历幻结束之后,再次回到青埂峰下,“还原本质”,再次变成那块大圆石,只不过上面多了一篇故事而已,这个故事就是《石头记》。

这样看起来,神瑛侍者是贾宝玉,通灵宝玉和贾宝玉没有直接对等关系。那为什么宝玉和黛玉的姻缘叫“木石前盟”? 黛玉是绛珠草转世,草木草木,说黛玉是木,说得通,何况判词说她是“柳絮才”;那神瑛侍者是“石”吗?其实“瑛”的本意,就是“像美玉一样的石头”,“瑛”似玉似石。贾宝玉的小名是“宝玉”,那他的大名呢?应该跟玉字辈的贾珍、贾珠、贾琏、贾环一样,也是一个单名。会不会就叫“贾瑛”呢?(有人认为叫贾玺) 这个问题恐怕永远没有答案。也许作者压根没想过要给贾宝玉取个单名,觉得宝玉二字虽然庸俗,但却最好,因为“有宝有玉”,宝为宝钗,玉为黛玉,两人都来争宝玉,但各得一半,谁也不能独有。

神瑛侍者只是顺便夹带通灵宝玉一同投胎人间,通灵宝玉虽然通了灵性,也有三大功能,但它本身不能幻化成人,也不能投胎转世,到了人间它依然是个雀卵大小的五彩晶莹的玉。

可在书中,经常有意无意地将通灵宝玉等同于贾宝玉,通灵宝玉被称作“蠢物”,贾宝玉也常被称作“蠢物”,而且宝玉还离不了通灵宝玉,通灵宝玉一旦不见,贾宝玉就出事(前八十回里是这样)。所以读者乃指书中的人,都将贾宝玉当做是通灵宝玉的化身。其实不是。通灵宝玉和贾宝玉是两个独立的个体,通灵宝玉也不是非得要跟贾宝玉在一起,它会“知祸福”,看到贾府大厦将倾,它也会自行“逃走”。它走后,贾宝玉身体也不会有什么异样,事实上贾宝玉动不动就拿这劳什子撒气,还将它砸在地上,贾宝玉也一点事也没有。在吴本里通灵宝玉还是离开了贾宝玉,后在雪地里被还魂回来的王熙凤遇到,告知凤姐魂魄贾府里的变故。最后贾宝玉投身大海被带往了太虚幻境销号,自然又成了神瑛侍者。而通灵宝玉还在人家流浪,最后躲在草丛中被一僧一道发现,带回了青埂峰,还了本相,再次变成大圆石。

再说“宝钗、黛玉争宝玉”,她们俩都稀罕宝玉,所不同的是,薛宝钗更稀罕的宝玉其实是“通灵宝玉”,而林黛玉稀罕的,则是贾宝玉这个人——因为贾宝玉是神瑛侍者的化身,林黛玉是转世向他“还泪”的,跟通灵宝玉没啥关系,虽然她也听说了通灵宝玉这稀罕物,但总体来说对通灵宝玉兴趣不大。她只在乎贾宝玉,贾宝玉有点风吹草动,她都胆战心惊。

而薛宝钗最感兴趣的就是贾宝玉身上的通灵宝玉,终于借机会拿来好好观赏了一番。薛家早就听说了通灵宝玉的事,从一开始就处心积虑地策划“金玉良缘”,所以将所谓的金锁上錾了两句和通灵宝玉对应的字,故借莺儿之口说“恰好是一对”。薛宝钗真正想得到的,是通灵宝玉,而未必是贾宝玉这个人。所以在吴本里,贾宝玉悬崖撒手离家出走,薛宝钗虽然伤心,但更多地是气愤,要换作黛玉早就哭死了。吴本里还说薛宝钗后来主动勾搭改嫁了贾雨村,早把贾宝玉忘到脑后了。有人认为吴本这么写实在太可恶,我倒认为是合情合理的,薛宝钗在乎的是“金玉良缘”,此“玉”乃是“通灵宝玉”,也就是隐喻的“传国玉玺”。至于贾宝玉这个人,“潦倒不通世务、顽劣怕读文章”的纨绔公子,薛宝钗压根不是真心喜欢他,她更喜欢醉心仕途经济、一心一意向上爬的贾雨村。只是因为贾宝玉身上有通灵宝玉,薛家才想法设法成就“金玉良缘”。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 袭人篇 ------

