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说几个常见的历史知识错误

说几个常见的历史知识错误

楼主:野史公司马枢  时间:2020-01-24 19:33:01
俗话说三人成虎,很多东西其实稍微思考一下就会知道是谬传,但很多时候很多人是人云亦云不求甚解的,所以很多明显错误的历史知识反倒成了“常识”

楼主:野史公司马枢  时间:2020-01-24 19:33:01
1、战国四大名将

很多人会有疑问,为啥战国四大名将两个秦两个赵,秦国俩还算是没有争议,

王翦(父子几乎灭了六国三分之二版图)

白起(战国乃至冷兵器时代杀人第一多,虽然长平四十万杀降不应该算战功,但即使如此也还是战国记录保持者)

但对赵国两位很多人就不太理解了,毕竟战国是从三家分晋到秦灭齐称帝总共接近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就算乐毅匡章这类没有把战果保持到最后的不上榜,七十二战无敌的吴起和各个有灭国战绩的大佬们,怎么着都不比俩被动防守的赵国将领差吧

事实上,很多人误解战国四大名将是战国策和史记评选的,但当你百度一下战国四大名将的出处之后,疑问就会迎刃而解
楼主:野史公司马枢  时间:2020-01-24 19:33:01
战国四大名将的说法来自于南北朝梁武帝要求编写的千字文,造句要求方面平仄押韵就不说了,最关键是要求这些字都来自于王羲之的字谱,还不能有重复的,从而达到练字和启蒙历史的双重目的,就结果来说,千字文只重复了一个异体字,平仄也合理,勉强完成要求(这可真是相当不容易了,感谢王羲之一辈子没少写字),但就客观性上来说,一个幼儿启蒙读物你以为他能多权威

就拿四大名将出处这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就跟事实出入极大,这四位里除了李牧早年跟少数民族过招之外,其他人跟沙漠都没啥关系,惜字如金还说的这么不清不楚,简直就是为了凑字数均平仄啊。

七十二战无敌大佬吴起没上榜的原因很简单,他跟白起重复了,事实上吴起比白起猛多了(白起并不是无敌,匡章攻函谷的时候白起就怂了,赵括虽然输了长平之战,但是在白起手上拿了三十万人头,白起事后杀了四十万降卒才总共拿四十五万人头,也就是正经掐架的时候,赵括对白起是五万换了白起三十万,要不是赵括断粮四十六天,还指不定咋样呢,而吴起那真是所向无敌,五万魏武卒打飞五十万秦军,秦国跟他换人头都没换到)

但是梁朝可是南北朝啊,梁武帝虽说后来玩脱了,但是前期还是雄心壮志的,这本注定给皇帝审核的玩意,一定要有一定的政治倾向,乱糟糟选四个不同国家的武将,客观倒是客观了,但估计脑袋没了,所以,潜规则上一开始就得选战国后期南北对立的两个国家最激烈交锋时期的人物,因此,曾经单方面打赢秦军的赵奢落选了,而赵括再能打,毕竟失败者形象不好,也落选,秦国更是连把廉颇从上党虐到长平,把廉颇锤的四战四败的王紇也给落选了

说白了这不是一场客观的评选,而是一场政治风向的评选
楼主:野史公司马枢  时间:2020-01-24 19:33:01
况且千字文出处的梁朝在中国历史上也不算什么权威大户,四大名将的说法出名只是因为千字文后来成了流传最广泛的启蒙读物的功劳

而即使经历了多个大一统王朝修正的武庙排名,事实上也没做到完全客观,武庙十哲里,不算兵法祖宗姜子牙,史料无军功的张良第一(因为韩信后面毕竟是给剁了,所以明明前线作战是韩信,但韩信只能第四,而一人虐韩信加张良的项羽,在武庙里根本没地方,因为丫在正统统治者眼里就是一反贼,再厉害也不能让他进武庙)

而司马穰就因为平叛的原因,居然把他排在韩信前面弄成第三位,白起虽然客观上不如吴起,但作为大秦唯一的名额,愣是白起第二吴起第七,更扯的是把实战相当垃圾的孙武排到了第五(这叫做作品buff,张良亚圣的原因除了韩信有污点之外,还因为张良是姜子牙兵法的传人)

所以说,这排名看看就好,虽说被武庙承认证明这位爷很牛,但也无法证明这就是客观实力对比,起码项羽在不考虑外交只考虑战场兵法的情况下,血虐张良孙武这种战略强战术渣的文官是无悬念的,然而统治者就喜欢这么排,你能咋样
楼主:野史公司马枢  时间:2020-01-24 19:33:01
武庙里,春秋战国上榜四个,除了孙武是战国的之外,吴起白起乐毅上榜,千字文上,吴起被白起挤掉的原因很明白了,乐毅被挤掉的原因是因为诗书礼乐这个词太有名了,他又不可能挤掉孔子周公,所以怪他爹姓的不好,类似的还有赵奢,匡章先生死于不押韵,王紇虽然暴虐廉颇,然而谁让他那个字那么生僻呢,

所以,战国四大名将其实就是个笑话,以后谁跟你讲战国四大名将,几乎可以断定丫历史水平很差,只读过千字文的水准(可能连千字文作者是谁都不知道)这种人水平还不如只读过白话史记的那种,大约可以跟把三国演义当三国正史的人有的一拼

可以说,战国四大名将这个词,是鉴别历史小白的鉴别神器吧
楼主:野史公司马枢  时间:2020-01-24 19:33:01
给个自认为客观一点的排名,以实际战绩和上下两者对战水平为准

看起来白起和吴起谁更强还真不太好说,个人倾向于吴起更强,因为七十二战无敌,五万魏武卒打废五十万秦军确实比老白长平之战的表现耀眼太多了,虽说白起有冷兵器历史上单人杀戮最大记录,但是杀降比起阵斩明显是有水分的,纯战绩就别比杀降了,丢人。

而且白起背后有一个战国第一强,吴起背后仨老板本质上都是吴起拉起来的,白起依仗于秦国,吴起造就魏国,两者不在一个水平面上

如果跳脱千字文的框架评强弱,吴起第一还是跑不了,

第二应该给孙膑,因为孙膑时代齐国虽然国力在,但是军事不咋地了,孙膑作为一个纯谋士,居然在不改革国家政策的情况下让齐国把当时战国第一强的魏国给拉下来,那可真是比那几位借着大国势力的老哥强多了。

