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舞文弄墨 >  每天写点自己的心里学分享,交交朋友,求个关注,哈哈~

每天写点自己的心里学分享,交交朋友,求个关注,哈哈~

楼主:树辉心理  时间:2018-12-16 10:59:22
20180909树辉分享~付出与施虐
在亲密关系里当你不断付出的时候,你是在表达什么?你可能会意识到是在表达你爱他,除此以外呢?可能还有潜意识里的一些动力,至少会贮藏着你的一个核心需要,你是想通过付出来让对方爱上你。也就是说我们的付出是在为了让对方爱上自己做准备。

由此看来我们的付出并不像我们自己想象的那么伟大,理解了自己的需要是我们尝试着去理解一段关系、理解一个人的开始。比如我们理解了付出的需要后,就会不由自主的去降低我们对自己的夸大式想象,我们会看到自己并不想以前想象的那样无私,那样伟大,我们就不会无意识的在关系里抬高自己,指责对方。

楼主:树辉心理  时间:2018-12-16 10:59:22
会慢慢的把以前的分享更新出来哦~会有很多,涉及的很多,大家自行挑选,找些自己想看的,哈哈~
楼主:树辉心理  时间:2018-12-16 10:59:22
20180910树辉分享-突破关系中单曲循环模式
(伦理声明:树辉分享中所涉及到的所有个案只谈现象,并且是经来访者书面授权后使用)

每一个来访者都会认为自己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更为关键的是她们认为自己的遭遇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他们会选择和自己的苦难认同。阿云(化名)就是其中的一个。咨询室里见到阿云时便会觉得这是个有故事的人,忧郁的眼神中透过一丝哀怨,满是伤感。仿佛发生的一切她都可以理解,我们的咨询也进入了一个单曲循环的常见模式。

什么叫单曲循环呢?常玩儿音乐的人都知道如果你熟悉了一首旋律,你会百听不厌,于是你可以选择单曲循环,这首歌就这样缓缓的开始、进入高潮,然后结束,只要播放的模式不变,熟悉的节奏就会一直环绕着你。咨询中阿云就是如此,她讲述着和婆婆、小姑、先生发生的种种奇葩的事情,几乎每件事里都渗透着一种无力感,最终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她的婆家人太奇葩、太过分了。

比如婆婆和公公吵架了,她那时怀孕6个月,开车拉着婆婆出去散心,在商场里她不小心崴脚了,婆婆竟然连扶一下都不肯,还埋怨她不该出来,她委屈的掉了一路眼泪,婆婆却和没事儿人一样,我听了也很生气,问道:“这件事你是怎么处理的?”她的回答是她实在忍不住就和先生说了,先生笑着说了句,老太太就这样,于是她就硬硬的咽下了这口气。我好奇的问了句:“就这样算完。”她看着我一声苦笑:“我老公就是这样的人,一提他妈就会嬉皮笑脸的跟我耍赖。”我提示到:“我是指你和先生说了,结果不疼不痒,就这样过去了?”她看着我愣了好半天:“不然呢?和他吵、闹?我试过,没用,他们家人就这么奇葩,就这么过分,我总不能和他离婚吧?”

阿云的这个模式就是,和我在一起的这家人就是如此过分,如此奇葩,我拿他们一点办法都没有,说了最多就是发发牢骚,日子还得过呀!于是每次在关系中都会为自己不疼不痒的做一点努力,她的努力看似是在为自己争取,但不知不觉的是在证明这家人的奇葩和自己的不幸,于是她会不知不觉走入这样一个单曲循环的状态:“无论我怎么努力,他们总会这样对我。”然而事实上阿云每次所谓的努力也不过是不疼不痒的为自己去象征性的做点什么而已,对于阿云这样的来访者而言必须先停止自己单曲循环的模式,才有可能在关系中做新的尝试,而这是她在关系中试着突破和成长自己的开始。
楼主:树辉心理  时间:2018-12-16 10:59:22
20180911树辉分享-纠结与纠缠

不知从何时起,一个网络名词开始热起来,这个词叫“心塞”。不管是在给青少年咨询,还是成年人的咨询中都会不经意听到这个词:“我好心塞啊。”一开始我会把心塞理解为堵得慌,不通畅,渐渐地我发现这样理解远远不够,其实心塞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一种纠结,我们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才能把自己最想展现给别人的那一面展现出去。

