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两晋南北朝战争

两晋南北朝战争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1234zxcv2019 2019-07-27 11:21:30
-  -  好贴,必须顶上去。  兄弟的帖子,向来注释明白,严谨  兄弟的帖子,向来注释明白,严谨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zhang晓l 2019-07-27 10:11:38
一如既往的支持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和带动好烦 2019-07-28 19:35:40
支持楼主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zhang晓l 2019-07-28 13:20:18
支持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悠哈PK悠哈 2019-07-28 07:27:48
支持好贴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hjzhou62 2019-07-28 06:57:42
周日清晨的问候,拜访楼主,欣赏佳作
-----------------------------
谢谢师兄!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后将军郭默在苏峻之乱中,曾擅自丢下部队逃走。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十二月,朝廷征召郭默为右军将军回京宿卫。郭默乐于戍边,不愿回朝担任警卫工作,就对江州刺史刘胤议论这事。应召赴任时,郭默向刘胤要求资助。刘胤不给,郭默由此怨恨刘胤。当时有司正弹劾刘胤“矜豪日甚,专务商贩,殖财百万,纵酒耽乐,不恤政事”【《资治通鉴·晋纪十六·晋成帝咸和四年》】,要求免除刘胤的官职。奏章发下朝议,刘胤不但不认罪,还申辩叫屈。郭默在苏峻之乱时,奉诏驻扎寻阳,去拜见刘胤时,曾受到刘胤的长史司马张满等人的轻视,郭默就十分痛恨。而之前一个叫盖肫的人,强抢孔家女为妻,孔家求到张满帮忙讨还女儿,张满遂让盖肫送孔家女回家,盖肫不肯,因而与刘胤、张满有嫌隙。这时盖肫便找到郭默,诬称刘胤不接受免官,是密有他图,日夜与张满、荀楷等人策划谋反,准备先除掉郭默。郭默对刘胤早就怀恨在心,于是率兵在清晨冲入刘胤府邸,谎称是奉诏行事,将刘胤及张满等人一并抓获,全部斩首。并将刘胤首级送到京师,矫诏诈称奉诏讨贼,宣示内外。又抢夺刘胤女儿和诸姬妾及金银财宝,招降谯国内史桓宣、王愆期等人。
咸和五年正月,刘胤首级传至建康。王导害怕郭默骁勇难制,就大赦其罪,将刘胤首级示众,任郭默为西中郎将、江州刺史。武昌太守邓岳派人飞马驰书,将这事禀告太尉陶侃。陶侃即遣将军宋夏、陈修率兵据湓口,准备率军征讨郭默。僚佐都劝陶侃,即便进军也要等待朝廷诏令。他们认为,若没有诏令,郭默是不敢擅杀地方大员的。陶侃大怒,表示刘胤虽然才非所任,但毕竟是朝廷重臣,决不能擅自杀戮。遂遣使者上表陈述郭默的罪状,并写信质问王导:郭默杀死刺史就任用他为刺史,如果他杀害宰相岂不是要任他为宰相。
王导这才收起被示众的刘胤首级,给陶侃复信,让其暂且忍耐,等待朝廷大军到达,一起进剿。豫州刺史庾亮自告奋勇请求征讨郭默,成帝遂下诏,庾亮以本官加征讨都督,率同将军路永、毛宝、赵胤、匡术、刘仕等步、骑二万与陶侃会合。郭默曾计划南下占据豫章,未等行动,陶侃已到城下。郭默出战不利,进城固守,用粮袋堆成垒堡,以显示自己粮食充裕。