虽说孙膑碰瓷吴起很难(吴起自己训练特种兵,这个独有技能很重要,或者说吴起就是因为有这个技能所以才无敌的,试想一下拿普通兵跟特种兵打,人海埋伏可能都包不住,这是兵法能有效解决的问题吗?)但孙膑喜欢玩阴的,白起在生涯中虽然表现出了比较厉害的运动战能力,但是战场换成长平那种动不起来的,明显表现下降很多,而孙膑的成名战例里最明显的特征是找不着丫人,这对于白起来说简直是克星级别的技能

第三可以给白起,白起虽然有秦之后盾,但是不得不说这货也是多次以少胜多的,唯一以多欺少还贼惨烈的就是长平之战,

赵括可以上第四,白起和赵括差距不会很大,只是赵括先生起手全是烂牌,本来就不可能赢几乎满装备的白起的,给这个起手,把冷兵器时代的武将任意一个挖出来,怕是都打不过几乎两倍人数的全装白起,姓赵的并不丢人

赵括虽然到死也不如白起,但是这孩子断粮技能达到了逆天水平,兵法说断粮三天士兵战斗力减半,五天开始逃兵,十天人跑一半多,十五天以上主帅脑袋要被叛军送给敌人了,史上名将如洪承畴祖大寿这类的断粮一周也崩了,如诸葛亮这种神仙,也得断粮之前赶快撤退,赵括不但军队四十六天不哗变,保持了不可思议的战斗力,甚至还跟白起五万换了三十万人头,这要公平较量的话,简直令人毛骨悚然,考虑到白起至少不比后面几位弱,所以去掉断粮46天这个前提,后面几位是无法超越赵括的

第五给匡章,虽说有以多欺少的问题,但是比起那些以多欺少还没欺负明白的,匡章的统率力可以说达到了多多益善的水平,而信陵君也好,乐毅也罢,维持联军本身对他们来说都很吃力,遑论发挥真正的人数优势呢

历史上匡章和白起处于同一时代,但是函谷关之战白起没出来,也不一定就是白起怂,秦国能用外交解决问题也未必有必要让白起出来旷日持久的烧人头,但白起确实是大仗小仗都能打,匡章适应性相对差一些,如果比全能,匡章在白起之下,白起险胜绝境赵括,不管怎么样还是赢了的,但是匡章对正常赵括怕是就不太乐观了

第六给王翦,虽然可以说他的战绩是拿国力堆出来的,但和匡章一样,顺风无敌也得有无敌的本事,李信不就翻车了吗

其实王翦的战功不但得跟祖孙三代分,而且还得跟秦国的国力分,因为事实上王翦没打赢李牧,李牧是秦王通过外交手段解决的,虽然此时秦国没白起,但是能在前线上刚到秦军无法正面击败,只能背后贿赂奸臣捅刀来说,李牧至少配称得上是当时第一将,起码秦国在人力物力都占优的情况下是没法正面怼飞人力物力都差的李牧的,怎么说李牧也比同期王翦强,其实李牧排名还可以稍高一点,问题是,王翦灭六国的时候李牧已经凉了十几年了,以王翦十几年后的最终经验值来说,王翦总的来说还是强于李牧的,但是至少在当时,王翦远远不如李牧,还得秦王和吕不韦背后搞外交帮忙,就和赵括跟白起的问题一样,只是赵括没机会继续成长,如果再给赵括十年,甚至哪怕换个补给条件,排名没准就不一样了

第七给乐毅,其实他和李牧一样属于逆风,燕国作为最弱七雄(之前被少数民族灭了两次,又被齐国掏了一次)本身缺军少粮的,乐毅的联军主要战斗力在于统帅非嫡系部队,乐毅跟这帮人不熟还能发挥出相当的战斗力,那确实很吊,但是灭齐跟揍秦国难度不同,所以乐毅虽然斩获更多,但还是排在匡章后面,乐毅不如王翦的理由很简单,乐毅自己的组织能力无法长久维持五国军队,甚至连自己被撤换这事都保不住,真的打起来,王翦只要和拖项燕一样,乐毅军不久就得散架

第八给李牧,真正的救火队员,在各种条件都不给力的情况下,从秦军手上保护几乎整个赵国,项燕好歹有昌平君开挂,田单只需要管两个城市就行(客观来说田单水平也高不过乐毅,不然没必要换走丫,直接开揍就行)而李牧不但挑战难度更高,也受到了更高的待遇,秦军正面杀不死也无法逼退他,只能背后捅,这也算是一种来自敌人的肯定吧,把他塞乐毅后面多少有点委屈他,但是李牧先生是一个应运而生的救火队员,就上限来说,他没有展现出指挥超大军团战斗才能的机会,以各自全盛状态来说,李牧不一定强过乐毅,再说个人功绩也是考虑因素之一,比起乐毅的灭国战绩,李牧的护国战绩还是略逊一筹




第九田单,虽然管的地方少,但是相应的人力物力也少,前期防守任务轻,但后期复国任务就重了,能让齐国全境复国,客观来说他也是很有本事的,但这是基于一定成长空间的产物,如果给赵括这种程度的空间,搞不好白起老命就没了,田单在李牧下面是经过事实认证的,邯郸之战之后,赵王抛弃只会打嘴炮的廉颇,把田单请来抗秦,但田单最后也没干出啥来,虽然也有磨洋工的嫌疑,但是只比表现,他真的比李牧对赵国的作用低多了,既然我不认为李牧想当然的拥有超大军团战斗经验还因此给他降档,那田单降档也是意料之中的吧




第十给项燕,虽说昌平君天降正义这点太扯,但是项燕能有这种机会并且抓住,也是他的实力所在,而且当时楚国大后方一塌糊涂,项燕承受的压力约等于李牧,李牧好歹也没斩获对面二十万,而且还死在朝廷斗争上了,项燕前线技能不如李牧茨实,但其他技能加起来,并不见得比李牧差太多,比田单差的原因很简单,这位阻挡失败了,当然,这和王翦人太多国力太强,还有楚国背后太乱都有关系,但是,不管什么因素叠加起来最后结果就是你没打过,就像我虽然给了赵括极高的评价,还是根据战绩把赵括扔白起后面一样,什么理由都不能洗脱,田单复国成功,项燕保国失败的事实(李牧那属于背后被捅,整体政治智商有问题,但是战场上,秦军确实找不到任何突破口了,所以还可以洗一下,因为田单压根连领导都没,和李牧在谗言方面没有可比性)

很遗憾廉颇怎么拍都进不去前十不说,甚至第十一他都进不去,赵括他爹赵奢,王翦他爹王紇,怎么说也比廉颇强,较真再挖挖庞涓司马错甚至吕不韦张仪商鞅的战绩也比廉颇一辈子欺负弱国强(廉颇对齐赢一次,但当时齐国已经是田单后时代了,地大但战斗力渣;还赢过最弱的燕国;早先对后来派信陵君救赵的魏国打过闷棍;再就是在信陵君带领的多国联军的帮助下打跑了没有白起却兵临邯郸城下的秦军;再就是上党被老王按在地上揍了两年)

说进不去前十是给他面子,较真看战绩,挖出那些有灭国战绩的半文官出来,廉颇前20都保不住,前30可能都悬
楼主:野史公司马枢  时间:2020-01-24 19:33:01
2:孙子很能打?

