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西游感悟

西游感悟

楼主:炉中人  时间:2020-08-31 11:13:35
首先说明,此文只是我自己对《西游记》一书的理解和感悟,不代表真正的道理,也不见得正确。下面进入正文。

第一回 灵根孕育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西游释厄传

《西游记》第一回题目“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开篇便直点灵根、心性、大道数字,直接道出了全书的主旨,那便是一个人、一个生物的诞生,乃是一点灵性孕育,从本源之处流露出来的表现;这点灵性从本源之处流露出来之后,却只有在心性的不断修持之下,才能开始逐渐的领悟并成就大道。我认为《西游记》全书讲的便是如何修持心性的问题。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辩。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预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西游记》全书诗词很多,这首诗作为全书第一首诗,除了为全书做个引子,构造个框架之外,更是道出了古人的世界观。想要知道这首诗的含义,就必须知道“造化会元”四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按照字意理解,“造”是创造,“化”是演变,所以“造化”二字指的应该是自然万物的诞生和演变的过程,也就是自然的发展规律。
“会”指的是一会,“元”指的是一元,书中说“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可以看出,一元是由十二会组成的,所以这个“会元功”指的应是由会到元,由小到大的演变过程。是一个从小处积累逐步走向大成的过程,以及其中的道理。例如十二个时辰为一天、十二个月为一年;例如如来说玉帝自幼修持,苦历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都是这个道理。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小的方面的不断修持,方能最终获得大的成就。
所以我认为“造化会元功”乃是这天地万物之间一切的一切的诞生、运转和成长中的道理。
到这里这首诗的意思就大概出来了,是说:在那混沌未分的时候,天地间是一片混乱的状态,那个时候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谁也不知道,谁都没有见过。可是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打破这种混沌的状态之后,世间便有了清浊之分,也有了黑白之分。天地之所以能养育万物和万物又之所以能在天地间生存、成长乃是天地至仁的表现。万物存在于天地之间,天地间孕育生成的万物也都有其善良的表现。要想知道大自然之间的道理是什么, 要想知道万物是如何发生、衍化,意志如何从小的方面一点点成长,直至大成的,就需要看看这部《西游释厄传》了。
《西游记》第一回的标题,说此书讲的乃是心性修持的问题,却以古人认为的宇宙的诞生和发展开篇,其中含义与《道德经》相合。《道德经》上说“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域,是疆土、疆界的意思。
大,区别于小。通常指速度、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能量超越一般。
就是说:在区域之中,有超越一般的事物存在,而人便是其中之一。人、地、天、道便是这种事物。人、地、天、道是一层层的效法的,他们所遵循的自然规律都是相同的。人、地、天、道是在一层层的效法自然之理。因为人、地、天、道在一层层的效法自然之礼,所以人心性的修持,也要依照自然之理由小到大,由低到高,一步步进行修持。
同时,我在这里也通过《道德经》此言此先将书中之道分为人之道、地之道、天之道和大道四种境界,与此相对应的是古人常说的人、地仙、天仙、佛圣四者。思想、行为对应的境界不同,构成了其中的差异。
书中说“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那么为什么想要知到造化会元功,就需要看《西游释厄传》呢?想要明白这里面的道理就必须要知道“西游释厄”四字的含义。
太阳从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西游是一个沿着上天赋予我们的真正光明前行的正确道路。
释,是解释、说明;消除、消散。
厄,是苦难的意思。
传,传记,列传。
《西游释厄传》是描写一个人,一个众生,如何在上天赋予我们的光明的照耀下,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一点点的去解释、说明他所遭遇的困难,并从中解脱出来的故事。所以我们想要明了自然发生、衍化的规律和如何从小的方面一点点积累以至大成的道理,便需要读西游释厄传了。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戊、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已则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则西蹉;申时晡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譬于大数,若到戌会之终,则天地昏缯而万物否矣。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戊、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 岁。”这个说法出自北宋大哲学家、易学家邵雍的《皇极经世》。邵雍认为一元有十二会, 一会有三十运,一运有十二世,一世有三十年,故一元共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如果我们把这个说法再延续下去的话,接下来就是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三十日,一日有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之下?当时是没有分钟这个概念的。
作者先说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一元分为十二会,紧接着说的却是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乃是《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理。人虽小,自然虽大,可是人效法的乃是自然之理。所以我们可以从小的方面入手,去探索大的道理,通过一天十二时辰的变化,可以看到那一元十二会演化的过程和道理,去探索那造化会元功。
挨排。指紧密排列,依次排列。这里指的应是人在巳时的时候就已经一个个的上街做事,下地干活,一个个都都依次显露出来了。
从一日来看,子时的时候开始得到那一点阳气,到丑时的时候鸡就叫了。寅时的时候天地黑暗一片,而卯时的时候,太阳就开始升起了。辰时的时候大家都已经吃了饭,巳时的时候大家就都已经在外面干活了。午时的时候,太阳在天上的正中位置,到了未时位置就偏西了。申时的时候大家开始吃晚饭,酉时太阳就落山了。到了戌时,天地间灰蒙蒙的一片,亥时则是人睡觉的时。每一个时辰都有它们的特征和表现,都有它们的作用和世间万物对应的行为举动。同时每个时辰的表现是一个次序性不可改变的,比如子时之后只能是丑时,而不可能是寅时或其他的时辰,这是一个固定的规律。
譬于大数,若到戌会之终,则天地昏曚而万物否矣。再去五千四百岁,交亥会之初,则当黑暗,则两间人物俱无矣,故曰混沌。又五千四百岁,亥会将终,贞下起元,近子之会,而复逐渐开明。
譬。打比方。
大数。命运注定的寿限。
昏。暗而无光。
曚。日光不明。
否。坏变,灭绝。
混沌。古人想象中,天地未开辟以前,宇宙模糊一团的状态。
开明。清醒,明白。
贞下起元。天道人事往复循环,周流不息。出自《易。乾》:“元亨利贞。”元在最前,贞在最后,可是贞的后面却是元。意思是说事物发展到最后的阶段,乃是一个新的开始。
一天十二个时辰这个一天中的小的规律,就如同一元十二会的大的规律一般。比如一元的运转,到了戌会的末尾的时候,则是一片暗而无光,光线不明的状态,这个时候天地间所有万物都出于坏变、灭绝的状态之中。在这种状态中,经过了五千四百岁,到了戌亥两会相交,亥会的最初时候。这个时候,天地间处于黑暗之中,前一元的阳气已经消逝,后一元的阳气还未表现出来。看不到两边的状态,所以管这一阶段叫做混沌。宇宙处于清浊不分的,模糊一团的状态。再过五千四百岁,亥会将要过去了,一元运行到最后则是新的一元的开始,这是新的一元要开始的时候,天地间也渐渐的从清浊不分的状态中走出来,将要再次渐渐的清醒、明白过来了。
邵康节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到此,天始有根。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子会,轻清上腾,有日有月有星辰。日月星辰,谓之四象。故曰,天开于子。
接着,作者又引用了邵康节的话:一年之中的冬至与一天之中的子半之时相对应。子时是晚上十一点到第二天凌晨一点这一时间段,子半之时正是午夜十二点的时候。这个时候,是黑夜的中间点。按古代的说法,这个时候,跟正午相对,是天地间阴气最盛,阳气几乎消亡的时候。可是在这天地间阴气最盛的时候,天心却没有发生改变和偏移,依旧按照它的规律在运行着。阳气在这阴气最盛,天地万物还没有诞生的时候开始萌动。到这个时候,那宇宙中的清气才有了他的根源。就是说,这在前一元中,阴气最盛的状态中孕育出来的那点阳气,乃是新一元中那清气的根源所在。
由近子之会再过五千四百岁,正好是子半之时。这个时候清气开始上升,形成了太阳、月亮、星星,和一切天体。我们称它们为清气的四种形状、样子。所以说,天是在子时开辟的。这里面的四象,应不是一般说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而是取“象”字形状、样子的意思才对。
又经五千四百岁,子会将终,近丑之会,而逐渐坚实。《易》曰:“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至此,地始凝结。
大。应是广阔之意。
元。《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
至。极,最。
再过五千四百岁,子会将要过去了,临近丑会,这个时候,那一点阳气开始逐渐坚实起来《易》经上说:“天的善是多么的广大啊!地的善是无处不在的!万物因天地而滋生,又都顺承天意而存在下去。”在这近丑之会的时候,大地开始逐渐凝结了。
再五千四百岁,正当丑会,重浊下凝,有水有火有山有石有土。水火山石土,谓之五形。故曰:地辟于丑。
近丑之会又过了五千四百岁,正是丑会当中的时候。这个时候,天地间的浊重之物开始沉落于地方,在地上凝结起来,它们有水、火、山、石、土。水火山石土为浊气的五种形态。所以说地是在丑时开辟的。
又经五千四百岁,丑会终而寅会之初,发生万物。历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皆生。”至此,天清地爽,阴阳交合。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寅会,生人生兽生禽,正谓天地人,三才定位。故曰:“人生于寅。”
历。逐一,逐个的。
交合。相连,连接。
清爽。清楚、清晰。
又经过五千四百年,丑会过去了,到了寅会之初的时候。天地间的万物在这个时候诞生了。我们依次说明:“在这个时候,构成天的清气开始逐渐下降,构成地的浊气开始逐渐上升;天和地的清浊之气开始连接在一起,所有的生物都在这种清浊之气相互连接在一起的状态中开始诞生的。”到这个时候,天地已经基本分开,不再是模糊不清的状态。天和地都是清楚、清晰的,天地间的阴气和阳气也连接起来。又过了五千四百年,正是寅会当中的时候,人、走兽、飞禽都在这个时候诞生。正是天地人三才定位的时候。所以说,人是在寅会之时诞生的。
我的文学水平有限,翻译的也不见得准确。不过通过这一段表述,我们可以看出、走兽、飞禽和天地间的万物,都是在寅时,在天地、清浊、阴阳交合之下生成的。所以不管是人,还是飞禽、走兽,以及天地间的众多生灵,都不是一个单一的纯清、纯浊或纯阳、纯阴的状态,而是天地、清浊、阴阳交合在一起的状态。就是说,天地间的任何东西,都没有纯好、纯坏之说;所有众生、万物都有自己的好处和坏处,都是好坏、清浊的共同体。明白这个道理,对我们以后探讨《西游记》中的道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从一天中的十二时辰,到一元中的十二会,这是一个大道的定数,这个发展规律是不会改变的。不管经过多少天,不管经过多少元,天地就这么周而复始的变化。可是天地间的一切都是固定的么?不是的。比如两个孩子,都同时诞生,又同样的聪明,他们都是一天天,一年年的长大,到了上学的时候,这个时候一个孩子贪玩,一个孩子则爱学习,那么这两个孩子从此的人生道路就会发生改变。不见得哪个更好,哪个更坏,却绝对是不一样的人生轨迹。就像我们众人一样:有的学好,有的学坏;有安分守己,有的大胆进取;有的这样想,有的那样想;有的喜欢这个,有的喜欢那个;或者是由于每个人的际遇不同。虽然每个人都是一天天的长大,可是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大道中的变数。
楼主:炉中人  时间:2020-08-31 11:13:35
石猴初生