三月,庾亮率军到达湓口,同陶侃会合。大军云集,将郭默重重包围。五月,郭默部将宋侯捆绑郭默父子出城投降。陶侃在军门前将郭默斩首,首级传至建康。朝廷下诏,以陶侃领江州刺史、都督江州军事,增设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四人,掾属十二人。陶侃领兵回巴陵,又移镇武昌。
郭默事件,事起突然,乍看似乎是武将火并,无关大局,但有些问题值得注意。郭默本是北方的一个坞主,只身南来,被晋明帝任为征虏将军。刘遐死后,郭默为北中郎将、监淮北军事、假节,统领刘遐部曲。平苏峻之乱时,郭默为后将军、领屯骑校尉,初战有功。论经历和实力,郭默同样是流民帅,所以苏峻乱平以后郭默有个何去何从的问题。《晋书·列传第三十三·郭默》载,郭默被征为右军将军后,向刘胤发牢骚说:“右军主禁兵,若疆场有虞,被使出征,方始配给(部队),将卒无素,恩信不著,以此临敌,少有不败矣。”从郭默的话中可以看出,朝廷征召他入值宿卫,其实是想将他调离军队,与苏峻当年的境况如出一辙。
郭默身为流民帅,遭到猜忌毫不稀奇。这里可以看出几个问题:
一、郭默事件是流民帅问题的余波。
二、事情发生在江州,江州居上下游之间的缓冲地位,郭默就其身份和历史背景而言,与之前领有江州的温峤、刘胤有相似之处。温峤本是刘琨部属,奉刘琨之命南下劝进,又平王敦之乱有功,因而得为江州刺史。温峤既没有王、庾家族那样的门户影响,也没有上游陶侃那样的军事实力,只是处于二者之间的缓冲地位,起调节上下游的作用。温峤死后,朝廷以刘胤继为江州刺史。刘胤是北方流民首领、冀州刺史邵续派遣到建康的使者,受到司马睿的任用。他与江左士族关系网毫无瓜葛,之所以能出任江州,完全是出于温峤推荐。因为两人在出身、经历以及与东晋朝廷关系等方面,都非常相似。郭默在江州滋事,意在利用上下游之间及庾、王二人间的矛盾,以图获利。结果却破坏了江州的缓冲地位。
三、王导和陶侃对郭默的不同态度,反映了他们之间对江州的争夺。王导对郭默擅杀刘胤的容忍,在于要笼络郭默对抗陶侃。陶侃指责王导并迅速进兵,是想要将江州控制在手中。陶侃取得江州,也就控制了长江的上流。自此,陶侃拥荆、江二州坐大,破坏了平衡局面,既与王导也与庾亮产生了新的矛盾。由于王导居中枢地位,所以陶、庾矛盾还大不过陶、王矛盾,也大不过庾、王矛盾。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陶侃本为鄱阳枭阳(今江西都昌)人,后徙居庐江寻阳。他出身寒门,初任县吏,从军四十一载,在讲究门阀政治的当时,仕途之路不是一般的辛苦。《晋书·列传第三十六·陶侃》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陶侃任广州刺史时,正是他被权臣王敦排挤、远离政治中枢的低潮期。他每天把一百块大砖搬进搬出,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正致力收复中原失地,过分的悠闲安逸,唯恐难担大任。他劳心劳力,激励自己不要丧失斗志,终成一代“搬砖名将”。
陶侃晚年时,位极人臣,割据辽东的慕容廆与他通信,称“今海内之望,足为楚、汉轻重者,惟在君侯”【《晋书·载记第八·慕容廆》】,可见陶侃的地位和威望。他深感物极必反的道理,“怀止足之分(知道适可而止),不与朝权(不参与朝政)”,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这样既可维持“家僮千余,珍奇宝货富于天府”【《晋书·列传第三十六·陶侃》】的家业,又可保住子孙的前途。
咸和九年(公元334年)六月,陶侃病逝于樊溪,年七十六。成帝下诏追赠陶侃为大司马,赐谥号“桓”,以太牢礼祭祀。永初元年(公元420年),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刘宋政权,前朝东晋大臣封爵中,只有王导、谢安、温峤、谢玄与陶侃的子孙爵位未被废除。爵位由长沙郡公降为醴陵县侯,食邑五百户。
