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耳熟能详的人生观与振聋发聩的人死观

耳熟能详的人生观与振聋发聩的人死观

楼主:宁边城中人  时间:2019-06-13 16:58:31
耳熟能详的人生观与振聋发聩的人死观

罗 宁

对于人生观,在中国社会,几乎所有的人都已经是耳熟能详了。因为从上小学开始,直到大学毕业,再到进入工作单位与社会之后,每一个人都在不断的接受来自组织的人生观教育。所以,在人们日常的现实生活之中,在各个热闹非凡的互联网论坛之中,通常是听不到、看不到人们对于人生观问题的论述和讨论的。

然而,基于展开本文的需要,我还必须拂逆人们的普遍习俗,不得不对什么是人生观的问题,进行一次众所周知并没有任何新意的复述。即,人生观就是关于人生目的、态度、价值和理想的根本观点。它主要回答什么是人生、什么是人生的意义、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等问题。人生观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毋庸讳言,这一答案,每个人都是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到的。

近日,在阅读2017年第一期《读书》杂志时,读到了田松先生的题目是《死亡是一种能力》的文章。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出乎意料的知道了还有一种闻所未闻的道理存在,既人死观的存在。并且,由此,我竟然得以产生了一种振聋发聩、耳目一新、深彻肺腑、豁然开朗、茅塞顿启、人生彻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清新认知感受和痛快思想体验。

基于此,为了能与网友们共享思想收获,请恕我在此对田松先生在文章中的如下论述予以原文援引。

“只有人生观是不够的,还要有人死观。现代人几乎没有人死观。人忌讳谈死。不知道如何面对死亡,如何应对死亡。”

“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是人生的终点。正是由于死亡的存在,人生才是有限的;正是因为人生有限,人生才会时时面对选择;正是因为有不同的选择,人生才会有不同的道路,不同的意义。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常常是从对死亡的思考开始的。有死亡,才有完整的人生。”

“什么是死,人死后去哪儿?如果人死了,一切都不存在了,人为什么还会关心身后的评价?如此种种,乃是关于死的文化,人死观。”

“对于死亡方式,死亡过程的价值判断,也是人死观的一部分。”

“死亡是一种能力,是一种人类已经退化的能力。”

鲁迅先生曾经讲过一个很多人都十分熟悉的故事。有一家富人,生了一个儿子。于是,众人都前往祝贺。第一个人看见儿子后说道:他将来一定是会做大官的。富人家听了很高兴,给予了重赏。第二个人看见儿子后说道:他将来一定是会发大财的。富人家听了很高兴,也给予了重赏。第三个人看见儿子后说道:他将来一定会死的。富人家听了马上勃然大怒,不仅给予痛打,还将这第三个人赶出了家门。

鲁迅先生在故事中还告诉人们:不好听的话,往往会是实在的。好听的话,却通常是靠不住的。但是,人们又总是喜欢靠不住的好听话,痛恨、讨厌、反感、排斥实在而又不好听的话。

所以,田松先生在文章中所说的,人们没有人死观,并忌讳谈死,且不知道如何面对死亡,如何应对死亡的见解,不仅同鲁迅先生所讲述的道理是一脉相承的,同时,也还远远的超越了鲁迅先生在故事中所能够达到的思想深度与广度。

事实上,中国社会,在更多的的时候,人们虽然没有如同田松先生那样,从人生观出发,却又立即离开人生观,迅速进入对人死观的讨论,并将相关的阐述,令人振聋发聩的展开的相当深入、透彻和广泛,不过,类似的相关涉猎还是具有的,也并非是难得一见的。

例如,毛泽东先生就曾经引用过司马迁的名言,以表达、引申自己的主张。即: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此外,在以往的诸多革命回忆录或者表现革命战争的文学作品或者电影之中,也常常有豪迈的革命者在最后的时刻到来之际,无不雷同的感慨道:要到马克思那里报道去了。但是,马克思又让我回来了。在民间,经常能听到的则是,到鬼门关或者阎王殿走了一回等等。

长久以来,中国社会在总体上,在大部分的期间内,在绝大多数的场合中,对于谈论、讨论甚至是提及人之死亡,通常都是会本能的、不约而同的、蜻蜓点水式的,有时则是条件反射式的要加以忽略、漠视、替代、拒绝和排斥的。所以,或许不仅仅是我,还有相当多的人们,难免对于人死之说,特别是对人死观,也都会是极其陌生和孤陋寡闻的。因此,我以为,在如此的社会发展进程及其现实之中,田松先生能够独具慧眼、别出心智、单树一帜、思想异新、见解孤立的在题目为《死亡是一种能力》的文章中,公开的提出、创立人死观一说,并对人死观进行有相当深度的论述、论证,对于人类及其社会的持续生存发展,应该是做出了积极的、建设性的重要贡献的。

在现实的人类社会生活之中,在更多的期间内,人们确实是只知道有人生观,并更愿意长时间、大范围畅谈人生观的。不仅如此,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的期间内、场合中,自然的都会极其忌讳并反感提到和讨论人之死亡的情况。然而,尽管如此,田松先生却依然能够公开的、认真负责的、心平气和的、理性理智的、清晰透彻的直视人生,并坦率的告诉人们:“只知道人生观是不够的,还要有人死观。”由此,田松先生从而就直截了当的为人们明确、真实的展现、揭示了,人们一直并普遍不情愿、不愿意正视、重视的,构成了完整人生的,对于人类的人生、生存,同样具有重大、根本意义与价值的,并必须被人类正视、重视的人死观问题,及其为人死观所包含、所体现的关于人生的根本道理、重要视野和全新角度。

在我的这篇文章中,我只是部分的复述了田松先生的看法与观点。如果愿意,网友们尽可以去找田松先生的原文阅读,并一定可以获得更多的启迪、教益与收获。不过,在此,我需要先行预言的是,在认真的读完或者只是浮光掠影的翻了翻田松先生的文章之后,相信没有人会如同鲁迅先生在故事中提到的富人家那样,会对田松先生愤怒不已并大加痛斥。相反,内心深处会受到更多的触动、感染,并能够从田松先生的文章中获取更多人生助力、助益的人们,或许会更多一些。

楼主:宁边城中人  时间:2019-06-13 16:58:31
@栩栩然2018 2019-06-12 05:24:40
有深度!有见地!
-----------------------------
谢谢肯定
楼主:宁边城中人  时间:2019-06-13 16:58:31
欢迎讨论
楼主:宁边城中人  时间:2019-06-13 16:58:31
@林浦老者2018 2019-06-13 05:07:10
不问观,,人生该努力时努力,该担当时担当,该等死时就等死,人生无常每天吃饭后,都可能是最后一餐。。。。。。。。
-----------------------------
理解

楼主:宁边城中人

字数:2544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19-06-12 06:13:47

更新时间:2019-06-13 16:58:31

评论数: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