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两晋南北朝战争

两晋南北朝战争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hjzhou62 2019-07-26 07:06:38
周五清晨的问候,拜访楼主,欣赏佳作
-----------------------------
谢谢师兄!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东晋建立后,王敦、苏峻两场变乱皆发自上流,朝廷惟赖淮阴、合肥为援,并不得心应手,建康动辄陷落,三吴之地与建康的呼应和漕运接济,都因无适当的军事保障而难于维持稳定。在苏峻之乱中,郗鉴经营京口,使京口成为建康与三吴联系的枢纽,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郗鉴的起家,据《晋书·列传第三十七·郗鉴》说,曾被东海王司马越“辟为主簿,举贤良”,但他都没有接受。另据《晋书·列传第二十六·江统》说,司马越为兖州牧时,“以统为别驾, 委以州事”,“统举高平(人)郗鉴为贤良”。这就是说,郗鉴通过江统,在政治上与东海王司马越有过一定的关系,但并不很深。洛阳陷落后,郗鉴并没有立即南渡,而是与宗族乡党千余户避难于鲁地的峄山(今邹山)中。以后受琅琊王司马睿的委任,为龙骧将军、兖州刺史,三年之间,就拥众数万。当时兖州以郗鉴为方伯,阮放为宏伯,胡毋辅之为达伯,卞壶为裁伯,蔡谟为朗伯,阮孚为诞伯,刘绥为委伯,羊曼为濌(tà)伯,八人并称“兖州八伯”。晋元帝永昌元年(公元322年),郗鉴因后赵的侵逼,始辗转南移,退守合肥。
《晋书》并没有言明郗鉴南下是率部还是举家,但《真诰·卷十五·阐幽微第一》注云:“(郗鉴)永昌元年,率诸流民,来渡江东。”从郗鉴南下先驻合肥,以后频繁往来于合肥、建康之间的情况来看,郗鉴率有流民还是可信的。郗鉴以流民帅的身份,置流民于合肥而本人受征入朝。征召郗鉴,这是司马睿表示对他信任的一种姿态,当然也有羁縻、观察的意思。
明帝继位后,惧王敦之逼,拜郗鉴为安西将军、兗州刺史、都督扬州江西诸军、假节,出镇合肥,想依靠其流民力量为外援。王敦不愿郗鉴为朝廷犄角,于是表请郗鉴为尚书令,郗鉴只得又返京师。这时郗鉴南来刚过一年,已是逐步陷入士族门户斗争的漩涡中,成为影响东晋政局的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
《晋书·列传第三十七·郗鉴》说,郗鉴重回建康,“遂与帝谋灭敦”。其谋如何,史无记载,猜测不外是用流民帅的兵力制衡王敦。当时高门大族虽不支持王敦篡夺,但也没有坚决站在朝廷一边,朝廷对王敦尚不具备明显的优势,所以明帝只能依靠较低的士族如郗鉴、桓彝【注:《晋书·列传第四十四·桓彝》载:“明帝将伐王敦,拜彝散骑常侍,引参密谋。”】。而郗鉴、桓彝筹兵,只能求之于门阀士族以外的流民,这是影响明帝、成帝两朝政局的一件大事。
当时,东晋朝廷可用的兵力是不多的。陶侃被王敦排挤去了广州;祖约在豫州,与朝廷也不是那么融洽。明帝手中既无军队又无粮饷。《晋书·志第十六·食货》载,司马睿为晋王时,“课督农功,诏二千石长吏以入谷多少为殿最。其非宿卫要任,皆宜赴农,使军各自佃作,即以为廪”。就是说,秩二千石的官员,根据交纳粮食的多少来排定在朝堂上的位次。如果不是负责宿卫等重要任务,都要参加农业生产,让军队各自耕作,收成作为军粮。《晋书·列传第四十八·丁潭》也载:“今之兵士,或私有役使(有的受私人指挥),而营陈不充(军中人员不足)。”这是王敦之乱前,稍早的资料。温峤曾上军国要务七条,其第三条说:“诸外州郡将兵者及都督府非临敌之军,且田且守。又先朝使五校(指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五校尉)出田,今四军五校有兵者,及护军所统外军,可分遣二军出,并屯要处。缘江上下,皆有良田,开荒须一年之后即易(开荒虽难,一年后便容易了)。”