当你的内心不断纠结的时候,你会怎么办?努力的想办法让自己不再纠结吗?有这样的想法时你就错了,因为你要知道很多在关系中漫不经心的人是没有能力纠结的。没错,纠结也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因为纠结的人潜意识里会有一种想要改变的动力,至少他在权衡:“我怎样做会把眼前的事情处理的看起来更好。”

而纠缠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是在纠缠,他会觉得所有的人都对不起他,有一种腰里揣副牌,谁来和谁玩的感觉,喜欢纠缠的人仿佛觉得周围所有的人都在攻击自己,他们的手里似乎握有一支红缨枪,只能用攻击别人的方式保护自己,有的时候他们仿佛一个孩子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怎么也不肯放,他们在不断重复着自己熟悉的某种模式,让人看了既想好好心疼一下他,但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去心疼他。

我们如何才能把一个人的纠缠和纠结的能力激活呢?鼓励他参与团体,在团体咨询中,每个人都可以相对完整的活现自己的状态,无论你是关系中的拯救者。还是替罪羊;无论你的潜意识里是在对抗权威,还是不断的顺从权威;无论你想讨好别人,还是想在别人眼里自私的活着,在团体里都会把你内心的冲突和与别人交往的模式一览无余的呈现出来,一个人如果要想学会在乎自己,要先来练习和接受纠结的状态,否则不会在自我和他人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边界,纠结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我们尝试着在用不断成长的方式爱自己。
楼主:树辉心理  时间:2018-12-16 10:59:22
20180912树辉分享-重新理解孩子的狡辩和推脱

青春期的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拒绝别人的指责,而他们拒绝指责的方式往往是遇到问题总在狡辩,推脱,去找一些客观原因,或者去找别人的原因。在一次针对家长的问卷调查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当孩子成长中遇到困惑时你希望他怎么做?”在下面的选项里,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家长选的是:“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孩子为什么会拒绝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最关键的是老师和家长都在找他的原因,并且是指责式的在找他的原因,其实孩子拒绝的不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孩子拒绝的是把别人的指责变成自责,这是孩子潜意识里对自己的保护。我的工作中,尤其是在团体里经常会看到大批的人即使到了三四十岁还会动不动就自责,这种自责有时候来的太快,他们会自恋的把所有问题都揽在自己身上,有时候会让周围的人觉得至于吗?这也太夸张了。

这些经常自责的人往往就是在青春期被父母和老师改造成功的,不会狡辩,不会推卸责任,总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的人,结果他们带着这种模式一直走下去。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在不断的狡辩,推卸责任,请不要简单的认为他不讲理,有可能是他感受到了你的太多过分指责,他不愿意顺着你的指责去自责,这何尝不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呢?所以孩子的狡辩和推脱往往是被家长的指责催化出来的。
楼主:树辉心理  时间:2018-12-16 10:59:22
20180913树辉分享-内疚投射(节选自《树辉心理咨询师培训》内部资料)

投射理论是心理动力学里一个基础理论,我们每个人在关系里都会玩儿着潜意识里的投射和认同的游戏。今天要分享的这种投射我把它称作内疚投射。在亲密关系里我们一旦感到内疚了我们会怎么处理呢?还是以一个案例来呈现。这是一个停滞了一段时间的咨询,在前两天刚刚恢复,咨询中,来访者高速我她和先生暂时分开了,来访者和刚刚升入高中的儿子一起租了一套房子搬了出来。她要咨询的问是现在这种状况下自己一个人如何照顾好孩子。设定好咨询目标后,我们开始工作。

咨询中,来访者讲了从她做决定到如何跟先生、孩子沟通,再到如何实施的整个过程,讲述中我发现来访者很内疚,她会认为孩子跟她一起在家里搬出来之后似乎就感受不到一个完整的家了,于是来访者想要更好的照顾孩子,这份照顾的动机中就暗含了对自己的内疚的投射。即:“你为了妈妈,搬了出来,和妈妈一起住,是妈妈没有处理好和爸爸的关系,导致你不能和爸爸妈妈一起享受一家人在一起的快乐,妈妈很内疚,于是要用对你更好的方式来补偿你。”