先说下纸上谈兵这个词,被广泛认为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但史记原文并没有一个纸字,因为纸字最早出现在西汉,最早的类似于草纸一样的雏形纸也不能拿来写兵书地图,直到司马迁后面一百多年的东汉蔡伦,才第一次发明书写用纸,纸上谈兵这个词不但黑锅了赵括,还黑锅了司马迁

战国时没纸,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还在看竹简,比他早的赵括是根本不知道纸为何物的。甚至作史记时纸未广泛应用,很明显这个成语不可能是战国时的,也不可能是司马迁所作。纸上谈兵的雏形大约出现在唐宋,正式作为成语最早是在清代,但都是指书生用兵,跟赵括一点关系都没。连明代《东周列国志》这种捕风捉影的小说里也没有这个说法。

关于所谓赵括纸上谈兵的最早记载,有人说纸上谈兵是源于明代人刘三吾在一首诗中说:“朝野犹夸纸上兵”。但我没看到原诗,姑且存疑。目前能考据到最早的是《上下五千年》第40节“纸上谈兵的赵括”,这是评价赵括为纸上谈兵,评价是否正确先不提,但这显然不能说这个成语源自赵括。至于该观点的发明,大概就是《现代汉语词典》的功劳了,这本书是明确把该成语的出处定义在长平之战的,依据说不定就是《上下五千年》。到底谁先忽悠了谁,可能是一笔烂账

由此可见,很多我们以为自古以来的观点,事实上年龄还没建国长,单纯只是大家不愿意考证,结果就人云亦云成为了谬误

楼主:野史公司马枢  时间:2020-01-24 19:33:01
作为号称中国历史上的兵圣,孙武具体作战能力可能出人意料,《吴越春秋》中记载了吴楚之战后半场,吴军接连惨败,孙武是当时的参与者:子胥、孙武、白喜留,与楚师于淮澨,秦师又败吴师。楚子期将焚吴军(战场上留下的尸骨) ......遂焚而战,吴师大败。写下《孙子兵法》不朽篇章的孙武,为何不能力挽狂澜,像后来的孙膑、白起等人一般战无不胜,难道孙武真是纸上谈兵第一人?


除了《孙子兵法》,孙武有两件事让人津津乐道:一是孙武练兵,将吴王阖闾宫中美女调教的“规矩绳墨”,展现了孙武强大的练兵能力;二是孙武有过一次指挥作战,打赢过一场仗。《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孙子为将,拔舒,杀吴亡将二公子盖余、烛佣。

这一战大约发生在公元前512年左右,舒城具体地点大约在今天安徽六安附近,孙武攻下一座城、杀了两个吴国叛将,取得了舒城之战的胜利。然而,这是目前所能找到的一切史料中,孙武唯一独自领军作战的记载。除此之外,孙武的军事生涯就有点灰暗了,原因很简单,吴楚之战中孙武打的败仗还真不少。

公元前506年,吴楚之战爆发,吴、蔡、唐三国组成三万多联军,一路浩浩荡荡,在和楚军的战斗中,吴军五战五胜,直取楚国都城郢都。传统印象中,吴楚之战中,吴军一路胜利,主要是孙武和伍子胥的功劳。然而史料中的孙武,应该只是一员普通将军。


吴国入侵楚国的战争中,最关键的一战是“柏举之战”(这应该是第四战)。根据《左传·定公》的记载,之所以赢下这一战,是因为吴王阖闾弟弟夫概违背军令出战,不顾春秋战争礼仪而率先攻击。在此之后,夫概建议“半济而击”,又一次大败楚军。两次大败之后,吴军追击不休,楚军风声鹤唳,最终吴国兵临城下。然而,在这一系列的胜利中,史书上没有一丝提及孙武。从史料上看,当时最杰出的指挥官应该是夫概。当然,孙武没什么发挥,也不能说明孙武指挥能力就一定差,但随后一系列的战争,或许说明了孙武具体作战能力,真的非常一般。

攻下楚国郢都之后,楚国向秦国借兵,组成了秦楚联军。当时,秦国派出了大约3.5万人,连同楚国残师一起抗击吴军。公元前505年,吴军连败两场:在稷之战中,吴军大败,且吴王阖闾也被击伤;在沂之战中,夫概大败。显然,不论哪一场失败,至少有一场是孙武参与的。夫概大败之后,害怕阖闾治罪,加上觉得阖闾不仅重伤,而且在秦楚联军之下,估计也逃不了了,所以便私下率军回国,自立为吴王。获悉这一消息,阖闾就率军回国平叛,让伍子胥、孙武、伯禧留守楚都郢城。

此后,就是开篇所说的那一幕,吴军先在淮澨遭遇一场大败,尸横遍野,狼狈窜逃,尸骨都来不及收拾。而楚军为了节省时间,就将吴楚阵亡士兵全部放在一起焚烧,随即又一次击败了吴军。可见,在楚国反击之后,吴国至少败了四场大战,其中孙武参与了三场。

吴楚之战中,一代兵圣为何如此不起眼?就目前史料来看,有这三种可能。

第一,孙武不是军事主官,没有决策权。吴楚之战前半场,军事主官是阖闾或夫概,其次是伍子胥,孙武只是一般高层。阖闾回国之后,留下伍子胥、孙武等人留守时,孙武可能还是没有决策权,伍子胥也未必听从孙武。所以,不是孙武没水平,而是没机会发挥。

第二,吴军进攻楚国时,打的非常顺利,没什么恶仗,根本无需孙武发挥。到了后半场时,秦楚联军数量远超吴军,吴军还存在分兵问题。阖闾回国平叛时,估计只留下非常少的兵力,孙武有心而无力,兵力差距太大。