【《晋书·列传第三十七·温峤》】《晋书·列传第四十·刘超》说,刘超“迁射声校尉,时军校无兵”,便以他为义兴太守时的“义随”为宿卫。这是王敦之乱后,稍后的资料。王敦之乱前后,朝廷军力军食艰难,那么王敦乱中,情况应当也是这样。无兵可用,是东晋朝廷面临的很大一个困难,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尽可能征发流民。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而会稽、建康之间,必须维持便当的交通,才能适应会稽地位的需要。由会稽至建康,通常是西行过钱塘(今浙江杭州),然后北上吴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西北经晋陵、曲阿(今江苏丹阳)至京口,然后溯长江西上而达建康。京口则是这条交通线的枢纽。尽管如此,但在魏晋时期,京口至晋陵一带还是非常贫瘠的地方,莽莽榛榛,野兽出没。京口东南,太湖西北,在三国孙吴时,是毗陵典农校尉的屯田区,可知其地人户稀少,田土未垦。西晋罢屯田为郡县,置其地为毗陵郡,东晋改为晋陵郡。就是这片荒芜贫瘠的地方,西晋末年以来,却吸引了大量的流亡人口,有士族也有平民。如祖逖率部曲南来,曾一度留居京口;刁协南来后,子孙世居京口;庾亮家于暨阳(今江苏江阴东南),地属晋陵郡。北府诸将出京口者,也为数不少,如刘裕、萧道成、萧衍等。零散的流民,也来到了京口,《宋书·志第三十五·州郡一》载:“晋永嘉大乱,幽、冀、青、并、兗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淮,亦有过江在晋陵郡界者。成帝咸和四年,司空郗鉴又徙流民之在淮南者于晋陵诸县,其徙过江南及留在江北者,并立侨郡县以司牧之。”谭其骧在《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一文中,估计南徐州(即东晋之徐州)的侨旧人口总数为四十二万人,其中侨寓之民约为二十二万。按照东晋制度,僮奴不入籍,因而流民在徐州为僮为客而未入籍者,以及漏注籍者,当未计入二十二万之内。从人口数字看,徐州是江左侨寓人口最为集中的地方。
既然京口、晋陵的自然条件非常不好,为什么却成为流民最集中的地方呢?青、兖、徐等州流民乘泗越淮,沿中渎水(即邗沟)或泛海南来,可以说是顺道,但是幽、冀、并州流民也绕道前来定居,就令人难解了。这个问题,除了晋陵地广人稀之外,还有出于安全的因素。北方士族南来,只要不与吴地士族利益冲突,也就是说只要他们愿意逐空荒而居,居住地就有较大的选择自由。但是零散的流民,却没有多少自由选择的余地。他们在胡骑追逼下节节南逃,通常只想找一个接近北土的地方停留,以便有朝一日重返故土。他们资财匮乏,人力寡弱,一旦到达可以暂时栖息的安全地方以后,就不想继续南行。所以他们集中寄居的地方,一般限于长江南岸一带,至少在东晋初是这样。以长江下游而论,下游南缘胡骑难于到达的地方,比较理想的是江东,也就是京口、晋陵一带。特别是京口,宽四十里的长江,是一道重要屏障,而且京口不当南北之要津,自然比较安全,这是吸引北方流民的一个重要条件。事实上,终东晋之世,京口曾是几次北伐出兵之地,而北方胡骑进攻广陵、京口却一次也没有。
京口、晋陵可以吸引流民,郗鉴则用这些流民建立起一支拱卫建康、控制三吴的军队,而三吴的物产又可以支撑京口之军。郗鉴以这支流民军队和三吴粮谷,经营京口,使京口成为东晋时具有特殊作用的重镇,成为影响江左政局的一个重要因素。郗鉴以流民帅身份率众南来,他以后的活动都与流民有关系,力量的基础始终是流民。他一直到临终上疏,还是谆谆以流民为重。
京口的作用,封建史家独推崇谢安以谢玄据京口创建北府兵,这无疑是有道理的,但是北府之所以具有这种地位,能够发挥这种作用,首先是由于此前郗鉴的长期经营。否则,谢玄也不可能在短期之内,在京口建成一支足以支配南北关系和东晋政局的北府兵。
京口发挥的作用,概括说来有三个方面:
一、控制三吴。在司马睿南渡后大约二十年的时间内,朝廷并未认识到京口的重要性,没有人去特意经营。京口成为重镇,是从苏峻之乱时出于控制三吴地区的需要开始的。郗鉴受命为都督八郡诸军事,并节度浙东的王舒和浙西的虞潭,显示出京口具有控制三吴的功能。以后这种功能一直持续下去,至东晋末年,居京口的北府将取得了更大的权势,京口对于三吴的控制也就更为明显。三吴大规模的农民暴动,就是由来自京口的军队压平。
二、抵御海盗。海盗是晋成帝时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当时主要有两股较大势力的海盗,一为刘征,一为韩雍,都是当初石勒的部将。咸和五年至咸和六年的几次海盗寇略,都在晋陵、吴郡各地,逼近京口,迫使郗鉴加强京口防务。否则海寇溯江而上,陷京口,攻江乘,扰建康,对东晋的威胁就更大了。而咸和七年以后,海盗渐少,应当说京口防御加强是重要原因。
三、拱卫京师。苏峻之乱使京口成为建康“东门”。当时郗鉴自广陵过江,奉召西行,与陶侃会合,三吴的王舒、虞潭遂失策应,作战不利。陶侃长史孔坦强烈建议郗鉴还据京口,认为“本不应须召郗公,遂使东门无限。今宜遣还,虽晚,犹胜不也 ”【《晋书·列传第四十八·孔愉》附《孔坦》】。这样,陶侃才命郗鉴与后将军郭默还丹徒(今江苏丹徒东南),立大业、曲阿、庱亭三垒以拒苏峻,直到苏峻之乱平定。此后,郗鉴及其后人长期留驻京口,在京口起着支配作用。
蔡谟为郗鉴后任,据《晋书·列传第四十七·蔡谟》载,其“所戍东至土山(即北固山),西至江乘(今江苏句容北),镇守八所,城垒凡十一处,烽火楼望三十余处。”《南齐书·志第十四·州郡上》载:“京城(即京口)因山为垒,望海临江,缘江为境,似河内郡,内镇优重。”《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五·南直七·镇江府》也载:“建业之有京口,犹洛阳之有孟津。自孙吴以来,东南有事,必以京口为襟要。京口之防或疏,建业之危立至。”
以京口拱卫建康,其战略价值表现在:一、起到威慑作用,阻止建康变局的出现。如陶侃、庾亮忌惮郗鉴而不敢贸然兴师废黜王导。二、即便政局出现变化,京口还有可能扭转局面,如刘裕自京口驱逐桓玄。由于建康处在长江上游的军事压力之下,荆、豫诸州动辄引兵犯禁,京口作为建康东门重镇,更得以显示它的重要性。
郗鉴的部曲、义故与郗氏关系密切。郗鉴死后朝廷想绥抚他们,必然要借重郗鉴子侄。所以郗鉴子侄居官如果不在京口,就在与京口关系密切的会稽五郡。从成帝咸和元年(公元326年)郗鉴初镇京口,至海西公太和四年(公元369年),郗氏家族势力支配京口、晋陵地区,前后达四十三年之久,直到桓温将郗鉴的长子郗愔排挤出京口,完成了对上下游的全面控制。此后,郗氏在京口的势力虽已不复存在,但京口在东晋的政局中继续发挥着关键作用:谢玄据京口组成北府兵;王恭据京口,与殷仲堪等联兵反王国宝;刘牢之据京口,镇压暴动;刘裕据京口,平定桓玄之乱,直至转移了晋柞。
刘裕深知京口对建康的重要性,他掌权以后,对京口采取了严密的控制措施,而且以其子弟居任,不授异姓。并且临终遗诏,以“京口要地,去都邑密迩,自非宗室近戚,不得居之”【《宋书·卷七十八·刘延孙传》】。终刘宋之世,此诏成为定制,京口所具有的特殊地位,才逐渐淡漠。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403楼被吃了,这段接402楼

流民南来,情况各异,有的是分散行动,有的是由大族率领,有的零星流过长江,有的大股滞留江北。司马睿南渡后,流民一度零散地涌入吴地,数量不少。扬州附近地区,农民兴发甚难,征流民为兵,就成为势在必行之举。而尚在道路转徒的流民,生计未立,还难于成为征发对象。对于这些人,必须先有一个编户入籍的过程。因而可以征发的,只能是已经庇托于大姓、定居营生的流民。因此,司马睿颁布了一些处置流民的法令,如给客制度。《南齐书·志第十四·州郡上》载:“时百姓遭难,流移此境(指南兖州),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元帝太兴四年,诏以流民失籍,使条名上有司,为给客制度。”所谓“使条名上有司”,也就是让流民附籍于主人户中,登记入册,其用意在于使流民有籍可查,使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掌握这些流民。