▍问题41: 袭人影射是谁?
---------------------------------

【沧海客】和楼主一样有影射八卦癖的朋友肯定要问,袭人到底是影射谁?这个历来没人解读,我虽不才,也斗胆一解,我认为袭人影射的是满清开国重臣、著名的文人“汉奸”范文程。(可能有人觉得将范文程 冠以 汉奸之名不太妥当,毕竟努尔哈赤攻占沈阳后,他就成了后金的子民了,他为后金主子效命也是理所当然的)

〖证据1〗:姓氏。

袭人姓花,根据黛玉葬花的解读,以及占花名那回,这些薄命女子都有个“花名”,甚至个个都是“花神”转世。所以“花”代表这些女子,而女子又代表是汉人,没有变节的汉人(变节了就是结了婚的妇人,是死鱼目珠子了)。黛玉葬花,葬的是被屠杀的汉家子民!

所以“花”,隐喻的是汉家子民,是华夏汉人。“花”就是“华”,是华夏。

那花袭人姓花,表明她至少原本就是个汉人,是华夏的人。至于她以后为谁服务且不论,至少她的姓氏根基是汉人。

范文程,不消说,世代都是汉人。他的先祖是大名鼎鼎的北宋名臣、大文豪范仲淹!他写的《岳阳楼记》千古流传,范氏家族从他之后诗书传家、人才辈出,到范文程这一代,依然如此。范家是汉人家族中最有代表性的姓氏家族,中国姓氏宗族组织的诞生,也是从范仲淹设立范氏义庄时开始的。范家是对中国有着深远影响的大家族之一。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证据2〗:改名。

袭人的原名叫珍珠。书中名字里带“珠”字的都很不妙,吴本在这里就有条批语:

吴本注:虚陪一个好名,隐寓深矣。凡珠名皆不祥,如贾珠夭亡,瑞珠、宝珠运薄。珠字先去,方合作者原意。

(顺道一句:吴本也是有前八十回的,不但有通行本里所没有的异文,更有其他抄本所没有的不同批语)

为什么名字带“珠”的都这么惨?吴本说“珠字先去,方合 作者原意”。“珠”其实是隐喻“朱”,可见朱家已经不妙。

不管怎么样,袭人以前叫珍珠,原本是贾母身边的小丫头,可见她原本是贾家的人。

范文程,世代汉人,远祖是大名鼎鼎的北宋名臣范仲淹!其先世于明初自江西贬往沈阳。他本人在十八岁中了秀才,十九岁为沈阳中卫学生员。二十一岁,后金攻占了抚顺,他和其兄范文采,归顺了清太祖,从此做了满清的奴才,为满清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就是二十一岁之前,范文程还是大明的人。

珍珠,后来改名为袭人。也就是从那时开始,袭人已不再是“珍珠”,不再是“贾府的人”了,薛宝钗一进贾府,她选择了薛宝钗 (紫鹃选择了黛玉),虽然她是宝玉的丫鬟,但其实是宝钗的卧底。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证据3〗:洞察。

袭人和薛宝钗一样,有着非常敏锐的洞察力和感知力。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的就是她和薛宝钗这一类人。 袭人名字的由来,贾宝玉的解释是根据前人的诗“花气袭人知昼暖”。意思是她很贤惠,是个温柔体贴、知冷知热的好丫鬟。 其实这句诗是来自陆游的《村居书喜》,原句其实是“花气袭人知骤暖”。

村居书喜
—— 作者:陆游

红桥梅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坊场酒贱贫犹醉,原野泥深老亦耕。
最喜先期官赋足,经年无吏叩柴荆。
***********************************
“知骤暖”变成了“知昼暖”,这显然不是笔误。知昼暖表明袭人是个知冷知热的好丫鬟,是一门心思为主子着想的好奴才。如果维持原诗的“知骤暖”,那就意思变了,变成了能敏锐地感知周围空气温度的变化。其实花袭人这名字,同样有“知骤暖”的暗示在,说明袭人是个非常善于观察和把握局势的人,在宝钗和黛玉之间,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宝钗。她表面上是王夫人的卧底,其实她真正的主子是薛宝钗。