陶侃病逝,庾亮东山再起。朝廷以庾亮为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兼领江、荆、豫三州刺史,进号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假节。庾亮推辞开府之职,移镇武昌。
成帝继位后,一直由王导辅政。王导行事不拘小节,对其所委派的赵胤、贾宁等诸将不守法度的行为,多所容忍,为此招致朝臣的不满,各大族也试图借此废除王导的辅政权,以削弱琅琊王氏的影响力。陶侃就曾经打算起兵废除王导,只因王导的亲家郗鉴反对才作罢。庾亮这时重掌大权,又想起算计在建康朝堂的王导,于是写信给京口的郗鉴,陈说王导的过错,并征求郗鉴的意见。郗鉴还是不同意,庾亮不得已只好作罢。
郗鉴两次反对罢黜王导,是有其深刻背景和原因的。自成帝继位后,东晋政局为之一变,王导、卞壸、郗鉴、庾亮等七人同受明帝遗诏辅政。接着,庾太后临朝称制,庾亮居帝舅之尊,地位迅速上升,政务咸决于庾亮,出现了庾亮与王导明争暗斗的局面。
庾、王两家,早先在元帝、明帝时共同利益较多,矛盾并不明显。后来王敦有意起兵,深忌庾亮,庾亮因而忧惧去官,又参与平乱。尽管如此,庾亮与王导尚无直接的冲突发生。而明帝经历了王敦之乱的剧烈震荡后,对王氏家族更有戒心,亲庾疏王越来越明显。《太平御览·文部卷九·诏》引《语林》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明帝函封诏与庾公,信误致王公。王公开诏,末云‘勿使冶城公知’。导既视表,答曰:‘伏读明诏,似不在臣。臣开臣闭,无有见者。’”意思是说,明帝封了一道诏书给庾亮,却误致王导处,诏书末尾有“勿使冶城公知”之语。王导看过诏书后,回复明帝说:这道诏书似乎不是给我的,诏书只有我一人看过,别无他人【注:冶城公,代指王导。冶城属丹杨郡,王导在西晋末年曾任丹杨太守,疑其驻在地为冶城】。
明帝成年在位,独断朝政,虽袒庾但不纵庾,庾、王之间尚不具备公开倾轧的政治气候。到了成帝时,母后称制,庾氏坐大,情况就不一样了。庾氏兄弟权势在握,锋芒所及,除排抑宗室外,主要就是针对势力盘根错节的王导,因此庾、王倾轧立即公开化。
受明帝遗诏抚政的七人当中,卞壸以忠直著称,他与庾亮共参机要。《晋书·列传第四十·卞壸》载:“(明)帝崩,成帝即位,群臣进玺,司徒王导以疾不至。壸正色于朝曰:‘王公岂社稷之臣邪!大行大殡,嗣皇未立,宁是人臣辞疾之时!’”卞壸是首先站出来责难王导的人,是否与庾亮有关,史无记载,但当庾、王矛盾骤起之时,卞壸的表现无疑是对庾亮有利的。值得注意的是,王导在受到卞壸抨击后,仍然不顾嫌疑,私下送行郗鉴赴任徐州,使卞壸再得口实。“是时王导称疾不朝,而私送车骑将军郗鉴”,卞壸遂弹劾王导“亏法从私,无大臣之节……并请免官。虽事寝不行,举朝震肃”【《晋书·列传第四十·卞壸》】。这说明庾亮用事以来,王导、郗鉴二人开始出现了密切关系,这种密切关系首先是针对庾氏专权的。琅琊王氏在王敦之乱后要想维持其家族势力不坠,必须寻求有实力的朝臣支援。而琅琊王氏在政治上的延续,在当时又是约束庾氏专权、稳定东晋政局的必要条件。郗鉴的态度首先是支持朝廷,而支持朝廷也就是支持王导,这促使了王导、郗鉴的联结。
家族之间的相互支援,婚和宦是最重要的途径。宦,指仕途的提携,如明帝时王导为司徒,辟郗鉴子郗昙为秘书郎。婚,指互为婚姻以相互固结,如王氏两代娶郗氏女。《世说新语·雅量篇》说:“郗太傅(鉴)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往东厢,任意选之。’”郗、王两族交好,所以郗氏求婿,首先选定琅琊王氏家族,然后于家族范围内访求。也就是说,婚姻先是求族,然后择人。