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曰东胜神洲,曰西牛贺洲,曰南赡部洲,曰北俱芦洲。这部书单表东胜神洲。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 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
海外。《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审分》载:海外:四海之外,泛指边远之地。
祖。始也。
鸿蒙。道教神话传说的远古时代,传说在盘古在昆仑山开天辟地之前,世界是一团混沌的元气,这种自然的元气叫做鸿蒙。
判。区别,分辨。
有感于盘古开天辟地,清浊分辨开来。三皇开始通过清浊之分来治理人世,到五帝的时候又通过清浊之分确立了世人最初的伦理标准。世界之间,便因为这些划分成了四大部洲,这四大部洲分别是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芦洲。这部《西游记》单表的是东胜神州的边远之地上一个国土,它的名字叫傲来国。傲来国靠着大海,在大海中有一座名山,名叫花果山。
花果山,开花结果之山。开花结果者,树木也。所以花果山五行属木,与东方相对应。
这花果山乃是瀛洲、玄洲、长洲、流洲、元洲、生洲、祖洲、炎洲、凤麟洲、聚窟洲这仙人居住的岛屿的初始之处,昆仑、方丈 、蓬莱丘这三座海外著名仙山的龙脉都汇聚在这里,乃是仙灵之气汇聚的地方。这花果山从有清浊之分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于这里,乃是世界刚从混沌状态走出来的时候便诞生的。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花果山虽然位于东胜神洲,却已经是东胜神洲的边缘之处了。而这位于东胜神洲边缘之处的花果山,却是我们传说中的仙岛的初始之处。
“丹崖上彩凤双鸣,峭壁前麒麟独卧。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林中有寿鹿仙狐,山上有灵禽玄鹤。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
现在我们对《西游记》的了解还很少,还不足以正确理解其中每段诗词的含义。不过从这番描写中可以看出,花果山乃是一个祥瑞的所在。而在这祥瑞之地的正当顶上,则有一块仙石。这仙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与周天相对应;有二丈四尺周围,与二十四节气相对应,按九宫八卦有九窍八孔,乃是花果山这祥瑞之处的精华所在。它四面无树木遮荫,可以享受日月之精华;左右有芷和兰这种香草相伴,孕育在美好的气息之中。大概是因为从天地开辟以来,它每每感受到天的真气、地的秀美、太阳的精华和月亮的光华的缘故,它感受这些日月精华的时间长了,便渐渐的有了灵性,里面孕育了一个仙胞。一天这奇石崩裂开来,里面有一个石卵,见风之后化作了一个石猴。有五官四肢,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姿态。
石猴诞生之后,开始学爬学走,本能的学一些猴子类生物的基本动作。又拜了四方,与生俱来的便懂得一些天地间最基本的礼仪。紧接着他又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了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琼高上帝,这又表现出了他的与众不同之处。
千里眼和顺风耳奉命去探看这两道金光的来历。探察明白,回来启奏玉帝。在说了金光的来历之后,又说了句:“如今服饵水食,金光将潜息矣。”就是说石猴目运的两道金光虽强,可是在吃了这个世界中的食物,喝了这个世界中的水之后,他那金光就将要潜伏平息下来了。就是说这金光虽然不能再真正显露出来,却并没有消失,只是潜伏平息下来。接着,玉帝也说了句不疼不痒的话,石猴诞生的事,就这样被高高抬起,轻轻放下。没有人再去关注这石猴,更没有神仙、佛陀因这两道金光要收石猴做弟子的。石猴就这样普普通通的在花果山中生活下去。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果树;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石猴在山中过的是一种饥则餐,渴则饮,困则眠的生活,完全是按照天性去生活的。对它来说,没有什么亲疏善恶,也没有感觉到什么危险恐惧,花果山的一切生灵在他眼中都是一样的。他的思想中没有世俗的阻碍,一切举止行为都是他与自然相合的天性的表现。
楼主:炉中人  时间:2020-08-31 11:13:35
明心见性
有一天,石猴和群猴在一起玩耍,因为天气炎热,群猴都在松阴之下,还有些猴子跑到绿水涧边去洗澡、游泳。玩了一会之后,群猴开始想要知道这能给他们洗濯避暑的涧水是哪里来的,便一同去探索这涧水的源头所在。他们发现这涧水的源头乃是一瀑布飞泉,像一道白虹一般,从高空落下,形成一道涧流。见到这瀑布飞泉之后,群猴都鼓掌笑道:“好水!好水!原来这个地方竟然通到花果山的脚下,能够直接流入大海之中啊!”
接着,众猴又说:“我们这些猴子里面,有哪一个有本事的,能够跳入这瀑布飞泉之中,寻找到这股水的源头,并且本身没有受到损伤的,我们就拜服他,尊他为我们的王者。”叫了三声之后,石猴从众中跳出,说自己愿意去探寻这瀑布的源头所在。
“今日芳名显,时来大运通。有缘居此地,天遣入仙宫。”
石猴在众人的呼唤中,应声而出的时候,就是他芳名显露,大运来临的时候,他瞑目蹲身,一下就跳入那瀑布之中。可是令他惊奇的是,这里面却无水无波,只有一架明明朗朗的大铁桥。那么这个大铁桥是什么意思呢?
在这里,我要通过我的观点来破这个哑谜,然后把这个观点带到后面的西游中,通过后面的西游进行验证。
桥,是一种跨越障碍的大型建筑物,最主要的作用是把河两岸的陆地连通起来,使两岸的人能够相互沟通来往,是河两岸的人互相来往沟通来往的工具。那么人用什么来相互沟通呢?用心。人与人之间是用心来沟通的,所以有心桥之说。
同时,在古代理论中,心的五行属金,铁是金属的一种,所以这大铁桥乃是人心。石猴见到明明朗朗的大铁桥,就是说他进到这水洞中的时候,他心中的想法就明明白白的显露出来。石猴看到明明朗朗的大铁桥,就是说他已经“明心”,明白自己心中真正想的是什么了。
见到铁桥之后,石猴“住了身,定了神”稳定了一下自己之后,继续观看,发现这是一座完全由铁板做成的桥梁,桥下面的水,都在石头的缝隙之中,倒挂着流了出去,因此把桥门给遮蔽住了。
此中提到了桥下之水,水是什么?我取我们常说的“水性杨花”一词,认为水是“性”的代表。石猴见到了水,就是见到了“性”。可以说,这个时候石猴就已经“明心见性”了。
明心,是发现自己的真心,发现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见性,见到自己的本来真性,见到自己的本来真性了。所以是说直指本心。明本心,见不生不灭的本性。乃禅宗悟道之境界。就是说,此时的石猴他开始悟道了。
这瀑布外面看着是瀑布,里面却无水无波。那么这瀑布是从哪里来的?明心见性之后的石猴,看到了那瀑布的形成过程:“桥下之水,冲灌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原来这瀑布之水来自大铁桥之下。也就是说性是从心中来的。
心性,性由心生。性由心生,可是这性产生之后,就像这水帘洞中倒挂着流出去的水一般,反倒形成一道屏障,将本心给遮挡住了,使自己的真心无法显露出来。只有突破这性的屏障,才能见到本心。所以石猴跳进水帘洞之后,方能看到那明明朗朗的大铁桥。
明心见性对于很多现实中真正的修行人都是很难做到的,可是这个石猴他却做到了。不过石猴之所以能够明心见性,也是跟他本身有很大关系的。
首先,他是个石猴,不是泥猴,不是一般的猴。这使得他能够抵御水流的冲击,突破水帘,不受损伤。
其次,跟他诞生以来的生活有很大关系。他自诞生以后,过的是随着自己的天性自然而然的生活,没有过多的索取,使他养成了淡然的心性。这淡然的心性使得水在桥下,不能将桥淹没,性在心下,虽然遮挡了本心,却不能讲本心淹没;也使得那洞内无水无波,是一个平静的状态。假如他的心性欲望非常的强,那么洞中的水就会很多,甚至会充斥整个山洞。这个时候,即使石猴冲进洞中,也无法住身定神,那大铁桥更不会是明明朗朗的,石猴也就不可能明心见性了。
可以说,石猴能够明心见性,虽然出自偶然,却也是必然的。他的坚定和他的生活方式,还有他那种能够在群猴的呼唤中应声而出的勇气,决定他迟早有一天会来到这里。
接着,石猴欠身上了桥头,回归本心。回归本心之后的他,沿着这心桥一边往前走,一边观看这里的景致。他发现这里面别有洞天,就好像一个人家一般,是个好的所在。他看到这里:
翠藓堆蓝,白云浮玉,光摇片片烟霞。虚窗静室,滑凳板生花。乳窟龙珠倚挂,萦回满地奇葩。锅灶傍崖存火迹,樽罍靠案见肴渣。石座石床真可爱,石盆石碗更堪夸。又见那一竿两竿修竹,三点五点梅花。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象个人家。
这里是那么的美丽,而且还有前人来到过这里,并在这里生存的痕迹。这里面有人生活的一切东西,这里似乎是人们可以安稳生活的地方,这里面别有洞天。
石猴看到这里的美好之后,流连多时,接着从桥的这边跳到桥的那边去了。这一跳,说明石猴心中的想法产生了一个跳跃,从心的一头来到了心的另一头。这之后,石猴继续观察这里面的景致。他看到石桥正中有一个石碣。石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福地。指神仙居住之处,道教有七十二福地之说。亦指幸福安乐的地方。太上曰:“其次七十二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间。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间多得道之所。”
七十二与“地煞”相对应,就是说石猴发现他们生活的这个地方,名叫花果山,是一个与道相合的地方,是地仙生活的地方。这个山洞则叫做水帘洞,以水为帘,将山洞遮挡住的地方。这个地方,别有洞天,可以洞察天机。
我们看到水帘洞中,乃是心桥,就是说水帘洞乃是心洞,只是被性给遮挡住了,所以你看不到它。如果石猴不是石猴,而是个土猴的话,那他是抵御不住水帘的冲击的,被水一冲就散了;如果这个性表现的过于强大的话,那这个性就不是性帘,而是充斥着整个心室的水,想进去也进不去的,更不可能发现自己的真心。所以花果山虽然是个地仙居住的福地,可是想要洞察天机的话,还必须要内心坚定,性情淡薄才行。
石猴发现这点之后,欢喜的难以控制自己,急急想要从这里回去,他瞑目蹲身,跳出水帘,打了两个呵呵,以视自己成功的找到了那水的源头,而且还没有伤身。他对群猴说道:“大福气啊!大福气啊!”
众猴见状,便把石猴围住,问石猴里面是什么样的,水有多深。石猴告诉他们,里面没有水,乃是心之所在,在那心的所在中别有洞天,有着天造地设的可以供给生活的资本。那里面所有起居生活所用的器具都有,乃是地仙居住的场所,是可以其中洞察天机的所在。他想让群猴都住进去,住进去之后就不用受老天的气了。这水帘洞可以躲避风吹雨打,遮挡霜雪雷鸣。是一个美好的地方,里面有美好的景致。
众猴闻言,齐声赞同,依旧要石猴先走,把他们带入水帘洞中。到了洞中之后,众猴见了那些石盆、石碗、石床、石凳等,纷纷抢夺争占,表现的没有一点礼数,它们的劣性完全表现出来。直闹到筋疲力倦,方才停歇下来。待他们停歇下来之后,石猴便说了:“人要是没有信义的话,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你们方才说谁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受损伤的话,便拜他为王。如今我做到了,又找到了这么一个好地方使你们能够遮风避雨,不惧霜雪雷鸣,都能够在这里安居乐业,你们怎么就不拜我为王了呢?”
众猴听说,都认可自己前面的言语,按照年齿排班叙辈,依礼拜石猴为王。称石猴为“千岁大王”。石猴从此成了众猴中的王者,又将石字隐去,称石猴为美猴王。
一个“美”字,说明明心见性的石猴,已经有了好坏善恶之分,有了美丑之别。从此他不像以前那样“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了,不再不管好坏善恶,都去亲近,而是只与猴群为伍,并按照群猴的特征给他们分派差事。从此他“朝游花果山,暮宿水帘洞”,他白天在花果山上生活,晚上却守心而居,守护着自己那明明朗朗的心,不敢妄为。

楼主:炉中人  时间:2020-08-31 11:13:35
仙人指路

美猴王带领群猴朝游花果山,暮宿水帘洞,享乐天真自在,不知不觉的生活了有三五百年。可是有一天,在群猴欢乐喜宴的时候,美猴王他却忽然产生了烦恼,因为美猴王觉得虽然现在他们居于这水帘洞中,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为人王所拘束。逍遥自在,无忧无虑。可是一旦年老血衰的时候,终不得脱离阎王老子的暗中管束。将来一旦死了,不就是白白的在这世界之中走了一场么?不能彀长久的在天人的世界中存在下去。
众猴为美猴王之言所影响,也都一个个掩面悲啼,为自己的生灭变化不定,无法把握而感到深深的忧虑。
就在群猴都为无常所忧之时,一个通背猿猴,厉声高叫着,将它的声音表现出来。他说:“大王你若是有这般远虑的话,真是你的道心开始发生了!现在这个世界之中,五种生物里面,只有三种名色不在阎王老子的管辖之内。他们分别是佛、仙和圣人。只有他们能够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又告诉猴王,这三者都在阎浮世界之中,古洞仙山之内。猴王闻言大喜,立刻决定明天就要辞别众猴,云游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以此来寻找佛、仙与圣人,好学一个长生不老之术。石猴的这个决定,立刻让他跳出了轮回之网,成就齐天大圣。众猴闻言,也都鼓掌称扬,说这是一个好的决定。并要去山上采果,来支持猴王去寻找仙山。
第二天,众猴去采仙桃,摘异果,给美猴王办了一个百果宴。这些果子大小不一,用法不同,有生有熟,也有各种各样的滋味。却都是美猴王去寻仙访道的支撑。群猴各不相同,长幼不一,却都有自己的成果奉上。美猴王在群猴的支持之下,编木筏,趁天风,渡大海,来到南赡部洲。
美猴王的运气挺好的,只凭一个木筏竟然就横渡了大海。按理说大海之上,无风还三尺浪呢,就一个木筏怎么能彀横渡大海呢?几下不就被浪拍里了?就连古代一般渔民的木船,也是进不了深海的。所以美猴王能横渡大海,就不仅仅是一个运气的问题了。这里面也跟人的心性有关。
记得前面石猴发现水帘洞的时候,同时发现这洞中的水乃是从铁板桥下产生,通向大海的。那水是性的代表,所以这海可以理解为性海。性由心生,又汇聚成性海。所以性海的波澜,跟人的心性有很大的关系,当你心性淡薄的时候,这性海的波澜就小,当你心性张狂的时候,你性海的波澜就大。如果石猴不是过着天性自然的生活,心性淡薄的话,是不可能发现水帘洞的。而他发现水帘洞之后的那种守心而居的生活方式,又令他的心性更加淡薄了,所以由这性所汇聚成的性海,也不是那么波涛汹涌的。这使得美猴王能够木筏渡海,来到南赡部洲之内。
美猴王来到南赡部洲之内,将人的衣服穿在身上,以人的姿态,摇摇摆摆,在人世中生活。在这一期间,他开始学习说人的言语,学习做人的礼仪。不过这种生活方式,并没有对他造成影响,他依旧是一心想要访问佛仙神圣之道,想要寻个长生不老之方的。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石猴,比一般的猴子要坚定许多,所以当他知道自己本心真正的所求之后,这想法也更加坚定。
由于南赡部洲的生活没有对石猴造成影响,所以石猴逐渐发现南赡部洲之人的真正状态。他发现南赡部洲之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没有一个是为身命的。正是那: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封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这南赡部洲之人天天争名夺利,不知道到底什么时候是个尽头?为了名利,要比正常的人起的早,睡的晚,搅得;不能自由自在的随着自然天性生活。人的名利之心是没有尽头的。当你能骑上驴和骡子的时候,就想要骑那骏马了,当你当官当到宰相的时候,又想要被封侯。
天天的只为了衣食而去承担更多的劳碌之苦,哪会害怕怕阎王现在就勾了他的名字,让他死去呢?他们每一个都想要给子孙后代留下很多的东西,让子孙后代都能受到自己的荫庇,享受荣华富贵。他们在这名利场中,就没有一个肯回头的。
美猴王在南赡部洲参访仙道,无缘得遇,虽然他串长城,走小巷,把所有的地方都去过了,用了将近十年时间,还是没有访到仙道。这个时候,他忽然发现自己已经来到了南赡部洲的西面边界,已经看到西面的大海了。美猴王没有气馁,他觉得这南瞻部洲的外面国土,必然是有神仙的,于是自己做筏,飘过西洋大海,来到西牛贺洲地界。美猴王离开花果山的时候,是群猴做竹筏,助他渡海的,现在则是他自己做筏渡海,说明美猴王在南赡部洲虽然没有访到仙道,却也获得了一些成长,可以独立的完成一些事情了。
美猴王在西牛贺洲独立的修仙访道,寻访了很长时间之后,他忽然发现一座高山非常的清秀美丽,山林非常的茂盛。他为了求仙访道,也不畏惧狼虫虎豹,独自上山,去山顶观看,要看看这山中可有什么洞府寺观,仙道的居所。只见这山果是好山:
“千峰排戟,万仞开屏。日映岚光轻锁翠,雨收黛色冷含青。枯藤缠老树,古渡界幽程。奇花瑞草,修竹乔松。修竹乔松,万载常青欺福地;奇花瑞草,四时不谢赛蓬瀛。幽鸟啼声近,源泉响溜清。重重谷壑芝兰绕,处处蒨崖苔藓生。起伏峦头龙脉好,必有高人隐姓名。”
美猴王观看山景,认为这山的龙脉非常的好,一定有高人在这里隐藏身迹。就在他这么想的时候,他听到了山中有人言语之声,赶紧趋步走入林中,往那发出言语之声的地方走去,侧耳倾听,原来是有人在那里唱歌发出来的声音。美猴王开始听那歌声,别的听没听懂我不知道,反正他听懂了一句:“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根据南赡部洲的游历,他知道《黄庭》乃是道德真言,便认为唱歌者必是神仙,赶紧跳入林中,仔细观看那“神仙”的模样,发现唱歌之人乃是一个樵子,在那里举着斧头砍柴呢。
细看之下,美猴王发现面前之人虽然是个樵子,可是穿戴却显露出了他的与众不同之处。这不同之处到底在哪里呢?还是留到以后二次解这一至八章的时候再解读其中的诗词含义吧,否则一下说的太多,即不好说,也难以理解。现在只知道美猴王见了樵子的穿着打扮之后,直接来到樵子面前,称樵子为老神仙,自称弟子,给樵子见礼。两者间发生了这么一番对话:
那正在砍树的汉子,见到有人以神仙称呼他,慌忙丢下斧子,转身答礼道:“不敢当,不敢当,我这么一个拙笨的汉子,衣食还不周全,怎么敢当那神仙二字呢?”美猴王说:“我才到林边,听你说:‘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那《黄庭》乃是道家真言。你讲《黄庭》,不是神仙又是什么呢?”樵夫笑着说:“不瞒你说,这个词叫做《满庭芳》,是一个神仙教我的。教我的神仙因为见我家事劳苦,有烦恼之事,所以才教了我这首《满庭芳》,让我遇到烦恼的时候念念。又可以散心,又可以解闷。我刚才就觉得有些烦恼了,所以唱了唱,没想到被你给听到了。”美猴王道:“你说你不是神仙,可是你家既然与神仙相邻,为什么不跟着神仙去修行呢?到时候学个长生不老之方,不是好事么?”樵夫道:“我一生命苦,自幼蒙父母养育,到了八九岁,才明白点道理的时候,父亲就死了。就母亲一个人抚养我,也没有别的兄弟姐妹,没办法,只有早晚侍奉老母。现在母亲老了,更是不敢抛离了。可是我家田园又是田园荒芜,衣食不足,只好来砍两担柴薪,到城里卖了,换几文钱财,以此安排茶饭,来侍奉老母。我要是去修行的话,谁来奉养我年老的母亲呢?”
“你家既与神仙相邻,何不从他修行?学个长生不老之方,却不是好?”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美猴王西出东海,虽然经过了南赡部洲,到了西牛贺洲,却依旧是为了长生而修行的,他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长生。所以他也没有去思考樵夫的话中之意,只说樵夫侍奉老母,必然有他的好处,并请樵夫给他指引一下神仙的住处。樵夫说那神仙的住处不远,并告诉美猴王:“不远!不远!此山名叫灵台方寸山。山中有个斜月三星洞,洞中有一个神仙,名曰须菩提祖师。那祖师出去的徒弟,也不计其数,见今还有三四十人从他修行。你顺哪条小路儿,向南行七八里远近,便是他家了。”
灵台。有说是心的,也有说是头部的。《庄子。庚桑楚》:“不可内於灵台。”郭象注:“灵台者,心也。”道教《黄庭外景经。上部经》:“灵台通天临中野。”务成子注:“头为高台,肠为广野。”由于樵夫方才所唱的《满庭芳》中有“静坐讲《黄庭》”之语,所以我认为此中灵台指的是头部,是人的脑海,是人的神识所在。
方寸。元神之居所,泥丸宫。《太乙金华宗旨》:凡人投胎时,元神居方寸,而识神则居下心。泥丸宫。道教谓“泥丸九宫皆有房”,脑神名精根,字泥丸,其身所居之处为泥丸宫。后泛称人头。
这山名为灵台方寸山,就是说这山乃是人的头部神识所在的方寸之间,是人元神的居所,也是人各种神识的所在。
灵台方寸山中有一个斜月三星洞,斜月三星是个心字。就是说在人的神识所在,有一个洞府,乃是心的所在。斜月三星洞在灵台方寸山中,是说心乃是神识的一部分,却又是区别于一般神识的独立存在。
洞。山洞。一座山中,你很难发现其中山洞的所在,因为它是藏在山的内部的,只露出一个洞口,有的时候,甚至连洞口都被遮挡住了。可是它又确确实实的存在着。就如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脑海中的各种思想清晰的表达出来。与此同时,心中的想法也在起作用。所以灵台方寸山和斜月三星洞,一个是突出的神识部分,一个是同样属于神识部分的心中那不易察觉的所在。就如《太乙金华宗旨》说的:“凡人投胎时,元神居方寸,而识神居下心”一样,两者共同构成了人的神识组成。樵夫指引美猴王去斜月三星洞修行,正与猴王进入心室,明心见性的境界相合,证明樵夫是刻意指引美猴王去斜月三星洞的。同样也证明樵夫不是一般人。
樵夫是一个靠着在山中砍柴为生的人,人靠着山,便是一个字“仙”字。我们再来看看他唱的这首《满庭芳》
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苍径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认旧林,登崖过岭,持斧断枯藤。收来成一担,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无些子争竞,时价平平。不会机谋巧算,没荣辱,恬淡延生。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如果你仔细品品就会发现这首《满庭芳》从头至尾没有一点佛家或儒家的气象,通篇皆是恬淡自然的道家思想,最后的《黄庭》一书,更是道家著作。所以我认为这樵夫乃是一个仙人,在美猴王观山之时,刻意出现在这里,来给美猴王指路的。
猴王见状,上前扯住樵夫,要樵夫与他同去。樵夫以老母为借口,不肯同他前去,不过他说的这番话却非常耐人寻味。樵夫道:“你这汉子,甚不通变。我方才这般与你说了,你还不省?假若我与你去了,却不误了我的生意?老母何人奉养?我要斫柴,你自去自去。”
樵夫以老母为借口,不肯陪猴王前去。不过他的话却非常耐人寻味。他先是指责猴王不会变通,又说猴王“你还不省?”这个“省”应该是通醒悟的“醒”。之后他又说侍奉老母之事,意思是说不是他不想领猴王前去,而是不能领猴王前去。所以樵夫的这番话是说:“你这个猴子不知道变通,我说了这么多,你还没有醒悟过来。不是我不想带你去,而是那地方需要你自己去才行,别人帮不了你的。”他在这里,只是给猴王指 引一条路径,也只能给猴王指引一条路径。
樵夫者,在山中打柴,靠山吃饭之人。人在山旁,正好是个“仙”字,所以我认为这樵夫必是仙人无疑,所以此篇名为仙人指路。
(文中特意加以解释的文字,大多来自网上。由于这些理解都不见得是一个字或词的全部含义,而只是取的我认为的含义,也不见得我的理解就是对的,所以在解读的时候,基本用的都是句号,而没有用冒号。)
楼主:炉中人  时间:2020-08-31 11:13:35
解空与悟空
孙悟空