所以袭人,不但是个温柔和顺、知冷知热的好丫鬟,也是个善于观察形势、世事洞明的好奴才。

范文程,他们范家,从范仲淹起,历朝历代都出忠臣孝子,诗书传家,然后“货与帝王家”,一心一意做忠臣良相。只是到了范文程这一代,主动做了异族的奴才,一门心思将自己的全部才智心血贡献给了后金满清。虽然有后金攻占了抚顺沈阳的大环境在,但范氏兄弟是主动归顺努尔哈赤的,是积极主动地为异族效命的。这也是与他敏锐地看清了当时的局势有关,后来他成为皇太极最重要的汉人军师,靠着他的才学和对大明知根知底的洞察力,为满清积极提供讨伐明朝的策略、策反明朝官员、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国家制度的建设等等,立下了无数功劳。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证据4〗:龙衣人。

根据拆字法,袭人即为龙衣人。前面说了,龙衣人,是指蛇衣人,即死人穿的左祍衣,又引申为戎羌夷狄(汉人是右衽衣)。 这寓意着袭人是左祍衣,已经是戎羌夷狄的人了。

袭人和死人有关,说起来让人有点瘆的慌。其实书中有个这暗示。还记得薛蟠要找珍珠做药方的事吗?那珍珠要得怪,非得是死人头上戴过的珍珠。
----------------
宝玉又道:“太太想,这不过是将就呢。正经按那方子,这珍珠宝石定要在古坟里的,有那古时富贵人家装裹的头面,拿了来才好。如今那里为这个去刨坟掘墓,所以只是活人带过的,也可以使得。”
王夫人道:“阿弥陀佛,不当家花花的!就是坟里有这个,人家死了几百年,这会子翻尸盗骨的,作了药也不灵!”
--------------------

袭人本名叫珍珠,龙衣人,即是蛇衣人,都跟“死人”有关,都跟薛家有关,其实是暗示她是戎羌的人而已。大家也不用觉得瘆的慌。 不信你看,护官符上关于薛家那句话,也出现了“珍珠”: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当然这里的“珍珠”是指“朱”家,珍珠如土,有朱家归土的喻指。“金如铁”那就不消说了,直指大金国 —— 当年女金定国号为金,其“金”的取意就是“铁”的意思,就是希望大金国金戈铁马,击败契丹、宋朝。努尔哈赤认为其部落就是女金的后人,也定国号为金,史称后金。《红楼梦》中护官符这句话,是形容薛家很有钱,珍珠堆成土山,黄金多得跟铁一样不值钱,其实暗示的“金”就是 金国、后金。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更多证据 明天再续。

先插播一个广告:

本人同名公众号,请各位新老朋友捧个场。

【公众号】 兰国沧海客

好书 | 美文 | 探秘 | 猎奇

古今中外,人文历史,传奇秘闻,野史轶事,算是应有尽有。涨姿势、长学问必备,饭后谈资、给孩子讲故事的好素材。 当然也少不了红楼揭秘。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袭人影射范文程【证据五】:祿蠹

红楼梦里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贾宝玉经常对当时的社会国家大事,大放厥词,有点像我们今天的网络愤青,而且他的听众就是身边的姑娘丫鬟,特别是袭人听得最多。这种国家大事,你跟女人说个什么劲啊?再说那些丫鬟们听得懂吗?你还戏弄芳官,改名为耶鲁雄奴,别说旧社会的丫鬟,就是现在的女大学生也没多少人知道雄奴谐音匈奴,而且压根不care。因为女人们本来对这些不感兴趣啊!