第三,孙武是纸上谈兵,没什么指挥能力。面对秦楚反击,吴军虽然有众多不利因素,但并不代表就应该一败涂地。如果换成白起、孙膑,卫青等顶级指挥官,或许至少有一些经典的胜利吧。真正的高手,越是逆境才会迸发出火花,孙武却做不到这一点。
虽然颠覆传统认知,但我认为第三种可能性最大。

其实,优秀的战略家、军事理论家,未必就应该是顶级名将。写出《战争论》的克劳塞维茨,就是一个不会打仗的军事理论家。当然,孙武有指挥能力,但就水平而言,可能极为普通,相当于纸上谈兵类型。吴楚之战后,孙武就此神秘失踪,再也找不到一丝踪迹,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猜想。有的人认为,孙武最可能的二个下场是“战死”和“被流放”。吴军大败覆巢之下,孙武完全可能战死沙场;吴军大败,孙武逃回国内,阖闾为何寻找替罪羊,伍子胥是贵族世家,白喜是弄臣,没什么背景的孙武流放了也是有这个可能的。

所以,孙武得加他孙辈孙膑才够资格进武庙,他历史上那点有据可查的战绩根本进不去,如果不是八十年代我们同时挖掘出了实物本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正面证明祖孙俩不是一个人,孙膑这个在诸多史料中被和孙武混淆的哥们就被埋没掉了(其实孙膑到孙武时间也不长,老怪物鬼谷子都能从孙武时代活到白起时代,硬说孙武等于孙膑还是有人信的,然而,从具体史料来看,孙膑战斗力是a的话,孙武撑死也就d,虐菜还只能虐叛军这种级别的渣渣
楼主:野史公司马枢  时间:2020-01-24 19:33:01
而且孙武在“柏举之战”的表现,让某人独领风头,也跟我们对孙子兵法,兵不厌诈的印象有很大不同,虽然孙武提倡兵不厌诈能打就锤,但是真到战场上这么做的却是别人,虽然不能说孙武眼高手低(或许他没有指挥权)但起码说明当时搞兵不厌诈的人还是不少的,孙武的思想和表现,在同时代同区域,并没有他的兵书那么突出,说他实战相对平庸,至少不算冤枉他

孙武之所以被捧高,很大程度上还得感谢孙膑,因为在八十年代同时挖出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之前,很多史料认为孙武和孙膑是一个人,毕竟鬼谷子那种传说中的老怪物都能从孙武时代活到张仪苏秦时代,但从实战表现来看,孙武实战真的是比较平庸的,夫概都能想到兵不厌诈,说明当时孙武的想法并非独一号,只不过他是第一个系统总结的人

武庙的排名其实很主观,要照顾统治者的想法,比如项羽以极少的人数多次吊打有韩信张良还有数量buff的刘邦,但他上不去武庙,司马穰就排名明显过高,霍去病卫青都上不去,

再比如张良史料无军功,还是放亚圣的位置。第一是他有开国buff,统治者在打压韩信项羽的情况下必须高高举起他,第二他有姜太公传人的buff,事实上姜子牙也是有开国加最早兵书buff才上去的,

兵书buff就是这么无敌,因此,孙武虽然实战一般,但统治者就算移花接木也得给他放前面去,否则这老哥武庙都上不去的话,加上也没战绩,把孙子兵法当指定教科书的话,谁能鸟他啊

一切都是有需要才这样的 ,就像你出身草根挣钱能力再逆天,在家族企业里也不可能从扫地的干到董事长,但有Buff的人只要生得好,躺着也能混个股东董事之类的,认真你就输了,我严重怀疑孙膑被混淆是故意的
楼主:野史公司马枢  时间:2020-01-24 19:33:01
按年代来说,孙武可以说是最早的纸上谈兵大佬了,但战国第二个纸上谈兵的武将不是赵括,而是廉颇,通常观点给我们几个谬误

第一,认为赵国过了两年断粮了,所以秦军也顶不住了

第二,认为秦军和赵军一直都是以几十万互相殴打

第三,认为赵军和秦军一直均势,在廉颇被换掉之前一直都是拉锯战

以上所有说法全都是错误的,我们会有这种观点不光是因为三者逻辑互相推导的想当然,更是因为廉颇同学纸上谈兵的时候,就是这么设想的,那么事实如何呢

事实上,长平之战最早是上党之战,有古代地图的同学可以去查查看两者相距多远,廉颇的阵地就是这样一退再退从上党丢了,再空仓岭,光狼城,丢掉东西章,最后才到长平的,无悬念的,这四场战斗,廉颇的所谓“防守反击”以全败而告终

有人可能会说,廉颇极大的消耗了秦军,把秦军给消耗断粮了,这也是一个错误观点,很多人没分清长平之战事实上是秦国再增兵六十万,赵国增兵二十五万的结果,一开始的上党之战,赵军二十万,秦军十七万,双方打了两年,赵军四战四败,国土丢到长平,加上军粮无法继续维持长时间消耗,所以才紧急增兵,期待一击制胜的

很明显,期待快速决战是赵国国力决定的国策,和谁当头关系不大,于是我们也可以说,廉颇的消耗战,是在错估赵国实力的基础上做出的纸上谈兵的想法

而事实上,廉颇不但错估了赵国的供给能力和自己的实力(被老王这种二流货打的四战四败)还错估了秦军的实力和战略决心

首先,上党这个地方对赵国来说只是个屏障的问题,失去上党等于没有屏障,但秦军毕竟不是以骑兵为主的,不管上党高地丢不丢,骑兵著称的赵军在对秦战斗的优势场地都是平原,所以上党对赵国的战略意义不是非要不可,

但对秦军来说不一样,秦军东出道口有三个,楚国地区,秦军水军不好,函谷地区,不用想了,六国重点防区,所以,曾经让齐魏霸权对调的易守难攻的上党高地,是秦军志在必得最理想的东出口,

综上所述,廉颇想把秦军耗走纯属异想天开,何况秦军围了上党都一年了,这个时候赵国来接收上党,秦国从国君到前线将士全都心态爆炸,简直就是惹了狼来了

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秦军拿到上党之后尽管兵力没有优势,依然把战线怼到赵国国土里,可以说廉颇这个抢上党的决定,起到了严重的火上浇油作用