猴王听说,只得相辞,出森林,找上路径。过一山坡,约有七八里远,果然望见一座洞府。挺身观看,真好去处!
猴王按照樵夫的指点走出深林,找到路径,翻过一层山坡,果然如樵夫说的那样,看到一座洞府。他挺身观看,发现这可真是个好地方:
烟霞散彩,日月摇光。千株老柏,万节修篁。千株老柏,带雨半空青冉冉;万节修篁,含烟一壑色苍苍。门外奇花布锦,桥边瑶草喷香。石崖突兀青苔润,悬壁高张翠藓长。时闻仙鹤唳,每见凤凰翔。仙鹤唳时,声振九皋霄汉远;凤凰翔起,翎毛五色彩云光。玄猿白鹿随隐见,金狮玉象任行藏。细观灵福地,真个赛天堂!
这地方到底怎么好?咱现在还看不出来,只是金狮玉象,凤凰玄猿等诸般神兽全都生活在这洞府附近,足以证明这是一个神仙福地。不过到这里,我们又发现一个奇怪的地方,就是这里离方才美猴王观山的山顶不过七八里地,如此近的地方,怎么他方才观山之时却什么都看不到呢?所以这里面应该还有一番道理暗藏其中。
“出深林,找到路径,”路,道路;路在这里代表的应该是道。
猴王前面登山之时,山虽好,却没有提到其中的道路,就是说他是在没有山径或找不到山径的情况下完全凭着自己的力量上山的。这个时候,美猴王虽然登上山顶,也看到这山是好山,认为必然有高人隐迹其中,可是因为他没有找到登山的路径,没有看到其中的道,所以他虽然上了山,却不知道那神仙洞府到底在哪里。
“一眼望去,四面皆是树木森林,到底该到哪里去找神仙呢?”猴王处在迷茫之中。这个时候,樵夫出现,给他指引了一条路径,让他走出迷茫,找到了寻仙修道的路径。这个路径就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告诉美猴王要到神识方寸之间的心洞中去修行。
美猴王在樵夫的指点下,找到路径之后,又过了一山坡。山坡是往高处走的过程,人在登山的时候往往比较费力,要克服一些障碍和自身方面的问题才行。同时,山坡也是阻挡着你,让你看不到山那边景象的一个障碍,想要看到山那边的景象,就必须要登上山坡才行。所以这里美猴王是沿着樵夫给指的道,去寻找神识方寸之间的心洞。在他走了七八里路,克服了这些障碍之后,直接就看到了那洞府的景象,看到了这洞府的美好景致,也听到了来自其中的美好声音。
猴王来到洞府门前,却见洞门紧闭,洞门附近也没有什么人迹。他就这么看着那洞府,忽然间,下意识的回了一下头。这一回头,他看到了崖头上立了一块石碑。这石碑有三丈余高,八尺余阔,上有:“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十个大字。看到这块石碑之后,石猴非常欢喜,他说:“这里的人真的朴实,果然有此山此洞。”
这块石碑有三丈余高,八尺余宽,可以说是整个西游记中最高的一座石碑了,就连西天刻着“凌云渡”的那块石碑跟这块也是没法比的,证明“斜月三星洞”是一了不得的神仙洞府。证明这神识方寸间的心洞之中,乃是了不得的修行之处。
猴王到了洞门口,却不知道那仙人肯不肯收他为徒,不敢贸然敲门,便跳上松枝,一边吃着松子,一边等待有人开门出来的时候。没过过久,他就听到呀的一声,洞门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个仙童。单看长相,这仙童便不同凡响。他走出门外,高声道:“甚么人在此搔扰?”
猴王见状,赶紧跳下树来,上前躬身施礼,道:“仙童,我是来这里访道学仙的,再不敢在此搔扰。”
仙童笑着说:“你是个访道的么?”猴王道:“是,我是个访道的。”童子道:“我家师父,刚刚出来,要给我们登坛讲道,还没有说出来由,就叫我出来开门。说外面有个修行的来了,叫我出来接待,想必师父说的修行的人就是你了?”行者说:“是我,是我。”随着童子进入斜月三星洞中。
猴子整理自己的衣服,端正严肃的跟着仙童走向斜月三星洞的深处。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斜月三星洞中有着很多高大美丽的建筑,都是清净清幽的所在。直到瑶台之下,猴王看到菩提祖师端坐台上,两边还有三十个小仙侍立台下。
见到菩提祖师,猴王磕头跪拜。祖师反问他从哪里来的,几句话表明了猴王的修行真意。接着祖师又问猴王姓什么?猴王将“姓”理解成“性”,说自己无性,一句话就把猴王的老底给探出来了。你想想,猴王在南瞻部洲生活了八九年,跟着学人礼,学人话,他在人间生活了那么久,怎么能连“姓”是什么意思都不懂呢?他为什么要顾此“姓”而言彼“性”呢?
其实前面,石猴明心见性。改名“美猴王”的时候已经有了美丑善恶之分,就已经有了‘性’的概念了。他在南瞻部洲生活的八九年时间虽然没有影响到他立心修道的决心,却令他看到了南赡部洲之人“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封侯”的性格特点。他上来就强调自己“无性”,是在强调自己跟南赡部洲之人的不一样,不是那贪名图利之人。他是怕祖师认为他跟南赡部洲之人一样是名利之徒而不肯收他。他的那种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表现只是他跟南赡部洲之人的性格区别,是他与南赡部洲之人的不同之处,并不是他真的无性。所以猴王说自己无性之时,恰恰证明他是有性的。只是他认为自己无性而已。
猴王有性,只是其性与南赡部洲之人不同,不过菩提祖师对此并不在意,只是告诉猴王:“你理解错了,我说的不是这个性,是你父母姓什么?”
猴王说他没有父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祖师闻言,心中暗喜,知道面前这猴子乃是天地生成之物,跟世间万物的牵连很小。他让猴王起来走走给他看。猴王拐呀拐的走了两步。祖师看了笑道:“你身躯虽是鄙陋,却像个食松果的猢狲。我与你就身上取个姓氏,意思叫你姓‘猢’。猢字去了兽傍,乃是个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教你姓‘狲’倒好。狲字去了兽傍,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
祖师的意思是说:“你这个身躯虽然粗鄙丑陋,不过却像是一个吃松果的猢狲。我就在你这表现上给你取个姓氏,想要你姓‘猢”。虽然我想让你姓猢,不过你既然来修行,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动物了,所以你这猢字要去了兽傍才行。去了兽傍之后,就成了“胡”字。胡字拆开来,是古、月二字,古是老的意思,老者,难以继续成长。月属阴性,偏黑、偏暗;没有阳光,无法孕育出新的生命。所以不能让你姓胡,而是让你姓‘猻’。同样,猻也要去了兽旁,就成了‘孫’字。孫字拆开,是子、系二字。子是儿男也,是个小男孩,是可以不断成长的。系是婴系的意思,就像一个婴儿一样,是一个刚孕育而成的纯洁的姿态,虽然生于凡尘之中,可是还没有被凡尘沾染,可以以纯洁的姿态不断的去学习、成长。我就让你姓“孙”罢。”
祖师给猴王去“胡”留“孙”可能是在暗示美猴王要去掉老旧,以换来一个新的成长的开始。让美猴王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那样去不断的学习、成长。要知道,石猴已经在花果山中做了三五百年的美猴王了,他给群猴找到了水帘洞,找到了群猴可以安居乐业之所;他的想要寻求长生的想法又获得了群猴的一致赞同和支持。他在这种为群猴赞美、恭立为王的状态下已经生活了三五百年,“我就是最好的”的这种想法已经在他心中根深蒂固。可是一个人如果只认为自己是最好的,那么别人教给他的东西,他能真的去学习么?别人话语他又真的能听得进去么?这就形成了石猴的“老阴不可化育”的状态,这个时候,祖师如果让他姓“胡”,就等于固定了他的这个姿态,没有演化孕育的机会和空间了。所以祖师让他姓“孙”,只有去掉这种状态,以一个新生儿一般纯洁的状态去学习和成长,方才能够进入一个新的开始。
猴王听说,满心欢喜,朝上叩头道:“好!好!好!今日方知姓也。万望师父慈悲!既然有姓,再乞赐个名字,却好呼唤。”祖师道:“我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辈之小徒矣。”猴王道:“那十二个字?”祖师道:“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好么?”猴王笑道:“好!好!自今就叫做孙悟空也!”正是:
鸿蒙初辟原无性,打破顽空须悟空。
猴王听说祖师让他姓孫,满心欢喜,叩头道谢,又请祖师赐名。祖师说他门中有十二个字,乃是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猴王乃是第十辈小徒,是“悟”字辈的,所以给猴王起名叫“悟空”
为什么猴王在悟字辈呢?我们看这十二个字的第一个字是觉,而须菩提祖师是“大觉金仙没诟姿”,是大觉金仙。从十二辈弟子到菩提祖师,是一个从觉到大觉的过程,而悟空则站在悟字辈上。虽然辈分不高,却也立于“觉”和“圆”的境界之上。那么悟空在什么时候“觉”和“圆”的呢?
觉,是觉醒。觉醒是一个过程。当石猴进入水帘洞,明心见性的时候,他开始守心而居,是他最开始觉醒的时候。这个觉醒的过程持续很久,直到他为无常烦扰,要出海修行的时候,才真正的觉醒过来。觉醒之后的他,开始到处寻仙访道,直到他从南赡部洲渡海来到西牛贺洲,来到菩提方寸山,来到斜月三星洞的时候,才达到了一个圆满。终于达到圆满的猴王,拜入菩提祖师门下,要去掉老阴之态,重新以一个孩童的姿态成长和衍化,在不断的修行中成长。而要实现这个成长,就要不断的去醒悟才行。“道可道,非常道”。醒悟,不断的去从旧的状态中醒来,以一个小男孩的姿态不断的去感悟新的道理。
祖师教悟空去悟,悟什么呢?悟“空”。空什么呢?悟的乃是一个“空性”
前面祖师问猴王姓什么的时候,猴王说自己无性,而实际他是有性的,只是他认为 自己无性,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性的存在,他认为那种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过后还给人赔个不是的表现就是无性了。而实际上这只是他与别人的“性”的不同。
猴王认为自己无性,他认为自己是空的,是无的,而实际上却有性,只是因为他的性没有表现出来,所以只看外在表现的猴王看不到这点。所以不管你怎么说,他依旧顽固的认为自己是无性的。空,无。这就构成了他“顽空”的状态。那如何打破这种“顽空”的状态呢?自然就需要悟空了。所以作者说:
混沌初开本无性,打破顽空须悟空。
混沌初开,清浊初分的时候,人本来是没有性的。可是随着人的成长,有了清浊、是非、善恶之分,有了其志向和目标,人就都有性了。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修行人都认为自己是没有性的,因为他们的性并不向一般的人那样突出的表现出来。所以他的看法是错误又坚定的认为自己是真的无性。要想打破这种顽固的状态,就需要你去感悟空性的含义。
人只要成长,就必然有性。有了性不用刻意去否定它,也不用死不承认,只要让这性归于空处,也就是了。所以祖师给猴王起名叫“孙悟空”,要他以婴儿般纯洁的姿态去学习、成长,去了悟“诸法空性”。
写到这里,那须菩提祖师又是个什么样的神仙呢?我认为须菩提祖师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是被称作“解空第一”的解空须菩提,是佛陀弟子中第一个明了诸法空性的人。师父和弟子,一个解空,一个悟空,方能了悟“空性”之真意。
楼主:炉中人  时间:2020-08-31 11:13:35
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心果