但红楼梦里很奇特,这些丫鬟姑娘们,对这些社会时事、历史典故,张口就来,还能和贾宝玉辩论。这完全超脱了当时 风月儿女小说的范畴。

其实这不奇怪,红楼梦是部奇书,奇就奇在它的隐喻讽刺、诉不尽之意于言外。里面的人物事件都有喻指,里面的丫鬟姑娘,并非闺中儿女,而是影射历史上的确有其人,是历史里的男人,他们个个满腹经纶,才华了得,但都有这样那样的矛盾,作者不过借贾宝玉之口对其讽刺点评。

比如我们看看袭人与宝玉关于各种妙论的对话。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应该将 证据五 改为“国贼禄鬼”。 (继续)

袭人:……背前背后乱说那些混话,凡读书上进的人,你就起个名字叫作‘禄蠹’;又说只除‘明明德’外无书,都是前人自己不能解圣人之书,便另出己意,混编纂出来的。这些话,你怎么怨得老爷不气?不时时打你。叫别人怎么想你?” (第19回)

袭人说,读书上进,是值得表扬的,因为她自己就是这么做的啊,并且以此为傲,众人也因此赞誉她,她也得了个“大贤人”美称。

而贾宝玉偏偏说,这种人是国贼禄鬼,说这种人最可恶。他们为什么啊?因为这种人熟读四书五经,只是为了功名利禄,为了个人升官发财,哪管江山社稷危乱,哪管身后洪水滔天。甚至为了升官发财,还不惜卖主求荣,通敌卖国,这种人难道不是 国贼禄鬼??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继续 证据五)贾宝玉为什么说除“明明德”外无书? 宝玉的意思其实是,你如果不读“明明德”,不领会它的内涵,不按照它的精髓去做,那你书看得再多也没用,你官做的再大,也只是祿蠹! “明明德”的精髓是什么?不是教你升官发财,一心钻营上进,而是教你治国安邦,是教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之道!这也是我们读书的目的——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你都忘了读书的根本目的,以为只是为了科举做官,那当然书是白读了。如果你学的满腹经纶,却是卖主求荣,为敌国卖命,那不但是读书无用,而且是有害了,那就是卖国贼!用现在的话说,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贾宝玉说这种话,是给薛宝钗听的,说给袭人听的,你薛宝钗不是贤良淑德之人吗,你袭人不是大贤人吗,宝玉讽刺她是“至贤至圣”,其实她们在宝玉心里,都是国贼禄鬼! 因为心不正啊,你的世界观错了,方法论越高明,就越有害!“明明德”的大学之道,就是教人正确的世界观,我们读书就是为了江山社稷,就是为了为万世开太平——套用星爷电影里的话,为了维护宇宙和平! 而袭人,所表现出来的“贤”,只是为了个人上进,为了私利,为了做姨太太,所以她才会做内奸,才不管因此会给贾府带来多少麻烦风波。她对贾府没有感情,对宝玉,也绝不是至死追随。不能做贾宝玉的姨太太,能退而求其次做蒋玉涵的太太也不错。这种事晴雯就绝对做不出来!晴雯宁可死也不会离开贾府,袭人却故意拿离开贾府试探宝玉。晴雯带病勇补孔雀裘,袭人眼里只有那块通灵宝玉。

这种事紫娟也做不出来,林黛玉一死,紫娟肯定也会啼血身亡,誓死追随。但袭人绝不会为了贾宝玉去死,因为她们读的都是仕途经济之书,虽然很“贤”,很“能”,但无德无义,是追求个人利益的小人!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贾宝玉借古讽今,骂那些读书人是祿蠹,是国贼禄鬼!其实就是骂薛宝钗、骂花袭人! 也许你觉得好笑,她们都是闺房女子,何德何能能做国贼禄鬼?

她们当然不能,但她们影射的对象能。薛宝钗影射是皇太极,当然是大明的国贼!袭人影射的范文程,绝对是大明朝的国贼禄鬼!

身为大明子民,身为范仲淹的子孙,身为饱读圣贤书的儒生,你范文程对得起祖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教诲吗?你饱读诗书,偏偏忘了明明德的大学之道,你的书不是都白读了吗?你为敌国后金满清,殚精竭虑,对父母之邦大明朝是机关算尽,为了什么?_?还不是为了自己扬名立万、建功立业、荣华富贵!可是你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大明的斑斑血泪和累累白骨之上的!在你的主子后金满清眼里,你当然是大贤人,至贤至圣的大好人,但在明朝遗民眼里,你就是国贼,你就是只为自己做王侯将相的禄鬼!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有人问 袭人和贾宝玉曾经有一腿,袭人到底有没有做成宝玉的姨太太?这些事又分别影射了什么? 在此尝试解答。