联想一下当年赵括他爹赵奢跟廉颇对于能不能揍秦军的争论,当时廉颇说“道远险狭,难救。不能打,赵奢表示狭路相逢勇者胜,结果赵奢成功揍了秦军位于廉颇之上,现在又是能打和不能打的话题,廉颇依然做了错误的决定

同样是秦韩相争,但廉颇从来没有从战略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赵奢说能救,是因为当时是秦国入侵韩国,除了有合纵大义之外,最重要是这个行为属于兵贵神速的脑后拍砖,而廉颇打上党,且不说韩国官方割让了上党,赵国临时捡漏缺乏大义名分,不但得不到山东六国的支持,到时候掐起来压根没人救你,甚至秦军自己也会因为你虎口夺食而超愤怒,而且廉颇始终没有意识到何为兵贵神速打了就跑,非要搞驻扎战,可以说,廉颇先生除了赵奢那句“秦军可以打”之外,在赵奢身上啥都没学会
楼主:野史公司马枢  时间:2020-01-24 19:33:01
不管赵括和廉颇谁强谁弱,反正廉颇的脑子,是不如赵奢远矣啊
楼主:野史公司马枢  时间:2020-01-24 19:33:01
谬传3,纯军人和纯武将

在很多人看来,战国晚期动不动几十万人上百万人干架,以当时的人口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事实上,这跟兵源制度有关

在商纣王以前,打仗是比较神圣的事情,打仗前如果那套跳大神的繁文缛节不搞一通甚至会被当成孽障,而纣王被周人诟病到可以上升为讨伐理由之一的罪名就是,丫居然赦免奴隶和囚犯上战场打仗,但确实冲击力很强,前期打的各路守法诸侯找不着北

而兵法祖宗姜子牙,为了周能击败商,也把兵源成分调整为”兵农一体“吸收原本被认为是下贱的”野人“(就是住在城外的乡下人)来填充军队,最终取得了对商的胜利,

兵农一体其实就是全民皆兵,平时各回各家种地,战争时全部成年男性一起上,所以,在秦朝诞生职业军人制度之前,春秋战国各国其实靠的都是把全部男性成年人口往前线送来保持战斗人数的,长平之战,白起的六十多万秦军被赵括打掉一半,秦王甚至下令全国十三岁以上男性都预备役随时准备出征,可见当时的兵源比例抽成到了什么地步,在这种情况下,全民皆兵,是没有所谓职业军人的

因此,虽然张仪吕不韦商鞅赵奢之类的看起来好像文官,事实上他们都是全民皆兵系统下的一份子,本质上来说,廉颇吴起等人战场上所需的各种权限配置,这些半文官全都有,该披挂上战场冲锋的时候,只有战斗力的分别,没有属性上的不同,唯一例外也就是孙膑,那是人家膝盖瘸了真不能打,否则必然要和赵奢一样,套上盔甲拿起刀剑,搞不好还得带头爬墙砍人,把赵奢当文官廉颇当武官的人,事实上就是宋明小说看多了,完全不了解战国军事制度
楼主:野史公司马枢  时间:2020-01-24 19:33:01
说到赵奢就插一句,赵奢这人一辈子就打过一仗,淤于之战,这一战事实上就是韩秦互掐,赵奢兵贵神速脑后拍砖获胜,说偶然也是有点偶然,但赵奢的战略眼光能看出这个机会,廉颇却看不出,凭这一战,赵奢完爆廉颇无疑,然而这一战客观来说影响不大,比吕不韦灭周,商鞅暴揍魏国这些差远了去了,连商鞅吕不韦都没排上名将之列,比赵奢不如远矣的廉颇,如果撕掉纯军人这个莫须有的遮羞布,那可真是啥都不是了,

上党作为战国前三易守难攻的地方(剩下俩是让无敌吴起啃了三年的中山国都和只被打破一次的函谷关),当年魏国拿魏武卒都灰头土脸的,秦军前期也是逼韩国割让上党而不是直接上去啃砖头,可见这地方防守优势之大,结果廉颇被王紇不但抢了上党,还四战四胜生生逼退廉颇数百里,要知道姓王的跟那些大佬比起来只能算个平庸的中位数,一生无大胜也无大败,人数对等就能一直磨的稳健性老头而已,后面李牧跟王家父子打的时候,防守范围是整个赵国,王家父子都怎么搞都进不去,这么说吧,王翦起码不比他老子差,王家父子被李牧整的没脾气,李牧起码大于四个廉颇。而廉颇连一战成名的非军事专业的税收官赵奢的战略眼光都不如,大约跟取代乐毅的骑劫一个档次吧
楼主:野史公司马枢  时间:2020-01-24 19:33:01
继续说兵役制度,秦始皇开始,把全民皆兵改成了轮戍制(非罪犯任期一到两年,成年起到退休前至少轮一次,非罪犯有工资,罪犯那就没话可说了),总的来说,相比起战国时期不定期无偿兵役(各国只管基本口粮和装备,棉衣之类的玩意都得自费自备,也没工资)来说,秦王朝的制度相比之下要优越得多,当然,秦王朝一定意义上也栽在这个制度上,陈胜吴广和刘邦就是借着这个名义私下征兵搞出名堂的

但是,这个制度的进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兵农一体除了全民皆兵也等于全民皆农,赵国长平之战的失败本质上就是人口抽太多,赵国地利不足,耕地的少了直接导致后勤断电,但从另一方面来说,长平之战的赵军对号称最强的秦军爆发出五万换掉三十万的战斗力,也昭示了另一个事实,非专业军队的战斗力真的是不行

秦统一六国之后的假想敌变成了刚刚完成统一的匈奴,匈奴虽然人少但单兵战斗力和机动性极强,匈奴的高机动性要求秦军边防部队必须常驻,匈奴的高战斗力则要求秦军得起码具备赵国李牧那种特种兵水平的素质,匈奴人少地方险恶则代表,秦每次远征都需要有极大的后勤基础,所以,出征人数要少而精锐,更多的人需要被拿去种地。


因此,秦制定了这样的制度来稳定农耕户口并且训练精兵,事实上,从后面章邯拿骊山囚徒结合各地秦军吊打各种农民军来看,这个战斗力提升还是卓有成效的,只是搞事的农民实在太多了,后面刘邦拿自己的农民军半成品去挑衅匈奴,果然被白登山吊打,可见秦始皇的高瞻远瞩还是很靠谱的,只是他搞的太急外加死得太早了

西汉采取郡国并行,但军队制度最终采取了秦制,因为刘邦还活着的时候就发现了给地方征兵权是多大的隐患,后面汉朝削藩如此顺利,也是因为地方的战斗力跟秦末已经被削的完全无法同日而语了

当然,物极必反,过犹不及,随着中央集权把兵力素质高度集中,汉武帝总算是把匈奴给打废了,但是接下来的问题就变成了军阀势力过大,汉武帝前期有意压制李家(李广李陵的祖宗是李信)但是就算霍去病早死,最终霍光也成了大权独揽甚至还把皇帝废了(所谓继位半个月做几千件坏事,这明显是瞎扯淡,这老哥平均一小时要搞十一件坏事,就算这丫嗑药了不睡觉,真有这种工作效率,敢问多少个史官什么笔速才能一个不漏全给记下来数出这个数,史官们也都不睡觉?)