话说美猴王得了姓名,心中欢喜,他的修行之心更加踊跃了,对菩提作礼启谢。可是祖师却没有给悟空讲法,而是让大众引悟空到二门之外,让悟空学习洒扫应对,进退周旋的礼节。就这样悟空开始跟着众位师兄学习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只要是生活所需所用的技能,他都跟着众师兄学习了,就是祖师没给他讲过道。
转眼间,六七年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终于有一天,祖师开始登坛高坐,唤集门下众弟子,给他们开讲大道。这里面连孙悟空这个最小的,也是“明心见性”的地仙境界,所以作者说祖师唤集诸仙,开讲大道。
“天花乱坠,地涌金莲”。祖师宣讲大道的过程,是一个美好的过程,这里面既有大、中、小三乘教义,又包含了所有法门的精妙之处。更有佛、道、儒三教的完美配合,他在告诉门下弟子,要以一个“开明”的姿态去修行,指引弟子去了解“性”字上面的玄机。
正在听讲的悟空,听到祖师的宣讲,非常欢喜,情不自禁的就抓耳挠腮,手舞足蹈起来。祖师看到,责他癫狂跃舞,不听讲道。悟空则说自己正是因为听到了师父的精妙之处才这样的。这个时候,悟空的问题再次暴露出来。他听祖师宣讲,能够知道其精妙之处,说明他能明法之理;他控制不了自己抓耳挠腮、手舞足蹈的举动,则说明他不能了性之空。就是说,孙悟空现在处在一种能明法之理,却不能了性之空的状态。
看到这点之后,祖师就问悟空来到这里有多长时间了。悟空则以他不知多少时节,只记得去后山打柴,吃了七次饱桃作答。试想悟空这段时间跟着众师兄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学习洒扫应对,进退周旋的礼节,怎么能连年岁的变化都不知道呢?所以这里面又藏着一个哑谜。
想起一个网友在评论蟠桃园的时候说过这么一番话话:假如一个人教小孩子画桃子的时候肯定是画做一个心形,教小孩子画心的时候自然也是心形,心形是桃子和心的共同代表,而且这种画法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具体啥时候有的谁也说不清楚,没准在遥远的古代就有了。所以《西游记》里的桃子应该是暗指“心果”。
在中国神话故事中,有一个著名的盛会,就是蟠桃会。好像每个新上天的神仙都能赶上蟠桃会,每个真正的神仙,在每隔一段时间之后,都会去参加蟠桃会。比如另一个跟西游记其名的八仙过海的故事,八仙方一成仙就碰巧赶上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会,并很幸运的收到了请帖,蟠桃会上王母赐予他们的桃子的大小也正好代表了那神仙品级和修行的高低,而决定每个神仙修行高低的不正是他们的“心果”么?
悟空说他饱饱的吃了七次桃子,却未提桃子大小,也未像蟠桃园时那样,细说这桃子的作用。就是说在这七年之中,悟空所得到的心果虽然谈不上多大,也谈不上什么神奇的作用。对他来说,却也是每年都有成长,收获颇丰,能够使他听明白祖师所讲的大道了。而祖师闻言却说那山乃是烂桃山。就是说这七年之间,悟空每年得到的心果除了在这七年中吃掉的以外,更多的都烂在山中,不能真正受用、消化吸收这些成果。因此悟空虽然能听懂祖师所讲的大道,却不能控制自己抓耳挠腮,手舞足蹈的举止行为。
看到这点之后,祖师就问悟空想学些什么?悟空则答说祖师教什么都行,只要有些道气就可以。祖师又说我这道中有三百六十旁门,旁门皆有正果。问悟空想学哪一门。悟空又答说师父教哪门都行,只要教他,他就学习。从这点来看,悟空算是真的“空”了,不愧是天地生成的奇才。如果这个时候,须菩提祖师随便教他一些道法的话,那以后的事情或许就不会发生了。
可是如果真的那样的话,那须菩提祖师就不是祖师了。早在孙悟空刚上山说自己无性的时候,须菩提便已看到了孙悟空的结症所在;刚才悟空手舞足蹈之时,祖师更是看个清清楚楚,并以“烂桃山”三字来点化他。所以这个时候须菩提并没有顺势教他趋吉避凶之道,而是卖了个乖子,叫孙悟空自己挑。
这一挑,猴子尾巴就露出来了。我们知道,孙悟空他是为了长生才历尽千辛万苦来修行的。他来修仙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长生。他想长生,想永远享受他水帘洞中逍遥自在的生活,所以当祖师问他学不学某一流派的道法的时候,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长生。一想到长生,刚说的“随老师教哪门,只要有点道气就行”的话就被他给忘了,只问祖师要教他的这些道法能不能长生。
长生,多少淡薄名利的修仙客的唯一追求,看似单纯,没想到却恰恰是他们不能长生的原因。应该说,长生只是领悟大道之后的结果之一,却并非是真正的大道,如果不想领悟大道而只去追求长生的话,那长生就变成了惜身,就是执着了。只要一惜身就乱了阵脚,不管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反正认为能长生的就都去做。而那些本来该做的事情,却往往因为惧怕对自己有所损伤而不能去做。到最后,往往不能依道而行,空废了自己的向道之心和那一番艰苦劳碌。不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恐惧也就因此产生了,随之而来的一切不过是自己强迫自己而已,即使能说出比世人高出很多的言论,也不过是专业知识很强罢了。
很不幸,孙悟空也没能脱俗,为了长生他转眼间便把刚刚说过的话给忘了,不再是但凭师父教导,而是这也不学,那也不学,把师父的四大法门通通摒弃。与此同时,他也同样也把自己挡在了道门之外,白白失去了一次领悟大道的机会。
孙悟空能明心见性,又能渡性海,来到西牛贺洲拜在须菩提祖师门下,自然有他的好处。如果不是执着于长生的话,怎么会连须菩提早已点出的“三百六十旁门皆有正果”这句话的意思都听不明白呢?
悟空的执著不但使他白白的失去了一次领悟大道的机会,还惹得菩提祖师很生气,“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连课也不教了。
眼看祖师走了,众师兄弟们都来责怪悟空,可是悟空却做无事一般,以为打破了祖师的谜题,他认为:“祖师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时分存心;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上者,教他从后门进步,秘处传他道也。”
是这样么?祖师打悟空的这个过程,跟《坛经》中五祖忍传六祖慧能衣钵的时候非常相似,不过也有其不同之处。最显著的不同之处是慧能作诗之后,五祖忍来到慧能面前,见能腰石舂米,便问慧能:“米熟也未?”慧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筛”应是筛选的意思。慧能对五祖说:我现在修行的成果,已经成熟了,只是还没有从众中筛选出来,我这比他们更加精细。五祖才以仗击碓三下而去,告诉六祖慧能三更时分入室,传授衣钵。
五祖忍暗示要传六祖慧能衣钵的这个过程,是一个平静的过程,六祖慧能能够明白五祖的真意,五祖也没有杖击慧能的脑袋,也没有像祖师那样以猢狲斥责悟空不明道理;慧能也没有像悟空那样这也不学,那也不学的。所以这段描述虽然可能来自五祖忍传六祖慧能衣钵的这个故事,不过两者之间却有着细节上的不同,其含义也就不一样了。
我觉得这段话还应该有这么一个解释:
戒尺。是告诉悟空做事要有戒律和尺度。
脑袋。是思考的地方,祖师在他脑袋上打了三下,是叫他三思。
“倒背着手”是手在身“后”的意思。
“走”是“行”得意思。
中者正也。中门关上意味着正道之门关闭。祖师走了进门中就不见了身影,见不到祖师了。
“咄的一声”宛如当头棒喝。
“猢狲”一字,是说悟空此时的表现是个不明道理的猴子。
所以祖师的意思是说:“醒醒吧,你的修行才刚刚开始,还没脱离猢狲的本像呢。做事要有尺度,凡事要三思而后行,否则道门就将对你关闭,你就见不到我了。”
很不巧,我的理解跟孙悟空所悟的正好相反,如果孙悟空想的是对的的话那我说的就应该是错的,反过来,如果我说的是对的那孙悟空想的便应该是错的了。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说我说的肯定不对,如果真像我说的那样那须菩提祖师应该把悟空扫地出门才是,又怎么会教孙悟空金丹正法和七十二变呢?难道祖师那么明白的人就不知道拿枪的猴子是非常危险的么?
其实这里面的问题应该是出在“三更”这个时间点上。
《坛经》中五祖忍要慧能三更时分到他屋中,传他道法;张三丰《参禅歌》中说:“无影树下金鸡叫,半夜三更现红莲。”《《西游记》中,祖师用戒尺打了悟空三下,也有三更时分的意思。可见三更这个时间点,对于很多修行人来说非常重要。那么为什么它这么重要?
邵康节说:“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就是说子时的时候,是旧的阳气消散殆尽,新的阳气开始诞生的时候。这个时候两边的阳气都非常的微弱,对人影响非常非常小的时候,也是最清净的时候。悟空在问“似这般可得长生么?”的时候,证明他已经为长生这个想法所干扰了;数次数问,说明他被长生这个想法干扰的非常严重。所以祖师拿戒尺打他,告诫悟空思想和行为要有尺度。打他三下,暗示他等到三更时分,摆脱长生之心的干扰,神识清净的时候再来。那为什么不在戌时和亥时呢?按《西游记》说,戌会之终,天地昏曚而万物否矣;亥会之时,则当黑暗,两间人物俱无。这两个时辰之内,前面的阳气确实将要散去或已经散去,不过后面的阳气还未生成,都是老阴之态,不是小子之形,不得承上启下,进入新的阶段。所以要选择子时,子半之时这个前面的阳气已经完全散去,新的阳气即将诞生诞生的这个节点上。他要悟空那执着于长生的心重新归于清净,让悟空在重新归于清净的时候,再次以一个刚刚孕育而生的婴儿的姿态到他那里学习道法。
楼主:炉中人  时间:2020-08-31 11:13:35