郗鉴两次不同意藩镇起兵废黜王导之谋,是这一阶段东晋政局得以相对稳定,内乱未再发生的关键所在。陶侃、庾亮都想起兵废黜王导,但都不得不征求郗鉴的意见,说明郗鉴具有举足轻重的否决权,这种否决权源自郗鉴身后强大的京口军。陶侃、庾亮如果逆郗鉴之意勉强行事,势必造成内战,这些当权者饱受王敦、苏峻之祸,是不敢贸然一试的。
成帝咸康五年(公元339年),郗鉴病逝,终年七十一岁。成帝派御史持节护丧事,以太牢礼祭祀,追赠太宰,谥号“文成”。郗鉴,字道徽,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人。少年时孤贫,但博览经籍、躬耕吟咏,以清节儒雅著称。明帝曾问名士周顗:你觉得自己和郗鉴相比,谁更强些啊?周顗说:郗鉴似乎更有能力。明帝又问郗鉴,郗鉴说:周顗和臣相比,更有国士家风。郗鉴任司空时,曾对人说:“(吾)平生意不在多(志向不高),值世故纷纭,遂至台鼎(指升任司空)。(想到)朱博(汉哀帝时丞相)翰音(飞向高空的声音,意喻徒有虚声),实愧于怀。”【《世说新语·言语篇》】可见他虽处高位,却始终保持着谦虚、儒雅的品格。卞壸曾评价郗鉴身有“三反”:“方于事上,好下佞己,一反;治身清贞,大修计校,二反;自好读书,憎人学问,三反。”【《世说新语·品藻篇》】意思是:侍奉君王很正直,却喜欢手下人奉承自己;很注意清廉节操方面的修养,但又非常计较财物的得失;自己喜欢读书,却讨厌别人做学问。“三反”意即三种矛盾现象,可见郗鉴在性格和素养上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
田余庆先生评价郗鉴时说:“苏峻乱平后,江左相对安定,无内战七十年,遂得以拒胡族于淮汉,息斯民于江左,郗鉴所起的积极作用,是巨大的……大臣之任,不重在操持庶政,而重在执道经邦,东晋皇权不振,大臣更应如此。郗鉴南来后,最重要的邦国大计,莫过于协调当权诸门阀士族之间的关系,杜绝觊觎,以稳定一个抗胡政权,使人民得以生存。郗鉴在这方面的作为,与其它门阀士族之居位者相比较,可称述者较多,可指责者较少。”【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悠哈PK悠哈 2019-07-29 18:59:48
顶顶顶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杨柳上的春风 2019-07-29 18:50:53
支持楼主。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汉风醉长云 2019-07-29 18:15:39
盖楼支持。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公鸡上的杨柳 2019-07-29 17:10:11
顶帖。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爱尚了你的眼 2019-07-29 16:35:57
现在分好少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江南的季风 2019-07-29 16:31:50
来顶帖。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东园来风 2019-07-29 16:19:47
继续顶帖。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鳞鳞居大厦 2019-07-29 16:04:35
盖楼支持。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南来北归 2019-07-29 15:49:44
好帖,顶。