汉朝在霍光以后进入外戚时代,外戚在掌握兵权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这毕竟不是自己的专业,加上选妃门槛越来越低,东汉末年甚至屠夫都能当大将军了,这些专业军事工作就只能外包了,外戚头子挂个大将军名号名义上拥有兵权,但是所有实际军事工作都是那些负责征兵的专业人员在搞

随着吃空饷日益严重,事实上,征兵权名义上在国家手里,实际的军事实力,大部分都落入了收纳户口逃税的地方地主手中,面对这样的既成事实,越来越衰弱的朝廷只能默许,征兵制度渐渐变成了府兵制度,军事单位不再是国家统一征集,而是一个一个地方模块掌握
楼主:野史公司马枢  时间:2020-01-24 19:33:01
赵武灵王事实上建立起了中国第一套职业军人制度的雏形(但也只是雏形而已,典型特征就是常备骑兵,因为骑兵是需要进行长期训练的产物,尤其没有马镫的年代每个骑兵的战场素质要求都极高,秦军虽然有初步的合作战术,但是比起赵国骑兵的训练素质那是差得远了,所以,廉颇相当于拿特种兵易守难攻都没打过老王普通兵,丢人丢炸了,而碰上能够充分发挥骑兵战斗力的赵奢父子统帅,所向睥睨的秦军也被打得不轻)

李牧能够吊打匈奴,也不光是他人猛,而是因为他拥有战国唯一一支特种骑兵(其他国家也有骑兵,但是数量少训练强度也低,第一支特种步兵是吴起的魏武卒,五万新兵吊打五十万秦军,不过特种兵的缺点是啃城墙表现一般,毕竟他们负重太高了)

但赵国长平之战失败也是因为特种兵,胡服骑射需要强大的后勤保障,不可能让专业骑兵回家种地,所以,首创骑兵特种兵的赵国,只能跟后勤一般的匈奴大杀特杀,碰到单兵战斗力差些,但是后勤好一倍的秦军,赵括再猛也架不住断粮46天啊

可见,军事制度要跟后勤能力相结合,没有好粮仓的赵国,空有战国第一特种兵,然而用不起,只能被秦国拿庞大的后勤能力拖死
楼主:野史公司马枢  时间:2020-01-24 19:33:01
4、马镫和骑兵的战斗力问题,

目前一些主流观点认为,马镫最早的出土实物是魏晋时期,而马镫是亚洲骑兵后来吊打欧洲骑兵的重要因素,加上这些亚洲骑兵主要是骑射,所以想当然的认为,在汉以前的骑兵,充其量只是侦察兵的战斗力

很明显,这是违背历史常识的扯淡,这么说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就是搞了一群侦察兵就战斗力从六国垫底飙升到六国里唯一一个敢单抗秦国的?这么说,历史上唯二正史百人斩项羽先生也就一侦察兵?霍去病卫青骑兵千里奔袭居然是靠一群侦察兵把后来吊打欧洲的匈奴给锤没了?

这么吊的侦察兵怕是带的不是弓箭,是火箭筒吧,

匈奴和蒙古人之所以玩骑射,很明显跟他们的生产力水平有关,游牧民族很难有成熟的冶金后盾支持,给全军搞动辄几十斤的长杆武器,弓箭是他们最容易弄到的东西,因此骑射属于他们的种族特色,而不是马镫发明之前的骑兵总体特色。

此外,急停对弓箭手的意义远远大于肉搏类型的骑兵,原因很简单,到肉搏距离了也不需要什么急停了,不管你用什么方法,能把自己固定在马身上不掉下来就行了,只是弓箭手需要频繁的拉开距离后急停疾走,所以对他们来说,快速移动的急刹车是一个重点问题

而事实上,骑过马的大概也都知道,经常有人够不到马镫,直接固定在马鞍甚至软鞍上和马腹绑在一起就不那么容易掉下来了,如果不考虑灵活性只考虑固定性,这已经够用了,事实上,早在殷商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套兵法六韬中就记载了,一个骑兵的战斗力大约相当于十人份步兵,就算当时步兵装备较差,能一个打十个的骑兵很明显不可能是侦察兵的战斗力,也就是说,殷商时期,骑兵一换十的战斗力已经是常识,只不过因为这玩意不好训练,所以骑兵才比较少

所以,楚汉战争,项羽三万骑兵能追着五十六万刘邦步兵往死里揍,还是那句话,三万侦察兵能揍五十六万正规步兵,项羽如果是弓箭手,能短时间在人堆里不跑距离就制造百人斩?到底是承认马镫出土年代之前骑兵就有可观的肉搏能力比较符合常识,还是坚持认为没马镫的骑兵只有侦察兵的战斗力,我国从殷商到三国的全部历史记录都在造假?