祖师撇下大众而去,唬得那一班听讲的弟子,人人惊惧,都埋怨悟空。悟空依旧表现出无性的姿态,凭你怎么抱怨,怎么鄙贱嫌恶,我都不恼,只是赔笑。认为自己已经打破了祖师的盘中之迷,只等着三更时分去传道法。可另一方面,他在等待的过程中,又盼望天色,非常着急的想要到晚上,想要快点来到三更时分,去找祖师学习道法。好不容易天黑了,悟空也随着众人去睡觉,不过他没没有真的去睡,而是定息存神。调整鼻息,静下心来,通过鼻息的次数来确定什么时候到了三更时分。
通过鼻息来确定时间段,是一个需要非常大的耐心和一个神识没有干扰的状态的,否则没有耐心或神识受到干扰,将数记错了,都会造成他对时辰的误估。所以悟空在他判断三更时辰的这个过程中,歪打正着,正好让自己处于神识平静的状态之下。就这样,到了三更时分,孙悟空便按照心中所想,轻轻地起来,穿上衣服,偷开前门,躲开 大众,从后门去找祖师学习道法去了。
三更时分,悟空从旧路径至后门外,见那门儿半开半掩。悟空欢喜,说:“祖师果然要传我道法,所以给我留着门呢。”便大步走到门里,来到祖师榻下。见祖师正卷着腿,面朝里面睡觉呢。悟空明白礼数,不敢打扰祖师,便跪在榻前,等祖师醒来。没过多久,祖师果然醒了过来,伸开两足,口中自吟道:
“难!难!难!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闲。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
悟空见祖师醒来,赶紧说道:“师父,底子在这里跪候多时了。”祖师听出是悟空的声音,喝到:“你这个不明道理的猴子,不在前面睡觉,跑到我这里来干什么?”悟空道:“师父,是你昨天在坛前告诉我,让我在三更的时候,从后门到这里传道,所以我才大胆来到这里。”祖师听了悟空之言,非常欢喜,暗想道:“这猴子虽然不明道理,却到底是个天地生成的精灵,否则怎么能打破我的哑谜,真的在这三更时分,神识清净的时候到我这里学道呢?”
祖师正高兴的时候,悟空又说道:“此间更无六耳,止只弟子一人,望师父大舍慈悲,传与我长生之道罢,永不忘恩!”
悟空说此间更无六耳,是说这里面除了祖师和他之外并无第三个人,他这翻话一说出来,就证明悟空的理解是祖师要在没人的地方单独传他道法,而不是在神识清净的状态下传他道法。而且他又提长生之道,证明他的神识虽然看似清净,可是长生的想法依旧在影响着他。此时的悟空跟七年前初到斜月三星洞的他一样,依旧处在看似无性,看似清净;实则有性,实则并不清净的状态之下。依旧是那种自认为无,实则还有的“顽空”状态。所以前面说:“三更时分,悟空从‘旧路’径至后门外,”点明悟空走了条和当时他拜入祖师门下之时一样的道路。
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悟空对事物有着错误的理解,可是他又歪打正着的领悟了祖师的意图;他看似清净,实则并不清净,想要长生的志向一直影响着他。这该怎么办呢?
跟前面一样,祖师决定教悟空道法。这里面的道理很简单,如果悟空真空了,悟空真的清净了,那他就不用来这里修道了。悟空也就是个修行的人,虽然明心见性了,可也只不过能算个地仙,又不是佛圣,怎么可能没有问题呢?再说了,长生这想法有问题么?没有啊!没有问题。难道因为想要长生就不能修行了么?这显然是不对的。所以祖师将其金丹大道的四句法决传与悟空。
四句决虽然简短,却说破了修行的起源和发展,悟空心灵福至。当他记住口诀,拜谢深恩,依旧从后门出来的时候,发现那东方已经有微微的光明显露出来,虽然还看不到太阳,不过这微微显露的光明照得通往西方的道路金光一片,非常明显的显露出来。他的眼前显露出一条通往西方的金光大道。
从此以后,悟空开始暗自修行祖师传他的法诀,转眼就是三年时间。这一日,祖师复登宝座,对众说法。谈的是公案比语,论的是外像包皮。正讲着,忽然将悟空叫上前来,问悟空:“你这一向修些什么道来?”悟空道:“弟子近来法性颇通,根源亦渐坚固矣”祖师道:“你既通法性,会得根源,已注神体,却只是防备三灾利害。”悟空听说,沉吟良久道:“师父之言谬矣。我尝闻道高德隆,与天同寿,水火既济,百病不生,却怎么有个‘三灾利害’?”
此中祖师问悟空最近一向修些什么道,悟空以“法性颇通,根源亦日渐坚固矣”作答,说明悟空自得祖师传授之后,三年来一直在修“法”,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境。悟空的这种回答,证明他对道有两种可能的认识,一种是他认为法是道的一部分,所以当祖师问题修些什么道的时候,他以“法性颇通,根源亦日渐坚固矣”来回答。另一种则是他认为自己所学的法就是道了,也会这么回答。这种认识在我们身上很常见,认为法力高的人道行就高,认为法就是道。否则的话,也就不会有妖魔的存在了。
因为这两种对道的认识都有可能是悟空的想法,所以祖师让悟空防备三灾利害,他要看看悟空对道的理解到底是什么样的。悟空听师父教他防备三灾利害之后,沉吟良久,思考了半天,方才对祖师说:“师父,你这话说的不对啊!我听说道德高隆的人,与天地同寿,水火既济,百病不生,怎么会有三灾利害呢?”悟空的这番言语,证明他认为自己已经是道德高隆的人,也就是说,他对道的认识是在“法就是道”的这个层面上的,他认为自己法性已经颇通,所以道德也就高隆了。不应该再受三厉害的。就是基于这点认识上,他才会在沉吟良久之后,说祖师说的不对的。所以从这番对话可以看出,悟空对“道”的理解是有问题的。
问题出在哪儿呢?我觉得应该是出在一个“礼”字上面。
“礼”这个字,在西游记中隐藏的很深,又表现的很明显。早在石猴刚诞生的时候,他便拜了四方。接着石猴跟群猴一起玩耍的时候,也在“参老天,拜菩萨”。石猴当上美猴王之后,那些群猴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到南赡部洲之时“学人礼,学人话”。来到菩提方寸山,见到樵夫之后,他上前道:“老神仙!弟子起手。”拜到祖师门中,第一件事就是学习言语礼貌。从这些描述可以看出,孙悟空从诞生之后,他所经历的每一个阶段,第一件事就是学习他们的“礼”,由此可见“礼”字的重要。到现在,悟空在祖师门下呆了十年时间,前面的七年,都在学礼,后面的三年才开始学法。可见大道之中,七分在礼,三分在法。若以法论道,则陷入修行的误区了。所以不是法力高强,便道德高隆的。没有礼字为依托的法,不是道,是妖怪。
礼。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仪节,也是表示恭敬的态度和动作。
礼,在中国古代备受推崇。《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可见古人认为“礼”乃是人之体,不去学礼,就没有立足之本。那么古人认为礼是什么呢?《太公六韬》曰:“礼者,理之粉泽。”就是说“礼”是对“理”加以润泽而表现出来的更美好的状态。所以礼的表现,离不开理字,没有理为基础的礼,都不是真正的礼。
“礼”是“理”的进一步表现,凡事只要做到礼字也就有理了,不但有理,而且还能让人觉得心情愉悦,乐意对你提供帮助,这便是礼字最直接的表现。反过来,“礼”退一步便是“理”,做到“理”字的话,别人虽然不会觉得特别高兴,也找不出你的毛病,自然也不会为难于你。
“理”进而为“礼”,退而为“法”。如果“理”字再退一步的话就是“法”字了,“法”应该是人们所能容忍的最低下限,如果在理法之间的话,别人肯定是对你颇有微词,可是却也奈何不了你,因为你还没有越过那层底线,还没有给人造成真正的伤害,或者伤害的程度不足以使社会动用法法律机器制裁你,虽然你受别人尊敬,可别人也拿你无可奈何。如果再退一步的话就连法都不能遵守了,那便是不法之徒了,也就是说你超过了世人所能容忍的底线,给别人或者社会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这个后果我想大家都是知道的。
提到“礼”字,就不得不提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以及儒家在《西游记》中的表现。。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构筑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与“礼”。可见“仁”、“礼”二字是孔子所建立的儒家思想的根本。这跟汉朝独尊儒术之后为为封建统治者所更改的儒家思想是不同的。所以本书中提到的儒家思想,为孔子的儒家思想,而不是汉以后的儒家思想。
《西游记》开篇便说说:“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阐述佛、道、儒三教一体的思想。在祖师讲法的时候是:“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可是纵观西游全书,却都是佛家和道家的神仙妖怪,连一个儒家的神仙妖怪都没出现,只有一个“礼”字,作为一条暗线,贯穿西游全书。可见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修道什么境界,有多大的本事,都不能不尊礼而行的。
此时,一心钻进祖师所传之法中的孙悟空,错将法当成了道,一心投入法的修行中去,而忘了礼字的存在。所以祖师说他乃是“夺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机”,夺和侵,都在暗示悟空此时的做法是不合道理的。
楼主:炉中人  时间:2020-08-31 11:13:35
三界坎源山

祖师接着讲述了三灾利害。这三灾利害,在后面的故事中都能遇到,等到时候再具体述说。只知悟空听了三灾利害之后,毛骨悚然,叩头礼拜,求祖师传他躲避三灾利害的方法。祖师以悟空没腮拒绝,悟空则以素袋准折,一番祈求之下,孙悟空学到了七十二变。
在悟空学七十二变的时候,祖师故意让悟空在天罡数和地煞数间做个选择,悟空要学多的,所以选择了地煞数。就是说悟空现在这种以地仙的境界相合的表现,是他自己选的,是他境界的真实表现。而这个选择跟他的素袋也有很大的关系。
腮,是人脸部两侧的肉。人有两腮则面正,同样,人有礼则正,所以说腮是礼的代表。祖师说悟空虽然像人,却与一般人不同,比一般人少腮。是说他现在的表现虽然像个人似的,却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在“礼”字的修行的方面还欠缺很多呢。并从侧面暗示悟空,法不是道。
悟空显然没有意识到这点,他用手摸了摸自己之后,发现自己虽然比人少腮,却多个素袋。素袋,是动物装食物的地方。有些动物吃不下的食物可以放在素袋里先储存,以后再吃。是贪得之心的代表。悟空说他现在虽然与人不同,比人少礼,可是却可以先学会那躲避三灾利害的方法,待以后再去慢慢消化。祖师闻言,说了句“也罢”,让悟空在天罡数和地煞数间做出选择,再次证明了悟空的贪得之心。
又过了一段时间,祖师与众门人在三星洞前戏玩晚景。又问悟空腾云之事。悟空说他已经能够举霞飞升了。祖师便让悟空演示一番。悟空弄本事,便演示了他的腾云之举。可是他这一跳,离地才五六丈,一顿饭的功夫,反复才不上三里远近。悟空的这个表现,说明现在的他虽然远高于常人,不是一般人能够企及的,可还远远谈不上腾云驾雾呢,他也只是比一般人高上一些而已。所以祖师教了他一个跟斗云,一个跟斗便是十万八千里。悟空学了跟斗云之后,更加逍遥了。
学会了跟斗云,学会了七十二变,悟空便在众师兄弟中脱颖而出,成了一个为众多同门所羡慕的人。这个时候,他也达到了祖师十二辈弟子中的“颖”的境界。
在众师兄、师弟的羡慕中,悟空将自己的本事显露出来,变了一个松树,获得了大家的认可。纷纷鼓掌称赞。可是他们的举动却将菩提祖师惊了出来,问是什么人在此喧哗。
众人见师父出来,都慌忙检束,整衣向前,悟空也变回本相,杂在丛中道:“启上尊师,我等在此会讲,更无外姓喧哗。”说这是他们在这里会在一起讲道,没有外面人在这里喧哗的。
悟空的这番话,或许是下意识的为他自己的行为找借口,或许是他真的没有认识到这么做是不对的,反正他这么做违背了祖师教他的道法。
祖师教悟空的四句决中,开始便是:“显密圆通真妙决,惜修性命无他说。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守牢藏休漏泄。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就是说,祖师是让他将所学谨守牢藏,不能外泄的。并且要通过谨守牢藏来屏除邪欲,达到一个清凉的状态。悟空则因为学到了七十二变而沾沾自喜,变松树显露自己的才能,使自己所学外泄,惹得众人齐声叫好,正好干扰了这种清净的状态。因为众人的较好,会让他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就是好的,使他不能正确的看待自己,不能继续以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的状态去学习、领悟。
悟空的表现,证明现在的悟空已经不空了,不管他自己意没意识到。现在的他连顽空都算不上了,悟空的性已经充分的表现出来。他以素袋顶折两腮,选择七十二变,在众师兄弟中卖弄自己的本事,以及下意识的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都是他性格的流露。
我们知道,悟空刚拜入祖师门下的时候,是处于一个顽空的状态。不是他无性,而是他看不到自己的性。看不到自己的性,就认为自己无性,这个时候你怎么教他,说他有性都是没用的,因为你无法让他看到自己的性。而现在,随着悟空的法力越来越强,学会了七十二变,能够腾云驾雾,他的性也不知不觉的就表现出来了。不管悟空现在能不能意识到自己的性,只要这性不断的流露,迟早有一天,悟空会认识到自己是有性的。有了性之后,悟空就会为性所困扰,遭受磨难,再一步步的从这磨难中走出去,进入空性的状态。这对悟空来说,不能算是一件坏事,这只是他成长中的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而已。
现在悟空的性格已经流露出来了,到了他该进入下一步的修行阶段,所以祖师决定将他逐出师门,让他进入下一阶段的修行之中。由于悟空的“性”已经表现出来,以后的他必然要受到性的困扰,所以祖师断定他离开之后,必然会惹祸。并告诉他惹祸行凶的时候,不许说是自己的弟子。就这样悟空离开了菩提方寸山,驾着筋斗云,向花果山而去。
郁郁含烟贯四时,凌云直上秀贞姿。全无一点妖猴像,尽是经霜耐雪枝。
这首诗在说孙悟空的坚韧可贵的同时也道出孙悟空此次离开师门必然要经历如同霜雪般的磨难的。
菩提,在佛门中是觉悟的意思。须,是须臾的意思。须菩提便是须臾间的觉悟。孙悟空在祖师门下七年学礼,三年学法,十年之间,领悟了很多的知识。这十年的觉悟,对他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不过这十年虽长,可是相对于他以后那一个又一个五百年,乃至真正成圣长生的他,也只是须臾之间。所以须菩提祖师的第二个含义,应是须臾间的觉悟。这须臾间的觉悟,虽然不能让悟空真正的超凡入圣,却给悟空今后的成长,奠定了深厚的根基。
想当初,美猴王渡大海,登名山,用了十年时间才找到菩提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在祖师门下。可是重回花果山的时候,仅仅用了不到一个时辰的时间。悟空此时,不禁感叹修行的美好,和为世人不知修行而叹息。可是当他回到花果山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鹤唳声冲霄汉外,猿啼悲切甚伤情”的状态,听到的是那满山的猿猴悲啼的声音。再看那花果山上,满山的猴子都不知道哪去了,直到听到行者的呼唤,方才一个个的跳出来。他们才跳出来,便向悟空告状,说最近被一伙妖魔在此欺虐,要强占他们的水帘洞。而且已经被掠走了很多猴子,抢走了很多家产了。悟空闻言大怒,让众猴将其中事情细细道来。可是群猴却也只知道那妖怪叫混世魔王,住在直北下,别的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悟空决定自己去找那妖怪的所在。将身一纵,驾着筋斗云直至北下观看。见这里有一座高山,十分险峻。看了一番山景,悟空发现这座山叫三界坎源山,滋养的乃是五行水脏洞。
三界,指的是天、地、人三界。坎是八卦中的水。三界坎源山,说这里是三界中的水的源头所在。
水,在我的理解中是性的意思。不过这里面也有区分,比如性海,是性。什么是性呢?从心而生。人之阳气、性善者也。我觉得性是人之阳气,是人身上突出显露出来的某种状态。那性是怎么形成的呢?我觉得性应该是由人的一个又一个的念头汇聚而成的。一个人可以诞生无数的念头,这些念头有的一样,有的不同,不过每个人都有一些最主要的念头频繁的表现出来,这应该就是人的性了。所以水也有区分了。比如很少一部分的水,是人或大或小的念头,海水则是性。还有河水,我们先不说。
通过对水和性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三界坎源山,是人的念头之源泉,人的一个个念头,都是从这里诞生的。而人的念头是在人的脑海中诞生的,所以三界坎源山代表的乃是人的头脑部位。
脏。我认为是脏器的脏。指人身体器官的总称。五行指的亦是三界,三界之间,都在五行之内。所以五行水脏洞,指的是人身上所有念头共同汇聚的地方。人的头脑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念头,所以人的头脑又被称作脑海。
孙悟空观山之后,发现这个地方乃是人的头脑所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知道混世魔王为什么能够入侵花果山水帘洞了。
按照小猴的叙述,混世魔王来到花果山之后,不但抓了小猴,还拿走了水帘洞中的很多家当。这些家当应该是一直在心洞之中的。就是说,混世魔王能够进入水帘洞中做事。那么他是怎么进入水帘洞的呢?
记得当时美猴王刚明心见性的时候,他发现“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就是说他发现性由心生。可是汇聚成性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心里来的么?心里的念头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三界坎源山,五行水脏洞”便给出了答案,告诉我们所有的念头都是由头脑产生的,又在脑海和心中汇聚,分成了两个部分,在心中的念头,便以“性”表现出来,在头脑中的呢?我们可以管它叫做天河,有个天蓬元帅,这个我们暂时先不说。
人的念头由头脑产生,在脑海和心性中汇聚,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水帘洞中水的流向,是从三界坎源山产生,流入水帘洞中的石桥之下,再从水帘洞中流出,形成山间的涧流,流入大海,汇聚成性海。
由于这个流向,人脑海中的念头,可以直接在心中产生,直接对水帘洞中的群猴发动攻击,夺走水帘洞中的家当,掠走群猴。而群猴却没有那个本事,从心中直接反馈到头脑之中,对头脑发动攻势,甚至都不知道那些对自己掠夺的妖怪到底出在在哪里。直到孙悟空回来之后,方才发现其中的缘由,也才有能力寻到三界坎源山,五行水脏洞,去夺回自己的家当。
悟空有一个观山的习惯。实际不单是观山,观海、观洞、观看人的相貌状态,衣着打扮,观各种各样的景致。作者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和这种观察,来表现出自身的状态,和获得一些蛛丝马迹,作为一些事情的突破口,以找到其中妖魔的所在和降服的方法。比如这次观山,同样是人的头脑所在,他却观察到了“铁牛、金钱豹”等前面灵台方寸山山没看到的动物,说明现在他看到的头脑表现,跟他才拜入祖师门下的时候,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了。所以这种观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我们观看《西游记》有很大的帮助。只是我们现在我们的信息量还很少,无法解读这些细节描写,只有一点点的去汇总其中各物所代表的含义,然后通过这些汇总,在后面理解其真正含义。就如前面悟空变作松树,在后面的树木描写中,我们就知道松树是代表悟空的,水的各种状态也是如此,这样一点点的汇聚起来,《西游记》的真面目,也将一点点的被打开。
楼主:炉中人  时间:2020-08-31 11:13:35
火烧水脏洞