如果咨询师没有察觉到这一点,顺着来访者的咨询目标,去跟她讲一些理论,比如作为青春期男孩的妈妈如何一个人带好孩子等,这个咨询就跑偏了,咨询师就会成为帮助这位妈妈投射内疚的工具,于是一份不够健康的亲子关系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产生,那咨询师应该如何帮助来访者处理内疚投射呢?这就变成了咨询的一个目标,我当时做了一个简单的处理,给来访者做了几句解释,他就明白了。

我说:“听起来你好像想比以前更加用心的照顾你的孩子,可是你儿子已经十五岁了,他完全可以自己照顾自己,跟你出来住是你儿子自己的选择,你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否则你会越来越觉得对不起孩子,然后会更加拼命对孩子好,我不想成为你的帮凶。”这样的解释有两个目的,一是提醒来访者和孩子划清界限,让她清楚对孩子更好一些究竟是孩子的需要,还是她投射自己内疚的需要;二是告诉她不要因为内疚影响亲子关系。内疚投射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可以体验一下,生活中当自己内疚了,是如何投射出去的。

(伦理声明:分享案例已经来访者同意,在树辉分享中使用)
楼主:树辉心理  时间:2018-12-16 10:59:22
20180914树辉分享-听话与顺从(亲子关系篇)

当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时,我听到的往往是比听话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顺从。而且要高高兴兴的、不打折扣的顺从。这里面隐含了家长潜意识里对孩子的绝对控制。经常有来访者跟我讲小时候自己的爸爸就灌输给他一个概念:“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在咨询中每听一遍这样的讲述都会让我不寒而栗。

从进入九月份以来,接到的青少年入学困难的个案咨询骤增,年龄集中在十三到十五岁,这些孩子们本该无忧无虑的在学校享受青春期的快乐,可是他们却选择离开学校,即使家里暴风骤雨,像战争中的伊拉克一样啤酒瓶子满天飞,他们也不愿意离开。了解这些孩子的成长背景时发现,他们都曾有过一段相似的经历,小时候太听话,几乎从来没有跟父母反抗过,面对父母的指责和管教连说“不”的能力都没有。

和父母的感受不同,作为一个咨询师,如果在咨询中发现孩子太听话了,我会感到害怕,害怕这个孩子失去生气的能力,害怕他过分压抑自己的攻击性。有的心理专家把这种愤怒与攻击性叫做一个人的黑色生命力,我很同意这个命名,为什么孩子们的这些力量是黑色的?并非他们不好,是因为他们的这些力量从未被看到,这些力量只有被看到后才能被转化。为人父母,当你在为孩子不听话而感到苦恼的时候,你要觉察一下,你究竟是想要一个听话的孩子,还是想要一个顺从你的孩子,孩子的听话与否不是你管出来的,是在健康的家庭关系里发展出来的,而且孩子有权决定是否听话,需要怎样听你的话。
楼主:树辉心理  时间:2018-12-16 10:59:22
20180915树辉分享-远离那些没有希望的期望(成长篇)

我的一个来访者在咨询中清晰的描述了他犯赌瘾时的感受?明明已经输的倾家荡产,却不听邪,于是东拼西凑借够了钱,再来最后一把,他心目中的最后一把,永远是下一把。在他贪婪而热切的目光里,我们看到的是他为自己幻想出来的期望,很可惜他把自己的期望投注错了地方。

一位女性在咨询中跟我讲述了她十几年的婚姻经历,她一直期待着用自己的真情打动不断酗酒、打骂她和孩子的丈夫,她告诉我丈夫不喝酒时彬彬有礼,知道心疼她和孩子,可是一旦喝了酒,就会判若两人,丈夫一周至少要有两天出去喝酒,她期待着先生有一天能在她的感化下成功戒酒,可是这一期待。就期待了十多年。面对这十几年的付出咨询室里她痛哭流涕,最终明白,她不该把拯救渣男的期待当成自己的使命。

拥有不合理期望的人都有一种错觉,他们太相信自己的意志力了。在我带领的吸毒人员团体里,十个小组成员中有九人告诉我他们一开始尝试毒品就是因为对那些瘾君子充满了鄙夷,瞧不起他们为什么管不住自己,难道人的意志力战胜不了毒瘾吗?他们对自己的意志力充满了不切实际的自信,结果这些在畸形的亲子关系中发展出来的意志力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了幻想,敢于去做不现实的尝试,后果就是他们也成为了瘾君子。