给客制度本身,还不是直接征发流民为兵。但是流民既已入籍,朝廷征发他们就有了根据,所以出现了同年所颁布的“免中州良人遭难为扬州诸郡僮客者,以备征役”【《晋书·帝纪第六·元帝》】的诏令,也就是征发本为良民而今沦落为大户奴仆的流民为兵。司马睿在一年之内施行给客制度和发僮客为兵,都是针对流民而发,都是为了对付王敦。同时,检校流民也是为了限制南北大族荫占流民的特权,这又成为王敦起兵的口实,成为南北大族多支持王敦起兵的一个重要原因。
发僮客为兵,被高门大族视为一项恶劣的不能再恶劣的弊政。强发之兵也不甘驱使,没有战斗力。因此王敦第一次南下时,刘隗、戴渊还救京师,一战即溃。可是当东晋朝廷面临王敦再次起兵威胁的时候,可用的力量还是只有流民。不过,这次不能再采用发僮客为兵的老办法了,因此利用麇集于江北和淮河流域的流民集团,并不破坏流民集团中原有的统属关系。这就是太宁二年(公元324年)郗鉴与明帝密谋用流民帅的力量对付王敦的背景。而且郗鉴本人就是流民帅之一,他知道流民帅有为朝廷所用的可能。
屯驻于江淮间的流民帅,多数有在北方抗胡的历史。他们统属的军队长期相随,多少具有私兵性质。东晋朝廷不得不重视他们,却也不敢放心大胆地使用他们。东晋朝廷按照流民帅原有的地位高低和兵力多寡,委之以太守、刺史、将军之号,划分大致的地盘,居于长江以北,原则上不允许他们到江南来。这些流民帅,或者门户不高,或者虽有门户背景但本人不具备名士的风流旨趣,与当朝权贵格格不入,如祖逖、蔡豹等。其他诸如苏峻、刘遐、郭默诸将,更是出自寒微,习于行阵。只有郗鉴,门第条件初备,气质出众,足以周旋于高门士族政治之中,故而得以征辟台城。
流民帅在东晋士族政治中无所依靠,通常说来,一是力图站稳脚跟,保全势力;二是志在立功,以求发展。东晋对他们的态度,虽然视其效忠程度而有所不同,但总的说来是严防死守(褚翜是个例外)。流民帅在北方多少有过战功,在阻滞石勒南下,保护江左政权方面起过作用。正因为如此,东晋朝廷更是提防他们,唯恐他们恃功反噬。这也是东晋政权只以门户利益为重,非常虚弱的一个原因。而流民帅受到朝廷猜忌,也大多不愿脱离自己的部属贸然过江,他们最担心的是被朝廷夺兵。如祖逖,其兄祖纳、其弟祖约都在建康为官,但祖逖就是居于京口,不离部众。再如苏峻,王敦第一次起兵时,司马睿召其讨伐王敦,而他却观望形势,徘徊不进,也是因为有所顾忌。
用流民帅解决朝政中的重大问题,一方面虽收到很大的效果,但另一方面,引流民帅入京,对东晋有着危险性。苏峻得任历阳内史之职,控建康上游门户,骄溢自负,而庾亮一意孤行,坚持征召有平王敦之功的苏峻,又一次引起东晋政局的剧烈动荡。
当时,郗鉴派将军夏侯长通知温峤,预计苏峻会挟持成帝到会稽,建议温峤在重要据点立营据守以阻其去路,同时断绝粮运和坚壁清野,“然后静镇京口,清壁以待贼”【《晋书·列传第三十七·郗鉴》】,提出等待苏峻因物资缺乏而溃败的策略。本来,郗鉴提出“静镇京口”,只是针对苏峻自历阳过江以后,军队无后方供应,欲取三吴以为依托而发,并未估计到京口此后将成为系建康安危的重镇。当以陶侃为盟主的陶、温、庾联军于咸和三年五月顺流东下,屯驻建康城西秦淮河口的查浦、蔡洲,苏峻遣管商、张健等寇掠三吴,又出江乘掠京口以东。这样,陶侃与苏峻在建康附近相持的同时,又形成了京口以南至三吴一带的东面战场,使郗鉴得以逐步实现其“静镇京口”以断苏峻东路的计划。
东面战场的形成,与三吴地区在江左的战略地位有密切关系。西晋灭吴以后,三吴是“难安易动”【《晋书·列传第二十二·华谭》】的地方,西晋用东南六州之兵戍守江表,唯恐三吴有事。三吴士人在洛阳受到歧视,也增加了吴人的不自信。王导帮助司马睿协调利益,使多数三吴士族逐步进入东晋统治集团,没有成为一种长期独立于侨姓士族以外的政治势力。在江左以后出现的政治纷纭中,三吴士族往往分为两部分,与侨姓士族内部斗争的两派分别结合。江左的几次叛乱,情况都是这样。东晋朝廷有事,往往牵动三吴;建康一打内战,三吴就会出现战场。在这种背景下,苏峻乱起,三吴也迅速分成两方,一方面有人暗降苏峻,反对朝廷;另一方面又有更多的南士支持朝廷,兴兵讨伐苏峻,抵抗苏峻东来。由于东方各郡义军纷起,遂有陶侃以王舒监浙东诸军事,虞潭监浙西诸军事,均受都督扬州八郡诸军事郗鉴节度之命。