-----------------------------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陇上斜阳 2019-07-29 12:39:40
盖楼支持。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陶侃图谋罢黜王导未遂,郗鉴坚持反对当然是主要原因,但庾亮不支持、不合作,也是原因之一。庾、陶二人本不协调,苏峻乱平后,尽管在共抗王导的问题上形成了某种共同利益,但相互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陶侃居上游所形成的军事压力,既然可以压王导,自然也可以压庾亮。而且由于庾亮的豫州毗邻江、荆,所感受到的压力比扬州更大。陶侃“都督八州,据上流,握强兵,潜有窥窬之志”【《晋书·列传第三十六·陶侃》】,如果此志得逞,庾亮未必能保全自己。可以说,庾亮出于自保,才不得不对陶侃废黜王导之谋采取比较现实的态度。
陶侃病故,使得庾亮没了束缚,这让他打起了“收复中原”的主意。于是以征虏将军毛宝为监扬州之江西诸军事、豫州刺史,与西阳太守樊峻,领兵一万共守邾城(今湖北黄冈)。又以陶侃之子、建威中郎将陶称为南中郎将、江夏相,率部五千进入沔中。庾亮之弟庾翼任南蛮校尉、南郡太守,镇守江陵。并向朝廷上疏,请求移镇石城(今湖北钟祥),作为北伐后赵的准备。
成帝将奏疏下发,让群臣商议此事。王导与庾亮意见相同,而郗鉴认为物资、财用准备不充分,不能贸然行事。太常蔡谟也认为,应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他表示,时机的可否在于胡虏的强弱,而胡虏的强弱又在于石虎的力量,指出“苏峻之强不及石虎、沔水之险不及大江;大江不能御苏峻而欲以沔水御石虎”【《资治通鉴·晋纪十八·晋成帝咸康五年》】,是令人怀疑的。
正当庾亮甩开膀子准备大干一番之际,后赵抢先出兵。咸康五年(公元339年)八月,后赵主石虎以夔安为大都督,领石鉴、石闵、李农、张貉、李菟五将军,率兵五万进犯荆、扬北部,另以二万骑攻邾城。毛宝向庾亮求救,庾亮认为邾城城池坚固,没有及时派援兵。九月,后赵大将石闵败晋兵于沔阴,杀晋将蔡怀;朱保败晋兵于白石,杀将军郑豹等;张貉陷邾城,晋军死者六千人,毛宝、樊峻投江而死。当时庾亮还在不断上疏,想移镇石城,听说邾城失陷,这才作罢。向成帝上表谢罪,请求自贬三级,行安西将军。不久朝廷又下诏让他官复原职。
当初陶侃驻守武昌时,就明确表示反对在邾城驻守。他分析说:“邾城(隔)在江北,内无所倚(自身没有可以依仗的天险),外接群夷,夷中利深(对胡人来说,利害关系更大)……且(孙)吴时此城乃三万兵守,今纵有兵守之,亦无益于江南。”他认为长江才是御敌的天险。
庾亮自从邾城失陷后,忧闷成疾。咸康六年(公元340年)正月庚子朔(初一日),庾亮去世,年五十二岁。成帝亲临吊丧,追赠太尉,谥号“文康”。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桓温北伐


咸康八年(公元342年)六月,晋成帝病逝,年仅二十二岁。当时成帝的两个儿子司马丕和司马奕,尚在襁褓之中,于是庾亮之弟、中书监庾冰作主,拥立成帝二十一岁的同母弟、琅琊王司马岳继位,史称晋康帝。根据成帝遗诏,庾冰同武陵王司马晞、会稽王司马昱、中书令何充、尚书令诸葛恢共同辅政。
东晋当时外有强敌,国有长君,社稷之福,因此庾冰拥立自己的年长外甥为帝,不失为明智之举。但是康帝继位仅仅两年即病逝,庾冰、庾翼兄弟又想立明帝已经成年的异母弟会稽王司马昱为帝,但这次遭到何充的强烈反对。
何充,字次道,庐江灊(qián)县(今安徽霍山境)人,是王导姨姐的儿子,自幼便与王导友善。其妻是晋明帝明穆皇后庾文君的妹妹。咸康五年(公元339年)王导去世后,何充转护军将军,与中书监庾冰同录尚书事。政治上逐渐成为庾氏的对手。