悟空正在观看山景的时候,忽然听到有人言语的声音,便顺着这声音往山下寻觅,见到陡崖之前,水脏洞门外正有几个小妖在那跳舞呢。跳舞,是表现自己美好的姿态。所以悟空看到的是那几个小妖正将自己美好的姿态表现出来。不过当他们看到悟空之后,就都不再表现自己了,转身跑向洞中。
悟空也不追赶,只叫这些小妖传话,说自己是花果山水帘洞的洞主,要与混世魔王见个高低。悟空说自己是水帘洞的洞主,水帘洞是心室,所以悟空是心室之主,是心主,是心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想法。这是一个为长生而修行的想法。花果山上的那些小猴,代表的是心中的众多想法。
作者说:
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姓名配丹成。
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称圣任纵横。
就是说,孙悟空的这个猴子的形象和那个诞生他的卵,都是借化而来的,他的姓名也是作者刻意给他的。他是人体内的一种东西,可是你往自己的内部去看,它却不像五脏六腑那样有固定的存在,所以你看不到他的具体模样。可是你又真真正正的能够意识到他的存在的。古往今来的每个人都是这个样子的,他在你的心中称王称圣任其纵横;或者是当你真正明白了他的含义,能够真正掌握、运用他的时候,那你便可以称王称圣,天下任你纵横。孙悟空就是一个你看不到他的具体形态,却又确确实实的能够感觉到他的存在的人的想法中那坚定、美好的,最主要的想法。
混世魔王是水脏洞的洞主,水脏洞是人脑海的代表,所以他是人神识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念头。当他听说心主到来之后,细问了悟空的穿着打扮。得知孙悟空的穿着有些不伦不类之后,穿戴整齐,绰刀出洞,来战悟空。
刀与道同音,所以我认为刀是道的代表。混世魔王持刀,是说他掌握了一定的道,说明他在某些方面是与大道相合的,却只是真正大道的某一阶段。《西游记》中或神仙、妖怪用刀的很多,可真正称得上大道的,可能只有一把而已。
混世魔王腰广十围,身高三丈,说明他是一个看起来很强大的念头。他出得门来,高声叫道:“那个是水帘洞洞主?”说明他没有看到孙悟空,或者是他没有看到孙悟空与众不同的地方。所以当孙悟空回答自己就是水帘洞洞主的时候,魔王笑着说悟空长的太矮,年纪太轻,也没有什么可以仰仗的东西,怎么敢来到这里跟他竞争呢?
悟空闻言大怒,指责混世魔王有眼无珠,说自己这想法看起来虽小,却随时可以变得很大,自己虽然没有兵器,却有着很大的力量。抡拳向混世魔王打去。手。手法。我认为手是“法”的代表。拳,是手指握紧的状态,我认为是一种法所凝聚成力量的表现。孙悟空的意思是说:“你别看我这个想法小,但是我这个想法却有着无边的力量,可以摘取那来自天界的,能够照亮黑暗,给在黑暗中行者的人带来光明的明月。”接着,他以他的法门所凝聚成的力量向混世魔王打去。
混世魔王欺悟空身小,不识他的刀,只跟悟空较量拳脚。这场较量,是混世魔王这种念头和孙悟空这种想法的直接碰撞。在碰撞的过程中,混世魔王身上的问题表现出来,就是他的这念头看起来虽大,却是徒有其表;孙悟空这想法看起来虽小,却非常坚实。所以混世魔王没几下就吃了孙悟空的亏。吃了亏的混世魔王也不再装了,拿起自己的刀去砍孙悟空,要用自己的道将孙悟空斩除掉,呈现出凶猛的姿态。孙悟空闪过钢刀,用自己的法力变出无数个小猴子,化作无数个跟孙悟空一模一样的想法,作用于混世魔王这念头之上,夺了混世魔王的道,将混世魔王一砍两半,用混世魔王的道将混世魔王给斩除了。
斩除混世魔王之后,孙悟空带着那些他变出来的小猴子杀入水脏洞中,将那洞中小妖杀个干净,救出群猴。这水脏洞是是念头汇聚的地方,现在悟空将这里面的小妖都给杀了,就是说通过心中想法的强大,将头脑中的一切念头都给清除了。
救出群猴,孙悟空便问群猴因为什么来到这里的?那群猴子有三五十个,含泪说道:“我等因大王修仙去后,这两年被他争吵,把我们都摄将来,那不是我们洞中的家伙?石盆、石碗都被这厮拿来也。”
从群猴的这番话可以看出,混世魔王是在孙悟空离开花果山去寻仙访道之后才出现的,而且直到最近两年,才出现在花果山上,入侵花果山。最近两年,正好是祖师教孙悟空“四句决”之后的这段时间,也就是说,这混世魔王来到花果山跟孙悟空学法有很大关系。
我们再看孙悟空刚回花果山之时,群猴对孙悟空说的这段话:“大王,你好宽心!怎么一去许久?把我们俱闪在这里,望你诚如饥渴!近来被一妖魔在此欺虐,强要占我们水帘洞府,是我等舍死忘生,与他斗争。‘这些时,被那厮抢了我们家火,捉了许多子侄’,教我们昼夜无眠,看守家业。幸得大王来了!大王若再年载不来,我等连山洞尽属他人矣!”从这番话中可以看出,混世魔王虽然在两年前就来到花果山,与群猴竞争。不过开始的时候却没有占到什么优势,直到最近才把猴群的家当和猴子猴孙都掠去了一些。这就是说这混世魔王他开始的时候并不是那么强大,而是在这两年多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强的。更在最近,强到了心中的想法都难以抵御的状态了。
楼主:炉中人  时间:2020-08-31 11:13:35
我们知道,孙悟空三年前得祖师传法,两年多之前应该是孙悟空具备了一定的法力的时候,也就是这个时候,混世魔王第一次来到花果山。孙悟空从闻法到修法应该有一个逐步领悟的过程。而祖师既然教悟空四句决,就代表悟空已经到了一个可以闻法、学法的状态了;所以他最开始学法是没有问题的。
可是一年之后,悟空还在一心学法,忽略了“礼”字上面的修行,他就有问题了。我们前面说过,大道之中,七分在礼,三分在法。可是孙悟空在这段时间中一直是只修行他的“法”,而不修行他的“礼”,所以他的问题开始出现了。那种“认为法就是道”的思想观念在头脑中逐渐成长壮大起来,开始对心中的想法发动攻击,并且逐渐在这场战斗中占了上风。所以这混世魔王应该就是人心中那久已存在着的,却直到悟空学法,看到了那超乎常人的力量的好处之后才突出表现出来的“认为法就是道,学法就是修道”的思想观念。
刚开始的混世魔王并不强大,群猴虽然消灭不了他,可也能跟他相互竞争,不落下风;这说明这个刚演变出来的混世魔王并不强大。可是当悟空接下来的两年时间还在一心学法,忽视了道的修行的时候,混世魔王就已经强大起来,具备了入侵水帘洞的力量。直到他对祖师说出“弟子近来法性坡通,根源日渐坚固矣”这句话的时候,说明他已经完全沉浸于法给他带来的神奇力量之中,认为法就是道了,混世魔王也随着悟空沿着错误的方向的不断前行而变得非常的强大了。
楼主:炉中人  时间:2020-08-31 11:13:35

到祖师给孙悟空讲公案比语和外向包皮的时候,应该是一个临界点。祖师试图暗示孙悟空所持的想法有问题,让孙悟空有所领悟。可是孙悟空却以“师父之言谬已”来回答,没有看清自己的问题,使得混世魔王冲破了这个临界线,终于强大到了可以从花果山上掠取小猴和家火。混世魔王的问题突出的表现出来,对心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可是孙悟空却丝毫未觉,依旧陶醉在他“道高德隆”的法力修行之中。
之后没多久,就到了祖师和众门人在三星洞前戏玩晚景的时候,悟空对自己的错误观点依旧丝毫未觉,陶醉在他已经可以“腾云驾雾”的成绩上。祖师用心良苦,告诉他这根本不算腾云,连爬云都算不上,再次点出孙悟空的不足,并告诉孙悟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要孙悟空用心刻苦修行,以期真正腾云。可是孙悟空却没有意识到祖师的苦心,一心只想着去学腾云之法。祖师无奈,教给他一个筋斗云。悟空虽然能够驾驭筋斗云,却不能像真正神仙那样,实现平稳的过度。
“晚景”二字暗示着孙悟空在祖师门下的修行时间并不长了,孙悟空却没有能够领悟祖师一次又一次的暗示,依旧陶醉于自己法力的强大之中。终于到了他在众同门面前卖弄,搅扰了三星洞的清净,被祖师逐出师门的时候。此时的混世魔王已经足够的强大了,按照群猴的说法,再晚年把,花果山水帘洞就要成了混世魔王的天下了。祖师也告诉悟空:“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间,断然不可。”说明祖师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告诉孙悟空,你若再这样下去的话,性命顷刻皆休。
祖师虽将悟空逐回花果山,却保了悟空一条性命。那么祖师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孙悟空的问题所在呢?如果能直接告诉的话,那他就不必给猴王起名孙悟空了,他就是要孙悟空自己去感悟和领悟的。
孙悟空回到花果山的时候,混世魔王已经腰广十围,身高三丈,足够强大了,甚至还有自己的道为倚仗。幸好他这念头虽然大,却不够坚定,才被悟空所杀,假如他实现从念头到想法的过度,就不是这样的局面了。
念头到想法的过度。念头是人脑海中的思想表现。人的脑海中会不断的飘过各种各样的念头,有的停留的时间长,有的停留的时间短,可是绝大多数的念头飘过之后就过去了,不会对人的思想行为造成太大的影响。所以书中是用鸟和风来代表人的念头的,发出它的声音,在人神识中造成一定影响,可仅仅是在神识中飘过。而想法则不一样,想法会长时间的驻留在你的心中,虽然这些想法或大或小,却都是你心头萦绕不去的思想组成,所以书中通过兽类和土来代表人的想法。
混世魔王虽然是一个念头,可是却不断的表现出来,甚至不断的在心头表现出来,越来越强大。到后来,很多心头的想法都被这念头掠去,为他所束缚。如果一直这么下去的话,那这念头除了庞大以外,也会逐步坚定下来,成为萦绕在心头的想法,也就实现了念头到想法的过度。甚至代替孙悟空成为新的心主。有了新的心主,孙悟空自然难保性命了。
那孙悟空为什么不跟他竞争呢?其实孙悟空没法跟他竞争。要知道在孙悟空学法的这段时间里,他一直认为“法”就是“道”,一直认为他学法就是修道了。在这段时间里他就是混世魔王,混世魔王就是他,他意识不到其中的问题,甚至祖师几次三番的暗示,他都没有能够醒悟。直到祖师将他逐出师门,使他被迫离开他“修道”的这个过程的时候,他才能够再次观那花果山的景致,发现其中的问题。如果不是这样,他还会在修法的过程中感觉认为自己真的“道德高隆”呢。
这个时候,他认为自己在修道,实际只是执迷于法力的修行之中,进入一个在不知不觉中丧失本心、名存实亡;徒具其形,却无其质的僵尸般的行尸走肉般的存在。
当一个人执迷于一件事物中的时候,他是看不到问题所在的,只有从执迷中走出来,回归本心,去看看自己的真实状态才行。祖师将孙悟空逐出师门,强迫孙悟空从他的修行中走出来,立刻回归花果山。虽然中断了他的修行,却以此来救孙悟空之性命。
头脑和心都是人的思想组成部分。全了自己性命的孙悟空,发现了混世魔王的可怕,放了一把火,将五行水脏洞烧了个枯干。
悟空在意识到脑海中的念头的可怕之后,通过自己这想法的强大,使脑海变得枯竭,从此这个本来在头脑和心的共同作用下生活的人,变得头脑枯竭,完全以心中的想法为主了。从此孙悟空这正在成长中的感悟空明的小子,完全成了这个人思想行为的主导。孙悟空这“为了长生而修行”的想法成了这个人心中唯一占据主导地位的想法,只有那些遵从于这个思想之下的想法才能存在下去。
从此,这个人在孙悟空这强大而坚定的想法的作用下,进入一个神识枯竭的状态。
楼主:炉中人  时间:2020-08-31 11:13:35
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