答案不言自明

事实上能在没有马镫的时代还能搞骑兵肉搏的老哥们,关公战秦琼的情况下,应该比那些马镫部队含金量更高,因为前者是靠本事在肉搏中不掉下去的,然而,也可能古时候有马镫,只是材料不是金属,

春秋战国时期金属还比较宝贵,秦统一六国的装备也是皮甲和青铜剑,而且秦的主力是步兵和弩兵,到了蒙恬章邯时期才有了比较成熟的骑兵,所以,在那个时代给骑兵装备青铜甚至是铁马镫也是很不现实的,如果是皮的,毫无疑问早就烂光了,所以,秦汉到底有没有马镫,也不能一口说死
楼主:野史公司马枢  时间:2020-01-24 19:33:01
5、红颜祸水和烽火戏诸侯

事实上,史料断代最大的背锅人应该是孔子

《史记 孔子世家》记载:明岁,子路死於卫。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 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这是说,孔子死前七天,哭着对学生子贡说:夏族人死后,在未葬之前,灵柩要停放东面的台阶上,周族人的灵柩要停放在西面的台阶上,殷族人的灵柩要停放在中门两柱之间。昨天晚上,我梦见自己坐落祭奠在两柱之间,我的祖先是殷人呀!周公镇压殷人起义后,将微子封到河南商丘,其部族的一部分随微子在商丘建立宋国。所以宋国为战败的殷遗民中的一部分人所建,保留了殷人的文化风俗,所以孔子也说:“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而孔子的祖爷爷是宋人,后来迁移到鲁国,而孔子生于鲁国。这就说明了孔子的家族来源,他应当是殷人宋微子部族的后代。从孔子临死前所说的话看,这个祖宗源流,孔子早时可能并不知道。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与颜家少女在野外交合而生孔子(非周礼,这倒像殷人习俗)。孔子少孤,连自己父亲的坟地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显然孔子父亲的社会地位极低贱。孔子并不了解自己的出生身份。孔子临死前,才从梦里确认自己是殷族的后代,痛哭流涕,七天后就死了。从孔子的一生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伤心透骨的悲剧。有可能很早就知道了,但是做了打脸自己的事太多了,只好临死前说做梦才知道,显得自己很无辜

孔子说:“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他从来强调以血缘为核心的忠孝,讲求祖先崇拜,重视家族主义,但孔子正是追从了弑杀他祖先的周人。孔子崇拜周公,而正是周公镇压了殷人起义,摧毁了殷人都城,并将殷人迁往各地为奴。孔子崇信周朝礼乐文化,而周礼正是用来压制殷人反叛,建立周人特权等级制度的办法。孔子讲尊卑有别,痛骂乱臣贼子侵犯周王室的权威,而周人正好曾是殷人的乱臣贼子。孔子讲尊王攘夷,他所尊的周族的祖先,正是当年反叛殷王的殷臣周人。而他所攘的夷,正是当年殷人的盟友楚人。孔子讲忠孝,但对殷人来说,孔子是认敌作父,背本忘祖,绝对不忠不孝之人“父之仇弗与共戴天”,这是儒家的信仰。孔子为周人和周文化努力奋斗了一辈子,痛恨侵犯周人权威的人和事,但到临死之前,才发现自己原本是殷人,周人与自己本有不共戴天之仇,他如何去面对他的祖先和学生呢?他如何去面对那些他所痛骂和排斥的反抗周人特权的其它思想家和行动者呢?《论语》中记载:孔子曰:“我不想再讲学了。”子贡曰:“您如果不讲学,那么我们还记述什么呢?”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源于孔子老师老子的理论)这句话中,孔子等于是把他过去所讲所做的一切都否定了。老天开了孔子这么残酷的一个玩笑,孔子还能说什么呢?孔子的最后七天,都在想些什么呢?一辈子的信念和努力,全搞颠倒了!周人入主中原,与后来满清入主中原情况极为类似。孔子所处春秋时代,与满清王朝后期情况极为类似。战国时期,则与中国近代的内战极为类似。满清后期的曾国潘,走了孔子走过的路。但与孔子不同的是,曾国潘是自觉选择了拥戴清朝,他大汉奸没有民族血缘的心理压力,而孔子则是不自知的,他不自觉地在民族和文化上都全面背叛了自己的祖宗,当孔子明白自己的身世后,他承受不了内心民族血缘情感与自己思想行为之间矛盾的冲突,孔子因此而殉难。无意之间,孔子成了自己民族的大叛徒,当他最后明白了这一点,痛哭流涕而死。孔子临死前灵魂中这场惨痛的悲剧,千百年来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孔子毁灭了周朝国家图书馆几乎所有藏书

孔丘在单氏取周以后“侥幸封侯富贵者也”,担任了周朝的教育部长“孺子王大夫”。“约史纪而修春秋,赞易道而黜八索”删的是傀儡周皇室典籍,比其他人权利大多了。孔子是“单氏取周”者中能与周图书史料最容易接触的人,王子朝被暗杀后,宣告了周景王和老子“铸无射(宣布哲人之令德)”的官道革命失败。单氏取周后,周朝国家典籍当然应该又被搬到王子丐那里。但,王子丐是个傀儡,他早被单氏等屠杀王室七个兄弟吓破了胆,他在“请城成周”文说:“天降祸于周,俾我兄弟并有乱心,以为伯父忧……伯父有容施,先王庸之。”他哪理还敢收藏“有乱心”的史料呀!他既然想当“昔成王合诸侯城成周”被周公扶佐的成王,那么由他赐命周公氏袭领地——鲁国全权处理这些图书史料以此换取“合诸侯城成周”也是意料中的事!之后就是孔子“删书赞易”、新成《左传》《国语》等。而鲁国将此重任交给在“单氏取周”中功迹显赫的孔子处理,也事在必然。孔子的后代汉孔安国,从“孔壁”中发现了古书也可证明此为史实。据汉《纬书》说孔子将3240部古籍“约”掉了3120部,仅剩120部!使后人对前史望尘莫及,因此成了断代史。 2500年以前的中国历史成了断代史。图书几乎全被烧掉了!!!” 大家都知道孔子“删诗书”,原来的一万多篇诗,被删成仅存300多篇。《郑板桥家书》说“秦始皇烧书,孔子亦烧书。删书断自唐、虞,则唐、虞以前,孔子得而 烧之矣。《诗》三千篇,存三百十一篇,则二千六百八十九篇,孔子亦得而烧之矣。孔子烧其可烧,故灰灭无所复存。”根据其他史料考证,那时中国何止3000篇诗,10000篇都打不住,被删成只有300多篇了。 当年孔子这个恶魔掌握了周朝皇家藏书时,它会仅仅删诗吗?不是,整个的华夏上古历史,上古无数珍贵书籍,都被孔子付之一炬。《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些上古时期的史书和科技书都没有了。孔子把这些书全烧了,他整理的《尚书》,则把上古历史篡改的面目全非。我们整个民族的记忆都被篡改了。