写这篇分享的目的在于提醒那些还在幻想中的家长,不要乱给孩子设置期望,先来检验一下你对孩子的期望究竟有没有活力,是否符合生命发展的普遍规律,那些经我们的经验证实了的规律是不能用我们的幻想和期望挑战的,有期望是好事儿,我们要在期望中看到希望才能尝试着去践行。
楼主:树辉心理  时间:2018-12-16 10:59:22
如果觉得有价值,点个关注,以后慢慢看哦~嘿嘿
楼主:树辉心理  时间:2018-12-16 10:59:22
【两个自我】 20170829树辉分享~两个自我

一次青少年个案咨询,孩子在表上填到“1、生活停滞不前,做事缺乏动力;2、在爸妈面前不知该如何做,让他们满意自己就不能满意;3、自己越来越迷茫,没有生活目标,不知道如何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是一个成长性咨询,孩子学习成绩很好,是很多父母都为之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咨询是她主动要约的,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一些被压抑的情绪。这里面就是两个自我形成的落差。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需要整合两个自我间的距离,一个叫做理想自我,另一个叫做现实自我。

很多人的理想自我是被价值条件化的。所谓价值条件化是指按照别人的期待和要求去成长,这个过程中会压抑自己机体的内在感受,而现实的自我却不会被轻易价值条件化,他会感受自己正在经历的,跟多心理问题的出现就是这两个自我形成的落差,落差大了就会滋生出一个创伤性自我。这个自我又有什么特点?我们该如何面对呢?下次分享。
楼主:树辉心理  时间:2018-12-16 10:59:22
【创伤性自我】 20170830树辉分享~创伤性自我往往会让人和自己生存的环境隔离,就如鲁迅先生笔下那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所以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要有足够的能力陪伴来访者度过他的创伤期。

如何修复创伤性自我呢?有人会认为加足马力实现理想就够了。其实没那么简单,很多人会用这一生的时间去整合自己内在的三个自我间的关系。在整合中我们要去体验自己机体的感受,父母长辈对我们可以有要求,但我们要有能力分清哪些对我们而言是重要的,他们有指导你的权利,但是你的感受不能轻易被他们带走。

此刻的你可能上有老下有小,不管怎样你依然要坚定一个信念:“父母可以对你,甚至对你的小家庭有很多期待和要求,你可以有和他们并不一致的价值观,这是你生而为人的一种权利。只要你和自己的关系稳定了,一切就会稳定、健康发展
楼主:树辉心理  时间:2018-12-16 10:59:22
【树辉分享】 20170831树辉分享~在一次咨询师的培训课上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发现自己越来越不敢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个问题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当时我没有立刻回答他,我把这个问题记在心里,在我的工作中试着寻找答案。

从那以后,无论是团体咨询还是个案咨询中我发现很多来访者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不敢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再细细品味一下自己的生活状态,很多时候我也是这样。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在她们的心中有一个固有的认知:一旦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害怕失去重要的东西。

每一个问题背后都是一种焦虑,而在焦虑面前我们又习惯性的用为什么来让自己变得更焦虑。因为当你问自己为什么的时候这里面带着一些轻微的指责。这种指责对自己而言就是自责。当我们无法看清为什么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到底发生了什么。
楼主:树辉心理  时间:2018-12-16 10:59:22
【你如果爱自己的孩子,就要允许他在自己的错误里待一会儿】 20170901树辉分享~延迟纠正

如果你听过一两场关于亲子关系的讲座,你一定不会对“延迟满足”这个词感到陌生。似乎很多家长会把它当做亲子关系里的法宝。今天我要提出一个被大家所忽视的概念叫做“延迟纠正”。

为什么我们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要做到延迟满足?因为这背后有个巨大的担心,担心孩子一要我们就给会降低孩子的抗挫力。所以归根到底延迟满足看似满足的孩子的需要,实则是在满足家长的需要,可以减缓家长的焦虑。似乎只有做到延迟,才能提高孩子的抗挫力。