通灵宝玉和贾宝玉,一物一人,都是喻指传国玉玺,国家政权。 袭人和宝玉曾经有一腿,是指历史上范文程接触过传国玉玺,是从蒙古林丹汗那里得到的,并在他的张罗下,皇太极拿着这个假玉玺(假宝玉)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清。

袭人做姨太太,是影射范文程做满清的宰相!袭人有没有做成宝玉的姨太太,没有,她后来嫁给蒋玉涵了。 那范文程有没有做成大清宰相?也没有,虽然皇太极活着的时候,位极人臣,相当于是宰相,但至少没有明文公布。皇太极一死,他不愿追随多尔衮,而皇太极儿子福临已经形同傀儡,他不愿夹在中间,之后称病退休。这时候他的地位更是不高了,只是个子爵。 他一生为了满清谋取江山政权,也就是传国玉玺(通灵宝玉),所以袭人对通灵宝玉最紧张,每天睡觉前要把通灵宝玉包好,藏到枕头下。她对通灵宝玉的紧张程度,都超过了贾宝玉本身。 范文程的主子皇太极最后得到了玉玺,那他自然功成身退了,玉玺也不用天天念想了,都装在玉函里了。所以 袭人表面上是王夫人的卧底,其实是薛宝钗的奴才。她一门心思凑合宝玉和宝钗好,她好做一个姨太太,要是宝玉和黛玉好了,那姨太太就轮不到她了,紫娟、晴雯肯定排在她前面。 最后但也如她愿了,金玉良缘终于凑成了,可是贾宝玉并不开心,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袭人的觉得自己的历史使命完成了,心安理得的嫁给了蒋玉涵。

这就好比范文程,他处心积虑要让自己主子皇太极得到传国玉玺,主子做了皇帝,那他就是王侯宰相,实现了人生最大抱负。然而满清得了江山,却从此没他什么事了。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证据六】:判词

回头我们再看花袭人的判词,就好理解了。判词是: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袭人是温柔和顺,但偏偏加上“枉自”,意思是白瞎了 这温柔和顺的好性子,为什么?因为这么好的性子,却是为敌国效力,做了汉奸!

袭人的品质称得上如桂似兰,但这是假的,是“空云”。因为她不是真正的桂花兰花,她是卧底是内奸,品德是有问题的,而兰花是花中君子,无人自芳。她只是花气袭人知骤暖,能敏锐感知局势,会审时度势罢了。而她影射的对象范文程 倒也是温柔和顺,倒也是对主子像兰花一般忠贞,然而他的主子是蛮夷敌国,是大明的死对头。他的温柔和顺真是白瞎了,你一个汉奸,也不配比作桂花兰花。满清得到你是有福,大明朝无缘得到你,则是大不幸!!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袭人温柔和顺,似桂如兰,伏侍宝玉细心周到,恪尽职任,“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她一心为宝玉前途忧虑,“每每规谏,宝玉不听,心中着实忧郁”(第3回)

很多人因此认为,袭人是个好丫鬟,甚至是个好老婆!娶妻就得娶这样的。 可是读者没看出来,袭人的规劝,是让宝玉做什么样的人?是让宝玉做贾雨村、薛宝钗这一路人,就是醉心仕途经济,追求功名富贵,并最终是让宝玉和宝钗在一起。袭人劝谏的是这个,她和宝钗一样,觉得宝玉和姑娘丫鬟们在一起,是不务正业,并因此向王夫人告密,其用意是要让宝玉搬出大观园,远离黛玉晴雯等人。全贾府的人都认为贾宝玉身边没了谁都可以,唯独不能没了袭人。事实上,没了袭人,贾宝玉照样自在,没了晴雯,宝玉却哭的最伤心。宝玉在梦里说“”什么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姻缘,这话虽是梦话,却显然说给就在身边的薛宝钗和袭人听的,在平时不敢说,终于在梦里发泄出来。别以为跟你袭人有过一腿,别以为喜欢你薛宝钗容貌丰美、肌肤丰腴,就代表我贾宝玉就喜欢你们,要和你们在一起。殊不知贾宝玉爱的只是你们的身体,男人是可以将性和爱截然分开的!因为你们根本不懂我宝玉的心!只有林妹妹才是最懂我的人!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袭人的花签是什么寓意? ★★★