聚会七魔

孙悟空斩了混世魔王,火烧水脏洞,将众猴救回花果山,又对群猴讲述自己修仙的经过,说自己学得了与天同寿的真功果,不死长生的大法门。众猴听孙悟空有了姓氏,便都跟着孙悟空姓孙,从此这心中都是一群正在成长中的却还不明事理的婴儿,都尊悟空为长,将美酒、美果敬献给悟空。就这样,孙悟空重新在花果山做起了他的美猴王。
美猴王斩了混世魔王,夺了混世魔王的道,真正的感受到了强大法力的作用,陶醉其中。开始教小猴砍竹为标,削木为刀,制造旗幡,让群猴像真的军队一样操演武艺,行军布阵;以此作耍。玩过之后,安静下来,他忽然想到一件事情:“我们这么做虽然只是为了玩,可万一那些人王、禽王、兽王认为我们在造反,想要夺他们的王位,并因此来攻打我们怎么办?我们这竹刀木剑怎能与他们对敌呢?还得有真正的武器才行。”
前面就有过混世魔王入侵水帘洞的事情,所以美猴王的这个想法一说出来,立刻获得了群猴的一致认可,并出主意让孙悟空到东胜神洲的傲来国中去或买或造些兵器回来,好以此来抵御外来的侵犯,长久的居于水帘洞中。就这样,孙悟空驾筋斗云向傲来国而去。
孙悟空来到傲来国,本来是准备买些或造些兵器的。可是当他来到傲来国的时候突然起了个念头:“我去买兵器还不如使个法术觅他几件的好。”在这个念头的作用下,他便在巽地上吸了口气,呼的吹将去,形成一阵狂风,刮的傲来国天昏地暗,家家闭户,对傲来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可是孙悟空却毫不在意,抓把毫毛,变作千百个小猴,将傲来国的武器库搬个干干净净。回到花果山,将这些兵器分给群猴,依旧玩耍。
你说孙悟空真的就是想抢傲来国那点兵器么?那可冤枉他了,他心里比我们干净多了,并没有抢这个概念的,他不是要偷抢这些兵器,而是要“觅”这些兵器。“觅”是找,寻求的意思,就是说他虽然偷抢了傲来国的兵器,可实际上他心中并没有那种想法。他偷抢这些兵器只是图个好玩,显示显示自己的法力。此举证明此时的孙悟空,他依旧陶醉在强大法力给他带来的美好之中,并在不知不觉中为其所左右,做出了不合道理的事情。
转过天来,猴王汇聚群猴,发现群猴加在一起有四万七千余口。四万七千群猴,还有刀枪剑戟,势力不可谓不大。惊得花果山满山的怪兽,都来参拜猴王,以猴王为尊,听从美猴王的调遣。
记得石猴刚诞生的时候,在他还不明道理的时候,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虎豹为亲。可是当他明心见性之后,便开始约束群猴,远离狼虫虎豹,过着守心而居的生活了,因为明心见性的他,已经认识到那些狼虫虎豹不是他的亲友。可是现在,他将满山狼虫都纳入麾下,说明强盗傲来国之后的他比见心明性之时的境界还要差上一些了。
美猴王带领群猴和七十二洞妖王每日练兵习武,把一座花果山造得似铁桶一样。此时的他,已经从最开始单纯的为了好玩“弄假成真”变成真的演兵练武了。
楼主:炉中人  时间:2020-08-31 11:13:35
看着麾下群猴、群妖日渐强大,已经足可自卫,猴王欢喜中,忽然想到自己这口刀却着实的长大、笨重,使用起来太不灵便,就想要去找一件更适合自己的武器。记得这柄大刀是孙悟空从混世魔王那里得来的,初用之时,并未觉得这口大刀有什么问题,现在之所以觉得这刀榔槺,不是这口刀变了,而是孙悟空这个人变了。他不再是那个感悟空明的小子,只是一个猴子里的王者。他已经不能真正掌握这道了。在他看来,这道不好掌握,而且已经开始限制自己了。他想要找一个更适合自己,能够随心所欲的兵器。
在美猴王说大刀不好用的时候,那四老猴又上前启奏,说美猴王乃是神仙圣人,那大刀乃是凡间之物,用着不得劲也就正常了。就像很多奸臣一样,直接将问题推到了大刀的身上,使美猴王错失了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的机会。接着四猴又给猴王出主意,让猴王去东洋大海的龙宫之中找龙王要件什么兵器。
猴王闻言,果然钻入波中,分开水路,径入东海洋底,去找水晶宫。路遇巡海夜叉,问他是哪里来的神圣。孙悟空说:“我是花果山天生圣人孙悟空,跟你家龙王是住的很近的邻居,你们为何不认识我呢?”
这里面,夜叉和孙悟空都说自己是神圣,都有自己的原因。要知道龙宫在东海的深处,凡人是不可能来到这里的,能来到这里的非圣即神,所以夜叉一看到分波而来的孙悟空,下意识的就认为孙悟空也必然是那神圣,故有此问。孙悟空他则是受了四老猴的影响,开始认为自己是仙圣,这里面又被巡海夜叉一说,便以为自己真的是神圣了。因此忘了自己只是祖师门下的一个弃徒。所以他以自己是天生圣人答之,还指责对方为何不认识自己。
夜叉就这么报与龙王,龙王闻报,赶紧带领着龙子、龙孙、虾兵、蟹将出宫相迎,口称“上仙”,对孙悟空以礼相待,将孙悟空请进水晶宫。又问孙悟空几时得道,受何仙术?
孙悟空说他自生下来就开始修道,现在已经得了一个无生无灭之体。此番来是想找龙王讨要一件兵器的。
孙悟空的这番话说的很大了,记得当时描述祖师的姿态的时候,说祖师是“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觉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可见不生不灭之体已经到了大觉的境界了。悟空说自己不生不灭,说明此时的他已经完全认为自己就是一个真正的圣人了,一个最高意义上的圣人。龙王也是一样,他听说孙悟空乃“不生不灭”之体后,便让鳜都司取了一把大捍刀来,以大道为武器,让孙悟空执掌、运用。
西游记中那么多的刀,可能就这一把代表真正意义上的大道。因为掌握大道的人,才能被称作圣人,孙悟空说自己是圣人,自然也是能掌握大道的人。而且跟后面的兵器不同,龙王叫人抬出这杆刀的时候没有说此刀的重量,乃是“大道至简”的表现。赣字,说明这是强悍的道。可是这“大道”刚被龙王叫人拿出来,就被悟空给否定了,他说自己不会使刀,请龙王另赐一件。
孙悟空说他是天生圣人,却不会运用大道,那很有可能就是天仙,只是由于错误的理解,才认为自己是圣人的,所以龙王又叫人抬来了三千六百斤与天道相合的九股叉。悟空拿在手中,耍了一番,觉得不够重,不趁手,说明他此时的境界与天仙、天神亦不相配。龙王这个时候就有些恐惧了,面前之人自称天生圣人,却连天仙都不够,那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接着他将七千二百斤的画杆方天戟拿了出来,让孙悟空来试。孙悟空丢了几个架子,依旧说轻,说明他现在这境界连地仙都不够的。
孙悟空连地仙都不够,连与大地相合的道都不能明了,却有如此大的法力,能分开水路,来到水晶宫。他的这个表现,令龙王感到害怕,在悟空面前,只说没有,不肯再将武器拿出来。悟空却只上前纠缠,务必要龙王再拿个武器出来。
孙悟空纠缠不休,搅得龙王无奈,在龙婆、龙女的建议下,决定让孙悟空试试那块定海神针铁。而且这定海神针铁最近也与前面不一样,不断的显露出自己的光华,没准就应对了孙悟空此番的到来。就这样,龙王将悟空引到海藏中间,让孙悟空试那定海神珍铁。
按理说,龙王能够叫人拿起七千二百斤的画杆方天戟,多叫几个虾兵蟹将,就应该能抬起这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定海神针的。可是龙王却说这定海神针怎么也拿不动的,说明这定海神针不是光凭力量就能运用的武器。只是因为孙悟空此次到来与定海神针自放光芒,方才让孙悟空过来试试。没想到孙悟空运用自如,得心应手。这金箍棒便成了孙悟空的兵器。
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这个数字很重要。《皇帝内经》说:人一日一夜呼吸次数是一万三千五百次。所以一万三千五百代表着一天的过去和新一天的开始;同时从一天来看,将子时视作第一个时辰的话,那么到第二天的子时就是第十三个时辰,十三点五正好是子半之时,正好是那一阳初动之时。暗示着孙悟空拿到金箍棒的时候,就要进入一个新的开始了。
拿到金箍棒之后,按理说孙悟空应该感谢东海龙王才是,可是他不但没有感谢,反倒丢开解数,打转水晶宫,搅得龙王心惊。又搅扰四海,讨要披挂、金冠、鞋子等。四海龙王商量之后,分别相送。悟空更是兴奋,使如意棒一路打将出去。
此时孙悟空的这番举动,证明他已经完全陶醉在强大法力给他带来的好处之下,将“礼”字完全忘记了。却不知道四海龙王因他此次失礼的举动,已经准备拟表去启奏玉帝,要到玉帝那里状告他了。
楼主:炉中人  时间:2020-08-31 11:13:35
凭借强大的法力,不但拿到了武器、盔甲,还令四海龙王恐惧万分,悟空再次感觉到了强大法力的“好处”,陶醉其中。回到水帘洞,依旧炫耀,兴致来了,使了个法天象地的法术,上抵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都被他搅扰。在这强大的力量之下,花果山的七十二洞妖王,也都彻底拜伏于孙悟空脚下。
七十二洞妖王彻底拜伏之后,孙悟空就真的称王了,分封了马、流二元帅,崩、芭二将军。马流、崩芭在南方都是猴子的意思,就是说孙悟空在这里做起了他的猴子大王。猴子与人不同,是不能明理的,所以此时的孙悟空已经不是那个感悟空明的小子了,只是一个不明道理的猴子。
孙悟空做了真正的花果山之王,依旧不肯安分,每日驾着筋斗云,遨游四海,结交了六个兄弟,分别是牛魔王、蛟魔王、鹏魔王、狮驼王、犭禺狨王,连他自己,共是七个。按理说满天神佛也不是不少,各方各处都有神佛,可是孙悟空他在遨游四海的过程中,却连一个神佛都没有交着,反倒与七个同属兽类的魔王交情深厚,称兄论弟,甚至连自己都成为这七魔的一员,可见此时的孙悟空就跟他不要大刀之时一样,只有跟妖魔志同道合,跟真正的神佛是谈不来的;可见此时的孙悟空已经入了魔境了。可是孙悟空却对自己的变化丝毫不觉,每天与七兄弟一起讲文论武,走斝传觞,弦歌吹舞。本来是修道之人的他现在已经不再讲经论道了,本来应该清净的他,现在却生活在一片歌舞声中,悟空已经开始背离了修行人的本质,成为众妖魔中的一个魔头。
此中四海龙王分别是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西海龙王敖闰。关于四海龙王的名字查不出来历,应是出自《西游记》中。若是作者所起,我认为应取“敖”字出游之意。
东,是太阳初升的地方,代表本源之处。东海者,本源自性也。敖广,是说万物自本源自性而出,无有边际。
另外,此篇篇名应改做《聚会七魔》,而不是聚会七圣。抱歉。
楼主:炉中人  时间:2020-08-31 11:13:35
玉皇大帝

时间在美猴王每日与六个兄弟饮酒欢笑中一天天过去,忽然有一天,孙悟空在送走众兄弟之后,因为饮酒的原因睡着了。睡梦中见到两个人拿着一张批文,上有孙悟空的名字,走上前,不由分说,就将孙悟空套上绳,把美猴王的灵魂就锁了去,踉踉跄跄的将孙悟空的灵魂带到一座城边。在这个过程中,孙悟空的酒劲渐渐过去了,猛然抬头,发现自己来到的地方乃是“幽冥界”。本来一步步走向死路的孙悟空一下醒悟过来,问道:“幽冥界乃是阎王居住的地方,为什么你们把我带到这来了呢?”那两个人答道:“你今天阳寿到了,我两人是在阎王的指令下,把你勾来这里的。”猴王听说之后,说道:“我老孙是个圣人啊!已经超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中,已经不归他来管辖了,怎么趁着我迷糊的时候,敢来勾我的魂魄呢?”
孙悟空还认为自己是个圣人,已经超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了。显然他没有意识到最近这番作为给自己带来的影响,没有意识到由于自己最近这番作为,已经使自己重新落于五行之内了。那两个勾魂的,也不管孙悟空怎么说,只是拉拉扯扯,要把孙悟空拉入幽冥界中。道理很简单:“说自己是神、圣的人多了,你说自己是神圣就是神圣啊!要真是神圣的话,阎王又怎么会让我们来拉你呢?”所以那两个勾死人的扯扯拉拉,一定要将孙悟空拉进去。
孙悟空见状,又施法力,拿出金箍棒将两个勾死人的都打为肉酱。自己解开套在身上的绳索,轮着金箍棒,直打入幽冥城中。把那牛头马面唬得东躲西藏,南奔北跑。众鬼卒跑到森罗殿上禀报。
那十代冥王听说有人能够打入幽冥界,都整衣出来观看,见到孙悟空正在逞凶。既然能打入幽冥界中,自然都是非同小可之人,因此十殿冥王都高叫道:“上仙留名,上仙留名。”他们也以为孙悟空乃是真正的仙人,只是由于自己的问题,错勾了人。孙悟空报出名姓,又让十殿阎王报出名号,要查生死薄。
孙悟空查生死薄,发现猴属既不在人类里面,又不在五虫之中。说明猴子既不属于人,又不同于一般动物。猴子虽然不明理,却可能像孙悟空这样在特殊的情况下明理,所以跟一般动物不同。猴子虽然可能会明理,不过绝大多数都不明理,所以猴子不是人。因此将猴子单拿出来,介于两者之间。
一查之下,孙悟空发现自己的名字果然在生死薄内,乃是魂字一千三百五十号。魂字一千三百五十号和前面的一万三千五百正好是个对应,是一万三千五百的十分之一;如果将一万三千五百看作大数的话,那一千三百五十则正好是其中的一个小数,是一个小阶段的代表。就是说从孙悟空拿到金箍棒开始,到他来到地府的时候,正好是一个小阶段的结束。不过这一阶段并不值得称颂,在他这一阶段结束的时候,收获的成果并不好,因为阎王按照生死薄要来收他了。
孙悟空见了,也不管自己该不该死,反正将自己的名字勾去。不但勾了自己的名字,还将那整个猴属之类的名字全勾了。打出森罗殿,从此倚仗自身的力量,不伏阎王管辖。这个时候,孙悟空就真正的进入到了那永远不死的那些人之中了。只不过他是完全通过自己的力量做到的,而不是通过礼来做到的,他只是个不伏阎王管辖的妖魔,而不是一个仙圣。在礼数缺失的情况下,孙悟空法力的强大,反倒造成他离真正的仙圣越来越远。
楼主:炉中人  时间:2020-08-31 11:13:35
重回阳间,孙悟空一方面回忆自己梦中的事情,一方面庆幸自己法力的强大,才能使得自己脱离了阎王的束缚,没有真的被勾了魂去。没过几天,便又与那些妖王混在一起,每日饮酒聚会。却不知道这个时候,龙王和阎王已经将他告到了玉帝那里。龙王的表云:
水元下界东胜神洲东海小龙臣敖广启奏大王圣主玄穹高上帝君:尽因花果山生,水帘洞住妖仙孙悟空者,欺虐小龙,强坐水宅,索兵器,施法施威;要披挂,聘凶聘势。惊伤水族,唬走鱼鼍。南海龙战战兢兢,西海龙凄凄惨惨,北海龙缩首归降。臣敖广舒身下拜,献神珍之铁棒,风翅之金冠,与那锁子甲、步云履,以礼送出。他仍弄武艺,显神通,但云‘聒噪!聒噪!’果然无敌,甚为难制。臣今启奏,伏望圣裁。恳乞天兵,收此妖孽,庶使海岳清宁,下元安泰。奉奏。
“臣敖广舒身下拜,献神珍之铁棒,风翅之金冠,与那锁子甲、步云履,以礼送出。他仍弄武艺,显神通,但云‘聒噪!聒噪!’”从这番话可以看出,东海龙王的这个奏折主要阐述的是个“礼”字,他也是告孙悟空失礼,失去了一个作为神仙应该具备的道理。
阎王和地藏王菩萨的表云:
幽冥境界,乃地之阴司。天有神而地有鬼,阴阳轮转;亲有生而兽有死,反复雌雄。生生化化,孕女成男,此自然之数,不能易也。今有花果山水帘洞天产妖猴孙悟空,逞恶行凶,不服拘唤。弄神通,打绝九幽鬼使;持势力,惊伤十代冥王。大闹森罗,强销名号。致使猴属之类无拘,猕猴之畜多寿,寂灭轮回,各无生死。贫僧俱表,冒渎天威。伏乞调遣神兵,收降此妖,整理阴阳,永安地府。谨奏。
前面龙王奏折中还将孙悟空称作妖仙,地藏王菩萨则直接将孙悟空称作妖猴;前面龙王告的主要是孙悟空的失礼之处,后面阎王和地藏王菩萨则告的是孙悟空违反了大道中的规律,使得大道不能正常运转,直说孙悟空已经犯了天条。
天条。天界的条款,代表天界的法律制度。孙悟空犯了天条,就是说违犯了天界的法律制度。可见,随着悟空的性的一步步突出显露,孙悟空终于走出了从礼到理,到法,到犯法的过程;走到了玉帝要管他的时候了。玉帝览表之后,让龙王回归水府,冥君回归地府,答应遣将擒拿孙悟空。在遣将之前,玉帝先宣众仙卿,问妖猴的来龙去脉,发现这孙悟空就是三百年前目运金光,射冲都府的天地生成的那个石猴。明白此点之后,玉帝又问众仙卿谁去收服他。
这个时候,太白金星从班中闪出,对玉帝说道:“上圣,按照道理,在天、地、人三界中,凡是有九窍的生物,都是能够修仙的”。所以虽然不知道这猴子是怎么修得的法力,可是他的修行依旧是符合天地间的规律的。此语点出了孙悟空修仙的合理性。
孙悟空修行是合理的,得到法力也是合理的。虽然他现在犯了错误,可能是因为自修自学,不明道理,或对道理理解错误的原因。就这样将其斩除是不合道理的。更何况这猴乃是天地日月孕育生成之体,也同样是头顶天,脚踏地的(服露餐霞暂且不解,要到后面换另一种思路再解)。而且这猴子不但修行了,还修成了降龙伏虎之能;他跟一个能够不断明理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呢?此语告诉我们,现在的孙悟空虽然是个猴子,可是却与人一样,虽然不明理,却具备了明白道理的资格。所以就这么将其斩除是不合道理的,与天地“覆载群生,发明万物”的至仁、至善的本质不合。
接着,太白金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就是降一道招安圣旨,让孙悟空接受天庭的约束。如果孙悟空接受天庭的约束的话,那便根据他以后的作为,进行升赏;如果不肯的话,再派天兵天将进行降服。太白金星将他的建议说出来之后,又道出了这么做的好处。那就是:既可以不用劳师动众,又可以表现出玉帝收仙有道,教化有功。可见太白金星的建议不论是对悟空,还是对玉帝,都是非常有利的。那么为什么他会提出这么样一个意见呢?除了跟他是神仙有关之外,还要从这颗星星说起。
太白金星,是九大行星里的金星,又叫做长庚星,启明星或太白星,它有时黎明前出现在东方的天空,是黎明时天上最亮的星星,所以又被唤作启明星,而黎明过后天就亮了。所以他在书中的出现应该是启明星的意思,意味他能在黑暗中给人带来光明,能在黑暗中给人指引一条通往光明的道路。这里面,太白金星不但给孙悟空指引了一条通往光明的道路,也给玉帝指引了一条光明之路的。
楼主:炉中人  时间:2020-08-31 11:13:35
再看玉皇大帝。玉皇大帝的全名是:“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玄穹高上帝玉皇大天尊”。在道教传说中,有三十三天和三十六天之说。作者并未说玉皇大帝是哪一天的上圣,只以高天论之,意思是说,不管在哪一天中,他都是居于崇高地位的上一层天上的圣人;这个称号应出自道家,应是道家至高无上的称谓。大慈乃是佛家的称谓,仁者是儒家的称谓。慈和仁都是佛、儒二家的根本教义,大慈仁者说明玉帝虽出自道家,却符合佛家和儒家的根本教义,在佛、儒二家中也是地位最高的存在。
玄:玄关,门户。
穹:天。高。高位。
道教有三十三天和三十六天之说,天与天之间是个境界的差别。同时,从下面的天可以进入上面的天,从上面的天亦可以落入下面的天。所以这天与天之间是有门户的,有门户便有玄关,你只有打开某一层天的玄关,才能进入那层天之中。“玄穹高上帝”是说,在这所有天际的门户之中,他都是居于高处的来自上方天界的帝君。
玉,应是纯洁可贵之意。黄金有价玉无价,玉帝的纯洁、珍贵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皇,皇者。
大,这个大应是大觉之意,大觉的境界。
天尊,天际的尊者。
“玉皇大天尊”就是说他是一个纯洁、珍贵的,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居于主导地位的,达到大觉境界的天上的尊者。可见玉皇大帝是一个不管哪一层天上都处于崇高地位的来自上一层天上的圣人,在佛、道、儒三教之中都处于至尊的地位,是打开每一层天的门户的关键所在的纯洁、珍贵、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居于主导地位的,已经步入大觉境界的来自更高层天界的尊者。
玉皇大帝有这样一个无上的称谓,不仅是说他的地位高,更得他做的事情都符合这些标准才行。孙悟空犯了天庭法纪,坏了大道中的规律,理应抓上来依法治罪,如果放任不管的话那必然会有人效法,那大道中也就没有规律可言了,所以抓悟空在情理之中,是在做好事。不过这孙悟空虽然犯了礼法,却没有铸成大错,尚可弥补,若是就这么依法制裁的话,虽然维护了法律,却失去了大道至仁至善的本旨。而且孙悟空又不是存心作恶,不管是他去傲来国还是去东海龙宫的时候,他都没打算作恶,只是一时兴起,方才做出违背天条之事。在这种情况下把孙悟空抓起来治罪和加以引导带入正途可以说都是对的,而后者更符合大道至仁至善的本旨,所以太白金星启奏玉帝,建议玉帝降旨招安孙悟空,也是给玉帝指引了一条光明之路,既能让悟空不再作恶,也能体现天地至仁至善的本质;把世间那些可教之众生引入正途,也正是他身为天帝的职责所在。
楼主:炉中人  时间:2020-08-31 11:13:35
第四回 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心未宁