为什么没有人提出延迟纠正这个概念呢?因为在我们的集体潜意识里不允许孩子犯错,孩子犯错在家长眼里视为走弯路,会引发家长的焦虑。所以我们总会以过来人的眼光和自己以为的智慧教给孩子很多所谓的捷径,可是我们却往往忽视了一个现实,孩子必须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犯错来学会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所以,尤其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延迟纠正比延迟满足更重要!如果你爱自己的孩子就要允许他在自己的错误里待一会儿!
楼主:树辉心理  时间:2018-12-16 10:59:22
【感受】 20170903树辉分享~感受《心理咨询师培训手册》节选

在咨询室里,咨询师通常会问来访者“这一刻你的感受是什么?记得我在学习做咨询的时候问的来访者第一个问题就是这句话。可是我问完后,当来访者告诉我自己没有感受的时候我开始变得焦虑,心想“他怎么可以没有感受呢?”

紧接着来访者问我什么是感受,我就开始跟他试着描述感受到底长什么样。直到解释清楚我认为自己终于教会了人家如何感受自己的感受,可是当我拿着个案的逐字稿找到我的督导老师,他看完什么也没说,只是拿出一本《发展心理学》让我从头到尾再看一遍,那时我感觉到了压力。

时至今日我在咨询中变得更加开放和自如,我终于悟到在咨询室里你问来访者什么问题不是关键,关键在于他是如何回答的,有的人就是不会感受生活,那不妨和他发展一些其他能力。不必人人都活在自己的感受里,只要他觉得适合自己就可以。

当我把这些收获整理成自己的东西也形成了自己的咨询理念,作为一个实战派的咨询师,拥有自己的理念和风格,整个人在来访者面前也会变得鲜活!我热爱自己的这份工作,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
楼主:树辉心理  时间:2018-12-16 10:59:22
【安慰,打压,理解】
20170904树辉分享

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在健康稳定的人际关系中获得足够的支持。因此大家渴望被理解,被接纳。尤其是当我们遇到困惑的时候,会选择自己认为可以信赖的人倾诉。为什么我们很难在朋友那里获得支持,而在咨询师那里或在团体里就可以?

这是昨天一个记者朋友采访我时问的一个问题。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困惑,自己本以为遇到问题和朋友说说就行了,可是不解决问题。其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模式往往会发生大家看不见的一种分化。试想您是一个倾听者,当朋友跟你说他的苦难时你会怎样回应他?

无非有三种方式,第一是选择安慰,这是一种常用模式,我把它叫做“好妈妈式”;第二种是野蛮分析,不管不顾,批评指责一通,提一大堆要求,这一刻你仿佛变成了一个坏妈妈或者严苛的爸爸,少了很多人情味;第三种就是尽量试着理解他,并和自己的经历进行连接,这叫做“同伴式”。

生活中我们常用这三种模式和他人建立关系,在团体里可以迅速的分化和整合我们身上的这三种被习惯化的人际关系模式,让我们有一个系统的调试,因此团体咨询可以使你的人际关系模式更健康。
楼主:树辉心理  时间:2018-12-16 10:59:22
【需要】 20170905树辉分享~需要

咨询室里父母不断的罗列着孩子的种种缺点和自己的艰辛,咨询师听的如痴如醉,孩子斜着身子几乎要睡着。父母说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有些精疲力尽了,妈妈仰望着在一旁正襟危坐的咨询师:“老师,您说是这么回事儿吧?”

老师频频点头,接过了父母的话:“孩子你可不能不学好,你知道父母有多不易吗…”孩子终于猛的站起来,大吼一声冲出了咨询室。从那以后,这个孩子沉寂了一年半的时间,舔舐着自己的伤痛,拒绝再见任何咨询师。

孩子的妈妈在咨询室里跟我诉说着这段经历,她是看到我写的分享“我们究竟是在满足孩子的需要,还是父母的需要”后开始找到我做咨询的,由于提前没有预约,第一次见我时在办公室等了我整整一天。妈妈的诚意让我感动。

或许这个孩子需要通过亲子关系的改变来妈妈确认父母认知的调整,从而接受真正的心理咨询,这个孩子是幸运的,至少他的父母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了。
楼主:树辉心理  时间:2018-12-16 10:59:22
20170906树辉分享~失控