------------------------

【沧海客】:在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贾宝玉和众姐妹玩了一个全书中最重要的游戏“抽花签博饮”。这抽到的花签,上面的花名和诗词,是人物性格命运的重要暗示,所以历来红学家对其解读非常多,本来是要放到后面单独拿一章来解,这里在说到袭人时,就单独把袭人的花签拎出来一解。我们先看原文:

袭人便伸手取了一支出来,却是一枝桃花,题着“武陵别景”四字,那一面旧诗写着道是:
桃红又是一年春。
注云:“杏花陪一盏,坐中同庚者陪一盏,同辰者陪一盏,同姓者陪一盏。”众人笑道:“这一回热闹有趣。”大家算来,香菱、晴雯、宝钗三人皆与他同庚,黛玉与他同辰,只无同姓者。芳官忙道:“我也姓花,我也陪他一钟。”

【解读】袭人占到的花名是桃花。也许你说桃花是好花啊,桃花源里的桃花,多美啊。可作者明显是对这个桃花是鄙视的。这里的桃花,的确是和武陵源桃花有关,只可惜,如今的武陵源已经是“武陵别景”,如今的桃花,已经新一年的桃花,这“别景”,这新一春的“桃花”,显然已经换了天地、换了时辰、换了主人。暗示已经改朝换代,那袭人这朵“桃花”,到底是属于谁了呢?

其实“桃红又是一年春”,是源自出宋代谢枋得《庆全庵桃花》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从这首诗再来看袭人的“花语”,不禁让读者对袭人嗤然一笑,原来袭人这朵“桃花”已经寻得了“桃源胜地”来躲避“秦祸”——乱世灾祸,也就是书中的“末世”,并且迎来了新的春天,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春。所以她这朵桃花,是“轻薄桃花逐水流”的桃花,她跟随流水,躲进了武陵桃源。而林黛玉是厌恶流水的,害怕落花随水流去,陷入臭沟渠,所以才收集起来用锦袋包好埋葬。这流水是喻指什么啊?前面说得很清楚,就是“今宵水国吟”的“水国”,也就是北方属水的大清国! 袭人是跟随了大清国,躲进了桃源,躲避了明末乱世之祸。

那这桃源是哪里?

吴本(癸酉本)后28回给了我们答案:袭人后来嫁给了蒋玉涵,迎来了爱情的第二春,并住进了蒋玉涵的紫檀堡,随同一起的,还有薛宝钗一家,以及贾宝玉。当时天下大乱,贾府三番五次被戎羌、流寇轮流攻打,最后家亡人散,变成了陋室空堂。唯独紫檀堡太平无事,如同乱世的桃源胜地。

如果说贾府、大观园影射的是明朝北京城和皇宫内苑,那紫檀堡影射哪里?紫檀堡应该是隐喻后金满清的都城,沈阳(盛京)皇城,也就是今天的沈阳故宫,那里是满清发家和攻打大明的大本营。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评论 天白三位:关于胡适先生对《红楼梦》的评价不太高的事,我们草根红学界都是知道的。但本贴重点不去争论作者是谁的问题,否则就是和主流红学正面冲突了。现在官方都认定曹雪芹,还在举办曹雪芹的各种活动,北京地铁开到黄叶村都有免费图书赠送,xi大在国内外都说曹雪芹,如果过分纠缠作者问题,谁也难说服谁。相反红学研究继续在混沌中裹足不前。所以干脆抛开作者,从文本出发,结合批语,从文字中体会作者的笔意,这样曹学就不攻自破。
楼主:兰国沧海客  时间:2021-03-18 11:02:34
贾宝玉说的古怪药方到底暗藏什么机密?
------------------------