弼马温

太白金星拿着玉帝谕旨请悟空上天当官,悟空听得小猴来报竟忍不住大喜道:“我这两日正要上天,就有天使来请。”可见这美猴王早就有了上天的心思,不但有了上天的心思,甚至认为自己早就够资格位列仙班了,就算太白金星不来他自己也要上去的。这一听天庭来请,自然大喜。
紧接着这猴王不顾太白金星云彩缓慢,把老头甩在后面自己一个人来到南天门。可是他筋斗云速度虽快,到了南天门人家却不让他进去。增长天王将孙悟空挡在南天门外的举动,说明孙悟空还不够资格位列仙班。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孙悟空明礼明法,有一番道者气象的话,这久守天门的增长天王又怎么会看不出来。而且他又知道今天将有一个凡间仙人将要上界为官,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是悟空单独前来他也不会简单的把悟空挡在门外,至少也会上前拱手施礼,“请问这位道友是奉旨上天的下界仙人吧?按我天庭法度,需待太白金星持旨赶来方能同入,请道友见谅。”孙悟空如果明白礼数的话,就算增长天王阻挡他,也不会动怒,而是等待太白金星的到来。既不会跟增长天王吵嚷,也不会一见面就指责太白金星骗他。所以孙悟空的这个举动,正好证明了他是不够资格上天的,他在礼数的修持方面还远远不够。
面对孙悟空的指责,太白金星的表现跟孙悟空完全不同。他即没有动怒,也没有说出孙悟空的不足,而是从侧面给孙悟空讲了一番道理。在这番讲解的时候,他对孙悟空口称大王,意思是说孙悟空在做美猴王的时候,说啥是啥,自尊自大惯了,所以在这里受到阻拦便觉得不自在,不能接受了。他告诉孙悟空先要平息怒气,不要被怒气影响了自己的思想。接着他开始给孙悟空讲这里面的道理,大意是说:“你从来就没有来过天庭,天庭上还没有你的名号,再加上他们又都不认识你,怎么能让你擅自进去呢?我去你那花果山不也得有小猴禀报么?所以这个怪不得他们。等我们见了天帝,将你的名字标在仙箓之上,给你封了官职,以后自然就随你出入了,到那个时候谁会阻拦你呢?”
这番道理说完之后,悟空道:“这等说,也罢,我不进去了。”就是说他认同太白金星所说之礼,却有些抹不开面,不肯就此服软。不过这也只是面子上的事情,太白金星只说了一句“你还同我进去”扯住他的手,也未见他反抗。说明孙悟空还是想要进入天庭,位列仙班的。
接着,金星扯着孙悟空来到南天门门口,高声告诉守门的天将、天兵,孙悟空是他奉玉帝旨意宣来的下界神仙,让众天兵天将放开道路,让孙悟空进入天庭。增长天王同众天将听了太白金星之言,果然让开道路,放太白金星带着孙悟空进入天庭之内。
楼主:炉中人  时间:2020-08-31 11:13:35
太白金星领着美猴王,到了灵霄殿内,太白金星朝上礼拜,孙悟空挺身在旁,却不肯朝礼,只听太白金星怎么说话。就见太白金星说道:“臣领圣旨,已宣妖仙到了。”玉帝则问哪个是妖仙?说明孙悟空已经知道确实是玉帝降旨让太白金星来宣他上天的,太白金星没有骗他。这个时候,他答了句“老孙便是”,说明他虽然想上天当官,却不想拜服于玉帝之下。见到这种情况,众仙卿都大惊失色,纷纷指责孙悟空无礼,还是玉帝亲自开言,赦了孙悟空的罪过。毕竟孙悟空还只是个猴子,还不明理的,此番招他上天当官,也是要以此拘束他。就这样封了孙悟空一个“弼马温”的官职。孙悟空也不知道天庭的制度,也不明白官职有大小之分:“反正我是上天了,当官了,也在天仙之列了。这就行了。”那么玉帝为什么让孙悟空做弼马温呢?
意:心思。
心思:基本解释为心里所想,情绪的动态非言语表达。就是说,意应该是面对某些事情所产生的特定想法,念头。《西游记》中有心猿意马之说。弼马温这个职位是看马的,就是要孙悟空好好的看守自己的意,不要被心里的动态所影响。而玉帝之所以这么做,还是源自孙悟空前面的表现。
记得孙悟空初到傲来国之时,他是想或买或造些兵器,回去给花果山的群猴们的。他这么想,其实没什么错误,因为买卖、制造所得,是一个公平交易的过程,是合理合法的。可是他到了傲来国之后,却忽然觉得买几件兵器,不如“觅”他几件的好,所以才吹起一阵狂风,盗抢了傲来国的兵器的。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他最开始的想法是合理合法的,可是到做的时候,却为忽然冒出的念头所影响,做了不该做的事情。
东海求取金箍棒的时候,也是这样。他刚开始只想着去东海龙宫找龙王要件什么兵器,没想过要披挂、铠甲的,更没想过要打出水晶宫。他之所以会在要了金箍棒之后又要披挂、铠甲,又打出水晶宫,是一个心性不断膨胀的过程造成的。先拿三千六百斤的九股钢叉,又拿七千二百斤的画杆方天戟,最后拿的是谁都拿不动的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定海神珍铁,如意金箍棒。在悟空心中,随着斤数的不断增加,就证明自己法力的强大,直到他得了谁也拿不动的如意金箍棒的时候,他就已经认为别人都不如他了。在这种心性的不断膨胀之下,他控制不住自己内心所想,打出了水晶宫。
地府的时候依旧如此,他最开始也就是想抹了自己的名字,因为他认为自己是道高德隆之辈,是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该归阎王管辖的,可是当他拿到生死薄的时候,就控制不住自己,把所有猴属的名字全都抹掉了。可以看出,孙悟空从最开始的修行之人,到现在成了违背天条的违法之人,这一步步的过程,都是由于他控制不了自己的“意”所导致的。所以孙悟空的问题就出现在这个“意”字上面。玉帝给了孙悟空一个弼马温的官职,就是让孙悟空看守意马,以期达到太白金星所说的“拘束此间,若受天命,后再升赏”的目的。让孙悟空一点点的从不入流到入流,一步步的提升,成为真正的神仙,超凡入圣,最终达到圣人的境界。
楼主:炉中人  时间:2020-08-31 11:13:35
我们再看孙悟空,他最开始受封弼马温的官职,不知弼马温这官的高低品级,也欢欢喜喜的随着木德星君去赴任。到了御马监之后,也查看文薄,点明马数,给马准备草料,清洗马匹;也是尽职尽责,昼夜不睡,对御马监中的御马看管的甚紧。从这点来看,孙悟空最开始道御马监的时候,做的还是不错的。
就这样,孙悟空做了半个月的弼马温,做的不错。如果做弼马温是孙悟空在天庭一步步提升的最初阶段的话,那么一个月则是孙悟空在天庭一步步提升的这个周期中的一个小的阶段。孙悟空做了半个月的弼马温,就是说在他这种受天之命,谨守意马的修行过程只完成一半的时候,一件事情发生了。
由于孙悟空这半个月里,真的紧紧的看守住了意马,所以他的举动获得了御马监众人的认可。安排酒席,给他接风,与他贺喜,认可孙悟空是真正的弼马温了。孙悟空也是高兴,自然欢饮。可是在饮酒的过程中,孙悟空忽然问了句:“我这‘弼马温’在天庭中是个什么样的官衔呢?”众人都不回答,只说:“反正就是个官就是了。”猴王又问:“这官是几品?是个多大的官?”在孙悟空的追问下,他终于知道原来这弼马温在天庭只是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不入流”的官。就是告诉孙悟空,你现在虽在天庭当官,实际上还没到天仙境界呢。
如果孙悟空听了这句话之后,他能仔细想想,再去找玉帝,或许玉帝会将这里面的道理讲给他听,他也会一点点的完成他的成长过程,完成他从不入流到入流的成长。可是孙悟空却没有这么做,他只是认为玉帝不会用人,小瞧了他:“我法力这么强大,你却教我做个不入流的小官!”大怒之下,孙悟空打出天庭,不再受玉帝的约束。孙悟空的这个举动,失去了他在天庭一步步获得成长的机会。
回到花果山,孙悟空将此次在天庭做弼马温的经历认做是自己的耻辱,将其中的责任全都归在玉帝身上,说玉帝不会用人。继续做他的山大王,不再谨守意马,日日饮酒作乐,依旧欢喜异常。这个时候,外面来了两个独角鬼王,给孙悟空送了赭黄袍一件,与孙悟空庆贺。赭黄袍乃是天子所穿的服饰,独角鬼王给孙悟空送赭黄袍,就是要孙悟空真正的称王,与玉帝抗衡的。孙悟空本就认为玉帝不会用人,再加上当了半个月的弼马温,始终是他心中的耻辱。他想要洗刷这种耻辱,而在他心中,想要洗刷这种耻辱,就必须要当最大的官,所以当独角鬼王说要孙悟空自称齐天大圣的时候,孙悟空欢喜不胜,直接就同意了。做个大旗,打出了齐天大圣的名号,自己封自己做了同样没有品级,却是最大的官,把自己放在与玉皇大帝齐平的位置。
玉帝次日设朝,得知孙悟空嫌自己官小,已经反下天庭,又在花果山竖起旗帜,自称齐天大圣,便封李靖为降魔大元帅,哪吒三太子为三坛海会大神,领兵下界,去降服孙悟空。可是先锋巨灵神和三坛海会大神哪吒先后出战,竟然都败下阵来。李天王见状,只得退兵,将孙悟空要做齐天大圣这件事情回奏天庭。

楼主:炉中人

字数:1703875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8-03-02 06:53:48

更新时间:2020-08-31 11:13:35

评论数:157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