一个人如何才能做到全然的接受和接纳另一个人?这是我做完昨天的两个咨询后思考的话题。连续两个婚姻关系的咨询,呈现出很多极具价值的东西。

和以往的咨询不同的是这两个咨询都是男士约的,让男士不明白的是自己明明是爱妻子的,为什么和她沟通一件事情时自己会感到焦虑,而且越沟通越糟糕。这是在关系里很有价值的一个反思。

无论是在亲子关系还是婚姻关系的咨询中,我会发现如果我们要全然的接受和接纳另一个人先要接受自己的失控。亲密关系里的所有不健康的冲突都源于我们首先对自己失控的不接受。这是我个人的一个总结,所以咨询中有一个核心的工作就是让来访者重新的体验自己的失控,这个过程并不舒服,但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
楼主:树辉心理  时间:2018-12-16 10:59:22
20170907树辉分享~团体的力量

小A是一个人青春期的男孩,初次来到青少年团体是因为妈妈答应会给他一个月的自由。在团体里小A会处处充当一个破坏者,把队友精心制作的手工搞坏,把队长的眼镜藏起来…一开始整个团队会指责他,嫌弃他,经过了两天的互动不知从何时 大家开始接纳他,包容他。

活动最后一天全队精心编排策划的生活情景剧即将开始,小A把大家费了半天功夫制作好的道具撕烂,所有的队员看着他没有一句指责,小Al呆住了,一个女孩子说:“你不需要这样,我们不会生气的。”

小A站上一个凳子,指着所有人:“你们必须生气!”说完后小A跑出会场找了一个角落哭了好一会儿,当队长找到他请他担任全队的DJ时,他擦干眼泪,努力的练习,他终于融入到了这个团体。当临别时小A和每一个队员拥抱,全队给了他最热烈的掌声。

三天两晚的时间一个孩子能在营队里获得多少改变?这是很多家长好奇的问题。我必须诚实的告诉大家,我从来没有设想过这个问题,因为在青少年团体里你永远不会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青春期的孩子最大特点就是他们的活力毫无界限。也许只有被接纳他们才会变得有分寸。
楼主:树辉心理  时间:2018-12-16 10:59:22
20170908树辉分享~隔离

一次我去少管所给孩子们做心理疏导,和孩子们整整接触了三天,让我有了很大收获。一个孩子本可以无忧无虑的成长,可是为什么会在青春期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年龄会走向违法犯罪,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都经历了什么?

在三天时间里我充分感受到了家庭环境对一个人影响的重要性。这些孩子在谈到自己的家庭时普遍会谈到自己从小就遭受父母或重要养育者的打骂,无厘头的说教。在这样的状态下孩子要想生存下来必须发展出一种能力,就是隔离自己的情绪。

从心理学上讲隔离分为选择性隔离和病态隔离,如果一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试着隔离自己的情绪,他还不具备选择的能力,因此他很可能会将自己的道德感、羞耻感、情感、良知和欲望全部和自己隔离,当一个人和这些完全隔离开,走向违法犯罪似乎也就成为了他必然的选择。

我们做青少年成长特训营有两个目的,一是帮需要解决问题的孩子尽可能解决问题,二是发展孩子的自我发展能力,破除存在于青少年身上那些不合理的隔离状态。
楼主:树辉心理  时间:2018-12-16 10:59:22
20170909树辉分享~关系中的疗愈(节选自《树辉谈咨询》)

生活中我们似乎经常会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和一个人的关系越来越近的时候,我们总会试着袒露自己的一些秘密。之所以这样做在我们的意识层面认为自己需要一些支持和帮助,其实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是在考量这段关系的质量。

所以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深入的时候,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跟对方建立一种全然的、完美的、有足够安全感的关系。这样的关系是在理想状态下,然而我们朝着这样一个方向努力的时候,又会发现自己是不够完美的,于是我们需要提升一种能力,去体察自己过去的一些创伤,直到我们有足够的力量去面对和疗愈它,

我们需要疗愈自己的这一刻特别需要一份支持,抱持和接纳。因此,心理咨询的过程就是通过咨询师跟来访者不断建立和发展关系,进而把这种关系内化的过程。

楼主:树辉心理

字数:19007

帖子分类:舞文弄墨

发表时间:2018-12-01 18:28:42

更新时间:2018-12-16 10:59:22

评论数:8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