何充坚持父死子继的原则,在晋康帝继位的问题上,就与庾氏兄弟有分歧。庾冰想保持庾氏与皇室的血缘亲近,而何充则为了削弱庾氏的权势。康帝继位后,曾对庾冰、何充说:朕能继承皇位,都是二位爱聊之力啊。哪知道何充答道:陛下继位,是庾冰一人之力。若依臣的主张,陛下就不能君临天下了。这让康帝很是尴尬。及至康帝病重,庾冰照方抓药,主张立长君司马昱,何充则老调重弹,建议立康帝年仅两岁的儿子司马聃,康帝最后听从了何充的建议。建元二年(公元344年)九月,何充以康帝遗诏,立司马聃为帝,这就是晋穆帝。两个月后,庾冰病逝。转过年来,即穆帝永和元年七月,荆州刺史庾翼也病死于夏口(今湖北汉口)。庾氏兄弟相继病故,庾氏一族开始失势,何充一人独揽大权,辅助幼主。
庾翼临终前曾上表朝廷,希望次子庾爰之接替自己,任荆州刺史一职。百官朝议都认为庾氏家族世代驻守荆、楚,为人心所向,应当同意庾翼的请求。何充则不以为然,他说:“荆、楚国之西门,户口百万,北带(环绕)强胡,西邻劲蜀,地势险阻,周旋(延绵)万里。得人(所任得才)则中原可定,失人(所用非人)则社稷可忧,陆抗所谓‘存则吴存,亡则吴亡’者也,岂可以白面少年当之!”思前想后,他推出了自己的人选:“桓温英略过人,有文武器干,西夏(国家西面)之任,无出温者。”【《资治通鉴·晋纪十九·晋穆帝永和元年》】由此,一代枭雄终于在云谲波诡的政治斗争中,被推到了前台。永和元年(公元345年)八月,在何充的大力举荐下,桓温出任安西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假节,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掌握了长江上游的兵权。
桓温,字元子(一作符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宣城内史桓彝长子。苏峻之乱时,桓彝为抵抗苏峻部将韩晃,战死于泾县(今安徽泾县),因此桓温是正经八百的“烈士后代”。桓温为人豪爽,姿貌伟岸,风度不凡,尚晋明帝嫡长女南康长公主,并袭父爵为万宁县男。他的崛起,原因很多。父亲桓彝灭王敦有功,又死于苏峻之乱,形成桓氏家族与司马氏政权休戚相关的背景。桓温尚南康长公主,是成帝姊夫,庾氏甥婿,又能得到庾氏昆弟的庇护。康帝建元元年(公元343年)七月,当时庾翼正扬言北伐,曾表奏朝廷以时任琅琊内史的桓温为前锋小督、假节,率部据守临淮(今江苏盱眙),与其相呼应。可见当时桓温官位虽不高而其人却比较重要。
同时,中枢执政何充也很器重桓温,想把桓温掌握在自己手中,作为对抗庾氏势力的一股力量。建元元年十月,桓温迁徐州刺史,并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名列方镇,这是何充提携桓温的第一步。值得注意的是,庾翼之前也曾向明帝大力推荐桓温,称其“少有雄略”,希望明帝不要以一般人物相待,“宜委以方召(意喻国之重臣)之任,托其弘济(广为救助)艰难之勋”【《晋书·列传第六十八·桓温》】。可见这时的桓温,是朝廷与庾氏都在努力争取的对象。
永和元年八月桓温任安西将军、荆州刺史,这是何充提携桓温的第二步。何充曾认为,“桓温、褚裒(póu)为方伯(泛指封疆大吏、地方长官),殷浩居门下,我可无劳矣。”【《晋书·列传第四十七·何充》】这是他在永和初年安排的东晋权力结构的轮廓,以为这样就能使内外稳定,无复忧劳。可当何充于永和二年死后,继任辅政的司马昱却渐渐发现,最大的担忧恰恰来自这一权力结构内,甚至比庾氏更难驾驭。

楼主:小克TY

字数:182142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06-11 04:53:00

更新时间:2019-09-04 18:27:48

评论数:118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