东面战场的存在,说明南士在本籍既容易召集部曲、家兵,又具有广泛的政治影响。朝廷如能牢固地控制三吴,南士的力量就能为朝廷所用,三吴就能成为战略后方,这对于巩固建康,是一个及其重要的因素。所以郗鉴都督东南八郡,既是为了抵御苏峻的需要,又是为了东晋长期的战略需要。
此外,三吴还有经济上的重要作用,就是建康的粮食供应。建康以下长江两岸军队的给养,都要仰仗三吴地区。江南地方,由今苏南至浙东,都是产粮之地。但是在东晋时,丹杨、晋陵(治今江苏常州)一带还很贫瘠,产粮区在以南的三吴。三吴开发潜力最大的地方,首推会稽(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是三吴的腹心所在。据《三国志·吴书·贺全吕周钟离传》记载,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稻田,亩产有三斛之多【《三国志·吴书·贺全吕周钟离传》载:“钟离牧……少爰居永兴,躬自垦田,种稻二十余亩。临熟,县民有识认之。牧……遂以稻与县人。县长闻之,召民系狱,欲绳以法,牧为之请。(县)长……为释系民。民惭惧,率妻子舂所取稻得六十斛米,送还牧。”由此可知亩产有三斛】。《晋书·列传第四十七·诸葛恢》也载,诸葛恢调任会稽太守,司马睿为其置酒践行,说:“今之会稽,昔之关中,足食足兵,在于良守。”由于会稽具有优越的经济条件,在南北对峙的形势中,又处于较安全的地理位置,所以东晋成帝、康帝以后,王、谢、郗、蔡等侨姓士族争相到此抢置田业,经营山居。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zhang晓l 2019-07-26 12:10:47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而会稽、建康之间,必须维持便当的交通,才能适应会稽地位的需要。由会稽至建康,通常是西行过钱塘(今浙江杭州),然后北上吴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西北经晋陵、曲阿(今江苏丹阳)至京口,然后溯长江西上而达建康。京口则是这条交通线的枢纽。尽管如此,但在魏晋时期,京口至晋陵一带还是非常贫瘠的地方,莽莽榛榛,野兽出没。京口东南,太湖西北,在三国孙吴时,是毗陵典农校尉的屯田区,可知其地人户稀少,田土未垦。西晋罢屯田为郡县,置其地为毗陵郡,东晋改为晋陵郡。就是这片荒芜贫瘠的地方,西晋末年以来,却吸引了大量的流亡人口,有士族也有平民。如祖逖率部曲南来,曾一度留居京口;刁协南来后,子孙世居京口;庾亮家于暨阳(今江苏江阴东南),地属晋陵郡。北府诸将出京口者,也为数不少,如刘裕、萧道成、萧衍等。零散的流民,也来到了京口,《宋书·志第三十五·州郡一》载:“晋永嘉大乱,幽、冀、青、并、兗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淮,亦有过江在晋陵郡界者。成帝咸和四年,司空郗鉴又徙流民之在淮南者于晋陵诸县,其徙过江南及留在江北者,并立侨郡县以司牧之。”谭其骧在《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一文中,估计南徐州(即东晋之徐州)的侨旧人口总数为四十二万人,其中侨寓之民约为二十二万。按照东晋制度,僮奴不入籍,因而流民在徐州为僮为客而未入籍者,以及漏注籍者,当未计入二十二万之内。从人口数字看,徐州是江左侨寓人口最为集中的地方。