孔子的后代西汉孔安国钦命修《尚书•序》,说孔子这种行为是“约史记而修春秋,赞易道而黜八索”,烧书就叫做“约史记”,“黜八索”,篡改历史就叫“修春秋”,“赞易道”?莫非《周易》是孔子完全篡改的?非原来的周易了?是的,以后我们即将用足够的证据证明。 周朝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图书被烧毁,它们记载的中国古代历史文明与文化信息也随之而去。现存的史书都是儒教编造的,《尚书》,《春秋》,《史记》都是儒教编造的故事,而不是历史。孔丘公然宣扬春秋笔法“为尊者讳,为圣者隐”,公然篡改历史,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所谓上古历史,已经是被完全篡改过的!“单氏取周”孔子烧书断史把中国传统的科技思想体系都给弄乱套了,原古造就的“三皇五帝”阳符阴符思想体系被扭曲为人物崇拜“大禹治水”治道造就的“洪范九畴”被矮化,“汤以多方简代夏作民主”被孔子盗用反对“武王同德度义”,“周景王修义经•铸无射”则被孔子所属集团彻底暴烈中断,杀的周景王只剩下一个傀儡儿子。孔夫子尽心尽职为统治者搞了一辈子,后世二千余年各个大儒以之为典范,可最后才发现自己才是自己要消灭的人,可悲可叹!
楼主:野史公司马枢  时间:2020-01-24 19:33:01
孔子之前,我们有大概2000年左右的历史,而孔子大笔一挥,把这2000年官方记录不和心意的基本全搞没了,这一功绩可谓空前绝后,因为孔子以后的历史一共也就差不多2000年,倘若再出这么个狠人,我们中国人的历史记载可以直接清零到清朝了,

而孔子行为造成的壮观景象,不但包含夏朝目前无法考证,商朝历代国王都叫甲乙丙丁之外,还导致了一个肆无忌惮捏造历史的时代。

比如说法家就认为,汤放桀等于舜逼尧,反正儒家已经把历史删光光了,我说的就算是扯得,你也没法揭穿我

再比如某些本来相对客观的史料,被赋予充满想象力的再填充,比如酒池肉林明明是夏桀搞的,很多路边摊史学家硬要让纣王再背一次剽窃创意的锅

再比如左丘明写妺喜本来只有亡于妺喜而已,结果到了战国却产生了两种观点,第一种认为妺喜其实是商汤和伊尹派去的间谍,天地良心的,妺喜出身名门,你当是西施这种浣纱女,说拉去干活就去?第二种认为妺喜是妖女,喜欢听裂帛,个性残忍最终导致夏桀嗝屁,其实客观来说,夏桀在得到妺喜之前到处乱打也不是啥好人,而商汤是因为妺喜得宠之后,夏桀不愿意出门打仗,才被封为方伯有机会发展实力的,事实上,妺喜对商汤确实客观上有点帮助,但是妺喜的存在也导致夏桀没一开始那么战争狂,后来夏桀反而被商汤给灭了,所以说,这是妖女和昏庸的问题吗?男人间的斗争,女人不背锅啊

更扯的是褒姒,这个年代更清楚一点,而且曾经导致周一分为二,各国站队,所以真相相对来说不难挖掘,简单来说就是周幽王想立褒姒的儿子当继承人,太子心态爆炸找了犬戎把周幽王打死,自己当天子没人鸟,不得不东迁开拓新地盘,结果认可太子造反的人形成了一个周,不认可的则形成了另一个,可以说这事确实因为褒姒生了个儿子引起,但周幽王嗝屁的根本原因在于这太子人品不好,得不到王位就杀老爹,考虑到当时的政治影响,各国史官不能直接说太子杀爹,只能说周因为褒姒的起因而出乱子了,亡于褒姒这个记载,可以说是一种相对隐晦的中立描述
楼主:野史公司马枢  时间:2020-01-24 19:33:01
然而,就这四个字明显满足不了某些人的嘴巴,于是,吕氏春秋开始发明了烽火戏诸侯的雏形,大鼓戏诸侯,

客观来说这事极端扯淡,首先是敲鼓地点,众所周知周在很久以前就把陕西丢了,因此才封给秦人祖先,让他们夺回来当封地,骊山就是后来秦始皇陵所在,去这地方敲鼓,就算你这鼓声能传千里,这地不是犬戎地盘也是秦人地盘啊,这么肆无忌惮的跑人家地盘去,你确定周幽王能活着出来?

其次,这什么鼓声这么牛逼,骊山敲一发,中原都能听见,你要真有这么厉害,那何必去骊山敲,搁哪喊人不行?真当读者们都智障吗
楼主:野史公司马枢  时间:2020-01-24 19:33:01
最典型的就是史记,之所以把史记作为一部小说来看待,就是因为其中存在大量不合逻辑的穿越剧情,史记把吕氏春秋的敲大鼓,进一步修改成烽火台,看似合理了许多,结果漏洞更大了

首先,现在能够考据到的最早的烽火台来自战国,而且烽火台在发明开始时就跟长城联系在了一起,要知道少数民族大多骑马,跑的肯定比只有少量战车大部分步兵的周天子快,烽火点着了不光吸引友军,还优先暴露位置,一个烽火台没有长城阻隔敌军,被人围困了连基本的补给都不能保证,简直就是作死,周王朝能修这种烽火台还修到敌人腹地,就算周人智障,烽火总得试着点点看吧,点着了隔天就把狼引来给端了,能保存好几代不被戎人拆掉的没有烽长城的烽火台,不光是提前五百年的穿越,更是完全不合常识的笑话


第二个常识问题,就算你运气好友军先比敌军看到烽火,各路救驾人选的到达日期都不一样,个别还得从山东跑陕西,运气好点大概今天到一个明天到一个,下周再到一个,运气不好大概是下个月一个,大下个月两个。。。


就这样的效率能做到诸侯乱跑惹褒姒笑出来?别说褒姒小姐没可能等2个月就为看个没啥好笑的军队调度,就说这2个月,少数民族早就把丫打下来凉了,

倘若少数民族打的是国都,点个烽火还有情可原,谁赶上谁去救,但是位置跑到敌军腹地点烽火,让自己小弟以月为周期往那边去,这是闲命长吧

司马迁不但以为烽火台跟秦汉一样,还以为每个诸侯都有高铁飞机一样的速度,把打鼓换成烽火看似合理,但是解决不了的根本问题就是,诸侯这个月来一个下个月来一个到底有啥可笑,而且跑骊山作死,少数民族会跟不存在一样,当真两个月不动你,就让褒姒看这不好笑的玩意?

太史公脑子有毛病吧

楼主:野史公司马枢

字数:106140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06-26 00:01:38

更新时间:2020-01-24 19:33:01

评论数:23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