一直以来,贾宝玉提到的古怪药方引发很多红学家的好奇探秘,沧海客不才,也来凑个热闹。

在第28回,大家在王夫人那里讨论起林黛玉吃药的问题来,此前林黛玉一直吃“人参养荣丸”,王夫人说王大夫开了一味药,叫什么名字忘记了,大家猜测一番,最后是薛宝钗说出了真名,乃“天王补心丹”。反正不管是人参养荣丸、还是天王补心丹,都是补心的,因为林黛玉先天不足、有心病,跟美女西施一样,经常捧心蹙眉,而且病情比西施还重,是“病如西施胜三分”。不过贾宝玉却说:这些药都不管用。为啥不管用?看这些名字就知道,什么金刚丸、菩萨散、天王补心丹,这金刚、菩萨、天王,都是西天佛教之神,等到菩萨、天王来救命,可见林黛玉没什么指望了。所以贾宝玉觉得这些药都是那些庸医开的宽慰之药、聊胜于无而已,真正有用的是他说的药方,而且“包管一料不完就好了”。那到底是什么药呢?请看原文:

宝玉笑道:“这些都不中用的。太太给我三百六十两银子,我替妹妹配一料丸药,包管一料不完就好了。”
王夫人道:“放屁!什么药就这么贵?”
宝玉笑道:“当真的呢,我这个方子比别的不同。那个药名儿也古怪,一时也说不清。只讲那头胎紫河車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诸如此类的药都不算为奇,只在群药里算。那为君的药,说起来唬人一跳。”
------
这个药的方子集中在这一段文字:
头胎紫河車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

请注意,这只是“臣药”,也就是辅药,而主药也就是“君药”,贾宝玉当然一口气也说不完,只是说那君药,“说起来唬人一跳”。到底怎么“唬人”,我们待会再讲。

或许你又要问,你说的“臣药”怎么不断句啊?连个标点符号都没有。这不怪我,中国的古书都没有标点符号的,红楼梦原本的钞本、刊印本也基本是没有断句标点的。正因为如此,才造成了红楼梦研究史上的又一大悬案:这药方到底该怎么断句?

红楼梦里的“悬案”很多,本来也不在乎多这一个,但要研究这个药方,那非得要断句断好才行,只可惜各大红学家校勘的版本,在这里的断句,基本都是错的。

作为建国后集红学研究大成者周汝昌老先生,他是这么断句的,他首先认为“三百六十两不足”,那个“不”字其实是“六”的抄误,于是断句为:

①“头胎紫河車,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六足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
这个断句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尤其认为“不”是“六”的抄误,还有对“六足龟”的考证,似乎令人十分信服。因为在《大明会典》里有“暹罗国献六足龟”的明确记载(暹xian罗,即今天的泰国)。

也有一种最常见的断句,各大印刷版本基本采用这个:
②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

这里依然沿用的是“不足”二字,意思是,单独紫河车、带叶参,就三百六十两(银子)不足(用)。 这个版本断句,也得到了很多人认可。当然还有的红学家提出,将“千年松根茯苓胆”也分开成两种药,即“千年松根”和“茯苓胆”。这些说法就不讨论了,我们只看最有代表性的两种。

这两种断句,到底谁最正确呢?要我说,虽各有道理,但都不对。

第一种①断句,周老先生敏锐地感知到:“不”字是抄书人抄错了,那里肯定不是个“不”字。但他认为是“六”字,笔者就不敢苟同。

第二种②断句,保留“不足”的谬误,而将“龟大何首乌”合为一味药,认为“龟大”是形容何首乌的。意思是像乌龟那么大的何首乌,也勉强说得通,因为乌龟虽长寿,但整体大小变化不大,500年的乌龟比50年的乌龟也未必大到哪里去。

那正确的断句应该是什么呢?

小编不才,但也好胡思乱想,敢于信口开河,认为贾宝玉说的药方应该是:

“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三足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

啥?怎么……怎么到你这里,这方子少了这么多字?那个“三百六十两”哪去了?还有“不足”怎么变成了“六足”?你这厮也太能扯了吧。

看官莫急,听小编慢慢道来。

首先我认为,这“三百六十两”是过去钞本里的批注,只是被后来人当作了正文(这种错误在红楼梦的版本里没少犯),批注是提示读者“紫河车、带叶参、何首乌、茯苓胆”这四味药,一共需要花费三百六十两银子。因为前面贾宝玉说到了这个价钱。这还只是“臣药”的价钱,而“君药”实在太唬人了,有钱都没处买,所以贾宝玉说,给我三百六十两银子,他能把这四味药找过来。