既然京口、晋陵的自然条件非常不好,为什么却成为流民最集中的地方呢?青、兖、徐等州流民乘泗越淮,沿中渎水(即邗沟)或泛海南来,可以说是顺道,但是幽、冀、并州流民也绕道前来定居,就令人难解了。这个问题,除了晋陵地广人稀之外,还有出于安全的因素。北方士族南来,只要不与吴地士族利益冲突,也就是说只要他们愿意逐空荒而居,居住地就有较大的选择自由。但是零散的流民,却没有多少自由选择的余地。他们在胡骑追逼下节节南逃,通常只想找一个接近北土的地方停留,以便有朝一日重返故土。他们资财匮乏,人力寡弱,一旦到达可以暂时栖息的安全地方以后,就不想继续南行。所以他们集中寄居的地方,一般限于长江南岸一带,至少在东晋初是这样。以长江下游而论,下游南缘胡骑难于到达的地方,比较理想的是江东,也就是京口、晋陵一带。特别是京口,宽四十里的长江,是一道重要屏障,而且京口不当南北之要津,自然比较安全,这是吸引北方流民的一个重要条件。事实上,终东晋之世,京口曾是几次北伐出兵之地,而北方胡骑进攻广陵、京口却一次也没有。
京口、晋陵可以吸引流民,郗鉴则用这些流民建立起一支拱卫建康、控制三吴的军队,而三吴的物产又可以支撑京口之军。郗鉴以这支流民军队和三吴粮谷,经营京口,使京口成为东晋时具有特殊作用的重镇,成为影响江左政局的一个重要因素。郗鉴以流民帅身份率众南来,他以后的活动都与流民有关系,力量的基础始终是流民。他一直到临终上疏,还是谆谆以流民为重。
京口的作用,封建史家独推崇谢安以谢玄据京口创建北府兵,这无疑是有道理的,但是北府之所以具有这种地位,能够发挥这种作用,首先是由于此前郗鉴的长期经营。否则,谢玄也不可能在短期之内,在京口建成一支足以支配南北关系和东晋政局的北府兵。
京口发挥的作用,概括说来有三个方面:
一、控制三吴。在司马睿南渡后大约二十年的时间内,朝廷并未认识到京口的重要性,没有人去特意经营。京口成为重镇,是从苏峻之乱时出于控制三吴地区的需要开始的。郗鉴受命为都督八郡诸军事,并节度浙东的王舒和浙西的虞潭,显示出京口具有控制三吴的功能。以后这种功能一直持续下去,至东晋末年,居京口的北府将取得了更大的权势,京口对于三吴的控制也就更为明显。三吴大规模的农民暴动,就是由来自京口的军队压平。
二、抵御海盗。海盗是晋成帝时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当时主要有两股较大势力的海盗,一为刘征,一为韩雍,都是当初石勒的部将。咸和五年至咸和六年的几次海盗寇略,都在晋陵、吴郡各地,逼近京口,迫使郗鉴加强京口防务。否则海寇溯江而上,陷京口,攻江乘,扰建康,对东晋的威胁就更大了。而咸和七年以后,海盗渐少,应当说京口防御加强是重要原因。
三、拱卫京师。苏峻之乱使京口成为建康“东门”。当时郗鉴自广陵过江,奉召西行,与陶侃会合,三吴的王舒、虞潭遂失策应,作战不利。陶侃长史孔坦强烈建议郗鉴还据京口,认为“本不应须召郗公,遂使东门无限。今宜遣还,虽晚,犹胜不也 ”【《晋书·列传第四十八·孔愉》附《孔坦》】。这样,陶侃才命郗鉴与后将军郭默还丹徒(今江苏丹徒东南),立大业、曲阿、庱亭三垒以拒苏峻,直到苏峻之乱平定。此后,郗鉴及其后人长期留驻京口,在京口起着支配作用。
蔡谟为郗鉴后任,据《晋书·列传第四十七·蔡谟》载,其“所戍东至土山(即北固山),西至江乘(今江苏句容北),镇守八所,城垒凡十一处,烽火楼望三十余处。”《南齐书·志第十四·州郡上》载:“京城(即京口)因山为垒,望海临江,缘江为境,似河内郡,内镇优重。”《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五·南直七·镇江府》也载:“建业之有京口,犹洛阳之有孟津。自孙吴以来,东南有事,必以京口为襟要。京口之防或疏,建业之危立至。”
以京口拱卫建康,其战略价值表现在:一、起到威慑作用,阻止建康变局的出现。如陶侃、庾亮忌惮郗鉴而不敢贸然兴师废黜王导。二、即便政局出现变化,京口还有可能扭转局面,如刘裕自京口驱逐桓玄。由于建康处在长江上游的军事压力之下,荆、豫诸州动辄引兵犯禁,京口作为建康东门重镇,更得以显示它的重要性。