其实这个观点也非我独见,也有个别红学家敏锐感知到“三百六十两”是个批注,或者把“三百六十两不足”都当做批注,意思是这些古怪的药,恐怕360两银子还不足够。总之在“三百六十两”问题上,小编和这些红学家是英雄所见略同。

其次,关于“不足”的“不”是抄误,这一点小编和周老先生也是所见略同,而略不同的是,他认为是“六”,我认为是“三”。“不”字容易误抄为“六”,也容易误抄为“三”。到底是“六”还是“三”,对版本学有研究的,不妨拿着各个钞本对照一下,而我只是根据作者的文本笔意而斗胆揣度。

不管你认可与否,想必你也不得不承认,小编将这药方一改,就通顺多了,符合古代药方排比对偶的写法:

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
三足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

药方子里几味药总算理清了,就四味药,也就是:紫河车、带叶参、何首乌、茯苓胆。注意了,是四味药,要花费三百六十两,没有什么乌龟!再说了,也没有拿一整只大乌龟来做药来医心病的先例。

这四味药暗藏什么玄机呢?听小编一一道来。

先顺便说下“三百六十两”,这“三百六十”乃是周天之数,三百六十度便是功德圆满(今天小学生都知道一个圆是360度,其实古人也知道)。林黛玉是先天有“不足之症”,故要以周天之数治林黛玉的“先天不足”。

而这四味药,是代表一年四季、天地四方,细论如下:

紫河车,即人的胎盘,刚开始是“赤红色”,放在外面就会变成紫色,总之紫河车,是寓意赤色,喻指南方,时令指夏季,五行属火。

带叶参,也就是人参了。既然是带叶子的,当然是青色了,人参属木,所以喻指东方,时令指春天。

何首乌,大家都知道,是乌黑色的,黑色属水,在北方,时令指冬季。

茯苓胆,有人说是茯苓蛋,有人说是茯神,这且不论。但茯苓的成品切开后是白色的,这是没有异议。所以茯苓胆是白色,属金,在西方,指秋天。

这样看起来,贾宝玉说的药方,包含了周天之数,暗藏了天地四方、一年四时,只有都满足了这些条件,才是“功德圆满”,还愁林黛玉不药到病除?

或许你说,既然提到了五行,但这里怎么只有四行?中央的“土”哪去了呢?那是不是说原本是“五味药”,不是四味药,是不是三足龟、六足龟什么的也是一味药?

这么想也没什么大错,但作者这里,只是用四味药来代表天地四方、一年四时,何况这四味药都离不开“土”,只有四方平定、四季平安,才有中央之“土”,有了中央之“土”才能有这四味药。

写了这么多,对于这个药方,还是说到表里,那真正隐藏的玄机到底是什么呢?

如果此前没看过笔者相关解读的朋友,下面的揭秘可能有些难以接受,如果此前看过或认可我此前揭秘的朋友,那我解读起这药方来就顺理成章了。

首先我们得明确,这药方是救林黛玉的命的,林妹妹先天不足,有“心病”。我们此前的影射揭秘多次说到:林黛玉是喻指气数已尽的明朝,人物原型是崇祯皇帝。大明到崇祯朱由检手里时,已经是四方危机、虎狼环饲,是一个内忧外患的烂摊子,可以说是“先天不足”。崇祯最大的心病,当然是关外的后金满清,那是大明的心腹大患。

照这样看,表面上是为林黛玉找救命良药,其实为大明朝寻救国之方。这才是红楼梦写这位奇怪药方的主旨。

那贾宝玉说的这四味药,真的能救大明朝吗?到底是什么样的“药”?

下面再听小沧细细道来。

——————————————
沧海客又回来了,不过写红楼文章的时间少,因为在写山海经和十二生肖的小说,各位新老朋友可以去捧个场,在1 7 K,叫做《山海奇情十二英雄传》,网址不知能否贴出,试试看吧:www(点号)17k(点号)com/book/2738705(点号)html

要是能进去点个【收藏】,小沧在此感念不尽。

楼主:兰国沧海客

字数:302037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5-12-11 14:21:00

更新时间:2021-03-18 11:02:34

评论数:66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