郗鉴的部曲、义故与郗氏关系密切。郗鉴死后朝廷想绥抚他们,必然要借重郗鉴子侄。所以郗鉴子侄居官如果不在京口,就在与京口关系密切的会稽五郡。从成帝咸和元年(公元326年)郗鉴初镇京口,至海西公太和四年(公元369年),郗氏家族势力支配京口、晋陵地区,前后达四十三年之久,直到桓温将郗鉴的长子郗愔排挤出京口,完成了对上下游的全面控制。此后,郗氏在京口的势力虽已不复存在,但京口在东晋的政局中继续发挥着关键作用:谢玄据京口组成北府兵;王恭据京口,与殷仲堪等联兵反王国宝;刘牢之据京口,镇压暴动;刘裕据京口,平定桓玄之乱,直至转移了晋柞。
刘裕深知京口对建康的重要性,他掌权以后,对京口采取了严密的控制措施,而且以其子弟居任,不授异姓。并且临终遗诏,以“京口要地,去都邑密迩,自非宗室近戚,不得居之”【《宋书·卷七十八·刘延孙传》】。终刘宋之世,此诏成为定制,京口所具有的特殊地位,才逐渐淡漠。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悠哈PK悠哈 2019-07-26 13:21:37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hjzhou62 2019-07-27 06:52:27
周六清晨的问候,拜访楼主,欣赏佳作
-----------------------------
师兄周末好!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杨柳上的春风 2019-07-27 17:10:04
周末顶帖。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汉风醉长云 2019-07-27 17:01:55
赞。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公鸡上的杨柳 2019-07-27 16:55:46
先顶。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江南的季风 2019-07-27 16:49:40
支持。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东园来风 2019-07-27 16:44:12
顶。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天的呦呦 2019-07-27 16:38:33
回复支持一下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鳞鳞居大厦 2019-07-27 16:34:07
好帖,顶。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南来北归 2019-07-27 16:23:01
不错。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陇上斜阳 2019-07-27 16:14:20
周末好。
-----------------------------
周末好!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娃哈哈琪 2019-07-27 12:33:31
学习了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刘大悲 2019-07-27 12:12:00

-----------------------------
谢谢!
楼主:小克TY  时间:2019-09-04 18:27:48
@悠哈PK悠哈 2019-07-27 11:56:53
支持支持支持支持
------------------------
谢谢!

楼主:小克TY

字数:182142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06-11 04:53:00

更新时间:2019-09-04 18:27:48

评论数:118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